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细胞生物学概念范例6篇

医学细胞生物学概念

医学细胞生物学概念范文1

1以中医之长补西医之短

中医的基本理论受惠于中国古代“天人相应”思想,逐渐形成了整体观、平衡论和“中和”的文化观念。在“天人合一”理念指导下,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既重视脏腑组织功能及其内在的联系,也强调人体自身与环境的统一与和谐,并从自然界的变化过程中来探索生命活动和疾病发生发展与演变规律。因此,中医学始终强调运用人体的整体和动态平衡思维,来认识生、长、壮、老、已及机体发生疾病后的一系列病理变化,从而掌控预测疾病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趋势,并确定相应的诊治原则。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中医的整体治疗对肿瘤的影响,不仅可增强和调整人体免疫力,抑制癌细胞诱导分化,促进癌细胞凋亡和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相互变化与协调,而且更促使人体的整体功能恢复以抑制肿瘤的转移与复发。中医的整体观正是西医所忽略的,如西医的肿瘤分期只考虑局部的变化,很少重视机体整体的评估;西医的支柱疗法也是只重“攻”,而很少考虑机体自身保护治疗的“补”;微创手术仍停留于解剖层面上,很少见到以保护机体功能为目的的“生理微创”。中医的“扶正”理念不能被西医所接受,然而西医的现代化手段也正是中医能否早日进入医学主流世界所必须的条件之一,所以中西医结合必将使肿瘤防治产生革命性的突破与发展,对世界肿瘤的防治做出重大贡献。中医把握的是个性和整体,它通过辨证和用药加减解决了个体间的差异,而西医把握的是共性的整体,依靠的理论是抽象产物,是事物的共性和一般,但中西医共同揭示的是个体生命的不同层次的规律,二者都把健康与疾病防治作为共同努力的终极目标。客观地比较中西医学,方能正确地认识中西两种医学在学术上的差异和统一,中医应当学习和利用西医现代科学技术完善自己的基础理论和技能方法,而西医在宏观调控与整体观和平衡论的认识方面也必须加强与中医互补,从而开创一种中西医结合的新医学模式。

2促进中西医结合向转化医学聚焦

转化医学是近年来国际健康领域出现的新概念,是一种临床与基础医学互为动力的双赢理念,对促进医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们曾提出临床与基础医学密切结合是肿瘤防治的重要举措[2]48,之后有学者进一步阐述了转化医学的概念,认为应该从临床工作中发现、提出问题并与基础合作,并在临床工作中验收其成果,以提高医学总体水平[4]。转化医学可以使临床与基础彼此直接联系,相互快速转化,推进医学发展,使患者直接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2.1中医“扶正祛邪”理念是抗肿瘤治疗的双重宝剑”

癌症的发生除细胞本身的基因突变外尚存在诸多外在因素,如免疫系统的监视效应不利可导致肿瘤持续生长,而应用中医“扶正祛邪”理念施以攻补兼施则可抑制癌细胞生长。再如一类广泛存在于人体免疫细胞上的具有生物学功能的蛋白分子,有一种蛋白可以与其存在于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以“锁阴结合”的方式相互配接,能激活杀伤肿瘤的淋巴细胞,削弱抑制杀伤肿瘤,二者协同可有效地发挥抗肿瘤作用,这一认识正是取自于中医学扶正与祛邪的治疗理念。

2.2中西医结合是向转化医学转型的重要体现

健脾法治疗对荷瘤脾虚动物的效验研究显示,脾虚型鼠移植肝腹水癌模型(HAC)后,应用健脾类药物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药物组的肿瘤潜伏期延长,发展减慢,瘤体缩小,宿主全身状态良好,生存期延长,癌细胞分裂像减少,细胞动力学的分期明显下降,对宿主免疫反应可见T细胞活化、NK细胞数值升高;在与化疗药物环磷酰胺综合应用后,可见瘤体加速缩小,NK细胞明显激活[6]613。此外,活血化瘀治疗的抗肿瘤作用也应立足于中西医结合基点上,如川芎的有效成分川芎嗪可明显抑制B16-F10黑色素瘤的人工肺转移;赤芍、丹参与小量化疗药物合用可明显减少肿瘤肺转移,但单用活血化瘀药则有促进肿瘤转移作用[6]619,如此更验证了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显效性。

