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专业知识范例6篇

计算机基础专业知识

计算机基础专业知识范文1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培养大学生使用计算机这一现代工具的技术基础,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所学专业与相关领域中应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当今信息社会,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衡量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

目前,许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已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达不到社会的要求,这会给学生进入社会带来很大困难,因此研究与探索新形势下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建设摸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路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与自身专业相结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从而提升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的竞争能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计算机、网络以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普及,给我们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门课还需要不需要开?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到底有怎样的知识水平?学生在这门课中应该掌握哪些知识?我们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去思考。

2.与所学专业完全脱节

教师课堂教学内容与其专业完全脱节,一本教案讲遍所有专业,给所有的非计算机专业制定一样的大纲,完成的仅仅是课本知识的传授,未注重学生所在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未发掘学生潜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存在质疑,学生在学习软件时既并不清楚这门课到底“学以致何用”,也不太了解目前这些工具在专业领域的应用程度及重要性,出现“学完就忘,考完就丢”的局面。学生则以“与专业无关”为由不注重自身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学生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计算机基础教学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非计算机专业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各个非计算机专业均有开设,普及面较广,也是一门重要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普遍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水平标准来组织教学,一味追求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证,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使得教学围绕考试转,虽然过级率很高,学生的计算机成绩也很高,但是学生真正的计算机水平却不高,有很多学生毕业时连求职简历都做不出来,这是应试教育给学生造成的严重后果。

4.教学方式单调,教学效率低

目前在高校中,这门课程大都采用多媒体理论授课和机房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但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还是处在“演示”阶段,并没有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课件的模式化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思路,学生只能在教师思路的引导下思考,无法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没有形成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没有得到提高。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索

1.架构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和体系,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计算机教育应该分层次教学,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需要培养出不同层次的计算机应用人才,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出发点来组织知识体系。

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二部分。

(1)基础知识体系,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培养的公共基础课。这些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是从事各专业的学生将来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需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体系中主要包括系统软件的基本操作、办公软件的应用、网络基础知识、软硬件的基本知识和安装方法、计算机病毒的相关知识及病毒查杀技术等。从严格意义上说,学生如不能掌握这些基本知识与技能,就不能够算是一名合格的高校毕业生。

(2)与专业相结合的计算机知识体系,是面向不同专业领域的计算机技术课程。很多专业与计算机知识与技术具有密切联系,特别对于部分专业,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专用软件的应用,让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针对的学习与自身专业相结合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

2.突出专业特点,注重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

把非计算机专业的“ 计算机基础教学” 分为二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其基础教学内容和目标,同时让各专业又有符合自己要求的计算机课程,从而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利用这种教学模式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中把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同等对待的弊端,使不同专业有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比较好地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3. 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

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在当今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化,由继承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的教育改革中可以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同时基于项目教学还可以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设置不同教学项目,可以与其他课程进行很好的衔接。因此基于项目教学非常适合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

三、结束语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社会人们使用计算机的程度,影响人们掌握信息化技术的程度。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同时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要转变观念,提高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在整个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更好的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计算机基础专业知识范文2

(一)课程设置存在“一刀切”现象

根据研究近几年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来自城市的学生,这些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另一类是来自农村的学生,这类学生基本上没有计算机基础知识。但是,很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都是从零开始的,课程设置比较单一,没有做到层次分明。这就使部分有基础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既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又挫伤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不重视

目前,我国从事计算机专业基础教育的教师被一部分人轻视,这些人认为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简单,只要是学校的教师就都能来讲这些东西。因此,很多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也就变得敷衍了事,不认真讲课,在课堂上只是简单地讲解一些基础知识,对于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也是不闻不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专业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解决措施

(一)对课程设置和教材进行重新调整和遴选

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基础教育课程必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来进行设置,应当及时调整现有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计算机社会应用能力、获得信息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与社会需求相关的基础能力方面的培养。除此之外,也要加强对现有学校计算机专业教材内容的重构,使教材内容能够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必须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培养社会需求型的社会人才为目的,加强基础教育的比重,使学生们能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二)采用分层次教学方式

