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烧伤的处理方法范例6篇

化学烧伤的处理方法

化学烧伤的处理方法范文1

[关键词] 烧伤残余创面;生物活性玻璃;浸浴治疗;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6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02-0041-03

烧伤残余创面是指短时间内不能愈合的深度烧伤创面或者由于感染需要对其进行清创、抗感染及植皮等治疗措施的创面。而生物活性玻璃作为一种新型的材料,由于其特殊的生物活性,能够促进烧伤患者烧伤残余创面的愈合[1,2]。浸浴治疗能够保证烧伤患者残余创面处湿润无菌的环境,有利于创面的愈合[3]。因此,我院采用生物活性玻璃并结合浸浴疗法对烧伤患者的烧伤残余创面进行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近四年来我院治疗的200例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00例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14~56岁,平均(38.26±6.15)岁;住院时间7~90 d,平均(28.12±10.03)d;病理类型:深Ⅱ度烧伤患者55例,Ⅲ度烧伤患者45例。治疗组100例中男53例,女47例;年龄15~54岁,平均(37.54±5.07)岁;住院时间9~90 d,平均(28.57±10.48)d;病理类型:深Ⅱ度烧伤患者61例,Ⅲ度烧伤患者3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住院时间以及病理类型等一般资料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对照组:采取常规烧伤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②治疗组:采取生物活性玻璃结合浸浴治疗疗法进行治疗。将水烧至100℃后,待水温降至38℃~43℃时,将烧伤患者残余创面浸浴。10min后,除去创面上的痂皮、脓性分泌物以及角化物,清洗数次直至创面干净,每天1次。之后将生物活性玻璃均匀涂抹至创面处,每天1次(每次涂抹前均需将创面清洗干净,不得残留之前涂抹的药物)。

1.3 疗效评定标准[4,5]

根据烧伤患者创面愈合面积进行判定:①显效:30 d后,烧伤残余创面愈合面积≥2/3;且创周红肿、肉芽水肿减退或消失,创面渗出以及分泌物完全消失,细菌培养为阴性,患者疼痛消失,没有发生感染;②有效:30 d后,1/3≤烧伤残余创面愈合面积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烧伤患者治疗后愈合情况比较

治疗组的创面愈合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且用药7 d、15 d的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烧伤患者创面细菌清除率比较

治疗组创面细菌清除率达90.00%,对照组创面细菌清除率达68.00%,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烧伤残余创面的愈合是治疗烧伤患者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由于其特殊性,使得创面的愈合相对比较困难并且愈合时间也较长,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生理和心理负担,并且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加重了患者的医疗负担[6,7]。因此,需要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来对烧伤患者的残余创面进行治疗。目前国内有很多用于烧伤残余创面愈合的材料,生物活性玻璃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其可以加快烧伤残余创面的愈合,因能产生生物膜,使创面形成相对封闭的无菌环境,保持创面生理温度和湿度,加快创面上皮生长,而且这种材料含有很多能促进愈合的成分,比如:二氧化硅、氧化钙、氧化钠、五氧化二磷等[8-10]。其主要机理是生物活性玻璃进入体内后,首先将Ca+和Na+等活性粒子释放出来,并且体内的H+与生物活性玻璃表面的二氧化硅结合形成Si-OH-,从而破坏了其原有的-Si-O-Si-键,使得二氧化硅被溶解,形成可溶性的硅(其具有分子水平结缔组织的代谢和结构作用,促进细胞新陈代谢以及促创伤愈合因子的释放,促创伤愈合因子能够促进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并且很快地在创面处形成一层薄膜[11-13]。而当前临床上普遍认为湿润无菌的环境对于烧伤患者残余创面的愈合有很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结果示,治疗组的创面愈合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且用药7 d、15 d的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烧伤残余创面应用生物活性玻璃结合浸浴疗法后,不但能够保证烧伤患者残余创面的湿润无菌的环境,还能够升高创面处可溶性硅的浓度,从而促进创面处新生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并且覆盖于薄膜层中,进而促进创面的愈合[14]。

