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对生活的改变范例6篇

人工智能对生活的改变

人工智能对生活的改变范文1

[关键词]人工智能;公共管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D631.43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它不但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快捷和便利,同时实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把人工智能运用到公共管理当中,可以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提高公共管理和社会治理的效能。

一、公共管理概述

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把科学管理理念、功能、组织及手段应用到公共事务。公共管理的特征:其一,公共管理主要把实现公共利益当作主要目标,促使社会整体朝着更加良好的方向发展;其二,积极履行社会公共责任是公共管理重要职能;其三,公共管理能够结合实际发展需要,协调与控制各项公共事务,并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和手段。因此,公共管理者需要在法律基础上主动实行公权力,科学合理地运用各项公共资源才能顺利实现最终管理目标。目前,社会对公共管理者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公众在整个过程中赋予公共管理者较多的期望和责任。此外,公共管理也具备技术掌控职能、社会协调职能及预测职能等,这些都是新时代对公共管理者提出的新要求,公共管理者必须全面掌握各方面技能,了解并掌握公众的实际需求与时代的发展趋势,才能成为一名符合时展的高素养公共管理者。

二、人工智能对公共管理的主要影响

(一)人工智能对公共管理的促进作用

公共管理指通过使用管理理论、技术及方法等知识,系统化、专业化地管理公共事业,不断优化公共资源分配,使公共事业为人民服务。传统公共管理模式在公共管理信息收集及资源管理配置方面,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要想提升公共管理水平,就要加大成本投入。因此,传统的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期公共事业管理需求。将人工智能运用到公共管理中,尤其在收集处理公共管理信息方面效果较为明显。其一,智能化管理系统能够全面提升收集信息的效率和质量;其二,人工智能管理模式更为精准有效。人工智能对于问题与数据分析更具针对性,分析结果更加科学合理,可以准确把握社会个体需求,做到管理精准化、个性化;其三,在公共管理中运用人工智能可以节约成本,并实现更加优化的管理目标,提升公共管理效益;其四,在公共管理中运用人工智能,使资源配置更加符合公众需求,采用人工智能化、科学化资源配置模式,能够使资源合理利用,发挥最大效能。

(二)人工智能给公共管理带来的风险

人工智能作为新兴信息技术,为公共管理事业带来了较多机遇,推动了公共管理事业的进步和发展。然而人工智能也给公共管理事业带来了相应的机遇和风险。人工智能给公共管理带来的机遇在于人工智能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完整的保存海量数据,并挖掘与分析有价值的信息。网络安全性使得人工智能技术存在诸多未知性,人工智能是否能够确保信息资源安全,包括信息存储、授权使用,行为轨迹等管理问题[1]。信息安全对公共管理十分重要,要确保信息安全才能使公共事业管理中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最终实现提升公共管理效率。通过以往的案例证明,人工智能技术的自我安全性还不足,因此,要想使人工智能在公共管理事业中得到普及,就必须尽快解决这一问题。

三、人工智能在公共关系管理当中的具体运用

当前,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能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巨大改变,帮助人们完成了许多高难度、高强度、复杂化的公共工作,推动智能社会发展。人工智能能够代替人开展脑力劳动工作,可以改变许多工作模式。但是人工智能属于辅助工具,人们要正确认识并科学合理地利用它,才能充分发挥它在公共管理中的真正价值。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过程中,公共管理者必须不断学习、掌握先进技术,才能提升对人工智能的利用效率,把具有明确规则却复杂、耗时耗力的工作交给人工智能。

(一)公共事业方面。有人认为人工智能在生活和工作中不常用到,然而其已经运用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2016年共享单车方便了出行,各年龄段的人安装了共享单车APP。共享单车具有明显优势,快捷便利、绿色环保,是人们出行的首选。共享单车利用人工智能平台,来科学的预测骑行的行程、路况及停放等,从而有效整合了天气、时间等各项变量工作,合理分析了其需求量和供给量,进一步提升了共享单车管理效率和效益。由此可见,人工智能已经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使人们的生活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二)社会经济方面

运用人工智能能够把消费者具体需求反馈给企业,企业根据精准数据可以制定出更加优质的产品,提供高效服务[2]。当前电子支付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内容,人们出行不用带大量现金,运用支付宝或微信就能够进行支付。同样在电商物流整个过程中,分拣机器人就属于人工智能,其每天能够完成大于20万的工作量,很好地解决了困扰电商的物流问题,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教育管理方面