2.3加大力度促进抗癌中药发展

医学细胞生物学概念范文2

关键词:中医证侯;研究概况;进展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5-0093-01

1 引言

辨证是中医学的特点与优势之一,也是中医药取得疗效的前提。中医是以传承性为主的实践医学,受生产技术水平的影响,前人在辨证的时候主要靠个人的临诊经验,掺杂了许多主观因素与模糊概念,加上众多的医学流派推崇不同的思辨方式,使证侯的外延与内涵愈加复杂而不可确定。随着计算机、生物技术的进步以及交叉学科的发展,中医证侯的研究开始了新局面,能否从病、证、症、生物学基础等不同层次中挖掘出其固有的规律性的联系,以确定不同证侯的概念范畴、使辨证更具重复性和临床可操作性,这成为大家所探求的方向。众多学者为此开展了不少研究工作,笔者就中医证侯近十年的研究概况进行论述并分析如下。

2 中医证侯近十年的研究概况

2.1 证侯研究成果检索结果与分析:利用“中医”、“证或证侯”、“文献”、“临床” 及“动物(实验)”等主题词检索CNKI数据库从2000-2008年所收录的论文,其中文献研究相关论文272篇,临床研究相关论文5323篇,动物实验相关论文238篇。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以下特点:1)临床研究是证侯研究的主要方式,这是由中医的临证性所决定的。2)中医古籍资源有限、研究成果转换周期较长,是导致文献研究数量低的主要原因。

2.2 证侯研究主要切入方向的研究成果检索结果与分析:在检索“证”或“证侯”研究论文的基础上,以“四诊规范”、“生物学”、“数据挖掘”等关键词结合手工进一步检索,获得近十年发表的论文中,与四诊规范研究相关的论文227篇,与生物学研究相关论文436篇,与数据挖掘相关论文220篇。其研究态势如图2所示。从图2中可以看出,相关研究论文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就近十年而言,证侯生物学研究相关论文最多,数据挖掘类论文数量增长迅速。

2.3 证侯的具体研究概况

2.3.1 四诊的定性与定量研究:通过四诊收集到的症状(主要由患者自己叙述出来)、体征(由患者表现出来,通过望、闻、切可知的,包括舌象、脉象、面色、神志状况)等信息是证侯的构成基础。舌、脉和面色虽客观存在,但易受周围环境、自然光线及医者主观判断的影响,因此利用物理仪器、高分辨率的数码相机结合色彩、图谱分析软件力求量化已成为趋势。就舌象客观化而言,不少学者对舌色、苔色、舌苔的厚度与湿度、齿痕、纹理特征,甚至对舌体的胖瘦、歪斜,舌下络脉的长度、宽度、颜色进行了量化分析[2-5],具有一定的临床符合率。

此外,通过问诊所获取的信息在中医证候分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控制和把握这些“软指标”,近年来不少学者也做了很多工作。有学者把社会学中的定性研究引入中医问诊领域[12],建议与患者进行深入交谈,对患者的语气、语言表达方式、神态、言语内容等进行综合分析,以期获取尽可能多的与病症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容易被医生所忽视,但对证侯的判别起重要作用,能弥补定量研究的缺憾。

2.3.2 证侯生物学基础的研究:中医证侯的确立是依据表现型组资料得来的,对于现代生命科学而言,一个证候表现型的产生必然有从基因组层次到器官组层次的不同范围的功能异常[13]。从文献检索的结果来看,涉及细胞、基因层面的研究论文较多,技术相对成熟;蛋白、代谢组学层面的论文较少,研究技术有待完善。

就细胞层面而言,研究较多的是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及细胞表面标志物在不同证侯下的特异表达。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趋于热化主要是因为:其介导细胞间相互影响、作用而形成复杂的人体调节网络,这可能是证的实质所在[14];其种类众多,功能各异,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趋化性细胞因子及其细胞膜受体和可溶性受体等,这些指标常见于诸多论文中;检测方法较为便利,且敏感性强。

2.3.3 利用数据挖掘方法的证侯研究:中医辨证的过程是医者凭借个人经验从患者的一系列症状、体征或生物学指征、外界环境等复杂的非线性现象[15]中提取出相互关联的、有内在规律的、特异的组合信息。数据挖掘[16]则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集中识别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以及最终可理解的模式的非平凡过程。可以说两者在获取信息的方式与过程上有契合之处。

