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范例6篇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范文1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了浓厚兴趣,就会全身心投入,积极主动地学习、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激发学生对事物本身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这样,学生探索的兴趣才是持久和浓厚的.教师要有意识地调动、点拨,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愉悦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就能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饱满的学习热情,满怀信心地进取向上,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激励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就数学学科而言,教师可根据学科的特点,从数学的生活性、发展性和实际应用性等出发,找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兴趣.因此,兴趣是学习的驱使者,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直接动力.例如在讲授九年级第五章“确定圆的条件”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情境:现有一块打碎的圆形玻璃镜子残片(图略),想重新去玻璃店配一块同样大小的圆形玻璃镜子,请问这块残片还有用吗?怎样去配制呢?这是实际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带着这样的问题去听课,去思考,学生明白要配一块同样大小的圆形玻璃镜子,关键要知道圆的半径.通过本课的学习就顺理成章地解决了这个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提高参与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人的创新意识从孩童时代开始发展到做大事、创大业的创新人才是极为漫长和艰难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中学数学学科的教师,一方面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给学生提供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的思维更加敏捷,不再拘泥于顺着老师的思路走,而是畅所欲言、取长补短,充分发挥自我创新意识,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数学学科特点,通过观察和分析,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开展创新思维活动;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通过奇思妙想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等途径,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三、重视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先学后教,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教师要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摆正教与学的位置,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采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发现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指导自学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等.而这些方法的选择是针对不同的课型而不同,有时几种方法交替使用.如讲七年级的“立方体的表面展开”一节时,我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然后小组讨论能展成多少个不同的平面,并用竞赛方式激励学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这样,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以上教学方法中,问题式教学法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的和基本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显得尤为重要.早在我国古代就有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提法,它深刻地提示了疑、思、学三者的关系.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教少问,学生多“接受”少思考,表现为“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学形式.即使有少部分问题,也仅仅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回答问题,而不给学生提供自行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机会.问题教学法是由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推理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再提出问题……从而构成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获得探求问题的答案.问题教学法从其心理机制看属于探究性的,使用这种方法时,学生掌握的知识不是教师直接提供的,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的.因此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四、创造新型教学手段,改善课堂教学创新的条件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范文2

现代社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充满创新认识和创新事物的信息社会,培养创新人才是社会主义积极发展的时代趋势,是现代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让学生获得发展,提高全面素质。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面对新的挑战,要通过创新教育,开启学生创新的心扉,培训学生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我们要花大力气研究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怎样在充满活力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开掘学生源头活水 要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教师首先要做创造性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引来创造力培养的源头活水,给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施加“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教书育人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充满灵活性,充满创意。要达到这一境界,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1)教师必须勤学博览。对社会的一般文化现象、文学作品、科技成果能剖析实质,客观的分析它们;对真善美,对正误有较强的识别能力,以高品质的文化素养适应新时代的挑战。(2)教师还应向传统观念挑战。教师应当采取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教学手段。努力启发学生寻求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想到教材之外,想到教师所想之外,努力激发学生敢于质疑。如:在讲《愚公移山》后,我在肯定愚公移山精神时,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提出“移山与搬家”、“移山与挖隧道”的看法。通过讨论比较认为移山不如搬家,但为什么课本写移山呢?学生质疑后领悟作者意在愚公移山的精神,使学生触类旁通,解决疑难,培养了其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来自质疑驳问。“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语文学者在摈弃了“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后,“带着问题读”成了多年来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新方法,然而在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这种方法明显暴露出它的缺陷。它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众所周知,学生所带的问题是老师在备课时根据自己对教材理解和教学目标设计的,这些框架限制了学生在阅读中生动活泼的思维,丰富多彩的想象和富有创造性的表达,影响了个性的发展。他们所“带的问题”像一只无形的手在紧紧地控制着自己,不允许“自由行动”。他们的发言也往往都是三言两语或就题答题,常常是枯燥无味,很少加入自己对课文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独特理解。

