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减少的原因范例6篇

流动人口减少的原因

流动人口减少的原因范文1

关键词 河口海岸 人类活动 环境变异 资源利用 巨大挑战

引 言

河口是流域和海洋的枢纽,既是流域物质的归宿,又是海洋的开始;海岸是陆地和海洋的过渡带。河口海岸是陆海相互作用的集中地带,各种过程(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地质的)耦合多变,演变机制复杂,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河口海岸地带又是经济发达、人口 集居之地,世界 60%的人口和2/3的大中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区,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增加了河口海岸地区的压力。同时,流域的高强度开发,如森林的破坏、高坝的建设、跨流域的调水、化肥的大量使用等直接影响到河口及其邻近海域,加上全球变化、全球变暖问题,如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海岸侵蚀,从而导致严重的环境恶化、资源破坏和灾害频发,对人类生存环境安全和生存质量构成严峻的威胁。因此,河口海岸的研究、开发和保护是当前世界沿海国家和科学家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纷纷提出了研究目标、计划和治理对策[1—3]。

河口海岸带汇聚各种陆地(流域)物质:淡水径流、泥沙和化学物质,在海洋动力波、流、潮及其巨大能量的作用下,改变其例边界和底边界以及区域生态环境[4]。入海泥沙及化学物质的75~90%归宿于海岸带。因此,以流域为纽带的人类高强度经济活动赋予流域环境的压力最终向河口转移、汇聚,通过物质和能量通量的变化对河口三角洲及其邻近海域的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中国海岸线长18000km,拥有37万km2的领海和约300万km2的海洋专属经济区。据 20世纪80年代统计,我国入海河流总经流量,占世界人海径流总量的3.9%;总输沙量占世界总量高达10%以上。其中,长江、黄河和珠江三大江河的径流和输沙总量分别占全国的73%、 82%左右。中国沿海地区城市化程度高、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占陆域国土13%的沿海经济带,承载着全国40%左右的人口,创造全国60%左右的国民经济产值,它的发展对海岸带资源环境有极大的依赖性,也使海岸承受沉重的环境压力。与此同时,面积约300万km2(占国土的31.4%)的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流域聚居7一8亿人口,人类生存发展对流域资源的需求之切和赋予环境的压力之大不言而喻,它是人类活动最频繁而强烈的区域,植被破坏、建坝筑库、截流引水、工业和民用污水排放、农药化肥面源污染等产生的环境后果势必向河口及其邻近海域传递转移。近年来,大河口及其邻近海域已出现许多引人关注的问题。正在建设的三峡工程、小浪底水库和择日而举的南水北调工程还会进一步改变长江、黄河中下游的水沙过程及通量,所有这些会对东部沿海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冲击,也是当前我国河口海岸面临的严重挑战。

1 挑战之一:河流入海沙量急剧减少

河口是流域物质入海的必经之地,是陆海相互作用的通道,陆地的物质流一水、沙、化学物质,通过这个通道输送海洋[5]。在河口和邻近海岸陆海相互作用中,河流入海物质是海岸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据估算,每年由陆地进入海洋的物质约有85%是经河口搬运入海的,可见,河口在陆地物质入海中起着重要作用。陆海物质交汇、咸淡水混合、径流和潮流相互作用的河口地区,产生各种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和沉积过程。其中,入海泥沙的变化是一个重要方面。河流入海物质在口外的扩散,形成的冲淡水飘浮在盐水层上面,形成河口锋,泥沙在河口沉积,形成三角洲。

我国主要河口与世界上其它许多河口一样都面临着入海泥沙显著减少的现象。全球入海的泥沙总量为180一240亿t/a[6],在50~80年代,我国河流每年挟带20亿 t的泥沙入海,占全世界人海泥沙的10%,其中主要是黄河和长江,两大河流占80%左右。黄河过去年输沙12亿t,素以多沙称著于世。黄河在1960年由于三门峡水库截流出现第一次断流,之后,自1972年起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黄河下游断流日趋严重(图1),1997年利津水文站就断流13次,累计226天,河口330天无水沙入海。黄河的断流导致入海泥沙锐减,近几年的黄河来沙仅相当于50年代的l/60,2000年黄河入海泥沙不到2000万t。

长江年入海泥沙在70年代以前近5亿t,近30年来入海泥沙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图2),90年代比60年代减少了l/3,比 80年代减少21%,到2000年入海泥沙为3.4亿 t。而长江的入海径流50年代以来呈波动变化,并没有减少的趋势。

珠江三角洲河道大量采沙,使得入海推移质泥沙大量减少。中小河流存在同样的问题,渤海湾沿岸许多入海河流成了有河无尾的现象,如滦河入海泥沙在引滦工程后减少了95%[7];胶州湾80年代的入湾河流泥沙量仅相当于50年代的2~3%。浙江一些山区河流因上游大量用水,河口航道由河控型转变为潮控型,引起了航道的淤积。可见,目前主要因黄河、长江入海泥沙通量变异,近年我国河流入海沙量比过去减少了一半以上。

河流入海物质流是一个变数,变数的原因有自然的,有人为的,其中流域人类活动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泥沙的变化有人为因素造成的植被破坏和恢复。中国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严重,水土大量流失。而近50年来,我国的森林覆盖率由1949年8.7%增加到2000年的16.55%,这有利于水土保持。我国海岸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河口众多,淤泥质海岸分布广泛。近年来流域开发日益加剧,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不断增加,高坝占世界的一半,加上跨流域的调水工程实施,对河流入海沙产生明显的改变。河流入海泥沙的改变,直接引起河口三角洲及其邻近海岸的冲淤演变。水库的建设对水起到调控作用,而对沙则起了拦截作用。目前我国大中小水库有84944座,主要集中在三大流域长江、黄河和珠江,共计占75%以上,其中长江流域就有43948座,占一半左右,黄河及华北平原9842座,占11.6%,珠江主要部分10845座,占12.8%。当务之急要考虑的问题是,即将竣工的长江三峡工程对径流的调节和泥沙的拦截;即将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线分别调水130一170、130~140和120一170亿方,对长江口水沙条件的改变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我国的入海泥沙从80年代以前入海泥沙的总量近20亿t,至20世纪末降至不足10亿t,甚至可能只有 5一 7亿t。入海泥沙锐减带来一个新的挑战就是,河口三角洲海岸岸滩在新的动力泥沙环境条件下发生新的冲淤演变调整,过去淤涨型河口海岸,淤涨速度减缓、转化成平衡型蚀型。黄河三角洲从过去年均造陆23km2,演变为大面积的侵蚀后退,使胜利油田受到潮淹堤坍的威胁;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滨海湿地大面积丧失和滩涂资源减少。尽管近年来长江口期间带滩地保持着较高的淤涨趋势,但水下三角洲堆积速率已明显趋缓,初步研究表明,近20年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已出现大范围的侵蚀,这一问题不容忽初。

