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老人的好护理方法范例6篇

高龄老人的好护理方法

高龄老人的好护理方法范文1

[关键词] 《恍惚的人》;老龄化社会;高龄者;家庭内护理

日本电影《恍惚的人》,曾被评为1973年日本十大佳片第五位,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影片讲述了日本的老人问题、妇女工作问题、社会福利问题等社会问题,上映后受到日本各阶层观众的普遍欢迎。影片非常注重细节,善于通过细小的事情去显示老年痴呆患者对一个正常人的神经压迫,同时又对老年人的处境给予了极大的同情,使观众不由自主地唤起对“老人”问题的思考。本文简单阐述一下其反映的高龄化社会下的高龄者家庭内护理的难题及其解决办法,希望可以给中国的老龄化问题的解决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以老龄化社会为创作背景

该影片拍摄的三年前,即1970年日本老龄化比率初次超过7%,根据联合国的定义,日本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恍惚的人》描写的是高龄者还不多,对痴呆症的理解还不深的时代。发行的时候,还是不敢把家里有个患痴呆症的老人的事情公开,而谈到这个问题色变的时代。发行之后日本社会开始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痴呆症患者开始逐渐增加。随着高龄者特别是75岁以上的高龄者数量增加,需要护理和照顾的老年人也增加了起来,老龄化问题成了日本严重的社会问题。

《恍惚的人》作为最先提出日本现代老龄化问题的作品,原著在许多日本社会概说书中被介绍过。该作品以老年痴呆问题为中心直面当时日本即将面临的社会问题,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该影片不只是提出日本的老龄化问题,还涉及老龄化问题所引发的日本的家庭关系、女性问题、福利设施等种种社会问题。并且还提及了一般日本人的习惯、日本文化。因此看这部电影,还可以学到许多日本的人情世故。不只是描写老人问题,还是描绘人类感情的一部杰作。

这部影片原著自1972年出版以来到目前为止已经将近40年。出版之初,十分受欢迎,销售量达到了200万册,给日本文坛带来了巨大刺激,被列入畅销书行列。电影上映之后又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巨大刺激,使老年痴呆问题成为社会问题一下子备受瞩目,使日本人意识到日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现在,虽说是一本旧书,一部老电影,但是内容上、意义上却一点都不陈旧。老人问题这个议题,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地方永远不是陈旧的问题,我们不得不去思考这个问题。

二、高龄者家庭内部护理难题

由于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技术的进步,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延长,再加上少子化问题的出现,使日本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速度非常快。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难题,如劳动力不足、医疗设施不足、高龄者的医疗费用增大、退休金的支出及高龄者的照顾和护理问题。《恍惚的人》主要反映的是高龄者的家庭内部照顾护理问题,下面简单分析一下《恍惚的人》中反映的高龄者家庭内部护理难的主要因素。

1.核家庭的增加

像《恍惚的人》中的女主人公昭子的家庭一样只有昭子、丈夫和儿子敏三人生活的家庭,在日本属于核家庭。核家庭除了昭子这样的父母和未婚的儿子一起生活的家庭之外,还包括只有夫妇生活、离婚后单亲和孩子一起生活的两种家庭。和大家庭相比,核家庭有着对住宅的要求简单,居住和搬家的机动性较强,又有利于保护家庭成员之间的隐私的优点,很受日本人的欢迎,不断地呈现增加趋势,现在日本核家庭占日本家庭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核家庭里的家庭成员比较少,身上的担子必然加重,几乎没有精力可以投入到照顾家里高龄者中,即便像《恍惚的人》中的主人公昭子对公公这样的高龄者进行了照顾,但是也每天陷入了身心俱疲的状态之中,根本无法正常地工作和生活。因此核家庭的增加,给高龄者的家庭内照顾护理带来了巨大压力,使高龄者家庭内护理进入了困境。

2 .日本女性参加工作

《恍惚的人》中的主人公昭子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做打字员工作,是一个和丈夫同时工作的主妇,又是一个男高中生的妈妈。同时作为大儿媳妇被强加上一个人照顾生病的公公的重担,因此每天都感觉自己的生活很疲惫,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不能很好地照顾公公。战后,由于日本人的价值观念的改变、女性地位提高、男女参加工作权利平等法律的出台等因素的影响,日本女性逐渐走出家庭,走进社会,和男性一样参加工作,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和男性同样参加工作,下班后还要完成家务事、照顾孩子等,没有时间照顾高龄者。因此女性参加工作,给高龄者的家庭内护理带来了困难,成为家庭内护理难以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

3.亲情意识的淡薄

《恍惚的人》中的主人公昭子的丈夫信利是高龄者茂造的大儿子,虽然有着一流的工作,但还是经常会烦恼于自己年老后的生活。他从不担心如何照顾痴呆的父亲,而只是想到自己年老后的样子,害怕自己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而惶惶不安。信利是一个自己的爸爸一点都不照顾而只想着自己的事情的自私男人。茂造的女儿京子也很少照顾茂造,对自己的父亲有厌烦的感觉,说自己的父亲像个傻瓜一样,甚至有十几年没见过父亲,更别提照顾父亲了。日本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父亲单身赴任或加班等原因长期不在家里,或者是父母亲双方都参加工作等因素,像电影里昭子的儿子敏一样每天脖子上挂个钥匙,最喜欢的食品是方便面的孩子也不占少数。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时间很少甚至没有,因此像电影中的茂造和自己儿女的关系一样,日本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陌生,亲情变得淡薄。儿女没有要照顾自己的父母亲的赡养意识,这成为高龄者家庭内护理的难题之一。

4.家庭内部护理设施不完备

《恍惚的人》中男主人公茂造因一次洗澡时险些溺水,后来患了重感冒险些去世。从中可以看出高龄者家庭内护理的一个难题,即家庭内适合高龄者生活的设施不够完备。高龄者特别是超高龄者大多数有死亡意识,精神和身体比较脆弱,行动不方便,容易生病。因此,一般需要适合高龄者的设施,比如楼梯扶手的安排、浴室适合高龄者的设计、卫生间的无障碍设计等,这是一般的普通家庭很难实现的。

三、日本老龄化社会问题的解决对策

2000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调查结果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的10.2%。以上比例按国际标准衡量,我国已经进入了老年型社会,老龄化已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趋势,同时也带来了高龄者的护理难题。中国刚刚进入老龄化社会,对高龄者的护理还是以家庭内护理为主,与电影《恍惚的人》中的昭子遇到的难题一样,中国的家庭也遇到了电影中反映出来的对高龄者特别是患病的高龄者实施家庭内护理的种种难题。

电影《恍惚的人》放映的当时,日本刚刚进入老龄化社会,对待老龄化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对高龄者的照顾还是主要以家庭内护理为主。不过从电影放映后,日本人开始逐渐意识到日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今,为了缓解日本高龄者的护理方面的压力,日本在高龄者的照顾护理方面作了许多努力,采取了以下的措施。

1 .护理的社会化

护理的社会化,即护理从家庭内移动到家庭外,从一个家庭的责任转变成社会责任,从家庭内护理为主转为以地区支持的护理为主,建立了护理设施齐全的老人院和老人护理中心,配备了专业的护理用具和有资格的专业护理人员。护理人员长期照顾高龄者,有一定的压力和痛苦,有时甚至遭到别人的误解和批评,对家里人和亲友都无法倾诉。因此,成立了专门的护理支援中心,即所谓的护理人员联络会,护理人员定期聚在一起,交换信息,互相分忧解难,互相帮助。一些地区还实行了“爱的访问活动”,主要针对一些配偶去世后一个人生活的孤独老人。由于配偶去世,儿女双方都工作,长期一个人在家里,不仅精神上老化得比较快,而且发生意外也不易被及时发现。有一些年轻志愿者主动到老人家陪老人聊天、照顾老人。

