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信息中心工作计划范例6篇

学校信息中心工作计划

学校信息中心工作计划范文1

1 我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学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应用系统基于部门本身的业务建设,学校以自主研发模式建设为主,在投资较小的情况下实现学校业务部门信息化,并不能满足现在及未来智慧校园的长远发展;信息化资源共享较差,数据孤岛严重;信息化管理机制不合理,规章制度不完善;信息化推动困难。

2 我校智慧校园建设实践

四川工商学院深入贯彻“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理念,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综合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提升学院科学化决策与办学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管理业务的深度融合,促进学科发展。将建成与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相适应的智慧校园。

2.1 列入学校整体规划

完善顶层设计和决策体系,加强统筹协调。学校结合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实践,吸取过往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经过调研、广泛征求意见、专家论证、多轮修改、反复研究,制定了《四川工商学院智慧校园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在十三五规划中,学院将信息化发展作为学院整体转型发展战略来考虑,制定出学院信息化建设的远景规划和阶段建设目标,并明确学院各阶段信息化建设中所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

2.2 加强管理机制建设

学校信息化由学校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分步建设、分级管理、建立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对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和重大事项进行决策。聘请信息化领域里资深专家,校内计算机学院教师组成信息化工作组,指导信息化建设的设计思路,负责咨询、规划等技术工作。学院信息网络中心是学校信息化建设业务技术服务部门。负责学院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日常管理。信息网络中心帮助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开展信息化工作,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运维支撑服务。学院各个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共同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确保了管理机制与业务系统的深度融合。

2.3 加强信息化制度建设

由“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牵头对制度性、技术性及网络信息安全层面进行分工协作、信息化建设各成员单位协作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和运行保障的规章制度制定,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能够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下去;明确信息化所涉各级部门的责任和义务,破除信息共享的各种壁垒,保障各类信息能够准确、及时地实现按需共享。修订了《四川工商学院信息网络管理办法》《四川工商学院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办法》《四川工商学院信息中心工作职责》《四川工商学院中心机房管理办法》。根据学校信息化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逐步完善各类制度,为十三五信息化建设?划提供制度保障。

2.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学校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增加信息网络中心的人员配备,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技术水平过硬的信息化队伍,在学校软件工程或网络本、专科专业中以校内实践训练等形式组建学生团队,由部门安排人员培训。经考察后,选取优秀学生以校聘方式留校工作。解决好信息网络中心专业队伍建设;在校内其他主要职能部门(校办、教务、人事、科研、计财、学工、招就)、各二级学院建设二级信息化队伍,探索建立多种编制有机搭配的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队伍,作为学校信息化应用、培训指导及建设的基本保障。建立常态化的信息技术专题培训和信息化培训制度,以确保各系统的有效使用。

学校信息中心工作计划范文2

西城:新课题新认识

/谢晓

提起对数字校园的关注,西城区早在2008年就申报了北京市“基于数据交换标准的综合数字校园研究与建设”的课题。当时的认识是以信息化系统规划建设与应用为基础的,因此我们的着眼点放在信息化系统的基本架构和功能结构这一层面。随着课题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北京市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的启动,我们从市级项目专家培训中得到了新的、更丰富的体验。

我们认识到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关注基础硬件、关注信息技术普及、关注单一应用等一般要求向一个全新的阶段迈进,以校园为载体的信息化综合应用逐步影响到学校的主流业务。在我们准备利用数字校园的契机,向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高地迈进的时候,我们迫切需要正确地把握在数字化环境下工作的新思路。可以说,数字校园发展过程正是办学理念与信息化建设思路相融合的过程。数字校园的设计需要以学校办学思想为指引,融合教育特色、改革目标、工作重心,择优选取对学校自身发展具有牵引作用的应用,达到适应学校未来发展定位的目的。

校级重点工作 当前阶段,我区参与北京市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的实验校已经完成了全面的规划设计。我们认为,学校当前应该选取一到两个能够体现学校整体数字化建设思想的核心应用。首先,论证选取的核心应用是否能够起到对学校特色发展的引领与支撑作用;其次,梳理出该应用的基本功能框架,从功能框架出发,辐射建构以学校应用为核心的数字空间,实现信息、数据、资源的交换与共享。通过梳理功能需求,将信息化建设从技术层面拉回到业务实现层面,逐步组建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化队伍和主导人才。

区级重点工作及思路 2010年底,我们完成了“基于数据交换标准的综合数字校园研究与建设”课题的结题工作。课题的研究触动了我们,但这仅仅是我区数字校园建设的第一步。我们的设想是将课题成果推广到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去,并继续发挥科研带动建设的效力。

尽可能地调动资源支持北京市数字校园试验校的建设工作,组织系列培训课程促使更多学校关注数字校园建设。

通过课题我们设计出区县数据交换平台方案的雏形,后续基于CIF标准的数据交换平台将成为我区推进数字校园的重点项目。

深化调研区内学校信息化工作实际需求,掌握教育信息化最新态势和发展方向,以整合、提升、发展学校信息化应用为目的,探究区县数字化校园规划方案。

(作者单位:北京西城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怀柔:“数字区县建设”也应成为

当前北京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刘振林

数字校园建设曾经是在各区县没有教育专网、只有校园网时提出的建设理念,并在部分学校中实施建设,有些学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整体上来看,彼时的数字校园在网络优势的发挥上存在问题,发展不平衡,形成了学校“信息孤岛”。目前,北京再次提出数字校园建设,应该在建设思想和内容上不同于以前,那么,何不对数字校园建设的概念加以推敲呢?

