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的特点范例6篇

汉语国际教育的特点

汉语国际教育的特点范文1

汉语国际教育系是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下设的三个专业(中国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和戏剧影视文学)之一。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是学校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1955年开始招生,1980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七五”期间被评为山东高校重点系;“八五”“九五”期间,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十五”至“十二五”期间,古代文学被评为山东高校强化建设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学科;2003年,古代文学学科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被确定为山东省古代文学专业中唯一设立“泰山学者”岗位的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专业2005年获得国家硕士一级学科授予点,2007年荣列教育部八个部级首批特色专业之一,2009年成功申报博士后流动站,同年,汉语国际教育学科获得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被评为山东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是山东省唯一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重点学科。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设置,与中国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的举措相匹配,是中国文化与学术“走出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途径。由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一个新事物,因而在“教什么”“如何教”和“什么人教”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拥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应该采用划一的统编教材、课程设置和育人模式,还是应该从实际出发,突出地域特色,发挥传统文化优势,走出特色育人之路?

目前,多数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尚未真正探索出人才培养的特色道路。国内各高校以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为代表,形成了南北两派,他们的共同点是:侧重于语言教学和案例分析,这也是他们的教学研究重点。但是,这样的育人模式以“应用语言学”教法为基底,没有形成特色,更没有以“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者”这一使命自任。因而,现行的汉语国际教育育人目标和教学模式有本末倒置之嫌。

与中国的情况相反,国外的第二语言教育大都突出地域特色,这方面以美国最为著名。其中南伊利诺伊州卡本代尔大学、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纽约大学、南卡罗来纳大学哥伦比亚分校、普林斯顿美国大学等,其研究生第二语言教学TESFL课程设置与教学研究,及其以语言为载体进行文化传播的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我们的目的,就是借鉴美国语言/文化传播的经验,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的育人方案,力图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做出自己的贡献。

失去传统,何来底气?没有特色,焉能出新!我们进行汉语国际教学,首先,要有文化自信: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一支,无论是轴心时代、中世纪还是全球一体化的今天,都具有重要价值。其次,若想把汉语国际教育做好,就必须勇于创新,不能一味因袭传统的做法,更不能简单地将应用语言学的教法复制、移植到汉语国际教育中来。再次,应当侧重于文化教育,以期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中国外文局《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显示:多数国际民众认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形象,61%的海外民众乐于了解中国文化,约有三分之一的国际民众表示对学习汉语有兴趣;同时,越来越多的汉语学习者不仅渴望学习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渴望能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①但目前的汉语教学普遍存在重语言而轻文化的现象,而且汉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许多语言障碍的形成都与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不足有关。因此,在语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入传统文化成分,是势在必行的教材建设工作。因此,我们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重点不应放在语言学知识的教育上,因为语言只是载体,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是本专业的重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应当承担起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瑰丽,各地高校应从实际出发,将具有区位特色与传统优势的文化教育,落实到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当中,进而走出各自的特色道路。

曲阜师范大学设学于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家乡;孔子思想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其“和为贵”“人为本”的人道主义和谐观,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对于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和深远的人文价值。因而,曲阜师范大学自招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以来,坚持“传统性与师范性”的特色,深入挖掘孔子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资源,以学生的从师素质养成为抓手,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1年获批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这是该专业在山东省高校中唯一的重点学科;2012年3月初,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举办的“孔子学院杯”国际汉语教学资源编写大赛评选揭晓,曲阜师范大学与北京大学等5所大学荣获“优秀组织奖”,我校李敏红老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卞晴晴、于婧超、曹曦三位研究生的四件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张喜梅等同学在加拿大、泰国等国家任志愿者期间,将龙文化、春联、书法、剪纸等中国文化符号与中华才艺运用于教学中,深受当地学生的喜爱;在我们近年指导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中,有些同学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选择了《HSK四级教学“孔子故事”特色课程设计》《儿歌教学法在初级汉语国际教学中的运用》等,都将语言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文化运用于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些成绩说明我们的特色育人之路是正确而有效的。

于是,我们将本专业完成的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汉语国际教育:发挥传统文化优势,走出特色育人之路”的结题成果整理出版,一方面是总结和完善育人经验,努力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育人模型;另一方面也旨在为国内同行提供借鉴,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从而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工程做出更大贡献。

《汉语国际教育:中华文化精神的源流、继承与传播》②一书由我和同事共同完成,它包括四编。这四部分实际上也是本专业为学生设立的四门专业特色课程,旨在为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教什么”和“如何教”等问题提供个案参考。

第一编《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传统文化素质摭论》包括以下四个专题:

王国彪副教授的《“孔子文章四海宗”――朝鲜半岛古代汉诗中的〈论语〉元素》认为:朝鲜半岛古代汉诗蕴藏着诸多《论语》元素,主要包括对《论语》的不同称谓、引用和评述。朝鲜诗人将《论语》中的名言警句、经典情境视为典故来引用,提升了诗歌的表达效果,也充分见证了《论语》的魅力。古代汉诗对《论语》的大量援引,既是《论语》在古代朝鲜半岛广泛传播的重要证据和丰硕成果,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方式和诗歌生产方式。对这种文化现象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

曹春茹副教授的《“一山一水一圣人”,国际交流大文章――以韩国古代汉诗中的泰山文化研究与利用为例》认为:泰山风光雄奇壮美,泰山文化悠久灿烂,又与儒家文化联系密切,因此,受到韩国古代诗人的青睐。在现存韩国古代汉语诗歌中,保存着大量有关泰山的文化资源,其中既有“泰山岩岩”“泰山云雨”“秦松汉柏”等关于泰山自然景观的文化典故,也有孔子等文化名人与泰山、泰山封禅与刻石、泰山神灵与东岳庙等关于泰山人文景观的记载和传说。对韩国、朝鲜以及汉字文化圈中其他国家的游客和中华文化的爱好者来说,这些诗歌是泰山的最好代言,有利于拉近他们与泰山及泰山文化的距离。通过汉语国际教育、学术交流、与韩国合作开发旅游项目等途径,有效利用韩国汉诗中的泰山文化资源,将对泰山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拓展发挥重要作用,还能为研究、开发和利用日本、东南亚国家汉诗中的泰山文化资源提供借鉴。此项研究也正是“一山一水一圣人”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内容之一。

刘富伟副教授的《“我的最大长处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论林语堂重编〈中国传奇〉的策略》认为:《中国传奇》是面向西方读者的精神消费品,当林语堂进行选编和改写时,慎重考虑到西方文化语境的接受问题,他与陈季同一样在编选过程中“删节那些无用的详述部分和多余的次要部分,去掉那些本该存留的地方。因此,人们将要读到的与其说是一个地道的译本,还不如说是一个改编本”。林语堂更是把《中国传奇》放在西方文化的平台上进行观照,这就决定了他必然会采取顺应西方语境想像的运作策略,选编并重写《中国传奇》。林语堂的策略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材编写和教案设计具有较大的启示价值。

