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范例6篇

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

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范文1

【关键词】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前景分析;焉支山

1 焉支山森林生态旅游概况

焉支山森林公园位于丝绸古道重镇张掖市山丹县境内南部,地处东经东经101°13′55″―101°23′15″,北纬38°22′21″―38°27′35″。距山丹县城45公里,东连永昌,西望张掖,南连祁连,北眺龙首,海拔2400米以上,最高主峰百花池顶海拔3978米。旅游景区规划面积12.5万亩,森林面积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2%。1993年由甘肃省林业厅批准成立了焉支山省级森林公园,2010年并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内有内陆荒漠山地森林、奇特的峡谷地貌、变幻的气候天象、深厚的历史文化等丰富的旅游资源,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森林探险、科考研究、生态教育等功能于一体,是西部理想的生态观光旅游、休闲避暑度假的理想旅游之地。2012年接待游客达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600万元。

2 焉支山发展森林旅游的优势

2.1 自然风光秀美

焉支山独立于河西走廊中部,境内被茂密挺拔的原始森林所覆盖,与周边的荒漠戈壁自然景观形成强烈反差,主要乔木树种为青海云杉、祁连园柏、山杨,林相极为整齐,高大原始云杉林下为翠绿的苔藓所覆盖,林间空地星罗棋布点缀着金露梅、小檗、沙棘、花楸、山丹花、狼毒花等成百上千种花灌木。焉支山地势奇拨险峻,景区峰峦叠嶂,沟壑纵横,焉支峡谷激流湍湍,两侧崇山峭立,奇石岩岩。瑶池浪花飞浅,深不可测,情人峰拔地而起,万寿岭岩如斧削,焉支松独立于峰顶奇石之上。山涧獐、鹿、獭、兔等动物出没林中,鸟鸣树梢,鹰翔蓝天,流水声与松涛声合奏成一首天籁之音,形成了一派生机盎然的峡谷生态景观。

2.2 生物资源丰富

焉支山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野生动物的栖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园区有高等植物有1034种,是我国内陆荒漠化区极为珍贵的原始森林,也是当地极为重要的水源涵养林。林区分布、栖息有陆生脊椎动物共162种,其中两栖爬行类有15种,鸟类112种,兽类35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马麝、玉带海雕、金雕,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有岩羊、猞猁、血雉、荒漠猫、白臀鹿等。

2.3 人文历史深厚

西汉元狩二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于焉支山下大败匈奴,逐匈奴于大漠之北,匈奴失此山而发出:“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的哀叹。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河西时颁昭于此山接见西域27 国君主使臣,史称“万国博览胜会”,从而焉支山被现代史学家称为世博会的起源地。大诗人李白在《幽州胡马客歌》中有:“虽居焉支山,莫道朔雪寒,妇女马上笑,颜如玉盘,翻飞射鸟兽,花月醉雕鞍”之绝句,但最脍炙人口的要数韦应物的《调笑令》:“胡马、胡马,远放焉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位于中山的玉皇观和山巅的钟山寺更是彰显了焉支山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

2.4 旅游条件便利

焉支山森林公园处在丝绸之路黄金旅行线上,是祁连山森林生态旅游代表景区,景区距山丹县城45公里,距张掖民航机场96公里,连霍高速、兰新铁路均从山丹县城经过,景区内有旅游专线车6辆。现有公园宾馆可每日接待100余人,目前在园区已开工修建的游客商务中心,规划日接待游客能力达到300多人。地方政府投资3000多万元,高标准修建了景区内外道路,交通便利通达。

2.5 地理位置独特

焉支山森林公园位于祁连山中部浅山区,为整个祁连山脉森林旅游探险的理想园区,周边更有国际、国内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嘉峪关城楼、青海湖景区,已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黄金旅游站点,进入了西安―天水―兰州―敦煌国际黄金旅行线大区旅游网络。毗邻有张掖大佛寺、肃南马蹄寺、临泽丹霞地貌、高台西路军烈士陵园等景点。与焉支山毗邻的山丹马场更是驰誉中外,山丹县境内还有长城路天博物馆、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捐赠设立的艾黎博物馆、拥有国内最大的室内泥胎贴金坐佛的山丹大佛寺等可借观旅游资源,从而使焉支山森林旅游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3 焉支山森林旅游的发展前景

3.1 森林生态旅游日益浓厚的社会氛围

世界人士预测,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球兴起。森林旅游业既具有人民群众自身需要的内在驱动,又拥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微观调节手段的外在推动,成为一项具有良好发展态势、充满勃勃生机的产业,前景广阔而深远。2010年7月,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张掖市政府了《张掖市旅游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山丹县提出大力发展“焉支风、马场梦、艾黎情、佛山缘、长城魂”―“五彩山丹”为主题的旅游产业,并将焉支山森林公园列为全县的龙头景区进行重点建设打造,各级政府对发展旅游的高度重视将不断推动焉支山森林旅游大发展。

3.2 优质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

因受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焉支山森林旅游的发展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大量优质资源没有得到开发利用。焉支山森林公园规划面积12.5万亩,目前实际开发的面积为1.02万亩,仅占规划面积的8%,科考探险、生态教育等旅游项目目前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展,“世博圣地,荒漠明珠”的旅游品牌没有真正树立起来。

