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定义范例6篇

情境教学定义

情境教学定义范文1

关键词:语境 英语 词汇教学 重要性 教学策略

语境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境”(context)这个概念最早是由20世纪30年代人类语言学家Malinowski提出来的。Malinowski(1923)认为,话语和环境互相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语言的理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话语的意义并不来在于构成话语的词的意义,而是在于话语所发生的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其弟子Firth继承并发展了他的观点,指出除了语言本身的上下文以外,整个社会环境、文化、信仰、参加者的身份和历史,参加者的关系等,都是语境的一部分。语境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例如,张丽岚(2006)在《语境理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指出,语境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具有下列作用:1.语境有助于确定词义;2.语境有助于运用词汇;3.语境有助于记忆词汇。人们对于语境有不同的分类,例如:朱晓龙把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索振羽把语境分为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民族文化传统语境。本文将根据Malinowski对语境的分类,即话语语境(context of utterance)、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探讨语境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

语境视角下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3.1 话语语境与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话语语境是指字、词、句、段等的前后可帮助确定其意义的上下文。词语,特别是多义词,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其意义就不能确定,甚至有时还会引起歧义。英语中的多义词很多,对词语的恰当解释要依赖话语语境。如:a. He is a hard man to deal with.和b. It’s a hard winter.其中hard一词就是多义词,可以解释为“努力的、用功的、艰苦的”等,在a句中,就要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为“难对付的”;在b句中应当根据winter一词,确定为“严寒的”。再如下面两个句子:a.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b. We don’t do much business with this company.这两句中的business含义就不同。其中a句中的business意为“事情”,b句中的business应当解释为“做生意”。再如,《2008年度苏州市高中英语词汇达标测试》中的综合填空题,就需要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断所要填写的词。

例题:---Did Tom show up at the meeting?

---No. His __________ is disappointing. 答案: absence

学生要根据上句中的show up(出现),以及整句话的意思,推断出所填写的词为absence。

学生应当根据话语语境,不仅要正确判断词义,理解词语,而且还要掌握词语的正确用法。

3.2 情景语境与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情景语境是指语篇产生的环境,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情景语境涉及以下几个因素:(1)谈话者、听者;(2)语言过程中话语参与者进行的活动;(3)外部客件与事件;(4)“指称”特征。词语的意义经常由其出现的情景来确定。例如,It’s time to go board. 这句话的意义要依据该句子发生的具体场景来确定。发生在车站指“该上车了”,发生在机场指“该上飞机了”,发生在码头指该上船了。刘骁明等论述了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策略,其中就提到了情景原则,即贯彻情景原则,要在具体情景中教词汇。他们认为,在具体情景中教授词汇,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在交际中恰当使用所学词汇,从而体现语言教学的交际性(2007:57)。

3.3文化语境与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中包含了大量文化色彩浓厚的词语。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还应当引导学生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通过词汇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如,学生第一次接触“dragon”这个词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个词在英语国家文化中的含义。尽管“dragon”在中国和西方国家所指相同,但文化含义却相去甚远。在中国,我们经常说“我们是龙的传人”,“中国是龙的故乡”,但在西方,“dragon”一词却是怪兽之类的比喻,是邪恶的代名词。因此,亚洲四小龙应翻译为four little tigers,而不应当译为four little dragons。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词语的文化含义,引导学生利用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掌握词语的用法,帮助学生提高交际能力。

结语

情境教学定义范文2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在学习中的自主地位,强调学习中的情感因素。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语言应用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这与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所主张和创造的学习环境相一致,本文分别对三者进行了分析并找出三者间存在的共性。

一、引言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的外语教学模式重在语法、词汇知识的传授,存在去情境化、缺少交流与协作、忽视学生兴趣与要求等倾向,该模式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当前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正发生着重大变革并在探索新的思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整个探索的过程中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世界范围内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认知工具的外语教学模式也成为各级学校改革的重点所在。那么,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是否相契合、相一致,他们之间又存在着哪些相通点呢?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教学理论源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在2o世纪6o年代提出的“发生认知论”。133229.CoM但是这种理论开始在世界范围流行,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还是2o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事情。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od]换句话说,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不再取决于学生死记硬背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而是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强调以下几点:

1.协作学习而非独立学习。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学习不应是传统教学环境里的那种比较孤立的个人竞争或各自为阵的行为,也不是教师一个人讲到底的单向的信息传递。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逐渐完成。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由于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因而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不完全一样,只有通过交流、协商和时间的磨合才可能达成共识。因此应该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在各种信息的反馈中,循序渐进地锻炼和提高学生洞察力和分析力,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与共建。

2.主动学习而非被动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过程并非单词线性的信息输入、存储与提取,而是一系列复杂的认识重构与提升,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

3.情景和环境对意义建构的作用重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或一定的情境相联系,所有的思维、学习和认知都是处在特定的情景脉络之中的,思维和学习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有意义,应使学习在与社会现实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强调学习环境对形成有效学习的作用,把真实情境创设看作是达成“意义建构”这一最终目标的必要前提。

4.师生角色的转变。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是一个潜在发现、发展与创造的主体。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通过真实情境的实践来建构对知识的理解。他们由传统封闭学习环境下孤独的学习者转变为开放的学习者与合作者。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权威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应该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鉴别多种不同观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热情等内在因素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新式心理学思潮,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3它以人的整体性研究为基础,崇尚人的尊严和价值。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人自主发起的,使个人整体投入其中并产生全面变化的活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在学习中的自主地位,强调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并试图将情感和认知因素在学习中结合起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出:①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②在课堂内容上,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③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管理,并创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论”。

人本主义对教师的角色定义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学生学习的倡导者、合作者、咨询者。教师要做到:①编制好便于学生自己学习,适合他们的知识水平,学习兴趣和特点的教材。②善于辅导,教师不是一味追求讲解,而是有效地咨询和辅导。③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学习气氛和情境,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不是不平等的权威关系和依赖关系。而是建立在师生双向参与、双向沟通、平等互助的关系之上。

四、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

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在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全球化的过程中,计算机网络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各学校加大对外语教学硬件的投入,教学设施从教师过去手中简单的教材加粉笔发展到如今的声像设备、互联网、多媒体等电子产品和电子技术的应用。学生的手中也由过去的课本加单词本到如今的电子词典、光盘以及各种外语教学软件。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具有许多鲜明的特点与优势:

1.有跨越时空性。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和地域限制。使学习者可以在没有围墙的学校学习。

2.具有资源共享性。学习者可以共享国内外最好的学校、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课程。

3.具有交互性。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可以支持师生、生生间互动。跨越空间、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学习者可以在不同地点同时进行相互交流。

4.具有自主性。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可以提供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地点,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行安排学习计划,随时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并能及时得到解答。

五、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与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相通之处、

1.主张和创造的学习环境相一致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所创设的学习环境与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的理想学习环境相一致,都重视对情境的设计,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采用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外语教学提供真实的语言材料,使得学习内容有形、有声、有色,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能够引导学生直接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本质属性。

2.都强调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都十分重视在教育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网络环境下的122外语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利用资源自学,形成了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为中心的崭新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是自行组织的,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进行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进度的安排、学习形式的设定,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真正做到“自由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教师所扮演的角色相一致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都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指导者和咨询者,而不是传统教学意义上的知识权威。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并不是完全让学生自己摸索着学,教育者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使学生明确学什么和怎么学,网络辅导老师要指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多媒体设备。指导学生在网上获得大量的有用信息,并制作或选择适合课程需要的课件及学习内容。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多种情景。在教学过程中,提示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组织“协作学习”。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有着诸多相通之处,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正是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教学观的实践。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具体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使之走出心理学家的“象牙塔”,开始进入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与此同时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为建立外语网络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基础,特别是在有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通过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确实可以有效地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

情境教学定义范文3

【关键词】情境 协作 展示 达标

课堂教学模式一般地能体现课堂教学的全部信息,如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师生关系等,一定的教学模式也可以说是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的具体化,是教学理论指导实践活动的一个途径。基于以上认识,我校依据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了中学化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要了解“学案导学”核心思想,必须先掌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由以上所述的“学习”的含义可知,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建构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活动进程的简称就是通常所说的“教学过程”。众所周知,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师、学生、教材等三个要素。在现代教学中,通常要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所以还应增加“媒体”这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地简单组合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既然是有机的整体就必定具有稳定的结构形式,由教学过程中的四个要素所形成的稳定的结构形式,就称之为“教学模式”。

