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好处范例6篇

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好处

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好处范文1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理念;运动处方;处方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3-0105-04

Abstract:The exercise prescription teaching teaches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can solve student's individual difference problem, enables the teaching to have the sense of purpose, little detours “humanist”, “health first” the teaching idea penetration in the exercise prescription teaching throughout, can train the student well “the lifelong physical culture” consciousness The exercise prescription is needs to coordinate individual the movement condition to carry on the trimming, therefore the exercise prescription teaching wants certainly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trains the student “the innovation to be independent” ability, like this can enhance the university sports teaching the quality, the promotion university sports education healthy development

Key words: university sports; education idea; exercise prescription; prescription teaching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的需求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要实现高校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由于学生身体素质、体质、技术和心理水平的差异,采用统一模式教学,无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增进学生的健康水平。运动处方教学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全面健身科学化的保障。运动处方教学中所体现的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新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的,其功能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在运动处方中应用高校体育教育新理念,能拓宽体育教学视野,为体育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加快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对高校学生素质的提高发挥积极的作用。

1 运动处方与运动处方教学

1.1 运动处方

“处方”一词在医学上指的是医师给病人开的药方,不同的病或同一种病而程度不同就不能使用同一处方。同样,要科学地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预防或治疗疾病,也必须“对症下药”。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生理学家科波维奇提出了运动处方的概念,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卫生组织使用了这一术语,从而使“运动处方”的使用在国际上得到确认。1993年刘纪清教授编写了《实用运动处方》,详细介绍了运动处方的制定原则和方法。严格地讲,运动处方是个体化的锻炼方案,每个人都不相同。但在实际体育锻炼中,基本情况接近的人群可以参考使用同样的运动处方,同时在实践中再不断进行调整、充实,以适应自己的具体情况。运动处方是与个人身体状况相适应的,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为目的,指导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科学锻炼而制定的锻炼计划。它用于指导人们进行科学的运动,其制定原则是由较高强度、较短时间转变为较低强度、较长时间,因此更容易被锻炼者接受并坚持。

1.2 运动处方教学

运动处方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健康状况制定的针对性很强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是教师因材施教与学生自我学习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不苛求学生对运动技术的精确掌握,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为目标[1]。运动处方教学与常规体育课教学效果不同,它是一种可以切实锻炼身体和培养锻炼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以运动处方作为主要手段去完成体育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针对体育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而实施的教学过程。因为运动处方教学能解决众多与体质发展相关的问题,所以成为促使体育教学取得较好成效的一种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保证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避免学生健身的盲目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运动处方的使用是灵活方便的,可以在课上也可在课下实施,可以在校内也可在课外实施,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

2 高校体育教育新理念对运动处方教学的指导意义

2.1 可以培养高校学生正确的健身观

熬夜上网、饮食不规律、考试前天天泡图书馆……这是当代不少大学生的生活状态。2008年10月,在广州闭幕的2008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上,一个名为《中国大学生健康与生活行为调查报告研究》的专题报告,引起了国内外体育教育专家的关注。这份调查报告显示,6568%的中国大学生“感到运动不足”,757%的大学生不吃早餐,1544%的大学生不懂得饮食要荤素。当今大学生存在种种不健康行为的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心理、生理处于不稳定时期,自制力较差,缺乏必要的健康知识。运动处方教学是体育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要求和目的,按其年龄、性别、运动爱好、个性特点、运动锻炼经历、身体状况等,用处方的形式来选择和确定运动种类、内容、方法、方式、运动强度等相关运动知识的教学,以及让学生学会在饮食、营养和心理层面的注意事项等。这样的教学方式实现了体育教育的现代化、个性化、民主化、社会化发展,以个体的体育需求与发展为出发点,真正体现了体育“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与时俱进”、“创新自主”等新理念。处方教学把人文情怀和人性关爱浓缩在一张张运动处方和日常体育运动健身中,向人们传递着科学的体育运动健身观。

2.2 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

运动处方以生理学为理论依据,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全面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为根本目的,具有科学性、灵活性、针对性强,便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等特点。

按照运动处方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大大提高体育锻炼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并克服体育锻炼的盲目性、随着性,达到有效地增进健康的目的。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了大学体育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终身体育、健康第一、自主创新等。随着高考学生年龄的放开,一些高龄学生走进大学校园,对大学体育教育也是一种冲击。原因在于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每个学生都要做到区别对待。这对于整体学生的体育需求与发展为出发点的大学体育教育是个非常大的难题,但这也正是以个体的体育需求与发展为出发点的体育运动处方的优势。进行处方教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自己身体素质的优势和劣势,知道哪些项目自己可以做,哪些项目不可以做,避免不必要的运动伤害,同时可以让他们灵活安排时间,根据个体的运动、心理、情感等各方面的需要,具有针对性地进行某些方面的锻炼。这样既发挥了特长,也提高了兴趣,张扬了个性,达到身体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目的。运动处方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完善,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是对大学体育教育的一种补充。它不仅能有效利用仅有的课堂时间,还可按事先制定的方案锻炼身体。运动处方的灵活操作性使这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充分调动其自觉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能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加锻炼时间,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格,使他们终身受益。

2.3 给高校学生提供更科学的锻炼依据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使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严重脱轨,不利于终身健身教育的发展[2]。而处方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项目的运动处方和简单制定运动处方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健身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此外,处方教学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改变了传统的以运动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方法。它确立了现代体育科学方法,是一种以身体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方法,步骤是健康诊断一一体力测定一一研究锻炼目标一一制定运动处方一一实施校内、外炼。可见,处方教学可以使教学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大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练时之所以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关键还是缺乏一种可以依据的、科学的、具有指导性意义的锻练大纲。那么制定一种内容详尽、而且具有指导性意义的体育锻练运动处方,势必能给学生从事体育锻练提供有效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从而提高学生科学健身的水平。

