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竞争力分析方法范例6篇

核心竞争力分析方法

核心竞争力分析方法范文1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层次分析法;时间要素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7-0063-04

近年来,随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也逐渐成为管理学界和企业界研究的重点。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获得利益的源泉,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正确识别,能帮助企业在众多资源和能力中清楚地了解自身的竞争优势,使企业有效、合理地利用资源,稳步发展并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背景

企业核心竞争力又称企业核心能力,最早是由美国战略管理专家普拉哈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公司的核心能力》一文中提出的,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协调各方面资源的知识和技能,即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异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1]后来,哈佛商学院一群有影响的合作者勒德、克里斯第森、安德鲁斯和古斯提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其独特竞争力或公司做的最好的地方。巴顿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企业知识和信息。另外,许多外国学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将新产品推向市场的企业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国内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起步相对较晚。张维迎教授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归结为四个要素: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分不开。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阂星川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2]。

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能力,是企业特有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且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这些能力存在于企业生产、营销或服务的环节中,是企业在整合、利用资源过程中获得的技能和知识。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方法评述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方法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通常根据其内涵和特征来进行,按类别区分主要有:定性识别法、定量识别法、定性和定量结合识别法。

1. 定性识别法。定性识别法主要根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和构成要素进行识别。由此衍生的识别方法主要有:文字描述法、技能树法、过程分析法等。文字描述法主要以普拉哈德和哈默等为代表,论述了从何处寻找核心竞争力、什么资源产生核心竞争力等问题;技能树法以Compell和Goold等为代表,把“关键业务技能”细分为“部件”和“子部件”,通过分析“部件”和“子部件”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过程分析法以Yves和Doze等为代表,此方法吸收资源依赖学派的概念,结合“学习型组织”的研究成果,提出根据核心能力发展过程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3]。此类方法的优点是:直观明了,具有较完整的理论支撑。其缺点是:没有数据支撑,缺乏说服力,人为因素较大。

2. 定量识别法。定量识别法把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贡献的大小作为识别的依据。主要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层次分析法以Gallon和Klein为代表,该方法通过量化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的贡献,进而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法,是模糊数学集合论与层次分析法的有机结合,也是通过考察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3]。此类方法的优点是:能够明确的进行量化研究,有充分的数据支撑,操作性较强。其缺点是:理论支撑较差,难以明确给出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议和对策。

3. 定性和定量结合。价值分析是常用的一种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此类方法采用定性方法初步识别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通过量化的方法考察这些能力对企业绩效的贡献率,最终整合二者的识别结果,得出结论。此类方法既避免了定性方法缺乏数据支撑的缺点,也克服了定量方法缺乏理论支撑的缺点,但定性、定量两种方法的整合过程是此类方法的难点。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方法各有利弊。本文认为,采用定量识别法比较具有说服力,但此类方法主要考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忽略了对其他特性的分析,造成定量识别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层次分析法作为定量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常用方法,也存在类似的不足。

(二)层次分析法的不足

层次分析法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足,源于其识别依据主要局限在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贡献的大小上,较少考虑其他要素对识别过程的影响,尤其是没有明确时间要素的影响。企业能力是指企业在生产、销售、管理等方面拥有的能够给企业带来收益或价值的特定技能。[5]层次分析法,把对企业绩效贡献大的能力视为核心竞争力;把对企业绩效贡献小的能力视为非核心竞争力。但在实际生产中,对企业绩效贡献大的企业能力可能无法长期保持优势,所以这种企业能力不一定是核心竞争力;只有在长时间内对企业绩效贡献较大的能力才可能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因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要有价值性和收益性――即对企业绩效有较大的贡献,还应该具有持久性――即在较长时间内对企业绩效有较大的贡献。以往层次分析法在分析过程中没有明确地考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久问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引入时间要素层次分析法的识别过程和分析

1. 第一步,建立企业能力递阶层次结构模型――能力树[4]。将识别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元素组成的部分,再把元素按属性分组到不同层次,并建立相邻层次间的关系模型――能力树。层次的多少根据分析的需要而定,一般不宜过多。在图1中,目标层有一个要素为企业绩效;规划层有若干要素为影响企业绩效的规划项目;能力层有若干要素为影响规划项目的各企业能力,也是识别的对象。

企业绩效分为财务部分和非财务部分,由于影响两部分的规划层要素不尽相同,所以两部分应该作为独立的目标进行分析,为其分别构建能力树,结构同图1。本文假设:企业的绩效分为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影响财务绩效的规划项目有销售增长、营业利润和投资收益;影响非财务绩效的规划项目有市场份额、新品导入和客户满意;作为识别的企业能力有研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根据本文假设及能力树构建原则,可构建财务部分和非财务部分的能力树。

2. 第二步,改进专家调查表法构建判断矩阵,计算各时段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的贡献率。能力树的建立,是为了判断各层要素对上一层要素的影响程度,并根据递阶层关系分析各企业能力对目标的贡献。层次分析法采用专家调查表法构建判断矩阵,通过分析矩阵比较同层要素对上一层要素的影响权重。以往层次分析法没有明确的要求考虑时间要素的影响,造成专家在填写调查表时带有较大的个人主观因素:专家可能考虑了时间要素的影响,也可能没有考虑时间要素的影响,致使识别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本文通过引入时间要素,明确时间对识别过程的影响,邀请专家根据具体时间段,填写当前、短期(1~3年)和长期(3~5年)的要素比较表格。

以第一步中的例子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时间段以财务绩效为目标的能力树各层次间关系。表1为专家填写当前时间段规划层要素比较表形成的判断矩阵,通过计算可得当前规划层要素对目标层要素的影响权重:销售增长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权重为0.144;营业利润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权重为0.428;投资收益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权重为0.428。同理可算出能力层要素对规划层要素的影响权重。

