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技术贸易的特点范例6篇

国际技术贸易的特点

国际技术贸易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国际贸易 发展模式 发展路径

我国改革开放40余年来,政策体系日益完善,这也直接推动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极大的提升了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在当前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我国国际贸易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国际贸易科学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应当积极探索更加符合“新常态”的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特别是要结合“一带一路”战略以及对外贸易“转型升级”战略的实施,推动我国国际贸易步入更加良性发展轨道。

一、我国国际贸易存在的问题

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国际贸易的整体发展情况,尽管我国国际贸易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市场不断拓展、产品日益多元,但我国国际贸易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看,我国国际贸易还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具体说,当前我国国际贸易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对于国际贸易来说,技术创新至关重要,否则国际贸易就会在产业链的低端,无法提升自身的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从当前我国国际贸易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尽管与过去相比,在技术方面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我国国际贸易仍然存在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我国国际贸易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价格竞争”,通过低价的方式在国际市场立足,这就导致我国在国际贸易特别是出口产品当中的美誉度不高,呈现出“多而不精、大而不强”、“资源消耗、粗放发展”、“品牌较多、自主较少”等问题。

二是国际贸易策略制约。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开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发挥优势、扬长避短,采取科学的贸易策略。尽管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在国际贸易方面的整体策略比较科学,但当前有很多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方面的策略严重不足。比如当前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十分严重,对我国外贸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度较多,但我国很多外贸企业在这方面缺乏专业化以及有效性,普遍都采取“被动”的方式,还没有从战略的角度进行研究,因而我国外贸企业普遍面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

三是国际贸易人才不足。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对于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的就是要有一批专业化的外贸人才,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复合型”外贸专业人才更为重要。但从当前我国国际贸易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外贸专业人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具有较强专业化和实践经验的国际商务谈判人才相对较少,特别是了解涉外法律、掌握谈判技巧的综合型外贸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导致我国国际贸易的科学性不强。

二、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模式与创新路径

尽管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但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对于我国国际贸易来说,要想更好的发展,至关重要的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解决我国国际贸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推动改革、创新和发展,重点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是推动技术创新。我国在未来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要将科技创新作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要结合“中国制造2025”,积极推动国际贸易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一方面,国家应当对国际贸易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加大政策、资金、人才等支持力度,真正将中国的国际贸易从“国际贸易大国”向“国际贸易强国”转变;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外贸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结合国家大力实施的“双创”战略,为外贸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投资融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服务体系,提升我国外贸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二是优化贸易策略。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必须采取更加科学的贸易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国际贸易取得更好的成效。要高度重视国际贸易发展模式的创新,要将“走出去”发展作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策略创新的重点战略性举措,积极引导外贸企业特别是优质外贸企业“走出去”发展,既可以采取直接投资办厂的方式发展,也可以采取整体收购国外企业的方式发展,最大限度我国国际贸易的整体发展能力。除了要巩固现有的国际贸易市场之外,要向更多的国家延伸,特别是要利用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策优势,使国际贸易更多的向这些国家发展。

三是培养专业人才。要把人才建设作为推动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模式创新的重要措施,大力引进和培养优秀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在这方面,要加大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要引进国际知名的专业人才,这样能够提升我国国际贸易人才建设的整体发展水平。针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此外,大力引进一批符合外贸企业需求的外贸专业人才,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国际性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到中国创业发展,打造国际贸易人才“洼地。

综上所述,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贸易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国际贸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在全球中的地位,但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最为突出的就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国际贸易策略制约、国际贸易人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国际贸易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国家、各级政府、外贸企业以及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并且要积极探索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创新策略,重点要在推动技术创新、优化贸易策略、培养专业人才等诸多方面狠下功夫,推游夜国际贸易步入“新常态”。

参考文献:

[1]王禹丹.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J].河北企业,2016,(03).

国际技术贸易的特点范文2

从实质上看,技术壁垒是一把“双刃剑”,既会对各国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一)合理运用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积极影响

1.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合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可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安全,提高生活质量。

2.维护国家基本安全。世贸组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明确指出:“不应阻止任何国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护其基本安全利益”。建立有效的技术壁垒体系可以帮助一国维护国家基本安全,促进科技进步,促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3.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国际贸易领域,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而采取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即绿色壁垒,一方面限制甚至禁止了严重危害生态环境产品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另一方面,又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这些产业已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新的增长点。

4.调控经济贸易利益。提高企业出口竞争力,采取合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特别是采用国际标准和取得国际认证,是调整和优化企业出口产品结构的重要手段,是进人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也是提升出口竞争力的重要工具。世贸组织有关协议的实施也有助于规范各国的技术壁垒,从而为国际竞争创造较为良好的环境。根据世贸组织规则,运用技术壁垒,可以防范和禁止有损国家安全、不利于人类和动植物健康和安全、污染环境等产品和服务的进口。

(二)滥用技术壁垒的负面影响

1.增加贸易成本,造成贸易障碍。根据美国商务部1998年的报告和欧盟的研究,仅受技术法规影响的出口产品就占世界出口总额的25%,全世界出口因此减少巧%-25%,因标准和认证减少的出口相当于出口总额的3.75%一6.25%。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一个研究报告指出,海关程序和相关活动所需的成本占贸易总额的7%一10%,对这些程序进行协调并简化可以降低25%的成本,相当于贸易总额的1.75%一2.50%。

2.引发贸易争端。目前技术壁垒已成为贸易争端的重要领域。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案例中,有28个是与技术壁垒有关的。双边贸易中的技术壁垒争端更是层出不穷。