目前我国高校师资力量和学生人数的配备比例还不够合理,在课外体育锻练时安排较多的教师去指导学生体育锻练是不现实的。因此,学生就不可能得到比较系统、科学的指导,那么在学生从事体育锻练时,处方教学将能为他们更好的从事课外体育锻练提供了明确的目标。练习方法、锻练注意事项及各种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可以成为学生课外体育锻练的有效依据,同时也是教师间接指导和督促学生课外体育锻练的有效手段。因为“运动处方”教学是在对学生身体测评的基础上,根据锻炼者身体的需要,按照科学健身的原则,为锻炼者提供的量化指导方案。所以,运动处方教学不单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高校学生科学健身的依据。

2.4 推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针对我国目前学生体质欠佳状况以及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条件较差的实际情况,改革传统的以精细技术教学为主的模式,积极引进处方教学对增强学生体质具有更好的效果。因为受场地、器材、经费等条件的影响较小的运动处方教学,可以合理安排技术教学内容与运动处方教学内容,这样有利于我国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传授体育卫生知识等主要目的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老师在对学生的运动处方进行微调的过程,也是学生对体育运动接受与运用情况反馈的最直观、最真实的过程。学生按照运动处方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大大提高体育锻炼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并克服体育锻炼的盲目性、随意性,达到有效地增进健康的目的。这样就使体育教育对学生更有针对性,不会偏离了方向,从而起到推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作用。

3 高校教学新理念在体育运动处方中的具体体现

3.1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高校体育教学理念

青少年的体育发展需求是大学体育教育关注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运动处方教学关注的重点之一,两者在这一点上不谋而合。处方教学所体现的“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可以从处方教学的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来。过去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是技术―人体―技术,人体处于从属地位,再加上个体差异等原因,结果经常给学生造成“吃不饱”和“吃不消”的现象,久而久之,再大的兴趣爱好也会消逝殆尽了。而处方教学实现了以运动技术为主线的运动教学向全面发展人的身心为目标的健身育人教学的转变。它的整个实施阶段体现了“人体―运动―人体”的反复循环、不断提高过程[3]。教师每次重点辅导一个“个体”或充当技术顾问,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在学习过程中各尽所能,确保了每一个学生受益,利于学生体育习惯的培养、能力的发展。可见,运动处方教学能充分体现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新观念。

“运动处方”是以身体运动为手段,为改善、完善身体某一部分或某一些器官的功能或调剂心理障碍而实施的有针对性的系列练习方法。它的应用呈现出强度和缓、身心全面、质量精细的特点,它的实施照顾到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即精神与身体的和谐发展。通过锻炼解除心理压力,提高对现代生活的适应能力等,成为运动处方的新内涵。对于经常处于焦虑的学生可选择趣味性强、不受身体条件限制、具有广泛适应性和普及性、促进心境愉悦的运动项目,如羽毛球、跳绳;孤僻、怪僻的学生选择集体活动游戏更好,如篮球、排球等;急躁、易怒的学生可选择愉悦身心、调整情绪、舒展精神的项目,如轻松和缓的健美操、舞蹈、太极等;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可选择技术难度低、重复次数多的项目,如游戏、跑步等,而优柔寡断的学生可选择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拳击摩托跨栏跳高跳远击剑等体育活动。在这些项目面前,任何犹豫徘徊都将延误良机,遭到失败。处方教学可以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不同的运动手段、不同的运动量、不同的运动强度和难度进行锻炼,如基本体操、艺术体操、团体操等项目对神经系统作用效应大,但对心肺功能作用小;而游泳、中长跑等项目对心肺功能效应大,对神经系统作用小。学生针对自身状况选择相应的运动项目,可以更容易达到锻炼目的。

可见,无论从运动处方的制定,还是实施过程,都可以看到运动处方教学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高校体育教学理念。

3.2 体现了“健康第一”的高校体育教学理念

运动处方的制订是因人而异的,要求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各项内容,在运动处方的实施过程中要按质、按量认真完成各项练习。维持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平衡,以达到全面身心健康的目的。在制定和实施运动处方时,要求严格遵循各项规定和要求,以确保安全。此外,再好的运动处方,也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或人的一生,一个安全有效的处方应该是自己制定的,而且应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一般情况下,坚持锻炼8周就能收到较好锻炼效果;若再按原处方规定的运动负荷锻炼,则效果不大,此时,就需对运动处方进行调整。从这些运动处方制定的原则可以看出“健康第一”是贯穿于处方教学的始终的。

从教学过程来看,处方教学不再过分地强调技术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过分地追求提高课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而是注重科学锻炼的方法,关注传授那些在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后能终身有用的锻炼内容与方法。注意融合各种有关知识,把生理的、心理的卫生保健知识和社会环境、营养学等有关知识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树立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可见,处方教学体现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的教学理念,是使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的最佳平台。

3.3 体现了“终身体育”的高校体育教学理念

终身体育(Lifelongphysicalculture)是由终身教育思想演变而来,它是指终身进行身心锻炼接受体育教育和指导。终身体育可分为学前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三个阶段[4]。而学校体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基地。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过分注意教师会什么,而没有注意学生的需要和情绪、兴趣。所以,导致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终身体育意识淡薄。高校学习阶段是学生生长发育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体育是学生在校体育学习的最后一站, 也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 是学生从学校体育走向社会体育的转折点,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阶段。由此可见,高校体育运动处方教学能否体现“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是值得关注的。

