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模式范例6篇

研究性学习模式

研究性学习模式范文1

声乐教学历来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重点课程之一,在不断改革探索和实践中,高师声乐教学已由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一对一的单一授课形式转变为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教学模式(如:一对一、小组课、集体课等),但是,如果只改变教学模式而不改变教学的方式方法,更新观念,仅靠授课形式的变化是不会产生质的飞跃的。

一、声乐教学应融入先进的教育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的声乐教育理论与实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教育价值和取向是以知识和技能传授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绝对统治地位,导致学生学习被动,缺乏个性,依赖性强,毫无想象力和创造性。虽然声乐教学属于比较特殊的艺术门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理应在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上注入新的教育理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最佳的培养学生主体性教育理念与教学策略的新型教学方法。它把学生作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和差异性,在求异、探索的环境氛围中进行认识与实践。

研究性学习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有一定难度,但难在观念,难在精髓,而不是形式。它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首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在新的理念指导下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有预见性和引领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真正能够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具有自觉能动性和开拓创新性的高素质人才的新路子。

二、声乐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教学策略

在声乐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为学习基础,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主动性学习。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综合运用声乐技能、音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声乐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

学生主动参与是声乐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声乐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来设计教学活动,使之养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从学生的嗓音条件、理解能力、音乐感觉等方面入手,找到适合每位学生的教学方法。要重视学生在发声过程中的体验,也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而不是以自己的方法、经验为核心。要与学生勤沟通、多交流,让学生谈体会、谈感受,然后反馈到教师的教学方案中,并以此为依据,来调整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方式方法。

我们经常看到这种情况:许多学生在入学时对声乐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对路”,导致学生学习被动,无积极性,以致产生不愿上声乐课的情绪。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教师在声乐课上搞“一言堂”,只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发声,而不去注重学生歌唱心理的发展,不去探究学生的歌唱感觉与体验,没有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课上缺乏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课堂氛围。这也是目前声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 尊重差异

尊重差异就是承认学生发展中的独特性,鼓励他们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个性,使之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优发展。

在声乐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嗓音特点,考虑教学的特殊性,因为每个学生的天赋条件和悟性是参差不齐的,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发音生理结构,如:各人共鸣腔体的大小,声带的长、短、薄、厚等都不一样。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出符合其个性发展的教学方案。以女高音为例,就可分为抒情女高音、戏剧女高音、花腔女高音等,每个声部的音色不同、音域不同、适合演唱的曲目范围也不同,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就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帮助学生找到各自最佳的歌唱音域与音色,找到最能发挥每个学生演唱特点的作品。另一方面,作为声乐教师,一定要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要客观地去分析教学对象,分析学生的本质音色是什么,而不是主观地要求学生去唱出自己喜欢的音色。比如:有位老师喜爱大号女高音,而他的学生中有许多是小号女高音,他在训练中让学生全都撑着嗓子去模仿大号女高音的音色,结果学生非但没有唱出大号女高音的音色,反而连自己的最佳音色也失去了。因此,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在声乐教学中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

3.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索知识的活动过程,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促进的和谐关系――相互接纳、相互理解、合作、民主、平等的关系,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统天下,教学不再是单向传授,学生不再是教师复制出来的“统一产品”。在声乐教学中,师生间的相互信任、相互接纳、相互理解,课堂上轻松、民主、平等的氛围,师生间良好的沟通等等,都是声乐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

4. 体验成功

体验成功就是引导学生由被动体验转变为主动体验,重视学生的个人感受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进行自我教育,体验到主体获得发展的一种成就感。这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稳定的情绪,发展其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培养其健康人格具有积极作用。

例如: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个月举行一次各种类型的独唱、重唱、歌剧片段、音乐剧等类型的音乐会、演唱会,并进行现场录音、录像,演唱完毕,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录像找到自己的优缺点,以便指导自己的努力方向,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舞台实践中体验到主体获得发展的成就感,让学生在舞台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和提高。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增加舞台实践能力,从害怕、紧张、发挥不正常,到不紧张、放松,甚至超常发挥,获得好成绩,这是每个人所必经的歌唱实践之路。它可以让学生在舞台实践中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充分认识自身的价值,从而充满自信地走上工作岗位。

三、声乐教学中研究性教学的合作范式

教学模式是在遵循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为了实现其教学目的和任务而实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式样。高师声乐教学模式的适用,关键在于声乐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在于培养目标的层次和规格要求,教学改革的关键还在于教学中渗透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围绕研究性教学,应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1. 从“知识本位”到“人本位”

我们现在提出的研究式的声乐教学,其中对课程的认识与研究经历了一条由“知识本位”到“人本位”的认识发展轨迹,也就是说,现代研究式课程观是建立在对传统课程观不断改革与反思基础上的。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这种“人本位”的课程观不同于“知识本位”的课程观,那种只强调课程本身的严密、完整、系统和权威性,而忽视学生在声音训练时的感受和体验是不可取的。而“人本位”的课程观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学生的理解、感觉视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这种建立在学习者本身基础上,以学生为学习本体,关注学习者的兴趣、需要和态度,突出声乐教学活动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重视学习过程与个人经验相联系,强调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之间联系的新型课程观,是指导高师声乐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

