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程就业方向及前景范例6篇

金融工程就业方向及前景

金融工程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产品设计;支付宝;场景化金融;发展趋势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量的消费行为都是通过网络进行,而未来的市场竞争将是一场基于场景的视觉竞争。而传统产品设计思路并不是以场景为出发点,在未来的场景化金融时代很可能会逐渐脱离市场。所以未来将越来越重视将产品设计与场景相结合,而掌握产品设计中如何挖掘设计新思路,如何将场景应用到产品设计中,又该基于哪些场景进行将是未来金融市场最为关注的问题。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研究场景化金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场景化金融概述

(一)场景化金融概念

互联网发展使信息全球化造就了人们口中的“地球村”,而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更让各行各业与互联网密不可分,现如今各行各业都在向金融化发展,于是我们迎来了互联网金融时代。与传统金融概念不同的是:互联网金融是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的创新型金融,而将这种创新型金融下产生的金融需求与各种场景相融合,让金融需求变得更加自然,风险定价更加准确,使现金流处于可视或可控状态就是所谓的“场景化金融”。

(二)场景化金融发展的必要性

近年来,在互联网推动金融发展的潮流下,互联网金融发展极为迅速,出现了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P2P网贷、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等六大模式,在互联网金融的浪潮下,各平台间的发展日益同质化,如何有效的运用数据,及时的获取用户需求,扩大市场,寻找新的突破口成为了开发商最为关注的问题。而如今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成功,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与信息的交互场景、人与商品之间的消费场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场景的成功,是场景引起了用户需求从而导致用户的相关行为。在本质诠释人与资金关系的金融行业,场景的应用已初出茅庐,电商巨头场景生态布局占有明显优势,在汽车行业竞争对手强大,在旅游业成为新的爆发点,在校园不断延伸与完善,在医疗方面普遍普及度较低,在房地产行业趋于白热化。就整体情况而言,金融行业都还是在传统的互联网金融向场景化过渡阶段,接下来就需要把这种过渡转接到场景化,融入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行业,着力培养校园毕业后市场的场景入口,更深层次的了解用户需求,引导市场进行转变,让互联网金融行业向着垂直、细化领域发展,打造更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理财平台和融资供应链。

三、案例分析—支付宝场景应用

(一)支付宝场景应用

1.支付宝简介。支付宝是国内领先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旗下有“支付宝”与“支付宝钱包”两个独立品牌,致力于提供“简单、安全、快速”的支付解决方案。其主要涉及网购担保交易、网络支付、转账、信用卡还款、手机充值、水电煤缴费、个人理财等多个领域。在进入移动支付领域后,支付宝接入手机端口,开通支付宝手机支付功能,对客户私人电子商务交易进行支付,为百货零售业、电影业、连锁业和出租车行业提供服务,同时还推出了余额宝等理财产品,成为金融机构在电子支付领域最为普遍的合作伙伴。2015年7月支付宝9.0版本打造蚂蚁金服超级APP,让支付宝成为支付宝钱包、微信、和大众点评的结合体,其中场景拓展变得系统化、生态化和多元化。2016年5月,支付宝医保移动支付平台上线,结合群众医疗支付需求场景,开始在深圳6家医院落地试运行。11月1日支付宝为迎合市场需求,扩大市场份额,入住苹果AppStore,将自身便捷的优势和苹果的品牌效应相结合,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厂商。2.支付宝发展中场景的应用。第一,支付宝中的社交场景应用。支付宝是将社交场景融入到发展之中的典型例子,它将自身所开发的红包、转账等资金往来功能运用在微信、qq等多种社交应用软件上。在微信、qq等社交应用软件发展的浪潮下,支付宝的应用更是得到进一步的普及。支付宝看到了社交场景与金融相结合所带来的优势,选择与当前最为方便、快捷、普遍的社交软件合作,亦是将社交场景与自身的金融服务相融合,进一步确保在场景化金融发展的潮流中不被淘汰。第二,支付宝中的旅游场景应用。人们在闲暇之余通常会选择外出旅游以缓解自己工作之中的压力,支付宝抓住了其中的商机,开发了周末游,用户通过支付宝APP点击周末游,会通过定位用户所在位置为用户提供相关旅游景点,从订票到返回服务一体化。在旅游过程中,支付宝似乎成了必不可少的支付工具,而将旅游场景运用到支付宝中亦是将金融与消费场景相结合。第三,支付宝中的网购场景应用。支付宝最初就是为购物平台淘宝网提供支付结算服务,所以将网购场景运用到其发展中乃情理之中。以蚂蚁花呗为例,它通过支付宝最初为消费者提供2000元的消费额度,在网购时提供贷款消费,以用户生活中的网购场景为基础,在无收入的校园市场极为受欢迎。它一方面与电子商务平台连接吸引消费者,一方面通过欠款额向消费者收取贷款利息,大大的吸引了无收入或低收入的客户群体,把网购场景同支付宝融合,扩大市场占有率。第四,支付宝中的娱乐场景应用。提供娱乐消遣活动是吸取资金的重要方式,支付宝中的淘票票和游戏中心就是致力于提供休闲娱乐场景选择的平台,通过支付宝订购自己喜欢的电影票和下载自己喜欢的游戏,一方面支付宝可从相应的战略合作伙伴收取相关服务费用,另一方面用户消耗使用的流量也会使得运营商获利,从而使得支付宝从娱乐场景消费中获取利益,扩大用户群体。

(二)支付宝场景金融发展建议

支付宝作为颇具影响力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其实一直没有脱离“场景”二字,而以前很少有专家学者将支付宝发展过程同场景金融结合分析,并不是支付宝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利用场景,而是那时场景化金融这个概念还没有诞生。在我看来,支付宝未来的道路必然与场景化不可分割,因此为促进支付宝场景化金融的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高效获取场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谁能率先取得数据和懂得分析数据,谁就掌握了客户群体的消费习惯,也就掌握了未来拓宽领域的风向标。因此,支付宝须利用大数据拓展产品所涉及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开发客户群体中的新场景。2.实行社群分区服务。支付宝应基于场景将具有相同特征和需求的用户聚集在一起,对他们提供同一场景下的同一类服务,而对于相同场景下不同特征和不同需求的消费者提供适合的、最佳的服务。支付宝可以在相同的消费场景下用不同的消费逻辑设计产品,使得产品服务与消费者更加匹配,增强客户粘性。3.创新支付方式。如今大多数第三方支付都是通过账号密码进行操作,其实很多情况下存在风险问题。不妨大胆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识别支付,是否也可以通过扫描其它东西进行支付操作呢。例如在支付时需要识别用户的一些特征:眼睛,指纹,甚至是五官各个部位。相信在这样的创新支付下,支付宝会在激烈的竞争中拔得头筹。4.实行多方跨领域合作。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下,场景化金融具有“跨界即连接”的特征。当支付宝拥有大量的战略合作伙伴时,那么合作者所累积的客户资源就会成为支付宝的新客户群体。战略合作伙伴声誉越好,市场越广,越具有业界影响力,越有利于开发自己的新客户群体。最重要的是,通过实行多方跨领域合作实现了双方数据流的交换,为场景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四、我国场景化金融金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场景化金融是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借贷支付方式已从单一平台逐渐向生活各个场景平台靠近,融资理财工具也出现大量新型平台。从对支付宝场景化金融的运用可以看出,在互联网金融中融入场景,这极大的拓展了其发展空间,实现金融需求同场景相结合。场景化金融的发展之路已成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产品设计需完善

就目前金融市场发展情况来看,许多金融产品在设计中为迎合市场,效仿市场受大众欢迎的产品,逐渐违背了产品设计之初的市场发展方向,为扩大市场占有率花费巨大成本买进技术,拓展产品应用面。但由于技术开发具有“”单方面产品核心技术”特点,使得引进技术与被效仿的技术存在质的差异,从而开发的产品出现“杂而不精,广而不深”的现象。

(二)风控能力待加强

现行金融市场处在互联网金融市场向场景化金融市场的过渡阶段,场景的挖掘和应用在增加产品功能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风险。据数据显示,仅在2016年上半年通过网络购物被骗案例达五百多万起,总额近十二亿。在这庞大的数据背后,都是现行金融行业风控能力不足的体现。

(三)消费场景需增多

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消费场景挖掘不足,使得市场的产品功能趋于同质化,这使得金融市场缺乏创新意识,若长此以往,一旦上市产品不受大众欢迎,将会使得整个金融行业出现萎靡,进而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

(四)信用体系需完善

随着场景化金融时代的到来,要求产品设计提供的金融服务要与场景相匹配,技术分析更为复杂,大量涌向市场的产品缺乏完善的信用体系,导致不法分子利用其中漏洞,致使消费者蒙受损失。消费者缺乏安全保障,就会大大减少产品使用率,使得开发成本提高,出现发展的“瓶颈”状况。

五、场景化金融发展对策及建议

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场景化金融发展之路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寻找突破口,将场景和金融结合促进发展,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改变产品设计出发点

产品设计是一个较为程序化的、完整的生产过程,它不单是一个企业行为,亦不仅仅是使用生产技术及科学技术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塑造,而是在对市场、消费者考察之后,从客户的生活场景中选取产品设计的出发原点,为设计师寻找产品设计新的突破口。同时,我们须认识到:客户并不是为了支付而消费,而是为了消费而支付,确切的说,是产品设计过程中的某一场景让消费者愿意发生支付行为。所以,产品设计首先要基于生活中某一消费场景,让客户基于场景而消费,而不单是实现某一功能或是谋取利益。