采用生物活性玻璃结合浸浴治疗相对于常规治疗方法,该法止痛效果好、抗感染、易操作等优点,患者创面烧伤后疼痛是其主要症状,采用干性疗法,由于干燥患者的疼痛更加明显,而使用生物活性玻璃凝胶隔离了创面,保护了痛觉神经末梢,药物中含有止痛成分,能够使疼痛缓解;使用生物活性玻璃凝胶能够有效对创面进行隔离,药物基质还能够使创面处在生理性湿润状态,从而使创面不会浸渍,提高创面组织的免疫水平,从而防止创面的感染。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生物活性玻璃结合浸浴疗法治疗烧伤患者的残余创面,能够更好地促进烧伤残余创面的愈合,是临床上用于烧伤患者残余创面治疗的有效方法,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邱文超. 生物活性玻璃凝胶在烧伤创面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与效果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9):85-86.

[2] 徐西胜,王广顺. 18例受压部位烧伤创面应用MEBO的临床观察[J].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12,13(2):114-115.

[3] 童亚林,朱金红,缪洪城,等. 康肤霜治疗Ⅱ度烧伤创面临床观察[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5(9):263-264

[4] 王明青,傅志勤,吴爱华. 复方氧化锌软膏治疗烧伤临床观察[J]. 山东医药,2013,18(5):218-219.

[5] 钟展芳,,李伙新,等. 清得佳凝胶在烧伤创面中的临床应用[J]. 中国基层医药,2013,5(1):116-117.

[6] VEVES A,AKBARI CM,PRIMAVERA J,et al.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 repairing of residual burn wounds with tissue engineering skin[J]. Chinese Journal of Aesthetic Medicine,2013,22(1):138-140.

[7] 吕庆兵,于冶,肖贵喜,等. 浸浴结合银离子敷料治疗大面积烧伤患者残余创面的疗效[J]. 中华烧伤杂志,2013, 29(2):203-204.

[8] 陈松,刘琦,熊大芾. 皮肤创面无机诱导活性敷料德莫林对烧伤残余创面的疗效[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 32(15):3311-3312.

[9] 胡永才,黄泽春,欧才生,等. 氟哌酸外用治疗60 岁以上老年人烧伤残余创面疗效分析[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0):39-40.

[10] 林茂堂. 95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残余创面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10,22(6):424-426.

[11] 苏元明,荣新洲,王震. 烧伤残余创面局部应用四环素眼膏治疗的临床观察[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0,5(1):71-76.

[12] 徐萍. 大面积烧伤植皮后残余创面应用浸浴疗法与护理[J]. 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5):187.

[13] 崔福. 烧伤残余创面治疗的临床探析[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5):2059.

化学烧伤的处理方法范文2

基金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平台重点项目(2013ZD025)

作者单位:310009 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烧伤科(王新刚、韩春茂);浙江省衢州市衢化医院烧伤整形科(张元海)

通信作者:韩春茂,Email:

氢氟酸(hydrofluoric acid)是一种具有高度危险性的无机酸,现已被广泛用于化学工业、电子制造业、玻璃刻蚀、冶炼及日常保洁等领域。氢氟酸可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进入人体,不但对局部组织具有强烈的腐蚀作用,还可引起全身毒性反应。2.5%总体表面积(total body surface area,TBSA)的氢氟酸烧伤就可引起死亡[1]。在某些地区氢氟酸导致的烧伤发生率已经跃居化学性烧伤的第一位[2]。因此,提高对氢氟酸烧伤及其致伤机制的正确认识,恰当及时地处理氢氟酸烧伤患者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就氢氟酸烧伤的致伤机制及治疗做一综述。

1 氢氟酸烧伤的致伤机制

氢氟酸烧伤的严重程度与氢氟酸的接触方式、接触的持续时间、酸的质量分数及局部组织的性质密切相关。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按照氢氟酸的质量分数不同,将氢氟酸烧伤笼统地分为三个等级,即50%。皮肤在接触>50%质量分数的氢氟酸时可即刻引起疼痛及局部组织破坏;而接触中等质量分数氢氟酸时,疼痛等症状出现的时间可能延后1~8 h不等;而接触

