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能力测试范例

汉语能力测试

汉语能力测试范文1

关键词:对比分析理论;英语教学;应用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母语和其他因素的干扰,教师会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困难或问题,并在表达、写作等方面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不仅仅是英语,学生在学习任何与自己母语不尽相同的二语时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二语的词汇、发音或语法与母语相近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相对的轻松,反之,他们就会遇到很多困难,以至于出现许多错误。许多语言学家们发现,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比分析汉语与英语之间的相同与不同,这样有益于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和掌握所教授的英语知识,并能对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同着重学习。对比分析理论不仅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对比分析理论的发展与内涵

(一)对比分析理论的发展过程

20世纪50年代,CharlesFries在《TeachingandLearning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把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和学》)一书中首先提出将对比分析理论应用到外语教学中,他指出“最好的教材是这样的教材:它的立足点是一方面对所学外语进行平等的描写,加以仔细的比较”[1]。随后,RobertLado于60年代在《Linguisticsacrosscultures》(《跨文化语言学》)一书中也提到了对比分析理论,他同样认为人们可以通过系统地对比母语和二语之间的语言和文化差别,来预测或描述学生学习过程中引起或不会引起困难的模式。[2]Fries和Lado提出的对比分析理论标志着现代应用对比语言学的成立,使其成为语言学的分支并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和推崇,这一理论的产生是由于外语教学需要、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三者共同推动和促进的结果。

(二)对比分析理论的内涵

对比分析理论是语言学的分支,着重于研究不同语言系统之间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化等方面的异同,致力于完善外语教学机制,从而找出学生习得外语过程中的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提高学习质量。对比分析理论认为,对比分析母语与目的语的语言结构,其中二者相似的部分对于学习者来说是相对简单的,而二者的差异部分则相对困难。对比分析理论着重于对比和分析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相同与不同,因而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来预测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或可能会产生的错误,也可以推断出学生的母语对外语可能造成的负迁移或干扰。通常来说,对比分析理论一般有两种使用方法。一是用于预测,也就是先验性的方法,即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比英汉语的不同从而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困难和问题。这类使用方法作为人们在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方法,是由Banathy,Trager和Waddle在《TrendsinLanguageTeaching》一书中提出的,也是在对比分析理论发展历程中公认的、最有说服力的使用方法[3]。这些语言学家认为,在对比分析理论中,语言学家、人类学家或社会学家的任务是去发现两种语言的不同;教材编纂者的任务是根据不同而选择性地着重某些部分的教学内容,从而使教材具有一定的高效性,增加和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和能力;外语教师的任务则是认识到这些不同并做好准备教授学生。对于我们英语学习来说,这种方法可以将英汉语的语言系统进行对比,包括语法、语音和词汇等,从而预测英语学习过程中将遇到的困难,并构建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英语的教学机制。二是解释,多用于解释分析,也就是后验性的方法,即通过分析学生学习的困难和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解释和分析,以此避免再次发生同类错误。一般情况下,这类方法只针对错误分析中发现的多次发生的问题进行解释。在学界中,这两种使用方法一直争议不断,有些语言学家认为预测性的分析最为重要,解释性的分析则可有可无,但有些语言学家则认为预测性的分析有时预测出的错误或问题在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并不会出现,而有些经常出现的问题对比分析方法则很难预测出来,因而解释性的分析更为有效和有说服力。至今,我们仍不能非常肯定地对这两种使用方法孰轻孰重下定论,笔者看来认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将这两种使用方法相互结合,继而从多角度、多方面补充和完善英语教学模式,帮助学生高效率、高质量地习得二语。

二、对比分析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对比分析理论应用于英语教材编纂

Hall(1968)提出,不顾学习者母语语言背景而编写的统一、标准的教材时代已经结束,外语教材中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实践训练等方面的内容应更接近于各学习者的母语习惯[4]。由此,对比分析理论可以应用于英语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和教材等材料的编纂。通过对比分析,教师可以将常规教学与英汉语之间语言系统的差异相结合来确定难易程度并有规律、有级别的进行教学,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突出英汉语的不同,在教材中有针对性地对某些语法现象进行介绍和联系,如英汉语中冠词的不同方面[5]。

(二)对比分析理论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

通过对英汉语的语言系统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二者在语言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非常有可能受到他们的母语的干扰,在我们所讨论的情况中主要指汉语的语言结构、习惯和文化对英语的干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和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注意并深入了解二者的不同,从而尽量顺应这些差异以防止产生某些错误。事实上,即使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已经认识到了英汉语的差异,但由于他们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足或能力有限,并不能对这些差异进行归纳或总结规律并完全避免使用时的错误。因此,对于这种情况,就学生来说,需要他们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进行英汉对比的学习习惯;就英语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帮助和指导学生尽量克服在学习英语中所受到的母语干扰、知识匮乏等学习障碍,创造一定的英语学习氛围,尽量避免汉语的干扰并使其仅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辅助工具,恰到好处地使用汉语进行知识点讲解等。例如,当英语教师在对学生教授某一种与汉语差别较大或较为相似的语言系统时,会有意识地将其与汉语的语言系统进行对比,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某类知识的印象。而对于某些学生经常将汉语带入英语学习的情况,教师也不必过于要求他们完全脱离汉语的语言系统或思维定式,完全用英语的思维去表达或思考在短时间内是不太可能实现或达到的[6]。因此,一般情况下,教师也可以针对某些方面的英语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翻译知识,从而逐步引导他们走出固定的汉语思维模式,以适应英语的表达方式。

(三)对比分析理论应用于英语测试

除了常规的英语考试,也会有一些英语测试用于衡量学生的英语水平。在设计考试内容时,经常会在答案中预设一些干扰选项,从而检验学生是否真正习得了某一方面的知识,这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经常混淆而产生的错误,而这些错误多数情况下来自语内和语际错误,即英语自身特殊性和汉语对英语的干扰程度[7];在确定测试难度时,根据对比分析英汉语的差异性,可以认识到二者差异最大的知识部分,从而将这些知识作为难点而融入测试试题中,提升难度,也能将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或成果进行分级,如专四、专八等英语能力测试。因此,在制定英语能力测试试题时,必须要用到对比分析理论才能科学有效地测试出学生真实的英语能力。

