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和会计区别范例6篇

会计电算化和会计区别

会计电算化和会计区别范文1

近年来,无论在教学还是在学术研究领域,人们总是将会计信息化和会计电算化相混淆,认为两者是同一概念,没有实质区别,可以替换使用;也有人认为会计信息化的概念优于会计电算化,但不知道优在何处,只是在朦胧中意识到会计信息化可能会替代会计电算化。笔者认为搞清楚两者的来龙去脉,对两者加以正确的区分,有利于教育教学、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与定位甚至学术机构的确切命名。

一、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概念的由来与含义

1979年,计算机应会计工作在我国拉开了序幕,当时人们的认识就是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会计领域能够有效地提高会计的工作效率,学术界并没有提出一个权威性的概念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1981年于长春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问题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的概念。

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含义是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领域,用会计软件指挥各种计算机替代手工完成,或手工很难完成、甚至无法完成的会计工作的过程。

2005年8月,由《会计之友》杂志社承办的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山西太原召开。会上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理念,与会专家就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用“会计信息化”可以更好地概括“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以进一步提升“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水平。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与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理,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看到,两个概念是人们在不同时期、信息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来的。

二、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

应当看到,没有过去20多年会计电算化所积累的丰硕成果,今天的会计信息化也就无从提出与研究。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没有划定的边界,只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其在会计领域应用深度和范围的不同而在认识上产生了飞跃,两者都以信息技术为特征,所不同的是,由于在不同时代所依托的信息技术迥异而使其各自应用的外延和内涵产生了较大的区别。

(一)信息技术环境的区别。人们通常所说的信息技术不是单纯的一种技术,而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信息感测技术等组群技术的简称。会计电算化阶段,人们谋求能够开发出解决会计领域的单项工作或整体核算工作的软件,从而帮助会计工作人员实现劳动力的解放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硬件方面则主要以单机环境或F/S(文件/服务器)架构为主,很少涉及网络通信技术和感测技术。会计信息化阶段,人们需要研究和开发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乃至决策支持等诸多子系统于一体的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属于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子系统,这个阶段的MIS(管理信息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SCM(供应链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等产品和概念的提出无不建立在网络和通信技术基础之上。

可见,电算化和信息化都应用了计算机技术;电算化较少使用网络通信技术,信息化则更多地依赖于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电算化几乎没有用到感测技术,信息化则会随着其发展越来越多的使用诸如条码感测、智能感测等感测技术。

(二)系统地位层次的区别。会计电算化主要服务于财务部门的核算与管理,属于部门级应用;而会计信息化则是企业信息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会计信息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除了服务于财务部门外,还要为信息管理层、决策支持层和决策层提供服务,属于企业级应用。

(三)系统目标的区别。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是人们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而提出的差异概念。会计电算化以解放生产力,提高工作效率为出发点,首先强调的是会计数据处理的规范化,改变手工会计的不规范现实,要求会计软件的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按照我国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规范操作,立足于财务报告的规范生成;而会计信息化则更强调会计输出结果的效率和增值性,这种增值效应依赖于网络环境下会计数据的快速搜集、实时传递以及对不同层次数据的深加工。会计信息化的成效依赖于会计信息输出的多元化研究。

(四)信息输入的区别。会计电算化条件下输入系统的是记账凭证,数据主要由财务部门自己输入;而会计信息化的大量数据可从企业内外其他系统直接获取,同时可以预见,随着原始凭证标准化问题的解决以及网络安全技术的日臻成熟,经过数字签名的原始凭证会直接进入会计信息系统。

(五)数据处理的区别。会计电算化主要通过批处理方式处理业已发生的数据,而会计信息化使实时处理数据成为可能。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企业的业务部门通过Intranet(企业内部网)协同工作,所产生的各类数据信息存储于系统集成的数据库中,企业信息的内部用户可以通过对数据库的实时访问,对数据进行实时处理。

(六)信息输出的区别。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信息的输出主要有显示、打印、磁盘等方式;信息化环境下,内部需求除了上述方式以外,更多的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信息传递与共享,通过授权、划分权限级次,企业内部各个机构、部门从信息系统上直接获取。随着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深入研究以及B/S(浏览器/服务器)体系架构在大型系统中的逐步推广和应用,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Internet上公布其财务信息。

三、区别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意义

会计信息化的概念提出以来,学术领域、教学领域都在同时使用这两个概念,造成的结果是人们疑惑丛生,疑惑之余只能盲从,继续盲从会导致企业无法正确定位自己的信息化进程、教学概念继续模棱两可、学术机构不能正确定位自己的研究和工作方向,上述结果最终会影响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一)有利于澄清教学中的模糊概念。目前,计算机会计教材比比皆是,名称不一,有会计信息系统、计算机会计学、会计电算化、电算化会计、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等诸多称谓,笔者不反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宗旨,但教学过程的授者是教师,受者是学生,名称和概念过多会导致授受双方无所适从,会使教学缺乏说服力,也会使学术研究缺乏统一的认识和思想,这可能是会计信息系统教材参差不齐、内容相左的重要原因。会计信息系统结合了信息论、系统论的思想,吻合了会计信息化的概念,适应了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趋势,是计算机会计教材名称的首选。

