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和生物圈的知识点范例6篇

生物和生物圈的知识点

生物和生物圈的知识点范文1

一、初中物理中的电磁转换

(一)电磁学的重要性。

电磁学在当今物理学领域中依然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电磁学是由电学和磁学相互独立的学科发展而成的。在现今学习过程中,这部分内容与力学、电学的知识点有不少相同的部分。在高中及大学的学习中这部分内容将是重中之重。

(二)知识梳理。

1.磁体与磁场。

磁体:带有磁性的物体叫做磁体。(磁性:物体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磁场的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北极所受力的方向),为该点的磁场方向。

磁感线:磁体周围假想的带有箭头的曲线。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磁感线的切线方向为该点的磁场方向。磁感线一般采用虚线,因为磁感线在磁体周围实际是不存在的。(磁场是实际是存在的。)

2.电流的磁场。

奥斯特实验:本实验说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本实验通电导线必须南北放置:排除地磁场的干扰。

本实验还可以说明通电导线周围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通电线圈周围存在磁场:通电线圈周围磁场方向的影响因素:电流方向、线圈的绕向。通电线圈周围的磁场分布与条形磁体相同。

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四指指向为线圈中电流环绕的方向,大拇指指向为N极。

3.电磁铁:带有铁芯的线圈。

通电线圈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有无铁芯、线圈中电流大小、线圈的匝数。

电磁铁与永磁体相比的优点:可控制有无磁性、可控制磁性强弱、可控制磁场方向。

4.电磁继电器:分为低压控制电路与高压工作电路两部分。

5.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通电直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受力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受力方向与磁场方向有关。

通电线圈在磁场中的受力情况:通电线圈在磁场中能转动。(受到力的作用)

通电线圈在磁场中不能持续转动。(在平衡位置时线圈受到平衡力作用)

磁电现象用于电动机,电磁感应用于发电机。

二、电磁转换课堂上的实例引入

(一)基础知识理解,熟练应用概念。

物理是一门具有很强理论性的课程,而且是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一门课,所以说物理是一门非常有魅力的课程。对于初中生来讲,初涉物理理解的知识体系还不全面,公式概念的记忆上存在一定困难,所以要用理解的方式弄懂并记忆。

例1:演示实验:给缠绕在铁钉上的导线通电后铁钉能够吸引大头针,联系上节课内容磁体能吸引大头针,说明导线通电后铁钉具有了磁性。展示一段视频内容,电磁起重机用衔铁吸起一堆钢铁后再在另一处放下。

经过讨论思考得出结论:利用电流可以获得磁场。

例2:把甲铁棒的一端靠向乙铁棒的中间部分,发现二者相互吸引,而把乙铁棒的一端靠向甲铁棒的中间部分时, 两铁棒互不吸引,那么由此可以判断:(?摇 ?摇)

A.甲有磁性而乙无磁性

B.甲无磁性而乙有磁性

C.甲乙均有磁性

D.甲乙均无磁性

分析:此题看起来比较抽象,而且不易想到与电磁知识相关,很容易造成错觉。实际上这道题应用了书中概念问题。两个铁棒相互接近时所得的结果不一样,所以二者中哪个有磁性的答案不能肯定,故排除C、D。然后考虑甲向乙中间部分靠近时候两者是吸引的。对于磁体来讲两极都具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而中间部分不会被吸引或排斥;对于一般的铁棒来说,可以被磁体上任何部分吸引。了解到这样的概念性问题后,将可以轻松判出哪个是磁体,哪个不是。

答案:A

上面这道题涉及了概念问题,这样和生活经验和理论知识结合,并且勤于思考、动手,才能将所学知识理解并牢记。

(二)联系实际,把握要点。

初中物理学习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论是在平时的练习还是考试中,都应多方面考查学生面对实际生活的观察学习能力。

例1:在电磁起重机、发电机、动圈式扬声器、动圈式话筒、电熨斗和电 风扇中,利用磁场对通电导体有力的作用原理工作的有?摇 ?摇?摇?摇; 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有?摇?摇 ?摇?摇。

案例分析:答案是动圈式扬声器、电风扇;电磁起重机、发电机、动圈式 话筒。

这道题很明确地考察了实际生活中一些机械、日常用品的 物理原理。首先要求学生对这几种物品有直观认识,即要求教学中涉及这方面知识的讲授。 其次, 详细讲解电磁转换这部分内容,“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所要表述的内容与“电磁感应”是不同的,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力的形式,而电磁感应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电流或者电动势的产生或变化。学生可以清晰地认识这些细微区别, 就比较容易判断了。

