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绩效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关绩效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关绩效管理制度

机关绩效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绩效 问题 分析 改进

构建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加强对员工绩效的考评与管理是不断提升企业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和保障企业战略目标实现,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的内在动力。国有企业担负着保障国计民生的重要职责,机构范围广,员工数量多,分工细致、层级复杂。因此,建立有效的内部绩效管理体系,对强化国有企业整体发展目标的一致性、严格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管控、推进重点工作开展、激发员工热情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员绩效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针对全员绩效管理现状,笔者采用问卷调查形式组织开展了调研,参加对象包括某国有企业所有管理人员和部分一线员工,内容涉及绩效管理的多个方面,突出反映了当前国有企业在全员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全员绩效管理尚未实现基层全覆盖

在“您所在组织中是否制订有员工绩效管理制度?”的调查中,有94%的员工表示“制订有考核制度”,但其中,有18%的员工表示“对制度内容不太清楚”。

同时,在“您所在组织中员工绩效考核工作开展情况”的调查中,有85%的员工选择了“正常开展”,但其中,有20%的员工认为“考核结果与薪酬分配等关联度不大”。

随着近几年绩效管理理念的逐步深入,大部分企业均根据自身实际建立了绩效管理机制,但在制度覆盖面上,机关部门和管理人员的考核相对完善,部分基层单位特别是班组中,绩效制度的建立和宣贯尚未达到全覆盖,制度执行和落实有待加强,存在无规则、不考核、平均分的现象,以及有制度不执行、不按规定开展管理的问题。

2.全员绩效管理在制度执行上尚存不合理

在“您认为所在组织的员工绩效考核分配方式如何?”的调查中,有80%的员工选择了“比较合理”,但其中,只有50%的员工认为“考核体现了多劳多得,起到了激励作用”,另有50%的员工认为“考核激励作用不明显,或没有作用”。

同时,在“您认为员工绩效考核及薪酬分配上存在哪些问题?”的调查中,55%的员工选择了“考核形式化,缺乏可量化的衡量标准”,27%的员工选择了“收入分配差距不大或根本没差距”。

员工对本单位绩效管理工作认可度不高,突出反映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考核流程形式化,往往是季末年末填张考评表就算完成了绩效考核,有些连书面评价都不开展,缺乏过程管控、工作量分析、工作成效评价等,为考核而考核现象较多。二是考评缺乏客观标准,评价内容不全面,加减分不够合理,存在绩效经理人凭印象、凭关系打分的问题,近因效应、晕轮效应明显。三是结果应用不到位,绩效结果的差距拉开不合理。

3.全员绩效管理在考核结果的深化应用上尚不到位

在“您对开展员工量化考核的态度如何?”的调查中,有83%的员工表示“认可进行量化考核”,但有部分员工担心是否能够取得成效。

在“您认为考核拉开的分配差距多少比较合适?”的调查中,55%的人员选择了“不超过1000/季度”,只有29%的员工选择了“1000-3000元/季度”。

企业员工对量化考核理念并不陌生,但由于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绩效管理过程比较粗糙,没有做到绩效考核的精益化管理和严格考核,导致员工担心量化考核不能取得实效。同时,员工队伍中老好人思想比较明显,既认为绩效结果应该在薪酬分配上体现差别,但又怕被拉开差距,正确的绩效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二、全员绩效管理的推进方向及措施

1.加强员工个人绩效指标体系建设,构建科学规范的绩效指标体系

国有企业每年都会以各种方式对下进行业绩指标和工作任务的分解,基层各单位也会逐级编制本单位各部门的业绩指标,但在员工个人绩效指标的编制和考核管理上,往往缺乏统一明确的考核指标库,或简单将单位、部门绩效等同于员工绩效等。其结果容易导致:一是组织内员工不关心自身绩效的提升,因为干多与干少、干好与干坏既没有评价的标准,也差别不大。二是员工对自身岗位工作的方向和目标认识不清,公司的价值观和理念难以通过绩效体系传递至基层员工,员工感觉事不关己。三是组织在评价员工时,主观评判的比重较大,缺乏较客观准确的评价依据,反过来又会影响员工对绩效考核结果的信任,产生抵触。