(二)有利于企业正确定位自己的信息化进程。企业信息化进程受制于信息技术的发展,1979年我国开始搞计算机会计的试点,1983年国务院成立了电子振兴领导小组,直至1990年国内才推出第一批品牌的会计软件,可以说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一个企业能够拥有自己的计算机硬件,找到合适的会计软件已属不易,不存在网络大规模的应用和遍地开花,而且这十几年的时间里企业的计算机会计确实是只在会计电算化阶段徘徊,软件生产厂商开发的会计软件业主要停留在会计电算化上,即能够用软件替代手工完成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工作,阿尼塔・S・霍兰德所谓的“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是手工会计的翻版”即是这个意思。20世纪末本世纪初,随着大中型、分布式数据库逐步应用于国内信息处理领域;随着F/S(文件/服务器)逐步向C/S(客户机/服务器)、B/S(浏览器/服务器)体系架构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ERP产品推出,特别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有实力、有能力取得上述技术与服务以后,计算机会计脱离了“信息孤岛”时代,进入了集成财务、生产制造、供应链、人力资源、经营决策的企业信息化时代,会计信息系统不再是孤立的系统,会计信息系统不再单独地服务于部门需求,会计信息会随着更准确的输入、更深层次的加工、更实时的处理以及满足了更多样的需求而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增值服务。

当然并非所有企业都适用C/S、ERP,所有企业都应该对自己的信息化程度进行正确定位,无论企业规模大小,无论企业的硬件架构和所选用的软件层次如何,不可否认的是企业一并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可见,会计信息化取代会计电算化已是趋势使然。

会计电算化和会计区别范文2

当前,为配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西部地区各地政府本身也为了抓住这一性机遇,在宏观上都在从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积极努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本地区发展水平。但对于苦苦支撑着西部地区脆弱经济的企业来说,由于历史原因,大都是解决就业人口较多的国有企业,包袱重,资金少,技术水平低,面对东南沿海及外商资金的涌入,我们如何寻求自己的发展道路,提高竞争力是决定此次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否真正成功的关键因素。在西部地区企业中,虽然面对的困难因素较多,但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是企业的管理水平,20世纪5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为取代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泰罗管说”的“科学管理”认为:“管理的重心在于经营,经营的重心在于决策”。而企业管理决策主要依靠的是信息,企业经营决策中依靠的信息90%来源于企业会计信息。就,我国企业(特别是西部地区)会计大都还在沿袭原来的处理,手工操作,重复劳动,效率低下,即使采用电算化,也未从实质上解决会计信息化问题。会计提供的信息未能及时、有效的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在通过笔者对西部许多企业会计电算化现状调查基础上,本文主要针对西部地区企业如何加快自身会计信息化进程,提高管理水平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信息对于处于激烈竞争中的企业来说,其作用已毫无疑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以高技术产业为核心的经济形态,我们称之为信息经济(1982年,奈斯比特《大趋势》)或知识经济社会(1990年,联合国相关机构)。1996年,世界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将其定义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之上的经济”,首次提出并强调了信息和知识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我国,人们对知识经济的提法早已不再陌生,我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并正积极地适应和参与、融入到这场无形的变革中。经济进程中高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越来越大(大于27%),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高技术不但创造新的群,而且已经扩散到农业。“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对会计工作的要求也相应越来越高。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必然导致会计的一些基本理论、报告体系、职能、方法进行重构。IT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必将对电算化会计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及挑战。管理方法的变革必将要求企业建立完整的高效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于西部地区企业来说,更应紧紧抓住目前的机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到真正认识信息的作用,利用信息,建立起高效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利用高手段,实现管理方式的变革,以在当今激烈残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西部地区企业会计电算化现状

我国电算化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有了几百万家企事业单位在会计工作中使用了机(其中一部分已经建成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靠计算机有效运行完成记帐、算帐、报帐任务。并且已组建了几百家专门开发和营销会计软件的专业公司。但是通过笔者对西部地区企业调查后发现,西部企业在会计电算化方面由于以下原因,目前其现状还不尽人意。

首先,起步较晚,我国电算化事业是于文革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一切经济活动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计算机就开始在会计中应用,而诸如美国等西方国家则更早在1965年就陆续建成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70年代又研制出决策支持系统,从80年代开始人工智能又引入了决策支持系统。而西部企业由于信息相对较为落后,又未处于当时改革开放的前沿,所以其电算化基本是在近几年才开始的,许多企业基本于1995年才开始,并且普及率较低,多数单位也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这与沿海发达地区及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相当规模及拥有完整、领先的技术支持相比较,西部企业电算化目前大都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对其重要性认识及电算化质量都不尽人意。

其次,人们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许多企业对信息技术及信息经济漠然视之,不愿在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上投入资金,即使企业效益较好的单位也是如此,许多单位仅仅几台计算机,大都应用于打印文件(特别是一些极具潜力的中小企业),更不用说建立企业内部局域网以及注册自己的网站,所以电算化普及率还不高。许多企业只是应付检查或流于形式,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方面都未从实质上解决问题,所以,即使进行电算化其核算技术也相对落后,根本未能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来提高企业运作效率。这在我国企业中都普遍存在,特别是在我国中西部地区。

再次,我国目前信息技术本身处于人才匮乏及技术上相对较为落后的地位,这也制约着我国电算化事业的发展,而现有人才基本集中于沿海及经济较发达地区,对西部地区电算化人才十分匮乏,企业本身也不注重培养及留住人才。

当然,政府相关部门的正确和积极引导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财政部制定的宏观政策下,如何制定适应本地区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措施也是西部开发中西部地区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未来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及对目前电算化现状的冲击

