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医疗耗材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院医疗耗材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院医疗耗材管理制度

医院医疗耗材管理制度范文1

本着以病人为中心,以医学科学为基础,对医用耗材的采购、储存、使用、追溯、监测、评价、监督等全过程进行有效组织实施与管理,以促进临床科学、合理使用医用耗材的宗旨,建立健全南充医用耗材遴选制度、采购制度、验收管理制度、出入库管理制度、临床使用分级分类管理制度、临床试用管理制度、临床应用登记管理制度、使用合理性评价制度、(不良)事件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等各项制度12项。

医学装备部牵头分别负责医用耗材的论证、遴选、采购、验收、存储、发放等日常管理工作;医务科牵头负责医用耗材的临床使用、监测、评价等专业技术服务日常管理工作。

建立了医用耗材遴选制度和委员会专家库,审核科室或部门提出的新购入医用耗材、调整医用耗材品种或者供应企业等申请,制订《南充市中心医院医用耗材供应目录》。

对医务人员进行有关医用耗材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合理使用医用耗材知识教育培训,向患者宣传合理使用医用耗材知识。

下面简单讲一下我院在医用耗材遴选和采购方面的做法:

我院在医用耗材遴选和采购上,严格按照合法、安全、有效、适宜、经济的原则。

《南充市中心医院医用耗材供应目录》从已纳入国家或省市医用耗材1集中采购目录中进行遴选、形成,确需从集中采购目录之外进行遴选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供应目录》内相同或相似功能的医用耗材厂家或供应商数量不超过3家。医用耗材根据国家药监局印发的《医疗器械分类目录》,明确Ⅰ、Ⅱ、Ⅲ级管理级别,实行分级别遴选。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医院购买有配套使用医用耗材的医疗设备时,充分考虑配套使用医用耗材的成本,需查询配套使用医用耗材是否在《供应目录》之内,并将其作为采购医疗设备的重要参考因素。

医用耗材的采购相关事务由采购办实行统一管理。其他科室或者部门不得从事医用耗材的采购活动,不得使用非采购办采购供应的医用耗材。

2对于常用的各种耗材,如果四川省政务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医用耗材集中挂网阳光采购系统》中有的项目,均按照要求实行网采。

3针对年用量极少的医用耗材,使用科室科可申请单次采购,一年内临时采购3次及以上的医用耗材,应当按照医用耗材遴选程序及时纳入《南充市中心医院医用耗材供应目录》。原则上只能采购当年供应目录内的医用耗材,但遇有重大急救任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紧急情况,以及需要紧急救治但缺乏必要医用耗材时,可以不受供应目录及临时采购的限制。

采购办根据医用耗材使用科室或部门提出的采购申请,按照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规定,采用适当的采购方式。

目前,我院在完善内部管理方面:耗材管理已经实现了需求论证、采购、管理、使用环节分离,达到了合法、安全、有效、适宜、经济的原则要求,做到了购买、使用、库存数量上的基本一致。               

在外部采购环境中,还是有很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和解决:

价格形成与管控也许需要更高层级的部门或机构强力参与,需对价格的合理性进行深入研究;

院感管理的要求不断升级,客观上加大了各种一次性耗材的使用,增加了耗占比;

如果“量”是刚需,那“以量换价”可能是一个伪命题;

患者的“自主选择权”可能是高值耗材使用的助推剂;患者都想用好的材料,而他们判断好不好的标准就是价格;

医院医疗耗材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 公立医院;经济管理;方法措施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3. 091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13- 0164- 03

