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投资决策范例6篇

管理会计投资决策

管理会计投资决策范文1

一、商业银行加强资本性投入管理的必要性

(一)昔日“不计成本,不算产出”的资本性投入对银行业造成的危害。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初期,各家银行对营业办公用房和科技设备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投入,客观而言,这对于各家银行抢占市场份额,树立自身形象,提高服务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各家银行普遍缺乏资本性投入管理的自我约束,在进行投入时往往不计成本,很少考虑产出,投资决策带有很大盲目性,造成了很大浪费。现在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一方面大量资产闲置,另一方面固定资产保有量相对国际通行比例过高的现象即是这一时期留下的后遗症。同时,由于各家银行均无相应财力支撑如此庞大的资本投入规模,结果造成一部分信贷资金进入了非信贷领域,从而加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

(二)“利润最大化”经营目标要求银行不断提高投资决策水平。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同业竞争日趋激烈,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开始实行统一法人体制下的财务授权体制,自我约束意识有所增强,“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也逐渐得以确立并深入人心。这从客观上迫使银行对资本性投入进行总量控制,对大型资本性投入也开始进行可行性研究,但总体而言投入产出分析还显得较为粗糙,投资决策在相当大程度上还依赖直觉和经验办事,浪费依然不少。

由于低水平投资决策造成的无效、低效投入占用较多,在总量控制的条件下,无疑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势必会对银行业的正常发展带来双重负面影响。

二、管理会计在资本性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随着商业银行办公用房建设高潮期的结束以及同业竞争的加剧,营业网点和科技设备的投人已逐渐成为资本性投入的主要内容。以下分别就其投资决策展开论述。

(一)营业网点投资决策分析。对营业网点的投入主要包括增设、搬迁以及装修等内容,涉及的主要的现金流量包括:

1、现金流出:网点购置价款、网点装修支出、设备价款支出、每年存款利息支出、扣除固定资产折旧和递延资产摊销后的营业费用支出(因折旧和摊销不会引起现金流出企业,因此应予扣除);

2、现金流入:贷款利息收入,存款资金收益、中间业务收益;

3、现金净流量:即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差额。

营业网点投资决策的实质在于对事先拟定的一个或若干个投资方案进行评价和最优化选择。方案的优劣主要又是通过一系列指标体现出来的,这类指标按是否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分为两类:一是贴现指标,主要包括净现值、现值指数、内含报酬率等;二是非贴现指标,主要包括回收期、会计收益率等。

(1)净现值法,是指特定方案未来现金流人的现值与未来现金流出的现值之间的差额,用以确定某个投资方案是否可行,也可以对几个投资方案孰优孰劣进行比较。计算净现值的公式为:净现值为:

其中:

n为投资涉及的年限;

ik为第k年的现金流人量;

ok为第k年的现金流出量;

i为预定的贴现率

由决策人自行设定,可以是资金成本价格或投资者要求的最低投资回报率。

(2)回收期法,是指投资引起的现金流人累计到与投资额相等所需要的时间。回收年限越短,方案越有利。设回收期为n,则有下面的公式:

(3)会计收益率法在计算时使用普通会计的收益和成本观念。

会计收益率

以下举例说明如何运用上述三项指标进行营业网点投资决策。设某银行拟新设一营业网点,设定内部资金利率为4%,存款实际付息率第一年为2%,第二年开始为2.5%,贴现率等于内部资金利率,假定10年后房屋能以原购价变现,房屋按30年折旧,装修支出按5年摊销,贷款利息收人在上级管理行核算,无中间业务收入,暂不考虑风险因素。经预测有以下两个方案可供选择,有关数据分别如下表所示:新购网点后相应要发生较大一笔装修费支出,造成迁址机会成本较大,按网点经营10年考虑,各项指标分别为:

(1)净现值(a)=40×8.1109-250+200×0.6756=185(万元)

净现值(b)=(-20×0.9615+50×0.9246+75×0.8890+112×0.8548+150x8.1109一150×3.6299)一700+600×0.6756=567(万元)

(2)回收期(a)=7一(7×40一250)/40=6.3(年)

回收期(b)=8-(-20+50+75+112+4x150一700)/150=7.2年)

a方案:单位:万元

年度主要业务指标现金流出现金流入现金净流量备注

0购房支出 200 250 0 -250

装修支出(包括设备) 50

1存款 6000 200 240 40

利息支出 120

营业费用 80

存款资金收益 240

2存款 8000 280 320 40

利息支出 200

营业费用 80

存款资金收益 320

3各项指标均与上年相同 280 320 40

4各项指标均与上年相同 280 320 40

5各项指标均与上年相同 280 320 40

b方案:

单位:万元年度主要业务指标现金流出现金流入现金净流量备注

0购房支出 600 700 0—700

装修支出(包括设备) 100

1存款 5000 220 200 -20

利息支出 100

营业费用 120

存款费用 120

2存款 10000 350 500 50

利息支出 250

营业费用 100

存款资金收益 400

3存款 12000 405 480 75

设从第3年到第5年存款较上年增长20%,营业费用较上年增长5%.以后年度均保持第5年水平

利息支出 300

营业费用 105

存款资金收益 480

4存款 14800 480 592 112

利息支出 370

营业费用 110

存款资金收益 592

5存款 17760 560 710 150

利息支出 444

营业费用 116

存款资金收益 710

(3)会计收益率(a)=(40×10一200/3一50)/10/250=11.3%

会计收益率(b)=(一20+50+75+112+150×6一600/3一100)/10/700=11.7%

由上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1)按净现值法计算,l0年后a、b两方案的净现值均为正数,说明报酬率均超过了4%,由于b带来的现金流量超过a方案,因此b方案比a方案更优。(2)从回收期计算结果来看,a方案回收期比b更短,显示a方案较优。(3)从会计收益率计算结果来看,b方案收益率比a方案更高,显示b方案较优。

净现值法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在理论上较为成熟,适用范围较厂,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方法。回收期法以最短时间收回投资为目标,计算简便,容易理解,但末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也没有考虑回收期以后的收益,易误导决策者采用一些急功近利的项目。会计收益率法简单易行,适用范围较广,缺点是末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在实务上可以以净现值法为主,而以回收期法和会计收益率法为辅进行投资决策。

(二)科技设备投资决策分析。科技设备投人主要包括用于银行内部管理和业务保障的后台系统和直接参与业务经营的前台系统两方面内容,科技设备投入引起的现金流出比较容易计量,但由于其投人产生收益的间接性,特别是后台系统产生的未来现金流入量难以计量,这就需要根据前后台系统的特点分别进行具体的决策分析。

