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案范例6篇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案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案范文1

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人才需求标准越来越高,学生在将来走向社会的时候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并有较强的综合素养。因此,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从小开始培养。针对小学英语的教学,小学英语老师不仅要对小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完善、健全的人格。

一、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及内涵

1.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质,符合教育部“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另外,国家对小学生的英语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小学生掌握听、读、说、写的英语基础知识,并让小学生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对学习保持自信心,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和良好行为习惯,在英语学习中体会到做人的道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核心素质,需要小学英语老师通过对学生的心智培养、道德培养、思维培养,让学生具备学习辨识能力,拥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2.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

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就是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认知水平、思想道德、创造能力等。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需要培养小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小学生在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能够有效捕捉有用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其次是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小学生能够对学科知识有自己的认知,形成良好的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直觉思维、批判思维等;另外还要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避免其出现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行为。

二、社会相关案例及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措施

社会上存在很多的案例,主要指的就是学生没有核心素养,造成了人格的缺失,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乃至对社会都造成了较大的危害。例如:愚人节整人事件,在上海复旦大学就曾发生,原因仅仅是因为学生与室友不合,便在愚人节当天往饮水机投毒,造成了室友死亡的悲剧;另外还有与同学产生口角,便杀害同学事件;无自理能力被学校劝退事件等。这些案件无不说明培养小学生高尚品德,使其具备核心素养的重要。那么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措施有哪些呢?

1.在英语教学课堂上渗透核心素养的思想

小学英语老师要在英语教学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有效的渗透核心素养,让小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英语学习中,得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小学英语教学课堂中渗透核心素养包括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小学生,及将学科知识有机整合,对小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等。

小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较强,没有坚定的意志力,比较好动、好玩,所以小学老师要抓住小学生这一时期的特征,在教学过程通过游戏、表演、讲故事、歌唱等形式,在教授英语知识的同时,让小学生能够对做人的道理有所思考。另外,在教学中小学英语老师要通过启发教育的方式,开启学生的脑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分清是非对错。老师要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小学生,让小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活泼、开朗的面对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另外,小学英语老师还可以通过反面教育的方式,让小学生判断自己言行的对错,列举一些正确行为对人的好处,和错误行为对人产生的负面影响,让小学生在这种反面教学中,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并学会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

2.通过班级活动来提高小学生的行为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英语老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小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团队合作的意识,正确处理与小组成员的关系。

此外,老师还可以在教学中通过不同的活动,让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例如:通过剪纸比赛、演讲比赛、答辩分析、创新设计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形成面对挫折的勇气,能够对自身有正确、全面的认识。在这些班级活动中,老师要引导小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能够约束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情商。

3.整合现有资源进行核心素质的培养

小学英语老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核心素质培养的时候,还要注意整合现有资源,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网络,向小学生传授核心素养的内容。例如: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一些较生动有趣的短片、视频、动画片,让小学生在这种轻松活跃的课堂学习中得到启发,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明白做人的道理。

总而言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顺应时展要求的体现。小学英语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利用有效的手段对小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形成高尚的品德,并懂得对自己的言行进行约束,成长为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小艳.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英语教学之我见[J].学周刊,2014,02(210):91.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案范文2

关键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改革

高等学校本科培养方案是培养本科人才的总体设计蓝图,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和从事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高水平的培养方案应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体现先进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培养方案修订是总结反思原方案的经验和不足、系统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契机和手段。

河海大学是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部属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以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确立全面发展理念、多样化人才理念和研究性教学理念,以生为本,面向需求,科学构建2012版具有河海特色的“刚柔相济”的本科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深入学习,开展全面调研

学校自2011年6月起历时1年,经过学习研讨、调研分析、修订论证、审议答辩、修改完善、定稿印制6个阶段,至2012年7月完成了2012版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从2012级本科生开始实施。

为更好地推进2012版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学校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调研活动,主要分为教务处牵头的整体调研和学院牵头的专业调研,两类调研同步进行。

一方面,教务处从方案整体设计出发,先后至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多所“985工程”高校及与我校相似的行业性高校实地调研,同时展开国外知名大学先进教学经验的网络调研,基本情况见表1;并且召开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座谈会,了解学生需求和教师建议等。