1 加强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组织建设,保障各项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公立医院的经济管理工作牵涉面广,仅依靠财务部门或审计部门是不够的。医院领导要高度重视经济管理工作。建议医院应建立经济管理的三级管理网络,明确相应职责,即:领导组组长、领导组、经济管理办公室。领导组组长应由院长担任,作为医院经济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其职责是对医院各项经济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对经济管理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领导组成员中应包括院级领导、财务审计部门、采购部门、纪检监察、总务后勤、设备管理、医护管理部门等。其职责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召开会议,梳理医院各项经济活动业务流程,在此基础上指导经济管理办公室建立健全各项经济管理内部管理制度并督促认真执行,对医院经济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及时优化、改进各项经济管理流程。经济管理办公室一般应设在财务管理部门,其职责是根据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各项制度和规定,负责组织实施医院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成本控制、资产管理、绩效考评、内部控制等各项经济管理具体工作。

2 强化医院经济管理各方面的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经济管理工作氛围

各项经济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否,医院管理干部及职工熟知程度如何,管理制度能否得到有效执行,直接关系到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成败。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相关制度一般包括: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医院预算管理制度、成本核算控制制度、重大经济活动集体决策制度、采购管理流程、绩效分配制度、固定资产及库存物资管理规定、资金支付流程管理规定、财务报销规定、各项费用控制规定等,涵盖了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公立医院应严格按照制度规定,结合工作实际,一要梳理优化各项经济管理业务工作流程;二要补充完善各项制度建设,对重大经济活动要实行集体决策制度;三要将医院各项管理制度汇编成手册,印发至相关科室及全院管理干部,以供学习执行;四要明确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管理的科室部门,加强内部控制,强化管理权责,进而使制度的执行落实到实处。

3 公立医院各项经济活动管理的方法措施

3.1 医院预算管理

医院的财务部门应根据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按照规定程序编制每年的财务收支预算及物资设备采购预算;对按照程序上报批复的预算及时进行指标分解、具体落实各科室部门的预算管理任务,下达科室二级预算管理指标;根据批复的预算安排医院各项收支和物资采购,确保预算严格有效执行;对超出预算的各项收支,严格管控并按规范程序办理各项预算的追加、调整;每季度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并将结果汇报医院预算管理委员会。

作为医院管理层面,应定期召开预算分析会议,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同时应强化对预算执行情况考核结果的应用,应将各科室预算执行的考核结果与综合目标管理相结合,进一步强化预算管理对医院各项经济活动的约束。

3.2 医院财务收支管理

医院应明确各项收支由财务部门归口管理核算,严禁设立账外账,严禁科室及部门私自截留收入不入账;进一步规范资金支付和大额现金发放管理;通过加强内涵管理,进一步优化医院收入支出结构,提高业务收入中技术劳务性收入的比重。

作为具体负责医院收支管理的部门,应各司其责,相互配合,确保医院的各项收支活动真实、合法、完整。其中,医院物价管理部门应根据省市医疗收费制定的公立医院医疗收费项目、标准,进一步补充完善医院医疗收费体系,依法组织各项医疗收入,做到不多收、不漏收,确保医院收入的完整性,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价格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收费标准执行情况的检查,将检查结果纳入科室绩效考核;医院财务部门应设置票据专管员,加强各类财务票据的购买、使用、核销的登记管理工作;会同医保管理部门加强对各项医疗应收款项的催收回笼工作;完善退费管理制度,加强退费审核;建立健全医院各项支出内部管理制度,确定各项支出标准,明确支出报销流程,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办理各项支出事项。医院费用结算管理部门应严格按照规定流程办理门诊及住院病人的费用收取及入出院手续工作;完善病人各项费用结算资料;建立患者费用复核制度,减少收费差错;收费员每天必须出具日报表并及时上交财务审核,严禁截留挪用,强化对收费行为的监管;进一步加强医疗欠费病人的管理,减少坏账。医疗质量管理控制部门及医保管理部门应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进临床路径应用及单病种付费管理,加强病人次均费用控制;进一步优化医院业务收入结构,严格控制药品比例及耗材比例。医院人事部门应进一步落实公立医院定员定岗管理工作,制定切实有效的绩效考评方案,在保证医院各项经济工作运转的前提下,合理控制人员数量,提高医务人员薪资待遇,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3.3 医院成本核算与控制管理