众所周知,运动健身效果的积累和显现是一个较缓慢的过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锻炼不仅不能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而且容易给机体带来损害。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锻炼目标,然后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实现。运动处方在人们的体育运动中起到了科学锻炼、强身健体作用,它不仅是科学的、专业的、开放的、可持续性的,同时,也是简单易行的、实用的、经济的和高效的。因此,运动处方教学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把这种自主体育意识变成一种自觉习惯行为,在实际运动中不断充实、调整,不断地向更高的层次目标和需求推进,让每个学生的体育潜能和才华都能够得到挖掘和展现。通过运动处方教学学生能找到一把终身体育健康体育发展的钥匙,学会根据运动处方为他们提供体育锻炼的时间,运动负荷和运动方式的具体内容,并且根据锻炼的效果不断地修改,不间断地自主地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从而终身受益,并使体育成为贯穿一生的生活内容。 “体育是一种习惯,不是仪式,体育在体育课中,更在生活中[5]。”所以,运动处方教学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重要形式和手段,能使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终身体育教学理念得到很好的普及和推广。

3.4 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高校体育教学理念

3.4.1运动处方教学本身就是高校体育改革与时俱进的产物

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的需求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体育课程的改革也将与时俱进,运动处方教学的产生顺应了高校体育改革的要求。它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建立联系,能在对学生身体测评的基础上,根据锻炼者身体的需要,按照科学健身的原则,为锻炼者提供的量化指导方案。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避免学生健身的盲目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将运动处方引进教学,结合学生身体素质、体质、心理水平进行教学改革,建立“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是高校体育教学为培养学生正确体育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养成终身体育思想而搭建的一个平台,它的产生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果。

3.4.2 运动处方内容的制定要体现出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在处方教学的体现是: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机体的状态随时进行相应的改进。运动处方制定出来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首先要设一个“观察期”, 然后设一个“调整期”。最后在以后的一个时期,相对固定进行实施。但即使在相对固定的时期,对运动处方也要根据锻炼后的效果不断进行调整,力争使运动处方的内容与机体状态保持最佳配合。如锻炼一段时间后,学生机体承受运动负荷的水平有所提高,此时机体对原有的运动刺激已经适应,就要加大运动量或改变运动方式,否则锻炼效果就不明显。相反,如果实施了最初制定的运动处方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常出现疲劳,或出现运动性疾病的症状,就需要修改运动处方的内容。可根据具体情况减少运动量(一般是降低运动强度或缩短运动时间),或改变运动项目,必要时停止运动,重新评价学生的机能水平和运动能力。

运动处方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丰富、适宜的信息联系和反馈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主体创造力的能量是巨大的,也就决定了体育运动处方教学中诸多具体表现是难以预测的。如学生在运动时的主观感觉(包括:运动心情、不良感觉、睡眠、食欲、排汗量等)会随着运动量的变化而变化,这时就要通过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客观检查(包括:脉搏、体重、运动效果等),以便更好地调整运动处方教学内容,达到适合个体的最佳运动量和锻炼效果。所以,运动处方教学必须与学生机体状态同步,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5 体现了“创新自主”的高校体育教学理念

要提高与增强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准,单靠每周二学时的体育课是远远不够的。高校体育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已形成了一个共识。运动处方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锻炼,在实际的锻炼中自觉地进行自我评定、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它是学生自主构建课程模式的重要体现,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起着促进和激励作用,是学生进行自主评价的主要方式。处方教学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针对性地教会学生学会制定锻炼计划和运动处方,掌握运动处方和进行自我锻炼,自我调整,自我评价能力,并进行持之以恒的锻炼,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运动处方对于学生来说,实质上是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一种有效方法。运动处方教学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独立思考,查阅有关的资料,以及和同学们交流等学习方式,自己制订适合自身实际的锻炼处方,然后交给教师检查,修改以后进行实施。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学会了进行自我锻炼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明白:对于知识的学习与探索是学习者整个心灵和生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学会创新自主地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处方,学会制定处方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才能达到处方教学的最终目的。因为,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重新组合并加以运用创造的能力,才是体育教育所追求的真正目标,这也是高校体育教学所崇尚的创新自主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 凌月红体育健康教育与运动处方[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 胡飞,袁健论处方教学对大学生终身健身教育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07,26(4):

421-422

[3] 张新安等,论高校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科学性[J]体育学刊,2004,(4)

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好处范文2

关键词 高校教师 健身动因 锻炼现状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教职工肩负着教学、科研双重任务,工作负荷增大,需要有健康的身体作为保证。健康的体质、充沛体力是教职工工作、学习基础。近年来,高校教职工体育锻炼情况有了较大变化,本文就目前高校教职工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目的是为增强高校教职工体质、减少疾病,提出相应的指导与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沈阳工程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参加体育锻炼现状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

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需要,查阅了相关资料,对资料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分析,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1.2.2 专家访谈法

对沈阳工程学院体育委员会主任、工会主席、体育部主任、教授8人进行了访谈,制定了沈阳工程学院全体教职工体育活动现状调查问卷。

1.2.3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在广泛听取专家、学者建议的基础上,根据先期资料查询,了解到高校教师体育锻炼活动情况,遵循调查问卷设计的原则,设计了《沈阳工程学院教职工体育锻炼现状调查表》。并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检验,得出结论问卷是有效和可信的。本调查对全院教职工发放问卷1150份,回收1136份,回收率98.7%,其中有效卷1078 份,有效率93.7 %。