三、结语

汉语能力测试范文2

改进和完善对外汉语专业现代汉语课教学的策略

根据本文的调查,结合相关高校对外汉语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现实状况,本文认为为了改进和完善对外汉语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有必要采取一些相关措施。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由个体与其环境发生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现象,也指人们对事物特殊的认识倾向。培养兴趣指从目的性教育人手,通过消除心里障碍,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深层学习和内在学习动机,从而引导他们掌握汉语运用的正确性和得体性。现代汉语课专业性较强,内容丰富,对语言文字功底的夯实起着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这门课给人的感觉是枯燥无味、抽象难懂,出现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要逐步摆脱这一困境,让学习者在实现自身学习目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兴趣,概括起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联系方言。汉语方言和普通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直互相影响和补充,并不彼此冲突,它们两者一起构成了现代汉语,构成了今天的汉语环境。地处方言区的高校,生源具有多方言性,这为我们在现代汉语教学中渗透汉语方言内容提供了良好环境。方言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习俗和民俗,反映了一定的文化心理和地理历史。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紧扣教材内容,重视方言调查材料,联系学生熟悉的方言特点,以其母语为例说明问题,对照汉语方言知识进行讲解,列举方言材料进行语言现象阐释,能够化枯燥为鲜活、化繁琐为简明,更容易产生共鸣。南昌方言用“坐习子”代替普通话“赶时髦”,用“麻”代替“钱”,“且了佛”意思是“玩完,终结”。这一类词语很多,多为南昌方言的特色词汇。南昌方言区的学生学习现代汉语语音时,除了纠正方言读音外,还要重视方言词语辨证,把常用方言词语收录下来,用普通话加以注释和解说,使南昌方言区学生说普通话时不夹杂方言词语,从而提高普通话水平。方言可以增进感情。充分利用汉语方言材料学习现代汉语,生动、有趣,使人感到亲切,学生很容易理解。第二,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是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是课堂上各个因素的综合效应,直接影响着学生情感和教学效果。Paekard对课堂气氛与汉语学习的关系作了说明,并且比较了不同课堂气氛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影响。生动、活跃的课堂教学体现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造就了浓郁的学习氛围,创造了语言教学的新境界。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多而且复杂,消除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感,以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为前提,以培养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为基础,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让课堂教学“活”起来,使学生冲破种种顾虑,主动参与、大胆发言,自由、平等地相互交流信息,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之间真诚、自由的对话过程,为所有学生都提供一个相对安全自由的心理学习空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大大提高学习热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改变以往现代汉语教学枯燥无味的局面,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进而消化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第三,提高教学内容难度。现代汉语与中学语文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不衔接、相互脱节,造成语言知识大量重复讲解,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一种语言可以分解成不同的语言项目,就教学内容来看,其难度的考察与划定,与智力和非智力发展密切相关,可以从语言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进句1]。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出发,充分挖掘学生潜在能力,采取“拔高”教育,在内容上拓宽,在理论上加深,有助于使课堂充满吸引力和挑战性。“形式学派与功能学派”是二十世纪语言研究两大学派,前者侧重研究语言的实体,后者侧重研究语言的功用。

尽管这样的内容理论性强,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在教学中与时俱进,把这一类新知识、新理论吸引进来,及时、合理地融人教学中,能够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2采用案例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案例教学法于1918年产生于哈佛大学,自实施以来,通常用于医学、工商管理等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已越来越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因为它对于加深学生理论认识、提高语言能力、培养创新能力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特点,在选取案例时应特别注重以下原则。第一,引人双向互动。教与学既是师生之间互相交流、平等对话的过程,又是彼此相互影响的行为。传统的现代汉语教学以“一言堂”为主,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而双向互动强调教学平台上的师生交往,注重教与学双方密切协商、探讨,推动了课堂中沟通方式的变化。在论及互动时,Auwright指出:“互动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事实,因为在课堂上发生的每一件事都经过人与人的交互过程。”班这种模式中,教师不在演“独角戏”,代之而起的是教师的积极引导,既作为导演,又作为演员,督促学生学习、思考,把学生当做课堂教学的共同创造者,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同时为学生创造“教”的机会,把难以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放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教”的过程中,巩固了相应的知识,体验了参与教学的快乐感、成就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创造者。关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格,学生在中学就已学过,具有不少这方面知识储备,尽管在知诊矽卜现形态上掌握得零碎不整,但为互动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以人为本,以学论教”,大力促进师生互动、互惠共赢,唤醒学生大脑深处对知识的崇敬,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修辞格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能够强化学生参与意识,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为修辞的学习提供极大自由发展空间。第二,尊重个性需求。个胜差异客观存在,同时也是一种资源。由于不同学生群体在性别、性格、心理特征、生理特征、认知方式、表达特点、知识结构、语言潜能、语言基础、未来取哑发展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因而导致在现代汉语课程学习上运用不同的情感策略、认知策略和记忆策略。学生是信息接受者,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从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统一的角度来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构架能力和交际能力,教学客体必须适应风格各异的个性需求,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尤其是他们的特长、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和创造能力,将他们视为有价值的个体,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从而达到R.赖丁和s.雷纳指出的“利用个体差异来促进独立的学习,而不是约束、限制或降低学生的发展潜能”。#p#分页标题#e#

汉语能力测试范文3

【关键词】国际汉语教学;线上教学;混合式教学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原有的平静,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线上教学成了满足汉语学习需求必要方式,慕课、微课、一对一实时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也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线上教学,是以一对一或班级为单位组织授课和双向互动,以录播课和直播课为主要形式,在网络上进行各环节教学工作。我国线上教学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发展。但就目前而言,线上学习已经成为了人们可选择的学习方式之一,这主要是由于线上学习具有灵活性、自主性和沟通性的特质。《“互联网+”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研究》一文中指出“互联网+汉语国际教育”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汉语教学模式。笔者认为线上国际汉语教育和线下国际汉语教育可以相辅相成,互相辅助。《混合式学习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应用探索与反思》一文中,从教学对象角度得出混合式学习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能够实现课堂教学与线上学习优势互补、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语言学习与情感观念共同发展的结论。

二、线上国际汉语教学平台的优劣分析

(一)线上国际汉语教学平台类别分析。

1.哈兔中文———一对一跨境线上汉语教学平台。哈兔中文是一个以公司平台为媒介与外国学员进行“一对一”的跨境线上汉语教学实践平台。哈兔中文的跨境线上汉语教学实践是以小组形式展开的,每组3人,组内设置课程顾问、助教、主讲等岗位。课程顾问负责课前与外国学员进行沟通和课前调研,课后进行回访,对主讲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反馈。助教负责组织课程顾问和主讲进行集体备课,配合主讲撰写教案、制作课件,监督课后课上学生们的学习情况。主讲负责讲授课程,要熟悉学习内容及课件,使用合理方法达到学习效果。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小组分工、各司其职的工作模式。这种跨境平台实时教学的好处有三,一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二是实时教学较录播教学对教师而言可以更直接地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纠正,对于学生而言与教师的互动更为方便,对于不理解的问题可以更为直接地获得答案。三是,课程设置更加符合学员需求。然而,这种“一对一”实时平台教学也具有一些现实问题。一是网络不稳定的问题,会在给学员上课的时候出现语音或屏幕展示延迟的状况。二是有些学员学习工作比较忙从而导致失约的现象。三是学生的汉语知识水平与课程难度设置不匹配的问题。四是课件和课时限制不能完全符合学生需求。

