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园林理水之法范例6篇

古代园林理水之法

古代园林理水之法范文1

【关键词】 古代古典园林艺术;现代建筑;独特;融汇

一、中国园林的美是和谐之美、统一之美

由于天人合一思想影响着人的自然观,人们对待大自然山水始终保持着亲和的态度,力图从山水风景构成规律中探索人生哲理的体现。同样,在园林的造园实践中,则自觉的追求阴阳之对立统一和谐的辩证关系,如像建筑与自然诸要素之间的关系、筑山与理水的关系等等,就此而言,中国古代园林也可以称为“哲理园”,其所创造出真正的园林之美。

二、中国古代古典园林对东方曾经产生过强烈的影响,对西方也曾激起一片涟漪

其分析为:它本身的发展却由于地理环境所造成的自然隔离状态以及封建时代的大一统思想、天朝意识诸要素所导致的社会封闭机制,而呈现为在绝少外来影响情况下的长期持续不断的“演讲”,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实现其日以精密、细致的自我完善。

中国古代古典园林作为一种艺术,也像其他的艺术门类一样有其产生成长,又其繁荣兴盛,也有其衰败。“天道周星,物极必反”,这是世界上任何事情发展的必然现象。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那些保存完好的众多的园林,大抵都是晚期兴建或者经过晚期改造的。其中不乏优秀作品,代表着成熟的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同时也必然包含着或多或少的衰落因子。如果对这一点又足够的认识,那么,我们就不会把目光局限在现存的看的见的实物而陷于以一管欲窥全豹的偏颇。还应该追溯、探求我们祖先曾经创造过的但已长久泯灭了的业迹,从而对中国古代园林建立一个历时性的完整理解。从历史上那些已经消失了的名园胜苑,也许可以得到更为珍贵的启示。

三、古代园林的类型按照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两大类型

如果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来加以分类,中国古代古典园林也可归纳为若干个类型。其中的主要内容有三个: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所有,古籍中称之为苑、御苑、宫苑、御园等的,都可以归属于这个类型。私家园林属于民间贵族、官僚所私有,古籍中称之为园、园亭、池馆、山池、山庄、草堂等的,大抵都可以归入这个类型。寺、观园林即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四、中国古代园林作为一个园林体系,若与世界上的其他园林体系相比较,它所具有的个性是鲜明的

中国古代园林之所以引人入胜,就是因为采用“咫尺山林,多方胜景”手法造园。园林不在大小,都强调小中见大、大中有小。大观园属大园林,然而在观览中,又不断出现幽趣小景。像颐和园万寿山上出现谐趣园一样,那就是寓动观中以静观所在,游人在此可以得到调剂休息,不能老是走着看景,也要驻足领略静观的妙趣。

园林离不开叠山理水,苏州网师园是一个小型园林,园内仅有半亩方塘,但环水池叠石成山,崎岖有致,形成若干洞穴,使人不感单调。临山池建半亭、水阁和小桥,皆低凌水面,居高临下,可见流水潺潺;立足桥上,会引起寻觅流水源头的意思,望去有广远不尽之意,尺幅天地也就不感局促了。

中国园林讲究借景,如无锡的寄畅园为山麓园林,身临其境,满法人代表法人代表目是山,正是纳野外自然山景于园内,起到园外有景、景内有景的效果。常见以水为镜,水中现景,称为借镜。还有远借、邻借、仰借和俯借等构景手法。通过建筑的门洞、花墙和窗口都可达到借景,以丰富园景。苏州沧浪亭,大门外沿用黄石假山叠为驳岸,在园内复廊上开数十个花窗,观景仿佛分不出园内园外,这是为实现借景而采取的一种造景方法。

园林的风格特色与园主的地位、身份、心境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皇家园林以宏大、气魄为主,建筑颜色多用红色,建筑物高大宏伟,体现了皇权的浩大与尊贵,皇家贵族人豁达的胸怀和繁华的生活。而江南私家园林多小巧玲珑,多以黑白为主色调,建筑面积小,这与园主人追求闲适宁静的心理有着必然的关系。

五、园林建筑文化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为人们编织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世界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这“凝固的诗,立体的画”以其多姿多彩的形式,丰富美化着我们的生活。中国园林、古代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古人说的好:“造园有法而无式”。这就是传统园林千变万化的原因。法,就是造园的法则,是千百年来先人们总结下来高度概括了的造园理论,只有将这些理论融会贯通地运用到现代建筑中去,才能创造出一个优美的环境;式,则是具体的模式,因为园林是人为创造的自然产物,而自然界千姿百态是没有固定模式的,所以,只有充分地理解造园的法则,设计和施工默契地配合,才能把工作做好。在设计中决不能生搬硬套前人的作品,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因地制宜地在创造。中国园林、古代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六、博大精深的中国园林体系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精髓融汇于现代的建筑中

运用点、线、面的形体,在实用、功能、美观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材料和技术的进步使设计更完美,从而使建筑赋予真正的灵魂。

天人谐和是中国古代园林美学的核心,也是衍生这个园林体系的四大特点的深层基因。“天人合一”的思想决定了中国园林向着风景式的方向发展,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都一直贯穿着它并起主导作用,也正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把建筑的灵魂融入了其中。展望前景,可以这样说:中国园林传统必然会发挥其财富作用,真正做到从发扬光大,对今后多极化世界园林文化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 杨秉德 蔡萌.《中国近代建筑史话》.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古代园林理水之法范文2

