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品的主要成分范例6篇

化学品的主要成分

化学品的主要成分范文1

主食工业化具有多方面的优势:①实现批量化生产,促进主食品加工规模化;②按照科学配方加工主食品,实现营养化;③按照规格加工快餐主食品,适应人们生活节奏的快捷化;④提高主食品的储藏性,实现运输储存的保鲜化;⑤循环开发利用粮食资源,实现节约化。随着主食工业化生产的发展,必然带来消费者膳食方式的日趋现代化,即借助现代冷冻保鲜、烘烤加热器具,实现膳食消费成品化、安全化、方便化、快餐化、节约化以及家务劳动社会化。

据测算,中国人每年消费的馒头、面条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在发达国家,主食消费产业化比重为80%~90%,而在中国,这个比重只有15%,主食产业工业化的空间巨大,是竞争已经白热化的食品工业中难得的一片“蓝海”。

传统主食工业化生产并非简单的规模化、自动化改造。主食工业化的基本内涵包括:运用现代营养学、加工学、工程学知识和技术生产出受市场欢迎的主食产品;保持发酵工艺、“老化”控制、风味和营养增强等加工工艺方面的深入开发,实现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按照一定的规范和标准,由机械化生产代替手工制作,实现产品标准化、操作规范化、生产机械化、工艺科技化。主食产业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主食品工艺,引入现代营销理念,创造新型生产方式,以形成一个全新的主食工业化产业。技术瓶颈是主食产业需要跨越的第一道坎。

一、主食工业化的基础研究

工业化的主食产品必须满足主食的基本特性和功能特性要求。基本特性主要指营养特性(化学成分、可食性等)和安全卫生特性(微生物指标、污染程度等),食品的功能特性通常是指嗜好特性、外观特性、加工特性、流通特性和简便特性等。

对于不同规格的工业化主食产品,针对以上特性要求,都要求建立起相应的质量标准。主食工业化是一个综合技术应用体系,有着巨大的科研开发空间,推动传统主食产业的发展,需要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成果,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

目前,主食品工业化技术研发重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围绕米制品、面制品、薯类及其他杂粮等主食品的研发;重点攻克馒头、方便米饭、营养早餐等主食规模化、自动化、连续化、智能化生产技术及设备。

针对米面主食工业化的需要,基础理论的研究包含了谷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生物学、谷物加工工艺学、食品发酵工艺学、食品工程学等学科。

1.蒸煮体系中小麦品质评价研究

蒸煮体系中小麦品质评价研究是主食工业化首先要进行的谷物化学研究。蒸煮是东方主食的重要加热和熟化过程,然而针对蒸煮熟化体系的小麦品质和特性研究还比较欠缺。我国食品以蒸煮加工为主,其加工工艺和熟化方式与西方烘焙加工有很大的不同,套用烘焙类面制品的评价技术和体系有很大的局限性。通过对小麦及其蒸煮食品品质资源多样性的研究,建立符合蒸煮面制食品生产加工方式的面团流变学评价技术是支撑中国面制品主食加工的一个重要基础。研究影响小麦蒸煮食品加工品质的关键理化指标,为蒸煮面制食品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品质控制依据。

2.米面主食品品质老化调控技术研究

主食品产业化发展中,其制约性重大关键技术问题是淀粉类成分在生产运输和保存期间的淀粉老化问题,严重影响了粮食主食品的食用品质。在世界范围内,日本对米饭的老化进行了较多的研究,美国对面包的老化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国内对主食品老化问题的研究,非常薄弱,还局限于对局部限定条件下的老化现象认识,更没有适宜于主食品产业化发展的淀粉老化调控技术。该方面的研究可以概括为: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改造分子结构,提高国产原料品质,达到优质主食品生产要求;开展主食品组构渐变机理研究,攻克面制食品质构稳定性差、易霉变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设计适应工业化、规模化需求的现代工艺;通过定向调控等技术,减少有效微量营养成份的破坏和流失,提高食品的营养、口感、风味;研究主食品老化调控技术,研究淀粉修饰和生物大分子组配对淀粉分子重结晶的位阻效应关系,建立主食品微结构与调控技术之间的基于流变学特性的食用品质保证基础数据库;研究主食品老化的客观评价方法,研究建立主食品中主要成分与品质影响因子的关系;研究复合生物大分子聚集体气固态胶体特性、凝胶特性,研究基于酶生物修饰技术和特殊条件下的功能基团转化技术,新型天然多糖分子修饰重构食品配料研究等食品组分的生物修饰与改性技术。

3.米、面蒸煮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研究

在主食工业化基础研究中,米、面蒸煮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研究是一个共性的问题。针对我国传统蒸煮工艺条件下,米、面蒸煮食品中营养物质的变化规律不清,营养品质不稳定等问题,从米、面原粮、蒸煮过程及米、面蒸煮制品等方面入手,研究常规蒸煮及不同蒸煮条件下主要营养素分解、转换等规律,提高我们传统食品加工的食用品质及生产水平,形成我国传统米、面蒸煮工艺新技术突破点。常规蒸煮条件下主要营养素的变化规律研究主要包括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分解、转换机制研究,并从微观结构变化入手,探讨米、面蒸煮食品营养素的变化规律,期待建立营养素与食用品质相关模型,指导米、面蒸煮食品的加工生产。对面、米的不同蒸煮方法,如高压、常压及微波条件下米、面食用品质的影响研究,以及对面制食品蒸煮过程中淀粉组成、蛋白质组成变化规律的研究,为建立科学评价米、面蒸煮营养品质的方法奠定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二、主食工业化的关键技术

化学品的主要成分范文2

关键词:欧盟;新法规;化学品出口;影响

2007年6月1日,备受注目的欧盟REACH法规(Registration,Evaluation,Authorization andRestriction 0f Chemicals)开始在欧盟全面实施。REACH法规的中文译名为《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制度》,是欧盟继原有三大环保指令相继实施后,一个影响范围更大、涉及产品更广的针对化学品生产、贸易、使用安全的法规。它将取代欧盟现有的《危险物质分类、包装和标签指令》等40多项有关化学品的指令和法规,并对欧盟市场上的化工产品和其下游的纺织、轻工、机电、制药等产品中的化学品实施统一管理,对进入欧盟市场的化学品要求进行注册、评估和许可,实施安全监控。欧盟一直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与其他国家相比,该法规的实施对我国出口欧盟的化学品及其下游产品的影响相对较大,是一道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一、欧盟REACH法规的主要内容

REACH法规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法令或法规,而是一个涵盖化学品生产、贸易和使用安全的综合性法规。它对出口到欧盟的化学品提出更严格的环保、安全要求,以规范欧盟市场上化学品的制造、使用和流通。主要包括注册、评估、许可、限制及数据共享。