根据我国新入学学生计算机水平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可以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方式来进行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对于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讲解基础知识时,可以进行粗略讲解,但前提是确保这些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必须过关;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必须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使他们能够熟练地掌握基本Windows操作系统的操作和Word、Excel等基础软件的应用等等。总之,必须确保计算机专业的每一位学生都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因此,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基础教育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这非常适合我国现阶段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具体情况。

(三)重新认识和定位计算机专业基础教育的目标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们拿到国家的等级考试证书和考试及格,对训练学生们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培养他们运用计算机技术来处理一些问题的能力不够重视。这种培养方式和教学方式严重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需要的是具备非常强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非常高的信息素养的人才,但是,这些正是学校教育中所欠缺的,因此,必须重新认识和定位学校计算机专业基础教育的目标。要想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学生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这也是当前从事各行各业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础能力;二是训练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灵活运用相关的基本软件;三是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的培养,尤其是运用计算机进行一些商务活动以及通过计算机搜索相关的信息的能力,这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需要通过计算机来进行搜索,它已经成为了我们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所必须选择的方式,因此,学校要根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加强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重新认识和定位学校计算机专业基础教育的目标,力求从入学开始,就为学生们能够成为社会需求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就目前而言,学校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更新速度都不如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得快,因此,必须加强计算机专业教师自身对新知识的学习,使其自身的知识体系能够始终跟上时展的需要。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对计算机专业最新成果的了解,以便能够产生更加积极的求知欲,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激励自己不断尝试去学习最新的计算机技术,跟上时展的需求。

2.积极投身于最新计算机专业基础教育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中,多参加一些有关计算机方面的教学活动,多跟同事们交流,从而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技术水平。

3.及时更新计算机专业基础教育的大纲,使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加大基础知识的比重,夯实学生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4.及时更新计算机专业的教材内容,将理论和实践都包括进去,加大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比重,并及时加入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内容。5.建立科学、合理的计算机专业评价体系,从而确保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学情况。

三、结论

计算机基础专业知识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改革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45-03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让各专业的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知识为其所学专业服务的能力。各专业对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要求愈来愈高。然而我们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还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忽略了不同专业、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就是不管是对什么专业,什么基础的学生均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缺乏专业特色,不能有效实施因材施教,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陈旧老套,无法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在目前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优化课程教学体系,突出专业特色,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更好地解决本专业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我们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毕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方面起决定性作用,课程开设的质量以及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高低是相辅相成的,这也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下面将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一、高职新生计算机基础现状

根据教育部的规划,从2005年起,全国所有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从我院近年来对入学新生的调查分析结果来看,95%以上的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过计算机,但经常接触的仅占10%,80%~90%的学生会上网玩游戏、聊天、下载歌曲、看电影等,会运用计算机文件管理操作的占30%,经常使用Word软件的占80%,但熟练运用其编辑技巧的仅占10%,制作过PPT占10%,使用过Excel对数据进行处理的仅占5%。而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新生占5%。通过上机测试显示,有10%左右的学生不熟悉键盘或对文字录入存在问题。大部分学生对汉字输入方法和技术基本掌握,但汉字录入的速度和准确性均不太理想,对个别标点符号错录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录入速度参差不齐,在被测试者中,最快的每分钟60多汉字,最慢的每分钟几个汉字。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欠佳,80%左右的学生在入学后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表现出对理论知识严重不熟悉,对计算机应用的掌握仅仅停留在上网聊天、玩网络游戏、看电影、浏览网页、听歌等应用上,更主要的问题是大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自己所熟悉的这点计算机知识并不能支撑后续课程的学习乃至今后学习、工作、生活的需要,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明显认识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重复性,我们也认为应该减少这些重复,但基于高校持续的扩招,各地区的高中生及三校生纷纷涌进校园,因受地域、经济和中学老师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及师资、环境设备、观念等方面的影响,高职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而且这种差异还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同时,大部分新生虽然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但计算机基础应用水平普遍不高,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仍不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可见,在高职院校中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还是必须的,关键是我们要适时调整其课程体系和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必须优先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中没有正视学生的基础差异