关键词:古典园林 心理学 心理环境

(一) 心理学古典园林的描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古典园林设计也呈飞速发展趋势,同时设计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理论也渗透入现代园林设计中,以人为本、设计要既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又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在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有很多地方都存在心理学的设计思想,中国古代园林设计中存在的心理学思想。在园林景观设计及其相关领域研究高速发展的今天,西方设计理念的更新速度更是超乎我们的想象,他们在心理学、行为学等许多学科中所作的研究成果对指导设计,分析传统建筑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中国古代造园中并没有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作为指导,但其古老的工艺理念却渗透着行为心理学的概念。杨曙光在他《传统园林设计中暗藏的心理学应用》一文中详细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中心理学对设计的影响。如对曲廊的分析:心理学上认为,长时间在直路上行走会产生乏味,无聊的感受,而曲线性行走却会相对降低这种视觉疲劳的感受,行进中的趣味性也随之增加。所以,曲廊这种形式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园林建筑交通联系的主要选择之一,“集景模写”是我国古代园林设计中的一种传统手法,清代北京西郊诸园和承德避暑山庄,运用这个手法特别突出。在清漪园建造之初,就派出许多画师和工匠,到全国各地去参观和模写有名的风景和建筑物,把它们仿造在园里。颐和园中的景色,可说是汇集各地有名建筑和胜景而成。但是,设计人和造园工匠绝非生搬照抄,而只是仿其风格而已。如谐趣园和无锡惠山园神同形异,涵虚堂、景明楼也和黄鹤楼、岳阳楼不完全一样,园里的苏州街和江南苏州的市街更相去很远。这说明我国古代建筑工匠在参考借鉴的时候,绝不生搬硬套,很注意创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我国园林艺术和造园技巧中的又一传统经验。如颐和园后湖的风景,虽然是人工所造,但是宛如江南水乡一样。园中许多风景、林木,也力求达到宛如自然景色的效果。

(二) 心理学在园林中的应用

自然的地理、山水要素基本上沿用了古典园林的手法,特别是对“边缘区域”的钟爱。但在现代城市里,这些要素也具有较大的限制性,设计师不能够根据理想的模式来设计,而只能运用现代的技术进行改造。作为高级文明象征的中国园林,从殷周时期就开始,历经三千多年漫长历史,探索和创造了蓬莱、昆仑和胡天等、仙道景域的幻想模式、风水佳穴模式和须弥山佛国理想模式(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76页)等人类最理想的生活境域。这些理想景观模式,具体是山绕水围、面水背山和闭合式四面围廊的建筑结构等样式,其基本原型是原始人的“满意生态环的建筑特色”自1900年,Landscape Architecture 作为一门现代独立学科开始,西方的造园理论逐渐成为一个系统化的知识学科,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加促进了该学科的发展,基于GIS上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使得规划设计更加科学化。同时景观生态学中景观格局的提出,把人性的崇尚自然、效法自然的心理更加直观化、理性化,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与其周围物质的、精神的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它作为一种新观念下的建筑理论, 自上世纪年代确立以来, 迄今已逐渐发展完善。它是以建筑学、心理学、生态学和其他许多相关学科为研究基础的, 在继承和吸收历史上合理的环境设计经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将人们的心理需求体现在空间环境设计之中。它研究的主要过程就是通过对环境的认知分析, 寻求最佳刺激, 再根据心理需求, 去调整改善周围的环境; 近几年景观规划设计提倡人性化的设计与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相结合,我国景观规划设计起步较晚,关于行为心理学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应用的相关研究较少,虽然在我国古典园林中蕴藏着行为心理学理论的应用,但并没有总结完善成理论体系,国外这方面比较深入和完善,这就值得我们吸取精华和借鉴,在古典园林设计中,人的行为心理学理论在考虑特殊人群的设计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老人、儿童、弱势群体等比较喜欢安静的环境,心理学在园林植物配置中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对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空间属性与人的关系,从而使人与环境达到最佳的状态,在个人化得空间环境中、人需要能够占有和控制一定的空间领域,运用植物营造不同的空间,比如运用植物应在私密与公共空间的不同手法。

(三) 心理学的古典园林

自古以来,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文化博大精深,我国的古典园林受到世界的欢迎,欧美各国纷纷引进其中也包括了我国的古典式园林建筑。我国的造园传统,园林的艺术造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叠山理水和建筑的式样来构成的。园林建筑及其小品,如亭、台、楼、阁、榭、廊、厅、舫、轩、桥等中国人选居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依山傍水。人们之所以会有亲水的情感,可以从生态学和心理学两个层面来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当人类社会步入生态文明时,中国传统的绿色空间园林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古典园林”是指在园林营造时使用了一些传统的造园手法、技术以及一些传统的建筑特征,并带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典园林也可称为中国传统园林。它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从生态学角度看、水是生命之源、水体有调节气候、滋养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调养肌肤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功能。就心理学而言,小桥流水、碧波荡漾,是可以怡情养性的美景,此外水景与植被优化配置的问题同样非同小可。有的水景只重视在水边铺草坪,而忽视了水边种树。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尤其是住房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住得宽敞、住得舒适、而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几乎是“无园不水”有了水园林就更添活泼的生机,也更增添了波光粼粼、水影摇曳的形声之美由于人的亲水性,在居住区里,应该缩短人和水面的距离,在较为安全的情况下,也可以让人融入到水景中。人们喜欢立于水面,直接接触到水,小孩子喜欢在浅池中嬉水,涉足水中尽情玩乐纵观当今许多园林景观设计与建设,都借助自然的或人工的水景,来提高园景的档次和增添实用功能,水边的植物配置水边植物配置应讲究艺术构图。我国古典园林主张水边植以垂柳,造成柔条拂水,同时在水边种植落羽松、水杉及具有下垂气根的小叶榕等,均能起到线条构图的作用。

总结:

现今的社会,心理学在古典园林中应用的越来越多,同时也成为时代一门艺术,人们的生活追求理念不断的提高,使得古典建筑不断的加固,这就需要不断的完善心理学的古典艺术美,进一步是建筑更符合人们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古代园林理水之法范文3

【关键字】风景园林;古典园林;选址立意;究源察地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还特别由于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中国古典园林的选址与立意多讲究“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可见其为造园中最重要的问题。据其“天人合一”的理论古典园林的选址与立意要“筑宅先卜其邻,百金买宅,千金买邻”,强调的是借景选址。往往由于园址地理位置和邻借条件的不同,园林的主题、内容也有所差异。基于对环境的论述,可知古典园林的选址与立意是外向取景、以水为主题,寓意造园者的情趣也是顺理成章的。

