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出发点范例6篇

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出发点

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出发点范文1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研究性学习 教学应用

世界各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对教育系统进行改革,在新世纪新挑战下如何使本国的青少年掌握“关键能力”,也就是如何利用新技术获得和掌握信息,培养主动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改革关注的焦点和出发点。依靠传统的学科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培养能力,显然是行不通的,于是应运而生了“研究性学习”这样一种模式。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英语教师对于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过于重视,对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下面我谈谈自己的感受。

1.研究性学习的涵义及特点

1.1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和确定要研究的来自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主动地搜索、应用、分析处理知识解决问题。其根本出发点是将课程内容和学习过程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从广义理解为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从狭义看是指在以问题为载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研究类似的情境和途径,进一步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它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主动探究式学习方式,与传统学科相比,它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1.2.1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是“问题或课题”,通过一个情景引出一个需要学习和探究的问题;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1.2.2研究性学习在内容选择上的主要特点是开放性。在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问题大部分来自于学生或者老师的实践生活,内容包括上课使用教材、网络、报纸等各种教育资源,学生以不同的学习途径和方法,必须突破原有封闭状态的学科教学模式,最后形成不同内容和形式的研究结果。

1.2.3学生自己负责完成是研究性学习过程。教师指导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设计和实施某一项研究课题,他主要负责课程目标是否达成。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确定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后,以个人或者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的努力决定最后的表现形态。

1.2.4研究性学习内容组织时应重视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综合性就是提出的问题是多方面或跨学科的,这样思考问题就需要多角度、多层面地融会贯通知识;社会性即关注与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时,应注意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

2.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构建与应用

2.1组织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多样化。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英语基础知识、学生热爱程度等制定教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例如以情景为切入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现场模仿等。这些活动为学生自己体验、感知、实践、参与提供了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学生通过交流形创造了良好的语言环境。

2.2重视小组合作研究,加强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研究性学习的主旨。在一个平等和和谐的氛围下,变传统的被动式学习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探究式学习。开展不同形式的小组活动,学生之间交流学习、互相帮助,组员的团队意识、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不断增强。

2.3不断开发和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

加强学校与社会或社区发展的联系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目标,学生了解、接触和关注社会,使学校和社会的人力、自然、财力、物力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研究内容的主题应是促进社会发展及人类自身发展,并尽可能地使学生设计的英语问题与英国或美国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等相互联系。

3.结语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根本目的。在遵循研究性学习的涵义与特点,教师以问题为载体,营造良好的研究性学习氛围下,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让学生在相互讨论、探究问题中锻炼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不断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罗仁勇.高中英语教学中对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对策探究[J].中学生英语(教师版),2010(6):4-6.

[2]阮靖娴.初探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2(4):99-100.

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出发点范文2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学;行动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科技学院‘教育教学研究与应用工程’2015年度项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JY1554)

1 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表明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行动研究,探索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行动计划,以解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优化大学英语课堂中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学效果。

2 翻转课堂及行动研究理论

2.1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Flipping Classroom)是21世纪的最新教学理念。2007年,美国两位高中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最先使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用录屏软件录制PPT和讲解的声音,并将录制完成的视频在网上,以此来帮助缺课的学生。2012年,萨尔曼・罕想在TED发表“用视频变革教育”的演讲,提出可罕学院将参与K11翻转课堂的实践,推动了翻转课堂在全球的流行。

美国富兰克林学院的罗伯特・陶伯特教授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总结。他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有课前和课中两个环节。课前,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观看教学视频并完成相应的课前练习;课中,教师检查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并进行探讨,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并指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

在罗伯特・陶伯特教授提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我国教授张金磊和王颖在他们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一书中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他们在课前阶段的学习中加入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在交流平台上讨论完成知识的学习。课中,教师指出问题并创造学习环境,学生进行探索、协作学习、交流成果、并进行反馈评价。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可行性条件。

翻转课堂并不是对课内课外的学习顺序进行简单的颠倒,而是强调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自主学习,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2.2 行动研究理论

1. 行动研究的起源

1933-1945年间,美国印第安人事务局局长柯立尔在研究印第安人与非印第安人的关系时首次将“行动” 和“研究” 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形成术语“行动研究”。1946年,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在他的《行动研究与少数民族问题》一文中首次对行动研究的基本理念进行具体阐述。20世纪5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科利(Corey)倡导将行动研究引入教育领域,并于1953年出版《以行动研究改进学校实践》,鼓励教师和学校行政人员进行“教育行动研究”,以改进整个学校的课堂教学形式和学校管理形式。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行动研究发展缓慢,英国教育行动研究兴起。在斯登豪斯等人的带领下,“行动研究运动”逐渐形成。随着行动研究在教育领域的逐步发展,行动研究的思想对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1993年,国际刊物《教育行动研究》的出版标志着教育行动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地位得以正式确立。

2.行动研究的定义及主要特点

关于行动研究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影响较为深远的是澳大利亚学者凯米斯(Kemmis)和麦克唐哥(Mctaggart)(1982)提出的定义。他们认为:“行动研究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方式,社会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他们对自身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事业、自己的工作过程及工作环境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

英国学者Mcniff提出行动研究具有参与性、合作性、系统性和实验性这四个基本特征。参与性是指教师参与整个研究过程,提出设计方案,并对设计方案进行分析与研究。合作性是指教师之间或教师与其他相关人员的合作关系。系统性是指行动研究的研究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实验性是指教师教师通过观察和数据调查等方式进行实验研究,获取实验数据,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形成实验报告。