3.3 发展生态旅游是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生态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产业,它关联范围广、市场扩张能力强、投资收效快,并能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进经济发展[1]。随着生态旅游发展,游客餐饮、娱乐、购物需求不断增加,为满足游客需求的餐饮、娱乐、工艺品生产加工等行业就会随之兴起,周边地区单一的、低水平的农业生产结构模式就会随之改变,而形成结构合理,利润较大的新的产业结构。发展生态旅游,还能增加大量的就业岗位,为下岗职工和农村闲置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3.4 发展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模式,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甚至是在当代人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2]。焉支山森林公园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是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范文2

对中国旅游界来说,2012年是颇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出现了充斥着景区“爆棚”、堵车、滞留和安全事故的“史上最长黄金周”,暴露出目前中国旅游业发展存在的瓶颈;也催生了“生态文明建设”首次写入。自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与传播的重要载体,中国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将步入一个新阶段。

中国生态旅游杂志诚邀10余位专家学者、景区管理者、媒体人组成专业评审团,评出了2012年中国生态旅游十大新闻。作为媒体,我们很荣幸能够在岁末年初有这样一次梳理过去、展望未来的机会,参与并见证中国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历程,并把它向我们的读者一一呈现。

“生态文明建设”首入生态旅游再迎发展新动力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召开。在十报告中,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从十六大报告提出“三位一体”,到十七大提出“四位一体”,再到十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党的理论体系不断继承创新、科学发展的过程。

十将生态文明建设增写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之中,将“美丽中国”形象和概念体现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生态文明成为生态旅游发展和提升的灵魂,而生态旅游更是生态文明建设与传播的重要载体。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旅游理念的高度契合,不仅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更将直接为各地的生态旅游事业提供全方位的发展保障。

生态旅游热兴起地方发展生态旅游热情高涨

从2011年3月“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推动生态旅游”之后,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及旅游行业的一个热门话题。

在此背景下,2012年,从中央到地方,我国各地发展生态旅游的热情普遍高涨。国家林业局设立森林旅游管理处,加强了全国森林旅游行业的统筹管理;国家水利部启动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并选择济南市作为全国首个建设试点城市;山东省成立旅游协会森林旅游分会,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担当生态旅游发展与决策的民间推手;贵州省完成《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文本编制,未来发展将更加注重旅游开发中生态和文化的保护利用;四川省雅安市在《雅安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出,2015年将初步建成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度假旅游城市:浙江省海盐县获评“亚洲十大自然生态旅游休闲名县”,将进一步推动生态旅游产业全面、健康发展;从化、韶关新丰、河源连平三地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打造105国道生态旅游的“黄金走廊”……生态旅游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蓬勃的生命力正在逐渐显现。

挖掘生态旅游效益南水北调办公布生态旅游规划纲要

2012年12月19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布了《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规划纲要》。根据这份纲要,南水北调工程景观与当地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将有机整合,并重点打造渠首工程、沙河渡槽、穿黄工程、焦作城区段工程和穿漳工程等主要工程景观节点,把沿线山水、古迹和这些南水北调重点景观工程串联成一条生态文化旅游复合廊道。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经过我国历史文化富集地和自然生态旅游景点集中区,丹江口库区和沿线有12处世界遗产,占全国世界遗产(43处)的28%;国家5A级旅游景区16处,占全国(147处)的1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67处,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20%。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途径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等19座大、中城市以及130余座城镇,涉及的受益人口约为1.45亿。建设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带将促进工程沿线区域环境改善、文化传播、移民安置,加快沿线生态旅游产业发展。

“黄金周”游客爆棚景区亟需解决市场超载

2012年的十一黄金周,被网友戏称为史上最拥堵黄金周。一纸高速公路节日免费的政策和174家景区降价措施,激发了国人集体出游的意愿:华山万人滞留,月牙泉骆驼过劳死,乌镇古桥万人踩踏岌岌可危,丽江上万游客找不到住处,西湖见人不见桥……黄金周旅游险情不断,将景区爆棚现象提升到了“红色预警”的高度。

长假如何走出人满为患的窘途?国内有专家认为,集中“狂欢式”的休假,带来的景区超载、交通拥堵等诸多问题,间接反映了中国休假制度的现实困境。尽管《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早已实行,但实际上很多上班族仍难以享受带薪休假福利,很多人只能选择“黄金周”期间扎堆出游。

黄金周折射带薪休假尴尬,而景区“爆棚”现象,同样暴露出国内景区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如公共应急管理缺位、精品景区不足、游线安排不科学、接待设施短缺、盈利模式单一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景区如何应对游客倍增成关注热点。

旅游地产投资狂热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矛盾凸显

2012年,越来越多的开发商正在旅游地产上“跑马圈地”。据统计,目前排行前100名的大型房企中,至少有1/3介入了旅游地产,包括万达、雅居乐、富力、龙湖、恒大、中坤、世茂、佳兆业等地产商。仅2012年一季度,全国旅游地产投资上亿元的签约项目就有近70个,总规模逾2600亿元,全年计划投资总额将超万亿;2012年1~4月,全国房地产总投资为15835亿元,而旅游地产占将近1/5,可见旅游地产目前在我国的投资热度。

不同于一般的住宅市场,旅游地产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它是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的无缝嫁接,具有更好的自然景观、建筑景观,同时拥有完善的配套功能和极高的投资价值。正是看重其极高的投资价值,开发商急切进入。而旅游度假生态项目的泛滥,或者以旅游的名义过度开发地产已经导致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不断凸显。在生态文明写入的政策背景下,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实现科学的旅游开发将成为业内下一步的工作重心。