(二)充分利用大数据挖掘场景

大数据是各个开发市场最为宝贵的资源,在产品设计之中,我们可以向阿里巴巴学习:利用整个大数据产业链,将数据库和产品分开管理,然后基于客户消费情况进行数据跟踪,主要利用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预测性分析、数据挖掘算法等手段发掘场景,将广告优化、市场营销等同大数据结合为产品提供强有力的后备支持。除此之外,须建立完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新场景给产品设计提供新思路,将产品设计中接入各种关系链所带来的场景,形成一条巨大的产业链。

(三)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金融市场的多层次结构影响效率提高,可将其界限划分更明确,简化层次之间交互的复杂性。促进产品开发商、银行、消费者的合作,使得开发商能够及时获得效益,降低外部交易成本。同时开发商需缩短渠道长度、减少渠道层级,使产品涉及渠道扁平化,在此基础上建立客户和开发商之间的信息交互渠道,使其可以更快、更准确、更全面地获取消费者的相关信息,加快对消费者的反应速度,减少对多级渠道收集信息功能的依靠,降低交易的时间成本。在金融市场内部需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这会使得参与者自觉遵循市场规则,降低交易的内部管理成本和考核成本。

(四)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和信用体系

从国家角度来说,我国风险管理体系和信用体系的建立应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上,考虑我国市场的状况,将政府与市场相结合,使得政府操作降低风险,市场运作更加有效。同时,须组建全国统一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政府调动资源的能力,有效整合现有信用资源,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构建社会信用服务体系中的作用,优胜劣汰,促进创新。以开发商的角度来说,由于场景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获取客户信息,此过程中为保证相关信息不泄露,可引进技术防止外界因素对数据库的攻击,同时对技术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升职业道德教育和技能。减少各个不同岗位人员的相互接触,避免内幕操作。开发商还可在筹集资金时接入银行端口,增加银行入口的打开频率,通过银行体系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并再次建立客户档案,使得风险管理体系和信用体系得到双重保险,并依靠国际金融市场的相对稳定性降低外部风险。

参考文献

[1]童芬芬.金融场景化将成未来支付趋势[J].中华工商时报,2015,(07).

[2]杨旭,.基于场景化的流量经营研究[J].管理探索,2016,(06).

[3]虞洁颖.支付宝网络支付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16,(11).

金融工程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2

【论文摘要】 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为满足企业供应链管理需要而创新的金融业务,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供应链条上的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以及银行等各参与主体的多方共赢,这项金融业务能有效破解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供应链融资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其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也不容忽视,需要银行针对不同融资方案加强信用风险与操作风险的管理。

目前我国金融体系的间接融资渠道中,一方面作为资金供给方的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滞后,具有同质性,同业竞争加剧;另一方面作为资金需求方的中小企业陷入贷款难的境地,生存与发展举步维艰。基于供应链角度的金融创新——供应链融资就是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既为中小商业银行提供了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也从全新视角破解优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1 供应链金融的涵义与产生背景

所谓供应链就是一个完整的商品流通概念,是指从商品的原料到生产到销售的整个流通过程。不同类型的企业,如能源性企业、制造型企业、流通性企业都有各自的商业形态、供应商和分销办法,都有各自的供应链解决办法。在整个供应链中,不同企业所处的地位并不相同,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的核心企业因其强势地位,往往在交货、价格、账期等贸易条件方面对上下游配套企业要求苛刻,从而给这些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上下游配套企业恰恰大多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一方面难以从银行融资,另一方面还受到核心企业的制约,结果最后造成资金链十分紧张,导致整个供应链失衡,这种失衡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中小企业,从长期看也势必会影响到核心企业的效益与竞争力。

供应链金融就是商业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一般将其描述为“1+N”的模式: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分工背景,到目前为止,从人类社会生产分工看,先后经历了产业间分工、产品间分工和产品内分工等过程。自上个世纪80以来,产品内分工成为分工的新趋势,产品内分工也叫工序分工。从经济全球化视角看,产品内分工是指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不同工序或区段,通过空间分散化展开成跨区域跨国别的生产链条或体系,因而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不同环节或区段的生产或供应活动。在这样国际分工的新背景下越来越多中小企业参与到国际生产活动中,在产业链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

目前,国际上的一些供应链金融产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提前支付融资。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一些为大企业提品的中小企业将对大企业的应收账款折价出售给银行,提前获得现金。另一类是库存所有权融资,这种方式在国际上比较流行。最初库存所有权融资是银行与供应链之中的库存质押对供货企业进行贷款,使得企业能够得到足够的运营资本,以持有库存。

2 供应链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吸引力

供应链融资方式的创新,主要是商业银行改变了对企业信用评级的视角,银行传统金融产品提供仅仅将目光局限在企业本身,对企业自身的发展经营状况进行评级和授信,而单独从个体角度看中小企业的确存在自身发展时间短,财务状况不好,而导致信用评级较低的问题。因此,中小企业贷款难,主要难在缺乏信用,难在中小企业信用不足,体现为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和担保措施,如果按照传统的审贷标准,凭抵押担保或靠报表分析,中小企业确实很难进入银行的放贷视野。

如果把中小企业放在产业链条上考察,情况会有所改变。供应链金融创新亮点在于抓住大型优质企业稳定的供应链,围绕供应链上下游经营规范、资信良好、有稳定销售渠道和回款资金来源的企业进行产品设计,借助大型核心企业对中小供应商的深入了解,选择资质良好的上下游企业作为商业银行的融资对象,这种业务既突破了商业银行传统的评级授信要求,也无需另行提供抵押质押担保,切实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核心是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开展综合授信,并将针对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变为产业链风险管理。这种融资模式是以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交易项下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为依托,以交易项下的未来现金回笼为还款保障,由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满足企业综合金融服务需求。

供应链金融有两大鲜明特点;一是银行对授信企业的信用评级不再强调企业所处的行业规模、固定资产价值、财务指标和担保方式,转而强调企业的单笔贸易真实背景和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实力和信用水平,即银行评估的是整个供应链的信用状况。因此,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远比传统评估方式要高;二是银行围绕贸易本身进行操作程序设置和寻求还款保证,因而该授信业务具有封闭性、自偿性和连续性特征。

随着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的陆续完成以及我国以国民待遇原则对外资银行开放,国内银行业竞争业务日益加剧,每家银行都在寻求自己的市场定位与目标客户。未来国内银行业市场竞争将呈现以下的趋势:外资银行占领高端市场,存款客户是大客户,有一定的准入门槛,对中小存款者收取一定管理费用,贷款客户多是知名的跨国公司;股份制改造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将成为金融产品的百货公司,产品种类繁多,目标市场人群从低端覆盖到高端;而一些中小股份制和区域性商业银行最优的选择就是成为一些金融创新产品的专卖店,在某些创新金融产品上做出特色和具有竞争力。金融产品的创新源于对市场需求敏锐洞察力与深入的调查,目前在供应链金融方面做得比较突出的是深圳发展银行等中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于2005年正式提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贸易融资”,建设国内领先的贸易融资专业服务银行,打造国内最专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商。

3 供应链金融对企业的吸引力

供应链融资对中小企业具有吸引力。一般来说,一个特定商品的供应链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当前,一个普遍的现象是:核心企业往往是大企业,信用等级高、容易融资,且融资成本低;而配套企业则往往是中小企业,信用差、融资难,且融资成本高。在供应链上,中小企业面对的是强势核心企业,更需要贷款和金融支持,尤其是流动资金上的支持。按照传统信贷标准,中小企业很难进入银行门槛,而现阶段,国内缺少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担保机构,这加重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度。从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效果看,获益最广、最多、最显著的要数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

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也是该种融资方案的受益者。如果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不融资、小企业融资,那么必然造成供应链整体的融资困难和高成本运行,最终必然体现为终端产品高价格和难以及时供应。这样,核心企业借助“供应链金融”技术管理供应链,做好整体供应链的融资规划,就能大大降低供应链整体的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巩固供应链,提升供应链价值,切实培育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国际上一些优秀企业,已开始尝试操作供应链金融产品,如提前支付融资。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些为大企业提品的中小企业将对大企业的应收账款折价出售给银行,提前获得现金。与传统应收账款融资不同的是,供应链金融提前支付融资是由供应链的大企业(购买者),像沃尔玛、戴尔这样的公司牵头安排的,这就比较容易。通过这样的融资安排,中小企业获得了运营资本融资,解决了流动性的问题,而大企业则能获得更多的利润。