数字校园建设的关注点不应仅仅限于校园。教育是一个体系,因此数字化建设的着眼点应该是教育的整体而非局部。网络的优势在于可以将各级各类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教育研究等教育单元联系起来,使之更加系统、科学。据此,我认为以区县为单元,整合教育需求,实施“数字区县建设”更为合理。

“数字区县建设”应成为当前北京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一方面,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区县管理的特征较为明显,需求具有同一性。在一个区县内,教育布局、教育投入、教育规划、管理制度、领导体制、人事管理、教育管理等方面相对统一,区域特征明显,能够实现教育需求的整合。另一方面,北京市各区县教育专网为区县整体规划、建设和应用提供了网络基础环境。我们需要搭建出着眼全区的教育应用平台,创设深化着眼全区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

在数字化建设中,我们要解除思想认识上的禁锢。首先,要反思过去,比如,信息中心的概念、数字校园建设的经验与不足等。其次,要力求理解、搞懂教育。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就是要知道教育需要什么、要知道从事教育的管理者和教师需要什么、要知道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什么,以需求带建设,将满足教育需求作为建设的目标。只有不断深入研究,才能敢于突破和创新,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服务。再次,领导的认识是关键。项目资金支持只是表象。只有领导认识到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了,数字化建设项目才可以通过,资金才可以到位,软硬件建设才可以完成。当然,这只是刚刚完成建设初始阶段。领导还要带头组织、管理、应用数字化教育平台,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使教育管理真正数字化,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真正信息化、现代化。

(作者单位:北京怀柔区电化教育馆)

顺义:转变观念精心筹划推进应用

/张自江

数字校园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主要业务以及资源和数据,进行优化、整合和融通,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从而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目的。数字校园的概念是随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深度而发展变化的,每个人对其理解也是不一样的。

数字校园建设首先是要转变观念,从观念到建设直至应用都需要有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盲目建设,只能事倍功半。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要在应用上狠下工夫,不能只做面子工程,切忌搞攀比,要在应用的实效性、便捷性、易用性等方面全盘考虑,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顺义区中小学2003年已全部建成校园网,实现校校通和班班通,有较为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和应用软件,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近年来有很大提高。良好的基础设施使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得以向更深层次、更高层次发展。这就要求数字校园的建设要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挖掘学校特色,以信息资源整合为重点,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核心,发挥信息化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支撑作用,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数字校园。在建设实验校的过程中,我们计划取得经验后制定参考标准和规划,分步实施,逐层推进,使本区布局调整后的学校全部建成数字校园,推进区域教育竞争力逐步提高。

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一是数字校园建设目标要围绕学校办学理念,注重学校特色,切合学校实际。二是数字校园建设要关注有效支持学生学习,创新和转变教学方式。三是数字校园建设要对现有应用系统进行整合,满足数字校园可持续、生态化发展的需求。四是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要加强研究,及时总结,以服务为核心,深入推进数字校园应用。五是数字校园建设要坚持规范化、系统化、实用性与可持续发展原则。六是要具有超前意识,关注新技术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应用。

(作者单位:北京顺义区教育信息中心)

石景山:以人为本 构建服务性数字化校园

/施为民

我区实验小学荣幸地成为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我们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围绕建设核心、方向等问题在认识上各执己见。在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组织的相关培训中,专家精辟的分析与引领,拨云见日,清晰地勾勒出数字化校园的整体轮廓,为我们指明了设计规划的方向,澄清了萦绕心头已久的困惑。

从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未来的基础教育将直接为人的生存和成长服务,是关乎心灵的教育,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快乐、共同成长的教育过程,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过程。因此,数字校园的核心设计理念应归纳为“以人为本”。

秉承这一理念,我们认为,数字校园的设计更应该关注教师、学生以及更多关心学校发展的人群,他们的实际需求决定着建设方向,是支持数字校园发展的内在动力。一个完善的数字校园应该是以人为本、以应用为核心、以数字环境为依托、以数字资源为基础的综合性服务体系,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彰显校园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实体学校教育教学同步,打造极具生命力的虚拟学习环境。

实验小学是我区品牌学校,在规划、设计数字校园时,始终秉承“扬长教育”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应用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的原则,结合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计划在2年~3年的时间内,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构建数字化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环境,建成支撑教学业务和学校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化环境,实现学校95%以上的日常业务工作借助数字校园完成,积累至少一个学年的完整业务数据和资源,实现建立数字化工作体系,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推进学校现有优势发展,进而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实验小学数字校园的设计思路可以归纳为:围绕一个核心,指向三大主题,建设四个环境。一个核心即以“扬长教育”理念为核心,三大主题即扬学生之长、扬教师之长、扬家长之长,四个环境即教科研环境、育人环境、管理环境、服务环境。