传统会计模型是建立在传统经济分工及经济理论上的,是同工业经济社会环境及手工处理技术相适应的。在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模式、经营活动、工作重心都将发生变化,都将对传统会计、管理模式发生冲击。具体表现在对信息成本的核算、人力资源的开发与计价,会计流程、会计报告、会计理论的变革等,我国学者已经在这些方面提出了许多见解。这里主要探讨信息经济社会随着IT技术对经济生活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相应对会计处理方法的新要求并同时引起的管理方式变革。西部企业更应时刻关注这些变化,以随时加以调整。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的各方面新的要求的满足提供可能性。20世纪50年代以来,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计算机的出现很快就应用于会计业务处理。人们从此就着手开始如何完善会计业务的计算机处理,至今已经有上千种会计核算软件为会计工作服务,这大大地提高了会计业务的处理效率及效果。特别是的出现,使人们能够很方便地通过局域网、广域网、互联网实现数据共享,远程数据传输与查询。传统会计的手工凭证、帐簿将完全被电子凭证、电子帐簿所取代;相应的帐务处理程序也不复存在;跨国公司的远程管理、网上交易、电子货币、数据银行、虚拟企业等一系列知识经济的新将对我们现行的电算化产生更加深远的。而现行的电算化技术大都停留在按传统会计模式进行组织核算,只不过是借助于计算机这一工具而已,特别是在我国,这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新要求。而目前,会计界对经济进程中的一系列新的管理模式及结算形式的会计核算及管理还未来得及对传统会计模式进行改革,所以,研究这些变化,结合会计学科的特点,对会计的先行理论体系,操作规程进行彻底的变革也势在必行。今后开发的会计软件功能也将越来越强大,核算更加规范化,智能化。

根据以上所述及结合实际,我国会计电算化如火如荼,方兴未艾。面对新技术的浪潮及人们不断提高的要求,今后会计电算化事业将呈现以下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对西部企业目前的会计电算化现状乃至我国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企业应随时关注这些变化,以在信息化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变化

首先,我们将改变传统的思维观念,信息化的提法将不再陌生,电算化信息系统不仅仅是借助于机作为工具来解脱人员的手工繁琐重复的劳动,他们将相互促进,相互,不断共同。信息技术不断影响人们的生活,也将对会计带来一些新,通过计算机实现会计信息系统及通过实现数据信息传输与公开是信息化的必然。银行、、国家、投资者、职工以及母公司与子公司、分公司、关联公司,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等对会计信息的需求都能够通过信息技术随时随地得到满足,而这些都是会计信息化的必然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与成熟,电算化范围将会渗透到会计工作的方方面面,从最基础的会计信息核算到信息查询、会计数据管理、数据传输、信息披露都将通过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提供;其次,会计系统信息化的单位将逐渐扩大,我国已经明确提出到2010年力争使80%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电算化,随着IT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个比例还将扩大,若我们的企业不积极参与并投身于这场变革中,将遭遇残酷无情的淘汰,这个事实通过近几年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得到证明。

(二)软件功能、特征的变化

总体特征将是会计软件从核算型向管理型、决策型、智能型转变。首先,这个变化表现在信息系统功能上的综合化和技术上的集成化,如以上所述,以后的软件将渗透到会计工作的方方面面,供、产、销各个环节,企业将建立与之相关的决策支持系统、内部控制系统、系统。所以必须通过系统集成技术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综合化、集成化的统一的信息系统;其次,软件功能表现的管理一体化,通过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反映和监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人、财、物的各项耗费,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机构、企业内部各部门、企业与各管理部门、企业与税务部门等之间都能够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信息的网络化和智能化将进一步提高;再次,信息系统将逐渐国际化,随着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也越来越关注本国经济的国际化接轨进程,各国、各国的各个部门、各团体、企业之间都将通过国际信息网实现数据共享,对于各企业之间的合作,对相互间的财务会计数据的需求都会通过相应的网络技术提供,如国际互联网,即我们早已熟知的信息高速公路。到那时,人们之间由于信息技术而联结为一体,经济一体化而使全球成为一个经济村。综上所述,会计软件的功能将更加强大,为了满足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分析的需求,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将明显加大;为了满足各个方面的要求,提供的数据也会更加细化;为了有效支持预测决策的实施,软件还能提供对各项数据进行多维分析与观察。软件的智能化逐渐成熟。

(三)软件开发及软件市场的变化

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初期,大多是开发与应用结合在一起。在我国,1988年以后,通用化、商品化软件市场逐渐形成。随着管理型、决策型软件的发展,软件开发、设计的难度不断加大,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经济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会计软件更新的节奏加快,有时一代产品刚问世,就要组织技术力量按新的技术条件及管理制度开发新一带产品,这对专业的软件公司的技术含量、资金规模都会有更高要求,而基层单位自己组织力量开发基本上已不可能;软件的开发与安装日益规范化和工程化。随着软件的买方卖方市场的逐步形成及商品化软件日益增多、日趋成熟、维护队伍的日益壮大,商品化软件市场将全面形成。

