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的协同效应范例6篇

企业并购的协同效应

企业并购的协同效应范文1

关键词 并购 协同效应 管理 经营

引言

并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涉及并购战略的制定、目标企业的评估、并购双方的协商和谈判、并购后的整合等一系列过程,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并购的失败。美国《商业周刊》的研究结果表明,75%的企业并购是完全失败的。而支付的价格过高,缺乏协同或协同效应有限是其中重要的原因。在我国,由制度变迁和市场规律双重作用所形成的企业并购实力市场,使企业并购与新建投资相比,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均有一定的“低成本”操作空间,而政府的介人又往往使得并购价格更低。正是这种“低成本”的交易价格,往往导致企业盲目做出并购决策,给企业并购带来了一些负效应。实际上,只有能产生经营、管理、财务协调效应的并购,才能突破简单的资产重组,达到获得增值效果的目的。但是,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协同效应方面的研究是相对滞后的,因此,对协同效应进行系统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并购的相关理论

1 并购的概念

在国际上,并购通常被称为“M&A”,即兼并(Merger)和收购(Acquisition)的缩写。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兼并与收购的区别在于前者指一企业与其他企业合为一体,而后者则并非合为一体,仅仅是一方对另一方居于控制地位而已,被控制公司并不丧失法人地位。从本质上看它们都是指在市场机制下,企业为获得其他企业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因此人们往往把二者合称为并购。

企业的并购可以定义为: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为了成功进入新的产品市场或新的区域市场,而获取其他企业控制权的产权交易活动。人们常把主并购企业称为并购企业、进攻企业、出价企业、标购企业或接管企业等,把被并购企业成为目标企业、标的企业、被标购企业、被出价企业或被接管企业等。

2 并购的类型

企业并购的种类很多,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其划分不同的类型。

1)按被并购对象所在的行业部门来划分,可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三种,这也是企业并购最基本的类型。

2)按并购的法律形式分为吸收合并、创立合并和控股合并。

3)按是否利用目标企业自身资产来支付并购资金划分,可分为杠杆并购和非杠杆并购。

4)按是否取得目标企业合作划分,可分为善意并购和敌意并购。

5)按并购企业的并购目的不同,可分为财务性并购和战略性并购。

3 并购的动因及其理论分析

根据新古典主义的企业理论,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业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根本宗旨,企业并购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一部分也不例外。通过并购可以提高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增加产量和降低成本,这刚好满足企业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所以,企业家总是想方设法地利用企业并购的途径获得更大的利润。以下是并购的几种原因及分析。

1)协同作用

协同作用(synergy)是指两个企业并购后,其实际价值得以增加,其依据是两个企业在并购后有可能在最优经济规模之下运作,从而受益于规模经济。企业并购后,在生产经营,行政管理、调查研究、原材料采购和产品推销等方面,都可以统一协调、组织,减少重复的固定成本,节约人财物的耗费。横向并购比纵向并购更可能获得规模经济,而混合并购更容易获得财务上的协同作用,因为当筹措资金的数额越大,作为单位交易成本一部分的新股发行成本将随之降低。因此,并购后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筹措大量资金更有利,而且,由于两个企业的现金流量在时间上不完全一致,使不能偿付债务的风险得以降低。

2)市场竞争的压力

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已经进入了微利时代,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和发展,必须以更低廉的价格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这样才能有更多的市场份额打败对手。所以,企业希望通过借助于井购过程产生的生产、营销、研发和财务等方面的协同效应来降低单位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加快产品开发,增强市场竞争力。这一动因可以很好的解释企业横向并购。

3)交易费用理论

企业的交易费用理论,也称为内部化理论,它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逐步兴起的,更多研究的是企业纵向并购的动因。内部化理论的奠基人科斯认为,企业是市场机制的替代物,市场和企业是配置资源的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手段。企业出现的理由在于,使用市场的价格机制是要支付成本的,而运用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手段比运用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费用要低。影响交易费用高低的因素包括资产专用性、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交易发生的频率。资产专用性是指某一资产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一般而言,资产的专用性和交易的不确定性越高,市场交易的潜在费用就越大,当达到一定程度,市场交易的费用就会阻止企业继续依赖市场,这时并购就会出现。

4)实现多元化经营

实现多元化经营是企业进行混合并购的主要动因。多元化经营可以使企业尽可能地利甩剩余资源,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同时还能为企业分散经营风险,增加企业现金流量的稳定性。而并购恰恰可以为企业获得生产多种产品所需的资源,为实现多元化开辟道路。

5)价值低估理论

目标企业价值低估是指由于某种原因目标企业股票的市场价格,未能反映其真实价值或潜在价值,从而导致其股票价格低于其资产的重置成本。根据价值低估理论,当目标企业的价值被低估时,发生并购的可能性很大,而且成功率也很高。托宾把这一原理概括为托宾比率(Tobin Ratio),即企业股票市场价格与企业重置成本之比。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重置成本有时并不能反映目标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未来盈利能力,所以要客观评价目标企业对并购企业的价值必须考虑两个企业间资源和能力的互补性,以及合并后企业能力特别是核心能力的发展潜力。

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使发生企业并购行为的还包括许多外在因素,如产业结构变动、经济周期性变化、政府的行政干预等。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分析并购的动因,激发企业并购行为的根本动因还是企业追逐利润的最大化,其他的动因都是利润最大化动因的外在表现形式。

协同效应的探讨

在现代西方并购理论中占主流的是效率理论,而效率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就是“协同效应”。它既是企业并购的主要动机,又是企业并购作为一项投资活动的最终收益所在。能否准确地预测协同效应,进而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努力确保协同效应的实现是各种类型企业并购是否成功的关键。

1 协同效应的内涵

协同效应是指并购后企业的总体效益大于并购前两个独立企业效益之和的部分,通常被表述为;“1+1>2”。用公式表示为;Vs=VAB-(VA+VB),其中Vs代表协同效应,VAB代表并购后联合企业的价值,VA、VB分别代表假设不发生并购A企业和B企业应该有的价