实验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本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统一规范、软硬结合、继承发展、整合创新”的十六字方针,分三阶段逐步完成:第一阶段,建平台、建规范,逐步完善数字校园基础建设;第二阶段,以课题为引领,推动数字校园的使用;第三阶段,深化应用的尺度,拓宽应用的广度,使数字校园应用逐步常态化。

经过深入的调研交流,精心规划、设计的实验小学数字校园展现出美好的蓝图:学生在课堂、阅览室、花园中,使用着轻便的“电子书包”,手指轻轻滑过便可静静地享受数字化学习的快乐;教师使用着各式的终端设备,在信息的海洋中徜徉,时而与学生进行交流,时而指导学生帮助他们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学校信息中心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规划区域教育信息化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越来越快,信息化的程度已成为现代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步伐也明显在加快,为了促进中小学校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和许多学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力图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在新的世纪里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许多中小学校都开始建立自己的校园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但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一个区域内--这里特指大城市的区或县一级的行政区域,各个学校单独建网,存在许多缺陷和局限,例如,在网络管理维护和资源组织建设上,会遇到许多单一学校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所以,在一个区域内统一规划教育信息网络的建设,并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各个学校的校园网建设,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优势十分明显,这是一条既经济又合理,且能更好地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城区,在区域教育网络建设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已经分别结合本区域整体信息网络建设规划,作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规划,并在规划的基础上积极进行了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今后其他地区的网络建设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其他一些地区也正在或准备进行类似的规划。通过对典型规划的分析,我们认为一个区域的教育信息化规划应该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地位和意义:

许多有识之士认为,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其最大的实际用途将越来越集中体现在两个领域,一是电子商务,二就是教育。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网络建设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所以,每个地区在规划本地区综合信息网络建设时,不把区域教育网络的规划工作考虑在内,是不可理解的,至少是有缺陷的和不完备的。可见,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整个区域的信息化进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内容。版权所有

但是,如果仅在区域信息化总体规划方案中体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是不够的,因为教育网络与其他网络的建设有比较大的区别,应该相对独立地进行规划;同时,教育信息化规划是总体规划的视野和基础,也就是说,教育信息化规划水平的高与低,不仅直接影响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区域总体信息化建设的水平,所以将这个规划喻为区域现代化的显示度和标志毫不为过。

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规划是实现区域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没有好的规划,信息化的进程就会受到大的影响,甚至事倍功半。因此规划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不仅应该用文字明确表述,还应贯穿于整个规划过程。

二、现状与需求: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教育的发展水平、速度和目标都不一致,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在制定区域教育信息化规划时,必须首先很好地分析当地的各种现实情况,既要分析教育发展的现状,更要分析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等各种因素,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各种需求目标。例如,在规划中应对区域内的各级各类学校数,在校各年级学生和教职工数,教育经费,普通教学设施以及其他信息化教学硬环境--包括计算机总台数、多媒体教室个数、校园网建设情况等作一个详细的统计,同时,要对教育行政部门干部、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信息化知识应用水平作一个客观的评估;除此之外,还要摸清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尤其是信息产业和商业网络建设和发展的情况以及其他有关情况。总之,应对各方面的现状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现实情况、规划年限、教育发展的前景以及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提出一个既具有先进性,又切实可行的且有本区域特色的总体需求目标。当然,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的。

三、分阶段目标体系的规划:

一般来说,教育信息化规划的建设周期都比较长,少则三年,多则十年,甚至更长,所以应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将一个相对较长的规划分割成几段,设置每一阶段的目标和实施方案。与总体目标比较起来,分阶段目标--尤其是近期目标应制定得更具体。例如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制定的教育信息化近期规划中将阶段目标分解成七个方面,并对实现区域教育决策管理信息化;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学习教学模式信息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师资培训信息化和教研科研信息化七项指标作了详细的定性说明。

四、战略重点:

这一部分是规划的难点和核心。由于规划中需求目标大多为定性说明,在规划的实施过程还应有定量的指标作为目标实现的参照和指导,所以这部分内容的核心,就是根据规划要求,将目标分解成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而且各项指标中能量化的应规定具体数据,有些不能量化的指标则必须定性准确。

1、设立规划实施的指挥决策系统。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工程量巨大的综合系统工程,没有一个精干、高效的指挥决策系统,规划将成为一纸空文。系统中除了建立区域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外,还应建立其他相关的工作组织,各组织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

2、对区域教育主干网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内部网络的建设提出实施方案。其中的内容包括网络的功能需求、网络协议和标准、网络系统组成和系统设计、接入因特网、网络系统和客户端软件运行平台、网络的管理(网站和网管中心)等。由于主干网建设受到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应在大框架内设计,但要考虑教育方面的特殊需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学校之间在类型、规模、档次上存在差别,信息化需求的情况也各不相同,所以规划应对区域内各学校校园网的建设进行分类指导,按不同标准和要求分步实施。

3、区域教育总体信息化建设的最大益处是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所以区域内应考虑设立教育资源中心,专门负责从基层学校和其他地方(网上下载或购置)收集和整理各种信息资源;建立和维护教育资源库;管理区域中心网站和各校园网上的所有资源;上传下送各种有关的教育信息;研究和开发适合本区域交流的各种教学软件;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师生服务等。