氢氟酸的致伤机制主要与氢离子的释放和氟离子的大量吸收有关。首先高质量分数的氢氟酸,与强酸类似,可以释放出较高浓度的氢离子引起暴露部位的蛋白凝固变性从而导致直接的组织损伤,而低浓度的氢氟酸属于弱酸,接触部位局部的组织损伤往往不明显,主要以皮肤红斑为主;而分子形式的氢氟酸具有很强的组织穿透性,侵入皮下组织后,可以释放出大量的氟离子,消耗组织内的钙离子、镁离子,引起局部剧烈疼痛、细胞及软组织坏死[4-5],深及骨质导致骨组织脱钙坏死[6]。典型的氢氟酸烧伤皮损表现为创面边界不清、呈进行性加深等。氟离子还可以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引起严重的钙、镁、钾等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可因心律失常而致死[7]。另外,机体钙离子的大量消耗,可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因此氢氟酸烧伤患者容易合并出血。

2 氢氟酸烧伤的治疗

根据明确的氢氟酸接触史、患者剧烈疼痛、典型的皮损及周围红斑,再辅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手段,氢氟酸烧伤的诊断并不困难。

氢氟酸烧伤后的急诊处理原则,基本上符合化学性损伤的处理原则,即移除化学物质,治疗全身中毒症状,全身支持治疗,针对不同化学物质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化学烧伤局部的处理[8]。但由于氢氟酸致伤的特殊性,暴露局部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其治疗的关键原则是及时阻断氢氟酸的继续吸收及氟离子的进行性损害,从而可有效阻止创面进行性加深、局部疼痛,避免氢氟酸导致全身毒性损害等。氢氟酸烧伤因致伤部位不同,处理原则也各具特点。

2.1 皮肤烧伤

针对皮肤的氢氟酸烧伤,目前的治疗策略是序贯或综合性使用水洗治疗,以及中和剂局部外用、皮下注射、动静脉灌注,再辅以外科清创、全身支持治疗等。

水洗治疗是皮肤氢氟酸烧伤早期处理的最基本措施。皮肤接触氢氟酸后,立即用大量清水充分冲洗烧伤部位,可以及时稀释或清除局部的致伤物质,简便易行,可以减轻烧伤深度,缩短住院治疗时间[9]。目前推荐的水冲洗时间不应少于30 min[4]。但是该治疗对已经透过皮肤组织的氢氟酸几乎不起作用。

利用中和剂,如钙镁制剂、季胺类化合物等,使之与氟离子形成不溶性的盐或非离子化的复合物从而阻断氟离子的吸收或毒性作用是治疗氢氟酸烧伤的另一条重要策略。目前最常用的中和剂为葡萄糖酸钙。对体表的氢氟酸烧伤,可以采用葡萄糖酸钙的溶液浸泡或湿敷、葡萄糖酸钙凝胶外敷等治疗手段;其中葡萄糖酸钙凝胶外用为推荐疗法,但在颜面部烧伤外用时需注意凝胶有误吸的可能。为了增强钙、镁离子的组织穿透能力,有报道应用含有二甲基亚砜(DMSO)的钙镁制剂局部外用,可取得与局部注射钙镁制剂相媲美的治疗效果[4]。另外,直流电离子导入法等也具有增强钙镁离子的组织渗透效果。

皮下注射钙镁制剂的方法适用于皮肤软组织丰富部位的氢氟酸烧伤,可将中和剂直接送达深部组织,从而阻断氢氟酸的进行性损害。临床上常使用10%葡萄糖酸钙按照0.5 mL/cm2的剂量进行局部注射治疗[4]。国外建议皮下注射的治疗仅适用于20%质量分数以上的氢氟酸所致的烧伤,或中间为灰色外观周围伴有红斑的致伤区域,或合并剧烈跳痛的患者[3]。