1.探究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

活动1:探究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

问题:如何显示磁场的存在;如何改变磁场方向。

实验: 学生自主动手实验,观察小磁针的偏转及在电流方向改变的情况下小磁针的指向变化。

交流: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通电导线周围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介绍:多媒体图片及文字展示奥斯特生平及此实验的历史意义,使学生了解现在看似简单的科学原理当初是在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下获得的。

2.探究通电螺线管的外部磁场。

问题:怎样判断通电螺线管周围各点的磁场方向?(利用和前一节判断磁体的磁场方向类似的方法)

实验: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小磁针在螺线管周围各处时的指向,并在书上图中画出。

视频演示用铁屑代替小磁针观察螺线管周围磁场的分布。

交流:(1)通电螺线管的外部磁场与哪种磁体周围的磁场相似?

(2)通电螺线管的外部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是否有关?

(3)安培定则:多媒体图片及文字展示安培发现该定则的过程及背景。

生物和生物圈的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物理;拓展;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214-01

自新课标课程改革实施三年以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在新课程教学下中学物理知识适时、适度的拓展也越来越为广大中学物理教师所重视和探讨,在实践教学中愈加重视课堂内外教学有机结合,与传统课程相比,新课程无论在课程的功能、结构,还是在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上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这一方面对广大物理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来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为真正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困难,比如:中学物理知识适时、适度的拓展,本文从物理知识拓展的角度将高中的知识分为几大类别,分别针对不同类别的知识进行适时、适度拓展的讨论。

本文所描述的拓展是广义上的拓展,不仅指课外知识的拓展教学,对于一个只学习了速度的学生来说,讲解加速度就是一种拓展,无论是那种拓展,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

尽管物理知识教学的拓展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拓展的素材也可以来自各种途径,然而针对于不类型的知识如果采用统一的标准、生搬硬套的拓展显然是不行的,下面从高中知识类型和相应教学目标的达成等方面做一些简单的阐述.

一、递进拓展

也称系列拓展,该拓展原则适用于一类由浅及深的高中知识,要求教师高度理解掌握各类知识产生的本质,紧扣知识点之间的“衔接点”。例如:速度定义为单位位移在单位时间上的改变,而加速度则定义为单位速度在单位时间上的改变,衔接点则是“改变”,不同的是“改变“的原象和象发生了变化,对于此类知识,在教学拓展中教师可以重点讲解这一类知识的衔接点,通过各个知识节点的之间的联系,为学生由浅及深地拓展出整个知识体系,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更让学生可以站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了解该知识的整体特性。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习惯。

二、平行拓展

也称类比拓展,该类知识之间存在可类比的关系,可类比关系可以是多维度的,不同人对于知识理解的差别也可以得出不同的类比关系。

1、在外观上可类比

此类知识在比较常见,比如:中学中,我们先后讲解的杠杆和滑轮,其实在本质上滑轮是一种特殊的杠杆。可以看作是能够连续旋转的杠杆。仍可以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分析,定滑轮是等臂杠杆”,“动滑轮是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2、在形式上可类

解决问题是学习物理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方法也多种多样,而在这些知识中有极大的一部分是可以类比的,比如:力、速度、加速度的分解,形式上同样先建立一个坐标系,都可以用矢量表示,也都能把象限中的任意一个矢量分解在个坐标轴上。尽管解题的目的不尽相同,但这种坐标分解的思维方式却是不变得,在物理学中,守恒或不变的东西往往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

3、在原理上可类比

比如:超重与失重,互感和自感无论超重还是失重本质都是加速度引起的,只是方向不同,他们都可以用牛顿第二定理进行表述。互感和自感:如果一个通电线圈中的电流产生变化,将导致该线圈所产生的磁场也发生变化,反过来这个变化的磁场将在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这种由于线圈中电流变化而引起电磁感应现象叫做自感现象。互感现象是一种常见的电磁感应现象,只要A线圈电流变化,将引起B线圈中磁通量变化而在B中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也会引起A线圈中磁通量的变化,所以A、B两个线圈的磁通量是互相影响的,象这样两个互相靠近的线圈中只要有一个线圈中的电流变化,就会出现互感现象。此类知识拓展教师需要把握两点一种是在同一时间段,避免学生比如安排在一节课程,二是建立一个统一的比较体系,针对每种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出不同之处。