由于授课班级中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教师上课时没有顾及学生基础差异因素,学生的知识基础仅由教师的主观认定,就会给相当一部分学生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觉,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对计算机学习的求知欲望和兴趣,结果是老师自我感觉课堂讲得满堂彩,但课下却有部分学生上课思想开小差、个别睡大觉、玩手机等不协调的现象。教师觉得自己的劳动没有得到学生的尊重和回报,学生也觉得教师讲授没有顾及自己的感受,与自己的愿望相距甚远。如果在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没有正视这一问题,也就是没有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和对策,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学的进度和难点,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的困扰,就会给教学造成极不理想的两极分化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陈旧且与实际需要相脱节,未能与所学专业很好地结合

在原来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陈旧老套,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加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各行各业都与计算机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然而学院部分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对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认识不足,加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也缺乏对学生所学专业的了解,双方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了解,更谈不上双方的合作和支持,结果是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开设的教学课时不足,授课教师也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不能使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了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不能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结合,学生只能简单地认识计算机知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的目标定位不明确,缺少能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教材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的教学内容大都是参照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编写的,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目的只为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由于课程教学的评价目标定位不明确,没能从“知识目标”向“能力目标”转变,也就是没有深刻认识高职院校的生源状况及其培养目标,顺应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潮流,不但不利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甚至影响到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力的培养。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各专业领域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学上应该以实践操作为主,知识传授为辅。由于高职院校教师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很深,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但已经不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能力也不适应这一教学模式。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已经与各行各业融为一体,拥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能把计算机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的人才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生产企业第一线培养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很强动手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市场需要。为此,我们应该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策略的调整

(一)教学策略的调整

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很多专业都与计算机有着紧密的联系,迫使学生必须先学好计算机基础知识,才能进一步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例如:文科类专业对文字的编辑、排版的能力要求较高;产品或广告设计类专业要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客户,必须熟练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工具软件等,其它专业几乎无一例外都对计算机知识有所侧重,但鉴于高职院校入学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我们采取“学生自主分层,然后教师实施差异教学”的教学策略,既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也方便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真正实施因材施教,严格要求。故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学生实施分层指导,首先让学生通过网络在线辅助测试系统,让学生摸清各自的实际情况、优势、弱势及层次定位等,然后参考选修课的运作模式,通过网络在线选课系统,并根据自己的基础知识、个性及喜好的需要及相关要求,自主选择相关教师在某一时间段内开设的相关模块的教学内容。这样就把原来具有多层次学生的班级变成为单一层次的学生班级,实现了课程的“自主式”按个性化要求对授课班级的分层。我们根据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掌握的程度分为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其中初级班和中级班的课程为公共必修的内容,高级班的课程为公共选修的内容。

表1

基础层次 学习内容 考核方法

初级班(公共必修) 1、输入法练习;2、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3、office基础操作;4、数据库基础;5、网络基础知识。 等级考试

中级班(公共必修) 1、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2、数制转换与编码知识;3、office高级应用;4、数据库基础;5、网络原理及应用;6、常用电脑工具软件的使用。 资格认证技能比赛

高级班(公共选修) 1、数制转换与编码基础知识;2、操作系统的功能、作用及电脑的安装与维护;3、office高级操作;4、Access数据库开发管理;5、局域网的组建及应用;6、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 资格认证技能比赛

由于改变了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不会出现基础好的学生没有兴趣学甚至逃学、基础差的学生没有信心学并想放弃学习、而基础一般的学生能力提不高这种顾此失彼的局面。毕竟这种教学策略顾及学生基础差异的存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但得到充分的调动,关键是学生的学习激情被点燃,教学才能相辅相成,才能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课程体系的调整