2. 讨论式的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的闪光点能让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多让学生挑战新问题,不断提出新的质疑。因为声乐教学的对象有可能存在不同缺点,如:有的学生只有真声没有假声,有的学生只有假声没有真声,有的学生撑着嗓子唱,有的学生挤着嗓子唱,有的学生声音空、散,有的学生声音尖、亮等等,所以很难设想能用一种歌唱训练方法去针对所有的声乐学生。20世纪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卡鲁索曾说过:“有多少歌唱者,就有多少种歌唱方法”。①这就是说,教师的经验、心得、体会必须结合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师生的互动、讨论、交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找出真正适合学生自己歌唱方法的那把钥匙。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有些教师不耐烦学生的提问,常说的一句话是“你就按我说的练就行了”,因为学生无法做到老师的要求,使声乐教学师生关系出现许多问题,如有些学生开始厌学,有些学生在校外找老师等。还有些教师出于自己对某种音色的偏爱,不管学生的本质音色特点,而硬要学生去唱出教师喜欢的音色,结果是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不但使学生丧失了自己原有的声音特点,而且教师希望得到的声音也没有训练出来。

通过声乐教学中讨论式的教学方式,使师生有一个好的交流机会,学生的主动参与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积极的意义。哲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声乐教学这门具有不确定性的特殊专业,教师的教学主导思想、声音概念、教学方法,加上学生对声乐概念的认识、对声音的理解以及学习的态度,决定了声乐教学的成败。如果教师心中的声音模式和学生追求的声音模式对不上号,师生之间的感觉、认识不统一,就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当学生提出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时,哪怕是错识的,也要鼓励。面对学生的提问,要认真细致地听,不要马上肯定或否定,也不要用说教式的讲解,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出行之有效的既能解决问题,又能让学生充分参与的方案,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找出自己的答案,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新的好习惯。

3.让学生向自身学习

从学生自己的声音状态中找出符合声乐要求的好的声音,如一个乐句或一个母音,让学生唱不好的乐句或母音向正确的感觉靠拢,这样学习,学生最容易理解,也容易做对,容易记住。这种做法的理论基础,就是承认和利用学生自身在声音训练时各声区、各种字、音、技术掌握的不平衡性,调动榜样的力量,使学生整体歌唱技术得到提高。

总之,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对教师的教育观念、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高师的声乐教师,我们只有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敢于实践,勇于创新,才能把高师的声乐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①[意大利]P・M马腊费奥迪《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人民音乐出版社,第108页。

参考文献

[1]陈玉琨、程振响《研究性学习概论》,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2]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研究性学习模式范文2

大学物理是以物理学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科,但是由于其理论的基础性和对待问题研究思维的广泛适用性,使其作为许多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这也表示这大学物理的教育有着初步养成学习科学的思维途径和学习研究问题的基础方法的重要任务。所以本文探究大学物理研究性学习评价模式提高大学物理教学质量以及学生正确学生思维养成的影响。

1.大学物理课程的现状

通过调查当前大学物理教学情况得知,在进行大学物理教学课程中,学生对待自主探究问题时,自主探究积极性差,探究意识十分薄弱。大多数同学对教师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大部分同学进行学习时,仅仅是被动的接受,当前被动接受式学习。这种情况已经成为大学生主流的学习思维方式,同时大学物理课程的实际教学中也是根据物理知识的系统导向进行学习并进行延伸性学习,这更进一步强化了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但是当前大部分教育学家认为,在高等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和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比学习更多专业知识更为重要。

2.研究性学习评价模式的构建

2.1激发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兴趣首要是有研究物理和学习物理的外部氛围以及使同学们为之奋斗的目标以及不断进步的动力。因此可以进行物理方面的讲座,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物理学,能够见到在物理方面取得较大成就的物理学家,同时举办一些有关物理知识的竞赛和开放性实验,从根本上唤起同学学习与研究物理的热情。

2.2形成开放性教学

进行开放式教学主要方法是使用多种途径让同学知道物理知识的基础性与广泛存在性,例如将网络引入物理教学过程中,网络能够较为直观的展现出现物质的运动及相关变化。例如讲到激光是可以让有兴趣的同学在网上提前查询相关资料在课堂为大家分享,教师也可以将实事中的物理原理与大家相分享,让学生们了解相关物理知识与物理的基础性质。

2.3融合研究性学习

将研究性学习融合到教学过程中是研究性学习评价模式的关键一步,融合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是在日常教学中逐渐渗透研究学习理念,首先在课堂中讲授物理学知识的时候融合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例如提出问题让学生合作性研究思考,在逐步融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时间的研究性学习,例如让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各种物理原理及现象的存在。

2.4考试与多元性评价结合

最后是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采用考试与多元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即期末总分划分成期末成绩占50%,课堂表现与课外研究性活动占另外50%,主要包括论文的书写,物理课题研究情况或者针对论文进行答辩等。

3.研究性学习评价模式的作用

通过实施研究性学习评价模式,可以明显的看出大部分学生转变的学习方式从接受接受性学习转变成为探究学习,学习利用现有的便捷学习资源去自主探究问题,大部分学习能够从多种渠道,多种方法获取知识,有效扩展物理的知识面。其次教师的角色出现变化,教师从单纯的知识灌输,知识传授变成问题研究中的引导,学生研究过程中的帮助研究。其日常教学中知识的传统逐渐减少,鼓励思考越来越多。其次是学生学会共同生活,在探究问题中常常需要进行合作新探究,这能有效的提高学习与学习的关系,从中学会共同生活的能力。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是专业知识与社会的互动性增加,传统大学物理教育中仅仅注重知识的掌握以及应试中的知识的运用,直接导致学习与社会实践相脱节,应用研究性学习评价模式后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知识,也直接的提升获取知识的能力与提高学生与社会的接触程度。

4.结语

大学物理研究性学习评价模式是关于大学物理教师教师一种新型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同时也是一种关于学生新型的大学物理的学习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待物理知识和不同物理问题的探究欲望,端正学习学习态度,极大的提高学生的物理课堂参与程度,同时也极大提升大学物理教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学业评价:省思与改革——以日本高中理科的“学习评价”改革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3(10).