由于前台系统与业务经营直接相关,投入后最直接的影响即是相关业务量的变化,因此可以对投人前后相关业务量的变化进行预测和分析,并进行从“量”到“值”的价值转化,从而实现对现金流人量的测算,投资决策的关键和难点即在于此。鉴于其对现金流量的研究方法与营业网点投资模式基本类似,在此只以atm(自动取款机)的投入分析为例对如何进行“量”到“值”的转化作进一步的探讨。

atm对银行的利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提供本行持卡人交易便利、转账取款手续费、它行取款手续费收入以及树立银行形象等。从会计的谨慎性原则出发,对atm树立银行形象带来的间接效益不进行量化,在此只考虑取款便利、转账取款手续费和它行取款手续费可能带来的银行现金流入量。持卡人交易便利可以视同于它行取款手续费收入,在各银行atm未联网交易,没有它行取款手续费参照标准的情况下,就需要对此进行具体分析。根据银行对atm的取款、查询和转账等情况及相关存款情况等历史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为简化问题可以只考虑取款量(设为y)与存款的依存关系,并测算每笔取款所对应的存款量(设为q),并进一步根据存款收益情况,寻找取款量与收益(设为5)的直接函数关系。

用公式分别表示为:

q=f(y);s=f(q)简化后为:

s=f(y)

对后台系统的投资决策完全进行定量分析是不现实的,可行的途径是从两个方面分别着手:一是对项目产出无形效益进行定性分析;二是对不同方案下投入及其引起的未来运行、维护等现金流出进行定量分析比较。

三、发挥管理会计在资本性投资决策中的作用要解决的几个相关问题

1、加快建立预测制度,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银行相关职能部门必须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做好各项数据信息的收集工作,对银行内外的各种动向、事态予以密切关注,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时再结合投资项目内容进行专项的补充调查,这样才能做出及时、准确的预测。

2、完善基础数据信息系统,为应用管理会计提供基础条件。运用管理会计进行投资决策必须建立在一个较为丰富的管理会计数据信息基础之上。这一数据信息包括价值计量与非价值计量的信息,银行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甚至很多非数据信息。从经济、可行的角度出发,当前应以现有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和银行其它综合信息系统为基础,对各类资本性投资事项建立辅助核算台账,要对数据进行不同层次、多角度的处理,以生成有价值的数据信息,为提高管理会计应用的准确性、有效性和科学性提供数据基础。

管理会计投资决策范文2

关键词:设计公司;PPP项目;投资决策;风险管控

1引言

在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政府简政放权大背景下,众多基建类国企通过PPP项目由设计或总承包等单一角色向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综合角色转变,以期寻找利润的新增长点。然而在新形势下,部分投资决策易盲目跟风而判断失误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存在较高风险。现阶段PPP市场已进入了整顿规范期,非规范操作PPP项目将被清退,但PPP仍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基建投资的重要模式,未来能落地的PPP项目必定是符合新要求的PPP项目。PPP项目投资规模大,回收周期长,做出投资决策和得到决策效果之间存在着时滞,越早管控风险,成本代价越小,效益越明显。如果若干年后由于效益不佳或不规范被清退才发现投资决策失误,将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且延误了扭转劣势的时机。国有大型设计公司(以下简称“设计公司”)近年来投资建设PPP项目数量巨增,实缴出资额及承担风险逐渐增大,对其经营和财务状况将带来新考验。面对上述新形势、新要求和新考验,做好投资决策风险的管控工作是重中之重,直接决定了公司能否通过开展PPP项目实现“拉动主业保增长、拓宽领域促转型”的发展目标。设计公司要想推进PPP业务科学发展,首先须依据自身总体发展规划来制定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规划,再据此制定PPP项目投资机会决策方案。因此,管控PPP项目投资决策风险须从两个流程展开,首先是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规划决策,其次是PPP项目投资机会决策。笔者将按照上述两个流程对设计公司PPP项目投资决策的风险分别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管控对策.

2设计公司PPP项目投资决策的风险分析

2.1设计公司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规划决策的风险分析

设计公司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规划是为实现设计公司总体发展战略,针对设计公司在未来一段时期的投资原则、投资方向、投资规模等方面的选择所做的统筹安排。该战略规划由投资业务主管部门制订完成后,报投资评估委员会(由公司内部的技术、经济、法律、财务和管理等方面专家组成,简称“投评委”)进行评审,形成评审意见后报公司董事会决策通过。对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规划形成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梳理是该决策流程风险管控的基础工作,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风险分析。2.1.1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意向与公司发展目标是否匹配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意向是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规划的初步设想,PPP业务需围绕公司发展目标进行布局,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实现投资拉动主业,降低决策指令失误。2.1.2公司内部投资能力内部投资能力风险分析是对公司内部各种要素,如资金能力、人才、综合技术服务能力、组织机构等进行分析,以把握公司的优势与劣势,为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规划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①资金能力:资金能力决定公司是否具备控股能力、基本具备参股能力或不具备投资能力;②人才:公司是否具备对PPP业务涉及的工程、法律、商务等各类专业领域知识度熟悉和掌握的专业人才,且他们与执行PPP项目的应用匹配程度都决定了公司投资风险高低;③综合技术服务能力:公司如具备7个面向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整体策划、谈判、资金及融资、规划设计、项目成本及统筹管理、实施环节技术优化、运营维护的综合服务能力,可降低在PPP项目推动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和失误,提高效率;④组织机构:公司具备灵活应变的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PPP项目投资决策顺利进行。2.1.3公司投资环境通过对外部投资环境中的诸要素进行分析,发现对PPP投资业务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要素,为制订与实施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规划提供风险管控的基础。具体风险要素分为宏观与微观两大类。宏观风险包括信用法律风险和经济风险。信用法律风险,如政府PPP项目决策程序不规范造成决策失误和过程冗长的风险、政府不履行PPP相关合同约定的责任和义务所产生的信用受损风险、不同政府部门颁布的规范性文件与PPP政策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导致项目中止或失败所产生的法律风险等。经济风险,如非经营性PPP项目财政支出未处于对应本级政府财政可承受能力范围之内的风险、经营性PPP项目产生市场需求变化、收益不足或者收费变更等风险。微观风险指同类型企业在各自资源、资质业绩及市场开发模式上同质化竞争,竞争越激烈,实现公司投资战略的风险就越大等。