(一)注册。对现有广泛使用和新发明的化学物(包括部分可分离中间体),生产商或进口商在生产或进口时,需通知政府主管机构,说明生产或进口该物质的用途,并提交相关文件。文件应包括对该化学物质毒性和生态毒性等特性的介绍、生产或进口的用途、对人类和环境的暴露量、预计产量、对该物质的分类及标识建议、安全数据单、对使用方法等进行的初步风险评估报告,以及建议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等。政府主管部门将把上述信息输入中央电子数据库进行注册,颁发一个注册号并对已注册物质中需给予特别关注的事项和特性进行实地考察和自动筛选。

(二)评估。由主管机构对所有产量超过100吨的化学品注册信息进行审查和信息核对;对降解速度慢并可能在自然环境中累积的或具有基因诱变或剧毒等危险特性的或其分子结构易引起关注的化学物质,即使其生产量或进口量低于100吨,生产商也应测试产品对人体和环境的长期影响。

(三)许可。对可能引起极大关注的物质或其成份,如CMR(致癌、诱导基因突变或对生殖有害的)物质和POPS(低降解有机污染物)物质,政府主管机构应对其按某一用途的使用方式给予具体授权。

(四)限制及数据共享。对部分化学品或配制品进行限制,除非在遵守限制条件下,才能被制造、投放市场或使用。必须对注册产品进行多种检测试验,检测费用全部由企业承担,对首先完成注册而产生的产品数据信息向潜在注册人共享,但潜在注册人必须向前期注册人支付百分之五十的费用才能共享数据和完成注册。

REACH法规一改过去仅由政府承担化学品安全的责任,要求化工产业承担与其产品安全相关的责任,化工产业应负责收集相关化学品的数据进行评估,并保证只生产或销售按指定方式使用对用户及环境均属安全的化学品,还应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证明使用有关化学物质的效益大于为消除该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的危害而引发的成本。

二、欧盟REACH法规对我国化学品贸易的影响

与欧盟之前的同类指令相比,REACH法规影响的范围更广。从表面上看,REACH法规是个化学品法案,影响的是化工产品,但由于几乎所有商品都使用化工产品作为原料,因此,它的影响几乎波及到我国所有出口商品。仅从目前看,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我国出口到欧盟的商品,主要包括化学原料及制品、化纤、橡胶、塑料、纺织、轻工、电子、汽车、家电、制药、涂料等十多个产业,涉及904个税则号,其中出口量超过1000吨以上的有215种产品,超过100吨以上的有474种产品,超过10吨的有230多种,有500万种现今在欧盟市场上销售的商品受到影响。另外,REACH法规所涉及的不仅是化学品的生产商,还将这一责任进一步延伸到整个生产链,包括生产商和进口商在内的化学品下游用户、3万多种化工产品以及使用化工产品的下游产品都将受到影响。REACH法规的出发点是保护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但在保护环境的意愿下,确实对我国化学工业及相关产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阻碍我国化学品的出口。欧盟是我国化学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之一,2004年,我国对欧盟出口石油化工产品1728万吨,出口额140亿美元。其中,单个品种出口量在1000吨以上的产品出口总量1094万吨,出口额22.2亿美元;100-1000吨的出口量322万吨,出口额31.6亿美元;10-100吨的出口量260万吨,出口额55.4亿美元。从对欧盟出口化工产品的结构看,我国生产的化学品中危险化学品量大面广,种类繁多,多数为大宗、低值、原材料性的、生产过程污染较严重的产品(如农药制剂中高毒农药占30%)。根据REACH法规的要求,中国向欧盟出口这些化学品和几千种化工下游产品将面临注册、评估、许可的问题,且必须通过欧盟境内的生产商或进口商进行注册。而且REACH法规规定了严格的检测标准和高昂的检测费用,这些费用全部由企业承担。我国一些中小型企业根本无法支付如此昂贵的检测费用,难免导致化学品出口受阻,甚至退出欧盟市场。

化学品的主要成分范文3

[关键词] 茜草; 茜草炭; UPLC-Q-TOF-MS; PCA; OPLS-DA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ffect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after carbonized, the changes of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raw and carbonized Rubiae Radix et Rhizoma were analyzed by UPLC-Q-TOF-MS. The research also use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and 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 for data statistics to find out the main differences on components before and after carbonized. The accurate m/z values of Q-TOF-MS and Q-TOF-MS-MS fragments were applied to identify the structur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6 more discrepant constituents were existed between raw and carbonized Rubiae Radix et Rhizoma. Three constituents were selected as the main discrepant components according to the peak area (276 nm) and identified, as lucidin, xanthopurpurin and 1,3,6-trihydroxy-2-methylanthraquinone. After carbonized, contents of xanthopurpurin and 1,3,6-trihydroxy-2-methylanthraquinone were observably increasing, while lucidin was obviously decreasing. They could be used as the chemical markers for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raw and carbonized Rubiae Radix et Rhizoma. The results of this experimen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dy of processing principle of carbonized Rubiae Radix et Rhizoma. It also provided important evidenc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effective material based on carbonized Rubiae Radix et Rhizoma.

[Key words] Rubiae Radix et Rhizoma; carbonized Rubiae Radix et Rhizoma; UPLC-Q-TOF-MS; PCA; OPLS-DA

中茜草为茜草科植物茜草Rubia cordifolia L.的干燥根和根茎,味苦,性寒,归肝经,具有凉血、祛瘀、止血、通经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瘀阻经闭、关节痹痛、跌扑肿痛[1]。国内外对茜草的化学研究表明,茜草中主要含有蒽醌及其苷类、萘醌及其苷类,此外还含有环己肽类、多糖类、萜类等其他化学成分[2]。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茜草具有抗肿瘤、升高白细胞及免疫调节、护肝、抗炎抗风湿、抗氧化、止血等作用[3]。

茜草炭是由中药茜草经炒炭炮制而成,是中医临床常用化瘀止血药。余旭东等[4]比较了茜草与茜草炭饮片在抗炎、镇痛、活血化瘀、止血等方面药理作用的强弱,研究发现茜草炒炭后,抗炎、镇痛、活血化瘀等药理作用减弱,但止血作用增强。炒炭前后药理作用的变化必然由化学成分的变化引起。张振凌等[5]对茜草饮片炒炭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茜草在炒炭后大叶茜草素等化学成分减少的同时也有成分含量增加,提取分离鉴定为1,3-二羟基蒽醌(异茜草素)且有止血作用。单鸣秋等[6]利用UPLC对茜草炒炭前后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发现炒炭后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的含量显著升高,为茜草炭的主要成分。但上述所研究均只针对单个成分在茜草炒炭前后发生的变化,不够全面,UPLC-Q-TOF-M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具有高效分离和定性检测综合能力的分析方法,在中药化学成分分析等研究中已得到较多应用[7]。鉴于此,本研究拟采用该技术分析茜草炒炭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并结合MarkerLynx X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以期探讨茜草炒炭前后化学成分的差异。

