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论文范例

线上教学论文

线上教学论文范文1

1.1互动问题。

专业教学并非教师或学生单独完成,而是要师生共同合作交流才能取得理想效果。当前,高校在商务英语教学流程编排中面临困难,降低了英语专业教学质量水平。例如,学生对教师课堂所授内容理解不足,课后无法与教师展开足够的互动交流,造成英语知识水平无法取得理想的进步。

1.2兴趣问题。

商务英语在现实社会中应用广泛,但学习商务英语需要有足够的兴趣,在兴趣激发下才能掌握这门专业性语言。从目前来看,大学生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表现出兴趣不足的问题,这与授课环境、教学方法、学习平台等存在必然联系,若能开辟新的课堂教学环境,必然会激发学生参与商务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1.3技术问题。

“网络化”是专业课程教学趋势,高校在信息化建设阶段缺乏足够的措施,阻碍了新型课程教学模式的推广应用。比如,教学硬件设备不足,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等尚未全面投入使用,无法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学习平台。此外,校园学习网络更新缓慢,商务英语教学资源利用率低,不利于课程学习资源共享利用。

2在线教学系统应用优势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高校逐渐采用信息教育系统平台,为专业课程教学提供在线学习系统,这是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也是未来高校专业教学改革的科技化方向。

2.1优越性。

长期以来,高校专业教学空间局限于教室内,约束了教师与学生接触的空间,仅有课堂几十分钟时间相互交流,显然不利于专业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借助信息技术设计在线学习平台,学生与教师可利用网络平台相互交流,对商务英语知识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进一步优化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2.2共享性。

计算机网络具有共享性特点,一切教学资源在网络平台中可实现共享利用,这也是商务英语在线教学的主要优势。无论是哪一个年级的专业生,利用在线数据库可查阅专业课程资料,查找学习所需的商务英语资料。既有助于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也能对旧知识进行系统地回顾,全面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共享利用。

2.3智能性。

教育科研指出,当代高等教育系统要侧重智能化改造,减少教师参与授课流程的操作步骤,利用先进技术课程教授操作。若商务英语实现在线互动教学,本质上是智能教学平台应用的一种形式,更是体现了在线互动系统的可操作性。此外,在线教学系统可“随时、随地”开展,体现了教学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3商务英语在线互动教学设计

教师利用在线教学系统具有广泛性意义,也适应了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教学水平落后的局面。商务英语在线互动教学需结合具体平台,根据系统模式设计方案展开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发挥出在线教学的互动价值。面对这一问题,高校应倡导研发与设计在线学习系统,为师生共同构建在线互动学习平台。结合工作经验,商务英语在线教学实现方法如下:

3.1在线查询。

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学要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以自我控制学习的时间,投入的精力等。在线教学系统具有实时查询功能,按照学习功能使用标准成立个人学习档案,学生可以随时对自己学习情况、掌握学习进度的学习报表等进行查询,教师可以了解到自己的授课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后续的教学。

3.2在线下载。

计算机数据库存储量大,有大量商务英语学习资源可利用,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在线下载功能,为日后学习提供良好的资源储备。教师借助在网络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下载模块,事先浏览与商务英语相关的所有资源信息,可以按需要选择下载教学资源、软件资源、电子图书资源等,共同利用好网络课程资源。

3.3在线交流。

交流是互动教学的根本,网络教育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与商务英语相关的内容均可进行讨论。在线交流区是实现互动教学的主要区域,利用网络的特性学员间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交流。例如,在学员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讨论区、答疑区,随时的与其他学员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也可以通过在讨论区组织专家或教师进行专题讨论,或使用答疑区功能组织进行实时答疑工作。

3.4在线学习。

学习区为在线互动平台的最主要板块,涵盖全面的基础知识、国际商务、语言能力、贸易法规等商务英语相关知识的学习与训练。为学习者提供最为直接的专业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资源。

①在线阅读训练。

由于网络语言的素材鲜活,往往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和应用性,是非常理想的阅读材料,因此在线阅读板块应精选、储存、或链接大量国内外各类型的人文、地理、商务、经济、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英语语言文章供学习者随时在线阅读。学生可以借助在线词典(灵格斯、有道、金山)进行生词查询和翻译,同时还可以利用Word文档对重要词句或段落文章进行复制摘抄,以便对资料更好的研读。

②在线口语训练。

口语是最直接的语言交流方式,同时也是中国语言学习者最难克服的障碍。为方便学生现在练习口语,该模块建立多个国内聊天室和国际聊天室,专为国内外商务英语学习者及商务人士提供在线语音交流平台。该模块下,交流者们不能打字,不能使用汉语,仅限英语口语交流使用。

③在线听力训练。

该区块设有歌曲、广播新闻、影视、访谈等专区,学生可以在线或下载收听听力材料,也可以结合文本文档反复进行听力训练,该模块的设置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英语听力能力,还可以增进他们对国内外大事要闻、商务文化、风土人情等的了解。

④在线写作训练。

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都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写作交流,也可以通过此模块下的留言信箱专区进行写作交流,同时,还可以利用写作实训室达到训练写作能力的目的。⑤在线考试。除了为师生提供互动教学平台外,在线教学系统也带有模拟考试功能,对某个阶段学习情况进行考核,验证在线学习取得的成效。在线考试模块是通过提供内容丰富、功能全面的测试题库,供用户进行在线练习和在线考试,考试结果以学分的形式进行管理,确保用户的学习课时、学习内容和学习效果,包括课程测试、指定测试。

4结语

线上教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教师学习共同体;科研管理

信息时代的学习正在从“个体学习走向共同体学习”。1995年,博耶尔首次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1]。学习共同体,是学校教师基于个人发展需要,自愿参与、协同进步、共同促进的团体组织[2]。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实现教师专业提升的平台,能够将教师个人单打独斗的局面,转化为整个教师团队的学习和成长。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以专业在自愿的前提下,以“合作、团队、分享(资源、技术、经验、价值观等)”为核心,以共同愿景为纽带把专业教师联结在一起,进行专业教学,专业知识、专业互相交流和学习的共同体[3]。近年来,我校努力探寻“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路径。

一、建设“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团队

(一)思政引领,强化师德师风。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师德养成、教书育人全过程。通过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更能激发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围绕课程建设、青年教师成长、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主题,开展教科研工作研讨,通过调研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把问题分析清楚,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帮助教师认清形势,找准定位,树立提档升级意识,深挖自身潜力,促进专业发展。分析研究教师现有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业务素质和发展潜力等现状,针对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公共学科等不同的教师,开展“科研青蓝”工程培育青年教科研学习共同体行动。

(二)科学管理,建立激励机制。我校积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青年学术骨干培养,选拔培养一批青年学术骨干;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培养问题,重点培养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发挥“青蓝工程”的平台作用,努力建立有利于青年人才成长的长效机制。秉承“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积极建立团队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有效激励机制,引导其深入了解岗位能力标准,找准自身在工作中的角色定位,根据自己的专业结构和个性特点,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发挥每个教师的工作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工作潜力,为提升团队教师的整体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科研管理制度是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可以让科研管理朝着科学、有序、标准、公平、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我校积极加强科研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工作。坚持科学管理,认真落实团队制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积极构建有利于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立交桥,修订出台科研骨干评比条例、教科研奖励条例、教学骨干评比条例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科研管理文件的出台,进一步推进了我校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推行“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工程

(一)科研兴教,建立网络课题结构。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坚持科研兴教意识,加强“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中青年教科研骨干培养。启动实施教师成长基石计划,以课题为抓手,建设立体化网络课题结构,确立课题分层立体化管理,建立课题立项管理档案。加强过程管理与考核,建立各级课题的微信和QQ组群管理,考核分内容、分阶段,并强化课题与教学之间的联系,树立科研无处不在的意识。使课题紧紧围绕学校的发展、专业和课程的建设,推动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的科研能力。具体做法是“6个1”方案:学科教研室以教研室主任为负责人,以1位青年科研骨干教师为核心建立1个“科研青蓝”团队,每个“科研青蓝”团队要有1项课题,团队教师每学年要有1篇研究论文、1次读书荐书活动、1次课题研究展示活动。

(二)“2+4模式”,培育教学科研骨干。实施“2+4”课题管理模式,即实行“校系二级”管理(图1),各系部以学科教研室为单位实施第一级管理,负责课题的申报及具体活动的开展;学校科研处实施第二级管理统筹全校课题,负责课题的申报、立项、结题及过程性管理。课题立项后建立管理档案,细化过程管理,严格中期考核,考核分内容、分阶段,并强化课题与教学之间的联系。课题的研究,重在对教师自己工作的研究,研究的问题不是他人的,而是自己工作中真实具体的问题,不是完成规定性任务,而是教师自己发自内心实实在在的需要。同时,对在研课题实行“四项考核办法”管理(图2),包括分享研读专业书目、开设研究课专题讲座、举办研究成果汇报展、论文课题指导等,建立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长效机制,推动“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团队专业化发展。

(三)“三坛讲堂”,构筑理论前沿平台。在互联网环境中,网络学习共同体日益成为教研信息化的载体和表现[4]。开展课程资源建设,以分层选学,自主思学,微课助学为载体。针对不同教师群体制定教师的发展计划和培训计划,定期开展教师培训,鼓励团队教师在职提升学历,在制度上对团队教师提升学历予以政策倾斜。发挥我校是徐州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的优势,在定期组织各类培训活动的同时,努力为“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团队搭建成长平台,开设“教授论坛”“专家讲坛”“青年杏坛”等“三坛讲堂”,不同层次、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丰富教师专业知识。为满足团队教师职业能力发展需求,不定期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高校担任访问学者,参加国际合作交流,到境外高水平大学进行短期研修。同时,组织校内各级名师不定期开展教学公开课、示范课,安排名特优教师担任校内青年教师的教学导师,要求教师参与“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团队建设,参加实训基地建设等,促进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全方位搭建教师职业能力发展通道。

(四)发展融合,搭建梯队培养平台。努力为学校教师搭建全员培训的成长平台,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导向,充分发挥学科教研室的优势和专家引领示范作用,以名师为引领,以学科为纽带,同伴互助,努力搭建平台,助推教师的专业成长。围绕“高尚师德”“教育教学能力”“专业能力”“科研能力”“职业能力”五个核心能力,通过常态化开展“学生心中的恩师”“读书沙龙活动”“好书品评推荐会”“教学骨干展示课”“教学技能竞赛”“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等项目,助推教师的专业成长。深入开展读书沙龙活动,让“读书沙龙活动周”和“好书品评推荐会”成为学校常态化的读书传统活动。将教师个人阅读和“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共读相结合,教师现场推荐和网络推荐相结合,教师通过平等对话、讨论、分享专业意见以及各种学习资源,努力营造全员阅读的浓厚氛围,养成常阅读、真阅读、深阅读的良好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将科研课题的有效开展作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推动战略,加大课题立项的管理和成果展示,通过典型示范和激励机制,在广大教师中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同时,高度重视中青年教师培养,确保学校发展后劲。每年度评选一次学校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名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再从教学骨干教师和科研骨干中选拔校级教学名师,最终培养出在省市乃至国内同类院校中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名师和部级教学名师。

(五)优化培训,促教科研深度融合。为全面提升教研水平和学科建设能力,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强学科教研室建设,我校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坚持短期培训与长期指导相结合,加大校本培训的力度,开展线上线下校本教研系列活动,进一步促进教科研的深度融合。开展课堂教学开放周教研活动,把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从课内拓展到课前、课中、课后,以学科教研室为单位实施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的教研模式。从集体备课,到听课,评课,研究课,深入到课堂教学细节进行研究、探索,开展案例剖析、教学研讨、交流评价、展示提升等教研活动。开展“教学论文”写作校本教研活动,活动采取线上线下教学和科研专题校本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将教学和校外专家学者的学术讲座有机结合,采取以视频自主学习与各教研室线上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学习结束后,每位专任教师完成学习心得1篇。由于将校本教研落到实处,开展“真教研”,有效地促进了教科研的深度融合。总之,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为充分发挥科研在教师专业成长中服务、引领、助推的职能,学校坚持以专业建设为主线,坚持“五条原则”,即加强管理、工作有序、重点突出、打造特色、协调发展。实施教师成长“基石计划”和“2+4”课题管理模式,打造“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工程,团队老中青名特优教师配置合理,带领一批优秀骨干教师,双向助力传帮带,相互影响共发展,生发综合育人动力。

【参考文献】

[1]曹景菲.教师学习共同体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J].内蒙古教育,2020(02).