医院应成立成本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成本管理机构和岗位;建立健全成本控制考核制度,定期召开成本专题会议;强化全员的成本控制意识,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有效防止资源浪费;引进医院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科学开展成本管理工作,并将成本控制结果纳入科室绩效考评体系;积极推进保安、保洁、洗涤、食堂、停车等后勤服务社会化。

医院财务部门要按照规定的方法与流程开展医院全成本核算工作,在以科室、诊次、床日为核算对象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化手段,探索开展项目成本与病种成本核算;定期对核算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医院医务护理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强化科室成本意识;在保证各项医疗活动正常运转的基础上,科学合理控制人员数量;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基础上,严格控制高质耗材使用,减少卫生材料消耗,控制药品费用。医院后勤管理部门应积极探索开展后勤服务社会化模式,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有资质的专业机构提供后勤社会化签约服务;应进一步建立健全节能管理制度,控制能源消耗,推动节约型医院的建设。基建采购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设备、工程、材料采购成本的控制,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4 医院国有资产管理

医院应按规定要求设置资产管理部门,明确管理职责,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国有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规范房屋等资产出租出借行为,对外投资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并按规定报批;加强负债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控制医院建设标准和配置大型医用设备;严格资产管理,明确管理职责,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医院资产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的采购、验收、出库、调拨、处置等环节管理。医院财务管理部门应加强银行账户管理和货币资金核查;及时清理应收及预付款项;严格执行负债审批制度。医院采购管理部门在保证临床安全使用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存货库存定额,加快资金周转;加强库存物资盘点、效期的管理,对高值耗材实行条形码追溯。医院基建及审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基建项目的管理、议事决策与审核机制,健全建设项目招投标和监理制度,强化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基本建设项目及超过一定金额以上的零星维修项目应按规定办理决算审计。

3.5 医院采购业务及合同管理

医院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物资采购管理制度,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医院发展和需求编制每年的物资设备采购计划;严格遵循国家省市相关规定,落实药品耗材网上集中采购交易制度和备案交易制度,应纳入政府采购的必须按规定执行,未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医院应严格按照院部物资采购流程规定进行采购;进一步强化财务部门、纪检及审计部门对采购过程的全程监管。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对合同履行情况实施有效监控,对重大经济合同的签订应组织法律、技术、财务专家参与谈判。

医院财务部门在汇总相关部门专项采购计划的基础上,制定全院物资设备采购专项预算并按规定报上级部门批准;医院采购管理部门采购药品耗材必须在省医药采购平台上运行,禁止平台外交易;应遵循政府采购规定及院部采购物资流程进行各项物资的采购;进一步完善各项物资的采购计划、验收入库、领用审批等环节管理;对计划外的采购业务,应严格按程序办理追加预算后方可按程序进行。医院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医院的所有合同业务实施统一规范管理,各科室签订的合同均应由院办进行统计、分类、归档,实行合同的全过程管理。医院审计部门重大经济合同履行情况应进行专项审计。

3.6 医院绩效考核与分配机制建设

医院应结合公立医院改革实际,完善公立医院内部考核与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加强各科室综合目标管理,进一步强化考核结果的应用。通过科学制定内部绩效考核方案和设立专项绩效考核资金,建立规范诊疗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规范诊疗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提升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

医院人事财务部门要结合医院经济运行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绩效分配方案和专项绩效考核奖励方案,要重点突出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行为规范、技术能力、风险程度、成本控制、预算管理、医德医风患者满意度等指标。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应结合公立医院改革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各科室月度绩效考核和年度综合目标考核方案;并将考核结果与绩效方案挂钩。

医院医疗耗材管理制度范文3

目前,大多数医院对医用耗材的管理还停留在粗放式的管理状态中,使用科室自行通知供应商送货,每月科室汇总医用耗材使用情况,到物资、财务部门办理付款手续。这样就产生了如下问题:

(1)供应商的合法性问题:由于没有一个专门的物资管理部门对医用耗材的采购和使用进行监控,医院很难对供应商的合法性进行控制。

(2)医生行为规范问题:在医用耗材的使用上,有些医生为了自身利益,直接与供应商联系购买,或者要求患者从商处购买高值耗材,质量和价格问题难以保证,往往出现以次充好、国产代替进口等情况。

(3)收费的准确性问题:目前,大多数医院的医用耗材收费依*操作人员的自觉性计价,随意性较大,技术手段上无法严格审核价格的准确性,多收、少收和误收等情况时有发生。

(4)风险规避方面

随着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目前对医用耗材没有实行电子化记录,以手工记录为主,数据分散在病历中,发生不良反应时难以及时准确查找,由此引发的医疗纠纷日益增多。

2、加强医用耗材管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医用耗材呈现一种新的特点,那就是的耗材的高科技含量日益增多,且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量与日俱增,以我医院为例:1995年的医用耗材价值是604.5万元,2006年就增加到1.6亿元。11年间的医用耗材的用量增幅是25.46倍,年平均增长速度是36.49%,这远远超过了同期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速。因此,加强医用耗材的管理克不容缓,如果在采购和使用过程中无完善的机制,则很可能因管理不善而滋生腐败,因使用不当而造成浪费。

加强对医院医用耗材的管理直接影响医院的经济效益,这些年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医疗消费观念的改变,医用耗材的使用数量急剧增加,所以在整个医院医疗物资的采购中所占比例日渐增加,达到50%-60%,有些专科医院甚至达到80%以上。所以医用耗材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经济利益;同时,医用耗材的管理会制约医院的生存发展,由于医用耗材种类繁多、规格型号复杂、专业性强,管理难度大。因此,规范医用耗材的管理流程,做到保证质量、准确计价、有效跟踪、规避风险、对提高医院的生存能力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3、加强医用耗材管理的对策

(1)完善管理制度

对于耗材的管理,医院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新的耗材的购买必须由临床科室负责人提出书面申请,由分管医疗的领导等审核其合理性、合法性和必要性,批准后由器材科对供应商的资质、产品的“三证”等进行严格审查,合格后经价格谈判方可执行。

对于采购流程的管理,医院强化采购申请单的制度,所有要求购买的消耗品、器材都要由购买科室负责人填写购置申请单。对高耗品和常规、批量的低耗品以及通用性强、有多家具有资格资质的供货商提供的耗材,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和相关法律、法规,本着公开、公正的竞争原则,进行招标。在满足临床需求、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选择价格优惠、注重服务、讲究信誉的产品和投标商中标,最大限度地维护医院和患者利益。招标可增加医用耗材购置环节的透明度,通过供应商自由竞争,可减少不规范采购行为,使价格更为合理,质量更为保证。据调查,通过招标采购,医用耗材的价格可平均下降10%~15%。在招标过程中,为防止人为的暗箱操作,应成立医用耗材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大批量使用的医用耗材采购项目进行招评标,评标人数为5~11人,临床护理方面的专家人数比例不少于2/3。评标成员从候选库中随机抽取,并抽取若干名替补专家。

对于入库验收,医院规定要查对所购消耗品的品名、规格、型号、数量、单价、产地及供货商,检查外包装的消毒日期、生产批号、有效期、产品注册证、卫生许可证、生产许可证,抽样热源检测、细菌培养,防止伪劣产品入库,认真做好各项记录。对于植入人体的特殊产品,医院还对每件产品增加了使用跟踪,包括使用的科室、病人的姓名、床号、ID号、病情的诊断、手术日期、手术医生签名,科室主任签名,手术室负责人签名等。

这些制度的建立进一步规范了医用耗材采购、使用各个环节的管理。这样多环节互相监督把关,保证医院耗材管理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2)加强控制使用环节管理