1.2.4 数据统计法

根据研究需要,对所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高校教职工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

2.1.1 高校教职工对健康的认知度

认知态度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某一方面,所持有稳定的心理反应和状态。沈阳工程学院教职工对健康的自我认知度和自我评价,能够反映出教职工自我健康认知情况。表1可看出,教职工对健康概念有明确的认识。我们认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三方面都有良好的状态。调查人中对健康评价应以身体强壮占10.4%、心情愉快占12.9%,而大部分教职工认为身体良好,处于无疾病干扰状态为健康评价标准,说明教职工对健康认知度评价标准不是很高。

2.1.2 高校教职工余暇时间

教职工工作之外的余暇时间,能够反映出他们生活方式和状态。选择读书、上网、看电视的比例较高,这种生活方式基本处于静态活动,对教职工健康并没起到良好影响。而选择锻炼的教职工男女比例差别较大,说明男教职工参与锻炼意识较强,而女教职工数据反映出家务较忙,辅导孩子学习任务较重,是影响她们参与锻炼的主要原因。

2.1.3 高校教职工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

目的是决定行为的重要因素,教职工健身目的是体育锻炼行为的核心。表2调查数据显示,有61.9%教职工参与锻炼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说明教职工对健身功能认识较高。认为锻炼能起到休闲娱乐、调节情绪的目的,是一种主动性调整方式,通过锻炼来舒缓工作压力,使锻炼功效更具有了广泛性。有33.6%教职工意识到,通过锻炼可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19.3%教职工注重形体美,将锻炼作为减肥的手段。

2.1.4 高校教职工体育锻炼活动场所

2006年学院通过搬迁求发展,使新建校区体育设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现了体育场馆现代化。教职工工作区内锻炼场地明显改善。从数据显示可以看出,选择校内场馆和校其它场馆的教职工占大多数,分别是30.4%和20.7%,两者数据相加达到51.1%比例相对较高。部分教职工选择在公园进行晨练,下班后在社区和家里进行锻炼。

2.1.5 高校教职工体育锻炼方式

高校教职工从事锻炼方式中,(1)与同事一起锻炼方式比例较高,这是由于新校区提供了现代化体育设施,是结伴参与锻炼主要原因。(2)女教职工与家人一起进行锻炼作为主要形式,表明了她们对家庭成员健康有较强责任感。

2.1.6 高校教职工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

男女教职工在选择运动项目排在前五位的基本相同,即羽毛球、游泳、步行、乒乓球、篮球(男)、健美操(女);这些项目特点是:健身性强、竞技性强、娱乐性强。说明校园体育设施,能够满足他们锻炼需求。

2.1.7 高校教职工体育锻炼的频率和时间

(1)高校教职工体育锻炼的频率。锻炼频率直接反映了教职工锻炼效果。表3调查结果显示锻炼频率在三次以上的占27.3%,五次以上占7.8%,这些教职工能够保证锻炼次数,锻炼效果显著。频率在两次以下占31.6%,处于无规律占33.3%的,这些教职工由于锻炼次数偏低,锻炼效果会受到影响。

(2)高校教职工体育锻炼的时间。数据显示,教职工每次锻炼时间,能够反映出锻炼强度、密度,合理的锻炼时间,对锻炼效果起到重要作用,30min以下/次的活动时间较短,可能影响锻炼效果,30~60 min/次的锻炼比较时间适宜,60 min以上/次,时间过长容易造成疲劳,可能会影响到工作。

2.2 影响高校教职工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1.因工作忙没时间参加锻炼占46.5%,因家务事繁杂,影响锻炼占18.2%,这说明工作忙,家庭负担重是高校教职工放弃锻炼主要原因。2.有19.5%教职工惰性较强,锻炼意识不够,是影响参加锻炼又一原因。3.由于缺少场地、缺乏专业教师指导,缺少运动伙伴,也是影响高校教职工锻炼的原因。

3 结论

(1)对健康认知标准的不同,决定了对健康认知程度的差异。多数教职工认为将身体强壮、心情愉快,作为健康评价标准是非常正确的;少数人认为无疾病干扰、身体处于良好状态为健康评判标准,这种认知程度是明显偏低。(2)目前在高校教职工群体中,在余暇时间里是以看书、上网、辅导孩子为主,这就造成了教职工休息处于静态状态,而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教职工,采用身体锻炼积极的休息方式,是难能可贵的。(3)高校教职工参与锻炼的主要动机可分为,强身健体、休闲娱乐、调节情绪、防病治病四个层次,我们认为应将防病治病、调节情绪作为锻炼的主要动因。(4)目前我院校园体育场地和设施成倍增长,吸引越来越多的教职工主动参与锻炼活动。从教职工喜爱的项目调查中看出,位居前五项的项目,有四项是校园体育设施能够满足教职工锻炼的需求。(5)我院教职工的锻炼频率比率显示,大多数教职工锻炼频率为2次以下或无规律,说明教师锻炼带来的健康效果不是很好。

4 建议

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好处范文3

【关键字】家校合力 家庭运动处方 实效性

一、前言

“家庭运动处方”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征、体育课堂表现等各种情况,将运动处方模式引入到家庭,通过密切的家校联系,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指导思想,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科学自主地锻炼身体,从而提高学生体质。“家庭运动处方”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延伸,具有科学性、灵活性、针对性强,便于自我评价等特点,在保证校内“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同时,掌握课堂中学不到的体育技能和课外体育常识,搭起校内外体育锻炼的桥梁。