人工智能运用包含教育管理,通过智能化学习系统和数据分析,教师能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如学习行为数据、知识点掌握等制定相应的个性化教育方案,提高了育人效果。从当前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运用情况看,在远程教育中同样获得了良好效果。在运用人工智能后,学生获得了个性化教育,创建了新的教学、内容研发和师资管理等形态。运用人工智能可以更准确、有针对性地协助教学,使日常教学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四、人工智能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一)改变人才培养方式

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还可以推动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和发展,能够创建健全的新型教育方式。首先,加强编程教育普及,设置人工智能方面的课程,把人工智能和其他学习的教育结合起来,健全人才培养方式。其次,组织多元化、多层面的人工智能科普活动,使社会大众能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人工智能。最后,加大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

(二)重新构建组织形式

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广泛运用,管理主体要结合自身特点,积极主动运用人工智能,不断发展完善管理结构。

在日后的工作当中,管理主体要和普通员工、智能机器有效合作,全面发挥潜在优势。另外,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时候,管理者要精心设计各种组织形式,才能确保信息传递真实、高效。

(三)创新工作模式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公共管理者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满足工作需求。在工作中可以通过人机互动工作模式,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处理重复性、逻辑性等工作的优势,和管理者的工作充分融合、优势互补,将人工智能运用到公共管理中,创新工作模式,推动公共管理事業的发展。

人工智能对生活的改变范文2

可穿戴移动智能终端将深刻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2012年,谷歌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推出了谷歌眼镜,可通过声音控制实现视频通话、拍照、方向辨别、上网冲浪、处理邮件等功能。智能手表、智能皮鞋、智能项圈、智能皮带、智能外套等多种可穿戴智能终端设备将成为智能手机的补充品。它们通过蓝牙与智能手机相连接,可在应用商店下载应用,并接收邮件、电话、短信,成为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标志性产品,便携性胜于智能手机。

预计未来,智能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产业增长主要引擎的格局将被打破,多态化的可穿戴智能终端将削减智能手机的产业地位。未来,传感技术会融合到可穿戴智能终端中,为用户捕捉各类信息,为不同的个体和人群提供定制化服务,广泛应用于医疗、支付、导航、娱乐等领域,深刻改变人类传统的生活方式。

HTML5技术将填平多平台间的沟壑,成为未来行业应用的破局技术。HTML5技术是包括HTML、CSS和JavaScript在内的一套技术组合,它是能够减少浏览器对于插件依赖度的丰富性网络应用服务,并且能提供有效增强网络应用的标准集。目前,业界主流的Safari、Chrome、IE9、火狐、欧朋等浏览器均支持该技术。

HTML5技术对软件开发者的最大吸引力来自于网页应用的跨平台性。基于HTML5开发的应用可以移植到UC、欧朋、Facebook等移动浏览器平台上。基于HTML5研发的应用产品更新速度快,可用性强,用户体验良好。因而,这一技术将被大量应用于移动应用程序和游戏的开发设计。

预计未来,HTML5的技术惯性会延伸到移动终端。在HTML5架构下的移动终端将不再依赖客户端软件,用户将完全通过手机浏览器获取海量信息,这会彻底改变移动应用的市场格局。

语音识别技术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人机交互的重要端口。目前语音识别技术是指将人类的语音词汇内容转换为计算机可读的输入,以代替手动键盘。该技术现阶段主要应用于语音导航、设备控制、语音检索、语音拨号、数据录入、语音短信等领域。

人工智能对生活的改变范文3

“勤能补拙”的说法只能算着是人生发展低级阶段的事,在一切事物的启蒙阶段,勤奋能够解决问题,勤奋可以完成原始积累,但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的却是智慧。联想学生的学习,每一门学科,开始的接触是认知的阶段,只要有时间,只要肯花工夫,总能有成效,总能出成绩,但要想有深刻的学科思想,利用学科思想去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形成受益终身的能力,不是靠勤奋就能够办到的。智慧对我们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就像女人织毛衣,勤奋只能保证合身、保暖,智慧才能保证色样、美观,从而满足人的视觉。

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今天,人们开始追求有品位的生活。更多的工作不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为了得到更好的效益,更美观的艺术化效果。“生活为了享受”不再是口号,而是现实,人们开始追求吃好、穿好、住好、玩好,对生活的环境、工作的条件都有了新的要求,随之而来社会对人才的批判标准也发生了变化,社会越来越多的需要善于变通、富于创造力的人才,社会的需要决定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式要做出相应变化,学校培养的人不是知识越多越好,而是要更“聪明”的人,能够灵活处理生活问题、工作问题的人,灵动和智慧成为新生代的显著特征,时代呼唤教育要培养有智慧的人。