4、在效果上可类比

例如: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自然坐标系,将物理情境设立在不同的参考坐标系中,其解题路径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是经典教学方法中的一题多解思想,此类拓展教学,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可以是抛砖引玉式的教学,也可以是定向提问式的教学,教师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引导者、启发者。

三、矫正拓展

普通高中教育具有其特殊的功能性,正如新课程改革理念所描述的“普通高中教育在本质上不应是‘升学’与‘就业’的双重任务,但其在学生社会生活中的此类功能在较长的时间内是难以彻底改变的”,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而“创造”出来的理念或名词,这类理念往往在科学的角度上并不足够严谨,比如滚动摩擦,这一类知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然而初学物理的学生却不可能分辨得了,对于此类知识,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理应适当为学生陈述其中的利害关系,不能一味的为了教学而教学,学生有知道真相的权利。同时也培养他们不迷性权威的思想。

四、回溯拓展

即历史背景拓展,物理学发展至今,离不开先哲们对自然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在新课程课本的内容中许多章节里都涉及到了公式定理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背景,对于这一类知识的拓展,考虑到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故事性的知识,这类型的知识往往也是教师教育的重点,然而,中学学生知识提炼水平毕竟有限,更多的情况是故事听懂了,知识点却是雨雾缭绕,此时教师就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为其拨出重点。比如提问学生“如果你是主人翁,在当时的条件背景下,你会怎么思考解决同一问题。”例如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楞次提出楞次定律,牛顿发现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的发现背景故事。

五、时事应用拓展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自然学科,他的运用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此类知识的拓展需紧密结合当前学生社会生活中的时事,时事力求新颖,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拓展教学中应着重知识的整体性、应用性,借此激发学生对物理世界的兴趣和向往,例如万有引力与航天,相对论简介,原子结构、波粒二象性。

结论:教育是一门无可比拟的艺术,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作为教师需要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观察世界,一堂好的课,远不只是知识点的简单阐述,而是一种交流和体验,学生的每个反应,每个表情都是一种倾述,不断改进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生物和生物圈的知识点范文3

生物(英语:Organism,又称生命体、有机体)是有生命的个体。生物最重要和基本的特征在于生物进行新陈代谢及遗传。自然界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的,无生命的包括物质和能量叫做非生物,新陈代谢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本质的区别。地球上的植物大约有50多万种,动物约有150多万种。多种多样的生物不仅维持了自然界的持续发展,而且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人类生活在生物圈中,人类活动对生物圈有一定影响。

以上是初中生物课中关于生物圈的一些知识,整体看来这部分知识点相对来说多且杂乱,从笔者长期生物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以下结论:对于生物课,不少学生比较喜欢学,但是学过就忘,翻书能想起一点,闭卷考试时大脑一片空白。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想从生物圈这部分知识点切入,通过大数据资源的应用,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探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大数据(big data),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与肯尼斯?库克耶合作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一书中大数据是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1]。大数据具有4V特点: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有人把数据比喻为蕴藏着巨大能量的煤矿,而煤炭按照性质有肥煤、贫煤和焦煤、无烟煤等分类,而露天煤矿与深埋煤矿的挖掘成本又不一样。与此类似,大数据并不在“大”,而在于“有用”,价值含量、挖掘成本比数量更为重要[2]。2015年9月,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系统部署大数据发展工作,可见促进大数据的发展已经被提升到了国家层面。对于很多行业而言,如何利用这些大规模数据是成为赢得竞争的关键。因此,在生物学教育过程中如何让利用好大数据资源,打造高效、优质的教育平台,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以初中生物课程中生物圈这部分为例,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下的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发展网络课程,还能利用近年来新兴的微课以及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来丰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参与性,通过多元化的互动,提高学生的能动性。以下重点介绍微课,所谓“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总而言之,微课就是以提供碎片化、移动化的学习新体验而兴起的新型生物课程路径。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兴起和迅速发展,微课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微课具有时间短、内容精、模块化、情景化、半结构化的特点,能帮助学生利用好零碎、松散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3]。微课划分为11类,分别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4]。

生物和生物圈的知识点范文4

关键词:品管圈;静脉留置针;堵管发生率;质量改进

临床中静脉留置针导管的正确使用和维护,其重要性在于保证患者享有安全、优质的静疗服务,避免反复穿刺的痛苦,节约成本,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保证临床用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1]。留置针堵管影响了护士正常的工作程序,增加了护士工作量和患者的经济负担,导致满意度下降[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心内科静脉留置针患者110例为对照组,104例患者为实验组,分别采用传统方法及新方法实施静脉留置针。两组年龄、性别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成立品管圈 QCC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应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品管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我科"新希望圈"活动小组共8名圈员,以科室组织,护士主动报名的形式成立。圈长负责整个小组活动的策划与组织,护士长担任辅导员,在活动过程中给予支持和辅导,并组织圈员学习品管圈基本理论和知识。