3.限制进口。技术壁垒较易被贸易保护主义所利用,成为其限制进口的重要手段之一。滥用技术壁垒将影响贸易自由化,扭曲贸易的地区和商品结构,影响贸易利益的分配。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出口商品结构落后,产品档次较低。由于一些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高,出口商品在安全和质量等方面确实存在某些问题,容易授人以柄;另外,一些发达国家有意利用技术壁垒限制我国产品的出口。在21世纪的一定时期内,技术壁垒将成为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巨大障碍。我国企业由于没有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得力措施,部分产品失去了市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科技司2001年((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我外经贸发展的调查报告》表明:(1)2(X刃年约有2/3的进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影响当年出口总额的1/4,造成直接和间接损失约110亿美元。(2)技术壁垒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各行业的发展。分行业调查表明,纺织、轻工、五矿化工、食品土畜、机电、医药保健等行业的外贸出口均受技术壁垒的限制,其中食品土畜、纺织产品由于技术含量低、劳动力密集、与贸易对象国的利益有冲突等原因,受限制的程度较大。有79%的食品土畜企业、78%的纺织企业受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减少了出口额18亿美元和9亿美元。(3)技术壁垒对企业的最大影响是成本升高,50%以上的企业认为技术壁垒导致标准不断提高,增加成本。(4)分地区调查显示,除等极少地区,各省、市的外经贸发展均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且影响程度不平衡。湖南、贵州等内陆地区接受调查的进出口企业100%认为出口受到技术壁垒的影响;浙江、山东、福建等沿海地区接受调查的进出口企业分别有86%、76%、68%认为出口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5)我国加人世贸组织后,据调查显示,63%的纺织企业和45%的食品土畜企业都认为技术壁垒的“影响更加严重”。这说明,随着关税的降低和配额的逐步取消,各国采用技术壁垒方式保护国内产业已是一种普遍现象。预计我国劳动密集型、初加工型等传统出口产品很可能面临更为严重的技术壁垒。

二、如何应对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

冲破贸易技术壁垒的限制,关键在于提高我国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开拓国际市场。同时,鉴于技术壁垒,不仅涉及诸多技术问题,而且涉及行政管理问题,技术性、政策性很强,一般出口企业往往不甚了解,也提不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在这方面,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协助企业打破国外的技术壁垒,扩大出口。

(一)政府应积极应对技术壁垒

1.客观分析技术壁垒的类型,采取正确的对策。影响我国出口的技术壁垒,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由于传统习惯和技术水平的差异而形成的技术壁垒。对水平差异造成的技术壁垒,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二是根据国际间和区域内形成的一些协议,有关国家必须履行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对国际间已达成的协议,我们要承担应尽的责任,同时,利用技术壁垒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按我国国情来对待。三是歧视性贸易政策。这是指某国或某地区为限制商品进人其市场,以安全、环保、保护消费者利益为由,特意制定的一些歧视性标准、法规和检验程序等。如日本对我国大米进行的103项农残的检测,而对其国内市场生产流通的大米都不进行如此多项的检测。对明显的歧视性措施,要坚决予以反击,采取双边磋商或诉诸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予以解决。

2.针对我国主要的或大宗的出口商品,研究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技术壁垒状况,以提出对策建议。美国、日本、欧盟等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贸易技术壁垒问题十分庞杂,要想都搞得清清楚楚,不太可能也没有必要,要重点抓住我国主要出口行业和出口产品,按行业或产品分类,研究主要贸易伙伴的有关技术法规体系、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主动一与其接轨。当前应重点考虑的是食品(肉类制品、茶叶、水产品)、玩具、鞋类、机电产品、纺织品和服装等。

3.建立技术壁垒的保护体系,建立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鉴于贸易技术壁垒影响大,涉及面广,一旦某国采取措施将会对其他国家的某些商品的出口造成重大损失,各国都非常重视。例如,美国的国家标准技术院,向几个主要国家派出代表,调查研究驻在国的标准化、技术法规的情况,美国还派人常驻布鲁塞尔,专门收集欧洲标准化和认证的情况;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也密切注视欧洲标准化和认证工作的发展动向,以便研究对策。因此,我国应建立专门的机制,收集、研究主要贸易国家可能采取的技术壁垒措施,特别是那些正在进行“暗箱”操作的,要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同时,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咨询点的窗口作用收集相关的信息。按世贸组织的要求,各成员必须设立相应的世贸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咨询点,负责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方面的通报和咨询工作。各国的世贸组织技术性易壁垒咨询点,既要向世贸组织总部进行通报,同时,又可从总部获取来自其它国家相应的通报。我国应充分利用这个窗口,了解各成员的政府、工商、经贸团体采取的技术壁垒的细节,为国内企业提供服务,特别是可通过因特网进行咨询,及早得到其他成员制订的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的信息,及早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技术壁垒保护体系,在遵守世贸组织有关规则的同时,应灵活运用有关协议赋予的权利,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和差别待遇;也要利用其它国际公约,尤其是国际环保公约等赋予的权利,制订保护措施。

4.建立协助出口商克服技术壁垒的咨询和信息服务机构。出口贸易涉及的范围很广,如何为出口企业做好咨询服务,关键是要全面了解和研究世贸组织成员,特别是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有关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的信息。现在沿海地区的省份及各大城市大多建立了世贸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咨询中心,这就使我们能够及时了解这方面的信息。

5.充分运用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等手段合法地保护国内市场和经济安全,支持竞争,冲破技术壁垒。在国际贸易中,利用标准争夺市场是屡见不鲜的。世界各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竞争,已经提前到了研发期,在标准制定权上进行争夺。因此,应尽快建立我国的技术标准和法规体系,积极采取国际标准,健全和完善认证制度,建立有效的国内技术壁垒体系。

6.积极推进环保产业,将环保纳人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政府应制定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把环保产业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环保执法;推行“绿色环境标志”制度。

7.全面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我国在人世承诺中强调了对进口产品的国民待遇。因此,在建立有效的国内技术壁垒体系的同时,对国内非出口产品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这也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的。

8.加快对专门人才的培养。要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大批熟悉世贸组织规则、精通外语、能够参与贸易争端解决的专门人才,特别是熟悉技术壁垒的专门人才。

(二)企业要高度重视技术壁垒

1.熟悉并掌握技术壁垒协议的规则,尽早采取对策,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对外贸易中技术壁垒所形成的障碍。应着重研究如何利用技术壁垒协议中的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的指定、批准和实施方面的具体要求以及成员应享有的权力和待遇。

