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学科评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商务学科评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商务学科评估

国际商务学科评估范文1

关键词:职业教育;国际商务专业教师;实践及指导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0-0072-03

一、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活动日益频繁,增长速度迅猛。2014年对外贸易总额达26.43万亿人民币,货物贸易总额稳居世界第一,对外贸易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扩大。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对外贸易人才的需要,各大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竞相开设国际商务专业。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在规模、专业设置上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国际商务专业作为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学科之一,离不开师资力量的保证。国际商务专业教师是国际商务专业建设和教学研究实施的主体,其专业素养、教学水平、双语能力、科研能力、实践指导能力等综合竞争力要素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关系着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因此,全面科学合理评估国际商务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助于更高效地发挥教师的主观性和创新性,更好地为教学研究服务,从而培养出更多适应地区发展的新型技能型人才,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服务。其中,职业教育领域中的国际商务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一门应用性学科,需要专业教师具备相应的实践及指导能力,本文将对国际商务专业教师的实践及指导能力进行探讨。

二、国际商务专业教师的实践及指导能力的基本要求

国际商务专业是国家为适应二十一世纪国际贸易发展需要,增强国家竞争力而设立的学科,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国际贸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中外合资企业从事国际贸易业务和管理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随着2004年7月1日我国新外贸法的出台,外贸准入门槛大幅降低,每年所需的职业院校输送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供不应求,他们在国营进出口企业、中小型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涉外企事业单位从事跟单员、外销员、单证员、报检员、报关员、国际货代业务员、外贸业务员和涉外文秘人员等工作,实践性与应用性较强。

职业教育视角下的“双师型”教师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要类似文化课教师那样,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及教学能力和素质;二要类似工程技术人员那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其发展理念正可以适应和满足职业教育“双证书”(即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的期限内获取学历证书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教师的诉求。

因此,国际商务的学科交叉性以及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事实上对从事该专业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挑剔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光要掌握必备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及指导能力。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语言应用方面,能够熟练进行双语教学。国际商务专业是为外向型经济服务的,要求学生要有较高的英语听说写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英语课的设置上,而由于本学科的较强专业性更应贯穿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因此,国际商务专业教师应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尤其应熟悉商务英语。

第二,在实践教学方面,能够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讲授实操课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之一,PPT课件及专业软件的运用有利于学生更直观形象快捷地感知教学内容;而国际商务类实验实训室等先进实操平台的引入,需要国际商务专业教师及时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操技能。

第三,在企业调研方面,能够经常下企业了解行业动态。国际商务活动日新月异,作为专业教师,不仅应该在理论上及时更新专业商贸知识,而且应该将理论联系实际,主动以适当的方式真正进入企业获取第一手资料,积累实践经验,了解实际的业务程序、工作流程,促进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的融合。

职业教育视角下国际商务专业教师实践及指导能力评估分析

第四,在考证培训方面,能够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并指导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目前职业教育推行的“双证书”模式,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至少考取一门职业资格证书,适合国际商务专业学生报考且社会需求较大的资格证书有跟单员、外销员、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和国际货代业务员等,专业教师首先自身要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以满足“双师型”教师的条件,然后还要培训学生参加资格考试。

第五,在专业实习方面,能够带班下企业实习或指导顶岗实习。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相比,学生将更快地直接接触社会、走上专业岗位,工学结合模式的推行要求专业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离校的专业实习环节,有条件的情况下能亲自带班下企业,不能离开学校工作岗位的情况下要制定具体实习计划并定期指导走访。

第六,在就业指导方面,能够提供专业岗位的相关就业信息。首先在学校层面应该与相关企业取得联系,组织大型的招聘会,其次在专业教师层面也应该对经济趋势、行业发展、学生实际情况有所分析判断,提供更新的行业需求与就业信息,给出专业的指导意见和建议,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保障。

三、 国际商务专业教师的实践及指导能力现状分析

当前,职业院校培养的国际商务人才数量庞大,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重规定、轻描写”的滞后传统教材模式以及“喜照本宣科、厌企业调研”的封闭式研究模式仍然成为国际商务专业发展的桎梏。从国际商务专业教师的角度来分析,虽然职业院校基本上每年均引入一定数量的师资人才,在学历及职称上也有所提升,但是教师群体普遍存在着实践经验少、实操能力弱的问题,专业教师的实践及指导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

(一)缺乏实践经验的年轻教师数量所占比重较大

很多职业院校中国际商务专业教师的职称结构未形成合理梯队,呈现出少数几个高级职称教师带领一大批年轻教师支撑教学的局面,而大多数年轻教师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的毕业生,具有经济理论知识水平高、新教学技术掌握快、新专业知识更新快、教学热情高等一系列显而易见的优点,但他们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国际商务业务实际应用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硬伤,这将直接影响国际商务实践教学的开展与质量提升。

(二)职业院校课程任务较重难以保证实践时间

由于近年来职业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国际商务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量明显加重,很多教师身兼数门课程,多年级、超课时授课,工作超负荷的现象普遍存在,在中职学校中专业教师还需要承担班主任工作,所花费的时间精力更多,因此对于专业实践实在是“有心无力”,很难挤出时间下企业实践,客观上制约了其实践及指导能力的提高。

(三)部分教师不够重视自身职业竞争力导致“双师型”教师人才稀缺

职业院校很多国际商务专业教师,特别是非科班出身的教师只是一味地按照教材照本宣科,不了解职业教育的新动态,缺乏对自身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实践指导能力等要素的总体认知,而且还固步自封,满足于现状,对自身的职业资格技能不够重视提升,达不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实践及指导能力有所欠缺。

四、 提高国际商务专业教师的实践及指导能力的途径

为了适应职业教育视角下“双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国际商务的专业教学和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要求,必须建设一支能够胜任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教学的“双师型”高质量师资队伍。其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提高国际商务专业教师的实践及指导能力:

(一)发挥国际商务专业教师自身优势

1.获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专业教师为了更好地进入相关行业调研实践和开展实践教学,应该在完成工作任务之余,取得至少一项与国际商务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国际商务单证员、外贸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国际商务师等,进入“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自身的职业竞争力。