2.2设计公司PPP项目投资机会决策的风险分析

在第一个决策流程结束并形成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规划后,即进入第二个流程——PPP项目投资机会决策。由投资业务主管部门依据PPP战略规划制定PPP项目具体运作推进方案并付诸实施。由于第二个决策流程决定了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因此该流程风险管控尤为重要,主要包括四个阶段,依次是PPP项目意向跟踪阶段、立项阶段、PPP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及评估阶段、投标及投资审批阶段。四个阶段中关键环节是投资意向协议签订、PPP项目立项报告(项目建议书)评审、PPP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及评审、投标及投资审批。接下来,对这四个环节进行投资机会决策的风险分析。2.2.1投资意向协议签订环节该环节处于PPP项目投资机会决策的初始阶段,由投资业务主管部门牵头与地方政府部门运作对接,推进设计公司与政府间战略合作意向文件签署。投资业务主管部门对从各种渠道捕获的PPP项目信息源初评的科学性的判断,将直接决定公司是否需要主动发挥自身前期策划、规划设计的优势,与政府主动达成合作意向。该环节的风险在于投资意向协议不具备法律效力,尚未锁定项目,仅是公司与政府进行投资沟通内容和跟踪意向的确认。2.2.2项目建议书评审环节该环节处于PPP项目投资机会决策的第二个阶段,此时PPP项目投资还处于“有一个想法”时期,对“想法”可行的初步判断是通过对项目建议书做出可行与否的评审实现的。该环节的风险因素在于做出判断的团队人员的知识结构、经验层次是否互补;评审环节是否建立了责任制;是否存在区分评审责任的相关程序和措施即形成评审结论前的讨论过程是否被完整记录,记录是否都进行签字确认,有哪些不同意见等。项目建议书通过评审即对PPP项目做出公司内部立项的决定。一旦该环节决策失误,后面进行的PPP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及评估准确度将下降,造成公司损失。因此,要加强PPP项目建议书评审环节的风险管控,从源头上降低PPP项目投资机会决策的风险。2.2.3PPP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及评审环节完成PPP项目内部立项后,要保证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必须对PPP项目进行详细论证,然后据此做出是否投资的决策。该环节的风险因素在于可行性研究过程是否客观准确、研究内容是否全面完整、采用的评估方法及评审工作方法是否科学有效等。在可行性研究中须对PPP项目展开深入细致的尽职调研、技术和经济论证,内容包括项目基本情况(含前期手续)、交易结构、运作方式、盈利模式、融资方式、对社会资本方的要求、采购方式、保障措施、实施程序及时间进度安排等,通过重点分析财务效益,作多方案比较,提出结论性建议,确定PPP项目投资可行性,为项目最终决策提供依据。2.2.4投标及投资审批环节投标审批环节,指通过PPP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评估后的项目,在参加政府组织的资格预审后,由投资业务主管部门报请公司董事会审议决策是否参与正式投标。审议通过的项目再由投资业务主管部门向上级集团投资主管部门报备。在集团投资主管部门形成专业评审意见后,由公司按照上级集团审核要求,带报价条件参加投标。若中标,公司将中标项目报上级集团投资主管部门进入投资评审环节,形成专业评审意见后,由上级集团投资主管部门提请集团总裁办公会审议,落实完善总裁办公会的审议意见后再提交集团董事会决策。上级集团投资主管部门根据集团总裁办公会和集团董事会决策意见办理项目投资批准文件。至此,公司PPP项目投资决策流程全部结束。投资审批是公司的上级集团根据PPP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进行最后审批及决策的环节。该环节是PPP项目整个投资决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最后一关,将直接影响公司未来的效益和发展方向,风险因素在于决策审批人员设置是否合理、审批过程科学民主程度、审批权责明确程度等。

3设计公司PPP项目投资决策风险管控对策

在对上述两个决策流程形成和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要素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的风险要素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3.1设计公司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规划决策的风险管控

3.1.1详细考察分析PPP投资业务战略与公司主业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对公司发展目标、主业发展方向进行认真审视和分析是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规划决策风险管控的第一步,同时必须贯穿整个PPP项目投资决策风险管控过程。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意向提出前须充分研究公司总体发展规划、财务规划、基建行业走势及宏观政策导向等。3.1.2采用科学的方法客观评估并针对性地改善公司内部投资能力投资业务主管部门应构建投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资产负债率、经营性现金流净额等)对公司财务资金能力进行量化评估,另外须定期结合已实施的与拟投资项目类似的PPP项目成功案例,对公司PPP人才、综合技术服务能力、组织结构与PPP业务的适应性和PPP业务技术领域的先进性进行分析,发现公司风险状况,制定应对措施,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3.1.3运用工程咨询方面的大数据分析化解公司投资环境风险须充分发挥公司高端咨询的先导作用,利用好工程咨询团队针对公司拟开拓的工程热点领域和重点地域的前瞻性系统研究成果,建立诚信区域的资料库,为公司进行PPP业务战略规划布局提供技术支撑。由工程咨询团队对市场经济等宏观信息进行收集并储备相关数据,采用专业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定期报送投资业务主管部门,作为制订PPP战略规划时规避风险的评估依据。投资业务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投资行业接触面广、对接机会多等优势,注重积累、寻找不同产业链条上的目标企业和行业,不断探索与其合作的路径,合理预估聚合社会资源的难度,积极组建与PPP项目需求相匹配、政府方认可的战略合作联盟,提高公司整体竞争力,降低PPP业务投资风险。

3.2公司PPP项目投资机会决策的风险管控

该决策流程从项目信息获取开始,至制定并审核投资方案并对其进行审批完成后方结束,因此须从项目属性和评审(估)环节进行风险管控。在项目属性方面,有以下三点管控方式:第一,须加强项目信息筛选和投标前评估,杜绝源头亏损,如关注政府财政支付能力,重点跟踪已做过物有所值和财政承受论证的入库项目,保证项目合法合规;第二,对所有项目做到先算再揽,通过设计合理的投资回报报价及计算方式,判别项目内部收益率等指标能否满足公司PPP项目投资财务评价基准值;第三,对由于项目工期延误所引起的成本增加进行敏感性分析,以便在法律文件中提前规划对政府方的约束等。在评审环节方面,公司可采用授权批准、文件控制记录、内部经济责任等三个风控措施,第一,PPP项目投资决策必须履行投资业务主管部门内部初评、投委会专业评估和评审、公司董事会审议、集团总裁办公会审议和集团董事会决策审批共五个基本程序,明确规定PPP项目审批流程及各级审批权限,做到授权批准控制;第二,对所有的PPP投资决策包括评审意见等以书面文件形式予以记录,发挥信息支持、监督备查的作用;第三,建立PPP项目投资决策内部经济责任制度,逐步推行终身负责制,避免投资决策权责利不清造成决策失误等。

4设计公司PPP项目投资决策风险有效管控的几点建议

对设计公司PPP项目投资决策风险进行有效管控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长远来看,科学的体系、制度及平台是有效管控PPP项目投资决策风险的顶层设计,一定程度上决定并推动PPP项目投资决策能否真正落地。