三、加快西部地区企业会计信息化进程策略分析

结合上述经济及信息技术的新特点,西部企业电算化事业面临的任务是相当繁重的,我们必须结合实际,寻求自身的发展之路。

(一)政府从宣传及法制上提高电算化范围

目前,在我国西部地区已经使用计算机的单位占企事业单位总量不超过10%,而根据1994年财政部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到2000年力争达到40%~60%;到2010年,使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电算化。这是一项非常宏伟而艰巨的任务,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已基本达到或超过该指标,而西部地区就目前基本只有一些上市公司建立了自己的会计信息系统,其他企事业单位只有极少数实行电算化。为此,西部地区各级地方政府应首先从宣传上提高各单位负责人和财会人员的认识,为了适应企业化管理及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必须尽快实现会计数据的信息化,加强管理规范,还可从实际工作中选择应用较好的单位进行经验推广;从相应规章制度上应协助解决实施电算化的一些实际问题,如资金、软件的选择、人员的培训等,应定期制定目标,使电算化工作普及化、制度化,当然还可对当年信息化建设的单位在税收政策上予以照顾;政府本身应积极应对信息化革命,可大胆探索,借鉴沿海地区先进经验,制定出一些强制性措施,如报表、帐簿等会计资料的报送。

(二)企业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

政府从宏观上引导,各基层单位领导从思想上真正高度重视。领导人员必须正视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可对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进行深入考察,了解成功企业的经验,真正建立起自己企业的会计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现代化。即使处在内地,也能快捷地获得信息,以缩小与沿海的差距。要把建立企业完整、高效的会计信息系统当成企业迫在眉睫的事情,从资金、人力方面予以高度配合,企业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化与企业生产核心技术革命一样重要,特别是新《会计法》实施后,加大了单位负责人的财务风险,对于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完整性负责任,单位负责人如何监管本单位财务人员,通过会计电算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企业领导可随时通过信息网对企业财务资料进行查询与监督。当然,企业职工,特别是财务人员更应该积极行动,努力掌握相关知识,积极配合,以促使企业建立起高效、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

(三)大力加强人才培训

会计电算化和会计区别范文3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比较分析

1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概念的由来与含义

1979年,计算机应会计工作在我国拉开了序幕,当时人们的认识就是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会计领域能够有效地提高会计的工作效率,学术界并没有提出一个权威性的概念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1981年于长春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问题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的概念。

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含义是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领域,用会计软件指挥各种计算机替代手工完成,或手工很难完成、甚至无法完成的会计工作的过程。

2005年8月,由《会计之友》杂志社承办的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山西太原召开。会上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理念,与会专家就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用“会计信息化“可以更好地概括“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以进一步提升“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水平。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与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理,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看到,两个概念是人们在不同时期、信息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来的。

2 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

2.1 信息技术环境的区别

人们通常所说的信息技术不是单纯的一种技术,而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信息感测技术等组群技术的简称。会计电算化阶段,人们谋求能够开发出解决会计领域的单项工作或整体核算工作的软件,从而帮助会计工作人员实现劳动力的解放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硬件方面则主要以单机环境或F/S(文件/服务器)架构为主,很少涉及网络通信技术和感测技术。会计信息化阶段,人们需要研究和开发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乃至决策支持等诸多子系统于一体的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属于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子系统,这个阶段的MIS(管理信息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SCM(供应链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等产品和概念的提出无不建立在网络和通信技术基础之上。

可见,电算化和信息化都应用了计算机技术;电算化较少使用网络通信技术,信息化则更多地依赖于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电算化几乎没有用到感测技术,信息化则会随着其发展越来越多的使用诸如条码感测、智能感测等感测技术。

2.2系统地位层次的区

会计电算化主要服务于财务部门的核算与管理,属于部门级应用;而会计信息化则是企业信息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会计信息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除了服务于财务部门外,还要为信息管理层、决策支持层和决策层提供服务,属于企业级应用。

2.3 系统目标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是人们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而提出的差异概念。会计电算化以解放生产力,提高工作效率为出发点,首先强调的是会计数据处理的规范化,改变手工会计的不规范现实,要求会计软件的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按照我国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规范操作,立足于财务报告的规范生成;而会计信息化则更强调会计输出结果的效率和增值性,这种增值效应依赖于网络环境下会计数据的快速搜集、实时传递以及对不同层次数据的深加工。会计信息化的成效依赖于会计信息输出的多元化研究。

2.4信息输入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条件下输入系统的是记账凭证,数据主要由财务部门自己输入;而会计信息化的大量数据可从企业内外其他系统直接获取,同时可以预见,随着原始凭证标准化问题的解决以及网络安全技术的日臻成熟,经过数字签名的原始凭证会直接进入会计信息系统。

2.5数据处理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主要通过批处理方式处理业已发生的数据,而会计信息化使实时处理数据成为可能。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企业的业务部门通过Intranet(企业内部网)协同工作,所产生的各类数据信息存储于系统集成的数据库中,企业信息的内部用户可以通过对数据库的实时访问,对数据进行实时处理。

2.6信息输出的区别

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信息的输出主要有显示、打印、磁盘等方式;信息化环境下,内部需求除了上述方式以外,更多的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信息传递与共享,通过授权、划分权限级次,企业内部各个机构、部门从信息系统上直接获取。随着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深入研究以及B/S(浏览器/服务器)体系架构在大型系统中的逐步推广和应用,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Internet上公布其财务信息。