1 古典园林的选址与立意中的基本特点分析

古典园林的选址与立意中的究源与察地就是选择园址时,充分考虑周围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貌条件、林木植被、以及周围的构筑物等多种因素。造园选址时除了考虑周围环境之外,还要考虑园林基址范围内的立地条件,园林讲究随曲合方,得景随形,只有顺天然之理,才能自然、合宜,故对园林的选址和立意十分重要。中国古典园林的选址与立意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古典园林的选址与立意中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

古典园林的选址与立意中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

此外,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

1.2 古典园林的选址与立意中的究源、察地特点分析

究源指探究水之源头,在中国的古典园林选址中水源是重要的因素,古语道:“园无水不活“,而这里的水当为有源头、有出口之活水,若硬成一池,以水灌之,只能是一池死水,并无生趣。正如宋代朱熹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道出水之妙在于活。古典园林的选址与立意中的究源历来以泉而闻名,泉水虽然在园内并不循环,但它与园外之水构成大的循环。因此,其水体循环方式是在大循环中套有多个小循环,求其深邃和宁静,仅利用清泉筑成方池,朴雅而清幽。各园之水皆需有源头,此亦为选择园址的决定因素。

察地为了解园址地形之高下和地被情况,古人云“山以水袭为奇,水以山袭尤奇也”仅有活水而无山相配不能构成佳景。园中山体,虽说可以人工培土、掇山、叠石为之,但终究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远不如利用原有地形,故相地时,对原有地形的考虑非常重要。察地的范围不仅包括相邻的构筑物和自然山水,也包括周围整个环境,所谓“得景随形,或傍山邻,欲通河沼”。往往由于园址地理位置和邻借条件的不同,园之主题、内容亦有所差异。如苏州之沧浪亭,地处苏州城南,地偏近郊。苏州拙政园,居廛市之中,无邻借之景,故以“拙政”为造园主题。

综上所述,究源与察地就是选择园址时,充分考虑周围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貌条件、林木植被、以及周围的构筑物等多种因素。造园相地除了考虑周围环境之外,还要考虑园林基址范围内的立地条件园讲究随曲合方,得景随形,只有顺天然之理,才能自然、合宜,故对基址的了解十分重要。

2 古典园林的选址与立意的艺术形象

古典园林的选址与立意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古典园林的选址与立意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

2.1 富有装饰性和衬托性的园林建筑应用

中国古代园林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诗经》里就有“作庙翼翼”之句,说明三千年前的诗人就已经在诗中歌颂祖庙舒展如翼的屋顶。到了汉朝,后世的园林基本屋顶式样基本成型。四面坡的“庑殿顶”,四面、六面、圆形的“攒尖顶”,两面坡但两山墙的“硬山顶”,两面坡而屋面挑的“悬山顶”,以及上半是悬山的“歇山顶”就已经具备了。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

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选址与立意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从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作用。它的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古典园林的选址与立意的典型作品。汉代以后的雕刻、壁画中常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作品,到了明清两代,常见的富有艺术性的衬托性建筑还有宫殿正门前的华表、牌坊、照壁、石狮等。

2.2 中国古典园林选址立意中唯美性的特征

中国古园林妙就妙在多附于各类建筑,结构就似阴阳八卦,独树一帜,生机盎然。这背后的深层结构是双重生活合一,劳累与休憩、严谨与随意,入世与出世。人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便有双重生活。相应地,园林有两种各有侧重的功能区,园是自然性较强的一半。在古代世界,中国园林最充分体现生活模式,而精髓也在于此贯通古今。在古典园林中暗示未来、天人合一的自然崇拜,仿自然山水格局的景观类型 ,诗情画意的表现手法 ,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巧于因借的视阈扩展,循序渐进的空间序列,小中间大的视觉效果,委婉含蓄的情感表达。

总之,园林绝非仅供观赏的艺术,而是内容丰富的生活场所,其中的精神享受也是生活情趣。

3 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参考文献:

[1]计成.中国古典园林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1988.

[2]李延寿.古代园林艺术鉴赏珍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1975.

[3]文征明.中国历代名园记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古代园林理水之法范文4

关键词:古代园林 园林艺术 现代园林

中图分类号:S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018-01

前言:中国古代园林艺术讲究的是自然美,重在将创造的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在乎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特色、构景等内容以及现代园林艺术的特点做简单的介绍。

1.中国古代园林的特色

中国古代园林的特色,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在造园艺术上崇尚师法自然;这一特色有两层含义,一是园林在总体的设计布局上,假山中峰、坡、洞等要合乎自然、山与水的关系要与自然界中山水生成的规律相符;二是组合山水景象的各个要素要合乎自然,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例如古代园林水池都是建造成自然曲折,花木布置是疏密相间,乔灌木也错杂相间,总之就是在整体设计布局上追求天然野趣。

(2)在空间分隔上力求融于自然;古代园林在分隔空间上寻求各种方法以实现从视角上突破园林空间的局限性,使之于自然相融合。为求自然就必须处理好景与情、意与境、因与借、有限与无限等种种关系,使园林内的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漏窗的运用,是园林为求融于自然常采用的手法,其可使空间与视觉流畅,实现隔而不绝。

(3)在园林建筑上顺应自然;在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有假山有流水,有凉亭有阁楼等等,在建筑假山时,山峰、台阶、石纹、石洞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水的建筑上,岸边的自然曲折、水波纹的层层递进,也都突出了自然的风光。不仅仅是山与水,园林中的所有建筑,其神、其态都与天、地自然环境融合,园内各建筑间自然相接,使园林呈现自然、淡泊、恬静的艺术特色。

(4)在树木花卉的种植上力求表现自然;中国古代园林在对树木和花卉的选择以及种植上,都力求使园林表现的更自然,高耸云霄的松柏,婀娜飘逸的崔柳,数里盛开的桃花,其形与神,意与境都重在自然。

