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概念范例6篇

阅读教学概念

阅读教学概念范文1

关键词: 英语阅读教学 英语自我概念 提升

随着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被引入到大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当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此同时,人们发现仅仅把研究重点放在外部措施上是不够的,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有赖于从内部因素的分析着手,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心理情感因素等。而在关于学生情感因素的研究中,人们对于动机、焦虑、态度等与英语阅读的关系研究较多,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业自我概念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一、研究背景

James于1890年最先提出自我概念理论,其后自我概念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自我概念是关于自己的特长、能力、外表和社会接受性方面的态度、情感和知识的自我知觉[1],即个体把自己当成像其他事物一样的客观物体所作出的知觉和评价。自我概念形成于和周围世界互动的过程当中,由反映评价、社会比较和自我感觉三部分构成。

1976年,Shavelson等人提出了多维多层的自我概念模型,使自我概念理论由单维转向多维化,为自我概念实证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在这个模型中,Shavelson第一次把一般自我概念划分为学业自我概念和非学业自我概念。学业自我概念是自我概念的子维度之一,即学生对其学业能力和学业成就的自我感知及自我评价,它包括与这种感知相关的整体自我价值感。[2]

Shavelson模型提出后受到研究者的广泛重视,以此为指导,Marsh于1983年编制的适用于不同年龄层次的自我描述问卷进一步推动了自我概念实证研究的重要发展。Marsh等人也进一步修订了Shavelson模型,特别是在1988年所作出的修订中,他们用学业语言和学业数学自我概念来代替学业自我概念,在学业语言自我概念中已包括了英语自我概念和外语自我概念等子维度。对于将英语作为第二外语学习的人来说,外语自我概念可以理解为英语自我概念。英语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综合的英语语言能力的自我描述。[3]

研究表明,学业自我概念对学生的学习及其成就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它不仅影响学习者执行任务的毅力、成功期望和成就归因,而且影响学习者对学校课程的选择和学业成绩。良好的英语自我概念对学生调节自己的英语学习活动,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促进自己的英语成绩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学生的英语自我概念的发展,也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英语教学。

二、英语自我概念对英语阅读的作用

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以及对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地位的主观评价、意识和感知。人们做事,对自己的能力总有一个主观的评价,这种主观评价的高低会影响做事的积极性和敢于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决心。Lau等人和马冬梅的研究表明,英语自我概念作为一般自我概念下属的学业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它本身也具有多维性和层次性的特点,受到各子自我概念的制约与支配。[4]也就是说学习者的整体英语自我概念是在综合对听、说、读、写以及词汇和语法6个方面学业成就和学习能力的自我感知和评价的基础上构建并发展起来的。[5]

学生在英语阅读中所体现的自我概念就是对自己英语阅读能力的主观评价,以及能否阅读好文章的信心的主观判断和感知。不同程度的自我概念影响动机、态度、自信等情感因素是否对学习者产生积极的作用,也影响学习者在英语阅读时行为、策略的选择。对英语阅读自我感知和评价高的人大多能以轻松、自信、积极的心态完成阅读任务,并最终取得好的英语学习成绩。但如果学习者没有形成正面的英语阅读自我概念,很容易对英语阅读失去信心,表现出较高的焦虑,即使他具备与之相当的阅读水平也不能取得理想的阅读效果。因此英语阅读自我概念对学习者阅读过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三、如何促进积极英语阅读自我概念的形成

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应当意识到积极的心能力量在学生的成才之路上是举足轻重的,我们应该知道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消极的自我概念如果不加干涉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一生的影响,而积极的自我概念能使教师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那在英语阅读课堂上,我们应该如何转变学生的消极心态,促进学生建构积极的英语自我概念呢?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学习环境和心理氛围对于学习者自我概念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影响。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积极、愉快、宽松的课堂氛围,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和睦的氛围中,学生更容易增加自我认同感,更容易表现自己。