4、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培训基地的建设。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造就信息化人才,提高区域内干部、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规划应涉及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等;信息化普及教育--中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程、信息化教材的选择与编写、开办网上学校开展远程教育等;信息化师资培训--培训的目标和原则、对象和内容、方法和考核等;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人员配备、培养和引进、进修和提高等。

五、保障体系:

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加以保障实施。这里包括政策、法规上的保障,组织机构和人员的保证以及建立合理的投资体系。

政策、法规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例如制定工程招、投标的有关法规,可以确保工程投资的合理以及工程建设的质量;建立教育资源开发及使用制度,可以保证开发者的合法利益,鼓励各校及师生开发利用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制定培训学习的奖惩制度,可以鞭策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努力提高信息素养等。

组织机构和人员的保证,也是保障体系中重要的一环。要明确机构和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奖惩条例,对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提供必要的条件,保证机构的顺利运行。

建设区域信息化工程是一项投资额较大的工程,需要有大量的经费投入,而且建成投入使用后的维护经费也不是小数目,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要下这样的大本钱,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一些人认为地方财政无法负担这样大的投资,所以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尚为时过早,待经济发达了,财政富裕了再搞不迟。持这种观点的人不仅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而且对工程本身的性质也没弄清楚。事实上,区域教育信息化工程不是一个纯粹的消费工程,它的投资来源,并不一定完全依靠地方财政,可以有多种形式的投资方法和多条投资渠道,可以发动社会广泛参与,甚至可以作为产业模式运行。例如,某大集团公司在某地区与当地教育部门以股份制形式合作,拟投资数百万元(全由集团出资)进行校网建设,建立网络公司。在总股本中,教育局占51%,集团公司只占49%,因为教育本身具有巨大的无形资产,有经济头脑的人士会看到投资背后的巨大潜在利益。我们在规划前,首先应对投资方式和投资渠道进行必要的可行性研究,落实经费来源,以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六、评价、检测机制:

学校信息中心工作计划范文4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图书馆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将成为高等院校实现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本文就网络信息技术在对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影响及发展演变过程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创新服务平台体系的总体思路,对高校图书馆教学管理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系统进行了具体的规划与设计,并从创新服务体系规划和建设的顶层设计、建设与推进、分工与协作、制度保障和监控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网络信息技术;服务平台系统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技术优势,创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成为高等院校图书馆创新服务发展的主题。

一、网络信息技术催生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及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1999年,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国家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规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到2010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我国高等院校的招生人数由1998年的108万人,迅速增长到2001年的260万人,到2002年便提前实现了入学率15%的奋斗目标。伴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快速增长,高等院校的办学资源表现出了严重不足的问题,接下来便进入了持续十余年之久以实体型校园校舍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标志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资源规模扩张的发展时期。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我国高等院校无论招生人数还是在校生人数将保持基本稳定,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为中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在高等院校广泛开展了突出办学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育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的新一轮教学改革活动。《教育信息化规划》的出台,为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开放性、灵活性、便捷性等巨大的功能实现平台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储备,不断深化网络信息技术与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并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环境,探索各具特色的网络环境下高等院校创新服务平台体系。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就是以高度发达的互联网环境条件为基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开发和建立网络教育教学平台系统,实现以实体型教育教学资源为主体的办学模式向以网络教育教学资源为支撑的办学模式转变;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创新服务平台体系的建设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与网络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适应现代高等教育与网络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发展要求,实现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由有限的实体型“硬资源”向无限的虚拟型“软资源”的不断拓展;二是伴随着高等院校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不断发展的现实需要,实现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向人才培养、教学管理、科学研究及服务社会方面的功能拓展。依据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信息服务需求,学校人才培养、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运行规律和职能要求,在遵循高等院校网络信息服务体系构建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探索和研究高等院校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管理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体系的主要内容

从高等院校教学管理过程的内容和要求出发,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手段,可以构建高等院校教与学双向互动型教学管理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系统(图1)。本系统包括以下组成部分:①服务对象系统。根据学校教学管理委员会、教学管理部门、学生、教学督导组等不同层次关系,确定不同层次的主要服务对象。根据不同院校的实际情况,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服务对象,包括不同的院系设置、不同的学科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不同的校区等。本教学管理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系统规划与设计应以学校层面为主要服务对象,在此基础上兼顾院系及学科专业的教学管理。②服务中心系统。本中心系统按照功能要求划分为培养目标与规格信息服务中心、培养模式与方案信息服务中心、培养过程监控信息服务中心、培养质量考评信息服务中心。培养目标与规格信息服务中心主要提供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的信息支持;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信息服务中心用于提供学校各专业领域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及人才培养计划安排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培养过程监控信息服务中心主要侧重于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运行、管理和监控;培养质量考评信息服务中心可以就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测评和反馈。③服务平台系统。按照服务中心系统的功能分区,依次设立培养目标规划信息服务交互平台、培养方案设计信息服务交互平台、培养过程管理信息服务交互平台、培养质量反馈信息服务交互平台。通过上述平台可以实现不同服务内容和功能的模块化和交互功能。④服务信息系统。分别按照区域人才培养定位信息系统、行业人才培养定位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信息系统、人才培养目标规划信息系统、人才培养类型规划信息系统、人才培养规格规划信息系统、培养模式规划信息系统、培养方案设计信息系统、教学计划安排信息系统、教学管理信息交互系统、院系教学管理信息交互系统、专业管理信息服务交互系统、课程管理信息服务交互系统、教学质量监控与测评系统、教学质量状况信息系统、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等方面设置专门化信息服务系统,以满足不同方面功能发挥的网络信息资源支持。⑤网络信息技术保障系统。内含有服务条件分析、服务需求分析、操作层建设、知识库建设、系统维护与更新等功能,以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网络信息优势,保障教学管理创新服务平台系统的服务需求定位、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库建设、系统链接、系统的维护与更新等。

