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文地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范文1

“大禹治水”带来的地理变革

未开放的故宫

南方有五岭绝世而独立

从地名透视历史交通地理

英国巨石阵曾是一个巨大的墓地

澳门古巷那些老电影般的旧日情怀

弗洛姆铁路北欧童话中的仙境

神秘高黎贡山中缅边境上的传奇

穿越第九大道中国水手的北极梦

一线四国滇东南的童话森林之旅

洞庭苇人八百里湖面的“候鸟群体”

国家公园如何应对疯狂的游客

“侏罗纪公园”的梦想也许真无法实现

楚河:亚洲十字路口和西域长安城

城市应该有延续文脉的自觉性

海岛会在全球变暖中长高变大

海岛会在全球变暖中长高变大保罗·肯切

海洋对于古代中国并不陌生

加州帕非佛沙滩:地球上唯一的紫色沙滩

兴凯湖中俄界源的隐秘传奇

也许我们以前对地球历史的认识出错了

南极游的费用将会越来越昂贵

亚马孙腹地的“黄金国”

对中国指南针的历史误读

关于秦代洞庭、苍梧两郡的悬想

湮没的印度河古城哈拉帕

湟水谷地世界屋脊上的隐秘诗意

晚明中国地理学独立的标志

涅槃史诗——探访全球三大灾难遗址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神秘古城

日本飞鸟时代的佛寺建筑

尘封千年的古城纳巴达

探秘中国四大处女峰那些人类最遥不可及的梦想

土著美国人遗骨上记录的辛酸往事

世界上最古老、保存得最好的人类尸体

中途岛“信天翁天堂”沉浮记

经济泡沫破灭的原因与作用机理分析

城镇化背景下的布依族文化生态村建设思考

土耳其恰塔勒胡由克:男女地位之谜

新王国时期“有文化”的古埃及人

平乐天府之国的最后范本

唐宋时期峡江女性的形象

夏天的洪峰和洪水创世传说

枕边书《喜马拉雅词典》的隐喻

“都市乡村”蒙马特的致命诱惑

宋代地图上的长城

晚明时期好游成癖的旅游风气

人文地理范文2

关键词:人文地理;案例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全局观

一、学习人文地理的重要性

地理学科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具有一定的文理科交叉性。人文地理也可以具体的包括历史人文地理、文化人文地理以及社会人文地理。随着近些年来国家对社会科学方面的越来越重视,人文地理也越来也受重视,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政策,东北老工业区振兴的政策,还有中部地区崛起政策无不联系着人文地理,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无不穿插着人文地理知识。在高考中主要反映在人文地理的考题数量在逐年增加,占文综总分的比重也是逐年增长,尤其是近两年来,高考中人文地理考题分数已经占到地理学科的60%强。所以我们必须加大对人文地理这块的关注度,引导学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培养出地理全局观,在这基础上能够更好的运用人文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终起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

二、人文地理教学的困惑和难点

目前,高中地理教材中人文地理的内容主要涉及到行政区划、人口、经济、聚落、文化、种族和民族、宗教、法律、语言区划以及区域经济等内容。这就决定了高中人文地理的特点:内容多,学科知识体系不明显,以区域特征的形式表述,不易建成体系化学习模式,也不利于教师进行体系化教学。但是,针对人文地理的复杂性,笔者认为,人文地理现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个区域的人文地理因素都与自然地理各要素有着紧密的相连关系,都是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对自然地理知识的熟练掌握是学好人文地理的基础。与此同时,人文地理各要素也有着相互依存和制约的关系。

对于高中人文地理的这些特点,高中地理教师面临着很多的困惑和教学误区,例如对教学内容、教学难度、教学方法等方面有些教师就不好掌握;再有有些教师(以新教师为主)认为人文地理知识没有什么可讲的,学生们自己看看就行了,这是一种不够负责任的态度;还有些教师对教材就是以照本宣科的手段将教材给学生们复述一遍,缺少必要的分析和讲解;或者还有一种教学方式就是对教材给的案例内容进行孤立的讲解,不进行全局性掌握和对自然地理知识的链接。以上这些教学方式对于知识量庞大的人文地理来说肯定是不行的,这只会让学生更多的陷入一知半解之中。