4 供应链金融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与风险管理对策

四个因素决定了我国现行供应链融资方案将长期存在:首先,国内物流经济发展迅猛。入世以来中国企业加快融入全球化分工体系,在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企业融入全球经济供应链的进程不会改变,供应链融资将会保持平稳增长。其次,我国企业的信用体系和信用文化建设需要一定时间,在诚信机制的不完善但融资供需双方两旺等因素作用下,供应链融资方案将受到金融企业的青睐,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第三,我国商业银行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业务导向越来越市场化,出于市场细分和安全性等考虑,会有不同的融资方案被创新出来。第四,我国参与供应链企业扩大业务的需要。我国企业在融入全球供应链的过程中,会伴随着兼并和重组而不断发展壮大,而有效的金融支持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因此,应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现有供应链融资方案的设计,推动供应链融资的良性发展。提高商业银行的在供应链融资方案中的风险管理水平是目前殛待解决的问题。①加强行业研究,提高市场风险管理水平供应链融资中的市场风险是指大型国际企业购买中小企业商品后,由于市场价格剧烈波动,不能按计划销售货物后不能及时收回货款,导致的银行贷款无法及时收回或发生损失的风险。银行要围绕跨国公司及其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做好深入的调查、研究。要了解核心企业的资信能力、市场地位,履约情况和产业发展前景,同时也要仔细研究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产品质量、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等。对于从事大宗商品贸易融资的银行必须对各大类商品市场进行深入研究,既要分析国际市场行情、国家有关宏观政策,还要及早介入供应商的谈判,了解买卖双方的有关情况。

②加强内部控制,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

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有关文件,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科技信息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和声誉风险。

供应链金融是多种金融产品的组合,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是基于对供应链核心企业及整个行业发展层面的考察,因此这项业务的开展行业跨度大,对企业经济技术分析、行业发展前景的判断更加困难,除了金融知识以外,还需要许多专业知识,这将加大判断借款人是否发生经营风险的难度,另外对对动产及货权质押的监管也比较困难,对银行业务人员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创新中可能存在贷前、贷中和贷后的管理与契约设计存在漏洞和法律的真空,发生操作风险的概率增大。对于从事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银行来说,加强人员的培训,提高员工供应链金融业务素质与能力迫在眉睫,同时在现有操作风险的管理框架下,将供应链融资的操作风险管理嵌入其中并进行有关创新也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金融工程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3

    自1994年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极其深刻的结构性变化。这种变化的实质,是在金融资本主导下,对产业资本实施汰选和重组。众多国有企业的破产化已成为这一进程中的引人注目趋势。本文拟试对这一进程的起因及后果作一初步分析。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一

    中国近十几年经济改革进程,实质是市场资本生产关系在中国经济结构中日益渗透而深化的进程。特别是1992年以来,此进程之迅速,由于国家政策的导向和保护,是惊人的。这一方面意味着中国经济体制由以实物产量导向的计划体制向以利润导向的市场体制转化获得成功,另一方面也引出了大量极其深刻的新问题。迫切需要给予重视和解决。

    回顾一下,中国市场资本经济形态,已走过四个阶段。在70年代末解散公社,解放农民。农民开始为市场提供剩余农产品。在80年代初,私人资本首先萌生于商业领域,而在80年代中期扩及于工业领域。乡镇工业的蓬勃发展乃是产业新资本形态兴起的典型标志。(尽管许多乡镇工业名义上属于乡镇集体所有,实质却是私有经济。)随着非国有工业的扩展,开始与国有工业体系竞争市场、原料、能源及技术。由于其经营机制的灵活性,特别是由于其能直接从农业过剩劳力中汲取最廉价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多数国营工业难以与之竞争。

    到1992年以后,中国资本的主导形态发生了更加深刻的变化,而由产业领域拓展到金融领域。从而达到了市场资本生产关系的最高级形态,即以金融资本为经济主导形态的金融资本主义形态。(应当说明,本文使用“经济资本主义”这一概念,是以之作为一个经济术语而不是意识形态术语。不包涵政治性的批评涵义。)

    认为中国现阶段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实际即是毛泽东所说的新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主要成分是多种经济混合并存而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资本市场经济。但如彻底放弃国营经济,则纯自由市场经济即将变成纯粹的资本主义经济。

    二

    目前,中国国民经济已分化为二元化结构,即分化为(-)国家财政经济(二)民营(私人及集体)经济两大部分。

    近年来,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利润总额中的分成比例不断下降,导致主要偏重依赖国有企业提供收入来源的国家财政经济陷入困境。

    这种困境表现在两方面:

    1.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跟不上国家及国民经济需求的增长;

    2.国家财政的增长速率跟不上通货膨胀的实际增长速率。

    另一方面,众多国有企业日益入不敷出,必须日益严重地依赖政府经济支持(设立下岗基金也是一种财政补贴的特殊形式)及其他政策支持而生存。而民营企业则向政府提供日益增多的税收,成为国家及地方财政收入的日益重要的来源。

    三

    1992年后中国的改革,曾尝试沿着两个方向进行:

    (一)推进市场主义导向的企业改革,即所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策目标是建立股份制化企业,通过资本股份化方式;将产权转化和分化,也将债务包袱转化和分化,从而将亏损的国企包袱逐步卸掉,进而逐步由能提供经济剩余即税收的民营经济所取代。但是,这一改革方向,一方面由于遭遇严重的意识形态问题(“关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若干理论和政策问题”,当代思潮特约评论员),另一方面由于濒临破产的国企抛出大量失业人员已导致严重的社会不安,因而难以推行。(二)实施税制改革,建立中央与地方税收分流的新税收体制。这一改革有得有失有利有弊。其弊病之一是,由于改革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即主要直接来自地方税收。这就提供了最强有力的经济杠杆,不仅强化了地方经济闭关自守的保护主义倾向,也使得地方政治与地方民营经济日益紧密地结合起来,因为事实上只有民营经济才能为地方政府提供丰厚的税收(而多数国营经济均濒临亏损或破产)。另一方面,通过政府官员以权力对私营经济的保护和支持,一部分官员借此获得个人经济收益。在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下,导致腐败现象日益严重。干部阶层因而发生分化:(一)形成了地方官僚与地方财阀相结合的地方主义势力。(二)出现了为民营经济利益集团直接提供政治服务的买办官僚。

    四

    与国民经济结构的二元化同步发展,中国金融体系也发生了二元化。在中央政府控制的中央金融之外,近年形成了支撑民营经济的第二金融体系。活跃的上海及深圳交易所是这一新金融体系的两大象征。非国家银行的金融中介机构迅速成长。通过买卖及炒作原始证券等金融衍生交易而使借贷资金量显著增长,并创造出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庞大金融资产。这种间接金融过程不但增加了借贷资金的供给,也使国民经济中的流通资产量大大膨胀。可以说,正是深沪两大金融市场,在政府近年严厉的宏观调控形势下,仍能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从而刺激了华东华南及沿海经济保持继续增长势头并维持局部繁荣。

    第二金融体系的生成,还提供了国内资金融通的体制外循环渠道。不仅为民营经济提供了金融手段,又融入了国际资金来源。至于所谓“数万亿民间储蓄”中的一部分,与通过国家金融机构转移渗入的国有资金相汇合,成为93-96年间房地产、期货及证券市场炒作的主力。这种第二金融力量的形成,促进及加速了中国经济结构的性质转变。

    可以认为,中国经济资本市场方向的快步发展,是在1993年以后。自那时以来的五年中,中国的新生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已由商业流通领域及产业领域,迅速扩张到金融信用领域,从而正在演进到市场资本主义的最高形态,即以金融资本作为经济主导形态的经济资本主义。

    五

    由产业资本主导转为金融资本主导的经济运动,这一转化,首先是由1992-1994年全国范围的房地产开发效促发的。

    房地产热的实质是金融投机。房地产开发的一般模式是:一块土地,由地方政府批给某人或某公司。某人或某公司即以此土地为抵押取得国家银行贷款。这笔贷款因而被用于投资(开发建设)以及高额消费。当贷款因房屋销售困难而无法被偿还时,这块土地的所有权即作为抵押物而转到银行名下。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过程中,这块土地本来是国家所有的,但最终又通过银行 回到国家手中。这似乎是一个魔术,当这同一块土地由国家(抽 象意义的)转手到国家银行名下时,这块土地成为下金蛋的鹅,为土地批租者、征地者、银行创造了巨大经济收益(实质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地租)。(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国有土地统一地产的分割、私有化也由此实现。(只要银行再将作为被抵押物取得的各地地产予以公开招标拍卖,这些土地即可通过货币化而过渡到实际的私有化)。

    另一方面,如果这块房地产上的投资能够实施完成,那么银行虽能收回投资,但这块国有地土也通过其建筑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转让而被私有化。国家银行的巨额货币资本,在1992年后正是通过房地产开发这一媒介,即通过对国有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有价转让,而导致资本性地租及级差地租的形成。在金融业提供过剩资本的媒介下,这种地租以房地产投资的高额回报形态实现,并迅速转入开发商手中。通过土地的非国有化运动(批租热的实质),导致房地产投资热。然而,又正是房地产开发业所产生的这种高利润(实质是地租),刺激了1993一1995年中国经济的繁荣。

    在中国已初具了市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条件下,这种实质是土地租金而表现为房地产投资高回报率的经济机制,自动吸引拥有过剩资金而寻求赢利出路的各级政府部门,包括国有企业,将其拥有的资金投入沿海及各地开发区,因此而促成了1993-1995年间中国以房地产热为动力的经济繁荣。

    六

    应指出,1992年以后以房地产开发为中心的金融投机狂潮,也是在国际金融资本的诱导及推动下发生的。最近十年以来,国际资金市场,由于实业投资不景气,而呈现巨额金融资本过剩。一部分过剩资金流人 国的房地产开发业。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另一种政策选择是利用中国自身的廉价劳力优势,向世界市场寻求外向化发展和全方位开拓。然而由于房地产热及由此刺激起来的国内需求迅速膨胀,吸纳了大量国内资金及资源,使中国经济再度转为内需主导,从而诱发了1994-1996年的高速通货膨胀。这种高通货膨胀率发生的根源,是泡沫经济。