2.加快技术进步步伐,提高自身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优化商品出口结构。在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中,粗加工、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仍占很大比例,相当一部分农副产品及工业品达不到进口国的产品、环境标准。因此,必须大力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优化商品出口结构。

国际技术贸易的特点范文3

摘要: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造成了深远影响。文章重点阐述了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措施及特点以及当前我国应对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政策思路。搞好对外贸易会对我国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关键词:我国;应对;挑战

一、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概况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概念及分类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TBT)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一国(或集团)以维护国家(或集团)安全或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生态环境,或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为由,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按照其所规定的各种复杂措施,主要可以分为:技术法规、技术标准、体系认证或产品认证等合格评定程序、绿色技术壁垒、动植物卫生检疫规定等等。

(二)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措施及特点

1、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具体措施。第一,技术法规。欧盟技术法规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条例。条例具有基础条例的实施细则的性质,相当于议会通过的法令。二是指令。指令是要求各国把有关立法纳入共同体法律的条文,是对成员国具有约束力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法律。三是决定。决定是有明确针对对象的有约束力的法律文件,决定的适用范围指向个别、具体、确定的问题。第二,技术标准。除制定相关法规外,欧盟还使用各种严格的技术标准,来阻止外国产品对欧盟市场的渗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欧盟针对各种进口产品制定的详细技术标准达十多万个,从不同层面限制外来商品。同时,欧盟各成员国除执行欧盟统一的技术标准外,还实施本国的有关的技术标准。欧盟颁布了诸多有关产品安全、技术标准等方面的指令性法规,构成了一套技术标准体系,统称为“CE”标准。欧盟规定,凡符合欧洲标准的产品,应贴有“CE”标志,表示该产品符合欧盟有关产品的安全要求和技术标准。

2、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欧盟作为最早意识并采取TBT措施的经济实体,其TBT实施方法和方式经过长期的调整与实践,除了具有一般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即广泛性、系统性、双重性(合法性、保护性)、隐蔽性、可操作性、扩大性之外,还形成了与其他国家不同的一些特点,具体表现在:第一,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高度一致。欧盟作为当今世界上起步最早,程度最高的经济一体化组织,现有27个成员国,人口约4.8亿(2007年1月)。欧盟在国际贸易、农渔业、消费者利益方面实行共同政策。在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实施上,各国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主要体现在利用欧盟指令形成严密的法律法规文件。早在1985年5月,欧盟就了《关于技术协调和标准化的新办法》,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欧盟已经形成了双层结构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管理体系,该体系上层是300多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欧盟指令,下层是十多万个技术标准。欧盟规定,欧洲以外的国家的产品要进入欧洲市场流通,必须符合欧盟指令和技术标准。由于这些指令和技术标准要求很高,从而对欧盟以外的国家造成了有效的贸易障碍。这是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与其他国家或组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最大不同之处。第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标准要求更为严格。欧盟不仅广泛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而且凭借其自身技术、经济优势,制定比其他国家或组织,甚至比国际标准更为苛刻的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和技术认证制度等,使有关卫生、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例如,欧盟自2000年7月开始实施茶叶农药残留新标准,不但对茶叶的抽检范围从20世纪80年代的6种扩大到62种,而且部分新标准指标比原标准指标高了100倍-200倍,以致于欧盟国家自己的产品也常常达不到这一标准。

综上所述,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独具的诸多特点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其产生原因,必须对其产生原因加以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积极应对。 转贴于

二、当前我国应对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政策思路

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我国产品出口欧盟的最重要壁垒障碍,在分析其产生原因及对我国产品出口的影响的基础上,本文对如何有效应对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观点:

(一)出口企业层面

提高我国出口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应对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必然要求。

1、转变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以往企业目标被限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一单纯的经济方面,企业在此目标的引导下采用各种手段增加收入,甚至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以获取利润的最大化,从而引发了环境危机,降低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要实现企业生态化,必须将单一的经济目标转变为生态与经济并重的复合目标,转变观念使企业在平衡自身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中协调发展。

2、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优化贸易商品结构。在我国出口欧盟商品结构中,粗加工、低附加值的初级水平仍占很大比例,相当一部分农副产品及工业产品达不到欧盟的环境标准。因此,我国外贸企业应提高产品的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卫生标准和环保标准,增加出口商品附加值;在进行产品开发时,在技术设施、生产设备、产品质量、包装等方面都必须坚持主要以环境竞争力参与市场竞争,为我国出口欧盟开拓广阔的绿色市场。

(二)政府层面

1、建立与国外权威认证机构的互认机制。政府应建立一系列内外一致、统一规范的认证﹑认可体系,建立与国外权威认证机构的互认机制。我国应在健全和完善认证制度与法规的同时,尽快制定并完善有关国际认证的法规与管理条例。按照国际标准的要求加强对认证机构、实验室的考核与管理,提高认可机构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声誉,达到对认证机构、实验室出具的证书或报告的相互承认,为认证的相互承认奠定坚实的基础。

2、按照科学的方法建立和完善我国技术法规体系。我国现行技术法规中有不少与世贸组织协议相抵触,部分法律法规与世贸组织协议不完全相符。我们应该按照科学的方法改革和完善我国技术法规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有关技术立法工作,构建既符合国际惯例,又充分反映我国实际状况和发展需要的技术法律法规体系。这主要包括:第一,对我国现行有关技术法律法规体系进行整理修订,去除其中违背国际惯例、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要求的部分;加大法规标准的制定力度,将技术规范纳入法规。第二,加快制定应对绿色壁垒的策略体系。加快对接国际标准化体系;注重建立差异化的国际标准体系,同时建立绿色管理机制。第三,建立健全我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体系,加快我国动植物卫生检疫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在标准实体上必须向国际标准和欧盟等国外先进标准靠拢。

三、结束语

国际技术贸易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 wto/tbt 技术标准 设想

    abstract first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same characters of wto/tbt practice in developed counties. then it points out some problems on wto/tbt practice of our country. at last this thesis puts forward some assumption to improve theimplementation of wto/tbt in china and defend economic safety of our country.