因此,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必须能涵盖组织、部门和员工个人三个层面的绩效,有效融合三者,相辅相成。其中,个人绩效是组织、部门绩效开展的支撑点和落脚点,其指标构建的过程正是对组织战略目标的分解和价值理念传递的过程,有利于推动整体组织绩效目标的实现。

与组织绩效关注生产经营、安全生产、精神文明建设等宏观指标不同,个人绩效的关注点有其特点。其中,管理人员,应重点关注关键业绩指标的完成,以及工作计划的完成;生产岗位人员,则重点关注专业工作的数量与质量,以及行为规范的遵守。除此之外,个人绩效指标还应突出对人的关注,比如:员工能力的提升(学习成长、技能提升方面的考评等)、员工良好的行为习惯(承担岗位外工作、参与班组管理方面的考评等)、员工执行落实企业价值观的行动(创新创效评价等)等。这些考核指标,不同于组织绩效指标,更多体现了对员工正向价值理念的传递与落实,也为企业末端治理的强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抓手。

2.完善绩效考评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

绩效考评是对个人绩效完成情况的一种综合评价,是评判个人绩效成绩的一个重要过程。实践中,在绩效评价环节上容易出现以下偏差:一是各类人员、工作的评价方式简单一致,无论管理人员、一线人员、还是事务性工作、专业性工作等,均采用一种评价方式;二是考评方式依靠主观评判的比重较大,缺少客观评价;三是定量考核的原始数据缺乏可靠来源,达不到足够的准确和客观。

因此,在员工个^绩效考评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评价标准的编制上,应做到清晰明确。特别是对管理工作评价时,拟订绩效计划要避免“只有计划内容,没有计划目标”的现象,目标可以从时间、质量、成果、效果等多个纬度进行描述界定,并在纬度上采用分级等分法,明确各类情况的评价标准,开展多纬度的考评。

其次,在评价方式选择上,应根据评价对象、评价事项的不同,使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正向考核与负向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相互贯穿、灵活使用。如在一线员工量化考核中,专业性工作应采用正向、定量的考核方式,通过逐项赋值积分进行评价;对工作质量问题,则可采用负向激励的方式,进行逐项积分扣减;事务性工作由于内容繁杂,不宜逐项积分,可通过正向、定性的方式进行考核;行为规范的考核则可采用负向、定性考核方式,采用“行为锚定法”,对出现的违规行为进行积分扣减。

再次,在评价数据梳理上,要做好员工个人绩效日常数据的采集,一线员工的工作量应与目前的生产系统、营销系统相挂钩,直接采集相关数据信息,避免人为统计造成的信息偏差。

最后,绩效考评是一个对员工绩效成果进行衡量的过程,各种方式均有利弊,比如:定量考核虽以数据进行评判,但忽略了员工在目标实现中的努力和付出大小;定性考核则难以避免主观判断出现的失误等。因此,绩效管理者在选择合适的绩效考评方式时,也应正视这些利弊,在对下属员工进行考评时,能多角度、多纬度给予考察,以达到全面考量。

3.注重绩效考核到绩效管理的转变,优化绩效管理流程

从绩效考核到绩效管理,从事后检查到事前监督、事中控制,体现了企业经营“过程控制”的理念思路,也体现出绩效管理工作的本质内涵和精益化要求。

一是抓好过程控制指标体系的建设。在对上级业绩指标执行落实时,各专业部门应做好对目标值的分析,在时间、效果、质量等纬度上对目标值进行分解,同时,在影响指标的关键因素上要编制过程控制指标,并固定考核。

二是抓好绩效信息沟通机制建设。沟通功能是绩效管理系统的纽带,有利于打通企业内外部的情感屏障、交流屏障和信息屏障。我们可以通过强化绩效反馈、绩效面谈、绩效看板、绩效预警等方式,让管理者将最明确的信息和责任传递给员工,并将员工最直接的工作效果反馈给管理者,从而共同努力,不断改进公司工作。