    所谓泡沫经济,其实质是消费型经济,即高额消费大于实物产出的债务型经济形态。这种债务型经济的支撑点有三个方面:

    一是财政赤字。1993-1996年累积财政赤字总额已达500亿元。一是通货膨胀,一是内外大规模举债。目前中国内债额巨大,其总量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国家财政的债务依存率也相当高)。又据报道,外债总额超过现有的1000亿美元外汇储备。这意味着中国外汇的存底实数不仅不高,而且涵有负指数。

    七

    1994年以来通货膨胀的高速发展,迫使政府采取“宏观调控”的货币收缩政策。但是:(一)宏观调控,即以金融收缩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之所以可能实施,表明中国金融资本即统治工业的银行资本对企业命运已具有生杀予夺的决定性作用。(二)由于中国经济已呈二元形态,以收缩政府信贷为主要政策措施的“宏观调控”,其主要压力首先集中于国有大中企业身上。因为首先是这些企业在流动资金等方面最大程度地依赖于国家金融政策及银行。

    (前已指出,90年代在中国已形成北京以外的两个新金融中心,上海和深圳。成为金融第二渠道的资金中枢。而二元体制下的民营经济其资金来源,主要靠自有储备,或民间融资渠道,因此它们对金融紧缩政策及此政策下形成的高利率的消化吸收能力远大于国企。)

    另一方面,由于实行新税制,高达 30%以上的所得税率,大大超过国内多数产业投资回报率(国内工业一般平均利润率低于10%)。

    因此,大部分非国营经济不逃税即无法生存。而国营企业逃税可能性很少。这就使国家税负主要落在国营经济身上。严重的税负与高利率,当前已成为困锁国企的两大枷锁。(香港所得税税率很低,约 15%,较为合理而对逃税者施重罚。因此其税制对企业发展及政府财政均有利。美国税率很高,并且累进征收。但由于美国国民经济收人来源主要建立在国际金融产业以及具垄断性的高科技信息产业收入上,这些产业利润本身很高,所以支付高税率无困难。另一方面,美国税法对企业税收有弹性保护政策。如果企业每年因完税而导致亏损,则第二年可予减免。且政府在各方面为企业提供良好支持及服务,故实行高税并无困难。)中国目前的税制与税率的不合理不成熟不完善,是导致政府税收困难,产业税负过重,经济不景气的重要原因。亟须重新研究和进一步总结和改革。

    因此,大批国企在宏调之后,遂日益深重地陷入由累积亏损而日益濒临破产的危机。这就是当前的企业困境。这一困境的深刻意义之一是,在金融资本的主导和介入下,中国产业形态正在被迫进行结构性的产(债)权调整和重组。

    八

    在产业衰退的形势之下。1995-1996年中国的金融资本,呈现一奇特矛盾现象。即在紧缩条件下反而过剩。过剩的原因是由于政府实施了高利率政策(信贷收缩的实质是刺激了资金体制外市场上的高利率),导致银行及民间融资成本过高,因而国有企业由于利润率低于利息率而不敢轻易举资。在这种产业衰退形势下,银行处于矛盾的境地。一方面大批企业破产或濒临破产,导致还债率大大下降,因此商业银行面临大批呆帐、坏帐、烂帐。但另一方面,企业衰退造成的求借率下降,使银行手中拥有充足过剩货币资本,使之可以用之运营于金融投机、(还应当指出,这种金融投机的另一资本来源是信用的膨胀,其机制是银行将其所购国库券存放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以此国库券为抵押证券反过来向国家银行贷款。然后将所得资金投入股票期货及证券投机。在这里,我们看到信用的膨胀放大:银行将手中的钱支付给国家购取国债。而债券在转借给证券机构后又被作为抵押物套取银行贷款。这意味着,国家所发行的每一元国债债券在市场上都放大一倍变成了两元。)1995年以来中国经济中,凡从事实业生产者,大部分均薄利无利甚至亏损。商业服务业也不景气。(据报道,北京大型商场除一家外全部亏损。唯一营利的这一家利润率则低于1%)。只有金融投机业一枝独秀而能创获巨额暴

    利。全民炒股热就是这样出现的。我们注意到,在通货膨胀高企的形势下,由于劳力、交通、能源、原材料、设备价格不断上涨,实业部门的平均利润率及经济效益不能不呈日益下降的态势。这种下降中:(一)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下降速度快于有机构成低的部门。重工业决于轻工业。(二)生产过剩部门快于供给不足部门。在房地产开发热被宏观调控政策抑制后,银行及相关金融机构又将过剩货币资本投入期货(1995下半年)及证券股票(1996年)的投机领域。这就刺激起了1995下半年至1996年中国在房地产热之后的第二轮金融投机潮,第二波泡沫经济形态。

    九

    因此,对通货膨胀下降的统计,应当作具体分析。近年来,民生用品及服务业价格上涨逼人,这是每个人都能在实际生活中体察到的不争事实。但从统计上看。物价却有回落之势,为何有此矛盾现象?实际上,当前的部分物价回落与部分物价上升,均是经济形势不良的表现。第一由于产业部门的不景气,工业及建筑业所用原材料由于需求面减少而下降,第二是机电部门产品由于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积压严重而大幅削减价格(如汽车、电视)。第三由于部分轻工业消费品清理积压库存,甚至由于破产清仓而大幅削价。第四由于今年农产品生产过剩而导致价格下降。近年来,农业部门利润(经济效益)有持续下降的趋势。尽管政府通过“菜蓝、米袋”工程提供财政补贴予以扶持,但其结果是加剧了各地政府的财政困难。

    这四个原因导致物价下降,是暂时的,正是国内经济不景气的反映。一但另一方面,尽管物价回落,由于众多产业及建筑部门持续不景气造成的大规模失业、半失业,从而导致多数居民收入的下降,其降速及降幅高于物价下降速度,因而对低收人居民来说,物价仍呈相对攀升,对普通百姓仍属逼人。

   十

    期货及股票证券投机,在1995-1997年间,导致一个极其引人注目的现象:中国迅速崛起了一个拥资巨亿的即拥有庞大私人金融资产的食利者阶层,这表明中国已形成金融业资产阶级。江浙、广东、中南及东北地区均出现拥有巨额资金及金融资产的民间金融财团,操控证券期货市场汲取巨额资金。

    近年中国经济中,出现一种畸形的表现,即逆反淘汰,小淘汰大,弱淘汰强,技术落后淘汰技术先进,乡镇企业淘汰国有大工业。这多是借助金融杠杆而实现的。

    随着第二金融体系的形成,中国当前的社会产品分配形式,亦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由按劳分配(改革前的按权或级别分配)转变为按资分配。代表纯粹货币资本的食利者阶层随之出现。这一寄生阶层的生成及壮大,加速了中国的贫富两极分化。值得注意的是,对这一近年暴富的金融食利阶层,国家在税收征管上至今无所举措。尽管其个人收入,年利以千万甚至上亿为计。

    十一

    当前中国经济,只有东南沿海区域尚好。即因为其能得到深圳、上海金融市场中汲取到的资金力量的支撑。

    中国工业改革较成功的时期,是1991-1994年期间。当时 纺织品出口业及一部分机电产品在开拓国际市场上取得了意义重大的成功。但在1993年以后,由于国际金融资本带头将投资引向中国国内房地产业,中国经济的内部投资在房地产高回报的虚假利润诱导下,大批资金转移方向而用于内需主导的房地产开发业,使一批出口部门由于资金不足银行周转不灵而衰落下来。由于资金短缺形成的金融市场高利率,以及继之在新自由主义模式改革派经济学家建议下采取的一些金融新政策,如高利率,对出口业实施高税率(缓留退税等),进一步严重打击了中国出口业。1995-1996出口年度中进出口一度甚至出现贸易逆差。出口业的这种衰退,使1992年以后中国工业进军开拓国际市场的有利攻势失去了前进的势头。出口工业的不景气,是近年国内产业急剧陷入衰退和危机的重要原因。令人感到不解的是,政府为什么在经济政策上不对进军国际市场的产业给以积极扶植和保护?近代各国工业化的历史表明,国际市场的占有量和占有率,是推动国内工业景气的标志。出口加工业的繁荣与否,直接与国内就业率有关。(可参看美国财政部的年度报告)没有国际市场,就不会有国内产业的高就业率和经济繁荣。因此,当1995年政府采取宏观调控措施,使国内房地产开发热冷却后,加上出口行业已发生的萎缩,一系列带头产业下落所引起的落潮效应(投资逆减乘数规律),立即导致1995年以后中国产业部门陷入相继衰落的困难境地。

    十二

    综上论:我认为,所谓“宏观调控得到成功,国民经济运行成功实现软着陆”,所谓“宏观形势好,微观不好”一类提法,实属不切实际之谈。

    当前形势的真相是,我国经济可能发生“休克”,即众多国有产业陷入连锁破产状态。国民经济危机逐步走向深化。这一危机的表现是;农产品因丰收及市场吸纳不足而过剩。在工业领域当前不仅是国有企业,而且包括大量非国有企业亦都陷入困难处境。这种工业危机是普遍的,并且近年来是持续深化的。已由生产资料重工业及原材料(如煤炭、石油)的生产部门,扩展到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并且近年来进一步传递到交通、邮电及服务(第三)产业部门。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关系社会稳定的首要问题。从形势走向看,愈来愈多而且在明后年还可能有不断增多的劳动者正在丧失工作机会,“下岗”即失业,而陷人生计无着之境。