二、“家庭运动处方”的重要性

1.以“健康第一”为思想,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

体育是一门科学,知识面广,其中涉及了生理、心理、安全、营养等诸多领域的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但是实践证明光靠体育课堂教学,学生对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有很大的局限性,利用“家庭运动处方”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丰富学生的知识,比如可以让学生和父母一起观看体育比赛,一起商讨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家长和学生对体育的理性认识,从而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更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

2.以“终身体锻”为意识,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面向全体的体育课堂统一了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势必造成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差的学生“吃不了”,久而久之再强的学习兴趣也会消逝殆尽了。对此,利用“家庭运动处方”,通过父母的督促、帮助让学生认识自己身心发展的具体状况、身体素质、运动能力、运动技能的水平,以便取长补短,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锻炼,不断提高体育的水平,使体育锻炼成为自觉主动的行为,加强了学生的“终生体育锻炼”意识的提升。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体育锻炼的地位。体育学科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一节体育课上学习专业技术的时间一般为30分钟左右,由于现在班级人数较多,场地器材又有限,所以光靠体育课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教材所规定的各项技术、技能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向学生布置一些以技术练习和辅助练习为主的“家庭运动处方”可以补充学校运动的场地的不足和学生练习时间的不足。另外针对学校体育器材不够的问题,还可让学生回家自制教具进行练习。这样,既增强了教学效果,又可培养学生教学参与意识和动手动脑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主体地位。

4.以“因材施教”为宗旨,确保学生体育锻炼的质量。学校体育基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一个班级的学生中,有的学生体质较差,有的学生速度较差,有的学生自觉能力较差,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要使每名学生都达到此目的,就显得很不切实际。那么作为学校体育活动的补充——“家庭运动处方”,它的特殊性保证了绝大多数学生能根据自身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完成学习目标,体验到体育锻炼的乐趣,从而确保体育锻炼的质量。

5.以“家校合作”为途径,达到学生体育锻炼的目的。现在很多孩子一回家就关在家里,要么做作业,要么看电视上网,懒得活动。给学生布置“家庭运动处方” 一方面可以引起家长的重视,从学生的起居、饮食和锻炼等方面给予督促和关怀,同时也有利于家长本人健身意识的养成和健身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家校合作,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体质状况,科学地安排运动内容,并对学生进行帮助、指导,以便更快、更好地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三、“家庭运动处方” 的实施

在“家庭运动处方”的实施中,最难掌握的是学生在家进行“家庭运动处方”的锻炼情况反馈及反馈后得到及时地调整,密切家校联系,利用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可以优化教育合力,提高“家庭运动处方”的实效性。

1.多方调查,打下“家庭运动处方”的基础。学期初,教师要对所教班级进行身体素质测验和访谈,建立健康档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长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而教师也可以对所教班级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为接下来制定“家庭运动处方”打下基础。同时对学生和家长进行调查问卷,对现阶段学生回家后运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包括学生的年龄、病史、在家运动情况、运动时家长的参与、指导情况等诸多方面),了解家长和学生已有的体育锻炼的意识、行为,针对调查结果反映出的问题进行详细地分析、研究,为制定“家庭运动处方”选准切入点。

2.根据特点,制定“家庭运动处方”的策略。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通过对他们进行课堂上的身体素质测试及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和希望改进的目标,并结合他们的生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有针对性的开出“家庭运动处方”。比如:针对柔韧性比较差的学生,可以制定以“坐位体前屈、坐姿拉伸”等活动为主的“家庭运动处方”;针对比较肥胖的学生,可以制定以“走跑结合、长期锻炼”为主的“家庭运动处方”。

3.密切合作,提高“家庭运动处方”的实效。为了提高“家庭运动处方”的实效性,教师采用成长记录册、家庭运动处方记录单、电话、短信等手段加强与家长的交流。(1)传递健康知识。科学安全的锻炼,能有效的促进体质健康;盲目地蛮练,不但没有效果,而且有害于身体健康。现在一些家长的锻炼观念还是比较陈旧的,他们在指导孩子的时候,常常会与孩子产生冲突,对此经常与家长交流一些运动的知识、锻炼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比如:提醒孩子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运动后做好放松活动,以及一些饮食与锻炼的关系等等,这些知识能让家长更科学地指导自己的孩子完成“家庭运动处方”,取得更好的成果。(2)得到真实反馈。锻炼反馈是“家庭运动处方”最重要的环节,密切了家校合作关系可以及时地把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家长,并提出一些利于学生进步的意见;同时也可以很轻松地从家长那里了解到学生回家后完成“家庭运动处方”的情况,查看有哪些难以完成的地方,及时调整;查看学生进步的地方,给与鼓励;查看学生什么时候出现“平台期”,给与支持。(3)促进共同进步。在与一位家长沟通中,一开始她并没有把老师开的运动处方当回事,后来由于老师的一条条反馈短信促动了她,积极配合起来。她告诉我,我给她女儿布置的“家庭运动处方”很有效,她们现在都是一起完成,一起进步,身体明显比平时不锻炼时感觉要好。而且现在她都能自己给孩子制定运动处方,一起参与锻炼,锻炼时孩子和她相互竞争,其乐融融。

4.利用测试,优化“家庭运动处方”的效果。一个“家庭运动处方”实施一段时间后,要对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及素质通过测试、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手段进行测试分析,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便不断的优化处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四、“家庭运动处方”的注意点

1.为了方便家长和学生的操作,“家庭运动处方”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作具体安排,内容和形式要注意创新,加强处方的趣味性。

