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研究范例6篇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范文1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网络教育

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加深,而汉语作为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中华文化的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在全球汉语热浪的掀起,国内外汉语国际教育的师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对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并发展汉语国际教育的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汉语国际教育现状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至2013年底,全球学习汉语的人已经超过一亿人。在国内,汉语国际教育的形式日趋多样化;在海外,随着汉语热的推动,截止2015年,全球已有127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476所孔子学院和85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目前仍有70多个国家200多所大学正在积极申办孔子学院。同时,法国有360所主流中小学开设了中文课,截至2008年全法学习汉语人数达6万人;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目前有2.7万多名汉语学习者;西班牙学习汉语的人数达5000人。然而,汉语热的出现也导致了师资和优质教材资源不足的现象。根据美国亚洲协会估计,在2015年出现了约7000名中文教师的缺口。随着英国、法国、印度尼西亚等过决定增开汉语课程,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中文教师和优质教材资源将会更加紧缺,因此,为了缓解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供需矛盾,应该尽可能的为世界上各国提供优势的中文教师资源,并且结合当地汉语教学情况,编制相应的优质教材。同时,从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实现并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是满足汉语学习者需求和实现汉语国际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必然之举,当然这也是每一位汉语言文化推广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二、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首先,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能够满足世界各国汉语教育对象的不同需求。随着汉语走向世界,面对的是世界各国的汉语学者,且这些汉语学习者的年龄、背景、个性特点、学习动机等方面千差万别。同时,在学习汉语的不同阶段,各汉语学习者对学习内容、难度、深度及广度也都有所不同,因此针对各自差异的学习情况,只有实现汉语国际教育的信息化,才能更好的满足不同汉语学习者的学习要求。其次,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能够在汉语国际教育课堂中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质的教学环境。信息化的汉语教学课堂表现出较强的灵活性、互动性、趣味性、开放性等特点,能够尽可能结合学生的性格及需求特点的基础上,选择最为适宜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整堂课的学习效果。因此总体来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教育对象、课程内容、培养目标等方面,能够为汉语国际教育创建一个多元、共享、交互的网络教育教学平台,让世界各国的汉语学习者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方式选择相应的内容来更好的进行学习。同时,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汉语优质教师和教材紧缺的现状,这在推广并发展汉语国际教育的进程中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三、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途径

1、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完善的政策法规是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制度保障,这不仅需要完善推广汉语国际教育的政策法规,还需要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给予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建设部门一定的政策倾斜,例如加大资金投入的优惠政策等,让这些具体而且明确的政策法规真正成为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保障,以帮助打破现有的汉语国际教育机构的限制,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汉语优质教师与教材的共享。2、建立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建立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能够有效地帮助政府对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宣传、推广等方面进行统筹的管理,同时能够更具有针对性的对加盟汉语国际教育的高等院校提供服务,并且能够在结合该校及本土特点的基础上为该校的汉语国际教育提供更优质的师资和教材。3、加强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随着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在国内外建设了许多汉语教学相关的网站,且网站上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等方面都有待探讨,针对此种情况,特别是在国内有必要采取相关的管理监察措施,对这些散落的教育机构网站进行整理,以实现优势资源共享,避免资源浪费。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不断推广和发展,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可以有效缓解因汉语热引起的优质师资和教材紧缺的现象,同时便捷且安全的汉语国际教育网络平台,不仅能够满足不同汉语学习者的要求,也将成为促进汉语对外传播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卢达威,洪炜.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06:23-31.

[2]余江英.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兼议第二语言教育技术的学科性[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5,04:73-77.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范文2

>> 河北省对外汉语教学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 河北省对外汉语教学现状调查和分析 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发展研究 广西高职院校对外汉语专业教学现状及对策 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热门专业扫描:对外汉语 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河南省高校对外汉语专业教学概况 河北省对外投资研究 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质量之对策分析 对外汉语专业现代汉语教学探索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潜分流教育模式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网络实习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论地方高校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 浅谈对外汉语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河北省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河北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谈独立学院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建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

报告[M].商务印书馆,2007.

[3] 董洪亮.全国285所高校开设对外汉语专业招生1.5万人

[N].人民日报,2010-12-11.

[4] 国家汉办网站.汉语国际教育学位[EB/OL]..

[6] 焦亚葳,刘刚.关于河北省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经济学

分析与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0,(18):147.

[7] 杨泉,朱瑞萍.全国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毕业去向调查分

析[J].云南师范学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2,(1):9.

