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市场调研范例6篇

国际贸易市场调研

国际贸易市场调研范文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经济金融数额也在快速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出口量也迅速增加,国家也为此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对外贸易的管理工作,给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增长带来了很多的机会,国际贸易实务的市场营销策略也逐步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我国出口贸易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及时改正,保证我国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与进步。

二、开展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

随着对外经济贸易的逐步增长,世界各国已经开始认识到进行对对外贸易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充分的研究了进行国际贸易的必需手段。市场是国际贸易中获得经济效益的出发点。在国际贸易实务中,要充分的结合对外贸易市场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对外贸易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相应的对外贸易策略的研究工作,采用合理有效的对外贸易策略进行对对外贸易的研究和分析工作,进而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与进步,为对外贸易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国际贸易实务中国际市场营销的策略

3.1时刻掌握国际贸易市场的最新动向了解与掌握国际贸易市场的最新动态,有利于国家对国际贸易实务的管理与营销,在国际贸易的进行过程之中,为了有效的提升对外贸易的经济水平,就需要有效的把握住国际贸易的命脉就必须时刻了解国际贸易市场的动态实况,了解国际贸易的环境与情况,充分的结合自身的实际贸易情况,有针对性的促进对外贸易效率的发展,从最大限度上提升我国国际贸易实务。掌握国际贸易市场的信息与新闻更有利于出口企业对自身出口产品结构与质量的优化,更全面地完善我国国际贸易实务的结构。对于掌握了解国际贸易市场动态信息的手段,通过国际市场动态信息调查,能够对国际贸易实务的市场营销策略与营销策略进行认真的分析评估,并选择出有效的改进手段。

3.2对不同的目标市场实行不同营销策略的细分在我国的国际贸易实务中,市场营销策略是应对市场变化与市场需求,进行国际贸易实务结构优化的手段与措施,而且市场营销策略能够影响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在当今的国际贸易实务的市场营销策略中,主要策略的核心就是“stp营销策略”,即重视国际贸易实务中对国际市场的正确定位与划分,“stp营销策略”通过对不同目标市场的精确划分,决定实行相应的营销策略,并且根据“stp营销策略”,对不同目标市场的产品需求也要做到充分地了解,所以对于出口国家的内部市场的微观细分应该做到更好的地步,出口贸易企业应该对目标市场进行科学的细分,找出目标客源市场中客户的需求特点,抓住客户的消费心理来进行销售。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中应该做到对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进行有效的分析总结,在进行对不同区域的经济贸易的交流过程之中,充分的注重选择的对外贸易策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对于不同区域有着不同需求的消费者,则是要求相应的管理企业能够有效的找寻出相应的管理手段,尽可能的做到可持续发展,保证在后续的对外贸易进程之中,可以充分的保证对外贸易事务的正常运行。

3.3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为我国的国际贸易实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国际市场是国际贸易进行的土壤与根基,因此在国际贸易过程中,要不断注意对新市场的开发,以及旧市场的稳固,保证市场营销渠道的通畅。在国际贸易中,不能光考虑自身国家的经济效益,也应该在开拓国际市场中多下功夫,完善国际贸易对销售渠道的要求。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完善自身服务才是稳定市场的重要手段,对于国际贸易,将自己国家的产品销往国外,需要自身过硬的质量与服务来拉拢客户的心,这代表的是自身国家的面子问题。完善国际贸易产品的售后服务,进行适当的调价措施,都是加入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是争取国际市场份额的必要途径,出口贸易企业要认识到,产品出口国际后既是销售的结束,也是国际市场营销的开始,稳定国际市场的份额与客户源,是当今国际贸易实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结论

国际贸易市场调研范文2

【关键词】 产业结构 调整与升级 国际贸易 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日益融入到世界的大环境之中,国际贸易对促进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经济发展结构转变及制度适应上的创新,尤其是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步伐加快,给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提升带来了新的推动力。然而,生产要素流向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使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本国产业结构中比重进一步的加大,从而使产业结构出现了低级化的趋势,我国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提升过程中时常面临局限。故此,如何保证产业结构合理的调整与升级,从而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值得思考。

一、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商品和劳务等方面进行的交换活动。它是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或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是由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构成的。产业结构,是指各个国家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每个国家的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产业结构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在一起。先前有关国际贸易和产业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国际贸易和产业结构之间存在互相促进的正向变动关系,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国际贸易的产生源于产业结构的差异性。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成本差异,这是导致国际贸易的产生的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其途径是专业化。在产业结构类同的国家间,存在着大量贸易,因其贸易内容在实质上的互补性,两者并行不悖。其次,国际贸易得以维系的必要条件是贸易收益额大于零,至少等于零,这种收益首先表现为贸易产业的收益和发展。另外,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的正向促进并不局限于贸易产业本身的收益和扩张,由中间产品贸易引致的产业横向扩张和整个产业水平的升级――纵深结构效应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更为深远。也就是说,通过贸易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关联(前向和后向)将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和兴旺,表现为一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均衡增长。总之,国际贸易和产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众所周知,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经济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作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成员,其间关系值得研究。综合以往研究,笔者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概括如下。

1、产业结构决定国际贸易结构

一国的贸易结构的建立要基于本国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状况决定了贸易结构层次的高低,也就是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水平。先前研究表明,因资源禀赋不同而形成的贸易比较优势的变化遵循由低级向高级化的规律,即由轻工业部门向重工业部门转移,而这与产业结构的演进方向是相一致的。