1 材料

1.1 仪器 ACQUITYTMUPLC系统-PDA检测器(Waters公司);SynaptTMQ-TOF质谱仪(Waters公司),配有Lock-spray接口,电喷雾离子源(ESI),MassLynx V4.1质谱工作站软件(Waters公司);高速万能粉粹机(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HH-S恒温水浴锅(江苏国胜实验仪器厂);KH-500B型超声波清洗器(昆山禾创超声仪器有限公司);HANGPING FA1104N型电子天平(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d=0.1 mg);MS 105DU型电子分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d=0.01 mg);Milli-Q Direct 8超纯水仪(美国Millipore公司);TGL-16B台式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

1.2 试药 95%乙醇(化学纯,南京化学试剂股份有限公司);甲醇(色谱纯,Q/320801GHB005,江苏汉邦科技有限公司);甲酸、甲醇(质谱纯,美国MERCK公司);超纯水(Milli-Q Direct 8超纯水);茜草素、甲基异茜草素、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1-羟基-2-甲基蒽醌均为本实验室自制,经HPLC检测纯度≥ 98%;羟基茜草素(南京森贝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纯度≥98%);大叶茜草素(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纯度≥98%,批号110884-200604);茜草购自安徽丰原铜陵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经南京中医药大学吴⒛辖淌诩定为茜草科植物茜草R. cordifolia的干燥根和根茎,按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 有关要求炒制成茜草炭。

2 方法

2.1 色谱条件 Acquity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 μm),柱温30 ℃;流速0.2 mL・min-1;DAD扫描190~400 nm,经选择在276 nm下进行测定;进样量2 μL;流动相A相为0.3%甲酸-水,流动相B相为甲醇;梯度洗脱(表1)。

2.2 质谱条件 离子源为电喷雾离子化源(ESI),正、负离子模式扫描;相对分子质量扫描范围m/z 100~1 000;离子源温度110 ℃,干燥气温度350 ℃,干燥气流速(N2) 400 L・h-1,锥孔电压30 V,毛细管电压3 kV。

2.3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称取茜草粉末(过2号筛)4.0 g,置100 mL锥形瓶中,加入40 mL 95%乙醇,水浴加热回流提取5次,每次2 h,滤液合并至蒸发皿中,水浴加热挥干溶剂,得醇提液浸膏;醇提后的渣晾干后再加入40 mL水,水浴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2 h,滤液合并至蒸发皿中,水浴加热挥干溶剂,得醇提后水提液浸膏;将上述2种浸膏合并,用80%甲醇溶解置50 mL量瓶,加80%甲醇至刻度,摇匀,高速离心10 min(15 000 r・min-1),上清液过0.22 μm微孔滤膜,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同法制得茜草炭供试品溶液。

2.4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精密称取大叶茜草素、羟基茜草素、茜草素、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甲基异茜草素、1-羟基-2-甲基蒽醌各1 mg,分别置5 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上述各溶液0.3 mL置2 mL量瓶,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2.5 数据分析 在质谱正、负离子模式下,为保证统计结果的可靠性和重要性,生品和炭品分别连续进6针。基于MarkerLynx XS软件分析茜草生品及其炭品的液质数据,利用PCA和OPLS-DA法进行处理,找出生品和炭品的主要差异成分,经分析得到化学标记物。

3 结果与讨论

3.1 PCA分析 正、负离子模式下MarkerLynx XS分析的Scores图(图1,2)清晰地展示了茜草生品与炭品在X轴和Y轴方向的差别。生品组分布在2,3象限,炭品组分布在1,4象限,2组没有任何交叉,说明经过炒炭后生品和炭品在化学成分上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产生变化的成分在UPLC-Q-TOF-MS数据采集过程中,被以分子离子峰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MarkerLynx XS分析生成Loadings图(图3,4),图中离原点最远、分散在四周的点代表了茜草生品和炭品之间的差异成分,离原点越远说明该化合物在2组之间的差异越大,对Scores图的贡献越大。

3.2 OPLS-DA分析 基于MarkerLynx XS软件,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将茜草生品与炭品中的化学成分峰信息进行OPLS-DA分析得到散点图(图5,6)。图中每个点代表一个变量,即位于某个保留时间的某个质荷比的信号。横坐标代表变量的贡献度(协方差);纵坐标代表变量的相关性(可信度),在-1~1取值。茜草生品与炭品之间差异显著的分子离子峰分布在S曲线的两端,S曲线的右上角代表了正、负离子模式下茜草炭品与茜草生品相比含量较高的化合物的分子离子峰,S曲线的左下角代表了正、负离子模式下茜草生品与茜草炭品相比含量较高的化合物的分子离子峰。越靠近S曲线两端的点,所代表的分子离子峰对两组样品间的差异贡献越大。根据不确定性值以及对样品差异的贡献度和可信度,从散点图中筛选出不确定性小的、对样品差异贡献度大且可信度高的特征标记物(表2,3)。

3.3 茜草生品与炭品主要差异成分的鉴定 通过对比2组样品UPLC-Q-TOF-MS总离子流图,并结合正、负离子模式下偏最小二乘法从2组样品数据分析散点图中获得的差异较大数据,可寻找茜草生品和炭品间的差异性成分。本实验发现茜草炒炭前后有6种差异较大的成分。

将茜草生品和炭品的UPLC图进行比较(图7),在276 nm检测波长下,6种差异成分在生品和炭品中的峰面积值(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与点d、点e和点f相比,点a、点b和点c所对应的3种差异成分在茜草生品和炭品中的峰面积值较低,响应较小,不适合作为特征性成分来区分生品和炭品,因此将点d、点e和点f所对应的3种差异成分作为茜草炒炭前后的主要差异成分。

根据茜草生品和炭品总离子流图(图8,9),通过分析这3种主要差异成分的一级质谱准分子离子和二级质谱碎片离子(图10~12),依据其裂解规律,对其进行结构解析,并与对照品或文献数据比对,鉴定出这3种主要差异成分(表5)。

茜草含有大量的蒽醌类化合物,在其电喷雾质谱选择性离子碰撞诱导解离(CID)中,失去母核基团中的CO是其主要裂解方式;另外,侧链基团也是较活跃的裂解部位,侧链取代基(主要为-OH,-CH3,-OCH3,-COOH等)容易以O,H2O,CH3,CH2,CO2等中性小分(原)子片断的形式离去[11]。因此,依据该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可推测其二级质谱碎片离子的归属,从而推断该化合物的结构。