在阅读课上,教师应尽量以学生为中心,赋予学生平等的话语权,使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和看法,而不是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强加到学生身上,从而使学生真正参与到阅读、理解文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感觉。成功经验的累积在技能累积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得他们有勇气去克服以后的困难,也使他们感受到了学习英语的乐趣。

另外,教师可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互相交流、分享他们的阅读成果。一方面,学生之间知识水平较相近,反而会填补教师可能忽略的空白。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发现自己身上的长处,从而构建积极的英语自我概念。

(二)进行归因训练

归因是个体对于某一事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加以分析,以得到一个合理解释的过程。Weiner发现不同动机的人对于成功与失败的解释不一样。他将成就归因分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及运气四种因素。英语阅读能力强的学生通常会将失败归因为努力因素,因此会使他产生羞愧感并期望未来能成功进而奋发努力。英语阅读能力弱的学生则易将失败归诸能力因素,因此会使个人责任感较小,对成功的期望较低,并较容易放弃努力。自我归因是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更多地将失败归因于不够努力、不合理的学习策略和欠缺运气等,而将成功归因于自身的能力。

另外,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分析他们的英语学习过程,找出阅读成绩不理想的真正原因。比如,许多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词汇量太小所以很难完成阅读任务,因此在阅读训练的时候即使碰到的生词并不影响文章理解或者可以通过阅读技巧来猜测词义,他们也会不断给自己这样的心理暗示从而影响最终的成绩。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干预措施,一方面指导他们如何有效地扩充词汇量,另一方面辅助他们认识并运用各种阅读策略。对于一些词汇量及语法规则掌握得比较好、阅读成绩却不理想的学生,教师应帮助他们分析原因,让他们体会到只要通过正确的学习策略和努力,就能获得成功,从而逐步建立起积极的英语阅读自我概念。

(三)发挥积极的评价作用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要想让英语阅读自我概念水平低的学习者发生正向改变,很大程度要依赖重要他人(老师、父母、朋友和同学)的肯定的评价和帮助,因为受到正面的评价,在自我评价上变得较为积极正向。[6]在阅读课堂上,教师要经常鼓励和赞扬学生,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会在以后的阅读任务中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为再次成功而努力,因而提升积极的英语自我概念。教师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要给予正确的对待,若是过度纠正而不是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反馈,学生就会丧失信心,产生消极的自我概念,以致他们不敢接受挑战,并且总是试图避免多做阅读练习少犯错,这会对他们的成绩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

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不能只看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也要看到自己同之前相比的进步之处,认识到英语阅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自己所犯的错误不应过分自责,要通过错误总结积累经验教训,逐步建立积极的英语自我概念。

四、结语

阅读是语言输入的一种主要方式,也是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基础。英语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大量的语言输入,尤其是大量的阅读的基础之上的。阅读能力在任何英语考试中都是重要的考查内容。英语自我概念形成于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也与英语学习紧密相关。因此,作为大学英语教师,一定要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注重提升学生的英语自我概念,以提高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Byrne,B.Self-concept/academic achievement relations an investigation of dimensionality,stability,and causality[J].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1986,(18):173-186.

[2]Byrne,B.M.Academic self-concept:Its structure,measurement,and relation to academic achievement.In Bracken,B.A.(Ed.)Handbook of self-concept:Developmental,social,and clinical considerations.New York:John Wiley & Sons,Inc.,1996.

[3]王初明,周保国.中国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概念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4]Lau,I.,Yeung,Jin,P.& Low,R.Toward hierarchial,multidimentional English self-concept.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9,(91):747-755.