3 区别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意义

3.1 有利于澄清教学中的模糊概念

目前,计算机会计教材比比皆是,名称不一,有会计信息系统、计算机会计学、会计电算化、电算化会计、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等诸多称谓,笔者不反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宗旨,但教学过程的授者是教师,受者是学生,名称和概念过多会导致授受双方无所适从,会使教学缺乏说服力,也会使学术研究缺乏统一的认识和思想,这可能是会计信息系统教材参差不齐、内容相左的重要原因。会计信息系统结合了信息论、系统论的思想,吻合了会计信息化的概念,适应了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趋势,是计算机会计教材名称的首选。

3.2 有利于企业正确定位自己的信息化进程

企业信息化进程受制于信息技术的发展,1979年我国开始搞计算机会计的试点,1983年国务院成立了电子振兴领导小组,直至1990年国内才推出第一批品牌的会计软件,可以说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一个企业能够拥有自己的计算机硬件,找到合适的会计软件已属不易,不存在网络大规模的应用和遍地开花,而且这十几年的时间里企业的计算机会计确实是只在会计电算化阶段徘徊,软件生产厂商开发的会计软件业主要停留在会计电算化上,即能够用软件替代手工完成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工作,阿尼塔。S.霍兰德所谓的“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是手工会计的翻版“即是这个意思。20世纪末本世纪初,随着大中型、分布式数据库逐步应用于国内信息处理领域;随着F/S(文件/服务器)逐步向C/S(客户机/服务器)、B/S(浏览器/服务器)体系架构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ERP产品推出,特别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有实力、有能力取得上述技术与服务以后,计算机会计脱离了“信息孤岛“时代,进入了集成财务、生产制造、供应链、人力资源、经营决策的企业信息化时代,会计信息系统不再是孤立的系统,会计信息系统不再单独地服务于部门需求,会计信息会随着更准确的输入、更深层次的加工、更实时的处理以及满足了更多样的需求而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增值服务。

当然并非所有企业都适用C/S、ERP,所有企业都应该对自己的信息化程度进行正确定位,无论企业规模大小,无论企业的硬件架构和所选用的软件层次如何,不可否认的是企业一并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可见,会计信息化取代会计电算化已是趋势使然。

3.3有利于学术机构名称和职能的正确定位

会计电算化和会计区别范文4

一、会计信息化和会计电算化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指的是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中,完成会计实际工作。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存在以下根本区别:1、会计目标的区别。会计电算化是实现核算会计业务的计算机处理,会计信息化是实现会计业务全面信息化,充分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与企业管理和人类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信息系统。2、技术手段实现上的区别。过去的电算化以单纯的计算机技术为主。现在的信息化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技术为主。虽然在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网络的模式,但是这种局部网络不是真正的互联网,它有一个局限性的范围,并把自己的系统与外界进行分离。3、功能范围上的区别。会计电算化以实现业务核算为主,会计信息化不光是进行业务核算,还包括会计信息管理和决策分析,并根据信息管理的原理和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4、系统地位上的区别。会计电算化是财务部门的事务处理,按计算机的概念来说,是一个部门级的概念。而会计信息化的地位,则是企业业务处理及管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系统层次上,过去是以事务处理为主,现在还包括信息管理层、决策支持和决策层。

二、会计信息化的特征

1.信息化会计信息系统是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等现代技术构建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是构建会计信息化的技术基础和信息平台。会计信息化涉及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实务工作、会计教育和会计管理等所有会计领域,是对会计进行的系统而全面的发展;会计信息化是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预测与决策的全面信息化,是根据信息管理的原理和信息技术对会计流程和会计模型的重构。建立的会计信息系统是可以随时存放会计信息的资源库。

2.开放性“开放”在信息科学中表示为能使任何两个遵守共同的数据参考模型和有关标准的系统进行连接。开放的非线性系统,能够从外界不断吸取能量,借助外力实现自身的跃变。不开放,系统间的信息流通就不顺畅,进行交互式的活动更是无从谈起。随着Internet和电子商务的日趋成熟和发展,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数据处理高度自动化,会计信息资源高度共享。现在基于Internet/In ranet的开放式ERP,提供的信息不仅向企业内部各部门开放,也有控制地向企业外部开放,从而财务信息可以在原始凭证的步骤上就实现实时动态化。通过Internet可以使会计信息系统和企业内外有关系统(如证监会、银行、税务、企业)实时交换数据,相互获取信息,会计信息系统将不再是信息孤岛,它将逐步成为开放的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3.智能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电子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数据及程序等有机结合的应用系统。它不仅具有核算功能,更具有控制功能和管理功能。因此,它离不开与人相互作用,尤其是预测与辅助决策的功能必须在管理人员的参与下才能完成。所以,会计信息系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模拟手工方式的“傻瓜型”系统,而是一个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具有智能化和人性化的特点。

三、会计信息化的内容

1.会计基本理论信息化在信息环境下,如何适应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的需求,如何构建信息社会和信息化会计基本理论问题,是目前会计界正在探讨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传统会计理论体系。根据信息社会的特点,在会计基本前提、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会计职能、会计任务、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报告原则等方面形成新的会计理论体系,并将这些新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容在会计信息网络系统中公示,使会计基本理论在开放式的会计信息化环境下进行研究和探讨,便于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2.会计工作信息化会计工作信息化主要是按照会计信息化的要求,重整会计账务处理流程。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包括企业会计组织机构、会计工作岗位设置、岗位职责、会计人员职责、会计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显然,会计理论体系的变革与信息技术手段在会计领域中广泛运用,对手工会计模型下的会计业务流程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建立在手工会计模式基础上的传统会计业务流程必将进行适应性变革,会计组织机构、会计工作岗位、会计凭证的传递、审核等都将根据新的会计业务流程和新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进行重新设计。会计实务工作的信息化实际是社会信息环境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组织的创新和会计实务工作手段与方法的创新。