整合规划层对目标层、能力层对规划层的影响权重可得表2,显示了当前各企业能力对目标贡献的大小――贡献率:研发能力对财务绩效的贡献率为0.317;制造能力对财务绩效的贡献率为0.321;营销能力对财务绩效的贡献率为0.362。根据同样的方法,可算出当前各企业能力对非财务绩效的贡献率。

改进的专家调查表法填写了三个时间段的层次要素比较表格,分析这些表格形成的矩阵可分别得出三个时间段各企业能力对企业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的贡献率,具体方法同上,此处不再赘述。

3. 第三步,根据不同时段各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的贡献率,画出企业能力识别矩阵[6]。能力层各企业能力对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的贡献率已通过计算得出,可根据贡献率建立二维坐标图,画出企业能力识别矩阵。图2为构建的当前时间段企业能力识别矩阵。

依据企业能力识别矩阵的法则,处在阴影部分的能力是对企业绩效贡献率较大的能力。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处在阴影部分,表明它们在当前时段对企业的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的贡献都很大。以往层次分析法,即认为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较少考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久性。改进后的方法,不仅要构建当前时间段企业能力识别矩阵,还要构建短期(1~3年)和长期(3~5年)时间段企业能力识别矩阵,明确考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久性。

4. 第四步,联立各时段企业能力识别矩阵,构建企业能力识别立体图

时间要素的引入是本文的重点。根据三个不同时间段构建的企业能力识别矩阵可以联立起来,在原有二维平面图中加入时间维度形成三维立体图――企业能力识别立体图(如图3所示)。

在图3中,原点处代表当前时间段,此处位于财务绩效贡献和非财务绩效贡献坐标之间的截面为当前企业能力识别矩阵,显示了当前各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贡献的大小;处于时间轴短期(1~3年)的截面图,为短期时间段企业能力识别矩阵,预测显示了短期时间段内各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贡献的大小;处于时间轴长期的截面图,为长期时间段企业能力识别矩阵,预测显示了长期时间段内各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贡献的大小。图3中的每个截面中都有代表各企业能力的点,其坐标位置代表了它们对企业绩效贡献的大小。根据能力识别矩阵的特性可知,在阴影区内且坐标位置接近截面右上方的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贡献较大。

5. 第五步,分析图像,识别能力

本步骤将对第一步中的例子进行分析。观察图3:在当前时间段的截面中,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处在核心能力区域内,制造能力不在核心能力区域内,表明当前,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对企业的绩效贡献较大,制造能力对企业绩效贡献较小;在短期时间段截面中,研发能力和制造能力处在核心能力区域内,营销能力不在核心能力区域内,表明根据预测在短期(1~3年)时间段内研发能力和制造能力将对企业绩效的贡献较大,营销能力将对企业绩效的贡献较小;在长期时间段截面中,制造能力和研发能力处于核心能力区域内,营销能力不在核心能力区域内,表明根据预测在长期(3~5年)时间段内制造能力和研发能力将对企业绩效的贡献率较大,营销能力将对企业绩效的贡献率较小。

纵观三个时间段的截面――即三个时间段的能力识别矩阵可知:科研能力始终处于核心能力的区域内。这表明其对企业绩效的贡献较大且有持久性,应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继续保持和发展;营销能力只在当前时间段的截面中处于核心能力区域内,在短期和长期时间段的截面中均处于核心能力区域之外。这表明虽然此项能力当前对企业的绩效贡献较大,但根据预测可知这种优势难以持久,此项能力应作为企业要放弃的核心能力,避免在上面投入过多的资源和资金;制造能力在当前时间段的截面中不在核心能力的区域内,在短期和长期时间段的截面中均处于核心能力的区域内。这表明虽然此项能力在当前对企业绩效的贡献不大,但根据预测可知此项能力在今后短期和长期内将对企业绩效有很大的贡献,应视为待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可在此项能力的发展上投入较多资源和资金。

四、结论

改进后的层次分析法与以往的层次分析法相比,突破了以往方法缺乏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除价值性以外其他特征的局限性,通过引入时间要素考察企业能力对企业绩效贡献的持久性,不仅能分析出企业当前的核心竞争力,还能分析出企业的待发展能力以及需要放弃的能力。这对于企业有效利用资源,合理分配资金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对定量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法也有一定的改进。

参考文献:

[1]帕拉哈德(C.K.Prahalad),哈默(Gary Hamel).公司的核心竞争力[J].哈佛商业评论,1990.

[2]刘永芳.湖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5.

[3]李轶敏.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方法的对比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

[4]汤湘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会计确认研究[J].财务通讯,2005,(11).

[5]张月莉.基于结构分析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J].生产力研究,2006,(9).

[6]吴价宝.企业核心能力形成机理及应用研究(第1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7]郭焱,郭瑞.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量化识别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4,(2).

核心竞争力分析方法范文2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评价指标;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020—03



一、引言

近年来,各式各样的高校排行榜炙热着人们的视线,高校排名的提升也成了各个校长和领导的工作目标,很多高等教育研究者也将眼光放在了如何能增强高校竞争力研究的范畴上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展开,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作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和新方向为高校的积极的竞争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更明确的方向。它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结合高校特征、构成要素和职责等高校属性逐渐形成了其多样的研究模式,评估方法也五花八门,为了促进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必要对其评估过程与方法进行梳理和分析。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类型和结构,接着对其进行分析,再探讨了评价过程中评估方法的使用性问题,最后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展望。

二、研究样本的选择

本研究主要针对专著、学位论文和一般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

主要有:《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朱明,2005);《赢得未来——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成长春,2006);《民办高校发展战略和政策需求研究——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之视角》(杨树兵,2009);《企业视角的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基于地方性高校的分析》(徐和清,2010);《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刘龙刚,2012);《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研究》(戴开富,2007);《大学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实践研究》(张卫良,2005);《高校核心竞争力分析模型研究》(成长春,2005);《我国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培育研究》(任喜峰,2007);《知识管理视域中的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徐学兰,2006);《中国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金涛,2003)等。