捍卫“美丽中国”生态红线30余组织发出生态保护倡议书

2012年12月6日,30多家环保组织就当前生态保护面临的危急形势发出倡议书,号召公众参与到关注、监督、守护以及支持自然保护的行动中来,捍卫“美丽中国”的生态红线。

生态红线是继“18亿亩耕地红线”后,另一条被提到国家层面的生命线。《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国家编制环境功能区划,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

划定生态红线实行永久保护,是国家站在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高度,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也是落实“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战略方针的重要举措,将对维护国家和地区国土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少林景区度过摘牌危机5A景区实行动态复核机制

2012年5月份,备受社会关注的嵩山少林景区“摘牌”风波尘埃落定,由国家旅游局组织专家组对少林景区的暗访复验中,少林景区以971分通过复核验收。

2011年12月,地处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的少林景区因管理混乱,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要求“限期整改”。而这并不是唯一一家被“限期整改”的5A景区,在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暗访的全国24个5A级景区中,13个景区被要求“限期整改”。

“限期整改”标志着我国将对现有5A级景区开始进行动态管理。根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对已加入的5A级景区实施常态化的明察暗访,不符合条件的面临“摘牌”风险。同时,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也将吸收符合条件的景区加入。以此为契机,5A景区的动态化管理水平将得到提升,进一步实现管理科学化、数字化、智能化。

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出炉探索科学有效的旅游发展模式

2012年5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精神,积极引导和推动全国智慧旅游发展,在自愿申报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国家旅游局确定了包括北京市在内的18个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

国家旅游局要求各试点城市将智慧旅游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政府要在整合资源、组建机构和配套服务方面发挥主要作用,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建设智慧旅游,建立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科学有效的发展模式。各试点城市要抓紧编制本城市《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建设方案》。

国家旅游局在2011年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我国初步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旅游。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表示,旅游活动作为生活方式的延伸,必然因信息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随着在线旅游、邮轮游艇旅游、房车旅游、自驾车旅游等快速发展,为了满足新的市场需求,从技术层面说,最重要的就是实现基于移动互联、智慧城市等内容的智慧旅游。

三沙市成立海洋生态旅游迎来新机遇

2012年6月21日,国务院决定在南海设立地级三沙市,三沙成为我国最年轻的地级市。

海南第一次面临的发展机遇是建省办经济特区,经济社会从此获得长足发展;第二次重大发展机遇是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经济社会开始进入加快发展的上升期;三沙市的设立,则是改革开放后海南岛迎来的第三次重大战略机遇。

三沙市地域覆盖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这里海洋环境优美,海洋生物景观资源丰富,是我国乃至亚太地区发展海洋生态旅游极具前景的海域。然而南海诸岛的许多岛礁都是珊瑚造礁形成的,生态系统脆弱,环境容量有限。目前,海南省已组织编制了海南省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海岛保护规划等系列海洋规划,随着这些规划的实施,将为三沙市海洋经济的有序发展和海洋生态旅游新领域拓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九届中国生态旅游发展论坛召开生态旅游将是未来发展方向

2012年4月30日,第九届中国生态旅游发展论坛暨中国州长论坛在黔西南州兴义市开幕。

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范文3

一、智慧旅游的基本内涵

智慧旅游是一种信息化的旅行方式,它以技术条件为支持,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移动客户端为平台,主动推动旅游信息,帮助人们制定旅游规划,引导人们更有目的性地进行旅游。智慧旅游是指,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应用大数据技术、网络云等信息技术,对景区旅游信息进行收集、分析、整理,让游客借助移动终端,全面分析与认知旅游景点的信息。在游客掌握信息的基础上,他们可以自主进行旅游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可以带着明确的目的投入到旅游项目中,更能够节约旅游时间,全面优化旅游效率。同时,在智慧旅游中,游客可以结合大数据,了解当前游客的心得体会及相关评价,以便做出是否旅游、如何旅游的科学决策。在生态旅游管理体系中,智慧旅游的开展,它所辐射的群体是非常广泛的,不仅包括已经进入景区的游客,还包括其他社会大众。比如,某些没有旅游计划的人,通过大数据了解景区的特色景点,及其他游客的旅游经验后,也容易萌生旅游的想法。可见,智慧旅游还具备旅游推广的功能和作用。此外,在生态旅游如火如荼的今天,智慧旅游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条件,也具备法律基础的支撑。可见,智慧旅游是信息技术作用于生态旅游中的科学产物,是联系人们与旅游资源的桥梁。在智慧旅游视域下,生态旅游应该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不断优化技术条件,全面提升旅游资讯服务。

二、智慧旅游视域下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优化设计途径

在智慧旅游视域下,生态旅游应该积极建构完善的管理体系,不断提升旅游服务力度,全面优化旅游资源,综合性提升生态旅游的整体发展水平。当前,智慧旅游开展中存在比较大的问题,技术条件不成熟,基础设施比较差,旅游信息更新不到位,旅游信息服务范围狭窄等。基于此,生态旅游管理体系应该积极优化,以便更好地适应智慧旅游的发展。

(一)更新管理理念,明确智慧旅游

在旅游业全面发展的今天,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了人们旅游的新选择。为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全面提升旅游水平,结合生态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全面更新生态旅游管理理念,全面提升生态旅游的发展水平,明确智慧旅游的发展理念。一方面,加强旅游管理模式的全面创新,结合大数据,掌握游客的新需求,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更好地吸引游客投身到生态旅游中。另一方面,在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构建中,还应该以智慧旅游为指导,全面提升生态旅游的发展水平,明确智慧旅游的理念,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旅游。