三是抓好绩效管理与各类管理工作的有机融合。要改变绩效管理单纯由一个部门来负责的观念,要把绩效管理融于公司的计划管理、目标管理和预算管理中,以及对员工的个人管理,通过绩效的管理,来促进专业工作的提升,通过专业工作的提升,来促进公司最终战略目标的实现。

四是抓好绩效管理流程的优化。要在综合基层员工工作量的基础上,尽量简化和优化绩效管理流程,避免管理环节过于繁杂,引起员工反感。要推进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应用技术手段强化绩效过程监控,同时能降低管理成本,给员工提供更便捷、人性化的操作环境。

4.加强绩效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推动绩效文化氛围的形成

机关绩效管理制度范文2

为强化安全防范意识,严格上机操作程序,确保微机室设备和师生人身安全,制定本制度。

1、微机室要安装防盗门、防盗铁栅栏,钥匙由专人负责,并确保应急时,人员能安全撤离。

2、室内电源线路布置要科学规范,要定期检查,保证通风性能良好,要有防火、防盗、防静电、防雷击设备。

3、严格执行上机操作程序,严禁随意搬动机器,打开机盖或插接各种电源,严禁将书包及危险品带入机房,严禁吸烟,使用明火。

4、每堂棵都要定人定机,并有记录。杜绝室内无教室指导,学生自行操作的现象,任课教师与微机室管理员要做好检查、签字交接工作。

5、微机室管理人员要定期检查消防器材、防盗、防雷击等设施,作好通风防潮、防火、防盗、防静电、防雷击、安全用电工作。下班时要检查报警电源是否插好,关闭电源,门窗落锁,方可离去。

机关绩效管理制度范文3

1、政治思想班集体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勤奋、严谨、团结、创新”的良好班风。积极开展班队活动,形式新颖,效果良好,班会每月不少于两次。全班同学在思想、学习、生活上互相帮助,班集体凝聚力强。

2、班级管理班干部以身作则,有号召力,善于管理,班级管理制度健全,班级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取得一定的成绩。

3、学风建设班级学风严谨,同学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认真,学习气氛浓厚,能较好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4、基础文明全班同学注重基础文明建设和个人品德修养,维护社会公德,尊敬师生,团结友爱;有良好的卫生习惯。

5、组织纪律班级纪律严明,全班同学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自觉维护公共秩序、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

机关绩效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 班级管理 大学生 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064-01

高校学生班级是学校对学生实施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班级管理不但不能削弱,而且必须加强,要继续坚持班级建制并改变班级管理模式、创新班级管理机制、改进方法、充分发挥班级管理对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功能。

一、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班级管理是“人――人”的管理,主体和客体都有思想、有情感。就班级管理对象而言大学生是客体,但是就人才成长而言他们又是主体。班级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性,才能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无为而治”的管理模式。

(1)淡化班级管理的主客体界线。视学生为班集体中的能动性主体,尊重和理解其独立精神、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供参与管理的机会。实现这种管理模式的重要前提是培养班干部的自我管理能力,所以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极为重要。要改革班干部选举办法,可采取竞选的形式,学生根据个人条件自愿参加竞选。同时引入竞争淘汰机制,每学期进行一次述职考评,末位淘汰,使每个班干部有一种危机感,促使他们知难而进。

(2)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班级管理中,要给予学生更大的自,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之明白“班级是我家,管好靠大家”,逐渐形成一个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良好育人氛围和成才环境。

(3)强化对学生组织管理方法上的引导。尽管学生有组织和管理的欲望,但是由于资历、阅历有限,思想还不完全成熟等原因,在组织形式、管理方法上还比较单一和幼稚。因此辅导员必须根据自己的经验教训和已有的管理理论知识对学生加以引导,适当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方法,鼓励学生对新模式、新方法进行探索,引导学生学会将管理与思想教育有机交融的方法,使学生在磨练中不断成长。