4.1构建科学的PPP项目投资决策风控体系是管控

PPP项目投资决策风险的前提设计公司应按PPP项目投资决策的两个流程(PPP业务投资战略规划决策和PPP项目投资机会决策),分别建立严格的风控体系,再对两个流程进行分类细化,形成PPP业务投资战略规划、项目选择、项目立项、项目评估(审)、项目审批与决策的完整PPP业务投资决策流程清单。首先,须明确评审论证规则、决策标准等,从而实现流程控制,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其次,在PPP投资业务战略发展规划决策流程中,须高度重视自身战略附加值,审慎评估自身核心竞争力、主业导向和投资能力对公司后续业绩的影响及风险程度,重点解决PPP业务投资原则、规模和方向问题。在PPP项目投资机会决策流程中,各环节的风险管控力度直接决定了投资决策能否发挥价值。

4.2建立严格的PPP项目投资决策内部控制和专家论证制度是管控

PPP项目投资决策风险的关键设计公司应充分考虑业务操作执行(投资业务主管部门)、评审(投委会)、投资决策(董事会)、监督四个层面职责分离,如以投资业务主管部门作为执行层负责PPP相关业务初评、跟踪执行等具体操作,投评委负责PPP战略发展规划、PPP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评审,公司董事会做出公司内部的最终决策,再由独立部门对执行情况进行全程监督,通过上述岗位分工形成内部牵制,建立完善的PPP项目投资决策内部控制制度,可防范PPP业务投资决策过程中的各种隐患。此外,在投资决策前须通过建立专家论证制度,形成推动科学决策的合力,通过不同部门的专家力量多头审视可行性,充分发挥公司专业齐全的前期投资评估优势,主动挖掘优质的PPP项目,引领公司转型升级。

管理会计投资决策范文3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投资决策;系统开发程序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企业投资决策会计信息系统之构建

收录日期:2016年8月22日

一、目前投资决策系统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层意识不够。很多企业决策者对构建企业投资决策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要意义缺乏认识。目前,各项投资决策只是建立在手工记账的基础之上,或借助于一些简单的投资模型或主观判断进行决策,缺乏运用系统的投资决策程序。

(二)缺乏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还不是很高,缺乏既掌握财务知识又熟悉相关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三)整个行业企业的实施环境不完善。从企业内部环境来看,其在人员组成、技术、资金支持等方面都难以达到理想的要求,从而对会计信息化在企业内部实施的硬件以及软件环境都存在欠缺的部分,难以充分地保障信息化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同时,从行业外部环境来看,我国在企业信息化立法方面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力度不足,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整个行业的信息化。并且没有足够强有力的会计信息化技术支持,这使得其在日常与工商、银行、审计等部门的会计事务的处理过程中,因无法很好地实现各部门的数据交换,而对会计工作效率造成影响。

进行投资决策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合适的投资决策会计信息系统就意味着企业在现在以及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缺乏对市场前景的掌控能力,缺乏发展甚至于生存能力。如何建立适合于当前中国企业的投资决策会计信息系统,并将其具体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去,本文将作一些探讨。

二、企业投资决策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程序

(一)战略规划和开发方法。建设企业投资决策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项耗资大、历时长、技术复杂且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因此,首先应制定发展企业投资决策会计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然后按照规划有步骤地进行系统开发。

1、制定战略规划的步骤。把计算机应用到企业的投资决策中,一般要经历从初级到成熟的成长过程。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道路可划分为六个阶段:初始阶段、普及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因此,构建企业投资决策信息系统,无论是在确定开发策略,或者在制定信息系统规划的时候,都应首先明确本单位当前处于哪一生长阶段,进而根据该阶段特征来指导建设。

2、制定战略规划的常用方法

(1)企业系统规划法。主要工作步骤为:准备工作、调研、确定业务过程及重组、定义数据类、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确定总体结构中的有限数据、完成BSP研究报告。

(2)关键成功因素法。在现行系统中,总存在着多个变量影响系统目标的实现。通过对关键成功因素的识别,找出实现目标所需的关键信息集合,从而确定系统开发的优先次序,并进行规划。

(二)企业投资决策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流程

1、可行性分析。顾名思义,其主要任务就是对应用项目开发的可行性以及必要性进行明确。对可行性进行分析和明确是开发任务实现的迫切需要,它主要评介应用项目实现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和资源。可行性分析工作的开展必须是以充分的实地调查研究为基础才可开展,实际调查是其获取项目开展情况详细资料的重要渠道。

2、数据流程。投资决策水平的提升是开发和建立企业投资决策会计信息系统最根本的目的所在。总体而言,组织设计是新型投资决策系统设计的首要步骤,我们在对新系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将对组织的设计看作是对系统进行创新设计的一次有目的的改变。为进一步促进计算机在投资决策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我们必须舍去物质要素的束缚,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广泛收集与整理,对投资活动数据流程图进行绘制,进而为接下来的数据分析做好充分的技术准备。

3、数据字典。其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对所绘制的数据流程图当中的数据存储、逻辑处理、数据流、数据结构以及其存在于外部的实体进行定义。数据字典在数据流程图的辅助下,对于系统当中逻辑模型的描述可以从文字扩展到图形当中,大大提升了模型描述的完整性。

4、功能结构图设计。以各功能之间所存在的从属关系为依据所绘制的图表,功能模块就是图中的各个框,在具体情况的影响下,其划分形态可大可小,某项任务完成所需要的一整组程序多存在于大的功能模块当中,而小模块则是程序当中的每一个处理过程。

5、系统设计。系统物理配置方案包括:(1)系统设计原则;(2)系统输入;(3)系统加工;(4)系统输出。

三、企业投资决策会计信息系统内容设计

在完成开发程序的一系列步骤之后,企业投资决策会计信息系统需要进行相应的内容设计,使该系统财务方案的配置能切实满足企业、公司投资决策需要。大体而言,企业做出投资决策需经历以下五个流程:

(一)融资方式选择。在投资决策会计信息系统的决策过程中,首先要决定采取的融资方式。企业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后续的投资工作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在当前中国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可供选择的方式有三种:外部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和内部融资。理论上,投资者应将三种融资方式的成本加以比较,进而选择成本最低、性价比最高的融资方式。系统还可通过多种融资方案的比较分析,为决策者提供最优方案的选择,但应考虑融资结构的搭配,包括融资种类、成本、时期等结构以保证企业资金的正常运营。

(二)投资方案选择。在确定了融资方式,有了资金来源之后,系统应为投资者选择最佳的投资方案。投资决策系统可将人为干扰因素降到最低,从企业利益出发,严格依照选择标准,做出最有利于企业效益的决策。从实质上来讲,投资就是以牺牲当下现有资金的方式,以便在未来获得报酬的一种行为,这一行为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为此,投资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才能将这一不确定性降到最低,使其有效性得到提升。有效的投资必须借助于科学、正确、合理的投资方案以及经营活动,通过对企业资本的合理使用,将资本提升到最大的利用价值。