王恩旭博士曾到俄罗斯任教一年,对汉语国际教师的跨文化沟通素质有自己的体认与看法,他的《做一个推动世界和谐发展的文化使者――论国际汉语教师的跨文化沟通素质》认为:沟通不畅是造成汉语教师难以适应海外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因;增强沟通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沟通问题,是当前国际汉语教师在培养、培训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解决沟通问题的关键,在于帮助汉语教师端正沟通态度、增强异域文化修养和进行实践历练,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文章结合具体案例,对这三个方面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和说明。

第二编《孔子・〈论语〉・儒墨哲学比较》共四讲,前三讲由王曰美教授承担,第四讲由王恩旭博士承担。王曰美教授长期担任校本课程《孔子与〈论语〉》的教学工作,曾于2012~2013年在韩国平泽大学担任汉语教师一年。《孔子与〈论语〉》也是她在韩国讲学时的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孔子生平、《论语》及其核心思想、孔子的主要弟子及成就等。关于孔子的研究成果已是汗牛充栋,如何化繁为简,既给人一个清晰的线索,又能深入浅出地介绍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这需要有大思维、大手笔。王曰美教授驾轻就熟,做起来得心应手,让人受益匪浅。而王恩旭博士的《儒墨哲学比较》则将儒学与轴心期平民哲学家墨子的思想进行了比较,有利于人们了解儒墨的异同共殊。

第三编《齐鲁文化与山东当代乡土文学》四讲由李钧教授完成。李钧教授是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兼任汉语国际教育系主任,是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带头人。本书也是李钧主持的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汉语国际教育:发挥传统文化优势,走出特色育人之路”的结题成果。第三编四讲旨在使研究生从地域文化与中国文学的角度理解齐鲁文化与山东精神,掌握山东“乡土文学”传统的流变线索;并通过对臧克家、郭澄清、莫言、闵凡利等几位山东籍作家的解读,使研究生了解当代山东作家群的创作状况。此外,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山东文学最重要的代表,因而这个专题值得好好讲。

第四编《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法举例》四讲,由秦海燕副教授主讲。秦海燕老师是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研室主任,部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用学、普通话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她曾于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赴韩国平泽大学中文系教授汉语,并分别于2009、2010、2013参加汉办举行的教学法、跨文化交际课程培训。秦老师先后主持省部级项目4项,公开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1部,发表核心论文若干。她对于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法既有理论探讨又有实践经验,所以她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法举例具有较高的应用推广价值。第四编第一讲《功能教学法》,第二讲《任务型教学法》,第三讲《控制式语言教学法》,第四讲《体演文化教学法》。之所以选择这四种教学法,主要是因为“功能教学法”目前影响最大,“任务型教学法”争议最大,“控制式语言教学法”最具操作性,而“体演文化教学法”对语言与文化关系处理最有创造性。而且到目前为止,《控制式语言教学法》和《体演文化教学法》都是汉办培训班介绍来的新型教学法,国内公开介绍和研究的很少,所以,第三四讲更多一些原则性和纲领性的东西。

当然,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如果想构建一个较为系统且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还需要国内同仁的共同努力和逐步完善。希望我们这本小书能引起大家的思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我们要特别感谢北京语言大学原副校长崔永华教授,他长期担任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现担任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汉语教材总编审,是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与研究的奠基人和推动者。他不嫌本书简陋,拨冗赐序,鼓励我们在“汉语国际教育特色育人道路”上走下去,给了我们继续前行的莫大动力!

感谢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张健总编辑,他接纳了这本书并将其纳入出版计划。感谢责任编辑王宇明,是他的认真负责与真诚沟通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注释:

①《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京华时报》,2014年2

月23日。

②李钧、王曰美主编:《汉语国际教育:中华文化精神的源流、继

汉语国际教育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 汉语国际教育

随着我国政治与经济地位的大幅度提高,汉语已成为国际经济及政治交往中的一种重要语言。在全球化发展中,汉语的应用价值不断提升,在国际社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日渐升温。国内外汉语教学的快速发展和学习汉语人数的急剧增加,使世界各国汉语教师严重匮乏,许多国家纷纷向我国提出了派遣汉语教师的强烈要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原对外汉语专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调整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正如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所言:“在当前汉语国际教育的新形势和学习者的多元化需求下,对外汉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就业‘出口’等方面还存在着制约的瓶颈。”[1]在全球“汉语热”的语境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如何定位,如何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提高实践教学与实践能力,如何培养满足国际社会需求的汉语教师和中外文化交流人才,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专业建设发展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清,缺乏院校特色

培养目标指教育目的或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它是人才培养中的决定因素,为人才培养指明方向。1985年,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4所高校率先开设对外汉语专业,而今全国已近300所高校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对外汉语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迅猛发展。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大多数院校专业急于上马,缺少对办学条件、办学特色、办学定位和地缘环境的分析与思考,人才培养目标多参照或照搬其他院校,专业目标定位不清,没有形成并体现院校及专业特色。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缺少专业特点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定位不清直接影响了专业课程设置,地方各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照抄、照搬的现象,部分学校的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雷同,针对性和创新性不足。与此同时,由于受师资条件等方面的限制,部分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较大差异,任意性较大,缺少规范。部分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只是简单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和英语专业的课程相加,这势必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实践环节设置不足,理论和实践脱节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具备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在各职能部门、外贸机构、新闻出版单位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2]。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系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然而受到师资力量、实践条件、实习平台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很多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不足,无法实现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相结合,导致专业培养脱离实践、脱离社会,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无从谈起。

(四)教学方法、手段陈旧,忽视学生主体性

在普通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各院校普遍压缩专业理论课时,导致造成任课教师感觉教学课时紧张,教学内容很难完成,课堂教学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学生的参与、互动。专业部分课程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率较低,多沿用“一本教材,一只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很难做到教学内容丰富、生动,教学效果和学生兴趣也势必受到影响。单一、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使得学生多疲于接受,失去了学习的成就感和主动探寻的动力。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理念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学习、实践和职业技术能力相结合。”[3]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理念具体分析为:一是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总目标,充分利用地缘和学科优势,建立国内和国外实习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立足于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坚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突出特色教育的教学理念。将专业建设成为适用国际国内市场需要,能为区域社会经济、相关行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讨