[2]郭青松.学习共同体助力教师成长[J].教书育人,2020(08).

[3]刘国柱.教师学习共同体视角下校级名师工作室的研究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20(04).

线上教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

“互联网+”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在社会、经济各部门的扩散和应用的过程。[1]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与能量,必然对各行各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当今已经生活于网络时代,互联网已经渗透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等技术的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生活的面貌。2015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通过互联网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从教育视角认识“互联网+”,应当看到它带来的不仅是教育技术的革新,更是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带来一系列的冲击并由此给教育理念和体制带来的深层次影响。高校,作为公共教育服务的阵地之一。近年来,已经通过多种方式探索“互联网+”时代教学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互联网,促进高校教学改革,适应在互联网环境下生长起来的“网生代”学生在学习上的习惯与要求,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面临的变革与问题

(一)教学模式的变化

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的单向“线性”的知识传播方式和教师“独白式”的教学方式正在被解构,一块黑板加一支粉笔的满堂灌教学,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要求。应该看到,当代大学生已进入“00后”时代。这些“00后”的“网生代”大学生对于网络的利用和依赖程度前所未有,可以说已经到了“一个手机走天下”的程度:网上购物、网上订餐、网上充值缴费、在线学习、在线阅读、在线聊天交流、在线交友、在线提交作业等等,一切都使用的得心应手。所以,互联网在他们的学习中,也必将扮演重要角色。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和强大的搜寻提取功能使“网生代”学生能够迅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和知识。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学习中较为简单的概念、单一的知识模块、浅显的知识体系,可能在老师讲授的同时或者讲授之前就已经通过网络有所了解甚至掌握,这种情况下,如果老师不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继续唱独角戏,那么,不仅会使学生的求知热情打折扣,甚至可能会损害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与学的双向背离。当然,近年来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也已在高校教学中逐渐开始使用,但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仍是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或者是作为教改探索的新路径出现,对其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仍在进行中,之后的应用推广也需要加强。

(二)学习模式的变化

“互联网+”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模式也发生了诸多变化,如学习资源的海量化、碎片化。以前学生的学习资源主要来源于课本、相关辅导书目、参考资料、老师的讲义。网络时代,网上海量的学习资源源源不断地以各种形式推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迅速锁定相关内容,进行读取和使用。同时,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分析或单打独斗地死啃书本也未必是好的学习方法;教室也并非唯一的或最好的学习场所。

(三)教学评价的变化

教学评价体系也需随着上述教与学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高校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由两个核心环节构成:一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二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对于前者,传统上以可量化的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包括学生学习成绩、学生评价、考研深造情况等)、教学研究等方面进行评价。但互联网时代,大量实施甚至全面网上授课时,教师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备课,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录制、制作、上传相关资料,下载学习运用各种网络平台等等,网上授课也并非每个平行班都需要老师重复一遍相同的教学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工作量如何界定?教学效果如何仅以一些可量化指标来衡量,是否科学?以往在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教学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高校对教师教学研究进行评价的主要依据,互联网时代,在网络平台上发表的论文,甚至一些电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是否认定?如何认定?传统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是以课程学习成绩的体现为准,主要评价方式就是通过课程考试,通过统一标准的命题和相对统一的参考答案来认定学生的成绩,继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学生其他能力的评价似乎还较为薄弱,这是否符合新时代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

(四)教学管理的变化

当教师的教育、学生的学习都已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发生了诸多变化的时候,传统的管理模式显然也要随之作出相应的调整。如学校是否已经为网络时代的教学准备好了充分的硬件设施?网络办公系统是否已经启用?教师在上课之余是否仍要为申请、报销等事宜一遍遍找相关人员签字、盖章?简单量化或“一刀切”的管理模式是否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复杂细致的层级化管理结构是否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能够做到及时、高效?学生是否会利用教师网上授课监管的漏洞,出现游戏中答到、睡眠中听课等现象?

二、构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教学体系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我们在反思改革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教学管理的同时,更应结合互联网特点,探索构建更加科学的教学理念、更加新颖实用的教学系统,并采取灵活机动的方式,以达到保证教学效果、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建构线上线下互为补充、便于切换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面授教学有其明显的优势,如师生互动非常方便;教师通过学生的反映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学生也时时会有被关注的感受;教室这一相对密闭的独立空间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利用网络在线教学是在开放的虚拟网络空间中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最大限度地突破了时空限制,教学过程可以在网上被存留下来,学生可以随时多次回顾教学内容,教师也可以留下教学资料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不足之处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通过网络和终端设备的中介才能发生联系,可能导致师生互动交流不够直接和直观;学生由于所处的环境各异,可能会被外界干扰;网络环境和设备技术等都会影响线上教学的效果。所以,建构线上线下互为补充、便于切换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既发挥两者的优长,又能有效规避其不足。需要注意的是,进行线上教学时,绝不应是简单的利用网络直播教学过程,即只是仅仅将线下的课堂移至线上的某一平台,逐班逐节直播教学内容,这种改变只是将传统的“黑板+粉笔”转换成“网络+讲授”而已,教学模式并未发生质的改变。真正有效的线上教学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分类和整合,重新设计教学过程,形成系统的课程资源,通过网络传输给学生。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制作课程资源时,应尽量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摒弃对简单的概念、单一的知识模块、浅显的知识体系的介绍,而将重点置于学生通过自学仍难理解、难以掌握的部分讲解和相关学习方法的传授;并充分利用网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以保障在线教学的质量。

(二)引导学生从知识汲取者为知识共建者和体验者

要充分认识并激发学生变被动、单一的知识汲取者为师生、生生联动的知识共建者。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做知识的搬运工,从他人的大脑搬至自己的大脑,而是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体系,构建新的知识,并用之于实践。所以,互联网时代,当教师教学做出一定的调整之后,学生的学习也应作出相应的改变,要更注重分享、整合和探究,将“死知识”转化为“活能力”。例如,学生可以围绕某一课程内容设置问题,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这一过程,教师可以提供各种信息和资源,学生也要自主展开线上线下的资料搜集、学习钻研,之后通过写文章、制作PPT,音频、视频等进行分享。这样,一个相对系统的知识结构就具备了雏形。这一学习过程,完全可以不必整齐划一的同时同地进行,完全可以突破时空界限,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也可以促使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取长补短,互相帮助,集体协作。这种方式既巩固了既有知识,又拓宽了知识领域,还强化了合作与探究的意识。对于一些学习成果,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展示和传播,利用其开放互动的特点,既能展示大学生自己的水平与能力,增加自信;也有利于通过更大范围的互动,使成果进一步深化。此外,老师、学校还应鼓励大学生在假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学校、社区工作和群众的生活进行服务,既做到了学以致用,又能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服务意识。

(三)建构更加灵活与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教学评价方面: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应更加灵活,改进单一化和标准化,不能仅仅将课堂作为评价的唯一对象,要充分尊重和高度肯定教师在课堂之外所做的所有工作。如教学工作量的认定,除了课时量以外,包括对各种教学平台、教学软件的熟悉和使用;对教学资料的开发和重新整合;对课程资源的共享利用;甚至包括对有需要的学生所进行的特殊内容和形式的教学服务等都应纳入计算范畴,直接计入或做相应的转化后计入。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除了学生的课程考试成绩、考研成绩之外,也应将学生与课程、专业相关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对社会的服务能力纳入评价范畴。凡是教师付出辛勤劳动、蕴含个人知识产权的内容,都应纳入教师教学研究评价的体系之中。对于学生的评价,应更加注重学生共建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而非单纯进行关于知识记忆和理解能力的考核。所以,传统的划定考试范围和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的考核评价方式,应退居次位,居于首位的应该是开放式的评价,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完成什么作品,完成到什么程度;能够写出怎样的论文,程度如何;能够解决怎样的问题,实际意义如何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评价学生通过学习在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和收获,而这些其实才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此外,评价方式也不仅仅是任课教师的直接评价;也可以是利用网络对学生学习全过程进行隐形评价,即通过数据监控持续跟踪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其学情和能力,不断提供学习任务,以及时自动响应学生的学习行为,并对此作出评价;[2]还可以是教研室教师的集体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等等。这样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既符合高等教育的目标,也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评价的全面性、真实性、开放性和差异性原则。

(四)建构更加柔性化的管理模式

教育管理方面,既然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那么学校首先要做的就是紧跟时代,加强互联网软硬件设施建设,包括计算机、投影仪、教学网络设备、资源数据库等,这些不仅是网络化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网络化办公的前提和基础,学校管理层面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要加大此类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除了硬件建设,在软件建设方面也要加强,如对在线学习平台的升级和配套应用的研发;对在线办公系统的购置和维护研发等,以方便教师搜集教学素材、制作教学视频,降低互联网教学设备的使用难度;方便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网上办公的需求,使一些事务的处理手续简化,效率提高。在教学管理政策的制定实施方面,高校应进一步变革管理理念、实施科学化管理。应尽可能进行柔性化管理,减少“一刀切”式的刚性管理,对过往步调一致、行动统一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同时对过于繁琐细致层级化管理模式也需要进行调整,建构起常规化的、简洁易行、行之高效的管理模式,使管理既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一系列变化,又要为高校教学提供更优的成长环境。此外,还要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和较大的教学自主权,要以互联网时代的开放创新精神为契机,鼓励教师探索和创新,激励他们的教学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为我国高等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聚焦高校教学,在新的境遇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深入思考和探究,寻求解决的办法和思路,以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刚,李佳,梁晗.“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学创新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7(2):93-98.

线上教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策略

1总体思路

运用“现代学徒制本土化培养”模式,笔者与课程组教师对《气液传动》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形成了以培养高质量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为主线,完善了“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和“博世力士乐虚拟融合实训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了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建设了O2O(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数字化实训资源,满足学生和企业员工自主学习的模式。同时,做好政(政府)、行(行业协会)、企(用人企业)、教(本校和外校)四方融合,进行了三大建设(师资、教材、实训基地)。

2课程实施成果

本项目成果,集政、行、企、校的集体智慧:首先,按照液压气动工程师(JYPC)的职业标准和要求,结合机电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通过校企联盟共同探讨和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程标准。其次,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开发基于Flu-idSIM仿真软件+WS200操作平台的优质教学项目共享和应用库;通过WS200操作平台的项目共享和应用库,对那些在现场实习安排困难或危险性高的项目进行虚拟仿真实训;同时,针对真实项目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复杂运动等进行了VR虚拟仿真,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完美对接;并结合项目特点和六步教学法,开发编写适合双证书的本土化教材《气液传动控制技术》,完成了在线课程资源建设工作;最终,按照“互联网+”视阈下的混合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通过三届学生的实践,为企业提供了合格的专业人才,得到了用人企业的好评。

2.1政、行、企、校四融合的立体化教师新队伍,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相互补充的结构,培养学生“工”心“匠”能

高素质工程型人才培养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新要求,针对部分青年教师缺乏气液工程实践经验的问题,充分利用区域产业优势,通过广泛的校企合作,有序安排本课程的青年教师到托克斯冲压设备有限公司、长河液压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基地开展挂职锻炼,使他们既丰富了工程知识内涵,又快速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目前,为了该课程更好的实施,已经建立了“舍弗勒实训基地”、“慕贝尔汽车部件(太仓)有限公司实训基地”等12家校外基地。这些基地不仅改善了学生实践和学习的环境,同时也是教师的学习场所,更实现了校内实训的互补,使实践教学环节增强,教、学、练、做的高职教育特色更加明显;与此同时,与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建立资源共享,从而发挥优质工程教育资源的力量。校企联合开发的虚拟融合实训平台(博世力士乐),以德国标准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了虚拟、仿真实训,建设了O2O(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数字化实训资源,满足了学生和企业员工自主学习的需求。并且,聘请了数十位企业专家为本专业兼职教师,其中张振中、翁兆岐等5位具有丰富工程技术理论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作为本课程的校外专家,参与到课程标准制定和课程项目选择中来,以及产业前沿报告等工作;张勇等7位技术骨干为企业导师,负责实践基地的教学工作和实践项目的难题解决;李元元等4位优秀毕业生作为课程的助理讲师,负责工厂现场的讲解与实践技能培训,多方位、多措并举,构建了一支政、行、企、校有机融合的教师队伍,并配合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建立了较强的工程意识(“工”心)和较扎实的实践技能(“匠”能)。