值。协同效应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静态的协同效应包括:管理资源的整合,如并购后办公设备与人员的减少;利用彼此的营销和分销网络来增加收入;加强讨价还价的能力,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导致成本下降;避免重复进行生产、研发等其他活动。动态的协同效应涉及互补性资源和技能的配合,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对销售额、市场份额和利润产生长期的积极影响。对于诸如汽车等竞争压力强、价格下降、生产能力过剩的行业,追求静态的协同效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在技术变化迅速的行业和由创新驱动的行业,如信息技术制造业,动态的协同效应是至关重要的。

2 协同效应的来源研究

协同效应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在每一次成功的并购中各种不同的协同效应都同时发生着作用。企业的经济活动分为三个层次:管理活动、生产活动和财务活动,本文也据此将企业并购协同效应的来源分为三类:管理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

1)管理协同效应

管理协同效应是指企业并购后,因管理效率的提高所带来的收益。具体说就是两个管理能力具有差别的企业发生并购后,合并企业将受到具有较强管理能力企业的影响,表现出大于两个单独企业管理能力总和的现象,其本质上是一种合理配置管理资源的效应。

获得管理协同效应无论对并购企业还是被并购企业都有很大的意义。对于并购企业而言,可以恰当地转移过剩的管理资源。当一个企业的管理能力超出管理该企业的需要时,它是很难通过解聘形式来释放能量的,因为一种高质量的管理通常只能通过集体协作才能发挥作用。这时充分利用这种管理资源的最好途径就是并购那些缺乏管理人才且效率低下的企业,利用这支管理队伍提高整体效率水平而获得更多收益。而对于管理水平低下的被并购企业来说,依附与同行业中管理效率高的企业也是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方法。

2)经营协同效应

经营协同效应主要是指并购给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效率方面带来的变化及效率的提高所产生的收益。并购对企业最明显的经营协同效应,表现为它可以带来规模经济效益。规模经济的本质是由于社会化大生产下的大规模生产和专业化生产而带来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生产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两个层次。

要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需要存在一个理论前挹该行业确实存在规模经济,并且在并购之前没有在规模经济的水平上营运。如果这一前提不存在,规模经济就无从说起。同时,这一理论在解释混合并购时也显得苍白无力。混合并购是分属不同行业的数家企业合并,企业的管理能力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到某一水平,所以不易产生规模经济性。这时范围经济就能很好的对经营协同效应做出解释。范围经济是指企业同时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而引起的单位成本的降低,或由此产生的节约。它的存在也需要一个前提,即必须存在可以为不同产品所共享的投人品。

3)财务协同效应

财务协同效应是指并购给企业财务方面带来的种种效益,这些效益的取得不是由于效率的提高,而是由于税法、会计处理惯例以及证券交易等内在规定的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纯现金流量上的效益,

首先,企业可以利用税法中亏损递延条款来实现合理避税。我国税法规定:纳税人发生年度亏损的,可以用下一年度所得弥补,下一年度所得不足以弥补的,可以逐年递延,但延续弥补期最长不得超过五年。因此,如果一个企业在当年发生严重亏损,或连续几年累积了相当多的亏损时,这家企业往往会成为并购对象,该企业可能也会考虑并购一个盈利企业来充分利用其在纳税方面的优势。

企业并购的协同效应范文2

论文摘要:金融危机环境带给中国企业海内外并购重组最佳时机本文重点研究了企业并购重组的协同效应,阐述了企业并购重组的风险,针对企业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并购重组是企业进行快速扩张的有效途径,也是优化配置社会资源的有效方式。金融危机环境下的企业并购重组更是国内企业整合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引入外资,做大做强优势企业,救活劣势企业的大好机遇。

一、金触危机环境带给中国企业海外并助盆组最佳时机

进入21世纪,我国正在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步伐,鼓励和支持企业到境外开展各种形式的互利经济合作,海外并购规模越来越大。

(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重组的现状

金融危机虽然令经济不景气,但是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迎来了新的海外并购投资机会。仅2009年1-8月,中国海外并购就达76起,涉及金额超过400亿美元。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如2009年3月31日武钢集团以2.4亿美元并购加拿大矿业公司( Consolidated Thompson )19.9%的股权。2009年4月1日,华菱钢铁集团以8.26亿美元并购澳大利亚第三大铁矿石公司FMG集团17.4%的股权。2009年4月14日,中国五矿有色以12.06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矿企OZ Minerals公司部分资产。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主要涉足两大方向:一是自然资源类;二是技术产权类。

(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重组的原因分析

进入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依然在持续影响着全球经济,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热情却丝毫没有减退,甚至趋向增速的热潮。究其原因:

1.大部分中国企业已具备走出境外的条件。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中国内地已经拥有一批具有一定技术经济实力、熟悉国际化经营管理、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大中型企业。特别是一些已经走出国门的企业,在国际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实现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提供了宝贵经验。

2.有利于中国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可以通过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拉动和增加产品的出口量,用外需带动内需,带动境内商品和劳务输出,提高市场占有率,打造更有实力的国际型企业。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海外并购可以使中国境内企业参与国际合作,进一步熟悉国际市场,培养锻炼更多的通晓引入外资和国际投资的专业人才,学习国外先进的技能和管理经验,提高国际竞争力。

3金融危机使海外企业的并购价格偏低。

从长期的时间段上来看,被并购企业的价格,金融危机这个时间点的企业并购价格最低。因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类股价大幅下降,整个市场估值相对比较低,除了大量企业破产和倒闭,国外资产价格下降外,还有许多企业的市盈率大幅下降,生产经营能力快速削减,只有降低企业的价格才能通过被并购重组而走出困境。

二、金融危机环境下迎来境内“企业井购,组年”

企业并购重组本来是市场经济中的常见现象,是一种市场机制下配置资源的重要方式。但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影响,为了实现我国政府“保增长、调结构”政策取向下的行业与区域经济振兴规划,为了尽快达到区域经济一体化、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之目的,2009年在金融危机环境下迎来了境内并购重组的高峰期。特别是近期出台的上市公司收购与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和鼓励行业整合、发放并购贷款、财税减免等实质性扶持政策,更是为企业并购重组带来了最佳的政策环境。2009年也就成为金融危机环境下的“企业并购重组年”。

