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定义范例6篇

环境工程定义

环境工程定义范文1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执法;应用

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体系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因为各种环境因素在满足建设项目需求的同时,是以环境质量来展现的,最终在环境监测数据中体现出来。下面我们就环境监测数据在环境执法和守法中的重要应用进行探究。

1环境监测和环境执法的概述

1.1环境监测的定义

所谓环境监测就是指针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进行测定,并通过一定的分析和监测,确定环境质量的污染程度和变化的情况。环境监测工作在进行的过程中,主要是在以环境为主体的条件下,运用物理、生物、化学等技术,对环境建设中的项目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基础上,对环境中的污染物成分进行定性、定量的科学分析,探索出环境质量确切现状及其变化规律,为环境保护、环境决策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策略提供依据,切实的对环境污染现象进行监控,从而提高环境的质量,实现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2环境执法的定义

关于环境执法的定义,是指依法享有环境管理权的行政主体,运用法律手段对相关主体采取的直接影响其权利和义务的环境执行行为,同时对其他环境行为进行相关的监督管理工作。环境执法是我国环保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改善我国环境问题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在环境执法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环境执法的规范性和标准化,并且依据环境监测数据进行科学的实施。

2在环境执法与守法中注重应用

2.1环境监测数据的合法性

在环境执法的过程中,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应用时,一定要注重监测数据的合法性,其中包括监测的资质、监测的程序、监测的标准、监测结论的合法性都是监测数据合法性的重要依据。环境监测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做好监测的采样记录,其中包括对采样地点、时间和采样人员的记录,其次在应用自动检测数据的时候,注重所用数据来源的可比性、可靠性,切实的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

2.2环境监测数据的时效性

其实环境监测活动是具有一定时效性的,在环境违法行为的形成过程中,其初步形成、发生和产生环境污染的过程会在时间的作用下,产生一定的削减甚至是消失不见,这就要求在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要第一时间到达污染现场进行数据采集、测定,切实的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时效性,为环境执法提供有效证据。

2.3环境监测数据收集渠道的多样性

在环境执法的过程中,应用环境监测需要留意到数据收集渠道的多样性,现如今,环境违法案件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其渠道也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因此在开展环境监测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先进的现场监测设备和其它高新技术,多渠道的开展监测工作,实现环境监测的多样性、高效性。

2.4环境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环境执法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注重环境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环境监测数据在进行记录时,保证所有信息的完整性,让各个环节与监测报告具有一定的统一性,为了保证这一点可以采取同步拍照、录像的方式,对监测过程中进行全程记录,这样可以有效的保证监测报告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3在环境执法与守法应用中的作用

3.1为执法的现场提供技术性支持

在环境执法的过程中,环境监测数据为其提供了技术性的支持工作,当一个企业出现违反环境的现象,在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中,成立一个专门的环境监测小组,及时地对污染环境进行评估和测定,比如环境污染的因子、浓度和排放量,在提供准确的污染物种类、量值的前提下,能有效促进环境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3.2为环境执法提供有力的服务

在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可以为环境执法提供有力的服务,同时还可以切实的提高人们的守法意识和思想观念。具体说来,通过环境监测工作,可以对环境污染的现状和特点、程度、范围等一些因素进行评价和分析,为环境执法的工作擦亮眼睛、指明方向,同时也给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和个人带来警戒,提高他们的守法意识,保证他们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时刻谨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4结语

本文对环境监测数据在环境执法与守法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希望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能够继续加大环境监测的力度,切实的保证环境监测在环境执法和守法中的应用程度,有效的促进环境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为国家的环境事业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胡安宏,刘济欣.浅析环境监测报告在环境行政执法中的证据作用.

[2]吴惠娜.浅淡环境监测在环境执法中的地位与作用.

环境工程定义范文2

 

关键词:工程建设 环境伦理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需要大规模的建设,能源却十分紧张,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但是给自然资源却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我们显然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为了能够让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能够在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同时,又保持环境健康的持续发展,我们应该思考工程建设中应具有如何的环境伦理学思想。 

    鉴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要发展经济,就要建设,大兴土木,大搞工程建设在所难免;一方面,要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得不得不重视环境的保护。两者皆不可偏废,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工程建设中应具有的环境伦理学思想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理清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作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只要是工程建设,势必需要环境作为其支撑,可以说,一项工程,就是一个以人类自身的活动不断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的过程。另一方面,没有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如果不保护环境,工程建设就没有了其赖以生根的基础,也丧失了其建设的物质来源。可见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是密不可分的。 

      从工程建设所需要的环境支持来看,首先,如果没有既定的环境,离开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空间,工程建设将变得无立锥之地。其次,工程建设所需要的一切物质资源,无一不是从环境索取。从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来看,没有工程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只是这种影响可能为正,也可以为负。一旦环境被严重的损害,被掠夺。那么被掠夺的环境反过来又可能对工程系统的发展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 