动静脉灌注钙镁制剂适用于四肢末端或有固定血管分布区域的氢氟酸烧伤。动脉灌注葡萄糖酸钙可以通过血流把钙剂直接输送到烧伤区域,使之与氟离子结合,不但可以有效缓解疼痛,还能阻止烧伤创面的进行性加深,提高愈合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动脉穿刺的难度较大,且手足部均有双重动脉供血,通过一条动脉穿刺给药,有时不能有效到达所有烧伤区域而影响疗效。经静脉灌注技术最早由August Bier用于肢体手术的麻醉,因此又称为“Bier block技术”, 1992年Henry等首先采用该技术进行区域性CG静脉灌注治疗肢体远端的氢氟酸烧伤。因该方法是经静脉途径逆血流方向给药,因而肢体近端绑扎止血带是必要的。相对于动脉灌注而言,静脉穿刺难度低,简单快捷,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但是该方法的实施需要暂时阻断血流,时间一旦过长则可能引起肢体远端组织、肌肉肿胀坏死;其次静脉途径给予大量钙剂,一旦放开止血带往往导致其大量入血,引发电解质紊乱,甚至诱发心律失常等[10]。关于动静脉灌注中和剂治疗氢氟酸烧伤的优劣性目前尚无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予以证实。

皮肤氢氟酸烧伤过程中涉及到外科干预的步骤主要包括烧伤创面的清创,如剪除水疱、拔除或修剪受累指甲、清除烧伤或氢氟酸污染的组织,断层皮移植以及皮瓣修复等。对潜在致死性氢氟酸烧伤的患者而言,早期外科切除坏死或氢氟酸污染的组织是急诊处理该类烧伤,阻断氢氟酸进行性损害的推荐做法[6, 11]。但对手术指征的把握需要慎重。

2.2 吸入性损伤

氢氟酸容易挥发,无水状态下的氢氟酸沸点只有19.5℃,其水溶液可“发烟”形成蒸气并有刺激性气味。人吸入较大量的氢氟酸气体,可产生寒战、发热、胸闷发绀、肺水肿及出血等症状,有的可发展为反应性气道疾病或哮喘[12]。因此工作环境下空气中的氢氟酸含量不应高于百万分之三[9]。

对于头面部氢氟酸烧伤的患者,须常规评估吸入性损伤的可能性[13]。氢氟酸质量分数越高(>60%)引起吸入性损伤的可能性越大,但这并不能排除低质量分数氢氟酸烧伤患者未合并吸入性损伤。质量分数低于10%的氢氟酸也可引起吸入性损伤。对高度怀疑氢氟酸吸入性损伤的患者,除了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外,其他检查如胸部X线片、螺旋CT及纤支镜检查可提供更多直接证据。

吸入过量氢氟酸气体,可导致急性呼吸衰竭和全身中毒症状,甚至迅速致死[12]。因此一旦确诊,急诊抢救必须争分夺秒地进行。首先将患者脱离致伤环境,就近转移到有条件的医院,保持气道通畅并立即予以纯氧吸入;对危重患者可考虑气管插管、预防性气管切开;必要时予以正压机械通气支持治疗以维系充分的氧合。为中和氟离子,有效的方法是行2.5%~3.0%的葡萄糖酸钙溶液定时雾化吸入治疗[14-15],同时加强监护,系统支持治疗。对严重出血患者,可考虑纤支镜检查及输血治疗。

2.3 消化道损伤

氢氟酸导致的消化道损伤很少见,这类患者最初的症状往往表现为恶心、呕吐及腹痛等,但其病情往往进展迅速且十分凶险[16]。这是因为胃肠道具有很强的吸收功能,一旦摄入氢氟酸,即可引起毒性物质的快速吸收,除了引起接触部位出血、水肿及消化道穿孔外,还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对该类患者需要常规评估消化道出血及穿孔的可能,另外还需要评估吸入性损伤的可能,保持气道通畅。

对消化道氢氟酸烧伤的患者,催吐一般不推荐。因为催吐可能加重口咽部及上消化道的损伤,甚至有误吸的风险[9]。推荐的做法是鼓励患者大量饮水或牛奶等,在医疗机构内可用10%葡萄糖酸钙溶液洗胃治疗。

2.4 眼损伤

眼部对氢氟酸溶液或蒸气十分敏感。氢氟酸眼损伤短期内可引起角膜浑浊、剥离和坏死,引起结膜水肿、缺血甚至剥脱。远期并发症包括反复发作的角膜上皮糜烂,干性角结膜炎,进行性角膜基质血管化以及睑球黏连等[9]。