三、人文地理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一)建立人文地理教学新模式

传统的教育观念总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现代化的教育把学生发展看作是教育的一个基本内容和理念。这种教育目标,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其根本目的是要实施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更好地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自身需要,并使之得以充分的发展和展现,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过去的教学是一种单向的灌输学习行为,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学生思维的培养,学生在此教学模式下大多表现为对知识理解不灵活,不会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教学模式甚至影响到学生的创新思维,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说和中国学生创新性较差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人文地理的教学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要在传授知识的情况下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操控”课堂。

(二)提高学生人文地理知识的全局观

对于人文地理的教学,我们不能孤立的去学习每个章节,一个区域一个区域的学习,而应该从整体上去把握知识的宏观性,从而做到点-线-面的结合,进而形成全局的人文地理学习思维。地理教育要培养高尚的人文素养,涵养人文精神,关注人的生命祈向和价值取向,使学生理顺科学、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关系,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给自然多一份人文关怀。所以,对人文地理的全局观点培养就尤为重要。人文地理教学目的在某些方面来说是运用策略就区域性问题可以给出不破坏全局性的针对解决措施。这就对全局观的掌握有一定的要求,对此给出的区域解决措施不可以破坏全局性。

(三)重视案例教学的作用

在人文地理教学中,教材一般喜欢以案例的形式展开对区域问题的分析。教师不应当就教材进行复述式讲解,而应该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进而对相关性问题进行举一反三,从而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例如,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学习本章工业区位选择时,笔者利用该案例采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方式,注意培养学生的区位分析能力在设计的一系列问题中有如下问题:(1)你能分析出鞍山工业基地的区位因素吗?该基地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2)从环境资源水源角度考虑,上海宝钢为什么布局在城市的北部,且濒临长江?从市场资源这两个区位因素考虑,你认为宝钢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对于此类问题提出的同时,还可以引出“新首钢迁址曹妃甸,主导区位因素有什么变化?”这一个最近比较有新闻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关于国家宏观调控对人文地理因素的重视之类问题的关注。要知道案例是实现三维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借助的一个载体或者切入点,其本身并不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应该是案例所诠释的原理,以及运用案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中的开放性问题设计,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工业区位选择的决策能力,解决现实的鞍钢宝钢到新首钢区位选择问题选择学生熟悉的案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而让学生更好的联系实际,解决人文地理区域性相关因素的问题。

人文地理范文3

关键词: 人文地理 复习策略 引导分析 方法

鲁教版的高中地理知识,一般可以分为自然地理(地球运动、天气与气候、水文、地质地貌)、人文地理(农业、工业、城市、交通、人口、文化、旅游、区域、区域可持续发展)。人文地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体现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还体现在高考试题中,近几年的高考题中,人文地理占有的内容呈上升趋势,其地位越来越突出,而且人文地理在回答时,答案要点不易把握,不容易得到分,这就导致人文地理常常关系到地理考试的成败。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提高学习人文地理的效率,从而帮助考生拿到更多的分数,下面就我个人的经验,进行总结,谈一下个人的策略。

一、基本内容——少讲多练。

人文地理需要记忆的内容特别多,很多老师都对此感到头痛,一碰到教研活动,老师大多是讨论人文地理的传授方法。课堂是整篇去讲,下课让学生记,还是上课讲一会,让学生背一会,到底哪一种效果好,不得而知。我认为,人文地理的内容多而琐碎,老师不好讲,学生不好记。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规律的,都是有方法的,同样人文地理也是有很多办法的,关键是要求我们教师认真思考,认真总结,不断进行交流,扬长避短,从而获得最好的办法。