传统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现代教育以培养智慧为主要特征,衡量人才的不以知识量的多少为标准,而是以能否掌握核心技术,是否具有创新能力为依据。教育面临的挑战是教学方式的变革,基础教育的形势更严峻,现实又非常残酷,教育的功利色彩非常浓烈,社会、家庭和教育行政部门仍以升学率为主要衡量标准,校长、教师无法摆脱现实的约束,爱因斯坦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论占据着教育市场,此时人们忽略了爱因斯坦的智慧。面对这样的现实,教育工作者要有自己的警醒和觉悟,要有自己的认识,要能够钻研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行为,以智慧培养智慧。

课堂是老师的,更是学生的,我们需要智慧的课堂。我们希望课堂在老师的组织引领下,学生能主动参与活动,甚至是学生自己设计的课堂学习环节,在出现问题的时候,生生、师生在相互启发,积极地思考,生生、师生共同探索,不再是教师的给予,而是生生、师生共同的欣喜发现,不再是教师的“先”发现,课堂上真正实现思维的碰撞,心灵的沟通,智慧的生成。每一门学科的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灵动,尝试生成,让师生的生命迸发出绚丽的色彩,铸就华丽的篇章。

人工智能对生活的改变范文4

心智模式的作用机理

心智模式(Mental Model)是苏格兰心理学家肯尼思・克雷克(Kenneth Craik)在1943年首次提出的。彼得・圣吉将其定义为:根深蒂固存在于人们心中,影响人们如何理解这个世界(包括我们自己、他人、组织和整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诸多假设、成见、逻辑、规则,甚至图像、印象等。

从本质上看,心智模式是人们在大脑中构建起来的认知外部现实世界的“模型”,它会影响人们的观察、思考以及行动。在我看来,心智模式的作用机理包括三个方面(如图1所示):

图1上部显示的是个体学习的OADI循环(Kofman,1992),下部则显示了心智模式的作用机理。按照考夫曼的说法,个体的学习过程可描述为“见-解-思-行”的循环(简称OADI循环),所谓“见(Observe)”,指的是从特定经历中取得素材,不仅指观察,还包括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感觉、知觉等;“解(Assess)”是对得到的素材进行解释、评估,加以理解;“思(Design)”是对解释、评估以后的信息加以总结,形成抽象的概念、理论或模式;而“行(Implement)”则是将概念、理论付诸实践,以检验概念或理论的真伪。

与此相对应,心智模式的作用机理主要有三种,即心智模式通过三种途径影响个体的观察、思考和行动,具体包括:

1 认知框架

心智模式为人们提供了观察世界的认知框架,如同一个“滤镜”,会影响人们所“看见”的事物。具有不同心智模式的人在观察同一事物时,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或得出迥然不同的结论。2005年,联想集团拟并购IBM PC业务时,众说纷纭,不同的人选取了不同资料,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即使对同一个资料,看法也不尽相同,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是心智模式作用的体现。

2 思想路线

认知心理学家瓦瑞拉认为,人的认识并不是一个简单被动地反映客观事实的过程,而是我们经验世界创造的主动过程。基于从外部世界获取信息,我们对其进行解读,做出合理的假设、想像,并按照特定规则或逻辑进行推论,从而做出判断和决策。在这方面,每个人其实都有很多切实的感受。例如,在午夜,你走在空旷的街道上,脑海中会浮现出很多画面,包括潜在的危险等,会不由自主地加快脚步。阿吉里斯等学者基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推论的阶梯”(ladder of inference),是对心智模式如何影响人们形成结论和信念的形象说明。

3 行动导向

彼得・圣吉指出,心智模式不仅决定我们如何理解世界,而且决定我们如何采取行动。因为在人们在成长和发展心智模式的过程中,会逐渐总结规律、发现模式,形成一些对世界的概括性的看法,即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和行为。例如,相信“x理论”的管理者会将员工视为懒惰的、千方百计谋求个人利益而不顾公司利益的,从而更倾向于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而相信Y理论的管理者会将员工视为积极的、能自我约束和激励的,因此更倾向于采取授权、激励等管理措施。

总之,我认为,心智模式是一种客观的心理存在,它影响着人们的观察、思考、决策和行动。心智模式没有绝对的对错、好坏之分,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心智模式是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基于自己的经历形成的,如果环境没有太大的变化,现有的心智模式将使个人和组织高效运作、得心应手,强化既有的成功;另一方面,如果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原有的心智模式去观察、思考和行动,就会处处碰壁。因此,人们需要定期检视自己的心智模式是否与环境相匹配,并在必要的时候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如何改善心智模式?

