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技术问题及对策范例6篇

线上教学技术问题及对策

线上教学技术问题及对策范文1

【关键词】非线性编辑;学习策略;学习方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1―0026―05

前言

《非线性编辑系统》是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专业方向课,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计算机技术,视听技术,电视艺术穿插渗透,主要讲述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基本知识及利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制作电视教材的基本技能和技巧。本课程在所有的专业方向课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前面一些专业基础课的提高,又为以后进行影视节目综合制作打下了基础。

但由于非线性编辑系统的技术、设备都在不断的更新,发展,如何才能在信息时代、数字媒体时代应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尤其在信息时代,网络化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较快,学习策略各异。那么如何结合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呢?

一 学习策略及学习方式的界定

学习策略与学习方式的概念,目前国内外的观点各异,至今仍然没有达成共识,笔者在这里所阐述的学习策略是指:“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

对于学习方式本论文认同“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所具有的或偏爱的方式或风格”,并按照安东尼•格拉沙和谢里尔•赖克曼编写的学生学习方式量表,将学习方式分为竞争型、协作型、回避型、参与型、依赖型、独立型6种。

二 大学生学习策略应用水平、学习方式及结果分析

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两个调查量表:一个是学习策略量表,是由美国的德克萨斯大学(温斯坦)Weinstein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编制,美国已有1000多所学校使用此量表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应用水平进行测试。此量表用来测量学生进行学习和研究活动的策略和方法,重点关注那些通过教学可以改善的、与成功学习(successful learning)相关的显性或隐性的思想和行为。而且诸多研究表明LASSI对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帮助教师进行研究和设计教学活动均有积极作用。另一个是学生学习方式量表,是安东尼•格拉沙和谢里尔•赖克曼编写的,他将学习方式分为竞争型、协作型、回避型、参与型、依赖型、独立型6种学习方式。因为这一测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评估一般性的课堂学习方式,一种是评估个体在某一具体课程上的学习方式,所以两表的选择上也符合自己的研究目标。

研究对象: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选取了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120名作为被试。 此研究对象的确定主要是考虑兰州大学是一所“985” 学校,其学生生源在全国,而且学生的智力水平相对来说较高,西北民族大学作为西部的一所名族大学,学生大多数来自西北少数民族区域,西北师范大学,是一所师范型大学,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对教育这一行业,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策略也具有代表性。三所学校从样本选择上来说较合理。以上是作者选择研究对象的出发点。本研究问卷回收学习策略量表107份,问卷回收率为88.89%,其中有效问卷为10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4.13%。回收学习方式问卷105份,问卷回收率为87.5%,其中有效问卷为9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5%。为了统计的方便,最后取了有效样卷的90份进行了分析。

研究工具:一个是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Weinstein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编制的学习策略量表(Learning and Study Strategies Inventory,简称LASSI)――LASSI量表。

另一个是采用辛辛那提大学教师资料中心的格拉沙和赖克曼在1975年编制的《学生学习方式问卷》,对其稍加修改。

1 大学生学习策略应用水平及结果分析

本次测量是基本可信的:克龙巴赫(Cronbach)a系数是比较通用的评价测验信度的指标,本次测量根据调查数据计算的克龙巴赫a系数如表1所示。该量表总a系数为.7554,其余分量表的a系数均不低于.70,本次测量与LASSI手册上提供的数据有一定的差异,但统计结果表明本次测试有着良好的测验信度,项目之间有良好的一致性。

(2) 大学生学习策略总体水平分析

(3) 结果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学习策略测量数据的结果统计发现,大学生学习策略总体水平偏低,在50%以下水平上,态度、动机、焦虑、信息加工和考试策略方面的人数均超过被试人数的一半。

2 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情况及结果分析

(1)学习方式Alpha信度分析

结果表明:总的Alpha系数的0.7045大于0.60,这表明此次测验有良好的可信度。

(2) 学习方式的总体情况

(3) 结果分析

如表4所示,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以独立型、协作型和参与型为主。独立型、协作型和参与型学习方式的均值高于回避型、依赖型和竞争型学习方式的均值。而其中参与型的均值最高,回避型的均值最低,这表明学生能充分利用时间,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到学习中,并不局限于课堂学习,这与大学生在学习策略的时间管理(TMT)方面表现是一致的。如表2所示,在学习策略的10个分量表中,时间管理策略在50%水平以下的人数最少,占被试的36.7%。

3 大学生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方式相关性及结果分析

注:*表示在p

**表示在p

如表5所示,大学生回避型学习方式与学习策略的各份量均有较高的相关性,参与型与学习策略的态度,动机,时间管理,专心,信息加工,选择要点,学习辅助和自我测试呈显著正相关即显著性高;独立型与学习策略中的信息加工,学习辅助呈显著正相关且显著性程度较高;协作型与学习辅助有显著正相关;依赖型与焦虑,选择要点有显著正相关;竞争型与学习辅助,考试策略有显著正相关;即独立型、协作型、依赖型和竞争型学习方式与学习策略各分量有不同程度的相关。

基于目前大学生学习策略与学习方式的相关性,笔者就对教育技术学专业《非线性编辑系统》课程的教学策略作了以下阐述。

三 设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非线性编辑系统》课程的教学策略

1 指导思想

应高度中重视非线性编辑系统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的作用。非线性编辑系统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设备之一,对于这一专业学生来说,非线性编辑系统就是一个工具,一个实现他们创意的平台。随着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与在教学中的应用,教育技术必将很快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届时,非线性编辑系统在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2 教学目标

为使教学策略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原则,将《非线性编辑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具体划分为:

 了解传统电影、电视的发展历史及特点;

 了解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组成与原理,常用视音频格式的压缩方式;

 知道视音频文件格式;

 了解线性编辑与非线性编辑的特点与区别;

 应用软件进行编辑,并合理使用相关编辑技巧及软件的相关功能;

 熟练使用软件中运动、过渡、透明、滤镜等效果的使用;

 掌握常用视频合成软件的基本操作;

 了解非线性影视特技合成的基本知识;

 会独立未完成简单视频的编辑与合成任务;

 会在相应软件中进行素材采集、编辑和节目输出等。

本课程教学策略的设计是在上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基于大学生学习策略与学习方式的相关性设计的。

3 实施方式

学习方式与学习策略的相关性对教学策略的设计具有很大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策略统计:学生的态度,动机,焦虑、信息加工能力,考试策略水平较低,结合与学习方式的有显著性相关,参与型学习方式与学习策略的中的分量态度、动机、时间管理、专心、信息加工、选择要点、学习辅助和自我测试呈显著正相关;独立型与学习策略中的信息加工,学习辅助呈显著正相关;协作型与学习辅助有显著正相关;依赖型与焦虑,选择要点有显著正相关;竞争型与学习辅助,考试策略有显著正相关;即独立型、协作型、依赖型和竞争型学习方式与学习策略各分量有不同程度的相关。考虑大学生学习方式中独立型、协作型和参与型人数较多这就要求我们对于独立型的学生应加强信息加工、学习辅助策略与自我测试策略,对于参与型学习方式与学习策略各分量中大学生普遍偏低的分量,如:态度,动机,焦虑,信息加工能力都正相关,所以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应加强态度,动机,焦虑,信息加工能力的策略,具体在这门课程中的实施如下:

(1) 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学习态度的端正与否、主动与否、积极与否对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和目标达成至关重要。根据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并不积极,所以我们应重视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正确、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而在该门课程中采取的教学策略为:

第一,发挥教材内容的思想性,讲明课程在该专业中的作用及位置。

教学实践反复证明,在讲授任何教学内容时,都应该在适当的场合下,把课程内容知识、原理及其技能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行对比,再用具体事例说明该课程的优越性。如:非线性编辑系统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时,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叙说:

 新闻制作,由于新闻的时效性很强,且制作不需要过多的素材,制作要求不高,所以非线性编辑很容易达到制作目的。

 教育专题片的制作:适合广播播出级教育类、课题类、文娱类、风光类专题片。

 片头、片花、广告制作:由于片头、片花、广告受时间限制,要求短小精悍、信息丰富、冲击力强量大的需要,采取多层画面叠加和插入三维动画非常方便。

 对采集的视频通过静帧处理,可得到固定画面,再进行视频叠加、变换,可制作高水平课件所需画面,提高其艺术观赏性。

 对音频特技处理,如音频节目变速、变调、变速不变调等,可得到特殊的音响效果。

第二,要充分发挥教学中的电视艺术感染作用。

由于非线性编辑课程主要以实践技术为主,教学中往往重视学生操作技能而比较忽视电视艺术作用,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多欣赏电视画面,广告动画等视频素材来熏陶学生,使他们有较好的审美意识。

第三,利用信息技术环境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非线性编辑课程的考试成绩可以以学生的作品为依据,使学生有一定目的学习这门课程,学生通过自己摄像、编辑、处理来完成作品。如学生摄像的内容可以不受限制, 可以是校园生活、社会服务、体育运动、旅游观光等,这既能使学生把摄像的知识用于实践,也能使学生把非线性编辑课程中学到的知识技能用于实践,从而得以深化,也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思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可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因为学生的精神生活是培养学生正确、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智力背景,提高智力劳动效率的有效途径。这样较有助于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提高学生动机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普遍较低,这会影响已有教学策略的实施,也就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所以非线性编辑课程在教学上也应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这门课程就提高学生动机的方法有:

第一,明确该课程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大学生学生学习动机较低,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因此,要增强学生课堂学习动机,首先要向学生们讲明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其次要向学生解释本课程学习内容的价值,即现在所学的内容与日常生活实践有那些联系。最后还应具体指导学生通过什么方式才能更好地达到学习目的。

第二,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尽量使教学生动

本课程中的一些教学内容生动有趣,一些则枯燥无味。为唤起学生的热情,必须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自己的教学中实践证明,学生对具有活跃性、探索性和意义性的学习活动很感兴趣。教师在教学时,应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方式利用网络资源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

第三,加强课程内容的新颖性

网络技术环境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强非线性编辑课程教学内容的新颖性,使每堂课的内容具有新异的知识,并提供不同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尽量避免内容和形式上的格式化。例如,用电影和电视剧中的精美案例的制作说明问题或布置一些类似的视频效果制作作业,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第四,根据课程特点设置动机目标

非线性编辑的重点是编辑流程,流程中每一步骤的动机目标设计得应适中,这样才会鼓励及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提高。

 素材采集与输入,学生会利用相应软件如:Premiere Pro,把模拟视频、音频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存储到计算机中,或者将外部的数字视频存储到计算机中,成为可以处理的素材,把一些图像,图片格式的视频如:.psd、.bmp、.mov,及声音.mp3、.mav等能导入到应用软件Premiere Pro中的项目窗口中就可以了。

 素材编辑,会给素材设置入点与出点,以选择最合适的部分,然后在时间线上会按节目内容顺序组接不同素材。

 特技处理,对于视频素材,特技处理包括转场、特效、合成叠加。对于音频素材,特技处理包括转场、特效。是学生会设置常用的过度如:交叉溶解过度效果,会亮度对比度的特效设置,音频素材的淡入淡出效果。

 字幕制作,会制作整屏字幕与垂直滚动字幕。

 输出与生成,节目编辑完成后,会输出.avi,.rmvb的文件格式及可以了。

由于非线性编辑课是以实践性教学为主,需要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去进行思考分析,因此,教师组织学生在学习时,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提出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和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充足

的时间和空间,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很难有时间详细进行理论讲解,因此,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和复习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成就感,降低其焦虑程度。

参考文献

[1] R.赖丁,S.雷纳. 庞维国译.认知风格与学习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5-78.

[2] R.B.科兹马,L.W.贝尔.大学教学法,G.W.威廉斯,蔡振生译[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75-83.

[3] 陈惠芹.将非线性编辑系统应用于电视教材制作[J].电化教育研究2001,(5):64.

[4] 姚汝贤.浅谈非线性编辑系统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应用[J].天中学刊,2001,(5):95.

[5] 王身佩.学习策略释义[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 2004,(7):43-44.

[6] 黄荣怀,张燕,张进宝.基于学习策略的大学生网上学习活动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3,(8):26-27.

[7] 胥兴春,张大均.教学策略的结构体系及其运行机制探析,[J]教育导刊,2006年(50):13-14.

线上教学技术问题及对策范文2

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资源建设是重要任务之一。然而随着需求不断增加,优质资源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教育教学资源总量巨大、资源离散严重、共享应用乏力、资源浪费等问题[1]。当前,我国网络教育资源大多由教师充实与开发,受技术能力的限制,加之这种无偿劳动耗时费力,导致网络教育资源质量普遍不高。低质量的PPT模板和未经加工的媒体素材泛滥,使得很多教育资源库空有其表,看似内容丰富,真正适合教学和学习的屈指可数。睁望世界教育变革风云,推进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各国抢占教育发展的制高点。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然而在推行的过程中却没有真正受到一线师生欢迎。究其原因,主要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并没有从师生的现实需求出发,没有站在老师和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只重视了技术的应用,而缺乏在教与学方面真正地变革。要使信息技术应用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可以从一些社会性教育网站的做法中获得一些启示。

2在线教育网站的应用实践及特征分析

2.1广泛调研,了解一线师生需求当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忙于对某信息技术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的时候,在线教育网的团队成员正在深入课堂第一线,调研课堂教学情况,当然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也必不可少,但他们更注重挖掘老师、学生以及家长的现实需求。满足用户需求是企业立业之本,在线教育网站分别对老师、学生、家长进行调研,深入了解他们的现实困境,运用技术手段,开发出为能为老师助力、为学生减负、为家长分忧的技术产品。

2.2运用学习分析技术,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在线教育学习平台,存储着海量的学习者信息及学习过程数据,它们运用学习分析技术,使这些数据变成信息、知识,并为教学决策、优化学习服务[4]。因此,学生不再苦战题海,而是将大部分精力集中于自己的薄弱环节,老师不用再给所有学生布置一样的作业,而是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

2.3对硬件设备及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不高在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教学变革的进程中,要将精力集中于数字化硬件环境建设及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然而研究结果表明,收效与投入不成正比。昂贵的数字化设备使用频率并不高,教师接受培训后在实践中仍然不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3]。在线教育网对硬件设备的要求只是一台可以联网的电脑,教师只要具备基本的上网能力就能利用网上学习平成一些教学任务,如备课、出卷、批改作业以及与学生互动。而学生作为信息时代的原住民,上网几乎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领,可以轻松自如地在网上和老师一起完成教学互动以及自主学习。老师和学生都只需要一网的电脑,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就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成功整合,提高教学效果。