2.中国古代园林的分类

中国古代园林,按占有者身份可以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可以分为:北方类型、江南类型、岭南类型。其中皇家园林的代表有:北京颐和园、北海公园、承德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的代表有:北京恭王府,苏州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网狮园,上海豫园等。北方园林,因地域宽广,所以范围较大,建筑富丽堂皇,但是因受自然气象条件限制,河川湖泊和常绿树木都较少,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等地;江南园林,地域范围虽然受到限制,但是因其气候特点,河湖、园石、常绿树较多,园林景致十分细腻精美,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南京、上海、无锡、苏州、杭州、扬州等地。

3.中国古代园林的构景方法

3.1抑景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比较讲究含蓄,所以在造景上绝不会让人一进园林就看到最美最好的景色,而是将最美的藏在后面,所谓欲扬先抑、欲擒故纵,往往给人的感觉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构景手法被称之为抑景,只有抑景才能使园林显得神秘,令人向往。

3.2添景

当怡人的景色在远方,而中间没有任何其它景色作为过渡时,中间部分就会显得空洞、没有层次感,如果在中间设置乔木、花卉等作为过渡的景色,就会避免空洞,使景色有层次美,这种手法就叫做添景。

3.3夹景

当某个山、塔、桥等风景点在远方,它们本身是有审美价值,但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挡,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就会使风景点更显诗情画意,这种构景手法就为夹景。

3.4借景

无论园林的大小、种类如何,其空间都是有限的,在各个方向上让游客有扩展视觉和联想的效果,最有效的手法就是借景,所谓“园林巧于因借”。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之分。借远方的山,叫远借;借邻近的大树叫邻借;借空中的飞鸟,叫仰借;借池塘中的鱼,叫俯借;借四季的花或其他自然景象,叫应时而借。

4.中国现代园林的特点及发展

4.1中国现代园林的特点

园林是有生命的,其本质是追求愉悦的精神生活,中国的现代园林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园林的布局流畅;现代园林继承了古代园林的优良传统,在园林整体布局和形式上追求文化、艺术融为一体,遵循起、承、转、合的章法,对场地的缺陷进行良好的弥补,使其广阔处不显空乏,狭小处不显拥促。

(2)抽象、寓意,具有意境;现代园林在打造上在不脱离具体事物和大众游客的审美观念的同时,求神似而不求形似,把园林中的山石、瀑布、流水等自然界景物抽象化,使其有很强规律性和装饰性,在寓意方面继承古代园林的特点。

4.2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

现在园林在设计上的理念是讲究自然化,设计要以自然为主体.尽最大可能减小对自然的干扰,建设具有自然活力的活动空间。现代园林艺术不仅仅是在模仿自然,更重要的是使创造的自然与原始的自然之间建立关系,使创造的自然能够有机融合到原始自然之中。每一优秀的园林设计,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对风土乡情的理解和应用。

园林设计师、规划师的设计水平、创新和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是中国现代园林发展的动力之源。园林师要认真研究园林的本土化特点.积极探索富有地域性的景观文化特征,并将这些特点、特征充分运用到园林的设计、发展之中,使现代园林在城市的建设中,能够完善现代城市的功能,为人们的轻松愉悦的生活提供便利,打造出一座座风景秀美的现代化园林,使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在新的时期得到传承与发展。

结束语:园林设计师在设计与建设园林的同时,事实上也是在创造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使人更接近自然,使人在高节奏的生活模式及高压力下能放下一切,返璞归真,卸甲归田。现代园林建设也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希望通过对古代园林艺术的研究与借鉴,现代园林的发展会越来越完美。

参考文献:

[1]邓杨彦.传统风景园林与当代中国景观[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7

[2]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古代园林理水之法范文5

关键词:古典园林;设计;特点;手法;启示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4-0006-04

1 引 言

中国古典园林,从秦朝的上林苑、隋炀帝的西苑、北宋时期东京汴梁和西京洛阳的园林,到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园林,无一不展现了一种和谐完美、生态良好、景色如画之境界,体现了中国园林技术之精湛、设计之灵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见证。我国园林艺术的主要特征是以山、水、石、泉、植物、亭、廊、轩、榭、楼、阁、桥,以及云岗烟蔼等为造园题材;放怀适情,游心玩思而造园,园的意境常以山水为骨干来创造;而园林建筑除满足游乐、休息、居住外,又是园景的构图中心和造景的依据,再有树木花草合理配置,使得山水“得草木而华”,因山就势布置建筑,树木花草点缀其间,创造出“妙极自然”的园林艺术意境。

2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特点

2.1 师法自然,顺应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多表现自然的气韵,师法自然,顺应自然。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正是以这种自然观作为园林文化源泉,主张以亲近、和谐的态度去对待自然,提倡因地制宜、顺应自然。也就是说,在造园过程中,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有山靠山、有水依水,充分攫取自然景色的美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讲究对自然的抽象模仿和创造,按自然山水风景的形成规律来塑造园中的风景,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力求再现自然中的各种事物、景物,使园林中的山水花木具有自然神韵,使园内景色富有自然天真的魅力,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2.2 山水画式的格局

中国古典园林的格局所呈现出的是一种“山水画”式。中国园林从来没有间断过对自然山水的崇尚。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有智慧的人通达事理,喜欢流动之水;有仁德的人安于义理,喜欢稳重之山。中国古典园林以山水为主体,建筑物只作为点缀山水之用,整个园林设置景中有景、园中有园、峰回路转、曲折幽深。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在总体布局、各因素组合上合乎自然规律,尽量减少人工的痕迹,如:假山在叠砌时模仿天然岩石的纹脉,水池常作自然曲折状,花木布置疏密相间,乔灌木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中国古典园林在原生自然与人工自然之间反复历程,巧妙运用假山、叠水、池塘、花木、曲廊、桥、台、楼、塔等,顺自然之理而成,使整个园林形成多种景观,实现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致的完善融合,达到“大巧若拙”、“大朴不雕”效果。