阅读教学概念范文2

关键词: 概念隐喻 源域 目标域 英语阅读

1.引言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人类认知不可缺少的手段。美国学者G.Lakoff和M.Johnson在1990年发表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方式,而语言本质是隐喻的,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隐喻。G.Lakoff和M.Johnson提出的隐喻,其“实质是运用另一事物来理解或体验另一事物”(G.Lakoff & M.Johnson 1980:5)。近年来,隐喻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逐渐被语言学者和外语教育工作者认识。Danesi认为隐喻思维能力是本族语者言语产出的重要特征,在外语学习中,“隐喻能力是学习者熟练掌握的一种语言的重要标志”。

阅读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是人类的一种独特的心理思维过程。读者不仅要理解文章的表层结构,更重要的是理解文章的深层结构。Katherine Maria对阅读作了以下定义:阅读理解过程是通过以下三个因素的互动从而建构意义的完整过程:(1)读者由语篇激发的知识,如词语辨认能力、世界知识和语言规则;(2)读者对作者用来建构语篇的语言之阐释;(3)语篇阅读的情景。本文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视角探索其对高中英语阅读的启示。

2.概念隐喻理论

传统的隐喻研究仅仅将隐喻视为一种语言现象,认为使用隐喻只是为了达到特殊的修辞或者交际效果,不会给词汇带来新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概念隐喻理论首先由美语言学家G.Lakoff和M.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首次提出。他们将认知域(domain)与映射(mapping)的概念引入隐喻研究,提出用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之间的映射来阐释隐喻认知现象,开辟隐喻认知研究的新视角。

20世纪3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Barlett提出了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认为图式(schema)是储存于学习者大脑中的一种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以及学习者知识库吸收新信息的过程。以“ARGUMENT IS WAR”这一概念隐喻为例,“WAR”是源域,具有具体性,“ARGUMENT”是目标域,具有抽象性,战争的特点折射到争论上,从而使抽象事物被具体化。概念隐喻分析有利于分析文章作者的思维和心理状态,从而有利于帮助读者读懂文章的含义。

3.概念隐喻理论对提高高中英语阅读能力的启示

3.1在词汇层面的概念隐喻与英语阅读

隐喻是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基于学生对已有知识的了解,引导他们找出目标域和源域的相同点或相似处,能够帮助他们更容易达到理解的目的,使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建构话语的意义。如:“TIME IS MONEY”这一隐喻,在英语中可以有不同的体现(Lakoff 1980)。如:This garden will save your hours. That flat tire cost me an hour. You are running out of time. I’ve invested a lot of time in her. 例句中的save,cost,run out of, invest 等动词形象地描绘了“TIME IS MONEY”这一概念隐喻,这些形象都是基于我们已有的对MONEY的体验,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隐喻概念和隐喻思维。

习语是近年来高考的重点和难点,之所以难以理解,是因为隐喻的广泛使用。例如:2016年江苏高考试题中的第35题:――Jack still can’t help being anxious about his job interview. ――Lack of self-confidence is his ?摇 ?摇. I’m afraid. A. Achilles’s heel B. child’s play C. green fingers D. last straw

根据已经设定的语境,缺少自信是他的弱点,而A项Achilles’s heel(阿喀琉斯之踵)则被看作是阿喀琉斯的致命弱点,由此形成概念隐喻“WEAKNESS IS ACHILLES’S HEEL”,也就不难选出正确答案A选项。此外,在江苏省高中阶段所使用的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十一的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Grammar and usage部分都列举了大量的习语,比如:have butterflies in your stomach,be over the moon等。据此,可以看出对于习语的运用和理解逐渐成为高考中的热点,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隐喻的思维来帮助学生理解是有效的教学方式。另外,人体的部位和器官也在习语频繁运用,骆世平做了粗略统计,人体约有50个部位和器官在英语习语里扮演角色,有的在个别习语里出现,有的则在不同的习语里出现。

3.2在篇章层面的概念隐喻与英语阅读

概念隐喻对于英语阅读的启示还反映在篇章层面。首先,概念隐喻对篇章连贯的功能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隐喻实现。在篇章中,由一个概念隐喻建构语篇连贯的情况较为多见。以一个隐喻贯穿始终,并引申出若干次要意向,了解这一点有助于学生迅速理解文章的主旨。例如:The professor told me my argument was shaky. As a student of physics, you have to construct stronger foundations for your theoretical models. Use facts to support your theory. 案例中的概念隐喻是“THEORY ARE BUILDING”,整个段落围绕这个概念隐喻展开论述。又如:Son:I’ve invested a lot of time in her, so I don’t have enough time to spare for that project. Father: You know, you don’t spend your time profitably. 整个对话围绕一个概念隐喻:TIME IS MONEY.可见概念隐喻有利于篇章的衔接与连贯,因而概念隐喻理论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更地道的英语篇章的主旨。