2 挑战之二:入海污染物质显著增加

河流入海物质流除了淡水径流及其挟带的固体径流一泥沙外,还包括化学径流(污染物和营养盐)。入海化学径流因为人类活动而呈现恶化现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农田大量施肥和城市工业化发展排出的大量污水。我国的农田面源污染严重,化肥施用量与年俱增,从 1978年的884万t增加到1999年的4124.3万t, 20年时间增加了4倍多(图3)。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十分快速,50年代我国城市化程度仅为10~12%左右。90年代中期近 30%,而目前城市化程度已达36%。城市化导致城镇人口急剧增加,从而用水量也大量增加,1985年全国生活用水量仅51.9亿t,而1999年全国供水总量达467.5亿t,其中生活用水189.6亿t,生产用水236.5亿 t。城市化导致了污染化,就陆地水而言,我国的水质污染非常严重。目前,我国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约50%以上河段水质为IV类、V类或劣V类水[8]。全国1997年废污水总排放量584亿t,城镇污水排放量达584亿m3/a[9]。全国河流长度有70.6%受污染,根据10万km的评价河段,IV类以上47%,而1984年IV类以上21.8%。1999年长江总评价河段31106km,其中I类水质仅6.6%,Ⅱ、Ⅲ类水质39.5%和33.1%,IV类以上达20.8%。长江三角洲地区IV类及以上占82.5%,所以,长江口及杭州湾排海污水所引起的海水污染范围较严重。另外,人类快速增长的海洋开发利用,导致残水区域正经历废物排放、热与辐射污染、疏浚、海岸建筑、采矿和掠夺性开发的巨大影响。

由于大量污水排放入海,使得近海海域水质恶化。沿海不少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邻近海域环境质量逐年下降,近海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海域污染事件频繁发生。根据1999年全国近岸368个监测站位数据表明:我国近岸海域水质以劣IV类和Ⅱ类为主;主要污染因子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总体上东海污染最重;其次是渤海、南海、黄海。报道称“沿大部分滨海地区,水质劣手I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区域扩展至距岸10—30km,而江苏、上海、浙江以及辽东湾沿岸,已扩展至距岸120——200km处”。长江口营养盐入海通量和污染物排海量大幅增加,以致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成为我国沿海劣质水分布面积最大、富营养化多发的区域;长江口水质标准不到IV级。由于水质恶化,沿海赤潮频发。近年来,我国急速成为一个赤潮灾害多发的国家,自1972年起发生频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每年损失以10亿元计。其中东海发生频率最高,其次为黄海和渤海、南海、长江、珠江口外海域都发现了底层缺氧区。富营养化是我国近岸海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以无机氮、无机磷为代表性营养盐在我国四个海区均严重超标,特别是在城市集中和工业化发展迅速的近岸海域。所有这些都表明,由河流入海物质通量变异引起的河口海岸带的生态安全和人类生存环境正面临严重的威胁。

3 挑战之三:河口与滨海湿地丧失与修复

湿地是生命之水,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源之一,它具有多种功能,有降减污染、改善环境的作用。它是多种野生动植物,特别是许多濒危水禽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场所。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湿地面积(包括滨海、河口、河流、湖泊和沼泽)大约 2500万ha,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6%,其中河口和滨海湿地约为500万ha,是极为重要的两大生态系统。

然而,由于对湿地保护认识不够,不当的人为活动使近年来我国湿地面积迅速减少,致使湿地的生产和生态功能迅速降低,湿地生态系统正面临衰退的严重威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中反映出:芦苇、沼泽、泻湖等滨海湿地丧失约50%,我国红树林从50年代的5万ha降为目前的1.5万ha,丧失70%以上,珊瑚礁由于人为开采、电厂温排水、海上倾废、透明度下降等,近十年来,近岸珊瑚礁80%遭不同程度破坏。海岸侵蚀、滩涂围里等使得滨海湿地面积减少。如黄河三角洲原生湿地总面积约4500km2,其中潮上带湿地2000 km2,潮间带1000 km2,潮下带1500 km2。80年代以来,随着黄河断流的不断加剧,下泄泥沙的锐减,黄河三角洲原生湿地不仅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正面临新的挑战和严重威胁,而且受海水侵蚀,大面积后退,期间带湿地范围减少。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使人类认识到,破坏湿地就是破坏自己的生存环境,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保护湿地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专门签署了湿地保护公约。1992年我国加入了国际湿地缔约国,一方面在原有基础上加强滨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湿地的研究。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立了各类自然保护区73个,其中部级的18个,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湿地保护方面有下列问题需要注意:其一,我国海岸地带变化情况差异甚大,有的是淤进海岸,有的是依退海岸,有的相对平衡,而淤进海岸有快有慢。对于不同的海岸动态,湿地保护应有所差别,因此湿地需要采取动态保护;其二,目前国际上十分重视海岸湿地的修复工作,改善海岸生态系具有的特殊功能和恢复生物的多样性。这种恢复工作也是因地而异,如美国河口修复组织制定2010年100万英亩修复目标[10],其中也包括种草和群众教育等工作。我国沿海省市实际上已在做了一些湿地修复工作,如长江口九段沙生态工程,大米草种植以及多种形态的生态工程。今后在修复工作方面需要加强深化研究,有效地组织实施。