2.4资源质量高成功的在线教育网站都注重资源的建设。虽然我国教育部已经投资建设了很多资源共享平台,如各种部级、省级和市级基础教育资源网,然而研究表明,教师对这些网络教育资源的的认可度并不高[2],在线教育网则通过广泛的调研,充分了解教师的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做符合需要的资源。如梯子网与全国各地的名师签约,由这些名师们给网站传题目、传课件、传试卷,因此,教师用户能快速搜索到符合需要的教学资源,实现一站式备课,一站式组卷,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时间投入科研、提升教学业务水平。虽然目前很多在线教育平台在运行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困难,但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合理使用技术手段,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做法值得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的研究者们借鉴。

3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教学变革的策略

3.1了解一线教师的教学需求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宰者、操控者教师来说,了解他们的需求至关重要。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信息技术可以为他们解决哪些问题,可以在哪些方面优化教学过程,这些是在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教学变革的推广过程中必须考虑的。至于教育技术专家们所吹捧的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教学变革能给教学带来多少益处,只会增添教师的厌烦,不会给他们提供内在动力。教师只有真正找准自己独特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切入点,尝到信息技术的好处与甜头,才会主动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教学变革的策略,形成适合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3.2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需求在线育平台网在大数据环境下,运用学习分析技术,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帮助。现实中的很多教育问题,信息技术都大有可为。如信息技术可以扩大教育规模,增加学习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可以实现资源跨域配送、优质资源共享,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可以进行差异化教学,提供客制化服务、自主学习资源,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方式已经发生巨大变革。信息技术不应该被一线课堂怀疑、拒绝,而是应该被合理使用,解决教育需求。

3.3尽量减轻教师学习负担老师使用的信息技术一定是操作简便、方便有效的。不能把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教学变革的成功实施完全寄希望于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如果把各科的老师都培养成了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那么广大的教育技术工作者做什么呢?在信息化时代,不会玩手机不会上网的老师应该很少了,绝大部分老师都已经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开发出的信息技术产品应该基于老师们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尽量不给他们增添认知和学习负担。

线上教学技术问题及对策范文3

关键词:管理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科;实证领域;规范性研究;技能型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264-03

管理经济学是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类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其内容框架是围绕着企业决策行为展开的。近年来,公共管理类专业也逐步引入开设了这门课程,目的是将企业管理决策的思维和方法引入到公共部门管理之中,培养学生在“公域”内理性思考和理性决策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公共部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更新。

目前,国内多数管理经济学教材基本上是为企业决策量身定做的,教学内容和案例选择都带有浓厚的“商业化”色彩。如果直接沿用这些“企业版”的管理经济学教材,学生往往会产生很多困惑和认识上的误区,例如认为管理经济学仅仅是微观经济学在公共领域的一个“翻版”,两者没有太大的区别。笔者认为,要廓清误解和困惑,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就需要回到这门课程教学的“原点”――厘清这门课程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关系,明确这门课程在公共管理类专业中的位置。只有在澄清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才能言及教学方法的创新,才能实现管理经济学的思维框架、分析工具和决策技术与公共管理实践的对接。否则,这门课程就易于孤立于整个公共管理学科课程体系之外,弱化了其存在的意义。

一、承继与分野: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两者关系的定位

厘清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是理解管理经济学、搞好课程教学的一把“钥匙”。从学生认知的角度讲,弄清楚这个问题相当于从总体上把握管理经济学的脉络。从教学内容上看,管理经济学涵盖需求理论、生产和成本理论、不同市场结构下的决策、长期投资决策等内容,这些知识板块与微观经济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是如果我们透过内容架构,对两门课程的目标、所研究问题的性质、研究焦点和分析工具进行检视,就会更全面准确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我们以在两门课程中均属于教学重点的需求理论为例,比较这两门课程在涉及这个问题上的耦合区和分歧点。下页图1中实线部分是属于微观经济学中涉及需求理论的知识内容,虚线部分是属于管理经济学的知识内容。图中可以看到,同微观经济学一样,管理经济学也承继了新古典主义方法论,以“理性的经济人”作为假设前提,以消费者理性选择模型来刻画消费者的行为,研究焦点都是资源最优配置问题,均采用了边际分析、比较静态分析方法。但是,微观经济学的终极目的是诠释和细化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所以侧重于市场均衡分析――市场力量能否推动相互联系的产品和服务市场同时达到均衡,需求理论仅仅是市场均衡分析的一个构成要件。而管理经济学是为企业和公共部门决策服务的,所以侧重于需求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在理论推导出需求曲线以后,就需要运用回归技术,利用既往数据或者市场调查数据拟合出经验性的需求曲线,以此作为预测和决策的依据。正如管理经济学学者曼斯菲尔德指出的:管理经济学试图把纯理论分析问题和日常决策联系起来,前者为经济理论家兴趣所在,而后者则是管理者所必须面对的。

此外,两门课程所研究问题的性质也是迥异的。在下页图1中,我们不难发现,从严格意义上讲,微观经济学和管理经济学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微观经济学试图描述市场经济如何运行,而不涉及怎么运行的问题,属于实证领域(解决“为什么”、“是什么”两个问题);管理经济学则主要是规范性研究,解决“应该怎样”的问题,具体说,就是建立一系列规则和方法以“告诉”企业和公共部门“应该”怎样决策,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管理经济学要采用了线性规划、博弈论等等这些数学工具了。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同属于新古典经济学体系,在基本方法论上是一致的,并且,管理经济学“借用”了微观经济学很多分析方法。两者的根本分野之处是课程目的和所研究问题的性质上,其他的差异都是由此衍生而来的。具体到教学过程,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认为可以在管理经济学知识内容正式讲授之前,选择某个学生熟悉的教学内容,采用图示方法,与微观经济学进行对比较,通过对比可以帮助学生对管理经济学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也减少对教材中大量数学内容的“恐惧感”。

二、技能型教育:管理经济学在公共管理学科中的合理定位

在不同学科背景下,管理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是有所差异的。因此,合理的定位对于公共管理“视野”下管理经济学的教学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定位合理既可以帮助教师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课程在公共管理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以公共管理学科在英国的形成史为例来观察管理经济学的课程定位。20世纪20年代,公共行政学科已经在英国诞生,其课程设置以政治学、法律、社会分析等社会科学课程为主,课程目标是培养行政官员。1979年撒切尔内阁发起“新公共管理运动”,这个运动触发了英国公共部门管理范式的转变。政府开始要求公务员具有私人部门的管理风格和管理技术,例如重视公共服务的市场需求和顾客反馈,重视成本核算等等;要求公务员更像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的公共管理者,而不是行政官员。这一需求的转变导致英国大学中公共行政专业发生嬗变,传统的以社会科学为主的课程组合开始转向以经营和管理科学为基础的课程组合,管理经济学、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的进入标志着新学科――公共管理学科的逐步形成。由此可见,管理经济学在公共管理学科中的定位应当是为未来的政府公务员提供管理、决策方面的技能性教育。更进一步讲,管理经济为公共管理学科“贡献”的是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和方法,试举例如下。

例1,根据需求理论,我们知道商品需求量和这种商品的价格、消费者收入、替代品的价格等因素存在着数量上的关系,但是经济理论并没有告诉我们需求函数的具体形式,通常设定为线性形式仅仅是为了理论上的方便,这样的需求函数是无法进入实际操作层面的。如果公共部门要对香烟征税就需要知道香烟的价格弹性,以此做出征税决策;公共电力部门制订长期生产能力计划就需要预测出用户对电力的需求量。这些都离不开需求函数的经验估计。管理经济学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通过既有数据拟合出需求曲线,这具体地涉及到数据采集(消费者调查或者市场试验)、模型设定、数据拟合、模型识别、模型检验、残差分析、参数的经济学解释等知识点。经过这样的程序就能得到比较可靠的需求曲线供决策参考使用。当然,这样的工具也可以用于成本函数的估计。

