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nec护理诊断及措施范例6篇

新生儿nec护理诊断及措施

新生儿nec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1

关键词 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护理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一种严重威胁新生儿的胃肠疾病。临床上以腹胀、呕吐、便血为三大主要症状,是新生儿尤其是未成熟儿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国外报道目前死亡率为存活新生儿的0.5%。2000年3月-2007年5月,我院共接治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47例,经精心治疗及护理,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将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我科2000年3月~2007年5月共收治NEC患儿47例,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NEC诊断标准。其中男25例,女22例;胎龄

临床治疗:47例确诊后即给予禁食、持续胃肠减压、静脉营养、纠正酸碱平衡紊乱及水电解质紊乱,对症治疗,并积极给予抗生素抗感染。

临床疗效:47例患儿治愈42例,平均住院15±0.8天,2例自动出院,肠穿孔3例,转外科手术治疗,1例死亡。

护理

一般观察:观察患儿神志、面色、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是否有呼吸暂停、心律减慢、烦躁不安、抽搐等。同时还应密切观察有无脱水的表现,皮肤颜色、弹性、前囟凹陷的程度及尿量的改变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是否有手术指征,如气腹或门静脉积气,腹壁红肿,腹腔穿刺液为血性或浅褐色,有腹膜炎表现,大量便血,完全性肠梗阻,腹部有肿物,休克或明显的酸中毒表现,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呕吐物的观察:呕吐物的颜色是否为鲜红色、咖啡色、黄色、草绿色、白色黏液,呕吐物的量,并留取标本及时送检,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处理。

大便的性状的观察:大便的次数、量、性状、颜色、黏稠度等,是否为水样便、墨绿色便、鲜红色便,黏液血便、黑便或果酱样血便,有无坏死脱落的肠黏膜,及时标本送检以明确病情变化。

腹胀程度的观察:每日定时测量腹围并记录。观察腹胀的程度,如腹胀如鼓、稍腹胀,腹壁张力是增高还是腹软,严重者腹壁可出现红斑及板结。腹部触诊有压痛感、腹壁肌张力高有捻发感。肛管排气对减轻腹胀效果不明显,而胃肠减压具有明显减轻腹胀的作用。

饮食的护理:必须绝对禁食、禁饮,一般禁食8―12天,轻症禁食5―6天,病情重时需禁食10~15天或更长。待患儿无呕吐、腹胀消失、大便潜血转阴性、有觅食反射,临床状况好转后开始恢复饮食。一般先进食或鼻饲5%葡萄糖水,观察无呕吐、腹胀、胃潴留等异常后,再改为1:1稀释的牛奶,逐渐过渡刊全牛奶,量由少到多。喂奶前先从胃管中抽吸胃内容物,如胃内潴留量超过2ml,则停喂1次。在恢复喂养过程中,如患儿再次腹胀及呕吐,需再次禁食。不可开奶过早或增奶过快,否则易复发甚至病情恶化。

胃肠减压的护理:NEC一旦确诊即同时进行胃肠减压。新生儿胃肠减压的方法,一般根据腹胀的情况间断抽吸,如用负压持续吸引,负压为30~40mmHg(1mmHg=0.133kPa),应用负压吸引时注意调节,防止吸力过小无效,吸力过大造成损伤。保持引流管通畅,每2小时用生理盐水冲管1次,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质,正确记录引流液的总量,以供分析病情、计算液量作参考。通过插胃管持续胃肠减压,不但可改善肠壁血液供应,减轻腹胀、呕吐,防止呕吐引起的窒息。还可减轻胃肠蠕动,减少胃肠出血,并提供了鼻饲牛奶的途径。

药物输入的护理:NEC患儿进食期间完全依赖全静脉营养,每天根据补液总量合理安排补液顺序、速度,同时兼顾抗生素的滴入,以保证抗生素达到有效浓度,使其即达到治疗目的又能将全部液体均匀输入,液体输入过程中,要严格无菌操作,熟练穿刺技术,防止药液外渗,控制好输液速度,防止静脉炎的发生,密切观察穿刺部位皮肤有无红肿、液体外渗等,以便及时更换穿刺部位。

口腔的护理:NEC患儿因禁食而口唇干燥,每日用生理盐水或50%苏打水做口腔护理,防止口腔细菌的滋生,口唇涂碘甘油。如合并鹅口疮发生,则可在使用苏打水口腔护理的同时可局部外涂制霉菌素。50万U/日,3次/日。

皮肤的护理:每天用温水清洗患儿的颈部、腋窝、会阴,大便后及时清洗臀部。涂鞣酸软膏,预防红臀的发生,被服柔软,尿布经高压灭菌后使用。

异常体温的护理: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因其体温中枢发育不成熟,皮肤散热迅速,产热能力差,常呈低体温,故应注意保暖。体重小于2000g早产儿,应在暖箱内保暖,以保持体温恒定,防止硬肿症的发生。将暖箱预热,待暖箱温度达到32℃时将患儿放入暖箱内,逐渐升温,每小时升高0.5℃,直至暖箱温度升至34℃,患儿体温维持在36~37℃,每小时测体温1次,体温恒定后改为每4小时1次。每n的治疗与护理尽量集中在箱内进行,避免反复操作而增加散热。体重大于2000g的早产儿可在箱外保暖。保持室温在22~24℃,相对湿度在55%~65%,用柔软的棉被将患儿包好,冬天可使用热水袋,应避免烫伤。每小时测体温1次,体温恒定后改为每4小时1次。

新生儿nec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2

【关键词】  新生儿;坏死性肠炎;手术治疗

(声明:本站文章仅给需要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交流学习参考。翰林医学论文网免费 提供。部分资源由工作人员网上搜索整理而成,如果您发现有哪部分资料侵害了您 的版权,请速与我们后台工作人员联系,我们将即时删除。客服qq:88970242.后台 工作qq:928333977)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 )是一种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的疾病。该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如治疗不当会导致病人数日或数周内死亡。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所增加,常见于未成熟儿,临床上以腹胀、呕吐、便血为主要表现,腹部x线平片以肠道充气、肠壁囊样积气为特点。我院及花都区人民医院1995年9月~2007年1月共手术治疗nec患儿7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7例,男4例,女3例;年龄1~31天,平均8天。发病前没有明确病因,从出现症状到明确诊断时间为2~5天。