由于心智模式隐而不见,而且具有自我增强的特性,它常常变得根深蒂固,难以改变。那么,如何改善心智模式呢?

彼得・圣吉指出,改善心智模式的过程,从本质上是把镜子转向自己,试着看清楚自己的思考与行为如何形成,并尝试以“新眼睛”获得新的信息、以新的方式对其进行解读、思考和决策。这从本质上看是一个自省、学习、创新和变革的过程,包括如下四个步骤(如图2所示):

1 觉察――开放的头脑

觉察是改变的前提。因此,让人们产生觉察,把隐藏于个人内心深处隐而不见的假设、规则、成见等“浮现”出来,才能更加主动地对心智模式进行检验和改善。在麻省理工大学资深讲师奥托・夏默看来,这是一个“打开心门”、让我们有一个“开放的头脑(openmind)”的过程。觉察可以源自内省,也离不开外界条件的触发。

2 检验――开放的心灵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我看来,新的资料是生成新的心智模式的必备原材料。在“心门”打开之后,人们可以通过新的视角去获得新的资料,或以新的视角去审视原有的资料。

3 改善――开放的心灵

在接纳了新的资料之后,人们需要用新的规则或逻辑对其进行解读,以便检验心智模式的有效性及其适用范围。由于思维的连续性,这一过程和检验几乎是同步发生的,是奥托・夏默所称的“开放的心灵(open heart)”。

4 植入――开放的意志

由上文可知,心智模式不是存在于理性思维的层面,而是隐藏于思维的背后,是在潜意识或无意识状态下发挥作用的心理存在。所以,要想让其发挥作用,必须经由持续的练习,让其成为下意识的习惯,让一些价值观、规则、逻辑等成为牢固的信念,进入潜意识层面,才能较稳定、持久地发挥作用。对此,夏默称之为“开放的意志(openwill)”。

需要说明的是,这一过程的四个步骤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改善心智模式的过程也不是单向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非常微妙、复杂、困难的。甚至当你或他人认为你已经发生改变时,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或习惯仍然自觉、不自觉地左右着你。

改善心智模式的具体方法

对于改善心智模式的方法,一些管理学者曾进行过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阿吉里斯等开发了“左手栏”、“推论的阶梯”、“实践反思探询”等实用方法和工具;彼得・圣吉等整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改善心智模式的若干方法,包括“深度会谈”、“系统思考”等;奥托・夏默提出的“U型理论”,其核心也涉及心智模式改善。

基于实用的角度,根据上述改善心智模式的循环,我们可以

找到很多改善心智模式的具体方法和工具(如图3所示)。

在此,笔者提出改善心智模式的八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1 自省与反思

自省是改善心智模式的核心方法。通过自省,我们得以发现自己内心世界深处隐藏的成见、假设、逻辑、规则,使这些图象浮现出来,藉此可以对其有效性加以检视。此外,自省也可以让我们以开放的心灵接纳不同的意见。在这方面,联想集团前任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先生就向曾国藩学习,养成了自省的习惯,并由此形成了富有联想特色的“复盘”方法论。

2 学习

通过获取新的信息,开阔自己的视野,可以拓宽“观察框架”;通过了解新的思考逻辑,掌握更多的规则,可以更新“思考路线”;通过借鉴新的观念,形成新的习惯,可以修正自己的“价值导向”。总之,通过学习,人们可以获得合时宜的心智模式,使行动更有效。

对此,需要破除对学习的认识误区,不仅通过阅读、听讲,获取新的知识或信息,也要扩大人际交流,向他人学习,尤其是接纳和欣赏差异性,积极向与自己看法不同的人学习。同时,要善于总结和反思,从工作中学习,把自己的经历当作最主要的学习途径或方式。

3 碰壁

在当今信息泛滥、浮躁的时代,主动地自省和“学而知之”显得难能可贵,更常见的情形似乎是“困而知之”:因为老办法行不通了,按照原有的规则得出的看法显得不伦不类,据此做出的对策和行动碰壁了,会促发人们产生觉察和内省。因此,不回避、隐藏问题,而是积极地面对问题、困难与挑战,积极地分析原因,尤其是反思自己内心的心智模式,是个人学习、提升的重要契机。