例2,现代公共管理强调公共责任机制,以绩效评估强化公共部门对公众和国家权利机关的双重责任。管理经济学中的线性规划技术正是进行绩效评价、优化资源的强有力工具。这个工具帮助管理者怎样以最佳的方式在各项经济活动中分配有限的资源,以便最充分地发挥资源的效能去获取最佳绩效。1985年荷兰的Rijkswaterstatt利用线性规划技术制定了全国水管理政策,年均节省开支1 500万美元;1989年San Francisco警署利用线性规划技术制定巡逻时间表来安排警员工作,年均节省开支1 100万美元。可见,对于具体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线性规划技术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无论从公共部门管理的的实际需求、学科的形成史,还是课程的自身特色来讲,管理经济学都应该定位在技能性管理技术、管理方法的教育上。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应当围绕着这个定位展开。这样的课程定位也是人才培养的需要。笔者认为,在技能性教育的定位下,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精讲理论性内容和用于理论推导的技能方法,这方面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复习微观经济学中相对应的部分,突出“实用性”的分析方法和工具的教学,例如计量经济学方法、线性规划技术。实际上,这两种方法已经成为国外公共管理领域主流性的管理工具,这应当引起中国公共管理学术界足够的重视。

三、特色化与实用性:案例选择的两个基点

案例教学法是近年来公共管理学界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管理经济学而言,案例教学使学生象征性地步入特定决策者位置,体会、熟悉乃至掌握公共部门决策的对象、程序和方法。某种意义上讲,案例教学法是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通过“案例示范”使学生掌握各知识点,即决策的方法和技术,也能够使学生积累未来解决类似问题时可以诉诸的经验。目前,在各类管理经济学教材中虽然包含了很多案例,但是其中大多数以企业部门决策为对象,即使涉及到公共部门,也不完全是以公共部门的管理决策作为分析对象。例如,涉及到不同市场结构下企业行为时,多数教材均将这个话题延伸到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及政府管制问题上,以诸如中国电信这样的企业作为案例来研究企业行为以及政府管制行为。实际上,这部分内容和这种案例更多地属于政府管制经济学或者公共政策分析的范畴,与管理经济学所研究的公共部门管理没有太大的关联性。

笔者认为,鉴于管理经济学在公共管理学科的定位是技能型教育,相应的案例选择就应契合学科、专业背景和培养目标,突出案例的“公共管理”的特色以及实用性。具体地讲,案例的选择要结合公共管理学科各专业的特色,多采用相对应公共部门的管理事件和场景作为案例。例如,讲授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法预测经济变量时,“企业版”管理经济学可以采用企业销售量的预测来作为案例,在财经类高校开设公共管理专业中,就应该采用诸如预算支出或税收收入这样的财量的预测作为案例。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时间序列预测法,又体会了财政部门管理的内容和方法。实用性是案例选择的另外一个基点,这个基点要求所选择的案例应具备可操作性,学生在未来管理实践中可以“复制”从案例中学到的管理方法和经验。例如最优化技术这部分教学中,照搬微观经济学的案例,以既定量货币在衣服和实物之间如何最优配置作为案例,显然不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如果选择基础设施,例如高速公路最优规模如何决定作为案例,则更贴近公共部门决策的实际。

相对于传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学者平时重视收集、整理和编写案例教材,建立内容丰富的案例教学库。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的第一要务,目前国内有关公共部门采用经济学分析方法,如计量经济学、线性规划等技术来进行管理的案例尚不多见,已有的案例比较粗糙。笔者认为在把握特色化和实用性的基础上,可以引进一些国外的案例,国外案例相对成熟,可操作性强,而且对中国公共部门管理的改革,例如预算管理改革,也具有借鉴示范意义。

四、结语

1951年美国学者乔尔・迪安教授著作的出版标志管理经济学的诞生。今天的管理经济学已经吸收经济学、管理学、决策学等学科的精粹,发展成为一门对企业和公共部门管理具有基本方法论意义的学科,涵盖了管理决策中几乎方方面面的问题。中国公共部门管理改革正方兴未艾,其成效既取决管理思想的变革,也有赖于管理方法上的“量变”。有鉴于此,改进管理经济学在公共管理各专业中的教学方法,突出技能教学,编写精当的案例,必将培养出新型的公共管理人才,加速中国公共部门管理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埃德温・曼斯费尔德.管理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2005,(2):113-117.

[3]宁骚.公共管理类学科的案例研究、案例教学与案例写作[J].公共管理科学,2006,(1):34-35.

线上教学技术问题及对策范文4

[关键词]高校;“321”模式;在线考试;考试平台;数字化学习;军事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1-0054-05

引言

中山大学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从2002年开始建设,在数字化校园“统一数据库、统一标准、统一开发平台、统一用户管理和统一门户”的“五个统一”建设理念的指导下,目前已拥有本科生、研究生和远程教育在线课程近2000门,师生用户数为4.5万人。随着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深入建设,教师一方面精心制作优质在线课程,不断积累和丰富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越来越多地依托数字化学习平台积极探索各类信息化教学应用,除了引导学生利用平台开展多种课堂延伸学习外,还有效尝试了将平台题库和在线考试功能引入教学评价环节,从而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率,保证了教学成果。

据系统管理日志记录,从2009年开始,我校教师用户就将数字化学习平台的题库功能引入到课程教学中,取代了传统的纸质考试手段,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

经多次小规模在线考试实践后,2011年7月,我校又成功策划并组织实施了跨校区、大规模的在线考试。本文以中山大学军事理论课成功进行的跨校区、大规模在线考试为实例,从需求分析、组织架构到考前准备、考试实施和考试控制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介绍,总结经验并进行反思,提出了高校实施在线考试的“321”模式,以期为高校开展规模化在线考试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中山大学军事理论课在线课程建设与在线考试需求分析

1.在线课程建设历程

为落实好《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教体艺[2007]1号)和《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教体艺[2007]7号)的文件精神,中山大学从2008年开始进行军事理论课网上教学试点。2009年9月,学校实行“三学期制”后,为节省课堂教学的课时数,教务处将军事课授课调整到第三学期,在此情况下,只有把军事课的部分内容进行网络教学,才能避免与其它课程的冲突。

我校军事课在线课程的建设共经历了3个阶段。2009年4月,军事课教研室的老师参加了由中山大学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举办的中山大学教育技术培训,学习了基于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在线课程建设综合知识并完成了考核作品;2010年7月,军事教研室的老师将理论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为军训生提供了重点和难点内容在线辅助学习材料和交流空间,全面实施网络和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2011年7月,军事教研室决定使用数字化学习平台的考试功能进行在线考试,取代传统的纸质考试和试卷人工批改。此次军事理论课的在线考核以人机对话的形式进行,开了广东高校军训的首例。

2.在线考试需求分析

军事课是高校一门公共必修课程,人数庞大,以中山大学为例,三个校区一年级新生人数在8000人左右。在考评阶段,课程出题、试卷印刷和组织人工改卷、成绩统计等都将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如何能提高工作效率”一直是教研室老师们思考和尝试寻求改变的问题。为此军事教研室决定尝试新的在线考试模式,即2010级学生的军事理论课考试分两天在三个校区同时进行,同批次、不同校区的考生同时参加,共计有38个学院的7973名学生,分27个批次进行在线考试。