      就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而言,不可能象西方深生态学所推祟的那样,采取极端的生态保护主义,完全抹杀人类与非人类的界线,不管是否对人类有利或者有害,人只能盲目的服从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事实上,这样的环境保护政策,已经体现出了一定的环境法西斯主义的倾向。无论如何,发展才是我们的主旋律,我们不能也不可能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在雄厚的经济基础上,来谈环境保护问题。因此,我们的环境保护,不可能离开建设来谈保护。我们要在积极建设的前提下,再来谈保护。因此,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就当是共生共荣、一损俱损、互动发展的。 

    二、实现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良胜循环 

    要实现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具体说来,就是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体现出环境伦理意识,以良好的环境伦理意识来促进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工程建设中所需要树立的环境伦理意识,不应当仅仅是照搬西方环境伦理学中的概念,盲从于已有的环境伦理学理念,而应当结合中西环境伦理方面的有利成份,选取其中符合中国建设现状的部分作为我们采取环境保护行动的理论指导。我们不能因为要建设而不要环境,同时,也不能因为要环境而不搞建设,因此,一方面要看到并重视环境自身的内在价值,要尽我们所能的保护它,但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认识到它的工具价值,要充分的开发它,利用它,体现出人之所以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以消极不作为来保护环境,象西方深生态主义者所倡导的那样;也不能只要发展而不顾环境,象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文明之初所行为的那样。我们所应当追求的是: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要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工程建设中,要充分认识到环境是有生命的,是跟我们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命体,不能以妄自尊大的人类中心主义心态去开放利用我们的环境。同时,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也应该有所取舍,深生态中心学如环境法西斯主义一般的停止发展中国家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是

[1] [2] [3] 

显然不可取的,反之,浅生态中心学的自然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并重倒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再者,中国传统的生态思维中也不泛足以让现代人引以为鉴的成份,如道家所提出的遵循万物演化之规律,维护自然界的和谐秩序,就要求我们按自然规律办事,比如说都江堰,它对于洪水采取了引导疏通,而不是围堵拦截的方式,就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在保护环境问题上的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古老智慧。因此,在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最好的环境伦理便是能够实现两者的良性循环。

三、建立基于中国国情的工程环境伦理观 

    我国最现实的国情就是我们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当今单边主义肆虐的国际大环境下,加快发展是当务之急。在环境问题上,承担全球共同的责任是必须的,而解决自己所而临的具体问题更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的工程环境伦理学,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的理论与标准,也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对主体与客体、事实与价值这些形而上学的讨论中。就以深生态学的环境法西斯主义般的不作为主义为例,如果是在自然被开发之前的早期不作为,人类恐怕在今天仍然保持着史前的蛮荒状态;如果是今天的自然被开发之后停止作为,那么已经被破坏的自然就得不到应有的修复。建立基于中国国情的工程环境伦理观应该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二是要实用。我们所关心的重点不在于是否把道德共同体扩展到包括所有的生命,因为,这样不能解决任何现实中所遇到的环境问题。以三峡工程为例,如果照搬西方的某些环境伦理观点,尤其是深生态主义,那么三峡工程就是一项对环境伤害极大,极少考虑非人类生物权利,毫不尊重自然内在价值的工程。但是,我们要注意,我们的国情与西方国家的国情之间的巨大差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巨大差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在已经基本解决了人的生存问题的基础上来谈环境保护的,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人的生存与发展是我们的首要问题,这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我们都必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三峡工程作为一项能够提供巨大建设能源的水利工程的建设是势在必行的,有中国特色的工程环境伦理观,其主旨是要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其次,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也要求我们的工程环境伦理观是应用型的伦理观,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因此,无论是动物权利保护主义、生物中心主义或者是生态中心主义,只要是对发展国家经济有实用价值的成分,我们都应本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矛以取舍。例如罗尔斯顿的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并重的环境伦理观、泰勒的自卫原则及补偿原则等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积极因素。 

    综合一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二要实用这两方面的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工程环境伦理观是最符合我国国情的伦理学思想。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一方面,承认人类对自然的保护作用和道德人的责任。承认自然不仅具有工具价值,也具有内在价值,但又不把内在价值仅归于自然  自身,而提高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性质。这样,由于人类和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那么,不仅是人类、还有自然都应该得到道德关怀。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整体价值观的基础之上,承认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关于人类所特有的“能动作用”,承认人类在这个统一整体中占有的“道德人”和环境管理者的地位。这样一来,在中国式工程环境伦理观中,我们既要重视保护自然,但又并非是无所作为的“保护”。我们所倡导的保护,是建设中的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同时,环境日益恶化,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和中央的高度重视。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包括,到二O二O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是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在年月日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明确要求: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环境工程定义范文3

一、“五水共治”的含义和重要意义

(一) 关于“五水共治”和“碧水西湖”