2、国际贸易也会反作用于产业结构

由GDP(国民生产总值)=C(消费)+I(投资)+G(政府支出)+NX(净出口额)可知,净出口额的增长,也就是国际贸易的增长必然会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促进作用。历史经验表明,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起步和走向发达阶段,其对贸易的依存度大幅度增加。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转换的质和量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经济增长带来的经济规模的扩张必然会导致经济结构的演变,也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调整与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如何保证本国在国际贸易中占有主动的位置至关重要。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推动力,国际贸易要拥有必要的竞争力。国际贸易竞争力是反映一个国家在现有的科技水平下,结合本国的生产要素以及资源禀赋特点生产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是一国科技能力和其他生产要素结合的全要素生产力的体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以两位数的年平均增长率高速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大国之一。其中的原因很多,但都和充分发挥我国特有的后发优势分不开。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在正确政策的引导之下,加上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往往可以转化为强大的国际贸易优势,实现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高速发展。一国经济增长的质量是影响其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基础。以往对国际贸易竞争力提升的来源研究结果表明,一种是来源于国内人力资本(教育)、科技投入、科技存量、科技转化能力;另外一种是国际资源,本国可以从技术领先国吸收或模仿相关技术。当一国的科技水平与世界的差距缩小,其国际贸易竞争力就增强;当一国的科技水平与世界的差距拉大,就导致国际贸易竞争力下降。除此之外,由以上阐述的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互动关系可知,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必然可以提升该国的国际贸易竞争力。随着社会的进步,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换代,推动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产品不断涌现,这就形成了一种能够提升贸易竞争力的后发优势。基于资源禀赋等要素形成的比较优势是促成国际贸易竞争力的重要动力。发展中国家目前都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重大举措,而该举措是产生后发优势的来源。鉴于许多的后发优势可以转化为比较优势,这就必然可以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势力,进一步可以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

因此,一个国家想要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不仅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还要适宜的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国际贸易作为充分运用一个国家资源禀赋的一份子,其良好运营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还处于不尽合理的时期,低水平、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的生产线重复建设严重,生产能力过剩,而技术先进、科技含量高的产品生产能力不足,主要依赖进口或外商投资生产。另外,低技术、高能耗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占据着出口的主要的位置,而高技术、低消耗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才能保证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提升。寻求适应于国际贸易竞争力提升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路径在我国势在必行。深入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产生后发优势的机制,实现高技术产业由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为主转变。如此可以为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提供保障。

三、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相关措施

综上所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为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动力。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合理的产业结构有助于提供可以在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后发优势,从而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竞争力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或者科学技术的演进,而需要各个方面的协同作用。基于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的相关建议。

1、发挥政府引导职能,提供政策支持

政府始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中政策环境的制定者。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区域或者地方政府应主要扮演着公共事务管理者的角色,而不是主动干预经济活动。因此必须要尽可能发挥政府职能,引导并制定为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提供服务的政策。在以往国际间贸易过程中,由于国家政策的不同,产生了很多不可调和的矛盾。为了减少这种不利于国际贸易进行的矛盾,国家可以考虑制定相关缓冲政策。另外,国家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同样需要相关的政策支持。由于我国区域性差异较大,单一的大环境政策并不能保证各个区域有效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故此各个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区域特征制定相关政策。

2、完善市场体制,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众多企业经营实例证明竞争优势来源于独有的知识、品牌等要素。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品牌经济具有强劲的市场竞争力,是国际贸易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实施品牌战略是提高企业在国际竞争力处于不败之地的必然选择。品牌的塑造需要企业拥有自主创新的能力,而企业自主创新需要各种体制的支持,尤其是市场体制。市场作为充分发挥资源合理配置的载体,需要完善的体制作为支撑。故此,应着力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充分调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创新的积极性。加强市场监管,加大对专利的保护,这些都需要市场体系给予保障。

3、加大对外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经验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闭门造车根本不可能为一个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提供竞争力。现如今,各种跨国区域集团的备受推崇更是要求一个国家或者区域深刻理解合作的重要性,诸如,生产技术、管理知识等先进经验的分享。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模式,借鉴国外成功的发展经验。针对环境不确定性给发展带来的冲击,各个国家都致力于规避在贸易中可能遭受的风险。如何进行有效的规避不可避免的摆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尽可能的提升合作层次,加大合作领域是分散风险的最佳途径之一。另外,引进国外产业结构先进经验,形成以资源有效配置和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基础的合理的专业分工格局,进而调整及升级产业结构,为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提供动力。

四、小结

目前,国际贸易竞争力羸弱仍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面临的重要问题。产业结构的状况作为影响国际贸易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要素,其进行适宜的调整与升级也是大势所趋。随之,对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与国际贸易竞争力之间关系的研究层出不穷。本文综合以前国际贸易,产业结构以及国际贸易竞争力的相关研究,分析了产业结构与国际贸易的互动关系,进而探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与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提升之间的促进关系,从而提出了一系列提升竞争力的相关建议,诸如政府的支持,企业的自主创新等。笔者发现,产业结构只有进行因地制宜的调整与升级才能为一个国际贸易提供强有力的竞争力。总之,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提升不能仅仅依靠单一方面力量的推动,需要诸如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等各方面力量的协调推进。

【参考文献】

[1] 李滨、杨燕青:试论国际贸易和产业的正向关联效应[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1996(1).

[2] 关诗瑶: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理论关系[J].商业经济,2008(6).

[3] 贺雪娟:论后发优势对国际贸易竞争力的促进作用[J].商业时代,2007(5).

[4] 段世德、许建业、王靖:科技创新与中国国际贸易竞争力互动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3).

