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范例6篇

小学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小学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体育锻炼习惯;小学生;因素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130-02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物质琳琅满目,生活节奏变化,产生了一系列的“现代文明病”,而且越来越有向低年龄阶段发展的趋势。小学生身体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由于营养过剩、缺乏锻炼、不良生活习惯、自主运动意识不强烈,造成了青少年超重、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等等。而这些“病”,大多数是由于缺乏锻炼和生活不规律导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促进小学生身体发育,增加身体抵抗力,愉悦身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体会到运动带来的乐趣,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因此,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

习惯是指与完成某种自动化动作的需要相联系的,并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1]。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对于体育锻炼习惯的界定、形成方式、影响因素等方面有一定的研究,众说纷纭,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体育锻炼习惯是人们多种习惯中的一种动作方式。从生理学角度讲,体育锻炼习惯是“稳固的条件反射,是多次重复刺激逐渐形成的”[2]。从心理学角度讲,体育锻炼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不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模式”[3]。有的从行为角度讲,体育锻炼习惯是“人们在后天的健身实际中逐步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身体锻炼行为”[4]。因此,体育锻炼习惯是指人在后天的基础上,经过不断重复身心练习,给人以愉快、舒适、满足感,逐步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相对稳定的自动化动作模式。

二、体育锻炼习惯的特征

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时间、动作练习次数的累积,不是简单的递加,而是经过长期、有规律、不断重复的过程。因此在形成过程中,有自己的特点。获得性: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是指在运动兴趣的内驱动力下,后天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经过多次模仿、学习、重复某一运动动作而获得的,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稳定性: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是指经过无数次的模仿、练习、重复、再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动作指令刺激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系统,形成下意识,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稳定反射现象。习惯一旦形成,就表现出牢固、稳定、长期性,很难再改变。省力性:体育锻炼习惯稳定后,再次完成技术动作时,不需要意志控制,表现出一种自动化,能够自主地完成动作。愉悦性:在完成习惯动作过程中,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处在兴奋、激动中,让全身心投入到运动之中,体验运动带来的愉快、舒适、满足感。

三、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

2010年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体质健康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大学生的耐力、爆发力、力量素质继续出现下降,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不断增加,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持续增高并且出现低龄化倾向等。还有学者研究结果显示,超过二分之一学生不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怕累、怕吃苦,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尚未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低年级学生体育知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误区。而小学生阶段是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认知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求知欲望强烈,可塑性也很强,也是最容易接受指导与训练的阶段。此时生理上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也是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既增进身心健康,又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四、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从小抓起:儿童时期(6~12岁)是习惯形成的萌芽期,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个时期的孩子可塑性强,爱好广泛,应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帮助他们养成习惯;设计和开发多种类的体育锻炼活动:小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兴趣高,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体育锻炼兴趣,有利于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改善外部环境:小学生活动的范围相对较小,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社区中,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体育三位一体的运动管理模式,并从年龄、兴趣、爱好、认知知识等方面分层次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进行整体的培养;加强体育锻炼认知教育:学校体育课定期开展体育健康知识的小讲座,改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提高对身体机能的认识水平,消除顾虑,鼓励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保证体育锻炼的时间与强度:贯彻落实国家文件,保证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五、影响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关键因素

体育态度:包括了体育的认识水平、兴趣爱好、锻炼效果和情感感受,是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最重要因素。小学生(6~12岁)这个阶段的孩子认知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对任何新兴的运动项目都比较感兴趣,表现出良好的运动态度,促使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是锻炼习惯形成的内在驱动力。心理因素:包括了克服惰性的自制力、体育特长和自我锻炼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等。小学生这个阶段孩子的自制力比较差,依赖性比较强,需要督促与帮助,进行有效的心理方面的干预,是锻炼习惯形成的催化剂。行为因素:包括了锻炼的场地和设施条件、锻炼的群体或者伙伴、锻炼的组织和指导等。其中锻炼的场地和设施条件为锻炼习惯的养成的必备条件,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产生直接的影响。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了学校、家庭的体育教育、闲暇时间、经济条件等,学校和家庭的体育教育在小学生体育锻炼活动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学校体育氛围、体育教师、家庭成员的体育锻炼行为对孩子的体育意识、锻炼观念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再有科学的指导、规律的练习,将有助于体育练习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张焕庭,等.教育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

[2]王红,等.论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04).