另一方面,各学院积极开展专业调研活动,明确要求各专业调查分析国内外排名前十的相同专业,分析其人才培养现状,并对照自身进行本专业的优劣势分析;同时开展对行业企业的调研,了解经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新需求。

通过前期充分学习与调研,我校了解了当前“985工程”高校以及国外知名大学在人才培养改革方面的新举措,探索了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多样性、国际化人才的新趋势,明确了未来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指明了2012版培养方案修订改革的方向。

为切实加强对各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指导,学校还要求各专业重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明确要求成员由相关政府部门、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等机构的有关专家及本校教师组成,其中校外成员至少占1/3,且必须有1名外国专家。这样从组织上确保人才培养契合社会、行业的新需求,并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培养高水平本科人才。

二、更新观念,明确修订思路

学校坚持“致高、致用、致远”的教育理念,努力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协调发展。

一要更新培养观念,明晰改革方向。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提供多样化培养途径;树立系统培养观念,加强校企合作、与科研院所合作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

二要以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定位。新方案要求各专业充分分析所面临的学生发展需求、行业发展需求、国家发展需求以及国际发展趋势,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继承发扬本专业的好传统、好做法,形成本专业的办学特色;同时,梳理以往方案不适应新需求之处,理清培养方案修订的思路和重点。

三要优化课程结构,努力柔性多样。新方案运用弹性教育理念、个性教育理念、社会价值理念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减少必修学分,增设选修学分;扩大选修权限、实施全校性选修;注重学科交叉,推行跨学科/跨专业选修;注重文理交融,强化通识课程选修

四要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创新能力。新方案着重培养学生发现新知、运用真知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独立设置各类实践环节和项目训练型课程,增强学生科研训练,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等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列入培养方案;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完善企业培养方案,鼓励学生走进企业,提高培养实效。

五要以学生为本,激发学习主动性。新方案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实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要增加国际元素,培养国际视野。新方案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致力于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化人才:加强国际规则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开设全英文课程、增设专业国际规范课程、国际文化课程;支持与国外大学间的学分互认等。

三、科学构思,确立方案框架

培养方案修订的核心和落脚点是课程框架体系。本次修订工作中,我校以生为本,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元结合”的培养模式,实施“精炼理论讲授,强化实践教学,倡导自主研学”的培养方式,科学构建2012版培养方案课程框架体系。

1. 方案总框架

总学分数由原来的180左右改为165左右。课程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个性课程、实践课程、素质拓展课程组成,具体如表2。

2. 通识课程框架

通识课程由公共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构成,旨在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贯通和融合,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批判能力和创新精神,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心智培育、健全人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具体如表3。

(1)大学英语类课程。学分数由16改为9。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将英语课程分为基础英语课程和拓展英语课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级教学、小班化教学。前3个学期每学期开设基础英语课程3学分,此后广泛开设外语类选修课和专业方面的双语课程、全英文课程等。对于大一期间已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可不再修读大学基础英语,但必须选修拓展英语课程,以保证修满分的英语课程。

(2)计算机信息类课程。学分数由5改为3。以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教学平台,开设程序设计课程,各专业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程序语言。此后,鼓励各专业开设结合本专业的软件类课程。

(3)军事类课程。学分数4不变。以增强国防意识和军事素质的实效为目标,改革教学方式,将学分分为1(课堂)+1(实践)+2(军训)。

(4)思政类课程。学分数16不变。以增强思想道德品质和素质的实效为目标,改革教学方式,将学分分为10(课堂)+6(实践),将学分分布到4年,其中6个实践学分要统筹安排、注重效果。

3. 实践课程框架

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学实验(或教学实践)、技能训练、工程训练、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与创新训练等模块,是培养学生的工程与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重要环节,具体见表4。

四、整体优化,彰显方案特色

1. 研制个性化课程模块,提供个性化学习课程体系

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新方案专门设置个性课程模块。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择修读一定学分的课程,理工类学生至少修读18学分、经管人文类学生至少修读23学分。个性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内选修课、专业外选修课。

专业内选修课是本专业推荐选修的课程,理工类专业分学术研究型与工程技术型两类,经管人文类专业分学术研究型与应用技术型两类,且与相关专业方向结合设计,供本专业不同方向的不同发展类型学生修读。