2.2产教融合,赋予知识教育丰富的工程内涵

课程教师始终以工程实践、产业实际为导向,围绕关键技术、设备、工艺和共性问题与企业开展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的同时,反复与工程技术人员研讨,精选实践案例,及时将科研成果和典型案例编进教材,融进课堂。目前课题组教师已主编出版教材5部,2015年课题组成员为中职院校编写出版的《气动与液压传动》教材被评为国家“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该教材被全国数十个中专院校使用;2017年,课题组成员结合课题经验和课程改革需要,编写出版的《气液传动控制技术》教材被评为AHK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本土化示范教材,目前使用院校有25个左右,得到兄弟院校的一致好评。

2.3基于信息化的混合式教学及企业现场教学,大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六大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慕课(MOOC)、私播课(SPOC)等在线教学形式,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将知识点的学习放在线上,在线下开展工程实际案例的讲解与讨论。在线下讨论阶段,积极引入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六步法教学等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互助学习、小组讨论学习、头脑风暴学习等,解决了传统教学方法时间不灵活、理论与实践结合弱、工程案例讲解少、学生与教师互动少、教学效果差、学生团队合作不足等问题。尤其避免了学生上课不动脑、下课玩游戏等现象的出现。目前,该课程获得江苏省开放课程立项,课程资源在爱课程、泛雅平台等网站进行公开,目前爱课程网站中该课程选课人数达到1844人。同时强化现场教学作用,把课堂搬出学校,移到企业现场,解决了传统课堂比较枯燥、学生没有感性认识的问题。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托克斯冲压有限公司现场参观,让学生了解冲压设备压力的选择和压力回路的设计要求;到长河液压有限公司等液压企业,请研发负责人讲解液压缸设计标准,请技术骨干在产线分析液压阀的生产和质量控制,请总工程师为同学们开展液压发展前沿讲座,了解我国与世界上发达国家在液压和气动技术方面的差距,让学生深入了解液压气动技术在国家装备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切切实实地使学生增强了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拓宽了专业视野、提高了创新热情和合作精神,实现了工程素质和人文素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同步提高,有效促进了学生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有机融合。

2.4政、行、企、校四融合,构建多维路径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本课程在“工程能力链”打造中采取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培养方案内与培养方案外多维复合构建多元工程与创新的实践平台,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工程能力,从而让学生面对复杂工程问题时变得游刃有余,解决了传统课程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学生本着自愿和兴趣为主的原则,选择适合自己的创新项目或教师的横向课题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创新项目或教师横向课题的部分内容。近3年,学生作为第一发明人,申报国家专利3项,学生参与申报的国家专利12项;学生获省创新大赛12项;学生主持的学院创新大赛获奖项目20余项;省、市各类技能比赛、创意比赛等获奖24项。

2.55S管理进课程,有效提升就业竞争力

对接企业,需要按照企业管理规范进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企业中的5S管理理念引入到课堂和实训室管理中。5S管理作为一种成功、成熟、高效的管理方法,课程引入5S管理,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学生团队意识、环保意识、健康意识、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养成,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就能够与国内外知名企业无缝接轨,有效提升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示范与推广

该课程模式实践成效显著,成果丰硕,且与“新工科”理念高度吻合,实现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高质量培养;该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在教改课题、教学论文、教材建设、学生竞赛、科研项目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李东,陈国宏.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9(23):167~168.

[2]张春月,王伟.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8(20):107~111.

[3]李国华.5G时代前应用型本科“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内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31):223~224.

[4]谢志红.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实验课程“全过程”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29):154~155.

线上教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学前教育;网络教研;指导体系

0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我国中小学教育借助三通两平台等信息技术资源取得了卓越成绩。然而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国学前教育阶段却是十分薄弱的环节。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学前教育阶段没有完全纳入义务教育,幼儿教育机构类型多样化,公立、私立、社区等幼儿园并存。这就使得幼儿保教人员的素质、幼儿园的场地、设施难以保证。一些幼儿园教学管理小学化,更有甚者一些保教人员师德缺失、管理简单粗暴,严重摧残了幼儿的身心健康。要促进学前教育发展,关键是提升学前教育教学与管理人员的素质。鉴于幼儿园城乡分布零散,有的教师身兼数职,工作强度大,很难抽身脱岗培训,所以建立完善的网络学前教育教研指导机构与教研平台,是对幼教教师全员培训的重要途径。下面就学前教育网络教研指导体系建构探讨如下。

1构建网络教研指导平台

1.1加速推进学前教育教研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基于我国幼教事业的现状,只有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学前教育培训、教研与指导,才能尽快全面提高学前教育教学与管理水平。因此,在国家、省、县三级幼教培训网络的基础上,应完善幼教终端建设,尤其是完善偏远地区乡镇、农村幼儿园教研网络三通终端建设,达到县(区)、乡镇、村各个幼儿园、幼儿教育机构宽带网络校校通。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很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或城市的幼儿园师资力量和办学水平远远高于贫困地区或乡镇村办幼儿园,为了使落后地区或园的教师能够看到发达地区幼儿教育前沿动态,必须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通过观摩让大家感受什么是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模式,了解幼儿教师怎么教、幼儿怎么学、怎样组织安排等等。网络教研空间人人通能够跨越时空,为幼教老师创设无限的教研天地。通过网络教研空间进行沟通,幼教人员可集思广益,相互学习、不仅可以解决怎么做,还可以进一步明确为什么这样做、还可以怎么做等问题。

1.2掌握网络教研工具的使用

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工具,是每位教师必不可少的资源宝库。所以各级教研机构,必须首先培训幼教老师网络教研工具的使用方法,尤其应掌握网络上常用的各种软件。例如:教研人员在网络平台上教研信息,教师可以随时发帖、回帖、跟帖,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研讨和交流[1]。又如:QQ、微信是网上即时联络工具,利用QQ和微信,多人能够同时在线相互交流研讨。教研资源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必须熟悉各种搜索引擎及重要网站,共享各种教育资源。教师手头只要有一部手机或一台电脑,借助网络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利用、借鉴教学资料,反馈教学信息。尤其建立起与儿童家长联系的QQ群或微信群后,家园沟通、家园共育成为幼儿教育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及时与幼儿家长沟通园内情况、幼儿成长变化;家长反馈幼儿在家中的状况、在园内的感受,使幼儿家长与教师双向互动,相互配合,家长成为幼儿教育的参与者、合作者、实施者与监督者。

1.3组建网络教研指导体系

建立各级网络教研指导团队。各市按照每县(区)至少配备2名学前教育网络教研指导员,组建市级网络教研处,负责全市网络教研指导;各县(区)按照每个乡镇配备至少1名学前教育网络教研指导员,在市级教研指导员指导下组建县区级教研指导室,负责全县(区)教研指导工作;各乡镇成立网络教研中心组,在县级教研指导员指导下负责各园网络安全维护及全乡镇教研指导工作。每一县(区)应在教研培训平台上组建学前教育网络教研指导平台,成立各级网络教研群组,每位教师建立个人教研工作室。县(区)网络教研指导室,按乡镇组建学前教育网络教研群;每一乡镇由网络教研中心组组建乡镇学前教育网络教研群;乡镇群内对各幼儿园保教人员按承担的领域、科目划分若干教研组,每组3~5人为宜,由骨干教师任组长,协助上级教研指导员工作。各级教研指导机构逐级负责、层层把关。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建立网络教研伙伴,在全国范围内,拜访名师,寻求专家的指导帮助,自主结成网络教研伙伴。网络教研为我们创设了人人教研、处处教研、时时教研的条件。网络教研成本低、组织灵活,针对性强、信息传递快、信息量丰富、覆盖地域广、影响范围大,是解决城乡学前教育教研的重要途径。

2建立网络教研指导机制

2.1建立各级网络教研指导团队运行机制

市级网络教研指导员负责全市教研指导工作,要定期组织幼教专家、幼教骨干将先进的幼教理念、方式方法及案例、教研方向及时传送到市级教研网站,并督促检查县级教研指导工作。县级网络教研指导员负责全县的网络教研指导工作,通过县级网站及教研群,及时把上级工作安排及要求落实到乡镇网络教研中心组、各园及每一位教师。各级教研指导团队,由上而下逐级负责指导、层层落实。还要通过线上或线下深入基层检查指导工作,找出各园、乡镇、县区幼教存在的实际问题,指导制定整改方案,通过网络等多种方式跟踪指导问题解决过程。上级部门牵动教研主线,逐级产生联动,最后落实到基层,如发现问题通过整改再反馈到上级,直至取得满意效果。

2.2开展网上教学鉴赏研讨

各级教研团队,在检查指导教研的同时,要树立标杆,选拔出各级教学能手、名师。安排这些优秀教师就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网上研讨,让大家分享、品评他们解决问题的心路过程、先进理念。通过这样的教研活动,每位教师都会受到启发,学到别人的优点,找到自己的不足,潜移默化地优化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方法,进而提高整个幼教队伍的素质。例如,我国现在少子化严重,独生子女很多。很多幼儿在多位长辈的呵护下成长,刚入园时很不适应校园生活,比如有些孩子存在任性、自私、唯我独尊、好动、不合群、不服教师管理等缺点。家长与教师都希望孩子在校园内尽快得到改变,变得越来越懂事。对于这种情况有些幼教老师采取的措施是孤立措施,如“关小黑屋”“隔离”等方式,更有甚者采取违背师德的打骂行为,结果适得其反,致使有些孩子产生了厌园、恐师现象。对于这一问题大家讨论非常热烈,提出了很多好的方式方法及认知。幼儿园的孩子身心都处于发展期,每个人的将来绝不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那么简单。启蒙教育非常重要,教师的行为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教师的责任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发展,助他们成功。恰当地夸赞与肯定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会助他一路成长,并取得更大的成就。当你看到孩子的优点,表扬他做得好,这个孩子就会在这件事情上表现出坚持性,以后会做得更好。要鼓励与鞭策并举,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矫正与改变他们的幼稚行为,只有用爱与耐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2.3建立网上教学实训指导机制

各县(区)教研指导团队首先要打造城镇示范园、乡镇中心园,让部分幼儿教师教研走在前列,使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培育成教学骨干。然后建立起强园帮弱园,先进带后进的教研机制。具体做法是,教研指导团队选择典型的课型组织优秀教师定期线上讲课、说课,为大家引路、示范;在此基础上引领大家结合园本情况线上说课、模拟讲课,然后给予点评,提出建设性建议,完善每一教学环节和步骤。实训指导不仅对新教师有引领作用,促使他们尽快、高起点地适应岗位要求,对老教师也有理念更新、方法更新、知识更新的提高作用。

2.4成立各级网站教研专家组

由于各所幼儿园的条件不同,幼儿教师素养不一样,因此有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在不同的地方取得的教学效果不同。很多教师经常困惑于如何因地制宜地设计教学方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由各级教研员、骨干教师组成专家组,解答与指导基层幼教老师提出的这些疑难问题。对专家组成员,在理论或实践方面都要走在教研的前列,定期选拔,择优聘用,使其成为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领头羊。

2.5发挥个人教研工作室的功效

每位教师都要在自己的工作室建立教案、论文、教学案例、上传资源、视频、课件等栏目,并且互相添加好友、开展教研,互相点评等。每位教师还要建立博客,把自己的教学反思、灵感、教学设计及教研心得等发表在博客,实现相互交流、智慧共享,不断展现自我、激发灵感、开拓视野、促进自身的成长和专业发展[2]。教师个人教研工作室是向外界敞开的一个窗口,既可以接受各级领导专家的考评,增进同行的交流,又可以接受社会、家长对教师的批评、建议与监督,是促进幼儿家园共育的重要途径。教师个人教研工作室是教学与研究的阵地,每位教师都要严守国家的法规,遵守职业道德,不得不负责任的言论、信息,要传播正能量,要经得起检验与考证,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3构建网络教研考评机制

为了更好地组织网上教研活动,促进网络教研积极健康发展,应建立有效的考评机制,在教研指导员及教研组长指导下,对每位教师具体要求如下。1)教学案例:每月至少一篇教学案例。2)教学反思:每月至少一篇教学反思。3)教学课件:每学期至少自制课件两件。4)教学论文:每学年至少发表或一篇教研论文[3]。5)推荐资源:每学年至少推荐两篇优秀教学资源。6)网络访评参与:在他人工作室或协作组,每周至少参与评论一次。7)每学年至少主讲或主要参与网上视频教研一次,包括讲课、说课、评课。8)骨干教师每学期至少网上指导其他教师两人以上。9)骨干教师应承担各级教研课题,及时教研成果。10)网络教研工作总结。每学期都要认真总结一学期网上教研的业绩、心得、体会,找出差距与今后努力方向。每学期末,根据平台统计数据,教师座谈,各校对每位教师网络教研情况给出评定,作为年终考核、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个别人故意违背师德,违背法规的网络行为要追究责任,情节严重的依法处理。网络教研指导体系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约束,大家无论地位高低、身居何处,都可以按个人的需求获取帮助指导,方便灵活快捷。在网上大家可以反复沟通、反复观摩、反复阅览,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提升了教师培训的实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了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规划学前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发展,既要开展园本教研,更要开展网上教研,在多维度空间促进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4]。

参考文献

[1]崔花艳,傅毓民.利用网络平台创新教研机制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113-116.