国际贸易市场调研范文3

(一)我国服务业需要有一个大的发展

服务业是我国相对落后和需要重点发展的领域,我国要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未来GDP的增长、就业的扩大和税收的增加,相当程度上要靠服务业,服务业需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已成为增长最快的部门,成为新的增长点。而在我国,服务业产业发展的滞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制约了资本积累速度和资本利用效率的提高,制约了人力资本的增长,制约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制约了市场的有效开拓。

(二)商务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是商务工作的重要内容

商务服务业(CommercialServiceIndustry),又称“商业服务业”,是与WTO关于服务贸易12大类分类中的商业相对应的一类服务产业。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服务贸易谈判小组在乌拉圭回合中期审评会议后,在对以商品为中心的服务贸易分类的基础上,结合服务贸易统计和服务贸易部门开放的要求,提出了以部门为中心的服务贸易分类方法,将服务贸易分为12大类。WTO成立后,继承了这一分类标准。商务服务作为其中的一个大类,主要指在商业活动中涉及的服务交换活动,既包括个人消费的服务,也包括企业和政府消费的服务。具体细类分为:专业性(包括咨询)服务、计算机及相关服务、研究与开发服务、不动产服务、设备租赁服务、展览管理等其他服务。目前商务部所主管的服务业主要是与商务直接相关的服务,这些服务业可以统称为“商务服务业”。

实际上,从产业的角度来看,无论对外贸易行业还是国内贸易行业也,都属于服务业或第三产业范畴。虽然由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但WTO对服务贸易的分类已经越来越成为各国公认的一种分类办法,国内由国家统计局最新修订的行业分类标准,对第三产业的分类虽然仍有计划经济色彩,但也比较接近WTO的服务分类标准。鉴于上述服务业特别是一些新兴的服务业需要大力发展,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性,从体制上看很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政府主管,需要政府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实施管理,因此,商务部应该是商务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行业主管部门。

(三)会展业等商务服务业既是商务促进的重要载体,更应被看作是重要的服务产业

长期以来,由于会展业、信息服务业、研究与咨询业等商务服务产业本身的功能与商务促进的宗旨有很强的同一性,一直被作为重要的商务促进载体。这些商务服务业不仅自身在引导生产、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创造产值与效益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而且由于它直接为商业活动中的各种交易活动提供服务,直接促进商品流通与服务交换,并且有着很大的“乘数效应”,客观上对促进商务发展发挥着特殊作用,因而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普遍介入。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这些服务业首先应当被当服务产业来看待。实际上,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这类商务服务业在被作为载体开展商务促进时引入市场机制,既有利于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商务促进的效率和水平……

(四)商务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有赖于相关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完善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买方市场,能否有效开拓市场也是经济快速增长能否得以实现的关键。无论是开拓国内市场,还是开拓国际市场,都需要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信息传输的效率。而我国物流产业落后,信息系统不发达,严重制约了市场的开拓。

当前,服务业的竞争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由于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80年代以来,全球服务贸易的增长已经快于实物贸易的增长。1997年的世界贸易组织的报告显示,1980~1995年,服务贸易年均增长8.4%,而同期实物贸易年均仅增长5.2%.种种迹象表明,全球竞争正在从产品领域向服务领域转移。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将逐步开放服务贸易。服务贸易的开放将对国内服务产业提出严峻的挑战,大力发展服务业,也是迎接这种挑战的需要。

二、改革基本思路

(一)改革理顺商贸、商务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体制

“十一五”期间加快商务服务业发展,关键是要按照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方向,从管理体制、法律环境、人才战略、市场机制等方面加快改革进程,为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1、推进产业化——把发展商务服务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是国家要把信息咨询、管理咨询、研究与开发、翻译服务、展览管理服务、会议服务、广告服务、市场及公众观点调查、公共关系服务等发展潜力大的新兴服务作为独立的产业来对待,进一步明确商务部门作为主管部门。

二是政府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服务产业的不同情况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包括拟订行业发展规划,做好相关统计工作;加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向企业及时提供相关行业与市场信息等公共服务;适当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探索政府资金引导、市场配置资源的商务服务业投资机制;制定商务服务业在用电、用水、土地使用、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等等。

三是要支持建立商务服务业行业同业商协会组织,制定相关商务服务业行业服务指标体系、规范和标准。

2、推进市场化—完善市场机制,增加竞争主体,鼓励公平竞争

一是要加快立法进程,重点完善展览业、物流业、旅馆业等商务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法律体系,一方面规范政府行为,另一方面规范市场行为,形成有序、有效的竞争环境,解决市场无序、恶性竞争等问题,建立有利于商务服务业特别是发展的公平经营环境。

二是加快培育研究顾问服务、会议展览服务、翻译服务公共关系服务、研究与开发服务、管理咨询服务、市场研究及公众观点调查等新兴服务服务行业的市场主体,特别是要大力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参与商务服务业各行业的发展。

三是要把发展商务服务业与政府职能转变及事业单位改制结合起来,实行政企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培育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竞争需要的微观主体。营利性机构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非营利性机构也要面向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政府商务促进体系中面向促进对象提供的信息咨询、市场调查、贸易展览、专业培训、技术辅导等许多服务项目,可由政府直接推荐有良好经营资质的研究机构、市场调查事务、会议展览公司、律师事务所等商务服务机构进行商业化服务(如服务市场较成熟,政府也可不必做任何推荐,由企业直接面市场即可),服务项目完成后再由政府对相关企业予以认定资助。

四是要加快形成统一的适用于内外资及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政策。

3、推进国际化—开展国际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努力扩大服务出口

加大商务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应与国际化配合起来,相互促进、互动发展。

一是要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市场的对外开放,以开放促进服务业体制改革,促进传统服务产业的改组改造,提高技术含量,形成新的科学的营销方式和业态;二是要大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引进先进管理和优秀人才,带动服务业水平提高,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是要废除或调整那些与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不相适应、不利于商务服务业走向国际的规定和做法,制定鼓励服务出口发展的相关政策,规范服务业出口的法律、法规。考虑对服务业出口实行出口退税政策。

三是要鼓励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支持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并购等方式扩大服务业对外投资;

四是要加强人才培训。通过举办学习班、辅导班、研究班等加强培训,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改革理顺服务贸易的管理促进体制

“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而加快服务贸易出口的发展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有效的措施,因此,要抓紧理顺服务贸易管理与促进体制。