2.积极参与社会业务实践,积累实践经验。除了完成教学任务之外,作为专业教师应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主动到企业或相关单位进行业务实践,了解国际商务专业在实际中的新趋势、新理念、新技术,有条件的能够参与到具体的工作流程中,在教学中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操水平。

3.重视继续教育,掌握新的教学手段与技能。专业教师不应由于工作任务繁重而失去学习的动力,相反更应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通过继续教育不断充实更新自身知识体系,学习新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以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可以利用校内校外交流培训的平台、提高在职学历等方式来实现。

(二) 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搭建平台

1.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实操能力。一是从本校或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下,自主组织校内的相关培训,如邀请相关企事业单位拥有业务经验丰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到校以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强化“做中学,做中教”的新教学理念,使之掌握相关业务技能;二是安排专业教师到校外参加专业培训,如派出骨干专业教师参加国培,到企业进行短期业务实践或课题调研,到兄弟院校交流学习取经,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习深造等。

2.重视实践教学,建设综合实训平台。一是建立集实践教学、培训考证、生产经营“三位一体”的校内实训中心,安装相关商务软件,完善相应的设施设备,为专业教师提高实践及指导能力提供高仿真的商务环境及演练场所,通过实际商务情境的模拟,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二是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由相关企事业单位吸纳专业教师到一线业务岗位实践,摒弃以往光谈理论的“高空教学”,提高专业教师的操作能力,并能在学生进行专业实习时及时提供专业指导。

3.加强校企合作,引入业务行家担任兼职教师。职业院校应加强与外贸行业的联系,聘请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骨干及管理人员走进校园课堂担任兼职教师,并指导学生实习实践,合作开发教材和参与课程教学改革,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外资源;而校内的专业教师通过与业务人员的交流,也能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和市场的人才需求,有利于及时调整实践教学的内容,无形中也提高了自身的实践及指导能力。

五、结语

总而言之,职业教育视角下国际商务专业教师的实践及指导能力是专业教师职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关系着职业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作为国际商务专业教师,科学合理地评估分析自身的实践及指导能力,发挥优势、不断完善,找出差距、迅速弥补,方能逐步提升综合素质,消除社会对专业教师是“重理论、轻实践”教书匠的误解,从而为外向型服务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能力的德才兼备的国际商务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欣,康海波.高校商务英语教师专业素质概观及师资建设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4(4).

[2]万连增,李海川.“双证书”模式下高职商务英语教师的发展[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10).

[3]光莉莉.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4]李淑艳,曾艳英,曾立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基于广东省外贸企业实证调查[J].职业时空,2012(9).

[5]黄敏华.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0).

[6]龚发辉.校企多元合作――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核心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J].海峡科学,2011(8).

[7]吕玉花,孟素芬.国际商务专业“3+1”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2).

[8]杨磊,黄春元.基于“双向对接”功能的校企一体化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广西教育,2014(2).

信息荟萃

我省第二批中高职衔接标准研制项目中期检查会议召开

为推进我省第二批中高职衔接标准研制项目,9月21日,省教育研究院在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组织召开第二批中高职衔接标准研制项目中期检查会议,对商务英语等11个项目的标准研制工作进行中期检查。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副处长王魏锋出席会议,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院长曾用强致辞。检查组成员由省教育研究院和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家组成。

国际商务学科评估范文2

【关键词】谈判 实践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21-02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谈判,小到与市场里的商贩讨价还价,大到各国元首就国际争端进行的唇枪舌战。因此,《国际商务谈判》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也是各个高校经管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都相继开设了该门课程。

然而,就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对2010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普遍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后认为本专业最应加强的学生技能为“与人沟通和谈判的能力”,该份调查报道说明《国际商务谈判》课程还未能充分提高学生沟通和谈判的能力[1]。就本人在高职院校担任该门课程的专任教师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该门课程的教学方式不能发挥该课程特有的性质,本文就该门课程的性质,当前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提了几点建议。

1.《国际商务谈判》课程的性质

1.1实践性

《国际商务谈判》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该门课程重在练习,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谈判,并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改善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技巧,提高自己谈判的能力,因此,就如同学习英语要不断的练习口语一样,学习《国际商务谈判》的学生也需要不断的进行模拟谈判来提高自己的谈判能力及面对各种突发状况的应对能力,因为没有任何一场商务谈判是一帆风顺的,也没有任何一场商务谈判是可以依瓢画葫的。

1.2综合性

《国际商务谈判》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学生不仅要学会谈判的基本技巧、基本原则,同时也涵盖了心理学、市场学、经济学、管理学、行为学、语言学、礼仪学等多门学科[2],因此,在学习该门课程时,除了需要掌握谈判的相关知识外,学生还要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去揣摩对方的心理,运用行为学的知识去了解对方不同的动作所要表达的确切含义,运用礼仪的知识去准确的表达出对对方的尊重等。

2.《国际商务谈判》课程存在的问题

2.1教师实践能力不强

正如上文所述,《国际商务谈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作为该门课程的授课者,教师自身应该具备实践能力。然而,现在绝大多数高校的教师都来源于高校的毕业生,他们没有从事其它相关专业的工作,而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担任授课教师[3]。由此可见,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也有待提高,也就不能很好的向学生传授这样一门需要实践操作能力的课程,导致很多青年教师只能泛泛而谈,不能很好的传授谈判的精髓,也无法让学生深刻了解谈判中的刀光剑影,课程也丧失了它的趣味性。

2.2教材设计不够合理

笔者随意在当当网上搜索了一下《国际商务谈判》的教材,相关的书籍出现了254本。纵观这些教材,无外乎英文版本或中文版本,显然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还没有这样的水平与能力接受全英文教材;中文版本的教材又大同小异,绝大多数教材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如国际商务谈判的概述、谈判的心理、谈判前的准备、谈判的开局、磋商、终结及合同的签订、谈判的语言、策略及各国谈判风格。以致于学生学完该门课程后的感觉是似乎相关的内容都学过了,但真正需要自己去谈判的时候发现什么东西也用不上,学与没学一个样。而且,教材中的案例既陈旧又雷同,学生对此并不感兴趣。

2.3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兴致不高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也进入了高校,改变了以往黑板粉笔一统天下的局面。尽管多媒体教学有多彩的画面、影音播放等功能,但由于现在绝大多数课程的教学都采用了多媒体,学生也就渐渐失去了兴趣。在课堂上,教室里随处可见学生在玩手机游戏、短信聊天、上网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有很大一部分责任在于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致不高。