2.充足的医疗保障

现在日本实行“国民全保险”和“国民全退休金”制度。即从刚出生的婴儿到高龄者都加入医疗保险制度,并且希望全体高龄者都可以得到退休金,实行退休金保险制度。由于这两项制度是针对全体国民,把国民交的保险费和税金作为财政来源,可以保证高龄者的退休金和充足的医疗费。

3.护理保险制度的实施

日本政府于1989年开始着手护理制度的制定,经过10年的准备,于2000年颁布了“护理保险法”。随着家庭内护理的社会化之后,出现的最大问题即是资金的问题,家庭内护理是不需要金钱的无偿劳动,而社会的专业护理员护理是有偿劳动。庞大的护理费用谁负担成为一个社会难题。因此日本政府出台了“护理保险法”,即根据制度规定从保险费和税金中抽出一部分资金成立高龄者护理专用基金,然后从基金中为需要护理的人提供护理的费用。

由于采取了以上有效对策,日本高龄者护理难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在一定程度上老龄化社会难题得到了解决。希望这些可以给中国的老龄化社会下高龄者的护理难题提供一些参考。

四、结 语

电影《恍惚的人》是一部反映日本老龄化社会难题的好作品。老龄化问题不只是日本的问题,而是全世界面临的难题,现在的中国正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并且不容易解决。电影《恍惚的人》的昭子家庭正是现在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缩影,昭子面临的困境,正是现在中国许多家庭正在面临的困境。因此本文分析电影中高龄者家庭内护理的困难和日本目前在高龄者护理方面实施的一些有效措施,希望对中国老龄化问题的解决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电影《恍惚的人》不只是一部反映社会问题的作品,也是描绘日本女性的坚强、日本人际关系和日本文化的优秀教科书,在这些方面本文尚未涉及,将作为以后的课题加以研究。

[参考文献]

[1] [日]有吉佐和子.恍惚の人[M].新潮社,1972.

[2] [日]有吉玉青.身がわり母•有吉佐和子との日日(にちにち)[M].新潮社文,1992.

[3] [日]m内淳子•虮局渭母.有吉佐和子――新潮日本文学アルバム71[M].新潮社,1995.

[4] [日]嵯峨座晴夫.人口高h化と高h者――最新国菡{摔らみる高h化社会[M].大i省印刷局,2000:2-4.

高龄老人的好护理方法范文2

一、“十一五”全省老龄工作基本情况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老龄事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全省各级各部门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以改善老年民生为出发点,围绕大局,积极作为,创新发展,狠抓落实,基本完成了《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养老金水平逐年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进展较快,已有400万符合条件的农村老年人领到养老金。全省百岁老人长寿补贴制度进一步完善;5个市、82个县(市、区)建立了由当地财政保障的高龄补贴和贫困老年人生活补贴制度,200多万老年人受益;1.8万个村(居)实行了发放养老补贴办法,160多万农村老年人受益。老年救助工作进一步加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优先纳入了“低保”对象;积极实施“银龄救助工程”,各级救助特困老年人204.8万人次。

(二)医疗保障能力增强,老年人健康服务条件得到改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不断扩大覆盖范围,230多万城镇老年职工和150万城镇老年居民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险。农村老年人基本上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范围,有5个市由财政承担70岁以上老年人个人缴纳的参合费,187万老年人受益。以建立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为内容的“银龄安康工程”顺利实施,“十一五”末全省有272万老年人在保,承保金额300.8亿元,1万多名老年人获得2000多万元医疗费等赔偿。基层和社区便民医疗服务机构发展较快,老年病医院、老年门诊、老年康复护理机构增多,有效改善了老年人健康服务条件。

(三)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开始起步,社会为老服务能力逐步增强。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对养老服务业给予减免税费、以奖代补、水电燃料价格优惠等方面的扶持,调动了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业的积极性。“十一五”末,全省各类养老机构总床位达到30万张,占老年人总数的2.17%。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积极推进,全省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助行、助购等居家养老服务的机构和信息化呼叫服务机构1万多个,为110多万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养老服务职业培训和鉴定制度初步建立,专业教育、在职培训、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逐步展开,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四)老年维权工作进一步加强,老年人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和《省优待老年人规定》的实施力度不断加大。老年法律服务组织网络不断建立健全,全省县以上建立老年法律服务机构800多个,以司法所、派出所、基层法庭为依托的基层老年法律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在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和预防、打击涉老犯罪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老年法律援助、司法救助、案件审理、来信来访等工作进一步加强,3.8万老年人获得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各级法院审理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案件1万多件,全省老龄系统办理老年人来信来访4.2万多件。优待老年人工作得到加强,老年人在津贴补贴、减免各类筹资、免费进公园、免费或半价进旅游景点、免费或半价乘坐公交车、免门诊普通挂号费等方面的优待得到落实。

(五)老年文化体育教育事业发展较快,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基层老年文化体育教育设施得到较快发展,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的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场所逐年增多,全省各级老年活动中心(站、室)达到6.8万多个,各级老年大学(学校)发展到7200多所。“银屏惠老工程”启动实施,省级财政和省慈善总会投入760多万元,为农村没有电视机的老年人赠送彩电1.26万台。老年文体组织健康发展,省、市成立了老年艺术团和老年书画、摄影等社团组织,省连续举办了“银龄之春迎春音乐会”和“重阳欢歌文艺晚会”,打造出了受老年人欢迎的文化活动品牌。成功举办了全省老年文化艺术节和第二届全省老年人运动会,老年文化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六)老龄产业规模逐步扩大,老年用品市场开始形成。老龄产业开始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参与,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老年人需求为目的、以养老服务业为重点、以开发老年用品为增长点的老龄产业发展模式开始形成。机构养老、康复护理、老年家政、老年旅游等养老服务行业初具规模,老年用品、产品明显增多,面向老年人的通信、网络、金融、理财、保险等新兴服务项目快速发展。“十一五”末全省生产老年服装、食品、保健品、交通工具、健身和康复器材等老年用品的企业2020家,年产值378亿元。

(七)老年人才资源受到重视,老有所为成效明显。各级高度重视老年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开展老年人才交流、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等,积极为老年人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提供指导帮助。广大老年人踊跃参加关心教育下一代、基层社会事务管理、公益事业、养老服务、生产经营、科技指导、咨询服务等活动和工作,省、市成立了“银龄爱心志愿团”等老年志愿者组织,70多万老年人经常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八)敬老文化建设不断加强,立体老龄宣传格局逐步形成。各级高度重视敬老文化建设,把尊老敬老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和公民道德建设重要内容,作为建设文化强省的组成部分,定期评选表彰敬老楷模,树立尊老敬老先进典型,建立敬老文化基地,广泛开展敬老教育,大力弘扬齐鲁孝德文化,强化了全社会的敬老观念。大力加强老龄宣传工作,形成了立体化、系统化、多样化的老龄宣传格局,营造了尊老敬老的浓厚氛围和支持老龄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十一五”期间我省老龄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重视领导和省直各部门、单位的共同努力,得益于各市党委、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与全省老龄系统干部职工的扎实工作也是分不开的。五年的实践,我们积累了一些做好老龄工作的宝贵经验:必须坚持老龄工作方针,形成推动老龄事业发展的合力。充分发挥党政主导作用,依靠各部门、单位的扎实工作和密切配合,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构建大老龄工作格局,是老龄事业发展的基础。必须坚持服务大局,促进老龄事业科学发展。增强大局意识,把老龄事业发展纳入全省转方式、调结构,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全局,使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是老龄事业发展的关键。必须坚持创新发展,不断提高老龄事业发展水平。从老龄工作实际出发,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力实施“银龄幸福和谐工程”,不断创新和完善老龄工作机制,是老龄事业发展的动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老龄事业发展质量。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老年人的根本利益作为老龄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着力点,多为老年人办实事、谋福祉,让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是老龄事业发展的根本。