[8] 余向春.汉语国际推广师资紧缺与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毕

业生就业调查[D].华中师范大学,2011:5.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范文3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海外实习 专业发展

一、引言

自2007年起,我国稳步推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简称MTCSOL)研究生教育,呈现方兴未艾之荨8米ㄒ抵荚凇芭嘌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专业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2007),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并将专业实习视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环节。专业实习一般有海外实习和国内实习两种方式,海外实习主要是赴海外教学单位进行汉语言文化教学的顶岗实习。较国内实习而言,海外实习教学对象数量较多,学生能在非汉语环境中体验不同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增强跨文化交流意识,更有利于提高实践能力。

近年来,如何充分发挥海外实习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国内和海外实习的总体情况进行总结概括(如:张小玲,2013;汪雯婷,2016;吴方敏、陈颖,2016);一是从学生角度出发,研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遇到的普遍问题等,这部分研究多集中于对某校的海外实习模式或者某一项目进行个案分析(如:肖国珍,2014;沈玲等,2016;冯康静,2016)。总体而言,现有研究缺乏对海外实习外在影响的分析以及对学生海外实习结束之后的跟踪研究。

本文以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组织实施的赴大洋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志愿者项目为例,以参与该项目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总结该专业学生参与海外实习的基本情况以及实习结束后的发展变化,从而探索海外实习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具体影响。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文选取2011~2016年参加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实习生为研究样本。基于样本质量和调查对象信任度两个方面的考虑,本文使用目的抽样的方法进行测量。在调查问卷的设计方面,主要借鉴国内外针对海外实习的相关文献和社会学研究方法,将问卷分为基本信息、海外实习前的准备、海外实习具体内容、海外实习对个人综合影响、对专业能力的影响、对就业选择的影响等6个方面,采取在线问卷与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64份,回收有效问卷52份,有效回收率81.25%。

(一)基本信息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所涵盖的志愿者项目,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孔子学院项目和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孔子学院项目为主,且以2014~2015年和2015~2016年这两个批次为主(占总体数量的76.92%)。从学生参与海外实习时所在的年级来看,以一年级和二年级为主,其中二年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53.85%,超过一半。

在询问调查对象是如何获知海外实习项目时,回答通过“所在学校公示通知”而了解并参加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5%,说明学生参与海外实习的渠道主要是学校,且保持一种“学校――学生”的单向形式。另有15.38%的学生是通过“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官方网站”了解到信息。

在回答“是否有对外汉语教学经验”这一问题时,仅有7.69%学生的答案是“毫无经验”。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学生在出国之前,都或多或少地参与过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这与上文提到的一半以上学生在二年级时出国有着密切关系。

在询问调查对象参与海外实习的最初动因时,有46.15%的学生回答是为了“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能力”,不足一半。而在其他动因中,比例最大的是“扩展国际视野”(32.69%),其次为“提高英语水平”(13.46%),两者相加也是46.15%。也就是说,在参与海外实习之前,许多学生并不是抱着“提高专业能力”的想法报名,而是希望能够借此机会提高其他能力。

(二)海外实习基本情况分析

从教学时长来看,大部分学生海外实习期间的课时量很大。有48.08%的学生表示,他们每周的教学时间在10~20小时之间,另有23.08%的学生每周教学时间在20~30小时之间,两者共占到总体的71.16%。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在实习期间工作量比较大,参与教学的时间很长。

从岗位性质来看,学生在海外实习期间,受当地政策和规定所限,多承担助教职责,在工作中要接受所在教学单位的指导和监督,并辅助当地教师进行教学。这种辅助工作的具体形式则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而定。有些教学单位汉语教学需求量较大,当地原有教师资源不足,实习生承担的教学任务比较多,甚至可能要承担多个教学单位的教学任务;有些教学单位需求较小,实习生的实际教学任务比较少,独立教学时间也比较短。在本文所调查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项目中,由于当地汉语热不断升温,大部分地区的汉语教学资源仍不同程度缺乏,因此大部分实习生都能有独立教学的机会,而未参与独立教学的仅占总体的9.62%。有42.31%的学生表示独立授课的时间持续3个月以上,有38.46%的学生表示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更多,能够独立进行当地教学工作。这使得大部分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实习锻炼,促进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

从教学对象来看,实习生的教学对象普遍年龄偏小,集中在小学和初中。在调查中,有29人次表示主要教学对象为小学生,有22人次表示主要教学对象为初中生。总体来看,低于15岁的教学对象占总体一半以上。

从教学内容来看,由于当地语言政策和相关规定的影响,统编教材较少,大部分教学单位采用自主设计的教学材料。本次调查中,有28人次表示,在海外实习期间,实习生主要采用自己设计的讲义进行教学。这对学生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海外实习综合影响分析

依照研究设计,本文从海外实习对个人的综合能力的影响、对专业能力的影响以及对就业选择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采用分级打分的方式针对海外实习对个人综合能力的影响进行统计。我们要求调查对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个人感受,从“-5”到“5”对综合能力的多个方面进行打分,5分为积极影响最大,0分为无影响,“-5”为消极影响最大。通过这种设计,我们将海外实习的影响以一种较为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大部分学生对海外实习的综合评价很高,认为海外实习对自己的个人能力起到的积极影响远大于消极影响。例如,对全部6项打分在3分以上的学生占总体的81.73%,而打负分的仅占1.60%,且负分仅出现在职业发展规划和用人单位态度两项上,最低分为-3分,并没有达到最大消极影响。