4 更换新的环境

心智模式的形成具有“路径依赖性”,也就是说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与经历不同,心智模式也可能是不一样的。正如诺贝尔奖得主埃德尔曼所说,虽然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但由于各自的经历和目的不同,我们对某一特定事件的意义理解各不相同。在这方面,“孟母三迁”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外部环境对心智模式的影响作用。对此,换一个新环境,有助于个体心智模式的改善。正如清华大学陈国权教授所指出的,改善心智模式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让新颖、鲜活和丰富多样的体验不断冲刷、冲击、甚至冲破我们可能落后和固化的心智模式。如果人们长期在一种熟悉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也许很难产生新的灵感,却很容易固化思维。人们需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自己有在各种环境下工作、生活或旅行的经历,体会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文化、风土人情、生活方式,获得新的知识。

5 换位思考

《列子》中有一个“疑邻偷斧”的小故事,形象生动地说明:当我们心里有了某种想法之后,通过心智模式“选择性观察”的机理,就会让我们发现更多能印证这种想法的事例,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判断。这是心智模式的自我增强特性。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当有了新的资料之后,我们会进行新的推论,从而改变自己的判断。如果能不断发现新的资料或能用新的视角去解读现有的各种资料,就可以持续优化自己的心智模式。

6 情景规划

在商业应用中,壳牌石油公司是第一家通过“学习如何浮现管理者的心智模式,并加以改善”而加速组织学习的大公司。它之所以能成功地度过20世纪70~80年代两次世界石油危机的巨大冲击,主要归功于运用“情景规划法”(Scenario Planning)来改善集体心智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战略规划或预测方法,情景规划法质疑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一些基本假设,例如十几年来,世界石油的需求量一直保持持续稳步增长的态势,所以石油的价格也会保持相对稳定,不会有大幅波动,开发一系列新的情景,帮助管理者以新的视角或方式观察这个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讲,情景规划法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能促进管理者心智模式的改善。

7 尝试会谈

相对于个人学习,与他人的交流,更可能让自己“豁然开朗”,正如人们常讲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这方面,彼得圣吉推崇的“深度会谈”(Dialogue)是一种有价值的交流技巧。在圣吉看来,“深度会谈”是深入地、高层次、高质量的沟通、倾听与共享,其目的不是探究真相,而是建立“共同的意义”。它要求自由地发掘微妙的话题,摒弃自己的成见,悉心倾听,并通过深入的理性思考,对我们认为理所当然或顺理成章的一些经验、工作程序、方法或假设提出质疑,借以发现隐藏在事物背后的真正规律。因此,深度会谈是改善心智模式的核心方法之一,也是激发集体智慧的重要手段。

8 持续“修炼”

改善心智模式归根结底只能靠自我的持续“修炼”,他人无法替代,外界的条件也只是一些促进或激发因素。持续“修炼”是改善心智模式的不二法门。

人工智能对生活的改变范文5

犹如200多年前瓦特发明的蒸汽机把人类带入工业时代一样,互联网正在全面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将工业革命推向4.0时代。互联网已然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催化剂、可持续增长的新引擎。这其中,不能少了智能制造的身影。总理曾指出,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要紧紧依靠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努力克服创新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不高、管理和销售服务落后、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问题,突破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的双重挤压,通过创业创新助推产业和技术变革,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培育中国制造竞争新优势,促进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无疑,在互联网时代,智能制造引起了政企研的共同关注。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论坛――“智能制造与转型升级”分论坛上,世界互联网创始人、国际互联网名人堂入选者罗伯特・卡恩发出德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并协助发出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的德国互联网之父维纳・措恩教授,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贺乐斌等海外人士,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SAP高级副总裁李瑞成、西门子高级副总裁王海滨、三一集团高级副总裁贺东东、潍柴动力首席信息官曹志月、中控科技副总裁施一民等企业界大佬,以及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院士、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曹淑敏等专家和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及浙江省政府官员,为“智能制造”掀起了一场头脑风暴。

经济转型离不开产业智造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其中,曾经备受倚重的制造业伴随人口红利消失、产品附加值低、产能过剩等问题,正在步入“寒冬”。在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公布的《中国制造2025》中,智能制造被列为主攻方向,旨在强化高端制造业,这也是实践“互联网+”战略的重要路径。

“互联网+”激发中国经济新动能

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全球经济贸易增长持续发力的大背景下,推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是中国实施经济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林念修在论坛上详细阐述了“互联网+”。他说,第一,“互联网+”代表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具有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发展更持续的特点。从近年来的实践看,“互联网+”在壮大新兴业态、改造传统产业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信息通讯网络,借助这一平台,近期网民正在开展蓬勃热烈的创新创业活动,迸发出无穷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这些都将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高水平,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