“十一五”期间我省老龄事业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发展不够平衡,规划确定的任务指标有的没有按期完成或完成的质量不高;二是老龄法规政策体系尚不够健全完善,有些惠老政策落实还不够到位;三是养老服务业发展相对薄弱,服务机构、服务网络、服务水平还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和社会需要;四是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歧视、漠视和侵犯老年人权益的行为依然存在;五是老龄工作体制机制和机构人员配备尚不能完全适应老龄工作需要。

二、“十二五”时期全省老龄工作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快老龄事业发展、全面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方针,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大力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和银龄幸福和谐工程,推动老龄事业加快发展,让广大老年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是“十二五”时期老龄工作的主要任务目标。

(一)积极推动城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一是健全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养老保障标准。二是完善养老补贴制度。积极推动建立高龄津贴制度,不断扩大发放范围、提高发放标准,有条件的市率先扩大到80岁以上老年人;鼓励更多的村(居)集体组织对老年人给予多种形式的补贴;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特别扶助制度。三是健全贫困老年人救助制度。优先将符合条件的老年人纳入“低保”范围。继续实施“银龄救助工程”,对重点对象给予特别救助。优先将城镇低收入和住房困难纯老年人家庭纳入廉租房保障范围,农村贫困老人无房户和危房户全部纳入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四是推动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继续实施“银龄安康工程”,使更多老年人享有“老年人意外伤害组合保险”。

(二)积极推动提高老年人医疗保健水平。将老年人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医疗保障范围,并在老年人个人缴纳费用、报销比例、保险病种等方面给予照顾。优先对特困老人、高龄老人、残疾老人进行医疗救助。确保落实每年为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查体一次的制度。政府兴办的县级以上综合医院要设立老年门诊和老年病房;乡镇医院、农村和城市社区医疗站(所、室),要进一步健全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制度,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增加方便老年人就诊、治疗、护理的设备器材。要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对全民健康的重大影响,加强老年病研究、预防和咨询服务机构建设,建立老龄人口健康评估指标体系,开展老年健康教育活动,大力提高对老年疾病的预防控制能力。

(三)积极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坚持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原则,以扩大规模、合理布局、强化管理、提升水平为重点,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末,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形式多样、功能完善、基本满足老年人需求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大力发展机构养老服务。扶持社会力量积极兴办老年公寓、老年护理院等面向全社会老年人的住养服务机构,重点扶持收住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型养老院和能够满足基本养老服务需求、收费价格较低的照料型养老机构。积极推动建设具有综合服务功能、市场化运作的大型养老服务项目。加强机构养老服务管理,制定有关标准,提高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十二五”期间,机构养老床位年均增长保持10%以上,2015年城乡机构养老床位数占老年人口比例达到3%以上。二是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要依托和利用社区服务、卫生服务、家庭服务、各类养老服务机构以及相关服务行业的服务资源,普遍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和网点,实现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要制定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加强对各类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和组织的管理。三是积极开展老年心理关爱服务。积极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心理干预,重点满足病残、空巢、高龄、临终老年人的心理关爱需求。市、县(市、区)要建立老年人爱心护理院,有条件的社区建立老年人心理关爱站(室),开展长期护理和心理关爱服务。四是大力加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采取得力措施,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城镇和农村求职人员到养老服务行业就业。认真落实养老服务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制度,加快养老服务职业培训机构建设,大力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

(四)加快发展老年文化体育教育事业。要将改善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纳入文化惠民工程,增加面向老年人的项目。要继续推进老年文体活动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新建住宅小区、旧村改造、新农村建设规划,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等方式,增加一批老年活动中心和室(站)。“十二五”期间,省、市要建成综合性老年人活动中心,各县(市、区)和30%以上的乡镇(街道)至少要有1处示范性老年人活动中心,社区、村(居)全部建立老年活动场所。要加强老年文化体育组织建设,发挥各级各类老年文化艺术团体和各级老年体协的作用,省每两年举行一届“银龄风采艺术节”,每四年举行一届老年运动会。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完善公办老年大学(学校)运行机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老年教育机构。形成由老年大学(学校)和老年广播、电视、网络教学等构成的覆盖城乡的老年教育网络,注册学员达到老年人总数的10%以上。

(五)全面保障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加强老年法规政策体系建设,积极做好《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修订工作和《省优待老年人规定》的修改工作。要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水平,按规定减免老年人法律服务费和诉讼费。要依托法律援助机构、律师事务所、司法所、派出所、基层法庭建立老年法律服务网点,积极为老年人开展法律服务。要建立健全司法机关和有关部门的协作机制,认真做好审理涉老案件、打击涉老犯罪、调解涉老纠纷、办理涉老等工作。

(六)积极推动银色经济发展。要按照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关于发展银色经济的要求,抓住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时机,科学规划,积极推动,加大扶持力度,培育一批生产老年用品的大型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要优先发展养老服务业,重点发展养老护理、康复保健、生活照料等养老服务项目,并在家庭服务、社区服务、农村服务、商务服务、餐饮、文化体育、科技信息、旅游、金融、物流等行业和领域开拓养老服务市场,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种类的服务需求。要积极开发老年日常生活用品、老年护理用品、老年辅助用品、老年健身器材等老年产品和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手机、计算机、家用电器操控装置等产品,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和养老服务机构的需求。要加强银色经济运行管理,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适时出台相关政策,逐步制定各类老年产品标准,加强生产、营销、宣传、售后服务等方面的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和使用安全。

(七)积极组织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公共服务压力增大等问题,认真做好老年资源的开发工作,充分发挥老年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要引导老年人参加适宜的工作与活动,在关心教育下一代、基层社会治安、基层自治管理、移风易俗、民事调解、养老服务、文教卫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等方面发挥作用。要加强服务与管理工作,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组织开展老年人才交流活动。要维护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当权益,充分尊重老年人的劳动,给予应有的报酬。要加强老年志愿者组织建设,指导和帮助老年人开展科学合理的志愿活动。

(八)做好老年人社会管理工作。加强基层老龄组织建设,乡镇(街道)老龄工作委员会、村(居)老年人工作委员会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做好老年人的管理服务工作。引导基层老年群众组织规范发展,发挥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逐步健全老年人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加强老年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探索老年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式、新途径,加强疏导沟通,引导老年人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观念,促进社会和谐。

三、2011年全省老龄重点工作安排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促进老龄事业发展的关键一年。老龄工作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省政府《意见》精神,认真落实姜大明省长《政府工作报告》对老龄工作的要求,重点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认真抓好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意见》的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意见》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老龄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面深入地抓好《意见》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是老龄工作的重中之重。省老龄委近期要下发贯彻《意见》的部门责任分工,各成员单位要根据分工要求,结合各自职能,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切实抓好本部门《意见》要求的工作任务的落实。各市要根据《意见》精神,结合当地实际,尽快出台贯彻落实的具体意见;省老龄办抓好协调调度,推动各级、各部门把《意见》确定的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编制并组织实施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广泛征求各级、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将尽快出台。规划出台后,要认真抓好组织实施,把规划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各个年度、各个部门,根据不同阶段工作重点,扎扎实实地深入推进。要加强规划实施的调度检查,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保证规划落到实处。各地要结合实际,争取上半年全部出台规划。