具体来看,从横向上比较,在最高分5分的项目中,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个人品质、国际视野、团队协作,比例分别为53.85%、44.23%和28.85%,而专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划并列第四位,比例为26.92%。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海外实习在个人综合能力上起到最大积极影响的是个人品质和国际视野,而非专业能力。

从纵向上来看,在专业能力这一单项里,既没有负分也没有0分,有40.30%的人打了4分,26.92%的人打了5分。这表明,所有调查对象都认为,海外实习对专业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影响,其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这种积极影响很大。

此外,在职业发展规划这一单项中,不仅有3.85%的人打出“-3分”的消极分,3.85%的人打出“-1分”的消极分,还有21.15%的学生认为海外实习对这一项毫无影响。也就是说,有28.85%的人认为,海外实习影响偏向消极,没有对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起到帮助,甚至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其职业发展规划。这是其他单项都没有出现的一个结果。

据此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海外实习的作用持积极态度,且这种积极影响主要集中在个人意志品质与专业能力的提升上。同时,海外实习的消极影响较小,仅有部分学生认为与其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无关,或者有一些阻碍作用。

为进一步分析海外实习对专业能力的影响,本文要求调查对象就海外实习前和海外实习后的专业能力变化进行对比打分,即根据个人经历,从0~10分对自己进行评估,0分为最低分,表示缺乏这方面能力,10分为最高分,表示这项能力自我评价最高。具体结果见表2和表3。

从表2来看,调查对象对参与海外实习之前的自我评估加权平均分在5.2~5.5分之间,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总体上有一定自信。另一方面,m然没有打0分的情况,但5分及5分以下的人数比较多。其中“组织课堂管理能力”一项比较突出,打分在5分及以下的共计27人,占总体的51.92%,说明有大约一半的人认为,在参与海外实习之前,自己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比较差。而打分集中在6分及6分以上的项目中,则是“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这一项人数最多,共计36人,占总体的69.23%。

从表3来看,调查对象自我评估在海外实习之后有明显的提升,加权平均分在6.98~7.87分之间,最高一项“跨文化交际能力”为7.87分,对比表2,是提升最大的一项。此外,没有2分及以下的情况出现,甚至在“组织课堂管理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两项中还出现了10分的最高分。这说明,海外实习之后,学生的专业能力总体上有了明显的提高。表现最突出的是“组织课堂管理能力”一项,打分在5分及以下的人数由之前的51.92%下降到1.92%,而“汉语课堂教学能力”“汉语课程组织设计能力”“师生沟通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也比较明显,分别从原来的48.08%、48.08%、46.15%和46.15%下降到5.77%、5.77%、7.77%和7.77%。而7项能力中打分为6分及以上的人数都超过了总体的80%,说明大多数人都认为在海外实习结束之后,自己的专业能力取得了明显进步。此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表2中“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两项得分相对较好,而在表3中得分进一步提高,并出现了最高分。

总之,参与海外实习项目的学生在实习前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其中对基本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能力最为突出,其他能力相对较弱;实习之后,绝大多数学生的专业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这种提高综合体现在教学能力、课程组织设计能力、师生沟通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多个方面。这种能力提高不仅是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提高,也体现出从中级水平向高级水平发展,而高级水平不断完善的特点。

(四)海外实习对就业选择的影响

在海外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发生了从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转变。实习结束之后,这些学生在面临就业时会出现怎样的变化,主要考虑哪些因素等,也值得关注。本文采取从0~10分打分的方式,要求调查对象从自身选择出发,对他们在进行就业选择时所考虑的具体因素进行重要性评估,0分为完全不在意,10分为重视度最高。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在进行就业考量时,个体之间差异较大,但仍然存在一些共性。总体来看,“个人兴趣”和“薪资水平”是学生比较重视的两个方面,打分在6分及以上的分别为38人和44人,占总体的73.08%和84.62%。最不受重视的是“用人单位与本专业的对应情况”,共计23人打分在5分及以下,占总体的44.23%。这说明,有大约五分之二的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时,对专业对口并不太重视,而是更看重其他方面。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开展专业实习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习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海外实习模式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学生以国内高校推荐为主要渠道,经由国家汉办派遣,进入以中小学为主的当地教学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实习中,学生在当地教学单位的指导与监督下,大部分都能够独立进行教学,并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海外实习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且表现在多个方面,尤其在锻炼个人意志品质、扩展国际视野、提高专业能力方面表现比较明显。此外,由于每个岗位的具体职责有所不同,学生之间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专业能力的发展上也存在不同。对比参与海外实习前的状况,学生在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的提高最为突出。

第三,海外实习对学生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部分学生认为,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客观限制,海外实习对其职业发展规划存在一些阻碍。

第四,尽管海外实习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面临就业时,专业对口的优势并不突出。许多学生考虑的首要因素是工资待遇和个人兴趣。

参考文献:

[1]冯康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育实习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渤海大W2014级为例[D].锦州: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2]国务院学位办.关于转发《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2007,(77).