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不要把“提问”作为唯一的引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去质疑问难。质疑是学生在对教材深层理解和探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它蕴含着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提升与显露。教师要积极引导,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比如:教学生在预习中质疑、针对课题质疑、在讲课文中质疑、在教学后质疑、在不疑处质疑等,教师只做启发性提示。如:这段课文哪几句你最感兴趣,认为值得琢磨一番呢?换个角度想想还有不同的看法等,要给学生留一点较大的自主思维空间。想错了,说错了,不责备不嘲笑,相反,应鼓励他,认可他。如有不同意见或在比较中求同存异,以培养学生的探索创作精神。

3. 求同思维中培养创新思维 中学生积极求异,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从不同角度提出许多创造性的设想和推测时,往往是良莠并存。教学中必须设置一些具有争议性的焦点问题,通过讨论争辩,再适时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求同的方向上,使学生认清是非曲直,统一认识,培养创新思维。如学完《俭以养德》课文后,我设置这样问题:本文证明总论点的三个分论点之间关系:(1)三个分论点可以任意颠倒,因为三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2)第一个分论点和第二个分论点可以颠倒,第三个则不能,因为第三个分论点在含义上比前两个分论点深刻;(3)都不能颠倒,因为三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问题提出后有学生说(1)对,有说(2)对,有说(3)对。针对不同意见,不同思维,我把每种情况选一个代表,让他们各自陈述自己观点的理由、依据,然后组织学生针对他们所说的理由、依据进行分组讨论,同学们各抒其见,互不相让,据理力争。最后,我把学生认识统一起来归纳,总结出正确结论,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机统一,变异为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范文3

关键词:通信工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大学教学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新时期的大学教育不但要教给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锻炼其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等方面专业知识的人才。随着二十一世纪科学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通信工程专业教学模式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通信工程专业的知识发展和过渡速度较快,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以适应专业知识的变化。因此,通信工程专业教学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通信工程专业教学现状概述

通信工程专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新通信概念、通信技术、通信产品都在不断涌现。基于这种时代背景之下,传统的通信工程专业教学难免显得“捉襟见肘”,因此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成为通信工程专业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优秀实践能力,同时结合实际对知识和实践方法进行创新的学生。各大高校通信工程专业教师都普遍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教学现状仍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重视程度不高。高校的教学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等元素的支持,这些客观元素的支持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学计划仅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没有得到落实,难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第二,重视理论知识的开拓创新,创新点仍偏向于应试。通信工程专业教师虽然力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却由于某种原因没有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均衡”培养。例如,对要考研究生的这一部分学生,教师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是立足于各种考试试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的理论知识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而其实践创新能力则不尽人意。这种以应试为目标的创新能力培养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创新能力培养难免沦为纸上谈兵。

二、创新能力培养方法探究

通信工程专业由于其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联系紧密的特点,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应该从两个方面出发考虑,即理论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操作创新能力培养。同时,创新能力培养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并非部分“尖子生”,以实现教育的均衡。1.营造创新学习氛围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从营造创新学习氛围出发。通信工程专业的不断发展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在不断增加,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增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以实现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目标,进而激发其创新热情。2.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从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进行,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其日后的工作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在理论知识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理论知识进行延伸,结合国际国内通信工程的发展现状和其中的尖端技术,为学生提出一些适当的思考问题,引导其以这些问题为主线进行创新思考。例如,教师可以从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过程出发,让学生大胆预测5G时代下5G网络的运行特点和发展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基础理论知识的创新能力培养应该与学生的日后工作发展相互联系,避免与工作脱节。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重点需要从通信实验教学出发,高校一般都为通信工程专业学生配备了专业的实验室。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教师为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了解创新思维、创新方法以及创新目标,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让其自主(或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一些电子设计题目的解答、简单通信工程项目的开发。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提供给学生与教师一同参与通信工程项目开发的机会,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3.综合创新能力培养通信工程专业并非一个独立的专业,其与其他学科有着广泛联系和交织。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是实现学生专业技能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例如,通信工程专业与数学、物理、计算机等专业学科具有学科交叉性。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考虑将与通信工程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综合,举办一些电子产品设计大赛、通信工程数学建模创新比赛等综合赛事,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创新和实践操作创新相互结合,实现对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总结