峰4和峰6的一级及二级质谱基本相同,仅保留时间不一致,推测可能是由于侧链取代基不同而导致两者的极性产生差异,推断两者为同分异构体。对峰6的二级质谱碎片离子(图12)进行归属:m/z 271为少量未被打碎的一级质谱准分子离子峰[M+H]+,m/z 215是准分子离子失去2个CO后的碎片[M+H-2CO]+,m/z 187为m/z 215再失去1个CO后的碎片[M+H-3CO]+,m/z 159是m/z 187又失去1CO后的碎片[M+H-4CO]+,m/z 131为m/z 159再失去1个CO后的碎片[M+H-5CO]+,m/z 115是m/z 131又再失去1个-CH3和1个H后的碎片[M+H-5CO-H-CH3]+;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推断峰6为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峰4的二级质谱碎片离子与峰6一致,通过比较茜草化学成分中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及参考文献数据[8],推断峰4为光泽汀(1,3-二羟基-2羟甲基蒽醌)。

对峰5的二级质谱碎片离子(图11)进行归属:m/z 241为少量未被打碎的一级质谱准分子离子峰[M+H]+,m/z 199是准分子离子失去1个CO、1个-CH及1个H后的碎片[M+H-CH-H-CO]+,m/z 171为m/z 199再失去1个CO后的碎片[M+H-CH-H-2CO]+,m/z 143是m/z 171又失去1个CO后的碎片[M+H-CH-H-3CO]+,m/z 139为准分子离子失去3个CO和1分子H2O后的碎片[M+H-3CO-H2O]+,m/z 115是m/z 143再失去1个CO后的碎片[M+H-CH-H-4CO]+;通过与文献数据[9-10]比对,推断峰5为异茜草素(1,3-二羟基蒽醌)。

4 讨论

为了更直观地反映出主要差异成分在茜草生品与炭品间的量变趋势及幅度,作者将鉴定出的3种主要差异成分在茜草炭中的峰面积与茜草生品中峰面积的比值作为量化指标,并结合OPLS-DA分析出的主要差异成分在茜草生品与炭品间的变化因子,从而更好地说明3种主要差异成分在炒炭前后的含量变化情况。

光泽汀在茜草炭品与生品中的峰面积比值为0.32,变化因子为1.6,表明该成分在炒炭后含量明显降低,推测可能是在加热炒炭过程中部分发生了碳碳双键、碳氧双键的断裂或取代基的游离[8]。光泽汀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2],但至于该活性是否与茜草炒炭前后药理作用的变化存在某种关联,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研究来发现。

异茜草素在茜草炭品与生品中的峰面积比值为14.93,变化因子为16.7,说明该成分在炒炭后含量显著升高。关于异茜草素含量增加的具体原因,还未见有文献报道,推测可能是有其他蒽醌类成分在加热炒炭过程中化学结构发生改变,转化成异茜草素。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异茜草素确有明显的止血作用[5],并且该成分在炒炭后含量升高显著,这与茜草炭的止血作用增强[4]相吻合,可作为茜草炭止血的有效成分,为本课题对茜草炭化瘀止血效应物质基础的研究提供依据。

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在茜草炭品与生品中的峰面积比值为14.31,变化因子为12.2,表明该成分在炒炭后含量显著增加。对于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在炒炭前后所发生的含量变化,作者查阅了茜草化学成分的相关文献,发现茜草生品中含有较多的以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为苷元的糖苷,如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3-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苷[12]、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3-O-新橙皮糖苷[13]、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3-O-β-D-吡喃葡萄糖苷[14]等。在加热炒炭过程中,上述糖苷的苷键可能发生断裂释放出苷元,从而使得茜草炭品中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的含量明显高于生品。至于该成分的增加是否会对茜草炭的化瘀止血作用产生影响,目前尚不清楚,还有待于本课题后续对茜草炭药效物质基础的进一步研究。

5 结论

本研究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茜草生品和炭品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用MarkerLynx XS软件进行PCA分析和OPLS-DA分析,发现茜草炒炭前后有6种差异较大的成分,根据其在生品和炭品中的峰面积值,选择其中的3种成分作为主要差异成分。依据化合物质谱裂解规律对这3种主要差异成分进行结构解析,并与对照品或文献数据比对,鉴定为光泽汀、异茜草素和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与茜草生品相比,茜草炭中异茜草素和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含量显著增加,光泽汀含量明显减少,作者认为可作为化学标记物区分茜草生品和炭品。

本研究应用UPLC-Q-TOF-MS技术和多元统计学方法研究炒炭对茜草化学成分的影响,该方法能够直观准确地反映茜草炒炭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从整体上弥补了HPLC和UPLC分析的不足,对进一步研究茜草炒炭炮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本课题对茜草炭药效物质基础的阐明提供了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一部 [S]. 2015.

[2] ,胡正海.茜草的生物学及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3(14):2009.

[3] 李海峰,肖凌云,菊,等.茜草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药材,2016(6):1433.

[4] 余旭东,杨季菱.茜草与茜草炭药理作用比较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7(9):53.

[5] 张振凌,周艳,黄显峰.茜草炭止血成分的研究[J].中成药,2007(12):1803.

[6] 单鸣秋,陈星,王侃,等.炒炭前后茜草中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含量的UPLC测定[J].中国现代中药,2012(12):9.

[7] Li S-L, Lai S-F, Song J-Z, et al. Decocting-induced chemical transformations and global quality of Du-Shen-Tang, the decoction of ginseng evaluated by UPLC-Q-TOF-MS/MS based chemical profiling approach[J]. J Pharm Biomed Anal, 2010, 53(4): 946.

[8] Jegorov A, Cvak L, cejka J, et al. Crystal structures of mollugin and lucidin[J]. J Chem Crystallogr, 2005, 35(8): 621.

[9] 陈星,王侃,单鸣秋,等.UPLC测定茜草炭中4种醌类成分的含量[J].中国中药杂志,2012(19):2922.

[10] Rosenberg E. Characterisation of historical organic dyestuffs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J]. Anal Bioanal Chem, 2008, 391(1): 33.

[11] 马小红,沈少林,韩凤梅,等.大黄蒽醌类化合物电喷雾质谱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403.

[12] Itokawa H, Qiao Y-F, Takeya K. Anthraquinones and naphthohydroquinones from Rubia cordifolia [J]. Phytochemistry, 1989, 28(12): 3465.