1、明确服务贸易主管部门

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贸易大国对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宏观管理都是明确由同一个政府部门负责,如美国商务部、日本经济产业省、德国经济部等。而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已经高达800亿美元,但是服务贸易的主管部门实际上一直未完全明确(本届政府商务部的“三定方案”仍没有明确这方面的内容)。当前的体制是,商务部主要负责服务贸易的国际多边谈判、对外事务协调、服务业利用外资政策等事务,以及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的管理,其余服务贸易事务分属几十个相关部门。相应地,服务贸易战略发展规划、服务贸易立法、服务贸易业态划分标准、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等涉及服务贸易发展的重大事项,一直未能得到研究落实。因此,尽快明确商务部作为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与发展的归口部门已是当务之急。目前商务部外资司、WTO司和合作司虽然各有一个服务贸易处,但都分管具体事务,尚不足以形成对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宏观管理。服务贸易管理部门明确后,建议商务部组建服务贸易管理司,加强对服务贸易的宏观管理。

2、建立部级服务贸易发展协调机制

商务部对服务贸易的宏观管理主要是负责发展战略、出台进出口促进和管理政策、协调各产业在进出口环节的利益关系,参与谈判。由于服务贸易涉及的部门较多,因此,商务部的宏观管理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建议成立由国务院主管副总理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的“国务院服务贸易协调小组”,统筹全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相关政策。协调小组的办事机构设在商务部服务贸易司,以便推动相关工作的进展。

3、建立国家服务贸易出口促进战略

发展出口导向产业,谋求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产业扩大出口、进而实现服务贸易的进出口平衡发展,是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方向。服务贸易的主体是企业,要推动企业在全球化的市场范围内、以全球化的发展战略为指导、进行全球范围的资源组合和配置。因此,部级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建立后,首先应围绕这个方向,抓紧研究制定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在合理科学的战略指导下推动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促进服务业出口,不仅仅是贸易问题,更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因此,为实现重点行业的服务贸易发展战略,我国政府在产业发展、区域发展、企业竞争力提高、国外市场开放等方面应制定相关政策,发挥促进作用。

4、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的法律和制度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逐步加快。“十一五”期间服务贸易开放的深度和广大还将进一步加大。按《服务贸易总协定》实施最惠国待遇和有条件的国民待遇,制定一部统一的《服务业外商投资法》,保障外国投资者的利益,并据此对国内服务业造成重大损害或损害威胁时,及时采取相关的救济手段,如服务进口保障、国际收支平衡的例外等,非常必要。

国际贸易市场调研范文4

关键词:区际贸易;国际贸易空间;拓展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9-0178-02

由于金融危机严重阻碍国际贸易的发展,区际贸易空间拓展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国内外广大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从现有文献资料看,学者们对区际贸易研究的内容涉及到区际贸易壁垒、我国区际贸易的现状、拓展贸易空间的研究和用模型来构建区际贸易空间。本文将较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评析,以期对研究区际贸易空间拓展问题的学者们给予一定的参考与启示。

一、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基础理论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分工和国际分工学说基础之上的。斯密将其分工理论推广到国际贸易分工领域,创立了绝对成本理论,令人信服地论证了一国只要专门生产本国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产品,用以交换本国生产成本绝对高于他国的产品,就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获得总产量增加、消费水平提高和节约劳动时间的利益。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的问世,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比较成本理论揭示了国际贸易领域客观存在的经济运行的一般原则和规律。比较成本理论表明,不论这个国家处于什么发展阶段,经济力量是强是弱,都有可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处于劣势的也可能找到劣势中的相对优势,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从参与国际贸易分工中获得利益。

二、国际贸易空间的研究

将区位理论与国际贸易密切联系起来的是贝蒂尔・奥林(B. G. Ohlin),他指出:“如上所述,国际贸易理论是一个‘多边市场理论’,其他多边市场理论,可以从价格差异理论和地租理论中看到。然而,尤其重要的是,国际贸易理论是接近于区位理论的。区位理论比国际贸易理论更为广泛,贸易理论的一大部分可以看作是区位理论的一小部分。”可以说,奥林开拓了贸易与区位理论之关系的新领域。

新兴贸易理论解释了国际贸易内生形成的原因。杨小凯等经济学家从分工和专业化角度对此做出了很好的解释,他沿着斯密市场范围限制分工的观点和Young(1928)分工――市场――分工的互动关系,与传统贸易理论中将消费者和生产者分开相反,他将两者合而为一,并用数学将这些思想加以形式化,形成了国际贸易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得出了国际贸易内生于国内贸易的结论。该理论认为随着市场交易效率的提高,分工和专业化水平会不断提高,较高的分工和专业化水平必须和较大的市场容量相适应,而国际贸易可以使得市场的容量有效扩大,因而,随着国际间交易的交易效率的提高,国际贸易就会自发形成;认为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的原理都是一样的,都是折衷专业化经济与交易费用之间两难冲突的结果。因此,一个国家卷入国际贸易的程度,也可以用分工水平和交易效率来解释。发达国家因为交易效率高,均衡分工水平也比发展中国家高得多,因此,也就更需要国际贸易来充分利用高分工水平的好处;而落后国家因为交易效率低,均衡分工水平也低,国内贸易就能适应低分工水平,并不需要很多国际贸易。

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国际贸易的传统理论考虑的是国际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所得,将空间经济理论应用到国际贸易传统问题,更强调了外部经济在贸易中的作用,即行业层面上(与单个厂商层面上相比)的收益递增会导致在其他方面相似的国家专业化生产不同商品。对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中心―模型表明,虽然从总体上看贸易自由化会使一个国家的工业在空间上显得更加分散,但是对某些工业而言,贸易自由化却可能带来空间集聚。这隐喻着由于存在这些效应,使得对外开放所带来的国民福利的增进,比通常讲的贸易所带来的福利要多得多。一般认为,国际贸易所得来自于消费者所得和生产者所得,其中后者是通过发挥比较优势,从而改变产业结构所带来的。但空间经济地理的分析表明,贸易可以导致内部经济地理的重新组织,它既在总体上促使制造业活动变得更加分散,同时又促使某些产业发生集聚。当一个产业为了适应贸易方式的变化而重新组织生产时,意味着贸易也许通过更深一层作用机制,来改变一国经济的福利水平。