[2]余观夏,吴芳,周曼.大学物理研究性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19).

[3]朱文霞,王乐新,林国庆.研究性教学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02).

[4]单晶.大学物理课堂研究性教学的探索[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1).

研究性学习模式范文3

一、“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理论依据

1、儿童心理学方面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对于儿童来说,一旦面临新奇的、神秘的、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感官探究、动作探究、言语探究这三种形式的探究行为,试图寻找到问题的结果,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儿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努力在数学王国里留下自己探究的足迹,在探究过程中感知事物的本质属性,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在一定时空中有属于自己的发现和创造,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教师要顺应学生的探究心理,创设满足儿童好奇心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步入充满智慧的探究的活动,并不断得强化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自己建构知识体系,真正体验研究的快乐,并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良好的心理品质。

2、知识的本质方面依据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都是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人们对某些生活现象、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回顾与反思,在把握其本质属性、掌握其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如:中国的乘法口诀的知识,乘法的本质就是相同加数连加,计算一位数乘一位数时,都是转化成连加计算,但是由于每道乘法计算都这样一步一步进行加法计算,其缺点是速度慢、正确率低,于是中国人就想出了编制几乘几的顺口溜,于是乘法口诀就创造出来,给乘法计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人们在计算乘法时就不需要进行连加计算了,而是直接想乘法口诀一下子就能找到几乘几的结果。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要顺应知识的创造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正如布鲁纳所说:“学习的最好方式是让学生独立地发现应有的结论”。

3、新课程理念方面依据

江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则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质量的竞争”。20世纪末鉴于我国创新性人才严重不足,不能持续有效地支撑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此背景下新一轮课程改革于21世纪初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这就给课堂改革教学指明了方向,新课堂要求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研究中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学生唯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创造思维才能得到磨砺,创造经验才能得到积累,才能为学生将来有人类历史上的“原创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学生有人类历史上的“大创造”提供实现的可能。

综上所述: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在研究中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学生在这样的研究活动中获得的知识是深刻理解的知识,是能够灵活应用的知识,是能够繁殖新知识的知识;在这样的研究活动中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品尝学习的快乐。所以,我校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主要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二、“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操作方法

下面以《小数的性质》为例谈谈我校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课堂实施。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小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很多都是把生活经验、原理加工改造后创造出来的,生活中有很多数学知识的原型,所以课始要创设蕴涵知识本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使数学知识更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枯燥感、畏惧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课堂学习播下快乐种子。教学情境有两种:一是生活情境,即创设数学外部的情境,要求选取学生熟悉的、蕴涵数学知识本质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观察与思考,引出本节课要已经的数学问题;二是学科情境,即创设数学内部的教学情境,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出发,把学生引进最近发展区,最后揭示本节课要研究的数学内容。创设时应根据知识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合理选择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

教学活动1:

师:同学们,每学期学校都会给我们分发很多课本,说说本学期你拿到了哪些课本?

学生一一列举。

师:别小看这些课本,今天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就藏在我们的课本里面!请你在课本的封底找一找每种课本的价钱?

学生在封底找教科书的单价。

活动意图:

创设这个每个学生都熟悉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查看各教科书的单价,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迅速地进入了学习状态。

2、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儿童与成人在思维、兴趣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成人的观点难以强加于儿童。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好不要直接呈现要研究的问题,更不能强迫学生研究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当让学生在观察情境、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数学思考,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让学生研究属于自己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研究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研究的效率。生活情境一般都是主题图,教学中通常以这样的话语引导:画面中有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想研究什么问题?

教学活动2:

师:请同学们说说语文数的价钱是几元几角几分?数学数、外语数……的各是几元几角几分?

学生一一回答。

师:(教师出示一本《小学教学》杂志)你们看到这个标价是多少钱?对于这个6.00元的标价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

活动意图:

一方面复习小数的意义,帮助学生回忆把小数元数改写成几元几角几分的方法,为后面的研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说几元角几分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6元为什么不直接写成6元而写成6.00元”、“6与6.00有什么关系”等问题,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研究问题。

3、自主探究,互动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学习上取得成功的欢乐带给儿童,在儿童心里激起自豪和自尊,这是教育的第一信条。”课堂上,渴望获得探究成功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而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探究成功是教师应尽的职责。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机会,并努力帮助他们取得探究成功,以此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并在体验探究成功的基础上获得探究的快乐。课堂探究一般分三步进行:一是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有思维的成果,为同伴交流提供可能;二是同伴交流,让学生互相说说自己思维成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成学生生成新的思维成果;三是全班讨论,“真理越辩越明”,让学生在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让各种思维相互碰撞并迸发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在讨论中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由于探究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交流和讨论是思维含量极大的智力活动,学生定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之中,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会感到时间之短暂,一定能够获得探究的快乐。