4 挑战之四:海平面上升及其影响

目前,全球性增温和海平面上升及其影响已引起了世界沿海国家的高度重视。据IPCC (1995)对过去100年的海平面评估认为上升了18cm,对全球海平面变化的预测认为2050年时将上升20cm,2100年时上升49cm[11]。根据近40多年的验潮资料分析,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1.4~2.0mm/a,与全球上升速率一致[12]。对于局部地区来讲,海平面变化更重要的是其相对变化。相对海平面上升由三个因素叠加而成:全球性(绝对)海平面上升、区域地壳下沉和抽取地下水或沉积物密实等引起的地面沉降。我国沿海,尤其是几大三角洲地区,因人为原因地面沉降严重,区域性的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远大于全球海平面的上升速率。

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海岸侵蚀后退、沿海平原低地的淹没和沼泽化、河口和地下盐水入侵、海洋动力增强,特别是风暴潮灾加剧、海堤失效等,这将严重制约沿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尤其对我国沿海平原海岸城市群密集的地带,威胁很大。世界半数以上海岸受到侵蚀,这其中不同程度地包含有海平面上升因素的影响。从Bruun定律可知,微小的海平面上升可引起较大的岸线后退[13]。海平面上升又为海水入侵提供了动力条件,海洋动力增强引起海岸侵蚀加剧[14]。海平面上升,滩涂地带首当其冲,据估计[15],海平面上升0.5m,滩涂将损失24%~34%,如上升1m损失44%~56%,使低潮滩转化成潮下带。虽然我国重要的平原海岸地区有海堤的保护[16],海岸线受人工约束,海平面上升无法保持原状向陆位移,但会引起海滩的下蚀,危及海堤和海港等工程设施。同时,海平面上升不仅使沿海湿地面积减少,而且湿地受海水地下入侵而加剧盐碱化。目前海岸侵蚀的各种因素中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比重较小,但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具有长期性、潜在性和累积性。

流动人口减少的原因范文2

【关键词】挡潮闸;闸下淤积;原因分析;防治对策

1.闸下淤积的原因

1.1自然原因

潮流的涨落运动给予输沙有利条件,大量泥沙被带入闸下河道。落潮作为一个沿程冲刷的过程,但对于粒径较小的泥沙而言,落潮流速小于起动流速,涨潮含沙量明显大于落潮含沙量,泥沙逐渐堆积。

1.1.1风暴和盛行风对于闸下壅水有促进作用,含沙量迅速增加,有助于泥沙落淤。若盛行风方向和入海水道方向一致则导致海风顶托潮水使得落潮流速减慢而涨潮流速加大,加速闸下淤积。

1.1.2闸下河段曲流的发育导致径流及落潮水流行水不畅,狭长而蜿蜒的河道,感潮迟缓,水面坡降在泄流时较小,流速低,启动和挟沙能力差,易淤积港道。

1.2工程原因

挡潮闸兴建在沿海河口后,闸下引河的淤积加快,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2.1建闸后径流分配过程改变及河流径流量减小

由于建闸前上游有水必排,冲淤及时,建闸后上游水源被控制,排水量减少,汛期将多余的壅水排放,非汛期则蓄水灌溉,这样难以有足够的水量保证“冲淤量年平衡”。

1.2.2围垦的负面效应

在沿海滩面不断淤积推进的前提下人工围垦扩大土地面积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求是合理的,但是随着围垦面积的急剧增加闸下淤积情况也随之恶化。

1.2.3潮流量减少

由于上溯到潮区界的潮流量被闸身截断,潮棱柱体相应减少,相对来说纳潮容量变小,平均落潮流量(包括上游下泄径流量)也随之相应减少。

1.2.4上游河道断面小于闸孔净宽,减弱了下泄速度,加重了闸下淤积。上游河道过水断面的大小、行水障碍、淤积程度都会直接影响排泄速度,同时影响闸下水道的稳定。来水量的快慢、多少与下游水道的淤积有着紧密的联系。

2.减淤措施

2.1水力冲淤

2.1.1进行水源调度,增加港道泄水量,集中水量进行冲淤。

2.1.2根据规律调整闸门运行,选择正确时段,用高速水流冲淤

可以利用洪水连续冲淤;也可以使用风速风向,潮汐规律等集中水头差冲淤;开孔流、去除上游淤积,近闸位置局部清淤等。

2.1.3纳潮冲淤

纳潮冲淤对于解决河口水力冲淤水源不足的情况十分有效。试验结果表明,纳潮冲淤成本低廉,水源充足,不与工农业生产用水冲突,但无法避免上游淤积的问题。纳潮冲淤必须具备一些条件:一是在农业不用水的时候;二是纳潮闸需配备有反冲设施,上游须建控制潮水上溯的工程;三是在咸水可能回溯的河段,各引水口建封闭闸,阻止咸水进入农田。

2.2机械冲淤

2.2.1高压水泵疏浚高压水泵冲淤施工原理简单,即用高压水冲刷淤泥成泥浆,且和水充分混合,带动水流紊动,加大水流的挟沙能力,从而达到清淤的成效。主要用于切除边滩、河道、河心岛水上部分淤泥。这种方法费用低,设备简单,冲淤效果好,但是无法进行水下清淤作业。

2.2.2挖泥船疏浚

下泄径流减少是挡潮闸下港口发生淤积主要原因之一,也就是缺少足够的冲淤水源。作为港口清淤方法之一,挖泥船疏浚必不可少。不受水源限制是其最大的优点,还可以使用排泥管和泥浆泵输送泥浆至预定的填土地点,进行综合利用,吹填造地。挖泥船疏浚清淤内河效率较高,成本低廉;在潮汐河口由于受潮汐涨落的影响较大,需候潮施工,清淤效率相对较低、成本较高,可作为缺水年份或少数情况下,港道清淤补充措施。