小学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范文2

一、中小学教师的体育锻炼情况

本研究选取通辽市科尔沁区城区内的5所初中和5所小学进行调查。按照年龄和性别,分别从每所学校随机抽取50名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并对所选教师进行相关调查。

在接受调查的500名通辽市中小学教师中,以不同形式参加体育锻炼的教师有38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76.4%,比例较高;但能较为稳定地参与锻炼的教师仅有15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1.6%,比例较低。

当谈及身心健康时,有265名教师表示曾出现或目前仍处于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3%;有227名教师表示曾出现或目前仍存在不明原因的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衰弱等,占被调查人数的45.4%。

在身心存在不良状态的265名教师中,有217人在出现不良状态时选择参加体育锻炼,以达到改善身心状态的目的。其中,有93%的教师在参加一段时间的体育锻炼后,身心趋于健康,可见,体育锻炼具有增强体质和愉悦身心的作用。

二、中小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时存在五个问题。

1.对体育锻炼的功能认识不全面

体育锻炼的功能的发挥主要从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层面表现出来。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更注重体育锻炼在物质文明层面的功能,而忽略了它在精神文明层面的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体育科学迅猛发展,体育锻炼在精神文明层面的功能被发现和挖掘,体育本身的特征以及体育和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被揭示出来,因此,教师应与时俱进,转变观念,不仅认识到体育锻炼在物质文明层面的功能(例如,强身健体等),更明确它在精神文明层面的功能(例如,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的意志,树立人们团结、协作的意识,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个体的社会化水平,等等)。总之,教师应全面地认识体育锻炼的功能。

2.选择体育锻炼的项目类型比较传统

调查显示,男性教师乐于选择强度较大,具有一定对抗性的项目。例如,球类运动、器械健身和武术等。女性教师喜欢动作节奏较慢、对抗性较少、运动强度不大和轻松优美的体育项目,例如,慢跑、跳绳等。可见,男女教师选择体育锻炼的项目类型比较传统,缺乏崭新的尝试。其实,男女教师应根据自身体质和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的体育锻炼项目,并勇于尝试新兴的体育项目,最终树立科学的体育锻炼意识。

3.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比较单一

调查显示,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为了强身健体)。因为中小学教师工作繁忙,虽然他们注重身体健康,但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淡薄,所以,他们的体育锻炼存在间歇性,甚至只有身体出现状况时才选择体育锻炼。其实,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应多元化,也就是说,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是为了强身健体,也可以是为了消遣娱乐、兴趣爱好、社会交往和缓解压力等。

4.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较低

中小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较低,且未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由于教师的工作压力较大,业余时间较少,所以,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少,仅有少数教师能坚持体育锻炼,并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另外,在选择体育锻炼的场所方面,大多数教师无法定期到专业的健身场所参与体育锻炼。

5.体育锻炼消费水平滞后

从调查结果看,大多数教师在体育锻炼方面的消费水平滞后。值得注意的是,男性教师的体育锻炼消费水平略高于女性教师的体育锻炼消费水平,可能是由于男性教师参与的体育锻炼项目运动强度较大、对抗较激烈,并且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较多,从而使得男性教师的体育锻炼消费水平较高。从整体上说,中小学教师应提升体育锻炼消费水平(例如,适当增加对健身场地、技术指导和服装器械等的投资),以便更好地享受体育锻炼的乐趣。

三、中小学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建议

为了让中小学教师更好地参加体育锻炼,笔者提出四个建议。

1.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理念

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理念,即引导中小学教师充分认识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积极作用,也就是说,只有参加体育锻炼,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享受生活、愉快工作。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教师是在发觉自己的身体或心理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之后,才选择参加体育锻炼,以达到缓解不良症状、恢复身心健康的目的。因此,建议教师在身体健康时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并培养热爱体育锻炼的意识,从而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