三、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建设的规划与实施

1.高瞻远瞩,做好平台体系规划和建设的顶层设计。

系统全面的规划和论证是项目成功的关键,高等院校在开展教学管理创新服务平台体系的规划和建设中,必须高瞻远瞩,做好平台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主要包括:一是解放思想,形成共识。广泛宣传,加强对全校师生员工思想观念上的引导,全面树立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与网络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观念和意识,取得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建设的精神和心理层面支持。二是全面分析,系统论证。紧紧围绕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职能发挥的目标和要求,认真开展平台体系规划和建设的需求分析,做好平台体系建设功能定位、功能实现程度、实现方式和途径等方面的系统规划。三是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在开展系统全面的需求分析基础上,科学谋划平台体系各个层次平台系统建设的总体框架,合理布局平台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重点领域、体系内容和服务深度。四是完善基础,技术支持。在学校现有网络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条件的基础上,按照规划实现平台体系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完善学校内网、外网、局域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全校师生员工,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方面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夯实平台体系建设的技术支撑条件。五是强化优势,突出特色。不同院校学科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地位,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创新服务平台体系的规划与建设,必须要充分体现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方面优势和特色的差异性,形成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2.循序渐进,科学谋划平台体系的系统建设与推进。

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建设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和运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限于不同高等院校在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程度、相关基础设施条件、网络信息技术支撑能力和水平等方面的现实状况,在开展平台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循序渐进、系统推进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一是总体安排,分步实施。在各个方面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子系统开发方面和平台体系建设内容、实现程度、建设水平、功能发挥等推进方面的实施过程中,在满足整体建设规划和进度要求的条件下,遵循轻重急缓和差异化原则,逐步开展,分步实施。二是合理规划,重点突出。高等院校包含有众多的学科专业,教学管理创新服务平台体系的研究、设计与开发,短期内不可能在所有的学科专业全面开展,必须结合本校学科专业的应用领域和范围,优先和重点选取具有优势和特色,应用面广,成熟度高的学科进行建设和运行。三是校际联盟,资源共享。在各学校有重点,有选择性地开展教学管理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校际联盟、网络链接等形式实现资源共享,使平台体系的服务领域和功能不断得到充实和提升。

3.统一部署,强化平台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

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建设是一个包含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模式、职能发挥等全方位变革的重大行动,涉及到学校的各个部门和各方面工作,必须强化平台体系规划建设过程中的组织领导和分工协作。主要包括:一是强化领导,统一部署。成立学校教学管理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建设的领导机构和协调组织,统一领导和部署建设目标、建设任务、建设内容、建设进度、技术要求等方面的工作安排。二是明确分工,强化职责。在学校教学管理创新服务平台体系规划和建设统一部署的基础上,明确网络管理中心网络基础设施条件准备、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技术实现方式与途径策划、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搜集与储备、专业教师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更新、实验实践中心实验实训项目和内容的规划与设计、教学管理部门网络管理平台的构建、科研机构信息库建设与整合等方面的职责分工。三是密切配合,联动协作。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创新服务平台体系的建设,必须要实现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管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内容和要求的协调运行,这就要求学校教、学、管、研、用等方面在创新服务平台体系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做到高度配合和协调联动,才能保证平台体系的建设水平和运行效果。

4.创新机制,构建平台体系建设和运行的制度保障和监控体系。

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建设,体现了学校由注重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向强调能力体系建设的转变,更是一个由关注项目运作向重视机制建设的革命性变革。学校在创新服务平台体系的规划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必须强化配套制度保障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平台体系规划、论证、建设方面的制度保障体系;平台体系使用、更新、深化、升级方面的制度体系;平台体系技术开发、运行、维护、服务等方面的技术保障制度体系;平台体系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软硬件资源支撑方面的制度体系,平台体系运行过程中管理、监控方面的制度体系等。

作者:康敬青 韩庆峰 单位:河北地质大学图书馆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2):58-62.

[2]许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研究,2012,392(9):124-127.

[3]康敬青,韩庆峰.高校图书馆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网络实训平台构建[J].管理观察,2010,393(4):157-159.