沈坤荣、李剑对贸易和人均产出之间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数据证实,国际贸易通过提升国家要素禀赋结构和加快制度变革进程对人均产出产生了正面影响;但国内贸易则相反,国内市场分割的加剧,阻碍了国内市场的一体化进程,进而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三、区际贸易空间的研究

1.区际贸易壁垒的研究

王雷认为,区际贸易壁垒会通过影响一国经济整体内部的协调而阻碍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就我国区际分工和贸易壁垒问题的现状结合近年来的数据进行了实证考察,发现我国整体的区际贸易壁垒虽然仍较高,但有降低的趋势,东西部的经济差距对国内经济协调有着较大的影响。同时发现我国区际贸易开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无论是产业间的还是产业内的贸易。通过对区际贸易壁垒形成机理及其与国际竞争力相关度的分析,发现制度因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将大大推进我国区际贸易的协调和全国专业化分工及规模经济的实现,进而可以有效促进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陈钊和陆认为,改革以来财政的分权和地方政府的发展战略是导致地方保护主义的深层次原因。由于较发达地区在高技术产业拥有比较优势,且通常具有较快的技术进步速度,所以往往在贸易收益分配的谈判中占据了较大的份额。而落后地区如果选择暂时不加入分工体系,它将失去当期分工的收益,同时却将提高自己在未来分配分工收益的谈判中的地位,甚至可能实现对发达地区的赶超。落后地区的战略虽然在一定条件下对于其自身是有利的,但却造成了社会总产出减少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

2.我国区际贸易发展的现状

叶裕民将全国划分为四类地区:第一类,高度开放的地区,包括沪、津、晋,绝大部分商品面向全国市场,地区自我循环比率低。第二类,中度开放的地区,即省内商品销售率不超过40%,其余商品以全国为主要市场,其中大区外商品销售比重在30%以上。这类地区包括京、蒙、苏、浙、粤、川、贵、青、宁、新。第三类,自我循环比率高的地区,这类地区生产的商品主要以省内为市场。第四类,其他地区,包括豫、鄂、湘、桂、云、陕、甘。其中豫、鄂、湘、桂的特点是以大区内市场为主,但尚未形成全国性的优势,其专业化水平高于第三类地区的皖、闽、赣、鲁;云、陕、甘属于另一种类型。研究表明,总的来看,我国各省区之间经济联系比较弱,各省自成体系,实行经济发展的自我循环,割裂了全国统一市场。

王雷认为,中国整体的区际分工程度较低,尤其是山东、河南、四川三省的分工度指标最低,东部整体分工度水平低于西部,基本反映了资源禀赋对于各地区产业结构的重要影响,这种状况十年间没有多大变化。他认为,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产业间贸易,区际贸易可以拓展的空间还是巨大的,它必将随着区际分工程度的提升而不断加大,同时,区际贸易作为以资源配置效率为导向的大地区内部的产业内贸易,能鼓励地区性及全国性规模企业的发展。此外,通过对各地区贸易外向度的考察,王雷还指出我国各省份有忽视区际贸易、以国际贸易替代区际贸易的倾向;国内市场化改革还没有在内陆地区得到根本的深入,尚未形成全国性的专业化生产分工格局,区际贸易发展滞后等问题。

3.我国西部地区贸易空间理论

蔡文浩基于区域开放视角来分析贸易的发展,文章首先以制度为切入点,分析了不同区域和地区开放模式的选择问题;其次,引入空间要素下运输费用对区域开放及区域贸易发展的影响;最后,文章对区际贸易未来趋向进行了展望,即回归到区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与演进则是区际贸易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高新才通过对甘肃对外贸易空间拓展中潜在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社会经济区域优势进行分析后认为,甘肃应加强与西亚、中亚、中东等毗邻区域的对外贸易空间拓展,采取进出口商品结构转换战略、区域出口重点商品扶持战略、区域出口中心城市拉动战略来科学拓展甘肃对外贸易空间,发挥对外贸易的经济增长促进作用。

汪晓文认为,目前甘肃对外贸易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产品缺乏竞争优势,要克服上述问题就要从甘肃实际和经济发展水平现状出发,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扩大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科学地拓展甘肃贸易空间,确立外贸出口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

陈秀山等应用数学规划模型分析,认为西北五省区位于亚欧大陆腹地具有特殊地缘优势,在对外贸易的空间拓展上,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在东、西两个方向上的流通通道建设, 提高其对内和对外两个市场的双向开放度,促进对外贸易和省、区际贸易同步发展。另一方面,西北各省区也要在发展自身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加强各省区之间的产业关联,扩大中间投入品贸易,以实现规模经济, 从而提高其在出口市场的竞争力。

国际贸易市场调研范文5

关键词:中国企业;贸易环境;摩擦;保护措施

一、中国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问题

1.中国企业因应对贸易摩擦认识不高和准备不足

中国企业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使中国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位居世界第一。但我们要真正实现名副其实的盈利与总体竞争力第一的距离还十分遥远。其原因是,中国企业的产能其中绝大部分是外资扮演的角色,中国大多数企业在做国际代工,真正意义上讲中国企业还不是十分强大,中国企业在走向世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国际贸易摩擦问题。在当前的复杂环境下企业的准备却不足,特别是在思想和认识上准备更不充分,因此导致很多中国企业在壁垒环境下遭遇不测或遭受巨大损失。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认真研究国际上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思想认识上准备不充分,在问题发生的时候再去应对和挽救,往往措手不及。