专业外选修课是为培养交叉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而设,含跨学科/专业课程、国际交流学习、辅修专业。其中,跨学科/专业课程指学生在全校范围内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修读的课程;国际交流学习指学校认可学生在国外交流学习期间修读的相关课程,并按等额学分认同。学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读跨学科/专业课程或参与国际交流学习3~6学分。

2. 构建首席教授负责制的核心课程体系,推进精品化专业教育

为切实提高我校专业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学校全力打造核心课程体系。核心课程体系是奠定学生专业素养的最为重要的课程。每门核心课程采取首席教授负责制,并 成立课程组或教学团队开展建设,团队成员由老、中、青三代教师组成。

核心课程体系包括公共核心课程、通识选修课核心课程、学科基础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公共核心课程指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关键课程;通识选修课核心课程指丰富学生通识知识结构的关键课程;学科基础核心课程指奠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关键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指使学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与技术能力所需的关键课程。

学校共建立核心课程237门,其中公共核心课程9门、通识选修课核心课程30门、学科基础核心课程54门、专业核心课程144门,构成了具有“河海”特色的核心课程体系。

3. 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新方案将理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增加到25%以上,文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增加到20%以上。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教学实验、技能训练、工程训练、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与创新训练等模块。

学校给学生提供诸多机会,让其进入科研与工程实训项目中,真实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实践能力;积极加强卓越工程师实效性培养,为试点专业单独设置培养方案;开设创新教育课程、搭建专利孵化平台,鼓励学生展开创新科研训练,并计入一定学分。

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激发实践创新潜能,鼓励参与创业实践活动,新方案制订《素质拓展学分的实施及认定办法》,素质拓展学分含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只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学术科技、道德修养、文艺体育等活动均能获取相应学分。

4. 开设新生研讨课,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

新方案中推行了新生研讨课,现已开设37门课程,如“水问题论坛”、“走进水的世界”、“化学与生活”、“走进数学”等。新生研讨课旨在让新生入学后即与专业教授见面,尽快融入大学学术氛围,了解学科发展动向,发掘自身研究潜能。新生研讨课不仅使新生学到专业知识、了解学科的前沿问题和本质问题,更重要的是让新生通过高水平教授的引导,在主动参与和充分交流中启发研究和探索的兴趣,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5. 加强大学英语改革,开设全英语课程、专业,增强学生国际交流能力

为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国际交流能力,学校制订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实行分级教学、分类培养,改革教学模式,完善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体系及教学评估体系。具体要求如下:大学英语课程学分调整为9个学分,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时间;学生按成绩分为三级,小班化教学;大学英语课程内容模块化,含“综合英语课程(读、写、听、说、译)”模块和“语言应用及语言文化类拓展课程”模块。

为加快学校国际化进程,推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的实施,2012版培养方案还要求每个专业至少开设了2门全英语课程,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学校传统优势专业中还将开设全英语专业,同时,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短期国际访学、交流、会议和比赛等活动。

6. 推进研究性教学,引导教学方式改革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案范文3

一是缺乏学术思维的培养。在以传授课本知识为目的的教学理念和一切为考试服务的教学目标的作用下,课堂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硬性知识的传授上,缺乏对学生法律思维和学术素养的培养,学生成了“硬性记忆的机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大多数学生迷茫于众多法律条文的表面知识,无法探索法律条文背后的深刻法理,更不能在理解法理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众多法条的规律。在此作用下,一方面,对于经济法的学习和考试成了学生们学习的唯一目的;另一方面,死记硬背成了学生们学习经济法的唯一方法。由于缺少学术思维的培养,学生学习吃力、效率低下、学习兴趣索然,教学效果一般,无法实现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教学目标。二是教学方式陈旧。未来的经济世界中,以高超的专业知识为基础、辅之以娴熟的外语技能才是在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王道。国与国之间在宏观层面的博弈与角逐、跨国私权主体之间在微观交易中的摩擦与较量,都离不开对他国及国际法律规则的准确判断与选用,而这需要过硬的法律和英语实力做后盾。然而,就我院现阶段的经济法教学来说,教学手段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化的加剧而有所改变,教学方式呈现出“格局小,模式老”的特点。直言之,单纯的全中文讲授已无法满足国际化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一方面制约了经济法学科的建设和教资的培养,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国际化素质的提高。