化学品的主要成分范文4

关键词:理论品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传播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6-0024-0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1XJC710002)。

作者简介:王宇(1973-),女,吉林白城人,广西工学院财政经济系教授。

2004年中央提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简称马工程)以来,一批有着深刻成熟的学术思想、严谨求真的学术精神的学者和学术作品作为建设成果不断向社会各界推出,首席专家、系列研究成果的出现充分展现了国家层面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扎实推进。面对媒体时代和市场经济的客观环境,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依托国家层面强有力的支持和重视似乎占据着竞争优势。但理论天然的个性又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这种优势。如何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走向民间、根植大众、覆盖社会各个阶层已经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研究可以完全解决的问题了。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品牌属性与品牌构成

理论品牌的概念源起于经济学的品牌理论。作为经济学概念体系的品牌(Brand)是指消费者对产品及产品系列的认知程度。市场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博士将其定义为一个名称、名词、符号或设计,或者是它们的组合,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从品牌战略开发的层面,可以把品牌定义为是通过以上这些要素及一系列市场活动而表现出来的结果所形成的一种形象认知度、感觉、品质认知和客户忠诚度,总体来讲它属于一种无形资产。

本文所指的理论品牌的概念是在跨学科思维的框架下产生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研究与品牌战略开发理论相结合的思考而成的,是对传媒时代、信息时代文化产品竞争格局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途径、载体和功能的表达。在借鉴品牌定义的基础上,暂且给理论品牌做一个粗浅定义。供学术界的同仁思考和品评。理论品牌是指以理论传播为目的、理论内容为主体、理论认同为价值期许、大众传媒为主要介质的品牌类型,在文中,特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品牌。

从品牌属性上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品牌属于以意识形态为主体的文化品牌类型。作为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观念反映,主要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类是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政治制度的反映,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大部分社会科学。另一类是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以及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中的管理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这类社会意识形式是关于自然现象、生产过程的技术协调关系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它不是专为特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服务,而为任何社会类型所服务。所以,它不是思想的上层建筑,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在比较传统的思维方法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品牌属于第一类,在方法应用上就只能限于第一类领域的做法和习惯。事实上,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组成部分的第二类,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以及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中的管理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学科研究也涉及到很多可以被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借鉴的方法类型。特别是在媒体时代,在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传播内容进行理论拓展时,需要借鉴的管理学、传播学、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都是可能涉及的领域。

马克思主义理论品牌作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品牌,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属性,也是理论品牌的属性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其作为意识形态总是具有阶级性的,此外还有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这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长期研究的成果可供探讨。同时。作为理论品牌,还具有品牌自身的属性,具体分析包括以下四种。

第一,表象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品牌的表象性是指虽然品牌作为无形资产,不具有独立的实体,但其传播目的仍然是让人们通过独特形式被标识和记忆,因此,品牌必须有物质载体来表现自己,这就是品牌的表象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品牌的实体性载体主要是文字、图案和符号,非实体性载体主要是品牌的实践推广、知名度、美誉度、文化市场占有率等。

第二,差异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品牌的差异化是品牌通过自身的鲜明特点将自己与其他品牌类型、传播内容相区别开来。标识和确立自己在传播市场和管理领域中的特殊性。

第三,关联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品牌的关联性是指作为理论形式的文化品牌,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社会公众的精神丰富、观念建设和理论需求提供的价值关联程度,是通过品牌战略,使社会公众在日常生活和大众视野中切身可以感受的品牌存在。

第四,情感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品牌的情感性是指品牌带给传播对象的一种情感价值,品牌其实是与品牌内容概念对接的人群情感。品牌通过自身所表现出来的特质、外观、符号等元素符合对象心中的情感需要,产生品牌拓展的潜在空间。

从品牌构成上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品牌属于观念上层建筑体系的理论表达形式,内涵十分丰富。从时间上,既包含了历史留存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也包括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创新成果;从形式上,既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的文本形式,也包括马克思主义运用于现实之后的实践形式;从领域上,既包含了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代表性的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也包括了研究较少涉及的社会学、教育学、新闻学、政治学、军事学等研究领域;从空间上说,既包含中国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也包括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成果。研究者根据不同的学科视野,对内容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解读,其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品牌价值与品牌功能

马克思主义理论品牌的品牌价值和品牌功能是不同的,功能是客观范畴、价值是主客观的统一,一个品牌有功能特质是品牌自身的构成要素,但有功能不一定就有价值认可,功能的思维一般限于品牌自身内部,而价值的视野则在主客观的彼此满足程度。品牌的功能仅是品牌被认可的客观基础,其被认可的过程也是品牌价值展现的过程,被认可了的品牌价值得以体现出来,实现价值的现实化,没有被认可的品牌价值处于潜在阶段,需要通过不断协调品牌与对象之间的需求实现价值的现实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品牌的品牌功能是理论对实践所发挥的有利作用和效能。马克思在《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在源起时期具有紧密结合欧洲实际的特点,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就持着一种深具东方文化意味的做法:取其精髓,灵活运用,从革命道路、革命力量、革命阶段、革命对象等方面,探索出适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境界,从而在实践中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从功能角度分析。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在人群中被传播和接受以及被共同创造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品牌的品牌价值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品牌以自身的理论特质满足了社会公众、民族国家的精神建构、观念建设和理论需求,这种满足曾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对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的异化和压迫的深刻批判。马克思曾指出:“在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从文化类型上看,一个来源于十九世纪欧洲的社会发展理论能够在历经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中国引发共鸣并产生翻天覆地的历史变革不是偶然的,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满足了革命的理论需求,满足了经历过惨痛历史的中国人民争取独立和解放这一深层次的精神需求。这种精神的契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得以实现的内在依据。

三、理论品牌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契合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制定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下简称“繁荣计划”),全面规划2011-2020年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计划”指出:深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基本观点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研究宣传,在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不断丰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

第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与理论品牌建设的存在形式与存在方式的契合。面对市场竞争,品牌本身不是完全褒义的,有的品牌因为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而被最终淘汰;有的品牌则依靠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而长盛不衰,其中的区别在于品牌自身的生命力。事物的存在形式是指它的存在时间和空间,理论品牌的存在形式是指理论形态所占有的时间和空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过程与理论品牌建设在当前的历史时段、现实场景中的品牌拓展战略是高度契合的。甚至是一致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关于理论品牌存在方式的讨论,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品牌通过不断运动,实现自我发展。对于理论品牌而言,关注人的价值、人的发展、人本质力量的提升;关注物质世界最本质的规律、方式和方法;关注社会历史的基本问题和发展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常青树的本质依据,凡此种种的关注,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运动、整合和发展的过程,也是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和彰显的过程。