    2.临床表现 

多见于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常有窒息史。最早出现反应差、拒食、呕吐(6例,占86%)、腹胀(5例,占71%)、腹泻(6例,占86%)和便血(7例,占100%)等症状。早期出现频繁呕吐,多为胃内容物及胆汁,可吐出咖啡样物(3例,占43%)。轻症仅有中度腹胀,可无呕吐,大便 2~3次/d,稀薄,颜色深或带血,潜血试验阳性。重症腹胀明显,可见肠型,粪便如果酱样或柏油样,或带鲜血有腥臭味。若不积极治疗,病情急剧恶化,患儿面色苍白、四肢发凉、高热或体温不升、代谢性酸中毒、黄疸加深、呼吸不规则、心率减慢。2例出现休克、dic,2例出现肠穿孔、腹膜炎。

    3.辅助检查 

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明显核左移,部分呈现毒性颗粒;大便检查呈肉眼血便,镜检有大量红细胞;6例b超检查均有程度不同的腹水,腹腔穿刺有血性液;x线检查肠道充气,有多个液平面,2例具有特征性的肠壁囊样积气,可见多个小气泡或线状气体阴影沿肠管排列。肠穿孔时可见膈下游离气体形成气腹。

    4.治疗及结果 

本组均经手术治疗,术中见腹腔血性腹水,肠管普遍扩张积气,肠腔积血,肠管呈节段性暗红和水肿,伴有淤斑,病变累及部分肠段肠壁出血,呈紫黑色,肠系膜多伴有炎性水肿、淋巴结肿大。坏死肠管与正常的肠管有明显的分界线,术中将坏死肠段切除并行端端吻合。其中2例结肠切除(长度分别为升结肠20 cm和升横结肠35 cm),4例小肠切除(长度分别为回肠25 cm、回肠30 cm、空回肠40 cm、空回肠50 cm),1例回肠和结肠各部分切除(长度分别为40 cm、35 cm)。术后给予禁食补液、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以及抗感染等综合治疗,除2例(切除空回肠50 cm者和回结肠一起切除者)因中毒性休克死亡外,其余病例均达临床治愈。

讨 论   

1.病理特点 

nec病变主要累及小肠和结肠,食管、胃、十二指肠及直肠很少受侵犯。其临床病理学特点[1]:肠管坏死出血为其特征性表现,病变常呈节段性,严重者融合成片,肠黏膜水肿、糜烂、出血,可有溃疡形成,甚至发生坏死及穿孔。肠腔内充满血性液及坏死物,病变从肠黏膜开始,迅速累及肠系膜及腹膜,腹腔常有血性积液,形成弥漫性腹膜炎,发生肠梗阻,病变肠段血管内血栓形成导致循环障碍。

    2.发病原因

 

nec发病原因至今尚未明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 肠道缺血和缺氧:新生儿窒息、缺氧、呼吸窘迫、先天性心脏病、低温、换血、严重感染、腹泻、血液浓缩以及呼吸衰竭等引起低氧血症或低血容量休克,血压下降,心搏出量减少,机体为保证脑、心等重要器官的供血,体内血液重新分配,致肠道、皮肤、肾脏供血减少。由于肠道缺血,肠道分泌保护性黏液减少而引起肠黏膜损伤,使肠道内细菌侵入而坏死。②喂养因素:本病多发生于人工喂养的早产儿。由于免疫球蛋白a(1ga)主要来自母乳,人工喂养儿肠道黏膜缺乏iga的保护,利于病菌生长与繁殖。另一方面,人工喂养儿奶晶配方若其渗透压过高时,大量的液体必由血循环转入肠腔,影响血容量和肠系膜的灌注,导致肠道缺血,引起肠黏膜损伤。③感染:坏死性肠炎与感染有关,病原多为细菌,其中常见于革兰阴性杆菌,以产气杆菌、大肠杆菌、沙门菌、链球菌、某种痢疾杆菌及绿脓杆菌等为主。临床也有部分病例在患流行性腹泻时或无任何诱因下发生本病。

    3.诊断 

根据临床特点及腹部x线检查可作出诊断。但必须与巨结肠合并小肠结肠炎、新生儿出血症、急性细菌性痢疾以及功能性肠麻痹(以腹胀为主,无便血,x线无肠壁积气)相鉴别。早期诊断是降低病死率的首要因素,本病早期常出现呕吐、腹泻及不典型的血便等,随着病程的进展,出现腹胀并逐渐加重,常因表现为肠梗阻而误诊。临床检查发现腹壁水肿、发亮,男孩还可合并阴囊水肿,此时多已出现消化道穿孔、腹膜炎。

    4.内科及手术治疗 

内科治疗包括禁食禁水、胃肠减压、营养支持、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及抗感染等。有下列情况发生时均应积极实施外科治疗:①有腹部体征加剧而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肠道反复多次出血不能控制者;②腹膜炎症状加重考虑有肠坏死或肠穿孔者;③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或脓血性渗液者;④出现中毒症状及休克倾向者。术前要改善血液循环、纠正代谢障碍。术中肠管尚无明确的坏死表现,不伴有大量出血或穿孔可不作处理;若肠管生机尚不能确定时,宜行局部热敷,加大经鼻吸入氧气量或普鲁卡因封闭肠系膜,并将肠管纳入腹腔观察10~15分钟后再检查决定处理方式。如果病变肠管已坏死或穿孔或伴大量出血,病情允许则切除坏死肠段,尽量一期吻合[2],如肠管端端吻合术。由于肠坏死是由黏膜下层开始的,实际肠黏膜的坏死往往超过肠管表面所见到的范围,因此,切除时要注意辨认清楚病变大小及范围,切除肠管的长度应超过所见到坏死的肠浆膜面,并注意保留健康肠管,防止肠系膜血管损伤,以利于吻合,否则如断端血循环障碍势必导致肠瘘。对病变广泛者,可切除主要病变或行肠造瘘[3,4],对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及术中休克严重者可行肠管切除后外置造瘘,日后再行二次手术闭瘘[5]。本组死亡2例,均为中毒性休克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所致。应指出的是手术切除坏死病灶是治疗该病中毒性休克的基本措施,积极有效地扶持心肺肾功能是治疗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孙喜龙.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35例病理分析[j].辽宁中级医刊,1981,6(1):20-21.

[2]黄洁夫.腹部外科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26.