2、经济法课程教学的优化策略

2.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应当遵循“目的性与趣味性兼有”和“客观性与启发性并重”两大原则。案例教学法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运用经济法处理具体实务的本领,进而使学生在未来生活中面对相关问题时能够表现出一个法律人应有的从容。经济法教学现状表明,“许多学生尚不能充分认识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对于学习纯理论问题的兴趣并不高,因此,在法学教学中应尽量选择具有趣味性和新颖性的案例。”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强化学生对经济法原理的理解和关注。此外,“所选取的案例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这样才能反映社会生活实际,突出法律的实践性,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避免走入误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同时,客观的案例还应当包含着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得学生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判断、推理、论证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法学素养与法律技能。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主要体现在课前准备和课上施用两个环节上。案例库的建设是课前准备阶段的核心工作。学校可通过鼓励师生踊跃参加、开展校际教学资源共享活动、成立教学案例库编纂小组等手段做好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工作。具体经济法教学案例的选取可借鉴现行出版案例资料、符合案例模式要求的社会热点问题、理论界的经典案例等。规范操作流程是课上有效施用案例的重中之重。具体来说,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其一,案例选取。授课教师课前从案例库中精心择取与特定专题关联度较高的教学案例。其二,案例导入。授课教师在明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后以适当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教学案例。其三,案例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特定的问题对教学案例展开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其四,案例总结。授课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予以点评,阐释特定案例反映的理论教学内容,以案说法、依案论理。

2.2论文教学法

论文教学法应当紧紧围绕“提升思维能力”这一原则而展开。思维能力对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能独立思考、会独立表达是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而论文教学则是达至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论文教学力争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达到量的积累和质的突变两者相统一的结果,因此,期末论文考核和毕业论文考核是论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传统的授课模式,无论是考试课还是考查课,在期末考核中一般采用闭卷考试或开卷考试的方式。并且,考试成绩一律按照事先给定的标准答案进行评判。应试教育带来的一个必然后果就是使多数学生形成机械的思维和划一的行动,显然,这不利于个性化创新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我校鼓励教师改善期末评估标准,采用更富实效的考核方式给学生期末评分。目前,已有少数教师将结课论文作为期末考核的方式。笔者认为,对于经济法这门课,一个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法学学科,应采用结课论文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结课论文、闭卷考试各占期末总成绩的50%。当然,授课之初,应专门拿出一次课给学生讲授法学论文的写作方法和评分标准问题。“毕业设计(论文)是学习的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对大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锻炼,又是对大学生学习成果的全面总结,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经过之前的阶段性论文写作训练,学生已初步具备学术研究的基本技能。在毕业论文考核环节,应进一步加强论文规范性的指导,使学生在选题、资料、结构、注释、见解、相似度等标准上有更加准确的认识和把握,为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养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2.3双语教学法经济法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案范文4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评价策略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是一个学生在其相应的学段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其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重要品格及能力。它对学生有多方面的要求,例如,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技能,等等。它更注重过程,关注学生在其整个培养过程的体会与感悟,并不是只注重结果。同时核心素养还应具有开放性、发展性和稳定性,是一个可持续的伴随学生终身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一个学生在走向社会以后适应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相对稳定的、适应性强的语文修养以及情趣状态。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不仅要注意传统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的养成,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是否将所学的知识真正地理解吸收,使之在语文审美情趣与良好个性、健全人格构建中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

按照国家所提出的教育方针,小学语文教师不应只在知识水平方面培养学生,更应广泛关注培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他们的言行举止等方面的内容。与此同时,核心素养教学的范围不应局限在传统的基础语文能力上,而是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陶冶情操。通过全面发展素质教学,培养出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拥有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思维的适应当代时代快速发展的全能型人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增加学生与老师、老师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还要增加课堂互动环节,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与理解水平,还能使教学成效事半功倍。

三、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在于以课堂学习为中心,将课堂活动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潜移默化地将核心素养渗透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润物细无声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发展奠定基础,从而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教师们需把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合到实践教学中去,在此,分享我在《山中访友》这节课的教学方法,以期能够给各位小学语文的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些许参考意见:

1.粗读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在自由朗读过程中认识生字、新词,并能够较为顺畅地朗读全文。

(2)鼓励学生推荐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段落。

(3)提问学生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让同学们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1)学生齐读,声音宏亮。

(2)发挥想象,设想所描绘的景象。

3.重点分析课文重点词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1)读“我仿佛变成一棵大树”,体会语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如果你变成了那棵大树,你会看到、听到、想到什么呢?