(三)深入开展养老服务业突破年活动。根据省老龄委统一部署,在全省开展养老服务业突破年活动,重点推动在健全完善扶持政策、居家养老服务、职业培训、养老服务骨干项目建设、农村老龄服务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居家养老服务,突出做好“空巢”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扶持居家养老服务的“彩霞工程”。省里将开展以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和服务队伍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试点。继续做好牵手骨干企业兴建养老服务项目工作,促进一批大型养老服务重点项目和老龄产业项目落地建设。推动各地建立政府为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制度,支持农村兴建老年公寓(老年房)。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具有文化养老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大力促进文化养老服务。继续做好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训和鉴定工作,筹备举办“全省养老服务职业技能竞赛”,推出“金牌养老护理员”。成立省老龄产业协会,加强养老服务行业管理。

(四)深入实施银龄幸福和谐工程。按照省委、省政府《意见》部署要求,推动各级、各部门深入实施银龄幸福和谐工程。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强化推进措施,发挥品牌优势,形成既有全省统一名称、标志,又具有各地特色的省银龄幸福和谐工程品牌体系。重点做好以优待老年人、建立高龄津贴制度为内容的“银龄优惠”,以救助困难老年人为内容的“银龄救助”,以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为内容的“银龄安康”,以省财政扶持养老机构为主要内容的“银龄公寓扶持”,以向农村贫困老年人赠送彩电为内容的“银屏惠老”,以及银龄孝德、银龄之家、银龄健康、银龄长寿、银龄通信等10个项目,根据老龄工作特点和老年人需求,不断打造新的项目,扩展新的内容,创造新的亮点,通过这一敬老惠老平台,动员和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多为老年人办实事、做好事,使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高龄老人的好护理方法范文3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加强领导,加大投入,认真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等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的作用,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老年人的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产业,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积极营造尊老敬老助老的社会氛围,努力推进“六个老有”的工作目标,实现全县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民生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树立改善民生先让老年人受益的理念,以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作为老龄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六个老有”目标,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老年人的根本利益。

(二)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把老龄事业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考虑城乡之间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差异,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努力缩小城乡老龄事业发展差距,不断推动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发挥政府在老龄事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加强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市场培育和监督管理,优化老龄事业发展环境,鼓励和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老龄事业发展,积极构建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共担职责、合力推动的老龄事业发展格局。

(四)坚持普均等,成果共享。从维护公平和正义的高度,积极推进公共服务普化、均等化,合理分配社会养老资源,提高老年福利水平。充分关注“革命五老”人员、“五保”老人、“低保”老人、残疾老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和老年妇女等特殊群体,确保城乡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三、总体目标

到2015年,建立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老龄事业经费投入增长机制;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和机构供养相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需求得到满足;全县老龄基层组织体系逐步完善,老年人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社会敬老爱老助老氛围更加浓厚,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老年人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逐步改善,老年人合法权益得到更好保护,广大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四、主要任务

(一)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大力提高养老保障水平

巩固家庭养老基础,逐步扩大养老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对老年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形成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共同参与的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水平。

1、巩固和支持家庭养老。倡导具有时代特点的家庭养老观念,树立社会服务进入家庭的意识,进一步强化家庭养老这个基础。把敬老养老道德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整体规划,列入公民道德建设、党员干部教育、中小学德育和村规民约的重要内容。建立家庭养老监督和调解制度,形成由基层政府、老龄部门、村级组织、老年组织、新闻媒体相结合的监督、调解网络,督促家庭赡养义务和责任的落实,及时解决家庭养老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推动赡养人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的家庭赡养义务的落实,保证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不低于家庭成员的生活水平,使家庭养老的主渠道功能明显增强,多数老年人养老保障的主要问题在家庭中得到解决。(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文明办,县教育局、法院、总工会、团委、妇联、老龄办)

2、逐步健全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以非公有制企业和农民工为重点,以企业养老保险为龙头,不断加强“五险统征”工作,千方百计提高社保参保率,至2015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8.6万人。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为符合条件年满60周岁的城乡老年人发放每人每月不低于55元的基础养老金,至2015年全县城镇居民和新农保参保率达85%以上。建立和完善被征地征海人员的安置养老保障制度,落实政府补助资金,并逐步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在实施新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时,对独生子女父母、生育两个女孩的夫妻增加缴费补贴或提高标准。统筹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完善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增加财政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入,逐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逐步缩小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退休金水平的差距,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00%按时足额发放。提倡和引导公民参加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障,鼓励并扶持商业性老年保险产品开发,支持商业保险企业建立实施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鼓励商业保险企业、商业银行或住房公积金部门建立公益性中介机构,积极开展“以房养老”(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试点业务。(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农业局、海洋与渔业局、人民银行)

3、加强和提高老年救助工作和社会福利水平。继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把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全部纳入“低保”。健全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和政策法规,逐步提高供养水平和集中供养率,至2015年全县集中供养率达30%以上。持续推进农村老人固定生活补贴制度,提高农村老人的福利水平。逐步建立全县9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的生活补贴制度,提高60周岁以上无固定收入重度残疾人生活补助金的发放标准。鼓励有条件的村(社区)建立多种形式的集体养老补助金制度,并优先对特困老人、高龄老人、独居老人和独生子女家庭老人予以补助。不断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将困难老人优先作为临时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司法救助的重点对象,救助政策适当向贫困、高龄、孤寡、空巢、残疾等老年困难群体倾斜;资助城乡低保老人、“五保”老人、重点优抚对象、革命“五老”人员等困难老年群体参加新农合。引导慈善事业关注社会老人,积极倡导全社会开展帮扶、认养、资助等多种形式的扶老助困和送温暖活动。(责任单位:县老龄委各成员单位)

(二)建立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大力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

1、加大老年医疗保障力度。完善县、镇、村(社区)三级医疗网络,努力改善老年人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提高老年人医疗保障水平,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到2015年全县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将老年人优先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并在降低医保起付标准、扩大药品目录、提高医疗报销比例、增加保险病种等方面给予照顾。探索并建立失能老年人的照护、康复、评估、补助机制。“十二五”期间,筹建一所县级老年医院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护理和康复等多种服务。(责任单位: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

2、落实老年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健全以村、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加强社会卫生工作,增加服务项目,改进服务措施。县级综合医院逐步增加设立老年病门诊、老年人和老干部病房,乡镇医院、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村级医疗所(室)进一步健全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制度,建立村(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掌握老年人健康需求,增加方便老年人就诊、治疗、护理、康复等设备器材。到“十二五”末,全县65周岁以上老年人健康建档率达70%以上。在城市社区开展“社区医生进家庭”,定期进行家庭访视和保健指导。(责任单位:县卫生局)

3、不断提高老年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落实好老年人就诊就医优先服务工作,完善为70岁以上老年人看病提供“就诊、检查、取药、收费、住院”五大优先便民措施,进一步方便老年人就医、取药和检查。加强老年期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康复和研究工作,在全社会积极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和促进工作,广泛开展义诊和健康咨询等活动,县、镇、村(社区)老年大学(学校)开设老年卫生保健课程,普及老年保健和卫生科学知识,增强老年人自我预防和保健技能,全县老年人健康教育普及率达到85%以上。(责任单位:县卫生局、老教委、老年大学)

(三)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大力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方针,基本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社会服务体系,逐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

1、全面推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依托和利用社区服务、卫生服务、家庭服务、各类养老服务机构以及相关服务行业的服务资源,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十二五”期间,力争全县每个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35%左右的行政村开展以村民互助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社区(村)要以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为重点,采用无偿、低偿、有偿的全方位、多层次服务方式,提供助餐、助洁、助医、助疗、助急等服务,兼顾老年人的多种需求,提供文化娱乐、学习教育、聊天、心理咨询、代购代办等服务。对孤寡老人等特殊老年人,鼓励和倡导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志愿者服务、邻里互助等多种方式实施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可采取专人上门包户的方式提供服务。(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卫生局、老龄办)