目前我院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均按同一标准同一要求实施,没有根据各专业的特点进行个性化设置。为此,我们必须根据不同专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要求特点,重新设置对应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使其发挥应有的、更大的作用,以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能把专业知识与计算机知识结合起来灵活运用的学生,方显我们的办学特色。为达到这一目标和要求,应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及知识结构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参照学生专业情况,设置对应的专业模块课程,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进行选修。例如,对于电力、自动化、机电、建筑类专业可以选修 CAD 设计;对于电力自动化、电子、机电、测量类专业可以选修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制的转换与编码等;对于建筑装饰、工业设计类等专业选修Photoshop、Flash等。同时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喜爱和为专业服务的需要,我们开设了A班和B班。其中A班为公共选修的内容,B班为专业选修的内容。

表2

专业层次 学习内容 考核方法

A班(公共选修) 1、数据库技术;2、程序设计(VB或VC等);3、网页制作技术4、动态网页及Web编程;5、多媒体制作技术;6、CAI;7、计算机软硬件维护;8、网络操作系统;9、流行软件介绍;10、电子商务。 资格认证技能比赛

B班(专业选修) 1、CAD(建筑、电子、机械);、2、财务电算化;3、信息管理系统;4、广告制作;5、PLC编程软件;6、单片机原理;7、3D MARKS;8、CORELDRAW。 资格认证技能比赛

由于针对不同基础、不同爱好、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分层、分模块选修的办法,使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得以很好地开展。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方法和动手能力影响巨大,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当中,我们及时响应时代的迫切愿望,根据各专业不同时期对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适时设置对应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使其发挥应有的、更大的作用。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心,而且也是连接社会经济与教育的纽带。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不但使我们的教学对象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能满足我们的教学对象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需要。我们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应着眼未来,办出特色、创建一流。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要实现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必须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出自身存在的根本问题,不断总结自身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学习同行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又要面向未来,应调整新形势下对不同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优化课程结构,充实教学内容,增强学生走向社会的自信心及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燕梅.高职高专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讨[J].信息技术教育,2007(8)

[2]周燕霞.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体系设计的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6)

[3]拓守恒.“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分专业分层次教学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0(10)

[4]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计算机基础专业知识范文4

摘要:本文介绍了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修订2007级培养方案时遇到的一些问题和采取的解决方案,给出了“离散数学”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具体调整办法。

关键词:专业规范;培养方案;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在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5级之前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中,一直没有设置专业方向。从2005级培养方案开始设置专业方向,包括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工程、计算机网络与安全、可视计算与多媒体等方向。在修订2007级培养方案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提出参照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设置专业方向,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专业方向调整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三个专业方向;软件工程方向放在软件学院的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三个专业方向的学生统一按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招生,培养方案按照专业方向分模块设置,学生在不同模块中自行选择。

尽管2005级培养方案和2007级培养方案都是分方向培养方案,但是在修订2007级培养方案时还是遇到了一些很难处理的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2005级培养方案中各个专业方向有相同的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不同专业方向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学科基础选修课上;而2007级培养方案中除了公共基础课完全一样外,由于各个专业方向对知识领域的要求各不相同,所以学科基础课在原来的课程框架下很难达成一致,加上有培养方案总学时的限制,使得问题更加突出。

2不同专业方向对知识领域的不同要求

为了便于比较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和信息技术三个专业方向对知识领域的不同要求,将专业规范中三个专业方向的知识领域要求集中在表1中。为了便于分析,将知识领域中相同或相近的知识领域进行归并,划分出11类知识领域。表1列出了专业规范中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和信息技术三个专业方向的知识领域和最小核心学时数。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三个专业方向在知识领域的覆盖上差别不是很大,但是三个专业方向在对不同知识领域的要求方面差别比较明显。特别是表现在数学、电路与电子技术、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组织等学科基础知识方面的差别很大。三个专业方向在知识领域上显示出的这些差别,体现出了三个专业方向的不同侧重和不同要求。但是,这些差别,特别是表现在学科基础知识方面的差别,为制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方向的专业培养方案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和困难。