[2]刘永艳.团队式园本教研管理运行机制研究:以西安西缆幼儿园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6):44-50.

[3]李葆萍,周颖.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评价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6(6):5-12.

线上教学论文范文6

(一)加大投入,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一是落实项目资金,推进农村学校建设。以实施全面改薄、校舍维修改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设、学前教育等项目为契机,加快推进乡镇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办学条件。马回岭中学教学楼重建项目、港东小学重建项目、新塘初中维修改造项目、港口中心小学维修改造项目都已完工;启动了马回岭中学、城门中学、港口中学、新合中学、涌泉中学、新塘中心小学等6所学校运动场建设,12月底可以全部完工;规划投入6000万元的城门乡中心小学整体搬迁工程已开工建设;完成了港口中心小学幼儿园等6个乡村幼儿园建设项目。二是加大政府投入,扩充城区教育容量。为缓解城区学校“大班额”“大校额”问题,扩充城区教育资源,投入资金1.07亿元顺利实施沙河街镇东风小学、沙河开发区天坡小学整体搬迁工程;投入1000余万元新建区二中教学楼项目已完成工程主体;投入283万元的区一中新建厕所、屋面防水、会议室装修等工程已完工;规划投入230余万元的区三中新建大门及附属设施工程正在加紧建设之中。以上项目实施完成后将可增加学位4000个,逐步解决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为了缓解扩充城区高中教育资源,促进我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投入1.08亿元的教师进修学校整体搬迁工程已启动实施,预计2020年可以完工并投入使用。三是补充仪器装备,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为解决学校教学仪器装备及图书差缺问题,迎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推进我区教育信息化进程,2017年开始共投入资金1890.70万元为全区学校采购仪器装备,去已完成了第一批采购资金566.78万元、第二批采购资金749.51万元,采购物品已经发放到各学校。第三批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增补仪器设备及图书等七个项目今年已拨付资金588.21万元,除中小学图书正在招标外,其它项目已供货验收。

(二)健全机制,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多渠道补充教师。为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增强教师队伍活力,面向全省招聘113名教师(其中,特岗教师90名),通过安排“三支一抚”支教人员15名,绿色通道引进高中教师5名,安排3名免费师范生、12名定向师范生、6名回原藉教师就业,全年实际补充教师154名。规范录取了25名优秀初中毕业生到九江职大定向培养,为农村教育储备优质师资力量。二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按照全市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要求,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在全区中小学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活动,对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组织全区学校学习《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八不准”(修订)》《全省师德建设优秀工作案例》,对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红线”提出更高的要求,举行教师节庆祝活动,表彰了一批师德师风建设先进集体和个人,发挥师德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大“三违”行为专项治理力度,查处了部分教师“违规补课、违规推销教辅资料、违规收费”等违反师德师风行为,办结信访件14件,对10名相关人员分别给予了诫勉谈话、通报批评处分,震慑作用明显。以教育精准扶贫和良好家风建设为目标,深入开展“万师访万家”活动,全区有1000余名教师上门家访了5000多户家庭,进一步扩大了“万师访万家”活动社会效应,促进了师德师风建设,提升了教育良好形象。三是提升教师能力水平。为了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制定培训计划,按计划扎实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全年投入培训经费90余万元,培训教师近2000人次。新教师入职培训、中小学校长赴杭州研修培训、学前教育培训、特殊教育“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培训、心理辅导教师培训等培训项目,创新了培训形式,丰富了培训内容,普遍受到参训人员欢迎,在推进学前教育“去小学化”、提升中小学教育管理水平、增强新入职教师职业素养、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加强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工作成效,全面提升了教师能力水平。

(三)着眼创新,强化了教育教学管理。一是重抓教学教研常规工作。认真落实国家课程计划,督促和指导中小学校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小学素质教育目标考评实施细则》,优化课堂教学监控与评价机制,加强教育教学指导,促进学校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教研员经常到校视导,指导学校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以研促教,确保常规教研工作有序开展,推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鼓励青年教师利用好教研工作平台,积极申报教学教研课题,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加快个人业务成长,申报入选市级课题7个、省级课题8个;积极指导推进高中课程改革,进一步规范高中课改的开设,在继续开好文化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技术类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做到了现代教育设施班班通、堂堂用,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辅助教学的能力,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切实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体育活动,积极推进学校体育活动深入开展。二是开展特色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全区学校开展“红色、绿色、古色”主题教育活动,举办“第二届中华诵•经典诵读比赛暨三项文化主题教育比赛活动”;以“牢记时代使命书写人生华章”为主题,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开展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系列活动,积极宣传党的精神,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系列活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组织参加“九江市第二届少儿艺术节”“美丽校园精彩有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事汇”“向国旗敬礼”“网上祭英烈”“九江市第21届中学生运动会”“中国诗词大会”等活动,丰富学生课外活动。三是积极开展青少年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资源优势,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坚持公益性、普及性和安全性三大原则,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课外活动。圆梦蒲公英留守儿童关爱活动、科技科普知识教育、青少年法制教育、庆祝教师节文艺汇演、红色、绿色、古色文化教育等活动受到家长、学生一致好评。组织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参加全市校园足球联赛,区一小、区二中足球队分别荣获全市第五名的好成绩。选派4名选手参加全省校外教育学生成果展示活动,在围棋、陶艺、航海、航空模型等项目上获二等奖1个、三等奖3个。四是做好高考等考试的组考工作。在省、市统一组织部署下,严格按照相关工作程序,平安顺利地完成了2530名高考学生、2906名中考学生、2446名学考学生的组考工作。

(四)强化教育,实现了学校安全保障。把学校安全作为教育教学的首要问题来抓,大力实施学校安全保障工程。强化了“五个到位”,即思想认识到位、管理措施到位、宣传教育到位、隐患排查到位、整改落实到位。以防溺水、校园欺凌、交通、饮食,“拒绝,珍爱生命”为重点,将学生安全教育贯穿教学工作始终。强化制度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全面保障学生和学校安全,全年全区未发生重大校园安全责任事故。

(五)落实责任,推进了教育民生工程。一是积极宣传国家资助政策。制定资助宣传手册,张贴《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致初、高中毕业生的一封信》,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宣传学生资助政策,结合精准扶贫工作,进村入户到贫困家庭宣传各种资助政策及申领程序,使政府的助学政策深入民心。二是落实教育民生工程资金。以资助家庭贫困学生为中心,以帮助家庭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为重点,全面落实各项教育民生工程资金,严格按照学生资助项目和标准,规范发放学前、义教寄宿生、高中、中职、大学生入学、教师励耕计划等助学金计770.3万元;完成高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475.2万元;免除义务教育学生教科书330.3万元;接受各类捐款172万元,特别是广东省江西柴桑商会企业家慷慨捐资100万元设立“舒立萍爱心助学金”,对的优秀学生和家庭贫困学生给与奖励和资助。三是精准扶助经济困难学生。根据市教育局统一工作部署,组织各学校做好“十三五”贫困村及建档立卡失学儿童摸底排查,核实建档立卡户子女在藉在校情况,共统计出在本区就读精准扶贫家庭学生共1242人,外出就读精准扶贫家庭学生共617人。对在本地就读贫困户学生制定“一生一册”,对外出就读的贫困户学生所在的教育行政部门发“催请函”,确保对他们优先落实资助政策,实行精准扶贫,防止因贫辍学现象发生。

(六)注重实效,发挥了督导机制推动作用。2019年,在教育工作督导机制有力推动下,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协调配合,教育部门积极行动,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推动全区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全面提升了我区教育事业应有地位。一是通过督导突破了职业教育短板问题。2019年3月,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联合省委组织部,对全省县(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工作职责开展了实地督导,我区首次接受该项督导,督导组在“健全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依法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统筹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等方面对我区教育工作进行综合评估认定,肯定了我区近些年来推动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指出了职业教育短板问题。督导结束后,全区充分认识到督导机制对教育工作的推动作用,区委、区政府为推进各类教育统筹发展,投入了1.08亿元资金启动了教师进修学校整体搬迁工程,充分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职业教育发展的短板问题获得较大突破。二是通过督导提升了全区教育综合排位。2019年,我区对教育科学发展指数各项数据进行搜集整理,由于近年来对教育财政投入力度增加、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教育综合管理更加规范,各项数据及佐证材料获得省、市督导专家认可和取信,2017年度教育科学发展指数省、市排位直线上升,全市综合排名上升到第四位,全省排位由原先的91位上升到47位,上升幅度较大。三是通过督导提升了全区教育整体形象。2019年我区迎接了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认定,为了全面做好迎检工作,我区认真对标对本表,摸清底数,制定方案,加大财政投入,全面提升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保障弱势群体公平入学,大幅度补充教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2019年5月份高分通过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认定,11月份又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的评估验收,全面实现了区域内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义务教育教育发展质量有了质的飞跃,教育整体形象日新月异。2019年12月份,我区还将迎接国家教育督导局的“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评估认定,推动我区教育督导工作再上新台阶。

(七)加强统筹,规范了城区学校招生工作。出台了《2019年秋季城区小学一年级划片招生实施方案》《2019年秋季城区初中学生划片招生工作实施方案》《2019年中小学招生工作实施意见》,对全区中小学招生进一步规范化管理,违规招生现象得到全面遏制,保障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片区就近入学,高中阶段逐渐实现均衡招生,中职学校招生也走出困境,为各类教育事业统筹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线上教学论文范文7

摘要: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初中的体育课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长所重视。这对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体育必须要提高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不断探索和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实现初中体育教学的目的。因此,该文主要探究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方法;多样化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教学兴趣,是初中体育教育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及初中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虽然初中体育已经逐渐受到重视,但在教学方法上依旧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学只是流于表面,严重影响了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不利于学生在体育领域的发展。因此,该文主要探究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实现初中体育教学的目的。

1初中体育教学方法多样化的意义

1.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中,教师一直采用与多样化相反的单一化教学模式,教师就该节课的主要知识进行讲解,然后向学生示范,最后学生就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操作,教师则在一旁加以指导。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感受和接受程度,从而导致初中体育教学的低效性。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学生为核心,恢复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原本处于的地位。另外,初中的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强化学生的学习思维,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但是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更是强化了体育活动的作用,并且使得学生可以很快地接受与适应体育教学,从而实现初中体育教学的目的。

1.2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中,教师一般只是让学生进行跑步或是做操等基本的体育活动,并且课程时间很短,之后就让学生自由活动。可以说在初中的体育课堂上,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自由活动,由于体育设施和活动内容的欠缺,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在自由活动过程中的体育学习,从而导致体育教学完全丧失了其意义和作用。而多样性教学模式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来选择学习的项目,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实行初中体育教学方法多样的基础