2、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步伐。加大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机构的意见》(政〔〕8号)精神,对养老服务设施项目,在立项审批、规划选址、土地征用等方面予以优先和优,鼓励吸引和重点扶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不同档次的养老服务设施。通过新建和改、扩建的办法,办好示范性的养老服务设施。县社会福利中心要把养老服务设施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到“十二五”期末,要建成一所县级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每个镇均要建成一所以提供“五保”供养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农村敬老院,全县每千名老年人平均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同时,要重视建设具有老年护理功能的老年养老机构,为失能老人提供专业化的护理、康复服务。到“十二五”期末,要建成一所县级专业性养老护理机构,全县兴建的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中要有一半以上床位具备专业的护理、康复功能。全县养老护理康复机构床位数达每千名老年人10张以上。(责任单位:县发改局、规划建设局、民政局、卫生局)

3、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制定相关扶持政策,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城镇和农村求职人员到养老服务行业就业。建立以专业队伍为骨干、志愿者为主体、义工队伍为补充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对居家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实行全员培训、持证上岗,不断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城市社区设立一定数量的公益岗位招收居家养老服务护理专业人员,逐步建立一支护理专业人员队伍。到“十二五”期末,专业养老护理服务队伍的培训和持证上岗率要达到85%以上。养老机构内养老护理员与失能老人的比例不得低于1:3,与自理老人的比例不得低于1:10。发展壮大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鼓励和支持驻社区单位、居民、大中专院校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组织低龄健康老人为高龄、病残老人服务。(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老龄办)

4、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方针,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老龄产业,促进老龄产业稳步、健康发展。鼓励商家设立老年用品专柜,举办老年产品展示会,引导老年人更新消费观念和行为,着力开发、培育、规范和繁荣发展老年消费市场。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以社区(村)为基础的老年人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紧急救援、心理咨询等服务项目,以此带动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形式多样、功能完善、基本满足老年人需求的社会养老服务网络体系。(责任单位:县发改局)

(四)逐步完善老年社会管理体系,大力提高老年人“学乐为”水平

建立健全基层老年群众组织,进一步巩固以老年协会为依托、老年学校为阵地、离退休干部为龙头、老年群众为基础的老龄工作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服务社会的积极作用。

1、进一步加强基层老年协会建设。将老年协会纳入基层组织建设范畴,强化村(社区)党组织对老龄工作的领导,支持老年协会按照有关章程和规定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引导基层老年协会等老年群众组织规范发展。老年协会要在村(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老年人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服务社会的积极作用,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基本合法权益。结合村(社区)换届选举工作,重点选好、选强、选准老年协会会长。(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民政局、老龄办)

2、完善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和老年文体活动设施。增加资金投入,努力建设好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卫生、社区服务等公共设施(场所)。将老年文体活动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旧(城)村改造、新农村建设、新建住宅小区规划,同步规划,同步建设。要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开辟老年人文化和运动健身场所,倡导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优向老年人开放。进一步抓好村(社区)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建设,着力在提高档次,完善设施上下功夫,到“十二五”期末,全县力争有五分之一已建“三场”(气排球场、门球场、地掷球场)实施搭盖,建成棚式场地。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等方式,增加一批老年活动中心(室),每个镇至少要有一处独立的老年人活动中心,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所有村(社区)建有老年活动中心(室)。(责任单位:县发改局、财政局、规划建设局、民政局、文体局、老龄办)

3、巩固提高老年教育水平。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巩固提高老年教育水平为重点,着力办好现有的老年学校,优化老年教育资源,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不断创新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大力发展老年远程教育。健全完善县、镇、村(社区)三级老年教育网络,方便老年人参与学习、接受教育,到2015年全县镇级老年学校巩固率达100%,村(社区)级建校率达99%,老年人入学率达31%。大力开展“示范校”创建活动,“十二五”期间,县老年大学要办成全县性的老年教育中心、培训中心、科研中心,基本达到省级示范校要求;镇级老年学校要建成镇区老年学习教育和骨干培训基地,对村(社区)老年学校起带动、示范、指导作用,33%的镇级老年学校达到市级示范校要求。(责任单位:县委老干部局,县老教委、老年大学、老龄办)

4、不断提升老年文体活动水平。充实、巩固、完善县、镇、村(社区)三级老年人体育协会网络,重点抓好村(社区)级老年体育协会组织建设。继续采用“三位一体”模式即老年协会、老年学校、老年体育协会等涉老单位联合、协同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努力实现资源共享。县文体局要加强对老年体育的指导和扶持,重视培训老年体育辅导员队伍,推广适合老年人的体育项目和健身项目,为老年人自发的体育健身活动提供条件。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继续坚持每四年举办一届全县老年人运动会和每年举办一届全县老年人健身节;镇和村(社区)两级要积极开展协作赛、邀请赛、友谊赛、表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广泛组织和吸引老年人参与文体健身活动。至2015年,全县经常性参加文体健身活动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70%以上。(责任单位:县文体局、老体协、老教委、老年大学、老龄办)

5、鼓励支持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村(社区)和民间组织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各类人才市场、人才中介机构要把老年人资源纳入服务范围,建立老年人才信息中心,搭建老年人才与社会需求对接的服务平台。要鼓励、支持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和老专家参与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充分发挥老年群众组织联系老年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鼓励支持老有所为,积极组织老年人参与公民道德建设、公益事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移风易俗、民事调解、社区文化等社会公益活动,发挥老年人在关心、教育下一代的作用。倡导和支持老年人开展自助互助活动,发展老年志愿者队伍,鼓励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失能老人开展结对帮扶活动。(责任单位:县委老干部局,县人事局、老龄办、各涉老单位)

(五)巩固和完善老年维权体系,大力提高老年人合法权益保障水平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强化全社会敬老爱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意识。加大老年行政执法力度,巩固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协作机制,完善老年法律服务网络,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体现社会公平正义。

1、加大敬老宣传教育力度。司法行政部门要将《老年法》和《省老年人保护条例》等涉老法律法规纳入普法宣传教育内容,推动《老年法》宣传进社区、进农村,推动形成敬老法制观念。教育、团委、精神文明等部门要加强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教育,广泛开展“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在青少年和社会各界当中树立敬老爱老助老思想。宣传、广电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要给予曝光,形成人人谴责的舆论效果。基层老年学校、老年组织要经常开展法制教育,帮助老年人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文明办、老龄办、妇联等部门要经常开展推荐评选“孝亲敬老模范”、“敬老好媳妇”、“敬老好儿女”等活动,树立敬老典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努力营造尊老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氛围。(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文明办,县司法局、教育局、广电局、妇联、老龄办)

2、进一步完善老年人优待政策。县老龄办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我县优待老年人政策,进一步拓展优待服务项目,逐步降低优待起始年龄,放开老年人优优待政策的地域限制,鼓励社会各行各业提供老年人优待服务,督促检查各涉老部门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的具体情况,确保敬老优待政策落到实处。县直各涉老部门的负责人是本部门落实优待政策的第一责任人,要定期督促、检查敬老政策的落实,积极开展“文明窗口”创建活动,努力扩大敬老优待范围,丰富优待内容,提高优待服务质量。(责任单位:县老龄委各成员单位)

3、加大对侵害老年人案件执法力度。司法审判部门对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件要做到优先受理、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对交纳诉讼费用有困难的老年人要酌情减免。公安部门特别是基层派出所对严重侵害老年人人身权利的不法行为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妥善处理,对构成犯罪的要依法严厉惩处。(责任单位:县法院、公安局、老龄办)