研究者常依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及数据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多元统计方式。如探讨饮食习惯、居住环境、体质因素等不同的致病因素或生物学检测指标或某一疾病下各证型的症状、体征与该证型之间的关联性多采用回归法,如进一步分析哪些症状、体征和生物学指标对区分不同的证侯有较高的贡献度,多通过逐步判别分析。

3 结语

就近年主要的研究成果来看,将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式相结合是证侯研究的可行路径和发展趋势。然而如何将有一定组合规则和重叠涵盖关系的证侯要素进行合理的分解,四诊宏观信息如何定量,生物学微观指标如何定性,二者怎样结合,采用什么样的方式结合才能真正提示或反应、甚而揭示证侯的内涵,这是目前研究的困惑与癥结所在,借鉴现代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生物学技术和多学科交叉的优势互补,可能会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 郭蕾,王永炎,张志斌.关于证候概念的诠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 26(2): 5-7

[2] 卫保国,沈兰荪.舌体胖瘦的自动分析.计算机工程,2004; 30(11):25-58

[3] 卫保国,沈兰荪,蔡轶珩.舌体歪斜的自动分析.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 25(10): 22-26

[4] 沙洪,赵舒,王妍,任超世. 中医脉象多信息采集系统的研制.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 22(1): 21-24

医学细胞生物学概念范文3

学时最少的维生素相关内容却是目前社区卫生院临床医师最常用的知识点(图1)。经典的三大代谢不仅常用也是临床工作者希望详细了解的知识点。社区医院最大的患者群是退休的老年患者,患者群中糖尿病发病率居高不下,所以糖代谢、脂代谢等基本原理在社区临床应用中占很大比重。其次常用的是与生理相关的水电代谢及酸碱平衡,与生理学内容有交叉与重复。癌基因与抑癌基因是医学专业工作者目前最希望了解的知识点。肿瘤的高发,肿瘤标志物检验技术在社区卫生院的普及与开展,使临床工作者迫切希望学习癌基因、抑癌基因这方面的知识,这也表明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及时编入最新的医学研究进展。

免疫及病原生物学知识点需求。

抗感染免疫是社区医生最常用到的知识点(图2)。社区医院处于传染病、地域性疾病、突发疫情的前沿阵地,对传染病和突发疫情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对地域性疾病进行筛检和治疗,是其重要职责之一。而比较出乎教师意外的是即使是在农村,由于目前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寄生虫学这一章节临床医生并不常用,对其要求不高。抗体与补体是临床医生最希望详细了解的知识点。临床上不少检测手段都需要用到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由此免疫学的应用和技术需要做些概括性的讲解,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相关问题不至于太茫然。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需求。

细胞生物学最常用的和希望了解的知识点均集中在细胞的活动上,即细胞水平的增殖、分化、衰老、坏死和凋亡。这些知识点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转归密切相关,也与不少药物的作用机制相关。总体而言细胞生物学与基层的医学工作者并不是很密切。

课程整合初步大纲。

根据社区卫生院临床医师对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知识点的实际应用情况和知识点的需求量,我们拟针对临床专业(社区医学方向)学生开设实用医学生命科学课程,涵盖以上学科部分知识点,力求达到在有限的学时内,传授综合性强,实用性强的知识点。

传统的课程结构将临床专业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一模式系统性强,但各课程各自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彼此之间缺乏联系。由于面向农村社区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不要求学生有十分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根据够用、适度的原则,需要调整专业基础课程,如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设置。目前的趋势是社区医生的培养重点在于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融会贯通,进行课程的重组,整合。江西医学院上饶分院推行面向农村社区全科医学教育改革,其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中对课时进行了调整: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占67学时(理论55+实验17学时)、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占66学时(理论54+实验12学时)、细胞生物学占20学时(理论14+实验6学时);遗传学内容作为选修课程。目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72学时,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81学时,细胞生物学未开课。由此,我们在社区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上,拟将这三门课程进行整合并适当增加遗传学的内容,形成一门贯穿一学年的153学时的实用医学生命科学。