3.改革方案

3.1“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特色是培养一批零距离与企业对接的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学生,使学生一毕业即就业。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双师型”。针对大部分青年教师一毕业即进入高校任职的现状,学校可以采纳以下几种方式培养“双师型”的教师:一是要求青年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挂职,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现状,将最直接、第一手的资料带入课堂;二是允许青年教师脱产一年或两年的时间到企业就职,这样能更深入地了解市场行情、了解企业现状,也会有更多的机会亲临谈判现场,获得一手资料;三是派青年教师到国内其它高等学府学习进修,学习他人的精华,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将更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融入教学中。

除此之外,也可请校外的专家进入高校开讲座,也就是邀请企业的老总或主谈判人员到学校来演讲,尽管他们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他们有实践经验,能够与学生分享他们的心得与体会,往往这种讲座很受学生的欢迎[4]。一方面丰富了他们的校园生活,同时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更重要的是相比较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学生更接受企业家的经验分享,同时也使本校的任课老师获得了一次很好的培训机会。邀请校外专家可谓是一箭双雕之举,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与企业家加强联系,为以后开展工学结合打下良好的基础。

国际商务学科评估范文3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办学模式;教育国际化

1995年,武汉科技大学与澳大利亚知名高校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 University,简称RMIT大学)联合创办了文凭层次中澳国贸班合作办学项目,旨在培养掌握国际工商企业经营管理基本理论与实务的国际化人才。经过10年发展,中澳国贸班最终拓展为实施商科共通科目教学的中澳国际商务项目,向澳大利亚高校和国内工商企业输送了一大批国际商务人才,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被澳大利亚驻上海总领事郭森若(Sam Gerovich)先生赞誉为“国际教育示范项目”,武科大也因此被湖北省教育厅评为教育外事先进单位。在中澳国际商务项目举办10周年之际,对其成功的国际化办学模式进行阶段性总结具有重要意义。

一、办学宗旨与理念

(一)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消化、吸收、创新,提升学校办学的整体水平

从国家政策来讲,对中外合作办学实行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方针,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并消化吸收、利用创新,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武汉科技大学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中澳国际商务项目的合作伙伴RMIT大学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多层次国立大学,其教学以优异质量、创新理念、专业水准和高应用性而著称,在英国《泰晤士报》2004—2005年全球大学排名中分别居第55和82位。其商学院(RMIT Business)是全澳最大的商学院,开设文凭至博士学位层次的近60个专业。其环球英语语言中心(RMIT English Worldwide)是全澳规模最大,课程设置最为齐全的语言培训中心之一,学术水准和教学质量得到国际 ISO9001质量资格认证。

经过10年的发展,中澳国际商务项目的专业设置由最初中澳国贸班的国际贸易专业和后来增设的银行与金融专业,发展为实施商科共通科目(generic courses)教学的国际商务专业;项目承办单位由起步阶段的中澳教育培训中心,历经澳曼特国际学院,业已经发展成为举办中澳、中德、中加、中美多个国际教育合作项目的国际学院。在合作办学过程中,成功地引进了RMIT大学国际化的优质教育资源,在课程体系、师资、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体系、管理体系诸方面的国际化程度大为提高,而且通过“引进、消化、创新”,于2004年创办了本土化的本科工商管理(国际)试验班,为在全校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奠定了基础。这是中外合作办学中外结合、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的最佳实践。中澳国际商务项目的举办还为学校增加了办学特色,改善了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增加了办学经费、减少了办学支出,扩大了社会声誉,对其提升办学水平,提高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力、全面发展的国际商务人才

中澳国际商务项目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熟悉国际工商企业经营管理基本理论与实务的国际化人才。学生在毕业后可在国际化工商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工作,也可出国攻读商科学士或硕士学位,毕业后为中、澳经贸交流事业服务。为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项目引进了8门以能力为导向 (competency—based)的国际商务文凭课程,内容涵盖了国际商业活动中的关键领域,力求使学生做到“一专多能”:“一专”即指专于国际商务业务,“多能”即指能掌握国际商务业务所需要的外语、计算机、商贸、经济、法律、管理等多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项目还强调学生应具备从全球角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

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该项目还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办学思想,倡导“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力求在教学大纲设计、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中,充分注重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不仅关注其知识的获取,还关注其综合素质的提高。项目的教育过程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把学习过程从传统的垂直灌输型向现代教育理念的上下互动型转变。注重学生适应学习社会化的内在要求,确立个性化意识。

经过10年的成功运作,中澳国际商务项目向RMIT大学等澳大利亚知名高校和国内工商企业输送了1500余名中、澳国际商务人才。一些学生在澳深造期间被学校或实习企业授予学习优异奖,不少学生荣获硕士学位或优等学士学位;在完成学业后,一些毕业生回到了国内在澳大利亚BHP上海代表处、沃尔玛商业咨询(深圳)有限公司等跨国企业中担任重要管理职务;不少毕业生虽然旅居澳洲,但他们或者自己创办公司,或者参与中介组织,为中澳经贸往来和教育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提升学校服务社会功能,满足社会需求,增加了政府高等教育的供给

我国现阶段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原则之一是,“让出一些教育服务的市场来换取教育资源,提升教育的供给能力”。中澳国际商务项目的开设,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为莘莘学子获得被国际承认的国外学历和学位提供了珍贵的机会。本项目的学生群体中,不仅有高考未被理想大学录取的高中毕业生,也有部分专科和本科毕业生。经过国内阶段一年半英语培训和国际商务文凭课程的学习,毕业后如果选择在国内就业,这将是一条经济快捷的成才之路;如果选择赴澳深造,从学制上可节省一年以上的时间,从经济上可节省三分之一的费用。对国家而言,本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升学就业压力,缓冲人才和外汇外流,减轻政府办学经费压力,也缓解出国留学低龄化的状况。

举办中澳国际商务项目的核心是探索办学模式的国际化问题,它首先是上述办学理念(指导思想)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国际化,然后是由此所决定的策略的、行动方案的国际化。办学宗旨和理念国际化的先行,有效指导了课程体系、师资建设、教学方式与手段、教学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管理运行模式等方面的国际化。