教学活动3:

师:你们打算怎么研究这个问题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研究素材:比较0.100米、0.10米和0.1米的大小)

(先让学生独立研究,再同座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活动意图:

让学生调动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探索出把0.100米、0.10米、0.1米化成低级单位数比较的方法,根据0.100米、0.10米、0.1米都等于100毫米,得出0.100米=0.10米=0.1米,为观察和研究提供研究素材。

4、回顾反思,提炼概括

在比较大小问题解决之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对0.100米=0.10米=0.1米这个等式进行观察与思考,从直观素材中发现小数变与不变的现象,并对变与不变现象进行深入的探究,把握小数变与不变的内在规律,最终抽象概括出小数的性质,变教师灌输为学生创造,使学生获得“再创造”的快乐。

教学活动4:

研究问题一: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0.100米=0.10米=0.1米这个等式,从左向右看,从0.100米到0.10米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从0.100米到0.1米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研究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0.100、0.10、0.1三个小数的外表变化、小数的大小关系,使学生初步发现“去掉0.100米末尾一个0、两个0,小数大小不变”这一数学现象。

研究问题二:

如果是0.1000……,小数的末尾有很多0,去掉它的小数末尾三个0、四个0、五个0……,小数大小变吗?为什么小数大小不变?你是怎么理解的?

研究意图:

由于学生只学到长度单位毫米,所以 此时学生借助长度单位的改写已经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了,因此我就从小数的意义角度引导学生分析与思考,让学生研究中感悟到:去掉0.1000……末尾的0,数字1所在的数位没有发生变化,还是表示1个 ,去掉小数末尾的0就是去掉 、0个 ……,实际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减少,所以小数的大小不变,帮助学生从去掉小数末尾一个0、两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拓展到去掉小数末尾三个0、四个0、五个0……小数的大小仍然不变的规律,并理解其中的道理,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研究问题三:

从右向左看,你又发现什么规律?为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两个0小数大小变吗?添上三个0、四个0、五个0……呢?为什么?

研究意图:

使学生借助前面的研究经验思考发现:在小数0.1的末尾添上0,小数点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1还在十分位,还是表示1个 ,在它的末尾添上一个0、两个0、三个0……就是增加 、0个 ……,实际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增加,所以“在小数末位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研究问题四:

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的几个规律?哪两个规律?能合并起来说说吗?

研究意图:让学生自己”创造”出小数的性质。

5、巩固练习,理解升华

根据知识的特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有的放矢地安排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纠正学生的学习错误。练习内容一是要全,二是要形式多样,三是要有趣味性。使学生在练习中不断思辩,深刻理解数学知识,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教学活动5:

(1)说说下面各小数中的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2.2300 2.060 30.008 500

(2)把下面小数化简(略)

(3)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下面小数改写成三位小数(略)

活动意图:

使学生明白哪些0去掉小数大小不变,哪些0去掉小数大小发生变化,并能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

6、拓展提高,发展能力

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的特点,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拓展和延伸的内容可以是数学史话的介绍,可以是数学猜想的介绍,可以历史上数学名家的介绍,可以是知识的延伸……让学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数学精神的感染,使学生感受数学力量和精神的震撼,并立志学好数学,体验成长的快乐。

三、“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教学原则

1、知识本质与创设情境相整合的原则

创设情境要为教学服务,情境既要考虑趣味性,教学情境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要考虑知识的深刻性,教学情境要蕴涵数学知识的本质;更好符合儿童的心理,教学情境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2、自主探究与教师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所限制,多数学生无法顺利完成对所学知识独立探究,所以学生的探究应当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半独立探究,在学生自主探究中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采用学生独立探究与教师有效指导交融进行的方式,教师既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当学生探究遇到困难、挫折时教师更要及时跟进,为学生探究提供适度的帮助。

3、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相协调的原则

智力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最根本的活动,学生动手操作只是教学的手段之一,动手是为动脑服务的,动手操作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具体直观、生动形象的思维素材,在学生动手之后的深入思考比动手操作更加重要。所以学生操作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操作过程进行深刻反思、对操作结果进行仔细观察,帮助学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创造性”建构。

4、新知教学与课堂练习相融合的原则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能够迅速掌握所有知识,课堂教学中练习应当跟随新知教学进行,采取“小步快跑”的方式组织课堂练习:每教一个新知识就及时组织学生练习,一个知识理解掌握之后再进入下一个知识点教学。这样每次给学生的信息量较少,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四、“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操作说明

教学模式中第三、四环节是教学关键:“自主探究,互动交流”是活动重点,是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的关键性活动,“回顾反思,提炼概括”是教学关键,是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迈进的关键一步,是学生对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创造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模式范文4

论文摘要:研究性学习是当今教育界兴起的崭新教育理念之一,在教育部新颁布的各科课程标准中,都写入了研究性实践活动课程,它成了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本文立足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探讨了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实践意义及运用原则。

一、政治“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一)创设探究情景,确定问题

首先要创设探究情景,这是思想政治课探究性教学的起始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并提供探究范围。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重难点,通过生活事例、科技成果、实验现象等,为学生创设探究情景,有意识地留出空间,去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我要学”的求知欲望和内在冲动。如教学“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时,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背景知识介绍,回顾我国民族关系发展史;二是时事牵引,介绍车臣问题、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冲突、美国的白人警察殴打黑人的事件等。