2.中国企业面对的国际贸易环境恶劣

中国入关的十几年的今天,也是中国企业面对国际贸易环境最为复杂的时期,在2010年国际标准化委员会出台了ISO26000标准之后,其标准出台的背后显然对发达国家有利,一直也是发达国家积极主张策划的。他们以此借口将贸易摩擦扩大到更多领域,特别是扩大到生态环境、低碳经济、标准制度等,并利用多边机制贸易救济措施等使国际贸易政治化与制度化,这些都将对中国企业的产品准入构成了巨大威胁。最近几年因壁垒问题引发的国际争端越演越烈,如2010年10月18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就启动了对华清洁能源有关政策和措施的301调查,(注:美国在包括清洁能源在内的能源补贴项目高达2300余项);2010年上半年山东省共遭受美国、欧盟等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25起,其中反倾销调查14起、反补贴3起、保障措施1起,涉嫌企业214家,价值7977万美元。

3.中国企业参与贸易摩擦竞争能力缺失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以及参与国际贸易完全是依据自己的力量,对于发展时间不是很长、各要素并不完全具备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显然遇到的问题就比较多,这些都是中国企业的致命弱点。中国参与国际贸易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在短期内将无法改变面对贸易摩擦能力弱的现状及问题。因为中小企业的自身发展与外部环境并不配套,社会和政府缺少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各种平台、缺少为中小企业的各种政策保护措施,缺少协同作战的各种支持系统等。

4.中国企业缺少面对贸易摩擦与保护的支持平台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完全是在自身的实力与水平上发展起来的,中国企业面向全球化经济与国际市场的发展格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已成定局并不会改变。但由于国际化发展以及国际贸易已经超越了企业的发展界限,中国企业目前遇到的问题除本身的问题外,就是企业外部的环境不配套和缺少社会支持。企业需要从市场、异国的市场准入、政策制度、行情、相关的规定等都有一定的了解。其次,需要对产品的市场情况掌握准确的信息,以便使企业做出正确的选择,保证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等。但目前国家能对企业提供服务的咨询与信息等很有限,而且不能满足不同企业的国际贸易环境的需要。需要建设一个为企业服务的庞大体系。

5.政府缺少相关政策与措施支持中国企业应对贸易摩擦

目前企业的国际贸易之路基本上是依靠自己对国际市场的了解,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完全是靠聘请律师或专业咨询机构为其办理,而这些机构很难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多数企业在遭遇国际贸易壁垒风险的时候,不能完全很好的应对,只有少数企业有能力应诉与与其抗争到底。即使能胜诉的企业,打起国际贸易的官司来需要十年八载,到最后的时候都是精疲力尽,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面对以上列举的问题,同时也借鉴国外政府支持企业发展的成熟经验,作为我国政府有义务、有责任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保证,提供预警机制等。而国家在这些方面的政策法规不是很全面,为企业服务的机构与平台也不多,目前是急需要国家尽快的出台与完善各种法规,建立服务系统平台来支持企业的稳定发展。

二、中国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的贸易保护

1.中国企业要提高认识和保持清醒的头脑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中国企业处在当前的国际贸易复杂形势下,而这种形势不会在短期内得到解决,其根本原因是美国与欧洲经济不可能在短期内复苏,各种危机将长期困扰,中国企业与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已经对他们构成了巨大威胁。矛盾的尖锐化已不可避免。在这样一个背景环境下中国企业不要抱有任何幻想,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形势和做充分准备。中国企业应在当前及今后的国际贸易环境发展中,认真研究与制定必要的措施办法,从产品生产、到走向国际市场、到用户的过程中,全流程监控与跟踪信息,进行分析和制定对策,时刻保持警惕和做到防范,尽可能将贸易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2.完善各种国际贸易要素,制定国际贸易保护措施

(1)完善各种制度保护措施。如今国际贸易壁垒以延伸到国家社会制度层面,往往因某一国的政策变化、社会制度变化等都会直接影响到中国企业的贸易正常进行。政府应针对国际贸易新动向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制定相应的保护性措施,建立专门机构和配备专业的人员,专门研究和制定各种针对中国企业贸易的保护措施等。针对世界各国壁垒摩擦比较突出的国家地区,分别采取不同的应对办法,减少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环境中因制度导致的风险与问题发生。

(2)完善各种标准保护措施。当今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技术标准问题,集中反映在关于产品的成分、含量、残留、碳排放等焦点争端上。而在这些环节中国企业由于生产工艺问题、技术配方问题、人才问题,以及企业管理水平等问题上存在一定问题,最终会导致贸易摩擦的问题发生。只有在这些方面通过严格管理、杜绝因管理疏忽、管理不善等造成的不应有损失。做到这一点需要企业制定严格的制度标准、流程检测与检验,及时了解国际市场的标准应用情况等,掌握准确的信息作出快速的反应,来保证中国企业的顺利发展。

(3)完善各种关税保护措施。关税是国家授权海关对出入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一种税。关税在各国一般属于国家最高行政单位指定税率的高级税种,贸易关税往往是发达国家税收乃至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如今,关税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企业进行国际贸易的一个核心问题,特别是目前反倾销关税与保护关税比较盛行。无锡尚德公司的太阳能硅晶板就遭遇美国增收30%--250%的关税,借以限制中国企业产品出口美国的贸易行为。中国企业应认真研究国际市场的行情变化,帮助做出未来关税调整的判断,及早的做出应对措施。