其次,英语文学作品是高考阅读理解文章中较难理解的体裁,其在各地高考英语阅读理解中也是多次出现的。在文学作品中,隐喻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因此,了解文学作品中的隐喻是学生读懂文章需要具备的能力。例如:2012年的江苏高考英语阅读理解D篇: Franz Kafka wrote that “a book must be the ax(斧子)for the frozen sea inside us”. 以上节选自文章第一段,试题问题为:The underlined words in Paragraph 1 probably mean that a book helps to ?摇 ?摇. A. realize our dream B. give support to our life C. smooth away difficulties D. awake our emotions

显然,画线部分句子使用了概念隐喻为“BOOK IS AX”“EMOTION IS SEA”。其中,“AX”和“SEA”是源域,具有具体性,而“BOOK”和“EMOTION”是目标域,具有抽象性。斧子的特点折射到上,冰冻海水的特点折射到情感的未觉醒上,从而使抽象事物具体化。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一本书一定是破开我们内心冰封海面的一把斧子”,由此,我们不难推出,这句话的隐喻意义为“一本书能够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故D项正确。

总之,了解隐喻的认知运作规律有助于读者在篇章层面自上而下(top-down)把握篇章的宏观结构和中心内容,以达到“见树木也见森林”的阅读效果(汪少华,2005)。

4.结语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在词汇和篇章两个层面对英语阅读中出现的隐喻现象进行探究,总结出概念隐喻在话语理解环节中起到的关键作用,这对于阅读教学的词义理解和篇章分析都有较大的启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让学生理解隐喻的认知本质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法的不足,为培养学生的交际和创造能力提供了可能,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如何灵活地使用概念隐喻理论,需要因材施教,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Bartlett F C.Remembering:A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Stud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2]Colleen McCullough. The Thorn Bird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77.

[3]Danesi. M. Round Table o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Language,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Meaning [C]. Washington, D.C.: George Town University Press,1992.

[4]Lakoff,G.&M.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5]Low. G.D. On Teaching Metaphor[J]. Applied Linguistics. 1988.9(2):125-147.

[6]Maria,K.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Issues & Strategies[M].Parkton, MD: York Press,1990.

[7]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阅读教学概念范文3

数学教材阅读之理性诉求

作者/甘琦

小学阶段,对学生而言,要提高数学学习能力,首先要学会阅读数学教材。但是,学生由于年龄小,阅读理解能力较弱,自觉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未养成,导致数学学习受阻。因此,为使学生对数学教材阅读的理性诉求能够尽快得到满足,教师应给予阅读方法上的指导,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一、理清内涵外延,构建概念

学习数学首先要构建数学概念,但是由于数学概念较多,所以学生必须正确理解概念中字、词、句的意思,并能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才能真正内化所学的数学知识。在概念阅读中,对图形语言与符号语言的互译,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使学生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白概念的区别与使用范围,最终能够通过数学语言解读数学概念。

例如,“三角形”一课主要包括角、内角、底边、高、分类等相关概念,为使学生对所学概念真正理解,教师教学时可以提示学生:“三角形中有三条边、三个角,那么这些边和角的特点都有哪些?以什么标准进行划分?其中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又是什么?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些问题在教材中均能找到答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将答案找出来,并且试着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另外,在检查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情况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诠释概念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表述方式,这样可有效提升学生阅读概念的能力。这样教学,对解读概念有很强的针对性,使学生必须认真阅读概念并理解内化,才能将所学的概念进行表述。

二、注意条件应用,理解定理

对数学学习方法进行总结,学生必须充分理解数学的概念、定理和各种公式等。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对数学概念的具体应用要格外注意,不仅掌握概念内在的逻辑关系,明晰定理的来龙去脉,还要理解公式的正向推导和反向推演过程,以及与类似的定理进行联系、对比,从而对定理、公式的认知能够融会贯通。