为更精确地对医用耗材进行统计、管理,设备科应建立医用耗材计算机管理系统,医用耗材的信息化管理高效、简便,易于统计,不但提高了管理质量,还节约了人力和管理成本。医用耗材计算机管理系统有静态管理和动态管理两部分,静态管理是对医用耗材的证件、供货公司人员情况、各种报表进行分析、统计。动态管理是依据医院前3年医用耗材的增长率,医院前3个月住院(门诊)人数增长率等数据加以数学分析,对各使用科室医用耗材的用量进行全方位动态监控。这不仅从根本上减少工作量,还提高了数据的可*性和真实性,做到了财物完全相符的保证条件。

(3)加强库存管理

我们知道随着高值医用耗材使用的大幅增加,涉及的费用也会同步增长,医院如仍就沿用以前的“采购库存发放”供应模式必将造成大量库存资金的挤占。为降低费用,应实行“零库存”管理。“零库存”就是借助现有传媒、交通手段,利用相关的生产、经营单位作为存储单元,以最大程度减少本单元物资存储,极大提高资金效益达到最大效益的发挥手段。设备科应按照国家颁布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对所购置的医用耗材进行验收,不合格耗材退货,验收合格后进入库存。对一些必须存在库存的医用耗材,提前订货。一旦库存接近零时,马上进货。不需要库存的医用耗材在物流配送时,可直接送至各使用科室。利用供货商的库房进行周转和存储。通过实行零库存管理,使库房存储时间短、积压资金少,充分发挥效益,做到一份资金产生二份、三份或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了库房管理最优化,减少保管和劳务费用,降低成本。

总之,随着近几年医用耗材的大量使用,而对医用耗材的使用和管理尚无成熟的方法可以借鉴,同时医用耗材关乎到国家、医院和个人的切身利益。控制成本,规范使用,节约资金,让利于民成为医用耗材应用的关键之处,这一课题将成为经济和管理的一个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医院医疗耗材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

医疗器械是指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应当获得市场准入,和医疗机构在医疗活动中相关的仪器、设备、工具、材料和其他物品lll。医疗器械不良事件(Medical Device Adverse Event,MDA)是指获准上市的、质量合格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发生的导致或可能导致人体伤害的任何与医疗器械预期使用效果无关的有害事件。通过加强医疗器械上市后的监测和管理,控制医疗器械的潜在风险,保证医疗器械安全有效地使用。我院自2011年以来,逐步提高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风险的认识,制定并完善管理制度和措施,不断提高对此类风险的控制及管理水平,为保障医患安全、减少医患伤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产生的原因

医疗器械作为医疗、科研、教学等活动的物质基础,已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由于医疗器械上市前的研究和临床试验,受医学伦理、社会条件、经济条件等因素制约,存在研究时间短、试用例数少、对象范围窄、人群选择偏倚等问题,导致医疗器械的潜在问题只有在产品投入市场、大量人群长期使用后才可能被发现l引。目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产生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1产品固有风险 由于科技水平、认知能力和制作工艺等因素的限制,医疗器械研发过程存在目的单纯、考虑单一、设计与临床实际不匹配、应用定位模糊等问题,造成设计缺陷;由于制造原材料存在生物相容性、放射性、微生物污染、化学物质残留、降解等潜在问题,存在人体使用安全性问题;部分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复杂,需与其他医疗器械协同使用,医生对新的医疗器械熟悉程度等造成的临床应用风险。

1.2产品性能故障或功能丧失 医疗器械使用者按照产品性能规范要求下使用时,医疗器械发生故障或损坏,不能按照预期的意愿达到所期望的功能。

1.3产品标签或说明书错误 生产企业提供的医疗器械标签、使用说明书存在错误或缺陷,产品标志或说明书不明确导致临床使用者错误操作,造成不良事件的发生。

2.我院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

为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2000年国务院颁布《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2008年国家卫生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国食药监械[2008]766号),2014年国务院第39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0号),进一步加强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法律地位和责任。医疗机构是患者集中就医和设备使用频次最高的地点,也是开展我国药械安全性监测工作发展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我院在医院各级领导和全体员工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对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完成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