二、采用“321”模式开展大规模在线考试

利用考试平台开展大规模在线考试是信息化技术手段渗透教学的一种新方式和新尝试。因涉及的考生人数众多,对跨部门的组织和协调、对校园网络硬件和考试系统软件的技术要求是一次大检验,对师生适应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能力也是一次考验。我们认为,“321”模式,即成立3层组织结构,建立2类技术支持保障队伍,基于1种在线考试平台,是目前行之有效的大规模在线考试模式。

1.成立3层组织架构

在线考试要涉及多个部门,领导力和协调力是关键。要由需求主体,即军事教研室,确定考试环境,如联系考试机房等;技术支持中心,即学校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负责网络保障和考试平台的技术支持等。因此,在线考试的实施需要成立组织架构(如表2所示)来领导并协调各项工作,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职责。

2.建立2类技术保障队伍

在线考试的开展,需要从网络和考试平台层面建立2类技术支持和保障队伍,继而再细分为各校区现场支持小组和后台远程保障小组(如图1所示),形成以前端支持为主、后台远程统一保障为辅的模式,使得在线考试能够平稳运行。各小组应在职责范围内快速处理突发事件,若遇到无法处理的事件,则要及时上报上一级处理。同时,开展在线考试又是有风险的,而影响“在线考试”的诸多因素中,包含了客观的和主观的、全局的和局部的、可控的和不可控的因素。问题的层级可分为用户端级、网络级(机房-校区-全校)、系统级(应用和数据库);影响度也可分为高(影响多个校区)、中(影响一个校区)、低(影响个人)等。因此,为了以防万一,还应考虑纸质试卷预案以作备用。

3.基于1种考试平台

基于考试需求,我们考虑使用学校的数字化学习平台进行在线考试。我校数字化学习平台当前的系统架构为双机模式,由1台应用服务器和1台数据库服务器构建,使用了SunFire E6900作为数据库服务器连接中山大学数据中心DELLEMC CX600存储阵列,分配了1TB的存储空间;平台安装版本是Blackboard7.3,使用了课程模块和门户模块,通过课程模块实现题库和考试功能,客户端的使用是基于B/S模式。

三、“321”模式下大规模在线考试的准备和实施过程

我们紧紧围绕为师生提供在线考试服务这一共同的目标进行部署,以学生的角度来设计在线考试使用流程,提供全方位的运维保障服务。

1.考试的各项准备工作

在学科层面,我们遵循保密原则,按题库标准格式提供试题内容,收集学生名单;在考试机房层面,我们检查机房电脑,确保操作系统正常运行并能顺畅上网;在网络技术支持层面,我们进场测试网络和防火墙的设置,如只允许访问考试平台等,以保障校园网络和各校区网络之间连接的顺畅。在考试平台层面,我们对学科老师提出的在线考试功能需求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考试平台的应对策略,如表3所示。

根据本次考试需求,我们按教学平台的建设标准,以校区/团为单位在平台上创建对应的课程,如表4所示。

在课程建设层面,通过教师角色或助教角色进行题库创建,分别创建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两个题库,如表5所示;并按导入格式整理试题内容,保存为Unieode文本格式,

分别导入平台题库。

在创建试卷层面,我们按照组卷策略进行设置,由两部分的随机单元功能组成一套试卷,试卷名称为校区考试批次,如表6所示。

在课程栏目的设计与层面,课程的一级栏目设置由考试通知、考前需知、在线考试,讨论交流区和成绩等组成。其中,在“在线考试”栏目,按对应批次设置选择,自动呈现或隐藏包括校区、批次、考试时间和考试地点等在内的考试信息。

在考前,我们还组织了多次小范围的模拟测试,并召开了技术支持保障小组联席会议,提前熟悉过程,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讨论影响在线考试顺利进行的各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调整并提出应对之策。我们认为在线考试的运维保障需要考虑两大方面的问题,一是机房的电脑总数量,二是平台系统架构能支持最多同时在线的人数。根据学科的考试需求,我们统计出本次最大同时在线人数为900人;而在当前系统双机架构下,同时在线人数最多为500人,二者需要达到一个平衡,因此需要适当错开时间进行考试,以保障整个考试过程的顺利进行。

2.大规模在线考试的实施

在线考试过程中,考试的控制环节非常重要。我们以时间为“控制轴线”,通过“考试密码”的来精确控制考试,使其按统一规定时间进行。“现场支持小组”则时刻与后台总部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对问题进行处理。在考试过程中,我们碰到了诸如电脑故障无法使用、操作系统蓝屏、忘记账号密码、浏览器出错、甚至平台故障等考前已经预测到的问题,我们按预案进行了处理。在考试答题过程中,我们经常提醒考生要进行批量保存,以此来应对可能出现的故障问题,以便使考生重新登录考试平台后,能在之前保存的基础上继续答题,从而减轻考试风险。

考试结束后,我们使用考试平台的“成绩簿”功能进行大规模在线考试统计,如图4所示。部分提交不成功的考核,可辅以人工批改后再进行确定。学校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还及时对此次大规模在线考试进行了宣传报道,以期为下一步的推广使用工作打下基础。

四、采用“321”模式开展大规模在线考试的体会与展望

我们认为,“321”模式是高校开展大规模在线考试行之有效的模式之一。它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以下3方面的基础条件:(1)环境基础:具备相当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网络运行稳定,故障率低,出现问题后网络恢复能力强;(2)应用基础:有一定数字化学习使用基础,教师熟悉使用数字化学习平台,并已经把其作为教学中常用的辅助工具;广大学生也认同并使用数字化学习平台进行课程学习;(3)人员基础:要有一批肯积极尝试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教师队伍以及一支技术够硬、充分挖掘信息化应用的技术队伍。其中,网络环境是基础设施,要首先得到有力保障;而教师用户是实施主体,也是最核心的要素,主体愿意实施,加之得到相应的技术支持,就可以开展大规模在线考试。

1.在线考试的优势

在线考试是基于成熟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来实现的,它有着很大的优势,包括题目更新和题库的积累与共享,可以随机抽题,并且在考后能马上获取考生成绩,能极大地缩短试卷批改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自动获取答题并分析统计数据等,所有这些优势都是吸引教师尝试变革的主要因素所在。譬如,此次军事理论课考试所使用的学习平台就具有以下两点优势:(1)在课程层面的控制上,学科老师可通过“选择”轻松驾驭;(2)在题库管理上,提升了出题和维护题库的便利性和自主性,而随机抽题的实现也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大规模在线考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平台教与学的使用率,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在线考试存在的问题

影响在线考试的因素很多,它受多个条件的制约:(1)实施在线考试牵涉面大,多个部门的协同度是一个首要的问题,要有组织力和实施力,还需要得到网络甚至电力方面的绝对保障,不容有失。(2)在试题保密性方面,若是保密级别很高的考试,需要物理上断网进行隔绝,这是网络安全技术上需要解决的问题,黑客有可能通过技术非法盗取信息内容。因此,要充分考虑在线考试的安全因素。(3)根据实际网络架构和考试系统支持能力的不同,考试平台对同时在线考试的人数均有所限制。(4)师生对技术支持的依赖性比较强,一部分师生对在线考试有一种难以克服的“不安全”心理。(5)存在考生相互抄袭、代考等问题。深入分析这些制约因素有助于我们研究对策加以应对。