4、加大老年人法律援助力度。认真贯彻《法律援助条例》,依托县法律援助中心、镇法律援助站和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进一步健全老年人法律援助维权网络;组织法律志愿者为经济困难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为老年人提供及时、便利、高效的法律服务。开展“老年维权示范岗”创建工作,重视做好涉老纠纷调解处理和老年人来信、来访工作,妥善处理老年人反映的实际问题。村(社区)基层老年组织要广泛开展“一访四查”活动,对不尽赡养义务的家庭、子女进行批评教育,责成其改正,直至协助老年人诉诸法律。(责任单位: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老龄办)

(六)加强和完善老龄工作体系,保证老龄工作健康发展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形势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老龄工作体系,形成上下贯通、管理有序、办事高效的老龄工作体制,为服务好数量日益宠大的老年群体、应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打好基础。

1、加强机构建设。根据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不断强化老龄工作机构,进一步理顺工作关系,增强工作职能,确保县、镇有老龄工作机构,保证其发挥“综合协调、参谋助手、督促检查”的职能作用。(责任单位:县委编委办、组织部,县人事局)

2、加强人员配备。按照所服务的老年人口数量,配齐配强老龄办工作人员。原则上老龄人口数量超过5万人的要配备5名以上专职工作人员,县老龄办要争取核定专项编制;每个镇要配备3-5名专兼职工作人员,并实行老年协会、离退休协会、老年学校、老体协等几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涉老工作运行机制。(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编委办、老干部局,县人事局、老龄办)

3、加强队伍建设。把老龄工作干部的培训、交流和使用纳入组织人事部门工作计划。注重培养一支热爱老龄事业,全心全意为老年人服务的干部队伍,不断提升他们的老龄工作水平。建立和完善老龄工作激励机制,认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培育和树立老龄工作“先进乡镇”、“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重视、关心老龄干部,帮助基层老龄工作者解决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充分调动这支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编委办、老干部局,县人事局、老龄办)

五、保障措施

加快推进老龄事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各单位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其重要意义,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推动我县老龄事业的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逐步完善老龄工作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强化对老龄工作的组织领导,真正把老龄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在部门管理、制定规划、出台政策、投入资金、培育市场、营造环境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县、镇老龄工作委员会要强化其办事机构,充分发挥其综合协调、督促检查、参谋助手作用。要加强对老龄工作进行督查,对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并作为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的主要依据。县老龄委各成员单位要发挥作用,按照承担的老龄工作职能,把老龄事业纳入本部门的工作规划,运用部门职能,协同推进老龄事业发展。进一步健全党政主导、老龄工作机构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齐抓共管老龄工作格局。(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县老龄委各成员单位)

(二)加大资金投入,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老龄事业长效筹资机制。“十二五”期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老年人口发展规模,建立老龄事业投入的增长机制,增加福利公益金、体育公益金对老龄事业的投入,保持老龄事业的投入增长与财政收入的增长同步。加大对老龄事业发展专项配套引导资金的投入,县财政要按老年人口每人每年5-10元标准安排,镇财政要按每人每年2-3元的标准划拨老龄事业发展专项经费。专项配套引导资金主要用于补助基层老年活动设施建设、探索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试验性举措、鼓励社会各界投资老龄事业的引导性资金、支持发展老年人福利事业、为老年人免费和优乘坐县城公交车购买保险等项目。认真贯彻执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机构的意见》(政〔〕8号),加大对养老服务机构资金投入。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老龄事业,培育老龄产业市场。充分发挥各级老年基金会、慈善组织和其他基金组织的作用,鼓励民营资本和境外资金投入老龄事业,引导慈善机构捐助老龄事业,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责任单位:县发改局、财政局、民政局、文体局)

(三)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做好新形势下老龄工作的措施和办法。针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主要从我县老年人社会保障、老年人管理教育、老年优待政策落实情况、百岁老人的走访调查、基层组织建设情况(人员配备、办公设施、经费投入)、基层老年文体活动阵地建设、老年协会组织建设、贫困老人、特困老人、失能老人、百岁老人的救助慰问、农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空巢老人情况等方面进行有计划、有重点的调查,向政府提出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应对我县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建议。建立老龄统计台账,形成统计工作制度,为老龄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责任单位:县发改局、民政局、人口和计生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文体局、老龄办、妇联)

高龄老人的好护理方法范文4

关键词:胆结石;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364.2+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0-107-01

胆结石是有胆囊内的结石所导致的疾病,而随着年龄的增加,胆结石的发病率也会不断地增加[1]。胆结石的致病原因一般有两种,一种就是不可逆的因素,如男性患者就明显少于女性患者,老龄患者也是明显多于其他阶段的患者,还有就是由于家族遗传等方面的因素;另一个就是可逆的因素,这种患病的原因与妊娠、肥胖、饮食习惯以及其他的一些药物有关。随着我国老龄化现象的不断加剧,我国的老年人的数量也是在不断的增多,也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老龄胆结石患者。而老年人相较于其他的患者来说自身的身体机能也会有着很大程度的衰退,对于病发时的表现也不是蛮明显,由此也常常导致更多的并发疾病,使得治疗的治愈率也有所降低。腹腔镜手术治疗就是一种对患者造成创伤小、痛苦小、治疗效果显著、康复快等方面的效果[2]。因此为了能够进一步的探究高龄胆结石患者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本院对收治的120例患者临床资料,以及临床上的症状表现与特点进行分析、探讨,现本文就对我院得到的结果进行如下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2年至2013年收治的120例胆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0例,女80例,年龄60~70岁,平均年龄51.1±5.7岁,手术之前对所有患者进行的彩超诊断表明患者都为胆囊结石,患者手术成功,均康复出院。

1.2方法

对老龄胆结石患者除了进行手术治疗之外,还需进行整个过程中的围手术期临床护理。(1)术前护理:叮嘱患者不要使用脂肪等含量较高的食物,由于手术患者需要在手术之前有着比较好的抵抗能力,需要对患者进行口服、注射维生素高、营养价值高的药物,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在手术之前12h也不易食用食物,最后就是做好腹部的清洁处理,对患者进行心肺等方面的常规检查,最后就是进行患者心理上的疏导,保证患者手术时的身心方面的良好。而在手术之前大多数患者都会出现心理焦虑、紧张等不安的心情,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耐心的健康护理疏导,增强患者对于手术的自信心,保证患者手术前心理上的平稳。(2)在手术之后要对患者进行排尿方面的诱导护理,并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简单的下床活动,进一步的提高康复速度;叮嘱患者一些术后的食物禁忌[3];保持患者卧床是的舒适与安全,防止出现呼吸不畅等现象;对患者的伤口需要进行严密的观察,保持伤口的干燥、清洁,避免出现伤口感染,撕裂等不良现象;对患者进行术后的营养调理,保证患者的身体恢复[4];还需要对患者进行严密的心率与血药的监测,时刻注意患者的面部表情、皮肤湿度、体温等一系列的检查,一旦出现不正常现象需要及时进行处理,保证患者的病情稳定。(3)在患者出院时,需要叮嘱一些术后的回家调养的注意事项,对使用维生素、蛋白质高的食物,并在半年和一年的时候进行简单的健康复查,并进行跟踪回访,保证对患者病情的康复。

1.3统计学处理

本实验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文中的实验数据进行相应的数学统计计算与分析,并在各个数据使用卡方与t检验,以P

2结果

所有患者进行腹腔镜治疗之后,没有一例手术出现失败,老龄患者治疗之后的并发症、术后心率失常率、术后的血压波动分别为65.0%、10.0%、20.0%;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明显发现老龄组在在并发症、术后心率失常率、术后的血压波动上的比例比较大,但是在通过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之后,术后康复速度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3讨论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老年人的发病人数也是在不断的增多,而老龄胆结石疾病就是众多疾病中的一种。为了减少患上胆囊结石胆囊结石的患病率,一般有以下几种预防措施:(1)保证每天早晨食物的摄取量与早餐的时间合理,规范每天的早餐习惯。(2)保证每天的正常按时进餐,避免出现暴饮暴食。(3)在食物上也需要尽量多食用纤维含量较高的食物,避免食用高热量的食物。(4)保证每天的锻炼控制,进行积极保健活动。在早期没有比较明显的临床表现,常常会被诊断为比较常见的胃病。除此之外,由于结石在胆囊内的只有活动也常常导致医师误诊为无症状的胆囊结石。对于比较严重的胆结石常常发展为急性的胆囊炎,导致胆囊的穿孔,出现比较严重的临床后果[5]。

通过对我院于2012年至2013年收治的120例胆结石患者进行腹腔镜的手术治疗,并对高龄胆结石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的康复治疗,并对对老龄胆结石患者进行全程的病情观察记录护理,老龄患者的术后康复时间大大的减少,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康复速度,对于临床上的高龄胆结石患者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有着很好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雪芬. 腹腔镜治疗20例高龄胆结石患者围手术期护理[J]. 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6):73-74.