2.未央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未央课堂是一种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特点在于课堂教学和教学活动是线上和线下融合进行的,学生们课前、课中、课后的所有学习过程都是处在线上和线下两个教学模块中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一定程度上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在考验学生主动性和自觉性的同时,教师作为监督者和引导者促使学习目标的达成。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们的交际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存在的弊端可能是对教师而言教学压力会增大。因为是线上线下配合式教学,教师需要同时进行线上线下两种备课、教学、活动的设置。

3.网络孔子学院———综合性门户网站。从2004年开始,我国在借鉴英、法、德、西等国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孔子学院”。网络孔子学院是由中外语言交流中心主办的,服务于全球汉语学习者及全球孔子学院师生的综合性门户网站。肩负着提供汉语教学资源、中国文化交流,体验网上即时互动与个性化服务的重要作用。网络孔子学院平台面向学生及教师。对学生,HSK标准课程,汉语普通话课程以及全球孔子学院慕课平台,全方位地提供语言及文化教学。课程设置有免费、付费课程两种,教学方式有直播教学和录播回看两种,教学模式一般是一对多的模式。对教师,提供资源库、原创微课,培训汉语教师,提供教学资源,开展汉语考试和汉语教师资格认证业务。网络孔子学院平台的优势更表现在面向教师的方面,丰富而有质量的资源可以解决掉不少问题,比如:理清授课思路、明确授课重点等,观看其他教师的授课情况,也可以发现自己授课过程中的问题。

(二)线上国际汉语平台小结。线上国际汉语教学平台的教学模式可以总结为线上实时教学、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线上录播教学三种模式。线上教学多是“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线上平台教学的优势在于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转变思考方式;在于平台上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助于全方位地学习语言文化;在于大多数学习平台可以为学员进行一对一教学,比起大课来说课程设置更加符合需求。线上国际汉语教学平台目前所存在的现实问题主要有网络稳定问题、学员的失约现象,实时沟通存在互相不理解的现象,线上教学效果减弱的问题。

三、线上国际汉语学习APP的优劣分析

(一)线上国际汉语学习APP类别分析。

1.多邻国、博说———多种语言学习APP。多邻国的课程设置是以主题为脉络的,主题设置比较贴近交际。一节课包括听说读写练习及小片段式的课文。听说读写的练习主要设置为填空、翻译、默写、连词、跟读等。它的问题也表现的比较明显,一是在语法方面,它没有归纳总结及专门讲解。二是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虽然很靠近现实交际,但它的词汇语句设置都比较基础简单。三是练习方面,多邻国的练习是没有标点符号设置的,而标点符号也是汉语文化的重要部分。博说的课程设置包括交际、语法、汉字、词汇几部分,课程脉络也是以主题为纲的。练习包括听读写,主要设置为匹配、填空、选择等。博说比多邻国的优点在于在开始学习和开始测试前有要点小结,并且有专题的语法课的设定。它的劣处也比较明显。一是这款APP的部分功能使用是需要付费的,比如课程的测验功能、语法课的学习和测验部分,并且价格还是比较高的。二是它的练习设置还是比较简单的。三是它的练习的解析注释都是中文的,对没基础的学习者来说可能不好理解。这款APP比较适合兴趣学习的汉语学习者,课程设置比较重于兴趣而不是考试。

2.HelloChinese———汉语自学APP。HelloChinese是一个包括听说读写训练的汉语学习软件,它的设置是以交际和语法为脉络的。页面设置比较简洁明了。它的学习方法是以游戏闯关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这款APP的优势在于他的练习设置的解析是中英双语的,便于学习者理解;它有汉字书写练习,帮助学习者边学边练;它的重点语言点有TeacherTalk,便于学习者深入理解;Speaking模块的设置有助于学生进行口语练习,并且语音是非常标准的。这款软件学习者自学时可以使用,适合作为课后辅助训练时使用。

3.Pleco———词典、词汇类APP。Pleco是一款多语译中词典,词项丰富有据,包括成语俗语谚语网络流行语俚语。PLECO配件丰富,包含单词闪卡,汉字识别,笔画笔顺等,它的翻译不仅有简体字设置也有繁体字设置,但其中比较高级的配件需要另付费用。但是作为一个词典应用,能够达到作为词典的设计初衷。

4.HSKOnline、HSK助手———针对HSK考试的学习APP。HSKOnline是一款针对HSK考试的学习软件,软件设置比较简单明确。开始学习前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汉语能力测试,题目设置也是按照HSK考试的题型设置的。笔者认为对有考试需求的学生来说这是一款比较好用的刷题软件。HSK助手软件也是一款针对HSK考试的学习软件。这款软件是单词学习与测试相结合的设置,测试较为多样化,有明确的结果呈现。这款软件的弊端在于使用时操作比较繁琐,注册时间长。

(二)线上国际汉语学习APP比较分析。综上所述,线上国际汉语学习App可以分成综合性课程学习APP、单项训练学习型APP、HSK考试型APP三种类型。多邻国、博说、HelloChinese都是综合性课程学习APP,经过纵向比较,HelloChi⁃nese这款软件更加好用,多邻国、博说适合兴趣学习。Pleco作为单项训练型学习APP,作为词典运用用处较大,适合用于辅助学习。HSKOnline和HSK助手都是HSK考试型APP,笔者认为HSKOnline更加好用。综合型课程学习APP和HSK考试型APP在学习前都会对学习者的汉语能力水平进行简单测试,综合型课程学习的APP的测试内容比较简单和基础,所得结果参考性较低;考试型APP是根据考试题型来出题的,有一定参考性。

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前景分析

(一)课堂学习与线上学习优势互补。混合式学习意味着学生们在课前通过线上学习的方式,掌握课本生词、句型和语法点的基本含义,在课堂学习中可以用更多的时间进行练习和交际,从而最大限度地进行知识输出。课后学生们也可以通过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进行巩固复习。在混合学习模式下,传统教学没有被取代,反而在线上教学的补充配合下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成为混合学习模式的中心环节。

(二)语言学习与情感观念共同发展。汉语国际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教授语言,更是希望学习者通过汉语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因此,汉语教学不应局限于语言教学,还需要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可以给教师更多扩充学习内容,组织交际活动的时间。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了解的机会。

(三)学习效果与学习评测更加全面。线上线下混合的学习模式可以使学习效果和影响力扩大。在汉语学习的过程中,语言学习和交际能力都是衡量学生成绩与水平的重要标准。在混合模式下,教师可以收集学生们课前自测和课后测试的成绩,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可以对学生的成绩进行阶段性分析和总结性分析,综合各个方面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综合评定。混合式学习模式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更符合语言教学的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李丹萌.汉语国际教育中线上汉语教学的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7

汉语能力测试范文4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纵观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在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的大趋势下,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和秘书学的基本理论,课程安排以强化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并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特点如下:

1.1传统文学底蕴深厚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专业,中文学专业在传统专业中是最具底蕴的一个专业学科,也是现代大学专业体系中最为固定的专业之一,其学科自身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新时期汉语言文学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经历了从复兴、繁荣、理性和回归四个阶段。

1.2教学内容较为固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积淀相当深厚,它是一股强大的因循守旧的保守势力,目前所用的教材、考试方法、授课方式等,仍然将人才培养模式中主体内容限定在知识点的传授上。长期的发展和变革使得这门学科在教学体制和教学内容上相对而言也比较固定,缺乏将文化资源与现代高新技术及市场需求完美结合起来的创新性人才。

1.3创新能力培养较少汉语言文学教育主要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培育下,创新性能力的培养比较少。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使他们用所学知识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考,促进其全面自由的发展。

2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的意义

当代社会的创新人才,是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搞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设置和教学改革,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树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新概念是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开发与有效利用。重视思想上学者传统知识的错误观念影响,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形成一个全方面的、多层次的新型教育观,走最终以质量取胜,以创意取胜的道路,以适应经济时展的需要。其次,确立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性能力的目标是学用结合,偏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锻炼。在现代素质教育新的时代背景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的目的。再次,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必然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品牌专业,其研究对象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每时每刻都可能出现新的语言现象,新的语用方法,这些新的语言现象都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反映,与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3.1改善教学内容,培养良好的文学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素养,文学审美能力侧重于人才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是他们今后事业发展最重要的人文基础,承担审美能力培养的学科主要是文学史、文学理论、美学等课程。文学审美能力包括文学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高级文秘的审美能力应放在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想象能力上。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和生动的语言形象,运用具有审美价值的技能和方法进行富有独创性、针对性并且能够收到理想效果的方法学习,从而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审美能力。

3.2优化教学环节,培养良好的语言交流能力对秘书而言,沟通的主动性和高效性为其立足之根本,高级秘书的沟通能力则有着更高的要求,然后,从现实情况来看,秘书沟通技巧的培养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要求的语言交流能力切合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要求,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则主要依靠古今汉语、语言学、逻辑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秘书职业素养。从优化教学环节来看,学生在新颖别致的教学设计中更容易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进而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本身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和创造精神。

汉语能力测试范文5

吉林省高校对外汉语教师人才培养调研

国际汉语教师是国家文化的传播者,更是国家形象的代言人。教师队伍的人才素质、文化水平、专业技能以及政治态度都要承受国际的眼光和国家的考核。为了提高国际汉语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培训工作至关重要。根据国家汉办颁布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0版)》,参照国内外外语教师标准和培训大纲,学员应具有从事国际汉语教育的职业意识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汉语教学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胜任国际汉语教育教学工作。随着中国文化在国际市场的导向性逐步增强,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高校纷纷设立对外汉语专业。该专业要求学生具有深厚的汉语言文化底蕴、熟练的英语口语、较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并且毕业后能够在国内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目前,对外汉语专业已经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汉语言文字学、汉语国际教育、中国语言文字以及语言应用及语言规划等相关专业因与对外汉语专业有着相似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也日益得到就业市场和对外汉语教师的认可。目前,吉林省高校汉语言类专业根据层次差异授予学位,包括学士、硕士、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具体专业设置及师资力量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根据表1统计分析结果如下:①吉林省开设汉语言教学类专业的高校共14所,以师范类或文科类院校为主;②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具有这类专业的博士学位以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授予权,东北师范大学还具有对外汉语专业的二学位授予权;③长春理工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吉林师范大学、北华大学具有这类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长春理工大学拥有对外汉语专业的二学位授予权,吉林师范大学拥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授予权;④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吉林师范大学、白城师范学院这类专业的教授、副教授数量较多,长春、四平、白城3个地区教学师资和学生数量较集中;⑤民办院校华侨外国语学院紧跟市场脉搏,在对外汉语专业的师资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依托教学系统管理及师资水平,课程设置的合理安排同样重要。吉林省高校对外汉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如表2所示。到目前为止,吉林省高校对对外汉语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依托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必修科目、选修科目、课程实践、社会实习来开展的,除授课内容之外,其他方面与普通专业区别不大。部分高校会采取推荐实习、课程模拟等方式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上达到统一。

吉林省社会培训机构对外汉语教师人才培养调研

2006年国家汉办停止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的认证考试,到目前仍然没有重新启动。随着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对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量日益增多,对外汉语教师培训市场也在逐步扩大。在市场的驱动下,市面上出现了五花八门、名目繁多的“对外汉语教师”类的培训及认证,目前全国汉语教师认证机构多达7家,授权不同的培训机构,吉林省范围内现有的授权公司和培训机构及培训详情如表3所示。社会培训机构一般采用周末班和网络班两种课程设置,课时设置在100学时-300学时之间,实践课30学时-60学时左右。在内容上,大多根据学员的不同背景、特点和需求,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程组合方案,实施分类、分层培训;在形式上,采取案例分析、课件设计、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习实践上,通过教学观摩、模拟教学、试讲等环节,培训学员的实际教学能力。网络班型大多采用面授、网络相结合的方式,将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各培训机构所提供的认证明目也不尽相同,包括①国际认证协会———国际注册汉语教师资格证书。认证注明为中国区唯一经美国国务院签印并由中国驻美国大使馆认证认可的国际认证协会,于2011年在中国首次举行国际汉语教师资格测试考试。目前在长春有两家合作单位,分别是圣禹博凯国际教育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儒森汉语对外汉语国际授课机构,四平市的合作单位是吉林伊格尔学院,在吉林也有合作单位。②国际汉语教师协会———国际汉语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国际汉语教师协会(InternationalChi-neseLanguageTeachersAssociation,简称ICA)是专业从事国际汉语教师培训、考核和外派的国际权威认证机构。ICA推出的“国际汉语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得到153个WTO成员国教育部门的共同认可;在国内经过中国外交部、国家人事部等认证部门认可;在欧美该证书是唯一经过英国大使馆、美国大使馆等100多个国家的领事馆认证认可的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书。③国际汉语教育学会———国际汉语教师执业能力证。国际汉语教育学会于2007年研发了《国际汉语教育评价体系》,为各国汉语教学单位提供汉语教学总体设计方案、学习者语言水平测量系统、教师评价体系、教学评估方案、教材选择系统等服务。国际汉语教学执业能力测试通过者获得国际汉语教师执业能力证书。④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汉语教师职业培训证书体系。

建议

经上述分析,吉林省对外汉语教师的培训,包括省内高校及培训机构的教学管理和师资、教材及课程等方面的设置都比较成熟和完备,但仍显现一些问题,主要有①省内高校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分布不均,与韩国、俄罗斯等交流较频繁的延边等地区对外汉语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没能得到重视,并且师资相对薄弱;②对市场洞察力相对较敏感的民办高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缺乏动力,原因不仅在于教育行政部门对对外汉语的人才培养投入力度有待加强,还在于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就业渠道有待拓宽,以增加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吸引力;③对外汉语及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体现在实践课程明显少于理论课程,这种情况的出现也缘于省内提供教学实践的机会较少,倡导向社会培训机构借鉴和学习;④专业教学内容更新较慢,教学形式单一,并且整个领域内学生的基础教育不够扎实,尤其是培训机构的培养方案,甚至进行以拿证为目的的教育。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如下。