我国学者张正东在他的《外语教育的研究方法》一文中提出行动研究的四个特点:研究的对象一般是研究者自身和研究者自己的学生;研究内容一般是研究者自身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研究者本身也是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研究方法主要是反思。

3.行动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凯米斯与麦克唐哥认为行动研究由计划、实施、观察和反思四个环节构成,这四个环节是一个螺旋式盘旋上升的过程,每一环节都相互联系。

计划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第一个环节。研究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设计具体行动的方案。

行动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第二个环节。研究者按照计划行动,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行动进行调整。再整个行动过程中,完整记录行动的整个过程,并将数据进行整合。

考察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第三个环节。研究者对行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考察。

反思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第四个环节。对整个行动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方案,计划下一步的行动计划。这是一个螺旋圈的结束,又是另一个螺旋圈的开始。

3 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3.1 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是指“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规划,是教师教学准备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W系统组成部分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提出教学具体方案,包括一节课进行过程中的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知识来源、板书设计等”。

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影响整个教学过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以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为核心,“先学后教,演练展示”,“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从网络自学、互动学习、教学评价等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形成自主、开放的大学英语课堂。

3.2 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根据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理念,设计方案如下:

1.教师课前准备阶段

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课前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根据大学英语学科特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学情,为学生准备形式新颖的自主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准备的学习材料包括听力材料、教学视频、教学PPT。

教学PPT: 教师制作的PPT包含学生需要学习的语法与词汇,将知识点以简单、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并根据知识点设计探索性的检测习题,让学生对自己的自学效果进行自我检验。

教学视频和音频: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录制微视频,也可以到国家精品课程网、每日英语听力、爱课程网站、空中英语教室等英语学习网站和学习软件上去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视频,如:TED演讲、特朗普每周电视讲话、VOA、BBC、CNN、名人演讲等。选择的视频应主题突出、情感丰富,避免单调、枯燥与冗长,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引入主题。

2.学生课前学习阶段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老师布置的课前学习材料。通过完成老师布置的相关自测练习,巩固学习成果。将材料中不明白的知识点和遇到的问题做好详实的记录,从主观与客观两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将自己在材料中学到的知识记录下来,为之后课前和课上的学习互动积累知识。

3.课前互动阶段

学生通过QQ群或微信群将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老师和同学探讨,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学生在完成了课前的自主学习材料之后,可以在QQ群里或微信群里给老师反馈。通过课前在网络平台的互动,学生可以顺利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老师可以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4.课堂学习和巩固阶段

通过课前学习老师布置的自主学习材料和在QQ群和微信群上的互动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将要学习的知识点。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课前互动掌握的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将知识吸收内化,使课堂成为学生探求真理、学习互动的地方。

①小组活动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给每个小组布置课堂活动安排,让学生交流讨论,练习和应用课前自主学习的知识,用所学语言知识编对话、写读书报告、开展辩论会等。小组成员积极参与,互相协作,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活动。老师积极参与每个小组的讨论,了解他们的活动进展,并进行指导与点评。

②小组汇报

小组汇报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经过课前自主学习、课前互动和课堂小组讨论,小组成员自由发言,对小组活动的成果及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和逻辑思维。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和点评,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③练习巩固

通过小组活动和小组汇报,师生互动,共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之后,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学生布置一些问题进行练习,以小组检查或老师检查的方式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了解,巩固学习成果。

④反思总结

翻转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在反思与总结中不断提高,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将知识要点吸收内化。

4 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行动

4.1 第一轮行动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制定为期16周的第一轮行动计划。第一轮行动研究的研究目的是尝试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观察并反思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计划

教师撰写第一轮行动计划方案,准备课前学习包括听力材料、教学视频、教学PPT等,制定第一轮行动观察内容。

2.行动

教师根据本轮行动研究目的和行动计划方案,开展第一轮行动研究。在整个行动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前学习材料,在网络平台上与学生互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小组汇报和完成巩固练习,详细记录出现的问题,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

3.观察

经过第一轮行动方案的实施,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和学习态度都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学生在课前学习阶段,不能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前学习材料;在课堂巩固和学习阶段,有部分学生不积极参与展示,或在展示者展示的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而且这种现象随着行动研究的深入愈发明显。

4.反思

对第一轮行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如下反思:在课前学习阶段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材料的主要原因是材料难度较大,学生无法自己独立完成;小组讨论时,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是由于他们在听展示者展示的过程中,没有意识到课堂展示既可以锻炼口语也可以锻炼听力,并不是浪费时间;小组汇报不积极的主要原因是计划不够完善,没有明确个人汇报的重要性。

4.2 第二轮行动

在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基础上,第二轮行动研究为期八周,以完善教学设计和实施策略为研究目的,提高学生课前学习阶段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1.计划

根据第一轮的观察和反思,对第一轮行动计划进行修改,加入访谈活动,制定访谈表,对学生的课前学习互动情况和课堂学习巩固情况进行访谈;制定观察任务,重点观察在行动计划改进之后,第一轮行动中出现的问题是否在第二轮行动中有所改善,是否有新的问题出现。

2.行动

针对第一轮行动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这一轮行动研究的过程中,按照行动计划方案,开展学生访谈活樱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习惯和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认可度;课堂学习巩固阶段,灵活组织课堂活动,并进行及时的调整与改进;重点关注后进生在整轮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3.观察

经过第一轮的反思,第一轮行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在第二轮行动中已得到改进,但在深入观察之后,发现还有以下问题有待解决:有些同学仍然无法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前学习材料;在课前交流过程中,很多学生没有对不明白的知识点做好记录,并解决问题;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主题不够明确;在小组汇报过程中,部分学生不能完整流畅地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