2.确定适合的体育锻炼项目

只有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才能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因此,教师应确定适合的锻炼项目,并努力掌握一项运动技能,且有效控制和把握运动强度,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体育锻炼习惯。据此,男性教师可把球类、游泳、自行车、慢跑和武术等有氧运动作为中小强度锻炼项目;女性教师可把小球类、游泳、慢跑、瑜伽、健身操和舞蹈等有氧运动作为中小强度锻炼项目。

3.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体育锻炼

学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体育锻炼。具体有三点。其一,学校应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内容丰富、趣味性强,且具有一定竞技性的体育锻炼活动,不仅营造体育锻炼的良好氛围,更提高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养成他们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其二,积极改善、增设体育设施,并为教师参加体育锻炼和组织开展体育赛事提供便利条件。其三,推广适合教师的体育锻炼方法,并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倡导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贯彻保持健康身心的生活理念。

4.加强体育锻炼的组织和宣传

小学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锻炼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1-0346-01

一、体育锻炼习惯的定义

习惯是指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也是指与完成某种自动化动作的需要相联系的、并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而体育锻炼习惯是指人自动参加体育活动,经过不断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高度自觉和生活化了的行为取向,是后天不断重复身体练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内在需要的、比较稳固的自动化行为模式。简言之,体育锻炼习惯是后天形成的自动化行为。

二、影响中小学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因素

影响中小学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主要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入手进行研究。中小学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学校体育因素,主要是从体育教师、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与课余训练、体育器材设施等方面进行研究;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家庭因素,主要是从父母的体育观念、父母对子女的体育锻炼的支持程度等方面进行研究;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社区因素,主要是从社区体育开展现状进行研究;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社会媒体因素,主要是从观看体育赛事、收听体育广播、张贴体育用品类广告牌、以及体育名人的成就、个性、体育精神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研究

三、培养中小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具体方法

1.学校应注重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体育老师要认真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择符合中小学学生年龄和性格特征的且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教材,增加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教学内容应合理搭配并适合于学生的体质发展,如果教师所选用的教材难度太大、太复杂就会使学生产生畏惧感,丧失自信心,从而降低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必须遵循能让大部分学生接受并喜爱的原则。体育竞赛应该与教学相结合,尤其是学校运动会,运动会鲜明的优胜劣汰特点,正是适应了中小学学生增强好顺的心理特征,通过运动会,他们不光收获了运动成绩、肯定了自我,也培养了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体育竞赛中体现的个人和团体的拼搏精神,激发中小学学生把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看成一种责任和使命。

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中小学学校将体育课时一再缩短,在邻近期末考或是入学考期间,老师们甚至将体育课直接用于学习文化课,或是让学生自习,这种现象在一些特优班更为明显。填鸭式的被动教学形式使很多中小学学生长期处于巨大的学习紧张和压力之中,从而使他们从心里上缺乏对体育运动的意识和兴趣;同时,重大的学习环境压力之下,很多中小学生长期处于一种埋头苦学的状态中,从而导致眼睛近视、弓腰驼背、身体肥胖等身体疾病。面对这样的情形,学校除了保证每节体育课的安质、按量、按时开展外,还应用大课间操以增加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从而进一步达到学生舒压放松和强身健体的目的。

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上,学校应该增加体育场馆的建设力度,完善体育场馆的设施管理,以基本保障学生对体育活动场所的需要,为中小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

2.家庭应注重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家庭作为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将直接对孩子产生影响,家长的参与体育锻炼无疑是培养孩子良好体育习惯最好的榜样,但是遗憾的是,很多家长自己并没有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如果家长能亲自陪同孩子参加锻炼,或是监督、支持孩子参加,例如支持孩子购买体育用品、参加体育辅导班、去收费运动场馆练习、家里有适合孩子锻炼的体育器材、杂志和书籍等,将对孩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社区应为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提供条件。