二、课程体系

中澳国际商务项目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整个项目成功运营的重点。为保持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和完整性,项目基本移植了RMIT大学原有的课程体系,包括英语和国际商务两个课程模块。这两个模块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归宿。但是,由于它们在学科属性上分属于不同的系统,又有各自特殊的教育规律,在本项目的实践中具有相对独立性。

(一)英语课程模块

本项目所引进的英语课程为RMIT环球英语语言中心的“成功英语”(English Success)系列等级课程,包括中低级、中级、中高级、高级Ⅰ、高级Ⅱ各级。其中,初、中、中高各级为基础语言课程,高级Ⅰ为国际商务课程同期课程,高级Ⅱ为学位课程前语言强化课程,同时培养做笔记、演讲、论文写作等专业学习技能。各级英语课程基本以专题划分单元,贯穿于听力、口语、阅读、写作、语言知识、自主学习指导等各部分,互为交融和强化,旨在对学生进行全面语言训练。

作为课堂内容的强化和活化,“成功英语”还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开发的人机对话学习系统“行星英语”(Planet English)以及与课程配套的电子资源(E—Pack),有机融入课程体系,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由于多数学生赴澳留学签证和入学的需要,本项目在高级英语Ⅰ中间阶段,还穿插雅思(IELTS)培训课程。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武汉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在国际课程体系的本土化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尤其是针对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需要,开设了数门校本课程,以弥补国际课程水土不服的弊端,典型的例子是开设一对一“写作诊所”课(Writing Workshop)。

(二)国际商务课程模块

国际商务专业现开设的商科共通课程共8门,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商法、商务计算机应用、市场营销、财务决策、商务统计。由于它们的共通性,这些课程与RMIT大学商科学士或硕士各专业可以进行对接。课程的基本理论教学采用RMIT原版纸媒介和CD—ROM在线教学参考资料,实践教学环节鼓励采用本土案例。

三、师资队伍

中澳国际商务项目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宗旨是“引进来、走出去”,既大力引进外智,又致力于本土师资的国际化。在教学工作中,形成了中外教师结队制度(co-teaching),互相取长补短。师资管理工作贯彻以教师为本的原则,不仅努力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更注重发挥其业务潜力。转贴于

(一)英语师资

本项目的英语教学由RMIT环球英语语言中心和武汉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共同承担。2005年以前,项目常年聘有以澳方语言专家为主的外籍英语教师10余名。近5年来,中方英语教师先后有13人次赴澳接受国际英语教学法的培训,其中5人获剑桥大学英语教师资格证书(CELTA)。由于本土师资的成熟发展,自2005年起,澳方不再委派英语教师,教学工作全部改由中方承担,外籍教师也由中方聘请,实现了师资的本土化。

(二)国际商务师资

国际商务教学由RMIT商学院和武汉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共同承担。每门课由澳方教师来汉主讲2周左右,其余则由中方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用双语或全英语讲授。为提高其业务素质和能力,本项目近年选派中方教师赴澳接受语言和专业培训达人均1次以上,其中1人获博士学位(后调至澳大利亚某大学任资深讲师),4人获硕士学位(其中2人担任本项目主要领导,1人调至美国通用电气(中国)有限公司任质量总监)。除了出境进修,项目在国际化师资培训的本土化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安排中方教学副院长先期赴RMIT通过“培训师培训”项目(train—the—trainerprogram),接受“测评与职业培训”证书课程和“职业培训与测评体系”文凭课程的培训,然后授权其培训师资格,回国对本院商务教师进行“测评与职业培训”岗位证书的培训。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英语教学

本项目的英语教学实行全英语、人性化小班(标准班25人)授课,采用国际通行的互动式和交际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鼓励个性化学习。在教学之余,外籍教师主持英语角、读书、体育等俱乐部,学院组织英语辩论会、游戏、晚会、电影观摩、户外烧烤等活动,使学生在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中边学边用,活学活用。学院现代化自主学习中心(Independent Learning Center)、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实验室为开展英语多媒体教学和学生自学提供了优良条件。

本项目的入学考试采用牛津大学英语水平智能测试系统(Oxford Quick PlacementTest)、RMIT环球英语语言中心写作测试和口语测试,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级。入学考试和等级考试的实施和评分,均遵循严格的程序和标准。所有考官均须长期进行评卷培训,以确保测评的高质量。所有主观题考试(如口语和写作考试)均须有两名考官按照规定标准(criteria)和教学目的(outcomes)分别进行评分,如果两者分值差距超标,则须由教学主任对成绩进行调适(moderation)。各等级英语课程的成绩评定注重学习过程和综合评估,计有以下要素组成:(1)出勤率;(2)课堂表现;(3)课外作业(包括作文、学习日志、演讲、评论等);(4)中期测评;(5)期末测评。对各等级的达标水平严格把关,实行滚动淘汰制,如果达不到考核标准,则必须重修。

学生赴澳留学,还必须通过相应的国际英语测试。在2000年前留学签证要求托福成绩时,由于其教学质量水准高,本项目的学员曾作为特例被澳大利亚大使馆赋予托福成绩豁免权。2000年留学签证要求雅思成绩以来,本项目学员同样取得了优秀成绩,2003年以前的一次性达标率,每年均在85%以上,2004年为94%,2005年高达98%。

(二)国际商务教学

商务课程采取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全面采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实行全英语和部分双语教学。基本理论的教学,广泛引入案例分析法,以大量的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还有课堂讨论、演讲等。基本技能的教学主要采用国际教学中常用的技能学习模式,通过小型课堂实践和课后实践调查等方式来进行。

国际商务课程的成绩评定注重学习过程和综合评估,采用多种测评方式。期末卷面考试成绩一般占50%,其它50%由课外作业、小论文、调查报告、演讲、案例分析等一种或几种测评的成绩组成。成绩合格者,由RMIT授予国际商务文凭(Diploma of Business)。如果平均成绩达到Credit以上,且雅思考试成绩达到6.5分(或通过RMIT环球英语语言中心高级英语Ⅱ考试),即可在RMIT攻读商科学士或硕士学位,且可免修8门以内的课程(约相当于1年全日制学习)。

五、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

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质量保障是项目管理的中心问题。中澳国际商务项目专门成立了项目质量管理协调组(WUST-RMIT Quality Implementation Team),对项目运行的质量进行总体监控,同时又根据英语和国际商务教学分别建立了周密的课程质量保障体系。