水环境的问题,是现在浙江省所面临的非常严峻的问题,在降雨量较大的季节,就会发生洪涝灾害,在降水量缺乏的季节,又会发生干旱灾害,现在的环境问题又不断的造成水污染的现象,因此,水环境面临着非常严重的问题,已经对于生活在浙江省的人民群众造成了非常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威胁着全省人民的安全。除此之外,还有一点至关重要,世界闻名的杭州西湖景观是水环境的重点保护对象,水环境的日益恶劣,对西湖的清秀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在这样的水环境大背景下,我国各级政府都开始为此开展开工作,并审时度势,提出了“五水共治”的重要战略,即“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因此,为了能够打造“碧水西湖”,还人民清澈的水源是重中之重的任务,全面实施“五水共治”的重要治水策略刻不容缓。

(二)“五水共治”的重要性

首先,全面实施“五水共治”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为什么会出现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及水资源严重污染的问题呢?水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日益严重。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经济的问题,虽然我国的经济水平在不断地发展和提高,但是经济发展的方式和规模却仍旧是不协调、不成熟的。为了使水环境更加健康,经济发展的道路应该是绿色的、健康的、低碳的、可循环的。其次,全面实施“五水共治”所起到的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想要更快、更好地实现“五水共治”,就必须在治理水污染、洪涝灾害、排水给水节水等环节中启动一系列的工程项目,这些工程项目的开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经济的发展。

(三)“五水共治”战略的政治意义

长久以来,水环境的治理和保护都和政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更是有着“大禹治水”等历史事迹,在当今水环境严重破坏的社会,“水政治”更是有着非凡的意义和重要性。人民的生活当中有着稳定和安全的水环境,他们的满意程度就会提高,随之,政治局面也就会相应稳定。然而,如果政府无法做好排治污水的工作,无法还给人民一个高质量的水环境,将会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唾弃,而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所以,注重水安全的建设是全面提升人民对政府支持力度的重要环节,是保障政府有效运行的重要途径,更是满足人民群众的最基本的政治途径。

(四)“五水共治”战略的文化意义

对于水所带来的文化意义来说,同样是多方面的,在宝贵的文化作品当中,诸如诗词、书画、音乐等,都和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常常作为艺术家表达感情的一个重要载体,比如“富春山居图” 、“黄河颂”等都是水带给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因此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五)“五水共治”战略所含有的生态意义

对于生态环境而言,水更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是生态的基础。无论是山川森林、还是农田湖泊,它们基本的要素都是水资源,水资源状态的良好与否直接决定了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否。“五水共治”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把被污染的水资源还原成清澈的水资源,让人民用上安全放心的水,让天堂西湖永远保持它最动人的姿态。因此,“五水共治”就生态环境而言就有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政府工作人员,一定要以人民群众的要求为主,要能够摒弃不正思想,要能够抛弃“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的错误理念,要能够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将提升我国水环境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全面推进“五水共治”理念,努力打造“碧水西湖”

所谓“五水共治”,就是将五种治水目标当做一个完整的理念,要将其看做是一个系统,要能够齐抓共治,从而找到一个有效、切实的治水路径,全面推动我国水资源的有效发展。所以,面对“五水共治”的要求要能够将五者相互结合起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为水资源的治理创造一个有效的保障。

(一)做好工程建设

想要切实开展“五水共治”项目,就需要开展相关的一系列工程项目,这些工程项目的质量是“五水共治”工程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五水共治”项目当中包括防洪工程、城市排水给水工程、河道整治改造工程等,这些项目如果能够成功实施,则会造福百姓,将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反之如果出现豆腐渣工程,就会失掉民心。所以,全面实施“五水共治”,一定要抓好工程建设,要能够根据水治理的需求开展有效的工程管理工作,确保水治理工程的有效实施,而且要能够注重工程实施中所牵涉的环境问题,要尽量减少废弃物料的产生,要尽可能地做到既治理了水污染问题,又保护了周边环境,这样才能够促进“五水共治”的可持续性的发展,从而全面提升水资源治理的工作效率。

(二)做好蓝图规划

想要让“五水共治”能够完整的开始和结束,就一定要做好其蓝图规划,实现“五水共治”的统筹规划,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进行统一规划和整理,尤其是对水环境和水资源的规划管理等要做好明确的统筹,既要做好工程本身,又要处理好工程项目和其他领域的关系。

(三)提升技术水平

“五水共治”理念的提出并不是一个空谈,而是要能够做到“五管齐下”,全面推动我国水资源、水环境的建设。要做好相应的工作,全面提升我国水治理的技术水平,突破技术工程的开发,为我国水治理提供真正适合、有利于我国水资源发展的有效技术能力。同时,还要重视水治理过程中技术运用的监测工作,保障该过程无污染,不会造成环境损害等问题,并同时能够将相关工作结果及时地公布,让人民群众对水治理的工作进行有效监督。最后,要能够团结政府各方面的力量,全面加强水利部门、环保部门、建设部门以及经济部门等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加大政府各方在“五水共治”工作中的参与力度,从而全面推进水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能够和天堂相比,就足以证明了杭州西湖的美丽和魅力所在。杭州西湖是我国宝贵的自然文化遗产,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污染也日益严重。为了努力打造“碧水西湖”,保护好水资源,给百姓健康的水环境,就一定要实施“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个方案,也就是“五水共治”重要方案,明确“五水共治 ”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开展“五水共治”,全面实施“五水共治”,还百姓天然健康水资源,还原“碧水西湖”。

参考文献:

[1]严卫华,陈迁,朱凤娟.五水共治美我河山美丽建德再续新篇[N].浙江日报, 2014-01-27.