1、有效投资决策方案的选择标准。投资决策的制定是为了在不久的将来,更好地实现前期预定目标,其总体来说是在前期对市场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的,以一定的标准为依据,对若干投资预选方案进行不断选择、判断、分析的一个过程。它决定着投资决策是否能够有效。主要考虑的要素有:(1)投资的增值程度;(2)投资的风险性;(3)控制通货膨胀的能力;(4)投资的资本成本。

2、有效投资模型。系统可提供多种投资模型,决策者可根据需要选择恰当适用的投资模型,为项目决策服务。投资方案的最后抉择是要通过净现值的比较进行,所以各种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需要结合运用。有效的投资决策必须是先确定风险投资报酬率,然后再进行净现值的最后抉择。

(三)预算管理。在确定了投资方案后,系统需要对该方案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在项目具体上马之前,系统应针对不同的项目主体,按照不同模式进行项目预算,以保障该投资方案的顺利进行。预算与选择的融资方案、投资方案密不可分。在企业选择投资项目之后,有必要将战略规划转换成详细的年度经营计划,而该计划通常以预算的形式得以表现。因此,预算将投资项目的可能效果反馈给管理者,管理者据此信息对项目投资的流程及细节加以修正。预算的主要目的是规划,另一重要方面则是控制,预算系统的基本目的是规划和制定经营目标,并将此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从某种程度上说,实际与预算数字是有差异的,有必要分析差异原因,采取必要的正确行动,这一比较则意味着控制。决策者可以根据需要,在投资决策系统提供的一些预算方法中选择合适的编制方法。但从系统构建的完整性角度考虑,在进行财务方案配置时,编程人员应将所有可能需要的预算方式都编进系统代码中。

(四)成本控制。融资方式选择确定了资金来源,投资方案选择决定了具体项目,预算管理则对即将运行的项目有了大致的展望与规划。在这三个步骤完成之后,投资项目则正式开始实施。按照管理会计本量利的理论不难得知,成本控制在投资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不对成本进行控制,预算管理的成果就会付诸东流,投资方案将不会给企业带来切实收益。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都要进行成本控制,即全面控制。成本控制也伴随着项目运行的始终。因此,在项目的运行过程中,会计人员应当及时在投资决策系统中输入与成本有关的相关数据,保证数据更新的及时性与时效性,随时随地发现问题,防微杜渐,努力将成本消耗控制在最低水平。

(五)效益评估。成本控制随着项目投资运行的结束而结束,系统应对主体项目进行效益评估。首先确定该主体项目的盈利情况,其次对融资方式与投资方案进行反思,通过真实的数据,判断一系列决策的合理性,为企业今后的投资决策提供经验。对投资项目进行效益评估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决策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其中任何一种,作为判断投资方案效益的依据。(1)净现值法。按照这种方法,所有未来现金流入和流出都要按预定贴现率折算为它们的现值,然后再计算它们的差额。只有净现值大于零的方案才可以作为备选方案;(2)回收期法。回收期是指投资引起的现金流入累计到与投资额相等时所需要的时间。回收期法反映投资回收速度。它代表收回投资所需要的年限,回收年限越短,方案越有利。回收期包括静态投资回收期和动态投资回收期两种。在效益评估完成之后,该系统针对主体项目的全程并未随之结束。企业投资决策信息系统不仅起到投资决策的作用,更是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对企业经营、投资活动的记录与监督。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系统应对项目主体的运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及时的记录并备份保存,以保证企业在今后的决策过程中,不会重复之前的错误,保证企业经济活动的连续性、稳定性、高效性和安全性。企业必须正确选择投资方案,尽量规避风险,建立起完善、有效的企业投资决策信息系统。

四、结语

企业投资决策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构建行之有效的投资决策会计信息系统对中国企业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Beaver.会计收益数据的经验评价[J].会计研究,1960.

[2]George・H・Sorter.Basic Accounting Theory[J].1966.

[3]Daniel Kahneman.Daniel Kahneman的启发式及其偏差[J].美国经济评论,2002.

[4]袁水林,王东升.试论战略管理会计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J].经济问题,2001.

[5]隋安媛.小议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7.

管理会计投资决策范文4

【关键词】 政府投资 决策机制 探索研究

政府投资项目科学、民主地进行项目决策是保证项目有效投资和显现成效的根本,更是“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支撑,从而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城乡统筹发展、社会管理创新”。

一、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的必要性

(一)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是发挥政府投资职能的客观要求。政府投资项目即是实现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的载体,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随着发展现状和目标的不同,政府投资应当发挥的职能侧重也会不同,只有通过深入的分析,研究,进行一系列科学、民主的选择和决定政府投资行动方案的过程,才能使政府投资职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二)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是保障资源合理配置

的先决条件。与一般项目相比,社会和民众会给予政府投资项目更高的期望和关注,必须通过完善的项目决策机制,对项目安排、建设进行科学地论证,从源头上保证资源配置的合理性,避免浪费。

(三)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是推动区域发展的现实需要。从理论上分析,政府投资项目应该大多数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但是在产业经济升级的转折时期,政府投资项目还担负着带动和引导区域发展重任。

二、当前我区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区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模式是遵循“以规划定项目,从储备库中选项目”的原则安排计划项目,按照“建设单位申报,列入储备管理、开展前期报批,相关部门审查、编制年度计划,政府研究决定,人大审议批准”的程序进行决策。总结下来,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项目决策的导向性不强,总体目标定位模糊。一是政府投资调结构的导向作用发挥不明显。大量政府投资项目投资,固然对改善环境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建设时序上的不合理,挤占了产业发展的空间。同时,总体布局较为分散,重点投资领域和重点建设区域不够突出,集聚性和带动性不强。二是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目标定位不准确。尽管我们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时,也制定了计划安排的原则和范围,但只是从建设管理的基本程序角度统筹考虑,缺乏一个清晰明确的总体建设目标。

2.项目决策的专业性不足,储备论证过程不够充分。政府投资项目储备管理相对粗放,项目前期论证不够充分管理模式相对粗放,只是有了一个先期申报管理的环节,还没有完全达到根本意义上的项目储备研究管理。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建设成效的论证还不够充分、不够规范。

3.项目决策执行不够刚性,制度保障有待加强。按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规定: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复的项目可列入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库,而列入年度建设计划的项目应当从储备库项目中选取。但在目前决策过程中,项目在列入年度建设计划之前,只有60%左右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而最终列入年度建设计划的项目也并非完全来自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库。

三、进一步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的建议

余杭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县市区,政府投资项目的投入应不再是简单的“量”的投入,而要追求“质”的提升,要立足区域实际,明确目标,准确定位,有效建设一批能够提高城市生活品质,完善城市功能、生产生活配套的优质项目。同时,面对资金、土地资源的双重压力,必须从全覆盖投入向分区域投入转变,集中力量,点轴状的圈层开发。