三、高校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分析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估体系的构成和类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类型:

(一)基于高校职能要素的评价体系

一类学者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应该是围绕着高校职能和构成要素所展开的,所以构成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二)基于能力论的评价体系

该理论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由各种能力综合、相互作用而成,正是其独特的、不可模仿的能力水平决定了其核心竞争力。所以基于这种理论,高校核心竞争力可以分解为文化力、学习力和创新力,搭建的评价体系如表2。

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学科建设全国重点学科比例;博士学科比例:一级学科比例、二级学科比例;重点实验室比例;教师人均学科数。

学科梯队专任教师学历结构;科研人员比例。

资金教学经费占支出比例;收入支出差额占收入比;生均基建投资。

科研科研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单位教师科研产出:单位教师出版专著、单位教师、单位教师取得科技成果、单位教师取得专利;单位教师科研经费数。

人才培养研究生比例;留学生占研究生比例;毕业生就业率。

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文化力核心价值观办学指导思想和原则;教师的育人理念;

学生的人生追求。

精神领导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的认知程度;美誉度;办学地位;教师的忠诚度;教师的道德素质;管理制度的健全程度。

学习力学习精神领导者的学习精神;教师的学习精神。

学习机制鼓励教师学习的机制;学习机制对有效学习的促进程度;师生间沟通程度。

创新力创新精神领导者的创新精神;教职员工创新精神;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机制创新制度的有效度。

创新过程科研成果在教学中应用的程度。

(三)基于资源论的评价体系

该理论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是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共同作用的产物。显性资源是指高校系统运行的工具,具体指学术生产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隐性资源是指高校系统运行的体制和方法,或者说目标,具体指管理和校园文化。基于这种观点,评价体系如表3所示。

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显性资源学术生产水平教师学历、职称结构;人均学术论文、专著数量;

特色学科数;部级、省级部级重点科研项目数;人均科研经费。

人才培养水平就业率;硕、博士比例;重点学科数、实验室数;师生比例。

隐性资源管理素质教育程度;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办学能力。

校园文化校风、校园精神;学术声誉、知名度、形象、第一志愿报考率。

综合以上三种评价体系,我们发现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从指标类型上看有定量评价指标和定性评价指标,定量评价指标按照用途不同又有总量指标和比例指标,比如总量指标有专著数量、重点科研项目数等;比例指标有师生比例,就业率等。再比如校风,形象等就是定性指标。

评价体系从结构上看,基于高校职能要素的评价体系是纯定量指标评价体系;基于能力论的评价体系是定性指标评价体系;基于资源论的评价体系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四、评价过程及方法研究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不仅仅是构造数学模型计算的过程,而是包括评价流程、定性指标的评价和综合评价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评价流程研究

通过归类分析,我们发现核心竞争力的内在结构要求我们将评估工作看成是一个层级性流程的整体评价工作。首先,从基层开始,逐层逐级进行,如果行进到某层存在问题则停止评价。以上文中的评价体系为例,评价先从最底层(三级指标)开始,逐步上升到二级指标,最后将二级指标汇总做综合评价。

(二)定性指标的评价

我们发现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中大量的用到了定性评价指标,因此评价的方法和评价者的能力、知识结构、阅历以及对评价对象信息的获取量都直接影响定性指标的测评。所以,为了使得评价结果更接近事实,要在选择评价小组的成员上制定一系列的标准,以找到最合适的专家、学者进行评估。评价方法主要采用专家评价法。具体的方法有:德尔菲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个人判断法。

德尔菲法指根据有专门知识的人的直接经验,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判断、预测的一种方法;专家会议法指依靠一些专家,对预测对象的未来发展趋势及状况做出判断而进行的一种集体研讨形式;头脑风暴法指通过专家间的相互交流,引起“思维共振”,产生组合效应,形成宏观智能结构,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个人判断法指依靠个别专家对预测对象未来发展趋势及状况做出专家个人的判断。

(四)综合评价

影响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因素比较复杂,这就需要我们的评价体系是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时我们需要用图表的形式明显的显示出对比来,比如两所性质相同的高校如果想对比其师生数量的时候;有时我们又需要计算出每个指标的权重,以此来为众多高校进行总的核心竞争力的排名。所以,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多元统计分析法就被大多数学者普遍使用。

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方法汇总

推断统计分析法

多元统计分析是研究客观事物中多个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统计规律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多元统计分析在医学、生物、气象、经济、教育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们越来越想通过更为全面的变量集合去评估某一项事物,并试图用数学模型找到变量之间的关系。

纵观研究文献,一个全面的能体现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应该是分层次分目标的一个多指标评价体系。基于这种评价体系,研究方法主要分两类:描述统计法和推断统计法。

描述统计法指通过各种图形显示,对数据的频数分析、集中趋势分析、离散程度分析以及分布分析。主要有5种图形表示法:散点图、折线图、条形图、雷达图和星座图。

推断统计法指研究客观事物中多个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统计规律性。主要有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判别分析等,其主要是用来给指标体系确定权重的方法。

五、模糊数学在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估中的应用

模糊数学是1965年以后,在模糊集合、模糊逻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模糊拓扑、模糊测度论等数学领域的统称。是研究现实世界中许多界限不分明甚至是很模糊的问题的数学工具。在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它可以在无法判断各评价指标与总排名的关系的情况下,且样本数据有限的情况下进行评价,并通过模拟人类神经系统的活动为系统管理带来决策支持。目前,已有少数几篇的论文使用了模糊数学的方法,比如《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研究》(戴开富,2007)使用了BP算法的神经网络技术对13所高校进行了评估,并对其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方法是固定的,为了达到不同的使用目的,我们会选择不同的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更贴切、真实的体现其高校核心竞争力水平,为我们的研究服务。

参考文献:

[1]赖德胜,武向荣.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研究,2002,(7):42—46.

[2]朱明.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116—144.