第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与理论品牌建设的实践取向契合。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一个经典命题。正是由于正确的回答了这一命题,马克思主义才在历史时空中一路走来。理论品牌的历史中有一些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了新的实践:还有一些理论抛弃了实践又被实践所抛弃,其失败教训和成功经验具有同样重要的认识论意义。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是只有在哲学中才可以最终解决的问题,似乎十分深奥,事实上,这又是一个被市场经济规律无数次证明的问题。理论品牌的成功推广和品牌推广的道理是一样的,关注实践领域的对象需求、关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密切关系、捕捉实践变化的微妙信息是理论品牌建设的成败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离开实践就失去了理论的生命力,理论品牌建设离开了实践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第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与理论品牌建设的传播规律契合。理论品牌的推广过程也是理论传播的过程,在传统媒介框架中,理论的传播者占有绝对优势地位,因而对传播者的内容、技巧、作用与效果研究基本覆盖了对其他传播要素的关注,传播过程和结果是缺少悬念的。随着传媒多样化、市场化,受众的地位日益上升,一个有效的传播必须要回答的问题不仅是传播了多少,而是接受了多少。受众需求、受众的角色定位、传受关系的建设、大众传播中的人际传播等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解决了“化人中国”的问题,还要解决“化入时代和大众”的问题,大众化进程与理论品牌建设都应该遵循传播学的规律,加强有效传播。

第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与理论品牌建设的价值体系契合。市场经济的伦理内涵已经在学术界被探讨了很多年,自亚当斯密推出《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开始,对于市场规律道德风险的隐忧始终挥之不去。“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现代人的这种‘物化’或‘异化’,使人愈益深切地感受到‘精神家园’的失落:世界的符号化和自然的隐退所形成的‘无根’的意识;价值尺度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所形成的‘没有标准的选择’:终极关怀的感性化所形成的‘信仰缺失’、‘形上迷失’和‘意义失落’。”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价值体系是理论本身的价值思考,而理论品牌建设则是从功能和方法层面对理论价值的落实与维护。

第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与理论品牌建设的社会目标契合。就社会目标而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追求的是理论的大众传播、大众认同和更广泛的大众传承,理论品牌建设的社会目标是以自身理论的品牌优势,不断吸引社会公众的品牌认可、激发品牌情感和归属、增加品牌美誉、提升品牌价值,以自身属性满足社会对品牌的理论需求。可见,二者的社会目标也是契合的。

在文化成为消费产品、观念意识成为传播内容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否作为理论品牌加速传播、高效传播、良性传播已经不是需要研究的问题,而是必须实现的目标。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成果辐射拓展到社会公众中去,才能实现理论发展惠及国家的文化创新、惠及公民社会的观念建设、惠及社会成员的精神幸福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使命,其中,理论的品牌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化学品的主要成分范文5

关键词 科讯杯;DV;主题;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1-0061-04

1 引言

DV作品概述 DV作品指的是创作者用数字摄像机拍摄的数字视频,经过后期编辑制作以后的数字视频作品,也称为数字电影。学术界一般认为,大学生DV作品产生的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至2000年初,DV相关电子产品价格下降,部分在校学生开始拥有DV制作的成套设备,他们用DV记录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如拍摄校园风光、宿舍生活、集体活动等。此外,还有部分人创作了一些自编自导的微型电影,他们属于校园DV创作的发起者。

“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概述 该大赛始办于2005年,比赛范畴由最初的师范院校学生扩充到全国高等院校学生,迄今已经成功举办10届。科讯杯的平台日益扩大且趋于国际化,更多港澳台与国际院校的大学生的参与,为大赛注入新鲜血液,大力促进了学术上的交流,成为高校学生优秀影像作品汇聚展示和思想碰撞的重要舞台。“科讯杯”影视作品大赛举办10届以来,每一届都会设立大赛的主题。如2009年非命题单元主题为“我青春、我探索、我相信”,命题单元的主题为“国际文化和睦年”。“科讯杯”大赛主题的设定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大学生DV创作的主题趋向。

2 历届“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分析

历届“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类型与主题分析

1)参赛作品类型分析。纪录片和艺术片占有较大比重,本文主要以这两类型DV进行主题分析。10届“科讯杯”大赛共有作品4295部,其类别分布比例如图1所示。

通过图1对“科讯杯”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中所有学生参赛作品类型的数据和所占比例的统计可以得出:10届“科讯杯”中作品总数为4295部,其中艺术片(含剧情片)1707部,占总数的39%;纪录片1275部,占总数的30%;短片(宣传、广告、动画)517部,占总数的12%;命题单元483部,占总数的11%;实验片(观摩片)220部,占总数的5%;科普片66部,占总数的2%;海外作品45部,占总数的1%。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纪录片和艺术片所占比例为69%,

大学生的DV创作主要集中在纪录片和艺术片这两个类别上,数量相对较大,内容也相对比较丰富和全面,对这两个类别的作品进行主题分析也可以较为全面地分析代大学生关注的焦点和思想动态。因此,此次对大学生DV创作主题趋向的研究,选择历届“科讯杯”的纪录片和艺术片两大类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和总结。

2)参赛作品主题分析。

①关注情感生活。这类主题的作品取材主要集中在校园,如学习状态、宿舍生活、集体活动、校园爱情与友情、大学生各种心理状态等,描述青春成长的困顿迷茫与困惑等;也有跳出校园以外,深入创作者周围人的生活、家庭婚姻等。“科讯杯”大赛中这类题材的DV作品多数以讲述校园爱情和校园生活为主题,此类主题的特点是题材范围相对较狭窄,基本上聚焦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和与他们密切相关的周围人或者事,抒发的几乎是局限在求学道路或者自己家庭内的感触,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掌握话语权的渴望和自我表现与宣泄的热情。

以大学日常生活为主题的如第五届大赛中山西大同大学的参赛作品《二十元钱的漂流记》,以20元钱的流通为线索,采用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把大学生的各种生活状态与价值观描写得淋漓尽致。

②关注励志成长。励志类作品题材一方面来源于校园,另一方面来源于社会,传达的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作品内容较注重事件本身;成长类的作品注重的是经历挫折和磨难之后人的精神世界的升华以及内心的一种从容淡定。之所以把这两类合并起来,是因为二者都具有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这类主题的作品有第五届纪录片《关于胶片那些事儿》、剧情片《我们可以》,第六届纪录片《赢在大学》《天桥》等。

笔者指导的第六届“科讯杯”大赛中获得优秀奖的艺术片《路寻》,时长19分41秒,属于励志成长类主题。故事讲的是邹强高考落榜,面对父母的期盼和自己的梦想,因无力承担而选择了逃避。他将自己放逐到远离家乡、喧闹繁华的城市的一个工地,在这里遇到了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吴刚,吴刚由于家庭条件所限而早早辍学出来打工赚钱。本片中着重刻画的是人物内心的成长,工地这个特殊生存环境影射了主人公内心世界中想与命运抗争的挣扎。

③关注公益事业。这里的公益事业包括呼吁环保、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呼吁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儿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如第五届“科讯杯”影视作品大赛中获得最佳摄影奖的纪录片《老孙的梦想》、获得一等奖的纪录片《正在消失的家园》,第六届大赛中的《椅车》《湖殇》等,第十届大赛中的《用爱点亮生命》。只要每个传媒人都发出一点儿声音,世界将会发出洒满甘霖前春雷的声音等。