对于人文地理的基本内容,我个人采用的是少讲多练。一节课45分钟,我基本是这样分的,5分钟学生自学,用15分钟讲解,10分钟记忆,15分钟当堂训练。根据不同的内容,自学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比如:学习可持续发展的3节内容,因为内容较少,5分钟可以让学生看书。学习工业、农业等内容较多的,学生可以结合学案自学,完成基础知识填空。15分钟讲解重难点、易混点、考试考点,把知识条理化,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点,以便处理综合问题。剩下的时间就是记忆、练习、检测,当堂课学习的内容,争取当堂课掌握。检测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比如:1.事先准备好的小卷,几个填空题,几个选择题,几个小问答题;2.同位互相提问,互相检测;3.一题或两题综合能力较强的综合题,即检测当堂的知识,还能复习以前的知识,更能把知识给串联起来,提高综合能力。

少讲多练是真正地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真正地学进去,只要学生学进去了,效率是不容置疑的。少讲多练才能把老师从课堂解放出来,但是,备课要花一定的功夫,这能很好地反映一位老师的综合素质。

二、重、难点内容——引导分析。

人文地理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上课把知识点画出来,让学生背会,考试就没有问题了。这只是片面的看法,多背书,对人文地理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不理解的死记硬背,只能应付一下简单的考试,要面对综合能力超强的高考,肯定是不行的。这就要求老师要把重难点内容给讲解清楚,分析透彻。

我对重难点的内容是采用——引导分析,一步一步,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渐渐地把学生的思维给调动起来,活跃起来,最后能彻底透彻地独立理解分析重难点。比如,在讲解《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一节中,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鲁尔区发展的背景,先设问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接着投影有关鲁尔区的材料和图片,学生很自然地就会对应分析,得出结论;第二,鲁尔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先投影五大工业模式图,在给出煤炭工业、钢铁工业每年的从业人数、产值,再给出一些污染图片,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出现什么问题。第三,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我以徐州的传统工业区为例,给出解决徐州工业区的一些措施,适当地进行分析,然后再让学生套到鲁尔区,这样进行问题的转移,学生易于接受。最后在把思路给顺一下,兴起的原因——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措施,对于传统工业区分析的思路是一样的,一句话,学生就会分析中国东北工业区,美国五大湖沿岸工业区等等。

三、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教师也会从中收到很多益处。

1.案例教学法。有活生生的教学案例,尤其是身边的生活实例,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这样对问题的理解就更加快速、彻底。比如讲解《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学生知道概念,但是不理解概念,怎样运用。我就设计许多案例,如中国人口多,如何解决?中国资源是地大物博,如何让资源持续利用下去?在利用一些资源时,产生了一些污染,针对水污染,我们怎样做?针对大气污染,我们怎样做?学生对这样的案例很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都参与进来了,效果可想而知。当然,学案的选择,要不断地进行更新,不能老用一些旧的案例,而且的案例要有代表性,有针对性。好的案例对教学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2.学案导读法。针对一些简单易学的内容,可以用这个方法,也符合人文地理多背多记的特点。比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我就是设计导学案,里面包括基础知识填空,知识提纲,知识链接,考点讲解,例题精析,检测巩固,这样几个环节,一堂课,学生自学,可以讨论,可以咨询,学生完成得很好。所以有些时候我们还是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他们真是好样的。

3.分类归纳整理法。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把相同的知识点给归纳起来,用固有的模式给整理出来,然后灵活运用。比如,在学习影响农业区位因素中的自然区位因素时,我给归纳为“光、热、水、土、地”,只要是分析农业的自然条件,就从这五个字展开,合理地写出答案。再比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中讲述美国五大湖沿岸传统工业区,我就把它作为一个代表,归纳整理出来这样几项内容:1.传统工业区兴起的区位因素;2.传统工业区衰落的原因;3.传统工业区整治的措施。以后再碰到属于传统工业区的,都可以直接就用,比如中国东北工业区、德国鲁尔区、英国老工业区等等。这类方法让学生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人文地理范文4