1.2.2选定主题 采用品管圈活动主题矩阵图,圈员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点一一列出,并依据上级政策、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4个评价项目,采用"5、3、1"的评价法汇总出分数,最终将"降低静脉留置针堵管发生率"[1]定为本次活动主题。

1.2.3制定活动计划 根据主题,运用六何(5W1H)分析法制定活动计划,包括拟定计划、把握现况、分析要因、设定目标、解析问题、拟定对策、实施与评价对策、确认效果、标准化、决定活动日期、圈员的工作分配等,并绘制成时间甘特图。

2结果

2.1把握现状及分析要因 设计查捡表,收集2013年12月静脉留置针堵管的基本信息。将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得出留置针总数为110例,其中堵管36例,堵管发生率为33%。对出现36例堵管的留置针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72 h堵管18例,48 h堵管12例,24 h堵管3例,96 h堵管1例,12 h堵管1例,2 h内堵管1例。

了解现状后,分析造成堵管的主要原因为:封管手法不正确(延长管未夹到底部、夹小夹子手法不正确、小夹子距离穿刺点远);护士宣教知识欠缺;药物渗透压及pH值不合理(刺激性药物、两种或多种不相容药物)。将引起留置针堵管的原因制成柏拉图,利用二八定律确定改善重点为72 h堵管和48 h堵管。

2.2设定目标 明确改善重点后,拟定改善目标。目标值=现状值-(现状值×改善重点×圈能力),圈员能力是基于品管圈每一个成员就管理目标对自己能力进行的评估而得出,平均分为4分,以5分为100%算,本次品管圈活动圈员能力为80%,目标值=36-(36×83.3%×80%)=12。

2.3解析问题 圈员通过头脑风暴法,对留置针堵管存在各环节中的人、物、方法、环境等四个方面进行静脉留置针堵管的要因分析,绘制鱼骨图,寻找留置针堵管的根源,最终确定主要原因为封管手法不正确(延长管未夹到底部、夹小夹子手法不正确、小夹子距离穿刺点远);护士宣教知识欠缺;药物渗透压及pH值不合理(刺激性药物、两种或多种不相容药物)。

2.4拟定对策 一个原因可衍生出多个相应对策,应根据效益性、可行性、经济性等各种因素作综合评价,选择要实施的改善方案。此阶段经讨论决定,对策为:理论知识培训,规范宣教内容;操作培训;加强优质护理服务;针对个人加强思想教育。

2.5实施对策

2.5.1静脉留置针维护相关理论知识培训 品管圈小组成员通过收集资料,针对我科护士现有的静脉留置针使用及维护水平,进行自我理论知识培训;请留置针厂家专业培训人员进行讲座,现场提问答疑。培训内容包括:静脉留置针基本知识、穿刺前的评估(病情、血管等)、穿刺过程、固定、维护、宣教、告知。培训过程中采用以参与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结合操作视频,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保证了培训效果。

2.5.2操作培训监督考核 带教老师对操作规范进行逐步讲解,帮助理解各步骤意义;统一对全科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并且逐一进行考试,确保合格率;护士长进行质量追踪。

2.5.3规范宣教内容 与患者多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健康宣教,规范留置针使用宣教内容。

2.6效果确认 品管圈实施后的成果包括有形成果和无形成果两部分。

有形成果:本次品管圈活动的有形成果主要为静脉留置针堵管发生率的降低。改善措施实施前(2013年12月),110例静脉留置针中有36例堵管,堵管发生率为33%,改善措施实施后(2013年1~2月),104例静脉留置针中有17例堵管,堵管发生率为16%。经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通过此次品管圈活动,制定了心内科常用药物PH值表格;心内科常用药物配伍禁忌表。

3讨论

本次活动按照品管圈步骤逐步进行,圈员体验到从不懂到熟练应用品质管理基本工具的过程,提升了个人综合能力。品管圈活动使护理管理由以物为中心的传统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转变。通过参加品管圈活动,临床护士用数据说明问题的意识逐渐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渐增强。此次品管圈活动取得显著效果,对我科护理队伍实施自我质量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生物和生物圈的知识点范文5