通信工程专业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其适当的引导,以培养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彭张节.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3

[2]郑来波,王德强.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范文4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

理工科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科技建设的储备人才,他们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未来将直接影响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因此,着重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创造发明能力,是当工科高校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挑战,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关键。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传统教育方式、教学评估的片面性制约

理工科大学生从高中开始就习惯应试教育,多数学生很难从标准答案的定势中突破自己,不能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导致了理工科电子类专业大学生通常都思维逻辑较强,但是缺乏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因而,这些工科电子类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大部分都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技术人员、工程师,却很少能够成为具有发明创造性的科学家。与此同时,各式各样的教学评估、学习评价太过于着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和复现,并将此作为评价标准,而忽视了学生对问题的全面解析,使学生缺乏创新实践的勇气,丧失挑战权威的能力。

(二)教学实践环节相对匮乏的约束

从实践中教学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造发明能力的关键性环节。在工科高校中主要的教学实践环节有: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综合性实验、工程训练实习等。这些教学实践大多是验证性的,缺乏设计性实验。并且由于一些学校自身的实验条件的限制,导致在验证性实验中,还是少部分学生动手做实验,多数学生袖手旁观并没有参与其中。同样,在工厂或者科研院所进行实习的过程中,学生也不是积极参与进来,而演变成了参观性学习,不敢动手实践,实习训练的效果往往也达不到期望值。

(三)大学生评价和考核量化标准单一的约束

高校对大学生的考核和评估标准更是只看重共性却忽略了学生们的个性发展,其评测标准脱离了社会对人才创造发明能力的综合素质要求,其考核方式也较单一。大学老师为完成基本的教学工作量,为教而教,忙于“挣课时”,大学生为顺利毕业而被动接受,忙于“刷绩点”,这样周而复始便导致学生局限于书本,难以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兴趣,这种评价体系却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随着教育的大众化和多元化,各方面的因素都要综合考虑到,对大学生创造发明能力的考核体系和教学管理评估的考核方式进行不断完善,构建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师自己首先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切实关注和落实大学生创新发明能力、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电子类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方法

通过调研,提出基于科学研究的理工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如下:

(一)开设创新性实验课程

实验教学也是培养创新性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项环节,理工科高校现开设的实验有基础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等。这类实验中除了课程设计外,大部分实验都只是验证性的,而课程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创新性实验,但这种设计性的实验被安排在课堂中,也就有了一定的约束条件,比如实验条件、课程安排时间等,通常情况下取得的效果也达不到期望值。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抑制了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开设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原则上可以弥补过去实验教学中的缺陷。开设创新性实验课程就是为了倡议高校创新性实验的重大变革,能够激发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及发明创造性,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性实验主张学生首先需要根据实验要求和实验目的进行查阅资料,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然后自主设计并完成总体方案,明确设计中关键技术和技术路线,最终搭建实验设备和平台,完成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在整个实验的完成过程中,始终是学生为主老师为辅,老师只需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审核,并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最后对学生的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作出评测。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资料并汲取新知识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够运用科学严谨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发明性,加强了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开放科研实验室

全面开放科研实验室,作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基地,借此契机筹备并整合资源,建立起面向学生的科技创新科研实验室开放平台,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开放性的实验课题和实验项目,使科技创新活动更加普及。既有利于高端人才的培养,又有利于形成一种科技创新的氛围。工科电子类高校可以根据各个专业的优势整合资源,实时掌握学科发展前沿,科研实验室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将课业之外仍有精力、有能力的本科生和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团队中,开展学科前沿的研究工作。同时鼓励这些已加入到科研团队中的同学自己申请国家、省和学校的一些有回馈的开放课题、创新性小项目和科研小制作等。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由老师指导怎么做科学研究实验,到自己独立动手完成设计,再自己申报课题,申请各种发明专利,独立完成科研论文的一系列科研活动中,全方位地得到培养和锻炼。开放科研实验室,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开拓眼界,能够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将理论和实际进行了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对于教师而言,教师通过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自身的专业素养也得到加强,凝练学科方向,以科研带动教学,行之有效的使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