3不同专业方向对学科基础的不同要求

不同专业方向对学科基础的要求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仅就离散结构和计算机系统结构与组织这两个知识领域的不同要求进行分析。

(1) “离散数学”课程

计算机科学方向给出的“离散结构”(CS-DS)为最少72学时;计算机工程方向给出的“离散结构”(CE-DSC)为最少43学时;而信息技术方向没有给出相应的课程,只是在信息技术基础(IT-ITF)课程中有不超过3学时的离散结构相关内容。表2摘录了专业规范中三个专业方向在离散结构方面的要求。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计算机科学方向和计算机工程方向除了“图和树”这一部分内容的学时要求一样外,其他内容的学时要求都不一样。

(2) 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

计算机科学方向给出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CS-AR)为最少82学时;计算机工程方向给出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组织(CE-CAO)为最少63学时;而信息技术方向没有给出相应的课程,只是在平台技术(IT-PT)中包含了最少3学时的计算机组织和结构(PT.ao),以及选修的硬件(PT.har)内容。表3摘录了专业规范中三个专业方向在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以及数字逻辑方面的要求。

表面上看,好像计算机科学方向对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知识领域的要求比计算机工程方向的要求还要高,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在计算机科学方向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CS-AR)知识领域中包含16学时的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AR1)知识单元,而计算机工程方向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组织(CE-CAO)知识领域中并不包含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的内容,而是把数字逻辑单独作为一个知识领域看待,在计算机工程方向中数字逻辑(CE-DIG)为最少57学时的知识领域。

如果计算机科学方向和计算机工程方向都考虑数字逻辑内容的话,那么计算机工程方向的数字逻辑(57学时)加上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组织(63学时)就是最少120学时,远远大于计算机科学方向的最少82学时;如果计算机科学方向和计算机工程方向都不考虑数字逻辑内容的话,计算机科学方向的计算机系体结构与组织(82学时)减去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AR1,16学时)就是最少66学时,与计算机工程方向的最少63学时基本相等。

4制定分专业培养方案时提出的解决方案

通过前文的分析,三个专业方向之间的差别已经很清楚了。在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如何在体现专业方向之间差别的同时,还能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课程体系的支撑就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 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知识领域要求的调整

在研究专业规范中的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知识领域时,明显感觉到如果完全按照专业规范的要求,很难把信息技术专业方向与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和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统一到一个专业培养方案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在很多被认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非常基础的知识单元的要求方面明显少于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同时也发现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知识领域的最小学时数只有290学时,远远少于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560学时)和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551学时)的最少学时数要求,估计是为安排特定应用领域相关内容留出的空间。

我们有这样一个认识,即信息技术专业方向无论如何都应该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基础知识。基于这样的认识,对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知识领域的要求提出了如下调整原则:在核心的知识领域,取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两个专业方向中相同知识领域要求低的作为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知识领域要求,实际上是在计算机科学与计算机工程两个专业方向之间取了一个折中。对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知识领域进行这样的调整,加强了信息技术专业的核心基础知识,同时不会带来明显的问题。

(2) 离散数学课程的改变

在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往设置的离散数学课程是按照课程内容的先后顺序划分为离散数学I和离散数学II,共计80学时。从表2可以看出,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在离散结构知识领域中知识单元的覆盖面基本相同,只是对不同知识单元的程度要求和学时要求上有所差异;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对离散结构要求很少,按照前文提出的调整原则,基本上可以靠拢到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的要求上。

基于这样的认识,为了在课程体系上能够尽可能满足各个专业方向各自的要求,将离散数学课程从原来的按内容的先后顺序划分课程的方法,改变为按内容难易程度的分层次划分课程的方法,即开设一门离散数学导论(48学时)和一门离散数学(64学时)。离散数学导论为各专业方向必修课,能够满足计算机工程方向和信息技术方向对离散结构知识领域中知识单元的要求;离散数学为计算机科学方向限选课,离散数学课程在离散数学导论课程基础上对一些知识单元做更深入的介绍,从而达到计算机科学方向对离散结构知识领域中知识单元的要求。