以上教学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以重点词句为例,理解全文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4.激发学生想象力,全班交流

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想象,想象自己会变成自然界的哪些景物,然后全班交流,我在旁仔细认真地聆听与体会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同学生一起展开想象的翅膀,共同交流。

5.即兴写作

模仿文中想象自己变成一棵树的片段自由发挥想象力,写一个小片段。

课后效果:通过自由讨论与老师的引导,学生们大胆、自由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想法,不仅训练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为学生们个性发展提供了良好氛围,教学效果显著。

四、核心素B指导下的教学评价准则

语文学习的内容在语文课程标准被分为五大类: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对这五大领域知识内容的掌握和运用是判断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的基础和重要载体。在核心素养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评价需要考虑系统性与整体性,不能单一地以学习成绩为评价标准,还要兼顾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案范文5

基于素质教育的通信专业英语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宽度、扎实的通信专业英语相关专业知识,即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的基本词汇和专业术语,在了解专业知识与技术发展的同时,融会贯通所学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实用技能,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与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优良的个人品德、终身学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与沟通能力等;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品学兼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根据人才培养和培养目标,从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出发,进行通信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

2基于素质教育的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素质教育的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以品德、知识和能力为培养目标,突出科教融合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指导相关人才培养及实践工作。

2.1学品德与学知识相结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工程人才应具备的品德包括较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等。学生通过在学习中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遵守道德、信任、责任感、坚持原则、自我意识和自我完善的个人品德。培养好的品德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得到完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规范言行,爱国守法,恪尽职守,服务社会,事实求实,严谨治学,关爱学生,诚实守信,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形成优良的教学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2课程设置

以素质教育为理念,依据通信专业英语课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编写教学大纲。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科学设置课程,课程设置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制度体系,目的是实现学生对该课程所学的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以,能力培养,提升素质。

2.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重点是专业英语词汇掌握、句子翻译的准确理解以及相关文献阅读能力的培养,而语法掌握是所有专业英语学习的基础,因此,语法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语法教学包括语法结构分析、语义的理解,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语法、理解语意,培养学生阅读与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的能力。课堂时间的合理安排与教学内容的设置相辅相成。课堂时间的安排如下:每学时100分钟,包括50分钟“自主学习”、20分钟“学习检验”和30分钟“学习小结”。“自主学习”学生带着问题目标明确地进行学习,学生在通过学习培养了知识、能力与素质。“学习检验”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将学生的好学提升为对问题的深思,并提出问题,解惑答疑。“学习小结”将所学真正落到实处。

2.4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自身能力水平的差异,学习的方法和侧重内容因人而异,应根据每个学生各自的特点取长补短、使学生不断自我完善。学生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学习中,通过自己体验知识的获取与探究过程,不断反思与总结,培养批判性思维、专业能力、交际能力,提升素质。在教学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了以“自主学习-学习检验-学习小结”的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传统的被动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自主学习由“任务式学习”和“合作探究”两部分组成。任务式学习由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涉及三部分内容:文章涉及的主要内容包含哪几个方面?文章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请回答课后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目标明确地进行学习,首先,学生通过手机、掌上电脑等现代化设备自主学习基本词汇和专业术语,并了解专业知识与技术发展。其次,通过迅速浏览的方式找出文章涉及的内容包含哪几个方面。再通过对文章介绍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判断确定文章的中心内容。最后,根据课后的问题返回到文章中经过分析、综合、应用,归纳得出问题的答案。在任务式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鼓励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和生活案例交流、讨论,合作探究,习获知识。在“自主学习”中,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培养了专业知识与能力,认识到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并具备信息的习获与终身学习的能力、个人技能与态度、独立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

(2)“学习检验”。

“学习检验”是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和习获的经验反馈给老师和同学,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将学生的好学提升为对问题的深思,并提出问题,解惑答疑。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巩固培养了学生表达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3)“学习小结”。