以上海为例:2009年3月份召开的上海市国资国企改革工作会议上,上海市市长韩正提出的上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目标是“形成2-3家充分发挥投融资和国资流动平台功能的资本经营公司;3-5家在全球布局、跨国运营的企业;8-10家在全国布局、综合实力领先国内同行业的企业;20-30家主业竞争力居全国同行业前列的蓝筹上市公司。”要求资产证券化比例从2008年的18%提高到40%,实现2 500亿资产的并购重组。

三、企业井的贡组的协同效应分析

当一个企业决定扩大其在某一特定行业的经营时,首选战略是并购重组那个行业中的现有企业,而不是依靠自身内部发展。因为企业并购重组会产生以下协同效应:

(一)节税效应

政府部门为了鼓励某些行业的发展,通常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的企业采用不同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如果将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并购重组,再通过税务筹划,可达到节税的目的。另外,由于不同行业的营业收益、资本收益,以及股息收入、利息收入的相关税率存在差异,在企业并购重组中采取恰当的、合法的会计处理,也可以达到节税的效果。例如:W公司并购E企业,公允价值确认为1 800万元,E企业账面净资产为1 500万元。如果W公司全部用股票支付,则E企业的股东在被并购时不需缴纳企业所得税,可节税75万元。如果W公司用现金支付,则E企业在被并购时应按资产转让所得300万元(1 800一1 500 ) ,缴纳企业所得税75万元( 300 x 25%)。

(二)筹资效应

金融危机环境下,被并购重组的上市公司属于有较多资金盈余但股票市价偏低的企业,且被并购重组方企业资产的卖出价值确认较低。通过并购重组,新的企业可以同时获得以股份购买的被并购重组方的卖出价值和上涨的股票市场价值,增加新企业资金。对于经营稳定,收益水平高,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在并购重组时,还可以以被并购重组企业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做抵押,从银行筹集部分信贷资金。

(三)增值效应

企业并购重组,对交易双方都是价值增值的投资。通过企业并购重组,可以进行业务和管理层调整,改善公司治理,提高运营效率;可以通过资源要素的有效运用、重新整合和具体协调,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优势,达到1+1>2的增值效应。这就决定了企业并购重组有创造和增加价值的空间。成功的企业并购重组可以使被并购重组企业的原有投资者避免企业破产而导致丧失全部投人的资本,如果是上市公司还有股票升值的收获。

五、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截至2009年8月底,至少有金融、地产、商业、汽车、设备制造、信息和医药七个板块受益于企业并购重组。但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认真对待。

(一)政府对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要减少有负面影响的干预

国有企业主要是指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控股企业。国有企业归政府所有,这就决定了政府以企业所有者身份,运用其行政权力干预和支配国有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一切行为。加之政府主管国有企业的部门不愿意放弃为掌管企业经营管理权而拥有的经济利益,更是使国有企业难以在政府主导型干预下进入市场主导型的并购重组。政府部门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介入和干预企业并购重组活动很有必要,但下列三方面的干预会产生负面影响:一是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不准跨地区并购重组;二是某些地方政府将实际控制的国有资产存量变现,作为摆脱本地财政困境的路径;三是有些政府官员视企业并购重组为政府行为,并购重组全过程都要由政府包办代替。

按照2009年5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国有资产法》规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代表本级人民政府对国有企业履行出资职责,即做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监管企业上交国有资本收益;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有关国有资产总量、结构、变动、收益等汇总分析的情况;保障出资人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损失。国资委是一个“纯粹的”、“干净的”出资人,应履行出资人的职责,不应当承担以政府名义的监督管理职能。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并购重组是一种市场主导型的行为。各级政府应当严格遵循市场化原则,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利用其政治资源和信息资源,促成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并购重组。让企业自行其事,以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企业并购重组要防止债权债务纠纷

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无论是整体并购重组,还是股权转让重组,其并购重组前企业的债权、债务纠纷,都转移给了重组后的企业。它包括:1.继受债权债务纠纷;2稳瞒债权债务纠纷;3遗漏债权债务纠纷;4.隐性债权债务纠纷。

债权债务纠纷是没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而造成的。并购重组企业的债权债务一定要在并购重组前给予解决,账面上未到期的债权债务要通过协议方式对债权债务作出约定。对继受的债权债务,在并购重组约定的协议书上要明确规定谁来偿还,怎样偿还,什么时候偿还;对隐形债权债务,并购重组企业事先要提供保证和担保,并购重组后如有发生,均由债权人向提供保证和担保的当事人追偿或有债务损失;对隐瞒或遗漏的债权债务纠纷,如果导致被并购重组企业的评估价值高于净资产价值,并购重组后的新企业要减少原评估价值,依法进行追偿。

(三)引入外资并购重组要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金融危机环境下,由于政府相关部门领导意志或地方政府对政绩的非理性追逐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外资参与国有企业并购重组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有可能未将国有企业长期经营中形成的无形资产价值计入企业总价值;二是有可能将国有企业拥有的劳动力技术价值未记入企业总价值;三是在资产评估过程中,忽略国有企业的市场增值,没有做到等价评估。四是地方政府为了较多获得外资,有可能不惜降低土地等资源性国有资产的价值。

引入外资实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一定要贯彻落实2009年5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国有资产法》中规定:防止企业国有资产流失,实现保值增值。国有企业在应对引入外资的并购重组时,要运用现金流量法来改进和完善资产评估制度;要参照拍卖价格来确认无形资产评估的价值;要参照土地的市场价格对参与并购重组企业的土地进行定价;要改进定价方法,严格按照公允价值来全面确认参与并购重组企业的总价值。

(四)针对企业并购重组的风险要制定防范措施

金融危机环境下的企业并购重组是一项复杂而且专业性又非常强的工作。无论是并购重组前的准备阶段,并购重组中的运营阶段,还是并购重组后的管理阶段,都会伴随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主要表现为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