2.3 寓情于景,寓意造景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创造呈现出“寓情于景”、“寓意造景”的特点。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寓意造景,选用花木常与比拟、寓意联系在一起,如松的苍劲、竹的潇洒、杨柳的多姿、蜡梅的傲雪、芍药的尊贵、牡丹的富华等,并利用植物的形态和变化,表达人的思想情感或某一意境,如“夜雨芭蕉”表现一种宁静的气氛。同时,“无文景不意,有景景不情”,中国古典园林对书画墨迹也作出了恰到好处的运用,使“寸山多致,片石生情”,把以山水、建筑、树木花草构成的景物形象,升华到更高的艺术境界,达到润饰景色、揭示意境的作用。总之,中国古典园林巧妙地利用自然、历史和文化的结合,将诗情与画意巧妙地融为一体,让人产生联想,使园林中的一景一物都表现了人的情感,情景交融,使之蕴含了诗的情趣和画的意韵,展现出比眼前风景更为丰富的意境。

3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在园林景观设计上,主要是顺应自然,用人造景观来模仿自然,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在城市中造园要宛若自然,在城外造园要有山林野趣,以达到“人化自然,胜似自然”。

3.1 叠山

假山叠石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和独立的造景作用,是古典园林中最富表现力和最具有特点的艺术形象,为了表现自然,将婀娜多姿的山石叠置于园林之中,是古典园林艺术的一种风格,也成为园林创造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中国幅源辽阔,名山众多,是造园家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造园家在园林中塑造出具有峰、岩、壑、洞和风格各异的假山,唤起人们对崇山峻岭的联想,使人们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群山之中。石峰轮廓跌宕、参差、变化,姿态玲珑奇特,立之可观,卧之可赏,可使人犹如步入丘壑,如神游名山。

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明人计成在《园冶》的“掇山”一节中,列举了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山石池、金鱼缸、峰、峦、岩、洞、涧、曲水、瀑布等17种掇山形式。清人创造了穹形洞壑的叠砌方法,用大小石钩带砌成拱形,顶壁一气,酷似天然峭壑。现存的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都是明清时代园林掇山的佳作。

不同的石置于园林,可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如同我国的书法、篆刻、绘画等艺术的创作一样,有的如行云流水、有的则风骨刚健,有的典雅宁静,有的又有如悬瀑飞注,极富自然情趣。园林中的山石,经过造园家的巧妙叠置,在咫尺空间中也能表现出名山大川的奇、幽、险、秀、雄的艺术效果,这正是“高低曲折随人意,好处多从假字来”。如北京恭王府邸的飞来峰,近有洞府悬岩,满壁苍苔,远有飞阁胜迹,浮云崖树。一石耸立,既是障景,又增空间层次,更有淡雅之趣;扬州个园的半壁假山,凹凸、散聚、悬挑,参差结合,有层次,多变化,意境幽深,有尽端而无尽意。

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造园家也常依据地形的倾斜坡注,因势就势,巧妙布局,造就出雄奇、峭拔、幽深、平远,或深涧绝谷,峭壁危峰等丰富的园林艺术境界。如苏州虎丘的拥翠山庄和杭州的龙井两山地园,正是造园家依自然之美,借自然山水的神韵,通过艺术的加工,创造诗情画意之境,使之形神兼备,把人为景物与自然景色和谐统一,有机的联系,巧妙的运用山石于园林中,以此创造园林艺术的更高境界。

3.2 理水

在美学上,中国园林中的假山提供的坚硬、石质的“阳元素”,在与软的、反射的溪流江湖的“阴”元素取得阴阳平衡上是必要的。

和山石一样,不论何种园林,水也是构成古典园林的基本要素之一,造园必须有水,无水难以成园,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正所谓无水不活。因水而异,人工为之,可以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园林意境和美好的形式。中国古典园林在表现静态的水景时,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淼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在表现水的动态美时,不是采用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水体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湖泊池沼,河流溪涧,以及曲水、瀑布、喷泉等水型。

《园冶》中有所谓的“纳千顷之,收四时之烂漫”的情景,描述的是湖泊、池沼等大型开阔的水面。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构建中,这些大型的水体大都是利用天然水体而略加人工或依地势“就低凿水”而成,在开阔的水面上,往往使用安排岛屿,布置建筑的手法,增进曲折深远的意境,形成一种离心和扩散的格局,更加丰富了水面空间的变化,如太液池、西湖。规模小的园林或宅园,或大型园林中的局部景区,水体的形式以水池为主。池岸常筑以廊榭轩阁,驳以参差石块,植以垂柳碧桃,清池倒影,自有妙境。庭园里还常在“池上理山”,或就水点石,别有情趣。

我国古典园林以水作动态时,常模拟瀑布这一自然水型。通常是将石山叠高,山下挖池作潭,水自高泻下,击石喷溅,俨有飞流千尺之势,自然的呈现出一种野趣来。溪涧也是常见的设计手法,水一般利用大小水池之间,挖沟成涧,流因势回绕,不受拘束,使庭园空间变得更自如。此外,园林中还常出现泉、潭、滩等水型。造园家将园林建筑同泉池溶为一体,形成一个个清幽而又意趣无穷的园林艺术空间。如济南的趵突泉。

在园林建筑与自然结合得体的园林中,无一不有水,不论何种类型的水景,也无论是“静水”还是“动水”,其形式绝大多数是自然式的,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使水与山石、建筑浑然一体,宛若天成。

3.3 花木

花木是掇山理水不可缺少的因素。花木随着四季时令、天气变换都有所不同。对于花木的选择,一讲姿美,二讲色美,三讲味香,最好四季常有绿,月月有花香。花木在山石、水景之中,既具有丰富空间层次变化与加大景深的作用,又具有表现园林意境的作用,如:古木繁花,就可形成古朴幽深的意境。