[3]刘向兵.大学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辨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143—148.

[4]任喜峰.我国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培育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10).

[5]成长春.赢得未来——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40,130.

核心竞争力分析方法范文3

关键词:战略管理;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会计;平衡计分卡

Abstract:Integratesinthestrategymanagementaccounting''''stheorythecorecompetitivenesstheory,willconstructbasedoncorecompetitivenessstrategymanagementaccountingwillbethedirectionwhichmanagementaccountingwilldevelop.Butbasedoncorecompetitiveness''''sstrategymanagementaccounting''''sgoal,thebasicphilosophy,themethodandtheprimarycoveragewillrevolvetheenterprisecorecompetitivenessthecultivationtochange.

keyword:Strategicmanagement;Corecompetitiveness;Strategymanagementaccounting;Balancedideabranchcustomsstation

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而战略管理会计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发展,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更是管理会计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更好的系统。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研究还只能说是刚刚起步,其理论体系在我国尚处于进一步研究探索中。笔者拟将核心竞争力理论融入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中,对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基本思想、方法及主要内容进行一些探讨。

一、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由系统论可知,正确的目标是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条件。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对战略管理会计系统的运行也具有同样意义。我们应明确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可以分为最终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谋求企业持久的生存与发展。这个目标比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更具体、更直接,更能体现战略管理的特点。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波特认为,企业的战略目标要定在取得竞争优势上面。竞争优势是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企业如果不能在各项指标的对比中确立并发展自己的优势,企业就会被竞争对手挤垮。在众多的指标中,关键的是市场份额、价格和成本。这是企业产品或服务质量、管理能力、员工素质的综合体现。市场份额是市场细分化以后的细分市场占有率,价格是具体产品的收益标准,成本的内容较复杂,涉及到引起成本发生的许多成本动因。通过全面广泛、深入细致的指标比较,来寻找和创造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保证。因为核心竞争力能为顾客带来较大的最终用户价值,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能够为企业提供一个进入多种产品市场的潜在途径。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主要的决策信息,这种信息不仅包括财务信息(如竞争对手的价格、成本等),更重要的是提供有助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非财务信息(如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销售和服务网络等)。提供多样化的会计信息,既能适应企业战略管理和决策的需要,也改变了传统会计单一的计量模式。

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

从服务于企业整体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研究,确定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至少要考虑到:既要体现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又要反映战略管理会计的本质特征。

(1)顾客价值思想。由于竞争激烈,因此谁能赢得顾客,谁就赢得了经营的主动。顾客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充分挖掘顾客的价值,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任务。如果在企业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中没有持续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的思想,任何企业就不可能长久地赢得顾客。企业应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及实现这一理念的经营方式、业务流程和相关的管理体系。企业只有真正能为顾客创造价值时,它才拥有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这也是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会计区别于传统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特征。

(2)适应环境思想。现代企业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竞争激烈、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环境下,如果不能从战略角度全方位、远视角地分析问题,很容易被淘汰出局。我们往往将目前复杂多变和竞争激烈的环境称之为“新经济环境”。企业战略规划必定是一种动态的程序,决不可能是静止和僵化的,任何战略定位、价值链管理、竞争对手分析、客户满意度、差异化战略的运用,都是在环境变化下所做最优选择的结果,而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3)战略成本思想。成本领先观念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本领先是企业永远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一个没有成本优势的企业是不可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所谓战略成本思想并非简单地看作绝对成本的降低,而是指将企业的战略思想和措施运用于具体成本管理领域和管理方法之中,要求成本管理与企业的战略思想相匹配,如寿命周期成本、优势成本、差异化成本、客户成本和质量成本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下的成本理念。同时,战略成本思想必须要考虑如何将成本管理措施融合到企业长久的持续发展规划之中,针对成本发生的价值链进行设计,从根本上改变公司成本结构,通过成本优化措施的实施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4)有效控制和评价思想。我们要认识到,战略实施能力也是核心竞争力。面对更为复杂多变的严峻竞争形势,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战略管理,希望通过制定明确清晰的发展战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但又因为不能快速有效地实施发展战略,而丧失持续发展动力。战略实施能力的提高成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5)战略定位思想。由于资源有限,企业不能在任何方面都做到十分完美,这就要求企业从外部环境和客户需求出发,分析自己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企业确定发展战略提供信息。正确的战略定位思想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包括企业在战略管理思想指导下的企业发展规划、市场份额、合理定价、质量成本和客户满意度,等等。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信息、保障和支持,就是以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为出发点。

三、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

为使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在企业会计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还须有一定的方法加以保证。除传统的分析、决策、控制方法外,价值链分析、作业成本法、竞争对手分析等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新方法。

1.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战略实施和战略学习系统,包括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4个方面,其中,财务方面是最终目标,客户方面是关键,企业内部流程是基础,企业的学习与成长是核心。计分卡的4个方面兼顾了企业的长期与短期目标、理想的结果与现实结果的驱动因素,把企业能力的成长作为突出问题揭示出来,力求通过对顾客价值的关注,促进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改善,加速企业的学习和成长,获得客户青睐和竞争优势,最终实现良好的财务目标。可以说,战略实施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平衡计分卡是实施战略的重是工具。

2.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计算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是根据“生产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观念,把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划分为不同的作业,不同的作业活动会产生不同的作业成本动因。企业依据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析,即先按作业对资源的耗费情况将成本分配到作业,再按成本对象所消耗的作业情况将作业分配到成本对象。同时,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企业能持久地生存和发展的目的。