    由于社会收入急剧下降,以及购买力下降,导致商品滞销及商业销售危机,由此而来的部分物价下降,不应被误认为是通货膨胀已被控制。实际上,由于人民收入水平的下降速度高于物价回落速度,因此通胀并未真正抑制,社会中两极分化其严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愈来愈多无业无出路青年为谋求生存而被迫走向犯罪。

    十三

    中农信的破产,是当前经济中金融危机的表现。

    英国《金融时报》在评论这个事件时指出:“这一事件也许只能证明这只是债务缠身的中国金融部门这个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问题不在于这个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有多大,而在于这个冰山有多大。”

    巨量货币在少数人手中过快积累,并且由于国内经济不景气而导致资本外逃、外流。国内资金大量流入香港,可以解释香港经济目前在亚太经济整体不景气形势下获得的特殊繁荣。这场以产业衰退为标志的经济危机,近年以来,持续不断地向纵深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这一危机打击下,将有分崩离析的危险。

金融工程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4

金融街的发展更是可以追溯到元代。元代时期,金融街地区就已成为名流商贾云集之地,人称“金城坊”。明清时期这里又是金坊银号林立,形成了我国金融业的萌芽。1993年,国务院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建设部级金融管理中心,在金融街地区集中安排部级银行总行和非银行机构总部,现代化的北京金融街应运而生。2005年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再一次明确金融街是国家金融管理中心。2005年5月,北京市《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出台,西城区人民政府根据此前颁布的一系列政策,并结合自身的区域特点和整体优势,选出了6个资源优势集中、特色突出、知名度高、发展前景好的街区,从而拉开了6大功能街区建设的大序幕。

金融街――首都的金融中心

走在金融街,吸引眼球的莫过于耸立的高楼大厦。进入金融街,映入眼帘的就不只是高品质的写字楼,完善的配套设施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威斯汀酒店、丽斯卡尔顿酒店等五星级酒店入驻;金融街购物中心等完善的商业设施;在中心区地下建设的分层式三层立体交通系统,包括车行道和大型停车场,实现了地下交通与城市主干道的衔接;“双向光缆环”的建成并使用为区域内通信高效通畅提供了保证。中心区2.8公顷的绿荫广场和湿地系统,给这个金融中心增添了一抹绿色。

2005年始,我国迎来了金融业高速发展的时期。为进一步促进首都金融业的发展,金融街规划面积由原来的1.18平方公里,向东、西、南拓展1.41平方公里,达到2.59平方公里。经过十七年发展,今天的金融街已成为集决策监管、资产管理、支付结算、信息交流、标准制订为一体的金融中心,其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地位已经确立。

据西城区区长张建东介绍,金融街的发展已经呈现出明显的特征。首先就是总部特征凸显。据统计,区域内共聚集了140家企业总部,其中,有60家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的总部或地区总部,还有80家中央直属企业总部,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大唐电力、国电公司等。

其次就是金融产业聚集现象明显。用张建东区长的话说金融企业更喜欢扎堆发展。截至目前,区域内有金融机构160多家,有央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四大金融监管机构,有工行、建行等3家国有商业银行,有北京银行、民生银行等3家股份制银行,有人保、人寿集团等8家保险公司,有美国摩根大通银行有限公司北京分行等30余家外资银行和代表处,有国债结算中心、证券结算中心2家结算中心,有全国棉花电子交易市场、北京产权交易所2个要素市场。截至2008年底,西城区金融业资产规模达到39万亿元,占北京市金融资产的82%。

同时,街区的带动作用增强。2009年,金融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全区金融业实现三级税收1916亿元,其中金融街中金融业实现税收1570.7亿元,占全市税收的23%(全市税收6925亿元)。2009年,金融街地区实现三级税收1707.2亿元,占北京市三级税收的24%。若按金融街核心区103公顷面积算,平均每万平方米产生的税收达到16.5亿元。

随着我国与世界的关系的增强,北京市提出要建设世界城市,为了配合这一战略的实施,西城区进一步推进了金融街建设,完善功能、提升品质,促进区域向国际化金融中心区迈进。

2007年韩亚银行入驻金融街,据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当时选择入驻金融街看重的不仅是金融街完善的基础设施,更是在这块热土上集聚的金融机构和高度密集的人力、资金和技术。而且银行入驻后可享受三年租金优惠补贴,第一年优惠市场价格的50%,第二年优惠市场价格的30%,第三年优惠市场价格的10%。同时区政府还承诺积极做好配套服务工作,解决高管子女入学、人事等事宜,这些也都基本实现了。

在西城区政府眼中完善功能、提升品质就是按照国际标准,全面完成金融街的规划建设任务,提升区域基础设施品质,形成以金融办公为主,集公寓、酒店、休闲、商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组群,为入驻的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一流的服务设施。就是切实落实好市、区产业政策,加大金融街品牌的推介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形成与金融产业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产业配套体系。就是创造良好环境,提高服务水平。

此外,西城区还加强了金融后台服务园区建设。如作为首都金融后台服务园区的西城区中关村德胜科技园,将重点吸引金融服务配套企业,目前产业政策已经出台实施。未来,德胜科技园将成为首都金融研发、单据处理及客户服务、技术开发的发展平台,成为金融街发展的强大支撑。

西单――传统商业区的现展

早就听说北京有三大必逛商业街,王府井大街、前门大栅栏,还有就是位于西城的西单商业街。西单商业街的发展始于5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随着商品的丰富,流通的活跃,西单商业街迅速发展起来。

近年来,随着西单地区城市改造的展开,西城区对西单商业区进行整体的、超前的、切实可行的规划建设。1992年,“繁荣西单,发展西城”的战略提出,加快了区政府对商业区改造的步伐。截至2000年10月,历经4年改造的西单商业区实现了由传统商业区向现代商业区、单一商业业态向多种业态、单一交通干线向多元立体化交通系统、单一购物场所向精神文明载体建设的转变。

为了以全新的面貌迎接世界人民的到来,2006年,西城区开始规划对西单商业区的又一轮改造。

经过近一年的改造,2008年6月20日以实现街区主路封闭、廊桥系统试运行、西单文化广场拆除围档亮相为标志的总投资3.73亿元的奥运前期改造顺利完成。商业街改造了两座旧桥,新建了三座桥,安装了16部自动扶梯、两个残疾人自动直梯,基本解决了街区交通混乱的问题;完成沿街18个楼体、文化广场、主街公共空间及新旧廊桥的广告、牌匾夜景灯光工程;完成了主街两侧步道石材铺装,新增了城市家具,街区环境大为改善;拆除了百花市场,东侧步道最终实现了道路规划;完成了文化广场地面和下沉一层结构改造(一期)工程,复建了西单牌楼,改建出入口两处,建造了中央音乐喷泉,改造了北侧舞台和绿化;完成了南堂北侧城市绿化广场工程,提升了区内品位;改造后的西单商业区还迎来了大悦城这一极具现代感和时尚气息的购物城的落户,商业街真正实现了传统与现代与时尚的完美结合。

经过多年的发展,商业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统计,2008年商业区实现了零售额62.2亿元,同比增长13.9%,增幅达到历史最高。2009年上半年,西单商业区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9.4亿元,同比增加0.4亿元,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19.2%。

前奥运改造刚结束,后奥运改造工程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始了。目前大部分工序已完成,天桥夜景照明和残疾人升降平台正在准备竣工验收;旧桥残疾人坡道工程已完成验收;中友百货东侧广场铺装、西单北大街两侧增加座椅、宣内大街照明系统以及地埋灯等工程目前正在完成深化设计和方案调整;西单北大街1200×1200树箱选型事项,已全部进行试栽;文化广场西侧与图书大厦二期连廊设计方案准备进行规划报批。西单商业区正向着特色突出、业态丰富、环境良好、管理有序的综合性大型商业中心区的目标迈进。

德胜科技园――创新创意产业新高地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的发展有目共睹,作为中关村科技园区“1区11园”重要组成部分的西城区德胜科技园的发展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截至2009年上半年,德胜科技园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60家,从事高新行业劳动人员达到16138人。实现高新技术总收入35.3亿元,同比增长9.6%;出口创汇4430万元,同比增长85.9%;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7亿元,同比增长13.0%。特别是私营经济的发展,已经逐步成为园区经济发展的一支有生力量,共实现总收入7.8亿元,占园区总收入的22.0%;实现利润0.4亿元,占园区利润总额的10.8%。

2007年,德胜科技园被认定为全市四大金融后台之一。人民银行数据处理中心、中国工商银行电子服务中心等高端金融后台企业纷纷入驻,中国林权交易所、北京国家出版创意基地等高新技术和文化创意企业也陆续进区。

科技园内的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是北京市首批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目前入驻率达100%。其中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北京文化创意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和白孔雀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基地三个项目已初现规模。以此为契机,将进一步推进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从事金融配套、研发、技术支持等领域的高新企业与科技中介聚集态势正逐步显现,金融、科技、文化创意共赢的局面正在形成,科技园也正在成为西城区经济的新增长极。