3.反思及改进建议

针对上述在线考试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6点改进建议:(1)需要学校主管部门加大计算机中心机房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2)需要继续加强传统的监考手段,如考场禁止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禁用U盘和屏蔽无线网等:(3)需要在硬件层面进行投入和升级,改善设施,提高校园网络稳定性,进行系统负载均衡架构层面的升级,支持更多同时在线考试的人数,设置允许参加在线考试的IP段,在线考试带宽要配套专用;(4)需要在软件方面进行版本升级及开发更多功能插件或研发更加专业和专用的考试平台系统;(5)制订必要的在线考试实施规范和标准;(6)进行更大范围的应用推广和普及,克服在线考试可能带来的不利心理影响。这其中,离不开教学主管部门对信息化教学的大力支持。

我们建议,在当前阶段,特别是刚开始信息化考试的阶段,可采用“考试要求简单且相对影响面不大的考试策略”,如开卷考试或全部为客观题题型的考试,像军事课考试、各类知识竞赛、健康教育普及测验、期中考试等类别。从小规模简单题型的考试逐步过渡到更大规模和更多题型(包括主观题及多媒体类型题)的考试。我们认为,信息化考试手段更合适的定位是用于学生的自主测试,用于检验自我知识能力的掌握,可以支持学生随时随地,甚至可以通过移动设备进行的在线测验和学习。

4.对开展大规模在线考试的展望

开展在线考试,可谓希望、压力和困难并存,对于组织实施者来说,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心还要有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信息化考试是推动信息化教学应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它的有效实施将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产生实质性的推动,同时也将对考试模式改革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和更多学科共同挖掘教学需求,在在线考试应用实施层面、系统运维支持层面和教学需求深度研发等更多层面进行积极探索,充分整合利用高校现有资源,打造一种新型的无纸化考试平台,逐步构建高校的“在线考试中心”,提供更专业和专用的在线考试服务,使之常态化,从而让更多师生受益,使信息化教学落到实处,并形成规模效应。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山大学2011年本科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学科题库和进行在线考试的研究”(编号:中山大学教研项目201111-108)成果。

线上教学技术问题及对策范文5

关键词:移动学习;师生交互;师才交互;生才交互;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7-0098-00

1引言

随着科技高速发展,欧美发达国家高校为M-learning开发了数以千计卓有成效的学习策略、APP、教学平台。然而,这些手段和方式在国内却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对当前国内移动学习的"教师-学生、教师-材料、学生-材料"――即远程教育三大基础交互纬度的分析,本文作者在《国内高校移动学习的碍因分析》一文中总结出如下3类共6个妨碍因素:第一,由于国内教师及教育决策层的信息化普及教育选材单一,且非正式学习尚未得到承认,所以师生交互水平不高;第二,由于不同阵营的移动设备OS存在互斥,且如何迁移原有E-Learning资源尚无标准,所以教师未能有规模地建设移动学习材料,从而影响了教师与材料的交互;第三,中西方网络基础环境和人文文化上的差异,导致学生与教学材料的交互效率不高。[1]在国内开展移动学习的时候,各高校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接地气”的宏观设计和考量,切忌“拿来主义”。

2国内高校移动学习的本土化实施策略

凭借着特有的移动设备普及性和通信技术先进性,移动学习必将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学习形式之一。然而,面对上文提到的几个妨碍我国开展移动学习的主要因素,各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去制定相应的开展策略,才能有效地实施移动学习。以远程教育的三大基础交互为出发点,本文认为应从环境基础、硬件设备、人员培训和教学资源等几个部分制定相应的实施策略。

2.1对全校区和教学点进行良好的wifi覆盖

良好的无线环境是开展移动学习的基础条件,校方应尽可能利用分校、教学点分布全市的地域优势,建设覆盖所有校区的wifi环境,既方便师生在校内随时随地访问学校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又利于培养师生借助移动终端开展移动学习的习惯和兴趣。

2.2向教师配给高性能的智能终端并提供必要的基础培训和教学指引

Naismith 和Corlett早在2006年就提出,“移动终端的所有权”是移动学习得以成功开展的主要因素。如果学习者觉得自己拥有用于移动学习的技术工具,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但如果学习者所使用的技术工具并不是他们的,至少也要把它当成是自己的东西,可以随时使用,随意定制或升级,甚至是粗暴地使用[2]。要想成功地开展移动学习,就应该为教师提供高性能的智能终端鼓励他们自己开展移动学习,从而带动学习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开展移动学习。

要充分发挥移动技术的长处,在配给智能终端的初期,首先需要对教师进行一定的基础培训,使他们能够有效地把移动科技运用到自身的学习活动中去[3]。如果教师自己都不懂得如何使用移动智能终端开展学习,甚至是分不清iPad和Android Pad的区别,又如何能够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开展移动学习?而且,以移动学习的方式来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将会有效地激发起教师的研究热情。

另一方面,为教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开展移动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很多研究表明:在没有合适的指引和培训的情况下,教师们往往会倾向于以“新瓶装旧酒”的方式来运用新技术开展教学,而不去考虑如何借助新技术来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2.3设置可供移动终端无线同屏分享的技术环境

在校内教学大楼、实训室等公共教学场所,设置可供移动终端无线同屏分享的展示设备。一方面,这些设备可以方便教师在面授课时开展更灵活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教师可结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点,布置相关的现实专题作业,要求学生在非面授课时间从现实生活中以及互联网上通过移动终端记录、收集相关的照片、视频和文本材料,并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制作学生自己的作业简报,最后在课堂之上与他人进行分享和讨论。同时,在校内教学大楼和图书馆的休息室、英语角、咖啡吧、小餐厅等各种适合开展讨论的场合,同样设置类似的移动终端无线同屏分享环境,鼓励学习者在这些场合开展小组讨论和小组学习。

考虑到智能手机普及率虽然高但屏幕较小,而屏幕较大的智能平板人均普及率不高,加上国内整体无线网络环境性能有待提高,所以可通过在校区各种场合设置可供移动终端无线同屏分享的技术环境这种方式去有效地激发教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移动终端的热情。

2.4鼓励师生BYOD

对学习者而言,携带自己的智能终端穿梭在校园,顺畅地查阅所需要的课程资料、教材是非常容易的。许多院校和大学也在反思是否有必要还为学生提供计算机房或者个人笔记本电脑。而且,在学习者的智能终端上安装相应的应用程序,能够很容易地建立起属于学习者自己的个人学习环境:里面有他们所需要的所有资源,工具和其他学习资料,同时又能够和其他同学开展互动[4]。

在国内高校,以往的那种为学生建设机房、配置设备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模式是不能运用在移动学习项目里的。一方面,移动设备的生命周期大概是三年,国内高校一般没有财力来每三年更新一次设备;另一方面,移动学习的重要特点就是“移动”,这极大增加了学校的管理难度。移动学习项目最可行的方式就是由学生自己提供设备,而由教育机构提供网络和内容方面的服务。移动学习在西方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不断获得成功,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这些高校提倡了BYOD(自带设备)运动。

2.5筛选现有E-learning网上教学资源进行升级

对现有的E-learning网上教学资源进行筛选和升级,使之变成可用于M-learning中基于浏览器使用的教学资源。这一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原有教育投资,与此同时,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在开展M-learning初期的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在对现有的E-learning网上教学资源升级改造之前,必须建立严格的筛选条件,内容平实、难度不高、时间短小、方便检索、可模仿操作性强的E-learning教学资源应该成为资源改造的首选。

2.6专业技术人员与教师深度合作开发基于html5技术的课程资源

移动学习是一个全新的学习方式,如果仅靠筛选后改造的E-learning网上教学资源,是无法满足移动学习的资源需求的。考虑到安卓和苹果在特色资源的兼容问题和APP的多系统版本开发成本问题,基于终端HTML5技术浏览器的学习方式是当前国内移动学习课程的主要开发方向。