数学中的定理和公式有很多,还有一些隐藏在知识的背后,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时,要注重对定理、公式的挖掘。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时,由于平行四边形的很多特点都属于定理、公式范畴,所以教师可给予学生一些阅读提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对角相等,并且邻角和等于180。。那么,平行四边形有几条高呢?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吗……”说完提示后,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时从教材中找到相关的解释,并对相关的定理、公式进行验证,这样就使定理、公式能够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另外,教师在进行阅读指导时,首先要引起学生对所学概念的关注,然后引导学生经历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的认知得到发展。

三、寻找数量关系,明晰题目

要能够读懂数学题目,就必须构建正确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因此,在学生进行阅读时,教师应引导他们注意题中的各种条件和关键信息,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同时,为使学生能够注意阅读的事项,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经验给予他们引导、提示,(fanwen.chazidian.com)让学生的阅读更有效。

阅读教学概念范文4

[摘 要]数学阅读内容比较广泛,包括数学概念、公式、定理、例题、训练题目等。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阅读水平,制定阅读目标,确保学生阅读内化过程顺利进行,并从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数学理论解读中,形成数学认知体系,最终实现数学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材 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5-064

数学教材阅读是数学学习的第一步,但是小学生阅读能力还不够成熟,自觉阅读数学的习惯也没有养成,特别是阅读数学教材的方法欠缺,导致对数学教材理解存在短板,严重阻碍数学学习的进程。数学阅读内容比较广泛,包含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例题、训练题目等。只有掌握数学教材阅读理性诉求,采用适合的阅读方法,才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数理认知。

一、阅读概念,理清内涵外延

数学概念众多,正确理解概念中的字、词、句含义,对概念进行文字表述,形成内化认知,这是数学学习的最基本方式。在概念阅读中,要根据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要从概念解析中找到实际应用的实例实物,不仅要能够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要明晰相近概念的区别和适用范围,用数学语言来解读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反映数学本质属性的思想形式。“三角形”这一节的内容,涉及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有角、底边、高,以及三角形分类、内角和、特殊三角形等。为让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充分理解这些概念,我给学生提示:“三角形自然有三个角、三条边,这些角和边有什么特点呢?三角形的角有大小,按照什么标准来划分呢?三角形内角和为什么一定等于180°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又有什么样的特征呢?这些问题都在教材里有说明。同学们需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才能找到相关介绍,试着用自己的话来介绍。”在检查学生掌握概念情况时,我还让学生用不同的表述方式来诠释概念,促进学生在阅读中提升概念内化水平。

这个阅读指导提出了阅读需要解决的问题,概念解读针对性很强,学生需要对概念进行认真阅读消化,充分掌握其内涵和外延,才能将相关概念进行转述。

二、阅读定理,注意条件应用

数学的定理公式是数学认知的方法总结,要在理解基础上才能识记定理公式,要求学生阅读时要注意各种条件的具体应用,掌握内在逻辑关系,弄清定理公式的来龙去脉;在探知定理公式证明途径和方法时,不仅要弄清正面推导,还要明白反向推演,注意联系类似定理,对照教材进行分析比对,形成定理公式认知的融会贯通;要注意各种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全面深入定理和公式,才能在实际数理问题解决中进行运用、逆用、合用、变用和巧用。

数学定理公式有很多,而且有些定理类的内容还呈现隐形性,阅读时要注意挖掘其定理性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节,关于平行四边形的很多特点都属于定理公式的范畴,教师需要给学生以阅读提示:“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邻角和等于180°,平行四边形有两个不相等的高,等等。同学们在阅读相关内容时,不仅要从教材里找相关解读,还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通过动手操作,用实践体验印证相关定理和公式。”

定理和公式体现各种条件的实际关联和应用,学生在阅读教材时,要掌握这些条件的关联度,这样才能将公式定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工具。教师在进行相关阅读引导时,要先对相关定理公式进行“点将”,引起学生的关注,然后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对定理公式进行演绎推理,促使学生自然认知。