4.反思

对第一轮行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如下反思: 课前学习阶段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可以和学生定好一个固定的时间在网络平台上交流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学习和巩固阶段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相互协作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该细化小组分工,加强教学评价机制。

4.3 第三轮行动

在第一轮和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基础上,第三轮行动研究为期八周,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和实施策略,研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效果。

1.计划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前两轮行动研究的观察和反思,制定本轮行动计划方案。在之前行动计划方案的基础上,加入小组自评表和学生互评表;设计观察内容,重点观察学生在本轮行动中学习行为的变化。

2.行动

按照本轮行动设计方案开展本次行动,仔细观察,并组织学生填写学生自评表和小组互评表。

3.观察

经过前两轮行动研究,本轮行动中学生的表现进步明显。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前学习材料,认真做笔记,并在网络平台上积极参与互动。课堂学习与巩固阶段,学生能自觉参加讨论并发言,不需要老师和组长的监督。学生的整体表现和水平变化很大,但仍有部分学生表现欠佳。

4.反思

通过学生自评表和小组互评表的督促作用,学生思考并完善自己的学习行为,同时也在互评的过程中汲取他人的经验教训,完善自我。由于学生个体差异,部分学生还没有真正融入新模式的教学中,但随着行动计划的继续开展,学生还是有提升的空间。

5 结论

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的三轮行动研究有利于教师通过观察和反思发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改进和完善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顾明远. 教育大词典: 第1卷 [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 1990.

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出发点范文3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研究生;教育经济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4-0075-02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对新型知识、科技和人才的渴求,使得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不断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探究式教学应运而生。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而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更需要适应时代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的转变,使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摄取知识的学习主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发掘学生的研究潜力,提升整体研究创新能力。

一、研究生“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内涵

研究生“问题―探究”式教学是根据研究生知识体系的理论性和教育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及要求,在理论及实践课程中,由教师设定问题情境并结合教师的诱导和启发,以提出、探究和解决问题为整体思路,以研究生的群体特点、专业素养等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研究、实践运用理论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研究生教学模式[1]。 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供充分自由探究机会的同时,使学生主动学习并运用自己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自己的个性。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是公共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运用教育学、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的发展规律和研究教育发展中管理规律的科学,可授予教育学或管理学硕士学位。目前我国有63所高校设有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学位,主要设有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政策与法规等研究方向,在培养目标设定上,多偏重于培养理论研究人员。“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应用,使得培养目标双元化,学生既能从事高校或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工作,又能从事教育行政部门的基层管理工作。

二、研究生“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以学生为主体

研究生是成熟的个体,具有较宽广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是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的主体,在“问题―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知识需求为主体,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新知识并培养创新能力,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由此建立一个以研究生学习为起点和终点的新型教学模式。此外,还要注意因材施教、个别辅导,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专业方向分成学习小组,并配备相应的专业教师,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学术实践知识互动网络,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

(二)以问题为主线

“问题―探究”式教学把问题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呈现型、发现型和创造型[2]。探究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和重点,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望。在教学初始,教师要抓住关键,根据教学目标创设包含大量知识信息资源的情境,让学生经过探究后去发现和领悟有用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在教学过程中,问题作为教学主线贯穿其中,教学活动始终围绕着问题展开;在教学后期,解决问题并不是最终结果,而是引发出新的问题,扩展了学生的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以教师为引导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将教师视为教学过程中的权威,教师也是以权威发挥作用,学习活动就是在教师权威下的活动。“问题―探究”式教学除了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科学能力、科学精神、独立性与合作性、思维能力、社会责任感等,这些能力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探索获得。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欲望,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问,指导学生的研究活动[3]。

三、研究生“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步骤

研究生“问题―探究”式教学的一般实施步骤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生“问题―探究”式教学的一般实施步骤

(一)创设情境

问题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的学习困难和疑惑,需要学生通过努力探究而得出学习成果的教学情境。它要求教师根据知识基础、现实社会和研究环境、客观条件等来创设情境。教师应科学选择教学内容,用来进行探究教学的问题是要反映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而不是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纯学术问题,有利于学生养成不迷信学术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4]。同时,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设置的问题情境要新颖生动,富有研讨性,深浅适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教师在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中创设的教学情境,要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性质,体现出本专业的研究标准与价值。以教育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为例,教育经济学是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由于经济学本身的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学生很难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教师创设相应问题情境,可以由抽象到具体。例如,在讲解教育个人间接成本问题公式时,教师可以班上A学生的具体情况为例设置情境,让其他学生对A提问,如A回答其从事大学教师工作的概率为0.8,职员工作为0.2,他一年内放弃工作的时间为100%,且四年内情况相同。其他条件由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得出结果,由教师判断哪组更接近真实数据,并分析产生数据误差的原因,这样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公式中各个计算因子的含义。

(二)引发问题

研究生“问题―探究”式教学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和学习经验出发,多由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分析和思考,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5]。教师引发问题的方法有递进提问法、多角度多方位提问法、设置悬念法、分解问题法等。提出的问题应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富有启发性、层次性、系统性、现实性、探讨性和延伸性,同时还要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即问题要涉及各个层次的学生,对不同层次学生所提的问题要有难度上的差异。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多数具有管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基础,教师在教育管理学的课程中,可根据多数学生的知识背景,复习相关旧知识理论,让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总结出新知识的特点。例如,在教育管理学的课堂上,课堂教学目标是掌握和理解教育管理学的概念和性质,可由复习管理学的概念引入,教师提问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范围、作用等,让学生回答,也可以分组讨论管理学与教育管理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点表现在什么地方,不同的概念表现出哪些不同的性质,如何理解管理学与教育管理学的关系等。由旧知识引入,由学生讨论总结概括出新知识,学生借助原有学科知识的框架理解新知识体系,更容易理解、掌握和创新。