2.2.3裁弯取直

闸下河道发生严重弯曲是淤滩持续发展可能的结果,严重影径流或响落潮流的冲刷能力,从而影响排涝。裁弯就是借助水流的冲刷力,根据港口弯道发展规律,将极端弯曲的河道裁直的举措,降低弯道上游的洪水位是它的主要作用。裁弯取直相当于缩短闸下引河长度,裁弯后河流的流速、比降和水流的夹沙能力加大,有助于闸下清淤,提高排涝能力。裁弯取直虽然对于提高河道排水能力比较管用,但花费较高。

3.防淤措施

3.1工程防淤

修筑导堤

依据河口特性,因地制宜地拟定合理的工程措施,才能取得完好的结果。在河口一侧或两侧修筑导堤,一是稳定和约束下泄径流,束水攻沙,稳定并改善出口水深,从而达到减少引河淤积的效果;二是改变水流条件,切断由风浪掀起的海滩泥沙补给源,减少涨潮流挟带进入引河的沙量。

3.2植物防淤

在上游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在浅海滩涂大量种植固滩促淤植物,对于减少水中含沙率非常有效。 [科]

【参考文献】

[1]中国水利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0.

[2]刘兴年,曹叔尤等.粗细化过程中的非均匀沙起动流速[J].泥沙研究,2000,(4):10-13.

[3]周义珏,王均明.东台市沿海挡潮闸闸下水道淤积成因分析[J].盐城电大学报,2001,(1):46-48.

流动人口减少的原因范文3

[关键词] 鼻饲; 吸入性肺炎;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3-167-01

吸入性肺炎主要由口腔内容物或胃、食管返流物误吸所引起,是一种危重病症,其病死率高达40%~60%。老年病人易患脑卒中、老年痴呆、帕金森病等疾病,导致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减退和吞咽功能障碍,需卧床和鼻饲饮食,而卧床病人鼻饲饮食易出现食物返流、胃潴留、呛咳等危险因素,导致吸入性肺炎的发生,严重危害病人的身体健康。为了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方法 增加胃管插入长度、改变鼻饲、减少鼻饲量、减慢鼻饲速度等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2 护理干预措施

2.1 加强心理护理 患者长期卧床,不能进食,再加上插鼻饲管,容易出现焦虑不安,悲观失望情绪,护理人员应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动作轻柔、热情诚恳地帮助病人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及时调整病人的心理状态,消除病人悲观、焦虑不安情绪,使其配合治疗和护理。

2.2 加强规范化肺功能保护 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意识清醒患者指导并鼓励有效的咳嗽、咳痰、深吸气后屏住,用力咳出气管深部痰液,并给予促进呼吸道内黏稠分泌物排出的药物。对长期卧床或意识障碍患者协助有效排痰,翻身、拍背、按摩背部皮肤,每两小时一次,翻身前后彻底吸出气管、口腔、鼻腔内的痰液。严格无菌操作,使用一次性吸痰管。采取超声雾化吸入法和氧气驱动吸入法适度湿化气道,有利于痰液排出。在雾化中或雾化后患者痰液较多,要随时吸出痰液,以防气道堵塞。指导卧床病人床上主动、被动运动,防止分泌物聚集引起感染。

2.3 加强留置胃管鼻饲的护理

2.3.1 增加置管长度 一次性硅胶胃管最末一个侧孔距尖端约8,若按常规置管深度,此孔位于贲门以上食管内,当注入流食时,鼻饲液返流于咽喉部发生食物返流,易引起吸入性肺炎。为了预防食物返流,置管时应增加胃管插入长度(常规长度基础上增加7~10),使最末侧孔进入胃内,即胃管前端在胃体部或幽门处,则注入的食物不易返流。

2.3.2 改变鼻饲时 进食时平卧位胃内容物存在于胃底、胃体、贲门、甚至食管内,患者咽喉、食管、胃处于同一水平,加上老年病人食管下括约肌屏障作用减弱,鼻饲后患者易发生食物返流,引起吸入性肺炎。因此,鼻饲时应根据患者病情摇高床头(≥30°)、取平卧位或坐位借重力作用防止食物返流、误吸。

2.3.3 减少鼻饲量、减慢速度和增加鼻饲次数 老年人胃平滑肌随年龄增长而变薄或萎缩,收缩力降低,加上长期卧床,活动减少,使胃蠕动减弱,胃排空延迟。老年人液体胃半排空时间为123min,青年人为47min,而固体排空时间和青年人相差不大。因此,老年人为了减少胃潴留的发生,鼻饲量由每餐350~400ml减至200~300ml,鼻饲速度由15~20min延长至40~60min,鼻饲营养液温度保持在40℃,少量多餐,餐饮由4~6次/d增至6~8次/d,鼻饲时、餐后保持半卧位时间由30min增至1h。鼻饲前检查胃内残余量,如果超过100~150ml即表示胃排空迟缓,应适当延迟鼻饲时间并通知医生做出处理。餐后30min内避免翻身、吸痰等处理,每次鼻饲后用温水冲干净胃管内残留物,3~4周更换胃管1次。

2.3.4 胃管的检查和固定 鼻饲前应验证胃管的位置,确保胃管在胃内,同时检查胃管的刻度,观察胃管有无脱出、移位。常规胶布固定胃管法常因病人咳嗽、呕吐、呃逆等反应引起胃管卷曲、部分脱出、移位,胃管末端进入食管,鼻饲时易引起误吸。因此,我科摸索出了一种新的方法,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先用胶布将胃管近鼻孔处缠绕1周,以插入鼻胃管刻度线为标准,。用线绳在患者鼻孔处的胶布处的胃管上打2个外科结,形成一个“8”字形,两圈并拢,套在胃管上抽紧,这样可及早发现胃管的移位和滑脱情况,此方法增加了胃管与线绳的磨擦力,使胃管不宜脱出。在经两耳廓上缘的线绳外各穿一小段废弃的输液器管,绕过耳廓后在面颊部打一个活结,松紧度能伸进两手指为宜。此方法增加了线绳与耳廓的受力面积,减少了对耳廓皮肤的损伤。每天更换胶布,若被分泌物弄湿随时更换。