(三)搭建科研训练平台

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理工科高校有计划有组织地为学生开展了科技创新课外活动。学校定期举办各种校园科技创新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学校还鼓励学生参与各学科的部级竞赛和省级竞赛,如“飞思卡尔”智能车比赛、各级电子设计竞赛、智能机器人大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展,等等。高校参照“集中资源,优化配置,调整改革”的方针,统筹利用高校的科研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等,开放创新实验项目基地,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进来,给学生安排固定的实验室,这样提供了学生进行自主研发创新的基本条件。实验室实行全天开放工作制,每天从9∶00—20∶00时间段完全开放,学生可通过“实验教学与实验设备管理系统”来提前预约。与此同时,学校安排组织指导老师和各学科专家对电子设计大赛和数学建模竞赛等设计创新类实践活动进行程序化和常规化的专业培训。另外,大学生创新活动中心还积极联合了校外优秀企业,设立了两个“产学研”实践培训基地和6个联合培养实验室,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通过搭建科研训练平台,使学生初步了解并掌握了科研实践项目的基本步骤,大致可分为选题、论证、申报以及等,系统性地培养了学生将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从而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毕业设计和创新性实验计划相结合

高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生的毕业论文是高校检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其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将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这种手段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而毕业论文的设计过程对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也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许多电子类专业大学生在参加创新性实验计划时,基本的专业知识还不够扎实,在一些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结题时,学生能真正参与进来的只是项目前期的基础工作研究,很多内容并没有深入了解。因此,指导老师希望能够继续指导那些参加过创新性实验计划学生的毕业设计,主要目的就是指导学生深入研究原来的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这充分利用了原有的研究基础,学生的毕业设计在此基础上也就较易有所成果。在整个毕业设计的完成过程中,必然会随之带来各种问题,但若学生通过自己的钻研或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必定会给学生带来成就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浓厚兴趣。当学生同时需要应聘工作和完成毕业设计时,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就能够协调解决。另外对于那些考上研究生的同学,指导教师更应注重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其在今后的研究生学习生涯中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从高校教育培养的完整性出发,毕业设计和创新性实验计划两者的结合充分利用了高校的科研基地,同时为毕业设计提供了硬件条件,学生将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了一次完美结合,提高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体合作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让学生走进社会时能够更加适应于社会的发展。

三、结语

高校是传授知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首要任务,是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需要加强大学生基础教育的内涵更新和外延拓展,同时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也非常重要。尤其对我们理工科高校来讲,从自身实际出发,大胆尝试和改革,在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上不断探索与创新,为建设知识经济及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卢太康.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2]徐平,邹丹,彭思思.浅析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0(04).

[3]韩曜平,徐建荣,卢祥云.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04).

[4]严云志,储玲.创新性试验对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1(15).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范文5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方法 创新 习惯培养

心理学家在研究创新思维的培养问题时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啰数学教学的要求:“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因此,教学中除传授必要的基础知识外,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善于灵活运用知识就是创新。

一、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创新

创新过程不是单纯智力活动的过程,而是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激发学生敢于创新,不怕挫折,执著追求的勇气和毅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毅力,使他们敢于创新。

教学《圆和周长》 时,教师首先请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分别测量三个大小不一样的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教师又提出:“环形跑道能不能立着滚动?”迫使学生不得不另辟蹊径,想出“绳测”的方法。教师又一次设疑:“如果把一个小球系在绳子一端,拉着另一端,在空中转形成了圆,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量吗?”实践证明了“滚动”和“绳测”的方法都有其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周长的普遍规律呢?这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和创新的欲望。让学生再次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了“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通过层层的构思、设疑、提问,不断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既长了知识,又长了智慧,充分体验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

