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方案范例6篇

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方案

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方案范文1

1.课题的界定

“生态.是指自然环境中生物自然生长发育的态势;“生态园”则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的相互关联、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我们所说的“德育生态园’,是借用“生态’、“生态园’的术语.强调以一种生态的眼光、态度、原理和方法来关注、思考德育问题,并以生态的方式来开展德育实践。生态哲学有两个最基本的观念:第一,在对待空间关系指向上,主张用联系的观点肴问题,强调世界万物的依存性。第二,在对待时间关系指向上,主张用运动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强调生命过程的延续性。这些生态哲学观点,就是我们构建“德育生态园”的理论基石。从这个意义上说,“德育生态园”是一种系统观、整体观、联系观、和谐观、均衡观、发展观下的德育理念和德育实施策略。

2.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首先把“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命名为生态学。1935年英国的生态学家坦斯利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本世纪70年代,生态系统的含义逐步广义化,它不但指生物学上的自然生态系统,而且指人工生态系统,甚至包括任何组织的动态开放系统。二十世纪初,以美国科学家和哲学家莱奥波尔德《大地伦理学》为标志,人类进入了追求生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考阶段,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生态哲学观念。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留明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了“教育生态学’这一概念,从此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开始渗透到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教育生态学胚芽早就根植于古代的教育之中:“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到教育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我国学者从80年代开始进行教育生态学的研究,1990年吴鼎福、诸文蔚的《教育生态学》是我国第一部教育生态学著作。1998年5月.刘惊铎、王磊在《教育评论)中撰文首提“生态德育一说。不过,上述生态德育的概念尚局限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属于狭义上的理解。2006年《江苏教育研究》刊载的南京十三中张恒柱剖校长的《关于生态型学校建设的初步思考》一文中“生态型德育’的提法,已经涉及新的意义,但仅仅是初步的思考,还不够深入,不成系统。

二、本课题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研究“德育生态园建设”这一课题,是克服传统德育弊端的需要.也是时展的需要。

1.传统德育存在诸多弊端

在德育目标上,具有明显趋高特点.、很少针对不同年龄特点.提出适时适度的情感品质和思想道德要求。在德育内容上,往往会将德育定位于政治教育范畴,忽略对智、体、美、劳诸育中包含的德育资源的开发,也排斥生理科学和心理科学等相关科学的有效介入。在德育方式上.往往过于重视我说你听,我授你受的说教方式,而不重视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真切体验,实践磨练。在德育主体上,往往过分重视学校和教师的育人作用,而忽略对家庭、社会乃至整个环境育人功能以及学生自我教育功能的开发。在德育时机上一般情况下,学校德育工作常常是按制定的计划去做.很少对学生个体思想行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跟踪性研究和预测性分折。在德育效果上.传统德育往往较多追求轰动效应.追求立竿见影,所以对整体而言.有时重形式胜于重实质;对个体而言.较多采用惩戒处罚的压服手段,不能潜移默化。传统学校德育的种种弊端,迫切需要我们作深刻的反思和根本的变革。

2.研究构建新型德育模式是时代的要求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尤其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互联网等媒体的快速发展,不仅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机遇,而且使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了一系列新的挑战课题。此外,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不仅需要积极推动现有学科教学的改革.而且需要包括德育在内的学校工作的全方位改革。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同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是一致的。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广泛宣传生态校园的重要意义.创建和谐校园,让学生里身于进步创新、文明儒雅、健康愉悦、竞争合作、公正科学的德育氛围之中。1.创建良好的德育生态环境。’2.打造出一批观念前喻、师德高尚、具有高超教育技巧的名师队伍。3.养成学生和谐人际关系能力及品质。4.养成学生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品行.使学生得到和谐、均衡全面的发展。5.养成学生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知难而进等优秀的竞争品质。6.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优良品质。

四、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更新德育观念.将过去形式单一,内容孤立的政治德育、人际德育整合成方式灵活内容贯通的有机整体。2.调整德育工作思路,创立多学科相互融合的科学有效的德育工作新模式。3.培养高水平的德育生态园教9稍队伍。4.建立相关考核机制和奖励机制。

五、研究假设

通过对德育生态园的建设.达成校园自然生态环境与校园育人生态环境的完美统一,形成进步创新、文明儒雅、健康愉悦、竞争合作、公正科学的德育氛围,使德育工作步入健康、科学的发展的轨道。

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方案范文2

为进一步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厚植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全体师生生态文明素养,辐射带动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生活创建,根据省教育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的通知》及市教育局《关于开展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县教育局在加强组织领导,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规划23所学校开展了2021-2022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前一阶段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抓好统筹协调