应均衡分布对外汉语教学及相关专业的师资为让更多的省内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及相关专业的师资平均分布,建议采取教师轮流制,教授专家级教师轮流到不同地区的高校进行讲座、授课及指导,增加学术权威的受益群体。使全省高校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水平均衡发展,以便于不同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相应优势的充分发挥。另外,鼓励权威教师到教学相对薄弱的院校进行兼职,指导其他教师教学,全面提高教学水平。#p#分页标题#e#

应为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对外汉语是一种教学方法的艺术,并不是只要根据书本知识就能学到手的。为此,高校应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科知识,另一方面还要提供必要的实践平台,为广大学生提供实战舞台,在实践中吸收和消化课本知识。对现有留学生实行导员制,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对留学生进行汉语辅导实践。甚至要求高校加强对外交流及姊妹校关系的建立,尤其是与吉林省相邻的国家,发挥地缘优势和教育优势,将实践机会放眼于世界。

应强调教学内容同步更新教学内容的更新是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对对外汉语教师这方面的要求更加严格。因为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有所差别,选用的汉语教学形式、教材及评估形式都有差异,而这些方面基本上由对外汉语教师来选择制定,加之教学内容本身的变化与更新是吸引学生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必须深刻把握时代的发展,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以满足外国学生的需求。

汉语能力测试范文6

【关键词】翻译教学;民族文化输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换成另一种语言,是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语码转换,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1]多年来,我国的英语翻译教学往往过于强调对西方文化的输入,汉语语言文化在英语翻译教学实践中往往处于“零设置”的尴尬局面,导致越来越多的英语学习者患上了“中国文化失语症”。因此,如何在翻译教学中平衡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使学生在习得目的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中国文化的准确英语表达,是目前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对外文化传播与翻译教学

党的报告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王刚毅在2016年全国翻译研究战略论坛致辞中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在全球话语权的建立,而要在国际社会建立话语权,离不开翻译。赵启正认为,打造软实力必须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译者要熟悉外国人感兴趣的中国故事,还要能跨越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2]。也就是说,有效的对外文化传播仅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是不够的,还应熟知中国民族文化,并且了解外国语言文化与政治环境,在外语的语言文化环境中准确地将中国故事表达到位。翻译作为一种双向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两种文化传递、交流的过程,即交际双方应能够充分发出属于自己文化的声音,又能够最大限度地相互接近和理解。翻译人才的民族文化素养水平,直接影响我国对外文化传播。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在谈及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时提出,在素质方面,要具有中国情怀,重视中国文化与价值观,对中国文化怀有赤子之心。译者应当有文化自觉,不仅谙熟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同时还需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3]。为实现国家“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目标,中国文化的导入必将成为大学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翻译课堂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翻译能力,使其能有效地运用所学文化知识与翻译技能介绍传播中国文化,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推介意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对外文化传播能力。

二、英语专业学生民族文化翻译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收集了河北工程大学英语专业本科大三与大四学生汉语文化知识英译能力方面的基本情况。本次调查问卷在问卷星平台上发放,匿名作答,共收回电子问卷124份,所有题目均设置为必答题,回收的问卷均为有效问卷。该问卷共21道题目,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个人基本信息,有3道题目;二是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自我评估,有8道题目;三是学生汉语文化知识英译的自我评估,有10道题目。

(一)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分析。该问卷从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考察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结果显示,在听说方面,76.61%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听懂内容比较简单的英语广播电视内容,只有约10%左右的同学能够基本听懂正常语速的英语广播电视节目;41.94%的同学能够与英美人进行简单交流,42.74%的同学认为自己与英美人交谈时常常词不达意,约10%的同学甚至基本不能与欧美人进行交流。在读写方面,有68.55%的同学认为自己能够读懂有一定难度的英语文章并理解其意义,25%的同学认为即使借助词典也不能理解有一定难度的文章;75.81%的同学认为自己能够写出多种体裁的英语文章,但是18.55%的同学认为自己写出的文章错误很多。翻译方面,半数以上的同学认为自己在英译中方面比较熟练,但是中译英时问题较多,77.42%的学生表示相对于英译汉,汉译英更难,18.55%的学生觉得英译汉与汉译英都非常困难。通过对问卷的分析不难发现,大部分同学对自己的英语语言能力现状不满,分别有81.45%的同学认为造成其语言能力不理想的原因在于自身学习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够,86.29%的学生认为问题的原因在于学习以考试为中心,忽视了语言能力的提高。此外,教师讲课的内容方式,学习的环境以及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如学时数,班容量等因素也成为制约其语言能力水平提高的原因。因此,大部分学生虽然在学校通过了应试语言能力测试,但其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水平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远远不够。同学们希望通过加大学习时间和精力、调整学习方法并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等途径来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能力。

(二)学生汉语文化知识英译能力分析。该部分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于汉语文化知识英译的掌握程度、以及汉语文化知识英译水平对翻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的影响。有33%的学生认为自己对汉语文化知识“非常了解”或者“比较了解”,61.29%的同学了解程度仅为一般。而关于汉语文化知识英译,59.68%的同学了解程度为一般,30%的同学认为自己“不太了解”或“完全不了解”,仅有9.68%的同学认为自己“比较了解”。有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自己对家乡风俗习惯了解程度不够理想,约38%的同学认为自己在家乡风俗习惯汉译方面“不太了解”或“完全不了解”,仅有不到10%的同学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掌握程度较好。有超过九成的同学认为其对汉语文化知识的了解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其翻译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绝大多数学生相信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有必要向外国人介绍本民族或本地域的文化风俗习惯,他们认为英语专业学生在翻译课程中有必要导入汉语文化知识英译的内容,然而83.06%的同学认为在他们实际所学习过的翻译课程中,汉语文化知识英译的内容虽然涉及过一些,但是还不够。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翻译课程在汉语文化知识的导入以及汉译英的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有所欠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视不够,这就要求学校与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方面的熏陶,并且着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翻译教学改革与民族文化输出能力培养

英语翻译教学改革应突出民族文化输出能力培养,即如何在教与学的实践中改变现有与教、学相关的各种结构,实现翻译教学的目标,达到翻译人才的培养要求。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改革。目前,大多数英语专业要求教师课堂使用英语授课,目的是强化学生的“英语意识”,增加对英语语言的感受[4]。然而,如果过于强调对英语语言文化的输入,容易使学习者忽视母语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在保证英语水平提高的同时,通过提高汉语水平提升翻译水平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样十分重要。不论是英语专业还是翻译专业,翻译课程设置都应当逐步地、适当地增加汉语言文化内容。比如可以增设中国文化、汉语言文学等方面的课程,在翻译类教学内容选材方面,可以适当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内容,例如儒家文化思想,传统节日风俗等,还可以将我国的地理风貌、风土人情、人文景观等元素加入教材中,以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其文化自信[5]。