要想实现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有以下两个基础条件:第一,学校要完善体育教学设置,为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学设施是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只有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下,多样化教学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不仅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也使得学生在自由活动时间可以巩固和延伸教学内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学校和教师要重视体育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师要在原有的教学方法上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实现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另外,教师要重视自身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有利于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3实现初中体育教学方法多样性的具体措施

3.1引入游戏教学法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与基础,也是进行主动性学习的动力。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具有情绪不稳定和注意力集中性低等特点。初中体育教学引入游戏教学法,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岁体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更加活跃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得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游戏本身就是一项逻辑性很强的活动,将游戏教学法应该到初中体育教学中,不仅可以使得学生在游戏中锻炼自己的身体素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是有一点值得教师注意,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设计游戏,才能发挥出游戏教学的作用。例如:在篮球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组织“篮球接力赛”将学生均匀的分成两组,从球场的一端底线开始,各组纵向排成间隔各1m的纵队,在端线上的学生持球,做“S”形的运球,当运球超过纵队的最后一名学生时,把球传回纵队的开端处,由那位同学接着运球,自己则站在纵队最后隔1m处,成为纵队一员;如此往复,直到所有学生都运完球。另外,教师在锻炼学生速度跑时,还可以将“圆圈追逐”或者是“粘玉米”等游戏联系到学生的跑步训练中,提高体育课堂的活跃气氛,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3.2引入合作教学法

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与接受性。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引入合作教学法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分组学习,对每一个学习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形式进行交流和探究,使得学生在思考、实践、探究等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在进行羽毛球训练时,教师要先向学生讲解羽毛球的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生,使得学生们互相监督、互相指正、互相帮助,从而在不断地训练中理解和掌握羽毛球知识和技能,实现羽毛球教学的目的。最后,教师还要对学生羽毛球学习水平进行评估和抽查,从而了解合作教学的效果和作用。另外,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鼓励和引导学生,给予学生一定的赞美来增加学生对羽毛球学习的自信心。教师还要对该节课进行总结,加强学生在自由活动时间对体育教师的巩固和延伸,从而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3.3多媒体教学法

由于网络技术逐渐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从而有效提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初中体育课堂引入多媒体教学法无论是对学生还是体育课堂教学都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初中的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学的课外实践的课程比较多,而课堂的教学主要是一些理论上的知识。体育教学中的理论知识有很强的抽象性,以至于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导向,理论知识的欠缺直接影响着实践课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必须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体育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体育知识的理论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视频等功能,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与形象性,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兴趣,强化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记忆,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例如:在进行足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理论课堂上播放关于足球比赛或者是足球运动员训练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足球训练中的知识和技巧。在视频结束后,教师要根据视频中的内容进行讲解,同时对视频中的动作进行回放,并分析动作要点和难点。第一遍的教学视频主要是给学生一个关于足球的整体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对足球的兴趣。第二遍的视频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加深对足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帮助实践课的训练,提高教学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未来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要求体育教学者不仅要重视多样化教学,还要将其落到实处,从而发挥多样化教学的作用和价值。

作者:丘旭辉 单位:广东省韶关市北江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陈达喜,戴相荣,赵国荣.浅谈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多样化[J].当代体育科技,2012(25):40-41.

[2]董淑芳.浅谈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多样化[J].学周刊,2014(2):123.

[3]王晓薇.初中体育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应用分析[J].科学中国人,2015(2):215.

[4]孙悦.初中体育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应用探讨[J].考试与评价,2015(6):120.

第二篇:初中体育教学兴趣教学法应用

摘要:

所谓兴趣教学法,是新课程深化改革中应用较多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中,在当前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采取兴趣教学法,能够充分激发初中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升初中体育教学水平。基于此,本文着重探究兴趣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

兴趣教学;初中体育;教学应用

体育课程是学生学习阶段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身体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前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其教学过程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2]。因此,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着重探究兴趣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引用体育游戏教学活动,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采取兴趣教学法,能够充分激发初中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中,在当前初中体育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引用体育游戏活动,有利于丰富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大大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最大限度地开发体育潜能。同时,体育游戏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环境中学到有用的体育技巧[3]。例如:学习“排球”时,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学会接球和传球。因此,老师便可以根据大部分初中生好动的心理特点,并结合排球的练习技巧,为学生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打敌机的游戏。其中,在开展体育游戏的过程中,首先由老师在一面墙上画上部分飞机的团,然后让学生用排球逐个击中飞机图标,从而促使学生能够自然进入排球技巧学习的练习中。经过这一轮的练习之后,老师便可以安排学生两个人为一个小组进行排球接球和传球的练习,让学生的潜能能够在充满竞争性的游戏活动中被充分开发出来。因此,通过引用体育游戏展开教学活动,能够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水平。

二、创设良好的形象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在初中体育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合理创设良好的形象情境,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体育运动技能,从而提高身体素质。因此,体育老师便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兴趣教学法增强体育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从而促使初中生能够更好地融入体育运动中。例如:通过观察发现,当前大部分初中生并不喜欢跑步运动,这样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体育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田径训练的难度。因此,老师便可以应用兴趣教学法,为学生讲解一些像刘翔这个世界冠军的训练故事,让学生沉浸在冠军成功的情境氛围中,让学生也能够在训练过程中感受到冠军成功的喜悦,以此达到刺激学生的目的。同时,体育老师应该不断鼓励学生,增加学生参与田径项目的勇气,从而有效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三、利用正确的心理活动引导,实现体育教学兴趣化

在初中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其心理活动变化关系学生的学习态度,老师需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有效引导,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情况下,由于初中生的心理和身体正处于快速发育阶段,容易产生浮躁心理,学习中表现出不积极的态度。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采取积极的引导措施,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观。同时,老师应该充分利用体育教学开放的环境,逐渐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合作意识和竞争理念。例如:在“篮球”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这项运动团队的重要性,老师便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篮球练习。同时,在篮球活动练习过程中,老师应该提醒学生相互帮助,以便更好地完成老师规定的活动任务。但是,在篮球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强调公平竞争、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让学生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参与篮球运动,以此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四、组建学习小组,合作中激发体育教学兴趣

为了更好地将兴趣教学法应用于初中体育教学中,老师便可以将部分兴趣相同的学生组建成一个小组,以便学生共同探讨体育知识。其中,在开展小组合作教学中,不但能够增加学生之间的友谊,而且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利用兴趣教学法组建兴趣小组时,首先老师需要向学生全面讲解体育课程的知识点,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度,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体育活动的内容,如:体育不仅包括长跑和短跑,而且包括篮球、太极等,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进而更加主动地投身到体育活动学习中,有效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五、结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当前初中体育活动的教学过程中应用兴趣教学法,通过引用体育游戏、创设良好情境、正确应用心理导向、组建兴趣小组,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学习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水平,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更加健康成长。

作者:芮庆 单位:盱眙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胡丽.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之我见[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5,0(20):138.

[2]石义.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好家长,2015,0(20):121.

[3]王亚林.论游戏创新对初中体育教学实效的意义[J].中华少年,2015,0(14):111-112.

第三篇:初中体育教学体育游戏应用

摘要:

体育游戏融合了智力和体力。将体育游戏应用于体育教学中,可以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运用什么样的游戏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很好锻炼,需要体育老师们开动脑筋。文章探讨了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

体育游戏;初中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游戏的基础是人体的基本动作。体育游戏不但可以增强体质,使同学们更健康,远离疾病,而且可以使同学们掌握运动技能。同时锻炼学生耐力,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体育游戏本身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竞争性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正因为如此,体育游戏深受体育老师和学生的喜爱。将体育游戏应用于体育教学,给体育教学活动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体育游戏成为体育教学走向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一、体育游戏的特点

1.趣味性

体育游戏轻松活泼,在竞争中使同学们得到满足和快乐,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体育游戏增加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体育教学变得有趣,更使同学们克服了厌倦、厌烦的情绪。

2.竞争性

玩游戏,大家都是为了争取胜利,体育游戏也不例外。而与其他游戏不同的是体育游戏的胜利是人的体力与智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如篮球赛和足球赛,十几个人围着一个球跑来跑去,还乐此不疲。关键就在于它具有竞争性。如果换成一个人在那练习投筐,估计投几下就烦了。一场球赛的胜利不单单是体力,还有团队之间的配合,需要大家开动脑筋,怎样用假动作骗过对方把球运出去。体育游戏集体力、智力和团队合作于一身。

3.变通性

任何一个体育项目都可以变通出一个或多个体育游戏。所以体育游戏可以有目的性地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战略战术。

4.目的性

体育教学无论是哪种教学形式,都以锻炼学生身体素质为目的。体育游戏也是如此,存在的意义是以学生最喜欢的形式让学生得到锻炼,因此体育游戏教学是具有目的性的。

二、运用体育游戏的教学原则

1.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老师在教学中永远处于主导地位,大多数情况下,都要老师引导学生,烘托教学过程的气氛。老师的加油和鼓励会使学生变得更有干劲。可以让同学们在游戏中玩得尽兴,充分发掘大家的潜力,使同学们得到很好的锻炼。

2.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不可更改的,是教学活动中遵循的原则之一。体育游戏教学形式看起来是带领学生在体育课上进行游戏,但他是为教育学生存在的,即使是在游戏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想方设法把教学内容融入游戏中,让学生有所收获。

3.锻炼性原则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身体,使学生掌握各种运动技巧。体育老师不能一味照顾学生兴趣,而忽略锻炼性这个原则。

4.安全性原则

任何形式教学都要确保安全,所以选择游戏的时候要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对于那些危险性极大的游戏要忽略掉。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性教育,讲明注意要点,保证游戏顺利进行,避免悲剧发生。

三、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运用

自从体育游戏教学模式融入初中体育教学中后,学生对体育的热情有所增加,因为他们不喜欢一成不变的教育模式,游戏教学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变得更融洽,因为游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游戏。游戏内容要和教学计划相吻合,更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如学习足球课的基本动作时,可以让学生两个人为一组。让两个学生练习假动作,看谁能首先成功越过对方,到达对方阵地,取得对方阵地的气球。赢的一方可以坐地休息,观看另一方表演。除了内容合理,还要根据教学需要,在上课不同阶段合理选择游戏。如一场篮球赛开始前,先运用一个小游戏使大家热身,同样使学生的神经到达兴奋点。例如在上篮球课时,可以让同学们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接力分别进行投筐练习,给每个小组计时计分。看哪个小组投得又快又准。这样的游戏可以模拟比赛场上争分夺秒紧张的气氛,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此同时,锻炼学生的投篮技巧。便于老师挑选技能优秀的学生,打一场精彩的篮球赛。在课程要结束的时候,大家都练习了很长时间,身心疲惫,会产生厌烦消极情绪。这时安排一个小游戏,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鹰捉小鸡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奔跑速度与反应能力。每个学生要保证自己不被捉到,兴奋点又被点燃了。被捉到的学生开始扮演老鹰,而老鹰归队扮演小鸡,如此循环。体育游戏与体育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和锻炼,使他们有想表演的欲望,促使他们更快掌握体育技能。

总之,体育游戏应用于初中体育教学,使传统枯燥的体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达到体育教学目的。

作者:钟愉 单位:昌都市卡若区第二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常传英.让体育游戏促进高效体育课堂[J].成才之路,2011(34).

[2]林秀春.浅议体育教学中游戏的创编、运用及注意事项[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10).