其次是形成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生疑。第一,吃透教材,弄清本意,寻求理解。只有在吃透材料弄清本意的基础上方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和不同方位进行分析思考。第二,搞好问题设计。设问可以有理论知识上的要求,也有联系实际的要求,总之要体现问题的开放性、应用性、有效性。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宏观、中观、微观方面的问题,也可以按思维演进的顺序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第三,挖掘新意。抓住热点与知识点的显性联系,挖掘与知识点的隐性联系,大胆设疑。如,以美国霸权主义实质的探究为例:有的同学从历史的角度提出问题,有的同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有的同学从政治、经济的角度提出问题,还有的同学从民族性格、社会发展的角度提出问题。诸多的问题呈现出来,学生的探究热情怎不高涨起来?

(二)引导学生质疑,启动思维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质疑的方法很多,常见的主要有:其一,理解性质疑。又称直接性质疑。这种质疑为理解教材服务,引导学生常常向自己提出问题,一般表现为:抓课题质疑;抓重点细节质疑;抓内容前后联系质疑等。一般表现为材料说明了什么?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依据?其二,怀疑性质疑,又称假设性质疑。这种质疑就是对教材中没有或与材料事实发展相反的情况,大胆地提出质疑和补充。一般表现为:同学或教师的理解分析是正确的吗?假设另外一个前提,结果会是怎样的呢?若学生在合理的范围内充分开展创造想象,各抒己见,收获的不仅仅是对材料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深人探究问题的能力。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教师要在探究性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教材包括教师讲课中存在的问题的能力,并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不迷信专家、不唯上,敢于向权威挑战。其三,实践性质疑。这种质疑就是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观点和收集的材料对教材再作思考。一般表现为:某某的结论如何?怎样把别人的说法与分析方法吸收到自己的观点中?这样的吸收用在自己的答案中应作哪些改动?

(三)分析论证,讨论交流

在前两个步骤的基础上,学生就要开始围绕着课题进行广泛收集、查找资料了,可以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文献,或者实地考察、体验学习等形式捕捉有用信息,这是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阶段。再是对资料的分析,这时候,教师指导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加工,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课题研究。然后就要进行讨论,学生进行主题讨论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讨论可以在分析资料过程中进行,也可在资料分析之后进行,在讨论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可进行交流、质疑、辩论,在这一阶段,学生的表现也主要在于他们探究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得以显现。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创新教学的氛围显得非常重要。在思想政治课创新教学中,要教育学生会批判思维,努力改变学生一味传承和复制的“思维规范”,使学生挣脱思维循规蹈矩的锁链,避免在守成的思维模式和现成的答案中循环。同时,我们的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努力营造实施创新教学的心理氛围,对爱“奇思异想”、“钻牛角尖”的学生应给予鼓励,这样学生才有心理安全感,才有学习创新的激情,从而形成有利于创新教学的课堂氛围。相反,教师如果对爱“异想天开”的学生持冷漠、批判的态度,必然泯灭学生创新思维的亮点。

(四)师生共同解疑,得出结论

不论是学生发现问题还是教师设置疑问,都仅仅是思想的起点。如果没有教师的进一步启发和诱导,学生的思维也许会长久停滞在“起点”上徘徊不前。如何把学生从探究反问引向深人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有赖于教师解疑的艺术。学生从有疑到释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不能有问必答,也不能先让学生陷人困境而后再揭出“谜底”,更不能隔岸观火,听任学生在迷宫里瞎碰乱撞。孟子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意思是:善于教人射箭的人总是引满弓,不射出去,却做出跃跃欲试的姿势,目的是教人得射箭要领,而不是代替别人去射箭。教师在解疑过程中也要善于引而不发,启发学生思考,学生才能自释而不疑。

(五)师生共同参与评价,巩固成果

评价既是对过去探究成果的认定,又对未来的探究活动有指导意义,必须改变过去仅仅由老师来评价的单一评价体系,建立由老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多维度评价体系。对老师来讲,切忌随意批评指责学生的想法和说法,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敢于标新立异,要让学生不盲从,不唯师,不唯书,只唯实。在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评论时,要求一定不能太高,对其不足要委婉指正,对其成功之处要大加赞扬,特别是对其在探究过程中的思维品质、意志努力等给予高度评价,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强烈的自信心,同时,要鼓励学生参与评价。一方面,学生参与教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过程,可以理解自己探究过程中的不足和进步,易认同对自己的评价。只有理解、认同对自己的评价,才能使评价内化到其观念体系之中,引起自觉的行为改变,从而实现评价促进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参与评价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反思的过程。通过反思,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总结,深人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进而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策略,在以后的探究学习中更好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二、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方面有其他教学模式难以比拟的优势。首先通过探究,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领悟了前人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于提彝寸创新不再神秘。其次通过探究,学生获得“创新”的成功,成功的喜悦又促使学生追求更大的成功,激发学生成功的竞争心理和成功的自信心理。“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诱发了他们的创造意识。再者,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往往会对同一问题和现象提出不同的假设和逻辑推理,容易唤起学生对问题的争论,为学生创新求异营造了氛围,学生各抒己见,产生认知的冲突或认识的不协调,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在争论中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加深理解,而且学生间的信息交换和智慧碰撞,在适当的时候就可能变为真正的创造。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思维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今天,使学生会学习已成教育的一个目标。研究性学是从具体的事实出发,去认识学科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一种归纳的过程,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如何查阅资料,如何综合运用图表和符号等信息,如何开展调查,如何进行归纳、比较得出正确结论等等。从而提高了自主能力和思维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研究性学习通过对科学研究思维的模拟,使学生接触和运用了行之有效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路。这样学生在得到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科学方法的熏陶,这比教师单纯地给学生讲授各种科学方法的内涵更容易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研究性学习将生活中鲜活的事例引人到课堂上来,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以及不满足现状,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其次,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己通过研究抽象概括出有关知识,这比传统教学中将现成结论告诉学生的难度要大得多,这对训练学生的心理品质,磨练学生的意志也是很有用处的。