[3]lessin ms,schwartz dl,wesselhoetf cw.mutilple spontaneous small bowel anastomosis in premature infants with multisegmen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j].j pediatr surg,2000,35:170-172.

[4]warner bw,falcone ra.images in chinical medicine:pneumatosis intestinalis[j].j pediatr,2003,143:543.

新生儿nec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入住河南省人民医院NICU中50名新生儿,均在我院产科出生,生后1 h内由新生儿科医生直接护送入病房,其中男35例,女15例,纳入标准:入院时新生儿危重症评分[2]均为75分以下,胎龄37~41周,体质量2005~4350 g。排除标准:先天性多发畸形,染色体遗传性疾病,以及出生时即诊断的先天性感染。该研究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取得家长书面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分组 患儿被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一组给予鼻饲或口服益生菌,为治疗组,另一组则不予益生菌,为对照组,其他均予以常规抗感染、支持等对症处理。益生菌采用复方嗜酸乳杆菌口服片剂,每片含中国株和日本株嗜酸乳杆菌5×106个,治疗组患儿在开奶后即经口服或鼻饲予以服用,每次0.5片,每天2次,连续服用8 d。

1.2.2 喂养方案 待患儿生命体征平稳时,由2~3 mL/次,间隔2~3 h开始进行喂养,每天增加奶量不超过20 mL/(kg·d),如果患儿出现胃潴留奶量超过前6 h总奶量的25%,或出现腹胀及血便等,则暂停喂养,待患儿上述情况好转后再继续增加奶量,直到每天总奶量达到150 mL/kg,认为实现全胃肠道喂养;此外每位患儿生后24 h内即开始给予氨基酸等静脉营养,直至胃肠道喂养奶量达到100 mL/kg为止。

1.2.3 观察指标 两组患儿均在入选时、应用益生菌第4天及第8天进行新生儿危重症评分[2],同时观察每名患儿开始胃肠道喂养的时间,达到全胃肠道喂养的时间[3],医院感染[4](肺炎、晚发型脓毒血症)及MODS的发生率,并记录患儿的住院时间及预后。

1.2.4 标本采集 分别在入组第4天及第8天留取2 mL静脉血,经离心分离血浆后置-70 ℃冰箱保存待测。

1.2.5 检测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中C3,C5水平,由专人严格按照说明操作,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相关指标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TATA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入选新生儿的基本情况

所有入选新生儿在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出生方式、母亲患病率及宫内缺氧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因包括:败血症,肺炎,NEC(坏死性小肠结肠炎),DIC(播散性血管内凝血),重度窒息,NRDS(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硬肿症,化脓性脑膜炎(见表1)。

2.2 新生儿危重症评分变化

所有患儿在入组时进行新生儿危重症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入组4 d后,两组的危重症评分有所不同,治疗组为(84.32±4.03)分,而对照组为(82.24±5.84)分,治疗组略有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入组8 d后,这一差别进一步明显,治疗组为(90.8±2.24)分,对照组为(87.28±5.35)分,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其他临床指标比较

两组患儿均在2 d左右开始胃肠道喂养,治疗组(8.16±2.61)d即可达到全肠道喂养,而对照组则要(10.92±4.32)d(P

2.4 补体水平比较

治疗组患儿血清补体C3,C5含量在入组第4天与对照组新生儿相近,入组第8天时较对照组水平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人体内的肠道是危重症患者并发脓毒血症重要的细菌和内毒素来源,是MODS的始动器官之一,将益生菌应用于危重症患者的治疗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益生菌曾被广泛应用于腹泻、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的治疗,近年来不断有在危重症患者中服用益生菌取得疗效的报道[5-6]。

对于新生儿而言,胎儿期在母体内处于相对无菌的状态,出生后数 h胃肠道内的菌群结构才开始形成,4~6岁才能达到成人水平。如果这一期间的发育过程受到干扰,肠道内的细菌就会处于失衡状态,导致病原菌的定植。尤其在危重新生儿中,由于疾病的重大打击,胃肠道处于应激状态,甚至消化道出血,加上抗生素的应用等,肠道的微生态环境更为恶化。而益生菌可以恢复或提供肠道发育成熟及维持稳态所需要的细菌株,从而建立完整的肠黏膜屏障,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减少肠源性感染,起到预防感染的目的。有人发现,应用益生菌可有助于减少早产儿NEC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3]。目前在NICU中,足月儿患者也占有相当比例,与早产儿所不同的是,足月儿胎龄大,体质量大,各系统发育相对成熟,病因以缺血缺氧以及感染等为主,胃肠道营养建立和疾病恢复时间也较早产儿快。

本研究中所有患儿均为足月儿,胎龄平均38周左右,出生体质量平均为3000 g左右,剖宫产率约为70%~80%,患儿母亲多为病理状态下生产,存在妊高症、胎盘早剥、胎膜早破、心功能不全、血小板减少、肝肾功能异常等,合并症高达50%~60%。剖宫产儿由于产时没有经过产道,失去了与母体菌群接触的机会,加上入住NICU母乳喂养中断,无法形成人体内正常的菌群,相反会使一些院内病原菌在体内定植[7]。以上这些危险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益生菌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临床中较为常用的益生菌主要有乳酸杆菌类、双歧杆菌类、链球菌属等,这些细菌均为专性或兼性厌氧菌,能够产生乳酸,提高肠道酸度,固有的生物特性使它们能在人体肠道内较病原菌占有优势[8]。故本研究也采用了以乳酸杆菌为主要成分的口服制剂进行观察。

近年来在新生儿领域中,胃肠道喂养日益受到重视,尽快建立并完善新生儿胃肠道营养,已成为儿科医生的共识。而在危重症患者中胃肠动力往往会受到抑制,从而引发一系列并发症,比如:喂养不耐受,胃肠道黏膜萎缩,通透性增加,甚至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及MODS[9]。本研究中,所有患儿均在生后2~3 d即开始胃肠道喂养,服用益生菌后,患儿奶量增加较为顺利,胃潴留、腹胀、呕吐等现象明显下降,喂养耐受性提高,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明显缩短,而没有给予益生菌的新生儿的这一过程则明显延长,从而相应增加了静脉营养的时间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率。这说明益生菌可以明显改善新生儿的胃肠道喂养,促进食物消化吸收。