1.1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历史

德国科学家曾的实验中发现了芦苇可以将水中的污染物质去除,随后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且开发出一系列的实验系统。随后的几十年中又有科学家提出了根区法,这是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发展的最初阶段,对于人类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上一个巨大的飞跃。目前对于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达成了基本一致的共识,就是利用水中的植物、微生物和化学这三种方式对湿地污水进行同步作用将湿地中的污水去除达到净化湿地水质的目的。

1.2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基本类型

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按照工程设计和水体流态进行分类,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一般可以分为三个。第一个是表面流湿地,这种湿地是不需要砂砾等物质来作为填料的。因此它的成本十分的低,但是这种湿地由于没有填料所以不能够承受住很大的负荷。第二种湿地类型是水平潜流湿地,这种湿地可以有效的去除水质中的污染物,对净化水体来说是最好的湿地,这种湿地受周围环境影响也是比较小的,在任何季节都可以进行使用。第三种湿地是垂直流湿地,这种湿地的效果是最好的,他几乎将前面两种湿地的优点都结合进来,但是它有着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成本太高,因此还没有被广泛的使用。

1.3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优点和不足

1.3.1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优点

(1)成本小,便于运营

与传统工艺相比,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技术的建设成本是比较低廉的,建设完成之后的管理和维护费用也是很少的。因此对于人工湿地的建立可以使得我国的污水集中进行处理并且可以节省大量用于处理污水的资金。

(2)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组合多样性、针对性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一般来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人工基质,这一部分是由土壤或者砂砾等物质组成的,在对污水进行处理的过程中不同的基质对于污水的处理也是不同的,不同的基质对污水处理有着不同的效果。第二部分是水生植物,这种方式就是通过植物来进行污水的处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植物是芦苇、红枫和美人蕉等植物,经过相关的实验表明不同的植物对于不同的污水也有着不同的处理方法,所带来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因此,只有对于这两种方法有着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且进行灵活的运用才可以更多的对污水进行处理,使得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更加的具有多样性和针对性。

(3)独特的绿化环境功能

人工湿地和自然湿地都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湿地周围都种植着许多的水生植物,众多的植物对于环境的绿化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当人工湿地中的植物成长到一定的规模之后,就会增加城市中的绿地面积,对于城市的绿岛效应可以起到很好的消除作用,还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片新型的绿地和城市景观。

1.3.2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不足

(1)容易受到气候的影响

人工湿地中的植物直接决定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对于污水处理经济效益,而决定植物生长的就是气候。因此气候对于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他直接决定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是否能够有效的对污水进行合理高效的处理。另外,当气温较低时会使得湿地中的水体产生冻结的现象,这样就会使得湿地中的水体流动速度减慢从而影响到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正常工作。

(2)占地面积大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处理污水的效果和人工湿地的占地面积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当人工湿地面积增大时,处理污水的速度就会得到大大的提高从而节省了更多的时间处理更多的污水。当人工湿地面积减少时,处理污水的时间就会变得比原来处理污水的时间多,这样就会造成了时间上的浪费,也会使得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速度下降。

(3)容易出现饱和现象

人工湿地能够有效的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质,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增加,过多的污染物会残留在水中得不到及时的处理而造成污染。当污染物质的增加速度超过了人工湿地的自净能力时,就会产生污染物质的剩余从而使得人工湿地无法正常对污水进行处理。

2我国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现状及分析

2.1我国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现状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来自西方国家的,对于环保方面西方国家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我国对于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技术的研究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是比较晚的。因此我国的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技术还不是很成熟,还有很多的技术需要改进。只有在我国的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得到完善之后才可以使得我国的人工湿地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能够更好的保护环境和对污水进行处理。这样不仅仅可以处理污水,还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的经济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2.2我国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现状分析