2.“家庭运动处方”的量要由小到大,由易到难,操作时间不易超过20分钟,不耽误其它学科的学习。

3.“家庭运动处方”实施前,首先要对同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倡科学的锻炼,提醒学生要做好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

4.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和家长、学生加强沟通,取得多方面的支持,更利于处方的推广。

五、结语

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好处范文4

大学生健康体育锻炼特征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随着“健康第一”体育观念的进一步深入贯彻,大学生对体育健康越来越重视,体育锻炼及健康观念的“知行合一”逐渐成为培养健康意识、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通过对内江师范学院大学生健康观念及体育锻炼行为的调查分析,试图厘清大学生健康观念的建立和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为大学生正确认识体育及建立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习惯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内江师范学院880名2010级和2011级在校大学生,其中2010级440名,2011级400名,男生500名,女生380名。

1.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设计100道有关体育健康观念和体育锻炼行为方面的选择题,制成调查问卷,现场发放,现场回收,回收问卷880份,其中有效问卷870份,有效率98.9%。

文献资料法:根据需要,查阅了相关健康和体育价值观念以及体育活动形式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数理统计法:将回收的问卷的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研究结果

2.1.1健康观念的认知。根据调查结果,大学生对健康观念的认知有差异,有88%的学生已经认识到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健康的重要内容,二年级的学生比一年级的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观念要稍好一些。超过80%的学生对身体的生理健康概念认识不足,认为能吃能睡就是健康。38%的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视不足,与别人合作交流的动机不强,人际关系处理的不好。男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交往要好于女生。

2.1.2体育观念的认知。对体育的认知观念较为陈旧,60%的学生认为体育就是锻炼身体,男生对体育的认识不论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要好于女生,对体育的附带功能认识也要好于女生。32%的女生认为体育可有可无,偶尔锻炼一下就行,15%的女生认为体育锻炼会长肌肉,有可能变胖而影响形体美。

2.1.3体育意识的认知。超过70的学生没有终身锻炼的意识,参见体育活动仅仅是一时的兴趣爱好,或者是增进同学间友谊的一种手段。从调查中发现,75%的学生希望掌握一种或多种活动的技能,一些常见的诸如篮球、足球、太极等项目普遍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50%的学生对体育的社会意义和附带功能认识不足,没有完整而全面的认识体育。

2.1.4锻炼行为的选择。根据调查结果,大学生锻炼方式的选择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的趋向:简单易行符合自身经济条件的锻炼行为;根据自身性格特点选择符合展现个性的锻炼行为;结合自身身体条件选择适合发挥优势的锻炼项目。

其中,第一种情况约占学生总数的25%,其选择简单易行符合自身经济条件的锻炼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受体育器材昂贵和场地使用费高等因素制约。选择第二种展现个性的锻炼行为的学生主要是性格因素所决定的,诸如健美操等,这部分学生大约占总学生人数的30%。而根据自身身体条件选择锻炼项目的学生占到总数的45%,比如篮球、足球、武术等项目。还有一部分学生锻炼行为的选择是处于随机或者附众心理。总体上看,大学生对锻炼行为的选择是理性的,反映了一定的锻炼价值观。

2.2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健康、锻炼观念和体育意识以及锻炼行为的选择的调查,基本反映了大学生健康观念及体育锻炼行为的总体特征。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可以从大学生对体育观念和健康认知入手,进一步分析形成这种状况的深层次的原因,厘清观念与行为的联系,指导大学生科学选择体育锻炼行为和方式,服务于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使大学生建立健康的体育锻炼意识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对体育观念的认知是中国社会的一个比较缺乏的领域。只是近百年来受西方体育观念的影响,中国的体育融入了西方竞技体育的一些内容,才使传统的中国体育有了生机和活力。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健康是生命之本。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观念是时代的一种精神,也是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和理念。世界卫生组织1989年就提出:健康不仅是免予疾病和衰弱,而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的完美状态。新的健康目标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健康观念转换。追求一种更积极、更高层次的适应和发展,是一种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好状态。

大学生正是接受教育形成价值观和健康观念的黄金时期,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良好生活方式,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对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有决定性的影响。学校体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指导和引导学生确立良好的体育观念,建立良好的健康意识和体育锻炼意识,指导和培养学生成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忠实执行者。

3对策

引导学生学习并探索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丰富体育锻炼的专业技能,形成科学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结合自身的条件,有效地促进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形成完整的健康观念。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体育生理、卫生保健、安全、营养等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识的健康贯穿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好处范文5

关键词:健康教育,理论,体育锻炼促进

 

任何一门学科教育,当它停留在技术层面时,它是低级的不成熟的。当进入到人们的精神层面,影响到人的行为时,它才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体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教授促进学生健康的终身身体活动,培养学生对身体活动积极的行为方式。体育锻炼行为是一种健康行为,体育习惯是一种健康行为习惯,因而对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培养也遵循健康教育规律并符合相关理论。在体育教育中运用健康教育的理论是一种健康的体育教育形式,符合现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所需,更是一种对健康体育教育的探索、尝试和创新,也以期对实现体育学科教育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有所裨益。

1.健康教育的阶段改变理论及体育活动行为阶段划分

健康教育的阶段改变理论是于1982年由Prochaska和Diclinente在其开展的戒烟项目中提出来的,该模式理论依据是:人的行为变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而且每个作出行为改变的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和动机,其理论基本点为:1. 人们以不同的速度在行为改变的五个阶段之间变动。2. 在改变的过程中,人们在这五个阶段之间反复往返;3. 对不同的个体,要使其发生行为的改变,应该对其采用不同的认知和行为策略。每一种行为变化都可以被人为地划分为五个阶段:1无打算阶段;2打算阶段;3准备阶段;4行为阶段;5维持阶段。针对成瘾性行为如吸毒和酗酒,行为的改变还包括第六个阶段:彻底戒除阶段。