4.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实践证明:“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课堂上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同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用假设、猜想、提问等方法不断创设情境,刺激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在研究性过程中教师引导点拨、评价,学生开展探索研究,讨论归纳、总结、练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还充分发挥创造想象力,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

5.有利于落实课改要求及合作学习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过去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涵义及特点决定了研究性学习方式能更好地落实课改的要求与合作学习。

三、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几条原则

1.主体性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原则要求我们肯定学生具有作为人所特有的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肯定学生具有人类特有的思想情感,正确处理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同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特别是要以学生为“中轴”设计适合于学生身心特征的教育,以此打破教育客体中心(如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等),使教育中心由客体向主体(特别是学生)转移,把教育从“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儿童”转变到“造就适合儿童的教育”上来。

2.民主性原则主张“学术自由”。在研究性教学中,培养学生非逻辑性、求异性、发散性等思维品质需要民主的环境。只有在民主的教育环境中,才能保持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平等,师生相互尊重、相互探讨,从而使学生对教师既尊敬又无顾虑,心理轻松,自在愉悦,各抒己见。

3.差异性原则注意“因材施教”。个性是差异性的具体体现,而认识学生个性是实施差异性教育的基础。创新的本质是标新立异,它需要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张扬。正因为如此,在研究性活动中应更加注重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尝试性原则贯彻“质疑解疑”。教育过程的本质是使学生通过认识人类已有文化,从而促进全面发展的认识过程,具有对人类认识的重复性和创新性的特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此过程中贯彻尝试创新,即变“教师讲授,学生听记”的结论性教学为“教师设疑、激疑,学生解疑、释疑,尝试创新”的研究性教学。教育过程的重点不在于结论性事实的传授、接受、理解、掌握,而在于通过激疑、质疑引起解疑活动的展开,发现人类知识的获得过程,学生在再现人类知识的过程中尝试创新,获得创新能力的提升。

研究性学习模式范文5

[P键词] 小学英语;个性化学习;模式

从孔子时代到当今的信息社会,因材施教一直是教育的理想状态。当前,如何培养具有个性特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是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学习科学的研究进展使得人类更加洞悉有效学习发生的机制,并在教育技术的支持下重塑学生的学习体验。其中,个性化学习体现公平,尊重差异,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心智发展,被认为是完美应对挑战的关键。将个性化学习用于小学英语教学,能够发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因而成为推动英语学习变革的强大工具。

一、个性化学习概述

1.含义

个性化学习概念源自英文PersonalizedLearning,[1]是信息时代教学变革的新趋势,相对于工业化时代统一标准、统一进度的大规模集体教学来说,个性化学习是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教学。英国在《个性化学习:技术提供机遇》中将个性化学习定义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满足全体学生特别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所需求的包容性学习方式”。[2] 美国的《地平线报告(2015基础教育版》,认为个性化学习是针对个体学生特定的学习需求、兴趣、意愿或文化背景而推出的一系列教育项目、学习经验、教学方法和学术支持策略。国内学者李克东认为个性化学习是以学生个性差异为基础,针对学生个性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手段、内容等促进学生充分、自由、和谐发展的学习范式。纵观国内外研究者有关个性化学习的定义发现,个性化学习指以学生为中心,以反映学生个性差异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各方面充分、自由、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学习方式。

2.理论基础

“个性”一词最初源于拉丁语Personal,指演员所戴的面具,后来指演员――具有特殊性格的人。随着认知科学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人们开始用个性化的思想探讨教育问题。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可以分为九个范畴,九种智能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学生不同的智能特点,并各有一种或数种优势智能,只要教育得法就能将其优势智能激发出来。因而教育必须研究并尊重个体差异,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来适应学生个体智能的差异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3] 元认知理论认为人具有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方面自我认知的能力,三方面不同的组合形成个体不同的认知风格,教育必须崇尚个性、关注个性的体现,帮助学生形成与自己的认知风格相吻合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的作用。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潜能、个性与创造性的充分发展,教育关键在于提供适当的教育,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个体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构建对世界的理解,学习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学习资料和他人的帮助,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完成的。教育的重点在于创设适当的环境促进学生个性化的知识建构。从多元智能理论、元认知理论到人本主义理论,再到建构主义理论,都强调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个性化学习来发挥教育的最大功效。