我国对于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的研究是从“七五”之后开始的,目前我国仍然处于一个起步阶段。我国对于人工湿地的建设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部分的地区都是处于一种观察的状态,即使是收到了命令也会延后执行。我国对于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虽然已经有了几十年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系统和组织,对于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还只是停在一个具体的方面上面,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所研究的项目也不具有系统性。但是在近些年的发展中,我国对于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渐渐的引起了重视,相关的研究也变得比以往多,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今后我国必定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较为快速的发展,使得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在我国可以得到更好的应用。

3结束语

人文地理范文5

关键词:成人通识教育;人文地理学;体现策略

一、成人通识教育的内涵

成人教育狭义上是指国家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类教育形式,与电大教育、自考教育、业余教育、函授教育并列,经考试录取,学成后发放统一的毕业证,而广义上的成人教育就可以理解为:学习对象为成人的教育形式,其内涵可以扩展到非国民教育体系。所谓成人通识教育就是在成人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具体来说就是成人教育中通识类知识的教育,并且此处所指的成人教育是广义上的成人教育。国内外的学校教育中,通识教育往往作为一种常态课程内容,并有日趋增加的趋势。目前,通识教育在我国成人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虽有所增加,但过分注重专业知识培养的价值取向明显,通识教育内容长期被认为是成人教育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且成人通识教育内容的设置也存在诸多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探讨成人通识教育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成人通识教育的必要性探讨

(一)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总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知识更新速度也很快,学校教育背景下的个人存量知识已经很难满足人们长时间的应用需求,接受再教育已经成为人们适应社会发展步伐的必然选择,再教育过程中除了要进行专业化的知识培训外,通识教育内容也应该有所体现,而且出于非就业目的的成人教育中,成人通识教育则是其教育的重要内容。比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智能手机、电脑等高新科技产品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千家万户,而很多人缺乏甚至没有相关知识的储备,自主学习还存在一定困难,此类成人通识教育便能够帮助人们摆脱困境,以适应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需求。现代科技在不断变革和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很显然深刻影响着成人教育,给成人通识教育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1]。

(二)人们主动学习的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接受教育已经不再完全是出于谋生等功利性的目的,越来越多的人把学习作为一种自我提高的需要,这恰恰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相契合。随着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观念愈来愈深入人心并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今天成人的学习已由原来为了学历和文凭的提高而逐渐转变成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成人教育往往过于注重专门化的职业训练,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道德、文化及生活通识性知识的传授,而这与人们时下的学习需要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偏离,恰当的成人通识教育知识能够满足人们在这些方面的需求。

(三)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

建国后至今,我国国民文化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国民整体的文化素质,尤其是受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必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提供多种途径的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成人教育因其特殊的人群背景使其在提升国民文化素质的目标下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而成人通识教育无疑是成人教育中的重点内容。通过向成人传授通识类知识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知识存量,而且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从长远来看,起到了“授人以渔”的效果,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三、成人通识教育内容的选取原则

(一)生活相关性原则

成人社会有成人社会的特征,成人教育也是如此,和其他形式的教育一样,成人通识教育最基本的功用就是提高成人学员的社会生存能力,当然成人通识教育还有其他功用,在此不再赘述,但从基本功用探讨成人通识教育的内容就应当具有生活相关性,因为与生活无关则意味着某种专业深度,而这与通识教育基本内涵并不相符。生活相关性知识在成人通识教育中有所体现,就减少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摸索、甄别所花费的时间,同时,这也符合人们认知的一般心理规律,“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将知识引向深入。

(二)综合性原则

所谓综合性原则就是摒弃学科分化的偏见,从综合视角去学习知识,这也是通识教育在世界各地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毕竟成人教育对象中的绝大多数并非学科专家,即便是学科专家其专业性教育也可以从非通识教育内容中获取。可以说,综合性原则既是通识教育的内在属性,又符合成人教育的一般特点,当然是成人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广泛适宜原则