离散数学课程的这种改变面临着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没有现成的、适合于离散数学课程的教材,因此缺少合适的教材是离散数学课程的一个问题;二是离散数学为了课程内容的连贯性,不得不花一些时间重复离散数学导论课程中已经讲过的部分内容,从而导致离散数学总学时增加的问题。

(3)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改变

在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知识领域的内容一直都由两门独立的课程支撑,即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88学时)和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24学时)。但是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需要有数字逻辑课程(64学时)作为基础。根据对专业规范中计算机科学方向和计算机工程方向各自对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知识领域要求的分析和理解,并且把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对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知识领域的要求靠拢到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的要求上,提出了一种兼容各个专业方向的课程调整方案。

课程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内容中增加一些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的内容,大致可以覆盖CS-AR.AR1的主要内容,使得计算机组成原理成为一门不依赖于数字逻辑课程的独立课程;二是将原来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涉及到的有些体系结构的内容适当简化,比较深入的内容留给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讲述。经过这样的增删调整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总学时基本保持不变。

课程体系的调整主要体现为计算机组成原理(88学时)作为各专业方向必修课;数字逻辑课程(64学时)和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40学时)仅作为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必修课,总学时从原来的176学时增加到192学时。

对课程和课程体系进行这样的调整后,主要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由于数字逻辑课程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在数字逻辑知识单元存在着一部分重复内容,使得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的学生在数字逻辑课程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会重复学习数字逻辑知识单元中的部分内容;二是由于计算机组成原理中的一些与体系结构相关的内容被简化,同时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又仅作为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的限选课,使得计算机科学方向在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知识领域的要求有所降低。

5总结

在学习和研究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和CC2005基础上,结合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定位和多年的教学积累,提出和制定了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2007级分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本文介绍的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知识领域要求的调整、离散数学课程的改变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改变等只是我们在制定分专业培养方案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研究讨论比较多、认识比较深的几个问题。由于2007级分专业培养方案刚刚开始执行,具体效果和存在的问题都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感谢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蒋宗礼教授在我们研讨和制定培养方案过程中两次到天津对专业规范进行的讲解和指导。

计算机基础专业知识范文5

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从无到有、由点到面,从少数理工科专业率先实践,发展到所有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都普遍开设了相关课程,计算机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有两类不同的范畴:一种是指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教育即计算机专业教育;另一种是指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全体学生数量的90%,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2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少数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而有的学生连电脑什么样都没见过。我们连续三年在武汉工程大学做过问卷调查,在入学前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收发邮件和聊天,但是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目前,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将会逐步下移到中小学。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后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更大的差异。

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己向我们走来。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

大学计算机教育应贯于整个大学教育,国家教育部理工科和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相继出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若干意见”(白皮书)和“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3年版)”(蓝皮书)。提出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由操作技能转向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基本思维和规律。

3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思路探讨

3.1培养责任心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大学计算机的教学工作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计算机教学工作对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将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为了使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真正适应教学要求,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总体上要求主讲教师具有硕士或更高学历:教学辅导人员应不低于本科学历。计算机技术及工具变化较快,学校应重视教师培训工作,以加强在岗教师的业务提高。建立和稳定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在新形势下对大学计算机教师的要求。

3.2创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内容

认识了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针对高等学校具体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进行教学改革,这就是:将多媒体教室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确定了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计算机系列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计算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着重讲授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方法,主要的技能知识内容放在实验教学环节(例如OFFICE应用部分),积极采用视频教学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的优点,完善课堂教学。