(4)完善非正常贸易保护措施。目前国际上有一种民间贸易形式,一般不需要履行国际贸易规则和走国际贸易通关渠道,都是在双边国家友好的前提下默认的一种贸易手段。在双边边境地段入境,进入该国从事贸易经商活动。这种贸易往往取决于双方国家的态度,如一国采取手段取缔就会造成另一国企业进入的风险。中国在俄罗斯切尔基佐夫斯基民间贸易市场,已有近20年的历史,并发展成为欧洲最大的零售批发市场。但在2009年俄罗斯政府对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进行灰色清关,因此导致华商涉及50亿美元的货值全部没收,给华商造成了巨大损失。目前在中国周边的国家,边贸一直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中国企业应保持高度警惕,要避免因类似于灰色清关的案件再次发生,制定详细的政策保护措施避免再次问题的发生,来借以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

(5)完善其它贸易保护措施。中国在国际贸易上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中国企业对国际市场构成的竞争也进一步凸现,因而导致的贸易摩擦会进一步加剧。如今各种壁垒措施越来越多,除关税、制度与标准外,还有配额、限制、反补贴、反倾销等名目繁多的壁垒。面对上述的贸易摩擦内容,目前中国企业应对能力比较弱,需要政府、社会与企业协同作战,共同研究制定防范措施,共同研究国际贸易形势,很好的分析国际环境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并及时的制定出对策,为企业提供预报来保证中国企业在当前复杂的贸易环境下顺畅发展。

3.政府积极协调社会机构,培养一支迎战各种贸易壁垒的人才队伍

中国企业目前缺少一支面对国际贸易壁垒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根据当前国际形势和今后发展,政府应在人才培养战略上,协调社会科研、高等院校等,为企业专门培养国际贸易应对壁垒摩擦的人才,其目标就是在国际谈判、双反(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及应对各国制度与标准方面急需要大批人才。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仅2009年1~9月,美国就对中国产品发起10起“双反”调查、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达到58.4亿美元,同比大幅上涨639%。所以中国企业首先要解决人才方面的困扰,企业在资金安排上要保证人才培养,必要的时候引进人才,同时需要政府为企业搭建人才通道,帮助企业顺利发展。

4.建立国际贸易预警服务平台,完善中国企业贸易保护体系

中国企业绝大大多数成长的时间短,缺乏经验,所有竞争要素不全,在今天国际贸易十分复杂的环境下,需要政府为其保驾护航,通过建立为企业服务的预警平台,专门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咨询、预报、服务等。这些服务需要国家在世界前沿设立信息采集和情报分析等,及时的反馈给企业,让企业做出应对措施。具体有国家建立数据库共享平台,可以免费为企业提供服务,企业借助数据库平台查询和政府提供的分析资料,做好准备,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及时做好各项准备。通过政府在手段上的支持,来确保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顺利发展,确保中国企业的国际贸易顺利进行,借以全面推动中国企业与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市场调研范文6

关 键 词:国际贸易;人民币汇率;波动均衡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7)02-0091-05

一、引言

中国作为转型中的新兴国际贸易大国,随着进出口贸易量的扩大,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例如美国、欧盟、日本等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和争端呈逐年递增之势,限制中国商品出口的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抬头,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指责成为一些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借口。人民币汇率制度完善和改革与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密切相关,如何在中国金融市场化转型与国际化背景下,科学合理地估算和确定实际的人民币均衡汇率成为金融市场化转型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关键。在学术界,围绕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各种讨论和争论持续不断,实行更灵活的、更适应中国市场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已成为决策层和学术界的主流看法,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各种政策建议纷纷出现。在开放的大国经济体系中,汇率作为重要的经济变量,与其他相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作用与联系,共同影响宏观国民经济的对内均衡与对外均衡,均衡汇率理论也成为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研究内容,涌现了大量有价值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献。[1]

一般而言,通过计量方法估计汇率的结构方程模型只对汇率变化的某一阶段具有解释力,标准模型面临两个方面的困难:一是实际汇率的非黏性可能引起与从前均衡汇率的长期偏离,二是不能用风险补贴解释远期汇率偏离将来的即期汇率所造成的误差。均衡汇率模型主要考虑实际因素对汇率的影响,认为均衡的实际汇率不随名义汇率制度的变动而变动,名义汇率制度为中性,均衡汇率模型是弹性价格的货币模型的扩展和一般化,考虑到多种贸易品和实际冲击。当然,均衡的汇率模型无法解释名义汇率波动下实际汇率更容易波动的特点。[2]均衡汇率往往作为判断汇率波动程度甚至失调的主要参考标准,可以把均衡汇率区分为名义均衡汇率与实际均衡汇率,前者指由外汇市场供求均衡时的汇率,后者指通过考虑到实体经济变量影响对名义均衡汇率进行调整后得到的汇率,在传统研究文献中,大多数经济学家利用购买力平价理论测算实际均衡汇率,但因为非贸易商品的存在,使得这种测算方法存在误差和缺陷,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一系列测算实际均衡汇率的研究方法例如“基本均衡汇率(fundamental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FEER)”、“行为均衡汇率(behavioral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BEER)”被开发出来,[3]推动着均衡汇率理论研究的发展。施建淮、余海丰等学者利用行为均衡汇率模型对人民币均衡实质汇率和汇率失调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4]张斌利用简约一般均衡下的单方程模型研究人民币均衡汇率问题,[5]林伯强估算了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并对实际汇率错位进行了测算,[6]张晓朴从理论与模型相结合的角度研究人民币均衡汇率,[7]Zhang,Z.则从实证调查角度研究了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失调问题。[8]

从现有的人民币均衡汇率的研究文献来看,有如下特点:一是一些研究文献混合使用中国经济转型以前计划经济体制下和经济转型以后的相关数据,使得所得出的相关结论的解释力受到限制;二是仍然缺乏关于经济转型期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演变及其内在动因和规律的深入而系统的研究文献;三是大多数研究文献专注利用各种模型估算人民币均衡汇率并分析人民币汇率失调的程度和原因,对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演变内在规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献仍嫌不足。计算人民币均衡汇率面临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中国社会经济由传统的中央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市场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还存在着大量商品和劳务没有进入市场。二是因为不同国家在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速度方面存在着差异和不平衡性,即使贸易伙伴国的进出口贸易保持相对稳定,也存在汇率波动的可能性。三是即使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进出口增长速度保持相对稳定,进出口贸易处于均衡增长状态,仍然存在汇率波动的可能性,因为不同国家有效劳动平分的人均产出水平和人均进出口水平的变化具有非平衡性,加之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的不平衡性,使得贸易汇率波动均衡会不断的调整。因此,要准确计算转型社会进出口贸易均衡汇率面临着多方面的困难。