(一)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凸现自身特色

由于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院校在办学背景、办学条件和学科优势上存在差异,对各院校而言,人才培养的特色很重要。只有明晰自身目标定位,凸现自身特色,才能在人才培养上有所突破。在教育部培养“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指导下,各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科学分析自身办学背景、办学条件、办学层次和学科优势,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发挥地缘优势,从而明晰、准确地确立目标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形成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改革调整理论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理论课程设置应当围绕“应用型”特征来进行。一方面夯实应用型人才所需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课程设置体现专业“工具性、文化性、涉外性、师范性”的特点,体现“宽基础”的要求,使学生掌握全面而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设置专业方向及专业前沿选修课程,以此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增强社会适应性。通过专业前沿课程的学习,也使学生具备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突出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优化实践环节设置,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内容设置应体现综合性、国际性的特点,侧重于培养学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建立能满足专业实践教学所需的校内实训基地和国内外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进行语言、中华才艺和教学实训的环境和机会,及时有效地训练提高学生的各项技能。国内外实习基地尤其是留学生教学基地、中小教学基地以及涉外文化企业基地,为学生提供走入社会、亲身体会的机会与展示提供平台,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提升。

(四)加强师资培养培训,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师资力量薄弱是制约地方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师资缺乏,专业一些相关课程往往是很难开出或勉强开设,这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师资建设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各院校应充分重视,重视高素质、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同时加大现有师资的培养、培训力度,发掘师资潜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离不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手段方面,积极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拓展学习空间,真正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五)重视专业教材建设,增强教学内容针对性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离不开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支撑,但是,一直以来教材建设是相对薄弱环节。很多与汉语言文学等共有的专业基础课程,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化概论”等,目前市场上几乎没有面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编著的教材。在此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充分重视专业教材建设。一方面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精选教材,优先选用国家重点规划教材、高等教育统编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等优秀教材。另一方面,积极鼓励支持专业教师主编或参编教材,增强教材编写的针对性,明确“为谁而编,为什么样的目的而编要明有所指,要符合学习者的自身状况与要求”[4]。

(六)构建人才培养机制,实现监控、反馈与调节

培养机制是指在制度层面上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规定、程序及其实施体系,是人才培养得以按规定实施的重要保障与基本前提。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能够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监控,对人才培养质量作出判断并及时反馈相关信息,以便指导、调整相关环节。目前,地方各院校应加快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对人才培养过程、培养质量、就业去向等进行监控和分析,以便及时、有效地调节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时有效进行教学质量评价、信息反馈和教学质量整改提高,以保障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结语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始终坚持以应用型为主线,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突出人才培养特色。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在学科定位中体现培养目标的指向性与多元化,在课程设置上灵活地根据市场需要和本校学生的就业等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加强实践环节,理论实践并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从而形成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江涛.对外汉语专业教育现状:迅猛发展仍存制约瓶颈[N].新华网,2010-12-1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汉语国际教育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等级划分》 国际教育 国别化教学 国别化教材

一、引言

中国和泰国的交往历史悠久。就泰国方面来说,在东南亚范围内,泰国政府对华人可以说是最开放的。近一二百年来,数以百万计的华人移民定居泰国。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泰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泰国很注重汉语学习,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学习热潮。泰国人在本国学习汉语,有着双重任务:1.一般任务。泰国学生像其他国家的学生学习汉语一样要遵循学习汉语的规律。2.特殊任务。如何把泰国特有的,比如地名、人名、食品、用品、风俗习惯等,用汉语表达出来。要完成这个特殊任务,不仅要研究泰汉两种语言的词汇,还要对泰汉语言翻译进行深入研究。

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界,比较重视制定一些词汇大纲、词表,以此规范教材对词汇的收录。以前的是《汉语水平词汇和汉字等级大纲》,最近又颁布了《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但这类词汇大纲或词表,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合国别化的词汇教学。因为语言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一方面,其他国家的学习者要了解中国,另一方面,他们也想向中国人介绍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俗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更重要。因为外国人跟中国人交流的时候,不仅要说中国的事情,而且还要说自己国家的事情。而中国研发的这类词汇大纲或词表,是基于中国境内的常用词收录的,比如“饺子”“春节”等,不可能也把其他国家的专用词语和常用词都收录进来。从这一点上说,在不同国家进行的汉语教学,即国别化汉语教学不应当完全受这类词汇大纲或词表的限制,要重视与本土社会文化相关的词语的教学。

二、《等级划分》与《实用泰汉翻译教程》介绍

《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是汉语国际教育的第一个国家标准,是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重点科研项目,是教育部社科司重大研究课题。《等级划分》是经过17年的不断思考、积淀和梳理,经过在香港11年3万多学员的长期实践,用了两年九个月的时间研制出来的。由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审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这项研究有两项重要成果:一是《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语言文字规范(GF0015-2010),一是《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国家标准·应用解读本)。两本书均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国家标准》规定了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的等级划分,给出了汉语国际教育用分级的音节表、汉字表、词汇表,体现了三维基准体系。它适用于汉语国际教育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课程测试、工具书编写和音节库、字库、词库建设,也可供计算机辅助汉语水平测试以及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普通话教学之用。《等级划分》是基于具有代表性、权威性的37亿字次最新大型动态语料(特别是对话体语料)、词典、字表、词表建立的现代汉语规范口语主导型的新模式。

《实用泰汉翻译教程》是为具有中级汉语水平的泰国学生专门编写的一本实用语言类教材。这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三、四年级的必修课(或选修课)教材,也可作为汉语导游工作者及其他从事与汉语有关工作的泰国人的自学教材。该教程共18课,以介绍泰国国情与泰国文化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18篇课文,系统介绍了泰国的国家政体、国民性格、、民俗节日、饮食特色及华文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

三、《实用泰汉翻译教程》词语等级分析

(一)《实用泰汉翻译教程》词语等级分布

参照《等级划分》,笔者把《实用泰汉翻译教程》注释的1187个词语与《等级划分》的词汇表做出对照。发现同《等级划分》里的词语有266个,超纲词语有921个。同《等级划分》的266个词语的分布,一级词语有68个,二级有98个,三级有79个,附录有21个。同《等级划分》的266个词语占22.4%,超纲词语921个占77.6%。

(二)《实用泰汉翻译教程》不同等级词语的语域分布

结果证明,要解决汉语国际教育的国别针对性,任何一套词汇等级划分或大纲都是远远不够的。《实用泰汉翻译教程》里的词汇超纲率高达77.6%。虽然只用一本教材难以全面证明,但也突出了教学和教材国别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为了深入了解超纲的词语,笔者把超纲词语进行分类并对超纲词语的语域分布做出分析:

从表中可以看到,超纲词语跟泰国国情密切相关,这些特有词语是能够反映该国社会文化的词语,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别化”词语。虽然使用范围不一定仅限于泰国,但这些词语是泰国社会文化的缩影,与泰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同的文化模式,对民族的语言发展,在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某个层次上起着制约作用。如在泰国,国王及王室有着崇高的地位,泰国华语反映国王及王室成员的词语十分活跃,如“陛下、公主、王子”等;又如:泰国素有“千佛之国”的美称,全国90%以上的人信奉佛教,这就使得反映佛教及相关事物行为的词语,在泰国华语词汇中非常丰富。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一条规律,《等级划分》表内的词多具有各民族通用性,而超纲词则多是表达泰国特有事物的词语(53.4%)。这些词尽管超出了《等级划分》这个大纲,但是在泰国的日常生活中却是常用词,并没有超出泰国社会日常生活这个实际的“纲”,由此可见,要解决汉语国际教育,就必须走国别化之路。

四、《等级划分》在国别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及局限

(一)“国别化”理念的提出

“国别化”(country-specific)汉语教学的观念早己有之。2004年,陆俭明教授针对当时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情况,认为迫切需要开展一些基础性研究,包括根据不同母语语区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汉语教学用的字表、词表、成语表、语法要点表等。陆教授在2007年又进一步加以强调,在基础性应用研究领域进一步提出了“对外国学生的汉语词汇教学,还得注意国别化的问题。”(陆剑明,2007)

第一次把这一观点升化为理论提出来的是甘瑞媛博士。她从认知科学、“中介语”理论、教育学、外语教学、语料库语言学等多个角度,对“国别化”的理论基础、“国别化”汉语教学等问题进行了阐释和论述。甘瑞瑗认为:“所谓国别化的对外汉语教学,简单地说,就是基于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而进行的汉语教学”;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满足对外汉语教学的针对性原则”,“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成功率。”(甘瑞瑗,2005)

对外汉语教学既然把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根本目标,就应避免出现教材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脱节的现象,以免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语言,到了生活中根本用不上。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传统、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泰国汉语学习者学了汉语之后也多是在其母语国生活、工作,或者是从事与中国人打交道的工作,唯有开展“国别化”汉语教学才能满足学习对象以及学习目标的多元化需求。

在语言系统中,从大的方面讲,语音、语法、词汇等都会因学习者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认知模式等因素的差异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需要加强“国别化”研究。鉴于词汇在汉语学习与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社会生活的差异最先在词汇层面上表现出来,本文以“国别化”词汇教学为研究对象。

(二)对外汉语“国别化”教学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中国国家汉办在制定21世纪初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规划时,根据未来发展需要并围绕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专门学科的不可替代性特点,确立了6项研究重点,其中有两项涉及“国别化”思想:“对外汉语教学需要的汉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对比语言学研究”“对不同母语者的汉语研究”。从这些方面足见国家对“国别化”汉语教学的重视以及所作的努力,这也对汉语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使对外汉语教学朝着科学化、实用化的方向发展,开展国别研究、实施国别化教学将是一条必经之路。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材编写、教学评估、成绩测试等,拓展对外汉语教学应用研究领域,应当真正为工作在第一线的汉语教师以及汉语学习者服务。

(三)《等级划分》在国别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局限

作用:为各国汉语教学提供最基本的、最通用的词汇,这部分词汇应当作为教学的重点和核心。

局限:不同区域、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物态文化、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反映在词汇上,都有一些特殊的常用词语为其他语言所没有或不常用,这些词语不可能全部收录到通用词表中。因此,通用词表对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汉语学习者来说都有一定的不适切性,不能满足用汉语表达本民族特殊事物和思想的需要。《实用泰汉翻译教程》这一真实反映泰国本土文化的教材中,77.6%的词语在《等级划分》中未予收录,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等级划分》这类通用词表只能为国别化汉语教学提供重要参考,但不应以此限制国别化汉语教学中词语的选择。应当针对不同学习群体制定国别化的汉语词表,在这项工作中,《实用泰汉翻译教程》这类具有鲜明的本土文化特征的精品教材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五、汉语教学和教材国别化的几点建议

(一)推出本国的《词汇等级大纲》

每个国家为了提高本国的汉语教学效率,应该推出自己的《词汇等级划分》表,《词汇等级划分》里应该收录和本国国情有关的专有词汇,包括专有名词的对译方法。比如:人名、地名的对译,文化习俗、宗教、旅游、饮食、熟语等领域的词汇。

(二)规定专有名词的对译标准

在泰国,目前汉语国别化教学的混乱原因就是缺乏标准。泰语人名、地名的对译有的用潮州话语音对译,有的用普通话语音对译,甚至泰国的六家华文报所用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和地名都不一样。推出泰语人名、地方名的标准汉语对译,是国家教育部应该承担的任务,也是本国从事华文教育人士应该推动的工作。

(三)重视对特有文化习俗的对译和解释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习俗、、饮食文化,这些特有的东西需要特殊的词汇来表达,表达方式要能够充分让学习者了解它的背景含义以及跨文化的差异,所以有时简单的直译和意译方式还不够,还要加以注释或用附加课文来补充说明。

六、结语

本文为了研究2010年国家汉办推出研制的《等级划分》是否能够满足汉语国际教育可依据的国家标准,采用一本中泰专家合作编写具有国别化性质的教材《实用泰汉翻译教程》里的词汇来做对比分析。分析结果发现,《实用泰汉翻译教程》里的超纲词语超过70%。超纲词语出现在有关泰国国情的各种领域内,如人名、地名、文化习俗、宗教、旅游、饮食、熟语等领域。通过超纲词语的注释举例,证明汉语词汇教学国别化包括教材国别化,不但非常重要而且非常必要。

《等级划分》的作用是为各国汉语教学提供最为基本、通用的词汇,这部分词汇应当作为教学的重点和核心。它的局限是不能满足用汉语表达本民族特殊事物和思想的需要。

国家有关部门应当承担汉语教学教材国别化的任务,从事汉语教育的人士也应该积极推动这项工作。推出适合本国国情的《词汇等级大纲》,规定专有名词和特有文化习俗的翻译标准,收集各种有关本国国情的特有词汇作为本国汉语教育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课程测试、工具书编写和音节库、字库、词库建设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陈灼等.桥梁·实用汉语中级教程[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

社,1996.

[2]戴桂芙等.初级汉语口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甘瑞瑗.国别化“对外汉语教学用词表”制定的研究:以韩国为

例[J].语言文字应用,2005,(2).

[5]高名凯,刘正埮.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

社,1958.

[6]高彦德,李志雄.实用泰汉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

版社,2010.

[7]国家汉办.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Z].北京:北京语言学

院出版社,1992.

[8]郭志良等.速成汉语初级教程·综合课本[M].北京:北京语言文

化大学出版社,1996.

[9]李领军.议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J].和田师范专科

学校学报,2010,(3).

[10]李清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的词汇量问题[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1).