从而有效避免各课程为了强调自身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导致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相互重复的内容可统一在某一课程中单独讲述。除了课程结构上进行改革,还要根据培养目标重新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删除或弱化课程中对基层社区卫生工作无太大实际意义的内容,如本次课程整合过程中,弱化生物化学相关的蛋白质空间结构、等电点等,加强三大代谢的讲授力度;即强调基本概念、生理意义等,而不是代谢步骤和调控。

同时增设代谢相关疾病的检测等临床实用操作实训课,强调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其次,不能一刀切地取消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课程,或者只作为选修课,而是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融入这些内容,比如在蛋白代谢章节中强化分子病。有研究表明88.1%的人认为,社区医院的诊疗水平值得改进,提高社区医生的疾病诊断和大病发现能力尤为重要。

医学细胞生物学概念范文4

【摘要】 经络是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是中医经络学说的重要观点。作为人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皮肤同样需要气血的温煦和濡养。经络畅通,气血源源上荣皮肤,皮肤得到充分滋润、濡养,才能长久保持红润、细腻、光彩照人。从中医美容的角度理解,经络是皮肤深层滋养的通路。

【关键词】 气血运行;经络畅通;深层滋养;中医美容

[abstract] it is an important opin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at meridian is the passages through which the qi and blood can be conducted. skin need qi and blood to warm and nourish. meridian unimpeded,qi and blood getting to skin,make skin moisture-conditioned and nourishing. thereby ,skin will maintain rosy,delicate and bright. look at this problem from the viewpoi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auty,meridian is the passage to deep nourishing skins.

[key words] qi and blood circulation;meridian unimpeded;deep nourishment;chinese medical beauty

中医学美容的理论基础,主要讨论脏腑、气血津液、经络对美容的作用[1]。皮肤覆盖全身,为人一身之藩篱,具有防御功能,抵御外界不良因素对身体的侵害,对身体内部的五脏、六腑、经络等起到保护作用,是机体防御外邪侵入的第一道屏障;另一方面,作为人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皮肤需要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血)的温煦和濡养,而气血正是由脏腑化生并通过经络输送才能到达皮肤。正如《圣济总录》所言:“血气者,人之神。又心者,生之本,神之变,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服药以驻颜色,当以益血气为先,倘不如此,徒区区于膏面染髭之术,去道远矣。”

1 中医气血概念

中医限于当时的条件,无法对人体进行组织、细胞甚至是分子水平的精细化研究。但是从《黄帝内经》开始,中医就把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研究:五脏、六腑、经络相互配合为化生、运行气血服务。作为构成人体组织器官并支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化生以后,通过经络循行全身,不断为全身组织器官提供丰富的营养,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人体任何一个组织和器官单凭一己之力都无法化生、运行气血。中医根据长期的观察和医疗实践,将一些人体的功能根据五行理论进行分类,形成了肝、心、脾、肺、肾五脏以及与之相表里的六腑概念,中医的脏腑是一类人体功能系统,与现代生理学的脏器具有很大的不同。

同样,中医概念中的气血也是一种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对比现代生理研究,中医的气血是指饮食和氧气进入人体后,在脏腑(脾、胃、肺、心)作用下生成的对人体有滋养作用的“精微物质”(血)和具有温煦、激发、防御作用的“精微物质”(气)以及对“气”、“血”功能的一种描述。人体化生“中医概念的气血”的原料是饮食和氧气(中医称为自然界清气),人体化生气血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人体生长所需物质并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而构成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的实现正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要实现这一目的,化生的气血必须到达这些组织、器官和细胞,这就需要一个通路,中医称这一通路为经络,经络畅通,气血才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发挥其濡养、温煦、激发、防御的作用。这里,经络提供了沟通和联系的路径,气血以经络为通路,奔走于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和细胞之间,为其提供丰富的营养,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