目前,我国社区体育组织活动项目以拳操类、气功类、舞蹈类占主导地位,这些项目具有明显的非竞技性、保健性、表演性;且活动时间长、对场地(器械)要求不高等特点。从这些活动项目的特性来看,适合于社区老年居民健身、保健的需求。但事实上,现有的这些项目很难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需求,尤其是青少年的体育需求。要保证更多的中小学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单靠宣传引导还不够,而是要增设活动项目,因此社区体育组织必须改变现有活动项目群体性单一的现象,让更多的中小学学生有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趣,吸引他们自觉地参与进来。

另外,社区邀请专业人士来社区开展体育方面的讲座,组织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或比赛、中小学学生在体育锻炼时有专人指导等都能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发他们的锻炼兴趣和保证锻炼的效果。

4.中小学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媒体影响

当代中小学学生生活中信息高速发展的环境下,媒体事件已深入人心,在社会媒体的背景下提出的新的影响因素,且立足于社会现状提出的建议措施,其后继性和预见性较强,能够跟上社会的发展,其普遍意义更高。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观看体育赛事、收听体育广播很容易就会被体育项目本身的特点及运动员成功时那份荣誉感所吸引、被成功背后的故事所感动和激励。体育用品类广告牌、广告词以及体育名人的成就、个性、传递的体育精神等方面的信息都对着中小学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四、结束语

将“健康在于科学的运动”和“健康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的观念扎根于中小学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健康的身体是一切的基础,所以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应该视为人生必不可少的一课来践行,应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学校应为中小学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提供优异的条件,家庭应为中小学学生良好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社会应为中小学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提供协助。

参考文献:

附二 主要参考文献

[1]白文飞.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调查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1).

[2]许朝晖.福建省中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的调查研究.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

[3]郑佩芬.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之研究.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8).

[4]陆志成.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上海体育科研,2003(1).

[5]王海燕.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心理因素.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11).

[5]林生华.刘新兰上海市部分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成就取向[期刊论文]-体育学刊 2003(01)

[6]杨学军.陈周业中美两国部分青少年学生余暇体育的比较分析[期刊论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2(03)

[7]曲宗湖.尚大光素质教育与农村学校体育 2000

[8]吴向东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解释[期刊论文]-教学与研究 2004(01)

[9]王崇喜受教育程度与健身意识和行为关系的研究[期刊论文]-体育科学 2004(08)

小学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非体育专业 女大学生 体育锻炼方法 发展策略

研究对象及问卷调查方式

文章以陕西省某高等院校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为了获取更加准确的资料,本人针对陕西省某高校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设计出一份调查问卷,并在2015年12月进行了问卷的发放、回收与整理活动。具体来说,此次一共发放了300份问卷,回收264份,有效问卷为226份,有效回收率为75.33%,基本上能够反映调查对象的实际情况。

研究结果与分析

1.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价值认知情况

对于体育锻炼的价值认知情况直接反映了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愿,并由此在潜移默化中彰显了其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影响到其体育锻炼质量和效率,由此成为我们了解高校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的首要内容。在对226名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随机进行的问卷调查中,针对“您觉得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价值如何?”这一问题,有将近一半的调查对象认为体育锻炼的价值非常大,有39.38%的人认为体育锻炼的价值比较大,有10.18%的人认为体育锻炼的价值一般,其他3.1%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没有任何价值。由此看出,目前绝大多数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都认为体育锻炼价值比较大甚至是非常大,对于体育锻炼活动有着较高的价值认知,反映了其拥有强烈的体育锻炼意识。这是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能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前提所在。