NICU的医院感染(NI)发生率高[10],是危及危重新生儿的重要死因之一, NI可以表现为血流感染、消化道感染、肺炎、皮肤感染及中枢系统感染等,其中以血流感染及肺炎最为常见[11]。随着各种先进救治措施的广泛应用,NI的防治面临新的挑战,近年来早期使用益生菌的预防作用已引起关注。本研究中,治疗组患儿肺炎及MODS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而晚发型脓毒血症也有降低趋势。现有益生菌用于新生儿的报道多与预防早产儿NEC有关,但是从本文来看,不仅是早产儿,益生菌对其他危重症足月儿同样有良好的NI预防作用。究其机制也与益生菌增强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有关。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抗微生物效应,抑制上皮细胞炎症反应,影响先天性及适应性免疫细胞功能,促进Tr细胞发育[12]。

新生儿出生后受母体的影响逐渐消退,同时自身免疫系统迅速发育,免疫功能的变化特殊而又复杂,目前这方面以研究细胞和体液免疫居多[13-14],而补体系统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主要由肝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是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补体不受母体的影响,对新生儿自身的免疫功能评价有一定意义[15]。补体的生物学功能包括: 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调理作用、参与炎症反应、清除免疫复合物、免疫调节作用,低补体水平将不能很好发挥补体等生物学功能,从而导致易患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在本组资料中,尽管治疗组患儿血清补体C3、C5含量较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两者整体水平上都呈上升趋势,由于本文观察时间所限,所以益生菌对补体的长期影响尚需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奇林,覃汉荣,熊俊. 提高消化系统在危重症救治中的认识[J].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0,4(2): 91-94.

[2] 中华医学会急诊学分会儿科学组. 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草案)[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11):694-695.

[3]Braga TD, da Silva GA, de Lira PI, et al. Efficacy of Bifidobacterium breve and Lactobacillus casei oral supplementation on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in very-low-birth-weight preterm infants: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Am J Clin Nutr, 2011,93(1):81-86.

[4] 曹云,蔡小狄,闫钢风.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防治[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0,13(4):277-281.

[5] 刘凯雄,翟介明. 肠道微生态调节剂在危重患者感染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4):434-437.

[6] 解冰,湛先保,李兆申. 预防性应用益生菌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的研究现状[J],中华消化杂志,2010,30(5):354-356.

[7] 管远志. 肠道菌群及其生物学意义[J]. 临床儿科杂志,2009,27(11):1095-1097.

[8] Thomas DW, Greer FR.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 in pediatrics[J]. Pediatrics, 2010,126(6):1217-1231.

[9] 于学忠,徐滕达.亟待加强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病机制的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9,18(10):1013-1015.

[10]Efird MM,Rojas MA, Lozano JM,et a1.Epidemiology of nosoeomial infections in selected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s in Colombia, South America[J].J Perinatol, 2005,25:531-536.

[11] 徐众,张乐嘉,戈海延,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院内感染 638例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7,45(6):437-441.

[12] 孙大庆,杨锡强.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制及应用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2009,36(1):48-50.

[13] 朱海娟,蔡燕.口服双歧杆菌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13(12):944-946.

新生儿nec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4

通讯作者:张美英

【摘要】 目的 探讨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治疗对早产低体重儿营养及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 将60例适于胎龄的早产低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通过对早产低体重儿实施非营养性吸吮、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喂养后俯卧位及腹部抚触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并把这四种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流程重组形成护理循环贯穿在早产儿的日常护理中。对照组采取早产儿常规护理,两组均用同一种配方奶喂养,记录喂养相关情况(鼻胃管留置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及肠道营养达418.4 kJ/kg・d的时间)及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结果 干预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8.5±3.1) d较对照组(11.0±3.0) d显著缩短(P

【关键词】 早产低体重儿; 非营养性吸吮; 喂养后俯卧位; 喂养不耐受; 综合护理干预

早产儿(尤其是胎龄小于34周,体重小于2000 g)的早产低体重儿由于胃肠功能发育不成熟,而且吸吮、吞咽协调功能差,经口喂养困难,临床上小于34周的早产儿一般不经口喂养,往往采用管饲喂养。如何使他们尽快能经口进食,缩短静脉营养的时间,提高他们生存的质量是临床研究的重点。本课题设计重组非营养性吸吮、腹部抚触、喂养后俯卧位及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这四种护理干预措施的流程,使之成为一个护理循环,贯穿于早产低体重儿的日常护理工作中,通过综合护理干预,提高早产低体重儿喂养的耐受性。并于2010年3月~2011年3月在我院新生儿科对符合条件的60例早产低体重儿的喂养情况进行临床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2011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适于胎龄的早产低体重儿共60例。病例选择纳入标准: (1)早产儿、适于胎龄儿;(2)出生后6 h内入院、性别不限;(3)出生体重1200~2000 g,平均1320 g;胎龄28~34周,平均32.4周;(4)需经间断胃管喂养及静脉营养;(5)出生后Apgar评分1 min、5 min均大于8分;(6)与患儿父母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病例排除标准:(1)患先天性消化道畸形;(2)患先天性遗传性疾病;(3)无呼吸系统支持治疗。将符合条件的60例早产低体重儿按随机的原则分为两组:综合护理干预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胎产式、出生体重、头围、身长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组方法 由专门培训的护士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即在早产低体重儿喂养护理中实施非营养性吸吮、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喂养后俯卧位及腹部抚触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并把这四种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流程重组形成护理循环贯穿在早产低体重儿的整个喂养护理中。

1.2.1.1 非营养性吸吮:在每次胃管喂养前给予早产低体重儿进行非营养性吸吮吸吮5~10 min。

1.2.1.2 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法:遵医嘱将所需的胃管喂养的早产儿奶按量及速度使用微量泵匀速泵入,泵1 h停2 h。