二、鼓励“会疑”,引发学生创新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要从学生敢于“疑问”抓起,要突出让学生从“学会”转到“会学”,转到“会疑”上,让学生从“学答”转到“学问”上,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教学行程问题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甲乙两车分别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而行,甲车每小时行5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经过2小时,两地相距多少千米?”题目一展示,全班同学立刻动笔列出算式:(50+40)×2=180(千米〉。这时教师沉默不语,不作肯定或否定。有几位学生表示反对:“这道题不能做。”有的说:“可以做,答案有3种。”经过一番争辩后,全班同学达成了共识:两地距离可能大于180千米;可能正好是180千米;也可能小于180千米。富有创意的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注重操作,引导学生创新

操作是一个手、眼、脑等器官协调的活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有意识地创设环境,让学生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促进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让学生拼一拼、剪一剪、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精心设计提问,启发学生思维,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

教学圆柱体表面积时,我就让学生自制了底面半径和高各不相同的一个圆柱,准备了直尺和剪刀,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把自制的圆柱体剪开观察。学生发现侧面展开后,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有时还能得到一个平行四边行。这些发现令学生欣喜不已,都受到了启发。一会儿,有一个学生又提岀不同的剪法。他说;“我没有用直尺,是随便剪的,所以剪出一个不规则的图形,但是我试了试,这个图形只要通过再一次剪拼,(做示范)也会得到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此时,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我及时给予表扬:“你的设想真精彩,这是一种创新。”

教学“画图”时,向学生提出:“谁能用一支粉笔徒手画圆?”两位特别自信的学生上台后,便在全班学生的嬉笑声中宣告失败。另一位学生上了黑板,用两指捏住粉笔,将大拇指按住黑板固定,一旋转便画出了一个标准圆时,其他学生感到惊奇和激动。教师再组织学生展开互相质疑活动,学生一下子受了启发,因为大拇指按住黑板没动,捏粉笔两指和大拇指之间的距离也没变,从而探索出了画圆的两个要素,圆心和半径。可见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好奇又萌发了实践创新的意识。

四、发散思维,训练学生创新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范文6

一、营造独立思考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环境下,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在课堂上实行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知识的地位。老师怕学生听不懂,把一切问题,哪怕是最简单的问题都豪无保留地告诉学生,根本没留给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弄懂问题的机会,这不利于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启发式教学环境下,教师的讲授不再是满堂灌,而是只讲重点和难点,对学生起着指导、启发和鼓励的作用,主要是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氛围和环境,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授课的过程中,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我故意不讲,有意“留白”,把主要精力放在营造让学生自己悟出正确答案的教学环境上。例如,在讲授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时,我就采用了制造悬念,步步深入,营造独立思考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循循诱导,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创新创业不?H需要激情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需要遵循客观规律,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而客观规律或者事物的本质总是隐藏在现象之中的,要认识事物的本质, 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必须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事物的本质。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的是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传授,忽视了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我通过案例分析,循循诱导,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例如在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时,为了让同学们明确市场经济的含义及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性,首先需要让同学们明确商品,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价值等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只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商品的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交换就是价值交换。生产某种商品花费的劳动越多,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讲授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这些基本内容后,为了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发现事物本质的能力,我即时向学生提问: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散养的鸡的鸡肉和鸡蛋比养鸡场圈养的鸡的鸡肉和鸡蛋贵?有的同学回答:因为散养的鸡的鸡肉和鸡蛋好吃一些,营养价值更高一些,所以贵。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我进一步向学生提问:散养鸡的鸡肉和鸡蛋为什么好吃一些呢?有的同学回答:散养的鸡与圈养的鸡相比长得慢一些,因此肉更细嫩一些,营养成分更丰富一些,所以好吃一些。为了让学生认识商品的价值,我更深入一步向学生提问:散养的鸡长得慢一些, 这对养鸡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对此,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长得慢一些,意味着生产的周期长一些,养鸡人花费的劳动要多一些,鸡肉的价值更大一些,价格更贵一些。在思政课教学中,我通过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环环紧扣, 循循诱导,引而不发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观察问题和透过现象发现事物本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