眼接触氢氟酸后,最初处理原则与皮肤氢氟酸烧伤类似,需要立即用大量水或生理盐水洗眼约30 min,然后用1%葡萄糖酸钙溶液滴眼治疗,每次1~2滴,每2~3 h重复给药一次[4]。后续的治疗需要遵循眼科专业医师的意见,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5 系统支持与综合治疗

氢氟酸具有很强的组织穿透性,大量氟离子进入组织或吸收入血则很可能导致严重的系统毒性,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对氢氟酸烧伤患者积极进行局部处理的同时,系统支持与综合治疗措施同样需要重视。氢氟酸的系统毒性主要与其引起的电解质紊乱,如低钙血症、低镁血症、酸中毒和高钾血症等相关,从而引起心脏、肾脏及肝脏功能障碍。其中,低钙血症最常见,并可引起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因此对氢氟酸暴露患者进行血钙检测及心电监护是必要的。另外,补钙治疗,无论是经口还是经静脉,不应等待电解质检测结果出来后再给药,对确诊的严重氢氟酸烧伤患者,可酌情予以10%葡萄糖酸钙20 mL静脉推注治疗[9]。对严重的氟中毒患者必要时可采用透析治疗。另外,适当的利尿治疗,可以促进氟的经尿排出。

需要注意的是在氢氟酸烧伤救治的时候,单种治疗方法的使用往往效果不确定,各种治疗措施综合运用才能发挥更大、更有效的治疗。例如,有研究报道了一例20%质量分数的氢氟酸所致的3%TBSA浅度烧伤的患者,尽管接受了局部的水洗和葡萄糖酸钙凝胶外用治疗,在伤后16 h仍然出现了低钙血症、低镁血症和低钾血症,通过全身给予钙镁制剂及补钾后,患者抢救成功[17]。杨顺江等[18]比较了早期不同处理方式对家兔氢氟酸烧伤的治疗效果,结果发现早期补钙+切痂术较之单纯的补钙及静脉输生理盐水,更能快速降低血氟浓度,逆转致死性低血钙及多系统中毒性损伤。因此在处理局部氢氟酸烧伤创面的同时,应积极关注患者全身状态,定时检测血电解质的变化;在行经由动静脉通路予以钙镁制剂时,最好能在心电监护下进行,以减少意外发生。

3 问题与展望

氢氟酸烧伤作为一种特殊的化学烧伤,近来的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究其原因可能与氢氟酸应用的增多、防护措施不当、相关立法滞后有关[2]。因此,提高对危险化学品使用与管理的安全法律意识势在必行。我国早在2002年1月26日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进一步规范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经营和运输的安全管理;2011年2月16日国务院第144次常务会议对该条例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条例于2011年12月1日起施行。新近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经营、运输、储存、使用作出明确规定,相关经营单位必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制度,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接受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管理。新的安全生产法将于2014年12月1日正式施行。

氢氟酸烧伤很早就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例如,1995年Kirkpatrick和Burd[19]提出了氢氟酸烧伤的流程, 2004年,Hatzifotis等[4]根据多年氢氟酸烧伤的救治经验提出了类似的的治疗流程。这些治疗流程的提出加深了对氢氟酸烧伤的认识,进而提高了氢氟酸烧伤的救治成功率。然而,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公认的氢氟酸烧伤标准救治流程得到广泛认可。究其原因可能是氢氟酸烧伤致伤因素多样化,难以形成统一的分类标准,导致各类治疗措施的适应证十分模糊。笔者认为,氢氟酸烧伤救治水平的提高得益于对氢氟酸烧伤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因此,加强氢氟酸烧伤的基础研究,制定公认的氢氟酸烧伤程度判定标准势在必行。需要注意的是,氢氟酸烧伤的发生多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因此加强相关的职业培训也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Bertolini JC. Hydrofluoric acid: a review of toxicity [J]. J Emerg Med, 1992, 10(2):163-168.

[2]Zhang YH, Han CM, Chen GX, et 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hemical burns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J]. BMC Public Health, 2011, 11:746.