成立了以教育局局长为组长,局其他所有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基教股、计财股、发展规划和建设股、教育督导室等相关股室负责人、督学责任区负责人和各学校校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强化了创建工作的组织保障。为全面落实创建工作,制定科学的创建工作方案,局分管领导召开了统筹协调会议,商讨了创建工作方案,明确了职责分工,为创建工作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深入调查,科学制定创建工作方案

为全面准确做好绿色学校创建工作规划,2021年5月,县教育局对全县所有学校的绿色学校创建基础情况进行了摸底和分类,拟定了创建工作方案,下发了《关于印发<县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方案>的通知》,按要求制定了“绿色学校”创建规划及(2021-2022年)分年度实施计划,明确了2021-2022年创建工作总体目标(66%)和创建学校(23所)。按照属地原则,我县现有学校35所,其中市属高校1所,县属学校34所,2021年规划创建绿色学校9所,占比26%,其中高校1所,县属绿色学校8所;2022年规划创建县属绿色学校14所,占比为40%。

三、围绕创建内容,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全县各类学校在教育及其他职能部门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加强绿色规划管理、建设绿色环保校园、营造绿色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创建要求,切实加强资金投入,强化各项保障措施,扎实开展了一系列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总结前段工作的基础上,8月下旬至9月上旬,我县2021年绿色学校创建校对照《省绿色学校创建评价指标(中小学校)》开展了自查自评工作,自查自评结果是8所创建学校能够全部达标,到年底前可以开展评估验收工作。后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继续巩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积极改善绿色环保设施,努力营造和提升绿色校园文化,同时要及时收集完善和整理好创建工作资料,积极迎接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估验收。

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方案范文3

一、强化生态危机的生活感官

在生态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地引进学生身边的案例,对案例逐一深度分析并予以情景再现,让学生成为危机中的“主人公”,让学生对生态危机有更深刻的体验与带入感,对生态危机意识有更强的生活感官。让学生通过生态学的课程学习,切实感受到生态学是与生活息息相关,实实在在的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态学老师可以巧妙地设置课程内容来强化大学生的生态危机意识,并利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强化学生的认识。

二、分析生态危机的背后机理

在生态学课程教学中,在通过案例强化学生对生态危机的生活感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学科角度和理性思维去分析和掌握生态危机发生与防治的背后机理。学生只有对生态危机有了科学认知,才能形成科学的生态意识,才能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去看待生态危机的发生,从科学的角度去构建合理的生态运行机制,从而思考生态危机防治的具体措施。生态学课程老师通过分析生态危机背后的机理,来让学生从理性上对生态危机有深层次的认知,进而通过生态学课程的理论来帮助其形成生态意识。

三、注重生态行为的日常“落地”

在生态学课程教学中,生态学课程老师应更加注重将学生所形成的生态学意识转为日常行为。强化大学生生态意识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大学生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尤其是在生活中能够将生态意识有效地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将其内化为一种生态素质。如不乱丢垃圾、不使用一次性筷子、注意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都是生活中随处可以践行生态文明的载体与路径,我们可以做的、可以结合的还有很多。在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育路径中,要注重将所学知识予以“落地”,要更多地注重学生日常生活习惯的养成,进一步提升生态理念,把生态意识运用到生活、社会的各个领域。

四、加强生态意识的立体宣传

生态危机已经到了无法躲避的阶段,但是学生对生态危机的理解普遍不深刻。学校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对生态危机的立体宣传,将生态文明意识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举办系列讲座、知识竞答、辩论、社会实践等主题活动,作为课程教学之外的重要补充,使学生生态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叠加效应,深化对生态意识的认知与落实。

五、整合各方资源合力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过程复杂而曲折,涉及到不同的领域。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培育仅仅凭借某一方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不仅仅是课堂、学校的事,还是整个社会的事,需要形成合力。一是课程教学要注重与社会资源之间的结合,要不断拓展社会资源,开辟更多的社会实践基地,促进理论与实际相融合,同时社会实践基地等社会资源与平台,要更多地利用教育载体承担社会责任,相互促进。二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学校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规章制度及实施路径尚未健全,高校应加强制定与有效引导,给大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持与引导。三是强化多媒体运用于社会监督,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便捷优势与监督作用。四是及时抓取和把握社会主流思想与生态意识之间的结合,如在慈善、植树等活动中开创具有鲜明特征的生态主题活动,协同发展形成强大合力,借此强化大学生的生态意识。

六、结语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意识的培育是必经之路,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培育尤为关键。本文对生态学课程教学中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育路径进行思考和分析,对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与认知升级、生态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雪菲.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3.

[2]孙丹丹.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3.