(二)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应当积极地探索突出汉语文化输出能力训练的教学模式,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以及网络教学手段,形成线上与线下、课堂教学与课下训练、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的教学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材中涉及到的西方文化延伸到中国文化,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利用多种渠道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同时,适当增加学生汉语读物的阅读量,提升学生的汉语文化素养。此外,还应增加学生的课外实践机会,例如举行翻译比赛,模拟翻译会场,成立翻译工作坊,尽力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翻译实战机会。

(三)考核方式与内容改革。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体现在外语专业课程尤其是翻译课程测试中,把培养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加以体现。在平时的翻译教学中,应尽量将测试内容与形式多样化,例如在题型,选材,作答方式与时间,开闭卷形式等方面根据课程特点与受试者水平进行灵活掌握[6]。

(四)加强教学人员业务素养与文化素质的培养与提升。翻译教学人员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应注重自身学习与发展。一方面,教师应当积极参与翻译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养与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还应积极引导学生重视民族文化与价值观,并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即文化交流与互动是双向平等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两种文化同等重要,应当受到同样的重视。此外,机器翻译以及人工智能翻译在近年来迅猛发展,而众多翻译教学人员对此缺乏足够的关注,这也将成为翻译师资队伍培训的重要议题之一[7]。

四、结语

汉语能力测试范文7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招生;入学制度

我国自费留学生教育经过2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随着留学生规模和国际化教育的深入发展,我国本科医学留学生的招生制度,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的新形势,一些招生方面的问题和不足也日益显现。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综合评价学生机制和选拔标准,导致我国留学生选拔质量不高,不利于选拔和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因而影响了我国留学生高等教育的内涵[1]。留学生教育是招生、教育、管理三位一体的综合有机体,招生录取作为留学生教育的源头,是整个留学生教育的基础,它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一套适应我国国情,科学、公平而灵活的留学生入学招生制度势在必行。

一、来华医学留学生招生入学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留学生招生选拔模式滞后

招收留学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生源质量问题不容忽视。多数院校仍然是传统招生方式,要求学生申请时递交申报资料,以申报资料的完整作为评价标准,缺乏对留学生入学资质的全面审核,几乎相当于“免试入学”。有的院校即使审核成绩单,也不过是走个过场,更没有入学考试筛查。还有很多院校,在招生中完全依赖招生中介,由于对招生中介监管的不规范和商业利益的存在,一些没有资质和诚信的中介,有进行虚假宣传和欺骗的现象,造成生源质量良莠不齐。

(二)招生中重视数量、漠视质量现象凸出

为了扩大生源,很多院校降低入学和毕业门槛,导致留学生素质不高。教育部为了规范留学生医学教育水平,强制砍掉了一些教育资质不合格的院校,目前招收医学留学生(MBBS)的院校共有45所,并规定限制了这些院校招收留学生的人数,这在一定程度上,强行遏制了部分院校盲目追求学生数量、忽略质量的现象。虽然一些显性的问题解决了,一些隐性的问题仍然存在。不少院校抱着宁滥勿缺的思想,打着“宽进严出”的旗号进行招生,学生入学后,有的语言能力不高,听不懂课;有的学习能力较差,考试不及格,造成留级、退学等现象。另外,各国学生成绩单迥异,而招生中量化评估指标的缺乏,给招生评估工作带来困难,录取结果难以公平公正,不能保证良好的入学质量。

(三)招生工作和管理工作发展不平衡

由于招收的留学生整体水平不高,入学后带来一系列问题。有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有的旷课、逃课,上课迟到、早退、拖欠学费,更有甚者违纪、违法,这给教育管理者带来很大困难。各学校不得不将主要精力用在了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管理上,花大力气解决出现的这些问题现象,像对待小学生一样管理留学生,每班设立班主任,时时监督监控学生,管理工作不分巨细,天天督促他们出勤上课、遵纪守法。管理和安全问题成了教育重心,造成招生工作几乎成为“盲区”,招上学生即为完成工作,无暇在招生工作改革上再花费精力深入提升。

(四)招生工作需回归医学教育的本质

医学教育作为精英教育,具有专业化程度高、社会期望值高等特点。在所有的教育当中,以人的生命和健康为对象的只有医学教育,医学教育要坚持精英教育,医学生应该是优秀人才。在美国等教育发达国家,医学院严格控制学生数量,且严进严出,录取比例极低,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有资格就读医学院。他们设置严格的入学考试,以保证学生的水平和质量。在我国,留学生教育起步较晚,经过20余年的高速发展,留学生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尚有很多方面不够规范。依据医学教育的特殊性,仅仅依靠审核申报材料,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公平性,迫切需要完善并建立招生入学质量保障体系。

二、我校留学生入学考试制度的建立与分析

(一)举办海外招生学习能力考试

为了进一步提高招生质量,我校在审核招生资料的基础上,增加了学习能力考试,以相同标尺、准确衡量和选拔学生。鉴于组织世界各地留学生来我校参加考试的难度和不现实,我们决定从生源集中国印度和斯里兰卡开始实行入学考试。首先,我们对两个国家的基础教育状况,包括中学基础教育的教学大纲、教育模式、学生水平、医学院入学模式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其次,确立考试科目和内容,确保基本与他们的水平相吻合。我们结合发达国家成熟的留学生招生考试经验,以及两国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我校入学考试科目为数、理、化和生物(四选三考试)。我们委派专门老师,认真研究各科试题考核范围和难易程度,负责出好试卷。我们利用两国在校就读的留学生,组织实行模拟考试,根据学生答题情况,确定试题的难易程度,出好正式考卷。我们共计出了四套试题,两套供学生考试使用,另两套作为考试大纲供考生复习模拟使用。最后,我们制定了我校招生入学考试实施方法、规则等,交由招生,在两个国家组织实施专业学能考试。我校在斯里兰卡举行了2016春季斯里兰卡招生入学考试,共计59名斯里兰卡学生参加考试,录取斯里兰卡学生40名;我校在印度举行了2016秋季招生考试,共有人数28人参考,招收22名。此外,我校还与海外的招生协作,利用“互联网+”技术,尝试进行了2017春季招生网上面试,从44名斯里兰卡学生中,筛选了38人。