3.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ValueChainAnalysis)是以价值链作为分析工具,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各价值活动之间的关系,找出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并通过价值链的重构,提高价值链的创造效率,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获得成本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把价值链分析作为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是因为价值链分析在分析企业内部优缺点和外部压力及机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价值链分析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可以优化企业经营过程。例如,通过正确分析购买原材料质量和产品废品之间的关系,可以正确确定采购原材料的质量和价格标准,最大程度减少企业损失。其次,通过将企业价值链和供应商、顾客价值链连接在一起分析,可以改进企业的产品生产、技术和方法等。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和供应商、顾客合作,由供应商提供新材料,企业运用新工艺,生产出新产品满足顾客新需求。再次,通过将企业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找出企业和竞争对手在各价值链环节上成本和价值的差异,为企业改进和创新提供指导。

4.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分析是与收集竞争对手信息相关的一种活动,是制定战略决策的一种基本工具。主要是从市场的角度,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来考察企业的竞争地位,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信息。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1)竞争对手是谁;(2)竞争对手的目标和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及其成功的可能性;(3)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和劣势;(4)面临外部企业的挑战,竞争对手是如何反应的。竞争对手分析不是一个简单的收集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理解竞争对手的过程。竞争对手分析有助于预测竞争对手的进攻,又可以抓住由于竞争对手的错误和劣势所提供的机遇,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四、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因为企业管理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因而,为之服务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内容也就十分复杂。战略管理是由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3个环节构成的一个过程。由于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为了使企业的战略与环境相适应,这3个环节需要周而复始地进行,从而形成战略管理循环。以战略管理循环为依据,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1.战略决策分析

战略决策分析包括2个方面,一是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包括宏观、行业、竞争环境分析)和企业内部资源条件分析。通过分析,企业可以把握当前和未来所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以及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以便企业制定出可实行的战略目标和能够抓住机会、回避威胁、发挥优势、克服劣势的战略。二是采用各种技术方法,为企业提供各种备选战略方案,并对备选战略方案进行评价,最终帮助企业确定最佳战略目标和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方案的过程。战略决策分析应包括公司总体战略、竞争战略(战略事业部战略)、职能战略的决策分析以及长期投资决策分析。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要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为出发点,从企业外部和内部收集各种相关信息,运用战略管理会计进行系统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各种可行的战略目标,供企业管理当局决策时参考。

2.战略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一种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与设计、生产、销售进行的全方位监控的过程,而成本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战略成本管理产生于20世纪80-9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它是以现代成本管理观念(成本效益观念、战略管理观念、系统管理观念和成本动因管理观念)为基础,以基本竞争战略为导向,以培育企业竞争优势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成本管理模式。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从战略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范围应是对整个经济寿命周期成本的管理,是全员、全面、全过程的统一,要从整个物质世界的循环过程来看待成本耗费以及补偿,以便实现可持续发展。

3.编制战略预算

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确定后,要使之得以实施与落实,还要落实资源,这就要编制预算。战略管理会计系统要发挥整体的控制和评价功能,必须要建立完备的战略预算。传统管理会计的预算编制着眼于初期的内部规划和动作,以目标利润作为编制预算的起点,所编制的销售、生产、采购、费用等预算与战略目标没有任何关系,有时甚至与战略目标背道而驰。战略管理会计要围绕战略目标编制预算,以最终取得竞争优势,反映顾客、竞争对手和其他战略性因素,其预算所涉及的范围也不局限于反映顾客、竞争对手和其他战略性因素,也不局限于供、产、销等基本活动,而要把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后勤服务等活动都要纳入预算体系中。

4.战略业绩评价

所谓战略业绩评价,就是在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的指导下,以促进战略的实施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为目的而对战略实施活动开展的业绩评价活动。传统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指标一般采用投资报酬率指标,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忽略了相对竞争地位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主要从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评价业绩,将业绩评价指标与战略管理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战略,确定不同的业绩评价指标。如采用低成本战略,评价指标应着重内部制造效率、质量改进、市场占有率等。如采用产品差别战略,则应着重新产品上市的时间、新产品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率等指标。

战略业绩评价是一个过程,包括以下步骤:决定必须评价的业绩;建立业绩标准;测定实际业绩和将实际业绩与标准进行比较,揭示差异,并分析原因。战略业绩评价包括财务与非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对于责任中心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可以采用传统的责任会计方法;对于责任中心非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则要以我们编制的分级平衡计分卡为依据,通过统计等手段收集数据,并定期编制报告(可以与责任会计定期编制的财务业绩报告合并编制),做出业绩评价。总之,战略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需要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之间求得均衡,既要肯定内部业绩的改进,又要借助外部标准衡量企业的竞争力,既要比较企业战略的执行结果与最初目标,又要评价取得这一结果的过程。

总之,核心竞争力理论已经渗透到战略管理会计的各个方面,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将成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支持平台。

参考文献:

[1]胡玉明.21世纪管理会计主题的转变[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1).

[2]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核心竞争力分析方法范文4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财务指标评价;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063-04

引言

2009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114号文件”,吹响了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号角,国内出版传媒业迎来快速发展期,随着中国传媒产业的深入发展,传媒业竞争加剧。那么对于传媒企业来说,发展就不单单是要比其他同行发行量大、比其他同行广告收入高,而是要回归企业成长的原始路径:审视自己有哪些资源是独有的,哪些资源是比竞争对手优秀的以及再进一步思考,哪些算的上是自己让别人无法复制的“核心能力”。只有在优势资源和核心能力上开发利益增长点,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因此,如何培育和开发传媒核心竞争力日益受到关注。