学校信息中心工作计划范文5

   信息中心工作计划

   进一步提高医院信息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快数字化医院建设步伐,结合医院实际,现将20xx年工作计划如下:

   一、提高医院信息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快数字化医院建设

   1、安装抗生素管理软件,院感软件等管理软件,危急值管理软件,安装OA系统,满足以后临床、管理对信息系统的要求。

   2、按照三级医院评审第7章要求,做好医疗信息统计、上报工作,及时收集汇总医疗、业务信息,为医院领导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3、和农业银行合作,完成“银医通”项目合作,简化门诊就诊流程,减少病人就诊等候时间,提高门诊预约率,实现门诊化验单自助打印,改善病人就医感受。

   4、做好信息系统硬件与软件的日常维护工作。定期检查、保养,做好设备的检修记录。提高信息科人员的服务意识,减少维修外包,多到临床一线,定期巡查,不少于1月1次,确保系统正常、安全运行,保证临床各科业务的正常开展。

   5、和医务科合作,培训临床医生正确、完整填写病案首页,并对全院临床科室加以考核。

   6、加强学习培训,尽可能参加信息化相关培训及会议。

   二、完善卫生统计工作

   医院统计信息是领导评价、总结工作、研究问题、制定政策和计划的重要依据。完善以病案为资料各项统计工作,按照市局和卫生厅

   报表制度,准确、及时、全面完成各项规定报表,不得虚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并对医院统计资料的月、季、年进行对比分析。

   三、做好医院信息服务

   及时将我院医德医风建设、医疗、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医疗设备、药品使用情况和基建工程等方面工作情况进行和公开,为医院各部门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料。及时、准确、全面地完成规定的各种统计报表,确保每天的日报表准确无误,清楚反映出医院各科室每天诊疗情况。

   四、认真完成病案管理工作

   按照病案管理要求,及时完成病案的整理、考核、录入、归档等工作。加强病案资料复印工作的管理,认真审核复印手续,热情接待前来复印者,并按照相关管理规定,做好本院查阅病历资料的接待和管理工作。定期对检查病案室情况,及时处理安全隐患,做好病案防潮、防蛀、放火、防盗工作,确保病历资料完整。按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及时完成各类统计资料的报送工作。

   五、加强图书管理

   做好医学书刊、资料的订阅、收集、采购、登记、分类、编目工作,主动为医疗、教学、科研提供最新医药卫生中外情报信息。加强图书室的安全防护工作,清理过于陈旧的没有价值的书籍申请报废。

   信息中心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围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五育并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以《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乐学厚德、绿色创智》三年发展规划为依据,在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的指导下,在新学期的教研工作中,以深入推进“高效课堂”为工作中心,按照“四有好老师”的标准,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创立高效课堂,努力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全面保证信息信息劳技学业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和措施

   1、进一步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课程实施的能力和研究水平。认真贯彻课改精神,立足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为重点,切实提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地位。

   2、充分发挥应用能力,全体参与信息化建设

   现代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上级部门考核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从操作层面来说,是信息劳技教研组每位教师的一项基本功。由于人员编制上的充分,组内教师在完成各自学科教学的同时,应当全面参与到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

   3、抓好常规教学和教研工作,提高技术课程实施的水平。

   加强对各种课型的研究,引导学科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和观摩活动。采取“研究课”与“常态课”、“评优课”多元并存、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研究思路,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做好上课五环节,在学科教学中,要求每位教师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学情进行备课,充分体现教师个人的思考和个性化教学。课堂教学要注重研究教学模式,根据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以求高效的教学质量。倡导师生互动、思维充分、学生信息素养得到发展的高效益课堂教学模式,同时选拔优秀的学生做好信息学竞赛活动的组织和辅导工作。

   4、加强教研组建设,提高全员信息素养

   通过教师自学,组内专题研讨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每次的教研组活动不流于形式。充分利用组内人少易集中、课时少的优势,坚持至少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按学校要求,每次教研活动,做好会议记录,保存资料,以备检查。经常深入教研组,了解、检查本组的教学工作情况。加强听课,尤其是教研组内的相互听课,形成良好的氛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行修正和改进,最终能够共同提高。

   5、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信息技术工作

   (1)指导教师正确使用学校各种现代教育设备。

   (2)协助学校各种检查,处理与网络、网站、网页相关的各种内容。

   (3)办公室和教师办公用机的电脑维修。

   (4)各种活动的多媒体设备的准备。

   (5)校园网络安全管理。

   (6)学校教室多媒体设备的维护。

   (7)校园网网站的完善与维护。

   (8)校园网资源的整理收集与下载管理。

   以上是本学期教研组活动的初步计划,在学期活动的开展中,将根据具体情况作相应的改进,争取以最佳的状态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校。

   信息中心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科艺组本学期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本学期教研工作,立足课堂教学,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努力实践创智课堂,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根据学科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

   二、工作目标

   1、重视理论学习,提升理论素养。

   2、立足课堂实践,提高教学水平。

   3、大力开展科技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积极建设和维护好我校网络平台,充分发挥学校网络平台在学生、家长、教师中的作用和地位。

   5、做好常规信息化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确保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充分作用。

   三、工作要点

   1、组织集体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本学期组织组内教师集体学习学科标准(如《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修订稿》、《上海市初中信息科技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和先进教育教学理论,明确学科目标和任务,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学科教学中去。开学初,讨论制定自主学习主题,每位成员每月一次自选主题进行自主学习和撰写学习体会,每月月末交流分享。

   2、 立足课堂实践,努力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加强备课组建设,各备课组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和教研组工作计划,讨论制定切实可行的备课组工作计划并严格按照工作计划开展备课组活动。备课组活动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主题和定发言人。备课组长要加强对组内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常规情况的检查和反馈。