2.4 加强口腔护理 口腔、咽部分泌物中的细菌是老年人感染吸入性肺炎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必须保持鼻、咽、口腔的清洁卫生,根据病人情况,选择适合的溶液进行口腔护理2~3次/d或漱口水漱口3次/d,清水清洁鼻腔,防止分泌物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

3 讨论

正常情况下食管、贲门在不进食时为关闭状态,不发生食物返流。如果患者出现神经肌肉损伤,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食管下段括约肌、胃平滑肌收缩无力,活动不协调或肌瘫痪,使食管下段括约肌、贲门处于开放状态,增加发生食物返流的机会。鼻饲患者由于鼻咽腔、食管内留有胃管,原有的消化道生理环境改变,异物的刺激使呼吸道和口腔分泌物增加,胃管的留置使食管相对关闭不全,同时胃管的留置更进一步减弱了咽反射,内容物易返流至口咽部经气管误吸入肺。老年人由于食管解剖结构的改变,下食管括约肌松弛,防止胃食管返流的生理屏障作用减弱,更易发生食物返流、胃潴留、呛咳。同时老年病人卧床时间长,活动减少,胃肠蠕动功能下降,胃排空延迟,易发生胃潴留。因此,如果老年鼻饲病人鼻饲时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如取平卧位、胃管最末侧孔在食管、鼻饲量过多、速度过快、间隔时间过短等原因,导致病人出现食物返流、胃潴留、呛咳等危险因素易引起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所以,熟悉和掌握老年卧床病人鼻饲并发吸入性肺炎的相关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注意加强心理护理和肺功能的保护,加强留置鼻饲管的护理和口腔护理,既能有效地减少和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又能保证其足够的营养支持,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叶葶葶, 主编.预防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53.

[2] 周小萍.气管切开术后进行有效排痰的护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5):635.

[3] 侯学荣. 脑卒中患者误吸的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J]. 中国中医急症,2006,15(7):800-801.

[4] 耿德章, 主编.中国老年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9.

流动人口减少的原因范文4

关键词:米索前列醇;利多卡因;人工流产应用

   人工流产术中,机械扩张宫颈,可造成子宫组织的损伤, 产生人工流产综合征及宫颈裂伤等并发症。我站在人工流产术前应用米索前列醇软化、扩张宫颈,术中采用利多卡因宫腔内喷洒,减少机械性刺激子宫壁的敏感性, 降低迷走神经的兴奋性, 可大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受术者的痛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3年12月~2006年12月,自愿要求在我站行人工流产术的孕妇350例,其中初孕妇115例,经孕妇235例; 年龄17~41岁, 平均29岁, 妊娠6~10周;术前B超检查提示腔内胚芽发育正常,与孕周符合; 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出凝血时间均正常。

    1.2  方法  (1)人工流产术前2h, 口服米索前列醇400μg,温水送服,给药前禁食2h;(2)人工流产术时宫颈及宫颈管内涂抹2%利多卡因5min, 然后应用连硬外麻穿刺针插入宫腔内喷洒2%利多卡因5min后手术。

    2  手术结果

    宫颈扩张情况: 350例患者中,宫颈容易扩张, 孕妇无痛苦, 手术顺利321例(占92%);宫颈扩张稍困难, 孕妇痛苦少,手术较顺利25例(占7%); 宫颈扩张困难, 孕妇痛苦较大, 手术不顺利4例(占1%)。其中4例宫颈扩张困难者均为宫颈肥大。

 3  讨论

    米索前列醇是一种前列腺素E1类药, 其作用机制是使宫颈结缔组织中胶原纤维降解, 将储存细胞中的胶原蛋白酶及弹力蛋白酶释放出来,通过激活前列腺素E1受体或宫颈胶原纤维酶, 在短时间内使宫颈软化, 从而避免宫颈损伤。

    利多卡因属酰胺类药物, 可使子宫平滑肌纤维松弛, 阻断各种神经冲动的传导,首先抑制痛觉和触觉而降低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宫颈涂抹利多卡因具有松弛宫颈的作用,6.5号扩宫器可直接进入宫腔, 手术时不需扩宫, 避免了扩宫电动机械性刺激, 受术者仅有触觉感,从而消除了患者的紧张和恐惧心理, 使得手术顺利进行。宫腔内喷洒利多卡因, 不但减轻扩宫时的痛苦,还能使其通过宫壁表层弥漫到子宫肌层,局麻作用迅速,穿透力强,作用快,可阻断子宫颈和子宫体感觉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从而使肌纤维产生不同程度地松弛作用,减轻由于牵拉、扩张对子宫颈和子宫体的刺激,从而降低了人工流产综合征等并发症的产生。

流动人口减少的原因范文5

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有关资料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入海年径流量逐渐变小:20世纪60年代为575亿立方米,70年代为313亿立方米,80年代为284亿立方米,90年代中期为187亿立方米。在短短的几十年里,黄河入海径流总量锐减了一多半。与此同时,黄河下游多次断流。特别是进入90年代之后,断流现象更为严重。

黄河利津断流情况统计

年份

断流天数

1991

16

1992

83

1993

60

1994

74

1995

122

1996

136

1997

226

1998

142

1999

42

这种情况在2000年得到了改变,2000年没有断流。反而,到2003年9月,黄河中上游连连降雨,水势上涨,河南兰考段蔡集控导工程28号坝被撕裂,出现决堤现象,造成重大财产经济损失。但是,黄河断流这一影响重大而广泛的现象依然值得我们分析探究。