如果将有规律地进行体育活动看作是行为改变的目标,规律运动的定义按照公共卫生领域推荐的合理运动量:每周大多数天数中,进行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体育活动。根据阶段改变理论的行为改变五个阶段的划分,那么在体育活动促进的范畴中这五个阶段相应地分别可以指:1无打算阶段:每周中没有一天达到进行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超过30分钟,并且没有增加体育活动的打算。2打算阶段;每周中没有一天达到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超过30分钟,但有增加体育活动的打算。3准备阶段:每周中至少有一天达到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超过30分钟,但活动不规律,没有达到推荐的合理运动量。4行动阶段:体育活动水平达到推荐的合理活动量,但是尚未坚持到6个月。5维持阶段:达到推荐的合理运动量,并已经坚持6个月以上。

2. 对不同阶段个体进行体育锻炼的促进与干预

针对处于上述不同阶段的个体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以产生较好的干预效果。论文写作,健康教育。

2.1 无打算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人,可能尚未意识到静坐生活方式的危害,或是因为以前增加体育或的的尝试失败而充满挫折感。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专业人员不能认为处于无打算阶段者已经作好参加一项锻炼项目的准备,而应该把干预的重点放在向其宣传锻炼的益处,帮助其识别阻碍其进行锻炼的障碍上,鼓励其与坚持锻炼的人交谈以获得激励。另外,即使其暂时不可能有锻炼的行动,也可以鼓励其记录每天有过多少次锻炼的念头来自我激励,帮助处于无打算阶段者从无打算阶段向打算阶段迈进。

2.2 打算阶段:处于打算阶段者,已经有打算锻炼的念头,但还没锻炼。这时需要鼓励其开始尝试锻炼,帮助其分析:为了开始锻炼,存在哪些阻碍因素和有利条件,锻炼场所,锻炼应采取的形式,锻炼的时间如何安排。锻炼目标的设立应该从简单易行的短期目标开始,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运动频度。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专业人员向干预对象传授一些自我激励和从外界环境和家人、朋友处寻求支持的技能。论文写作,健康教育。

2.3 准备阶段:处于准备阶段者,已经不规律地进行一些锻炼,但尚未养成规律习惯,尚未达到推荐的合理运动量。论文写作,健康教育。他们已经切身开始体会到锻炼带来的益处,但不知道怎样能够做到坚持锻炼。这时进一步帮助其识别影响锻炼的有利因素和障碍,继续从家人、朋友处寻求支持,并坚持记录锻炼的情况,这些都有助于其进一步规律地锻炼。

2.4 行动阶段:处于行动阶段者,每周大部分天数进行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锻炼,而且已经坚持了一段时间,但还少于6个月。对于处于行动阶段者的干预重点是设法使其将这一习惯继续坚持下去,帮助其识别影响其坚持锻炼的因素,寻求支持,让家里人和朋友对其进行监督,防止锻炼终止。在这个阶段,需要向干预对象着重强调的是,如果由于各种原因,中断锻炼几天或一两周,也不意味着规律锻炼计划的失败,不要因此而气馁甚至放弃自己的锻炼。

2.5 维持阶段:处于维持阶段者,已经成功地坚持规律锻炼6个月以上,将锻炼视为其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并真正体会到锻炼的益处及重要性,已经有了一套适合其自身状况和时间安排的运动方案。在这个阶段,应鼓励其继续记录锻炼情况,尝试一些新的锻炼项目来防止同一项目所带来的枯燥感,并继续进行自我激励。

3. 健康教育的认知和行为策略在体育锻炼促进中应用

根据阶段改变理论,在进行体育锻炼活动促进时,可以通过一系列认知和行为策略来对处于静坐生活方式的干预对象进行干预,这些策略在上述的各阶段的干预中已有所论及,概括起来讲,针对体育活动促进的认知和行为策略各包括5个方面:

3.1 认知策略

1) 增加知识:进行各种知识的宣传教育,如活动和锻炼益处的教育,什么是中等强度的锻炼项目;怎样合理安排中等强度的锻炼项目。

2) 理解益处:鼓励干预对象思考采取和保持活跃的生活方式对其个人会有怎样的益处。

3) 警告危害:讨论静坐生活方式的危害和不良影响。

4) 考虑对他人的影响:鼓励干预对象思考其静坐生活方式对其家人和朋友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

5) 增加体育活动的机会:多动员干预对象积极调查其周围有哪些可利用的进行体育活动的资源和机会,如住所和工作单位附近的公园、体育馆、小区内的健身园和拳操队伍等。

3.2 行为策略

1) 做出承诺:鼓励干预对象设定特定的短期目标。如开始锻炼的第一周,可以设定每周中的3天健步走10分钟,然后逐渐增加锻炼的时间和频度,并最终达到推荐的合理运动量。