3.会计资料信息化会计资料信息化是会计信息化的主要标志,也是会计工作信息化的直接结果。会计资料信息化包括会计数据搜集、加工、处理和会计信息的输出、使用等信息化。

会计电算化和会计区别范文5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手工账务处理;同步;中职;专业业务技能;实训

1会计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实训的必要性

计算机应用已经在各行业普及,要求财会专业学生要与时俱进,在熟悉传统手工账务处理的同时必须掌握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方法。要实现上面的要求,就有必要在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学中,将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进行。

(1)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会计工作也从传统的手工方式步入了电子化、信息化时代。会计电算化的内涵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是时展的必然结果,是会计发展的方向,是会计工作者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2)对于会计从业者来说,掌握了会计知识,熟通传统手工化账务处理并不等于掌握了电算化账务处理。所以,会计工作人员有必要从两种知识技能的区别和联系等方面去全面掌握。

(3)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在最后会计综合实训课教学中,较多进行手工化账务处理的教学,不大重视同时进行电算化综合实训,电算化只是作为一门学科另行教学,而没有真正纳入到最后的综合实训课中。因此,就会使学生在对这两种方法产生认知上的偏见,认为只要熟通传统手工化账务处理,学了电算化知识,就能两手都会。或认为,普及电算化了,传统手工化账务处理已无必要。可见,在综合实训教学时没有对手工和电算化同时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掌握和运用这两种知识与技能都有很大的影响,对学生今后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从上述分析看,中职学校财会专业学生在进行会计综合实训教学时,有必要对两种账务处理同样给予足够的重视:①处理的对象是相同的;②处理的内容都主要围绕账、证、表三大内容进行;③处理流程基本类似:建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所不同的是手工账下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是记账、算账、报账为主的管理,电算化下会计信息系统由过去单一的管理发展成为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管理。因此,应将两种账务处理实训同步进行,分析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及利弊,让学生了解它们是相通的。在相互结合、相互印证的基础上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得到巩固、升华。

通过实际的对比操作,不仅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账务处理的技能,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手工化账务处理并没有过时,它对实现电算化具有指导性的作用。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电算化的强大优势,体会到实现电算化对工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对会计知识进行探索和创新,做到两手都懂,做好两手准备,为日后从事会计工作奠定基础。

2传统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实训的实施

要实现两种账务处理同步实训综合教学,首先,要做好相关的组织、计划工作,包括实训场所、实训设备、实训教材、实训财务软件、专业指导教师等。实训教材资料最好由教研室根据会计综合实训教程的要求组织确定。其次,做好实训前的动员,让学生了解实训的目的、意义,实训的总体安排、要求、措施,明确责任、任务、进度等情况,使学生感到仿佛处在真正的会计工作岗位上。在具体教学中,要随时注意两种账务处理的相互比较,使学生能清楚地理解掌握两种账务处理的共性和区别,归纳、总结、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

通过同步实训对比,使学生明白会计电算化是传统手工化会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并没有改变传统手工会计核算的原理和基本程序,即会计核算仍然要经历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一基本过程,其核算结果应是完全一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运算方式不同。手工会计以算盘或计算器为运算工具,以笔墨为书写工具,通过纯手工实现会计核算,运算和记录的速度慢、准确率、效率低。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和财务软件为媒介,通过人、机对话实现会计核算,运算和记录的速度、准确度高。

(2)数据处理过程不同。手工会计的技术方法虽然经历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但其基本方法、原理和操作步骤都没有本质改变。而会计电算化由于采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算速度快,整个核算(运算)过程形成了一体化,是在传统手工会计基础上实现的一次技术飞跃。

(3)信息存放方式不同。手工会计是将会计信息数据以凭证、账簿、报表等纸质为载体进行书面记录并保存,占用空间大,需要重复抄录,容易出错。在会计电算化中,除原始凭证以纸质文件保存外,其他均是以磁盘、磁带等磁性介质作为存放会计信息数据的载体,占用空间小,查找方便,而且,数据只需录入一次,杜绝了重复抄录产生的错误,提高了工作效率。

(4)信息组织方式不同。手工会计的信息组织方式是应用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各种账簿,即通过先将原始凭证的数据填入到记账凭证,再将记账凭证的数据逐笔登记到账簿的方式完成。而会计电算化的信息组织方式是利用计算机的内在功能和应用软件,将会计信息序时存放在凭证库中,最终完成信息的组织过程。

(5)数据处理起点不同。手工会计条件下,数据处理的起点是原始凭证;而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是以记账凭证作为会计电算化系统数据的起点。

(6)账务处理核算方式不同。手工会计环境中,账务处理由不同岗位的会计人员按照不同的科目,在凭证、账簿和报表中记录、核算。而会计电算化环境中,账务处理转变为数据处理,将手工处理过程简化为将有关数据从“凭证临时文件”转移到“流水账文件”中存放。

(7)查询方式不同。手工会计的查询方式通过手工完成,查询速度慢,查询结果单一,特别是扩展和延伸的分析查询几乎难以实现。而会计电算化则不同,查询过程简单明了,查询速度快,查询量大,而且可以通过计算机的综合运算查出用户所需的各种指标数据结果。