三、阅读题目,找到等量关系

阅读数学题目是建立在掌握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基础之上的,要注意题目中各种条件的实际应用,厘清条件等量关系,确定概念、定理、公式等理论运用,找到运用数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在数学题目阅读时,教师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提醒学生阅读注意事项。

数学题目分为不同表现形式,不管是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还是计算题、应用题,都包含一定的等量关系,只有理顺这些等量关系,才能找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在教学“字母表示数”时,我列举这样一道例题:“小明的身高为x厘米,小刚比小明高12厘米,小刚比小强矮3厘米,三人的平均身高为多少?”很多学生看完题目十分茫然,于是我进行阅读引导:“要求平均身高,首先要知道三个人的身高总和,而要掌握三个人的身高总和,自然要知道每一个人的身高。”学生听我这样一说,很快就掌握了要领,顺利找到解题思路。

学生常常会被复杂应用题给难住,原因很明显,就是对应用题各个等量关系搞不清楚,对各个条件存在前提没有理顺。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先将解题思路进行倒推,让学生找到方向,从而突破难点。

阅读教学概念范文5

Abstract: Reading is the knowledge reconstruction process, in which the readers interact with text.Symbols, formulas, rules, theorems, graphs, text in the mathematics are only to be understood through reading. However, since the knowledge in the athematics are abstract and general,it’s not easy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totally digest and finally put it into practice.So, here we discuss how to read mathematics concerning concepts, propositions, reading methods of examples.

关键词:数学教材阅读方法

Key Words:mathematics teaching; reading method

阅读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可以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教材也称教科书、课本。它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提供了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体现了数学的各种思维和研究方法,是学生获得系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教育的主要来源。利用教材本身语言的示范性,可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实现数学中三种语言的互相转化;通过阅读数学概念,明确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完善学生认知结构;通过阅读定理、公式、法则的证明过程,学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策略以便于迁移。阅读是指看(书报等信息)并领会其内容【1】。阅读教材就是认真学习教材并领会教材内容。但是,很多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只是在“看”数学教材,并没有真正领会教材内容,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样阅读数学教材。

一、阅读教材的方法

1、阅读概念。数学概念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数”和 “形”的抽象概括,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是数学思维的细胞,是数学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导出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的逻辑基础,数学概念相互联系,由简到繁形成学科体系。阅读概念是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核心,阅读概念要理解概念中的字、词、句,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要注意联系实际找出正、反例子或实物;能区分相近的概念。

案例:分解因式的概念

“分解因式”是指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个概念中涉及几个基本概念:“多项式”、“整式”、“积”,他们是该概念中几个关键词,学生在阅读时,首先应该问自己是否已经清楚这几个关键词的含义,如果学生没有弄清这些关键词的含义就很难掌握“分解因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更谈不上灵活应用。其次能否根据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判断某种变形是否是分解因式,或者举出分解因式的正例和反例;再其次能明确分解因式和相近的概念“整式乘法”的关系。因此,利用已学过的概念建立新概念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样就不会囫囵吞枣的死记硬背概念,并能准确的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将形式主义地掌握概念上升到概括地掌握概念,最后达到创造性地掌握概念,达到阅读概念的目的。

2、阅读命题

阅读命题要弄明白命题的来弄去脉,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要探讨定理的证明途径和方法,通过与课本对照,分析证法的正误、优劣;其次要引导学生通过数学阅读探讨由条件到结论转化的证明思路。注意联系类似定理,进行分析比较、掌握其应用;要思考定理可否逆用、推广、引申。

案例:九年级上册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学生在阅读该定理的证明过程时,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定理的条件和结论是什么?(它是运用该定理必须要明确的)

(2)作辅助线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会想到作这样一条辅助线?其目的何在?证明的思路?(依据是七年级已经用折纸的方法得出了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的结论。折纸时的折痕就相当于辅助线,作辅助线的目的是将等腰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以便用证明全等的方法得到角相等)

(3)还有其它证法吗?谁优、谁劣?