[11]李如龙.汉语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12]刘德联等.中级汉语口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3]卢晓等.对外汉语教学的国别化思考——以对泰汉语教学为例

[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

[14]裴晓睿.汉泰词典[Z].泰国理论出版社,2006.

[15]孙红.面向泰国汉语教学“国别化”词表研制[D].暨南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09.

[16]王明东.两套泰国国别化汉语教材的对比分析[D].暨南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11.

[17]武占坤,王勤.现代汉语词汇概要[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

出版社,1983.

[18]杨德峰.试论对外汉语教材的规范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

(3).

[19]张和生.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义类与形类[M].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2010.

[20]张凯.汉语构词基本字的统计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

(1).

[2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22]张伟华.浅议外来词的翻译[J].大学英语,2005,(34).

[23]张晓丽.从翻译选材、翻译方法和译文评价看社会文化对翻译

的制约[J].宜春学院学报,2009,(12).

[24]郑通涛.对外汉语国别化教材开发的启示[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11.

[25]周凤玲.谈对外汉语词汇教学[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

汉语国际教育的特点范文4

【摘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作为一个应汉语国际推广的新需要而设立的新专业,其人才培养的模式还不完善,有待于我们进行不断地探索。文章立足于汉语国际教育的新形势,探索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一个核心,两个辅助”的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层级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希望能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培养目标;“一个核心,两个辅助”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及国际地位的提高,目前在全球兴起了汉语热。在汉语热的新形势下,国家汉办提出了实施对外汉语教学的六大转变:(引自“新华网”2008年12月25日的相关报道)目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已从“对外汉语”进入“汉语国际教育”时代,专业内涵丰富,专业概念的外延不断拓展,汉语实现了从“教学”到“教育”,由“国内”转到“国际”的转变。为了适应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新发展,新形势,2012年国家教育部将“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国学”三个专业进行了整合,设立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与过去的对外汉语专业相比,目前汉语国际教育发生了五个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1.教学对象构成的多元化。过去对外汉语教学主要教授的对象为没有汉语背景和非汉语区的非华裔以及华裔。而现在汉语教学对象的范围正在逐步扩大,教学对象的构成更加丰富和多样,除了过去的没有汉语背景和非汉语区的非华裔以及华裔之外,现在又增加了很多汉语区接受过很少汉语的非华裔、非汉语区接受过很少汉语的华裔等。2.教学对象学习目的多元化。他们的学习目的都由以前的三大类:完成外语要求、寻根或对汉学感兴趣,发展到现在的多种类别,包括商务谈判、法律研究、新闻、艺术、科学、工程、政府及公共事务等等。3.教学层次多元化。目前我们的教学机构已经由单纯的大学本科教育逐渐转向多层次教育。目前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机构种类逐渐增多,包括中文学校、小学、中学、大学、孔子学院、私有教育企业等等。4.教学模式和方法多元化。汉语教学的教学模式由以前的单一课堂讲授向多样化、媒体化教学发展,如海外学习与在华学习相结合、本校学习与跨校学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工作实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远程教学相结合、传统教学方法与新的科技手段相结合等等。5.教学内容的多元化。目前的汉语教学内容除了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之外,专门用途的汉语课程内容越来越丰富。如商务汉语、法律汉语、医用汉语、旅游汉语等。(引自吕蕴鸽,2010,“新时期对外汉语教学呈现的特点及本科教学的定位”)面对国家发展的新形势,新的学科、专业的调整,高校必须改革过去对外汉语本科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根据汉语推广的新形式,新要求,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新的思考和定位。因此,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教育理念的研究和实践势在必行。

一、目前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情况

为了了解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的情况,我们抽样选取了一些学校,以下是几所高校所设定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1.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学制四年,着力培养系统掌握汉语言与中国文学、文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系统掌握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国际汉语教学及应用的基本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胜任国际汉语教育以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等工作的国际化、复合型、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引自/n675582c1268.aspx)2.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法语基础,具备较好的语言应用能力,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能在国内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以及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涉外企业、事业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引自/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03)3.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英语言基础,具备较强的汉语言文字表达运用能力和较流利的英语交际能力,能够较全面地掌握中国语言、中国文化及跨文化交际等相关方面知识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引自/shownews.asp?id=1613&foid=448)4.本专业培养具备汉语及语言学等方面的专业技能,能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相关部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管理及语言应用方面的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引自李思源,2014,“黑辽两省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5.本专业主要研究针对母语非汉语者的语言教学与应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具有对外汉语教学及涉外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引自李思源,2014,“黑辽两省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纵观以上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1.各高校目前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没有能很好地突出汉语国际教育的专业性,还没有将传统的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清楚地区分开来。2.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地区优势和学科优势还不突出,存在趋同性。

二、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教育理念的探索

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确立,过去的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已经无法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的发展,因此,立足汉语国际推广,准确专业地定位汉语国际教育,创新教育理念是本专业的当务之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在教育部公布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当前的国际汉语教学市场的需求,结合各学校的地区优势、学科及专业优势,同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使培养目标更具专业性、系统性、丰富性和实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层级性的,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核心,两个辅助”。

(一)人才培养核心目标——培养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国际汉语教师

结合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应以培养国际汉语教师为主要培养目标。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应突出应用性、复合性和国际化,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国际化视野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的培养应充分考虑地区优势和学校的学科及专业资源优势,制定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教学环境、文化习俗、学生等都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各高校应结合自己的地区优势和专业特色,实施定向培养,设置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强胜任力的国际汉语教师。

(二)人才培养的辅助目标之一——培养能胜任国际汉语教学管理、涉外事务、对外文化交流等工作的人才

目前随着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逐步深入,除了需要大量的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之外,与之相关的各种人才的需要也随之增加。如: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策划和执行人员、涉外事务工作人员。面对这些新的人才需求,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的内容需要不断丰富和充实,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制定相关的培养方案。

(三)人才培养的辅助目标之二——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和对外汉语专业学术型硕士输送合格的生源

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中,学校应设立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块,在本科阶段要夯实专业基础,突出研究型学习的特点,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学术研究生的报考和攻读打好基础。结语随着汉语国际教育新形势的发展,过去的对外汉语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需要。因此,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地域针对性、专业实用性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多样性,实现国家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崔永华.关于汉语言(对外)专业的培养目标[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4).

[2]金伟,傅赢.试析本科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J].辽宁师专学报,2012,(4).

[3]吕蕴鸽.新时期对外汉语教学呈现的特点及本科教学的定位[J].学术交流,2010,(6).

[4]马庆林.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若干建议[J].世界汉语教学,2003,(3).