为了能在最大程度上为企业并购重组双方规避和减少风险,需要依靠律师事务所的执业律师、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事务所的评估师来规范运作企业并购重组的全过程。一是在实施企业并购重组前,由律师事务所的执业律师对该项目进行合法性审查,并出具并购重组方案和法律意见书,以避免企业并购重组项目遭受法律和政策上的风险;二是对企业并购重组项目进行合法性审查合格之后,由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调查、核实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并会同资产评估师确认其价值,以防范企业并购重组项目遭受财务上的风险;三是企业并购重组作为一种市场交易行为,需要依靠中介组织和参与并购重组的各方反复地进行谈判和切磋;四是企业并购重组需要专业律师起草或审核资产置换协议、股权转让决议、增资合同、债务承担合同、债转股协议和变更劳动合同等法律文件,从源头上防范风险。

(五)并购重组企业的员工安置要切实维护员工合法权益不受影响

企业并购的协同效应范文3

关键词:协同效应 动机 整合

协同效应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经济学家解释企业并购的著名理论之一,但协同效应这一概念本身应如何界定还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目前,对协同效应的概念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最为普遍的一种解释是:协同效应是指企业通过合并其获利能力将高于原有各企业的总和,即通过并购双方的资源共享、能力和知识的转移来提升并购后双方的综合价值,简单地表示为“2+2=5”。

Micheal Bradley,Anand Desai和 E. Han Kim 提出:“企业并购的理论与协同作用是一致的。企业收购可以使企业有效地控制目标企业的资源,重新配置两家企业的资源,提高资产的收益率,即并购通过协同来创造价值,实现协同效应。但根据我国学者对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的实证分析和研究,得出的结论为协同效应在我国证券市场上产生的很小,甚至为零。那么,是什么原因阻碍了预期协同效应在我国的实现呢?

一、并购动机畸形

企业管理层不同的并购动机对并购协同效应的大小有极大影响。正确的并购动机是公司并购成败的一个关键要素,错误的并购动机容易把公司并购引向歧途。畸形的并购动机会使公司并购脱离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从而产生并购低效率的现象。

有学者研究认为,我国的并购将沿着最初的行政撮合型到现在的混合推动型直至到市场驱动型的发展轨迹。由于我国企业的并购是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发生的,在这种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我国的企业并购动机早期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如消灭亏损企业和安置职工就业,组建企业集团从而强壮民族工业,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等。这些企业实施并购主要因为政府的推动,因而将其称之为行政撮合型。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政府干预的减少,目前并购已进入了由市场力量和政府行政力量的共同推动下的混合推动型政府介入形式。在这种形式下,由于历史原因,上市公司大多为国有资产主导的企业,国有股比重过高,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常常放在了企业肩上。比如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把企业做大做强,最好能进入世界500强,为了实现此目标,因而许多企业盲目并购劣势企业,追求规模效应,而这种企业规模的拼接式扩大不但不能为股东创造价值,反而损害了企业长期增长的潜力,破坏了企业的价值,产生并购低效率的现象。

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并购后实现规模扩张或降低企业的内部经营成本,其实施并购的焦点仍在于获得上市公司的控股权,以便获取上市公司的未来股权再融资,因此,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大多并不在于行业整合或发展战略重组,更可能在于利用上市公司资格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如再融资。此结论说明了我国目前实施并购动机是买壳上市。此外,我国并购还有另一个特殊动机——产权炒作,它同样不能为实现协同效应提供支撑条件。2002年3月发生的开创了我国上市公司之间控制权之争先河的丽珠集团股权争夺案就从反面证实了这一点。对丽珠股权收购案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丽珠集团股权之争并没有引起股价的大幅度波动,二级市场反应比较正常,这说明整个收购过程没有出现内幕人操纵和二级市场炒作和虚假收购现象。把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并购前后的市值,并加以比较,发现并购前后市值在不同时间段均有所增长,说明并购综合效应显著,取得了显著的协同效益。通过对丽珠收购的主要参与方的进一步剖析,发现丽珠股权之争与以往的股权炒作有明显的不同,具体表现为并购行为的真实性和并购后的协同性大大增强。

西方企业并购理论中的非价值最大化动机如过度自信和动机这两个假设对我国企业并购的动机有一定解释力。一方面,我国的企业家尚不成熟,喜欢炒概念,追求时髦,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相信自己的“错误判断”,使得并购重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最终结果往往是摧毁收购企业的价值。另一方面,我国企业治理方面的缺陷导致内部人控制普遍,问题在我国企业并购的动机也尤为普遍。管理层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比如为了显示领导能力,通过并购扩大规模进而提高对现任管理层的依赖程度而实施的并购。

无论是在特殊的环境下的消灭亏损企业、安置职工就业等动机,还是目前的混合推动下的并购,都与并购后实现协同效应的所需要的支撑条件有差距,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并购协同效应的实现。

二、忽视并购后的整合

在我国企业并购实践中,许多企业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并购的谈判和交易上,而对于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并购成败及企业战略成败的并购后整合问题关注不够,导致并购后控制不利,投入的资源被浪费,甚至优势企业被拖垮,就如同Mark Sirpwer一份关于并购的研究《协同陷阱》中所描述的一样。大量的跟踪研究表明,我国并购的失败率是较高的,有人估计,我国并购的失败率在80%以上,对并购失败原因的深入探讨,形成一个一致的观点:并购整合是并购失败的关键。

从目前我国的并购实践来看,大多企业并没有从战略的高度正确把握协同。这主要表现在人们只注意到了有形资产的协同,而误解了隐形资产的协同,同时忽视了企业外部关系的协同。实际上,隐形资产的协同才能为公司带动新的产业增长点和提供持久的独特竞争优势,使企业保持并扩大竞争优势,实现协同效应。企业外部关系(包括并购后新公司对参与并购各方的客户、供应商、股东、债权人、贷款人、员工及社区的关系)的协同决定着公司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并购后新公司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因而必须加以重视。需注意的是,并非所有隐形资产都能形成核心竞争力,都具有很强的带动和孵化非相关的产品能力。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把隐形资产的协同所“可能”产生的竞争优势误解成了“一定”产生的竞争优势,因而大大地高估“名牌”的带动能力和孵化能力,以为不管什么产业,只要配上公司的“知名品牌”或“驰名商标”,产品就有市场就有销路,因而盲目地发展相关的甚至是非相关的多元化产品。有的企业以无形资产控股并购一个弱势企业后,忽视被并购企业的产品质量控制,使质量差的甚至是不合格的“名牌”产品损害了并购方辛辛苦苦几十年积累起来的品牌资源。