课堂时间最后30分钟由句子翻译和学习小结两部分组成。学生翻译的句子是从各种相关专业资料中精心挑选的和本课程知识相关的句子,它是所学内容的巩固或补充。此外,要求学生总结学习收获,包括生僻的词汇、含糊的语法、阅读技巧、想法,及习获的相关专业知识等。学生只有主动学、主动思考、主动做,并认真地进行学习小结,将知识内化。

2.5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任务式、提问法式等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老师仅仅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引导者,目的是培养学生优秀个人品德、专业能力与素质以及交际能力与素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品学兼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6改革考试制度

专业英语课程实行开卷考试与强化过程性考核评价相结合的考试改革制度,是检测反馈教学信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在过程性考核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锻炼专业技能、培养专业能力和交际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为主要目的,将过程性考核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进行科学设计。过程性考核评价中采取的形式涉及课堂表现、课堂互动、阶段性学习测验。课堂表现指考勤、课堂纪律、听课表现等;课堂互动包括课堂回答问题、主动提问等;阶段性学习测验指自主学习、作业等。根据课程进度及所讲内容,出思考题、布置作业题,在课堂或课后完成,给出成绩,记录在案。总评成绩=过程性考核成绩(课堂表现20分+课堂互动20分+阶段性学习测验50分)(40%)+(终结性考核开卷成绩100分)(60%)。

3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案范文6

[关键词]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思维品质;培养;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8000103

2014年3月,教育部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重要概念。2016年9月13日上午,北师大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成果会,研究认为,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英语学科作为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学科,应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什么是思维品质

通过大量阅读前沿专家关于英语核心素养的讨论和解读,了解到思维品质是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水平和特点。它既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思维能力,又不同于语言能力核心素养中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是与英语学习紧密相关的一些思维品质。例如,理解英语概念性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把英语概念性词语与生活联系起来,根据所给信息提炼事物的共同特征,形成新的概念,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学生要根据所学概念性的英语词语和表达句式,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用英语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识别、理解、推断等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英语使用者(不一定是英语本族语者)独有或擅长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

二、为什么要发展思维品质

《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又是思维的工具。”杜威也f过:“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学校为学生所能做的或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人的认知规律和神经系统发展来说:第一,人类认知有天然的缺陷,如果仅仅依靠天生的认知能力是无法形成准确认知的,且难以快速找到需要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人类需要准确认知现象,也需要快速解决问题。第二,每个人的神经系统发展过程不同,思维能力的发展程度也不同,导致每个个体对现象的认知准确度、速度存在差异,即有人看问题看得比别人更准确,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也更快。思维品质决定每个个体思维的成果质量,有助于我们更为准确地认知现象,更快速地形成问题解决的方案。所以,人类需要发展思维品质。

三、英语学科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存在的困难

在日常教学中,部分教师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否流畅、与学生的互动是否配合到位以及课堂氛围是否活跃,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基于此,英语学科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存在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缺乏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意识

传统的应试教育让有的教师习惯将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定位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上,没有考虑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的培养。还有的教师简单地认为,英语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尤其是低年级的英语教学。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注意力在整节课中都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但对每个教学活动是否能够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给予重视。

2.思维品质的教学活动难以落实

部分教师虽有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但在课堂上却不知如何有效落实,也不太清楚学生在小学阶段到底应发展哪些方面的思维能力,或者简单地认为open-ended questions越多越好,而close-ended questions越少越好,这样就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导致教师对思维品质的培养难以落实。

3.设计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活动要求较高

语言运用是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基础,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计出既符合学生语言水平,又能发展他们思维品质的活动。这对于大部分一线教师而言要求较高。

针对教师无意识或有意识但却不知如何落实思维品质培养的问题,我认为,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教育理论学习,提升自身的英语核心素养,确立大教育观,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学科层面上理解当今的教育教学;其次,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反思与总结,以兴趣为引导,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并发挥示范带头作用,适当增加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英语课堂是发展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主阵地,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不断尝试、不断探寻,以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并有意识地创造各种方式和途径,努力发展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思维品质。 现结合自己执教PEP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 3 Part A 《Let’s talk》中的部分教学实录,围绕《英语课程标准》和《英语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1.课堂追问,发展思维的深刻性

追问是紧接着前一次提问展开的后续提问,有随机性、临时性的特征,它指向学生思维的过程,能引起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锻炼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本课的文本呈现环节,我首先将Let’s talk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猜一猜的活动,在实际情景中运用已有的语言储备,以图片为载体,最大限度地进行语言输出。

实录a:

(呈现第一幅图片)

T: What do you see?