(一)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从制度上包括:(1)《RMIT环球英语语言中心国际合作项目运行手册》(REW Licensee Operations Manual),对项目评估、教学报告、项目推广、教学设施、学生服务、项目自评和教师资质等问题做了详细规定。(2)《RMIT大学环球英语语言中心国际项目评估手册》(REW Program Audit)。澳方国际项目主任每年都对本项目的质量水准,对照《运行手册》规定的10项一级指标,进行现场评估,并写出报告,对未达标项提出整改建议。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为确保教学质量,项目还采取了诸多具体措施,例如:(1)学生入学和升级考试,严格把关,杜绝追求经济效益而牺牲质量的行为。(2)加强学生考勤、课堂表现和课外作业等教学环节的过程控制。对问题处理实行预警机制和辅导服务。(3)教师每周举行教学例会,进行业务研修或者教学交流。(4)定期就教学情况,实施问卷调查,及时纠偏。

(二)国际商务教学

商务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从制度上包括:(1)《中澳国际商务项目设置手册》 (WUST-RMIT Diploma of Business Pathway Handbook),其中对课程设置、教师资质、教学方法、学生守则、中澳双方职责、项目评估、项目管理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2)《RMIT大学项目质量保障体系手册》(RMIT Program Quality Assurance)。由RMIT商学院国际事务副院长会同项目运营主任和教学主任,根据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中的指标,对项目的质量水准进行定期评估。

在实践中,国际商务教学采取有力措施,实施质量控制。根据实际情况每年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严格落实各门课程的教学规章制度、量化标准,并于课程结束后进行教学总结。师资质量的保障采取事前控制和事后复议的方式。前者指通过试讲评比,遴选出优秀教师担任主讲教师,后者指在课程结束后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评议,以便改进教学。

除了项目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澳大利亚政府、中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中介机构,还对项目进行定期或随机评估,为项目运行的质量增加了一层保障。

六、管理结构与运行机制

与其国际化宗旨相适应,中澳国际商务项目必然要建立一套向国际开放的管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并且必须通过创新,使自身办学走向更高的水平。

项目由RMIT商学院和武汉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共同管理。2002年以前,澳方曾委派1名项目主任常驻学校协同中方管理项目。随着项目本土化过程的推进,自2002年起,澳方改由1名项目运营主任和1名教学主任,从澳洲通过项目质量管理协调组协同中方管理项目。协调组每1至2周就项目运行情况,主要是教学执行情况,举行电话例会。小组主要成员还定期互访,就项目重大问题协商解决。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2005年初,项目成立了“联合管理委员会”,由武汉科技大学校长兼任主任,国际学院院长和RMIT商学院国际事务院长任常务副主任,从而使得中澳国际商务项目的管理更趋规范化。

为了高效支持项目运作,项目成立了职能明确的组织机构,分别负责教学、宣传、招生、总务、学生管理、外事、签证和入学等方面的事务。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立了自费留学服务中心,取代RMIT大学国际部(RMIT International),为学生赴澳留学申请和入学提供规范、专业的一条龙服务。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项目实行较为灵活的用人机制和以岗定酬、优劳优酬的分配机制。武汉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办学设施相对独立,教学组织和管理相对独立,招生相对独立,形成了自身的比较优势。

国际商务学科评估范文4

现阶段,从社会对商务英语毕业生的反馈来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还存在严重不足,《中国人才蓝皮书(2010)》指出,预计未来商务人才需求量相当大。根据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我国每年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仅为13万人左右,相对于庞大的外贸人才需求来讲,供给总量严重不足。[4]这两则信息告诉人们,商务人才的数量甚至质量远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细究起来,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学校人才输出与企业人才输入之间的脱节,造成毕业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较低。问题的根源在于商务英语教学与实用型人才培养两者之间存在着种种恶性博弈。具体表现在:

(一)商务知识内容教学与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内容教学之间的博弈

商务英语是国际商务与英语语言的有机结合,是两门学科相互渗透和融合的产物,应将其归类于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的范畴。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商务英语既不是纯粹的英语语言,也不是纯粹的商务,是集“语言技能-商务知识-文化背景”三方面的综合运用。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实践性、技能性和交际性。“商务英语专业与普通英语专业的最大差异性体现在它‘双重知识’与‘双重技能’的复合。所谓‘双重知识’是指语言知识(包括词汇知识、翻译知识、语言学知识等)与商务知识(包括管理学知识、经济学知识、跨文化交际知识、国际商务/贸易知识、国际商法知识、市场学知识等);‘双重技能’是指英语语言技能(听、说、读、写)与国际商务技能(主题演讲技能、商务谈判技能、团队工作技能、跨文化交际技能等)。”[5]那么,在实际操作中,商务知识内容与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内容教学究竟应该偏重,还是两者平分秋色?这一直是英语语言教学者和商务知识教学者同样面临的尴尬和选择难题。商务英语的界定和学科属性决定了其跨学科特点。无论是“商务+英语’还是”英语+商务”,它都是一个“混血儿”学科?二者孰轻孰重?谁是主要矛盾、谁为次要矛盾?学科交叉程度如何?种种问题对该学科的教学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6]此外,商务知识内容教学与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内容教学的分配比重,关乎到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改革、教师资源、教学模式、学生商务能力和英语语言水平等一系列问题。