西外旅游商务区――实现东西全面发展

西外旅游商务区其实就是德胜科技园西区,位于西城区西北部,是中关村科技园的东南门户。2002年5月,该地区被批准为中关村科技园德胜科技园西区,完全享受中关村优惠政策。

2006年底,中关村科技园区德胜科技园政策区范围调整,西外旅游商务区内更多科技资源较丰富的地区被划入新政策区范围,可享受中关村科技园区与德胜科技园双重优惠政策。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及古人类研究所等一大批科研院所划入政策区范围,为西外地区科技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该地区正在向集科技、旅游、交通、商服、文教为一体的高度繁荣的城市综合区迈进。

在这个集重要交通枢纽、文化旅游资源、科技和现代化服务业于一体的商务区内,经过危改拆迁、道路建设等手段,改善了区内的环境,形成了西环广场、北京展览馆、北京天文馆新馆、北京古动物馆等几个地标性建筑,从而促进了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带动了街区产业发展。2009年上半年实现三级税收202.8亿元,同比下降2.8%,占全区三级收入比重的13.1%。

依托北京展览馆等单位积极促进科技会展业发展,中国华表奖继续在北京展览馆举行,中国工业设计创意“红星奖”评选和颁奖典礼、中国国际金融博览会等一批特色文化创意展会落户北京展览馆每年举行;北京动物园、北京海洋馆、北京天文馆、北京古动物馆等旅游资源继续发挥优势,引领区域旅游产业继续发展;以北展剧场为核心,吸引高端特色文艺演出业蓬勃发展。

阜景文化一条街――保护为先

阜景文化一条街西起阜成门东至景山西街,与东城接壤,全长3.8公里。这条形成于元代的文化街,历经明清延续至今,平均300米就有一个部级文物保护点,这种众多文物聚集的现象在全国也是罕见。从阜成门到西四,有全国唯一祭祀历代帝王与功臣名将的历代帝王庙,有元朝修建的北京最古老的城市象征点――妙应寺白塔,有在中国佛教界占有重要地位的广济寺,有北京鲁迅博物馆,有体现中西合璧建筑艺术的民国四合院以及享誉中外的中国地质博物馆等;由西四到景山西街,南邻故宫,北接北海公园,文物古迹众多,目不暇接。

自1997年始,区委区政府对阜景街进行了战略式开发。羊肉胡同珠宝饰品交易中心于2006年初正式开业;成功改造了白塔寺药店;翻建门脸和统一广告标识,等等。

目前阜景街的新一轮规划已经基本完成前期调研,初步形成了“商业、文保、风貌景观、房屋居住”四个专题研究报告。目前区政府已委托华融公司作为立项主体,启动资金超过2亿元,项目建设拉开帷幕。

据西城区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阜景文化一条街的建设还不成形,因为这条街的交通功能太强,虽然便利的交通带来了大量的人流,但是也使得驻足观赏休闲的游客减少了。但是从产业发展方面来说,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先将其保护起来,因为这里有着不可多得的财富,有着不可重复和复制的人类文明。随着自助游和本地居民旅游的增多,这条街将来会有很好的发展。

什刹海――首都的4A旅游风景区

一次打开收音机,无意中听到了有关什刹海来源的传说,对于什刹海的了解便从沈万三挖十窖银子开始了:什刹海原名“十窖海”,后因北京人“刹”发音接近“窖”,才有了现在大家对它的称呼。

这块占地面积323公顷,其中水域面积33.6公顷、绿地面积11.5公顷的土地上保留着40余处文物,有位于北京旧城中轴线北端的钟、鼓楼,有北城仅存的德胜门箭楼,有著名的恭王府、宋庆龄故居、郭沫若纪念馆等众多古建筑,更有极具北京传统建筑典型特征的四合院,有不少数代居住于此的“老北京”,保留着淳朴的风俗。这样看来,与其说它是旅游风景区,倒不如风貌保护区更恰当。

为了迎接奥运会的到来,西城区政府投入了约30亿元对什刹海风貌保护区进行改造。西城区旅游局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种整治不是推倒重建,而是整破保旧。北京奥运会期间,即将举办奥运会的伦敦和冬奥会的莫斯科不约而同地把伦敦之家和莫斯科之家放在了什刹海,这不仅是对什刹海地区文化风貌的欣赏,也说明整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9年初,什刹海地区被评为4A级的风景区,这样风貌保护区的管理、服务、产品都得到了升级,这样才能更适应现在的旅游者的需求。”

金融工程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5

关键词:“走出去”(配套)融资;新增融资机构;融资需求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4-0026-03

中图分类号:F831.2 文献标识码:A

一、“走出去”配套融资薄弱已经带来系列不利影响

(一)我国“走出去”业务发展的前景看好。中国政府从1998年正式提出“走出去”战略。“走出去”主体业务包含三大块:对外FDI、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输出。其中主要是对外FDI和对外承包工程两大块业务发生融资需求。进入21世纪前后,我国对外FDI和对外承包工程的发展步伐均明显加快。

1.对外FDI流量迅速增长。2004、2005年,我国对外FDl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93%和123%,2006年1~9月同比增长率高达176%。支撑中国FDI未来发展空间的主要机制基础在于,中国大部分企业将在未来一段时期面临国际化战略转型。2001~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年均增长率高达30.1%,2006年l~10月同比增长率仍高达26.8%。国际经验表明,企业出口规模高速增长之后,对外FDl意愿将大大增强。

2.对外承包工程增长步伐加快。整个2001~2005年间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率25.1%,此间各年逐年增长率大致也在这一水平;相比前一阶段增速加快。2006年1~10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同比增长47.8%。增速还有进一步加快的迹象。

(二)当前国内“走出去”配套的融资及其关联服务初步表露出薄弱态势。

1.不同种类金融品种发展步调不一,多个品种处于空白。我国“走出去”金融只有法人债权贷款初具规模,但主要集中在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国开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简称“国口行”)两家机构。投资保险、全球授信、离岸金融刚刚起步;上述业务均集中在得到授权的少数机构。此外,我国国内有京东方等少数企业将国内B股市场筹集资金运用于跨国并购。需注意,就面向“走出去”企业开展股权贷款、基金融资和面向“走出去”融资开展商务中介机构担保而言,我国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2.贷款融资的附带条件、服务质量和价格费率需要改进。“走出去”企业反映,当前“走出去”贷款附带的担保、保险、抵押条件苛刻,企业申请贷款,必须提交100%的抵押或担保;保险费率特别高,在5%以上,而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的同类长期保险费率却仅在0.25%~0.70%范围。

3.商业性机构融资远未形成规模。至2005年底,我国国开行、国口行两家非商业性机构总共发放“走出去”贷款约240亿美元。我国所有商业性金融机构“走出去”投融资业务种类主要为法人流动资金贷款,其同期贷款规模远不及上述两行规模总和。

(三)“走出去”配套融资薄弱已经明显带来了不利影响。

1.有的“走出去”业务不能实现。我国已经多次发生在对外承揽工程项目和资源开发中,由于本国配套金融服务未及时跟上,建设和开发权“花落他国”的实例。此外,国内很多企业所发现的海外商业机会一定程度受到了资金规模的制约。

2.企业转而寻求外国金融机构和外国金融市场的支持。比如,在著名的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案例中,两次大量融资,后一次完全来自外方机构。目前我国很多家大型企业都前往境外上市,形成中国企业境外H、S、N、L股市;其所募股金相当大部分要用于支持本企业“走出去”。

3.企业“走出去”成本和风险增加。由于国内机构不能提供完全的外汇融资服务,由于国内融资在价格、质量、便利性没有竞争力,企业为解决资金问题,就会转向外国市场和机构,甚至求助某些不完全合法途径,企业成本和风险由此增长。

4.金融服务部门贸易发生大额逆差。2005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BOP)显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逆差0.14亿美元。BOP数据并不能反映大部分通过“商业存在”方式实现的贸易额;由于我国外商金融企业境内营业收入远大于中国金融机构境外营业收入,我国金融服务贸易逆差总量还要比上述数字高得多。

5.外汇储备增加。“走出去”配套融资薄弱既导致我国金融用汇需求缺乏,也一定程度制约了实业“走出去”用汇需求增长,它至少是导致外汇储备高企的一方面原因。

二、未来6年“走出去”国内配套融资需求和新增金融资产的估算

(一)“走出去”配套融资需求估算的基本思路。

1.国内融资支持面和配套资金支持率。(1)对外FDI国内融资支持面=受国内机构支持的对外FDI融资总额/对外FDI流量总额;对外承包工程融资支持面=受国内机构支持的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对外承包工程营业总额。(2)对外FDI配套资金支持率=国内机构融资总额/受国内机构支持的FDI投资(项目)总额;对外承包工程配套资金支持率=国内机构融资总额/受国内机构支持的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总额。

2.预测基本假定和基本公式。先计算截至2005年末对外FDI国内融资支持面、国内配套资金支持率,假定未来6年两个指标数值不变。然后按以下公式开展预测。(1)对外FDI融资需求量=对外FDI流量总额预测值×国内融资支持面×国内配套资金支持率。(2)对外承包工程融资需求量=对外承包工程营业总额预测值×国内融资支持面×国内配套资金支持率。