3.4 建筑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一方面要可行、可观、可居、可游,一方面要与山水林木相配合,起着点景、隔景的作用,使园林移步换景、渐入佳境,以小见大。在总体布局上,皇家园林为体现封建帝王的威严,和美学上的对称、匀衡效果,采用中轴线布局,主次分明、高低错落、疏朗有致;私家园林则是突破中轴线布局,比较灵活且富有变化,通过呼应、映衬、虚实等手法,造成充满节奏和韵律的园林空间,常见的建筑物有殿、阁、楼、厅、堂、馆、轩、斋、榭、舫、亭、廊、桥、墙等。

3.5 书画墨迹

书画墨迹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题景、匾额、楹联、题刻、碑记、字画。笔情墨趣与园林中的景色浑然交融,使园林设计更加典雅完美,正如《红楼梦》中所说:“若大景致,若是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可见书画墨迹能够起到点景的作用,正像陈从周在《说园》所说:“有时一景,相看好处无一言,必借以题辞,辞出而境生。”

3.6 构景

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巧妙的构景手法,突破空间的限制,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效果,以达到“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果之致”。中国古典园林多建造在相对封闭的空间环境中,与外界的自然相对隔绝。因此,如何通过巧妙的构景手法,形成整体性园林景观,起到扩大园林空间效果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主要的构景手法有以下三种。

(1)抑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历来讲究含蓄,“景贵乎深,不曲不深”,所以园林造景上采取抑景的办法,在园林入口设置促使视线转移方向的屏障物,使之自成一景,将园中佳景加以隐障,增加园林空间层次,“先藏后露”、“欲扬先抑”,达到柳暗花明的艺术效果,使园林更加具有艺术魅力。如:苏州多数园林的入口处,常用假山、漏窗、树丛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人的视线,使人们入园时只能看到园景一角,几经曲折才能见到园内全貌。抑景因材料不同可分为山石障、院落障、影壁障、树丛、树群或数者结合。

(2)隔景。隔景是用以分割园林空间或景区的景物,其材料有各种形式的围墙、建筑、花木、山水、堤岛等,其方式有实隔、虚隔和虚实相隔。中国古典园林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采用隔景的方法,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如:苏州拙政园巧妙利用山、池、树木、亭、榭作为隔景,使空间流通、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亭台楼阁时隐时现,在空间上起到互相渗透的作用,形成丰富的层次。

(3)借景。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传统手法就是“借景”,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说“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借景的方式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将园林远景借入园中,叫远借;将园外或景区外近景借入园中,叫邻借;借空中的飞鸟,叫仰借;登高远望、俯视所借园外或景区外景物,叫俯借;借四季的花或其他自然景象,叫应时而借。借景既起到扩大空间效果的作用,又加强了空间之间的联系,使各个空间相互渗透、形成整体,以达到“纳千顷之,收四时之浪漫”的观景效果。如:苏州沧浪亭,因园外有滨河水绕园而过,所以不设围墙,而是以漏窗的复廓对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到园内,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为一体,可谓借景的典范。

4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传统与创新是对立统一的,如果传统一成不变,没有创新,传统就会出现断层,创新也将成为无源之水。虽然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就像杨鸿勋先生所说:“今天,……古典园林已成为历史陈迹,并不是完全适合现代人游览实用的公园。然而其中蕴藏着的自然美景构成的原则和技术,则仍然是新园林创作的重要借鉴。”因此,现代园林设计既要向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学习,走上民族化的道路,又要注重吸收和借鉴西方设计领域先进技术、优秀设计观念及运作模式,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之路。

4.1 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观

正如威廉•钱伯斯所说:“中国园林的艺术精华是师法自然,范本就是自然,目的是要模仿自然之美。”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而这与现代园林的发展方向是相吻合。现代园林设计要从更理性、科学、客观的观点去审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自然环境的美化和改善,实现设计的方案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现代园林仅仅从形式上拥有自然的景观是不够的,要兼顾景观与功能使用,使之能真正合乎自然生态的要求。

4.2 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技巧

一是,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因地制宜。二是,采用掇山、理水、花木、建筑、书画墨迹等方法,形成园林的动静变化,丰富园林的空间层次与变化。三是,巧妙运用抑景、隔景、借景等构景手法,突破空间的限制,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效果。当然,这不会再是简单地重复传统形式,而是在深刻理解与感悟的传统的基础上,把传统的设计技巧,当作现代园林设计的源泉,并注入科技的力量,凸显时代精神。

4.3 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创造

中国古典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追求的是表现形外之意、象外之象,这就是意境。中国古典园林所表现的意境,使游人在观赏这些景象时,触景生情,产生共鸣,感悟到景象所蕴藏的情感,甚至体验到某种人生哲理,享受到审美的愉悦。现代园林设计也应该要具有这种文化底蕴,把历史、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结合起来,重塑符合现代气息的园林意境,使人们去体验人、社会、自然之间的情感,激发人们对美的自然追求,陶冶现代人的心灵情操。

5 结 语

园林之美,在于意境。以情造景,以景寓情,师法自然,以达到诗情画意的境界,这是中国古典园林所独有艺术特点。通过研究古典园林,更深刻的了解园林艺术的本质特征,探求园林艺术的普遍规律,对现代的园林风格设计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 杨鸿勋.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研究•江南园林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 徐德嘉.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4]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5] 计成.园冶[M].陈植,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6] [明]文震亨.长物志校注[M].陈植,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7] 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8] 朱建宁.情感的自然-英国传统园林艺术[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9] 安怀起.中国园林艺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10] 周武忠.寻求伊甸园――中西古典园林艺术比较[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On the Inspiration to 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Wang Junyan1,Gujuan2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ubei Wuhan, 430070)

古代园林理水之法范文6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美学艺术、营造法则、符号、山水学

中图分类号: B83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中国园林艺术集建筑、书画、雕刻、文学、园艺等艺术于一身,是中国美学的楷模,反映出中国人深邃的哲理思辨及对生活的追求。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中国园林与西亚、欧洲园林并称为世界三大造园系统,然而,在当今世界园林平台上,中国园林显然不是造园盛行的种类,它甚至没有像日本园林那般为世界追捧,中国古典园林的华美被深深的湮没着,让人叹惋。