(二)单一师资与“双栖”师资需求之间的博弈

从学生方面看,无论是从企业人才需求,还是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天职来说,其能力水平急需培养。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和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同时具备综合的商务知识和商务技能,是该专业学生应该而且必须掌握的技能和必备的素质。但由于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脱离社会需求,仍然沿袭传统的英语语言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及对知识的消化程度;课堂教学重视理论与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大多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论,缺乏具体的英语商务实践活动,不利于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及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教师方面看,商务英语是培养“英语专业知识+商务知识+综合能力”的现代复合型人才,那么,该学科的授课教师就应该是复合型教师。然而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具有“英语+商务”专业背景的教师比例普遍较低,英语语言专业出身的教师自身对于商务知识并不能达到精通的程度。单靠自学获取零星的商务知识,缺乏商务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各高校严重缺乏具有企业背景的“双栖”师资力量。教学过程仅限于从理论到理论,与实践完全脱节,教学效果必然参差不齐。因此加强师资建设是商务英语学科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商务专业知识教学的博通与专精之间的博弈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都比较杂乱,归纳起来有两种类型:一种像五味瓶,什么都涉及一点,比如翻译、写作、综合英语、英美文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物流、基础会计、酒店管理等等;一种是对半分,一半是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内容教学,如:高级英语、英美文学、语言学、修辞学、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口语、听力、第二外语等等,一半就是商务知识内容教学,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国际结算、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务礼仪、国际经济学等等,凡带上“国际”二字的都被认为与商务和英语挂钩了。如果按照相关专业要求,学完以上课程需要花十年左右的时间。然而高职院校要让学生在三四年里学完这些课程,可想而知就都只能是蜻蜓点水了。到头来学生哪个方向都是模棱两可。本来想培养一批通才,但结果是毕业生哪个行业都无法胜任。鉴于商务英语界定的弹性,在有限的大学三四年时间里,要做到成为一个商务全才是不可能的。因此,各高校应该把商务专业知识的博通教学定为基础,突出一个或两个左右领域的专精定为方向。[7]这样才可能真正培养出市场需要的具有商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四)“应试”教育与“应实”教育之间的博弈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商务英语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适应传统的应试教育,因而导致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僵化,甚至是部分内容脱离实际。各高校仍然在过分强调大学英语CET4/6级和TME4/8级考试,并根据学生考试成绩决定是否获取学位,这无疑对商务英语的专业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在课程设置计划执行的过程中,大部分学校只注重按部就班,习惯性单向强压式向学生灌输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普遍重认知轻情感,重知识轻经验。此外还有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测评机制的改革等也急需加强,以上种种的相对滞后性决定了教学效果很难达到理论和实践同步发展,形成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应用相脱节的现象。由于商务英语专业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需要培养的是能在国际商务环境中直接进行操作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如果一味采取封闭的“应试”教育模式,很难满足现今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将国际认可的商务认证体系和课程融合的教学模式是学生获得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二、商务英语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策分析

上述商务英语教学与实用型人才培养之间的博弈皆由商务英语这个独特的学科属性而决定。如何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要使博弈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即培养出市场所需的商务英语实用型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必须有一套科学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一)明确的目标定位、科学的复合型课程体系是商务英语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前提

在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是借用英语这个沟通媒介,让学生熟知并掌握商务活动中的一些基本规则。毕竟,“商务活动是一个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对象,简单地搬用书本理论或是纸上谈兵不能够胜任瞬息万变的商务运作。”[8]因此,高校对于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一定要明确,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不仅仅是ESP语言问题,而且是语言、商务及其复合建设的问题。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应该明确以“商务操作能力+英语应用能力+事业拓展+创新能力”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与普通英语语言学科相比,商务英语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估、师资力量等方面都应该体现出其特殊性。从博弈论角度来看,由于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背离,课程改革呈现出一种“囚徒困境”的博弈。要走出这种困境,必须提高各博弈主体的理性水平,建立选择性激励机制。首先强化商务英语课程建设。建立“以基础课为核心,方向课为特色,必修课、选修课与任选课有机结合,社会实践、工作实训相互促进”的商务英语实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要优化课程体系,还需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目的出发,既强调专业知识,也要强调专业技能。在这种理念下,合理分配学分和学时数,注重各学科间的相关知识的合理比例。教学内容要紧跟时展的步伐,既要吸收国外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精髓和特色,也要纳入中国元素和特色,对现有的教学内容不断革新和完善,从整体上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规范和整合。为了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商务英语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模式必须遵循需求分析理论为指导,充分开展调查,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对于未来就业的需求,然后结合学校的具体的情况,设置合理的课程,采用恰当的教学模式,最终为社会提供优秀的复合型的商务英语人才。

(二)复合型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教师是商务英语专业和学科建设的中坚力量,在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复合型的特点又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商务英语教师应该是具有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改善商务英语师资结构是我国各高校面临的当务之急。具体可采取以下做法:1)多渠道招聘引进优秀的商务人才进入到教师队伍。2)重视中青年教师的专业进修、培训,将中青年骨干教师送到国内外专门机构或高等学府进修,提高专业素质。3)与相关企业联合,让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实践经验。同时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能手到学校来兼职,提供专门指导。4)建立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推进专业和课程的改革与发展。5)构建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团队,构建团队知识结构,提升商务英语专业整体教学水平。创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复合型师资队伍。

(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是人才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根据国际上商务英语和英语商务的学科建设经验,跨文化能力已作为国外很多学校学科发展的重点,跨文化系列课程被设为必修课,语言类课程和商务类课程则是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支撑。我国教育部办公厅2007年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也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9]。”由于商务活动是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因此,跨文化沟通能力应该作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关键素质来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在掌握使用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适应能力等,提高综合素质,能够与来自世界各个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进行恰当的交际。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对外来文化的了解和吸收,特别是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文化禁忌、商务交往和谈判礼仪等,以便将来更好地进行商务活动。

(四)强化实践教学是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手段

商务英语知识习得的过程是一个个体心智认知和社会环境互动博弈的过程。由于受环境限制较大,学生学到的商科知识相对片面、肤浅。商务英语教学必须发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才能使教学达到优化均衡,且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岗位上有效地运用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因此除扎实的基本功外,要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商务方面的实际应用。实践教学这一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热身活动”应该始终伴随在课堂内外,学校和教师应该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活学活用的机会,将“教、学、用”融为一体。同时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项目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创业和创新能力。各高校还可采取岗位综合技能实训和职业资质实训等模式,与企业和公司签订专业实训协议,实行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训相结合[10],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有效的开发,提高其就业能力。

(五)动态型教学模式是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

国际商务学科评估范文5

关键词:职业教育;国际商务;课程体系;试点与创新

作者简介:戴婷(1981-),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及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一般项目“高职外贸类专业‘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以来鑫产学研创新试验区为例”(编号:JXJG-14-50-5),主持人:王燕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5-0091-03