1.2.1.3 喂养后采取俯卧位:每次喂奶后使用早产儿专用卧垫(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0820113714.3及国家外观设计专利,专利号:ZL 200830113331.1)给予抬高头肩部150俯卧1 h。早产儿专用卧垫的构造:提供一种供早产儿在暖箱能安全舒适地进行仰卧及俯卧的专用卧垫。卧垫由U型床垫和固定头部用的凹型小枕组成,U型床垫有柔软的U型护圈,凹槽形状(长45 cm,宽35 cm,高8 cm);活动的固定头部用凹型小枕为凹槽形状(长25 cm,宽15 cm,高5 cm)。床垫的下层设有双层布套,布套内放置水囊垫由软质聚氯乙烯塑料制成的医用塑料袋,规格29 cm×49 cm,单层厚度为0.13 mm),灌入30 ℃~36 ℃温水3600 ml呈水囊样。卧垫采用纯棉浅色绒布制作,U型护圈填充物为高弹力棉。使用前先将温度适宜的水灌入水囊垫内,并将水囊垫放入卧垫的底部的双层布套内,然后将卧垫放置于预热好的早产儿暖箱内,根据早产儿身长将凹型头部固定小枕放置于卧垫适合位置,当早产儿仰卧时,小枕的的凹口朝床垫里面,当早产儿俯卧时,小枕凹口朝床垫外面。调整好早产儿,使之舒适地俯卧或仰卧于小枕上,头部置于小枕的凹槽内,确保早产儿在各种卧位时的安全。

1.2.1.4 腹部抚触:每次俯卧后在下一次喂养前给予腹部抚触5 min。抚触方法为用掌心抚触,用力均匀、柔和、力度适宜,以脐为中心由内向外按顺时针方向抚触,同时用手指指腹轻揉左侧小腹部8~10次,每次抚触时间为5 min。抚触前用婴儿润肤油手掌,开始动作轻柔,逐渐稍加压力。抚触过程中密切观察早产儿反应,若出现哭闹、肌张力增高,肤色发生变化应暂停。同时将这四种护理干预措施形成一个护理循环贯穿在早产儿的整个护理过程中。

1.2.3 对照组方法 采用常规喂养(普通胃管间歇喂养法);两组均进行常规治及护理(药物治疗+静脉营养)。

1.2.4 配方奶及营养方案 两组早产儿均采用统一品牌奶粉(多美滋早产儿配方奶粉)进行喂养。因入院时间不同,于生后4~25 h开始喂养,从小量起:对于出生体重1000~1500 g早产儿,开始1 ml/次,每2 h一次,每天每次增加2 ml:对于体重>1500 g早产儿,开始2 ml/次,每2 h一次,每天每次增加4 ml。静脉营养两组均于生后第1天静脉输注5%葡萄糖溶液,第2天始加用6%小儿氨基酸,第3天始加用20%脂肪乳溶液,氨基酸和脂肪乳剂量分别从每天0.5 g/kg开始,每天增加0.5 g/kg,逐渐增至每3.0 g/kg。静脉入液量两组无差异。预计总液量第1天为50 ml/kg,按每天25 ml/kg增加,直至每天150 ml/kg。肠道营养418.4 kJ/(kg・d)时停用静脉营养,即达全肠道营养。

1.2.5 喂养不耐受处理 在喂养过程中,如胃内残留奶汁超过上次喂奶量的1/3,则将残留液打回,再将奶补至预计给予量;若下次仍有残留,奶量减少2~4 ml,若出现腹胀明显,则暂时停止喂养,遵医嘱给予清洁灌肠,必要时摄腹平片排除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

1.3 监测指标

1.3.1 喂养相关情况 记录鼻胃管留置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肠道营养达418.4 kJ/(kg・d)的时间,喂养过程中出现呕吐、腹胀、胃残留、呼吸暂停的例数。

1.3.2 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 参照董梅等[1]诊断标准,有以下表现1项或1项以上者即为喂养不耐受:(1)腹胀,24 h腹围增加1.5 cm伴肠型;(2)多次出现喂养后呕吐;(3)胃残留量超过喂入奶量的30%;(4)胃内有咖啡色样物;(5)>2次被下达禁食医嘱;(6)出生第2周末喂入奶量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早产儿喂养相关情况的比较 干预组患儿达到足量胃肠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鼻胃管留置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比较 干预组喂养出现呕吐、腹胀、胃残留、呼吸暂停例数均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早产儿喂养相关情况(x±s)

表2 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比较

3 讨论

3.1 对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进行护理干预的必要性 早产儿由于胃肠道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胃肠激素分泌不足,易发生喂养不耐受而出现胃潴留、腹胀、呕吐;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易出现呼吸暂停[2]。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也称喂养困难,主要是由于早产低体重儿胃肠道的分泌、消化吸收、动力、免疫功能极不成熟而导致其喂养不耐受。临床表现为呕吐、腹胀、胃残留物增多、加奶困难、或同时存在着胃食道反流及胃十二指肠反流,因而影响肠道摄取热量,从而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3,4]。而胎龄小于34周的早产低体重儿由于没有协调及有效的吸吮和吞咽动作,食管下端括约肌发育不成熟、胃肠道平滑肌发育不完善,胃排空缓慢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胃肠道分泌激素的不足等原因[5],更易发生喂养不耐受,因此经口喂养很困难。

3.2 综合护理干预在早产低体重儿的喂养护理中有推广意义 本课题研究中使用的综合护理干预治疗指在早产低体重儿的喂养护理中同时实施非营养性吸吮、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腹部抚触、喂养后进行俯卧位这四种护理干预措施,并对这四种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操作流程再造形成护理循环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通过临床研究表明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喂养后干预组患儿达到足量胃肠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鼻胃管留置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董梅,华,丁国芳,等.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喂养的临床观察.中华儿科杂志,2003,41(2):87-91.

[2] 蔡荣英,陈秀捞,黄洁,等.非营养性吸吮与眼罩遮光对危重早产儿早期胃肠喂养的影响.护理学报,2009,16(8):48-49,5.

[3] 朱璐兰.不同喂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质量新生儿胃肠道发育的影响.护理学报,2006,13(10):1-3.

[4] 韩林林.不同对早产儿发生胃食管返流的影响.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4):1339-1340.

[5] 胡晓静,赵敏慧,张玉侠.抚触按摩对促进早产儿排便效果的探讨.上海护理,2003,3(3):15-17.