此外,在整合过程中,还要注意管理风格、评估与薪酬系统、组织结构与组织文化等方面的协调程度对协同效应的实现的影响。如果并购企业对这些并购的软性因素的整合处理得当,就可为协同的实现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否则,将阻碍协同效应对企业价值增值影响的发挥。

正如Haspeslaph and Jemison (1991)指出:“购并的价值都是在购并交易后创造出来的,都必须通过整合过程来付诸实现。”也就是说,无论事先对外宣称的并购动机是什么,比如获得某些协同效应、进入新市场,都必须通过整合过程付诸实现。只有并购后对企业进行整合发展,在业务上取得成功,才是一个成功的并购。因而我国企业在追求并购协同效应时,必须研究它的适用性,重视并购后的整合,从而实现并购的协同效应。

三、结语

当然,阻碍协同效应实现的因素除了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外,还有政府干涉过多、并购交易条件不合理、并购缺乏可行性研究和财务分析等其他方面。协同效应是的实现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各方面处理得当,并购后就可以实现预期的协同效应,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达到提升企业价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1]陈珠明,赵永伟.企业并购:成本效益与价值评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 [2]李京.中外企业并购动机的比较分析[J].并购论坛,2005

[3] [3]屠巧平.公司控制权转移与股东收益的实证研究——丽珠集团股权之争案分析[J]. 河南大学学报,2005 (1)

企业并购的协同效应范文4

【关键词】绩效评价;并购;评价模型

一、企业并购绩效评价的若干假定

一个公司或是企业本身的特点可以决定该改企业并购绩效评价,通过相对应的指标体系和步骤,进行精准无误的分析,综合对该企业做出绩效评价。对企业并购绩效涵括了多种领域以及本身的不确定性,因此,本出了以下假设。

1.微观经济学方面的评价并购绩效。此方面的并购绩效是该企业自身的行为来决定的,也就意味着其本身的利益来源出自于本身的行为方式。该企业通过对自身并购后的绩效结果并通过定量分析来评价其行为过程后的得失。

2.企业并购行为经济理性的。抛开一切并购企业责任人的社会及政治因数,也不涵盖该企业并购行为对社会、公众舆论所产生的爆炸性及社会安定等方面的影响。

3.机会成本因素不计算其中,即,该企业不进行并购行为之后也没有了其他机会的重大并购。本文旨在理性判断企业并购绩效,让此研究顺利进行,理所当然要排除一些机会因素,因其本身可使用的资源是固定的,但该企业实施并购之后,这些固定因素也会变得不固定,具有了可变性。

二、企业并购绩效评价指标

1.基本指标

从国有资本绩效评价方法的借鉴,选择8项指标包括财务业绩的增长,市场竞争力,能力和创新能力,从不同的角度,对并购;绩效定量评价,各项评价指标的定义如下:

(1)利润率变化指标。此项指标是用来分析评价并购后对该企业财务变化。

①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即,该企业实施并购后的平均收益率减去并购后前一年的净收益率的结果差与并购后前一年的净收益率的比率。

②总资产报酬率增长率,即,该企业实施并购后,其总资产在以后每年的平均收益率,减去并购前每年总资产平均收益率的结果差与并购前每年总资产平均收益率的比值。

(2)市场份额变化指标。该企业在并购前与并购后在整个市场中竞争力的对比指标。

(3)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即,该企业在并购后其主营业收入的年平均值,减去该企业在并购前其主营业收入的年平均值的结果差与该企业在并购前其主营业收入的年平均值的比值。

(4)市场占有率增长率,即,该企业在并购后其市场占有率的平均值,减去该企业在并购前其市场占有率的平均值的结果差与该企业在并购前其市场占有率的平均值的比值。

2.评议指标

(1)变化的主要管理人员。指的是改变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及其他主要管理人员的兼并和收购,包括知识,道德,敬业精神,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结构,转变组织能力和科学决策的综合素质后决策等各方面的因素。

(2)改变了客户满意度。主要是指由于技术含量,质量水平,品牌和营销策略和发生的其他因素主导产品后,企业兼并重组的变化。

(3)改变技术装备水平。主要是指前,后生产过程和其他基本手段的收购及经营的变化,生产技术和设备。

(4)变化影响的行业。主要是指产业的知名度,可以通过潜在客户和销售变化的调查反映前和收购后,行业的声誉和行业影响力企业发生之后。

(5)覆盖变化的区域。主要是指围绕企业并购业务服务,如销售和服务网点地域分布变化领域发生的变化。

(6)改变了关键技术人才。主要是指围绕收购核心技术研发人员的变化和相关领域掌握核心技术人才的企业知识。

三、企业并购绩效矩阵评价模型

1.企业公司并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并购绩效评价指标包括两部分基本性能评价指标和经营绩效评价。基本性能评价主要采用定性指标审查,以衡量匹配企业合并和收购的动机结果的程度;经营业绩评价主要量化指标来评估选定合并后衡量改善业务绩效的程度。具体指标设计为:

(1)基本性能评价。选择的基本性能评价的动机来自兼并和收购开始,调查其匹配结果与动机程度,或者说实现程度。

(2)绩效评估。经过大量的兼并和收购业务绩效衡量指标,如果只有一个指标的诸多缺陷,但过多会造成指标不必要的重复或规定的家园结束。

(3)确定指标的权重的数目。也被称为指数权重的指标权重被定义为每个比例的总量指标的指标。指数权重是识别标记的内容的评估的重要性。评价指标的权重反映了评价结果的贡献,确定指标和目标,反映在评估的重要性取决于信息本身的内容的可信度。