2.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规模情况

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价值有着较高的评价仅仅反映了其拥有强烈的体育锻炼意识,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时间紧张、学习任务重、场地匮乏、缺乏同伴等方面原因的影响,并非都会主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为了进一步了解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规模情况,在问卷调查中也设计出“您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会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这一问题,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会主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但同时也有28.32%的学生不会参加体育锻炼。这说明目前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虽然大部分人都深刻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但有很大比例的学生因为各方面原因而不会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随后,为了进一步了解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原因,在问卷中也设计出“如果您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原因是什么?(多选)”这一问题,分别有56.25%、40.63%和34.38%的学生是因为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没有时间和缺乏同伴而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另分别有21.88%、14.06%、10.94%和10.94%的调查对象是因为场地匮乏、缺乏指导、认为体育锻炼没有价值和个人身体不适的原因而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这充分说明了当前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原因十分多样,尤其是以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没有时间和缺乏同伴为主,兼具其他方面的诸多原因。正如一位张姓女生所说:“自己虽然知道参加体育锻炼对提高身体素质有好处,但由于学校缺乏网球场,没有老师的指导,而且也没有和自己一起学习的同学,因此也就很少进行课外体育锻炼”。

3.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方式的情况

参与体育锻炼的方式即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由此反映了其体育锻炼负荷、锻炼内容与锻炼效果情况,成为我们了解当前高校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所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问卷调查过程中,针对“如果您参加了课外体育锻炼,您主要选择的是以下哪些体育锻炼方式?(多选)”这一问题,在参加了课外体育锻炼的162名女生中,有69.75%的调查对象选择跑步进行体育锻炼,有41.98%的调查对象选择羽毛球进行体育锻炼,还分别有29.63%和19.14%的调查对象选择跳绳和排球进行体育锻炼,也有10.49%、6.17%和4.94%的调查对象选择篮球、足球和乒乓球进行体育锻炼。这表明当前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采用了以跑步、羽毛球和跳绳为主,兼具排球、篮球、足球与乒乓球之类的多样化的运动方式,表现出独立性高、运动量小、运动过程可控性强的特征,比较适合女生运动特点。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可以自发进行体育锻炼之外,也可以参加学校所组织的各类运动甚至是参加商业健身房所提供的运动项目。为了深入了解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加各类型运动的意愿情况,在问卷调查过程中,也设计出“您倾向于参加以下哪些类型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多选)”这一问题,有89.51%的调查对象倾向于自主安排体育锻炼活动,有54.32%的调查对象选择的是学校安排体育锻炼活动,也有22.22%的调查对象选择的是进入健身房,由此说明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女生中,大部分学生倾向于以自己安排课外体育锻炼为主,同时也希望学校能够开展一些相关的体育锻炼活动,其中也有少数人希望进入健身房进行更加专业、更具针对性的体育锻炼活动。这充分彰显了学校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需要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根据女大学生的运动需求与运动特征,开展相关的体育锻炼活动。

4.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情况

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情况即广大女生希望通过参与课外体育锻炼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产生什么样的效果等,表现了其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实际需求情况,是学校宣传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依据。基于此,在对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中,设计了“请问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什么?(多选)”这一问题,如表1所示。这也充分反映了当前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秉承以消遣娱乐、锻炼身体、减肥和缓解W习压力为主,兼具培养运动技能、结交朋友、塑造性格等多样化的动机,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也反映了女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价值有着多样化的认识和需求。各学校需要以此为基础来宣传和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活动。

5.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情况

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直接反映了其运动量以及实际运动效果情况,是我们了解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课外体育运动现状另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首先,在问卷调查中,针对“您每个星期进行了多少次课外体育锻炼?”这一问题,如表2所示。

随后,为了进一步了解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每次体育锻炼时间情况,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过程中,也设计出“您平均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长为?”这一问题,有38.27%的调查对象平均每次运动时长在31~60分钟之间,有24.69%的调查对象平均每次运动时长在1~30分钟之间,分别有19.75%和12.35%的调查对象平均每次运动时长在61~90分钟和91~120分钟之间,也有4.94%的调查对象每次运动时长在121分钟及以上。这说明目前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平均每次运动时间主要在1个小时以内,也有三分之一略多的学生每次运动时间在1个小时以上。