二、黄河断流成因浅析

1.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

黄河流域近年来降水量减少是黄河断流的最主要的自然原因,而降水又直接受气侯变化的影响。综合各种情况来看,致使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太阳辐射的改变太阳辐射是地球气候的能源,所以太阳辐射输出量的改变势必导致地球气候的变化。根据观测,20世纪70年代开始,太阳辐射量在不断增强,地球气温不断升高,蒸发加强,使我国黄河流域乃至华北、西北地区更加干旱。

②太阳黑子根据观测分析发现,亚洲东南部的季风气候与太阳黑子的11年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情况下,在太阳黑子极值年附近,我国地面大气环流中的季风成分大于行星风成分。20世纪90年代中期,处于太阳黑子两个极值年之间,所以,我国的季风势力较往年减弱,尤其表现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地区,使季风降水雨带多徘徊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我国华北干旱显著(如1997年黄河断流最严重)。

③间冰期根据考古分析,地球上的气候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的周期长短不一。在大冰期之间是比较温暖的大间冰期。在第四纪大冰期中,又分为几个亚冰期和亚间冰期,而当今世界处在第四纪的亚间冰期,气温逐年上升,降水量逐年下降,尤其在黄河流域,出现干旱气候。黄河河南花园口以上流域1990年~1995年间平均降水量减少12%。

④大气透明度的变化地表气候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太阳辐射除受太阳本身变化影响外,到达地球的部分也受大气透明度的影响。火山活动对大气透明度的影响最大,火山爆发喷出的灰尘能强烈地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而对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却没有显著影响。据计算,火山尘埃散射太阳辐射的能力比散射地面长波辐射大30倍,尘埃反射太阳辐射的作用比大气分子强得多。根据实测结果,火山活动较多的年份,相应地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也较少。1912年以后至20世纪90年代,北半球火山活动相对较少,大气混浊程度减少,可以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因此气温增高,形成一个温暖期,蒸发加强,气候变得干燥。

⑤流域状况黄河流域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76毫米,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大约60%的降水量集中在6月~9月。径流的补给主要靠降水,因此年内分配不均匀,且年际变化大,天然河川径流量658亿立方米,实测年径流量431亿立方米。干流最大年径流量与最小年径流量的比值为2~3。降水量本来就不充沛,水资源不足,进入温暖期后蒸发加强,降水减少,旱情加重,水资源供求关系更加吃紧。最终导致黄河断流现象出现。

⑥下游补给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河,使该段黄河不仅得不到两岸地下含水层的水源补给,反而要用河水下渗补给地下含水层,越是干旱越是下渗严重。

⑦上中游补给黄河径流主要来自于上中游以降水补给为主的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流域内降水量的下降直接减少了径流的水源补给量。

2.黄河断流的人为原因

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破坏也是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①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历史上植被状况的恶化对黄河断流影响很大,在黄土高原,原有的茂密森林在唐代、宋代之后遭到人为的毁灭性破坏,直到今天,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仍然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生态破坏的趋势远未能得到根本性的遏制,甚至于有所发展。水土流失量惊人,使得土地蓄水、保水性能很差。生态环境的恶化、森林的消失是造成黄河洪灾与断流并存的历史原因。

②人口、经济迅速发展,耗水量剧增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人口猛增,人类生产与生活规模无节制扩大,耗水量呈现急剧上升态势。50年代时,黄河下游灌区灌溉140万公顷农田,90年代灌溉面积上升到500万公顷,工业生产用水也数十倍地增长。在50年代初期,黄河供水地区年均耗水量122亿立方米,90年代初达到300亿立方米,而同时年均降水量反而有所下降。与50年代相比,90年代黄河下游非汛期来水减少24.5亿立方米,同期耗水量反而增加81.5亿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黄河水资源供远小于求,断流在所难免。

③水资源管理不协调在枯水年份或者枯水季节,黄河沿岸各地只从自身利益考虑,纷纷引水、蓄水、争水、抢水,水资源管理混乱,水量分配不合理,水荒矛盾更加突出。加重了下游水资源匮乏的程度。

④水费偏低,农业灌溉方式原始,水资源浪费惊人黄河流经了我国北方重要的农业产区,农业灌溉用水即占全河流用水总量的90%以上,而引黄渠每立方米水费仅为3.6厘钱,远远低于供水的生产成本,如此低廉的水价自然难以唤起人们的节约用水意识。目前,黄河流域共有水浇地500万公顷,农业灌溉仍然主要采用大畦漫灌、串灌等原始灌溉方式,一些灌区每公顷地年均毛用水量竟然高达60立方米,粗放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使黄河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及40%,水资源浪费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⑤水体污染严重,水体质量不佳随着人口的剧增、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水污染程度逐年加重,水体质量的明显下降既影响了人体的健康,也降低了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水荒”矛盾更加尖锐。

⑥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加速了气温的升高,蒸发量增大,降水减少,干旱加剧。

⑦海洋沙漠化目前每年大约有18亿吨的石油通过海上运往消费地。由于运输不当或油轮失事等原因,每年约有180万吨石油流入海洋。另外,还有工业过程中产生的废油排入海洋。有人估计,每年倾注到海洋中的石油量达200万吨~1500万吨,其中一部分形成油膜浮在海面上,抑制海水的蒸发。使参与水汽输送的水量减少。同时又减少了海面的潜热的转化,使海洋减小了调节气候的作用,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我国近海越来越显著,直接影响我国的气候、降水,使我国降水量有所减少。

⑧人为热释放随着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世界能量的消耗迅速增长。仅2000年全世界消耗的能量就相当于燃烧了380亿吨煤所放出的能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大气的干燥度,使陆地降水量减少。

⑨沿海城市气候的截流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造成市区与郊区之间的温度差,因而形成局部的热力环流,其在大范围气压梯度小时,表现比较明显。在白天市区中心有强烈的上升气流。这样,市区因凝结核特别多,又有上升气流,所以,降水量比郊区多,一般可增加5%~10%。近年来,我国东部城市化进程特别快,城市发展规模大,数量多,众多的城市群对进入大陆空气中的水分有明显的“截流”作用,使之在当地产生降水,减少了进入内陆(如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水量,使黄河主要补给区降水减少。