2、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艺术和营造法则

中国古典园林蕴藏着自己独到的美学艺术和营造法则,如今被世人津津乐道的经典皆是产生与这些美学艺术和营造法则当中。

2.1、美学艺术

2.1.1、形象美

形象美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美的重要元素,她充分运用“层次与空间的关系;均衡与稳定的关系;比例与尺度的协调关系;对比与微差的关系;对位与呼应的关系;重点、统一、有机的联系”等的艺术手法来构思,绘画出古典园林艺术形象美[1]。

在自然景观中,古代园林艺术大师将景观形象美,分为“旷”与“奥”两大类。华山的险峻、泰山的雄伟、黄山的奇特,无不给人以一种崇高、宏大、横空出世的壮美感;杭州四湖的清秀、桂林阳朔的奇秀、武夷山水的幽深,则给人一种秀丽、幽深的秀美感。唐代柳宗元说:“游之适,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旷”,即空旷开阔,宜于登高远眺,目之千里,如登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奥”,即深奥无穷,宜于亲昵近观,目触摹玩。显然,“旷”与“奥”是一对相反相成的矛盾概念,柳宗元将它们视为自然风景尽善尽美的两种形象,确实抓住了风景美学的要核。他认为园林风景的开发,要因地制宜,宜旷则旷,宜奥则奥。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大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无大便无小,无小也无大。园林空间越分隔,感到越大,越有变化,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的空间,因此大园包小园,即基此理&大湖包小湖,如西湖三潭印月’。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层次与内容的丰富多彩。山不在高,贵有层次。水不在深,妙于曲折。峰岭之胜,在于深秀。中国古典园林的木构建筑,讲究比例于尺度的协调统一。在体形上有其个性与局限性,殿是殿,厅是厅,亭是亭,各具体例,皆有一定的尺度,不能超越,画虎不成反类犬,放大缩小各有范畴。中国古典园林对位与呼应关系的艺术特点。在中国古典园林,没有规整的行道树,没有绿篱,没有花坛,没有修剪的草坪,树木花卉的种植依照大自然原始植被分布方式。所谓效法自然,这便是最好的佐证。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通道讲究曲直统一、对比、有机联系,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空间艺术,在有限的空间里,以现实自然界里的石、土、水、植物、动物等为材料,创造出自然风景的艺术形象美。总言之,中国古典园林的形象美是建立在洞察自然,缩小自然的基础上,一处园林既是是人工实物,又是自然再现,同时还是诗歌绘画的意境传达。

2.1.2、色彩美

色彩,具有强烈的生理属性和情感效应。它能使一个人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愿望,用其所喜欢的颜色去装饰自己,美化周围的生活环境,还往往运用丰富的色彩语言来表达自己特有的理想憧憬、情操内涵和生活情趣[1]。

园林色彩的构成,由山景色彩、水景色彩、花木色彩、动物色彩和建筑色彩五大项构成,然而,山景色彩比较单调,除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予秋山以赭色、予冬山以白色以表现季节特点外,一般都以灰青色或土黄色居多,色彩变化不多。水景色彩同样如此,一般以水质清澈为上,除水生植物的颜色外,大多以蓝色的天空、白云和周围景观的倒影显现其颜色,水景本身的颜色则比较单纯。因而,在园林色彩的五大构成中,主要表现为建筑色彩、花木色彩和动物色彩三大类。中国古典园林的色彩追随自然四季变化,因时因季变化而呈现不同色彩。

2.1.3、声音美

自然界的万籁之声,可通过不同方式,借来为我所用,以构成园林风景中的“小夜由”、“轻音乐”。瑟瑟松涛、戛戛竹韵、瀑布轰鸣、山泉丁冬、幽林鸟语、古刹梵音、雨打芭蕉、夜间虫唱,构成风景区一曲曲和谐美妙的轻音乐,使其频添勃勃生机[1]。

中国古典园林的声音美源自两个方面,一则源自自然,借由风声、雨水、水声、虫鸟鱼兽等表现出来,多半传达的是一种自然幽静远扬的意境;二则源自人物,借由抚琴、吹箫、吟诵等形式表现出来,人物的声音与园林景观共同表现一种谐奏的氛围。

2.1.4、节奏韵律美

节奏、韵律、系音乐术语,指乐音在整个乐章中有秩序地重复性出现。构成节奏和韵律有两重关系:一是时间关系,指乐句在时间上的序列间隔及其所产生的变化过程;二是音响力度关系,指音响的强弱变化。这两种变化的重复出现,就形成了音乐的节奏和韵律[1]。

中国古典园林的节奏韵律更多的表现在声音和空间组合上。声音美与景物美共同传达着一种节奏韵律,同时,园林空间组合小中见大、别有洞天、欲扬先抑等手法也可体味出别样的空间韵律。

2.1.5、意境美

古典园林风景中的形象美、色彩美,主要诉诸于视觉,故可既有看绘画似的视觉美。古典园林的音响美、节奏韵律美,给人以听音乐似的听觉享受。当人在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全面感受古典园林艺术美的同时,人的心灵也同时沉浸在古典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意境美里[1]。中国古典园林很注重个人情怀的传达,所以在造园的时候会结合景物构造以景动情的意境美。

2.2、营造法则

2.2.1、效法自然

要说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营造法则,莫过于效法自然。纵观各种古典园林类型,无论是皇家园林和寺庙园林的真山真水,还是私家园林跌山注水,抑或是衙署园林、祠堂园林、书院园林、公共园林等,都是借着人工的技艺,效仿着自然的面貌。莫说整个园林中人工痕迹较少,即便是人工技艺也带有这极强的自然特征。