学校的教育技术工作者必须和任课教师紧密合作,携手建设全新的移动学习资源。教师以“短、平、快”的教学设计原则对课程进行解构,建设大量的微型教学媒体素材。教育技术工作者则聚焦于移动学习资源著作工具的选型、课程的开发和后台管理。

移动学习课程的著作工具应至少满足以下条件:1)制作过程简单;2)支持多种素材的输入和呈现(文本、简报和多媒体);3)支持一次制作,多格式(Flash和HTML5);4)作品可以跨平台浏览(PC、苹果、安卓);5)支持客观题型的测试题(选择题和判断题);6)学习过程可跟踪。例如,在国际E-learning和M-learning领域屡获殊荣的在线著作软件Rapid Intake,以及新兴的Focusky是国内高校计划自己制作M-learning课程资源的一个很好的选择。

2.7与国内大型电子书商合作,开发图书馆APP

图书馆作为大学生课外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不少高校图书馆已经完成了从传统实体馆向数字实体混合馆的转型,拥有着数以百万计的数字图书资源。以此为M-learning的切入点,校方可与国内大型电子书商合作,开发出适用于安卓系统和IOS系统的图书馆APP,在为移动学习者提供丰富的数字阅读资源的同时提供各种实体图书个人管理服务。

3预测与讨论

参考近年《地平线报告(高教版)》的相关内容,本文认为移动学习开展之后将出现以下的这么一些问题和启示:

3.1提高可用性

移动学习成功与否取决于使用移动和无线技术工具过程中人的因素。Kukulska-Hulme (2007)根据相关实证研究总结了可用性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移动设备的物理属性、内容和软件应用、网络速度和可靠性以及使用移动设备的实际环境。

虽然,校园内的wifi环境和移动终端无线同屏分享环境能够极大地提高学习者开展移动学习和小组学习的积极性,但是这种技术环境也同样增加了学习者的娱乐机会。因此需要进一步建立适当的管控机制,包括设置网上行为管理策略和制定公共场所同屏分享环境的使用指引,力求在不会打击学习者学习热情的基础上预防发生“迷航”的情况。

3.2研发新的学习效果评价机制

移动学习为我们提供了把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连接起来的新机会,使在课堂上或实验室里的探究性学习可以延伸到现实环境下进行,也可以为接受正式教育打下基础。在移动终端上进行课程资源的学习是正式学习的一种延伸,其学习效果可以通过正式学习中常用的小测验的方式结合移动终端的程序进行收集和评价。

但是,想对在移动终端上发生的非正式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却是非常困难。为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将尝试引入Mozilla开放式徽章平台,一方面鼓励移动学习者把他们不断积累的各种证明文件放到这个可视的面向公众的系统平台上面,另一方面教学工作者与学习者密切沟通,通过平台对各类证明文件进行徽章的设计、收集和归档,在此基础上对移动学习者的移动学习效果进行宏观的评价。

3.3重新思考移动学习设计

移动学习的特点包括“个人的”“即兴的”“充分利用机会的”“非正式的”“无处不在的”“有具体背景的”“私下的”“情景感知的”“短小精简的”和“便携的”。由于当前国内的公众Wi- Fi环境性能不高,所以学习者在校外利用移动设备开展学习活动时,学习的深度必定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校内的Wi-Fi环境性能虽然良好,但移动学习的广度则受到了影响。因此,移动学习的教学设计应该从一开始就考虑上述现实环境的差异,考虑所设计的学习活动如何有效克服现实环境带来的限制并体现出移动学习的独特优点。

参考文献:

[1] 陈阳键.国内高校移动学习的碍因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05.

[2] 迈克・沙普尔斯; 肖俊洪.移动学习:研究、实践和挑战[J].中国远程教育,2013(3):5-11.

线上教学技术问题及对策范文6

关键词:高中在线教育;作业帮;师资水平;自有流量转化;下沉市场

1背景

受疫情影响,全国各地校园及培训机构线下教学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教学模式不得不由线下转至线上。为弥补城市与乡镇地区教育水平差距,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及教学模式,国家推出“互联网+教育”政策,大力支持在线教育行业发展。2019年国内在线教育行业融资金额达到115亿元,预计2025年国内在线教育将达到8000亿元市场规模。(1)政治环境分析(Politics)。十三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弥补教育水平差距,通过智能互联推动教学效率提高。2019年9月,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提出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2)经济环境分析(Economy)。随着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家庭中教育支出占比扩大,201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接近3.7万亿元,同比增长8.15%。2012年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已连续7年超过4.0%,2018年占比4.11%[1]。(3)社会环境分析(Society)。受疫情影响,全国各地的培训机构教学模式不得不由线下转至线上。受消费升级影响,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愈加迫切,推动教育“刚需化”转变。正因为教育资源紧张,各大地区的学龄前儿童入学率、初高级教育录取比率都在逐步提高。同时,伴随二胎政策、社会对教育重视程度提高的共同推动,在线教育规模不断扩大。(4)技术分析(Technology)。互联网技术下的大数据分析、VR和AR技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等应用于在线教育平台,智能学习系统有利于精准匹配知识需求,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随着5G技术的推广,直播教育用户体验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2高中在线教育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

2.1问题分析

2.1.1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在21世纪经济研究院进行教师水平管理与检验测评中,学霸君1对1等机构表现不负众望。此类机构存在聘用在校教师、公布教师资质信息不完善、直播时间晚、收费不合理等主要问题,甚至有些在线教育品牌尚未完成教育App备案,存在较大的合规风险和隐患。此外,部分平台对外存在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教师真实资历水平与注册信息相差甚远。目前,多数在线教育机构在新教师招聘时,并未对教师资格证持证有强制要求,要求较为宽松,积极响应国家“先上岗后持证”的号召,一般只要在上岗后一年能取得教师资格证即可在网络上展开教学。调查显示,高中在线教育用户选择课程考虑因素中,用户考虑占比较多的为教学效果和师资力量。高中在线教育的师资力量在整个机构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众多海外国家的教育机构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和重视度都相当高。我国在线教育机构的师资方面仍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前文部分机构的做法,实际资质与宣传不符,对于教育产品,本身有着不可逆的特性,学生付出的代价是难能可贵的学习时间与学习资源。在整个教培行业,存在部分虚假的教师资历,教师的能力会影响到学生学习效果,不利于教培行业的发展。2.1.2获客成本持续走高据子弹网财经公布数据,2020年9月初,头部在线教育机构仅在抖音平台上的投放额日均超过300万元,其中,作业帮同期的投放额从357万元上升到800多万元,增长逾2倍。竞争加剧使各企业不堪重负,行业内获客成本水涨船高,效益与规模成为彼此的对立面。“烧钱获客”模式让投入产出比ROI严重失衡。权衡低廉的获客成本与可观的获客量成为各大在线教育机构发展的当务之急。受疫情影响,在线教育广为人知,在线教育企业掀起了新一轮的招生大战。各家企业为了扩大用户规模,无论是在疫情期间推出的免费直播公益课,还是在央视、卫视广告时段及各种节目中、公共交通、电梯等Led屏幕上投放大量广告。企业为保证足够的招生规模,持续进行融资但易出现收支失衡现象,无法保证营收的效益。为了防止现有用户流失,课程价格不会在短时间内大幅度上涨,严重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企业为了争夺用户渠道,导致获客成本持续上升,甚至超过用户获取利润,造成企业经营活动亏损。反之,企业的用户规模进一步受限,在其他竞争对手的挤兑下,用户获取更为困难,难以形成用户规模优势。2.1.3一二线城市市场几乎饱和在线教育行业自2013年蓬勃发展,借助直播形式实现规模化并逐步走向成熟,一二线城市在线教育发展日趋饱和。同行之间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使竞争尤为激烈,同时用户需求也近乎达到饱和,用户获取也逐渐困难。据2020年在线教育用户地域分布情况数据,在线教育在一二线城市占比为在三四线城市占比的两倍之多,一二线城市的用户占比总额是三四线城市用户总额的两倍之多。2020年一二线城市中学生总数却不到三四线及以下城市中学生总数的一半,可见一二线城市在线教育市场和用户需求已趋向饱和,而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用户对于在线教育的需求不断攀升,三四线城市市场开发潜力凸显。随着下沉市场用户需求的不断提高,高中在线教育在下沉市场的渗透率有着较大的增长空间,下沉市场将成为高中在线教育行业的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新赛道。