[2]李一飞.全面实施“五水共治” 努力打造“碧水商城” ――市委常委、义乌市委书记李一飞谈“五水共治”[N].金华日报, 2014-01-23.

[3]本报评论员.全民治水是“五水共治”根本保障 ――从治水捐款看如何达成治水合力[N].绍兴日报, 2014-02-04.

环境工程定义范文4

关键词:组织变革 社会信息处理 犬儒主义 形成机理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和科技的进步,企业为了在动荡变化的国内外环境中保持核心竞争力,通过私有化、兼并、收购、改变内部运作流程等战略或运作上的变革来适应顾客的需求,并获得长久的生存和发展。但是,组织变革在企业管理中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使企业发展更快、更有价值,也可以触发一种对混乱和动荡的强烈抵制。针对企业如何有效的推进组织变革的成功,学者从宏观、系统的层面,基于变革发动者的视角研究了变革的环境、管理理念、组织架构和组织文化等对变革成功有效性的影响。但Sange等在对组织变革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70%实施变革的企业都最终走向失败。在面临组织变革失败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龙立荣(2011)通过回顾国外员工变革的反应,发现员工个体的行为对于所有组织变革的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从微观、个体层面的因素,从员工的视角来研究员工对组织变革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有的关于员工对组织变革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员工态度的研究,而组织犬儒主义作为一种主流的负面工作态度(张士菊、廖建桥,2007),很少被学者关注,并用来解释组织变革。学者们关于组织犬儒主义的研究很多但比较零散,基本上还处于科学研究的初级阶段。对犬儒主义的形成机制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心理契约违背的视角,最早从心理契约违背视角进行研究的是Andersson,他通过文献综述法提出了一个员工犬儒主义的概念模型。Andersson认为心理契约违背是产生犬儒主义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通过分析公司环境、组织与工作和角色的工作场所特征来探索了心理契约违背导致犬儒主义的形成过程。社会信息处理理论关注社会背景对个体工作态度的影响作用。本文从员工个人层面出发,基于SIP理论分析了员工在变革过程中态度的形成,通过探讨信息环境和关系环境对员工犬儒主义的影响,构造了变革过程中员工犬儒主义的形成机理。

社会信息处理理论及犬儒主义相关理论

(一)SIP理论

社会信息处理理论(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简称SIP理论)是由杰勒德·R·塞兰尼克(Gerald R. Salancik)和杰弗瑞·菲弗(Jeffrey Pfeffer)在1978年提出的。社会信息处理理论的基本前提是把人看成一个自我适应的有机体,个体会根据社会背景和情景的现状的信息,来不断的调试个人的态度、行为和信念等。也就是说,人们会利用社会环境中他人的价值观、规范、期望以及行为结果等信息来引导自己的行为。Yuxia Qian和Daniels(2008)基于SIP理论提出人是社会人,员工在工作中形成的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受环境和信息的影响而产生的。一方面,个体的态度受社会准则和他人信息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人的想法也能够通过社会规范来影响个体态度。因此,社会背景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信息背景和关系背景。

(二)犬儒主义

犬儒主义最早是由Cook和Medley于1954年提出,他们认为犬儒主义是对他人的敌意观点,认为他人是不诚实、不真挚、不值得信赖和懒惰的。近年来,学者通过研究发现,犬儒主义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中,是当代时代思潮的一部分(Keyes,2006)。同时也存在于每个组织的成员中,包括美国、欧洲与亚洲的组织内部成员(Kouzes&Posner,1993)。此外,学者对犬儒主义的内涵也有更多的诠释,如人格特质论、情景论。持有人格特质论观点的学者认为犬儒主义是与生俱来的一种人格特质,这种特质是稳定的、固有的,且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员工的犬儒主义水平几乎是不能改变的。而情景论则刚好相反,持有该观点的学者认为犬儒主义是一种状态,产生于具体的情景,而不是一种固有、稳定的人格特质,同时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改变。

根据SIP理论,人具有社会文化属性,员工的态度产生于具体的社会环境和情景。因此,本文更倾向于从情景论来研究员工的犬儒主义。基于情景论的观点,本文将犬儒主义定义为员工对组织的负面工作态度,具体表现对组织缺乏诚信的信念、对组织的各种负面情感以及消极行为。其特征:一是多维性:员工犬儒主义是一个多维的结构,包括情感、信念和行为;二是依附性:在管理与组织行为领域,组织犬儒主义已被西方学者视为组织—员工关系的新范式(白艳莉,2011),代表了员工和组织之间的雇佣关系,因此要依附于组织而存在;三是动态性:组织犬儒主义不是稳定、固有的人格特质,它产生于具体的情景,是一种习得性反应,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四是传染性:个人的组织犬儒主义受同事和组织环境因素的影响,一个员工的犬儒主义态度可以导致其他员工甚至整个企业员工的犬儒主义态度。