④关注边缘人群、弱势群体。这类主题的取材来源有两类:一类是弱势群体,指的是社会上一些由于贫困或残疾而生活困难、能力不足的群体,有生理弱势和社会性弱势之分;另一类是边缘人,指被主流世界边缘化、受到社会忽视或排斥的散落人群。这类主题主要是呼吁社会给予这类人群更多的理解与关注。历届“科讯杯”大赛中这类主题的取材有老人、留守儿童、拾荒者、残障人士、贫困山区、农民工、城市中的小商贩、麻风病人、艾滋病人、刑满释放人员等。

⑤关注人文地理、文化遗产。这类主题作品的题材来源大致有4类。

第一类是物质文化遗产,作品一般是用镜头记录古代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以及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城、古街道、古村镇等,以此来表现蕴藏在这些可见的实物后面的悠久历史文化,寄托怀古的情思,如第八届的作品《江北古城――诉说岁月的痕迹》《云龙山》等。

第二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各种流传至今的口头传统和表述、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以上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的记录,赞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时对一些传统工艺和一些地区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在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今天面临后继无人的窘迫现状表现出深深的担忧,呼吁人们不要被现代化吞噬了传统文化,如作品《掌间故事》《潮州木雕》等。

第三类是记录少数民族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提出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对他们原有生存面貌的传承与保护的问题,如《翁丁》《惠女》《土家记忆》等;

第四类只是单纯的地理风光片,记录幽美绮丽的景色,让人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当地人文风貌。这类题材的历史文化意味不是很重,如《走近青海湖》《云中歌》。

⑥关注社会现象。现代社会的发展就像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而生活在这个机器中的人的生存状态也日益发生着变化。这个主题主要探讨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的心理状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对于一些特定事物的看法、某些观念的改变与之呈现的状态。与之相关的作品有第九届的纪录片《山村夫妻教师》,真实地反映了在四川省南充市一所偏远山村小学,周建波、陈蓬珍夫妇在一座民国5年修建的破旧校舍里坚守了23年的事实,表现了他们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对一份信仰的坚守。

参赛作品主题趋向分析:以纪录片和艺术片为例

1)艺术片主题趋向。通过对历届“科讯杯”大赛中所有艺术片的主题类型进行统计和计算,得出艺术片主题类型比例D如图2所示。

通过图2可以看出,艺术片中的主题数量和比例分布依次为:主题1――关注情感生活的作品799部,约占总数的48%;主题2――关注励志成长的作品277部,约占总数的17%;主题3――关注公益的作品85部,约占总数的5%;主题4――关注边缘文化、弱势群体的作品110部,约占总数的7%;主题5――关注保护文化遗产、地理民俗人文风貌的作品49部,约占总数的3%;主题6――关注社会现象的作品352部,约占总数的20%。

艺术片中各个主题数量分布存在较大差距,主题1生活情感类的作品占总数的48%,达到艺术片总数将近一半,励志成长类与社会现象类次之。这个强烈的对比表明,大学生在DV艺术片创作时更乐于选择记录或虚构故事来表现周围的生活和感情,创作艺术片使大学生的主体个性得到很大的释放;但同时也带来弊端,如果一味追求强调自我表现,将目光局限在自己周围的小圈子,所创作的DV作品难免流于肤浅,失去本应该有的震撼力和现实意义,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纪录片主题趋向。通过对历届“科讯杯”大赛中所有纪录片的主题类型进行统计和计算,得出纪录片主题类型比例图如图3所示。

通过图3可以看出,纪录片中的主题数量和比例分布依次为:主题1――关注情感生活的作品142部,约占总数的13%;主题2――关注励志成长的作品138部,约占总数的13%;主题3――关注公益的作品143部,约占总数的13%;主题4――关注边缘文化、弱势群体的作品195部,约占总数的18%;主题5――关注保护文化遗产、地理民俗人文风貌的作品371部,约占总数的35%;主题6――关注社会现象的作品88部,约占总数的8%。

纪录片中各主题数量分布相对较为均匀,主题5――关注保护文化遗产、地理民俗人文风貌的作品比例相对较大,为35%,占到纪录片总数的三分之一,主题1、主题2、主题3、主题4所占比例相差无几。这表明在纪录片的创作中,创作者更加趋向于跳出自己的生活圈子走出校园去关注社会,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3)综合主题趋向。历届“科讯杯”参赛作品艺术片和纪录片的各主题所占数量和比例综合统计结果如图4和图5所示。

观察图4和图5可以得出结论,“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视大赛的作品主题主要集中在6个方面,数量由高到低依次是:主题1――关注情感生活的作品941部,约占总数的35%;主题5――关注保护文化遗产、地理民俗人文风貌的作品420部,约占总数的15%;主题6――关注社会现象的作品440部,约占总数的16%;主题2――关注励志成长的作品415部,约占总数的15%;主题4――关注边缘文

化、弱势群体的作品305部,约占总数的11%;主题3――关注公益的作品228部,约占总数的8%。

总体统计的结果依然是关注情感生活的作品数量上占优势,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大学生关注度最高的依然是生活与情感。

主题趋向结果与原因分析 对纪录片和艺术片的主题分别进行分析与综合对比,得出来的结论是大学生更乐于用艺术片来表现生活和情感,用纪录片表现地理民俗、人文风貌、文化遗产、公益、边缘弱势群体等与社会联系比较紧密的题材。这个结果是意料之中的。

“科讯杯”大赛中的艺术片类型比较广泛,包括剧情片、宣传片、风光艺术片、电视散文等带有一定艺术感觉和明显个人情感的作品。通过对历届大赛中作品的大量观摩,笔者发现其中数量较多的是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剧情片。剧情片的特性就决定了它表现的一定是生活和情感故事,也最能将创作者的主体思想和创作个性发挥到极致,这也是大学生偏爱剧情片的首要原因。

而纪录片的核心就是真实,丧失了真实就丧失了纪录片的意义,它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在提炼生活素材的过程中尽量不做过多的变形,在保证真实的基础上对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处理,目的是用事件的真实来引发人们的思考。纪录片的这种特性就决定了它所表现的内容更多偏向于客观真实,情感类作品在纪录片中的比重必然不会很大。