2 经络是气血的运行通路

经络是气血运行通路,运行气血是经络系统的基本功能。对于经络,现代科学做了大量的解剖学研究和功能性研究,研究者们几乎动用了所有的解剖学研究方法却收效甚微,致使一些人对经络的客观存在提出疑问,但也有人对现代解剖学研究方法产生了怀疑。这是因为,应用现代生物物理学技术,已经证实了经络现象的客观存在,即经络是具有低电阻、高声传导、发光、高温等特性的。经络现象的客观存在已经被科学地证实,可是经络的实质和物质基础究竟是什么,却始终困扰着广大的科技工作者[2]。其实包括经络在内的很多中医概念只是一种对人体某项功能的描述,而不仅仅是人体内某一个实体存在的东西。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体表四肢的有机整体,故有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说法。气血是支持人体所有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基础物质。人要活下去,就要不停地摄入饮食和氧气,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呼吸系统吸收的氧气,二者在血液循环系统中形成的动脉血,经过血液循环系统到达各个组织器官,再通过细胞外液到达细胞,被细胞利用。另外,人体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组织、器官甚至是细胞之间要有联系和沟通,也就是现代生理学所说的信息调节系统。中医将这些统归于气血,气血要发挥其支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的作用,必须要周行全身各处,人体中一定存在运行气血的通路,中医就称这一通路为经络,其实,结合现代生理研究成果,经络这一中医概念包含了人体内所有的通路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传递系统、体液调节系统,甚至是细胞层次的物质交换系统。因为这些都是人体内存在的通路系统,只不过有的通路系统要在活体生命中才能表现它的存在,例如细胞膜中存在的通路系统、细胞内存在的转运系统,一旦生命结束,这些以运动路径为表现形式的通路系统就不存在了。很难用一种人体存在的实体结构来概括其全部功能,这也是现代经络实质研究的各种假说无法完美解释经络的真正原因。按照中医理论,经络就是人体内存在的通路系统,人体靠这一通路系统实现人体与外界,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包括物质交流、信息交流和能量交流。脏腑化生的气血要靠经络输送至人体需要的部位。

中医对经络的描述,《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络的基本功能是行气血而营阴阳,而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了解经络以后,就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至于经络是血液循环系统、神经调节系统还是体液调节系统,中医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指向,但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中医知道这一通路不可不通,在经络不可不通理论的指导下,中医通过神农尝百草的方式,反复实践,找到具有疏通经络的中药和组方原则。现代科学应该在中医思路指导下,综合现代科研成果,研究人体这一通路系统,采用中医的整体--平衡的原则寻找疏经通络的方法,而不应该用一项研究成果来完全代替中医经络,更有甚者,因为用一项研究成果无法完美解释经络,就否认经络的存在,进而否认中医的科学性。

3 皮部是经络在皮肤的巡行区域

中医根据经络在皮肤的巡行范围将人体皮肤划分为十二皮部。《素问·皮部》“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十二经脉将气血精微散之于体表,反映于皮部,荣华于外。十二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相通,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症的作用[3],是气血、津液分注于体表相应的区域。同经皮部布满由这一经脉分出并浮行于体表的络脉,气血通过分属于十二经络的络脉到达皮肤,温煦、濡养皮肤。中医称这一过程为气血上荣皮毛。气血上荣皮毛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源头要充足,也就是要生成充足的气血(盈不虚);更重要的是,化生的气血要输送至皮肤,这就要求输送气血的通路(经络)要畅通、没有淤堵(畅不滞)。

4 经络是气血上荣皮肤的通路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两者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以及水谷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脾胃在气血化生中,起到化生水谷精气,提供物质基础,参与气血生成的作用。脾之运化水谷精微需要相关脏腑协同合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脾运都将受到影响,例如膀胱气化不行,水液排泄失常,小肠功能失调,就会清浊不分,二便异常,大肠功能失调,传导失司就会出现便秘或泄泻[4]。脾运化生成的水谷精微经过脾的升清作用上输于心肺,在心肺的作用下化为气血。同时,肝主疏泄,使气机流畅[5],促进气血运行全身。

气血化生充足,还要顺利输送到皮毛,输送道路的畅通至关重要。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道,而络脉是由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络脉从经脉分出后,又逐级细分,形成由大络(别络或大络)至孙络各级分支组成的,逐级分化的网络层次,称为络脉系统[6],最细小的孙络之间具有缠绊。络,对经而言,有“网”之意,从经脉支横别出之后愈分愈多,越分越细,网络全身,无处不到,联络全身脏腑、筋骨、肌肉、皮肤。具有渗灌血气,互渗津血,贯通营卫,保证经气环流的功能[7],从经脉支横别出的络脉的干线部分可分为二大类:一类是从体表络穴分出的“别络”,一类是从体内经脉别出的“大络”,二者均是经脉气血营养体内外组织器官的重要通道,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又统称大络。其物质基础包括微动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毛细淋巴管等微小血管及其功能调节机构,络脉是微小层次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在结构上具有浅、深、末、网的四大特点。络脉有气络与血络之分,是气血运行的载体。《针灸集成》说:“十五络之络,乃阴经别走阳经,阳经别走阴经,而横贯两经之间,所谓支而横者为络是也。”《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体表浅层的络脉称为“浮络”,分布广泛,没有具体定位,起着沟通经脉、联系肌表的作用[8]。浮络内联脏腑,外行肌表,一脉相连,互为一体,来共同完成人体气血的正常传输。营运气血是经的功能,输送气血于周身的各部组织器官多是络的作用。源源不断之气血通过如环无端之经络,由里及表,由表及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互流注浇灌传输,起着熏肤、充身、泽毛、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作用[9]。