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体育锻炼存在问题与解决措施

1.存在的问题

尚未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较高。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直接反映了当前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规模情况,由此彰显了体育锻炼在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培养良好性格、缓解学习压力以及娱乐过程中的实际价值。在所调查的226名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中,有64人目前尚未参加任何体育运动,占调查对象的28.32%,即有四分之一略多的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参加任何的体育锻炼。其原因涉及有56.25%、40.63%和34.38%的学生是因为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没有时间和缺乏同伴而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另有21.88%、14.06%、10.94%和10.94%的调查对象是因为场地匮乏、缺乏指导、认为体育锻炼没有价值和个人身体不适的原因而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这就要求学校必须采取相关措施,进一步提高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规模。学校尚未对女生开展针对性的体育活动。通过以上分析发现: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呈现出个性化的体育运动需求与运动特征。

2.解决措施

学校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运动环境。为了进一步激发广大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其参与体育锻炼的规模,学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运动环境:首先,立足于非体育专业女生的运动需求与运动特征,展开全面的运动宣传活动。从而一方面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运动氛围;另一方面深化其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其次,则应根据非体育专业女生的运动特征与运动需求,加强场地设施的建设、维护与管理活动,而且也可以组建各类运动团体,为其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等,进一步激发其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学校开展针对性的体育活动。针对非体育专业女生的运动需求与运动特征,开展针对性的体育活动同样是激发其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性所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手段。鼓钆生制订和实施训练计划。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目前,有86.73%的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都认为体育锻炼价值比较大甚至是非常大,有71.68%的人会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而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原因则是以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没有时间和缺乏同伴为主,兼具场地匮乏、缺乏指导、认为体育锻炼没有价值和个人身体不适等诸多原因。

目前,非体育专业女生主要是通过跑步、羽毛球和跳绳等方式参加体育锻炼,目的主要是以消遣娱乐、锻炼身体、减肥和缓解学习压力为主,兼具培养运动技能、结交朋友、塑造性格等。

目前,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运动的次数主要在3~4次之间,平均每次运动时间主要在1个小时以内,也有三分之一略多的学生每次运动时间在1个小时以上。

当前非体育专业女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尚未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较高;学校尚未对女生开展针对性的体育活动以及体育锻炼行为存在较大随意性等。

2.建议

学校应立足于非体育专业女生的运动需求与运动特征,展开全面的运动宣传活动,加强场地设施的建设、维护与管理,甚至组建各类运动团体,为其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

各个学校可以在运动会之类的综合性体育比赛中,增设女生运动项目,并鼓励各个学院内部或者是学院之间积极开展以女生为主的单项体育比赛活动。

学校应鼓励各个学生能够对体育锻炼方式、频次、时间、地点进行合理规划和安排,并坚持加以执行和实施。

参考文献:

[1]常生:《中国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

[2]高凯:《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组织、运行、监督方案》,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3]毛振明:《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小学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小学体育;有效性;自主锻炼

在新课改的今天,小学体育的教学目标也随之改变。在新课标下新的要求就是:让小学生在体育课堂中通过体育训练锻炼意志力,让学生养成自主锻炼的好习惯,在锻炼的过程中增强身体素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提高教学有效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让学生发自内心爱上体育,发挥主体作用,自觉进行体育锻炼,加快体育技能的学习。

一、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够促进学习习惯的养成,兴趣也是学习的基本动力。在小学阶段,学生是否能学好一门学科关键要看学生对这门学生是否感兴趣。如果学生对体育这门课程不感兴趣那么也不会去学好这门课程,这直接影响学生在这门课程中的表现。所以,老师在教学体育的时候一定要把课程设计得充满趣味性。在教学时老师可以创设合理的情境,安排有趣味性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可以借助其他工具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对体育感兴趣,这样在体育课堂中学生就可以积极完成课堂任务,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二、引导学生开拓创新,学会自主锻炼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不仅仅是学会玩某种游戏这么简单,学会某种技能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了。能够在课堂上完成某种项目是基础,在基础之上学生还应该主动去学习某种技能。在过去的教学中都是以老师为主体带领学生学习,而在当代教育下,学生应该以自己为主体进行体育锻炼。