广泛适宜性原则指的是成人通识教育的内容对其教育对象应该具有普遍适用性,即不应因学习基础差异而使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呈现较大差别,这就需要成人通识教育内容首先具有一定的基础性,而且教学方式等也应符合这一原则,比如说成人通识教育内容应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性过强的专业术语,授课教师的教学语言要通俗易懂,并做到深入浅出,以利于学员理解和掌握。

四、人文地理学知识作为成人通识教育内容的适宜性探讨

(一)人文地理学知识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

人文地理学也称人生地理学,它是探讨人文现象和规律的一门科学,故而与人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可以说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这一点我们从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名称中就能够窥知一二,人文地理学按其研究对象可以划分为如下分支学科:人口地理学、旅游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军事地理学、聚落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同时,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因此,人文地理学知识作为成人通识教育的内容非常合适。

(二)人文地理学知识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征,人文地理学知识也有着同样的特征。人文地理学知识综合性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综合性、整体性与复杂性,人文地理学侧重于从区域的视角探寻人文地理事物、人文地理现象,而这些事物、现象内容复杂,并且彼此间或与其环境间亦同样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由此而提炼出来的知识体系当然也就遗传了这种综合性[3]。人文地理学知识综合性的另一个来源就是学科交叉性,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理论等都涉及到诸多学科的交叉,从文理分科的角度看,人文地理学本身就是文理综合学科,总之,人文地理学是一个复杂的学科综合体,一个区域的内核将诸多人文、自然学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学科间的碰撞与融合又通过人文地理规律体现出来。

(三)人文地理学知识通俗易懂,具有广泛适宜性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知识结构明晰,人们的已有生活经验,中小学相关领域的知识都可以作为人文地理学深入学习的先前学习基础,人文地理学课程呈现也大多都是从直观到抽象,对于成人通识教育学员具有广泛适宜性。另外,人文地理学的前沿问题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认识基础。

五、人文地理学知识在通识教育中的体现策略

(一)广播电视中播放人文地理学专门课程及科教纪录片

广播电视具有受众广泛,播放灵活的特点,是传播通识类知识的有效渠道,人文地理学专门课程就可以通过广播电视专门课程的方式加以体现。目前此类专门课程在我国电视节目中已有所体现,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随着人们学习观的逐渐进步,这类节目的收视率一定会越来越高,电视台在获取良好口碑的基础上也能收获不错的经济效益。科教纪录片是人文地理学知识在广播电视中体现的另一种方式,并且在国外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美国《国家地理》和《探索》在全球145个国家通过有线网络等各种渠道播出,成为覆盖全球的最有影响力的电视节目之一,中国很多电视台也采购和播出《国家地理》和《探索》频道的节目,但是这些节目中涉及中国的题材很少。可以说,增加人文地理学相关科教记录片的制作,对于传播人文地理学知识是大有裨益的。

(二)在网络课程中增加人文地理学相关课程

网络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各种形式的网络课程也日益增多,在网络课程中增加人文地理学相关课程适应了时展的步伐,也是人文地理学知识推广的有效途径。网络课程形式各异,有各高等学校、初等学校的网络精品课程,也有各大网站推出的各类免费课程,还有个人自主开办的相关课程,甚至有些课程学习内容是通过社交通讯工具、博客等传播和推广的,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人文地理学相关课程的有效载体。当然,目前网络上一些课程资源的传播游走于法律、法规的边缘,比如很多网络免费数据库采取上传者自主上传的方式获取课程相关资源,然而这些资源往往未取得著作权人的授权,内容的可靠性很难甄别,这样并不利于包括人文地理学课程在内的网络课程的可持续供给,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遏制,总之,清洁的网络课程资源环境更符合网络课程学习者的利益。