二、 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引导作用

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过程中,大学生往往会因环境改变而导致自我评价失调、学习不适导致学习压力过大、理想现实差异导致失望迷惘、人际不适导致孤独压抑等,为此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引导作用。

(1)思想意识上的引导。大学是学生世界观确立的最佳时期,思想觉悟如何,道德水准怎样往往同这一时期的思想教育分不开。大学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对学生世界观的确立起到了宏观促进的作用,然而,对于一些社会现象、个体价值的取向、人际交往关系等一系列微观问题都离不开班主任的正确引导,这种引导在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2)行为规范上的引导。学生由于社会交往不多,经验欠缺,家庭的娇宠和社会上不良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意识、道德意识、劳动观念、卫生习惯等难免有所偏差,知行不一。这就需要为师者身体力行,从正面加以积极引导才能得以矫正。辅导员的“身教”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因此,班主任要处处树立“模范公民”的楷模形象。

(3)学习方法上的引导。一些学生,特别是新入学学生还没有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有的甚至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必须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上的引导,使学生体会到探索和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学会发现和创新,培养创新精神,发展科学思维能力,为日后进行创造性工作打好基础。

三、 充分发挥观念转变的先导作用

班级管理职能应实现由“控制”到“服务”的转变,班级管理要着重于对学生的“尊重、服务”,要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1)理解学生,以理服人。班级管理不再是强力控制或命令式的,而是以服务性为主导,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深入了解学生,对学生的家庭情况、身体素质、性格特点、接受能力等要有所了解,这是爱学生的起点,也是理解学生的前提。只有了解进而理解人,才能以理服人。

(2)关心学生,以情感人。热爱学生是教育成功的根本保证,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灵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在教育中发挥最大作用。因此,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关注学生,使学生感到如在父母身边,感受到父母般的温暖,从而稳定学习情绪、增加生活情趣、维护心理健康。

(3)尊重学生,以诚待人。班级管理不再只是关注对学生的控制与约束,而是要将职能焦点转向对学生的服务,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此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只有尊重他们的思维力和创造力,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才能赢得他们的信赖,一味的训斥,只会引起逆反心理。

四、 充分发挥学生宿舍的基地作用

学生宿舍是学生学习、教育、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思想、行为真实反映的晴雨表,是班级建设的基地。因此,要加强班级对宿舍的管理,把班级管理延伸到宿舍内。

(1)科学合理安排宿舍。一个宿舍尽量安排同一个班级的同学,同一个班级的不同宿舍尽量相邻,,尽量避免“同班不同学、同室不同班”现象的发生。这样可弥补因学生住宿分散而引发的各种矛盾。

机关绩效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学校管理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是学校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也是学校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而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它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是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激励这个概念用于学校管理,是指激发教师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努力去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实现新课改教学目标。因此,学校实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确地诱导教师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教学过程和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强人民的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由此也可以说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学校发展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运用好激励机制,特别是在实行绩效工资管理过程中成为学校管理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对待教师要实行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物质激励是指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鼓励教师积极创新地工作。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发放工资、奖金、津贴、福利、考核处罚等。在现实生活中物质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所以,物质激励是激励的主要模式,也是目前各级各类学校使用得非常普遍的一种激励模式。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金钱是万能的”思想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头脑中滋生起来,有些教师也一味地认为只有奖金、津贴、福利发足了才能调动工作的积极性,但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不少学校在使用物质激励的过程中,耗资不少,而教育质量并未达到预期目标,教师的积极性反而不高,反倒贻误了学校发展的黄金时机。比如有些学校在物质激励中为了避免矛盾实行不偏不倚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极大地抹杀了教师的积极性,因为这种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法非常不利于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平均等于无激励。事实上人不但有物质上的需要,更有精神方面的需求,因为物质激励太高会带来副作用,首先会使教师之间彼此封锁新的课程改革信息,对教学资源不进行集体整合,甚至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障碍学生思维的发展,严重者教师之间为了单纯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管学生的承受能力拼命地抢时间给学生补课,影响学校整个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学校单用物质激励不一定能起作用,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在二者的结合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创建适合本校实际的校园文化环境