会计电算化和会计区别范文6

二、我国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政府管理的背景

我国政府对电算化会计事业的管理主要是指财政部以及各级地方财政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对企业会计电算化、会计软件市场等的管理。

(一)我国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发展历史概况

十几年前,我国还是一个以计划为主的经济,计划经济的特点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很强,企业是政府部门的附属品,因此,政府部门的推动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80年代初,我国领导人提出了“抓住机遇,迎接新技术革命”的号召,引起了全国的普遍响应,掀起了以微机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应用高潮。一时间似乎不配微机就有一点落后,许多单位微机配上了,但是没有应用,这就带来了80年代中期定点开发会计软件的热潮,形成了政府部门“以点带面,推广会计电算化”的政策,推广会开了不少,但是发展依然比较缓慢。到了80年代末,我国财政部提出了发展通用会计软件的号召,提出了我国会计软件的“十条基本要求”,这是我国第一个会计软件的标准。这短短的十条,为我国会计软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财政部在推动通用化的同时,特别强调了商品化,会计人员在当时不接受商品化会计软件,不太承认软件的价值。1989年,财政部了《关于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提出实行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制度,将“十条基本要求”作为商品化会计软件的评审标准,也是对商品化会计软件的最低要求。

1994年又了《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使会计软件的标准更加细化。1995年,财政部在全国开展了会计电算化初级培训,参加培训的会计人员共200多万人,为会计电算化准备了人才。1996年,财政部又了《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为各单位应用会计软件的全过程提供了解决方案,为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奠定了基础。同时,由于在我国境内无论中资、合资还是外资公司,每年必须向有关部门上缴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会计报表,一些国外软件由于在数据、计算口径方面的原因,以及本地化方面力度偏弱,根本无法编制完成这些报表,除了Daceasy会计软件外,其他品牌国外会计软件都不能在国内销售。

财政部1984年《会计人员工作规则》和1996年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给了会计软件开发很大的帮助,会计准则使统一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给会计软件的开发带来很大的便利。所以财务工作流程相对稳定,也是商品化会计软件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二)政府对我国会计人员电算化培训管理

我国政府对我国会计人员及在校学生的电算化会计的教育培训工作非常重视。从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教育系统首先开始进行会计电算化方面的教学试点,随后一些重点院校开始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方向,财科所等还招收会计电算化方向的生。对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的培训,财政部及各级财政厅(局)和行业主管部门为了推进我国电算化事业发展,制定了会计人员的电算化培训目标,试行会计电算化上岗证,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目前在一些会计电算化应用较好的省、市大多数会计人员参加了初级培训,而且这些会计电算化应用较好的省、市都有一套培训管理办法和一些较好的培训基地,财会及管理软件协会组织也比较活跃,比如江苏省。还有一些专门的有关电算化会计的网站以及专业的电算化会计杂志,如accsoft.com、《会计电算化》等。

(三)政府对我国电算化事业的管理细分

我国政府对会计电算化事业的管理主要分为两方面的,一是对电算化会计软件市场的管理,具体地说就是对各会计软件开发商的管理。为了促进电算化会计的应用普及,规范会计软件行业的行为、确保会计软件的质量、保护最终用户的合法权益,财政部及各级财政厅负责组织会计软件的阶段性评审工作,这就使得我国会计软件的发展初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国外财务软件进入我国之前,我国财务软件开发商有了近10年的黄金时间来发展自己。在国外财务软件进入我国的头几年,由于本地化和服务工作跟不上,使这些软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进入较早和发展比较快的个别软件,还是因为本地化和服务问题,断送了它们在中国的前途或阻碍了自身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SSA企业管理与控制软件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其价格在几十万美元,该软件在我国有上百个用户,应用成功的很少,进一步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外国财务软件进入我国的时候,他们发现国产的财务软件已经占住了脚,这在软件领域是绝无仅有,据不完全统计通过财政部门评审的我国自行开发的会计软件达200多家,且产品种类繁多,在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内拥有一定用户。这些用户为我国电算化会计的普及推广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对会计软件市场的培育管理方面,我国财政部及各级财政部门从80年代中期至今下发了《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关于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财会软件数据接口标准》等相关文件。

另一方面,是对基层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的管理。8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财政部及各级财政部门为了推广和普及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实现“到2000年,力争达到有40%~60%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在基本会计核算业务方面实现电算化;其他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开展面应达到10%~30%。到2010年,力争使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的目标。财政部及各级财政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制定了有关《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

三、现阶段我国政府对电算化会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很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政府各管理机构对电算化的管理不能采用相同的管理模式,管理要有“权变”的思想,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目前在现有的管理模式下政府对我国电算化会计事业的管理主要有如下问题值得商榷。

(一)对企业领导缺少全面的信息化管理思想的引导教育培训管理,只重视基层会计人员的应用培训

企业领导的观念需要改变,在许多企业,企业领导对会计电算化建设缺乏应有的关心和支持,同时企业领导片面地认为企业信息化就是会计的电算化,或是办公的自动化等等,不能全面认识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会计电算化建设的关系。