2.绩效评价的记分方法

绩效评价指标可分为两个方面――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以及财务和非财务指标。这些评价指标各有不同,所代表的寓意以及其综合评价所得出的结果都是不尽相同的。要得出可靠数据,就必须对这些不同指标应用无量纲化和转化来达到消除原始值的效果,这样得出的结论才具有可信度。通常来讲,对某项指标通过评分测试是许多企业进行的评价方式。

3.矩阵评价

企业并购绩效评价模型的矩阵,通过动机来自兼并和收购开始研究实现并购动机的程度的结果,能客观反映企业并购的实际情况,克服了非正常收入从通过兼并收购缺陷的动机和方法,财务指标分析。可见,企业并购业绩评估模型矩阵可以使性能更加科学的评价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企业并购的协同效应范文5

论文关键词:企业并购;价虚评估;并购溢价;协同效应

企业并购成功与否,并购价格的确定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并购价格的确定也是复杂的过程,并购的价格除了目标公司自身的价值以外,还应该包括目标公司相对于出价公司的附加价值,尤其是协同效应价值。忽视目标公司对于出价公司的协同效应价值显然是不合理的。对于合并双方来说,重要的在于如何对这部分协同效应价值进行判断和评估。

l并购的溢价

并购企业在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之后,对目标企业的内在价值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购的目的就是看重并购后带来的预期增长能力,因此便出现了企业价值增值,即并购的溢价。

通过分析并购企业的定价可以看到,目标企业的评估价值是基础,是目标企业可以接受的价格的最低限度,仅仅是企业并购定价时考虑的依据,往往最后的定价与它相差甚远。企业并购涉及目标企业的商誉、人力资本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等。因此,目标企业定价一般会高于其评估价值。对目标企业定价产生溢价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并购活动产生于二级市场,企业还具有壳资源价格,溢价收购也就在所难免。溢价包括资产的升水、预期协同效应、增长期权以及并购者之问的竞争抬高了购置价格。当企业并购开始时,市场会提供一部分升水以反映目标企业被收购的可能,因为在收购的过程中,存在市场参与者对目标企业价值的预期收益的预测,一般情况下,目标企业的价值是升水。协同效应带来的价值是企业合并之后,会带来净现金流的增长,这种增长会超出未并购时的市场预期价格。

2企业并购中定价的溢价衡量

企业并购定价过程中要考虑到溢价,溢价是由于并购所产生的,不并购的企业是不存在的,本文着重分析并购协同效应带来的溢价。

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之后,在协同效应的实现上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并购溢价进行评估,以免支付过多的溢价,造成并购企业承担过高的支付成本,这需要并购企业对协同效应是否实现进行识别,以及对协同效应的一个定性和定量的综合衡量。并购企业对协同效应的衡量,有利于定价的范围的确定。

2.1对经营协同效应的定性分析

并购双方经营协同效应来源于企业在研发、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的许多相互分离的活动,这些活动中的每一部分都对企业的整体协同效应有所贡献,因此可以借鉴“价值链”对如何识别并购双方的经营协同进行分析。

经营协同效应分析主要是分析并购双方现存业务问各种价值链联系和协同关系能否带来竞争优势。协同关系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看:一是并购双方是否有战略协同关系;二是目标企业是否与并购企业的长期战略方向配合良好。当并购双方具有相关的技术、相似的价值链活动、交叉的分销渠道、共同的顾客或其他一些竞争性的有价值的联系时,并购企业就可以通过并购实现获得竞争优势潜力。

2.2对经营协同效应的定量分析

(1)协同效应的溢价目标企业的价值和目标

企业并购价值是不同的,在并购的实际中,并购企业看中的就是并购价值,往往并购价值是与目标企业的价值的差额就是并购企业预期的溢价,这部分差额就是协同效应所产生的,根据并购协同效应的定义,协同溢价是由协同收益产生的。

由于并购企业并购目的不同,所产生的协同效应也不同,正如上述分析的那样,本文假定对经营协同效应的评价。经营协同效应的存在一般意味着,合并后公司将要更加有利可图,或者说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与竞争对手相比,合并后公司的绩效是否得到提高。经营协同效应在企业并购中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几乎没有任何异议。然而能否评估这种协同效用,如果能评估,那么价值应是多少,这些方面存在很大争议。有一定代表性的思想认为协同效用太过模糊不清以至不能评估,并且系统性的评估需要太多假设,使得评估结果没有任何意义。当然这些问题都是值得争论的,但本文认为虽然对未来现金流量和增长率需要做很多的假设,经营协同效用还是可以被评估的。并购企业假设并购完成后,能够按预期的目标实现协同效应.本文采用差额现金流增量法(此种方法是利用现金流量折现法的原理进行改进的)对协同效应进行评价。差额现金流增量法是利用收购前后所产的现金流的差额的增量进行折现得到的协同效应所产生的收益。

(2)协同效应的溢价范例说明为了说明此种方法的应用,假设前提条件:①并购双方有战略协同关系;②目标企业与并购企业的长期战略方向配合良好;③并购双方经营协同效应能够实现。

经营协同效应的实现,可以表现在收入的强化当然这种效应并不是很明显,因为合并后企业的销售增量不是一时能够完成的,一般情况下,企业都是希望能够保持现有的增长率,但总体上随着整合的进度,收入增量是出于上升趋势。经营协同效应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并购后成本的下降,经营风险降低主要是消除一些重叠成本,例如销售结构的重复设置,仓库的布局以及研发的设置,还有就是规模效应的产生带来一系列降低成本的效应。

假设:①目标企业为变压器制造业,根据“十一五”电网规划测算与“十一五”新增装机测算年均各类变压器需求量比较接近,能反映“十一五”需求量实际情况,从发展看,由于“西电东送”,全国联网,特高压电压等级出现(750kv,l000kv),电网的建设,变压器的更新,变压器需要量越来越大,故该企业具有发展的空间,并购企业为变压器行业的领头羊,具有技术和市场上的优势。