目前,有学者对如何提高传媒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如赵勋对“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界定[1]。丁和根初步构建了中国传媒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2]。《中国传媒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的包国强、李良荣等提出了中国传媒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3]。但这些研究多是基于定性的角度,操作性不容易把握。如何从定量的角度建立一套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帮助企业管理者识别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财务信息为切入口构建一套评价指标体系从定量的角度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模型对传媒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与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十分困难,主要在于核心能力具有“隐性知识”的特点。然而这种核心能力中的隐性知识已经扎根于企业之中,融于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模式之中。核心能力可以看做是企业的一种专门资产,稀缺或独具特色的能力的特征是其“资产专用性”(威廉姆斯,1995)。也就是说,资产以某种方式用于特定的目的、客户和企业环境。由于核心能力所具有的专用性资产的特征,可以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能通过价值的方式,即财务的方式来解决核心能力这种专用性资产的识别和信息揭示问题。财务核心能力是能够导致核心能力形成的那些财务能力的集合,它能够直接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也能够直接导致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或者直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企业核心能力是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那些能够为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财务能力有可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促进以至直接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因此财务能力是企业能力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因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稳定的资金流为保障的,如果企业的资金流动不能正常进行,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就会丧失殆尽,以至导致企业破产倒闭。另一方面,财务能力表现在对财务可控资源的作用力上,对财务可控资源的合理配置,将直接推动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核心能力的培育。因此,财务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有力体现 [4]。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与指标选取

按照《 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 》,截至2010年11月,中国有传播与文化产业类上市公司26家,本文选取了报刊业、出版业、广电广告业共计18家传媒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评价指标众多 ,本文从外部评价者角度,从行业特点出发,基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的信息反映,从不同维度分别选择了12个财务指标,它们分别是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净利润增长率、资本积累率、资产总额。考虑到传媒企业的上市时间,上市公司的相关财务数据为2009年的横截面数据,且数据均来自巨潮资讯网。数据的处理采用SPSS13.0和Excel软件。

(二)分析方法

为了对传媒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传媒企业的竞争力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1.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是由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它可以对反映事物不同侧面的许多指标进行综合,并最终合成为少数几个主要因子,每个因子的重要程度(权重)依据其对总信息的解释程度而确定,进而计算出综合得分。便于我们对被研究企业的全面认识,并抓住影响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达到对企业更深层次的认识。

借助于SPSS统计分析软件,可得到表1所示的方差解释表,下页表3所示的因子得分矩阵。由方差解释表可看出,前四个特征值较大,其余八个特征值均较小。前四个公共因子对样本方差的贡献和为87.277%,也就是说,前4个因子可以反映原有12个指标的87.277%的信息量,因此选取4个公共因子。

为了突出各因子的典型代表变量,便于对因子含义进行解释和分析,对因子载荷矩阵采用了方差最大正交旋转,从而得到如表2所示的旋转因子载荷矩阵。

由上页表2可知,公因子F1在流动比率X1、速动比率X2、资产负债率X3、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X11上具有非常高的载荷系数,说明可以充分地反映这 4个指标包括的信息,因此 ,公因子F1可以说是这4个指标的综合信息反映。考察这 4个指标的财务含义,与企业的债务结构、 还债能力、获现能力有密切关系,所以,公因子F1可以称为偿债获现因子。同理,逐个分析其他3个因子的信息含量及其指标的原始意义,公因子F2、公因子F3、 公因子F4 分别为资产营运因子、盈利因子、资本扩张因子。

提炼出综合代表原有数据信息的公因子后,通过表3所示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知各公因子的得分表达式如下:

F1=0.291X1+0.282X2+0.209X3+0.061X4+0.064X5+0.048X6+

0.109X7-0.079X8+0.162X9-0.184X10-0.293X11-0.068X12

F2=0.028X1+0.088X2-0.269X3+0.016X4+0.176X5-0.153X6+

0.404X7+0.325X8+0.102X9-0.228X10-0.027X11-0.130X12

F3=-0.035X1-0.048X2+0.224X3+0.302X4+0.122X5+0.435X6-

0.125X7-0.097X8-0.044X9+0.339X10-0.068X11-0.126X12

F4=-0.045X1-0.029X2-0.069X3-0.053X4+0.145X5-0.098X6+

0.145X7-0.135X8+0.681X9-0.117X10-0.216X11+0.469X12

进而以各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占四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可得到核心竞争力综合得分的表达式如下:

F=(0.25969 F1+0.24484 F2+0.24408 F3+0.12416 F4)/0.87277

将各指标值代入以上表达式,可以计算出18家样本传媒企业的各公因子得分及核心竞争力综合得分并排名,具体得分及排名情况(如表4所示)。

2.聚类分析法:在对18家样本企业利用因子分析进行了综合排名后,对他们的整体名次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但是为了能够客观的认识上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水平及分析其原因,有必要对上市公司进行分类。本文选用聚类分析法,它能把具有相似特征的公司划分为同一类。运用SPSS13.0的ClassifyHierarchicalCluster程序首先以四个公因子为分类变量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聚类,根据树形结构图, 18家企业被分为四类。然后分别以四个公因子为分类变量分别对企业的偿债获现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资本扩张能力进行聚类,结果(见表5)。

(三)结果分析

由表4(上页)和表5可以看出,省广股份核心竞争力较强,粤传媒核心竞争力较弱,而其他企业核心竞争力一般,因此从整体上看,中国传媒上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

结合各因子得分及聚类结果进一步分析可知,省广股份有着较强的资产营运能力,但在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上得分偏低,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如能适当控制财务风险,提高主营业务利润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会更强。尽管粤传媒综合因子得分不是最低,但通过聚类分析可知,粤传媒的核心竞争力最弱,粤传媒的盈利因子得分最低,经营状况需要改善,值得期待的是该公司近期正在进行重组,该公司的发展将迎来新的契机。

结论

结合因子得分及聚类结果的分析可知,中国的传媒企业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自身的实力和竞争力还不够强,优秀的媒体数量还不多,各个行业:杂志、报纸、影视,都还没有形成一群真正从市场中打造出的领头企业。仅就内容和传播渠道的整合而言,中国传媒业距真正的跨媒体经营,应该说至少还有段距离。在目前情况下,还很难和国外的媒体形成全方位的竞争和抗衡。但如果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在宏观经济稳健增长、消费升级、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中国居民在娱乐资讯、信息传播、图书出版方面的人均消费还孕育着极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竞争机制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传媒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传媒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我们有理由对中国传媒行业保持持续乐观。

参考文献:

[1]赵勋.传媒核心竞争力概念辨析[J].商业时代,2009,(21):111-112.