[3]Strausburg M, Travers J, Mousdicas N. Hydrofluoric acid exposure: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n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management [J]. Dermatitis, 2012, 23(5):231-236.

[4]Hatzifotis M, Williams A, Muller M, et al. Hydrofluoric acid burns [J]. Burns, 2004, 30(2):156-159.

[5]仇旭光, 韩春茂, 王野平, 等. 48例成批氢氟酸烧伤的救治 [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0, 19(4):432-433.

[6]Ozcan M, Allahbeickaraghi A, Dundar M. Possible hazardous effects of hydrofluoric acid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treatment approach: a review [J]. Clin Oral Investig, 2012, 16(1):15-23.

[7]Wedler V, Guggenheim M, Moron M, et al. Extensive hydrofluoric acid injuries: a serious problem [J]. J Trauma, 2005, 58(4):852-857.

[8]Palao R, Monge I, Ruiz M, et al. Chemical burns: 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 [J]. Burns, 2010, 36(3):295-304.

[9]Kirkpatrick JJ, Enion DS, Burd DA. Hydrofluoric acid burns: a review [J]. Burns, 1995, 21(7):483-493.

[10]Cheng PS, Lai FJ. Sporotrichoid-like calcinosis cutis and calcifica-tions in vessel walls and eccrine sweat glands following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calcium gluconate [J]. Br J Dermatol, 2012, 166(4):892-894.

[11]Burd A. Hydrofluoric acid burns: rational treatment [J]. J Burn Care Res, 2009, 30(5):908.

[12]Tsonis L, Hantsch-Bardsley C, Gamelli RL. Hydrofluoric acid inhalation injury [J]. J Burn Care Res, 2008, 29(5):852-855.

[13]MacKinnon MA. Hydrofluoric acid burns [J]. Dermatol Clin, 1988, 6(1):67-74.

[14]Kono K, Watanabe T, Dote T, et al. Successful treatments of lung injury and skin burn due to hydrofluoric acid exposure [J]. Int Arch Occup Environ Health, 2000, 73 Suppl:S93-97.

[15]Lee DC, Wiley JF 2nd, Synder JW 2nd. Treatment of inhalational exposure to hydrofluoric acid with nebulized calcium gluconate [J]. J Occup Med, 1993, 35(5):470.

[16]Whiteley PM, Aks SE. Case files of the Toxikon Consortium in Chicago: survival after intentional ingestion of hydrofluoric acid [J]. J Med Toxicol, 2010, 6(3):349-354.

[17]Wu ML, Deng JF, Fan JS. Survival after hypocalcemia, hypomagnesemia, hypokalemia and cardiac arrest following mild hydrofluoric acid burn [J]. Clin Toxicol (Phila), 2010, 48(9):953-955.

[18]杨顺江, 张元海, 刘利平, 等. 家兔氢氟酸烧伤后早期不同处理方式的比较 [J]. 中华烧伤杂志, 2005, 21(1):40-42.

[19]Kirkpatrick JJ, Burd DA. An algorithmic approach to the treatment of hydrofluoric acid burns [J]. Burns, 1995, 21(7):495-499.

化学烧伤的处理方法范文3

[摘要] 目的 探讨冷疗对浅二度、深二度创面愈合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取烧伤总面积20%TBSA以下急诊患者97例,其中浅二度患者65例,深二度患者3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9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冷疗对创面愈合时间的影响。结果 浅二度、深二度创面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0min有较大的意义。因此,烧伤后早期的正确自救方法应为:伤后即刻以大量清洁水长时间冲洗、浸泡或湿敷;适宜水温炎热季节为5~10℃,寒冷季节为15~20℃,持续冷疗时间0.5~1h以上,甚至数小时,以病人耐受为宜;四肢采用冲淋,头面、躯干、会阴采用局部交替冷敷,浸浴、浸泡容易引起交叉感染,使用时宜注意清洁;冷疗后,使用清洁衣物保护创面,尽量保持皮肤的完整性,就近去正规医院求医。