①该定理除了书上的证明方法外,还可以通过作顶角的平分线用SAS得证。(*1)

②不作辅助线的证明方法(*2)

在ABC和ACB中

AB=AC∠A=∠A,AC=AB,

ABC≌ACB

∠B=∠C

*1和书上证明没有太多本质上的区别,学生容易理解。

*2这种证明方法技巧性强,学生不容易理解(学生可以这样设想:一块足够厚的等腰三角形木板,从顶角到底边的方向将其剖成两块,再将其中一块反面,也能和另一块重合。根据这样的方法,就会得到此证法)

(4)该定理可否逆用、推广、引申,有无类似的定理?

3、阅读例题:

阅读例题的方法类似于阅读命题,在此不再赘术。

二、阅读教材技巧

1、阅读教材时要字斟句酌。通过阅读教材将教材的主要内容,教材的体系以及编写意图、思路,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不是支离破碎。所以,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看书,在反复的阅读中深入体会高度概括的语言和解题的技巧,理解重点语句和关键字词的含义。

比如,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时它的文字表述是:“两个数的和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它们的积的2倍。”【2】 这个公式用了25个字 ,而“的”就占五个字。为什么这样表述?每一个“的”所表达的含义?弄清楚了这些问题公式也就掌握了。 又如,数学中“计算产量问题”常常用“增长了”“增长到”来表述增产的情况。而“到”、“了”这一字之差所表达的含义不同,其解决问题的方式(思路)就完全不同了。 由此可见,阅读教材时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读得细,读得深,字斟句酌,反复的阅读理解。

2、阅读教材时要注意文字与数形之间的结合和转换。我认为这是数学阅读和语文阅读的最大差异,也是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重要原因。数学教材中的定理、公理、法则等文字表述反应在数学学习中往往要转换成数学符号、图形或数字,学生学习数学困难多数都是因为很难实现这一转换。许多学生阅读教材时表面上文字是读懂了,但一接触数学知识(文字与符号、图形的转换)就不知所措。

如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3】初学时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运用比较困难。其原因,一是定理中涉及许多概念;二是很难将文字与数形之间结合和转换。又如,前面举过的“完全平方公式”文字表述是:“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用字母表示:(a ±b)2=a 2 b2±2ab, 这是将文字转化为数学符号。当然,转换中出现的思维障碍反映出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时要重视这一环节的指导,灵活应变。

3、读写结合。语文中常常强调“读写结合”,这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数学学习也应该遵循这一方法。笔不离手是学生阅读教材的重要方法。数学教材的阅读比较枯燥,数学学习中,由于教材文字精炼、抽象、简洁、概括性强,如果只听老师讲、只读不演算、不进行变式和比较很难做到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学生学习中,往往有这种情况,表面上看听懂了也读懂了,但是,当一拿起笔就遇到障碍,就解不了题,更不用说灵活应用。因此,对于在阅读中出现的公式或例题,我们必须自己动手推导、演算,重要的概念、定理、推论不仅要用笔标识,还要进行归纳和概括,做到学思结合、手脑并用,避免单调刺激,增加刺激的新异性。

4、巩固性的阅读。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识记后遗忘发生得早,其进程是先快后慢。所以知识学习后要及时复习巩固,学习完新课后,不仅在课堂上要阅读教材,回到家里也要进行巩固性的阅读。通过阅读来检查学习的效果,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扫清学习中的障碍。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4】。阅读教材就要求领会教材内容。数学教材从表面上看是由一些文字和数学符号组成,高度概括、抽象、枯燥、没有故事情节。实际上数学教材中无论是概念、法则、原理还是公式都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当你阅读时你会发现它的魅力,发现它丰富的含义。如:平方差公式文字叙述: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它们的平方差。其公式表示为(ab)(ab)=a2b2【5】这里的a、b既可以表示具体的数字也可以表示式(单项式、多项式),平方差公式文字叙述中“这两数”的“这”字它揭示了这个公式的本质特征,学生理解了“这”字的内涵,公式也就学活了,就能举一反三。所以,知识学得活了,数学学习如鱼得水,常常体验到成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学习积极性就高。实际上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就是学生对概念、法则、原理定理的本质特征(内涵和外延)的真正把握,并从中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良好的阅读习惯,反映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生学会学习必备的能力,学生在阅读教材中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这样才能通过数学学习主动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6】”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P 1413 1979年版