(三)将人文地理学课程纳入到成人学校课程中

诚如前文所述,人文地理学适宜作为成人通识教育的学习内容之一,而且鉴于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成人学校中普遍存在“重专业、轻通识”的特征,将人文地理学课程纳入到成人学校课程中是必要的,在操作层面上也是可行的。成人学校教育中的人文地理学课程属于通识课程,与一般学校地理科学相关专业课程应该有所区别,课程内容除了人文地理学经典理论的内容外,还应该增加人文地理学实践案例,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课程中设置部分实践课程,从而更好地激发成人学员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人文地理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成人学校的人文地理学教师也应该不断探索和革新教学方法,增加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这一点主要是考虑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时空尺度都比较大,传统教学手段不利于学生的充分理解[4]。

作者:卢万合 李朋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宋广伟.成人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J].科技咨询,2007(11):128.

[2]潘静.西方成人通识教育的启示及我们的选择[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7(4):12-14.

人文地理范文6

高中地理必修课中以人文地理的内容为主,广泛涉猎了人口、城市、工业、农业、人地关系等诸多的社会问题。于是,人文地理教学变成了“看书—划书—背书”,学生们的学习效果非常不理想。通过测验教师会发现很多看来为常识的问题,学生理解起来也非常困难。

这种现象之所以存在,分析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比较重要的原因有两个:

1 我们秦皇岛地区为初中新课程的实验区。初中地理课成为了“历史与社会”的一部分,地理知识的教育被弱化了,学生的人文地理知识下降了。

2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发生了很大变化,教材中理论知识明显减少,学科体系被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案例,其例子近为上海、昆明,远则巴黎、东京。这对学生的人文地理素养要求明显提高了。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高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地理素养成为摆在每个地理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

二、该问题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思路

环顾周边的兄弟学校,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地理素养普遍采取的方法就是在高中阶段抽出一段时间专门进行初中地理课本中的有关内容的学习。但初中地理课本面对的学生群体是无地理学习能力的初中生,地理课本的内容按编写者的意图应放在高中地理课本之前,所以其内容无法与高中地理顺利衔接。于是教师吸取兄弟学校的经验教训,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提出“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建立开放的地理大课堂”的教学模式,想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提高我校的地理教学水平。

三、研究过程

方案一:利用地理知识竞赛,丰富学生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兴趣

在2009年冬季,我们地理组的同事们本着向学生呈现“身边的地理,有用的地理,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的宗旨,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我爱学地理杯”地理知识竞赛。我从教材的内容体系出发,以声音图像、文本等资料为载体,设计了多组试题。试题的内容涉及了地球大气、河流、生物、工业、农业、城市、交通,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等十大类热点问题,涉及的区遇有印度、英国、法国、德国、中国东北、中国内蒙古、中国西南等诸多区域。其中,试题中云南干旱问题是当年全国关注的热点环境事件。另外,“碳交易”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这场地理知识竞赛的气氛异常热烈,在赛后很多天学生仍然津津乐道。时任高二(8)班班主任的乔老师之后对我说:“你们这场竞赛真好,学生们都说大开眼界。”高二年级的地理教师也说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空前高涨,班里掀起了一股学习地理的狂潮,学生提出的地理问题让教师应接不暇。

看到地理竞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这样好,我们地理组的同事们决定将地理竞赛做为地理组的常规教学活动,每个学年都如期举行一次。受此启发教师以在酝酿举行“地理问题辩论赛”。借此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地理竞赛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再好,它也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常规事件,其效果具有短期性。如果要达到长期稳定有效地提高学生人文地理素养的目的,必须从常规的地理教学人手,于是我们又提出如下方案。

方案二:挖掘乡土地理内容,激活人文地理课堂

地理新课程关于教材的使用有一个理念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为我们挖掘乡土地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实践证明,有些乡土地理案例对于学生理解人文地理概念,增加人文地理素养有无可比拟的强大优势。例如,在学习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内容时,我曾引用我家邻居去天津经商的案例。案例用叙事的方法展开,内容是这样的:

“我家邻居35岁,因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因此取名东升。东升家世代为农,家里很穷。东升23岁时娶了媳妇。其媳妇家有经商的传统。于是小两口到天津去卖菜了。”这本是一段很直白的家常,但放在人口迁移的背景下,学生很快就会从中悟出以下的大道理:①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是从农村迁往城市;②迁移的原因是经济原因;③迁移的目的是务工和经商。

当学生领悟到这里之后,我又接着往下讲,“东升两口子很能干,两三年下来,他们就翻盖了六间新房,后来东升的表弟东风,初中毕业后在家无事可做,就跟随东升来到了天津打工。再后来,东升发现天津人爱吃粉皮这个商机。于是,东升的父母和他的叔伯们开起了粉皮作坊,做的粉皮由东升带到天津去卖,一大家子的日子变得红火起来。”

在这段家常里给出了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的意义:①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给城市带来了经济收入;②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③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给农村带来了信息和技术,带动农村脱贫致富等。

通过这样一个案例,书本上空洞的理论变得逐渐鲜活起来,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涨了。更重要的是,学生们马上就可以联想到他们身边有关人口迁移的事例,学生的思维变得开阔起来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觉的用地理的眼光去分析社会现象了,学生们的人文地理素养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直到现在有些调皮的学生见到我还会说:“东升的邻居来了,再给我们讲讲村里的事吧。”由此可见,学生们学习地理的情绪之高涨。

方案三:巧妙布置假期作业成为地理课堂的延伸

如果要是能让学生走出校园,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参与社会生活,那将是地理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地理教师终身追求的梦想。寒假的来临给教师带来了尝试这一思想的机会。

每到假期,学校都要求教师留足家庭作业。一般的教师也就是留一些片子、练习册什么的。学生回家之后被成堆的作业压得抬不起来。有一次,在我要布置作业时有一个学生曾说:”与其做这么多作业,还不如别放假得了!”学生们有这种情绪,其作业完成的质量可想而知了。教师在作业形式上做一些文章,让学生更加乐意去完成作业。也借此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增加人文地理素养。今年,我们的寒假作业是这样的:

作业1:亲手描一个中国行政区区划图,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收集除夕这一天的全国各省会城市的天气情况,绘制成天气情况图。听完作业后有的学生小声说:“这个作业还有点意思。”通过这项作业学生可以自主地学习到初中地理课本中有关“中国行政区划”的全部内容。同时,对中国冬季各地的气候特点有所体会,这也是初中地理课本上“中国地理”一章的主要内容。

开学之后,有一次我在带领学生预习中国政区时,有很多学生美滋滋的将假期中画的地图拿出来参考。

作业2:利用各种手段包括声音、图像、文字等向学生和老师介绍10个你认为重要的世界城市和5个你喜欢的中国城市。这实际也是初中“世界地理”的重要内容。了解这些内容对提高学生的人文地理素养有意义。结果假期还没有结束,很多学生就将作业发到了我个人邮箱中了。其中普通班的学生张玙琛是最早交作业的。从学生的积极性中可见这样做的结果是良好的。

方案四:引导学生研究社会问题,利用阅读课提高人文地理素养

高中学生的假期是短暂的,新学期开始后,我们打起了阅读课的主意。在学校,高一年级每周都有两节阅读课。学生可以在阅览室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来开阔视野。例如,在教授“城市的发展与变化”这一内容时,我曾经引用了一个加拿大魁北克省的谢拂维尔市的破产做为例子来说明城市衰落和城市中心区衰落的不同。这时我特别向学生说明这个例子,来源于《城市的繁荣和衰落的秘密》这本书。这样做一方面告诉学生治学要严谨,另一方面,告诉学生书名,在今后学生们如果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也许他们就会有兴趣去读一读。另外,在地理课上教师也会有意识提一些与人口社会相关的热点问题。这些也许会引起学生研究的欲望。他们也许会自发的去读一些相关的书籍。关于这方面的效果我们正在观察之中。

四、结论

上一篇英语演讲稿3分钟

下一篇伍星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