三、黄河断流的影响

1.黄河断流对沿岸自然生态环境的危害

黄河断流能够引起河道萎缩,原来输入海洋的大量泥沙只能在沿岸地区沉积,由此抬高河床,不利于汛期洪水下泄,容易诱发更大的洪涝灾害。干涸河道中泥沙的骤然增多使河道潜在地有演变成一条巨大沙带的可能,久而久之,昔日黄河故道风沙弥漫的悲剧就可能会重现,沿岸土地缺乏水源保护,土地沙化、荒漠化的可能性增大。黄河季节性断流后,黄河三角洲地区缺乏足够的泥沙沉积与水量输入,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浸,土壤盐碱化速度加快,生物种群多样化的优势将丧失殆尽。总之,黄河断流使黄河下游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趋向恶化,生态平衡失调,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黄河断流对沿岸人类活动的影响

因黄河断流,黄河下游地区1972年~1996年累计造成工农业损失约268亿元,每年平均损失14亿元以上,受旱农田累计500万公顷,减少粮食100亿吨,黄河断流严重地扰乱了沿岸人民的生活,山东境内10余万居民长期供水不足。黄河季节性断流使其下游地区水源减少,而排入黄河的工业污水与生活废水却逐年增多,黄河的自净能力减弱,地下水水质恶化,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状况。黄河的季节性断流极大地制约了华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黄河断流的对策探讨

1.植林种草,绿化大地,改善局部气候植林种草,扩大植被覆盖率,发展生态经济,资源开发与水土保持相结合,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局部气候,减少洪水危害,增加土壤肥力,增加地下径流。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黄河流域应重视对人口增长的有效控制,同时促使公民自觉地保护环境与水资源,合理用水,节约用水。

3.统一规划、协调开发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统筹编制黄河水资源利用与调度方案,兼顾各地情况,充分发挥大型水利工程枢纽作用,拦蓄洪水调节径流。

4.加收水资源使用费,促进节约用水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法征收水资源使用费,适当提高水价,以刺激人们的水消费观念,唤醒节水意识,避免或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5.调整流域内的农业结构,减少用水量在流域内大力培育推广耐旱作物,使灌溉用水量减少。

6.科学种田,实施节水灌溉新技术管灌、喷灌、滴灌、渗灌是国际上一致公认的节水灌溉新技术,节水灌溉每公顷农田用水量仅为传统灌溉用水的1/5。黄河流域耕地面积宽广,传统灌溉方式普遍,节水灌溉新技术有着广阔的市场,其节水潜力相当可观。这不仅要在黄河中下游推广,更应在黄河用水大户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推广。

7.加强污水的净化处理工作,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是工业节水的重要手段,努力搞好污染水体的净化处理工作,尽可能地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节约用水。

8.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引长江水进入黄河是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紧张状况的重要措施。9.更新工业和交通设备设计出吸热存热新器械,使交通和工业中释放出的热能被再利用。减少人为热释放,降低陆地上空气的干燥度。

流动人口减少的原因范文6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李冬梅王凯

论文关键词:货币 流动性过剩宏观调控

论文摘 要: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人们都所关注的所谓流动性过剩问题,也就是货币供应量太大问题。对于这种流动性过剩问题,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作了研究,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做进一步探讨。 一、流动性过剩的资本市场效应 流动性过剩所引发的过多的货币供应量,如果都冲向股市,引起股价快速上涨,为了防止人们所讲的经济泡沫产生,我们可以扩大股市容量,通过股市扩容会抑制股价的快速上涨。因此,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大量货币进入股市的充好时机,加速股市扩容,推动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从这一点上来讲,流动性过剩似乎对资本市场有着良好的效应。

第一,股市扩容可以为中国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体制基础。大家知道,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实现股份制,尤其是央企的整体上市,对于国有企业改革有重大意义,而股份制改制的重要体制基础是资本市场的发展,如果没有资本市场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股份制,更谈不到央企整体上市。此次流动性过剩所引发的股市扩容,正是为资本市场的发展,从而为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我国民营企业的壮大和发展,也需要有资本市场的支持,因而此次股市扩容也为民营企业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总之,股市扩容为中国企业改革和发展带来了良好的体制基础。

第二,股市扩容为公众享受改革开放的好处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股市扩容的最大受益者应该是公众投资者。中国人富有之后,不仅仅需要提高消费水平,而且还需要有良好的投资渠道,而对大量的中小投资者来说,因为各种原因,例如有的人因为有自身的职业,所以不可能去通过创办企业投资,而股市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投资基础。同时,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重要的条件,即:每个人既是劳动者,有劳动收入,又是投资者,有资本的收入,资本收入与劳动收入有效地相结合于一体。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缓冲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实现各种要素的有效和谐。而股市扩容,则可以实现这样的目标。因此,股市扩容不是一个单纯的资本市场的问题,它可以为公众享有中国经济发展的好处而提供了前提条件。当然,股市有风险,但这是另外的问题,我们要做的是为人们提供选择风险与收益的“平台”,最起码使每个投资者有选择收益和风险的机会。自由选择和选择自由,是民生的重要权利,我们必须要给人们提供自由选择和选择自由的条件和前提。因此,股市扩容实际上是涉及民生的重大问题。