[2]丁和根.传媒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新闻界,2005,(2):4-6.

[3]包国强,李良荣.传媒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策略[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3):72-75.

核心竞争力分析方法范文5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 制造企业; 层次分析法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制造业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引导企业成功的关键所在。特别是目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制造企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提高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制造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全面分析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了解企业在竞争中所处的位置,全面评价企业竞争能力的状况,从而为不断发展和提高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依据。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的研究基础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内涵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普拉哈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g.Hamel)提出。他们于1990年在权威杂志《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题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文章,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知识和技能。”

随着学术界对核心竞争力内涵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大多学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有层次的综合概念,对其进行评价应在科学系统的指导下进行,指标体系应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尽可能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以及影响因素表现出来。评价指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直接计量的指标;另一类是难以直接计量的因素,如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不能直接量化的因素,可以用一些间接计量的指标来反映,一般是通过对一些特殊人群的问卷调查来实现。从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的目的来看,评价指标要有综合性,指标数不能太多。同时,还需要有另一类指标,即分析性指标来更为详细、具体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核心竞争力状况。这些指标可以解释企业为什么有核心竞争力,或者为什么缺乏核心竞争力。换句话说,评价指标特别是其中的显示性评价指标所反映的是竞争的结果或核心竞争力的最终表现,而分析性指标所反映的是核心竞争力的原因或者决定因素。

(二)层次分析法概述

为了能够更加综合地评价企业核心竞争力,可通过层次分析法来建立综合评价指标和层次分析指标来进行。层次分析法(AHP)是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该方法在构造综合评价指标值时所涉及的权数都是通过数学变化产生,不是人为确定的,具有客观性、科学性。AHP法的基本思路是把复杂事情分成若干有序层次,建立起一个描述系统功能或特征的内部独立的层次结构(即模型树),然后根据对某一客观事物的判断,就每一层次的相对重要性作出定量表示,即构造“比较判断矩阵”,以这个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相应的特征向量,在通过一致性检验的前提下,确定每一层次中各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重;通过对各层次的分析,进而导出对整个问题的分析,即总排序权重。

层次分析法比较注重研究对象的现实意义,且在操作上简便易行。考虑到专家在对指标进行判断时,一般难以给出精确的两个指标重要性的标度,还需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层次分析法是对专家简单确定权数方法的改进。实践证明,AHP法是一种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能够统一处理决策中的定性和定量因素,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系统性、简捷性和实用性等优点,现在人们更习惯用它来确定多层次指标体系的权重。笔者在下文着重用此方法对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和案例分析。

二、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

(一)案例企业情况简介

一拖(洛阳)建工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拖建工”)是中国一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独立法人子公司,是以生产中小型(0.25~12T)压路机为主的专业生产厂,全国免检产品,连续多年来市场占有率行业第一,产品出口亚、非、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公司现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0余人,其中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40余人,拥有数字切割加工等高精尖设备20余台,具有雄厚的研制开发和生产各种型号的“洛阳”牌压路机的综合能力,产品覆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并远销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用户的好评。

(二)案例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建立评价指标层次。笔者根据余伟萍(2003)等学者对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进行的实证研究,认为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为:战略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生产制造能力、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

2.数据来源:文中的定量指标数据以案例企业过去三年内(2009—2011年)平均水平的数据为准,定性指标数据全部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获得,其中调查对象有企业管理层、员工、供应商和客户,且定性数据的评分标准为0—10分。

3.构造判断矩阵及层次单排序:构造准则层(A层次—B层次)判断矩阵,如表1所示。

(三)案例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结论

从以上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一拖建工是一个传统型老牌制造企业,有很强的生产制造能力,有很好的市场营销能力,在国内外市场上均占有相当份额,其他企业获取其核心市场竞争力的机会较小。近几年,由于其十分注重产品创新方面的研发工作,加大科研开发资金的投入以及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不断引进,从而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使其成为一拖建工核心竞争力中的主要优势。另外,该企业的人力资源能力较强,各个层次的人才储备资源充足,以应对企业发展的各方面需求。但是由于身为老牌国企等传统因素的限制,一拖建工的战略管理能力、组织管理效率和企业文化价值不高,因此也影响了其核心竞争力的发挥,成为了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因此,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具有战略眼光,并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制定政策,注意组织管理的培育,创建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软实力”,激励企业充分发挥优势,尽快弥补不足,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和提高企业的优势地位。

三、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具体建议

(一)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

制造企业的管理组织框架会直接影响到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因此,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建立合理的内在机制,按“产权清晰,政企分开”的要求,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企业内部的监督、运行和创新机制,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应变能力,实现企业管理科学化。这是体现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内在规律的先进制度,是建立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一拖建工作为老牌国有制造企业,由于一定的历史原因,并未完全建立起相应的公司治理制度。其分配制度、人事制度以及运作程序等基本方面已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进而影响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此,不断强化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已成为提高一拖建工等国有大中型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性工作。

(二)营造先进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软实力”

营造先进企业文化,首先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诸如关心现实的处世态度,重视和谐的人际关系,兼容并济的同化能力和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等;其次应吸收和借鉴国外的优秀企业文化;最后要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企业利益共同体,着力创造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制造企业文化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在企业长期经营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又要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一拖建工应着眼自身的战略定位,结合市场竞争来创建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软实力”。

(三)积极开发核心技术,推进企业创新能力

一个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创新,提高自身技术含量,力求掌握若干个核心技术。一拖建工作为制造企业,其技术开发应结合企业的具体要求,区分不同的产品项目承担技术复杂程度不同的需求。企业管理者首先要把推进企业科技进步、核心技术能力的培育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加大科技开发资金的投入,调动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要积极引进科技人才;最后是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在企业内部形成科研成果转化的“孵化器”,为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竞争力构筑平台。

(四)培养高技能人才,创建学习型组织

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可归结为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最终归结为学习力的竞争。学习型组织从本质而言,就是能在学习上保持持久的优势,并有持续创新能力去不断开创未来的企业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将使企业获得更多优秀的人才,激发企业内在的学习及创新能力,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注入动力。

制造企业应该坚持把学习型组织理论与企业管理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符合自己企业特点的学习型组织创建之路,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强大动力。具体措施有实施立体化人才培训,大力提升产业队伍素质,开展大规模职工培训,拓展各类人才成长渠道,优化教育培训环境等。

【参考文献】

[1] 余伟萍,陈维政,任佩瑜.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3(5).