汉语国际教育的特点范文5

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汉语应用价值不断提升,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汉语热”现象,这为我国对外汉语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国家发展战略也从对外汉语教学转向了全方位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重心也从将外国人“请进来”学汉语转向汉语加快“走出去”。处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2012年我国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中国学三个专业合并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名后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面临着诸多的新型问题和压力:如何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如何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如何与国际外语师资标准接轨,如何达到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等等。

“汉语国际教育”这一专业名称不仅顺应了汉语国际推广的大趋势,统筹了本硕专业名称的一致性要求,而且体现了专业定位的新姿态,扩大了专业涵盖面,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提升了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问题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诸多课程之中,语言学概论(下文简称“语概”)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并列为其专业必修的语言类课程,而且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纵观长期以来的“语概”课教学效果,却并不能令人满意。本文结合作者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与相关辅助调查,将所发现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语概课的问题总结如下①。

(一)学科理论性强,教学内容相对艰涩枯燥。“语概”作为语言学的基础理论课,讲授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探讨人类语言的本质、结构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等问题,在分析具体语言现象的基础上概括语言的共同特性。其自身的学科内容和学科性质决定了这门课程专业理论性较强,因而与文学类课程相比就显得枯燥乏味。但由于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语言现象,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善于挖掘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现象。从语言现象入手,运用语言学理论去解释相关现象,达到深入浅出、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所使用的现行教材没有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点,专业适用性不强。因为“语概”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共同的理论基础必修课,很多院校并未对这两个专业的语概课进行区分,所用教材、授课教师甚至都是完全一致的。关于“语概”课的教材,国内先后涌现出各种不同的版本:较早的有高明凯、石安石编著的《语言学概论》(中华书局),叶蜚声、徐通锵所著的《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伍铁平主编的《普通语言学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胡明扬主编的《语言学概论》(语文出版社),以及邢福义、崔希亮、岑运强、李宇明、胡晓研等人都编著过相关的教材。虽然可供选择的教材数量可观,但是真正适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其量身定制的教材少之又少。

(三)当前“语概”教材中所使用的语料以汉语普通话、方言以及英语等外语为主,缺少民族语言的语料。本人所执教的学校是一所民族院校,学生来自于国内各民族地区,讲不同的民族语言。而“语概”课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课程,在语料的选择上应当增加少数民族语言用例,以丰富语料来源。

三、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的建议与举措

(一)结合专业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专业不同,培养目标和学生类型也存在差异。着眼实际情况,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语概”课也应该在教学目标上进行区分。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能够较为全面系统地了解并掌握有关语言学的知识和理论,为学习其他语言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从而为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打下基础。而经过整合后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身的学科特点对学生的语言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语概”课的教学目标就应当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有所不同,应该体现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对语言教学有理论指导作用,在掌握人类语言结构特点、演化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汉语与其他语言的对比分析,能够运用语言学理论知识解释汉语中的语言现象,分析外国人使用汉语的具体问题。

只有结合专业特色,以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出发点,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才能保证教学改革有的放矢。

(二)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就要据此来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

首先,教材的甄选对教学内容的确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众多纷纭的语概教材中,最新修订版的《语言学纲要》(王洪君、李娟修订)吸收了一部分最新的学术界观点,修正了过去陈旧的观点,体现了最近半个世纪语言学的新发展,尤其是语音学、语义学、语用学发展的新趋势。但是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本教材并不完全适用。该教材没有涉及到西方语言流派的介绍、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等相关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点对于构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知识体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了解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语言学流派,能够为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学习做相关的语言学铺垫。这些知识内容的完善有效地衔接了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课程,有助于融会贯通所学的主干课程内容。

其次,教学内容应当充分吸收当前语言学界的新思想,教师要对教材内容做适当的补充和延伸。《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已经注意到了这点,更新了教材的内容,在对语言的宏观认识上表现为从封闭的静态系统转向了开放的动态的系统;语义方面增加了句法语义范畴(句子的语义结构,语义角色,以及人称、时、指示、语气、时态等语义范畴)句子的真值问题和句义间的蕴涵、预设关系;语用方面增加了话题与说明、焦点与预设等问题。而句法语义范畴、语用范畴正成为语言学功能派和形式派所共同关注的重点,这些内容的补充与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相契合,能引领学生了解学术界的研究动态。此外,结合新的理论成果,修订版教材还对个别观点进行修正,如对汉语普通话中“日”“人”等字的声母“r”的发音描述,由浊卷舌擦音修正为清卷舌近音,国际音标也由[?]变换为[?],更加贴近真实的发音情况,也便于同国际上的语音研究接轨。《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对语言与文字的关系也重新进行阐述,细致描述了语言单位与文字单位、语言组合规则与文字组合规则之间系统的对应关系,加深了对语言与文字关系的研究。为了突出对学术界主流思潮的引入,教材还简单展示了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树形图模式,但并未对其转换生成机制进行解释。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新增加的内容中,有的问题阐述不透彻、交待不清楚。比如谈论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时,学术界围绕这一问题存在着“先天决定论”与“后天习得论”以及“相互作用论”三种主流学说,教材对于上述问题并未说明,只是一略而过。又如在当今语言学界占重要地位的转换生成语法学,教材中也没有交待其最基本的转换生成机制,在讲句子分析方法的时候,也只是摆上树形图而没有加以说明。对待类似问题,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有所权衡,有所取舍。在充分吸引新的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适当扩充,可以通过开展小专题的形式,让学生看到语言学的发展动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再次,针对民族院校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适当增加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的材料,根据班级学生的构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语言,进行举例说明增加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提前将任务布置下去,让学生事先进行准备,然后下次课堂上结合自己的民族语言“现身说法”。本人在讲授“文字的类型”这一部分内容时,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蒙古族、傈僳族、满族等民族的学生通过幻灯片一方面展示本民族文字的形体,向学生介绍音、形、义的结合,另一方面解释文字背后所蕴涵的民族文化,收到了理想教学的效果。

(三)转变教学理念,灵活运用教法

关于“语概”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问题,已经有相当多的教师进行过探索,并且提出了诸多教学模式,有“体验式教学、启发示教学、研讨式教学、点拨式教学”等等。教学方法大同小异,其核心思想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引导启发作用,强调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但是专门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语概”课的教学方法改革,谈论的并不是很多。本人结合切身的教学经验,充分考虑该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从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课堂教学方面,应当将情景式、引导式与讨论式教学法综合运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了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退出“主演”的位置,而应当扮演“导演”的角色。比如在教授“语言的符号性”这一问题时,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展示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如“红绿灯、路标、乐谱、旗语”等等,进而让学生发现这些物品的共同点。当学生得出这些都属于“符号”这个结论时,教师对“符号”的定义进行归纳,并进一步深化问题,提出“语言”是否也属于符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思考讨论的过程也是学生根据定义进行判断的过程,是对知识运用分析的过程。最后,教师对整个归纳、演绎的过程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切实参与到课堂中,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2.将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实际相结合,侧重知识的运用。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而言,能将基本的语言学理论适当延伸,解决汉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语言类型在表达结构意义时所采用的手段也不同,屈折语、黏着语都有一定程度的屈折变化,而汉语却是缺乏词形变化的孤立语,因此更依赖于词序和虚词。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母语背景,有区别、有侧重地展开教学。