第三,股市扩容为中国各个方面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和条件。例如,中国银行改革如果没有资本市场的支持,恐怕很难完成,正是因为有众多股民的投资热情,才使得国有银行能顺利上市和改制。又例如,如果没有股市扩容,中国不可能实现从间接融资为主而转向以直接融资为主,从而实现金融体制乃至整个宏观调控体制的变革。因此,股市扩容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贡献是巨大的。我们虽然要防止股市泡沫,但流动性过剩所引发的股市扩容,确实为我们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四,股市扩容为缓解房地产市场的压力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空间”。我国近些年房地产价格确实上涨过快,而上涨过快的背后重要原因是投资性购房需求过于旺盛。为什么人们都将大量资金用于房地产投资?主要是因为投资渠道太少,人们不得不将自己的资金用于房地产投资。而扩市扩容,则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投资空间”,人们可以由房地产投资转向股票投资。实际上,从宏观效应分析上看,股票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据有关同志研究,股市泡沫对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要远远低于房地产泡沫。因此,股市扩容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有好处的。从这一点上讲,流动性引发的股市扩容,在整体上是有益的,例房地产价格上涨幅度放缓,正是因为股市扩容,将更多投资资金引向了股市。总之,要全面分析股市扩容的整体效应。

二、流动性过剩的调控方法的比较 如前所述,此次我国流动性过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国际收支失衡。因此,此次调控流动性过剩的手段,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从而减少人民币的“外汇占款发行”。“解铃还需系铃人”。正是因为流动性过剩主要是由于国际收支失衡而引起的,所以调控流动性过剩的最根本方法,是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如何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一是调整国际贸易政策,减少出口而扩大进口,其中包括调整出口政策,不能搞过度的出口退税政策,而且对那些高消耗资源和高污染的产品不仅不再搞出口退税,而且还要提高出口关税,通过减少出口而解决国际贸易失衡,以及它引发的国际收支失衡;同时要调整进口政策,鼓励进口,尤其是对那些有技术含量的装备制造品及能源和原材料,要给予更为优惠的各类政策,通过扩大进口而减少国际收支失衡。二是调整外资政策,不能盲目强调引进外资,而是有选择地引进外资,主要是引进有技术含量和品牌效应的外资,因而我们必须取消不符合公平原则的过度的外资优惠政策,按照国民待遇原则而引进真正对中国经济有推动作用的外资。当然,无论是调整国际贸易政策还是外资政策,都有一个“时滞效应”问题,也就是它们不可能马上对解决国际收支失衡起到作用,出口和外资进入的惯性作用实际上是很大的。而且,出口和外资进入的背后都是就业,也就是为我国提供了就业机会,因而我们减少出口和减少外资引进,必然会增加我国就业的压力,我们对此的承受能力有多大?当然,我们可以通过扩大国内市场而缓解这种压力,但问题是内需的扩大也需要时间和政策的调整。因此,仅靠减少进口和减少外资引进,也就是仅靠解决国际收支失衡,在短时期内还难以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还需要别的方式的配套。

第二,将外汇花掉,从而解决因为国际收支失衡而引起的“人民币外汇占款”太大的问题。大家知道,外汇量增长本身不会引发流动性过剩问题,只有外汇量增大并引起“人民币外汇占款”发行太大时,才会引起流动性过剩问题,因此,我们如果将因为国际收支失衡所引起的外汇花掉,而不让央行因此而多发行人民币的话,那么国际收支失衡所引发的外汇过多,就不会引发流动性过剩问题。但是,外汇要花掉,必须要有两个前提条件:一个是所有花外汇的主体,无论是个人还是政府机构或者企业,都要用人民币去购买外汇;另一个是外汇必须花在国外,国内不可能花掉外汇。而要实现这两个前提条件,就必须实行自由的外汇政策,没有自由的外汇政策,外汇是不可能花掉的。但问题是我国目前不可能实行自由的外汇政策,尤其是在全世界都认为人民币要升值的条件下,如果实行自由的外汇政策,必然会引发人民币的过快升值,我国无论央行,还是企业,实际上都承受不了人民币的过快升值。我们既要将外汇花掉,而又不能实行自由的外汇政策,我们应如何办?可选择的方式有:一是组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通过该公司将外汇花掉,从而减少外汇的人民币占款发行;二是选择某些特定区域,例如天津滨海新区,可以给这些特定地区一定的离岸业务权力,也就是在这些地区内放开外汇自由流动,从而将外汇花掉,减少央行人民币外汇占款的压力。但是,这些将外汇花掉,从而减少央行外汇占款压力的方式,其作用也是有限的,仅靠它也不能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

第三,股市扩容,通过股市扩容而抑制流动性过剩有可能引发的经济泡沫。如前所述,我国目前因为国际收支失衡所引发的流动性过剩,主要反映在股价上,也就是大量多发行的货币都冲向股市,引起了股价的快速上涨。对此,我们唯一选择是股市扩容,通过股市扩容而抑制股价的过快上涨。对于股市扩容的效应,我们在上述已作了分析,我们应该推动股市扩容。但问题是,股市扩容的幅度并不是我们能主观决定的,不是我们想扩容多少,就是多少,因为对于企业上市,资本市场有严格的准入条件,只有符合条件,企业才能上市,我们才能实现股市扩容的目的。目前我国企业中符合资本市场准入条件的,还达不到我们通过股市扩容而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数量,因而虽然我们通过让在海外已上市的国有控股企业再回到国内上市的方式,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总体还够。因此,仅靠股市扩容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需要有别的方式的配合。

第四,宏观调控,通过宏观调控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这是国际上惯用的方式,我们当然必须重视。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扩大公开市场业务中的央行票据出售、提高利率等方式,有效抑制流动性过剩。这些方式我们目前都已尝试过,但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什么?有人认为主要是我们所选择的方式的调控力度不够,例如加息的力度就不够,确实有这方面的问题。但我认为可能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央行加强对流动性过剩的宏观调控的同时,形成流动性过剩的国际收支失衡还在继续,甚至有更加严重的趋向,因此,一方面是央行在调控流动性过剩,而另一方面,形成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却没有被解决而在继续存在,甚至加强,因而流动性没有因为宏观调控而减缓。由此可见,仅靠宏观调控是不能根除目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的,需要有各方措施的综合使用。

总之,单靠上述的四类办法中的任何一个办法,都是不能解决目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我们需要上述四种方式的有效配合。因此,目前的关键,是从上述四个方面入手,实现它们之间的有效配合。当然,这需要央行、财政商务部等相关机构的有效协调。否则,我们很难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