传统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对学生国际商务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注重学生商务运作基本技能的培养,其目标定位于培养服务于国际市场开拓、国际结算等外贸一线的高技能应用人才。传统的课程体系基于学科体系框架,课程之间相互独立,一门课程即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其不足之处在于重视对陈述性知识即理论知识的系统构建,对于过程性知识即实践技能方面的构建明显欠缺。在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下培养的人才重理论而轻实践,到实际工作岗位中显得无所适从。摸索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创新的新路子势在必行。

一、创新试点的思路

专业与职业应该是密不可分的,专业的划分应该与相关职业的专业知识、技能及态度等职业资格相统一。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应该与相关职业的功能相统一;专业的教学实施应该与相关职业在工作过程、环境和任务等职业情境相统一;专业的社会认同应该与相关职业的社会价值观相统一。因此,职业教育应该与职业的工作过程相统一,体现出相关职业的典型特征。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上也应该体现出职业性原则,即按照职业工作过程的行动体系重构课程体系。这里所说的工作过程,是指在遵守职业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工作的主体、内容、方法、组织等应符合目标的工作。遵照企业的工作过程来排布专业课程内容,进而将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相互关联。所以,创新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切入点在于抓住与国际商务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岗位和商务工作过程,重点对其职业行动体系进行详细的解读,分解出职业岗位中的“行动领域”(即工作内容),再从职业教育论的角度出发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即课程),继而设计连贯和具体的“学习情境”(即课程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

二、创新试点的做法

(一)成立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小组

小组成员包括课程负责人、国际商务专业骨干教师、外贸公司经理、其他高校教师、外贸行业代表和职教专家。课程开发小组通过收集用人单位的岗位招聘信息、跟踪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轨迹、研究外贸企业的岗位划分标准,最终明确了以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和外贸单证员为核心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的就业岗位群。

(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在企业的深度调研和认真分析企业工作岗位群的任务特征,结合职教专家提出的教育适应性的要求,将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改为:培养能满足国际商务公司、生产企业等外贸行业的一线需求,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掌握国际商务基本理论与技能,从事外贸业务和企业管理等对外商务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该人才培养目标旨在集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国际经济形势分析、市场推广、网络营销、商务洽谈、报价核算、商务函电等专业能力和责任感、独立、诚实等个人能力,以及时间管理、逻辑思维、创新等方法能力,还有团队合作、容忍、纪律、协调等社会能力。

(三)确定“行动领域”

对国际商务职业岗位(群)所涵盖的职业行动领域的数量和范围进行确定和统计,剔除只是边缘性存在的行动领域,即很少出现或仅仅在个别企业出现的行动领域,筛选出辐射面广、共性多的典型行动领域,从企业的角度对选取出的行动领域进行定义,详细说明其行动内容(即工作内容),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和所需具备的职业资格认证。比如:“贸易准备”、“交易磋商”、“合同履行”和“业务善后”是外贸业务员的典型工作任务,其中“合同履行”工作任务项下,有:“备货”、“托运”、“报检”、“报关”、“投保”和“制单结汇”这六个行动领域。外贸跟单员的典型工作任务是“合同履行”这一条线上的全部行动领域;而外贸单证员的典型工作任务只对应“合同履行”项下的“制单结汇”行动领域。

(四)序化工作流程,构建学习领域课程框架

构建学习领域课程框架就是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过程,其核心在于将企业的工作任务与学校的学习任务进行有机整合,但更强调职业能力在学习领域中的开发。例如,将“行动领域”之一的“了解外贸企业”,序化为学习领域课程《企业及其环境》;将“选择商品与了解商品”行动领域序化为《商品生产与采购》学习领域课程;将“国际市场营销”、“寻找客户”、“贸易限制与资信调查”这三个行动领域序化为《国际市场开拓》学习领域课程。

在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排布上,运用教学论和教学组织的观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将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公共基础模块,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职业英语》、《办公软件操作与应用》、《岗位体能与训练》等学习领域课程;第二大类专业能力模块,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为目标,包括了《企业及其环境》、《国际贸易实务》、《综合进出口业务实战》等九门学习领域课程,学时数占所有课程总量的2/3。第三大类专业拓展模块,旨在拓展学生专业核心能力以外的能力,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应用文写作》、《国际关系》等。基于工作^程的学习领域如表2所示。

三、创新试点的成效

试点教学已进行三年,通过对试点教学的效果进行了评估,有一定的成效。

在专业能力方面。90%的试点班学生能够用英文介绍公司和商品,强于30%的参照班学生;试点班学生对于国际商务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达到82%,而参照班学生的掌握程度只有62%;至于企业相关知识点认知程度,试点班学生达到94%,而参照班只有60%,除此之外,试点班学生还具备:能够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和当地市场进行采购、熟练掌握一笔国际贸易操作的全部步骤、100%的试点班学生能够根据现实条件进行出口价格核算等参照班学生所不具涞淖ㄒ的芰Α

在个人能力方面。试点班也是以100%的优势超过了参照班,比如:100%的学生有非常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100%的学生可以走上讲台做自我陈述,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合作表现突出、能够根据客观条件灵活调整工作计划和突发状况、具有员工意识,用企业规则制度严格要求自己等。

在方法能力方面。时间意识明显增强,学会用时间管理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制定自己的每日学习计划表。98%的试点班学生能够运用网络获取信息,100%的试点班学生能够利用图书馆资源获取信息而只有10%的试点班学生依赖教师的帮助获取信息;100%的试点班团队在完成任务中考虑创新,并将创新看作前进的动力,90%的团队能够在任务汇报中运用创新,效果突出。

在社会能力方面。与团队合作意识不强,根据学生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团队成员的参照班不同的是,试点班的团队合作意识强烈,能够根据任务需要挑选组员,并发挥各自成员的作用,任务完成的质量高。在面对繁多的任务(学习)压力时表现出较好的容忍力,而参照班学生对此的抱怨偏多。纪律性强,试点班学生全勤率为100%,任务完成率为100%。环保意识强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控制成本,妥善进行任务善后工作。善于进行自我总结,围绕“我到底学会了什么”开展讨论。更为值得欣喜的是,有95%的学生具有自主创业意识,而参照班只有5%。

四、创新试点的经验

在对学生不断观察和评估的同时,也进行自我检测与评估,不断总结经验,为今后的教学推广奠定基础,有以下经验值得推广。

第一,掌握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经验源自于实践,而实践离不开深入企业,只有真正了解专业对口就业单位的现状和需求,才能培养出适合于其需要的人才。