那么,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又应是怎样的呢?如上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学案导学”模式概括为:“以学案为操作材料,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导学为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为目标的教学策略体系。”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案”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因而,“学案导学”成为教学活动进程中由教学过程的四个要素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三、“学案导学”实施的策略

(一)示案亮标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目标的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进行情境创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为此,教学过程前移,强化学生预习。以“预习案”为载体,以“自主课”为平台,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感知教材、识记教材、初步理解教材、完成基础知识作业,是学生发现问题、积累问题,提出问题的一种结构化预习。

(二)自主学习

学生依据学案,借助教材、媒体,思考问题、解答问题,对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将之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并顺应新知识,形成新知识网络,从而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和理论,这是“学案导学”的主要环节。

(三)协作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结束,小组内同学讨论、邻组互补讨论。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精讲释疑

教师依据小组反馈和自己收集的学习信息,对学生自学达不到或不适应自学的内容,引导学生及时理解、掌握,并构建知识网络,同时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

(五)评价小结

学生通过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达标练习,检查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对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做出评价。临近课堂结束,学生反思学习过程,自我评价,总结得失;反思、归纳所学知识、规律、思维方法。教师布置推荐作业,做好课外阅读指导。

对于上述学习操作可以根据教学实际作适当调整,如学习内容较易时,可把4与5换序。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深受学生的欢迎,以最近一届为例,90%的学生在问卷调查中表示很喜欢这种教学形式,有的说,这样学习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紧密,特别学得进,记得牢,有的说,这种学习方式时间利用率高,学的多,想的深,交流的广,煅炼很大。班里逐渐形成了一个化学冒尖的优秀学生群体。

我们相信“学案导学”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目前教学中所面临的学生被动和消极接受知识的现象一定会有所改善,我们要不断努力,逐渐完善。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育传播一技术,1996年第3期。

情境教学定义范文4

关键词:公共政策学;建构主义;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0-0152-02

一、建构主义内涵诠析

从世界教育发展的谱系上看,传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将学生客体化,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的对象,随后,又出现了将学生主体化,把学生看作学习和信息加工的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则倍受关注,其中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趋势上看,传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逐渐被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所替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并在教育界的广泛运用,对当今的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被译为结构主义,其最早的提出者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最早将建构主义运用于教学中的是著名学者杜威(John Dewey)。建构主义指出学习不是由教师简单传道的过程,而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提出,知识无法通过教学直接灌输给学习者,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也不是简单的信息累积,而是学生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根据先前的经验,与他人协商、会话、沟通,在交互质疑的过程中,建构知识的意义。建构主义非常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创造性、实践性与社会互动性,认为“对学习的评价不应以学习者记住知识的多寡来衡量,而应以学习中主动参与的程度、协作学习的能力与贡献、意义建构的水平等因素来综合衡量” 。值得一提的是,建构主义在学习、知识、学生和情境等层面提出了独特见解。

在知识层面上,建构主义指出知识具有较强的问题解决取向,并“将知识分为初级知识和高级知识,高级知识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活动来把握知识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与同一知识的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性,从而达到灵活应用知识、推导新知识,广泛迁移知识的目的”[3]。在学习层面上,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具有较强的积极性,具有明显的意图,是学生在教师和同学帮助下对认知结构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学生的层面上,建构主义指出学习的主体和意义的建构者是学生本身。学生都是拥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文化底蕴的,对事物有其自身的看法和观点,具备了自我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能够对一些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情境层面上,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离不开学习环境的,其中情境是学生的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知识的习得与意义的建构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学习情境分不开的,良好的情境有利于对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予以优化和重组。

二、建构主义的公共政策学教学特质

建构主义的公共政策学教学模式是一种将建构主义理论运用于公共政策学教学过程中的全新模式,相对于传统的行为主义的公共政策学教学模式而言,具有多种明显的特质,这些特质贯穿于公共政策学教学的全过程,是一种全新的能够正确处理公共政策学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关系,能够提高公共政策学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的综合体现,具体如下:

(一)主动建构性

传统的公共政策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公共政策学教学模式颠覆了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提出了主动建构性原则,要求在整个公共政策学的教学过程中,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角色。教师在公共政策学教学发挥引导和辅助作用,对公共政策学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向和教学方法进行设计,对知识进行管理,对公共政策学课程进行开发,对公共政策学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负责,对学生的学习公共政策学进行组织和指导,与学生在公共政策学意义建构上进行合作。可见,主动建构性原则要求教师由演员变为导演、从前台退到幕后、利用情境、合作、对话、交流等学习要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公共政策学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首创精神,实现有意图和有意志的公共政策学认知结构的构建。为了使学生实现更有效的公共政策学意义建构,教师有必要督促学生主动搜集并分析公共政策学的有关信息和资料,使用探索法、发现法等方法去构建公共政策学知识的意义,最终使学生实现公共政策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实践性

公共政策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不仅在政府管理的实践中产生,又为政府管理实践提供全面有效的服务。公共政策学是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建构主义的公共政策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针对公共政策问题进行的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政策制定之后的由理论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对于公共政策效果进行检验和评估,及其公共政策评估之后所要采取的必要措施与对公共政策运行过程的监督等,这一公共政策过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同时,这一建构主义的公共政策学教学过程中对公共政策学相关理论进行诠释,再运用其理论对公共政策运行过程进行总结,都体现了明显的实践性。

(三)抛锚性

建构主义的公共政策学教学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教师需有目的地创设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有情绪色彩的、形象生动的教学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提升学生的心理机能,这其中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公共政策学教学的抛锚性或情境性。这一抛锚性通过创设情境,能将学生置于与现实情况类似的公共政策情境中,使学生积累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经验,提升其政策分析能力。

三、建构式公共政策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弱化和边缘化的传统灌输式的公共政策学教学模式已经显得不合时宜,取而代之的建构主义公共政策学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具体策略为在学生观上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习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共政策分析能力,在知识观上建立公共政策案例库,在情境观上建立公共政策情境场。

(一)在学生观上实现“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灌输式公共政策学教学模式和“重教轻学”的传统教育思想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完全由教师所主宰。相应地,“学生则沦为可怜的被控制体和单一的弱势被动接受体。师生完全被‘物化’,教师是饲养员,学生是鸭子;教师是留声机,学生是储存器”。于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中的建构主义者则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如杜威曾提出了“以活动为中心”、“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美国当今著名建构主义教育家戴维・乔纳森(David H. Jonassen)博士也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设计”等方面提出新的见解。以上建构主义者都针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提出了自己看法,其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在笔者看来,建构主义的公共政策学教学需要从“以教师为中心”和“重教轻学”向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从公共政策学外部刺激的被灌输的对象和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公共政策学信息加工的主体,成为公共政策学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以及公共政策学教学活动的中心,从根本上颠覆传统简单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公共政策学教学模式。

(二)在学习观上实现“一个核心”――培养学生的政策分析能力

传统的灌输式公共政策学教学模式和“重教轻学”的传统教育思想更多地注重对公共政策学相关知识的灌输和教育,教师更多的是依据自己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任务式教学,并未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尤其是对包括公共政策问题能力的诊断、公共政策目标设定能力、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公共政策模型的构建能力、公共政策评价标准的设置能力、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估能力、公共政策环境的营能力以及公共政策资源的配置能力等在内的公共政策分析能力提升的教育和培养不足,使得学生在学完公共政策学之后,却未使其公共政策分析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其理论与应用相脱节。建构主义的公共政策学教学要求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公共政策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更应该主动地提升其关于公共政策的分析能力,并突出以培养和提升学生公共政策分析能力提升的核心地位。