(二)海外招生考试的利弊分析

我校的招生入学考试,由我们委托信赖的招生,在印度和斯里兰卡组织举行的,我校老师阅卷,根据成绩,择优录取学生,招生录取的主动权掌握在学校手中。这种组织形式的考试,是我校努力提升生源质量的一种尝试,利弊参半。益处有:(1)在留学生本国举行考试,有效的扩大宣传了我校,提升了我校的海外声誉。考生和家长、招生都认识到,我校留学生招生条件较高,除了提交申报资料,还需通过入学筛选考试。(2)极大地方便了学生,节省了学生来华参考往返的时间和花费。(3)我校根据自己学校发展的需求,自行设置考察内容和标准,招收满意的学生。弊端有:(1)报名和考试都是招生组织实施,尽管考试由学校遥控进行,考场纪律难以真正把控,成绩的真实性难以保证。(2)学校各方资源有限,组织一次海外考试,耗时耗力,效果难以企及。(3)因为入学考试尚未在全国推开,造成很多学生弃考,流失到其他院校。即便我们保障了本校的生源质量,整个中国医学留学生的生源质量也难以保证。

三、借鉴国外先进的留学生招生模式

(一)美国留学生招生考试

美国是公认的留学生规模最大的国家,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索和实践,美国已形成了一系列功能齐全,体系完备和灵活多样的留学生招生体系。留学生除了需要参加必要的语言考试之外(TOEFL等),还必须参加SAT或ACT学能测试。2006年开始,美国已将SAT考试延伸到了我国,我国高中毕业生可以不出国门参加美国大学入学考试。SAT考试主要考核学生的数学和英语(SATI),还要根据专业和学校的要求参加物理、化学、生物、外语等单科的考试(SATII)。以SATI为例,如果中国考生SAT总分在1900分以上,托福达到90分以上,一般可以被美国综合排名前50的大学录取。如果中国考生SAT总分在1700分以上,托福达到80分以上,一般可以被美国综合排名前50-100的大学录取。[2]

(二)日本留学生招生考试

日本教育体系完善,是世界各地留学生的向往之地。日本政府在2002年开始实施了“日本留学考试”的外国留学生入学考试,“留考”每年在日本各地和日本以外的部分国家及地区举行两次(在中国暂无考场),考试分文、理两科,满分均为800。该考试要求理科生考3门学科的考试(日语、数学、理科综合),理综指物理、化学、生物(三选二);文科生要考3门考试,日语(400分)、数学(200分)、文综(200分)。这种“留考”是专门针对外国留学生实行的特别考试,即与日本学生分开录取,对考生的要求与日本国内的有些不同,考试中最重要的科目是数学。理科生测试内容主要为基础知识,而不是一味地出难题偏题。文科生考日语,英语(有些学校不考),文科综合。要求学生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有独立思考能力,有自己的见解,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面,对社会问题有兴趣。

(三)德国留学生招生考试

欧洲留学生招生入学考试以德国最具代表性。从前,德国大学入学考试要求的都是德语语言成绩,有TestDaF、DSD和DSH三种。从2007年开始,德国开始举行TestAS考试,启动了从语言测试向专业能力测试的转变,它是德国针对非欧盟国家的外国学生的标准化学习能力考试,与从前德语考试不同的是,这项考试主要是以学习能力为测试内容,目的是审查学生是否拥有去德国留学所必备的学习能力和必要的基础知识,试题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在线语言测试,核心知识测试和专业板块测试。该考试可以用德语或英语进行,与美国的SAT颇为类似。除了以上国家,新西兰、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都设有不同形式的留学生入学考试。

四、建立我国入学考试体系的构想和建议

(一)招生入学体系的改革构想

1.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改革的主要目的:学校应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探索建立优质生源选拔机制,统一开发医学留学生入学国家考试体系,量化的录取标准,建立科学、客观、合理的入学考试制度,完善自主招生选拔机制,逐步建立多元录取机制,使得各招生院校招生录取的工作方向更明晰,招生工作更公平、公正,保证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真正挖掘出学生的综合素质。2.不断创新才是生存发展之道:我国留学生教育在教学质量上想要寻求突破,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变革创新。以日本为例,日本1983年提出“招收10万外国留学生计划”,在目标实现后,日本接受留学生政策从重视数量转为重视质量。2002年,日本国际教育协会负责实施“日本留学考试”,将日语能力考试和基础学科考试合二为一,并向海外推广。2008年又提出“30万外国留学生计划”,制定了包括留学生招生考试、奖学金政策、留学生就业支持等政策,又开始了全球化的留学生招生考试改革。日本外国留学生招生考试,经历了从尝试到扩张再到直通国际化的演变历程,它不断自我调整,始终站在教育国际化的高度,基于现实需求与情景变化,及时并渐进完善考试内容与形式。不断进行考试改革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共性,美国、德国等为了保持其世界留学大国的地位[4],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留学生入学考试、考试方式的调整和改革,以此吸引世界各国优秀学生,且招生方式既规范又灵活。3.政府主导、统筹谋划和推行来华留学考试:由教育主管部门主导,对医学院校留学生招生工作统筹谋划,搞好调研、统一命题、考试、阅卷,建立系列生源考试标准体系和“全国统一命题”,能够大大减轻各个高校有限的人力财力负担,;能有效规范各校滥用招生自主权,加强对高校的监管;更权威准确地了解各国留学生的学术水平以及我国高校的教育水平;能够增加招生标准的透明度,从招生源头上规范留学生教育质量;能够有效地引导各医学院校做好招生工作,促进招生考试的和海外推行。

(二)入学考试体系改革的几点建议

1.学习国外成熟的经验: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使我国留学生招生体制真正与国际教育接轨,并纳入管理制度。学习日本的做法,组织全国统一留学生入学考试,由政府主导,委托独立行政法人或者机构承办考试,考核希望进入中国的医科大学学习的外国人,评价其基础学习能力。招生考试改革从某一个生源集中国家开始,逐渐扩大推行。2.建立学习能力测试体系:学习能力测试体系要科学、实用,既要适应我国高校医学本科教育的整体水平,又要符合留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实际水平,通过考试这一手段,挖掘出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充分研究生源国家及其基础教育现状,采集广泛、准确、动态的国情和教育信息数据,制定科学的考试学科和考察内容,测试学生的基本知识水平和运用基本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能力测试将是今后考试制度改革的重点[5]。3.开发并实施标准化入学考试:世界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入学考试都在向统一的、标准化的方向发展[6],美国、日本等国就是采取此种方法实施大学入学考试。标准化考试采用计算机评分,效率高、准确率高。阅卷由计算机进行,全国考卷几天就能阅完,两周内即可通知结果。4.实行多元化的录取制度:录取制度既要统一又要灵活,实行多元化标准。既保证各校的差异化发展,又保证了质量,同时促进了各高校自主权的发挥和优秀人才的选拔。首先由国家统一设定最低录取分数线,各校在此基础上,自行设置标准入学分数,自主录取学生。其次,专业能力测试上,接收SAT、ACT、IB、A-LEVEL等国际公认的考核成绩;语言测试上,汉语授课的中文测试,采纳我国的汉语水平(HSK)测试成绩,英语授课的英语测试,可依据雅思或托福等成绩。另外,各高校还要进一步完善招生录取制度,如免试制度: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免试英语,高校学分互认等。留学生入学招生体系的测试包括两部分:语言能力测试和专业学习能力测试,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有关专业学习能力的测试。留学生入学考试体系和考核方式是留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研究和学习发达国家留学生考试成功的经验,开发实施适合我国的留学生考试考核体系,将大大完善我国来华医学留学生招生入学制度,将会极大地提高我国医学留学生的整体水平,促进留学生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青.来华留学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1(3).