一、让学生了解环保发展历史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情况和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因为对自然界认识不足,过渡放牧、砍伐森林,掠夺性开采自然资源,随意捕杀野生动物,大量排放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使生态环境或生物圈遭到破坏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俣病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我国科尔沁草原因为过度开荒变成沙漠,我国长江、黄河中上游因为乱砍滥伐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许多野生动物因为人类的捕杀而灭绝,我国引入的水葫芦造成过量生长,太空中垃圾数量不断增多以及噪声、光污染,等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将这些人类自己做的傻事、酿造的苦果甚至是自己一手制造的悲剧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深切体会到自然界中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让他们认识到人类如果过分注重自身利益,不加节制地从自然界中索取各种资源必将破坏生态平衡,人类也最终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

二、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我们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上,还要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真正视环境保护为己任,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能够自觉自愿地留意身边的小事,留意自己的言行,尽量减少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行为,并且能够向身边的亲友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像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垃圾分类放置等这些行为不过是举手之劳,只要稍加注意,就是在进行保护环境的工作。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具备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能够自觉地在行动上得以体现。只有这样,我们的环保教育才是卓有成效的,才真正落到了实处,对于学生个人将来一生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对于保护我们唯一的生存空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环境与我们每一个地球公民的切身利益相关。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个行为出发,真正保护生物圈,保护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具体而言:一是利用教材已有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材中有不少环境污染的例子,如新课标教材中废旧电池、废纸、废玻璃对环境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圈,是关系到每个公民切身利益和子孙后代长远发展的伟大事业,每个公民应该从身边的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二是通过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做一些探究、调查、资料收集方面的作业,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在讲到“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我让学生回家收集有关人类活动破坏生物圈的例子;在讲到动物部分的内容时,我让学生课后调查由于人类活动面临灭绝或数量急剧减少的稀有动物。这样的作业既能够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又能够让学生在做作业的同时强化环保意识。

生物和生物圈的知识点范文6

一、“参与式”理念和初中生物参与式教学内容

“参与式”理念主要是来源于英国,起初参与式并不是一种教学理念,而是一些英国学者在国外进行国际援助研究的时候,提出来的一些有关社会学的理论。指的是社会学者为了能够确保援助计划发挥出更大的作用,通过各种方式将当地人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援助的计划中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们。之后通过将“参与式”理念引进到教学领域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在我国现今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充分引进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其中包括参与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等,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参与式”理念的引导下,可以将所有教学的参与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初中生物参与式教学指的是在初中生物学习过程中,教师使用各种有利的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的过程中。同时,教师还需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自我体验和自我发现,以便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二、“参与式”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的原则

(一)合理分配教学任务原则。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教学任务分配的合理性,积极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并构建一个和谐、自由、轻松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二)平等启发原则。现代教育理念主要是确保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平衡发展,平等是交流和沟通的前提条件,教师需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在平等的原则下积极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并及时帮助、引导和启发学生解决问题。

(三)因材施教原则。针对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研究,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并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等,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参与式”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的措施

(一)需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参与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各种方式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有效的激发出学生学习热情和思维活力,促进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例如教师在传授《细胞的结构》或《生物圈中的人》等课程中,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将有关教学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详细的介绍细胞结构,以及将人的身体结构展示出来,让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人类身体器官的运行方式。通过图、表格、文字以及声音等将学生引入到学习的情境中,更加清楚的了解所学的知识。

(二)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参与。初中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爱玩的天性,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故事、游戏、表演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便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例如,教师在讲授《生态系统》这一课的时候,要学习食物链以及食物网这一节知识,教师就可以运用游戏来让学生清楚明了食物链以及食物网的结构。教师可以选几个学生来模拟食物链,学生围成一个圈,这个圈就代表生物圈,每个学生代表生物圈中的一种生物,学生要清楚自己扮演的是哪一种生物以及被什么生物吃掉或吃掉什么生物。让学生了解生物圈中的关系。也可以将一个学生扮演生物圈的入侵者,受到破坏的生物就要退出生物圈。通过游戏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生物以及生物之间的关系,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以便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挖掘教材深层次的含义。在“参与式”理念的指导下,其教学需要取得较好的效果和质量,教师需要细心研究,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深层次含义,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需要确保学生知识视野和心身健康的发展。例如,教师在进行《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的时候,可以将现实中的现象与知识结合起来,绿色植物是环境保护中重要的部分,通过对目前存在的大量环境污染问题的阐述,如雾霾、沙尘暴等问题,让学生了解绿色植物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