(三)在知识观上建立“一个库”――公共政策案例库

在建构主义看来,作为为问题解决服务的知识可分为初级知识和高级知识。初级知识是结构良好领域的事实、概念、原理或定律,是对复杂的外在世界的现实加以过分简化的产物,比较抽象,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机械性、静止性和孤立性;高级知识是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即有关应用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特定性、差异性和复杂性;高级知识学习要通过大量反复的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活动来把握知识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与同一知识的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性,从而达到灵活应用知识、推导新知识,广泛迁移知识的目的。建构主义更强调高级知识的获取,同时强调高级知识的获取是需要大量反复的案例并对其案例进行分析。因而,建构主义的公共政策学教学需要建立一个包括抑制高房价、治理欠薪、遏制矿难、医疗体制改革、防范金融危机等典型的公共政策案例库,从案例库中的精选有代表性的个案,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将其呈现于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并对学生所提出的方案和观点进行评析,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公共政策分析能力。

(四)在情境观上建立“一个场”――公共政策情境场

建构主义的公共政策学情境式教学模式,又称为公共政策的抛锚式教学模式,是指依靠教师在公共政策学教学中通过设置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创设活跃学生思维的愿景、搭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平台等策略程序,创设一个完整而真实的问题背景,是学生之间得以良好互动和交流,实现合作性学习。建构主义的公共政策学情境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做好几个方面的操作环节:创设能够使公共政策学学习在现实模拟的情境中发生;使选出的案例或问题能和当前公共政策学学习的主题之间具有较大的相关性等等。建构主义的公共政策学情境式教学模式具有课堂公共政策学知识容量大,学生参与性高,学生思维和学习气氛活跃,趣味性较强等特点,学生能在一定情境和社会文化背景及他人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更多知识,提高公共政策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情境教学定义范文5

语言学家Wilkins所说:“没有语法,表达甚少;而没有词汇,表达为零。”词汇教学是高中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决定学生的英语水平。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才能听得懂、看得懂,才能写出、说出自己的想法。从高考试题类型来看,对学生词汇量的考察不仅包括单项选择题,而且包括根据句子的上下文用适当的词完成句子、单词拼写、综合填空等试题类型。另外,完形填空和任务型阅读也对学生的词汇量要求越来越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从语境视角继续探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策略,以便于学生能轻松掌握词汇,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语境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境”(context)这个概念最早是由20世纪30年代人类语言学家Malinowski提出来的。Malinowski(1923)认为,话语和环境互相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语言的理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话语的意义并不来在于构成话语的词的意义,而是在于话语所发生的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其弟子Firth继承并发展了他的观点,指出除了语言本身的上下文以外,整个社会环境、文化、信仰、参加者的身份和历史,参加者的关系等,都是语境的一部分。语境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例如,张丽岚(2006)在《语境理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指出,语境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具有下列作用:1.语境有助于确定词义;2.语境有助于运用词汇;3.语境有助于记忆词汇。人们对于语境有不同的分类,例如:朱晓龙把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索振羽把语境分为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民族文化传统语境。本文将根据Malinowski对语境的分类,即话语语境(contextofutterance)、情景语境(contextof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ofculture)探讨语境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

二、语境视角下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3.1话语语境与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话语语境是指字、词、句、段等的前后可帮助确定其意义的上下文。词语,特别是多义词,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其意义就不能确定,甚至有时还会引起歧义。英语中的多义词很多,对词语的恰当解释要依赖话语语境。如:a.Heisahardmantodealwith.和b.It’sahardwinter.其中hard一词就是多义词,可以解释为“努力的、用功的、艰苦的”等,在a句中,就要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为“难对付的”;在b句中应当根据winter一词,确定为“严寒的”。

例题:DidTomshowupatthemeeting?

No.His_________isdisappointing

答案:absence

学生要根据上句中的showup(出现),以及整句话的意思,推断出所填写的词为absence。

学生应当根据话语语境,不仅要正确判断词义,理解词语,而且还要掌握词语的正确用法。

3.2情景语境与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情景语境是指语篇产生的环境,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情景语境涉及以下几个因素:(1)谈话者、听者;(2)语言过程中话语参与者进行的活动;(3)外部客件与事件;(4)“指称”特征。词语的意义经常由其出现的情景来确定。例如,It’stimetogoboard.这句话的意义要依据该句子发生的具体场景来确定。发生在车站指“该上车了”,发生在机场指“该上飞机了”,发生在码头指该上船了。刘骁明等论述了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策略,其中就提到了情景原则,即贯彻情景原则,要在具体情景中教词汇。他们认为,在具体情景中教授词汇,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在交际中恰当使用所学词汇,从而体现语言教学的交际性(2007:57)。