[2]董文侠. 高龄胆囊炎、胆结石患者围手术期预见性护理[J].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4):118+130.

[3]刘玉红,金莉,高建萍. 高龄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安全管理[J].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1,32(09):939-940.

[4]曾化英,冉小燕. 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1,09(05):105-106.

高龄老人的好护理方法范文5

一、“十一五”期间老龄事业发展简要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区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全区以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医疗、救助、发放生活补贴为主要内容的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以敬老院、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为主的老年福利设施建设快速发展,街道、社区老龄工作扎实开展,基层老年协会建设工作为全市树立了标杆。各级惠老政策不断出台,让广大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先后被评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省敬老模范区”、“省长寿之乡”、“市敬老模范区”。

“十一五”期间,全区的老龄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养老、医疗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尚不配套,老龄工作体制机制还难以适应当前老龄事业发展的要求,老龄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等。

二、“十二五”期间全区老龄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坚持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满足广大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实现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

(二)总体目标

完善提高养老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健全老年生活品质保障体系,加强老年权益保障体系,强化老龄工作组织体系,加快发展老龄产业体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让老年人生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促进社会更加文明、和谐。

(三)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老年人的根本需求,以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为出发点,为老年人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实际问题。

2.坚持协调发展。结合城市化进程,加强基层老龄工作,统筹做好家庭赡养和社会保障、物质供养和精神关爱、场所建设与尊老风气建设的有机结合,促进城乡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坚持全民关爱。强化政府责任,动员社会参与,督促子女履行养老义务,改善老年人晚年生活。

4.坚持和谐共享。整合资源,帮弱助贫,社会福利实现由补缺到适度普惠的转变。

5.坚持德治与法制结合。弘扬中华孝道美德,不断完善宣传教育和法律援助机制,依法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提高养老社会保障体系

1.提高老年人养老保障水平。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到年,参加企业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数比“十一五”期间增加3.5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继续做好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发放工作,逐步扩大补贴发放范围。倡导经济条件较好的社区为老年人发放生活补贴。

2.提高老年人医疗保健水平。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逐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及补偿比例,提高参保老年人的财政补贴标准。在区医院设立老年门诊或老年护理专科,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要设医务室,符合医疗保险定点资格的纳入定点范围。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每万人拥有标准床位数达到52张,医护比达到1:1.2。老年人健康教育普及率、健康档案建档率分别达到80%以上。逐步实现每年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免费体检。加强老年人健康教育及长寿科学研究,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能力,促进健康老龄化。

3.提高困难老年人社会救助水平。把困难老年人作为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司法救助、法律援助的重点对象,加大救助力度。城乡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全部纳入低保范围,低保标准随经济社会发展适时进行调整。提高农村“五保”老人供养水平,对因特殊原因遇到困难的老年人给予救助。

(二)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1.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建立老年人口信息系统,准确掌握老年人状况和需求。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覆盖范围,建立养老服务信息供求平台,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实用的养老信息服务。依托街道中心敬老院设立低标准收费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提供托管照顾、午休餐饮、康复娱乐等日间照料服务。

2.充分发挥社区养老服务的依托作用。加大各级公共财政投入,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参与,不断改善养老服务设施和条件,根据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逐步完善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社会化、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开展短期托养、日间照料及助餐、助洁、助浴、助医、助行、助购等生活服务。在有条件的社区建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在老年人家中设立“社区养老互助点”。

3.科学规划养老服务机构。采取公办、民办、民办公助、公建民营等形式,加快建设一批设施齐全、功能完善、不同档次、形式多样的养老机构。到“十二五”末,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不低于36张。区级建设一处5300平方米以上的区老年公寓(安老院),搞好医养结合,解决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问题,开展长期护理和关爱服务。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在新建或改建的居民区,按区域面积和人口数量配套建设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活动中心等多种类型的养老服务机构。加强养老机构规范化管理,建立监督评估机制,促进养老机构健康发展。

4.加快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新建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和养老机构场所无障碍设施率达到100%。对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要制定改造计划,增补无障碍设施。到“十二五”末,实现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设置率不低于80%,各类公共服务建筑物无障碍率不低于60%,老年人服务设施无障碍率不低于90%。建立由老年人组成的监督队伍,对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维护工作进行社会监督。

5.全面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素质。加强护理康复、精神心理等专业人才培训,提高对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和护理水平,为养老服务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和专业技术支持。加强养老服务职业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逐步实现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

(三)健全老年生活品质保障体系

1.加强对老年人的精神关爱。加强敬老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孝道文化,深化“精神赡养”理念。倡导敬老崇文、尊贤尚德,把国学教育、孝道教育纳入青少年和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加强老年人心理健康等科普教育,设立老年人聊天、心理咨询等服务场所,为老年人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动员社会力量对空巢、独居老人开展志愿结对关爱活动。

2.加快老年文体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区、街道、社区三级老年活动场所的档次,提高使用率。借助百姓乐园—区老年活动中心的综合功能,对各老年文体组织进行整合,将其打造成老年文体组织的骨干培训基地,使其成为全区老年文化的中心,打造“学习型老龄”、“健康型老龄”、“和谐型老龄”品牌。到年,各街道均建成一处以上集文化、体育、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老年活动中心,面积要达到2000平方米以上。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建成率达到100%(不含旧村改造社区),新建活动中心面积应达到300平方米以上,基本形成15分钟老年文体活动服务圈。实施文体惠老工程,分期分批为经济困难社区老年活动中心配发图书、音响、乐器、健身器材等活动设施。社会或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免费或优惠向老年人开放。

3.丰富老年人文化体育生活。加强基层老年文艺组织和队伍建设,培训骨干。继续开展“万名老人练太极”活动,举办各类培训班,组织老年文艺汇演,歌咏比赛,组织老年人外出旅游,在人力、财力、物力上支持各级老年群体组织的工作。全区每两年各举办一次老年文艺调演和一届“七彩华龄”老年文化艺术节,每三年各举办一次老年运动会和老年体育大展示活动。广播电台、电视台要办好老年文化专题节目。组织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文化产品和服务,组织地方剧团、老年文艺团体到社区演出,为老年人送快乐、送健康。

4.大力发展老年教育。把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加强老年教育培训设施建设,办好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各街道要建有一所中心老年学校,有条件的社区要开办老年学校或老年课堂。到“十二五”末,老年人入学率达到20%以上。探索在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社会养老机构开办老年教育。有效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开展老年教育。