第四篇:浅析初中体育教学实效性

摘要:

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后被提到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初中体育作为小学和高中的中间阶段,实际上具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教学实效关系到学生一生的体育素养。本文提出了一些提高教育实效的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体育能力。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实效;终身发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实施有效教学,优化教学。这点对体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体育教学场所的特殊性使得上课难度比其他课程要高,这也对体育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实践摸索,笔者总结出以下几条提高体育教学实效的方法。

一、创设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

在教学中,常常会说的一句话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体育也不例外。惰性是人的天性之一,虽然人人都能认识到体育锻炼的好处,但是天性使然,每次体育课上总会有一些学生找出各种理由逃避锻炼。越是常见的问题越棘手,如果教学不能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潜能,那这样的学习也不能称之为成功。知识与潜能的基础就是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决定了其学习的激情与活力。

1、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会引领教师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绝对的主导,教材是第一中心。这样的教学方法表面看上去四平八稳,实际上就长效机制来看,教师会越教越辛苦,学生会越学越吃力。教学的效果与效率不言自明。新课程标准将学生与教师在课堂学习中的位置和作用作出明确规定后,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成为课堂教学的宗旨与主导了。“是否公平地对待了每一位学生,是否以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是否把学生放到重要的位置来对待”成为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以新课程标准作为自己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准则和依据,认真平等的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得到科学系统的指导与训练。教师还要特别在这两方面加以注意:首先,要以平常心看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理性的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素质与理解能力都是不同的,因此对于体育技能的完成程度肯定也是不同的,教师如果想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就要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平等发展的机会。其次,教育应该聚焦于学生真实的需要,就如前文所说,学生的差异是存在的,所以对于体育的需求程度也是不同的,有的学生是把体育当做热爱的课程,有的学生是把体育当成锻炼的途径,这些都是非常感性的基础,因此,教师的教学也是要以情感为基础的,尽可能的创造合适的条件去帮助学生不同程度的发展,在投身到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体育学习效果。

2、良好的体育环境需要打造,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需要营造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具有客观决定作用的。在初中的体育教学中也不例外。学生从相对宽松的小学体育学习环境过渡到需要体育中考的初中环境,其在心理上更需要诸多的适应,因此,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是创设良好的环境,之于体育老师就是要为学生打造一个能够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氛围,使学生们对体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愿意通过体育锻炼改变和发展自己。这时,教师的教学手段就显现出了作用。例如在教学篮球的内容时,教师如果只是让学生简单的动作重复做,不一会儿,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而教师如果在教学之初,可以用一些新颖的方式进行合作投掷游戏的话,则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游戏中掌握步法。

3、对学生进行持续的鼓励,使学生发自内心的树立学习体育的信心

体育训练是艰苦的运动,意志品质薄弱的学生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其实任何一项活动如果不能坚持下去都不会取得成效,所以兴趣如果是开始的话,意志品质才是坚持下去的动力。如果单纯依靠学生自身的意志品质是不现实的,因此就需要教师不断的鼓励,尤其在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及时的鼓励对于学生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教师的以身作则也会使学生养成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也能坚持到底。

二、帮助学生树立体育锻炼能够强身健体的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转型,人们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可反观民族的基础---青少年们,却因为学业的压力成为身体素质最差的一群人。学生们并不是不想锻炼,而是现实的学业压力让他们没有时间锻炼,总愿意将尽可能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其实每天做一些锻炼,身体素质提高了,精神面貌就会改变,学习的效率自然也会大幅度提升,所以,体育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意识灌输,灌输体育锻炼的好处,让学生知道体育锻炼不仅不会耽误学习,还可以强身健体,使学习事半功倍。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测试强化这种意识,让学生先是因为测试压力去锻炼,久而久之,养成习惯,再转化为主动锻炼。同时,教师要密切关注测试中成绩的高低变化,也会成为学生发现自己特长,学习体育的动力,这样的体育教学在开展上才是具有意义的。

三、使学生深入了解体育、探究体育

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初级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在锻炼中有意识的加入一些探究训练是很有必要的。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这是不谋而合的理念,因此,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去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让学生即使是户外课程也能发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的妙处,提高体育锻炼的意识,提高学习体育技术的效率。在学习学生不常见的体育项目时,教师的亲自示范更是必不可少的,有必要也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观摩相关体育项目的赛事,让学生在观摩中揣摩,在思考中收获,才能逐渐掌握体育运动技能的精髓。

结语

初中阶段的学生身体和心理都处在急剧变化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体育课程可以说是对他们影响最为深刻的,作为一线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各种积极有效方式帮助学生加入到体育锻炼中去,树立起终身锻炼的体育思想,这不仅仅是体育课改的必由之路,也是体育发展的大势所归。

作者:王俊强 单位:宁夏西吉县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寇全祥.应用目标教学模式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王艳超.初中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

[3]张根松.新课改下教师如何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分析[J].学苑教育.2016(09)

[4]朱绪础.浅谈优化初中体育教学[J].中华少年.2016(15)

[5]崔海江.探究初中体育教学模式实践的创新[J].新课程(中学).2016(01)

第五篇:初中体育教学德育的渗透

摘要:

当今的社会竞争异常激烈,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而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许多人甚至体育教师本身,都把体育与德育割裂开来。其实,体育教学中不仅要传授体育知识、训练体育技能,增强学生体质,还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

初中体育;德育;教育;方法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人甚至体育教师本身,都把体育与德育割裂开来。其实,体育教学中传授体育知识、训练体育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只是体育课的任务之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也是体育课的重要任务。那么,怎样把体育教学与德育紧密结合起来,并使之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我们广大初中体育教师思考并深入研究。

一、初中体育教学与思想教育密不可分

在向初中生传授体育知识、训练体育技能和培养运动能力的过程中,体育教学更能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思想,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

1、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要想掌握一项运动技术,必须经过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和学生的体力及思想都有密切关系。实践过程中的疲劳酸胀感、疼痛感等很多的生理反应,都会引起一系列的畏惧、厌恶等心理情绪。此时,我们体育教师要有意识地及时鼓励学生,帮助学生用坚强的意志克服一系列心理障碍,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困苦,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2、要想达到促进学生身体发育的目的

体育教学就要达到一定的运动量。这就需要体育教师采用不同的措施,督促学生完成规定的运动量。在保证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的同时,达到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坚持参加体育活动,就会让学生形成遵守组织纪律的自觉性。

3、体育运动是非常富有竞争性的。

所以,初中体育教学也常出现教学比赛的形式。体育比赛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及素质,还能培养学生不畏失败、勇敢顽强、积极自信的良好品质,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作风也是在体育比赛中形成的。可以说,运动竞争是体育技能的竞争,是身体素质的体现,更能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

4、体育活动也具有强烈的集体性。

在体育活动中,要引领学生养成相互配合,团结协作,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先人后己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策略

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学策略的研究是值得重视的。教师要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去研究探讨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方法。以下我来介绍几种较为有效的教育方法与大家交流。

1、规范约束法

所谓“规范约束法”,就是制定制度和规则,用规范标准来训练约束学生,指导学生的行为,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和行为习惯。我们知道,体育活动大多都是有一定的制度和规则要求的。这些行为规范能很好地教育约束学生。当然,教师或学校也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则,对非竞赛性的体育活动进行约束。有了规则,教师还要严格要求,认真执行,充分发挥制度和规则的教育作用。否则,规范形同虚设,还会在学生心理上产生对规范的无视,对未来产生负面影响。教师要在体育活动中观察和判断学生行为,并及时恰当的地给予奖励与惩罚。当然,严格按规定奖惩之外,教师还应该从学生的道德情感出发,利用集体舆论的作用,维护符合规范的行为,批评违反规范的行为,逐渐的,学生道德情感转变为道德意识,就会自觉地遵守制度和规则了。

2、集体训练法

初中体育活动中有很多集体项目,如球类训练,团体操训练等,教师在训练这类项目时要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要让学生形成相互配合,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更要意识到在集体项目中,如果不顾集体利益,不懂相互配合,“个人英雄主义”,就会给集体、给队友带来伤害,当然也会受到大家的批评指责。所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对初中体育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当学生明白,学生个体的行为与集体荣誉是紧密相连的,当他们认识到,集体的荣誉来自集体各个成员的共同奋斗和团结协作,来自个人的刻苦训练和不懈努力,那么体育课程的德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3、比赛训练法

时代要求我们的学生们具有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精神。初中体育教学极有利于这些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众所周知,竞争是体育的最大特点。比赛状态中的体育运动项目都能表现出强烈的对抗性和竞争性。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对抗性、竞争性的教学与训练,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身心承受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拚搏、顽强进取的精神。例如采用竞赛形式进行长跑训练,学生形成竞争对抗。要想取胜,学生首先要坚持跑完全部路程,而且还要在速度上领先。这就使长跑训练变成了一场意志力的较量,意志力强者方能取胜。

4、榜样力量法

榜样力量法指的是体育教师用自己的行为教育影响学生的方法。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种方法对学生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是很大的,能有效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德的形成。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对学生起着榜样示范作用,因为身教常比言教更能产生影响。如果教师自己缺乏良好的道德行为,就会使学生的思想及行为习惯受到负面影响,干扰学生良好德育的形成。所以,体育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习惯。如果想要求学生做到,那么教师自己应该首先做到。学生把教师的性格和人格当做榜样,从中领悟和产生正确的道德观念,进而学习和模仿。如果能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可以形成自己的道德准绳,并形成良好的的性格和品质。

当今的社会竞争异常激烈,新知识、新技术的竞争,其实就是新人才的竞争。在未来社会的全球化竞争中,哪个国家的人才愈多,素质愈高,他们的综合国力发展水平就会愈高。而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我们的体育教师们同样不能甘于落后,应当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德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作者:刘泽新 单位:河北省乐亭县新寨镇新寨初级中学

第六篇:初中体育教学体育游戏应用

摘要:

体育课程在初中体育课程中占据极其重要的部分,其是一门让学生锻炼和放松的课程,学生在体育课堂上通过体育锻炼,既可以增强体质,又可以放松紧张心理,对于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育和成长均有十分关键的促进作用。体育具有娱乐性、趣味性等特点,可以将体育课程和体育游戏相结合,实现体育课程教学的高效性。

关键词:

体育游戏;初中体育;教学应用

生命在于运动,坚持锻炼对于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中学生而言,中学生面临巨大的学习压力,将大多数时间用在学习上,很少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体育课是学生很好的锻炼和放松的时间,若将体育游戏和体育教学相结合,则不仅可以更好地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还可以很好地让学生进行放松,尤其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运用的重要性

初中体育教学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机会,通过上体育课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得到放松。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可以为体育课带来非凡的影响。首先,体育游戏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问题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凸显,初中生处于身体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之下,一旦某些情绪得不到某种舒缓,心理就很容易出现问题。体育游戏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取快乐,缓解学习压力,加强和老师同学之间的沟通,从而达到放松和缓解心理压力的效果。另外,体育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体育教学中的一些体育技能会因其特殊性而影响学生的心理状况,初中生往往具有一些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或者是因为学习上的压力,或者是因为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学生在体育游戏中可以忘却一些烦恼的事情,放松心情,调整心理状态。

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应用体育游戏的注意事项

1.充分考虑体育游戏的安全性。体育活动离不开身体上的对抗或者是一些身体上的运动,凡是运动都具有安全隐患,所以教师在安排体育活动和体育游戏时均要考虑活动的安全性问题,尽可能保障学生的身体安全。教师在进行游戏讲解时要注意正确、规范,尤其是教师在亲身示范动作时一定要注重动作的标准性,教师对于一些违反安全规则的行为一定要及时制止,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保障学生安全。

2.体育游戏的运动量不宜过大。体育游戏的目的是两个方面的,一是让学生得到身体上的锻炼,二是得到心理上的放松。在体育游戏的安排上应该注重运动量的合理性,运动量不宜过大,以免适得其反。如果体育游戏的运动量设置得过大,学生就会出现身体上的疲劳感。体育游戏不仅发挥不了应有的效果,反而会让学生反感体育教学。轻松的体育游戏可以让学生处于轻松的氛围,缓解学生的疲劳感,激发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和乐趣。

3.合理安排体育游戏。体育游戏的设置是让学生在休息的同时享受到游戏的乐趣,但是体育游戏的设置不是随意的,教师在安排体育游戏时要注意让学生掌握一些体育技能。教师在安排体育游戏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体育游戏和体育训练相结合,充分发挥体育游戏应有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进行篮球教学时,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一些有关篮球的体育活动,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限时投篮比拼,这样学生既能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又可以提高体育技能。

三、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将游戏教学法应用在学生的课前准备活动中。体育课前的准备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是为体育训练进行热身,让学生身体上下每个器官都能够进入良好的准备状态,是身体做好体育训练的准备,避免学生在体育训练时受伤或者造成身体不适。一般情况下,教师会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锻炼,例如,慢跑或者一些简单的活动手脚,这些千篇一律的体育活动早已让学生产生厌恶的情感,学生往往对这些锻炼没有兴趣。教师可以将一些体育游戏加入体育课程的准备活动之中,开展一些简单的体育游戏,例如,折返跑比赛、踢毽子、跳绳等,既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身体,又可以让学生真正投入到体育课程的准备活动之中,达到准备活动应有的目的。