(一)构建政府投资项目决策体系

1.强化决策主体。区政府做为项目决策的主要主体,建立全区层面的政府投资项目审查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区政府投资储备项目和计划项目的准入审查,研究和制定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总体目标,研究和提出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资源配置方案的总体意见,开展政府投资项目专家论证、公示听证的管理与指导工作,协调政府投资项目前期工作中的存在问题。区投资综合管理部门和专家库成员做为项目决策的辅助主体。主要负责政府投资项目日常储备管理工作,配合区政府投资项目审查领导小组开展准入审查的各项工作。专家库成员主要负责对我政府投资项目进行专业咨询研究,并得出相应成果,对今后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方向和领域提出专业性意见,配合区政府投资项目审查领导小组做好项目准入审查工作。区人大常委会和社会公众做为监督主体。区人大主要负责对我区政府投资项目年度建设计划进行指导和监督。社会公众则根据余杭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从社会层面对政府投资项目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实行监督。

2.建立决策机制。一是完善两大机制。即政府投资项目储备机制:要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及现阶段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提出项目规划,经投资综合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和部门联审,通过后报请区政府投资项目审查领导小组审查,正式列入储备管理,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要明确从储备库中进行选择。政府投资项目前期计划管理机制:政府投资项目列入储备管理之后,根据准入意见和咨询评估结果,分预备类和研究类下达前期工作计划,明确完成时间节点和工作任务,及时协调项目前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用地与资金的要素保障,通过适度的考评手段促进项目前期工作进程与质量。二是建立三项制度。即重要项目预可研制度:对总投资规模较大,或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影响的重要政府投资项目实行预可研制度,委托第三方专业咨询机构进行独立客观分析,提供决策咨询。重大项目听证公示制度:对有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向社会公众进行听证或公示,提高透明度,吸取合理化建议。政府投资绩效评价制度: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项目,对其建设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查摆问题、客观评价、吸取教训、有效监督。

管理会计投资决策范文5

1.1 管理会计报告的主体与目标

管理会计报告的主体指的就是管理会计报告的使用者,主要包括企业最高管理层,中层管理层以及基层管理者。企业的最高管理层需要了解企业的整体效益,会计报告是主要的参考依据。企业中层管理者注重整个企业的运营,会计报告为其提供企业运营的相关信息。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基层管理者提供所负责项目的详细、简单明了的会计报告。

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财务报告,管理会计报告,将这二者相结合,形成完整的内部管理会计报告和外部财务会计报告体系。通过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企业管理者优化资源配置,做出合理的决策信息,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总之,管理会计报告就是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的参考依据。

1.2 管理会计报告的功能与作用

管理会计报告根据企业以往的财务会计数据总结出具体的规划,为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决策分析依据,管理者根据决策分析为依据,对企业的整体预算进行规划,做出正确的决策指导企业的运营。管理会计报告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工作流程,有利于对企业会计人员的组织。管理会计报告对于企业财务、运营、管理等进行分析、规划和总结,管理者再进行正确的决策,对企业的运营进行有效的控制。企业各个部门可以根据管理会计报告提供的预算业绩与实际业绩进行对比,是企业各个部门进行考核、评比的有效依据。总之,管理会计报告在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中占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障了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有利于企业管理目标的前瞻性,加强企业管理者决策的正确性,促进企业人性化管理方式的形成。

1.3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特征

现代企业管理报告体系必须具有实用性,不仅仅是以理论为依据,还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报告方式,例如口头式、报表式、叙述式等;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不断变化,充分体现现代管理的特点;体现其服务性,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与经营状况;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重点体现对生产经营决策的影响;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的信息必须具有时效性,能够体现出企业当下最及时和有效的信息。管理会计报告重点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最及时、有效的信息,这样才能保障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4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基本框架

根据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主要功能与职责,笔者将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基本框架分为三个部分: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责任考评报告。预算报告主要是对企业的营业、资本、财务进行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主要包括投资决策报告、筹资决策报告、经营决策报告、控制分析报告,责任考评报告分为预算评价报告以及业绩评价报告。这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企业管理会计总体报告。

2 我国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现状

管理会计报告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纵观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仅有少数先进企业成功运用现代管理会计报告,发挥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作用,但是总体上来看我国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发展还不成熟。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也不完善,使企业在应用的过程中缺乏理论的支持,不能将企业实际与理论基础相结合。许多企业管理者缺乏对管理会计的正确认识,不重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企业也缺少管理会计专业人才,我国也没有相关机构对管理会计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这些原因都是造成我国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不完善的重要原因。

现如今我国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主要还是依附于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也是按照财务会计的培养方式。大多数企业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低,往往是将管理会计的职责和功能分配带财务会计的各个岗位中,缺少完整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企业关注的会计报告还是按照财务报告流程进行的,而不是站在企业经营战略目标高度去重视管理会计。

3 企业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

3.1 构建原则与整体思路

现代管理会计报告应该是贯穿整个企业运行的始终,不能将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割裂开来,在构建企业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目标导向原则,相关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目标导向原则指的是在构建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时要以满足企业管理者的决策需求之一目标为重点,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管理会计报告信息。相关性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的信息必须有利于进行决策和控制企业的运营,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还要保证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帮助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发挥和运营进行预测。及时性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必须具有及时性和时效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管理会计报告的功能与作用。灵活性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的形式与财务会计报告的形式不同,它的形式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的,可以根据企业具体的需要通过图表、文字、数字等表现形式进行报告。成本效益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信息所耗费的成本不能大于信息所产生的收益,这二者要保持适当的比例,这样才能使企业获取最有效的信息和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根据以上分析,以现代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为出发点,在遵循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原则的基础上,设计体系构建的整体思路。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整体思路主要是以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为出发点,遵循体系构建的原则,具体设计出包括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以及责任考评报告在内的管理报告内容。

3.2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内容

3.2.1 预算报告

全面的预算报告主要包括营业预算报告,资本预算报告以及财务预算报告。

企业经营业务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以营业预算报告为依据,营业预算报告包含

销售预算报告,生产预算报告和成本费用预算报告。销售预算报告对企业产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和时间范围内的销售额和销售总量进行预测报告,预测报告不仅需要考虑市场的行情,还需要考虑企业产品本身的数量和价格,充分考虑影响产品销售的因素,制定出合理的销售预算报告。生产预算报告主要指的是在预测期间内的企业产品的销售数量、期末存量以及生产数量的预算报告。生产预算报告是以销售预算报告为基础的,之后才能对产品期初和期末存量进行编制。生产预算的编制对时间要求精确,因此要注重生产预算的编制时间。成本费用预算报告对预测期内的成本费用进行规划报告,制定出目标成本费用水平。成本费用预算报告为企业的各个部门的成本费用控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有效的控制了企业各个部门的成本费用,提高企业对成本费用的管理水平,有利于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的资本预算报告分为投资预算报告与筹资预算报告,先进行投资预算报告,再进行筹资预算报告,资本预算报告是企业进行资本支出的依据,有利于扩大企业投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投资预算报告的编制内容主要有对固定资产投资的预计,对固定资产处置的预计,对无形资产投资以及其他资产投资的预计,债券、股票、现金股利、基金、期权等投资的预计。筹资预算报告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需要筹集资金的数额和筹集方式进行预计和报告,为企业资金的良好运转提供理论参考。