变革过程中员工犬儒主义的形成机理

Abraham(2000)认为员工对未来变革的成功和管理者的能力持不信任与悲观的态度时,犬儒主义就会出现。根据SIP理论,犬儒主义的态度应该受社会背景的影响,因此,员工在变革的过程中形成的犬儒主义工作态度是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信息环境,也就是员工对信息的感知质量;关系环境,包括同事间犬儒主义水平(见图1)。

员工作为组织变革的参与者,是变革的最终实施者和推动者。Barki和Hartwick(1994)指出,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可以显著提高变革的成功率。积极的参与变革,使员工对变革的目的、作用以及方法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对组织和管理者也会产生更多的信任。此外,员工在变革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承担变革任务、参与变革的计划与实施,降低员工在变革实施阶段的沮丧感和幻灭感,从而减少员工在变革过程中的负面情绪,降低员工的犬儒主义水平。

组织变革的实施伴随着员工与上级、同事之间的沟通。沟通作为组织变革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组织实施变革的时候,沟通的环境越公开,沟通的能力越强,员工对变革实施的措施以及变革作用就会越清晰明白,此外,还能够增加员工对组织、对管理者、对变革成功的信心,降低员工的犬儒主义水平,从而促进组织变革的成功(Stanley,2005)。

Stanley(2005)把变革中的犬儒主义定义为对管理者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是指管理者缺乏推动变革成功的能力。这个定义暗示对管理者的不信任是产生犬儒主义的重要因素之一(Yuxia Qian&Daniels,2008)。信任和犬儒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犬儒主义的范畴比信任更广泛,犬儒主义包括情感、信念和行为,而信任只是指一种信念。尽管信任和犬儒主义是有区别的,但实证表明两者还是密切相关。一个对某对象持有犬儒主义态度的员工不会对其产生信任,对其有高度信任的员工也不会产生犬儒主义。因此,对管理者的信任可以作为变革过程中犬儒主义产生的影响因素。

员工参与、沟通以及对管理者的信任,是从个人层面分析员工在变革过程中对犬儒主义的作用。SIP理论强调员工工作态度是受社会背景的影响,基于此,社会背景因素可以调节员工参与积极性、沟通有效性以及管理者信任对犬儒主义的作用。本文把社会背景分为两个因素:信息质量感知和同事间的犬儒主义。已有研究发现,信息量越大、信息的有效性越高可以使员工产生一些积极的工作态度,如工作满意度。Miller和Monge(1985)通过研究信息质量与工作态度的关系,指出有效的信息能够降低员工在组织变革中的焦虑感,增加变革的开放性。员工感知到充分的信息、有效的信息,使其降低对变革的不确定性认识,在情感上更容易接受组织发生变革。总之,员工态度是以社会背景中信息可获得性为基础。员工感知到的信息质量越高,对组织变革就越倾向于表现积极的态度;相反,低质量信息的感知使员工表现负面的态度。信息的质量不高,员工就会对变革的流程、管理者产生怀疑,最终产生变革中的犬儒主义。

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人际关系在决策和接受变革中作用(Rogers,1995),SIP理论认为关系环境对员工的工作态度有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在同事之间的公开谈话和环境现状的解释中得到变化,公开谈话可以通过一些描述性语言来增强社会背景的影响;同事间会用一些评价性的信息来解释环境现状,以此通过社会规范来影响员工态度。犬儒主义具有传染性,个体的犬儒主义态度很容易“感染”到其他人。犬儒主义员工往往会向亲密的同事表达负面的工作态度,而不会在公开场合表达不满,以非正式沟通的方式来实现犬儒主义的传播。在变革的实施中,犬儒主义者倾向于谈论变革的消极因素,并强调这些因素对组织变革的负面作用。因此,同事之间的犬儒主义水平能够对其他员工产生作用。

变革过程中员工犬儒主义的应对策略

(一)提供充足的信息和有效的信息

信息质量对组织变革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和管理者应该关注信息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在变革的实施过程中,管理者要及时提供信息给员工,并保证每个人都能获得充足的变革信息。管理者在提供信息的同时,应该向员工解释变革的必要性和变革可能的结果,使员工充分了解变革,对变革产生积极态度。

(二)促进部门之间的沟通

由于同事能够影响员工的态度,管理者应该注重变革过程中员工之间的相互作用。企业的变革计划可以扩展到部门级,提倡员工在面临变革的困惑时多和其他部门的人进行沟通,而不是停留在一个部门内员工的交流。此外,管理者应该给各个部门更多的自,鼓励并支持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员工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

(三)创造管理者与员工互动的机会

对管理者的信任是变革中员工犬儒主义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获得更多的信任,管理者需要创造一些与员工互动的机会。Langer和Thorup(2006)这些互动包括倾听员工的声音、积极参与员工的组织变革。此外,在实施变革之前,企业需要让员工了解组织文化和历史,建立较强的集体荣誉感。管理者只有有效的应对变革过程中的压力并满足员工的需求,才能获得员工的支持,最终推进变革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朱其权,龙立荣.国外员工变革反应研究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08)