[3]沈玲,李步军,袁燕,钟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海外实习教育管理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6,(2).

[4]汪雯婷.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全方位、多渠道教育实习形式初探――以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为例[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2).

[5]吴方敏,陈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习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2,(3).

[6]肖国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习状况调查报告――以广西师范大学赴泰实习生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范文4

一、细述五位一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正因为这是一种极高难度的综合能力,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可以发现不一样的可以深度强化的内容。我们将五位一体拆分为下面这些内容。

1.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这里特别指出的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对异国文化之中,最为重要的异国母语和异国经历了时代变迁之后沉淀下来的文化的了解。除此之外还有在时代时代变迁之后形成的日常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了解。

2.巧妙学习,活学活用的能力巧妙学习,活学活用的精髓就在于将所有平时生活中学习的东西,包括语言习惯,包括人文自然等,自然的运用到实践当中。我们这专业的学生,即使在初步之时并不能良好的流利的说出他国语言,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但也可以因为平时的积累而从容的处理跨文化交际之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

3.转移处境的专业能力有句话叫做入乡随俗,我们学生能够在理解他国文化的基础上,尊重对方的文化,并且可以用他国人民所习惯的交流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这样的一种跨文化交际意识手段,就是转移自身处境,适应对方的能力。我们学生应当时刻保持自身具有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与此同时,我们在学校培养出的跨文化交际敏感度可以持续的保持下去,只有这样,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才能够一帆风顺,畅通无阻。

4.行为动作的能力这是一种很抽象的能力,包含了我们平时与人相处的各种技巧手段,例如,如何说话更能让对方接受等。这种能力主要用来应对各类突发状况,使之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5.教书育人的能力我们学生,在学习这样的专业技能的同时,需要有效的将它传播出去。有了前面四点的基础,我们需要进行有效的汉语和汉文化的教学措施。我们综合阐述了五位一体的本质,既然说到是五位一体,那就是缺了谁都不行。我们专业的学生,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平常人做到四点就很厉害对我们来说只能是不及格。平常人做到五点叫做天才对我们来说只能是合格。

二、几点培养专业能力的措施

课堂这个充满魅力的地方永远是培养各种能力的发源地,我们培养专业能力应当贯穿大学青春岁月。所以我们在这篇文章中,最为重要的最为适合作为切入点的就是对教学方面的探索。

1.只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才能成就敏锐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所谓的跨文化意识,就是当你与他国人民进行交流时,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是经过慎重考虑的,慎重考虑的方面这样的:我们国家表达这样的意思是如何说的,他国是如何描述的。我需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让他理解而且不止于会产生矛盾。这样的意识需要不断的实践积累才能形成下意识的反应。这对于学生自己来做事很难得,所以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之中,可以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逐渐积累了自信,实践起来才能更加胸有成竹,才能缩短时间,快速轻车熟路。

2.巧妙设计课堂的内容传播形式,综合培养出学生的应用能力我们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讲还是很年轻的,是朝阳专业。正因为如此,它才会优点明显,缺点突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没能摸索出系统严谨的教学手段和措施,这对于我们教师来讲,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我们能做的,就是和学生们一起学习探讨,并比学生多付出百分之两百的热情投入进去,深度扩展书本以外的知识。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课堂上多实践,只有实践才能让学生们切身的感受之中的魅力所在,才能最有效最快速的提升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范文5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跨学科

一、引言

2012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等文件(教高[2012]9号)。其中,将“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可以说,更名后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进一步体现了国内平台与国际视角的双重文化战略,文化输出与人才引入的双向发展路径。这也由此开启了“汉语国际教育时代”下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定位、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等内容的广泛探讨和深入研究,并引起了不同学科的日益关注,使得这门新兴边缘学科的跨学科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更加凸显。

对此,相关研究成果丰硕,探讨热烈,角度多元,观点深刻,如吴应辉、牟玲(2011),刘毓民(2012)将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纳入了传播学研究框架;

胡范铸、刘毓民、胡玉华(2014)将汉语国际教育的目标提升至“国际理解教育”,认为其可以影响“情感地缘政治”;陆俭明(2014)明确指出了汉语国际教育应有的国际传播观、语言文化教学观和师生培养观;崔希亮(2015)详细探讨并分析了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定位,认为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具有明显交叉性的独立学科,有着自己明确的学科基础;彭建玲(2014)对当前国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详细分析,认为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具有内容趋同、方法单一、视野狭窄等问题,对此提出具有个性化、本土化、特色化的设置思路;林秀琴(2014)指出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困境(就业难、实习难、专业定位不准、专业发展和建设难),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杨同用(2013)论述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中文专业课程设置之间的区别,等等。