5.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把老年人力资源纳入全区人力资源服务范围,搭建老年人才与社会需求对接的服务平台。鼓励具有专业技能的老年人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指导、经营管理、咨询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等活动。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鼓励老年人开展多种形式的老有所为活动,在基层社会治安、移风易俗、民事调解、养老服务、社区文化、低碳节能、环境保护等社会事务中发挥作用。

(四)加强老年权益保障体系建设

每年6月份为全区老年法规宣传月,各有关单位、各街道、各社区要组织相应的宣传活动,提高公众依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观念,提高老年人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把尊老敬老养老作为考核、提拔、任用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依据。司法部门要将老年法律法规列入“六五”普法规划,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各老年大学要将老年法律法规的内容列为必修课。在旧村改造中,要制定相关惠老政策,防止子女侵占老年人房产、财产。设立“老年维权岗”,对涉老案件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开设“流动”法庭,对行动不便等特殊情况的,要上门立案,进村开庭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建立健全老年司法救助、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网络,加大对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惩处力度,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断研究探讨加大老年人乘车优惠力度,扩大优惠范围。

(五)强化老龄工作组织体系

加强各级老龄工作机构建设,强化职能,配齐配强队伍。积极探索建立适应老龄事业发展要求的工作机制,区级每万名老年人配备一名专职老龄工作干部,街道老龄办设不少于一名专职老龄工作人员,各社区安排老龄工作协管员。加大老龄事业投入,保证老龄工作有钱办事。各街道老年协会每年由街道财政列支3-5万元经费,用于开展为老服务、老年活动。发挥区老年学学会、老摄影家协会、老文艺家协会、老旅游家协会作用,加强各级老年协会建设,达到组织百分之百建立,场所百分之百具备,活动百分之百开展。抓好基层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发挥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保护、自我服务和服务社会的作用。成立各类为老服务志愿者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关注支持老龄事业,形成发展老龄事业的社会合力。

(六)加快发展老龄产业体系

要抓住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机遇,大力发展“银龄经济”,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老龄产业。引导企业开发、生产和销售经济适用的老年产品和服务,优先发展养老护理、康复保健、社会服务和老年特殊用品产业,积极推进老年旅游、养生保健、心理健康等为老服务产品供给,研究开发适合老年人的金融、理财、保险等服务,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

依托省长寿之乡的优势,开展为百岁、高寿老人上门服务、健康查体、膳食指导等活动。打造健康长寿旅游业品牌,开展长寿登山健身游、长寿养生度假游等项目,开发长寿农家宴。打造长寿健康疗养业品牌,与酒店、老年公寓等合作,开展休闲度假、疗养式养老等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把老龄工作纳入区、街道两级绩效考核内容,把敬老助老办实事作为评价干部人品官德的重要内容。各级老龄工作机构要发挥好牵头组织协调作用,做好情况调度、信息交流、服务配合等工作,各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齐抓共管,密切协作,形成合力。

(二)完善投入机制

通过年度列支、政策扶持、项目推动、提供服务等措施,加强区、街道、社区老龄工作经费保障。建立老龄事业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金、慈善捐赠支持老龄事业发展。探索建立区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动员、引导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老龄事业发展。

(三)加强机构建设

要进一步完善各级老龄工作机构,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老龄工作机构履职能力。发挥好各级老年协会、老年团体组织的配合功能,健全完善专兼职结合的老龄工作人员队伍,提升基层老龄工作的整体水平。

(四)扩大老龄宣传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山墙文化等各类媒体和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老人节期间开展“敬老月”活动,大力宣传人口老龄化形势和发展老龄事业的意义、政策及先进典型,不断强化全社会的老龄意识和尊老敬老观念,营造有利于老龄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高龄老人的好护理方法范文6

【关键词】心肌梗塞;高龄;情绪;持续异常;护理干预

临床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影响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特别是对于影响老年人近年来,临床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趋势。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往往与情绪有关的风险因素的患者持续异常。帮助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在短期内有效抚平心理异常和在医院的临床护理,采取适当的应急措施,可以有效地稳定病情,积极配合治疗,病情突变,甚至是老年患者减少猝死的发生率。稳定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缓解心绞痛,减少发病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对我院62例心肌梗死的老年护理临床实施的整体效果紧急干预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共纳入62例高龄患者,均有心肌梗塞合并情绪持续异常表现。男38例,女24例,年龄73-88岁,平均76.5岁。

1.2方法应用入院的病人进行情绪反应和自评量表指标分析,临床护理进行必要的干预。无法独立完成自评量表的病人,向病人详细解释后,帮助患者进行分析,目的是准确地掌握病人的心理特点。临床护理紧急干预的要求必须是面对面的病人的心理沟通,以确定病人的心理应激,耐心地回答问题,尽快以取得患者的信任,通过分析患者的情绪变化,使得患者认识到错误并及时和正确的进行压力释放。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如放松训练,每天清晨和傍晚均匀的进行深呼吸,10分钟/次,以扩大肺活量,增加氧气含量的患者,也鼓励患者根据个人选择合适的进行喜好音乐曲目的欣赏,可以通过使用的语言治疗缓解患者情况,许多患者说,能得到鼓励的话,心理顾虑会相对减少。通过知识的宣讲,让患者与其住院病人和他们的家人进行对话,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关心,支持和鼓励,并及时准确地根据对病人的护理与心理特点,尽可能释放精神压力,帮助病人更好地理解和正确应对过程所造成的各种心理问题,增强适应性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让病人了解疾病的护理水平,入院后,告知患者需卧床休息一个星期,辅导家属进行心肌梗死护理进行必要知识的学习,以帮助家属了解如何妥善照顾老年患者,使患者得到科学的护理,始终保持良好稳定的心理状态。

2症状分析与护理应对

心肌梗死是老年患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在临床上,有非常明确的证明,在人体内最容易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心血管系统功能,从而引起相关的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和恢复与患者复杂的心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有研究证明,尤其是老年组,应激反应状态,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和心肌梗死的发生有很大的关系。高龄患者心肌梗死的心理反应是极其复杂的,往往合并有焦虑,心理持续异常等情绪障碍,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相关的疾病所造成的身体和精神痛苦,高龄患者所面临的经济负担,亲情关系,社会的支持程度,患者对战胜疾病缺乏信心,怕病情恶化,死亡等都会造成心理影响。持续的心理异常可以引起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的患者体内,趋化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导致疾病朝着坏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些消极心理的产生与高龄患者的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亲情关系和社会支持等因素密切相关。应对心理压力的重要中介因素,直接影响应激反应的性质,强度和结果。有关临床研究证明,帮助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积极,科学,适宜的应对方式,可以大大提高老年患者对治疗和护理遵守。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可避免地面对老人,体弱多病,经济和心理压力方面,护士应该尝试作出努力,积极响应病人,避免消极应对,努力提高中老年患者去战胜疾病的信心,无法进行必要的科学定制的临床治疗期间,适当的帮助病人进行活动,帮助患者提高自我保健技能。此外,护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独立评估病人的心理状态,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和产生情绪障碍,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方法,有针对性地给予临床护理干预,提高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这些措施可以从多个环节,多种方式开始,无论是从培育良好的心态出发,你也可以制定积极的应对方式。应帮助患者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和使用,如血缘关系、亲密关系、社会关系等。社会支持系统越健全,对抗压力的能力越强大,从而及时预防和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

3多元护理与干预效果

3.1环境护理干预舒适,安静的环境中,大家会感到轻松愉快,尤其是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老年患者送往医院紧急协调安排,优先到急诊室或小病房,室内物品,用具摆放有序,有利于临床的高度重视,并提高患者住院环境的适应程度。通过感觉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允许前入院的老年患者急躁,恐惧,焦虑,痛苦,失望,恢复健康状态,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允许的心脏速率,血压下降,人体的生理功能的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帮助患者通过保险公司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