[2]张林华,李萍.中德高校国际学生本科招生录取标准对比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2015(15).

[3]柴省三.中美留学生教育招生考试体系对比研究[J].测量与评价,2015(5).

[4]胡永红.日本留学生本科招生考试改革及其特点[J].教育与考试,2016(2).

[5]姚玲,许爱伟,周星,等.对我国高校留学生入学考试改革与发展趋势的探讨[A].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汉语能力测试范文8

关键词: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创业现状;就业创业特殊政策;对策建议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应届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7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多达735万人,201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834万人。随着制造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就业市场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小,庞大的毕业生群体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据《内蒙古自治区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内蒙古自治区内共有53所高等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24.3%左右。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在就业、创业中遇到的难题,将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

1研究现状、研究价值和创新之处

1.1文献综述

针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突破和进展,但是聚焦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研究较少。目前,关于内蒙古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研究日益增多,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石冰(2012)结合凯恩斯就业理论,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自愿失业和雇用市场的利益分歧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问题,他认为可以通过政府改善宏观调控、高校转变培养模式来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吴桐(2018)对内蒙古高校中女大学生的毕业就业现状展开了调查研究,并给予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刘彦君(2017)对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展开了研究。綦群高(2007)对新疆少数民族应届生的就业形势展开了调查分析,分析的内容包括家庭情况、大学生、企业这三个方面。敬莉(2008)以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将影响就业的因素分成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1.2研究价值和创新之处

大学生就业是整个社会关心的热点话题,内蒙古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与国内普通应届生、内蒙古汉族应届生的就业、创业问题有着共同性,也有其特殊性。正视并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将推进民族平等和国家繁荣。该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关注到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除传统的问卷调查方法之外,还应用到了实地走访的调查方法。调查数据为分析影响因素和给出解决对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2内蒙古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

2.1就业背景

内蒙古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背景受到经济发展、教育发展的影响。根据《内蒙古自治区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内蒙古地区总产值17212.5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2.4%、5.7%和5.4%。2009年至2019年,就业人数不断增长,就业弹性一直处于稳定水平。截至2019年年底,内蒙古内共有53所高等院校,在校生共44.8万人,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24.3%左右。

2.2培养现状

目前,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而逐渐成为社会的“大众教育”,内蒙古自治区内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总量在不断上升,上升速度也在增加。但是由于社会无法提供与应届生数量相匹配的工作岗位,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且就业率远远低于汉族大学生的就业率。

2.3人才需求分析

在多民族融合的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对多民族聚集区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有着重要意义。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跃进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党委和人民政府采取多手段、多渠道的方式选用少数民族人才,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家乡建设的积极性。

2.4就业形势SWOT分析

内蒙古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优势是掌握专业知识和双语技能,相比较于少数民族非大学生,他们具备汉语的交流和书写能力;相比较于汉族大学生,他们又多掌握了一门民族语言。

3内蒙古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原因

3.1客观原因

3.1.1经济发展的因素

目前全国的经济已不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转型迫在眉睫,制造业的转移制约了就业岗位的大量提供。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承受下行压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3.1.2学生综合素质较低

内蒙古的53所高校在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时,会按照政府政策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照顾,招收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资质要低于汉族学生。

3.1.3学校专业与就业市场脱节

在当前的高校培养模式下,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所需、就业市场严重脱节。学校的专业设置并没有将市场作为导向,专业结构调整缓慢,使学生的培养方向与市场所需出现较大偏差。

3.2主观原因

3.2.1未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少数民族毕业生受到年少成长环境的影响和家庭成员的影响,就业观念相对落后。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时依赖政府和学校的安排,在创业时不主动寻求市场机会,往往错失良机。

3.2.2自卑心理突出

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生长在农牧区,受到风俗习惯和语言障碍的影响,他们容易抵触校园内的群体交流。在就业的过程中,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出于自卑,不敢主动联系用人单位,不愿意寻求教师的指导与帮助。

3.2.3语言、宗教的影响

虽然少数民族大学生入校前必须通过汉语能力测试,但他们的母语毕竟不是汉语,灵活应用汉语对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还具有一定难度。语言差异、宗教差异、饮食习惯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都会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因素。

4解决内蒙古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对策

4.1政府层面的对策

4.1.1维持经济稳步增长,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转型

首先,根据奥肯定律,经济增长,失业率会下降。因此,自治区政府必须紧跟中央政府的经济发展政策,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保证就业市场的需求不下降。其次,地方政府应继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结合内蒙古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推出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大力发展内蒙古旅游经济;推进农牧业向现代化的转型,走上效益型生产之路;鼓励发展中小微企业,发展少数民族聚集区的经济,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回家乡发展事业。

4.1.2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狠抓基础教育落实

内蒙古自治区要从基础教育抓起,给予少数民族学校一些政策扶持和资金补助,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农牧区学校与发达地区学校间的交流,缩小两者间的教育差距。

4.2学校层面的对策

4.2.1完善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要建立符合地区特点的就业指导体系,增强学生主动学习就业知识的积极性。高校要摒弃旧的指导观念,在校内进行调研,征求学生的意见,满足学生真正的就业指导需求。高校应设置创业孵化基地,对有意创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给予指导帮助。

4.2.2丰富社会实践内容

高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在假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要培养蒙语授课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汉语表达能力。

4.3个体因素的对策

4.3.1提高自身竞争力

学生应意识到信息化时代对求职者的要求在不断提升,要主动提高自己对计算机、英语的应用能力,弥补自身与汉族大学生之间的差距,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

4.3.2提高汉语水平

通过调查结果发现,汉语水平是阻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必须习惯在生活中使用汉语进行表达,加大汉语书籍的阅读量。

4.3.3转变落后的就业观念

少数民族大学生应理性认识自身水平,接受新的就业观念,理性选择就业地区和就业岗位,尝试自主创业。

5结语

内蒙古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受到生长环境、宗教风俗的影响,接受的基础教育要落后于汉族学生,汉语应用水平较低,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政府要稳步发展经济,保证就业市场的需求量;高校应当转变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少数民族大学生要提高自身能力,转变就业观念,抓住一切机遇,投身社会的建设发展之中。

参考文献

[1]吴桐.内蒙古高校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成因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2]杜惠敏,綦群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思路、模式、机制创新探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06-110.

[3]刘彦君.内蒙古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

[4]敬莉.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8(3):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