用先进的校园文化熏陶人、塑造人。校园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机制,只有当校园文化能够真正融入每个教师个人的价值观时,他们才能把教育教学目标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因此用教师认可的校园文化来管理,可以为学校长远发展提供动力。

2.制定可操作、易把握、能考核且公正、公平,公开的激励机制量化方案

激励机制首先要体现公平的原则,要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一套大多数人认可的考核制度,并且把这个制度公布出来,在激励中严格按制度执行并长期坚持;其次要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这样能激发教师的竞争意识,使这种外部的推动力量转化成一种自我努力工作的动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最后是在制定制度是要体现科学性,也就是做到工作细化,学校必须系统地分析、搜集与激励有关的信息,全面了解教师的需求和工作质量的好坏,不断地根据情况的改变制定出相应的考核制度。

3.实行多种激励机制的综合运用

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现状而采用不同的激励机制,比如可以运用工作效果激励,工作量激励等,尽量把教师放在他所专长的位置上,并在可能的条件下轮换一下工作种类以增加教师的新奇感,从而赋予工作以更大的挑战性,培养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可见工作激励在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次可以运用参与激励,通过参与,形成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可以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教师参与学校决策和管理的渠道有许多,其中,教师通过“教代会”中的代表参与学校重大决策较为普遍。

但“教代会”目前存在一种流于形式,在校长负责制的管理模式下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的现象,因此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现在荣誉激励的方式在学校采用的比较普遍,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比如当教师完成他的本期教育教学并获得全年级第一名时,他就优先被评为“优秀教师或优秀教育工作者”的称号。结果,这一激励措施有效地利用了教师的荣誉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激励效果。事实上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是采用适合本校特色的方式,并且制定出相应的制度,创建合理的校园文化,这样综合运用不同种类的激励方式,就一定可以激发出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校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建立和实施多层次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模式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其中多层次激励机制的实施是创造教育佳绩的一个秘方,学校要始终认为激励机制是一个永远开放的系统,要随着时代、环境、教育改革的形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首先表现在学校要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激励机制,比如80年代教育主要注重培养教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物质生活基本满足;而进入90年代以后,教师对物质要求更为强烈,并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从这些特点出发,学校就应制定新的、合理的、有效的激励方案,那就是要让教师更并新教育观念,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教育理念,要让教师多一点学习的空间、多一点实践教学的办法,多一点关爱学生的思想等。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的特点激励应有多条路径:例如让教育教学突出业绩的教师可优先评级、评优、晋升等这样就使他们能安心教学工作,而不是煞费苦心往领导岗位上发展,他们也不再认为只有做导才能体现价值,因为做一位名师和教育专家一样可以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这样他们就把所有的精力和才华都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从而创造出最大的教育教学业绩。如果学校激励只有一条路径就一定会拥挤不堪,一定要用多条激励路径,这样才能使教师真正能安心在他的岗位上工作。其次是要想办法了解教师需要的是什么,分清那些是合理的和不合理的;那些是主要的和次要的;那些是现在可以满足的和是今后努力才能做到的,总之学校的激励机制主要是把激励的手段、方法与激励的目的相结合,从而达到激励手段和效果的一致性。而学校采取的激励的手段要灵活多样,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科目、不同专的长教师,不同的教学学科制定出不同的激励制度,而决不能用一种制度一定而终。

(三)因教师的个体差异,实行差别激励机制的原则

激励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那么影响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有:工作性质、领导行为、个人发展、人际关系、报酬福利和工作环境,而且这些因素对于不同学校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学校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类型和特点制定激励制度,而且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个体差异:例如女教师相对而言对报酬更为看重,而男教师则更注重学校集体和自身的发展;在年龄方面也有差异,一般20-30岁之间的教师自主意识比较强,对工作条件等各方面要求的比较高,因此“跳槽”现象较为严重,而31-45岁之间的教师则因为家庭等原因比较安于现状,相对而言比较稳定;在文化方面,有较高学历的人一般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既包括物质利益方面的,但他们更看重的是精神方面的满足,例如工作环境、工作兴趣、工作条件等,这是因为他们在基本需求能够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而追求精神层次的满足,而学历相对较低的人则首要注重的是基本需求的满足;在职务方面,学校管理人员和一般教师之间的需求也有不同,因此学校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学校的特点和教师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收到最大的激励效力。