情境教学定义范文6

关键词:语言语境意义;情景语境意义;文化语境意义;社会文化意义;联想意义

1 引言

词汇除了基本意义之外,还有丰富的语境意义。一般来说,语境意义包括语言语境意义,情景语境意义;文化语境意义,社会文化意义,联想意义等。同时,词义还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因此,词汇教学不能脱离于他们的使用环境,即语境。本文拟就语境在词汇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2 语境与词义的基本关系

Geffrey Leech 说:“语境是语言交际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因为语境对于正确理解词义,话语意义以及正确选择词语表达思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对于一个词准确透彻的理解是依赖语境的帮助来实现的。马林诺夫斯基把语境分为三类,即话语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简单的说,话语语境是指字、词、句、段等的前后可帮助确定其意义的上下文。情景语境是语篇指产生的环境。文化语境是指某种语言赖以根植的民族里人们思想和行为准则的总和。伦敦学派的核心人物物弗斯接受并发展了马林诺夫斯基的情景语境理论,他指出:情景语境不仅包括说出来的话,而且还包括说话人的面部表情、手势、身体的姿势,所有参与交谈的人以及这些人所处的那一部分环境。关于语境与词义的关系,Firth说:“You shall know a word by the company it keeps.”他认为在任何语言中,一定的词总是结伴出现。他所讲的“结伴”关系,就是狭义上的语言语境。“结伴”可以是搭配关系,前后文以及词与词之间的语境联系。一个词的准确意义在这种语境(结伴)关系中充分体现出来。语言学家Linda Taylor也说:“只能在词与词的相互联系中来理解掌握词义”。英语语言学家D.A.Cruse说的更透彻:“事实上,我们可以再深刻一点,大胆的说,一个词的词义是由该词的语境联系而构成的”。

3 情景意义

情景意义就是词汇或短语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所产生的语用意义。概念意义从情景中产生,是从许多情景意义中提取的,同时又独立于具体的情景意义。孤立的一词一句会有若干所指或解释,在交际中就靠具体的语境来确定其所指或涵义。正如英国哲学家Wittgenstein 所说:“The meaning of a word is in its usage in the language”。

请注意以下句中kill的词义。

(1)The lion didn’t leave his kill until he had satisfied his hunger.

(狮子吃饱了后才离开猎物。)

(2) My feet are killing me.(我的脚很痛。)

(3)That frost killed the flowers. (霜冻死了鲜花。)

(4)He killed the bottle.(他喝完了那瓶酒。)

(5)That joke killed me. (那笑话是我笑破肚皮。)

Kill 的基本意义是“杀死”。但在上面的例句中,都不能解释为“杀死”,且语义各不相同。从某种意义上讲,字典的编辑就是收集词的语境意义。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语境意义是不可能全部收入任何一部字典的。从这一角度来讲,词的准确意义只有靠语言环境来确定。请看下面的一组句子。

(1)I had a hand in drafting the contract.

我参与了合同的起草。

(2)Give me a hand with this desk,will you?

帮我办一下这张桌子好吗?

(3)We need three more hands.

我们还需要三个人手。

(4)We had a bad hand in the game.

他拿了一手烂牌。

如果一个学生离开了具体的上下文,死死记住hand就是“手”,“手”即是hand,很难理解上述各句。离开了语境,一个单词只是一种符号,与其他任何的单词并无多大区别。学生应该懂得一个词只有与上下文相联系,才有其生动的意义,词语的含义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的东西,它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有的语言学家甚至就认为,each word when used in new context is a new word.教师应该知道学生充分认识到英汉两种语言间词义交叉,词义不对等以及词汇的语境和语用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在语境中学习、理解和运用词汇。