可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确立,具有旧学科瓦解和新型边缘学科重构的标志性意义,其本身也蕴含着一种打破原有学科专业的固定地盘,整合上升到一种崭新的知识层面的意义。本文试图结合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困境和教学实践难点,提出一己之见及其改进方案,期以引发更多教学研究者更深入或具前瞻性的探讨和思考。

二、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困境

21世纪以来,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已经历了由局部布点到普遍开设的转变。据统计,全国有300余所院校开设该专业(2013年数据)。这种趋势,一方面反映了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汉语教师人才紧缺的时代需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一些学校盲目从众的跟风效应,以至随之出现大潮过后先天不足,后天乏力的发展困境。主要表现在:

(一)拼盘式的课程设置,导致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不明确

大多数院校普遍采用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外国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简单相加或增减合并的模式,这种模式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和遮蔽性,极易造成中西双肩挑式的复合式人才培养的错觉或幻觉,实际上是各挑各的,在两条轨道上,再加之外界赋予的“看上去很美”的国际化的专业美誉和功能,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严重限制专业的发展和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中外对比性遮蔽,缺乏以对比的视野统领专业知识的能力

沿袭已久的汉语与外语教学模式的表面化、公式化,使得语言教学呆板、语言环境单一孤立,汉语与外语之间并未形成有效的沟通和对比,缺乏应有的对应关系、比较关系和交融关系,两层皮的现象较为普遍。

而且,对比或比较视野下的教学模式对汉语教师的教学和跨文化能力是一极大挑战。无论是科班出身,还是出身于中外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多囿于自己的专业圈子或研究方向,自身知识结构极不平衡,中外知识壁垒难以打通。

(三)囿于专业目标或理念的预设,缺乏专业认同感与归属感

无论是模块论,还是其他形式的课程设置,都没有摆脱中文+外语+教育的拼盘式概念化的窠臼,专业的不可替代性模糊不清,更遑论主要课程之间的中外对比性。这种培养模式,使得有些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么重返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轨道,要么被其他专业侵蚀或兼并。这种摇摆不定的专业境地不仅使师生缺乏基本的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且专业地位和身份定位也岌岌可危。

(四)实践教学空间小,实习难与就业难形成双向制约

虽然各院校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限于或缺乏专业见习、实习实训的条件,实际上能够提供的实践教学空间非常狭小,实习覆盖率不高。可以说,目前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不符合该专业的本质诉求与内涵张力,其远景目标亦被遮蔽。这明显不利于培养以专业能力(汉语教学和跨文化传播)为主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因在强调创新、多样、开放的信息互联性网时代,最不应也不能忘的是最基本的专业性,即在“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加之互联网思维和创意表达等能力,才有可能拓宽本自有些狭窄的就业渠道。

总之,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困境的认识和正视,实际上是一种校正,有利于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建设。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清醒地揭示困惑的源头,并以此催生出专业建设的全盘考量和体系构建,找到具有统领性的主导因素。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的四大重点考虑要素

(一)以跨学科的理念统领整个专业建设

笔者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跨学科”的含义就是要寻找中外语言、文化、教育的对比性和通约性,以此作为统领理念,跳出已有的学科与知识的界限,博采众长,重新梳理、整合、选择、提升适合于汉语国际教育自身研究领域与对象的知识和方法。在对比的基础上确定和设计专业的立足点,这是该专业不可替代性即独立性之所在,必须重视起来。当然,跨学科的理念,不是简单的专业增减相加,也不是单纯的扩容,而是找出学科间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对比性、互补性、通约性,并将其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专业建设的始终。

(二)重视中外文化话语的通约性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的应有位置

不可否认,世界上不同民族与不同文化之间是存在通约性的。通约性构成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价值。我们思考、看待、理解文化通约性的方式将为中国深入走向世界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恰恰为共处于不同历史-文化体中的不同族群能彼此相知相交搭建了桥梁和纽带,为揭示和宏扬中外文化话语的通约性提供了落实的可能,为中国深入走向世界,世界深入了解中国的学术研究提供了用武之地。因此,它具有不可动摇的核心位置,将其落实有助于中国深入走向世界。

(三)在“缺失-寻找”中尽快达成相对统一的专业研究范式和共识,同时体现学校特色和区域优势

当前各院校短视的跟风效应和“各自为战”的盲目状态,难以具有成功性,和可复制性,更难有可持续性。就连一些具有对外汉语专业悠久历史的院校,也很难说,已经形成了经严格论证和认证的专业研究范式。笔者认为,教育部应发挥组织协调各院校的职能作用,依区域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总体发展蓝图进行规划设计,并对专业发展的关键概念,作出明确的界定,并以此为主导,着手编写新教材。各院校也可依据总指导和总定位自行设计与编写试用教材。同时,还可通过召开研讨会的方式,探讨在北京和上海等地高校推出联合课程,构建学术共同体。