(四)学校领导的行为是影响激励制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机关绩效管理制度范文6

预算是一种利益分配的机制,离开了利益分配预算管理就难以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正因为如此,要使预算作为一种利益分配的机制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就必须要实现利益分配的均衡性。

一、实现收益分配均衡的预算管理基础

在预算管理中,根据每一个责任主体完成预算责任指标的程度和好坏确定其利益分配的份额,这里的利益分配份额就是指收益分配的份额。在预算管理条件下,要使各责任主体收益分配的份额能够充分有效地调动各责任主体的积极性,关键就是要实现收益分配的均衡性,而要实现这种均衡性,必须要为预算管理奠定基础。

(一)必须要实现预算责任指标的完成程度和好坏与收益分配份额的挂钩

在预算管理中,本着干什么就分享什么收益,干到什么程度就分享多少收益的原则,必须将每一个责任主体所完成的责任指标进行细分,每一项责任指标的完成都应该分享收益。不仅完成收入指标要分享收益,降低成本和费用指标也要分享收益;不仅完成数量指标要分享收益,完成质量指标也要分享收益;不仅完成经济指标要分享收益,完成其他非经济指标也要分享收益;不仅完成价值指标要分享收益,完成其他非价值指标也要分享收益。在对每一个责任主体所完成的责任指标进行细分的基础上再确定收益分配的方式,如完成销售收入的责任指标则按销售收入的完成额分享相应收益,完成成本或费用的控制指标则按成本费用的节约额分享相应收益,完成资产占用额的控制指标则按节约的资产占用额所带来的利息减少、折旧减少和相应的维护费用减少额分享相应收益。另外,对于非经济指标也必须要确定相应的收益分配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每个责任主体的预算责任指标与相应的收益分配相联系,使得预算责任主体完成每一个预算责任指标都有一一对应的收益分享,从而形成内在动力;也才能将每个责任主体的预算责任指标的完成程度与收益分配的高低相联系,使得预算责任主体只想完成或超额完成预算责任指标。不难看出,在预算管理中要使预算的收益分配机制发挥作用,就必须要将预算责任指标及其完成程度与收益分配相联系,也就是要将预算责任指标及其完成程度整合到收益分配中去,实现预算责任指标的结构与收益分配的结构相一致,预算责任指标的完成程度与收益分配的多少相一致。实际上,在整合预算中存在一条由作业到预算责任指标、由预算责任指标到收益分配结构及其份额的整合路径,正是这一条整合路径使得每一个责任主体的作业不仅连接着预算责任指标,更是与其自身的收益直接挂钩,从而就构成了预算的机制作用。将预算责任指标与收益分配挂钩实际上就是要贯穿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为此要求有什么“劳”就给予什么收益分配,“劳”的数量大小和质量的高低不同收益分配的份额也就不同。但这只是在同质的“劳”的条件下才可以比较并形成差异,这里的“劳”就是指作业包括作业的数量和质量。实际上,企业的不同岗位的作业、同一岗位的不同作业存在不同质性,从而,所完成的预算责任指标也存在不同质性。所以,在收益分配中所存在的最大难题是如何使得不同质的作业或者相应作业所完成的不同质的预算责任指标实现同质性,进而可以进行比较。