第二,“互联网+”是拓宽发展新空间的战略重点。“互联网+”不仅能够扩大有效供给,提升供给能力,而且能够促进供给侧与需求侧的高效耦合和精准对接,加快推动消费升级。互联网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创新不断创造出智能和绿色消费新产品,催生出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消费新模式,挖掘出巨大的新消费潜能,形成万亿级的消费大市场。

第三,“互联网+”是构建产业新体系的战略要求。互联网能够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产业活动,加速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进程。具体到智能制造这一领域,通过“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管理、生产等全环节、全流程的渗透,将大幅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水平,加快构建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组织结构优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工业互联网支撑起智能制造

实施智能制造离不开工业互联网这一关键基础设施的支撑。《中国制造2025》提出,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布局,建设低延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浙江省省长李强认为:“如果在中国推广工业互联网,将创造3万亿美元的市场需求。”

在此次论坛上,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阐述了工业互联网的重要性。

第一,工业互联网是实现智能制造的核心。工业互联网是支撑智能制造的关键综合信息基础设施,是将机器、人、控制系统与信息系统有效连接的网络信息系统,通过对工业数据的全面深度感知、实时动态传输与高级建模分析,形成智能决策与控制,驱动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工业互联网可以理解为“网络+数据+安全”,其中网络是基础,数据是核心,安全是保障。以网络连接与协同为支持,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在安全可信的前提下,工业互联网支撑实现单个机器到生产线、车间、工厂乃至整个工业体系的智能决策和动态优化。工业互联网也是信息通信技术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是适应信息交互需求从人与人之间拓展到人与物理空间而形成的。工业互联网集成了物联网、移动宽带、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最新创新成果,并与先进制造相关软硬件技术相结合,将信息连接对象由人扩大到有自我感知和执行能力的智能物体,体现了通信、互联网、信息技术等的集成优势,是互联网的演进和发展的新阶段,是信息通信技术支撑信息社会发展的新手段。

第二,工业互联网推动工业智能化发展,开辟信息通信发展新空间。首先,工业互联网支撑工业全流程智能化。工业互联网应用于企业生产,将带来四个方面的变革:一是智能化生产,基于海量数据的建模分析,形成智能决策和动态优化,显著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二是网络化协同,借助网络整合分布于全球的设计、生产、供应链和销售资源,形成众包众创、协同制造等新模式,大幅度降低开发成本,缩短产品上市周期;三是个性化定制,基于互联网用户个性化需求,通过灵活组织设计,制造资源和生产流程,实现低成本、大规模定制;四是服务化转型,通过对产品运行的实时监测,提供远程维护、故障预测、性能改进等一系列服务,实现工业企业服务化转型。其次,工业互联网促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工业互联网是工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以工业互联网为载体,实现全球智力资源、制造能力的广泛汇聚,促进从封闭式创新转向开放式创新。从单打独斗转向众智众力,如支撑众包研发、在线协同、云制造等新的发展模式。不仅加速了研发迭代进程,更促进了工业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再次,工业互联网拓展信息通信业发展空间。工业互联网的建设发展将引导信息通信技术、产品和服务加快向工业领域延伸和应用。在促进制造业高端发展的同时,带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技术应用和安全能力的全面提升,拓展信息通信业发展的新蓝海。

智能制造需要“虚实”结合

作为市场创新的主体力量,传统制造业如何拥抱互联网,实现智能制造的目标,制造业“大佬”们也提出了各自的思考。

海尔:白色家电从电器变成网器

传统企业怎样才能转型为互联网企业?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给出的答案是零距离。他说:“互联网时代的企业一定与市场、与用户零距离,实现它首先要解决和用户之间的零距离的问题。”

目前,海尔从2005年提出的人单合一,把员工和用户连在一起,到今天在互联网转型的道路上已探索10年。海尔互联网转型思路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第一,顾客和用户思维方式的改变。“传统企业不认识用户,只认识顾客。我生产出来的产品,只要有人要就可以,至于谁和我联系呢?不知道。但是用户是体验的一个节点,它可以参与你的设计、制造、销售、下一轮的迭代。所以用户和顾客是截然不同的。”张瑞敏透露,海尔曾经推出了一个智慧烤箱,以往是将产品卖出去就可以了,但现在是帮助用户研究怎样烤出更好的食品,这样,形成了一个包括用户、食材供应商等在内的生态圈。这同时颠覆了传统经济的定律,传统的经济定律是边际效应递减,每一台产品的收益一定是越来越下降,由此企业才会不断扩大规模。但是现在边际成本可以趋向零。