2.应用于体育技能教学实践中。体育技能的教学形式单一,一般分为以下几个环节:教师讲解、教师身亲示范、学生训练、教师总结。这种体育教学法无法保证学生真正掌握体育技能,而且学生的训练强度过大,学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不间断地进行体育技能训练,往往会产生厌恶情绪,而且高强度的训练会使学生产生疲劳感。教师可以将体育游戏融入体育教学中,将无聊的体育训练变得富有乐趣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融入体育技能训练之中,让学生在感受体育游戏的乐趣性的同时,得到体育技能的训练。例如,教师可以将中长跑的训练改为多人接力长跑,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体育任务,学生既有休息的时间又有参与体育训练的时间,学生在放松时可以为小组成员加油鼓劲,在参与体育任务时可以竭尽全力,在轻松的体育游戏中,既可以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又可以得到相应的体育锻炼,提高体育技能,从而达到相应的体育教学目的。

3.有效应用于课堂教学结束后的放松中。较高强度的体育训练的结束不能戛然而止,要循序渐进地结束,以免学生的身体出现不适。正如,在长时间的跑步结束后,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快走才可以结束,否则呼吸难以调整为正常呼吸状态,身体容易出现不适。在体育课程的结尾部分,体育游戏的设置要注意纯粹性,不能继续将体育游戏和技能训练相结合。体育课程结束之后,体育游戏的设置不宜运动量过大,此时游戏应该以趣味性为主,同时应该调整学生从亢奋的状态回归平静的状态,缓解学生因体育训练造成的身体疲劳感,增加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喜爱。例如,教师可以安排一些“趣味问答”等小游戏,这些小游戏的设置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特点,让学生真正喜欢上体育游戏,进而喜欢上体育课程。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引入体育游戏,不仅可以增强体育课程的趣味性,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程,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有广泛的应用空间,主要是益智性和趣味性的,在学校受到师生的广泛欢迎。体育游戏的选择要适应中学生的身体特征和心理特点,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成熟健全的重要时期,教师在选择体育游戏时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和兴趣爱好,以免学生对体育游戏产生厌恶情绪。

作者:吴惠琴 单位:南靖县龙山中学

参考文献:

[1]陆明.谈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04:282+274.

[2]李洪涛.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4,08:153.

第七篇:初中体育教学网络体育游戏制作应用

摘要:

网络游戏在初中教学中被广泛运用,体育教学中运用网络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体育,在游戏中锻炼身体,在体育学习中学习网络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

网络游戏;体育教学;应用

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游戏就是利用网上提供的游戏形式,把网络游戏的娱乐性应用在教学中,实现激发学习学习内在动力的目的,提升教学成效。

一、体育网络游戏的制作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为学校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条件。伴随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理念的影响,学校越来越重视初中生在体育学习中主动性的参与,以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活动为教学的重点。体育教学的地位和作为在素质教育中越来越突出,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长期以来,网络游戏一直是文化学科的教学形式,体育教学基本没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体育教学和游戏的运用基本上还是传统的教学形式。把网络游戏运用到教学中还是体育教学的创新,对体育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网络普及的背景下,许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由于网络游戏的趣味性和新奇性,许多学生都希望在体育教学中能运用上网络游戏。体育教学中运用的网络游戏和文化课的网络游戏有很大的区别,体育教学中的网络游戏,主要是利用多媒体来进行的游戏,由于体育体育大多是室外教学,很难运用多媒体。体育教学中的网络游戏的运用,主要是利用网络下载和改编的体育游戏。网络游戏由于新鲜性和趣味性浓,深受学生的喜欢。

二、网络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网络体育游戏形式活泼,形式多样,一般都是体育教学中传统的体育游戏经过改编后上传到网上的。在教学中具有形式新,趣味性浓的特点深受学生喜欢。

1.让体育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起来,有助于激发学生理解创新的意识。体育游戏教学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核心,教师将技能的训练与游戏有机融合,通过游戏的参与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学生而言,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能够最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在娱乐中学习知识性和技能性的体育知识。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氛围,有助于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状态中发挥自己的理解力以及掌握技能的创新方法。

2.有助于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体育游戏往往是一项需要学生共同合作的活动,在游戏的参与中学生们为了集体的利益会尽量的约束自己的行为,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尤其是对于平时纪律性差,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同学,能够通过游戏的参与提升学生之间的交际能力,通过交流与合作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从而激发学生更深入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增强了体育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提升教学的质量。

三、网络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1.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有针对性的趣味游戏,激发学习兴趣。体育游戏是教学的辅助教学策略,要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游戏的选择和组织,容娱乐性与教育性于一体,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兴趣。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篮球投篮》的技能训练时,由于这项体育活动多数受到男生的喜欢,女生就会表现热情不高的情况,影响教师整体的教学效率。因此就可以从网上寻找合适的游戏去帮助学生训练。例如丢沙包、立定钭球竞赛等网上游戏的运用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网上的沙包游戏的规则就是至少有三个人划为一组,有两个人负责向对方丢沙包,中间的一个学生负责接住沙包,如果接住了沙包就代表赢得了一分,如果没有接住同时被打中了就代表扣掉一分,或者没有接住也没被打中就继续参加游戏,分数被扣完了,再被打中就被淘汰。通过这样的游戏设置,锻炼学生投掷准确度,以及投掷的力度等,对于练习准确投篮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增强游戏对学生的洗吸引力,每一组可以6个人共同参与,氛围两组较量,增加竞争的激烈性,学生参与的主动意愿更加强烈。同时在训练的过程中明确投篮的要点以及游戏练习的关键点,不要将体育课程变成了游戏课堂,避免喧宾夺主,影响教学成效。

2.根据学生年龄、性别等选择相应的负荷量进行训练。体育教学中不免会出现安全风险,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游戏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性别选择合适负荷量标准进行训练,避免出现体育安全事故,加重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例如在学习《1000米,800米跑步》内容时,训练学生的速度,对于男生而言要求是1000米的标准,女生是800米的标准,在训练强度和达标的时间上各不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木头人的游戏,来练习学生的跑步。女生、男生等各一组,分别围成一个全,进行跑步的训练,由两个人出来进行你追我赶的跑步训练,练习学生的耐力和反映能力,并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时机进行人选的更替,从而实现练习的目的。

3.完善学生体育评价制度,真实反馈学生参与的情况。体育游戏的运用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并提高教学成效的目的,需要通过体育评价制度来体现,在运用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参与游戏活动的情况进行调查,并记录学生对游戏教学的态度、价值、满意度等方面的情况,成为教师调整教学方法的科学依据。而且评价的要及时和真实,便于教师对学生体育的学习做出及时的指导,帮助学生完善体育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

作者:魏沂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外国语学校

第八篇:初中体育教学先学后教分析

摘要:

伴随新课改的深入,及基础教育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对初中体育课程有了更高要求,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增强体魄,还需培养学生良好情感。而这就需要进一步改进体育教学方法,以确保达到教学要求和目标。本文从先学后教模式的价值出发,系统探讨其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

先学后教;初中;体育教学

先学后教就是在新课教学时,先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其兴趣,然后表明教学目标或者正确、得当的运动表象,有效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并鼓学生动脑思考开展自我学习和练习;基于学生体验,教师再对学生未能领悟的动作予以针对性指导,然后学生再进行练习,在此过程中教师深入指导或一同讨论,使学生全面掌握动作[1]。当前,初中体育课标明确指出,应让初中掌握必要的体育知识及技能,培养健康的情感价值观。基于此,笔者基于自身的教学实际和经验,探讨先学后教模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1先学后教模式的运用价值

先学后教是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和传统的先教后学存在较大差别,其在体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运用价值,具体表现为:第一,强化学生主体性:先学后教在一定程度上将课堂主动权给予学生,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让他们更好的自我学习,对新知识和动作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可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对自己学习负责。第二,发挥教师指导性:从表面看,先学后教是学生自学为主,但是如果教师未能发挥好自身的指导和引导效用,那么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自以往的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帮助学生学会更有效的学习方法。第三,增强教学针对性:在实施先学后,使学生在受教时能更好的进行反思和探究。学会的和未掌握的学生心里基本上有数,在听老师讲解时更有针对性,不会被动接受,提高学习效果。

2初中体育先学后教模式的实施

2.1明确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

体育教师应将体育项目的相关理论知识、动作技巧、锻炼能力等有效的转变成“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真正学到体育知识,增强体魄,掌握运动技能。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前,必须明确教学目标,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相关预案必须到位,在认识层面应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和学关系,为先学后教实施奠定基础[2]。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应用不同形式创设的相应的教学情境,以导入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及时明确在堂体育课需要学习的内容,与此同时,通过情境创设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让学生的学习奠定基础。

2.2设计合适问题,引导学生自学

教师应根据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一定的问题,把学生自学内容充分联系一块,让他们能够带着具体的问题开展自学,使他们能够进一步细化即将要学习和练习的内容,如此才能培养学生有目标。有针对性的自学能力,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在学生自学过程中针对性越强,学习效率就越高。譬如:初三的足球教学中,“越位”概念教师,教师先提出何谓越位,不做任何解释,指导学生自行动手去查资料、看足球赛事录像等形式去了解。在课堂上,学生对“越位”已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而这种自学和课堂上教师巧妙设计,在较大程度上节省了时间,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熟练知识和动作技能。

2.3有效实施“先学”,指导学生探究

在自学结束后,教师应有效引领学生走进“先学”阶段,和文化不同是在该阶段,体育教学更为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教师则应做好指导角色,认真观察学生学习情况。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在“先学”中会出现诸多情况,所以吗,体育教师要对班级学生的学习进行一个全面观察,如此才能收集到可用的信息,对后续的“教”才更具针对性。此外,还应重视培养学生讨论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学生则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和结合自身所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和同学进行探究学习。比如:在篮球教学中,进行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练习,课前学生可根据教师提出的“抱和接区别”、“哪个部位接球最舒服”、“两脚站位”等问题进行预习,在练习时,两人一组进行练习,这个过程中会出现抱球、传球无力等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相互学习,自行去解决这些问题,进而促进每个学生都可进行自练,都能感受到自我练习进步的成就感,增强学生对体育学习的信心。

2.4教师落实“后教”,强化学生理解

教师在学生自我练习、探究及合作学习中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就是“后教”的内容,对知识理解不到位、动作要领还不熟练的同学,需要及时进行纠正和单独进行教学,确保跟上教学进度[3]。同时,对于能力较强学生,可向他们讲解更深的知识,将相关动作要领予以拓展,让他们学习。如此,不同层次学生在后教中都能提升自身的知识与能力。在以往的“先教后学”教学中主要是教师讲得多而学习自学和练习少,影响到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而“后教”主要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解决问题,该环节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先学”时,还应通过巡视、观察等及时了解学生对所要知识和动作的掌握情况。对学生已掌握的,教师不讲或一言带过,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初一“肩肘倒立”教学中,开展分组教学,学生在完成先学后基本掌握“后倒举腿、手撑腰、脚面绷直”等要领。此时教师就可展示一套完整动作,教师再适时引导学生掌握动作技术细节,如一些学生未能“展髋,夹肘”,教师对此问题应精讲,再让学生投入到动作练习中,很快的“肩肘倒立”动作要领很快被学生掌握,学生更为主动积极,对动作技术掌握也越发准确、动作记忆上也越发牢固。真正实现了体育教学中的“要我练”转变到“我要练”。而这也能让体育教师真正体会到“先学后教”带来的轻松,学生也能更好、更有效的学习。

2.5当堂展示检测,深化学生理解

在学生经过一定时间和数量的动作训练后,对所学理论知识和动作技能有一个巩固,进而深化对课堂所学重点知识和动作的要领的理解[4]。在初中体育课教学中,学生在每学完一个动作或者项目后,应该让学生进行现场展示,而教师则要及时给予点评,对动作和技能还不清楚的学生应先给予鼓励,再给予纠正,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会的信心,让他们获得成功。比如:在立定跳远教学中,先用10分钟让学生在课堂上观看立定跳远视频进行自学,再带学生到操作进行实践学习,教师在旁进行指导,主要对立定跳远的规则、起跳动作、手臂摆动等进行详细讲解,再让学生两两一组进行练习,一个做裁判一个为运动员,相互进行,分别对各自的不到位动作进行纠正,再最后15分钟,一人一次机会进行现场成果检测,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虽然成绩水平有高有底,但是学生对立定跳远这项运动的相关规制、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都有很好的掌握。可以看出,在先学后教后进行课堂展示,可深化学生对体育知识和动作、技巧的理解,还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中心,积极开展先学后教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强健学生体魄,增强学生意志。

作者:吴铭 单位:泰宁县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孙丽.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初中体育课堂上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2014,10(13):320-321.