(二)必须要实现不同岗位和同一岗位的不同作业的同质化

一个企业的全部新创价值除了政府收取的税费、债权人的利息和所有者的利润外,剩余的部分必须在企业内部的经营者团队各人员和员工之间进行分配。由于经营者团队各人员和员工处在不同的岗位,其作业存在质的差异,并且,同一岗位存在多种作业的条件下,作业与作业之间也存在质的差异,这样在经营者团队各人员所在岗位之间的作业和同一岗位之间的不同作业之间就没有统一的标准用来衡量各岗位、各作业的业绩,并根据业绩的大小确定各自收入分配的份额,更直接地说,在不同岗位之间和同一岗位的不同作业之间没有统一的分配标准对收益进行分配。所以在预算管理中,为了科学有效地进行收益分配,必须先将所有不同性质的作业包括不同岗位的作业和同一岗位的不同作业进行同质化,并且,这种同质化必须与所要分配的收入密切相关,也就是所采用的同质化的标准必须能够很好地体现所分配的收入在不同岗位和不同作业之间的“劳”的差别,包括数量和质量的差别,从而真正达成按劳分配原则的要求。在这里,存在一个整合的路径:首先,找到一个将不同质的作业转化为同质的标准;其次,就每一个作业对企业新创价值的贡献程度(每一个作业对企业新创价值的贡献程度可以直接以每一个作业所对应的预算责任指标的完成程度为基础进行确定)按这一同质的标准进行计量,确定每一个作业在新创价值中所应该得到的份额;最后,根据这一份额计算出每个作业以及由这些作业所构成的岗位所应分享的收益。

企业内部各岗位所进行的作业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作业环境有的会直接影响预算责任指标完成的难易性,有的则会直接影响岗位责任人的身心健康和行为难度。如在不同地区进行销售,市场供求状况不同导致销售的难度不相同,自然环境差异有可能直接影响销售人员的身心健康,人文环境的差异有可能直接影响销售人员的销售行为,如此等等。在这些环境影响因素中,有的直接与预算责任指标完成的难易程度相关,这种情况下对于完成难度较大和完成难度较小的就必须要进行均衡,并利用同质化的标准实现这一均衡的要求。有的与预算责任指标的完成没有直接关系,但会直接影响预算责任指标的承担主体的身心和行为,基于这种对身心和行为的影响是由预算责任指标的完成所致,所以,在收益分配中也必须要在不同岗位之间根据其影响程度的大小进行均衡,由于这种对身心和行为的影响因素存在不同质性,影响的程度存在差异,所以,也必须利用同质化的标准实现这一均衡的要求。在影响作业的环境因素中,有的环境因素是相对固定的,如自然环境,有的环境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如市场状况。在同质化的过程中,相对固定的环境因素按同质化标准所形成的数量多少就会相对固定,而不断变化的环境因素按同质化标准所形成的数量多少就会相应变动。在岗位收益分配中,前者往往是固定收益的分配份额,后者则是变动收益的分配份额。需要说明的是,固定收益的分配份额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进行调整,但在一个较短的时期会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二、岗位收益分配涉及的问题

(一)岗位与岗位之间收益分配的均衡性问题

就企业内部收益分配而言,最为重要的是如何实现各个岗位之间的收益分配切实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多劳者多得,少劳者少得,这就是收益分配均衡性的本质所在。由于每个岗位和同一岗位的不同作业存在不同质性,从而没有一个事先的统一标准对全部收入在不同岗位之间进行分配。从理论上说,企业内部各岗位之间收益分配的均衡性比每个岗位收益数额的高低更为重要,如果收益分配不均衡,多劳者不多得,少劳者反而多得,预算的激励机制的作用就会被大大降低。让不同岗位和同一岗位的不同质的作业转化为具有同质性的方法,一般就是把有量纲的不同质的作业转变成无量纲的同质的作业,作业环境的差异也要采取同样的方法进行同质化。目前,实践中主要采用的基本方法是采用难度系数实现同质化,这里难度系数实质是指每个作业及其作业环境对企业目标利润实现的贡献程度或重要性程度,每个单位难度系数所表达的对企业目标利润的贡献程度或重要性程度必须是相同的,这是难度系数所必须解决的最根本问题。由于每个员工都处在一个具体的岗位上,每个员工都也以岗位为基础参与收益分配,所以,难度系数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就形成了岗位难度系数。