而且,各院校也可根据自己的建校史和所在地理位置,发挥各自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优势。如东北院校可面向东北亚地区,形成以俄语、日语、韩语、蒙语为重点的汉语国际推广区;华北院校则以英语、俄语、法语、德语等为重点;华东院校以韩语、日语为重点;东南沿海院校可面向东南亚诸国,形成各有侧重,总体协调的专业发展格局。

(四)汉语国际教师需敢于打破专业壁垒和自说自话的思维方式,增强自身跨界学习研究能力

在某种意义上说,专业建设的过程就是教师知识结构重构和更新的过程。特别是在跨学科研究视野下,还有许多新的挑战需要应对。因此,教师团队要有破茧成蝶的勇气和自信,勇于打破专业壁垒和学术上的“一亩三分地”,敢于在跨学科的研究与实践教学中,打碎原有的、传统的自己,重新组合和锤炼出自己新的知识结构与实践能力,并让学术语言转换为教学语言。

同时,由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跨学科性,也可以将其看作是汉语的一种“涉外”研究,因而必须打破传统的单极的自说自话的思维方式与知识体系,代之以对等、对比的竞争、互化与交融,即在跨学科对话的视野观照下,找到中外文学和文化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对比性、互补性,并获得科学的研究法则,形成新的阐发,实现人类文学文化的互识、互证和互补,只有牢固地建立起这个定位理念,才有可能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进行清晰、明确和系统化的理解,甚至可以说,其提炼的是专业建设的哲学基础与理论支撑的问题。因为培养模式建立在理念体系的基础上,而课程设计又是这些理念形成和应用的地方。只有这样,才可能解决汉语国际教育的“阿喀琉斯之踵”的问题。

由此可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强调的是“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是以“国际理解”的叙述基调来贯穿的。中央美术学院潘公凯教授曾说过:“面向自身的传统,我们要有‘互文’的追求;面对他者的经验,我们要有‘互看’的能力。这‘互文的传统观’和‘互看的现代性’,其实就是文化间距和历史承担的解决之道。”就是说,“一方面立足当代处境打开全球视域;一方面回到传统文脉切近本真叙述。在这两个方面获取滋养,开掘潜力,最终寻求价值重构”。这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科定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它反映的是世界性的思想视野,也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亟待展开的新的知识格局――形成符合时展的在“自我与他者”的脉络体系中感受、理解、把握和对照彼此的新的“国际理解”。

五、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的改进对策

针对当前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如培养目标单一,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课程设置传统陈旧,缺乏科学发展观;教师、教材、教法偏重于理论研究,实践环节不到位等问题,特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一)组织编写具有开拓性的新理念教材。基于跨学科的研究视野,立足对比,敢于把自己放在世界体系中,以他者为参照重新审视考察自我。同时,将语言教育与文学教育并行发展,因最美、最鲜活的语言往往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应认真考察、研究、编著具有中国韵味且适合留学生的中外名篇或作品,而不是为学语言而编造的语句段落,它显然不是“活”的,更不具美感。显然,语言教学若不能与文学文化紧密结合,只能是一堆死板枯燥的符号。对此,笔者认为面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新教材体系大体应包括:《汉英语言对比》(或汉语与俄语、日语、韩语、德语、法语语言对比)、《中外文学比较》、《中外文化比较与传播》、《中外教育比较》、《跨文化对话与公共外交》、《传统礼仪文化与公民常识》、《中国国家形象学》、《中华才艺实训课程》、《文化传播与创意表达》等。

(二)生成专业新方向,整合并创新骨干课程,取消重复课程、传统陈旧课程,增补并加大交叉和实践课程。鉴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具有鲜明的中西融合、学教并重的学科特点,立足于中国语言文化,辅之以中外国情常识,借助于国际交流合作,集中华文化传承、民俗技艺展示、国家形象传播为一体,具有明显的人文性、师范性和国际化等特征,可将师范教育(汉语国际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等)和文化传播(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其下设的两个方向,且均能与相关行业产业对接,两者相辅相成,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夯实人文基础,回归常识。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必备的人文素养,这与大学生入学前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未能培养出学生的文学文化意趣有直接关系。大部分学生的文学文化多是起于浅表的空中楼阁,零散且摇晃,其未有扎根的基础,未能形成自己的深切体悟。因此,大学人文教育需重新夯实大学生的古今中外文学文化基础,全程分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夯实根基,才有可能使学生成为汉语国际推广的优秀后备人才。

(四)具有跨界思维,加强学科交叉力度。打破学科壁垒一直是各高校内部的长期性任务。“死抱住本职学科或专业的固定地盘,不准许跨越雷池一步的做法,当然主要出于职业饭碗的考虑较多,久而久之陷入学科本位主义而不能自拔,自己无法自拔,也还值得同情,还不允许别人自拔,这就显得专横无理了。”客观上看,现今早已不是专业相轻,学科自大,一两门课保终身,吃老本式教学的时代,需要的是跨界思维和批判创新精神。而且,专业的金字顶尖不应是越走越窄,而应越走越开阔,知识联想与贯通能力逐渐增强,这需要个人不断更新和扩融知识,同时校内也可跨专业跨学科组建新的课程团队,并创新课程。