3.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由于“语概”课理论性较强,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是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一些课堂活动以及课外活动。课堂活动可以安排学生试讲课本内容,也可以做相关的读书报告,既调动学生积极性又活跃课堂氛围。

四、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殊性要求“语概”课程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应该以教学目标为根本出发点,选择适用性强的教材、适当扩展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综合使用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学理论观察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提高解决语言问题的能力。

注释:

①使用教材为叶蜚声、徐通锵著,王洪君、李娟修订版的《语言学

纲要》。

汉语国际教育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德国;中小学;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13-0008-04

1963年,巴伐利亚州的萨克特-安娜高级文理中学(Sankt-Anna-Gymnasium)首次将汉语设为学校辅修兴趣课程,标志着汉语教学正式进入德国中小学的学科课程体系。随着中德之间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多层面合作和交流的加深,汉语热在德国悄然出现。截止到2010/2011学年,全德至少有232所中小学开设汉语课,学习汉语的学生约在10,000到15,000人之间。其中有40所学校把汉语作为高中毕业会考(Abitur)科目。 柏林自由大学汉学系汉语教学中心组长和德语区汉语教学协会会长顾安达博士(Dr. Andreas Guder)就曾经说到:“汉语热不仅因为中国在国际经济政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还因为德国学生对来自欧洲之外的文化有着深深的好奇。”

一、德国各州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的确立和发展

随着汉语学习的深入,师生对汉语教学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兴趣班式随意松散的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汉语学习的要求,汉语教学逐步向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由此,德国各个州分别设立了统一的汉语教学大纲。

1. 联邦州统一的汉语教学标准规范。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各联邦州逐步开始认可汉语口试或笔试成绩,并将其列为高中毕业会考测评的科目,但由于各州教育规划之间的差异,所以亟需一个共同的标准来规范汉语教学。1998年4月,德国联邦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ultusministerkonfenz der L nder,简称KMK)依据高中毕业考试的统一要求确立了《高中毕业会考汉语科目的标准规范》 (Einheitlichen Prüfungsanforderungen für die Abiturprüfung Chinesisch)。此项标准制定了汉语课程的整体目标、大纲,特别制定了汉语会考对学生语言知识、能力方面的要求,而且对会考笔试的目标、题型、评价标准,口试的题型、评分标准作了清晰的说明和规定。《标准规范》在全联邦州境选取六所中学,将汉语列入其六、七年级的第二外语开展教学,这些举措彻底拉开了德国各联邦州推行汉语教学、制定汉语教学计划和大纲的序幕。

2. 各个联邦州汉语教学大纲的设立和发展。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学校和继续教育署早在1993年就在其官方网站上,就开始设立有专门的汉语教学门户网页;2002年,文教署颁布出台了《高中阶段 (高级文理中学、综合中学)汉语教学的指导方针和教学大纲》。 2009年,又针对初中阶段的汉语教学颁布了《高级文理中学初中汉语教学大纲》,此项大纲把汉语设定为文理中学八年级到九年级,以及综合中学八年级到十年级的第三外语,并且也规定了初中毕业应达到汉语水平标准。 这两个“大纲”不仅在整体上规范了初高中汉语教学的课程目标和能力标准,也具体划分了中学初高中阶段汉语课程开设的年限,特别是为其他联邦州设定汉语教学大纲和标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对全德中小学汉语教学产生了积极的指导意义。

巴伐利亚州作为全德汉语教学的先驱,目前已有13所中学开设有汉语教学课程。2005年7月该州出台《汉语作为高年级(四年)外语教育的计划》,这也标志着一个基于学生语言行为、能力、个性发展为宗旨的现代外语教学计划开始在全州范围内推广。汉萨自由同盟――不莱梅市的汉堡路高级文理中学(Gymnasium Hamburger Strasse),作为本市最早开始拥有汉语课程的文理中学,自1989年起便开始设立汉语兴趣课程。随着日益高涨的汉语学习热潮,2000年6月,该市教育和科学部联席议会第一次正式制定《高级文理中学高中阶段教育框架――汉语作为后期开始的外语教学》,规定了文理中学自十一年级起,要继续开设三年的汉语教学,并制定了各年级汉语教学的标准和计划。 一般说来,在图宾根州特殊文理中学六年级的学生,要选择一门除母语外的非欧洲语言作为二外。对此,文化部2002年就汉语教学颁布实施了《特殊高级文理中学语言教学计划――汉语(试用版)》。此项计划规定了汉语作为二外的学时数:6~7年级学生,在一学年要求总计五周汉语学时;8~10年级,一学年总计四周;11~12年级,一学年总计三周。

柏林、勃兰登堡、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这三个州,针对各州的汉语教学情况,于2006年、2007年相继出台有关初级中学、高中文理中学的外语框架式计划。如2006年,柏林教育、儿童、体育委员会首先颁布了《高中文理中学阶段的框架式教育计划――汉语》。随后的2007年,柏林教育、科学、研究议会管理委员会通过了《高中文理中学、综合中学九年级、十年级三外教学框架式教育计划――汉语》,为整体的汉语教学做了一个综合的规划,也为现存的汉语教学制定了官方的参考标准。

汉堡作为德国华人最多的城市,早在1985年就已经有三所文理中学开设汉语课。2003年8月玛林塔高级文理中学(Marienthal),依照中德双方签署的《德汉双语教学项目备忘录》的要求,设立了全德国第一所德汉双语教学部。目前该中学不仅为所有五年级的学生开设汉语课程,而且把汉语纳入第二外语和高中毕业考试的科目。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8月1日,在汉堡市学校教育署颁布的 《新一期高中文理中学外语教学大纲》中,开始详细规定了文理中学汉语结业必修的语法知识点。

汉语教学计划或者大纲有效提高了汉语教学的规范性,然而由于各个联邦州的学校制度千差万别,导致汉语教学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教学的整体情况也是大相径庭,因此迫切需要一个全德范围内的标准化汉语教学大纲、以及相对应的水平测试标准来指导和规范教学,《德语区汉语教学水平测试标准》由此应运而生。