(二)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旅游信息平台

在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中,基于智慧旅游的核心理念,景区应该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景区应该积极搭建旅游信息平台。一方面,景区在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全面保护生态平衡,全面保护自然环境。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动景区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景区要加强信息技术的投入,积极更新信息技术设施,不断提升景区管理人员的技术思维,引导他们通过技术投入,更好地开展智慧旅游。另一方面,景区在智慧旅游的开展过程中,还应该积极搭建科学完善的信息平台,全面覆盖景区的特色景点及旅游服务,同时定期更新和维护信息平台,积极吸引游客关注信息平台。此外,景区还可以借助信息平台,宣传和引导学生科学开展生态旅游,在旅游过程中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

(三)建立旅游管理体系,全面优化管理功能

在智慧旅游视野下,生态旅游景区应该构建完善的旅游管理体系,有效融合智慧旅游的理念,并以智慧旅游为指导,科学优化旅游管理体系的全面性,综合优化和明确旅游管理职能。一方面,在旅游管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规范业务流程,明确工作权限,综合性提升旅游管理的质量。另一方面,在旅游管理中,还应该制定生态景区游览制度,对游客的行为进行相应的规定,从而减少游客对生态景区环境的破坏。

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范文4

一、我县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

1、丰富的旅游资源。*地处秦岭南麓,总面积3487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全县林木蓄积量45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8%。境内森林植被茂盛,生长着种子植物1300余种,有红豆杉、连香、水青、秦岭冷杉等国家保护树种30余种;有野生动物300余种,羚牛、金钱豹、黑熊、锦鸡、大鲵、林麝等27种部级和省级保护动物,也是大熊猫的潜在栖息地;天麻、二花、五味子、当归等野生中药材达480余种。全县共有大小河流5800余条,水力资源极为丰富,急流飞瀑随处可见;仅木王国家森林公园就有3河9溪18瀑36潭72峰108个主要景点,周边又有塔云山、九龙鼎、月河风景区、乾佑河漂流、文家烈士陵园、云镇老街等景区景点,即将建设的旬河水力资源梯级开发项目将把我县主要的景区连为一体,届时将建成陕西最大最美的山水一体化风景区。一年四季,春来草长莺飞,夏来山花烂漫,秋来层林尽染,冬来松苍柏翠,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必然成为我县生态旅游开发不可复制、不可更替的承载航母。

2、独特的景观资源。*木王国家森林公园浓缩了秦岭景观精华,融林、花、峰、石、水、洞景为一体,处处呈现出了北亚热带优美的森林景象,园内有秦岭第一的千年冷杉带,分布着位居西北第一的千山杜鹃花带,还有华夏一绝的鹰嘴奇峰、世界罕见的千米石瀑地质奇观。国家生态旅游专家认为,木王的生态旅游资源不仅景观资源独特,且质量等级为国家一级,具有很高的资源价值和开发价值。这些极具特色的景观资源,使得我县在生态旅游开发上具有很强的垄断性。

3、明显的区位优势。我县位于陕南旅游大市场的中心,处在西(安)渝(重庆)高速、210国道、西康高速、西康铁路、西汉高速之间,其中有四条交通干线把我县木王国家森林公园包围在其中,形成了便捷的交通网络。这些旅游干线将我县与湖北省、四川省、重庆、西安、安康、商洛、咸阳、渭南、延安、榆林等省市紧紧相连,方便的交通直接连接着旅游客源市场。在我县周边还有柞水溶洞、金丝峡、南宫山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目前已经形成了陕西南部以西安市为主要客源地的旅游大市场和环型线路,为我县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和打造旅游强县提供了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4、良好的发展机遇。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以每年13-15%的增长幅度高速发展,我县在这种大背景下发展旅游产业是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符合国家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有着不可多得的良好发展机遇。据预测,到“十一五”末,我县规划年旅游人数将突破50万人,门票收入将达到2500万元,按照旅游综合收入与门票收入5:1的比例测算,旅游综合收入将达到1.25亿元,按照同样的增长幅度和比例计算,到“十二五”末我县的旅游综合收入将突破2.5亿元。由此可见,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实现突破发展将会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旅游产业也必将成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我县基础薄弱、财力有限,致使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发育不够健全,与旅游景点开发相配套的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大力度,有旅游无效益的现象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县上的几个主要景点没有上等级的旅游道路,大型车辆无法进入和通达,生态旅游的整体效益无法显现出来。

2、景点开发缺乏投资主体。目前的景区景点及其设施大多数是由政府投资修建,由于资金有限,建设档次低、规模小,目前还没有大的企业或企业集团投资*生态旅游产业,投资主体严重缺乏。

3、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够。旅游产品缺乏,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目前,我县的生态旅游基本上处于观光旅游阶段,没有形成集观光旅游、会议旅游、商务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业。事实证明,这种仅靠景点吸引游客的单一观光旅游模式不仅投入大、成本高,且回报期长、效益低,不能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4、旅游服务水平低。硬件方面主要表现在:旅游住宿设施数量少,档次低,配套性差,全县只有一家星级酒店,且规模较小,主要景区景点尚没有上档次的酒店和宾馆,只有零散分布的农家乐;旅游餐饮设施档次较低,类型较少,卫生条件需进一步改善;旅游配套设施不健全,旅游景点、景区厕所数量少、环境差。软件方面主要表现在:服务不规范,随意性大,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技能有待提升;服务内容简单化,缺乏个性化、人性化服务,尤其是缺少旅游信息咨询等动态服务。

