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新时代高职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摘要:当前众多高职院校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体系不够完善。文章分析了高职学生和高职院校在创新思维培养方面的基本状况,总结了高职院校在创新思维培养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并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论述了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所需的基本要素,对高职教育创新思维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方法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思维;思维方式;创新人才

在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加速的现代社会,仅靠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来培养高职学生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创新实践型人才的要求。企业的信息化、智能化对新一代产业技术人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育部于2019年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还要能够快速应对企业生产技术的更新。因此,寻找一种适合于高职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方式,以提升高职人才培养内涵,对高职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十分重要,也对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创新思维培养状况分析

在目前的高职教育过程中,创新思维培养课程、环境、制度等方面的顶层设计不够完善。在开设课程时过于偏重课本理论的讲授,创新实践环节支撑力度不够。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习惯于应试教育的状况尚未改变,学生的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

据调查,高职学生的自控能力、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普遍比普通本科学生低。高职院校很多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成就感缺失,在学习上普遍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在课堂上与教师之间互动交流不多,课后能与教师主动交流的也很少。其原因之一是高职院校生源发生了变化。普通高校的不断扩招,使高职院校生源文化素质持续降低,导致目前高职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能力不足,学习上有困难。其二是学生入学基础与专业不匹配。高中文理分科和提前招生等情况造成了目前有很多高职生就读的专业与高中时的选课情况不匹配,文科生就读工科专业、理科生就读文科专业等情况比较普遍,入学后学生学习基础不扎实、对专业的认可度不高。其三是高职在校生的学习目标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不一致。高职院校的在读学生有两个较为普遍的极端情况,一部分学生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转本或接本,他们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单纯的转、接本考试课程上,不注重其他在校课程的学习;另外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甚至有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担当的现象。准备升学的学生想弥补高考时没能考进本科院校的遗憾,一门心思投身于升学考试的准备中;得过且过的学生自认为在学业上已无太大的前程,只想拿张毕业证书,真正想在本专业深入学习并长期努力提高自己专业能力的学生比例不高。

(二)学校的创新培养环境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环境、校内外师资力量和实践场所等方面的条件不断改善,但是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体系还不够完善。在教学模式上,目前各高职院校还是偏向于理论课程和单纯的技能培训,还有一些学校的教学以考试分数和升学为导向,不少情况下甚至还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由于这类教学方式实施过程相对方便,对提高识记效果和改善考试成绩比较有效,学生往往被认为能够更好地掌握书本知识。所以这类教学模式在短期内将继续成为很多高职院校的重要教学方式。但是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思想被严重束缚,缺少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由于受规则、空间、时间和资源等因素的限制,教师在授课时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缺乏企业实战场景和创新创业经验,培养过程中往往会陷入机械的技能培养和理论知识传授,无法跳出传统教学方式的窠臼,学生常常被动学习教师讲授的内容。课程实验不系统,实践训练量不充分,课程缺乏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指导,缺少对专业新技术的追求意识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缺少各种基本思维方式的训练方法,未能完善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评价标准。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创新创业类课程,但是很多课程往往局限于理论讲解、创新实践常常着重于单纯的技能训练,缺乏系统的创新思维培养体系和创新实践过程设计,同时也缺少企业真实的创新实践项目和环境。所以很多学校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育能力还不够完善。这种情况与新时代的教学理念和社会要求不能很好的匹配。

(三)高职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分析

很多场合中创新思维都被误解为少数天才所特有的能力。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创新能力也常被认为只与优秀的本科学生有关,与高职学生好像并无太大关系。究其原因是我们常常把创新与显著的成果联系到一起。但事实上创新是一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现象,我们一直在有意无意地进行创新思维活动。创新能力是每个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与内在潜能。有人将技术创新发明分为五个级别,最高级别的重大创新发明占所有发明的比例不到1%,如激光、半导体等;而级别最低的普通创新发明占所有发明的绝大部分比例,比如将马达固定在大质量基座上以减弱振动、在锅子上安装把柄以防烫手等。我们完全可以将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重点放在较低的层次上。另外,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并非一定要让学生提出某种新思想或新方法,而是对个人而言是否新颖,是否通过积极的思考而得到的一种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不需要看重其所用方法是否客观新颖。所以,从比较宽泛的角度而言,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创新之人。在生活、学习和实践中,都可开展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从而诱发、引导学生创新意念,将其创新思维应用到实践中去。

二、创新思维的基本要素

创新思维是在客观需求的推动下,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综合利用各种思维方式将各种信息和知识进行组合,从中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创造出新方法、新观点和新形象等,从而使我们的认识、实践取得进展的一种思维过程。创新并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要形成“万众创新”的局面,必须对大批人才进行创新教育。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是创新教育中尤为重要的工作,也是创新教育的难点。与普通本科学生不同,对高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要从基础抓起,要培养他们对新事物开放的积极心态,让其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