[3]崔晓芳.我国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及其哲学思考[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1.

[4]杨淑萍,马玉香,奚秀梅.生态学视角下大学生环保教育课堂教学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5):123,160.

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方案范文4

关键词:生态设计理念;环境设计;现状;培养策略

一、生态设计理念的概述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最初是指房屋或者环境,而随着现代学科的逐渐完善与发展,其含义也得到了扩展,现代科学中主要表示自然界主体与各个系统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生态设计理念,简单来讲就是在现代环境中设计中,从生态的角度综合考虑各设计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各个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不仅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还应该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二、生态设计理念在高校环境设计教学培养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不断完善现代化建设方案,即不仅要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还应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对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这一现实的反映。高校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根据生态文明建设需求,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也随之确立,并逐渐融入了生态设计理念。环境设计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其是一门集合了艺术、科学、工程技术、环境策划与管理的综合性学科。现阶段,虽然我国多数高校都依据市场导向,开设了环境设计专业,但是其教学培养过程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在课程内容讲解上,更多的还是倾向于对环境设计效果的强调,而忽视了生态设计的要求,基于此,高校在环境设计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推动改革,不断渗透生态设计理念。

三、生态设计理念在高校环境设计教学培养策略

(一)完善课程体系,增加生态设计课程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现有效的教学培养的前提。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社会发展实际,将生态理念渗透在课程之中。将生态设计理念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来,并不是在课堂教学中单纯地引入生态设计的概念,或者对学生一味地强调生态保护、生态设计的重要性,而是应该以专业课程的方式,将生态设计确定下来。如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将生态设计融入到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中来,以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案例选择上,教师也应该有一定的侧重,注重对生态环境策划、生态设计方法、生态设计法规等元素的引入与分析。

(二)树立生态理念,积极感知生态环境

认识是实践的指导,在高校环境设计教学培养中,要想提高学生的生态设计素质,教师必须要从理念上转变学生单纯强调设计效果的误区,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学生的认知中来。在引导学生树立生态设计理念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对环境的感知作为提高学生专业设计素养的重要内容,即一方面在设计中融合生态理念,如在环境设计方案时,引导学生主动考虑建筑物、构筑物、道路交通、景观的生态价值,以最大限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另一方面还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环境设计效果,兼顾生态性与艺术性,以达到保护生态的设计目的。

(三)尊重生态周期,优化环境设计流程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交叉性较强的学科,在设计实践中,学生要想得到良好的设计效果,不仅要从环境的外在表现、功能等方面实现优化,还应该深入分析设计过程中所运用的材料、工艺、技术等。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由于学科之间的融合度较低,教学培养的侧重点被放在环境设计效果上,忽视了对材料、技术、工艺等内容的研究。而在生态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学校、教师应该从环境设计流程的角度出发,实现学科交叉,引导学生根据生态周期分析环境设计的整体效果,从而保证设计方案能够实现节能减排、美化环境、保护生态的目的。

(四)引入生态案例,加强实践教学指导

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尤其是在生态设计理念的指导下,环境设计方案更应该得到不断的论证与优化。在专业教学培养中,教师应该从提高学生设计实践水平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生态设计案例。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对生态案例的选择与整合,根据教学培养目标,让学生能够切实根据当前环境设计的生态需求设计方案;另一方面还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教学讨论氛围,让学生根据设计方案交流意见、分享灵感,进而实践设计方案的不断优化。

(五)把握生态原则,融合自然环境因素

城市是现代人工作、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现代化、工业化的环境设计使得人们逐渐远离自然,而逐渐增加的生活、工作压力又激发了人们回归自然的欲望,因此,环境设计专业在教学培养中,应该迎合现代人的这种需求,根据生态设计理念的指导,为人们在城市中构建出一个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在专业教学培养中,教师可以从生态设计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深入乡土、体会自然环境的魅力,并从中获取灵感,进而融入到城市环境设计中来。

四、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市场对于生态设计、环境设计人才的需求缺口也会随之扩大。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在专业教学培养中,应该切实尊重社会、市场的发展需求,从生态设计的角度出发,将生态设计理念贯彻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中,完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加强对学生的实践培养与引导,促使学生深化对生态设计的理解,提高生态设计的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郭晶,徐钊.论生态设计理念在高校环境设计教学中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5,(04):83-84+86.

[2]高薪茹,张斐然.生态设计理念———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的绿色指挥棒[J].艺术教育,2015,(11):18-23.