三、对策和建议

1、必须理顺旅游管理机制。县上要组建强有力的组织协调领导机构,成立旅游开发公司,与县上的旅游主管部门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对重点景区实行管委会管理,走公司化经营路子。建立健全旅游产业协会,充分发挥其自律、监督和服务作用;把旅游工作纳入有关部门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逐步建立权责明确、奖罚分明的管理机制。加强全县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有计划地组织旅游管理人员到先进地区学习和考察,加强对导游和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培训,使他们不仅熟悉景区景点的知识,而且熟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了解民俗风情和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努力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2、必须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制约我县生态旅游快速发展之关键。一要建设旅游交通网络。公路交通要按照旅游发展规划,将重点景区道路纳入全市公路交通网络建设。特别要抓住云东油路建设的机会,进一步规划好黄家湾至杨泗的道路建设,积极争取资金,提高道路等级,加快完成道路改造,从根本上改变进入木王国家森林的道路状况;同时要加强景点内部道路修复和维护,延长道路使用期限,降低旅游产业的投入成本。二要建设精品景区。要进一步加大重点景区景点建设力度,突出木王国家森林公园的建设,不断提高景区景点档次。对于农家乐建设,要在规范提高上下功夫,逐步向绿色家园方向发展。三要完善城市旅游服务体系和服务功能,要按照山水园林式旅游山城的目标规划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区改造步伐,使每项工程、每条街道、每个建筑都以其高品位为城市添彩,为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必须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要按照“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产业要求,着力提高我县生态旅游发展的产业服务体系。一要加快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把*大板栗、野生中药材、象圆茶叶、木王腊肉、豆腐乳、无公害绿色食品等农副产品,进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打造成*绿色品牌商品。二要加快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的开发引进。要在家乡的大山深沟里寻找发展致富的宝藏,开发独一无二的奇石、根雕、花木等便于携带的原生态纪念品,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需求;要通过自主研发与借助外地加工相结合,逐步开发推出质优、款新、价廉、富有创意的*旅游工艺品。三要积极招商引资建设高档次的宾馆饭店、渡假山庄、康体养生休闲中心,逐步提高接待水平和档次。四要注意发展文化产业。*地处秦头楚尾,秦楚文化交汇的底蕴丰厚,同时*还是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之一。要充分利用丰厚的文化底蕴来提升和增强生态旅游品位,丰富生态旅游文化内涵,延长产业链,提高生态旅游产业化水平。

4、必须强化旅游宣传促销。旅游业的成熟与发展在于宣传促销。要通过各种传播媒体,大力宣传*的生态旅游资源,努力提高*旅游的知名度。一是精心策划。*生态旅游宣传促销每年要突出一个主题,以塑造*整体形象为重点,策划促销方案。二是创新宣传促销方式。要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借助名人效益宣传促销,组织画家画*、作家写*、歌手唱*、摄影家摄*、名嘴说*的形式,宣传推介*旅游资源。三是加强西安及周边城市的宣传促销,逐步建立营销网络,利用现代化手段,搭建旅游信息电子商务平台。

5、必须加大旅游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财政兴旅,旅游旺财,这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规律。在目前我县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要不断拓宽筹资渠道,在稳定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千方百计地引导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进行招商引资,逐步形成全社会办旅游的局面。一是要通过财政预算,建立旅游发展基金,把旅游开发的资金纳入正常的信贷计划等多种途径,确保生态旅游开发建设资金的来源。二是制定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外来资金的投入,为大开发创造宽松的政策、发展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三是要积极稳妥推行股份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共同兴办生态旅游,走出一条旅游、经济贸易一体化的发展路子。

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范文5

关键词:河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2-0161-02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旅游资源的破坏、环境的污染等等现象,同时也是给旅游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生态旅游恰恰是能够解决这一现象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旅游业中生态旅游的发展也存在了一定的发展障碍,主要是源于在生态旅游产品的规划中以及管理过程中过度开发和利用。生态旅游作为现代旅游的重要形式,它以特有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在开发和建设中,要遵循开发与保护的原则、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达到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在国际中最早提出来是20世纪60年代,到了20世纪80年代全球生态旅游热潮的兴起,美国著名旅游学家Hawkins当时提出生态旅游,但是并没有对生态旅游做出一个严格概念的限定。而正式把生态旅游作为一个专业术语的是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Ceballos-Lascur・in于1983年提出的。他认为生态旅游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强调地域性,这样的区域没有被打扰和污染,可以欣赏当地的风景和动植物的旅游。随着全球生态旅游热潮的兴起,生态旅游的思想进入中国,但真正受到国内重视是在1995年。1995年1月,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召开了第一届“中国生态旅游研讨会”,首次倡导在中国开展生态旅游活动。1999年确定为“99生态环境游”,和2002年“世界生态旅游年”的确定以及中国主办2002年“中国生态旅游论坛”的影响下,更是将中国生态旅游推向高潮。在中国的十几年中,生态旅游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一、河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河南发展生态旅游有独特的优势―旅游资源丰富,在自然生态资源方面,由于河南地处中国东西南北的过渡带,地貌、热量、水分、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在经向和纬向上的渐变性,使得河南各地的地质基础和地貌特征不同,这就决定了不同的热量和水分组合状况,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生物群落,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生态结构,为开发丰富多样、地域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产品奠定了基础。分为不同的类型:森林富氧生态游有鲁山石人山风景区、嵩县白云山风景区、内乡宝天曼风景区、鸡公山风景名胜区等;动物观赏游有济源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豫北黄河故道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南湾湖猴岛及鸟岛等地;花卉植物欣赏游有洛阳牡丹花、开封、石人山杜鹃花、鄢临县腊梅花、郑州月季花等;科学考察研究游有科学考察游伏牛山、太行大峡谷、桐柏山可开展生物、农业、林业等科学考察或组织实习和夏令营等活动;运动健身活动游有三门峡、南阳西峡、小浪底水域的黄河漂流,林州市林滤山风景区的滑翔、乘热气球、跳伞等空中运动项目,湖区垂钓,山区攀岩等;宜人风景游有云台山,神农山、白云山、重渡沟、淮源风景区游等;乡村休闲风光游郑州市金鹭鸵鸟游乐园、郑州丰乐农庄、郑州荥阳环翠峪、洛阳市栾川龙峪湾、许昌市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新乡市郭亮村等。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先后有二十几个朝代在此建都或迁都,历史文化积淀极其丰厚。河南有悠久的华夏文明,祖先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中原文化,为开发人文生态旅游产品奠定了资源基础,从而形成了人文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在人文生态游方面,旅游资源有黄河沿岸人文风情生态游、安阳殷商文化生态游、河洛文化生态游、宋文化生态游、古陵墓生态游等。