(五)服务地方经济,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需完成从学人层面向国民普及和地方应用层面的转变,积极探索多元实践:以教学实习促实践,以文化项目带实践,以组织参观、学科竞赛做实践。同时,还要与地方产业相结合,如参与到当地的旅游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等项目中,提供规划方案和智力支持,加强知识转换和能力应用,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服务。

六、总结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求双向建构视角。在撩开我们自己的面纱的同时,把作为文化主体的自我与他者置于同等地位,并且能站在他者的立场来看待自我,即借异域之镜来照自我之美丑,借他者之方来疗治自我之病灶。更为重要的是,敢于把自我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去比较,并具有文化批判意识和自我修复功能――这应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科研人员努力奋斗的目标。转型后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或许会为今后中国公共外交的普及带来出乎意料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陆俭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定位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2).

[2].崔希亮.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定位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15(3).

[3].丁安琪.重构“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从“国际汉语教学”走向“汉语国际教育”[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4(2).

[4].胡范铸、刘毓民、胡玉华.汉语国际教育根本目标与核心理念――基于“情感地缘政治”和“国际理解教育”的重新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4(2).

[5].林秀琴.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困境和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4(11).

[6].彭建玲.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14(3).

[7].杨同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中文专业课程设置的区别[J].汉语应用语言学研究.2013(1).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范文6

关键词:普通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人才价值

新中国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培养到目前为止可以总结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第二个时期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年,第三个时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第一阶段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第二阶段则是调整阶段,第三阶段是具有多重目标的开创性阶段。而在这三个阶段中,直到第二阶段中期,高等院校才算是真正开始系统性地培养对外汉语教师人才,也正是这一时期,高校对外汉语教育人才培养才上升到更为全面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1]。专业品质的提升,意味着人才培养的品质也要跟着提升,人才品质的提升则主要体现在人才专业价值的实现上。

1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价值实现的问题突出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理想化结果是该专业的学生都能从事对外汉语教育工作。然而,理想与实际总是有差别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产生了诸多问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也经历了1999年之后的高校扩招,虽然没有明显地表现出如其他专业的火爆,但却实现了从本科培养到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提升,短时间内建立起了从本科到研究生级别的培养体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扩招初期的招生相对平稳,一是由该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增长呈现缓慢而平稳的趋势造成,二是由于该专业的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国家重点语言文科类大学,其他一般的普通高校不具备开设该专业的条件[2]。因此,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的第二阶段中后期,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任务依旧由那些特定的高校在承担。从该专业的人才价值实现和人才去向来看,这一时期则呈现出一种较为定向的流动状况,这种定向主要是由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来完成。在这一时期,孔子学院已经星星点点地出现在一些海外国家,采取国家汉办主办、国内重点大学承办、国外合作单位协办的方式。国内重点大学培养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带有极强的为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的汉语言推广事业服务的性质。在这种情况下,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和价值实现变成了一种国家主导的行为,从本科培养到研究生培养、人才流动,再到人才价值实现,整个环路呈现出一种明确的线性模式。但随着第二阶段的结束,国家高等教育更进一步面向市场需求,在经过了重点高校整合、地方普通高校升级、民办高校新建和转设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加入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和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行列,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特定高校的垄断[3]。从单独的高校招生来看,招生数量其实也比不上其他专业,但招收该专业学生的高校数量逐年增多,使得该专业学生数量的总体增长加快,开始打破以往该专业人才输出线性模式的稳固性,这就导致该专业人才的价值实现问题越来越突出[4]。