2.1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按JCI认证要求,我院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由医院质控办牵头成立了院级不良事件工作委员会,建立了医院安全(不良)事件管理系统,共涉及14种不良事件,包括:医疗器械、医疗事件、药品事件、护理事件、输血事件、院感事件、行政及其他、公共设施、治安消防、信息安全、食品安全、工程安全、职业暴露、生物安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工作组由设备处负责,职能院长、设备处处长和物资科科长主管。①制度完善:制定《医院医学装备委员会工作制度》、《医疗设备,器械不良事件管理制度》、《医疗设备,器械召回管理制度》、《医疗耗材管理制度》、《高值耗材管理制度》、《t疗耗材索证、查证制度》等相关制度。②建立覆盖全院的监测体系:不良事件工作委员会定期对所有员工进行不良事件培训,医院不良事件网络报告系统对全院员工开放,每位员工均能通过登录个人OA,填报所有类型的不良事件。③激励机制:对不良事件的上报行为采用只奖励不处罚的机制,上报不良事件的报告人按填报例数进行经济奖励,每例50元,提供重大改进方案或被医院采纳者实行一次性1000元奖励。

2.2不良事件报告流程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遵循可疑即报原则和濒临事件原则。临床医务人员发现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首先停止使用该器械,尽快对受伤者进行治疗救治,保留、封存不良事件产品;病情稳定后,登陆医院安全(不良)事件管理系统,以时间为线索陈述事件过程,完善相关资料;该报告自动流转到科室主任和护士长,经审核无误后自动流转到我院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工作组;由设备处组织不良事件处理专家组对不良事件进行评估,提出处理建议,同时告知供应商和生产厂家,要求工程师到临床收集资料,对问题器械进行检测、分析,并将分析报告及整改措施以书面形式回复到我院不良事件工作组;根据专家评估意见、厂家分析报告,我院对发生问题的器械采取暂停使用、观察使用、换批次使用、更换品牌四种院内处置方案;如需重新进入临床使用,须经国家、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复后方可使用;我院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工作组将本事件的所有资料上报国家不良事件监测系统,见图1。

2.3不良事件的评价和控制 将日本管理大师石川馨先生发明的鱼骨图分析法应用于我院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分析。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发生经常由多个因素引发,使用鱼骨图分析法有助于明确问题的实质内容,关注产生不良事件的各种原因;通过根因分析,发现目前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全面的防范控制措施,不断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我院定期对上季度侔度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进行总结,对发生率较高的不良事件运用鱼骨头分析法进行调查,发现根本问题,找出改进方法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为我院医疗安全管理和质量控制发挥重要作用。

3.工作过程遇到问题及提升

3.1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培训 按照现有医疗器械分类规则,我国医疗器械分43个大类、259个亚类,涉及化学、物理、机械、材料等相关学科交叉应用,技术水平高、技术领域广,致使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复杂、分析评价工作难。我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起步晚、基础薄弱,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缺乏,专业的系统培训及风险控制理念的推广相对较少。虽然国家已建立不良事件上报系统,但由大数据带来的预警机制尚未体现。因此,我们将继续加强不良事件监测培训工作,加大监测信息的搜集,扩大监测工作的影响力,提高对医疗器械风险的认识,满足公众和相关工作者的信息需求。

3.2关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对儿童特殊群体的伤害 我院作为三级甲等儿科专科医院,儿童是我院就诊服务对象。由于儿童没有判断力,病情变化快,其不能准确或完全表达身体的不适,在诊疗过程需要医护人员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不良事件的发生。因此,我院医务处、护理部和设备处三部门多次联合开展新耗材和耗材使用技术培训会,切实提高医疗器械和耗材的操作能力,降低耗材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差错和风险。