二、河南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1.开发过程中,不科学规划。在旅游规划的过程中,不进行环境评估,有些景区只顾经济效益优先,破坏了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环境的污染。生态旅游本身就是以优良的自然环境为依托,这样的恶性环境破坏不但不能达到生态旅游的目标,而且连正常的生活环境都遭到破坏。部分的投资者在进行生态旅游规划的时候,缺乏科学合理的论证和评估,不能形成可持续化的发展。

2.景区内的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在生态旅游景区,政府和投资人投资力度不够,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比如一些景区内生态环境的创意打造缺乏,比如像道路、亭台、休憩区域。在景区内满足不了现在的生态休闲的要求,住宿条件层次低,不能满足游客的休闲生态旅游的要求。比如在郑州的丰乐农庄,给游客提供的自行野炊的条件很有限,比如景区内游客不方便取水,游客垃圾处理不利于生态环境等等。

3.景区开发过度,造成环境恶化。生态旅游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旅游,在开发的过程中为了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使景区面临开山炸石、砍树毁林、水土流失、空气污染现象,自然和人文景观不相协调,造成环境透支,破坏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当地的人文生态风俗,造成过度开发出现的景区整理环境贫瘠。过度开发必然造成旅游越发展环境污染越严重的局面,这不符合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破坏周边人们的自然福利经济。

4.景区管理水平低。生态旅游景区建成之后,重在景区内的管理。在景区内管理人员综合管理素质不高,导致景区内的管理落后,管理部门分工不明确,责任不到位,出现误人管理或多头管理的现象。在景区内的服务不到位,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造成客人的投诉。服务质量不高,是游客的一次旅游也是游客的仅次旅游,影响景区的声誉和口碑。

三、解决河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完善生态旅游机制的政策法规。结合国外的管理经验,应不断完善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法规,改变政策、法规建设滞后的局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法律法规,推进生态旅游管理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进程。明确资源所有权、管理权、开发利用权,建立有偿使用、综合利用制度。2013年中国出台了《旅游法》,河南省相应的管理机构应在旅游法的出台之下加快出台生态旅游细则。具体的制定相应的标准,比如,生态旅游区规划通则、实施细则和资源管理条例等。政府及相应的管理机构严格执行指定的政策法规,为河南省的生态旅游发展保驾护航。

2.科学合理的统一规划景区。生态旅游的发展要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进行统一合理的规划,从长远规划的角度出发。在开发之前要对开发景区的实地情况进行论证和评估,根据不同规模、类型的景区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由于因地制宜的进行开发和规划,可以有效开发、充分利用资源、同时还能进行环境的保护。每个景区可以采用已有的开发模式,利用自己的优势,取得良好的效果。不论什么类型的景区,在开发的过程中都要按照既定的规划,达到生态旅游的条件,才是保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保证。

3.提高景区内基础设备的条件。在生态旅游景区,设施设备的条件有待更新和提高。加大投资力度,在增强景区设备的同时增进生态旅游的特色,比如景区的道路设计生态长廊;景区内的休息区域建成天然氧吧;景区内的交通施行无污染的电动车等等。对于进行生态旅游的游客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城市的游客,在自然生态旅游景区多呼吸新鲜的空气,放松身心。景区建设配套的住宿和增加特色餐饮,让游客有充裕的时间感受景区的魅力。在景区内进行生态环保的创意标语宣传,提高景区的环保意识。

4.适度开发打造精品生态旅游。对自然类型的生态旅游资源坚持合理适度开发,保护先行。同时坚持生态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用文化提升旅游品质,以旅游带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通过规划、有步骤、有计划、科学地发展旅游业,减少无计划的盲目性,科学安排旅游线路,满足不同人群的旅游欲望,规划设计出针对不同客源市场的旅游产品。同时旅游适度开发也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可以根据本地区特有的资源,开发特色旅游项目。不要重复开发,为了经济效益盲目开发,不但不能达到生态旅游的目的,反而破坏生态环境。根据每个景区的特色优势进行精品打造和开发,突出不同特色的生态旅游类型,满足不同需求的游客,打造多样的精品生态旅游。