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方案范文5

关键词:高校学生;诚信档案;管理研究

近年来,各大高校高度重视学生的诚信教育、社会信用教育,通过推动思政课改革,建立健全学生诚信教育长效机制,开展学生诚信教育活动等一系列举措,多措并举,以制度化和常态化为诚信教育、社会信用教育保驾护航。诚信档案是学生走向社会迈向成功的通行证和身份信用证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不断深化,高校学生档案的管理手段正在从过去的纸质档案管理,逐步向以计算机为手段的管理方式转变,尤其是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学生档案的诚信度受到了越来越密切的关注。因此,新形势下高校学生诚信档案建设成为越来越迫切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

高校校园中,大学生签订各种形式的“承诺书”,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还款承诺书》、《遵守考试纪律承诺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缓交学费承诺书》等多种形式的诚信契约,制约着学生各个方面的言行。部分高校通过宣传栏、横幅、展台、广播,以及校园网进行诚信教育,烘托诚信氛围。高校教育工作者对诚信教育内容设置正在逐步完善,对教育理念不断进行深入探讨,在方式方法上也逐渐克服原有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引导的弊端,逐渐开始重视对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时代性和层次性,重视受教育者主体作用的发挥情况。但是,大学生的诚信缺失行为仍然较为突出。国家信用助学贷款的违约率虽然有所降低,每学年学期末总是有学生考试作弊,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中,同样存在被审查出来的非贫困学生开具假证明材料的情况。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关键在于建立高等学校学生诚信档案,完善高等学校学生诚信档案的使用及管理工作,完备失信行为的惩罚和激励机制。

二、高校学生诚信档案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最初要建立诚信档案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保证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顺利实施,主要是解决经济信用问题,后面逐步延伸到学习状况诚信、生活诚信、缴费诚信、学术诚信及网络诚信等。诚信档案主要涉及哪些内容,又应该怎样评判,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标准,这样就使得诚信档案内容范围不一,评判标准的差异也导致了诚信档案的可信度没有统一的标准、准确的范围,最终给诚信档案的实施带来困难.或者仅仅流于形式。很多学生对诚信档案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首先,部分大学生对诚信档案的作用和功能表示怀疑。他们认为建立高校学生诚信档案不一定能够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诚信水平。其次,有部分学生对诚信档案不以为然,甚至对诚信档案不了解。再次,有部分学生认为某些诚信档案涉及到了个人信息问题,在公布和利用时会与自己的隐私保护问题产生冲突。学生在看到自己不良记录时.总是想借口个人隐私而本能地进行保护,这也从侧面体现了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诚信行为缺乏信心,也是诚信意识淡薄的体现。目前我国大学生诚信档案还没有一个完备的统一的体系,其管理机构随意性也较大,导致了诚信档案管理处于?昆乱、松散状态。在诚信档案的问题上,学校主管部门的随意性也是比较大.有的由学生管理部门负责,有的由学生档案部门负责,甚至出现了多个部门保管的局面。由于各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严重破坏了大学生诚信档案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使得诚信档案的建立十分随意,同时也大大降低了诚信档案应有的功效。此外,大学生诚信档案的最终归属问题还存在争议,是归属于学籍档案,还是人事档案,还是单独设立,仍没有最终的定论。

三、高校学生诚信档案管理对策

(一)依规管理与“动态”管理相结合

建立健全高校学生诚信档案构建及管理的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失信的惩罚机制和守信的激励制度,明确诚信档案内容,科学、合理地构建诚信档案管理体系,细化诚信档案分工。在依据诚信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加强诚信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的同时,要做到“动态”管理,学生诚信档案“动态”管理,定期对诚信档案进行完善,体现诚信档案管理的正规性、时效性、严肃性和公平与公正,诚信档案管理体系“动态”管理,要时刻加强体系建设的科学性,就要坚持与时俱进,在硬件与软件管理上“推陈出新”。

(二)“多态”管理与开放管理相结合

“多态”管理即纸质诚信档案管理和电子诚信档案管理,纸质诚信档案管理利于诚信档案的审核、备案工作,电子诚信档案管理利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利于诚信档案的上报、汇总、监管工作。同时,充分利用网络科技手段,开设电子诚信档案管理系统及其数据库公共查询端口,高校内部各管理部门、招聘企业、用人单位等可根据授权管理等级进行不同级别的开放查询,全面掌握高校学生的诚信情况。

(三)明确学生诚信资料的收集渠道

学生诚信资料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内部的相关职能部门及学校全体,一是学校外部相关单位。在学校学生处(学生工作部)可以收集到办理助学贷款学生的相关信息;通过学校财务处可以收集到学生缴费及支付学杂费的情况;通过学工处还可以了解到学生家庭经济情况;通过教务部门可以查阅相关的学生成绩情况、学生考试状况、完成论文作业及出勤情况等;通过图书馆部门可以了解学生的借阅图书情况;通过后勤公寓管理部门还可以了解部分学生在寝室的情况等。这些都是在学习内部职能部门收集到的资料。我们还可以通过学校外面的相关单位了解学生诚信状况。