(三)衍生新问题

研究生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包括学生个体的主动探究和集体的合作探究,师生交流互动在每堂课都会呈现,重点是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讨论之后,教师要适当地对学习内容进行点拨总结,使知识点连接融合,突出重点和难点。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探究知识的终止,课后反思与练习,使得知识延续,并发现新的问题,形成良性循环。师生交流反馈强调师生双方的沟通、启发和补充,对问题探究的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修正错误,巩固成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行政学是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之一,在学习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时,用案例教学法引用哈佛大学教学理念的案例,介绍哈佛大学的管理理念、师资队伍结构、教师待遇、学术成果和杰出人才等。教师根据案例,要求学生总结哈佛大学的管理内容、形式和管理者相关的管理意识等,并以此来概括以人为本的教育行政学的理念。在归纳哈佛案例的相关内容时,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对其回答正确的予以肯定,错误的进行引导修正,遗漏的进行补充。学生也可以质疑教师的观点,双方进行讨论,列举支持各自观点的知识理论,最后由教师总结正确知识理论,哈佛案例体现出管理内容的人性化,管理形式要注重参与等。学生可以针对这些理论提出新的延伸问题,如何提高管理者的人本意识,管理者怎样进行换位思考等,使得学习过程循环往复,扩展学生的思维。

(四)探究评价

学习评价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习及其结果的探究价值进行评判的过程,它对研究生“问题―探究”式教学具有诊断、激励、导向、监督和调节的作用。学习评价应在研究生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着眼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注重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制定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标准。按照时间主要分为课后评价、阶段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按评价主体主要分为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师生互评,按学习场景可分为课堂表现评价和课外表现评价等。评价标准划分细致, 如教师评价每一名学生对于某一概念是否理解,能否应用这一概念知识解决问题,能否根据问题设计并实施探究计划,能否独立完成问题,能否进行分组协作探究且参与探究学习过程是否积极等。

参考文献:

[1]杜明荣.“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D].武汉:华

中师范大学,2003.

[2]刘绪菊等.启迪智慧――问题探究教学研究[M].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23-24.

[3]丁念金.问题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179-180.

[4]郭荔宁.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动态学习模式探究[D].

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0.

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出发点范文4

关键词:研究生;衔接;始业教育;自我定位

本文针对艺术设计类本硕衔接教育问题展开研究,通过访谈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进行深入探讨,目的在于提升高校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顺利渡过本硕衔接这一特殊阶段,为之后的研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一、研究背景

随着近年来研究生扩招政策的实施,研究生招生数量以每年约28%的速度递增,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而艺术设计类的招生增长更为迅速。扩招利弊兼备,一方面更多的学生有机会继续深造学习,而另一方面教育资源不足、教学质量滑坡的问题也随之显现。另外传统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缺少相应的社会实践,学生整体素质下降等问题更加凸出。为更好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高等院校不仅要研究培育先进的教学培养模式,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案和管理制度,也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环境的特殊性,重视本科教育过渡到研究生教育的衔接,制订相应的教育方案和措施,完善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尤其是对于招生规模庞大、学生个性鲜明的艺术设计类研究生而言更为重要。在高等教育中,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是两个重要的阶段,本硕衔接的连贯性也同样重要。由于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各有所长,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也各不相同。不论是何种类型的学生,在由本科的基础学习进入到研究性阶段的衔接过程中,尤其在考研、读研前后这一段时间内,学生的心理行为、学习计划和预期目标等都会产生一些变化和问题。例如考研前对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无甚了解,目标迷茫,读研时对研究生阶段学习的盲目,缺乏动力等问题,这些都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质量;近几年我们通过对近百名艺术设计类研究新生进行了调查访谈,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学生认为在考研之后和进入研究生学习之初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其中包括学习目标不明晰、学习动力不足、学业规划方向不明确等,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就教师本体而言,对于本科、硕士教育中出现的一些新政策、新现象甚至也不甚了解等情况,都会直接对教师的培养方法、培养目标、教育教学质量以致教师的自我成长等产生阻碍和不良影响,因此,做好本硕衔接教育尤为重要。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从宏观上来说,重视本硕衔接教育问题是为了提升高等教育整体的教学质量,更好挖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水平,为社会输送高能型人才。从微观上说,本硕衔接问题涉及到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因素,做好本硕衔接教育既是对学校教学实施的检测,对教师引导方式的指正,也是对学生生涯规划的持续导航。就艺术设计类本硕衔接教育问题而言,通过对此类学生本科、硕士教学现状的观察分析,寻找本科学习过渡到研究生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促进他们更好地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尤为重要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策略,重视学生对于硕士研究生教学的心理变化和适应能力,指导学生逐渐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也有利于教师的自我提升。综上所述,本文分别从学校教学规划角度、师生个体及师生关系角度为研究切入点,目的在于有效地提高学生本硕过渡阶段的衔接性,进一步完善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制度和管理模式,实现社会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这一要求也符合我国对于高等教育的长远目标(图1)。