新生儿nec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5

超低出生体重儿

现代临床管理

近年来极低体重儿(VLBWI)及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的科学管理水平有了迅速的提高,使得VLBWI及ELBWI成活率和生存质量有了明显的改观,这无疑是围生科学的进步,是生命科学的进步。本文参考近年来关于VLBWI及ELBWI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1 VLBWI及ELBWI的围生期管理

围生期需产科、儿科医师共同会诊讨论,制定最佳处理方案是极其重要的。产科医生和儿科医生要使母胎双方控制在最小限定内,以此作为最佳的分娩时间来考虑。在分娩时要有复苏技术熟练的儿科医生在场。出生时要把保暖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室温提高至26~28 ℃,预热并准备好复苏用品和开放式抢救台。抢救VLBWI及ELBWI时操作需轻柔熟练,步骤越简练越无创越好。待婴儿情况稳定后置箱式暖箱内,并用塑料布覆盖儿体以保温,再送NICU[1-2]。

2 体温管理

由于VLBWI及ELBWI体表面积大,皮肤薄,体内棕色脂肪少,产热不稳定,故一旦娩出,应立即用已准备好的温暖、干燥、柔软的毛巾将体表水份迅速吸干,放入预热的暖箱中,要给予中性温度,腹壁皮肤温度保持在36.5 ℃,湿度保持在90 %左右,医疗护理操作要越快越好,使暖箱开放时间限制在最短的时间内。暖箱中性温度<10 d为35.5 ℃,10~20 d为34 ℃,3~5周为33 ℃,5周以上为32 ℃,调节箱温应以体深部温度作为依据[1-3]。

3 水、电解质的管理

从皮肤及呼气中丧失的水份称为不显性失水,VLBWI和ELBWI的皮肤角质甚薄,由此散发的水份很多,易造成高张性脱水,出生1~2 d时血钠可升高。使用高加湿环境及婴儿体表覆盖塑料布,可使不显性失水减少30 %~60 %。

水份供给应从每天50 mL/kg开始,以后根据尿量、不显性失水估计及血钠作为参考,以后逐步增加至每天120 mL/kg,如VLBWI及ELBWI需要长期用氧、有合并BPD者,则水份宜控制在每天100 mL/kg。另外,为防止输液过多引起PDA和NEC的发生率增加,液量应控制在每天120 mL/kg以下为妥[2]。

VLBWI及ELBWI出生后,水、电解质需要量计算根据:(1)每日丢失量,包括显性和不显性失水,VLBWI生后最初几天的每日不显性失水可达足月儿的数倍至10倍,其中体重1 251~1 500 g体重早产儿的不显性失水量每天为38.4±7.1 mL/kg,1 000~1 250 g体重早产儿每天为55.7±7.4 mL/kg;ELBWI的不显性失水量每天为64.2±4.4 mL/kg。通过皮肤覆盖塑料布、保暖及增加箱内湿度,可使此项损失减少。(2)合并症的病情变化和代谢情况。(3)婴儿细胞外液容积是过多还是过少。(4)动态的体重变化。正常时水、电解质的需要量:(1)生后用5 %葡萄糖水补充液体,第1天60~80 mL/kg,第2天80~100 mL/kg,以后每日增加10~20 mL/kg,每天不超过150 mL/kg。(2)细胞外容积减少后补钠,每天<3~4 mmol/kg,明显代谢性酸中毒时补充碳酸氢钠,每公斤体重给予1.4 %碳酸氢钠3 mL或5 %碳酸氢钠1 mL均可提高HCO3 1 mmol/L。(3)有尿,血钾<5 mmol/L时补钾,每天2~3 mmol/kg。一般在出生3 d后才能给钠每天1~2 mmol/kg,以需测血钠后再酌情补给[1-2]。

在出生后24 h内,肾小管对钾的排泄低下,此时可呈非少尿性高K+血症,以后则肾小管排钾并不低,但由于受肾小球滤过率低的限制,尿排出量少,钾排出亦少,血钾可增高。故需经常注意婴儿尿量,及早发现高血钾(血钾>6.7 mmol/L)并作出处理。(2)如尿量每天<2 mL/kg,或胎龄<24周应早期用葡萄糖胰岛素疗法预防高血钾的出现。

低钠血症(<130 mmol/L)系液体入量过多或体内液体潴留所致,生后最初几天心肾功能好转,肾排钠量增多也可发生低钠血症。高钠血症较低钠血症更为常见,系经皮肤水份丢失过多所致,表现体重下降和脱水;也可因钠补充过多所致,表现体重增加,浮肿。血钠异常的处理原则:纠正应逐步、小心,24 h血钠浓度的纠正幅度应<10 mmol/L[1]。

生后3 d内常有生理性低钙。病理性低钙与维生素D缺乏、甲状旁腺机能低下、高磷血症、低镁血症、呋噻米、急性胰腺炎、肾功能衰竭、低蛋白血症、组织分解及钙内流有关。临床常表现为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血清钙<1.5 mmol/L或游离钙<0.62~0.75 mmol/kg时给予补钙治疗。剂量:10 %葡萄糖酸钙1~2 mL/kg (相当于元素钙9~18 mg/kg),需稀释1倍以上静脉滴注(20~30 min),心率应在80次/min以上,心率下降即停止注射,维持血钙在1.75 mmol/L。早期预防性补钙,维持游离钙水平>0.9 mmol/L,可有助于防止对抗非少尿性高钾血症。

如营养状态良好,不要反复输液性液体,必要时进输全血提高胶体渗透压[1-3]。

4 肠道喂养的管理

出生24 h内早期喂养可以促进VLBWI和ELBWI的胃肠道成熟,改善喂养不耐受,促进胃肠激素分泌,促进胃电生理活动成熟,加强胃肠动力,及早使体重增加,减少喂养并发症,减少胆汁淤积的发生,减少对光疗的需要,减少坏死性小结肠炎的发生,并能减少早期全身感染。因此,VLBWI及ELBWI的肠道喂养原则是提倡早期微量喂养(每天≤20 mL/kg)[2,4,5]。具体方法为平均生后第l天开奶,起始奶量为1~2 mL/次,间隔2~3 h,可用微泵注入,每天增加奶量0.5~1 mL/次。促进耐受和增加奶量的策略是:使用母乳,不足部分可用早产配方奶代替,增加量每天<20 mL/kg。不能耐受间隔喂养(1次喂奶时间< 15 min)者,可部分或全部改为持续喂养;如仍不耐受,调整奶汁脂肪含量。其具体方法有间歇胃管饲法、持续胃管饲法、空肠管饲法、十二指肠管饲法[6]。持续胃管饲法适用于胃内易有残留奶的早产儿和用间歇胃管法易出现缺氧症状和呼吸困难的婴儿,频繁呼吸暂停的早产儿不宜用胃管饲法。