5.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培养和引进旅游人才,引进高素质的生态建设人才,让员工能够做到最佳环保操作,能够从事相关的旅游理论研究。开展生态旅游,必须对其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注重增强员工的生态意识。培训应考虑基础性和实效性相结合,同时也要加大生态旅游人才的培养,结合地方院校培养一批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生态旅游人才。制订合理的人才储备计划,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6.建立多渠道的资源环境的宣传。对生态景区的游客进行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宣传,引导游客以正确的态度进行游览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对游客也可以采取一定的宣传,可以通过景区的人员进行宣传;通过宣传栏引导客人对环境的保护;发放保护资源的宣传手册等等。对于景区内不文明的行为进行教育,对于破坏性的旅游进行一定的经济处罚。

河南生态旅游的发展,目前正面临着诸多有利的优势,但是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威胁,要在将来有可持续化的发展就要解决存在的问题。保护生态环境,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发展,才可以迎来生态旅游辉煌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杨喜鹏.关于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J].生态经济,2014,(1).

[2] 何雪松.河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长效机制的构建[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3] 蔡文芳.中原经济区建设时期河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社科纵横,2013,(3).

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范文6

关键词:驼梁山;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体验;对策

目前,现代旅游正步入以持续发展为前提的新时代。旅游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其本质就是要寻求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协调发展、永续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在横向上要求地区经济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地区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在行业内部则要求以旅游资源为基础的旅游系统的持续良性运行与发展。近年来,旅游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在景区的开发和经营中已不断得到运用,但由于各种原因,真正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共赢的却很少。

驼梁山风景区位于河北省平山县西北部,是河北省旅游行业的后起之秀,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目前,驼梁山风景区旅游开发已进入了一定的阶段,作为生态旅游区,其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重中之重。本文针对驼梁山风景区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驼梁山风景区开发优势

驼梁山风景区位于河北省平山县西北部冀晋两省交界处,距省会石家庄市138公里,面积22平方公里,因山顶峰脊酷似驼峰而得名。

(一)资源优势

驼梁山风景区以山、林、泉、瀑等自然景观的良好组合为特色。驼梁山风景区层峦叠嶂,主峰海拔2281米,是石家庄地区最高峰,也是河北省五大高峰之一。其植被覆盖率达到95%以上,呈典型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自山谷到峰顶分布着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桦树林带、落叶松林带、亚高山草甸,共有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102科、686种。其中观赏植物资源相当丰富,观花植物181种,观果植物21种,观叶植物28种。茂密的原始森林,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着众多的野生动物在此栖息,有草兔、蒙古兔、松鼠和其它鼠类28种,此外还有山羊、狗子、野猪、獾、狐狸、狼等野兽,有苍鹰、山斑鸠、夜莺、山雀等80多种鸟类。景区内流泉飞瀑众多,知名的有冰泉、龙泉、马趵泉等数十个清泉和三叠瀑、通天瀑、人字瀑、五指瀑等瀑布,宛若串串明珠撒落峡中,晶莹清澈。风景区内的自然景观具有明显的季相特征:暮春五月,杜鹃花披红挂绿,山顶草甸五颜六色,美不胜收;夏季郁郁葱葱,绿波浩渺,云腾雾绕,山峰在云海中出没;秋季丹霞映天,红叶满枝,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冬季飞雪,冰川晶莹,银枝素花,一片银色世界。驼梁山自然生态呈原始状态,被誉为太行山中的一块绿宝石,这里空气清新,盛夏平均气温只有19℃,有“清凉极地”的美誉。

凉爽的气候、清新的空气和多彩多姿的景观相结合促使驼梁山风景区成为京、津、冀、晋等省内外游客消夏避暑和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

(二)区位优势

驼梁山风景区位于冀晋两省交界处,南连革命旅游胜地西柏坡,相距75公里;北接佛教圣地五台山,相距45公里。从石家庄通往五台山的最近距离通道穿过该风景区,这种旅游区位优势能使驼梁山风景区与西柏坡和五台山实现优势互补,客源共享。

二、驼梁山风景区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污染严重

景区环境质量是影响游客体验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景区内的各种污染会直接影响环境质量。驼梁山的环境污染源来自三个方面:山脚下河道内的建筑垃圾;景区内的“白色污染”;骑马项目带来的马匹排泄物污染。

(二)旅游设施极其薄弱

目前景区内部设施不足:景区内没有水电设施;食、宿、行、游、娱、购等旅游六大要素的开发没有科学合理的配套建设;安全警示牌、厕所和垃圾桶配备不足。

(三)旅游产品单一,内涵贫乏

目前驼梁山已开发的旅游项目仅有观光和骑马,产品形式单一,这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旅游市场的需求。门票收入是其最主要的旅游收入来源,旅游项目缺乏内涵,走马观花加留影是大多数旅游者最贴切的写照。未能很好地挖掘山岳型景区生态系统的科学内涵,使旅游产品内涵和品位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旅游商品层次不丰富,品种单调,科技含量低

目前驼梁山的旅游商品品种非常少,缺乏具有纪念意义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一些具有开发价值的商品还没有开发出来。已开发的旅游商品只有野香菇、手杖、南瓜等旅游商品,商品的档次低,科技含量低,旅游商品的生产处于初级加工阶段,销售摊位也很少。