三、艺术设计类本硕衔接教育现状的分析研究

(一)学生群体的分析研究

学生是本硕衔接教育的客观对象,针对学生主体展开引导和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是十分必要的。我国应试教育压力下的考生往往心理承受压力较大,受到包括来自社会、家庭、经济以及自身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出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他们新一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本次研究将学生主体分为两类人群:高年级本科学生和研究生新生,针对这两类群体的不同特点,探索解决在本硕衔接阶段他们各自所面临的问题。针对本科高年级学生而言,首先应该让他们明确自己未来的目标,是希望步入社会参与工作还是继续研究生学习,如果步入研究生学习,对于研究生专业和类型的如何选择,这些方面都需要有一定的认识和规划。这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即高年级本科生的接续教育研究。就研究生新生阶段而言,他们需要更多的自主性学习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尤其是多数高校艺术类学生通常个性较强,自律性较差,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对他们的学习成果有很大影响。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计划,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通过交流和深入学习发现自己的不足,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非常重要。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帮助学生明确自我定位和自我认识,包括他们的专业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对未来的就业规划等。这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我们把这种教育和引导定义为研究生新生的始业教育。为深入细致地展开和推进艺术设计类本硕衔接教育问题研究,在长期的观察发现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我们依据认知能力的高低与主动性的高低,把艺术设计类学生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高认知高主动型学生;2.高主动低认知型学生;3.高认知低主动型学生;4.低认知低主动型学生。演绎如图2:根据圆点大小的示意,方形图示右上角圆点表示为高认知高主动型学生,对于这一类型的学生,导师可对其提出相对高层次的学习要求,让他们尝试一些新的研究和探索;方形图示右下角圆点为高主动低认知型学生,这一类学生学习有较强的自主性,基础相对薄弱,导师可鼓励其多阅读文献书籍,多进行实践锻炼,逐渐积累知识强化创新性思维;左上角圆点为高认知低主动型学生,导师可鼓励其多参加专业性强而有趣的讲座和展览,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图示左下角圆点为低认知低主动型学生,导师可加强对其监督和管理,鼓励这类学生多多交流,在按时完成学习计划的同时抽出时间继续学习,不急于求成,而是对一方面的问题做更为深刻的了解。

(二)教师主体及其引导性分析研究

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的硕士生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的教学方式,这就对导师本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作为一个双向的过程,一方面强调学生的培养教育,另一方面教师作为教学的直接执行者,也需要不断进步。教师应该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充实知识构成,同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提升相互适应。只有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导师的引导方式不是单一不变的,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人情境变量而相应变化,对于指导不同类型的学生、所处不同的学习情境应采取与之相应的引导方式。根据引导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参与型引导、指点型引导、成就导向型引导。

1.参与型引导是导师在制订培养目标和研究计划的决策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倾听学生想法和建议。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2.指点型引导是导师将如何完成工作的指令和时间告知学生,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有相应的指导和讲授,学生可通过学习研究逐渐提高科研能力。

3.成就导向型引导即导师为生设置一些较高层次的任务和要求,并且期望学生能够达到最佳水平。这类学生定位为认知能力强自主性高的学生。鉴于艺术类学生的个性和教学环境的特点,导师可因学生个人和教学情境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兼顾到对学生个性化和多元化进行培养和管理。当然对于学生来说,主动找导师交流自己的学习、科研以及生活方面的问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生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之下,充分利用各类学习资源,积极开展丰富的学术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创新意识,促进形成系统化逻辑化的思维理论研究体系。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参与科研活动,使艺术设计类学生平稳扎实地渡过由研究生向本科生的转变,让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在研究生学习阶段获得实质性的飞跃。

(三)学校管理层面的分析研究

对于学校而言,应该从管理者的层面上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培养方式。制订与研究生学习科研状态有接轨的课程,创办社会实践及学术交流活动等。通过本专业的教授进行相关学术领域的和专业前景的介绍,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要进入的学习环境。学校应该积极策划并且协助学院和教师一同制订相关的策略,帮助学生顺利度过本硕衔接期。针对艺术设计类专业而言,学校应该根据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根据艺术类学生的特殊性制订培养方案,既要考虑艺术类专业课程的特性,也要对学生展开个别化和特性化的定位。具体来说:第一,艺术设计类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过渡期内要采取与师生匹配的管理模式和学生培养计划,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为最终目标。其次,要确定课程体系的规划设计。在艺术设计类研究生的教学中,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都与本科学习有一定的差异,为两者之间的过渡做准备是十分必要的。其中包括学习的自主性、知识的系统化和专业化,逻辑思维的建立和培养。因此,学校要根据各专业的差别化,制订既能提升理论研究又能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培养计划,包括一系列的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等。第三,很重要的一点是加强对教师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时事、招生政策的宣讲传达。艺术设计类教师对于时事的关注往往不够,而艺术设计类本、硕招生近几年都有比较大的变化,比如将以往研究生类型分为学术类、专业类,研究生学费和奖学金等缴纳、奖励方式,学生交流方式等,这对于引导学生的目标规划、学习成长具有很重要的引导意义。综合以上分析得出,学校是本硕衔接教育问题的管理者和调控者,学校既需要整体地制定合理的政策和管理办法,也要协调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在和谐互利的状态下进行科学研究和创作,以更好地解决本硕衔接中所出现的问题。