图4和图5得出的综合结果可以看出,关注生活和情感的主题占了总数的38%,在6个主题中所占比重较大。出现这种集中表现一个主题的现象并不是偶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艺术创作属于创造性的劳动,其创作的源泉是现实生活,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对艺术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DV作品属于影视艺术的一种新的表现方式,取材同样来自生活。而作为创作主体中比较独特的群体,大学生处于人生一个特定的年龄层次,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因此,他们的DV作品必然打上了他们特有的年龄和生活环境的鲜明烙印。大部分大学生的阅历相对来说比较少,大学校园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给了他们心智成熟的天独厚的土壤,他们摆脱了沉重的升学压力,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这就使得生活和情感成为大学生首要感兴趣的主题。对于情感和生活,他们也更具有发言权,这类话题体现在作品中也更容易操作。

2)从社会背景来讲,当今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一些学生“毕业意味着失业”,或者就业已经远远不如过去理想,在学历贬值的今天,大学生由过去的天之骄子变成了现在的迷惑困顿。大学相对宽松的环境使得他们多年的毫λ布涫头牛处于一种管制较少的真空状态,很大一部分人找不到生活的重心,于是很多时候他们的内心感到无所适从、迷茫困惑与无助,生活中或多或少会掺杂一些颓废情绪。DV给了他们对这种成长问题和生活状态进行表达和发泄的出口,他们用DV记录对爱情的憧憬迷恋,4年大学生活的迷茫、困惑与选择,朋友之间难能可贵的友情,面对社会和家人给予的希望与就业压力的浮躁、颓废、成长与反思。

数据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当代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人将目光投射到自己的生活圈子,过于关注自我、过于纠缠于个人情感,没能把眼界放开到社会的层面,视野和胸怀相对比较局限。作为大学生,需要从校园中走出来,走向社会,培养和加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作品应该多关注倡导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题材,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些积极的励志成长事迹、社会公益爱心事业上来。

3 结语

本文通过对历届“科讯杯”大赛参赛作品主题进行分析与总结,从而对大学生DV作品的主题发展现状与趋势及其影响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可以确定的是,DV创作在大学生这个具有青春活力的群体中具有持续鲜活的生命力,DV作品是大学生自我表达的重要载体,反映出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精神面貌。同时,DV作品是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影视文化形式,加之网络的助推作用,DV作品中所传播的信息和主张的精神也会在校园中产生广泛的影响,那些主题思想健康、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作品对大学生具有积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因此,通过DV作品主题了解从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愈发重要。

参考文献

[1]郭艳梅.谈当前大学生DV创作的变革与创新[J].品牌:理论,2011(1):14-20.

[2]李要师.网络传播中的大学生DV[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3]帅志强.探讨大学生DV创作特征与发展路径[J].东南传播,2010(4):27-31.

[4]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郑坚,杨清鑫.校园DV创作潮流解析[J].东南传播,

2007(9):25-30.

化学品的主要成分范文6

德育体系框架的建构

围绕“弘”文化内涵搭建框架 “弘”的基本文化意义主要体现在:假借为“宏”。大的(现多作宏) 弘,大也,如弘绩(伟大的功绩);宽宏:如,弘方(宽宏方正),扩大,推广,光大。弘,大之也。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其实弘道的“弘”不是外在的行为,而是反身而诚以自尽其性,从而尽人之性、物之性,以至参赞天地之化育。根据“弘”的基本文化内涵,笔者初步选定“弘方、弘恕、弘绩”作为德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因在可操作和易于理解方面略显单薄,为突出可针对性,后来补充进“品行、品格、品位”,于是构成了“弘方品行、弘恕品格、弘绩品位”这样相互并列有分层递进序列,总称为“三弘三品”。从词性和词语的含义上看,这三组短语构成偏正短语,中心一次指向行为、品格和成效,而且每种境界都有具体的达成标准,构成德育体系的总体架构。

遵循德育序列化原则分层递进 德育序列化就是按照《德育大纲》的要求,根据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发展规律,按照科学的顺序进行分解和排列的一种做法和思想。“三弘三品”的“弘方品行、弘恕品格、弘绩品位”是分层递进的序列。第一,三个层面分别针对初中的三个时段,从行为规范养成到良好人格的完善再到以成效体现的人的全面发展,这本身体现了对人的发展规律的遵循;第二,目标的建立也体现了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第三,在达成的手段上,本着从基础到抽象、从单一到综合的原则,同样是学生身心发展顺序的客观要求。

德育体系目标的确定

围绕“三弘三品”体系,规划学生培养的理想目标为“博学笃志,豁达乐观”;现实目标为“三好学生”。现实目标是具体的抓手和平台,根据本培养体系的标准,三项子目标的预期要求如下:一是弘方品行要求班容、班貌、整洁,仪容、仪表得体,升旗、出操规范,卫生保洁常态,饮食卫生健康;二是弘恕品格要求达成交通守秩文明,用语、休息文明,为人处世文明;三是弘绩品位要求达成课上守纪规范,课堂学习专注,课后作业认真,学习成绩优异。每项子目标的达成都有具体的标准、操作手段或相关规范。围绕总体目标,强化三方面的手段。

第一,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管理制度,规范、完善德育管理体系;组建各级各类学生干部群体、学生文明督查队、学生志愿服务小分队,初步建立健全学生自主管理体系;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着力开展关于出操升旗、食堂就餐的规范养成系列活动,并确保取得显著成效。

第二,注重班主任研修专题化,努力办好班主任工作室,依托班主任工作室、师徒结对等构建班主任自培体系的操作平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班主任工作研讨沙龙等形式提高班主任技能。

第三,完善学生发展性评价,过程与阶段小结结合方式得以落实,全面而完整地记录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全体学生的成绩和品德素养得以提高;“三弘三品”的德育培养体系得以完善并初见成效;班主任和德育导师的水平得以提升,学生身心素质健康发展。

构建具体育人方式

行为规范养成(认识自我) 围绕“弘方品行”标准,深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加强班级管理,落实好行政值日、教师值日、学生值周等,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班容班貌、学生礼仪风貌检查,让学生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主题活动锻炼(完善人格) 围绕“弘恕品格”标准,结合主题节假日,深入开展“四节”活动内容,即“文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进一步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充分发挥学校全方位育人的功能,努力营造健康文明、活泼向上的校园人文环境。充分发挥广播、黑板报、宣传橱窗等教育平台,同时组织小报、黑板报、征文、演讲等比赛活动,使大量的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提高修养,完善人格。

实际成效展现(走向社会) 围绕“弘绩品位”标准,提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实效性,主要完善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开辟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有所收获,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游历和“阅读”过程中,享受神奇和惊喜;二是依托团队组织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坚持不懈地开展爱心帮扶、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三是结合学校“学讲练循环学习法”课改的开展,强化后进生的教育管理;四是依托“弘品”系列考核标准,加强优秀表彰,树立典型,惩罚不足,逐步形成一套奖惩机制,适时展现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1]魏贤超.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2]王桂凤,修玉德.深入开展德育序列化教育,建立德育工作新体系[J].中国教育学刊,1995(S1):37.

[3]李海洲.挫折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