(五)粗放式开发造成景观破坏和视觉污染

村民用塑料布在山顶空中草原搭起来的塑料棚和游道两侧布设的铁丝网对自然景观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仅有的两个厕所外观与景区的生态环境极不协调,给游客造成一定的“视觉污染”。

三、实现驼梁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以体验经济理论为指导,重新编制或修订驼梁山风景区旅游规划

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是景区开发的主要依据。为确保驼梁山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在进行旅游规划时,应当导入体验经济的理念。在体验经济下,旅游规划工作者应当努力营造独特而美好的旅游体验,从而使旅游者的旅游经历与日常生活迥异,使旅游者经常不由自主地进行回味,而且这种回味美妙无穷。这种旅游体验的规划设计落实到具体的旅游景区上,必须从两方面着手:横向上丰富旅游体验的类型,纵向上提升旅游体验的层次,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更新发展建立旅游体验系统,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管理

良好的环境是景区接待的生命线,人类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如管理不善,违反自然生态规律,很容易造成生态系统不可逆转的破坏。驼梁山风景区在环境保护管理方面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将生态效益放在第一位,逐步构建驼梁山风景区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是解决旅游景区资源破坏、环保不力问题的最佳选择。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3R原则,景区开发应减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在经济活动中系统地避免或减少资源的破坏;在废弃物的处理上,尽量实现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这需要充分发挥当地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需要科学技术与法律体系的支撑、需要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

2、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认识,形成保护生态、美化环境的广泛共识,是景区生态保护的重要环节。首先要对景区内干部员工进行强化教育,定期培训,在各自的岗位职责中都列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导游也可以把动植物、水、空气、岩石、阳光等资源作为景区重要内容向游人介绍。其次,还应对参与景区经营的当地农民及其他从业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引导他们认识生态环境与自身经营效益相得益彰的关系,从而自觉地参与到维护生态环境的工作中来。再次,就是要对广大游客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倡导文明旅游。

3、完善卫生设施,确保景区环境优美。游客乱扔垃圾是旅游景区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而完善的卫生设施是确保景区环境优美、避免污染的关键。应当在游客所到之处配置一定数量的仿树桩混凝土结构垃圾箱,定时清理垃圾,分类后集中处理。此外,景区厕所还可反映一个旅游景区的文明程度和经营理念。为了做到个性化、亲情化、舒适化和整洁卫生,景区厕所要合理配置,在有水源条件的地段宜建成水冲厕所,无水源条件的地段应建成生态厕所,其建筑风格、外形、颜色应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

(三)深入挖掘内涵,大力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

针对目前驼梁山风景区旅游产品和项目单一的现状,应当根据景区内不同的特色资源,如特殊的地质地貌、典型的森林植被、动物资源、药材资源、森林群落景观、水域景观等,开发出有特色的新的旅游项目,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如可利用景区具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特点,开发具有森林野趣和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比如筛选野生珍贵、观赏性强的植物,让旅游者参与植物引种驯化。

(四)根据资源特点,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

旅游商品是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百分比,是对一个地区旅游成熟度评价的重要标准。在旅游商品开发方面,驼梁山风景区应当紧密结合自身动植物资源丰富的特点,在生态性开发原则的指导下,大力开发旅游商品系列,并注重旅游商品的实用性、艺术性、纪念性、时代性和独特性。目前可以开发的旅游商品系列有:旅游工艺品系列,如动植物标本、石雕、根雕;旅游食品、保健品系列,如野生香菇、森林中草药等;旅游纪念品系列,如干花及其饰品、果类等。在旅游工艺品开发及选材时,对于那些再生能力较弱的特色资源,应尽可能减少使用,但为了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可做相应的变通。一方面是从用量上进行控制,只是作为一些点缀或装饰;另一方面是从质上提高,在设计与制作上下功夫,丰富其文化、科学内涵,工艺质朴精致。例如,为了满足旅游者求知的需求,可取少量的不同材料制作成物种标本,标上相应的种、类、科、属、拉丁文名、产地等,这样的旅游商品,可实现纪念、收藏、科普、赠送、生态教育等多项功能,对自然资源也能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另外,还可通过利用影像设备,对野生动物或禽鸟等进行拍摄、录制后,编制图文并茂画册,制作成内容丰富的多媒体光盘、VCD、磁带等,展示野生动物、禽鸟鲜活的生息场面。这样的旅游商品,不仅能给旅游者带来美的享受,也能起到对旅游者进行生态环境教育、科普的功能。

(五)树立危机意识,加强景区的危机管理

景区危机可能是由景区出现重大安全事件引起的,也可能是由景区以外的大环境引起的。建立景区危机预警系统,才能随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景区内的必要地段建立安全设施也是预防危机发生的重要举措。

总之,驼梁山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决策者、管理者能立足市场,树立全局的、长远的、发展的思想,做出良好的景区规划,确保机构运作高效率,而且要求游客能安全的游览,对可进入性、可获得性、多样性以及景区设施、服务质量感到满意,并主动参与景区的可持续建设,合理利用和保护当地资源,综合提高旅游景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达到经济效率、社会公平与环境完善三者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郑宝强,肖建忠,王廷录.驼梁山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研究[J].河北林果研究,2006(1).

2、张永安,康绘宇.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景区营销思路初探[J].服务经济,2005(4).

3、李经龙,张小林,郑淑婧.旅游体验――旅游规划的新视角[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6).

4、陈小春.构建循环经济模式, 实现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05(19).

5、张伟,张建春.生态旅游商品开发的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