四、艺术设计类本硕衔接教育中高年级本科生的后续教育问题

在艺术设计类本硕衔接教育问题的研究中我们发现,高年级本科生后续教育的跟进更是极为重要的,它对于本硕衔接教育问题的顺利实现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从总体来说,本科生后续教育以有意向继续进入研究性学习的高年级学生为主体,给予他们思想认识、学习目标、专业选择方向等方面的正确引导,帮助其顺利步入到研究生学习阶段。从学校层面来说,需意识到本科生后续教育的重要性,为它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教师是本科生后续教育的推动者,教师应对有意向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高年级本科学生定向关注,引导他们明确个人目标和行动指向,如投考硕士研究生的类型,如何夯实本科教育阶段的基础知识,如何在科研讲座中有意识地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等。从而为未来的科研学习做充分的准备。高年级学生群体是本科生后续教育的重心,对于艺术设计类的本科学生来说,应权衡自身全面因素进行综合决策,选择适合自己深造学习的研究方向,一方面努力巩固专业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有意识地阅读文献、参与讨论,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并注重知识间的衔接性与系统性。针对艺术设计类学科的特点,除了提高本科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之外,其艺术感知能力、实践创新意识以及更深层次的人文情怀也同样重要。最后,只有本科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密切配合与倾力而为,本硕衔接的目标和价值才能真正实现。

五、艺术设计类本硕衔接教育中研究生新生的始业教育问题

研究生新生阶段在本硕衔接这一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未来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果。这就自然要提到始业教育,始业教育是指学生在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开学前的一段适应性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如今被各阶段的学校所采用。如何将始业教育落实好,并真正地使研究生新生从中受益是始业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根据艺术类研究生新生的特点,制订适宜的措施对其实行始业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尤其要根据专业和学生的特殊性实现差异化的引导教育方式。具体来说:

1.教育内容的系统化

目前,很多高校都开始陆续关注研究生的始业教育问题,同时于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始业教育也愈加被各高校重视。始业教育的实现内容多种多样,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开展讲座和交流活动。调查研究发现,内容系统完整的讲座活动对于学生的实际受用性更强。学校在组织讲座活动时,应打破专场短期讲座为主的模式,尽力实现内容完整的系列性讲座活动,并采用入学初集中学习,后期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相结合。讲座内容可以涉及学校历史、专业培养、思想教育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各个方面。通过较为系统和完整的讲座及交流活动,除了新生必备的知识和信息的传递,重点在于对学生自我认知观念的正确引导和树立,帮助研究生新生对这一阶段的学习生活有更加充分的了解。

2.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除了最基本的讲座形式之外,始业教育的跟进需要学校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如社团活动、文体比赛、短期的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参与不同形式的活动,一方面丰富了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提高了研究生新生的自主适应能力,并能够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同时,研究生学习阶段以参与型的实践性学习为主,通过以社会为载体,对研究生新生进行专业规划方面的引导,例如通过参与学术交流会、参观大型企业、参与学术竞赛活动的形式,既提升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其科研创新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保证了活动的效果。通过加强高校研究生新生的始业教育,实现专业学习和社会需求的相互渗透。

3.实现方式的特殊化

对于艺术类研究生新生的始业教育问题来说,除了上述所论的内容系统化和形式多样化之外,应根据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探索与之相适的始业教育的实施方式。艺术类学习通常处于较轻松自由的氛围,交流是提升思想和学习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学校定期举办丰富的交流活动,包括科创展览、学术讲座和各类设计竞赛,采用鼓励引导的方式,尽可能地吸纳研究生新生加入,促成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的良好氛围,并让他们能够尽快地融入到新的学习环境中。其次,除了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讲座活动,艺术设计的学习不能缺少阅读的积淀和交流探讨带来的启发,特别是对于处于衔接阶段的研究生,阅读积淀和交流探讨是未来学习的重要铺垫。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以接收到新式多样的思想;学生主动地与学者、教师之间的沟通,以受到不同层面的启发和认识。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引导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拓展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点滴的积累对于未来做研究和做设计都有积极的意义。

六、结语

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出发点范文5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模式 探讨 地理

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研究性学习活动有15个必修学分。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给出的定义是:“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此,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观。作为学习观,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它反对被动地接受、继承、记忆知识,主张学生主动地理解、应用、探索、创新知识,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在研究性学习情境中,学习者以问题解决为主要的内容,以发展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要目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不论是作为一种学习观念还是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问题性、探究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明显特点。研究性学习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使他们在自主学习和探索中获得新的学习体验。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涉及面极广的科学,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形成复杂系统,是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性学习所涉及的有关生活、环境、产业发展等课题,都与地理学科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从地理学领域来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学科方面的优势。

一、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涵

对于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目前还没有比较明确和准确的界定,有人认为只要是在地理课上进行的,或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属于地理科学范畴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地理研究性学习,例如,“地理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模拟地理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地理信息,应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其因果联系,并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与建议”,此类概括没能体现出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来源广泛的特性。还有人认为“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广泛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采用探究的程序和研究方法,发挥地理学的专长,以人地关系的协调共生为准绳,通过体现地理科学的哲学、科学、应用和教育价值,以达到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创新和实践能力目的的研究性学习”,此类概括又过于宽泛,没有突出地理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

地理学是研究人与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从学科的特点看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其思维方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研究立意注重于“人地关系”,研究角度上偏重于“空间结构”,因果分析上注重“综合性”集成,同时还需运用“前瞻性”思维来预测某种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发展前景。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及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特性,笔者认为: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在地理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与地理环境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应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分析事件的因果联系,并使获取、分析、运用地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的学习方式或学习活动。