S1: I can see Mike and Chen Jie.

T: What are they doing? (追问一,深入话题,继续思考)

S1: They are talking.

T: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Can you guess?(追问二,发散思维,激活已有的语言储备)

S1: Good morning.

S2: How are you?

S3: Nice to meet you.

S4: Hello.

...

实录b:

(呈现第二幅图片)

T: What do you see?

S1: I see two birds.

T: What color are they? (追问一,围绕主题追问)

S1: They are orange and blue.

T: Do you like orange or blue? (追问二,结合主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S1: Orange.

T: Me too. Do you like orange bird? (追问三,结合生活体验进行讨论)

S1: Yes, I do.

T: What is the orange bird doing? (追问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S1: Talking.

T: What is she talking about? (追问五,引导学生思考,发散学生思维)

S1: Good morning.

S2: How are you?

S3: Hello.

...

由于以上两个活动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活动形式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所以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急于用英语表达自己的个人观点。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2.自主学习,发展思维的主动性

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总是按照自己的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学生跟着教师被动地学习和思考。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学到的仅是知识,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思维的惰性。在本课呈现新单词 “school”后,我首先让学生根据“phonics”的拼读规则自由试读,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语音碰撞”的活动,看学生的发音是否和他人一致,最后请学生进行展示。

实录c:

T: Now,Who can try to pronounce the word?

(学生纷纷举手)

T: Wonderful. School is a new word. How do you learn it?

S: s sounds/s/,ch/k/,oo/u:/,l /l/,school/sku:l/.

T: You are right. You can learn the new word by yourself.

...

(再通过拼读单词food,too,zoo,cool巩固“oo”的发音)...

在学生展示拼读单词school时,也是其他学生学习和自主思考的过程。因此,我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真诚地给予学生肯定,鼓励学生尝试自主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生熟悉了流程和方法后,我让学生两人合作,根据图片情境自主学习文本内容,并出示了以下自学提示。

(1)自主阅读所要学习的内容;

(2)画出关键词句,相互问答;

(3)相互合作,交流探讨,共同分享。

有了前面的规则和示范,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秩序井然,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自学与互学。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自主思考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而且学生自主习得语言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3.编创文本,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发展思维。”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学生掌握了文本内容和一定的语言支架后,我接着呈现“爸爸去哪儿”中五个孩子的生活图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编一段新的对话。

实录d:

(课堂上学生自编对话片段)

S1: Good morning.

S2: Good morning.

S1: I’m Lucy,What’s your name?

S2: My name is Lily.

S1: Nice to meet you ,Lily.

S2: Nice to meet you ,too.

S1: How are you?

S2: I’m fine , thank you .How are you ?

S1: I’m fine too,thanks.

S2: Let’s go to school!

S1: OK!

...

这是其中一组学生呈现的自编对话内容。编创对话活动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学生的思维结果呈现多样化,不仅在篇幅上长于文本,甚至在内容上更复杂、更丰富于文本。通过编创的形式,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体悟,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思考,基于自己的新知掌握情况来创造性地组织语言,表_自己的想法,这样课堂上才会不断迸发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灿烂火花。

本课的巩固延伸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运用所学语言邀请身边的好朋友一起上学的活动。

实录e:

(部分学生邀请时使用的语言)

S1: Good morning.

S2: Good morning.

S1: How are you?

S2: I’m fine, thank you.

S1: Let’s go to school.

S2: OK!

(学生相互击掌,两人再分别去邀请他们更多的朋友)

...

学生一个个都兴奋不已,主动地举着自己的手并坐得非常端正地等待其他同学向他们发出邀请,不一会儿,课堂就热闹了起来。此项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为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有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总之,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不仅只有思维品质,还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作为一名已从教多年的一线英语教师,我认为要更好地把英语学科的四大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和落实,还需要认真思考基于核心素养的整体单元设计,否则四大素养的落实就失去了全局性和衔接性。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自身实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的提高,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落实英语核心素养的目标,我们仍行走在路上,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4(3).

[2]顾明远.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原动力[J].人民教育,2015(13).

[3]杭燕楠.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英语思辨能力的培养[J].知识文库,第8期.

[4]徐亚萍.培养小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