总之,建立健全高校学生诚信档案管理体系已迫在眉睫,高校学生诚信档案的构建及管理也是当下和未来社会诚信制度建设的迫切需要。加强诚信档案构建和管理工作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创建文明校园、培养优秀人才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方案范文6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生态学

案例教学于187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兴起并逐步发展起来,后流传于欧美和其他国家,它最先运用于法学和医学教育,其后运用于管理学和其它学科领域。在师范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相对比较晚,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教师教育案例教学方法才进入较广泛的研究和应用阶段[1]。1980年,我国引入案例教学,目前已在管理学、法学和其它学科领域的教学中广泛应用,MBA教学更是广泛采用了案例教学模式。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视频、文本形式的教学案例与视频文本复合体的案例已经开始同时出现在案例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日益丰富[2]。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实质上说就是随着历史发展人类对自然逐步认识的过程。传统的生态学教学是讲授式教学,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其弊端也日益明显。讲授式教学虽然很注重知识的传授,但是由于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因而忽略了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训练。教师在生态学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将生态学概念理论具体化、生动化,一方面可以增强课程魅力,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与学习效果。学生通过案例教学的实施,改变了讲授式教学中的被动接受地位,无论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一方面有助于掌握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法,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及同学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

因此在生态学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是必要与合适的。本文主要探讨案例教学法在生态学教学活动中的实施及优越性,旨在为相近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一、《生态学》案例教学的设计原则

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创造能力,让学生获得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自身对实际情境中的具体案例分析而主动构建的,获得知识的方式更为有效主动,不再局限于被动地听教师的讲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设计原则。

1、学生主体原则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首要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原则。案例教学的教学主体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不同。后者的主体是教师,前者的主体是学生,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中心,由过去传统教学的“重教”转为“重学”。

2、典型性原则

在案例教学的设计中,必须遵循案例的典型性原则。案例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生态学的教材内容,因此所选案例不能脱离教材知识点,在贴近生活的前提下代表生态学的普遍规律和主要原理。学生通过一个典型案例的学习,能够举一反三,将相关知识点融合贯通。

3、启发性原则

案例教学法在具体实施时还必须符合启发性原则。由于教学主体已由教师转变为学生,教学方式也应由传统的注入式教育转变为启发式教育,充分发掘学生主体的自主学习能力。一个具备良好启发性的教学案例,将会促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利用网络学习技术查阅背景知识、讨论热点问题、开阔学习视野,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生态学》案例教学的基本步骤

生态学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应有清晰的教学思维以及较高的教学设计水平。一堂优秀的案例教学课需要教师付出比常规教学更多的精力与准备。其教学步骤主要包括准备、实施、评价反馈三个环节。

1、案例教学前的准备

备案例:在进行案例教学前,教师一定要在众多的案例中精选适当的案例作为教学材料,要求案例必须与生态学教材的重要内容密切相关,能够反映生态学的理论框架,除了典型性与启发性外,案例还应具有时效性,选择与学生所处时代相关的案例,一方面能够反映生态学理论发展前沿,另一方面更容易在学生内心引起共鸣与关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备学生:考虑到学生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储备不够,教师应预先将案例布置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段时间准备。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相关材料,让学生熟悉案例,但更鼓励学生扩大视野,主动利用网络资源查阅与本案例相关的数据资料,还可以尝试让学生写出讨论时的发言提纲等,以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

备老师:案例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自身素质决定的。教师除了具备收集、整理、选择合适案例的能力外,还必须充分预测到课堂实施中可能存在的疑难问题及意外情况,并针对这些问题对课堂组织进行预设计及应对办法,从而起到总体引导、调控教学进程的作用。

2、课堂具体实施

小组讨论:在讨论时,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案例材料进行研究探讨,主要表现为根据生态学课程中的理论问题,以及学生预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研究问题。此环节主要侧重生态学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强调学生互相启发、相互补充,集思广益,使案例分析更加丰富完善和全面[3]。

集体讨论:小组讨论结束后,由不同小组的学生选出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该组对案例的理解、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此环节主要侧重由生态学现象到生态学理论原理的归纳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独立深入案例。

教师辅助:在学生汇报之后,教师进行点评并给予补充,强调一些重点和被学生忽略的要点,即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讨论,但要特别注意避免直接提出教师自己的观点或解决方法,以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此环节主要侧重生态学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

3、评价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