②并购前,销售收入10亿元人民币,以后年度以5%的速度增长,销售收入的增长主要体现在销售数量的增加。并购后,前三年销售收入增量维持5的速度,随着对目标公司的整合进度的完成,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有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融合,第四年收入的增长比例开始增加,增长率为10%,以后年度在此基础上分别保持8%、6%的增长率2013年后保持5%的增长率,后续期维持不变增长率为1%;

③并购前的成本为8.2亿元人民币,占销售收入的82%,企业在成本控制水平维持现有状况。并购后,目标企业的经营成本开始下降,下降到80%以后下降到78%,此处所讲的经营成本包括企业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

④由于经营成本的下降,所以经营风险也下降故折现率也应下降,但是并购企业为了避免支付过高的溢价,因为协同效应的实现是预期的,所以这里还是按照原来的折现率,原折现率为l5%。采用资本资产估价模型ccapm”)来确定目标企业折现率,本次折现率是根据变压器行业的风险系数确定的市场风险收益率。

⑤在并购后第一年、第二年的整合费用分别为1亿元人民币、0.5亿元人民币,以后的整合费用忽略不计,整合费用的支出主要在于技术的更新和完善,人力资源的调整等等;在这些假设之下,并购所产生的协同效应计算如下: 

 

表中:①成本的增量:等于并购后的成本~并购前的成本;②整合费用:是并购企业在目标企业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包括技术的更新,人力资源的培训等等;③并购后现金流:等于并购后的收入一并购前的收入一成本增量一资本性支出一运营资金的增加+折旧及摊销,这里没有考虑资本性支出折旧及摊销、运营资金的增加等因素,假设这些因素的和为零,因为资本性支出是一次性或几次投入,投入后的每年都是需要计提折旧的,对于并购企业在衡量溢价的大小时,在数值上大小可以相等。并购后在运营资金上的波动不大。

上述表中,并购前后最明显的地方就是成本的下降,成本占销售收人的比率下降,在同行业中随着产业的发展,技术的不断更新,销售的利润空间在下降,企业唯一的出路就体现在成本的控制上,而并购整合的成功正是发挥成本的优势,为企业提供盈利的可能。并购整合后,产生的协同效益是比较可观的,销售收入在并购整合完成后增长的很快,同时成本占销售收入的比率也在下降,当然这里只是实现经营协同效应,从并购的角度来说,实现协同效应都是连锁的反应,只是产生的各种效应的效果不尽相同,但最终并购者得到的预期收益从长远来说都是比较可观的。

(3)量化溢价方法的优势利用该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预测参数少,计算过程简单。差额现金流增量法比传统的采用并购前后的现金流的差额法更简洁,计算更方便,需要预测分析的参数少,这样可以使计算的结果更可行。传统的计算溢价的方法不仅要预测并购前的目标企业的价值,还有预测并购后目标企业的价值,这样预测的参数量多,多的事项是并购前后的资本性支出、折旧及摊销,运营资金的增加等,如果采用差额现金流增量法这些数据不用预测,因为在增量上没有增加。另外对现金流的预测本身就是利用现有数据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经营做出预测,对于未来预测参数是否实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参数越少越准确,而且企业实现协同效应后业绩是企业制定的目标,并购企业根据企业的制定目标和以往的经验数值可以得到相关参数,利用该方法一个过程就可以完成,而传统的方法需要分别计算并购前后的企业价值,然后相减得到溢价的大小,所以说差额现金流增量法对并购企业来说也是比较可行的。

企业并购的协同效应范文6

[关键词] 并购 协同效应 作用机制

协同效应是两个或多个资源体的资源发生部分或全部融合后产生的效益大于单个资源体的效益之和,即1+1>2。例如,如果两家企业合并后产生的效益大于合并之前各自的效益之和,那么这两家企业在整合过程中就产生了协同效应。当协同效应发生在并购领域时,就称之为并购协同效应。

传统上的并购协同效应包括管理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笔者认为这只是一种狭义的协同效应概念,根据协同效应的定义,协同效应表现为并购后的收益大于并购前双方收益之和,协同效应的内容应包括所有由并购而引起的股东价值增值部分,广义上的协同效应不仅包括管理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还应包括技术协同效应、文化协同效应和品牌协同效应等等。

一、管理协同效应

1.管理协同效应的概念。管理协同效应是并购企业利用自己丰富高效的管理资源,或者是使目标企业管理层尚未充分利用的资源发挥作用,产生收益;或者是改进和提高目标企业原有的管理水平,通过新的排列组合产生收益。

2.管理协同效应的作用机制。首先是管理机构的精简,在企业实现并购后,新设企业由于管理能力的转移和组织机构的共享,一般会削减一部分管理人员,精简一些办公机构和办公地点,使其管理成本降低,管理效率提高。其次是组织机构的优化,随着并购双方业务活动与管理活动的融合,双方的组织机构也会发生变化。并购完成后,并购企业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组织机构。并购企业有时把目标企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加以管理,有时又可能将目标企业分解,并入本企业的相应子系统,从而实现管理的协同效应。

二、经营协同效应

1.经营协同效应的概念。经营协同效应是指企业通过并购后,由于经济的互补性即规模经济,以及范围经济的产生,合并后的企业可以提高其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率。主要表现为:规模经济带来的固定成本的摊薄,如厂房、设备的折旧,采购费用、生产人员工资等。销售力量合并;营销规模扩张带来的销售费用的节约,如销售人员裁员、销售机构合并、广告支出摊薄等;利用对方销售网络进入新市场带来的销售量的增加;劳动专业化水平提高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关产品或服务间投入要素共享带来的成本节约,如能源、热力的充分使用等。

2.经营协同效应的作用机制。经营协同效应产生的主要是由于产生了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它们的作用机制又各不相同。首先,规模经济是经营协同效应产生的一个最主要来源,企业生产过程中各种要素的投入有一个最佳规模,在最佳规模点上,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平均单位成本最低。其次是范围经济的作用。范围经济是一个与规模经济有些相似并经常混淆的概念,是指一个企业用一套投入要素同时生产多种产品或提供多种服务的能力。当由一家公司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综合成本低于由两家生产单一产品的公司分别生产这两种产品的成本之和时,范围经济就产生了。