第二,员工和用户关系的改变。员工由原来的执行者改变为现在要和用户联系在一起。海尔已将1万多名企业中间管理层去掉,让员工直接和用户联系。海尔原游戏笔记本的3个员工已自己成立一个创业团队,他们不需要像之前那样向公司领导请示,资源是从市场上找的,但同时他又吸引风投来投资。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改变就是薪酬,过去的薪酬一定是企业付给他,现在企业给他断奶,企业不付工资,工资从市场上得到。

第三个是互联工厂和用户关系的改变。互联工厂不等于机器换人,也不等于自动化。互联工厂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第一能不能连上用户,但用户的需求千差万别,你怎样把用户的意见整合起来,这是海尔现在正在做的。第二是产品出厂之后还要和用户连在一起,即产品的智能化。

历经10年艰辛,海尔集团这个当今世界最大的白色家电企业通过自身再造,为大型制造企业在“互联网+”时代闯出一条转型的新路。去掉2万名中间管理层,把过去30年辛辛苦苦打造的“航母”,解构成了一支并联“舰队”。张瑞敏说:“现在的海尔只有三种人,平台主、小微主和创客。”

吉利:汽车会是下一个智能终端

百年来,汽车工业经过机械时代和机电时代后,正进入智能时代,进入汽车与互联网融合的新历史阶段。汽车从过去支持人的功能,到正在通过智能互联和自动驾驶来解放人,未来汽车还将能理解人,拥有高度智能和智慧,会主动探索和满足人的需求。

被业内称为“汽车圈的极客”的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论坛上说:“车联网不仅仅是车与移动设备的连接,更重要的是车与车、车与基础设施的连接。汽车将成为下一代移动终端。智能互联汽车绝不是简单地把手机功能集成到汽车上。智能互联涉及到每一个人、每一辆车。整个生态链形成后,智能互联汽车将带给人们更多方便,可以变成你的保镖、秘书、联络员,内容非常丰富。”

李书福表示,智能互联汽车,必须同时具备5大核心元素。驾乘体验,从人适应车变为车适应人,驾乘从被动变成愉悦的体验;智能安全,智能互联汽车的第一大核心元素仍然是安全,全世界没有一家公司比沃尔沃更懂汽车安全;人机交互,更人性化,更简洁易用,像XC90一样的中控大屏正在成为设计趋势;车与人,车与车,车与移动设备,车与基础设施,通过云服务,大数据交换,全部链接在一起;自动驾驶,人类在汽车中被解放,引发全新生活方式的变革。

人工智能对生活的改变范文6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五课教研;语文教学智慧

一、新高考改革需要语文教师发挥教学智慧积极应对

(一)语文教师在新高考改革中发挥教学智慧的必要性

教学智慧不是僵死的、现成的,而是生动的、生成的,融于现实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中。《教育大辞典》将“教学智慧”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处于一时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1]新高考改革引发的语文学科地位、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需要语文教师更智慧地把握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而更好地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部编本”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指出当前高考命题正在进行变革。例如,阅读量有变化,以前卷面大概是7000字,现在大约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阅读题量也增加了,2017年的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是考生要做完的题的体量,比2016年增加了5%~8%;阅读内容更具思辨性和扩展性。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语文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站在新高考改革的高度上形成对课程系统的新认识。教师应创造性地借鉴大学中文系的课程体系与教育方式,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理解能力开发不同的课程内容。另外,语文新高考改革需要语文课程内容与形式的重构,语文教师可以根据“部编本”教材“写作自成体系”的要求,以“国学”“文学”“写作”三条主线为核心,形成“三维一体”的课程结构模式,破解新高考改革实践层面的坚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做到这一切都需要语文教师发挥教学智慧。

(二)语文教师在新高考改革中发挥教学智慧的可行性

实践性是智慧的本质特征。语文教师仅仅靠理论是无法将教学智慧转换为教学效果的,必须根植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不断探索与实践才行。新高考改革为语文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可以突破教书匠的桎梏,灵活运用课程理论,站在课程系统的宏观角度看待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设置及实现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根据新高考改革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创造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重组,编出更适合学情的校本教材。在教学模式上,教师可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运用合作学习、分层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尝试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对每一种教学模式,教师都要从纵向去追寻它的来龙去脉,从横向去进行比较分析,以取长补短。新高考改革为语文教师发挥教学智慧提供了实践场。