气血津液是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基础,也是保持健美美容的物质基础[9],首先是脏腑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化生气血并调节气血运行。气血化生之后,借助经络系统为通路源源上荣、滋润、濡养皮毛。

5 中医外用护肤品的设计思路

位于皮肤浅层的浮络为最细小的脉络,容易於堵,内服具有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的方剂或食物不易彻底打通最末端、最细小的孙络。再者,皮肤不但是机体卫外的屏障,还是排出体内湿热的通道,湿热过多容易造成於堵,散不出去,聚集、流窜于皮肤、腠理之间,湿热蕴结,容易导致湿疹、荨麻疹等皮肤问题,六淫之中,惟湿有形,湿邪容易堵塞气机,导致气血无法上荣。在护肤品中用添加具有活血化瘀、清热祛湿的功效组方,配合适当的护理手法,可以起到最直接的活血化瘀、温通经络、清热祛湿的护理目的,这样的话,脏腑化生的气血充足,肝气疏泄有度,经络又畅通无阻,气血就能源源输送至皮部,温润、濡养肌肤。皮肤自然就会水润、细腻、白皙、匀净,呈现出健康的自然美,神韵美。

【参考文献】

1 黄霏莉,佘靖.中医美容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8.

2 郑翠红,张明敏,黄光英.缝隙连接细胞通讯的研究方法及其在经络研究中的可能运用.浙江中医杂志,2006,41(2):69-71.

3 成守仁.十二皮部理论在临床的应用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7(2):13-15.

4 蔡茂玉.脾主运化浅议.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25(3):57-58.

5 史晓燕.浅论肝为气血调节之枢.陕西中医,2003,24(1):44-45.

6 王进.论络脉.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6):3-5.

7 王进.关于络脉概念的几点认识.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8,10(3):42-43.

医学细胞生物学概念范文5

79岁的约翰·戈登爵士,50岁的山中伸弥,相差40多年时间,他们的工作共同 “发现成熟细胞能够通过再编程而具有多能性”。

诺贝尔奖委员会认为,他们精彩的成果完全颠覆了人们对发育的传统观念,关于细胞命运调控和发育的教科书内容已经被重新改写。

逆转细胞发育的程序

《中国科学报》记者第一时间拨通了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周琪的电话,他已获知两位科学家获奖,并对诺贝尔奖委员会的评价表示高度赞同。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江云认为,获奖的研究工作破除了以往认为胚胎发育及细胞分化不可逆的概念,完成了在体细胞中转入基因并将其转化为干细胞的重大突破,为实现干细胞治疗及体外器官培养铺平了道路。

“细胞命运是否可以改变,是一个很古老的命题。”周琪说。

早在戈登研究前很多年,科学家就已经证明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1938年,德国科学家Spemann提出了细胞核移植的概念和设想;后来,戈登分别发表于1962年和1966年的工作创造性地回答了Spemann的问题,证明细胞可以通过细胞核移植改变命运,生命可以重新启动;而哺乳动物体细胞核移植的首次成功,则是大家熟悉的1997年发表的克隆羊“多利”的工作。

相对于细胞核移植的烦琐和复杂,周琪认为,2006 年山中伸弥仅用4个基因就让细胞变成多能干细胞的工作,显得更为神奇。

随之,小鼠、人等不同物种iPS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成功已经反复证明了细胞命运是可以通过基因调节转换的。

“今后,也许能实现人体的器官像汽车零件一样可以更换。”王江云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周琪也相信,细胞核移植和iPS两项成果的获奖,将会进一步推动该领域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产生。