2.张士菊,廖建桥.西方组织犬儒主义研究探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28

3.张士菊,廖建桥.组织犬儒主义研究的新进展[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1)

4.白艳莉.组织犬儒主义:一个员工—组织关系分析的新框架[J].兰州学刊,2011,03

5.李焕荣,杨欢,刘得格.组织犬儒主义的概念界定、影响结果和形成机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15

6.廖丹凤.工作场所感知、组织犬儒主义与组织效果的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9

7.张简英翔.银行员工面对组织变革知觉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之研究—以组织犬儒主义、组织政治知觉为中介变量[D].中原大学,2005

作者简介:

杨欢(1988-),女,湖南邵阳人,广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环境工程定义范文5

第一条为保证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的实施,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的登记管理,根据人事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是指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以下简称“职业资格证书”),并经登记后,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或调查等工作(以下简称“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条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实行定期登记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须受聘并登记于一个有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资质(以下简称“资质”)的单位,并以该单位的名义接受委托业务。未经登记的人员,不得以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的名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

第四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登记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登记管理办公室”)为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登记管理机构,负责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的登记及相关管理工作。

第五条登记管理办公室定期向社会公布经登记人员的情况。

第二章登记

第六条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应当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3年内向登记管理办公室申请登记。登记有效期为3年。未在规定时间内申请登记的,其职业资格证书自动失效。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按设定的类别(附件1)进行登记。申请登记的类别不得超过两个。

第七条申请登记者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具备与登记类别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能力;

(二)职业行为良好,无犯罪记录;

(三)能够坚持在本专业岗位工作,身体健康,年龄在70周岁以下;

(四)所在单位考核合格。

第八条申请登记类别1者,须提交以下材料:

(一)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登记申请表

(二)《职业资格证书》;

(三)身份证复印件及近期一寸免冠正面照片3张;

(四)所在单位出具的劳动合同或人事关系证明;

(五)所在单位资质证书复印件。

申请登记类别2至16者除提供上述材料外,还需提供以下证明材料之一:

(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发的相应类别环境影响评价项目负责人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复印件;

(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成员受聘证明;

(三)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出具的相应类别业务考核合格证明(以下简称“业务考核合格证明”)。

第九条登记管理办公室应当自受理申请20日内为申请人办理登记。办理登记时,在《职业资格证书》中的“登记情况”栏目内加盖登记专用印章,并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登记证》(以下简称“登记证”)。登记证按统一格式编号(附件3)。

第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予登记:

(一)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

(二)申请之日前3年内,在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中有重大过失并受过行政处罚或撤职以上行政处分的;

(三)在申请登记过程中有弄虚作假行为的;

(四)未按规定办理登记手续,以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的名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的。

第三章再次登记和变更登记

第十一条登记有效期届满需要继续以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名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的,应当于有效期满3个月前办理再次登记。再次登记的有效期为3年。自登记有效期满起6个月内仍未办理再次登记的,其职业资格证书自动失效。

第十二条再次登记者除符合本办法第七条规定外,还应在登记期内具备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工作业绩,并接受继续教育。再次登记者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再次登记申请表;

(二)申请人在登记期内的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工作业绩证明;

(三)申请人在登记期内接受的符合规定的继续教育证明;

(四)《职业资格证书》和《登记证》。

第十三条登记者的受聘单位名称、资质等级发生变更或登记者单位调动时,应自变更之日起30日内向登记管理办公室申请单位变更登记。因登记者单位调动发生的变更登记,一年内只可申请一次。

第十四条申请单位变更登记者,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变更登记申请表;

(二)近期一寸免冠正面照片3张;

(三)《职业资格证书》和《登记证》。

因单位名称变更申请变更登记者,还应提交所在单位变更后的法人证书复印件;

因单位资质变更申请变更登记者,还应提交所在单位变更后的资质证书复印件;

因单位调动申请变更登记者,还应提交原单位出具的调出证明、现聘用单位出具的劳动合同或人事关系证明及现聘用单位的资质证书复印件。

第十五条已登记一个类别者可申请变更为两个登记类别。

申请增加登记类别者,应符合本办法第七条的规定,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变更登记申请表;

(二)近期一寸免冠正面照片3张;

(三)与增加类别相应的业务考核合格证明;

(四)《职业资格证书》和《登记证》。

第十六条再次登记同时可申请变更登记类别。每次只可申请变更一个登记类别。未获准再次登记者不予变更登记类别。

申请变更登记类别者,在提交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材料的同时,还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变更登记申请表;

(二)近期一寸免冠正面照片3张;

(三)与变更类别相应的业务考核合格证明。

第十七条登记管理办公室应当自受理申请20日内为申请人办理再次登记或变更登记。办理再次登记和变更登记时,在《职业资格证书》中的“登记情况”栏目内加盖登记专用印章,《登记证》内容发生变化的,重新换发《登记证》。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主持的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的业务领域应与登记类别一致,且不得超出所在单位资质等级及业务范围的规定。