   认真执行和落实学校观评课制度。鼓励每人每学期上一节展示课,倡导经验丰富的教师上示范课,组内集体备课确定一节研讨课,争取每学科每学年开一次区级公开课。坚持全组组员参与观评课,课后集体评课。

   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区级层面教研活动,加强校际交流学习,组织集体观看优质课一节(特等奖—殷小庆《多种媒体助表达》),并撰写观看体会与感想。每次活动都要有学习总结,并分享给本学科老师,研讨学习,共同提高。

   3、深入开展拓展课、探究课课程建设和实践

   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改进课程实施、变革教学方法、深化评价改革,加强课内外各类课程资源的统筹利用,在课程整合实施过程中强化德育课程,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丰富学生视野,提升综合素质。

   另外,本学期积极组织科技节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全力做好信息化常规工作

   制定和完善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结合区信息部要求和学校实际进一步开展信息化平台全员培训,提升全体教职工信息化应用水平;进一步落实责任,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和质量,为全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5、本学期教研活动计划与主题

   6、积极开展拓展探究活动

学校信息中心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启示

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为管理和发展教育信息化活动,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的方针、措施和行为准则。它反映出一个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决定着教育信息化宏观管理的导向和规范,其动态性强,时效性短,涉及的内容又十分广泛。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尤其是先进发达国家相继制定了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政策和计划。开展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国际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制定、实施、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明确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这些方面存在的差距,为积极探究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战略提供有益借鉴。

—、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回顾

(一)美国教育信息化的主要政策

美国是世界上信息技术教育起步较早的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进行了计算机辅助教学。8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微型计算机的进一步普及,更多的计算机进入了美国校园。

1996年可以说是美国信息技术教育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年份。这一年,克林顿总统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教育信息技术发展规划:要在2000年以前把每间教室和每二个图书馆(包括所有中小学的教室和农村的图书馆)都联到Internet上,要“让每一个青少年八岁能阅读、十二岁能上网、十八岁上大学,让每一位成年美国人都能进行终身学习”。同时,美国联邦教育部制订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份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的正式报告——《让美国的孩子为21世纪做好准备:迎接技术读写的挑战)的教育技术发展计划,提出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国家目标:(1)全国所有的教师都要接受训练,教师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计算机和信息高速公路方面的需要都得到支持;(2)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运用现代多媒体计算机;(3)每一间教室都要联上Internet;(4)将有效的软件和在线学习资源作为每一门学校课程的内在组成部分。围绕着这些目标,美国大大加快了教育信息化进程。

经过近五年的努力,美国已大体实现了克林顿总统和教育部1996年提出的国家目标,在教育信息技术的物质基础建设方面硕果累累。2000年12月,结合新一轮教育改革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美国联邦教育部了第二个教育技术发展计划,题为《电子学习:在所有孩子的指尖上构建世界课堂》,提出了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和相应的保障措施,又进一步提出了美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目标:(1)所有的教师租学生都能够在课堂、学校、社会和家里接触信息技术;(2)所有的教师都应当能够有效地运用技术帮助学生达到学业高标准;(3)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具备技术和信息素养方面的技能;(4)研究和评估应促进下一代的技术在教学和学习中的应用;(5)以数字化内容和应用来改造教学和学习。

2001年1月,新任总统布什了题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改革计划,明确提出各学校应将技术作为工具以提高学业水平,而且课堂中最新技术应用的目的不应仅仅局限于其本身,进一步明确了新战略的发展方向。

(二)英国教育信息化的主要政策

在欧洲国家中,英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最引人注目。英国是欧洲最早把计算机应用到教育中的先行者,早在1978年,英国的教育与科学部就制订了第一个旨在促进学校教育中运用计算机的“微电子教育计划”;1988年,又通过了《教育改革法》,制订了全国统一的《国家课程》,明确规定在5—16岁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十门必修课,其中“技术”课程中就包含了信息教育的目标;1995年,英国政府宣布了一个名叫“英国网络年”的五年计划,拨款1.6亿美元用于所有中小学的互联网的联网工作;1996年,英国教育部对《国家课程》进行了修改,增加了“信息技术”课程,而且在各类课程中被列于非常重要的位置,这在主要发达国家是走在前列的。

1998年,英国政府公布了题为《我们信息时代》的政策宣言指出:政府应改革教育,在教育中利用新技术,使得人们能够获得信息时代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扩大信息受益面,确保信息时代在有利于所有百姓等方面起主要作用。同年,英国政府启动了“国家学习网格”计划,该计划旨在促进学校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与学以及改进学校管理的效率,计划目标是到2002年:(1)所有中小学、高校、公立图书馆以及尽可能多的社区中心通过因特网加入国家学习网络;(2)所有教师自信和能干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图书馆人员接受类似的培训;(3)使学校毕业生对信息技术有。良好的了解,并制订用一些措施评估他们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4)教育部门与,政府之间的一般的行政沟通很大程度上实现无纸化;(5)使英国成为网络化软件内容开发的中心,成为学习服务—输出的世界领导国。