(三)教师在新高考改革中发挥教学智慧能提升自我境界

教师在面对不断变化的教学对象和教学情境时,其教学行为也会跟着变化。有智慧的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活动,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如陈梦稀所言,“教师劳动有着独特的创造性,创造性主要不在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发现,而是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中塑造发展中的人”[2]。培养生动活泼的人是师生生命活动和教学智慧发展的归宿。尽管新高考改革下语文教师教学智慧指向的依然是高考,但是其背后是以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为支撑的,它以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和生活的完满幸福为目标。悬思—苦索—顿悟是治学的三个阶段,也是人生智慧的三个境界,也应是教学智慧的三个境界。教师进行智慧创新的时候往往处于顿悟阶段,这是灵感变为智慧的质变期。因此,语文教师要努力“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生成教学智慧的目的不仅在于提升教学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关心从事教学实践活动的人的价值和意义,即关注教师及其实践本身的境界。

二、“五课教研”是语文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实践场

(一)“五课教研”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从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历练场

“五课”是指教学常规中的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五个环节,这是教研的基础性工作。“五课教研”与一般的“五课”工作有所不同,它是将“五课”提升到教学研究层面,包含着认知性、文化性以及存在性的实践活动。教师要通过与学生进行积极、有效、高质量的互动,追求教学的真、善、美,不断生成新的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从而达到自由和谐、开放创造、共同成长的语文教学境界。对于教师个体而言,“五课教研”提供了教师进行实践的教学现场,提供了教师从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多层面历练场,能促进教师多种能力的整合和提升,是教师语文教学智慧生成的助推器。

(二)“五课教研”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交流切磋的合作场

“五课教研”可以通过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师徒结对、观摩课、报告会等形式开展,帮助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模仿和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提升教师的语文教学智慧水平。不同的教师进行切磋交流与思想碰撞,不仅有利于教师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而且有助于教师了解同仁的教学经验,实现在评判、借鉴基础上的群体语文教学智慧的共同提高。但是必须注意的是,交流切磋过程中会出现不同意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思考与辨析,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取舍。

(三)“五课教研”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专业成长的动力场

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工作的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具有较强专业自我的教师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以及自己从事的教育工作。然而,目前很多教师忙于教学实践,而忽略了自身研究意识的增强与专业能力的发展。“五课教研”要求教师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研究日常教学常规中的现象和问题;在教学与研究的领域里探寻教育真理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新高考改革背景下,“五课教研”能切实帮助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并以此为内生动力来改进自己的教学。简言之,“五课教研”是连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是教师学习和探究的有机结合路径,是加速教师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发展的有效路径。

三、依托“五课教研”促进语文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策略

(一)对于备课,教学设计是抓手

教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确定教学设计、写教案等一系列的工作。教学设计是备课工作的核心环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对教学过程中所有成分,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与陈述、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体与技术的运用、教学过程的监控与反馈等,做具体的策划和安排,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首先,教师必须把握新高考改革的要求,明确各年级的具体教学要求、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其次,语文教师要熟悉“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意图,认识到知识的连续性与扩展性,明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最后,教师要熟悉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备课,教师应形成新的正确的课程观与教学观,认识到教学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注重对各种课程资源的挖掘、开发、整合与利用。教材内容不是封闭的,教师备课时要注重书本知识与生活的结合、与学生已有经验的结合、与其他课程资源的结合,教师不能仅仅做“传声筒”“搬运工”。做到这些,备课过程就是对课程进行开发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生长的过程。

(二)对于上课和听课,细致观察是重点

课堂教学是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实践与检验的过程,也是教师展现教学经验与教学智慧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的心理是不断变化的,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否产生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事实上,在动态的课堂中教师很难完全控制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难以兼顾每个学生的思维过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个体之间的能力差别、智慧差异得以凸显。教师不仅要注意大多数学生的反应,更要注意少数学生的细微变化;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要引导学生理解学科思想方法、发展完善的人格,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渗透品格教育。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听课则更是教师对同行教学理念、语文教学智慧的全面、综合的观察与判断。听课可以帮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进行反思与评判,可以指导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改善,也可以引发教师对课堂现象的讨论和交流与对现象背后的课程观、教学观的研究,还可以引发教师寻求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课堂变革突破的路径。听课不仅是教师学习他人的重要途径,也是自我检验和自我反思的有效方法,能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