二、德语区汉语教学水平测试的新标准

作为整个德国汉语教学最权威的汉语教学组织――德语区(含德国、瑞士、奥地利)汉语教学协会,其拥有350多名以德语或汉语为母语的会员,他们或在大中小学、私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授汉语课程,或在高等院校从事汉学、汉语教学、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研究工作。他们对德语区的汉语教学标准有新的认识:虽然目前欧洲通行的语言标准是《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CEFR此后简称欧框架) ,其作为测试欧洲各种语言水平的主要工具,被欧洲各国广泛运用。与此同时,各国外语教学界对于词汇量的基本要求是:A1级约500个,A2级约1000个,B2级约2000个。但是,汉语作为一种独特语系,仅仅参考欧洲语系的标准是缺乏说服力的。《新汉语水平考试标准》公布的官方资料说明:外国学生经过每周2到4个学时、两个学年的学习,总计学时约为160~320学时达到的水平,汉语水平即可达到B2(HSK4)水平,这甚至在欧洲语言范围内也是无法实现的。依照汉语教学协会2005年认可的语言标准,德国学习者的汉语水平要想达到与《欧框架》相应口语和书面语B2的水平,则一般需要1200至1600个学时(不包括自学时间),远远超过之前国内官方资料预计的学时数量。因此,参考国家汉办新汉语水平考试规定的等级和《欧框架》,德语区汉语教学普遍认可的等级。 (见表1)

可见,国家汉办制定的新汉语水平考试的六个等级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欧框架》为欧洲语言所设定的六个语言能力级别。因为汉语本身属于一类特殊的语系,有其固有的表音和表意方式,不能仅仅以词汇量的多少去简单衡量德语学习者汉语语言能力的高低,将新汉语水平考试的水平等级与《欧框架》生硬地相互对应,对于整个德国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发展是不利的,也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所以,一个基于德国中小学汉语教学实际发展水平的标准,才能切实、有效地对学习者真实的语言能力进行划分和评估,并宏观指导汉语课程的设置和目标。

三、德国中小学汉语的师资发展

目前,德国中小学汉语教师主要由以下几个人群组成:德国本土的汉学家,或者汉学、汉语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德籍华人或者华裔;国家汉办外派的专业汉语教师;以及在德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以汉语作为母语的教师,虽然具备了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但是数量很有限,而且其中一部分教师并不精通德语,不熟悉德国本土外语学习者的习惯和文化,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的效果。而华裔或者留学生,由于没有接受正规专业的汉语教师培训,缺乏专业的教学理论和经验,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欠缺。然而,作为德裔的汉语教师,即便很多人拥有国家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但汉语水平有限,对传统的中国文化和语言习惯还缺乏系统的了解,在教学的知识性方面有所不足。

实际上,在德国,直到2011年中文师范专业还未被纳入正规师范教育。慕尼黑大学、科隆大学和明斯特大学的中文师范专业也仅仅是师范类学生的补充专业,即所谓第三专业。直到2011年的秋季,德国哥廷根大学汉学系才首次开设汉语师范教师专业,填补了德国本土汉语师范教育的空白。随后的2012年10月25日,图宾根大学也宣布开设了汉语师范专业。2014年波鸿大学也将设置汉语师范专业,培养专业的德国本土汉语教师。总而言之,提升整体汉语师资的水平也变得迫在眉睫。

四、德国中小学汉语教材的发展

德国中小学使用的汉语教材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过国家汉办审核、中国国内出版发行的对外汉语教材,比如《新实用汉语课本》《中国话》《中国字》《跟我学汉语》《汉语乐园》等等。另一类则是德国汉学家、汉语教学研究者针对德国学习者外语学习特点合作编写的汉语教材,如中学广泛使用的教材《懂不懂》《汉语,说,读,写》《聊聊》等等。2008年由德国知名教科书出版社――克莱特(Klett)首次出版发行的中学汉语教材《懂不懂》,标志着德国官方中学汉语教材的诞生。随后几年里,德国的其他知名出版社也都推出了各自开发、编写的汉语教材。与此同时一些专业的汉语教学组织如:Shan e.V,以及海德堡汉学系同学会等等,也都编写出版了一系列教辅用书,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德国中学汉语教学的资源,为汉语教学提供了可以参考的依据。

五、启示

1. 教学大纲和教育标准。到目前为止,虽然大部分联邦州都拥有了自己的汉语教学大纲,不仅仅规范了中小学校汉语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对学生汉语能力、水平做了规范的划分。但是由于各州的教育水平、汉语学习历史发展水平、环境有很大的差异,而且以往指定的教学大纲和标准由于缺乏适时的调整,出现了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首先,教学大纲和标准对于整体的汉语教学意义非凡,是全面指导和规范教学的标杆,定期做一些适时的调整就变得尤为重要。其次,虽然《德语区汉语教学水平测试标准》是众多专业德国汉语教学、外语教学研究工作者,基于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结合德国学习者自身特点,参照《欧标准》制定一个相对系统性的标准,但是并未得到德国教育部以及各州学校管理署官方的认可,而且其本身的科学适用性也有待考证。因此,如何改进和设定一个适用于全德国范围的汉语教学大纲和教育标准就变得迫在眉睫。

2. 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师培训。毋庸置疑,目前德国的汉语教学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和挑战是,富有专业教学背景本土化教师的数量早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汉语教学需求,专业师资队伍的匮乏无疑是制约汉语教学发展的绊脚石。

针对德国专业汉语教师相对匮乏的现状,最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努力加强德国本土汉语教师的培养,扩大在职培训的规模,提高培训的质量。德国师范毕业的汉语教师,需要更多地侧重汉语听、说、读、写基本功的训练,夯实汉语的基础。然而一些以汉语为母语的本土教师,则需要重点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技能,洞察跨文化背景下汉语教学的特殊要求,积累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因此,通过专业机构的培养和在职培训,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本土汉语教师的专业技能,而且还可以弥补自身有关文化、教学理论、专业知识方面的一些劣势,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加深中德汉语教学的合作交流,增加和扩大中方外派汉语教师、汉语志愿者,以及汉语助教的数量和规模。专业外派的汉语教师,应该重点关注德国学校教育的特点,提高自身德语的水平,以及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汉语志愿者和助教项目中遴选的学生,大部分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针对有志于派往德国的国际教育硕士,高校应该设立专门的德语,以及德国文化课程,使其不仅具备良好的德语交际能力,而且熟悉德国的文化风俗,充分了解德国中小学汉语教学的现状,以便赴任后快速、高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3. 专业汉语教材发展。虽然市面上已经有不少专业的汉语教材,但是,中小学的汉语教材还是相当匮乏,特别是针对德国中小学生外语学习特点的本土化教材还很有限,而且针对高水平的学习者,教材不系统,本身缺乏连续性。而且,大多中德双方合作编写的教材,并未参照各州制定的教育大纲、教学目标,导致课堂教学与结业水平测试标准之间缺乏匹配,使得教师操作起来也缺乏针对性。德国汉语教学专家顾安达(Dr. Andreas Guder)就曾经提出:中小学汉语应该以口语为中心,以文化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