(一)开放的积极心态

许多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类的非智力因素在创新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开放的积极心态是大部分非智力因素的先决条件。兴趣、勇气、自信、意志和担当责任等非智力因素的形成都需要开放的积极心态。同时,开放的积极心态是解决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担当的关键所在。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开放的合作意识、坚定的担当精神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另外,开放的积极心态可使高职学生更乐于接受新事物、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如果学生面对新事物缺乏好奇心,面对新问题时只有恐慌而无自信和勇气,那么无论其智商有多高、学习成绩有多好,都将很难在创新方面有所作为。

(二)积极的思考习惯

积极思考的人遇事总会问一个为什么,不会随意去附和别人的意见,善于思考的人对所遇事情常会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他的想法往往更接近于正确的理解。如果一个学生能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那么他在学习的时候就会自觉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谓的善于思考问题就是能够通过积极的思考来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创新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积极的思考习惯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

(三)基本的思维方式

很多研究者都认为创新思维是一种非常规的思维过程,也有学者认为创新思维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虽然创新思维有时很难琢磨,但在创新思维过程中常常包含着一些基本的思维,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分析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联想思维等。每一个创新成果的出现,都伴随着创新主体对事物的探究和对各种思维方式的综合应用,以实现自身知识的重构,形成创新思维成果。所以,基本的思维方式是创新思维的实现基础。

三、创新思维的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过程中,应当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多年以来,苏州市职业大学对学生开展了专业、技能、兴趣、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等多方位的培养,以期培养出创新实践型的人才,并打造了制度、平台、课堂于一体的创新思维培养体系,探寻了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一)制度环境建设

创新人才培养必须开展制度环境建设,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第一,改变唯分数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增加创新教育过程性绩效评价环节。对在课程中有新思想、新发现和新技术等创新性成果或思维过程的学生,予以加分或者免试待遇。对在行业、政府等权威部门举办的创新创业和技能大赛等比赛中获奖的学生给予课程置换或免考等措施。第二,打破唯学历、唯职称和唯论文的教师评价标准。在人才引进时综合考虑其责任心、教学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指标。优先引进有企业实践经验的高技术人才,在源头上提高教师的创新实践素养。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对创新培养方面取得好成绩或产生好效应的教师在职称晋升、荣誉奖励方面给予支持等。第三,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保障制度。强化学校与相关行业、企业及技术专家的交流力度,丰富教学和实践内容,鼓励在职教师进入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项目研发的积极性,为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的开展提供外部支撑。第四,不断加大对创新创业方面的物质资金保障,对开展创新教育场地、设备、人才和项目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

(二)课堂环境建设

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以实践项目为依托,开展课堂创新环境建设。首先是逐步改变高职学生多年以来养成的思维惯性,提高其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目标、找回学习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解决好学生的思维定势、思维惯性和思维封闭等问题。打造宽松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思考,对积极思考的学生在课堂上及时给予鼓励和嘉奖。其次,在开展创新思维培养的过程中重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是刻意让学生去创造新理论、新方法或新技术等。创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其为解决一个问题、一个项目而有针对性地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设置的问题或项目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设置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是新的就可以,问题的难度由简单到复杂并具有一定的价值,使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后就能体会到成就感,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一种积极思考的好习惯,逐渐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精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在经典内容基础上不断融入与社会同步发展的新技术、新问题和新趋势。基于扎实的知识背景,通过课程新内容和实践项目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提供课堂演练环境。

(三)创新实践平台建设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要为国家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创新型实践人才,必须突出社会服务与实践功能。根据苏州市职业大学近年来的创新创业培养情况,有机会参加各种创新创业类技能比赛的学生比例不到总数的7%,参加创新实践培训学生的比例不到15%,而参加企业创新类技术项目的在校生更是凤毛麟角。为进一步提高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扩大对地方产业的支持力度,近年来学校以太湖众创、苏州市大学生众创空间(部级)、创新学院、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和“携程”校企合作创新班等形式打造多维度的创新实践平台,通过项目培育、行业技能大赛、大学生技能大赛、企业冠名赛等方式拓展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渠道,将创新项目、创新对象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共同形成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合力。

四、总结

创新思维培养是提升高职教育内涵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新时代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赋予的新要求。其不仅需要政府、学校、行业、教师和学生等多主体协同,更需要从制度、平台和课堂等多方位开展环境建设。以宽松的课堂环境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开放的积极心态;以创新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积极的思考习惯;以卓有成效的奖惩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刚.加拿大大学教育特点对我国高校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的启示[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9,(7):70—73.

[2]陈海涛.新时期高校新生教育创新实践路径探析[J].青年与社会,2019,(18):136—137.

[3]周苏,杨大鹏.技术创新方法[M].中国铁道出版社,2018,(3):11—14.

[4]顾成毅,柳洲.非智力因素在创新思维各阶段中的作用探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6):14—16.

作者:钱国林 陈伟元 李焱鑫 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