第十九条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应在主持编制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环境影响技术评估报告、环境保护竣工验收监测(调查)报告(表)等技术文件(以下简称“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技术文件”)上签字,并注明其登记证号。

第二十条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登记管理办公室视情节轻重,予以通报批评或暂停业务三至十二个月:

(一)有效期满未申请再次登记的;

(二)私自涂改、出借、出租和转让登记证的;

(三)未按规定办理变更登记手续或变更登记后仍使用原登记证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的;

(四)以个人名义承揽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的;

(五)接受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委托后,未为委托人保守商务秘密的;

(六)主持编制的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技术文件质量较差的;

(七)超出登记类别所对应的业务领域或所在单位资质等级、业务范围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的;

(八)在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活动中未执行法律、法规及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管理规定的。

第二十一条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登记管理办公室予以注销登记:

(一)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

(二)有效期满未获准再次登记的;

(三)脱离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工作岗位3年以上的;

(四)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以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的名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的;

(五)以他人名义或允许他人以本人名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的;

(六)以不正当手段取得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或登记的;

(七)在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活动中不负责任或弄虚作假,致使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技术文件失实的;

(八)因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工作失误,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后果的;

(九)受刑事处罚的。

环境工程定义范文6

[关键词]网络教育引领教学模式学习环境

[作者简介]龙吟(1974-),女,河北保定人,保定学院,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北保定071000)赵子剑(1974-),男,河北保定人,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河北石家庄050091)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14-02

网络教育(e-learning)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然而并非先进的手段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不能构建良好合理的学习环境,在学习者、教师、网络资源和学习环境包含的诸要素之间缺乏有效互动,网络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当前的网络教育多是采取自主式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自我导向,自主地选择学习进度、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等,虽然使学习彰显出了个性化色彩,但是由于对学习者和学习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相当数量的学习者不能适应并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影响了学习效果。

一、引领式在线学习模式的构成要素

引领式在线学习是由教师的引领带动学习者进行网络学习,在引领过程中,教师严格规定统一的学习进度,对学习进行全程辅导,学习者与班级或是小组成员协同学习,保证学习参与者整体的学习质量。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和学过程中包含四个因素:教师、学习者、网络教学材料、网络学习环境。①其中的网络教学材料也可以看作网络学习环境中包含的要素之一。

(一)教师和学习者

引领式学习模式中教师要建立新的学习秩序,带领并促进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它打破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是在线学习者和在线教师之间建立大量的学习交互,通过有效的信息交流和互动产生的拉力,可以实现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整合。在交流过程中,沿着信息的流动方向产生教师和学习者之间方向相反的两对拉力。教师通过妥善安排自己的教学行为,发挥它在学习者学习中的引领作用,能促使这对相反拉力达到平衡,使得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材料紧密结合,从而保障实现学习目标。②

(二)虚拟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支持的e-learning把虚拟学习环境看做是学习活动得以开展和持续的基础。虚拟学习环境(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是一种开放的、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学习环境,它允许学习者与其他参与者、资源和各种表征互动。或者说它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标准化学习与管理系统,主要是用来支持网络学习的内容传递、促进师生间的交互和学习评价、管理等活动。③在虚拟环境中学习者主要与网络伙伴和广泛的信息工具互动。虚拟学习环境包含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个方面,物质环境主要指学习资源,包括学习材料、学习工具(认知工具/交流和协作工具/反思和评价工具)和学习空间(虚拟课堂);非物质环境指任务情境、教学策略(自主学习、分组、交流和协作和评价策略等)、组织环境(组织结构、任务和学习共同体)以及学习氛围、情感关怀和人际关系等。

有效的远程学习中“教师”“学习者”“学习环境”诸要素缺一不可。自主式在线学习模式中教育培训机构准备了很多协作、交流工具,如讨论室、答疑室等,但多数情况下这些工具和场所还是孤立存在着,并没有被有效利用,在它们面前学习者显得无所适从,使很多学习者被囚禁在网络信息海洋的“孤岛”之中,这就是破坏了网络协作学习环境,致使教师网络辅导、网络协作学习等交流无法有效深入开展。引领式学习环境要求重建被“自主式”学习破坏掉的网络学习环境。

二、引领式在线学习的教学模型设计

引领式在线学习的开展是基于教师指导下的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活动是指学习者以及与之相关的学习群体(包括学习伙伴和教师等)为了完成特定的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操作总和。④文章尝试性地提出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引领式在线学习设计模型,它以问题(案例、项目)为核心,建立学习“定向点”,然后围绕这个“定向点”,通过设计“学习情景”“学习资源”“学习策略”“学习工具”“引领策略”“评价标准”而展开,它们共同服务于由教学目标、学习者、学习内容而决定的学习任务这一核心。