    key words wto/tbt practice technical standards

    据商务部资料统计,我国入世以来出口商品贸易所遭遇的贸易壁垒中80%属于技术性贸易壁垒,有2/3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设计出口产品为总出口量的2/5,每年的损失约200亿美元。显然,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取代反倾销,成为制约我国产品出口的第一大贸易壁垒。

    按照世贸组织的定义,技术性贸易措施(wto/tbt)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或保护国民健康以及维护生态环境为由对进口商品的质量实施的强制或非强制的技术性措施。广义的tbt体系主要由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包装和标签要求、商品检疫检验规定以及绿色壁垒和信息技术壁垒等构成。tbt措施的表现形式极具广泛性,涉及法律、法令、规定、要求、制度等多方面,并带有不确定性和灵活性的特征。而一国技术水平和经济地位往往决定着该国在tbt实践中居于主导地位还是被动地位,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实施水平较低,因而经常受到发达国家的刁难和限制。

    wto/tbt协议虽然坚决反对成员国设立以贸易保护主义为目的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但又承认各国为了达到合法的目标可以采取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因而,参与国际贸易的各国均进行tbt的有关立法,并将其作为保护本国市场和提升本国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和途径。各国和地区依据本国的经济地位和技术地位以及经济发展模式wto/tbt的执行各有侧重、体现出不同特点。

    一、发达国家wto/tbt实践的特点

    (一)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美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政府管理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以完备的联邦法律对国内市场实施保护;二是政府部门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美国联邦法律明确规定美国技术性贸易保护的基本原则、实施机构和具体措施。其监管范围涉及几乎所有贸易领域。美国政府部门对标准的严格执行和监管是限制进口商品市场准入的有效手段。以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对药品检验为例,联邦法规对进口药品的认证、包装、标识以及监测检验的方法都有规定,甚至对非处方药品和器械上的警告词语都有具体要求。另外,美国政府还赋予fda对不符合美国技术标准的进口品执行扣留、回收和拒绝进口的职能。

    日本tbt的突出特点是要求外国产口进入日本市场不仅要符合国际标准,还要符合日本标准。日本对很多商品执行强制性技术标准,通常要求在合同中体现技术标准条款,同时附在信用证上,并在货物入境时须经日本官员检验通过。

    (二)积极制定国家(共同体)技术标准战略

    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下,技术标准已处于竞争的前沿,因而主要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对技术标准占领国际市场、维护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的认识逐步加深,纷纷制定国家技术标准战略,并将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的意义和作用从企业和产业层面提升到国际战略层面。1999年欧盟通过欧洲标准化战略决议,而2000年加拿大标准化战略,2001年日本制定了标准化发展战略。2000年美国制定的标准化发展战略明确提出要利用美国的技术优势,整合各方面资源,大力推进美国标准的国际化,并使之更容易被国际市

场接受。这些发达国家(共同体)标准战略共同点在于:加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力度,努力使与本国产业相关的技术要求转化为国际标准,注重建立区域标准化联盟,选择信息、环保、制造技术等领域作为标准化战略重点,强调科技发展和标准化战略的协调统一,并注重增强标准的市场适应性。随其后的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也根据本国的竞争优势和技术水平,制定了先采用国际标准,后制定国际标准的赶超战略。

    (三)非政府机构作用突出

    日本民间行业协会和企业的作用也明显体现在技术性贸易措施中。由于在投资与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政府的过多干预已经受到指责,行业会规和企业标准便易于作为通用的标准。日本企业技术能力较强、技术储备丰富且管理严格,企业标准往往也高于国家标准。

    美国相当多的标准,特别是行业标准由工业界等自愿参加编定和采用,私营标准机构就有400多个。美国国家标准协会是所谓“自愿标准体制”的协调者,其本身并不制定标准。而合格评定系统的主体是专门从事测试认证的独立实验室。在这个分散的结构中,美国政府部门的作用就是认定和核准各独立实验室的资格,或指定某行业合格评定的特许实验室,以使其颁发的证书具有行业认证效力。

    在德国,企业是推动标准化的一支重要力量。对于一项标准,如果反对的企业超过46%,则该标准就不能成立。德国标准化研究所和德国电器协会为公益性组织,其工作具有独立性,不受国家部门的约束。

    二、我国wto/tbt实施的现状

    我国于上世纪末开始针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执行采取一系列措施,特别是入世后更是按照wto框架的要求进行增加和修订。

    (一)设立专门的实施机构

    1.建立国家wto/tbt通报咨询机构

    国务院于1998年6月批准我国《贸易技术壁垒协定》的通报咨询工作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管理。各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都相继建立wto/tbt咨询机构和网站,均能及时通报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动向,并为企业提供应对进口国技术壁垒和解决对外贸易争端的技术咨询和服务。

    2.组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2001年4月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与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并组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同年8月和10月分别成立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委”按照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局的名称。“国家认监委”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局的名称,负责监督、管理和综合协调全国认证认可工作。

    3.成立tbt部际联席会

    2003年,由国家质检总局牵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公安部、信息产业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海关总署、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环保总局、民航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认监委和国家标准委共17个参加的全国tbt联席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成立该会的目的在于协调管理全国的技术标准工作,促进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有效实施。

    (二)建立贸易壁垒调查制度

    继2002年我国实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暂行规则》后,2005年3月商务部新制定的《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开始实施。该规则提高了与双边规则的一致性,还增加了对进口商品贸易壁垒的调查规定,有利于加强对外贸易的协调、打破国外贸易壁垒,为我国企业争取公平贸易环境。

    (三)tbt预警系统取得阶段性成果

    目前国家科技部正在进行《技术性贸易措施战略与预警工程方案》课题的研究,以贸易与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安全保障三方面为基准,拟建立部门协调、行业主导、企业参与、科技支撑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系统。计划一两年内在重点行业建立预警体系,实现快速应对;三至五年内提高行业标准的水平,转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应对;五到八年内建立起适应国际化的中国标准,实现战略应对。商务部已首批《出口商品技术指南》,针对我国企业急需应对国外贸易壁垒的重点