二、个性化学习的研究进展

在个性化学习的研究领域,国外起步较早。20世纪70年代以来,基础教育大众化使得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越来越显著,学生都倾向于以个性化的方式进行学习,包括探索、质疑、实验、冒险以及检测等,发达国家开始用个性化学习应对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芬兰自1970年开始推出个性化教育改革,改革学生的考核标准,把促进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发展,让学生掌握未来社会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目标;新西兰政府允许学校在教育教学中有更多的自,考核评价中加大学生自我评估的比重;美国自2010年起兴起个性化学习,在全美24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的公立学校采用了个性化学习。[4] 个性化学习理念的深入也推进了个性化学习系统的开发。美国匹兹堡大学的Peter Brusilovsky教授开发了InterBook , ELM-ART等自适应学习系统,以满足学习者与系统交互过程中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荷兰爱因霍芬科技大学DeBra教授、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wolf教授及希腊雅典大学的Papanikolaou等人也分别研发了相应的个性化教育超媒体系统。此外,国外还有很多机构应用大数据进行学习分析,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如希维塔斯学习公司基于机器的学习技术、培生集团的“我的实验室”与“梦盒学习”的学习者学习行为数据分析等。

国内在个性化学习领域起步较晚,最初停留在理论探讨,近年来进入了小规模尝试阶段。王艳芳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构建基于网络的个性化学习系统;杨丽娜等人通过案例推理Agent合作,解决了e-Learning环境下学习资源个性化推荐问题;[5] 陈仕品从认知状态、学习风格两个维度入手,构建了适应性的教学内容组织模型;东北师范大学赵蔚团队研发的个性化自适应学习系统,初步实现了根据学习风格建模、优化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向同伴推送学习资源等功能。[6] 国内机构应用大数据学习分析,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的趋势也显现。“狸米个性化教学平台”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技术,通过对学生个性化记忆管理、错题辅导、针对性训练等收集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数据,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7] “猿题库”基于大数据技术分析,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智能出题,实现个性化学习。

纵观国内外研究发现,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信息技术也为个性化学习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是在《地平线报告(2015基础教育版)》中个性化学习被定位为“有难度的挑战”,原因在于现有的技术和实践还没有办法充分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学校现有的运行机制也阻碍着个性化学习的实现,其中最大的障碍在于如何把纷繁复杂的方法和技术转变为一套精简有效的策略,以便在相关学校实施和推广。

三、小学英语个性化学习模式构建

个性化学习是数字化时代教育变革的重要趋势,也是推动英语教学改革,促进有效教学、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关键。本文以小学英语PEP三年级下Unit5 Do you like pears?(单元复习课)为例进行小学英语个性化学习模式构建尝试,以期对个性化学习模式在相关学校实施和推广提供借鉴。

1.学生模型构建

学生首次登陆个性化学习系y,填写个人信息,完成教师课前设计好的个人认知风格量表,形成基本的个人偏好、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作为个性化方案实施的依据。[8] 教师通过数据挖掘、分析等来构建学生模型、建立学生与课程资源库间的联系,从而实现个性化推荐,形成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2.学生学习水平检测

本节课属于单元复习课,课前的翻转课堂教学已经让学生完成了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师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过程中检测的数据分析提供一套有一定区分度的单元测试题目,用于检测学生对本单元内容掌握程度,并以此为依据开展个性化学习。根据测试分数分为三个等级:90~100分为一等,70~89分为二等,70分以下为三等。学生完成试题提交后可以查看自己得分、每道题的答案以及自己所在的相应等级。学习平台经过数据分析将每位学生的诊断结果,每道测试题得分情况反馈给教师,帮助教师进一步调整教学,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实现个性化推荐服务。

3.学生个性化分组

平台结合学生的学习风格和水平检测分数自动将全班同学分为三个组,进行基于群组的个性化学习。教师可查看所有学生的组别情况、每组中的学生名单以及学生答题情况分析,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以及个性化认知特点,手动调整个别学生的分组情况。

4.个性化学习资源推送

教师提前将课程学习资源上传到平台,资源选择采用5分制来取舍备选资源与学习主题之间的相关度,5分代表备选资源与学习主题的相关度最大,1分代表资源与学习主题相关度很低。教师依据学生模型,根据分组情况,将差异化的学习资源分配到相应组别的学习端。学习资源的推送方式可以采用系统平台自行推送,也可以由教师结合实际进行手动推送。

根据学生水平检测得分发现,三组学生水平差异较大,一组的学生已经达到本单元的预期学习目标,无需重复练习,只需稍加复习即可,为这组学生推送的是用于拔高的拓展资源;二组的学生基本达到预期学习目标,但还有个别单词没有掌握,对句型Do you like...及I don’t like ...的应用缺乏灵活性,因此为他们推送的是适当拓展的巩固资源;三组的学生离单元要求有一定距离,为他们推送的是强化对单元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的基础资源。基于不同的资源布置了差异化的学习任务,以便有针对性地实现单元学习目标。不同组别学生推送的差异化学习资源及学习任务如下。

一组(拓展)。学习资源包括:(1)Other fruitn ouns (已学过的关于水果的单词,微视频);(2)Fruits songs(含个别没学过的水果单词,微视频);(3)I like peachs(含个别没学过的水果单词,微视频)。学习任务包括:(1)flas每次呈现三张水果图片,然后图片消失,学生快速猜测三个单词;(2)通过唱歌流利说出水果单词;(3)通过动画配音练习巩固本单元的水果单词,以及进餐时需表达的语言;(4)完成讨论版的讨论内容。