【2】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P35

【3】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材P133--136

【4】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P1

阅读教学概念范文6

在进行数学阅读时,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阅读内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数学概念的阅读,定理、法则的阅读,公式的阅读等。

一、概念的阅读

数学概念是进行数学活动的最基本要素,是抽象思维的细胞。它具有简洁、准确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抓住概念中的“关键点”,学会“精读”。“ 关键点”是指概念中的关键字、词,即概念中的要点(包括概念中的限制条件)。“精读”则指阅读时要求学生抓住关键点,深入思索,把握概念的本质。例如在归纳了同类项的概念,即“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是同类项”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反复阅读这个概念,并找出这个概念的关键点是三个“相同”,然后再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有重点地去阅读,在阅读中仔细体会三个“相同”的不同含义,从而让学生明白,只要抓住了“三个相同”,也就是把握了“同类项”这个概念的实质。在阅读“平行线”这个概念时,必须注意“同一平面内” ,阅读三角形的概念要注意“不在同一直线上”等限制条件。阅读完概念后,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养成对概念中的关键点做上记号和标序号的习惯,以利于今后概念的应用和复习;另外对于与其相近的概念,既要把握它们的相同点又要注意区分它们的不同点。如在阅读“距离”这个概念时,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以及“平行线间的距离”这三个概念都指“线段的长度”,其不同点是“两点间的距离”是指“两点间线段的长度”,而 “点到直线的距离”以及“平行线间的距离”是指“垂线段的长度“。总之在阅读概念时,不仅要把握每个概念的内涵,还要弄清楚其外延。

二、定理、法则的阅读

数学中的定理、法则是反映数学对象的属性之间的关系的,是解题的理论基础和工具。能否准确理解、记忆和灵活运用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如何在定理、法则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例如在阅读定理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注意弄清定理的条件是什么,结论又是什么。

如“勾股定理”,其前提条件是“在直角三角形中”,结论是“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其次在阅读定理时,还要探讨定理的证明途径和方法。最后,对于条件或结论较为接近的定理和法则,教师则要指导学生反复阅读,并分析比较,识别它们本质的不同。例如在讲授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平行线的这个性质与前面所学垂线的性质“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来对照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去归纳这两个性质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共同点是这两个性质都叙述了过一点能确定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或平行,但平行线的性质强调“经过直线外一点”,而垂线的性质中的“过一点”的意义是既可以是直线上一点又可以是直线外一点,从而深刻理解这两个性质前提条件的不同。 再比如在学完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后,学生运用它们说理时总是容易混淆,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分步阅读。第一步是横向读,“横向”读就是只阅读平行线的三个性质或三个判定,在阅读中去明确性质或判定中的条件和结论,从而归纳出平行线性质的本质是“由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推出两角的数量关系——相等或互补”,而平行线判定的本质则是“由两角的数量关系推出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否平行”。第二步纵向读,“纵向”读就是把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合起来对照读,通过阅读去比较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条件与结论,进而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互逆。

三、公式的阅读

在阅读公式时,首先要弄明白公式的来龙去脉,即“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并且会推导公式;其次阅读时要引导学生不仅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还要掌握公式中字母的广泛含义。如平方差公式 : a2-b2=(a+b)(a-b),这个公式的结构特征是:①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并且这两个二项式中有一项完全相同,另一项互为相反数。②右边是乘式中两项的平方差(相同项的平方减去相反项的平方)。其中a、b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数,还可以是一个单项式或多项式。总之只要符合公式结构特征的,就可运用这一公式。而若不符合,看能否变为符合再运用。这样就能达到灵活运用公式的目的。最后还要弄清相关公式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公式的逆用、合用、变用和巧用。

四、例题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