持续输注喂养的VLBWI及ELBWI营养吸收好,体重增长快,对有严重慢性肺疾患(CLD)的早产儿是有益的,并能引出较成熟的十二指肠运动及比间歇喂养更完全的胃排空。空肠饲管法用于VLBWI及ELBWI胃排空时间长(胃持续有残留奶)、胃食管返流或用胃管喂养后易出现气促、反复出现呼吸暂停(由于插管和胃膨胀)的早产儿。如残留奶>2 mL应减少奶量或应将管向下延伸,腹胀则提示有肠梗阻,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早期症状[1],腹泻提示喂奶过多或吸收不良。十二指肠管饲法适用于不同体重的早产儿,适应症包括:(1)插入胃管出现腹胀,反复出现呼吸暂停;(2)胃排空时间长,持续有残留;(3)胃食管返流;(4)需要长时间的呼吸机治疗;(5)全胃肠外营养或部分肠外静脉后[1,2,5]。

如出现腹胀,腹围增加>2.0 cm,或一次胃潴留>3 mL/kg,或发生呕吐,应高度警惕NEC的发生,暂时禁食,改为全肠道外营养一段时间,待临床情况允许时,再重新谨慎试予部分肠道营养观察。

VLEWI及ELBWI生后吞咽和吸吮动作不完善,1~2周或更长时期需用鼻导管喂养,待体重增至1 500g,可试经口喂养[2]。

5 胃肠外营养

胃肠外营养中葡萄糖输注速度自每分钟4~5 mg/kg开始,生后1周内可达每分钟6~8 mg/kg。维持血糖水平在3~6 mmol/L之间。应用胃肠外营养时要密切监测血糖,如出现高血糖需减低葡萄糖的输注速度每分钟4mg/kg以下时仍无效,则给予胰岛素每小时0.03 U/kg静脉滴注,最大的浓度可达每小时0.05 U/kg;并密切监测血糖、血pH,及时发现和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选用婴儿专用的氨基酸溶液,自每天0.5 g/kg开始,不超过每天3g/kg。脂肪乳自每天0.5 g/kg开始,以后每天增加0.25~0.5 g/kg,直至每天2~3 g/kg。胃肠外营养早期提供每天60 kcal/kg便可。为使体重增长,在新生儿后期热量供给可达每天80 kcal/kg,糖、脂肪、蛋白质的热量来源比值为50 ∶40 ∶10[1-2]。

胃肠外营养胆汁淤积发生率较高,减少其发生的策略是:尽早开始肠道喂养;胃肠外营养供应的热量每天<50 kcal/kg。长期高热量(每天>70 kcal/kg)可引起胆汁淤积性黄疸和肝脏损害[7]。除8种必需氨基酸外,还应注意补充胱氨酸、酪氨酸及牛磺酸,用后可使氮保留改善,血氨基酸谱正常,钙、磷溶解度高。VLBWI及ELBWI不宜使用成人晶体氨基酸,因其中不含或含极少量早产儿所需之半必需氨基酸,而甘氨酸、蛋氨酸及苯丙氨酸含量很高,VLBWI及ELBWI消化酶活性低,易产生高甘氨酸、蛋氨酸血症,过高甘氨酸易产生高氨血症。应用肠道外营养时注意纠正低蛋白血症和补充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有学者主张早期应用大剂量氨基酸(由每天1.0 g/kg开始),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有利于早产儿早期的生长发育,但对其远期的神经系统发育情况还需进行长期随诊[8]。

VLBWI及ELBWI对早期静脉营养能够耐受,并可缩短生理性体重下降期,促进生长发育,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6 呼吸管理

VLBWI及ELBWI生后呼吸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针对RDS的预防和治疗,生后最初几天即注意将来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而采取必要的措施。

6.1 氧疗 VLBWI及ELBWI对低氧和高氧均极敏感,进行氧疗时即要积极纠正低氧血症又要防止高氧血症,需进行动脉血氧饱和度的监测,维持 SPO2在90 %左右,最高不超过95 %。VLBWI及 ELBWI对氧的毒副作用很敏感,氧疗时应尽量避免使用纯氧[9]。

出后如无呼吸系统合并症,监测 SPO2在95 %左右,无需给氧。如呼吸稍快,SPO2在90 %上下波动,则需面罩或头罩给氧,或直接输氧至暖箱内;鼻导管吸氧增加气道阻力,不宜在VLBWI及ELBWI应用。通常面罩吸氧氧流量1~2 L/min,头罩吸氧氧流量为2~4 L/min,每次应用前应监测吸入氧浓度,直接输氧至暖箱内氧浓度不应>30 %[9]。

6.2 鼻塞CPAP

由市场提供的无创呼吸机鼻塞CPAP功能较完善,有可调吸入氧浓度、温度和湿度,也可用自制的简易CPAP。注意选择大小合适、质量柔软的鼻塞,以免损伤婴儿的鼻腔。其适应证包括Ⅰ、Ⅱ级呼吸窘迫综合症(RDS)、羊水吸入、湿肺、肺炎等引起的呼吸窘迫早期,也可用于原发生性呼吸暂停。方法:氧流量4~6 L/min,压力4~6 cmH2O,以尽可能低的氧浓度维持SPO2在90 %~95 %[8]。

6.3 机械通气

胸片示Ⅲ~Ⅳ级RDS或反复呼吸暂停,鼻塞CPAP压力>6 cmH2O,FiO2>0.4~0.6,SPO2<88 %,PaCO2持续升高。在尽量避免肺损伤和避免使循环发生障碍的前提下,要求PaO2>50 Hg、PaCO2<60mmHg。通气模式选用压力型婴儿呼吸机或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模式,应有呼吸力学监护和同步装置(压力或流量传感器)。由于RDS时间常数较短,呼吸频率初调值60次/min,短T1(<0.5 s)有利于减少肺损伤和气胸。参数初调值(参考):PIP 14~16 cmH2O,潮气量5~8 mL,PEEP 3~4 cmH2O,RR 50~60次/min,T1 0.5 s,FiO2 0.3~0.4,流量6 L/min。为与快速自主呼吸同步,呼吸频率可达70~80次/min,应注意TE不宜过短。氧合作用主要根据平均气道压,为避免高压力和高容量损伤,应适当提高PEEP,可采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策略[1,9]。

VLBWI及ELBWI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或出现呼吸困难和呻吟,用鼻塞CPAP,FiO2需要超过0.4为肺表面活性物质(PS)替代疗法的指征,愈早用愈好。剂量:每次100 mg/kg,气管内滴入,8~12 h后如呼吸机FiO2仍需0.4以上,平均气道压8 cmH2O以上,可用第2次PS。所有VLBWI及ELBWI有条件可于出生2 h内应用PS预防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PS后1 h复查胸片和血气,据此下调呼吸机参数,避免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损害,而使病性恶化[1,9]。