加强小儿用医疗器械的合理使用与监管。由于小儿具有体型小、好动,身体结构和功能随年龄增长变化较大,器械长期应用等特殊性,成人医疗器械可能不适用于儿科对象,或者需要对成人器械进行特别的设计改进和/或增加特殊的标签才能用于儿科对象。如婴儿培养箱、保暖台、小儿用呼吸机等小儿群体专用医疗器械,必须符合我国医疗设备安全专用标准;如生理电刺激仪、医用脉搏血氧仪、输液泵、注射泵、小儿用植入类医疗器械、无创自动测量血压计等小儿群体应用条件的医疗器械,其上市提交的临床资料未对小儿群体进行验证,出厂参数范围较广、不适用于小儿的参数精度,属于高风险治疗类产品,使用时要求生产企业结合小儿的特点,制定单独的安全标准和使用说明书;如x射线、CT、MRI等其他诊断和监护类医疗器械,使用时要考虑小儿诊断时辐射剂量和特定吸收率。

医院医疗耗材管理制度范文5

对库房是还是严格的管理干预,对库房进行数据化网络管理平台,对新进采购的耗材和旧库存耗材进行规范化管理,对旧库存耗材能够应用的尽量优先使用,不能使用的进行良好的处理,能够改进的尽量改进使用,不能改进的同其他医院进行沟通,如可以进行利用应进行相互调配使用减少浪费。对库存耗材使用时间进行明确管理,防止耗材过期变质不能使用造成浪费。对库房的管理环境进行严格的管理制度,避免过度潮湿、高温、脏乱等情况,造成医疗耗材保存不当引起的破损和污染不能正常使用。增加医院收费系统网络和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管理数据库建立的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管理软件,设立相关流程,达到控制和监管的目的,其基本使用功能要求能够及时查询和盘点。

二、结果

实施耗材经济管理质量控制前我院医疗耗材库存量1520种类型、2060规格降低至实施耗材经济管理质量控制后160种类型、210规格,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各科室均正常运行,同时获得了各科室负责人的满意。

三、结语

医院医疗耗材管理制度范文6

1统计学处理

依据浙江省三级甲等中医院评审标准,对实施精细化管理前(2009~2010年)、后(2011~2013年)按月抽查进入介入室前的行为(手消毒)依从性、按季(月)监测空气合格率、按月检测污染物处置合格率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介入室预防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质控指标:手术人员进入介入室前后的行为(手消毒)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气检测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污染物处置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类切口(椎体成形术、经皮血管内操作等)医院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了参与手术人员行为(手消毒)的依从性和污染物处理的合格率。

3讨论

3.1精细化管理的核心要义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科学化管理理念。日本的精益生产理论基础上产生了精益医院思想[4],而精益医院思想是精细化医院管理的思想基础。精细化管理的实质是将管理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科室在确立了“精细化管理”思想后,应结合科室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找出薄弱环节。精细化管理对管理者要求要尽职尽心,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每天都要对当天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我们以组织和流程作为精细化管理的抓手,是想尽量通过改变流程来改变人的习惯。一般认为直接改变人的认知(思维)难于改变人的行为。而改变人的行为是改变人的想法的最佳途径[5]。根据这个指导原则,在设计精细化管理流程时要求把复杂的事件简单化,把简单的事件流程化,把管理要求制度化,把多个流程形成体系化,形成了一个让人易于接受的操作方案。

3.2各项制度建设是实施精细化管理预防医院感染的基础

基层医院介入室一般只配备1台DSA设备,往往各科共用设备,如消化道的支架置入是污染手术,而经皮血管内操作与骨科椎体成形术等是无菌手术,各种手术之间存在交叉感染的隐患。另外介入手术参与学科、人员多也是其特点。参与各科医生无菌观念不同,发生医院感染的潜在因素增多。因此做好制度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有关规章制度建设,主要有《介入工作室工作制度》、《介入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介入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介入诊疗耗材管理制度》等。使人、物、洁、污物流符合功能流程和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必须使用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介入诊疗器材,建立一次性耗材使用登记本。医疗废弃物已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世界性问题[6],使用后的一次性导管及椎体成形术用具等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要求进行处理,不得重复使用一次性介入诊疗器材。其他有关的消毒技术及医院感染管理均按卫生部《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执行。

3.3重点环节控制和持续质量改进是精细化管理中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