2.2.2 独特的空间组织手法

“曲径通幽”是中国古典园林常采用的空间组织手法,通过设置曲折的路径,使人们从嘈杂的环境进入幽静之处,这也体现了古代造园家“出世”的思想,以及道家“清净无为,修身养性”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景观的组织上把园林的墙、廊、景等分隔开来,化整为零,变单一为多样,在迂回中取得层次,让人感受庭院深深,因此常有“不尽尽之”的说法。在植物的配置上绿树把边缘隐蔽起来,用化有为有的手法,变化有边为无边,是空间变化丰富,在游览的同时回味无穷[2]。

2.2.3、整体的造景手法和形式美法则的运用

中国古典的营造思想不仅在于个体景物的美,而在于整体的布局与规划,以及不同景物的形态、材质、色彩的对比与协调。“桥上有亭,亭中有棋,亭下有水,水中有鱼,池边有柳,柳旁植桃,墙边有竹,竹中有梅” [3]是对中国古典园林整体造景手法的完美写照,景与景之间都是环环相扣的整体联系。以网师园为例,面积虽小,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优雅精巧,令人叹为观止。无论是规模宏大的拙政园还是小巧精雅的网师园,无论是建筑在整个园中的比例还是花木的配置和材料的对比运用,都体现出形式美的法则[2]。

3、中国古典园林的衰落

笔者认为,在这里冠以中国“古典”园林,其中“古典”的含义不仅仅在于时代的划分,同时带有中国传统园林在当代园林景观中的衰落含义。不容否认,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中国传统园林很少被世人引用,我们只看到世人竞相追逐着各种欧洲风情园、美国现代景观设计,甚至日本的枯山水也频频出现在中国的园林景观市场中,现在人类拥有更强大的改造世界的能力,但是我们再难看到哪个中国景观设计大师能够设计出向苏州园林那样精妙绝伦的中国园林了。

追究其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原因:

一、中国古典园林是在皇权至上压力下的退避自赏,中国古典园林从来没有作为一种公共园林呈现在世人面前,而是私人封闭独赏下的园主个人情怀的表达地[3]。由于缺少公共性,古典园林难以形成统一的营建体系,难以寄托于一种独立的学科专业之中。正如伊丽莎白•喀什勒指出:“中国和日本的古典园林是诗人、画家和哲学家的事,而在西方,园林艺术向来被看作是建筑学的一种形式”。而在职业更加专业化的今天,诗人、画家、哲学家在从事着自己的事情,何况中国的古诗、国画、国学哲学在今天已然不能和古人相比。文化环境使然,加上古代造园技术没有专业化传承,当然会导致今天中国传统园林的衰落。

二、被掩饰的山水学与被西化的中国古建筑营造观误导了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理解。不得不承认,景观民间山水学很盛行,但是学术界却一直对山水学存在着投鼠忌器的顾忌。山水学,又叫风水学,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叫地相、中国古代称堪舆术,目的是用来选择宫殿、村落选址、墓地建设等方法及原则。原意是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学问。风水的历史相当久远,在古代,风水盛行于中华文化圈,是衣食住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尽管回避,但是不容否认的是中国的人居环境(当然包括建筑、园林)都是建立在山水学的思想之上,然而,当今对中国古建筑乃至古典园林的理解是建立在西方认知哲学的基础上的,这种用客体的思路来研究本体的事物的做法,固然有意义,但是却难免出现对本体事物的片面理解,中国的古典园林正式如此。既然建立在山水学之上的古典园林的客观效果已经被世人称道,那么又为何不能做一次大胆追求本真的尝试探索了。既然宗教学能够成为一门学科,那又为何要回避山水学了?

三、缺乏符号化的反复运用

我们总是能够清晰的通过马头墙而辨认出这是徽派建筑,提到日本园林总是能联系到禅宗和枯山水,提到法国园林总能想到几何规整在造园格局,这些都是一种文化被符号化后不断的反复的运用达到的效果,中国的古典园林博大精深,风格各异,但是到目前为止,似乎泱泱大国只有马头墙在建造界时常可见且清晰可辨,还有更多的园林符号没有被运用提炼,或者我们今天的园林景观设计较少运用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至少没有很精细的运用中国古典造园手法,这也是导致衰落的原因之一。

4、中国古典园林的复兴路径

4.1、培育国民意境,恢复造园情怀

当代中国人的心里太过浮躁,俨然没有古人造园的情怀,这涉及到培育整个国民性格的问题,涉及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改革变化。试想今天的园林设计者都有着诗人的意境、画家的素养、哲学家的情怀,在运用古典园林造景手法,何愁不能再造一处经典的中国园林了?

4.2、正式山水学问,尊重传统文化

只有用古人的思维模式传承古人留下来的遗产才不会南辕北辙、事倍功半。我们常常感慨,为什么日本人,甚至台湾人能够保留很完好的传统习俗,而中国大陆却不能了。我们应该摆正心态,用于面对我们一度回避的学问和文化,现代社会信息传达很快,一件事或者一门学问是否有效很快就能被检验,如果很多传统文化本身是很好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勇敢的接受了?

4.3、符号提炼,强化运用

只有被提炼化、符号化的事物才是容易被接受的,这种人类传播方式的规律是普遍性的,就像肯德基、可口可乐一样,它们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它们被符号化了,所以它们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被引用。园林景观设计者们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运用中国古典园林,运用它的营造手法,运用它的经典造型,慢慢地符号化中国园林,强化运用中国园林,有一天,中国园林也会成为世人追捧的对象。

5、结语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失去了太多前人留给我们的东西,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意识到这个最后历史文化的国家怎么变的没有自己的东西了。中国古典园林是不是会想那些依然逝去的东西一样,即将离去,或者正在离去,这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培育国民意境,恢复造园情怀;正式山水学问,尊重传统文化;符号提炼,强化运用,还有很多方面可以为弘扬中国传统园林做出贡献,也是研究何如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园林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入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丁一民.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美[J].陕西建筑,2005(122):1—5.

[2] 樊丽、刘晓鞠.中国古典园林营造思想和手法探源—网师园解读[J].科技文汇,2009(7):267.

[3] 风景园林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