二、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

1.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的原则。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一是要遵循乡土性原则,为了方便学生对所选题目开展有针对性的探索,学生必须对所选题目的背景知识及关联资料有一定的了解,在选题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来进行,这样不仅有利于资料的收集和进行实地的考察,而且所探索的问题也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二是要遵循实践性原则,《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地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学习直接经验的途径,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要遵循探究性原则,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上学习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用地理思维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并由此发现值得去探索和研究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调查、研究、分析身边地理现象的规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地理学科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1)与高中地理教材理论有关的内容。高中地理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可以考虑作为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题目,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可以引发“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与住宅小区楼距的关系”问题,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以引发“气候与当地农耕制度的形成”问题,工业区位的选择可以引发“影响某厂、矿布局的因素分析”,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引发“某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河流的综合开发可以引发“某河流水的污染及治理”等。这些问题都可以结合当地的实践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并辅以查阅资料等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将教材理论引延成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理解,强化感性认识,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此外,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某些知识的原理和规律,可以培养学生对复杂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2)与生活环境有关的内容。新一轮的地理课程改革强调要“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用身边的地理知识”。因此,学生在选择地理研究性课题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如“学校周围的噪声污染与治理建议”、“家乡交通方式的变化”、“某类农作物地域性分布的成因分析”、“使用一次性餐具对环境影响的调查”、“某城市气候热岛问题考察”,“某类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与种植的关系调查”等。通过对身边的地理问题进行探索,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身边与地理学科有关的问题,并让学生亲自走访调查、动手实验等亲身实践来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地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和合作。

三、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1.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要细化。地理研究性学习目标的细化,能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可达成性。例如,“某河流的环境污染及治理”专题,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如下内容:河流污染物种类、污染源;水样送检所需要的化学实验条件及方法;当地居民及有关部门对河流水污染的态度;河流水质与居民的健康关系;河流两岸的绿化情况,存在的问题;可借鉴的治理措施。

2.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要明确。作为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在活动开始之前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如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研究性学习的乐趣和方法;在调查、测量、访问、实验时要踏实、严谨,力求获取准确的信息;同项目组(以5人为宜)的成员既要有明确的分工,又要有密切的合作;利用多种媒体(书刊、网络、影像等)查阅相关信息时,要学会加工整理信息;研究结论要有新意、要有自己的观点,避免抄袭。

3.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不宜太大或太空。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在其课程目标中提出让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此外,研究性学习本身也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联系,但有些学生在选题内容上涉及面大而全,选题后却无法进入实践、体验环节,最终只能通过查阅资料,整理加工信息,这样极易出现抄袭他人成果的现象。例如,《关于环境污染的研究》课题,选题的出发点很好,有现实意义,但由于环境污染的问题很多,实施起来难度比较大。因此,在选题上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拟定,尽可能做到要小而专,如上述题目可改为《某河流水污染问题的研究》。

四、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根据高中阶段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结合地理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可采用下列方法:

1.实验观察法,此类方法主要用于自然地理方面,需要借助有关的实验、分析有关数据,来寻找答案。如水和沙的热容量、石灰岩的溶蚀、水的污染、大气环境的污染、土壤的肥力、天气的各种现象等需要通过实验获取数据来解释其成因等。

2.野外考察法,这是地理研究的一种常用方法,无论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还是经济地理学研究,都比较常用。一般分为室内准备、野外实地考察和总结研究三个阶段,常用于对旅游资源、土地资源、地质地貌、水文、区域规划等方面的研究。

3.资料信息整理法,利用书刊、报刊、网络等手段搜集各类文献资料、地图和统计图表,然后进行整理、分析、研究,从而得出结论。

4.技术经济论证法,常用在生产布局和村、镇、城市规划中,先将布局和规划中技术上的可能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结合起来,对各种方案进行对比论证,然后选择最佳区位和方案的一种研究方法。

五、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提出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是:问题创设阶段实践和体验阶段表达和交流阶段。笔者认为,在问题创设阶段,既可以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也可以由教师提供参考问题,关键是要组织人员对拟研究的问题进行审核,以避免问题过于宽泛和缺乏实践环节。当研究问题及指导教师拟定后,教师在地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起组织者、指导者、学习者、管理者的作用。表达和交流阶段是地理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要提供时间、场地给学生,表达的形式除了撰写调查报告、搞展板、出墙报外,最好能安排口头报告会,这样不仅能使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其他同学分享成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辩证思维。

本文通过对海南十六所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情况的调研,结合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拟定了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见图1)。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周积云,吴忠喜.探索.体验.成长[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5-13.

[3]袁维新.论研究性学习活动方式的特征[J].浙江教育科学,2001,(2).

[4]吴永军.关于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再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0).

[5]全疆发.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改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6):26-27.

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出发点范文6

山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陆宏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的必修课程,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科研领域中一个崭新的课题,为了进一步阐明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范畴,在此首先讨论一下研究性学习的几个特点。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重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能是对校外各处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纯思辨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2.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学手动脑的实践过程,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旧接受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正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学生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的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是指构成研究性学习的各要素与实施过程所涉及的要素之间的非封闭性,集中体现在学习内容的开放、学习时间的开放。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学科知识的巩固、运用和验证的学习,也有来自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学习,还有来自社会问题和学校常规教育等等方面的学习,这些学习内容完全开放在学生的面前,充分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学习内容的开放,使得学习时间的开放成为可能,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按自己的学习需要、学习速度和计划,适时地选择参与学习的时间,相对于学科学习而言,研究性学习显然拥有更为开放的时间。

4.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由于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生面临的是复杂的综合性问题,这就需要依靠学生的供应价格智慧和分工协作。这时,协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协作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了解不同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协作。这种交流、协作包括交流、协作的精神与交流、协作的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有多种角度,由于人们所选用的参照标准不同,角度不同,因此对它的设计有不同的表述,本文主要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学习评价等四个方面,对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加以设计。

1.学习目标的设计

作为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相互补充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具体设计,同样可以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标的特征作为参照物,甚至直接将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批评意见作为设计研究性学习目标的依据,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难以达到的范畴构建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据此可以推断,研究性学习目标的设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