2.2解决策略

2.2.1严苛选拔机制、自建教研团队——突破行业师资困境在线教育行业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是在线教育行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相关部门应当加强企业对教师招聘环节的监管,企业本身也应对教师胜任能力制定完备的审核机制,完善自身教师的选拔机制,不得通过聘用在校教师兼职等手段提高企业的师资团队教学水平。以作业帮为例,教师团队选拔和培养上有特有的筛选制度。教师选拔机制极为严苛,除必备的教学能力之外,还对教学功底、文化内涵等素养进行多方面考核选拔。作业帮设立:名校毕业、5年教龄、学科基础测试、3轮业务面试、2轮课程试讲等选拔机制选拔教师,严格的选拔制度让录取率不足3%。高标准的要求使作业帮教师团队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极大程度的保障。作业帮平台内没有兼职教师,100%采用全职教师,拥有庞大的专业师资团队,独立研发高中各科课程,为学员提供更优质的精准教学,主讲多为名牌大学毕业,保证优质内容的输出,有利于对教师团队进行系统化的培训,保证团队的教学水平。在作业帮平台上,学生对教师课堂授课好评率高达95%。2.2.2自有流量转化、创新运营方式——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用户增长在线教育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促使各平台都在扩大自身用户规模,随之出现收支不平衡,获客成本激增现象,给机构运营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隐患。突破该困境的有效办法就是构建自有流量,有了流量,光有资金不够,还必须要有条理性的运营手段,才能做好下一步工作——用户的转化与留存。作业帮2020年用户单日活跃度超5000万,月活跃度超1.7亿,累计激活用户设备超8亿。作业帮在建立初期就已拥有大量用户流量,得益于作业帮超级App聚集效应持续增强,拥有行业内领先的拍照作业批改等服务功能和场景,解决用户在线学习难题,因此作业帮在外投放购买的流量中有2/3下沉转化成自有流量。2020年春季正价班招生人数中,有50%以上的学员是从APP客户端转化而来。作业帮凭借工具侧和技术侧领先地位,实现了端内流量的大量超低成本转化;同时,坚持理性适度的外部投放策略。在双循环战略下作业帮实现了规模、效率兼得。合并计算自有流量转化和外部投放,综合获客成本不到行业平均值的一半。同时作业帮利用“用户增长运营”,运用各种技巧和手段为企业以较低成本获取有效用户,帮助企业解决核心获客问题。通过在社群运营生态下进行用户增长,多样化的社群裂变增长模式实现低成本获取精准用户。结合作业帮优质的团队和内容等平台优势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内容和服务,进一步提高用户黏性,通过满足用户的需求和不断提升产品价值实现用户的高留存。从用户获取、激活、留存、推荐、变现,建立完整的增长闭环,从而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的用户增长。2.2.3开拓下沉市场、结合规模效应——开辟行业新赛道各地教学内容、进度、教材版本不统一和经济水平受限等原因是在线教育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下沉市场难以触达。优先解决由于地区不同造成的课程差异问题;对于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经济水平不同所带来的限制,在保证课程的内容质量不受影响的同时降低用户购课成本同样重要。作业帮结合在线教育特点与用户需求,利用平台自身形成的教研教学和服务运营体系,通过组建专业的师资教研团队,独立研发高中各科课程,保证强大的教学资源库,布局三四线及以下城市,开拓下沉市场,用户占比及下沉市场覆盖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从根源上克服由于地区的课程差异造成的阻碍;同时作业帮通过双师大班直播课这一模式开展教学,由名校教师主讲+课后1对1答疑,结合作业帮强大的教学资源输出优质的教学内容。作业帮通过加强对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布局,利用规模效应,降低企业在各环节中的成本,也能有效降低用户的购课成本,用户可以通过更低价格享受更优质的内容和服务。

3新兴技术开辟新赛道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56.3%的受访用户更加重视学习个性化的教育,同时重视语音交互功能发展的用户占比也达到26.8%。通过大数据、AI等技术的应用,不仅能为学生打造出更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还能够对学生学习进度进行精准掌握,随之进行精准教学。大数据、AI等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推动在线教育智能化,对于在线教育企业将是未来优化用户体验的重点。学科教育行业独特的特点:家长消费选择、孩子消费学习。容易导致需求信息不对称,家长一味地追求成绩提高,弱化或者忽视孩子在这个环节内的过程积累、家庭教育,直接影响了学习结果。智能化的教学更容易与家长建立联系,相应的数据分析展示促进继续学习,稳步提升。作业帮直播课是中国在线直播课的领军品牌,自主研发的“雪球”“Cocos”和“iLab”等多种课堂互动功能,旨为学生学习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雪球”是以北极熊形象为载体,通过AI技术实时监控学情课情,结合学生的学习数据,为学生提供智能的伴学服务,同时帮助老师和家长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进一步提升课程体验和学生学习效率。“Cocos”是通过AI技术制作互动课件,智能识别手势、表情、沉浸式动画画面,打造沉浸式的教学;“iLab”是虚拟的实验室,利于中学生对于理科更轻松的学习和更好掌握。作业帮结合智能硬件——智能错题打印机“喵喵机”,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整理错题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痛点,让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更加高效地吸收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智能硬件的开发成本较低,得利于企业自身的技术支撑,将智能硬件作为商品进行售卖不仅获取了可观的现金流,使企业资金流动处于健康状态,还可以作为线下流量的入口,通过在不同场景的使用,实现品牌营销。

4结语

2020年疫情的正面冲击,在线教育场得到巨大的释放。当下,头部在线教育企业早已形成了成熟并且有效的运行机制,高中在线教育在政策和市场发展下,蕴含着更多新的发展潜力。同时,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逐步升级,将不断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结合其同在线教育行业不断地融合,原本的诸如直播画面差,高延迟等行业痛点转变成行业特色,拉动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高效的教学反馈和学情监控得到有效保障,教学质量同教学效果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王弟海.中国教育发展70年:基于宏观数据的分析[J].财经智库,2019,4(5):70-102+142.

[2]鲁利川.我国K12在线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20(12):164-166.

[3]李嘉薇,王利军,陈更林.“互联网+教学”背景下在线教学的现状与问题研究[J].新课程研究,2020(29):16-17.

[4]汪琼.优化智能时代在线教育的发展路径[J].中国教育网络,2020(7):6-10.

[5]熊天诚,赵悦,徐蕾,等.在线教育平台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11):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