(二)企业体制及机制的局限

目前,我们的许多企业仍是完全的国有的企业,它们通常具有产权不明晰、权责不明确、政企不分开、管理不科学等特点,没有真正面向市场、真正自主经营,因而缺乏进行信息化的原始动力。另外,有的国有企业虽然改制成了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但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却仍是计划经济的那一套,缺乏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需求。具体地表现为许多企业、事业单位不愿意实施会计电算化,等待主管部门来组织培训、统一购买会计软件。即使单位在主管部门的安排下已经购买了会计软件,也有不少单位不使用会计软件,造成资源的浪费。

(三)未遵循市场对软件进行管理

正确引导会计软件市场方面,对会计软件开发商的管理单一,会计软件开发商是,它应该遵循一般的市场规则,政府对会计软件开发商管理过多,会造成会计软件企业过分地依赖政府管理部门,走“行业推广”的市场策略,同时也是形成政府管理部门腐败的一个根源。所以政府管理部门不要搞会计软件的评优、推荐等活动,同时也要规范一些行业协会。另一方面,政府管理的政策随着的以及WTO的加入已不能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而且限制了国外财务软件进入市场。

(四)会计软件的数据格式千差万别

会计软件的标准制定方面,由于国内财务软件公司多达200余家,数据格式也千差万别,导致同一个企业的财务信息都无法共享,对用户利益造成较大的损害。税收、审计等部门面对的是200多种千差万别的财务信息格式,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税收、审计等部门实现业务过程机自动处理。尽管1998年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分会委托国内软件公司制定了《财务软件数据接口标准》,但是大多数会计软件公司还没有按照这个标准去执行,事实上财务软件数据接口标准的制定是用户对财务软件的进一步要求,财务软件要与不同牌子的企业管理软件配合使用,这就需要有灵活的接口。而制定《财务软件数据接口标准》不能以一个会计软件为蓝本,因为没有一家会计软件能够成为事实上的会计软件标准。

(五)会计电算化证书的效用方面

由于会计电算化的培训、教材、管理、采用的软件、会计软件等方面存在着利益关系,政府管理部门不能处理好之间的关系,使得省与省之间的会计电算化证书互不承认,甚至省与市之间也互不承认。

(六)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后甩账费用较高

有些地方相当于购买一套商品化会计软件的价格,加重了企业的负担,造成很多企业不愿甩掉手工账,手工账本抄电脑账。

四、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的一般策略

(一)加强对领导的信息化管理思想的培训

建立CIO、CEO岗位,促使领导观念的转变和思想的解放,企业的主管部门应充分领会国务院有关“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指示精神,认真抓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并促使企业领导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使其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企业信息化和电算化会计的建设。企业的信息技术主管领导也要善于引导企业领导转变观念和解放思想,使其做自己的坚强后盾。变被动接受领导为主动要求进行信息化改造,对领导的管理思想的和培训是实现企业信息化和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关键。

(二)放开市场,停止政府干预企业经营的行为

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电算化会计较普及,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较好,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推广力度较大,市场较完善,各会计软件公司市场行为也较规范,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电算化会计的应用水平较低,很多地区还停留在低级手工作业或电脑的低级应用阶段,会计软件市场不发达,很多会计软件公司也不在这些地区投入很多精力,政府的市场管理、电算化推广应用力度也不够,市场经济思想淡薄,往往是对会计电算化投入了一定的财力、物力,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购买了会计软件或委托开发了会计软件但是没有用起来。另一方面各行业之间的电算化会计的应用水平也不平衡,当然这行业“条"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弱了.所以我国要实现财政部颁布的会计电算化总目标,加快西部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政府管理部门必须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制定相应的会计电算化政策及发展策略,比如,对经济发达的地区政府适当地引导会计软件市场,政府不要干预市场,对一些大集团大公司应站在企业信息化的高度来认识和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组建信息技术机构(信息中心),该机构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既拥有信息收发和技术支持职能,也拥有企业信息管理、信息安全和技术管理职能,否则将很难开展工作。而对于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政府管理部门应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鼓励各会计软件公司在当地设立分公司,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对会计软件公司的售后服务加强管理,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基础培训,选择一些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单位进行包括管理软件在内的会计电算化的建设,也可以选择一些经济效益比较好的行业进行推广,以点代面,逐步推广,对已经购买了会计软件而没有使用起来的单位(有的只使用了报表系统)要限期使用起来。总的来说,为了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增强加入WTO后软件开发企业的竞争力,不能再用“挡”的方法来限制国外会计软件及管理软件进入国内市场,应放开市场,政府不要干预企业的经营行为。所以财政部也撤消了原有的电算化处,下属的各级评审委员会也要撤消,会计软件将是一个纯粹的市场行为,政府管理部门不再进行“发文”来管理会计软件市场,一些宏观管理应由各行业协会、会计师事务所等市场中介机构来承担。

(三)对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管理不能以增加企业负担为代价

基层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需要政府部门的甩账评审,甩账评审工作各地方的收费标准不一致,一些地方收费标准接近购买一套商品化会计软件的费用,给企业造成一定的负担。特别对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的会计电算化的推广应用不利,所以政府管理部门可以采用企业自行甩账的方式,只需要在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备案,不需要再进行甩账评审,从而企业的更大的自主权,调动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的积极性。由于会计信息和会计数据的重要性、会计处理的周期性和实时性,一个企业要想实现会计电算化,一般不会采用盗版会计软件,否则会计软件出现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服务。根据这种情况,建议各会计软件的加密方法采用序列号方式或者不加密,以免因为采用了硬加密而造成各种各样的硬件冲突、软件故障问题,同时也会真正给会计软件使用者更多的选择比较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