在一些专业中,计算机教学将会更加贴近专业,如艺术、建筑、化工等。所以,计算机课程应该文理分科,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的专业有不同教学计划,有些工程性强的专业涉及到的科学计算比较多,艺术类专业可能会注重多媒体处理。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包括针对该专业特点的内容。武汉工程大学在程序设计课程中,针对不同的专业例如文科学习VFP,自动化专业学习C语言,机械专业学习VB等不同的语言。

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以及就业的前景需求,计划内的计算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应该有选修计算机课程;该课程又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设计,因此,也要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总之,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按照重基础、强实践,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建立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3.3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与钻研。我们应该不能只有课堂教学,在现形势下,网络的应用给我们的实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有条件的学校应该有课程的网站,教学中的高层次的需求在网络中得到极大的补充。网站的建设包含讲义、实验指导书、网络课程,还应该包含自学需要的素材库、试题库,以及可以开发出考试系统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软件,它们各自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各种教学形式互相补充又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满足了各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各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深入探索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探索各种教学模式混合的新式教学手段。

3.4改革教学考核手段

为了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促进计算机教学改革,同时应该改革计算机教学的考核手段非常重要。对教师而言,重点在于对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是否符合白皮书和蓝皮书大纲的要求。我们着手改革学生成绩的评定,将学生的期末成绩转换为上机成绩,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的有机结合,笔试成绩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机成绩是操作技能的表现,平时成绩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追求高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激励学生创新追求全面的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建议每个计算机课程后都有一个综合设计的课程设计,这样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大大加强,同时学生有很强的成就感。

4结束语

第三次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开始,会议讨论的重点开始转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即大众化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总之,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全面改革,积极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调动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以后各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

计算机基础专业知识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公共课;问卷调查;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9-0000-02

1 前言

近些年,由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更新,计算机科学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所以计算机教育对大专院校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应该将其设置为基本教学内容之一。大学开展这门课程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具备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运用计算机相关知识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问题。为使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更加符合实际,我校计算机教研室在全校范围内对所有师生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活动,在了解广大师生需求和意见的基础上,对变革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收集详实资料。

2 调查问卷设计

本次问卷调查分教师、学生两种类型,问卷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软件基础、计算机数据库和数据处理及时等知识范畴。问卷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将相关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知识点列出,供受调查者根据自身实际选择相应的答案。下面将两种问卷的主要内容列举出来供读者参考:

(1)教师调查问卷。在教师调查问卷中,偏重于了解不同专业教师在教学一线对计算机知识需求的要求范围。教师问卷的内容如下:1)基础专业知识的掌握。这方面主要了解我校不同专业教师对相关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安全、计算机操作系统基础知识、网络常识(涵盖网络设备常识、网络技术基础、网络安全维护等)等方面的教学应用需求情况,在调查中不需要受调查者在问卷上进行相关描述,只需在非常必要、需要、不需要中选择即可。2)程序设计方面。这块主要了解各专业教师的相关知识储备情况。例如对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常用程序设计语言、软件工程基础、数据结构、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步骤、程序调试方法等知识的需求情况,各专业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掌握的程序设计相关知识在问卷中选择相应答案。3)数据处理方面。数据处理技术在网络多媒体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数据处理技术对开展新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问卷上我们根据教学需求情况设置相关选项,教师把有用的选项勾出即可。

(2)学生调查问卷。本次问卷调查中针对学生学习能力强、思维敏感、活跃的特点,为了解当前我校在校生对计算机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将学生问卷内容设置如下:1)学生们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情况。在问卷中将计算机课程中的知识点设计为调查选项,学生根据自己能够掌握的相关知识和各自的学习情况在不同的选项中做出选择。通过这种形式掌握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和应用情况。为了确保调查的可信度,学生问卷设置了计算机系统知识考核环节。2)计算机技术在师范高等专科学院中的应用。为了解我校的计算机应用具体情况,问卷中列出了计算机技术在校园中的主要应用领域,其中包括教育信息化、精确师范教育、教育科学化、数字化等,学生在问卷调查中可根据各自专业的需要,结合自己对计算机课程的了解,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打钩,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在这一环节可以展示出自己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程度。