商品,经行业协会、商会、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科研院所、以及重点出口企业的共同分析,提出适用范围、出口概况、国际市场准入技术要求、目标国市场准入技术要求、与我国相关措施的差异,以及跨越技术壁垒的解决方案。

    三、完善我国实施wto/tbt的几点设想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我国的wto/tbt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无论在内容、结构、手段还是实施主体等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我们应本着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尽快实现wto/tbt的有效实施,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为此,试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一)尽快建立技术标准实施体系

    体系化是标准化的一个基本原则。如果技术标准未能实现体系化,就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标准化。我国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普遍而严重,比如食品安全管理,分别由农业、质检、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负责,但各部门依据的又不是统一的法规。这种分散、分段、分权、甚至分割标准、分割技术的管理办法,本身就不是标准化,因而不但难以发挥其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中的作用,更不利于企业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因此必须改变各自为政、各自为战的状况。

    (二)加速实现技术标准的系统化管理

    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的建设不只限于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制定,更重要的是实现技术的直接支撑。没有强大的技术支撑,技术性贸易措施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从加快科技创新入手,强化科技支撑体系,应成为建立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当务之急。

    (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行业协会在应对wto/tbt实践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也是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方向。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首先是可以有效解决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时的“信息滞后”难题;其次是可以利用技术优势,引导企业按照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进行生产,通过质量认证,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主动破解技术性贸易壁垒;三是将政府部门的推动、行业协会的协调和企业的参与有机结合,实现由被动应付向主动应对、战略应对的转变。

    (四)引导企业树立标准竞争新理念

    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动向,其中重要一点就是使产品竞争优势转化为专利竞争和标准竞争优势。因而,参与发达国家的行业标准制定,掌握贸易规则的主动权,是企业有效应对国外tbt的重要途径。浙江的康奈集团就主动向全球性鞋类认证机构satra提出共建研发设计中心的要求,并最终与之达成技术服务合作协议,达到了参与研发世界最新鞋类技术和环保标准的目的。另一方面,企业面对tbt时还可援引我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积极要求我国政府启动进口国贸易壁垒调查,从制度层面冲破国外贸易壁垒,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白云.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全球视野,2005;9

    [2]潘志伟.全球贸易视角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j].商业研究,2004;(3)

国际技术贸易的特点范文5

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使用之上的经济,它是一种以知识作为发展资本,靠人类智力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新型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知识既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又是国际竞争的重点。因此,知识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重要生产要素,同时,知识经济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在知识经济已初露端倪的今天,国际贸易的发展表现出一系列的新趋势。

一、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1.国际贸易发展动因知识化

按照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古典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一国与另一国发生国际贸易的动因,主要是各国拥有的生产成本和资源禀赋不同,按照生产成本的不同和资源要素丰缺盈余的程度进行国际分工,然后进行国际贸易,贸易双方均能获得拥有生产成本和资源禀赋相对优势的贸易利益。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特别是以信息技术、知识产业为主要标志的知识革命迅猛发展,我们正在迈向一个以智力资源和知识要素占有、分配、生产和消费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将代替资本成为竞争的根本要素,智力资源的丰缺盈余程度将成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决定性因素,自然禀赋状况的重要性日益被削弱,以自然资源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体系逐渐被以知识和技术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体系所代替,科学技术知识将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的重要动因。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也证明了科学技术知识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在20世纪上半叶不到50%,但到90年代却达到80%-85%;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也主要是通过科学技术进步获得的。据美国商务部和美国电子协会统计,美国“新经济”增长的1/4以上归功于信息科学技术,今天对美国经济起主导作用的是高技术信息产业,微软、英特尔等已经取代了当年的三大汽车公司。此外,又据美国商务部和国家制造业协会的研究表明,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有关的工作岗位比制造业的平均工资高15%,高新技校产品的出口不仅利润较高,而且使美国对经济紧缩或经济周期的抵抗力更强,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成为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2.国际贸易交易对象高级化

在科学技术知识对经济发展日益重要的今天,国际贸易交易对象逐渐高级化。首先,国际技术贸易在国际贸易的构成中发展十分迅速。据统计,1993年以来,主要工业化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均高于全部出口的增长速度,1975-1985年10年间,美、德、英、法、日五国高新技术出口额平均增长了73.1%,而1985-1995年,高新技术出口额增长了353%,是前10年高新技术出口额增长的5倍,可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已成为国际贸易新的增长点。其次,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也日益高级化。1985-1993年,世界高科技产业年增长率为14.3%,高科技产业产品在制造产业产品出口贸易的份额也日益上升,估计到2002年将占制造业产品出口比重的1/4。国际贸易交易对象高级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都普遍重视科技的开发研究,实行科技发展战略,把高科技产业作为制高点;第二,世界技术发明创造与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也是加快国际技术流动的重要原因之一,蒸汽机从研制到产品用了100年的时间,而平面型晶体管从研制到产品只用了5年的时间;产品技术更新的周期在20世纪70年代是5-6年,在80年代是4-5年,在90年代则是1.5-2年;第三,与技术贸易有关的社会条件日益完善,尤其是各国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努力,为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法律环境;最后,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浪潮使各国的经济合作与依赖进一步加深,国际技术交流更加频繁。

3.国际贸易交易方式网络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交易日益借助国际互联网来完成,出现了所谓的网络贸易。网络贸易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如万维网、因特网等现代化电子方式所进行的贸易或商务活动,整个交易过程包括交易磋商、签约、货物交付、货款收付等大都在全球电信网络上进行。其交易的产品主要是数字化产品,如金融服务、网上娱乐、售票服务、音像书刊、软件设计、咨询服务、信息传递等;也有实物产品交易,实物产品交易则是交易磋商、签约、货款支付在网上进行,实物交付在具体地点进行[1](p34-35)。目前,网络贸易发展十分迅速。1996年网上交易额只有23亿美元,1997年网上交易额就为150亿美元,1998年达500亿美元,据美国《商业周刊》预计,到2001年全球网上贸易总额将达2051亿美元,2002年可达3490亿美元。正是由于网络贸易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它才引起世界各国和国际经济组织的关注,纷纷制订各种政策和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和促进网络贸易的发展。如1997年7月8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由40多个国家参加的部长会议上,一致同意在网络贸易中维护自由贸易原则,各国不得自设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同意网络贸易不得征收新的税种,其中29个国家在通过的文件上签字;此外,wto和apec等国际或区域经济组织对网络贸易也十分重视。显然,网络贸易将会得到迅猛的发展,将成为21世纪国际贸易领域中一朵鲜艳的奇葩。