(二)“走出去”业务发展规模的预测。

1.对外FDI流量的预测。2005年中国FDI净额(流量)达122亿美元,2006年1~9月我国对外FDI净额已达140.6亿美元。借鉴国际发展先例,一般在对外FDI高速增长阶段,年增长率变化不会符合固定的数学模式,同时也不大可能接近10年连续年增长率高至100%左右。鉴于对外FDI流量在2004、2005、2006年1~9月的年同比增长率分别为93%、123%、176%;而2001~2005年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净流量年均增长45.8%。考虑到上述情况,我们认为2006~2012年间我国对外FDI仍会较高速增长,但越往后,增长率将从目前的超高增长上有所回落。我们先按照季度流量折算,将2006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FDI流量设置在190亿美元,并偏保守地认为2006~2012年间对外FDl年均增长率为40%;在上述假定下,2007~2012各年我国对外FDI流量分别为270、370、520、730、1020、1430亿美元。

2.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的预测。2005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

年营业额218亿美元。2006年1~10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32亿美元,同比增长47.8%。由此,我们初步认为2006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大致在190亿美元;并保守设定2006~2012年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25%,则2007~2012各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年营业额大致分别为350、490、690、960、1340、1880亿美元。

(三)“走出去”配套融资需求总额的预测。基于前面关于融资支持面和资金支持率的假设,我们以表1列示我国2007~2012年间“走出去”配套融资需求总额的估算。

(四)需要新增“走出去”配套融资资产的估算。

1.参照指标数值的选取。要从已估算出的“走出去”配套融资需求总量出发,计算完成上述融资服务所需的金融资产总额,中间需要一个过渡指标,即金融机构“融(出)资(金)总额/资产总额”。经过文献调查和推算(数据来自各家金融机构年报),我们得到境内外同类金融机构2004~2005年期间该指标数值大致如下。(1)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OPIC)。2005年,年融资(支持实业投资)总额/总资产额=0.28;年美国财政债券购买额/总资产额=0.21;年承保总额/总资产额:0.16。(2)德国投资与开发公司(DEG)。2005年,年融资总额/总资产额=0.29;年咨询及其他收入/总资产额=0.01。(3)新加坡淡马锡金融控股公司(Temasek)。2004财年(2004年4月至2005年3月末),本年参股增加额/总资产额=0.07;年末参股净资本总额/总资产额=0.52。(4)日本国际协力银行(JBIC)。2004财年(2004年4月至2005年3月末),①IFA账户,年融资额/总资产额=0.09;年担保额/总资产额=0.02,②OECA账户,年融资额/总资产额=0.07。(5)中国进出口银行。2005年,年融资额/总资产额=0.25。(6)中国国家开发银行。2005年,年融资额/总资产额=0.17。

考虑到我们的计算定位于为“新增资产”提供依据,我们认为,机构的“年融资额/资产总额”达不到OPIC、DEG两机构分别为0.28、0.29的水平;但是,和日本目前度过了国际贸易、国际投资高潮相比,我国毕竟处在“走出去”大发展时期,因此也不至于低至JBIC两账户小于0.1的水平;同时,参照国开行、国口行0.25、0.17的水平,我们初步设定以下计算所用的“年融资额/资产总额”平均水平为0.15。

2.未来各年融资资产需求总预测。公式为“资产需求总额=年融资需求额预测值÷(年融资额,资产总额)=年融资需求额/0.15”,根据该公式计算得到2007~2012各年融资资产需求总额分别为598.0、825.9、1161.5、1625.3、2270.1、3183.4亿美元。

3.现有官方背景“走出去”融资资产存量的估算。(1)国开行。至2005年末,国开行总资产18979亿元,折算为2316亿美元;至2005年末,国开行“走出去”贷款余额占所有贷款余额的比重大致为4%,据此,我们近似认为国开行目前拥有2316×4.0%=92.6(亿美元)“走出去”配套金融资产。(2)国口行至2005年末,国口行总资产2047.9亿元,折算为249.9亿美元;2005年国口行批贷量占所有批贷量的比重在30%左右,因此,我们近似认为目前国口行“走出去”金融资产75.0(亿美元)。大致认为,2005年末我国官方机构用于“走出去”融资的资产总额为92.6+75.0=167.6(亿美元)。

4.需要新增“走出去”配套金融资产的计算。计算公式“各年融资资产需求总额预测167.7”,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2007~2012各年需要新增“走出去”配套融资资产430.4、658.3、993.9、1457.7、2102.5、3015.8亿美元;相比2005年末的167.6亿美元官方资产,资产增长率分别为256.8%、392.8%、593.0%、869.7%、1254.5%、1799.4%。

三、新增“走出去”官方配套融资机构的逻辑论证

从表1的计算结果我们初步得出结论,未来3年左右的时间,我国有必要:由政府出面,新增至少2家官方背景“走出去”配套融资机构。理由如下。

(一)新增机构是融资适应“走出去”大发展的迫切需要。按照保守设定的增长率,为保证国内机构融资支持面和资金支持率――这种支持水平并不高――不降低,仅至2008年末,我国“走出去”配套融资资产总量相比2005年末就要增加660亿美元,增长接近400%;仅依靠国开行和国口行这两家机构完成这种增长幅度无论如何都难以做到。一旦“走出去”配套融资发展相对滞后,造成“走不出去”,企业寻求外国金融支持,导致成本增加,导致金融服务贸易逆差,推动外汇储备高企等,诸多方面引发的矛盾将表现得更加突出。

(二)我国“走出去”配套民间金融服务的薄弱现状短期难以改变。1.商业银行普遍缺乏风险评估和控制机制,由此它们或不敢开展“走出去”贷款,或附加苛刻的抵押或担保条件;同时,因国际业务尚未形成规模,它们自身“走出去”面临高启动成本问题。目前,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有一定数量海外网点,但所开展业务多为贸易结算和进出口信贷。2.国内商业保险机构达不到国际再保险服务所要求的资信评级要求,也未开设海外分支。3.基金公司融资支持实业投资尚处在国内探索阶段。如果民间金融难当重任,则官方背景机构应该当仁不让。

(三)当前两家官方“走出去”融资机构在业务定向上面临转型。目前,我国政府也已明确,国开行、国口行两家机构今后的业务定向是“综合性开发金融”。然而,至少处在目前历史阶段,我国“走出去”配套融资面临的主要任务仍是启动和加强政策性业务;显然,不论是现有的,还有将来拟新增、拟专一机构化的“走出去”政策性投融资,都不宜放在上述两家机构。同时,即使在现有经营规模下,两家机构也需要大量补充资本金。

(四)多途径面向海外企业开展官方背景机构融资是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做法。各市场经济国家官方背景海外企业投融资机构的性质可表现为政策性、开发性、商业性,世界范围均有例证。就发达国家海外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而言,能够多途径地获得官方、半官方金融机构资助。如美国开展此类服务的官方机构除美国海外投资公司(OPIC)外,还包括AID基金、国际金融公司(IFC)基金、小企业投资公司等。

四、近期政府夯实“走出去”配套融资服务的操作要领

我们建议,夯实“走出去”配套融资服务的行动要领是:动用外汇储备,新建官方机构,创建金融产品,促进民间金融。

(一)以外汇储备为资本金,新增1家官方“走出去”政策性

金融机构。2007年,由财政发行国债,购买50亿美元外汇储备,财政部以股东形式,将此款项作为注册资本金,组建一家“走出去”政策性金融机构(简称“新政策性机构”)(上述50亿美元的数据依据在于:上文通过计算得到的我国2008年末相对2005年末需要新增658.4亿美元融资资产,根据通常8%的资本充足率要求,需要新增资本为52.8亿美元)。初步建议该机构命名为“中国国家海外投资公司”。该机构运作模式上借鉴美国OPIC,德国DEG。机构组建后,尽快完成:1.依托新机构,创建起股权贷款、基金融资、机构担保等尚处空白状态的“走出去”配套金融品种。2.清理国开行、国口行两家机构的业务,明确相关“走出去”业务的政策属性;将原来两家机构承担的“走出去”配套政策性金融业务划出,由新成立政策性机构承担。3.新增相关“走出去”配套政策性、开发性融资业务,明确由新成立政策性机构承担。4.研究并明确海外投资政策性保险是划归新成立机构,还是保留在中信保。

(二)新增一家官方“走出去”商业性金融机构。2008~2009年,视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和海外企业群体发展情况,由财政部作为大股东(其股本投入规模可另做研究),以200~500亿美元外汇储备作为机构资本金,新成立财团性国有商业性参股投资公司(简称“新商业性机构”)。该机构运作模式借鉴但不拘泥于新加坡Temasek。主要面向海外企业开展参股投资,优先选择本国海外企业注资。机构以商业目标为基本目标,同时兼顾推动中国跨国公司海外资产优化重组。

(三)继续加强和促进保留在三家官方背景机构的“走出去”融资业务。除拟划出的政策性业务外,对保留在国开行、国口行、中信保的“走出去”融资业务,促进其规模扩张和质量改善。1.适应业务发展要求充足国开行、国口行的资金本。2.完善“走出去”配套融资的费率价格、服务质量和附加条件。