2普通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人才价值实现现状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年加大,尤其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使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的对外汉语教育志愿者的招募比例也在逐年扩大。但这种扩大有没有完全解决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人才价值实现的问题呢?还有待商榷。第一,该专业的人才输出方式依然比较单一,主要通过应征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或其他官方机构)对外汉语教育志愿者的方式来达到成为对外汉语教育工作者的目的。离开这种方式,则基本不能实现其专业人才价值[5]。要成为对外汉语教育工作者,本来不一定非要去国外,在国内也能实现,比如在国内的高校教留学生学汉语,在国内的语言培训机构教外国人学汉语,在国内的外籍人士子弟学校(如某些外国语学校和集中招收在华工作外籍人士子女上学的中小学)担任教师。按现在的实际来看,除了一些重点高校的该专业研究生外,一般的(绝大多数)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和硕士生要想留校任教几乎是不可能的。国内目前面向外籍人士的汉语培训才刚刚起步,对外汉语私人教师的需求量不大,而且私立培训机构为了控制成本,并不会大量聘请专门的培训教师。还有一些培训机构开展的反而是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培训,它们一般以给予实际的就业机会为卖点,打着培训各种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招牌,承诺在交钱参加培训并考上资格证之后负责推荐到国外就业。通过这种方式就业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很少,一是报名费太高了,动辄四五千元,二是当前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存在市场乱相,缺少明确的权威界定,这让许多人望而却步,这条就业渠道其实也无法保障。而去外籍人士子弟学校当教师的机会就更少了。那么去国外就业除了官方机构还有没有别的输出渠道呢?的确可以通过国内的劳务输出中介去国外从事汉语教师工作,但这种方式的信息来源渠道太狭窄,费用太高,而且还需要加以甄别,存在骗局,成功率很低[6]。由此可见,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输出最有保障、最稳定的方式依然还是单一的、官方主导的志愿者派出。第二,官方输出公益性太强,服务期满后缺乏一定的配套安置,存在二次就业风险,就业保障差。目前,经由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派到世界各地担任志愿者和汉语教师工作的人主要是从在职教师、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以及本科生中选拔。一般情况下,申请出国任教的国内在职教师数量有限,主要还是靠研究生以及本科生。研究生在读期间就可以通过报名孔子学院志愿者和汉语教师的方式获取出国任教的机会,而本科生在读期间不能报名,必须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才能报名。在这种情况下,本科生的劣势一览无余。官方派遣的志愿者在国外的孔子学院或者中小学教学点工作的时间是有限制的,少则六个月左右,多则两年,不管多少时间,志愿者最终还是要回到国内。国家汉办对工作期满回国的志愿者采取的是回国后自由择业的政策,并不负责安排工作,只是会推荐工作。国内目前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各行各业竞争激烈,应届毕业大学生就业尚且存在困难,更何况从国外回来的往届大学生志愿者。归国后的本科学历志愿者在国外工作的经历虽然算是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但并无一些实质性的好处,比如在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时候没有加分,各单位招聘也不存在优先录用,这种状况并不利于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高校人才培养面向市场的情况下,如果毕业生就业不顺畅,则招生专业会逐渐丧失招生的主动性。其实外派的应届研究生也面临这个二次择业的问题,只能说比本科生的竞争力稍微强一点。第三,官方的志愿者招募和派遣具有局限性,向发达国家派遣数量朝重点大学倾斜,(非重点)普通高校本科生只能选择欠发达或者不发达的地区,当然,这种情况与学生资质和岗位教学要求有关系,一是重点大学学生资质好,所派岗位的教学要求高,普通高校本科学生无法满足,二是重点大学都与国外的大学合作共建有孔子学院,其对口的孔子学院只招收这些重点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尤其是研究生)。但国家应该考虑到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的艰苦程度,给予主动申请前往的志愿者更好的经济补助,这样才能体现出一种公平,鼓励非重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志愿者选择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保证每个阶段的志愿者派遣计划能顺利实施。第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比较迷茫。这个问题无论是该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还是研究生都不可避免,这一点与前面第二点中所提到的“二次就业”也有关系。目前,汉语国际教育正进入第三个发展时期,在国内外环境平稳的情况下,这个时期绝对是具有开创意义的,但这也需要一个过程。目前,在国内对外汉语教育的市场还没有完全打开而去国外的机会又有限的情况下,大多数汉语国际教育的本科生毕业之后并不能真正从事对外汉语教育工作,随着今后中国与世界的进一步融合,这种情况会改变,不过我们在期待时间来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也应该自己多谋出路。

3如何实现普通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价值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要想解决好这个专业的人才就业问题,一方面要靠国家和社会的外力,另一方面要靠高校自身的内力。所谓的外力,是指国家应出台行业规范,鼓励并指导和监管私立培训机构和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劳务输出,实现该专业人才输出的多样化,以分担官方输出的压力。而官方的志愿者派遣活动应进行改革,要给予志愿者尤其是给予应届毕业生志愿者更多的就业保障,不断提升官方志愿者职位的待遇,尽可能地帮助工作期满的志愿者二次就业。同时,官方还应引导国内(非重点)普通高校与国外语言文化机构加大合作,增加这类高校的人才输出份额。所谓的内力,是指各高校尤其是非重点普通高校,应继续加大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力度,这个力度应向培养质量倾斜,不断提升自己所培养相关人才的竞争力。应积极寻求对外合作的机会,尽可能地搭建优质实践平台。在鼓励该专业学生在专业范围内就业的同时,也要将人才培养向“一专双能”的应用型人才靠拢,即既具备基本的国际汉语教育能力,又具备国内汉语教学能力,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实用价值和面对就业风险的抗压能力。普通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毕业生在人才价值实现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无法一次性被解决,而要在科学布局和长远规划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打造一条适用于该专业人才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刘珣.国际汉语教育学引论[M].1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李卫国.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储备前瞻性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4):124-130.

[3]任志萍.“普通”新建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32(1):119-123.

[4]梁蕾.就业导向下地方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J].知识文库,2016(4):194,181.

[5]朱红,王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1):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