4.国际贸易交易市场垄断化

由于跨国公司垄断了国际技术创新的70%-80%和国际技术贸易的90%,因此,在国际交易市场中跨国公司的垄断地位日益加强。目前,跨国公司是新技术的主要开发者,也是技术贸易的主要交易者,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拉动的火车头。据《商业周刊》2000年在美国纳斯达克指数疯狂暴涨时的一次统计,美国微软公司的市值已经超过了俄罗斯的国民生产总值,全球500家大型跨国公司的总产值已占全球总产值的45%,全球5.3万家跨国公司内部和相互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60%以上。在迈向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信息技术和高效运输技术的突飞猛进,企业的跨国经营变得更加容易和有效,跨国公司的发展也将面临新的飞跃。因此,跨国公司现在都纷纷调整其发展战略,对内进行经济结构的升级和技术的大规模更新,对外竭力维护其市场份额,并努力开拓新市场。可见,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跨国公司的垄断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5.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两极化

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所处的地位不同,所以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中,两极化的趋势将进一步明显,即所谓“中心-化”趋势。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的“中心-”的地位并没有发生改变。在国际技术贸易中,发达国家占80%,其中美、英、德、法、日占发达国家技术贸易总额的90%以上,仅美国就占了世界技术贸易总额的1/3,而且全球技术贸易的85%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在知识经济的代表性产业国际信息技术贸易中,发达国家同样占领重要地位,1995年国际信息技术产品贸易额达6000亿美元,市场份额基本被美、日、欧盟所瓜分,在全球电信市场上美、日、欧也占了3/4;在网络贸易中发达国家也占尽先机,1998年全球网络贸易总额500亿美元中仅美国就占了170亿美元。在知识经济全面发展的21世纪,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发达国家“中心化”和发展中国家“边缘化”、“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这是因为:首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科学技术发明与创造中处于不对称地位,发达国家基本垄断了世界科技发明与创造。据统计,诺贝尔科学奖95%以上的是被发达国家的科学家所获得,战后世界应用的主要技术新成果也绝大部分由发达国家所垄断,仅美国就占其中的40%,日本、欧盟和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则垄断了其余部分;其次,在国际贸易分工和产业升级换代中,发达国家也处于领先地位。

6.国际经济协调贸易化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电子通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网络贸易的兴起,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经济协调的重点日益侧重贸易领域。与此同时,国际贸易所关注的问题也从自然资源转向了知识资源,从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转向了知识密集型产品,国际贸易协调的范围和重点也转移到以服务业、电信业、知识产权为代表的知识经济领域,1997年世界贸易组织《全球基础电信协议》、《信息技术协议》和《开放全球金融服务市场协议》[2](p24-25)的签订就反映了这一发展趋势。对于网络贸易,1998年2月20日,美国商务部就向wto提交了一份提案,旨在规范全球电子商务,建立网络贸易的法律框架,对网络贸易实行零关税;1998年5月17日至20日召开的wto第二次部长会议上,就网络贸易关税豁免问题达成一项单独协议,即通过国际互联网开展商务活动,从现在开始至少一年内免征关税,还同意下次特别会议就此问题将制订全面计划,以便检查所有与电子商务有关的问题,然后交给wto第三次部长会议进行讨论。在即将发动的世界贸易组织“千年回合”谈判中,高技术领域谈判更是发达国家首先关注的问题,这也是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谈判中的重要分歧之一。目前,美国在转基因作物上已经形成相当的产业规模,有比较优势,因此,美国主张在“千年回合”谈判中提出建立有关管理转基因作物和其他生物技术进展的规则。显然,高技术领域的协调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协调的重点。

二、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在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将不可避免,因此,应及时把握迈向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采取符合我国国情的应对措施,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1.加大科技投入,鼓励技术发明与创新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生产与创造,而知识的生产与创造又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因此,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决定竞争能力高低的根本性因素,这也是我国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发展国际贸易的关键。

促进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机制,进一步解决我国科技与经济发展相脱节的问题。其次,要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1995年我国高技术产业r&d投入占其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4%,而发达国家为5%以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这是我国面向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它阻碍了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增加对科技的投入。第三,要改善科技投入渠道单一,科技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已经转化的科技成果中,自筹资金占56%,国家科技计划贷款占26.8%,风险投资仅占2.3%,而在发达国家风险投资在高技术产业化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建立风险投资机制,设立国家科技风险基金,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体系,促进技术产业的发展。第四,要树立技术创新意识,发掘、培养、保护高技术人才,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进入企业或转为企业,培养产业技术的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第五,要建立明晰的科技产权及其转让制度,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切实维护科学技术发明、发现、创新者的利益。