(四)促进和带动民间机构“走出去”金融发展。1.对妨碍本国民间金融“走出去”的相关涉外金融、外汇管理规定进行清理。2.以“新成立政策性机构”、中信保、国内行为依托,面向民间企业开展的“走出去”配套融资业务,开办担保和再担保业务。3.出台鼓励民间融资、保险机构“走出去”的政策措施。4.帮助民间金融企业解决“走出去”面l临的资质、人才等问题。

金融工程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6

科技创新是普惠金融的发展引擎

从普惠金融本身来看,它的需求很高,迅速增长,但有效供给不足。易观金融分析师郭竞告诉《经济》记者,一是普通城镇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个人金融和理财意识增强;二是小微企业快速发展,小微金融需求迫切;三是农村金融需求旺盛。“供给方面,社区金融发展很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很明显,金融服务在乡村地区也没有很好地覆盖,金融供给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互联网金融就是实现普惠金融最佳的路径,它可以实现破垄断、广覆盖、降成本、促创新、可协同等多个方面。”

区块链技术的出现给普惠金融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活力。今年9月23日,以“新规范・新科技・新发展”为主题的“2016中国・北京互联网金融创新论坛暨《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6)》新书会”上,北京中科金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烨东博士就表示,区块链技术不仅能有效降低金融行业的运行成本,同时对创新驱动新型商业模式的诞生、降低信任风险和鼓励开发性协作与创新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它是实现共享金融的有力工具。“所以,区块链首先影响的是金融的基础设施,随后扩展至一般的金融业务,最终改变整个金融生态链。”

科技创新是新常态下普惠金融的发展引擎。民生银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牛新庄对《经济》记者表示,当前各国政府、央行、金融机构、科技巨头们都纷纷在区块链领域积极布局,世界经济论坛今年8月的“区块链将如何重塑金融服务业”报告中指出,区块链有巨大潜力能促使新的金融服务基础设施更为简单与高效。

“通俗来讲,区块链就是一个共享大账本,大家遵循统一规则竞争记账,同时确保全网在各节点互不信任、甚至有恶意节点的情况也能完成真实的记账。”牛新庄还表示,“首先是其基于信任、无法篡改的特性,这就能解决很多数据信任类问题;再就是其去中介化、交易点对点完成这个特性,能够消除交易中介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交易摩擦,同时交易结算几乎是实时的,从而提高了交易效率,提升了资产利用率;而信息透明可追溯将直接促进提高社会公信力,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

华夏银行科技开发中心工作人员对《经济》记者称,商业银行可利用区块链技术提升自己的科技运用水平,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区块链技术特别适合于需要信任和公开透明的场景,例如大学生创业贷款、助农贷款、公益捐款、众筹融资等业务领域。

区块链技术并非灵丹妙药

虽说区块链技术能够更好地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让更多的人能享受到金融服务,但区块链技术目前在中国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应用还存在诸多难点。

目前区块链技术要想真正落地应用到普惠金融领域还有很多问题。郭竞向记者讲道,首先来说,区块链技术本身还不够完善和成熟,该技术本身处理大规模交易的抗压能力差、交易时间延迟较长的弱点就制约了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发展。“据我所知,目前多家区块链企业和金融机构也在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并且也有了一些解决方案,希望通过区块链以外的技术解决交易量瓶颈的问题。但是目前还是一些实验性的东西,还有待时间证明。”

除技术本身的瓶颈之外,金融行业的特殊性也是问题。“金融行业是各个行业中最谨慎的行业,也是关系到民生的支柱行业,而对于金融行业来说每项技术的应用都需要不断的尝试,并且是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局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注定是漫长的。” 郭竞如是说。

区块链设计理念相当完美,但它并非灵丹妙药,目前普惠金融引进区块链技术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

一是从技术角度看,其交易性能、存储容量、计算资源消耗、安全性等方面都无法直接匹配目前各类业务需求。例如前期美国The DAO众筹项目智能合约被攻击事情,损失市值超过6000万美元以太币,虽然后续社区采取了以太坊硬分叉来保护投资者财产,但整个事件如果发生在传统金融行业将是致命的打击。为解决上述各类问题,衍生出了联盟链、私有链、侧链这些架构,以及POW、POS、DPOS等一系列共识算法,这些都是新兴技术发展初期的通病,体现为技术版本更新快,标准五花八门,其发展成熟至逐步统一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周期的市场检验。

二是业务场景落地还需时日。前面谈到区块链为何是颠覆性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它对业务系统的改造往往都是底层平台级的,特别是和金融系统底层架构的融合,这是一项巨大复杂的工程,相当于核心系统再开发,其耗费人力物力成本和项目风险都相当高。所以我们看到目前市场上除了比较稳定的比特币体系,其他区块链项目绝大部分均属于概念验证阶段,尚无大规模应用。

三是监管方同样面临巨大挑战,需要尽早介入,同步制定相关法规,同时将技术规则纳入监管体系,以确保整体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数字让普惠金融可持续

目前,区块链技术还处在初级阶段,诸多方面有待优化或在实践中逐步统一认知并不断改进。除了以上问题,华夏银行科技开发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区块链技术尚未完全统一和标准化。此外,还存在网络带宽等性能问题,在技术上需要进一步证明其安全、可靠、可以大规模应用,需要金融立法和金融制度的配套跟进。“国内商业银行应加大研究投入,从试验性项目入手探索区块链技术极其应用,逐步将其纳入实用场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最后,朱烨东总结道,区块链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关键要看是否有适用的场景。“从掌握入口到渠道为王,再向场景金融升级,场景金融已成为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向,移动支付、大数据、云计算、金融资产交易等也已逐步发展成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主要趋势。”

普惠金融的要义是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而普惠金融的广泛包容性,在客观上决定了普惠金融业务具有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三大特征,这使得商业银行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动力不足,而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等数字技术的发展,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普惠金融服务提供了新的思路。

数字普惠金融被称为是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今年G20峰会上,我国提交了《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首提数字普惠金融概念,凸显信息化技术的重要地位,成为世界范围内推动普惠金融新的里程碑。

目前国内还缺乏哪些实现普惠金融可持续的技术或条件?

在郭竞看来,普惠金融跟金融科技的逻辑是一脉相承的。金融科技本身是通过技术让金融变得更加高效、更加便利、更加可触及和更加美好。“其实数字普惠金融就是说我能够通过数字化的技术,让未被覆盖的人群能够更好地获取金融服务。”所以,它本身也是金融科技这个大潮的诠释。

牛新庄也表示,这和人们之前常提的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这些词类似,都是金融与科技的结合,代表了金融服务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化支持。传统金融模式下是科技服务业务,现在谈的是科技引领业务。“数字让普惠金融消除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并能提供更高效、智能、安全、人性化服务,让金融服务机构真正做到了解你的客户,让用户切实感受到以客户为中心这一服务理念,同时也降低了服务成本,从而触及更广泛和细微的金融需求。”

与此同时,我们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是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的交通和网络覆盖率不完善,目前仍有数亿多成年人群体,无法享受到金融服务;普惠金融体系仍不健全,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仍不完善;另外,信息不对称、信用数据的缺失,给金融体系的风险防范带来巨大挑战,相当大比例的小微企业、农村贫困群体、农民工仍难以获得贷款;再就是普惠金融知识普及不足,特别是信息化知识普及不足,我国城乡之间还存在较大的数字鸿沟。

数字、区块链引领普惠金融四大趋势

为了实现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引进区块链技术的作用也尤为重要。

区块链可以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风险控制可视化。普惠金融业务的高风险本质上来源于信息不对称,由于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缺乏有效的抵押物、质押物,商业银行难以甄别还款来源,从而形成高风险。而运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完整记录企业日常交易数据等信息,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判断客户的信用等级与信用水平,显著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和授信审批效率,这使得向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提供有效金融服务成为可能。二是交易成本低廉化。过去金融机构在交易流程上往往需要大量的后天人员和复杂的手续,在运用区块链技术以后,这些流程都可以在区块链上完成,这样无疑节省了很多人工成本。

对于普惠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畅想,郭竞认为有三大趋势。一方面,普惠金融制度基础将逐步健全完善。随着国家对普惠金融的提倡以及对互联网金融的重视,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支付和监管政策将逐步完善,普惠金融监测指标体系有望从局部到整体得到建立。其次,信用是金融交易的核心要素,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也是科技金融的重要技术手段,这些都将作为普惠金融的基础逐步健全。

另一方面,消费金融未来有很大发展空间。普惠金融面向的农民、城市低收入群体等收入虽低,但是对于租房、结婚、家电、装修等消费是刚性需求,大众参与途径与门槛获得提升后,消费金融在这些市场将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第三个方面,中小微企业及商户将成为普惠金融重点领域。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传统金融的痛点。据公开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达到7000多万,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若把尚未注册的小微商户计算在内,数量更多。但由于中小企业存续时间不确定,缺少可抵押资产,银行获取中小企业信息成本比较大,加之中小企业贷款具有少、频、急、短等特点导致其市场交易成本比较大,使得中小企业很难获得银行的贷款,即使获取银行贷款,其成本要比大企业高很多。

《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中提出了8项高级原则,鼓励各国根据国情制定行动计划,为全球普惠金融下一阶段的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8项原则的核心内容就是从基础设施建设、法律监管框架、创新与风险平衡、重视消费者保护、重视基础知识普及等全方位角度,构建整套原则框架,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圈。未来市场发展会呈现出标准化、多元化、移动化、智能化4个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