三、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打造宽松的课堂

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是高高在上的,是遥不可及的。学生在课堂上和老师的关系处理得不融洽会严重影响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当学生对一些人和事物有了自己的判断之后,就不太会被某些人和某一群体信服,与当初第一次见到老师的胆怯和崇拜相比,高年级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不会信服老师。师生关系的好与坏,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老师选择好的教学方法,用心对待每个学生,适当地表扬学生,学生身上的亮点和学习的冲劲都会展现在老师面前,这样可以激起学生的潜力,会觉得老师是自己的伯乐,视老师为朋友,这样可以让学生更自信。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喜好,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丰富的内容,都能使师生关系更融洽。

四、教师要加强学生自主锻炼的意识

小学是学生萌发体育思想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意识是很重要的。生命在于运动这个观点应该让小学生所熟知。首先,教师要加强学生自主锻炼的意识,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其次,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及时转变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组织运动的能力。总之,小学体育教学一定要重视学生自主锻炼意识的增强和能力的提高,教师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提高自己的体育锻炼能力,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

五、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不少体育老师采用“填鸭式”教学,重点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无法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在学习期间,学生虽然能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满足运动的要求,但这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尤其是在走出校园后,由于未能掌握足够的体育技能,未能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学生在高负荷的工作压力下就容易出现各种问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广,我们也开始看到这种教学模式的不足,部分学校也开始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因此,体育老师应转变教学观念,重视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注重培养学生主动锻炼的意识,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习惯。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养成主动运动的习惯,让学生从传统教学中的被动学习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学习。

六、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为了让小学生快速地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在小学教学中,老师可以激励学生自主开展体育锻炼活动,使他们有意识地增强自己的锻炼意识和能力。因为每个学生是不一样的,所以体育老师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要做到因材施教。在生活中老师要做学生的朋友,要多和学生交流,通过一些有趣的、新颖的教学方式来了解学生现阶段的体育实际水平,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兴趣,提高自主体育运动的能力。

小学体育教学一定要重视学生自主锻炼意识的增强和能力的提高,教师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提高自己的体育锻炼能力,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中老师一定要构建有效课堂,从而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

小学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小学体育;学生;锻炼习惯

1、前言

素质教育新形势下,体育课堂教学不应单纯片面的培养学生掌握简单的体育技巧,令其在体育测试中获取高分。更为重要的是,应利用体育课程教学锻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令体育锻炼能够变成学生身体素质健康发展的核心基础方式,满足学生终身持续发展的综合需求。尤其是小学体育教学,更应就具有良好可塑性的小学生,开展锻炼习惯的培养,令他们形成终身锻炼发展的观念。

2、创设丰富教学情境,锻炼兴趣

传统小学体育教学阶段中,教师更为重视借助学生身体锻炼令其学会基本的技巧、掌握一定能力。而对于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以及活动习惯则没能全面考量。一些教师甚至还将课堂作为体育锻炼活动的场地,并没有全面重视学生从事锻炼兴趣及活动习惯的培养。实则,锻炼兴趣是激励驱动小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核心环节,活动习惯是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综合素质的有效保障。要想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实践教学效率,推进学生健康身体素质的综合发展,便应由培养习惯、激励兴趣入手。小学体育教师应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丰富的教学情境,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进而引导激励学生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提升学习兴趣,令其在自主参与中获取满足感与喜悦感。同时,教师应令学生明确,仅仅通过课堂教学锻炼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始终是革命本钱,只有健康身心,才能持续不断的努力、奋斗,在体育锻炼之中,令身体素质变得更加优越,学习劲头十足,获取全面持续发展。