(三)日本教育信息化的主要政策

日本在教育信息化方面一直走在亚洲国家的前列。从1985年起,日本政府将教学中的计算机应用作为重点加以扶持,日本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社会整体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1990年日本文部省制订了教育用计算机装备的五年计划,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配置计算机;1992年;日本文部省首次在报告中提出多媒体计算机的教育利用问题。报告认为,多媒体的教学特点是吸收和综合传统教学媒体的特性,利用多种储存的图像资料和对话式信息检索功,能,培养信息应用能力。

1995年,文部省制订了“面向高度信息通信社会”的基本方针。要求中小学教育:(1)有计划地配备计算机以及推进学校设施的智能化;(2)配备优秀的教学软件以及研究开发优秀软件;(3)对全体教师进行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术的培训;(4)研究运用包括光缆在内的信息通信网络的教学方法;(5)建立具有提供综合性教育、文化信息的全国中央性组织功能的教育综合信息中心。

1997年,日本政府制定“教育改革计划”,提出推进全国互联网建设的计划,确保全国的学校进入因特网;1999年,日本政府制订了“教育信息化实施计划”,该计划提出,到2001年,所有公立小学、中学、高中等学校连接因特网,所有公立学校教师都能够有效利用计算机。到2005年,所有学校连接因特网,全国中小学所有课程都要实现计算机和因特网授课,以实现三个根本转变,即学生学习方法、课堂教学方法和学校管理的根本转变。

同时,日本文部省与其他部门合作,实施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实验计划,包括1994年的100校计划(“百校联网工程”)、新100校计划、E平方计划和儿童网络计划。

二、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对我们的启示

目前,发达国家已深刻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政策工作对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因而对信息政策的研究、制定愈来愈重视。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展,发达国家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已日臻完善,对各自国家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导向、调控、干预和规范作用,对我国相应政策的制订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1.关注教育信息化政策的目标性。教育政策目标的确定,是制定政策的决定性环节。目标的合理性和正确性问题,直接关系到教育政策的成败。各个发达国家在制定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时,对目标确定都有高度的认识和理解,重视信息化系统工程的战略性构建。这方面,美国政府的做法很具代表性。该国先后两次制定修改了国家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目标,与1996年的国家教育信息目标相比,2000年的目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是对学生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要求已经从课堂、学校延伸到了社会、家庭;二是信息技术教育与美国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着的“提高学生学业标准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三是不仅要求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体现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而且要成为变革美国未来教学和学习方式的重要工具,四是注重开发和研究新一代的技术在教学和学习中的应用。这些政策目标设置科学,形成体系,导向性强,为美国教育信息化进程指明了方向。

2.关注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倾斜性。发达国家在制定教育信息化政策过程中,注重和本国国情相结合,一方面努力保持各自发展优势,另一方面又极力避免不平衡现象的出现。1997年,美国为了帮助贫困地区和农村学校、图书馆跨越“数字鸿沟”,实行折扣补助计划,由联邦政府通讯委员会每年从通讯服务基金中向有待帮助的学校、图书馆提供超过19亿美元的高速上网、Internet配线和长途通信的费用折扣,降价幅度为20%至90%。还为在经济上处于不利的学生提供了有关技术的投入。特困学校的学生和残疾学生将有机会运用相对于其他学校的学生来说同等先进的技术(包括对残疾学生的辅助技术)。我国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面对的“不平衡”问题尤为突出:一是东部西部发展的不平衡;二是各级各类教育的不平衡。国家应积极借鉴国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成功经验,采取强有力的统筹举措,通过政策导向和资金投人向中西部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

3.注重调动多方面力量参与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定、实施工作。在现代社会中,各项教育政策通常社会影响面大,而且问题复杂,需要多部门协调解决,因此邀请多方面的专家、各阶层人土的广泛参与,制定的政策才可能切合实际、有效。例如,美国政府在制定“教育信息服务折扣政策”时,成立专门的机构对政策进行规划、调查和讨论,并向社会公开征求建议,各类的经济、教育、文化组织和机构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计划,政府采纳了其中有用的建议。同时,为确保各项政策真正实施到位,美国政府十分重视民间组织和企业的参与,积极鼓励地方、州及私人部门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解决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1996年1月,克林顿总统在其国情咨文中宣布了《总统的教育技术倡议》。该倡议的特点是,广泛依靠私营企业和非赢利组织来帮助美国中小学有效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从企业来讲,为提高职工素质,扩大企业影响,也十分愿意与学校合作。比如,1996年微软公司开始投资教育市场,目前已经进行了“微软教师网”和“教育技术网”两个计划,向美国乃至全球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免费教育资源;英特尔公司赞助康乃尔大学在校园中建立无线网络系统;甚至《新闻周刊》、《华盛顿邮报》等新闻媒体也在网上开展了学历教育。

4.注重教育信息化政策的研究工作。教育信息化进程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为切实发挥政策的导向调节作用,各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政策的研究工作。例如,英国早在1972年就开始了“国家计算机辅助学习发展计划”。的研究项目,为其后继计划即“微电子教育计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日本文部省在1994年成立了多媒体规划政策室,举办了关于制定多媒体教育对策的研究会,陆续发表了多媒体教育的文教对策,这些对策成为今后多媒体教育对策的基本观点和具体的策略。1996年,文部省又召开了有关初、中等教育适应信息化发展、推进信息教育的调查研究协作会议,着重研究各级学校开展系统化信息教育的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