财务预算报告主要包括现金收支预算报告,损益平衡预算报告,财务状况预算报告。现金收支预算报告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情况进行预算报告,如现金收入、支出、不足等情况。损益平衡预算报告就是对企业的经营利润进行预测,具体分析企业经营利润增长的原因,为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财务状况预算报告主要是根据企业的资产预算、营业预算、财务预算等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资财务资产状况进行预算,将企业资产的规模与分布进行预算报告。财务预算报告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准确的掌握企业在预算期内的财务状况,根据预算制定准确的决策,保障企业决策的准确性。

3.2.2 决策控制报告

企业在完成预算的前提下,需要落实制定的各项预算,这就需要发挥决策控制报告体系的作用。决策控制报告体系主要分为决策模块和控制模块,主要为企业管理者进行投资、经营等决策提供依据。决策控制报告体系主要包括筹资决策报告,投资决策报告,经营决策报告,控制分析报告。

筹资决策报告主要是依据企业经营状况、企业对外投资状况以及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情况,对企业筹资的方式、途径、数额、结构等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测,筹资决策报告是企业管理者进行筹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投资决策报告是根据企业内部的资金情况,将适合企业投资的项目进行比较,制定出适合企业情况并能够为企业创造出最大价值的的有利投资项目报告。企业根据投资决策报告可以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例如企业资金充足可以选择投资金融资产等外部投资方式。

经营决策报告分析企业不同的经营方案所带了的利益,企业根据经营决策报告制定出最优的经营决策。经营决策报告要重点体现企业不同经营方案的相关收入与成本的关系,这样才能清楚的体现出最优的经营方案,促进企业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控制分析报告中首先需要设定控制的标准,也就是耗费的限额,分析比较实际开支与控制标准,根据二者之间的差别进行分析,找出具有差异的原因并制定相应措施消除差异。控制分析报告为企业的开支耗费提供参考依据,只有企业全员参与配合,才恩呢该使开支得到合理的控制,达到控制的预期效果。

3.2.3 责任考评报告

责任考评报告指的是对企业各个部门的职责和工作业绩进行评价的报告。责任评价指的是按照不同的评价方式,将企业各个部门分为不同的责任中心,对每个责任中心进行统一评价,形成企业的责任评价体系,有利于企业花费最小的成本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责任考评报告体系主要分为预算评价报告和业绩评价报告两部分。

预算评价报告根据不同的责任中心可以分为成本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收入中心预算评价报告,利润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投资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成本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是对成本费用的责任中心进行评价的报告,主要是评价成本费用的实际消耗与预算额之间的差异。收入中心的预算评价报告指的是对整个企业的收入中心的实际销售额与预算销售额进行分析,与整个企业的销售目标为参考,对整个企业的销售情况进行评价报告,有利于保障企业收入,不断增加企业的销售总额。企业的利润中心指的是以企业利润指标来评价各个责任中心的业绩,企业的利润中心预算评价报告不能忽视部分的可控制利润,要以各个部门的可控边际利润为评价指标。企业的投资中心拥有更多的自和决策权,投资中心的管理者可以自主确定企业产品的相关决策,投资中心的评价主要包括投资贡献率与剩余利益率,在投资中心的预算评价报告中需要重点突出这两个方面。

业绩评价报告主要包括财务业绩评价报告,经营业绩评价报告,综合业绩评价报告。企业的财务业绩评价报告指的就是根据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总结出适合企业财务评价的标准,再对企业的整体财务业绩进行评价的报告。企业在选择财务业绩评价标准的时候要注重选择能够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评价标准。经营业绩评价报告根据企业的相关财务报表,计算出企业的经济增加值,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报告。综合业绩评价报告是对企业的整体业绩进行评价的报告,从整体上评价企业的业绩。综合业绩评价报告不能仅仅关注企业的财务业绩,应该对企业进行完整的评价,例如客户对企业服务的满意度调查,企业文化,企业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等。

管理会计投资决策范文6

1.1管理会计报告的主体与目标管理会计报告的主体指的就是管理会计报告的使用者,主要包括企业最高管理层,中层管理层以及基层管理者。企业的最高管理层需要了解企业的整体效益,会计报告是主要的参考依据。企业中层管理者注重整个企业的运营,会计报告为其提供企业运营的相关信息。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基层管理者提供所负责项目的详细、简单明了的会计报告。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财务报告,管理会计报告,将这二者相结合,形成完整的内部管理会计报告和外部财务会计报告体系。通过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企业管理者优化资源配置,做出合理的决策信息,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总之,管理会计报告就是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的参考依据。

1.2管理会计报告的功能与作用管理会计报告根据企业以往的财务会计数据总结出具体的规划,为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决策分析依据,管理者根据决策分析为依据,对企业的整体预算进行规划,做出正确的决策指导企业的运营。管理会计报告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工作流程,有利于对企业会计人员的组织。管理会计报告对于企业财务、运营、管理等进行分析、规划和总结,管理者再进行正确的决策,对企业的运营进行有效的控制。企业各个部门可以根据管理会计报告提供的预算业绩与实际业绩进行对比,是企业各个部门进行考核、评比的有效依据。总之,管理会计报告在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中占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障了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有利于企业管理目标的前瞻性,加强企业管理者决策的正确性,促进企业人性化管理方式的形成。

1.3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特征现代企业管理报告体系必须具有实用性,不仅仅是以理论为依据,还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报告方式,例如口头式、报表式、叙述式等;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不断变化,充分体现现代管理的特点;体现其服务性,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与经营状况;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重点体现对生产经营决策的影响;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的信息必须具有时效性,能够体现出企业当下最及时和有效的信息。管理会计报告重点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最及时、有效的信息,这样才能保障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4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基本框架根据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主要功能与职责,笔者将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基本框架分为三个部分: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责任考评报告。预算报告主要是对企业的营业、资本、财务进行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主要包括投资决策报告、筹资决策报告、经营决策报告、控制分析报告,责任考评报告分为预算评价报告以及业绩评价报告。这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企业管理会计总体报告。