不过,“干细胞离治疗还有距离。山中发明的方法虽有所突破,但迄今尚未证明是否最后能用于人体治疗。”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周琪也强调,将细胞核移植和iPS等技术应用于人类为时尚早。

“干细胞研究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这一领域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很多。”王江云举例说,如诱导生成干细胞的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干细胞的质量控制需要有更好的标准等。

“这些问题需要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和合作来解决。”周琪说。

中国迈开赶超步伐

2009年,周琪首次利用iPS细胞,通过四倍体囊胚注射得到存活并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从而在世界上第一次证明了iPS细胞的全能性。

“中国不论在细胞核移植领域还是iPS领域均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实力,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作为国际干细胞组织(ISCF)中国代表,周琪肯定了中国科学家在iPS细胞领域的工作。

而王江云认为,我国干细胞的研究水平在世界上相对处于较高水平。他特别提到,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的支持下,干细胞研究呈现出良好势头。

2011年,中国在iPS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仅逊于美国和日本,居于世界第三位;但在干细胞领域的总数量已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

“论文数量可以反映我们的进步,但差距仍是巨大的。”周琪认为,尤为突出的问题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开展开拓性工作的信心不够。继续重视基础研究,强调原创性工作,仍是需要长期坚持的方针。

三人未能同行

记者发现,这两位获奖者位列饶毅所写“值得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工作及科学家”名单之中。

2002年,饶毅的名单中就有戈登和“多利羊之父”英国罗斯林研究所教授Ian Wilmut,2010年他又在这项工作中加入了山中伸弥的名字。

但最终获奖者却少了Wilmut。“非常遗憾,Wilmut并没能共享这一奖项。”周琪这样对记者说。

不过,饶毅对戈登本人的印象良好。他在美国做博士后期间的指导老师,就是戈登的学生。

“他是典型的,但现在越来越少的绅士科学家。”饶毅说,他做科学做得很优雅。很长时间以来,戈登的工作都被发育生物学界所推崇。

在饶毅印象中,日本获得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寥寥无几,尽管日本曾在生命科学领域作出过多个重要发现。实际上,在获得诺奖的19位日本人中,除了山中伸弥,只有利根川进在25年前因“发现抗体多样性的遗传学原理”而获生理学或医学奖。

医学细胞生物学概念范文6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三步教学法,容易被学生所接收是个很好的教学思路,值得推广,现介绍如下。

板面的书写

肿瘤的基本概念:肿瘤是人体中正在发育的或成熟的正常细胞,在不同的相关因素长期作用下,出现过度增生或异常分化而形成的新事物,也就是细胞产生的赘生物细胞群。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良性肿瘤一般情况下,不影响人的健康。根据所处的部位与大小,可手术切除,愈后良好。恶性肿瘤就是癌症。癌症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带来了严重危胁,攻克癌症、战胜癌症、行之有效的治疗癌症是全球都在研究的课题。它与正常的组织和细胞完全不同,不遵循新陈代谢规律生长,不受约束与控制,没有规律的快速生长,破坏正常组织器官,使其功能丧失。恶性肿瘤细胞向周围浸润延伸,并可转移到其他器官组织,迅猛成倍地增长,使组织器官结构破坏,功能丧失,器官衰竭,最后导致死亡。

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见表1。

恶性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干细胞在体内的再生、补充过程时刻都在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使生命得以持续。新陈代谢异常,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与刺激,导致干细胞不能向下分化及增殖,而异常表达,导致细胞过度增殖、异常分化而形成肿瘤。恶性肿瘤对人本组织器官进行破坏,使其组织器官失去功能,人的生命停止。

早期发现是关键:目前,在全球没有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治疗。只能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早期发现,手术切除后,及时地进行化疗。可使患恶性肿瘤患者得以生存,或延缓生命。中晚期发现,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等治疗,效果均不佳,死亡率极高。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与发现的早晚成正比。

幻灯片的放映(以肝恶性肿瘤为例)

见图1~3。

病例讨论

通过在医院的课间实习,查房,病例讨论,加深了对恶性肿瘤的认识。以肝癌病人为例,学生们看到了患者的临床表现,找到了诊断依据。一是彩色超声诊断及CT诊断,二是胎甲球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