三、财务协同效应

1.财务协同效应的概念。财务协同效应是指并购给企业财务方面带来的效益,这种效益的取得不是由于经营活动效率的提高而引起的,而是由于税法、会计处理准则以及证券交易等内生规定的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纯现金流量上的效益。

2.财务协同效应产生的作用机制。一是充分利用自由现金流量。当一个企业处于成熟阶段,往往存在超过了所有投资项目资金要求的现金流量,从而形成大量的自由现金流量。企业存在大量的自由现金流量,可能会导致财务资源的巨大浪费。通过并购可以实现企业自由现金流量的合理流动。二是降低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的举债能力。一般情况下,规模大的企业更容易进入资本市场,它们可以大批量地发行股票或债券,由于发行数量多,相对而言,股票或债券的发行成本就降低了。此外,企业并购后,可以降低企业经营收益和现金流量的可变性,从而降低了企业的财务风险,这样就使得举债成本下降,举债能力提高。三是实现合理避税,税法对个人和企业的财务决策有着重大的影响。不同类型的资产所征收的税率是不同的,股息收入和利息收入、营业收入和资本收益的税收计算方式不同。由于这种区别,企业能够采取正确的财务处理方法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盈利企业并购有相当数量亏损的企业,或者亏损企业兼并其他盈利企业,利用亏损递延弥补条款来合理避税;另一方面,通过资产置换方式并购,达到避税的目的。

四、技术协同效应

1.技术协同效应的概念。技术协同效应是指通过专利技术、专有技术的低成本研发和扩散,使技术创新获得规模经济性并增加企业收益的效应。技术协同效应是由于生产技术的不可分性或者是经营的互补性而产生的新增收益。生产技术的不可分性是指技术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物品,它一经开发出来以后,就可以反复利用,并不增加开发成本,所以扩大技术的使用范围,可以摊薄开发成本。

2.技术协同效应产生的作用机制。首先,企业并购有利于技术创新。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几个基本要素一般包括企业的技术机会、技术能力、融资能力、技术创新的效率和市场销售的配套资产等。并购形成的大型企业具有更强的融资能力、技术能力和销售能力,有能力建立自己的专用研究和开发实验室,形成研发上的规模经济,同时大规模的公司能够承担由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所以并购能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技术在研发上的协同效应。其次,企业并购有利于技术扩散。技术扩散是指技术通过某种方式的传播过程。为了维护技术发明人的权益,各国都采取专利的形式进行保护,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技术扩散的速度。公司并购可以短时间内引进所需技术,连同熟练的职工和配套设备也同时引进,大大地缩短了技术开发时间,加快了技术扩散的速度。兼并后两个企业的外部交易“内部化”,技术转移的壁垒全部消除,双方的先进技术在并购后的企业中迅速传播,大大加快技术扩散的速度,提高技术的利用率。

五、品牌协同效应

1.品牌协同效应的概念。品牌是企业在长期经营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无形资产,品牌一旦形成就会在顾客心中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并为企业带来高于同行平均利润水平的回报。在企业并购中,依托并购企业已经建立起来的品牌及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可以马上提高目标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销售业绩。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企业可以有更加雄厚的实力进行技术开发、广告宣传,建立更为完善的销售和服务网络,这些活动都将进一步扩大品牌的市场影响,并极大增强品牌的价值和企业的竞争优势,形成良性循环。

2.技术协同效应产生的作用机制。品牌协同效应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它受到三方面的制约:一是品牌自身的实力,如果该品牌是国内甚至国际名牌,那么它对目标企业的业绩的影响就越大,品牌协同效应也就越强。二是目标企业对品牌的支撑能力,即目标企业的技术、管理等方面能否达到品牌的要求。如果目标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能保证品牌的一贯质量和性能,最终会破坏品牌的市场形象,品牌协同效应也就降低为零甚至为负。三是行业相关性,即目标企业产品与并购企业产品的关联程度。若目标企业的产品与并购企业产品是一种产品且有相同的市场定位,则品牌优势很容易就能转移过去,此时的品牌协同效应也就最大。若被并购企业产品与品牌原有依托产品关联性较小或没有关联,品牌原有形象和优势则难以发挥,品牌协同效应也就很小。

六、文化协同效应

1.文化协同效应的概念。文化协同效应是指由于积极文化对消极文化具有可输出性而存在规模经济的潜能,因此在企业并购中可以通过积极文化对消极企业文化的扩散、渗透和同化来提高被并购企业整体素质和效率的效应。文化协同效应的实质内涵就是建立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标准,从而形成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辐射力。虽然这种力量是无形的,其形成的过程可能也比较漫长,但是一个企业的文化氛围、员工的精神与士气对生产效率、管理效率,以及企业呈现在顾客与投资者面前的整体形象的影响却是巨大的,难以估量的。

2.文化协同效应产生的作用机制。文化可以通过三种类型的整合实现协同效应:一是文化注入,并购企业把自己的文化注入到目标企业,并对目标企业的文化进行改造,从而到达激活目标企业的目的。二是文化融合,将几种势均力敌的企业文化有机融合起来,形成一种新文化。三是文化促进,当一种文化受到另一种弱文化的冲击时,虽然强文化能够保持基本模式不变,价值观念体系已经相对稳定,但是由于毕竟引入了一种新文化,强文化也会受到一定影响,使原文化的功能更齐全,结构更完善。

虽然笔者对“协同效应”的作用机理是分类阐述的,但是在并购实践中,很难将它们截然分开。事实上,在每一起成功的并购案例中,可能同时有多种协同效应在发挥作用。比如,在某一横向并购中,可能会获得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增强市场控制力,还可能获得管理效率的提高,资金成本的下降等。他们综合作用的结果最终导致了:企业产生自由现金流能力的提高;企业资金成本的下降;企业现金流的稳定性增强等。

参考文献:

[1]朱宝宪吴亚君:并购协同效应的计算[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3

[2]向荣夏新平:并购中的财务协同效应[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