2) 获取社会支持:鼓励干预对象从其周围的家人和朋友中寻找愿与其一起锻炼者。论文写作,健康教育。

3) 寻找替代:帮助干预对象根据其日常生活安排,在平时采取静坐生活方式的时段进行锻炼,如在看电视广告的时间散步,或在午休时间进行散步。

4) 自我奖励:鼓励干预对象在自己达到设定的短期或长期目标时,对自己进行奖励,以增强进一步坚持锻炼的信心和动力。

5)自我提醒:教给干预对象一些自我提醒锻炼的技能,如计步数、记录锻炼日记等。

4.健康教育的知、信、行理论与体育锻炼行为促进教育

健康传播学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改变过程一般分为四个层次:“知晓健康信息——健康信息认同——态度改变——采纳健康行为”。从知到行要经过的四个层次,是一个既复杂又困难的过程,特别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行为转变,其过程就更为复杂和困难。从图1中可见健康教育的知、信、行三者的关系,知是基础,信是动力,行是目标,为了达到行为的目标,就要从这个目标出发使受传者知和信。另外,从知到信到行只存在因果关系,不存在必然性。论文写作,健康教育。论文写作,健康教育。

信息知 信 行 增进健康

图1 健康教育模式图

健康行为学认为影响锻炼行为的认知中,知识态度自我效能行为间呈逐步递减的轨迹。

因此,以促进大众健康为目的的学校体育要培养学生安排活动的能力,课堂上学生动作做得很熟练,并不一定意味着课外学生也会积极参加锻炼。特别是当今,有许多因素阻碍人们经常参加锻炼,如电视和电子游戏机的诱惑,不安全的环境、缺少适宜的场地…因此,系统地学习安排体育活动的技能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另一方面,尤其应加强学生对体育活动信念、态度及情感的培养。而上述的认知、行为策略就是一种很好培养与教育方法。

5.小结

由上述可见,在实践中体育教师要重视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技能与策略培训,如通过家庭作业与家长交流,校外区域体育活动的集团学习等,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的目标设定、运动问题解决等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体育教师应该加强公共卫生意识,融合公共卫生的要求开展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养成健康自我负责的意识和提高健康管理能力,尝试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联动的青少年儿童身体活动监控体制和资源互助机制等措施,使我国的青少年学生健康体质教育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新华,刘波.对我国体育教学与人格精神教育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4.1

2.尚大光,姜文生.学校健康经验指导[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1

3.尚大光,有效学校健康促进模式理论基础与操作技术[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7

4.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

5.sz.gov.cn/tyj/szsport2008/llyj/3/200806/t20080630_901104.htm

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好处范文6

关键词:体育锻炼; 高中生; 调查现状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167-001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阳谷县重点高中课余体育锻炼现状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根据本论文研究的需要,在电子阅览室CNKI等数据库中进行搜集阅览,查阅和收集大量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30余册。

1.2.2问卷调查法。根据论文研究的需要设计问卷,经过反复修改后,以阳谷县几所重点中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参与业余体育锻炼的认知情况。发放问卷150份,并在2012年2月发放调查问卷,及时进行回收及整理。

1.2.3数理统计法。将搜集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Exce12003进行数据录入和数据管理,对调查问卷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阳谷县的3所重点高中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采取随机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参加体育锻炼的男生8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7%;女生6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3%,可以看出在参加锻炼的人群中,男生多于女生,原因是由于大部分女生不爱运动,很少参加体育锻炼。

2.2阳谷县重点高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

2.2.1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分析。课外体育活动形式丰富,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的选择上有很大的自由度,可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高中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情况,在问卷中设计了10个项目供学生选择,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篮球(75%)、乒乓球(65%)、足球(38%)、羽毛球(36%)、慢跑(35%)。球类在高中男学生中是非常受欢迎的。交谈中可知:男生更喜欢运动强度大,拼抢激烈,竞争性强的集体项目;女生比较喜欢的体育项目大都活动量小,例如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目的是达到愉悦身心缓解学习压力。乒乓球,羽毛球,慢跑等体育项目受到了高中生的普遍欢迎。

2.2.2中学生每次参与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分析。从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上看:持续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有35人,占总人数的23.33%;30-60分钟的人有80人,占总人数的53.33%;60-90分钟的有30人,占总人数的20%;90分钟以上的有5人,占总人数的3.34%。从国家的“每天锻炼一小时计划”的要求来看仅有23.34的人达到,可见,阳谷县重点中学的学生大多数达不到这个要求,体育锻炼时间投入不够,极大的影响了体育锻炼的效果,达不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

2.2.3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阳谷县高中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并不单一,属于多元化。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集中在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选择此项的有11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6.67%;缓解学习带来的紧张压力起到放松效果的有8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6.67%;掌握某项专项技术、发展个性的有5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6.67%;为了消遣娱乐的有43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8.67%。说明阳谷县高中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是比较明确的,同时也是比较合理的。

2.2.4阳谷县重点中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调查。男生认为课外体育锻炼对身心有益的有7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0%,女生认为体育锻炼对身心有益处的有3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4.67%,对于体育锻炼认识一般的人总共有3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0%,认为没有益处的有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33%,通过男、女认识的对比来看,男生比女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更加深入,调查充分说明大多数认为体育锻炼会对身心带来益处的学生比那些认为没有益处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多,次数多,项目多。

2.3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

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很多,针对调查问卷所列出的一些主要因素可以看出,学校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占90.00%,学生的自身因素占81.33%,可供学生参与锻炼的时间少,占57.33%,考虑学生的安全问题占50.00%,场地器材设施不足占42.67%,教师因素占28.0%,其他因素8.00%。分析可见,学校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是主要的因素之一;其次是学生自身因素,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直接关系到锻炼的效果;学校出于考虑学生安全问题,减少了许多的体育项目,因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所降低;场地器材设施的不足直接影响学生参与,严重制约了学生们的体育锻炼。体育教师的师资问题,教师的不足,体育教师的专项结构不合理,不能够充分的指导学生参与更好的锻炼。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理论知识,优化体育教师专项结构,利于课外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