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精准管理

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精准管理

[摘要]随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不断深入,提高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需要加强对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精准管理。针对当前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基于大数据,从服务需求管理、服务供给管理、服务利用管理三个方面提出精准管理的实施路径和保障机制。

[关键词]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精准管理;大数据

2009年“新医改”提出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到2016年“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再到2019年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及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2009年的9项增加至2019年的14项,人均经费由15元增加至65元。但由于经费拨付政策、户籍制度以及流动人口自身流动性等问题,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难点与痛点。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实现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精准管理提供了契机。

1精准管理的概念

精准管理最早应用于企业管理,其核心是通过规范化和精细化的管理,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在大数据时代,精准管理更强调通过信息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收集,更强调政府、公众、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1]。本文的精准管理是指利用大数据技术,及时准确地发现、识别和处理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并将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管理流程制度化和规范化,通过精准管理,加强服务供需匹配,提高服务效率,在有限资源下提高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最终实现流动人口健康。本文从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和利用管理三个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精准管理的实施路径。

2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2.1服务需求管理存在的问题

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开端和依据,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是流动人口个性化需求与普遍性需求的总和,是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决策和服务供给的基础。当前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管理的难点:一是服务需求的多样性,相比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健康需求不仅受学历、工作类型等个人特征的影响,还受流动时间、流动范围、以往流动经历等因素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影响[2];二是流动人口工作和生活环境较差,劳动强度大,其健康损耗往往更严重,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较高;三是人口流动性较大,导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连续性不足[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者必须根据流动人口的特点,充分认识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个性化需求,鉴别和分离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类型,进行精准管理。

2.2服务供给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本公共卫生资源投入不足。理论上,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是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卫生机构,但由于缺乏相应设备、技术等,许多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目前在基层卫生机构无法开展。二是基本公共卫生资源区域配置不合理。往往只是根据服务流动人口数量配置公共卫生资源,但不同地区流动人口的需求是不同的,粗放式管理导致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三是公共卫生人员队伍建设滞后。在基层卫生机构,全科医师、公共卫生人员普遍短缺,专业素养、工作能力较低,无法胜任如严重精神障碍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四是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薪酬发放往往与其工作量脱钩,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五是缺乏信息共享机制。跨部门、跨地区缺乏信息共享,存在平台功能、数据接口、数据结构不统一等问题。

2.3服务利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流动人口面临的传染病、生殖系统疾病、职业危害、心理与精神疾病等威胁更大,而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利用却远低于户籍人口[4]。在一定供给水平下,流动人口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率不高,意味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对过剩,也意味着对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精准管理还不到位。一是服务形式单一,不能满足流动人口需求,较少地区采取上门服务等多样化服务形式。二是服务内容单一,不能根据流动人口的不同需求提供相应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三是尚未形成以健康结局为导向的服务模式,大多以任务为导向,导致健康档案等许多工作流于形式,服务效率偏低。四是流动人口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缺乏主动性,以被动接受为主[5]。

3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精准管理的实施路径

3.1服务需求管理

第一,社区工作人员等通过移动端、流动人口服务平台,采集流动人口健康相关信息,同时汇总公共卫生机构、通信、电力、交通等部门数据。第二,根据收集的相关信息,大数据分析机构利用云计算等分析技术,精准识别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类型、数量、变动趋势等,并将结果告知政府部门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第三,运用大数据,精确分析人群聚集热点分布、人群跨区域流动等信息,追踪疾病的发生、发展轨迹,确保流动人口不会因流动而影响公共卫生服务的利用。

3.2服务供给管理

大数据分析机构将流动人口健康相关信息与通信、电力、交通等部门数据相结合,明确流动人口的运动轨迹、聚集状况以及服务需求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利用云计算等分析技术,精准计算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需资源的类型、总量和变动趋势;政府部门据此精准配置公共卫生资源。同时,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流动人口的满意度、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等绩效考核指标,并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薪酬发放的依据。

3.3服务利用管理

第一,通过移动端、公共卫生服务平台,监测和识别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现状,以及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的因素。第二,审视当前流动人口服务流程的不足和缺陷,排除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障碍。例如,对于有特殊服务需求的人群,可以采取预约上门服务的形式或适当增加服务项目的种类等。第三,通过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的改善情况,判断公共卫生服务效果,对效果欠佳的项目查找原因,提高服务质量。第四,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知晓率较低的流动人口,通过手机短信等形式宣传相关知识,提高其主动获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

4基于大数据的精准管理保障机制

4.1提高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大数据的应用需要政府加强资金、人才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同时,大数据的采集涉及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健康教育机构等公共卫生机构以及通信、电力、交通等非公共卫生部门,因此需要加强信息标准化建设,确保各部门之间数据互联互通。可以在统一数据结构、数据接口标准的基础上,构建“政府-服务机构-流动人口”的多元协作、统一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共享平台。开发手机APP等移动端,并通过社区工作人员、公共卫生人员的推广,构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需求反馈机制,并将数据汇总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共享平台。

4.2加强大数据分析人员培养

解决大数据人才缺乏问题,需要出台多类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政策。首先,完善高校相关专业设置,系统培养更多符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的大数据分析人才。其次,对大数据分析人员进行技能培训、考核,对通过考核者颁发相应资格证书。最后,充分利用当前大数据分析领域专家,为公共卫生大数据分析提供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

4.3完善信息安全制度

建立分级分类管理、采集和共享开放等相关法律制度,保证服务过程的信息安全。一是限定不同地区政府部门、服务机构的数据收集和使用权限,明确哪些数据可以共享,如需获取相关数据,需要向主管部门备案数据内容和获取目的。二是建立政府部门和第三方机构数据使用审查制度,强化数据使用监管。三是大数据分析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等相关机构根据审查制度,制定大数据信息使用规范,并严格根据规范利用大数据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4.4全社会参与

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除了政府部门、公共卫生机构外,还需要社区、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依托信息系统,社区工作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可在日常接诊、服务中进行流动人口信息采集。企业具备强大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并对数字技术应用的场景有更多创新思考。社会组织可利用其组织和技术优势,协助开展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如数据收集、分析、评估等[6]。此外,针对年龄较大的流动人口,其互联网利用水平偏低,需要依靠社区、社会组织等对其进行相关指导。

参考文献

[1]宁靓,赵立波,张卓群.大数据驱动下的公共服务供需匹配研究———基于精准管理视角[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9,20(5):35-44.

[2]周小刚,陆铭.移民的健康:中国的成就还是遗憾?[J].经济学报,2016,3(3):79-98.

[3]宋月萍,李龙.流动人口健康档案现状调查分析[J].档案学通讯,2015(3):84-88.

[4]宦华敏,祝志军,张友.关于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8,29(11):1346-1348.

[5]郭静,杨洪玲,刘凌琳,等.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晓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9,35(1):63-66.

[6]浦雪,耿书培,曹志辉,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效果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8(3):17-20.

作者:廖丽凡 潘超平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武汉大学健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