2我国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现状

管理会计报告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纵观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仅有少数先进企业成功运用现代管理会计报告,发挥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作用,但是总体上来看我国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发展还不成熟。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也不完善,使企业在应用的过程中缺乏理论的支持,不能将企业实际与理论基础相结合。许多企业管理者缺乏对管理会计的正确认识,不重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企业也缺少管理会计专业人才,我国也没有相关机构对管理会计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这些原因都是造成我国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不完善的重要原因。现如今我国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主要还是依附于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也是按照财务会计的培养方式。大多数企业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低,往往是将管理会计的职责和功能分配带财务会计的各个岗位中,缺少完整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企业关注的会计报告还是按照财务报告流程进行的,而不是站在企业经营战略目标高度去重视管理会计。

3企业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

3.1构建原则与整体思路现代管理会计报告应该是贯穿整个企业运行的始终,不能将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割裂开来,在构建企业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目标导向原则,相关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目标导向原则指的是在构建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时要以满足企业管理者的决策需求之一目标为重点,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管理会计报告信息。相关性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的信息必须有利于进行决策和控制企业的运营,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还要保证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帮助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发挥和运营进行预测。及时性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必须具有及时性和时效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管理会计报告的功能与作用。灵活性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的形式与财务会计报告的形式不同,它的形式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的,可以根据企业具体的需要通过图表、文字、数字等表现形式进行报告。成本效益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信息所耗费的成本不能大于信息所产生的收益,这二者要保持适当的比例,这样才能使企业获取最有效的信息和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根据以上分析,以现代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为出发点,在遵循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原则的基础上,设计体系构建的整体思路。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整体思路主要是以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为出发点,遵循体系构建的原则,具体设计出包括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以及责任考评报告在内的管理报告内容。

3.2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内容

3.2.1预算报告全面的预算报告主要包括营业预算报告,资本预算报告以及财务预算报告。企业经营业务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以营业预算报告为依据,营业预算报告包含销售预算报告,生产预算报告和成本费用预算报告。销售预算报告对企业产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和时间范围内的销售额和销售总量进行预测报告,预测报告不仅需要考虑市场的行情,还需要考虑企业产品本身的数量和价格,充分考虑影响产品销售的因素,制定出合理的销售预算报告。生产预算报告主要指的是在预测期间内的企业产品的销售数量、期末存量以及生产数量的预算报告。生产预算报告是以销售预算报告为基础的,之后才能对产品期初和期末存量进行编制。生产预算的编制对时间要求精确,因此要注重生产预算的编制时间。成本费用预算报告对预测期内的成本费用进行规划报告,制定出目标成本费用水平。成本费用预算报告为企业的各个部门的成本费用控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有效的控制了企业各个部门的成本费用,提高企业对成本费用的管理水平,有利于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资本预算报告分为投资预算报告与筹资预算报告,先进行投资预算报告,再进行筹资预算报告,资本预算报告是企业进行资本支出的依据,有利于扩大企业投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投资预算报告的编制内容主要有对固定资产投资的预计,对固定资产处置的预计,对无形资产投资以及其他资产投资的预计,债券、股票、现金股利、基金、期权等投资的预计。筹资预算报告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需要筹集资金的数额和筹集方式进行预计和报告,为企业资金的良好运转提供理论参考。财务预算报告主要包括现金收支预算报告,损益平衡预算报告,财务状况预算报告。现金收支预算报告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情况进行预算报告,如现金收入、支出、不足等情况。损益平衡预算报告就是对企业的经营利润进行预测,具体分析企业经营利润增长的原因,为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财务状况预算报告主要是根据企业的资产预算、营业预算、财务预算等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资财务资产状况进行预算,将企业资产的规模与分布进行预算报告。财务预算报告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准确的掌握企业在预算期内的财务状况,根据预算制定准确的决策,保障企业决策的准确性。

3.2.2决策控制报告企业在完成预算的前提下,需要落实制定的各项预算,这就需要发挥决策控制报告体系的作用。决策控制报告体系主要分为决策模块和控制模块,主要为企业管理者进行投资、经营等决策提供依据。决策控制报告体系主要包括筹资决策报告,投资决策报告,经营决策报告,控制分析报告。筹资决策报告主要是依据企业经营状况、企业对外投资状况以及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情况,对企业筹资的方式、途径、数额、结构等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测,筹资决策报告是企业管理者进行筹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投资决策报告是根据企业内部的资金情况,将适合企业投资的项目进行比较,制定出适合企业情况并能够为企业创造出最大价值的的有利投资项目报告。企业根据投资决策报告可以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例如企业资金充足可以选择投资金融资产等外部投资方式。经营决策报告分析企业不同的经营方案所带了的利益,企业根据经营决策报告制定出最优的经营决策。经营决策报告要重点体现企业不同经营方案的相关收入与成本的关系,这样才能清楚的体现出最优的经营方案,促进企业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控制分析报告中首先需要设定控制的标准,也就是耗费的限额,分析比较实际开支与控制标准,根据二者之间的差别进行分析,找出具有差异的原因并制定相应措施消除差异。控制分析报告为企业的开支耗费提供参考依据,只有企业全员参与配合,才恩呢该使开支得到合理的控制,达到控制的预期效果。

3.2.3责任考评报告责任考评报告指的是对企业各个部门的职责和工作业绩进行评价的报告。责任评价指的是按照不同的评价方式,将企业各个部门分为不同的责任中心,对每个责任中心进行统一评价,形成企业的责任评价体系,有利于企业花费最小的成本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责任考评报告体系主要分为预算评价报告和业绩评价报告两部分。预算评价报告根据不同的责任中心可以分为成本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收入中心预算评价报告,利润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投资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成本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是对成本费用的责任中心进行评价的报告,主要是评价成本费用的实际消耗与预算额之间的差异。收入中心的预算评价报告指的是对整个企业的收入中心的实际销售额与预算销售额进行分析,与整个企业的销售目标为参考,对整个企业的销售情况进行评价报告,有利于保障企业收入,不断增加企业的销售总额。企业的利润中心指的是以企业利润指标来评价各个责任中心的业绩,企业的利润中心预算评价报告不能忽视部分的可控制利润,要以各个部门的可控边际利润为评价指标。企业的投资中心拥有更多的自和决策权,投资中心的管理者可以自主确定企业产品的相关决策,投资中心的评价主要包括投资贡献率与剩余利益率,在投资中心的预算评价报告中需要重点突出这两个方面。业绩评价报告主要包括财务业绩评价报告,经营业绩评价报告,综合业绩评价报告。企业的财务业绩评价报告指的就是根据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总结出适合企业财务评价的标准,再对企业的整体财务业绩进行评价的报告。企业在选择财务业绩评价标准的时候要注重选择能够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评价标准。经营业绩评价报告根据企业的相关财务报表,计算出企业的经济增加值,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报告。综合业绩评价报告是对企业的整体业绩进行评价的报告,从整体上评价企业的业绩。综合业绩评价报告不能仅仅关注企业的财务业绩,应该对企业进行完整的评价,例如客户对企业服务的满意度调查,企业文化,企业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等。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