2.促进科学技术的吸收和应用,加快我国产业的升级换代

知识经济的关键是知识的商业运用,使之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是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参与国际贸易的基础。因此,面对知识经济的发展,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科技的转化,加大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的战略取向。而且我国目前基本具备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可能性主要是因为科学技术知识具有共享性、可学性、易传播性、变动性和经济效应外溢性特征,在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通过政府政策有意识地干预和市场配置的作用,使国家可以获得超越现有资源禀赋约束的知识资源优势。现实性主要是指有两大发展机遇可以充分利用,一是国内科研机构和国家科技投入体系正在面向市场经济改革,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联合势在必然,要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加快科技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步伐,推进企业技术改造;二是国外发达国家正在进行以知识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升级,即加大第三产业和以知识经济为代表的信息产业的比重,把一些传统产业转移到国外,继续发挥其“剩余的价值”,这对我国企业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了重要的机遇。总之,面对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我国一定要抓住发展的机遇,大力推行产业技术改造,调整科技投资方向,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争取在知识资源的形成、积累、发展、创新中形成自己的知识比较优势,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3.适时推行网络贸易,开拓国际市场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网络贸易日益成为拓展海外的贸易的重要方式。这主要是因为网络贸易具有传统贸易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网络贸易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据美国《商业周刊》当时预测,2000年网络贸易将使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000亿到2000亿美元(注:这个预测是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作出的。虽然,2000年以科技、网络股票为主体的美国纳斯达克指数遭到重创,但它仅仅是挤干了资本市场里的一些泡沫,并不意味着知识经济的破灭。),对世界经济的增长起推动作用;其次,生产厂商也从中受益,通过网络企业可以开辟新市场,增加了贸易机会,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如波音公司自1997年建立网址后的头七个月就有10亿美元的交易是在网上进行的;此外,生产厂商通过网络贸易可以简化交易程序,降低贸易单证处理成本,节约了生产费用,据美国《福布斯》的统计,网上交易可以节省企业成本的5%到10%,仅此一项可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00亿到200亿美元,厂商的存货平均下降3500亿美元,更重要的是企业可以在世界范围内的任何地点随时销售商品,获得了无限的商机,这种长期的利益是难以想象的;第三,消费者也可以获得好处,网上虚拟的世界市场,价值规律发挥更充分,激烈的竞争使产品质优价廉,一些特殊商品成本下降的好处可完全转移到消费者的身上,消费福利得以提高。然而,我国目前高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缺乏,网络基础设施滞后,企业界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贸易在未来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没有形成网络贸易的国内环境和市场,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反差。因此,必须从以下几点来切实推行网络贸易的发展。首先,要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育与宣传,培养计算机专门人才,树立网络贸易意识;其次,要加强网络贸易方面的各种立法,特别是电子认证、保密、网上交易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最后,国家应制定一些优惠措施,鼓励国内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网络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争取跟上国际经济发展的潮流。

4.政府给予适当支持,培养我国的跨国公司

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的主体主要是跨国公司,随着国际市场垄断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国际竞争也主要是在跨国公司之间进行,因此,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跨国公司的强弱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对外进行跨国经营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目前我国的跨国公司无论在数量、质量上,还是在经营规模、国际地位上都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据美国《财富》杂志1999年公布的全球企业500强中,我国大陆和香港地区的大型跨国公司只有6家,分别是中石化(73位)、中国工商银行(160位)、中国银行(171位)、中化(304位)、中粮(362位)和香港怡和(402位),且大多是商业或金融服务性公司,这对我国参与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贸易十分不利。因此,在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努力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同时,应鼓励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培育我国大型的生产性、综合性跨国公司,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跨国经营,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或开发资源,扩大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并且国家应给予这些企业在财政、金融、外贸、行业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应抓紧制定和规范国内企业到境外投资的监管制度,加强我国在境外企业的管理和投资业务的协调;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在竞争中形成一批具有实力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总之,积极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使我国企业更多地走进世界跨国经营的行列,这是我国面对知识经济浪潮参与国际贸易的重要方式。

5.参与国际贸易关系协调,维护我国外贸利益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企业因技术的世界和创新所导致的无形风险日益增加,国际贸易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会产生一系列的国际贸易矛盾与纠纷。因此,我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贸大趋势的同时,一定要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协调,这是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进行国际贸易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必要保证。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共同的利益,在国际贸易关系的协调中应紧密联合起来,协调彼此的立场和观点,维护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优势和经济利益;同时,我国又是一个亚太国家,亚太地区是我国进行贸易、投资、金融活动的重要地区,搞好周边国家关系,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协调,是发挥我国政治经济大国作用的重要表现,也能树立我国的国际形象。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我国政府保持人民币不贬值,对东南亚国家进行经济援助贷款,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尊重。此外,要创造条件尽可能早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维护我国应有的经济利益,特别是在世界贸易组织更加关注服务业、金融业、信息业、高科技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等知识经济领域的问题时就更为重要。因此,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协调,特别是参与知识领域一些问题的协调,这对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将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lee.mcnight and joseph p.bailey,internet economics[m].london:the mti press,1997.

[2]肖琛.全球网络经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国际技术贸易的特点范文6

“十一五”时期,由于入世过渡期结束,我国经济将在市场将全面对外开放过程中进入新的快速增长时期。从需求来看,我国消费需求继续转型升级,服务消费需求的增长空间加大;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的双推动将加大由制造业深化发展与城市基础设施规模扩大带来的对先进装备业、原料工业与新型材料以及大量生产的投资需求。从供给来看,由于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正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经济增长的主导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与此相应,我国的产业结构总体也将处于高技术化、高附加值化、高服务化升级发展的阶段。对世界来说,“十一五”时期,我国大规模利用外资的总趋势将不会改变,但具体产业与行业将会发生变化,出现新趋势及特点。

(一)利用外资的产业构成上将是制造业比重将下降,服务业比重将上升

“十一五”时期,我国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上将会改变“二产独大,制造业独强”的局面,出现制造业与服务业并存的总体格局。其主要特点是: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并行,技术含量较高的先进制造业与新一轮以IT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并行;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转移并行,高技术与先进技术并行,其扩散程度加大,速度加快。表现在产业结构上,第一产业比重将基本稳定,第二产业比重将有所下降,与此同时,第三产业比重将有较大的上升。

(二)制造业仍是我国利用外资的重点领域

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估计,到2005年,发达国家所占全球制造业的份额将由1970年的86%下降至67.6%;而发展中国家所占份额,则从1970年的10.3%上升至30.6%。这一变化意味着世界制造产业的转移方向仍然是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由于我国制造业快于世界平均水平,导致我国制造业的全球份额呈不断上升之势,但与北美(27%)和日本(15.8%)所占的份额相比,差距仍较明显。我国今后发展的重点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特别是制造业技术升级,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技术转移升级,今后一定时期,我国制造业仍是利用外资的重要领域,具体行业上,将更多地集中在高技术产业、重要原材料及能源、装备制造业等方面。