首先,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互补性。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重视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则不以系统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追求,它是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欠缺和研究性学习自身所长为主要追求。

其次,是学习目标自身的根本性。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思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是十分相似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时选择的内容是以知识的基础性为生根标准的,愈是能够成为今后学习基础的,就愈有选择的价值;同样,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也是愈具有根本性、一般性,就愈具有广泛迁移的价值。所以,在确定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时,除了上面所说补充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不足外,在不足之中更要突出这种根本性,即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所必需的因素。

2.学习内容的设计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最根本的特点在于它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区别,即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是以间接经验——系统化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为基础的,而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则是以直接经验——通过实践获得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为基础的。因此,同样是学习信息技术学科范围里的内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注重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原理和技能,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却注重使学生应用这些原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坚持这一根本区别的前提下,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便可以在相当宽泛、相当灵活的范围之内加以选择。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和设计,主要是体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原则,没有一定要达到的绝对标准和程度,而是视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条件灵活处置把握。例如同样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内容,擅长编程的学生可以选择缩写程序去查询实际的数据库信息,擅长网络知识的确学生可以选择网络并行数据处理、网络防火墙等内容进行研究,这些选择都是合理的,都能够有效地体现和达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没有高低之分。

3.学习策略的设计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是沟通学校与社会、书本与实际、人与自然的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与通过间接的传授途径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是通过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完成的、是对于现实的感受和认知。同时,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一方面需要学生情绪、情感的参与,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的情感发展和新的情感获得的过程。情绪和情感的获得会对学生的认识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信息技术书本学习所不能比拟的。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浩劫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选择观察或调查对象,进行查询资料、操作与制作等活动,汇集、交流学习成果等。实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自主性,不仅要求教师要从思路、活动空间和时间上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组织学习活动的目的,同时还要求教师不必拘泥于课堂教学或其它程序规则的限制,自主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4.学习评价的设计

评价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指,在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系统地收集信息,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对学习中所引起的学生认知行为上的变化,在定性、定量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为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总是呈现出种种阶段性结果,它们既是总结果的分支,同时又是学生在学习中预测总结果的反馈体。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非常重视阶段性结果评价,即在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设定考查学生的不同能力:

(1)在课题设定阶段,考查学生设定课题的能力;

(2)在收集相关资料、调整研究方案阶段,考查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

(3)在开展课题研究阶段,考查学生的课题探究能力;

(4)在自我评价阶段,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5)总结、汇报、交流阶段,考查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等等。

三、信息技术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例

信息技术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开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最好是由学生自己选题,教师也可以推荐,凡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各方面的应用,进一步探讨信息技术原理等有关的项目都可以。根据课题的特点,可以在实验室内做实验,可以到社会上做调查,到科技馆去参观,也可以上网检索资料,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倡学以致用的精神,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本文以“校园网站的设计”为例,对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作一简要叙述。

1.研究课题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让学生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懂得校园网站的设计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要想作好就必须不断学习和研究新知识、新技术。只有将教育同信息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校园网站建设的发展之路。

2.研究课题的内容

校园网站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定位校园网站的主题和名称:设计一个校园网站,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定位校园网站的主题和名称。(2)确定校园网站的栏目和版块:网站的主题确定后,就要考虑栏目的设置问题,可以把主题按一定的方法分类并将它们作为网站的主栏目,主题栏目个数在总栏目中要占绝对优势。(3)校园网站的整体风格和创意设计:风格是指校园网站整体形象给浏览者的综合感受,网络是独特的,是校园网站不同于其它网站的地方。创意是校园网站生存的关键,这里所说的创意是指校园网站的整体创意,因为这个创意而产生这个网站。(4)校园网站的链接结构:校园网站的外国链接结构是指页面之间相互链接的拓扑结构,它建立在目录结构的基础之上,但可以跨越目录。(5)校园网站的页面设计:包含网页色彩的搭配、网页字体的设计、网页中表格的运用等。(6)校园网站的首页设计:校园网站的首页,就是用户进入校园网站看到的第一个网页,首页是网站的门面,首页的设计对一个校园网站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用户对校园网站的整体印象,甚至可以决定校园网站的成败。

3.研究课题的实施

该课题的实施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

阶段Ⅰ:准备和指导。安排一节课,介绍开展该课题研究的意义、大致课程和注意事项,然后将课题布置给学生,同时展示校园网站设计的实例。

阶段Ⅱ:设计方案,开展研究。让学生上网收集资料,观察各个学校的现有网站,进行创新设计,然后动手进行上机实验,开展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在研究的基础上,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研究报告。

阶段Ⅲ:评价、交流。在教师阅读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4.研究课题的评价

在对该课题研究报告的评价中,可以采用定性的评语式评价与定量的记分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语式评价主要指出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特点和有创意的地方,记分式评价则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查研究成果报告的质量:

Ⅰ内容:包括设计的全面性和分析的正确性;

Ⅱ方法:包括方法的科学性和资料的多源性;

Ⅲ书写:包括结构的规范性和语句的通畅性。

其中Ⅰ、Ⅱ两点重结果,而Ⅱ点主要考查研究过程,为了突出研究过程的独创性,还可以设计附加分,与以上三点不挂钩,重在考查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是否有独特的观察视角、选用知识是否超前,所用方法是否独特,能否有合理的奇思妙想。

参考文献

[1]安桂清《研究型课程控微》《课程·教材·教法》2000.3

[2]钟文芳《研究型课程的定位、特点及实施中的难点问题》《课程·教材·教法》2000.12

[3]丁玉祥《物理教学中研究性主题活动设计》《课程·教材·教法》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