岗位难度系数分为以岗位标准为基础的难度系数,称为标准难度系数;以偏离岗位标准的偏离度为基础确定的变动难度系数,称为调整难度系数。在确定标准难度系数时,应考虑以下非价值因素:作业环境、危险性、劳动强度、可替代程度、学历、技术职称、公司员工本公司工龄、决策程度、职能相似性、指导与控制工作量、协调的工作量、计划的工作量等。另外,还需要考虑所确定的预算指标的目标值的价值因素,如销售岗位必然要考虑销售收入、销售费用、收账比例等预算责任指标的要求。

以上因素为一级因素,对各因素应先确定其难度系数,并根据其对利润的贡献程度或重要性程度确定其权重。如果一级因素又可以分解为若干个二级因素,则应对二级因素先进行难度系数的确定,根据每个因素对利润的贡献程度或重要性程度确定各自权重,依此类推。对于预算责任目标中所确认的价值指标也可以依照上述方式进行描述,如销售收入,不同地区、不同产品实现同样销售收入的难度不同,就可以分别赋予不同的难度系数。即便是同一地区同一产品的销售收入,实现的数额越大销售的难度也越大,难度系数也越高,反之亦然。同时,不同地区(主要市场和次要市场)、不同产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一般竞争力的产品)对利润的贡献程度或重要性程度也会存在差异。

岗位标准难度系数确定的一般方法是:(1)对企业各个岗位进行难度分析与评价,即以岗位难度系数的组成因素为依据,分别对各个岗位相关因素进行难度分析与评价;(2)在对各个岗位相关因素进行难度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确定某一因素在最低等级的岗位的最低难度系数,然后依据难度依次确定最低级以上各等级岗位的难度系数;(3)在确定各因素在最低等级的岗位的最低难度系数时,应考虑各因素的最低等难度系数之间的均衡性,即不仅要考虑纵向的难度系数也应考虑横向的难度差异;(4)在确定各因素的难度系数的基础上,再就各因素对企业利润的贡献程度或重要性程度确定相应的权数;(5)在确定标准岗位难度系数时,应把各岗位每一个预算责任指标所确定的目标值作为岗位难度系数的分析和评价因素。

(二)企业用于员工分配的收益总额的确定

用于员工分配的收益总额的确定实际上涉及到本企业与其他企业员工收益分配的均衡问题,如果说在企业内部各岗位员工之间的收益分配的关键是收益分配的均衡性,既要实现多劳者必多得,少劳者必少得,那么,在不同企业之间员工收益分配的均衡性就体现在不同企业员工收益水平的高低上,这种收益水平的高低首先是由企业用于员工分配的收益总额所决定。一个企业用于员工分配的收益总额较大,每个员工的收益水平就会相应较高,反之亦然。那么,一个企业用于员工分配的收益总额由什么决定?它取决于企业在同一行业中的竞争地位。如果企业在整个行业中处在龙头地位,那么,用于员工分配的收益总额也必须要高于行业内的其他企业。不仅如此,当把用于员工分配的收益总额按照员工对利润的贡献大小或重要性程度进行再分配时,还必须确保优秀的员工所分享的收益也要高于行业内类似岗位的员工的收益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优秀的员工能够留得住、用得上。不同企业之间员工收益分配的均衡性不仅取决于各企业员工总体所创造的新价值或者利润的多少,而且还取决于员工在市场上的供求状况。在行业中处于竞争优势地位的企业,所需的员工的素质必然更高,而更高素质的员工在市场上稀缺程度也就较高,这就决定处在行业竞争优势地位的企业的员工的收益水平要高于行业内的其他企业。

总之,预算管理作为收益绩效分配的一种均衡机制,不仅要把企业的所有作业及其同作业相关的预算指标与收益分配联系起来,而且必须实现不同岗位和同一岗位的不同作业之间的收益分配的均衡性,从而实现真正的按劳分配。同时,还要实现本企业与同一行业的其他企业的员工之间收益分配的均衡性,通过这种均衡性确保本企业员工收益分配水平与本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地位相称。

作者单位:

杜勇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周小敬 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