VLBWI及ELBWI一般用高频震荡通气,国内外很少将高频通气作为机械通气的第一选择,通常在常频机械通气不理想的情况下换用高频。换用高频的指征尚未统一,根据不同经验选择。国外报道ELBWI应用高频通气,颅内出血发生率未见降低,但慢性肺部疾患发生率减少。

6.4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防治

近年来随着VLBWI及ELBWI存活率的提高,BPD的发病也在增加,成为影响VLBWI及ELBWI生命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BPD的发生率与出生体重呈现反比。VLBWI及ELBWI发生BPD的原因主要与肺发育不成熟有关,防治措施应从生后即开始。

VLBWI及ELBWI对高浓度氧极其敏感,很易发生氧中毒和氧自由基增多引起的肺损伤。在窒息复苏过程中和出生后1周内尽量避免用高浓度氧,以后需要用氧时,应注意用最低吸入氧浓度维持SPO2在90 %左右,经常用氧浓度仪监测吸入氧浓度[9]。

合并RDS患儿应及早用外源性PS气管内滴入,选择大小合适的鼻塞做CPAP治疗,随时根据SPO2调节气流量、压力和氧浓度。通常应用CPAP治疗时间持续48 h即可,最多不超过72 h。没有合并症的Ⅰ、Ⅱ级RDS和部分Ⅲ级RDS经过上述治疗均可痊愈,不必使用呼吸机治疗[9]。生后最初数天应限制液体入量,减少细胞外容积,达到液体负平衡。RDS患儿肺间质液体偏多,限制水分摄入有利于肺功能的恢复,可缩短机械通气的时间,减少肺损害的危险。

VLBWI及ELBWI合并Ⅲ、Ⅳ级RDS,鼻塞CPAP不见效,需用机械通气治疗时,选用微电脑控制的智能型呼吸机,可提供PRC通气和各种PTV,并有呼吸力学监护。为防止压力/容量型肺损伤,限制潮气量在5~8 mL/kg之间,胸片观察膈肌水平在8~9后肋之间。经用外源性PS后,肺功能迅速好转,必须在1 h内摄胸片,监测血气,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通常机械通气时间为3 d,最长不超过5 d,撤机后用鼻塞CPAP过渡[9]。

VLBWI及ELBWI发生BPD并非都必须经过吸入高浓度氧和机械通气,感染也是重要原因。很多早产儿是由于产妇有绒毛膜羊膜炎引起,胎儿在宫内即可获得感染。据国外报道,病原体多为解脲支原体或衣原体,胎儿生后即有呼吸道感染甚至肺炎。机械通气合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在国内更常见,导致呼吸机迟迟不能撤离,增加了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危险。医师要及时获得胎儿宫内感染的证据,针对病原体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疗。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做好无菌操作,避免婴儿发生肺部感染,争取在3~5 d内撤离呼吸机,对预防婴儿发生肺炎至关重要,同时也降低了BPD的危险性。

7 颅内出血(IVH)的预防

VLBWI及ELBWI颅内出血发生率高,尤其是IVH发生率仍在40 %~70 %之间,其主要致病因素有窒息缺氧、损伤、血管内因素(脑血流波动、脑血流增加、脑V压增高、脑血流降低)、血管因素、血管外因素。临床上要避免输液过多过快,减少和避免缺氧及高碳酸血症,避免哭叫、咳嗽、抽搐及呼吸停顿。某些处理如气管插管、吸引、静脉穿刺、搬动体位均有可能诱发IVH。周身血容量增加的因素如贫血、心力衰竭、使用高渗药物亦可诱发IVH。药物预防应首选苯巴比妥,尽量在生后6 h内静脉给予,负荷量为20 mg/kg,可分2次给予,24 h给予维持量5 mg/kg,连用5 d[1-2]。

预防尤为重要,导致颅内出血的可能因素有:国产期窒息、体温不升、早产儿、机械通气、气道漏气、代谢性酸中毒、高碳酸血症、高或低血压、低碳酸血症等。因此,对因预防尤为重要。特别提倡在新生儿早期及时谨慎地处理,维持稳定的血压、血气值,尽量避免用多巴胺类血管活性药物,慎用甘露醇,较药物预防可能具有更重要的意义[1-2]。

8 黄疸的处理

VLBWI和ELBWI的高胆红素血症更常见,更严重,持续时间也更长。在生后2周内血清胆红素>136.1 μmol/L即有可能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和听力损害。医师应注意纠正VLBWIT和ELBWI的低蛋白血症、低血糖,维持血pH>7.35。注意实行早期微量喂养,每天静脉营养热量≤50~60 kcal/kg、氨基酸≤2.5 g/kg,以防止或减少胆汁淤积[1-3]。

VLBWI和ELBWI光疗及换血指征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组制定的早产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给予换血治疗。换血时应注意血液选择,目前主要为成份血,操作要注意血压、电解质、血小板等的监测,每次抽血和输血需同步进行,速度宜慢,注意酌情更换血量5~10 mL/次,每分钟1~2 mL/kg,大约在2~3 h内完成,减少动脉血压的波动,最后可用鱼精蛋白对抗等量的肝素,必要时输血小板,防止颅内出血的发生[1]。

综上所述,近年来VLBWI及ELBWI的现代化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使得VLIWI及ELBWI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今后需继续加强VLBWI及ELBWI相关问题的研究,才能不断地提高医疗质量,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 宋燕燕,赵小朋,韩玉昆.超低体重儿的管理[J].中华国产医学杂志,2007,10:58-62.

[2] 吴圣楣,陈惠金,朱建幸,等.新生儿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60-172.

[3]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92-208.

[4] 李在玲,叶鸿瑁,王继山,等.危重症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与血清胃泌素动态变化及临床情况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243-246.

[5] Hom Y,Yen YH,Hsich Mc,et al.Early versus late nutrition support in premature neonates with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Nutrition,2003,19(3):257-260.

[6] 张家骧,魏克伦,薛辛东.新生儿急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76-196.

[7] Porceli Jr PJ,Sisk PM.Increased parenteral amino acid administration to extremely low-birth-weight infants during early postnatal life[J].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2002,34:174-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