(三)服务业将成为我国利用外资快速发展新的重要领域

从全球发展趋势看,今后服务业国际转移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由于我国入世过渡期结束后市场将加大开放,特别是服务业市场将全面开放,同时我国具有低劳动成本优势和服务业发展的巨大空间,因此具备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基础与条件。根据国际服务业转移趋势及我国服务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利用外资的重点领域首先应是生产,特别是现代物流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教育文化服务业及社会专业服务业等。其次是国际商业及服务业,如零售业、酒店管理等消费。

二、外资对促进我国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引进外资,使我国的产业基础形成了内资与外资并存的“二元结构”。再由于我国引进外资形成的产业很大程度是“两头在外”的加工工业,因而投资转贸易的效应更为突出。在这一过程中,外资,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对促进我国转变贸易增长方式起了积极作用。

(一)改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

随着改革开放力度加大带来的经济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资,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工业投资的比重占全部外资都高达65%,其中重工业和加工工业比重又分别占到60%和40%以上。外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对我国贸易深化及参与国际分工产生了积极影响。2004年,出口结构中初级产品比重进一步下降到7%以下,工业制成品上升到93%,使我国由初级产品出口为主转为制成品出口为主的国家,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目前,我国制成品在贸易出口结构中占90%的比重,提高比重已没有更大空间,但在制成品出口结构上,我国主要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十一五”时期,我国商品结构升级的重点应是提高制成品中高附加价值商品出口的比重。

(二)高技术产品出口大大增加,提高了我国贸易质量与水平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外资规模的不断扩大,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方式成为我国产业技术提高水平的重要渠道。从1998年到2004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均增长40%,比全部出口总额增速高20个百分点以上。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不断增加表明我国贸易质量与水平的不断提高。“十一五”时期,随着我国利用外资的重点转向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将会进一步增加,从而提高我国贸易的质量与水平。

(三)推动服务贸易的发展

目前,我国贸易结构落后于发达国家的重要方面体现在服务贸易出口比重非常低,只占贸易出口总额的12%左右,而一般发达国家都占60%以上。因此,发展服务贸易出口将是改善贸易结构,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地位与水平的重要方面。“十一五”时期,一方面,随着服务业国际转移,我国将成为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重要地区;另一方面,随着服务业国际转移过程中可贸易服务业的增加,也将会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增加我服务贸易出口的份额。

(四)提高贸易方式水平

由于相当一部分外资企业在我国的投资主要是为了利用我国低价生产要素降低生产成本,占领国际市场,因而形成了“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方式,使我国的加工贸易在货物贸易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成为贸易的主要方式。2004年,我国外资企业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占据57.4%的份额,这其中的60―70%以上由外资企业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完成的。“十一五”时期,利用外资方式,一方面,表现在将打破“绿地投资”为主,而转向并购、离岸外移等多种方式,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贸易加工的比例;另一方面,表现在促进我国现有加工贸易的升级,将原有的“两头在外”逐步内移,减少其“飞地”效应,增加其对内地的产业带动。这两方面对贸易方式的影响都将是一定程度增加一般贸易方式的比重。

三、外资对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的局限性

(一)对促进贸易增长的负面效应

在外资总体上对促进我国贸易增长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大量以低土地价格、免税或低税的鼓励性外资优惠政策进入的外资,对贸易增长还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主要一是由优惠外资政策加鼓励出口的贸易政策推动的我国贸易进出口的数量快速增长,由于政策的着眼点是快速提高贸易进出口,特别是出口,因而其本质上就导致数量型的贸易增长方式的形成。二是贸易进出口的持续快速增长尽管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将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一些问题,如导致国际收支长期不平衡影响到经济发展的内外平衡,对人民币汇率稳定、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带来影响。这也表明,随着我国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也将影响到对利用外资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对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对贸易结构升级的局限性

外资对我国贸易规模由小到大,由初级产品为主转移工业制成品为主,甚至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比重都起了积极作用。但作用有限。目前,我国制成品出口中劳动密集型产品仍是主体,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有提高,但与发达国家70%的比重仍有较大差距。我们不能指望完全依靠外资解决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而根本转变贸易增长方式,而只能是借外资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真正实现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还要依靠我国自己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三)对出口产品技术升级的局限性

国外一些实证研究报告已证明,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扩散效应是相当有限的。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成套设备都主要掌握在母公司手中,在东道国主要进行简单加工组装,而跨国公司可以凭借其技术垄断的优势通盘制定产业转移战略,确保其在东道国生产的产品既能保持竞争优势,又给东道国产业设立了较高的进入壁垒,产生“挤出效应”。我们不能指望单靠外资提高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档次,而要在利用外资的竞争过程中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并进而建立我国技术自主创新体系,培育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克服外资带来的产业技术的局限,为实现我国出口产品的不断技术升级,促进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奠定必要的产业技术基础。

(四)对提高我国际分工地位的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承接的国际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将更多地转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但由于加工贸易的特点主要是在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条件下的贴牌生产,因而受外资,特别是受外国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控制导致形成的我国在全球生产体系中处于低端生产环节的地位将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单纯依靠外资并不能根本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低端的地位,也给我国的贸易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我国只有在利用外资的同时,积极构筑国内产业升级的基础,提高产业整体水平,特别是培育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的高技术化、高附加值化,才能为我国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提供最坚定的基础,并根本上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四、必须促进利用外资增长方式转变

一是在入世过渡期结束,国内市场全面开放的形势下,要转变利用外资的增长方式,由注重引进外资的数量转向更多地注重外资的质量与效益。由此必须结合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明确今后我国利用外资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并重新审示与调整外资政策,由一般的鼓励数量性优惠政策向有利于结构调整性外资政策转变,使外资能更好地为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物别是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要调整以低土地成本、低税收为代价的外资政策,加强导向性政策或法规引导外资更加符合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技术水平提高的方向。

二是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我国要加强对引进技术的学习,特别是要加大对引进技术的二次开发,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与建立我国自身的产业技术体系,并增强其研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