3 调查过程中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思路

在我国目前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课程设置一般是按照传统的文化、技术和应用三方面分阶段性的基础教学设置的。我校作为师范类院校在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时既要严格遵守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又要结合本校实际,把握计算机技术发展潮流,结合师范院校师资培养的要求,创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中大胆改革课程内容,在确保教学成果的前提下,大刀阔斧改革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教学法的实践。笔者认为,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改革中,应该坚持以下思路,即:面向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巩固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调整授课内容,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水平。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实现专业人才的综合培养。

4 调查后课程设置分析及建议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我们意识到,在师范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至关重要。计算机基础教学要重点突出应用性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上机操作培训,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的变革,通过对教学课程的改进创新计算机课程的教育模式。教育者要转变教育理念,加强专业化教育的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师范类院校培养的是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在信息化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的将来,教育工作者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的、较高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力将成为未来教育事业必然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要求,我们前瞻性的将我校的计算及基础教学具体课程设置建议如下:

(1)加强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是一门应用学科,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加强理论教育,更要重视对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我校属于师范类高校,肩负着培养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能够在信息化条件下完成网络媒体教学的未来教育工作者的重大使命。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设置上,要强化对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勇敢打破不适合现下育人目标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探索符合时代潮流、适应新型人才培养的全新的计算机教学新模式,尽量延长学生的上机时间,在课堂上教师把时间重点倾斜在学生的上机实践上。在课程设置上尽量分组安排课程设计,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合作完成课程设计;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安排他们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项目,增强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

(2)强化计算机辅助教学。根据最新颁布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大纲要求,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应由基础性向实用性转变。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中,这一要求总体得到实现。但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升级换代加速进行、信息化的普及对教师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客观限制了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笔者倡导,学校应该对一些在专业学习上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一些计算机辅修专业和一些计算机专题培训,可以跨年级成立各种计算机兴趣小组,通过小组活动既能实现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有效补充,又满足了优秀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需要。

(3)实施信息化条件下的多媒体教学。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无处不在。在大学校园里,校园网络也成为现代化校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可谓是条件得天独厚。实施网络多媒体教学对学生们学习计算机课程具有重大意义。首先,网络媒体的互动性使得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浓厚,通过与网络的互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其次,网络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了更大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自由选择相关的学习课程,一切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学习的主动性也就进一步增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师范类院校在校园信息化方面应增加投入,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打造现代化的数字校园环境。

(4)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学校其他专业课程有机整合。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设置,要强化对其他专业的渗透,结合各专业要求和我校师范院校性质进行课程设置和组织教学。我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学校培养信息化条件下各专业优秀师资力量而服务的。因此,各专业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内容上,要灵活把握,与时俱进,除了规定的教学大纲内容外,还应该考虑将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应用成果作为重要内容进行介绍,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常用软件工具和方式方法。加快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在专业教学中倡导使用网络多媒体教学,以确保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学习的连续性。

(5)改革教学模式,充实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内容。在计算机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认识同其他专业课程一样,认为计算机课也是一门必修的基础学科。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却是综合性的,不像其他专业课一样,只涉及某一专业领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涵盖计算机基础性和通用性的一些概念、技术及应用,多是一些综合性的基本知识。学校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就是为了培养具有良好的计算机素养的师资力量。它在学校各院系培养计划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才能使学生不断进步,达到提高师范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5 结语综上所述,在社会科技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同时,计算机科学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因此,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好坏对未来人才素质的培养有着直接影响。科技正处在日益更新的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改革也需要广大教师不断的去探索、实验。这就要求学校广大教职人员进一步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从我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培养出一批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进一步得到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各专业的教学实际。

参考文献:

[1]刘运奇.高校计算机基础公共课教学改革策略刍议[J].甘肃高师学报,2012,02:106-108.

[2]马骏,赵瑞虹.探索高中计算机基础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7:116.

[3]詹泽慧.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组合式任务驱动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07: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