[2]崔贤.“先学后教”教学策略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有效运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11(24):121-123.

[3]余海波,王志强.先学后教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运动,2015,6(14):514-516.

[4]邵伟德.体育教学心理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366-367.

第九篇:初中体育教学学生主动参与策略探讨

摘要:

体育课程在初中教育体系中占据着十分关键的地位,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是否主动参与训练,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还关系着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本文针对初中体育教学如何提升学生主动参与训练进行探讨,同时提出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学生主动参与

初中体育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学生主动参与身体训练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主动锻炼能力等。但是,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学生不主动参与训练的问题,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此,初中体育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性格特点,从他们的实际锻炼需求出发,全面提升其主动参与性,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1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意义

首先,可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在初中体育新课程改革中强调提升学生主动参与训练,可提高他们学习体育技能的主动性。而且初中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关键阶段,通过主动参与体育训练,可激发其身体潜力和思维潜能。其次,提高教学质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主动参与训练,可让他们依靠个人意志力,积极投入到身体锻炼中,从而自主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与被动学习相比效果尤为明显,是教师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切入点。再次,初中生主动参与体育训练,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他们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调动其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而且初中是学生心理与生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对其将来成长具有积极作用。

2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

2.1创设良好体育课堂环境

在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中课堂环境十分重要,是影响学生主动参与的一个关键因素,包括基础设施、体育器材、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等。为此,初中体育教师应全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设施完善、愉悦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主动配合教师进行身体锻炼。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展期,他们喜爱玩耍、思想不成熟、性格差异性明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和身体情况设计体育课堂,提升其主动参与运动。同时,针对一些特殊的体育项目教学,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高水平、高技术的体育动作和运动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欲望。比如,在初中体育篮球教学中,教师可播放精彩的篮球比赛视频,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篮球学习。

2.2注重激发学生创造能力

初中生的想象能力一般比较丰富,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教师为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应着重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当学生学习完基本的体育知识后,固有的体育技能或学习任务一般无法满足其学习需求。此时,初中体育教师应深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其主动参与体育训练和技能学习。比如,学生在学习完100米短跑技能后,不少学生会想到如何完成其它跑步类的体育训练,诸如4×100米接力跑,500米、800米、1500米中长跑等。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帮助想学生掌握知识迁移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将体育知识和技巧进行升华,将已掌握的知识灵活运用到新的体育项目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促使其积极参与体育训练,这是提升学生主动参与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之一。

2.3不断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一般比较喜欢新颖和流行的体育运动,如果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内容,不仅影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还导致体育教学枯燥乏味,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校固有的设施与设备,结合学生的身体情况,调查他们的兴趣爱好,不断丰富教学内容,适当增加新的体育项目,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度。比如,教师可增加网球、轮滑、射箭等新项目;或者以固有体育项目为基础,组织学生学习与其相关的比赛和游戏,激发其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并培养竞争意识。例如,在足球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使用足球进行游戏,让他们围圈互相传球,球不能出圈,否则就“惩罚”学生,表演颠球或其它节目,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

2.4注重体育知识总结归纳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合理指导学生进行锻炼外,还应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训练情况进行总结和归纳,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对于在体育训练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应指出其优点,引领其他同学学习;对于表现不佳者,则应及时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帮助学生纠正,并提醒其他同学不要出现类似错误,从而提升整体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在学习完乒乓球基础知识后,教师可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所学知识,问题是:本节课关于乒乓球运动主要学习任务有哪些?同学们对自己的乒乓球练习效果是否满意?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与改进?下节课的学习计划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本节课学习的乒乓球技能,还能发现不足,改进训练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乒乓球水平。

3总结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主动参与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手段。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从多个方面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促使他们主动参与体育训练。

作者:关景辉 单位:乌鲁木齐市第七十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李景贵.提升初中体育教学学生参与积极性的策略[J].求知导刊,2015,(1):125.

[2]樊建明.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主动参与性[J].教师,2015,(10):59.

[3]金晓红.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J].考试与评价,2015,(9):135.

第十篇:初中体育教学问题与改进措施

目前,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一些学校还存在教学效率偏低现象,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广大体育教育者要根据当前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各级初中院校管理者要重视这一现象,通过共同努力来推动体育教学的发展。

1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1.1严重缺乏专业的体育师资力量

众所周之,在我国一些基层的初中学校,体育专业教师缺乏现象十分严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概有如下两个方面:(1)在这些基层学校中,体育科班出身的教师相对来讲比较少,教育部门在师资力量安排过程中忽略了体育教学,将大部分精力放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一些学科配套上。(2)部分学校将专业的体育教师安排到其他学科任教,进而加剧了体育教师匮乏的现象。此外,还有部分学校的主要师资力量为兼职教师,他们的年龄普遍较大,身体状况较差,担任体育教师纯碎是照顾性岗位,进而产生师资力量建设不足的问题。

1.2体育教学研究活动不深入

体育教学也是一门学科,但是同其他学科教学相比,体育教学研究活动缺乏必要的深入,部分教师认为,体育教学就是教师面对面教学生一些动作,没有什么可研究之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牵扯到研究性活动的地方就敷衍了事,或者是单纯地走走过程,没有将学生的身心特点纳入研究教学,更不用说挖掘体育学科的功能定位,以致于体育教学研究停滞不前,无法发挥其促进学生有效成长的功能。

1.3无法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浓厚兴趣

对于体育教学来讲,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训练的强度比较高,消耗的体力比较大,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再加上体育教学本身就枯燥乏味,只是单纯地反复训练,学生根本感受不到体育学习的乐趣,进而无法全身心地投入体育学习。

1.4课外拓展活动有限,缺乏应有的宽度

对于体育教学来讲,它是一门课堂教学和课外拓展相结合的学科,就目前情况来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将课外延伸纳入体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结合学生身心发展和体育教学过程许多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对于部分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虽然增加了一些专题、兴趣活动,但是因为专题和活动没有相应的宽度,很难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所以阻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1.5我国初中生体育基础相对比较差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教学设施太过简陋,有很多学生直到进入初中阶段,才开始真正接触到足球和篮球,特别是那些经济落后的山区,学生根本就没有接触过球类,更不用说球类体育运动了,这无形之中加大了体育教学的难度。还有部分兼职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课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这些教师只是将体育器材带入到体育课堂,让学生进行自由玩耍练习,多数情况下,是一群学生围在一起对某一个体育器材抢来抢去,有没有课堂纪律暂且不说,无规律地乱抢根本算不上课堂练习。

2解决当前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

从上面几点可以看出,既有学校的责任,也有教师的不足,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校都要好好思考,寻找这些问题的根源所在,进而打破这种教学困境。

2.1全方位、多层次地解决体育教师师资力量匮乏问题

一些主管教育的部门要加强体育教师的引进,对自己所管辖区域的学校体育教师进行大盘查,弄清楚这些体育教师的分布情况,掌握他们的年龄结构,还有他们在岗在位的具体状况,然后将这些情况进行详细地记录,再根据他们的年龄结构状况,分年度逐渐引入新鲜血液,招聘一些师范院校的体育毕专业业生,到各个初中学校任教,担任专职体育教师。加强基层初中学校现任体育教师的培训,无论他们是不是体育专业毕业生,也不管他们的年龄结构状况如何,只要他们现在担任的是体育教师一职,就必须对他们的业务能力进行相应地训练,其训练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短期内的脱产培训、长期的跟班学习、校内的专业教师一对一带动兼职教师的业务培训等。如此一来,不但提高了初中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还有效地促进了体育教师素质水平的提高,为初中体育教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大力发展体育教学改革,深化体育教研工作

包括:(1)体育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级组织的教研活动,不管是教育部门组织的观摩学习,还是进行相应的脱产学习,以及相应的在线学习等一系列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要虚心学习,以便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2)作为学校来讲,要不断地组织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学研讨,对于体育教学改革,要以确切的实际行动来进行,且不可敷衍了事或单纯地走形式,要将具体的行动不断落实,这些形式可以包括校内外的课堂观摩、学校组织的体育教学研讨、相应的业务学习、体育教学论文的撰写等不同方式,从而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以便营造出良好的学术研究气氛。(3)作为体育教师来将讲,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关注体育教学这一个课题,也要对和自身教学有关的课题进行相应的研究,以便为体育教学改革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只有先推动教研和改革,才能为体育教师的教学增加马力,以便今后的教学工作可以深入有效地开展。

2.3加强教学模式的改革,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要改变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将那种教师单方的示范性动作,改变为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在示范过程中,要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以学生带学生的形式,即教师可以挑选多名模仿较好的学生,然后将其余的学生进行分组,每组指派1位模仿较好的学生担任教练一职,进而带动全体学生的参与,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有效地推动教学目标的完成。(2)对体育教师来讲,可以将枯燥乏味的体育教材进行游戏化改造,如在篮球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关运球的训练内容,排球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关垫球的训练内容,都可以设置为花样运球游戏和垫球互动游戏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游戏的乐趣,进而增加学生的参与度。(3)无论什么课堂,有目的的竞赛都会活跃课堂气氛。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利用竞赛的方式,增加课堂教学的氛围。在竞赛的过程中,可以将一个动作的训练作为竞赛目标,也可以将一组动作的训练作为竞赛目标;竞赛活动可以以个人的形式参加个人赛,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参加团体赛。有了竞赛作为学习目标,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就会激情满满,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中,为自己或小组赢得更多的掌声。(4)体育教师可以将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运用到体育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可以向学生展示更多的体育知识,以及和体育有关的趣味知识,甚至还可以满足部分学生对体育的追星需求。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来讲,教师要充分发挥好它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向那些体育明星学习,学习他们刻苦训练的毅力以及顽强拼搏的精神,让学生看到那些明星们成功背后的努力、获取荣誉过程中所付出的汗水。大量实践表明,通过对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化,可以有效地改变教学结构,进而激发对体育课程学习的兴趣。

2.4为了有效巩固课堂教学,要不断拓展相应的课外活动

包括:(1)体育教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在开展课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各个学生的爱好和特长进行有效地综合,以便设计出一些普及性的课外活动。例如,健身操活动、专项训练等,对于那些体育潜质较好的学生,可以将他们组织起来,根据他们的特点制订出相应的训练计划,与此同时,要取得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同意,然后再对文化课进行统一协调,以便他们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比较专业的训练,进而为国家体育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2)体育教学以及相应的拓展活动,牵扯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在体育拓展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日常急救知识、健康饮食知识,还可以教学生一些防身术,以便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如此一来,不但充实了学生的课堂学习,还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在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过程中,还提高了学生的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

2.5提高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增强教师责任感

对于体育教学来讲,它的意义不是单纯的增强学生的体魄,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那些体育意识浅薄的学生,要加强对他们体育知识的普及,让他们真正了解体育知识,认知体育内涵,以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课堂教学中。对于那些不负责任的体育教师,要不断加强他们的培训,让他们对中学体育教学有一个全新的认知,让他们明白体育教学是中学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3结语

体育教学利国利民,是中学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体育教育者要不断反思和总结,进而寻找出适合我国中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各级部门都要加强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制订出一系列有利于体育教学发展的方法策略,以便体育教学能够有效进行。

作者:宋文刚 单位:山东省市荣成市第二十五中学

参考文献:

[1]谈旭.体育游戏,快乐课堂:浅谈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J].新课程,2015(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