4 社会文化意义

文化语境意义是一种广义上的语境意义。Wilkins指出:“词汇的学习涉及词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以及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中的文化及民族特点自然会由词汇反映出来,这首先表现在它给词汇涂上一层文化色彩。对词汇联想意义的理解离不开文化语境。文化语境与词汇的联想意义之间的关系可以从3个方面来说明。(1)不同的文化语境中,词汇的联想意义或相同或相似。比如,百兽之中,狐狸生性狡猾,汉语有“狡猾的狐狸”之说,英语也有as sly as a fox之喻。(2)不同的文化语境中,词汇的联想意义各不相。英语文化在历史传统、价值取向、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会使同一词在不同文化境中产生各自特有的联想意义,引起的情感也往往因文化的不同而各不相同。(3)某一文化语境中特有的词汇联想意义,在另一文化语境中可能空缺。由于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一个普通的词汇在一种文化语境中常常具有极其丰富的联想意义,而在另一种语境中可能仅仅是一个语言符号,既不产生任何联想,初相联想意义空缺。竹子(bamboo)这种植物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历史文人墨客赏竹、咏竹、画竹。竹也逐渐成了中国人坚强、高风亮节的性格象征。但bamboo在英语里几乎没有什么联想意义。同样,一些词汇在英美文化语境中所拥有的联想意义在汉语文化语境中是空缺的。例如,beaver(河狸)喻指“卖力气得人”;eggplant(茄子)是个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字眼,是对“黑人”的蔑称;daffodil(黄水仙)是“春天”、“欢乐”的象征。

许多词汇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学生仅仅了解词的字典上的含义而不了解其文化语境涵义,就很难正确使用和理解这些词。

5 词义的变化

语言作为人类表达思想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在不断发生变化。在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及其词义的变化最为显著。这表现在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忘,借用外来词和旧词添新义。在现代英语中,nice是个褒义词,跟good,fine同义,但在过去,nice曾是“愚蠢的”“傻里傻气”的意思。coffin这词来自希腊语,一向指“棺材”,随着原子能科学研究发展,现在coffin可以用来指运送放射性物质的重屏容器。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词义的变化不是在封闭的状态下发生的,而是受社会的影响和制约。词义不仅在形成过程中与客观世界,社会实践有密切的联系,而且随着社会和人们认识的发展而发展。

在词义的变化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变化,词汇原有的概念意义往往被削弱,甚至消亡。陆国强教授将这种变化前和变化后的词义分别称为原始意义(primary meaning),派生意义(derivative meaning)。陆教授认为,词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分化的现象,有的词原始词义逐渐消失,为派生意所代替。如harvest一词原指“秋天”,但该词义逐渐消失,现只用其转义“收割”或“收成”。

词义的变化进一步说明词义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词汇教学应该是动态的,不能忽视词的使用环境。

6 语境理论在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1)教师应将词汇置于社会语境中来教。词汇在现实生活中都有许多使用的空间,即语境,因为词汇来源于生活。教师应使课堂社会化和语境化。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将词汇的生活中的使用环境移到课堂上来。二是充分利用教材蕴含的语境。教材蕴含的语境也是来自于社会,因为教材本身也是源于生活的。英语教材中的课文大多选自英美作家的作品,多以英美国家的文化为背景,里面的许多词汇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在遇到这类词汇一定要结合其文化语境来进行教学,既要讲词汇的表面意思,也要讲词汇在特定文化语境中的含义及用法。

(2)英语词汇浩如烟海,而学生的词汇量再大也是有限的。在阅读中遇到生词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利用语境信息来准确地理解生词的词义。在一定的语境中生词与其他词语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语义关系。生词的词义隐含在语境中,语境以不同的方式揭示生词的词义。

(3)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其社会交际功能,因而语言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而语言交际不可能在真空里进行,它必须发生在一定的场合里。所以,语言和语境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要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师应将学生置于有交际的语境里,使他们学会在不同的语境中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从本质上说,词汇教学应当是从语境到语境的教学。学生从具体的上下文中领悟一个词,最终能将这一词置于新的语境中去。教师不仅应将词语与其语境联系起来,还应当创造新的、丰富有趣的语境,帮助学生领悟一个词语的涵义。

7 结语

词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唯一的,它往往随着上下文、环境、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动态的词汇教学法,将词语和具体的语境相联系,不仅要讲词的基本意义,还应重视词的语用意义,即语境意义。教师应充分运用语境理论与语境知识来丰富词汇教学方法,尽量创造丰富有趣的语境,让学生在语境中领悟词汇的意义,鼓励和帮助学生将所学的词语正确的放置到新的语境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