二、进出口贸易增长与汇率波动:一个理论模型

2005年以来,随着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的取消,中国纺织品对美国、欧盟的出口增长速度较快,引起了这些国家相关产业部门和决策层对中国进口商品的疑惑和恐惧,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口的各种贸易保护主义论调和措施纷纷出台。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汇率实行以篮子货币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美国的一些学界和政界人士指责人民币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是“汇率操纵”,认为中国纺织品之所以具有竞争力主要是中国政府通过“汇率操纵”方式低估人民币币值,给予企业补助,降低了出口企业成本。有的政界人士甚至威胁要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基于惩罚“汇率操纵”的普遍性高额进口关税。欧盟也采取了一些措施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口。2006年2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8536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国。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增长与人民币汇率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本节以此为背景,构建一个两国模型,分析进出口贸易增长与汇率波动之间的相关关系。

现假定在一个由两个大国1、2构成的国际经济体系中,1国为净出口国,2国为净进口国,1国货币还不是国际货币,2国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关键货币角色,两国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呈现出两种货币并存局面,在较长时间内1国存在着货币错配现象。用直接标价法表示的两国之间的名义汇率为?兹12,1国采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2国采用浮动汇率制。1、2两国的生产函数分别为如下两式:

从图6可以看出,当1-g1-n1=1-g2-n2时,在由1、2两国构成的国际经济体系中,当1国按有效劳动平分的人均净出口增长速度与2国按有效劳动平分的人均净进口增长速度相等,1国的贸易汇率波动曲线与2国的贸易汇率波动曲线相交于E点时,贸易汇率波动值等于零,1国本币汇率保持不变。

简言之,在两国或者多国构成的国际经济体系中,随着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在技术进步、人口增长速度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贸易汇率波动均衡表现出大于零、小于零、等于零三种状态,使得汇率表现出升值、贬值和保持不变三种特征。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一个国家的技术进步速度往往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和非平衡变动,使得贸易汇率波动均衡也相应调整,出现贸易汇率波动均衡的调整,产生汇率波动均衡。

五、结论

由于存在着相当比例的非市场化商品与劳务,技术进步与人口增长速度也表现出差异性,使得准确计算人民币均衡汇率面临诸多困难。一国的贸易均衡汇率会随有效劳动人口人均净出口增长速度、净进口增长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只有当两国的技术进步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之和相等,两国的贸易量增长速度为零时,才会出现零波动幅度的贸易均衡汇率。只要两国的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速度存在较大差异,即使两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保持相对稳定,贸易均衡汇率也会发生波动,形成汇率风险。

在两国或者多国构成的国际经济体系中,随着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在技术进步、人口增长速度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贸易均衡汇率波动表现出大于零、小于零、等于零三种状态,汇率表现出升值、贬值和保持不变三种特征。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技术进步速度往往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和非平衡变动,贸易均衡汇率波动也会相应调整,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则是与之适应的汇率制度安排。应针对我国转型时期开放部门经济发展的具体特征,制订科学合理的对外贸易政策和汇率政策。需要强调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必须根据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技术进步速度和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适时调整对外贸易政策和汇率政策,使得贸易政策和汇率政策表现出较大的弹性和灵活性。

其二,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进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商品和劳务数量增多,进出口贸易量增加和贸易增长速度提高,在深化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的同时,必然会产生贸易摩擦和冲突,导致贸易汇率波动和均衡调整,形成汇率风险,必须制订相应对策。

其三,应根据我国与一些主要贸易伙伴例如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在经济增长速度、进出口增长速度、技术进步与人口增长速度等经济指标之间的动态变化,适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既不能操之过急,又不能滞后拖延。

――――――――

参考文献:

[1]夏斌,陈道富. 国际货币体系失衡下的中国汇率政策[J]. 经济研究,2006(2).

[2]姜波克,陆前进. 汇率理论和政策研究[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Clark,P.B. and Macdonald,R.,1999, Exchange Rates and Economic Fundationals: A Methological Comparsion of BEERs and FEERs,in Macdonald,R.,and Stein,J.(eds),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4]施建淮,余海丰. 人民币均衡汇率与汇率失调:1991-2004[J]. 经济研究,2005(4).

[5]张斌. 人民币均衡汇率:简约一般均衡小的单方程模型研究[J]. 世界经济,2003(11).

[6]林伯强. 人民币均衡实质汇率的估计与实际汇率错位的测算[J]. 经济研究,2002(12).

[7]张晓朴. 人民币均衡汇率理论与模型[J]. 经济研究,1999(12).

[8]Zhang,Z., 2001, Real Exchange Rate Mis alignment in China: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Vol.29.

责任编校:一诺

International Trade Growth , RMB Fluctuation andTrade Exchange Rate Equilibrium of China in Transition Period: A Two-country Model and Policies Analysis

XU Mei

(China Foreign Affaire University,Beijing100037)

Abstract:Based on economic transition of China and literatures on foreign exchange rate of RMB, this paper induces a two-country theory model to analyzes RMB fluctuation and equilibrium for export and import in China, and proposes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deal with some problems of RMB reform. This paper points out: (1)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calculate RMB value correctly because of non-market goods and serves in transition economy; (2)equilibrium of international trade would emerge only inrigid conditions;(3) foreign exchange rate equilibrium exhibit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 in international economy;(4) flexible policies for trade and foreign exchange rate should be suitable for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