第二,开展校企合作,校园和企业无缝对接。要在学习领域课程的设置上体现出职业特点和典型工作,离不开企业的指导,将培养合格人才的重担与企业共同分担,赋予企业管理者培养人才的主人翁意识,使得课程创新和改革更符合实际需要,而不是空中楼阁。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聘请来自企业的精英进行授课,另一方面,以学生变职员在企业学习,身临其境,帮助学生更快的适应社会环境。

第三,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教学活动设计。为了使得教学活动符合职业岗位的职业性要求,应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引导学生运用系统化的行动方法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其学习自主性,在教学中体现出其职业性,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四,构建客观而公平的评价体系。要构建一个更为开放和多元的评价体系,以改变过去以教材和老师为中心的评价方式。可以将企业和学生也纳入评价主体,和教师共同设计评价标准,该标准根据工作任务的不同而不同,评价方式也多种多样。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国际商务学科评估范文6

关键词:经济发展;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改革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不断飞速发展,国民实力的不断加强,我国经济也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为了适应这一新时期特点,高职商务英语教育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拓展。商务英语是英语学科中最为活跃的一个分支,也是受时代及经济影响变化最频繁的一门主流学科。作为经济专业类大学生的重要课程,商务英语教学在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标的前提下,需要不断摸索创新,让每一个学生夯实商务英语基础,训练实用交际技巧,加强口语能力,提高整体水平。

1 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教师角色

商务英语教学的策划者――教师,是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角色是多元化的: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领者;课堂上学生的教授者,指导者,示范者,合作者,交流者;学生活动成果的观察者,评估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师角色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大部分商务英语教师没有从事商务活动的任何经验,是主要讲授普通英语的教师。然而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国各个学院增设了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由原本的普通英语教师顺应时展要求,转型成了商务英语教师。他们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功底,但是缺乏相关商务知识,这无形中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此种状况造成了教师们在课堂涉及的普通英语语言知识较多,而对于专业的商务英语问题讲解相对不够。另外,还有一类商务英语教师,是国际贸易等相关专业且英语水平相对较高的专业教师,他们的特长是商务专业知识丰富,熟悉本专业名词和机制,但语言功底又相对较差,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也存在着欠缺。

那么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掌握多少专业知识才能成为理想的商务英语教师呢?目前大多数人认为,商务英语教师并不需要太多的专业商务知识。商务英语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英语教师,而不需要做商务专家,商务英语课以语言教学为主即可。如今这一观点已经不适用于经济飞速发展的我国国情。目前,高职院校里大部分商务英语学习者都是没有工作经验,又对于商务知识知之甚少,唯一获得理论的途径就是书本。学生对于社会实际商务英语环境一无所知,所有的学习目标,课程设置都是有学校来制订,那么如果在课堂中仅有语言讲授,忽略商务知识讲解,结果就是商务英语课就与普通英语课雷同。这样也势必会造成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获得的知识与其他专业一样,而且完全与实际脱节。因此,在我国此种国情下,商务英语教学应该是多类商务知识与英语语言技能并重,且重点掌握英语在真实商务语言环境中的应用技能。综上所得,我国理想商务英语教师应该是英语语言功底强大,各种商务知识丰富的教师。

2 教材的选择

目前教辅市场各类商务英语教材很多,鱼龙混杂,让人很难选出恰当的商务英语教材。基于此种情况,首先应该明确,在英语体系中,有普通英语和专业英语两大分支,商务英语是专业英语的一个分支。商务英语的学习需要学生建立起商务英语词汇体系,掌握其文体篇章的结构,语言特点,表达方式。所以,商务英语教材的选择不能脱离了英语语言学习的主线,再具体化就应该是商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组合。专业英语是普通英语学习的延伸与拓展,但其讲授的重点又不同于普通英语。商务英语的教学重点是与商务知识相关的英语语言知识与交际技能。因此,商务英语教材应依据商务活动的各种情景和实际功能来设计内容,培养学生在各种情景中的语言运用能力,利用学生自身已有知识,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活动,把外在社会功能与学生的语言发展联系起来,搭建学习互动提高的平台。依据我国商务英语教学的特殊现状,商务英语教材的选择应该结合院校办学的目标和办学模式与特色,从实践中选择恰当的商务英语教材,以适应学生特点,使其不断提高事物英语的语言能力,满足实际需求,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 实践教学法

近几年来,我国各大院校相继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但是在国际商务实践中却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英语专业毕业或贸易专业毕业的学生在从事国际商务的工作岗位上,都得需要经历一段适应期。在此具体实践阶段,往往会产生茫然,恐慌,以至于怀疑自己的能力。

为了成功跨越这一阶段,各大院校随之纷纷增加实践教学内容,高职院校更是一马当先。实践教学的构建和实施,主要依靠对于实践教学改革内涵的真正正确理解和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以及实践课程的正确设置。因此实践课程的设置更需要校内与校外实践教学条件不断进一步优化,由此而带来的是人才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以及专业特色的显现。

实践教学在知识与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更好的衔接了相关的知识,促进了各个方面技能的协调发展,这也是高职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的特色所在。实践课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把针对商务领域的相关技能训练放在首要位置,以英语为课程实践媒介来教授商务知识,实践商务知识,进行商务执业能力的综合训练,从而达到将语言训练和商务操作能力融合与塑造。

在此前提之下,我院相继开设了针对应用型商务英语必备技能实践课,如商务谈判,进出口单证制作,电子商务等,这是让学生能够在模拟的环境中亲身感受真实的商务环境,并在实践中强化英语口语以及商务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能说,能写,能做,”达到提高商务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根据实践教学的目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尽可能的创设真实环境,模拟现实业务情景,采用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专题研讨法,参与式教学,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多方法,多形式,多渠道实施教学,使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体验,实践与操作,形成一套有特色的教育教学方法。此外还提倡带学生参加各类商务会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可以学习了解相关的商务工作流程,又可以有机会接触真实环境,提高口语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

4 总结

在我国商务英语教学尚属于发展阶段,其模式的改革就是要不断适应和满足国际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断创新以适应国际经济体系发展变化。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办出有特色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出有特色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逸.“支架”理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教材[J].华东师范大学外语论丛第2辑,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