二组(巩固)。学习资源包括: 1.Other fruit nouns(已学过的关于水果的单词,微视频);(2)Do you like... (已学过的关于水果的单词,微视频);(3)I like peachs (含有个别没有学过的水果单词,微视频)。学习任务包括:(1)flas每次呈现三张水果图片,然后图片消失,学生快速猜测三个单词;(2)通过微视频中的角色扮演巩固句型Do you like...或I don’t like...或I like;(3)通过动画配音练习巩固本单元的水果单词和进餐时需表达的语言。

三组(基础)。学习资源包括 1 .Fruit nouns (已学过的关于水果的单词,flas);2.Other fruit nouns(已学过的关于水果的单词,微视频);3.Do you like(已学过的关于水果的单词,微视频)。学习任务包括:(1)采用头脑风暴法,看flash图片快速选出pear,apple,banana,orange,watermelon, grape,strawberry等有关水果的单词;(2)玩游戏“Happy Train”,根据图片和单词的排列顺利,猜猜最后一张是什么;(3)通过微视频学习,体验进餐情景中需表达的语言,Do you like...

5.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

学生基于测评结果和教师建议,依据教师推送的个性化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进行个性化学习。每个学生只能看到自己的内容,完成分组学习后,学生之间可以自行交流,也可以生动向老师申请进人上一组别的学习序列。

6.形成性评价

教师依据一定的指标,采取一定的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可将测试结果及每次动态分组中作业完成情况纳入评价,也可查看学生的各种数据,如在线学习时长、登录系统次数、观看视频的频率、单元小测得分等,教师依据搜集的数据采用学习分析技术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参考文献

[1]孔晶,郭玉翠,郭光武.技术支持的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6,(4):88-94.

[2]费龙,马元丽.发展个性化学习,促进教育公正――英国个性化学习基本理论及实践经验探讨[J].全球教育展望,2010,(8):42-46.

[3]李广,姜英杰.个性化学习的理论建构与特征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52-156.

[4]钟志荣.基于Web2.0环境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建构与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2,(8):107-110.

[5]郑云翔.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126-132.

[6]姜强,赵蔚,李松,王朋娇.个性化自适应学习研究――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学习的新常态[J].中国电化教育,2016,(2):25-32.

研究性学习模式范文6

关键词:高中化学 探究性学习 教学模式

教育部在2001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中提出了研究性学习,并将其纳入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载体。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运用到化学课堂教学中,这是新课改教学方式的重大突破。它的主要目标是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将化学实验搬到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精神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构建高中化学探究性学习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亟待运用到化学教学中。

一、探究性学习模式的特点

1.充分利用学校的各项教育资源。探究性的学习模式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它要求我们学会整合学校图书馆、化学实验室的资源。图书管理员、化学实验员和化学教师共同组成研究小组,以化学教师为中心,多方向地展开探究。

2.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的内容要在教材和大纲规定的范围内,探究的方法和地点必须确保安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大部分的探究过程应该由学生亲自完成,但是教师也是不可或缺的组织者、指导者以及评价者,学生应该大胆地与教师交流探究的心得,并听从老师的建议和指导。

3.探究的课题要具有实践性。一切的科学探究都是为人们的生活服务的。因此,学生在选择探究的课题时必须是化学课本的重难点,是值得学生去花时间探究的,必须使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课本精心挖掘出来,不可滥用,必须考虑时间和效率的比值。

二、构建化学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好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原动力。

因此,创设情景,诱发探究欲望是学习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创设探究学习情境:①通过化学实验来创造探究学习情境。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实验的顺序、改变反应物、改进或增补实验等方法来创造探究情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②通过日常的生活实例或小故事来创造探究情境,激励学生运用课本上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吃过了的苹果为什么会“生锈”呢?开水壶结垢了,可以用什么来除垢呢?豆腐为什么不能和菠菜一起煮呢?食盐放久了为什么会结块呢?③通过学生有存疑的问题来创造探究情境。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所遇到的问题产生争议是难免的,争议就是探究的最初阶段,遇到了问题,学生自然会产生释疑的动力。所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也不失为一种创造问题的方法。这种争议的问题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 转贴于

2、建立科学的管理策略,促进科学探究

对学生实行科学的管理也能促进他们科学探究的兴趣。我们化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化学教学观念,以探究为基础进行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多自由的空间。首先,在课堂上要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多采用开放式或试探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多用鼓励的语言树立学生探究的信心。例如“这位同学说得就很不错,但是答案肯定不止一种,还有没有哪位同学要补充的?说错了也没关系”等等。其次,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在课堂的管理中,教师要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通过对他们的指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他们本人才是课堂的管理者。

3、设置探究性学习的激励制度

在化学探究性活动中,我们应该设置一定的激励制度,例如设置探究创新奖等。教师可以在每章内容教完以后,给学生布置研究课题,将学生进行分组,并对每次探究的结果进行评价,实行奖励的制度。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一个组织者和评价者,充分体现其引导作用,为学生创造探究课题,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活动的展开。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也让他们在收获了劳动的成果。

三、结束语

对于高中化学教学来说,构建探究性教学模式是适应新世纪对学校教改的迫切要求。各个学校要注重探究式的化学教学,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实践生活中,注重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

参考文献

[1]谢泽琛 钱扬义 国内“化学概念教学”研究新进展[J].化学教育,2004年,10期。

[2]罗秀玲 钱扬义 高一学生部分核心化学概念相异构想的探查[J].化学教育,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