(一)前期分析说明

1.目标分析。分析教学目标是为了确定学习的主题(包括基本的概念、原理、方法及与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教学就是一个促进学习者朝着目标所规定的方向产生变化的过程,所以教学目标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首先,目标编制要有弹性、可变化,强调知识的情境性、整体性,在真实的任务中展开,采用整体性的编写方法。其次,要尊重学习主题本身内在逻辑体系特征,避免非理性主义。最后还要区分教学和学习目标的不同,后者 是由学习者根据自我经验自己确定和追求的。

2.学习者分析。确定学习者的认知能力、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兴趣。对于学习者的分析,主要目的是设计适合学习者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学习问题,提供适合的帮助和指导,设计适合学习者个性的情景问题与学习资源。

3.内容分析。内容分析的成果是明确所需学习的知识内容、知识内容的结构关系、知识内容的类型;目的是在稍后的学习问题(任务)设计阶段,涵盖教学目标所定义的知识体系,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制定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策略,将高级学习内容嵌入建构主义环境,通过设计协作学习活动来体现并展开。

(二)学习环境设计阶段

1.学习任务的设计。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下,通过与学习伙伴进行会话、协作,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学习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问题构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学习任务可以是一个问题、案例、项目或是观点分歧,它们都代表连续性的复杂问题,能够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展开,均要求采用主动的、建构的、真实的情景下的学习。学习任务的表现形式是对学习活动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的描述,典型的活动任务有基于问题学习中的问题、研究性学习中的研究主题等。设计学习任务为学习者提供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它是整个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的核心和重点。

2.学习情景的设计。引领式学习以问题或课题作为起点,必须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共同体成员的特点设计适当的任务情境,以引发他们的学习活动。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对现实的一种解释、假设,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建构知识观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假设;知识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是针对具体情景不断更新地再创造,因而知识不可能以实体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知识具有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复杂性和默会性的特点。学习情景为学习者提供的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以使学习者产生学习的需要;同时又促进了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

3.学习资源的设计。确定了任务之后,资源就以任务为中心来组织。学习资源是指提供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文本、图形、声音、视频和动画等)以及从Internet上获取各种有关资源。为了了解问题的背景与含义、建构自己的智力模式和提出问题解决的假设,学习者需要知道有关问题的详细信息,并需要学习必要的预备知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详细考虑学习者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查阅哪些信息、需要了解哪方面的知识,这些都可以以学习资源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包括纸质或电子教学文档和书籍、有关内容的讲义、知识教学光盘、相关内容和案例的录像、录音资料、经整理文字化的相关案例、相关信息的网络连接。在课程设计阶段需要将以上资源电子化,利用数字平台提供的工具整合在网络平台上。此外,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是隐藏在学习参与者思维中的群体经验,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交流和协商来获得。

4.学习工具的设计。在虚拟学习环境中,学习工具是指与通信网络相结合的广义上的计算机工具,学习者可以利用认知工具来进行信息与资源的获取、处理、编辑、制作等,并可用其来表征自己的思想,替代部分思维。此外,操作支撑工具和信息搜集工具,则相对较少地直接与知识建构相关,主要为了减少重复性的劳动或低级的任务操作,减轻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和提供资源搜索的工具支撑。⑤通过协作和交流工具、反思与评价工具等各种手段来与他人通信,互相交流、讨论、协商,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共同建构知识的意义。比如异步讨论的方式可以促成群体学习,学习者在探讨问题原因和解决对策的交流的过程中建构知识的意义。

5.教学引领策略设计。教师和学习者在建构主义中的作用的定位与传统观念差别很大,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教学内容,而是知识的主动获取和建构者,在学习中起到导向和控制作用;教师也从传授知识为主变为指导、辅导,成为学习者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指导者。网络学习环境下教师的作用不能仅定位于知识载体的电子化,应该更加关注于指导学习者建构有意义的知识,是要用电子化的资源去指导学习者学习,所以有必要对教师的责任做出分工,如把教师组成员分类为项目负责教师、在线助学教师和技术支持人员。

6.学习评价标准的设计。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有效的评价可以起到诊断教学效果、激励教师和学习者、调整教与学的功能。评价活动应该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针对问题可以及时得出偏差,从而改进措施,为下一阶段的实施提供条件。因此引领式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主要是形成性评价,重视评价的监控、激励和评价反馈作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来说,重视形成性评价比重视总结性评价更有实际意义。还要注意在学习者进行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对他们实施统一的客观性评价是不合适的,通过让学习者去实际完成一个真实任务(或模拟真实)来检验学习者学习结果的优劣。

组织开展网上教学的过程中会面对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教师对学习者提供帮助不足及可能的学习评价和监控缺失等问题。引领式在线学习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些矛盾。本文中尝试性地设计了一种教学模型,并对其中几个关键要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希望能够指导专业教师结合自己课程加以借鉴。然而任何一种设计出的理想模式都存在问题,需要不断地实践检验并修订。

[注释]

①董艳.浅析基于网络的远程教学模式[EB/OL].省略/20020905/ 3066740.shtml,2002-09-05.

②王晨.引领式在线教学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B/OL].dlib.省略/ kns50/detail.aspx?QueryID=17&CurRec=1,2007-04-17.

③周跃良.中小学虚拟学习环境设计与应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