核心竞争力分析方法范文6

【关键词】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结构方程;支持向量机

我国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其构成要素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其中定性指标包括治理结构、组织管理体系、创新能力、管理能力、营销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定量指标包括盈利能力、流动性、安全性和经营能力。总结来说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核心竞争的构成要素包括四方面:业务结构、资本结构、人力资本和组织结构,即从流动性、安全性、资本状况、资产质量及管理水平五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

关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研究现状如吴军海(2010)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时,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资本状况、发展能力、资产质量、盈利能力、流动性五类指标。刘佳敏(2010)将我国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比较与分析时,采用了市场份额指标、盈利能力指标、风险管理能力指标、流动性指标、管理能力指标。王军(2011)在构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中,采用了流动性指标、盈利性指标、安全性指标和自身发展性指标。

但是对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时,大部分采用AHP,模糊评价等经典的评价方法。这些方法虽然理论比较成熟,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主观性较大,认为因素较多,隶属函数确定较为困难,过度拟合等问题。

因此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在已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方法基础上,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进行智能评价。本文将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及业务结构都纳入指标体系中,并借助结构方程指标体系进行验证,使评价方法实现了集理论与实证检验合为一体。鉴于支持向量机有严格的理论依据,能够很好地解决小样本,非线性等实际问题,并且能保证得到全局最优解,因此本文提出采用支持向量机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

一、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构建商业银行和兴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人民银行给出了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二级指标(资科来源:陆跃翔,席军等.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包括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环境中因素。三级指标包括流动性,盈利能力,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和发展能力,法人治理结构,业务人员体系及创新。四级级指标包括备付金比率,流动性比率,货存比率,其他因素,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利润增长率,人均利润额,利息回收率,应付利息充足率,逾期贷款率,呆滞贷款率,呆账贷款率,风险资产抵补率,加权风险资产抵补率,资本金充足率,存款增长率,贷款增长率,内部组织,外部组织,业务体系,业务创新,法律法规监管能力,经济金融运行态势,金融政策措施效应,现观产业指标。分别用X1、X2、X3、X4、X5、X6、X7、X8、X9、X10、X11、X12、X13、X14、X15、X16、X17、X18、X19、X20、X21、X22、X23、X24、X25、X26来表示。本文采用Amos软件绘制结构方程模型图。

2.样本数据的选取

结合结构方程模型原理和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设计的变量来编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可行性分析的数据样本,通过多次讨论及数据收集,根据《银行家》杂志获得相应数据。

《银行家》杂志提供有效问卷样本533份,经过个人筛选去除14份,有效率高达97%。

3.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

(1)变量的信度检验。信度检验主要评价测量结果与实际值之间的误差程度。本文采用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 α系数值。一般认为,克朗巴哈系数大于0.70为高信度。

(2)变量的效度检验。消毒检验是为了检查预测变量的精度程度。效度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法。一般认为,因子载荷大于0.50,表明问卷有很好的效度。

根据上述表格可以看出,模型的整体适配度达到了要求,说明数据和模型的拟合度很好,模型的建立符合标准,具有科学性。

二、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SVM智能评价模型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支持向量机评价模型的流程包括以下5个步骤:(1)以结构方程模型的指标体系为依据。(2)学习样本的收集与处理。把7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训练样本与测试样本。(3)选取学习参数,核参数、容忍误差。(4)调用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行训练。将训练样本进行训练,测试样本进行测试。(5)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建立。

1.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从我国各大商业银行中选出7个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进行研究,定量数据从所选的7个银行的《银行家》杂志获取相应数据,通过归一处理得到数据指标,按照《银行家》杂志所提供的调查数据,获取定型数据。

数据最后测算结果为样本对数据结果归一化到[0.1]处理,样本评价结果被量化为五个等级。

Ⅰ:[0.9,1]之间,很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很强;

Ⅱ:[0.8,0.9]之间,比较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较强;

Ⅲ:[0.6,0.8]之间,一般,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一般;

Ⅳ:[0.3,0.6]之间,较弱,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较弱;

Ⅴ:[0,0.3]之间,很弱,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很弱。

2.SVM训练及结果

本文选用径向基函数。SVM的三个参数分别为,惩罚系数C=[0,100],和宽度σ=[0.01,10],不敏感系数ε=[0.0009,3]本文选用交叉验证法中的K-CV来确定参数,经过多次参数调整训练得出,当C=95,ε=0.001,σ=0.94时,均方误差最小为0.00126.此时为最优的SVM模型。

将作为测试样本的7组数据输入训练好的决策函数,测试的结果,实际值,误差值如表所示。

上面得出的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SVM评价模型,依据选取的样本的测算和预测,误差限制在0.03%以内,已经符合评价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精度要求,因此该模型可以较好的应用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中,将归一化后的评价指标特征值输入前面建立好的SVM模型,即可得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值(预期值),并得到相应的评价等级

三、结束语

本文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和项目评价入手探寻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将抽象的核心竞争力转化为具体的指标来分析,并利用支持向量机理论建立支持向量机评价模型,在样本数据较少的情况下,该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与六个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使评价结果更客观,更符合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许楠,曾翠.中外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比较[M],金融论坛,2008-01-10

[2]吴军海.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财务评价指标比较分析――以十三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为例.中央财经大学校报[M],201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