3、培养锻炼学习习惯,优化教学计划

养成锻炼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较为漫长的阶段,该过程中,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锻炼计划,对习惯的养成产生根本影响。锻炼习惯具体涵盖合理的锻炼手段、科学的锻炼方式以及良好的活动习惯。实践教学中,引导教育学生学会科学的锻炼方式与习惯便成为重中之重。教师应令学生明确,并非各类体育锻炼对于身心健康的发展均有利,倘若无法掌握科学有效的锻炼方式,便不能令锻炼起到正面积极的效用价值。相反会令学生的身体受到不良损坏。为此,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的传授给学生科学有效的锻炼方式以及学习技巧,令学生在体育锻炼之中科学的应用技能推进身体素质的良好发展。小学体育实践教学中,教师不应忽略学生针对自身身体结构的熟悉了解以及对系统器官具体功能的认识。只有清楚身体功能,方能确保应用正确合理的锻炼方式从事体育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直接组织进行理论课程教学,还可在体育锻炼活动中有针对性的穿插一些知识。另外,教师应引领学生明确生理负荷最适宜的锻炼方案以及最合理有效的锻炼流程,便于学生在体育锻炼活动中可在充分做好活动准备的前提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另外,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依据小学生存在的不同身体差异以及具体的性别比例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作出合理的规划安排,确保学生能够依据自身特点从事体育锻炼。

教师应注重令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可通过相对严格且不断重复的实践方式令学生形成规范的操作技巧。教师可依据具体的体育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以及不同学生特征开展强化性训练。依照从简至难、不断推进方式,由单项直至多项,令学生在学习掌握学习技巧的基础上,坚持不懈的从事持久锻炼。

4、合理引导,提升学生自律性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扮演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学生从事体育锻炼行为不能由教师取代。为此,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便应将教师作为主导者,培养学生提升自律意识,进而自主积极的从事体育锻炼。

实践教学中,应强化教师主导性。所谓主导,需要涵盖教师积极的主导示范以及科学的引导教学。这里的主导示范,也就是小学体育教师应努力变成学生模仿的楷模与学习的榜样。小学生年龄特点决定,其具有较强的模仿学习能力,教师日常的锻炼习惯、教学方式,会直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活动习惯形成作用影响。为此,实践教学中,教师不应单纯的光说不练,应积极主动的深入到学生之中从事丰富的锻炼教学活动,为学生发挥良好的示范榜样作用。通过课堂教学我们不难看出,一些小学体育教师命令体育委员或小组长引领学生进行准备活动,并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其中,而是在一旁观看。这样的教学模式持久下去,会令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不尊敬情绪,无法对教师的指令言听计从。实则,倘若教师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之中,便能够发挥良好的引领与榜样作用,在较多时候则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对学生形成了强烈的影响,其作用要比反复强调、不断灌输来的更有效。再者,小学体育教师应为学生做好技术引导。例如,对于弹跳力锻炼项目,怎样才能达到最优效果,篮球活动过程中,投球应采用的手腕姿势以及眼睛应位于怎样的观察方向等。该类均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良好的示范,给予学生锻炼学习必要的纠正与引导,令其掌握正确锻炼技巧,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学生始终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最为需要的是学生通过自律实现。因此,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引入丰富生动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由被动滞后的学习锻炼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令教师的有关要求合理的转变成学生自我的现实需要。该目标的实现可利用明星效应完成。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观看NBA比赛、奥运会竞技项目赛事等,令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到体育运动的激情与乐趣,进而产生强烈的自主锻炼与学习需求。再者,教师可辅助引导学生设计制定出一套契合学生身体特征、个体需求的锻炼学习方案。例如,明确合理的锻炼活动时间、具体的体育活动内容、从事的方式方法以及总体的运动量等。应令学生依据自身养成的锻炼习惯始终坚持体育锻炼。

教师还可通过小组教学模式组建锻炼活动监督组织,令小组体育锻炼真正的由他律发展变成有效的自律。可以说,习惯养成素质,尤其是体育锻炼活动。强化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习惯的培养,不仅可全面提升教学效率,同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结语

总之,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学习习惯,小学体育教师只有提升认识、更新观念,培养学生形成自律意识、实施科学的教学引导,积极应用多媒体教学设施丰富课堂教学,制定科学的培养锻炼计划,方能真正令小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的从事体育活动,养成良好习惯,形成综合学习素养,并获取全面的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建海.小学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抗挫力研究――以上海市Q区H校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俞宗青.小学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公正观念的影响分析[J].东方青年(教师),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