冷疗适用于成人的小面积烧伤(面积不超过20%),且无严重休克和合并伤者。冷疗时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对症处理,及时终止冷疗。对于烧伤患儿则应慎用,须警惕低体温诱发或加重休克的可能。对于化学物质烧伤则要按其理化特性分别处理。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冷疗可以减轻热损伤,有效地保存细胞活力,加速创面愈合。局部冷却疗法是一种传统的治疗烧伤的方法,作为一种急救措施,20世纪70~80年代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和入院前紧急处理。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多数患者烧伤后未能及时正确地自救,患者自救常识的缺乏与学历、职业无明确关联,部分医务人员烧伤后早期亦未能采取正确自救措施,可能与烧伤专业性较强、非专科医务工作者接触较少有关。因此,加强烧伤后自救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人们的自救意识,对于烧伤创面的愈合及预后都非常重要,具有较大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永华,李迟,苏虹. 烧伤创面冷敷料的研究与临床应用[J]. 中级医刊,1992,27(9):35-37.

[2] 韩春茂,肖光夏. 第六届全国烧伤外科学会议纪要[J]. 中华烧伤杂志,2001,17(4):251-252.

[3] 黎鳌. 我国烧伤救治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 中华烧伤杂志,2001, 17(1):5-7.

[4] 李迟,于冬宁. 冷却疗法治疗烧伤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 中华医学杂志,1997,77(8):586-588.

化学烧伤的处理方法范文4

【关键词】  烧伤 ; 护理工作量 ; 影响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workload in nursing patients with severe burns at the early phase of admission an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 basis for nursing staff arrangement.methods a statistic study was made to the nursing time for 133 cases with severe burn in the first 5 days after admission an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n nursing time were analyzed.result there existed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of the day nursing time in the first 3 days after admission (p<0.01) while that in the 4th and 5th day was of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0.05); the total burn surface area, the severe degree of inhalation injury, burns in head, hand and facial area and superficial ii°burns were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n nursing time in the first 5 days of the patients with severe burns after admission.conclusions the nursing time in the first day of the patients with severe burns after admission is more than that in each of the following 4 days; with the day increase of hospitalization, the nursing time decreases; more nursing staff should be arranged for patients with large total surface area of burns, or with severe inhalation injury, or with burns in head, hand or facial area while less for patients with superficial ii°burns.

keywords burns nursing time influential factors

危重烧伤是指烧伤总面积30%以上和/或ⅲ度烧伤面积在10%以上,伴有严重合并伤、并发症者;或烧伤面积虽未达上述标准,但系易中毒的化学品烧伤,电接触伤,一氧化碳中毒烧伤特别深,或放射性烧伤深且会有全身放射病者[1]。在战时和平时的空难、火灾、矿难以及恐怖事件中,都可见散在或成批的危重烧伤患者。由于危重烧伤患者伤后早期各类治疗处置多,护理工作量大,需要的护理人力多[1,2],而烧伤专科护理人员又相对短缺[3,4],因此,对此类患者的护理工作量进行调查分析,指导护理人员合理配备,对提高危重烧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保证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对2003年1月至2009年3月某烧伤中心住院治疗的133例危重烧伤患者入院1~5天的护理工作量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的标准:(1)确诊为危重烧伤,但排除化学烧伤和放射性损伤患者;(2)年龄18~45岁;(3)伤前无严重急、慢性病史;(4)受伤至入院时间≤24小时(h)。共收集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133例,其中男115例占86.5%,女18例占13.5%。有吸入性损伤者38例占28.6%,有冲击伤者11例占8.3%,有其他合并伤者(指烧伤合并颅脑、胸腹、内脏、骨关节伤,以下简称合并伤)6例占4.5%。上肢烧伤131例占98.5%,下肢烧伤124例占93.2%,手烧伤118例占88.7%,头面烧伤105例占78.9%,会阴烧伤14例占10.5%。烧伤类型:各类火焰烧伤98例占73.68%,高压电柜爆炸伤3例占2.26%,煤气、瓦斯爆炸伤6例占4.51%,氢气球爆炸伤2例占1.50%,高压电弧烧伤4例占3.0l%,热铁水烧伤1例占0.75%,热油烫伤3例占2.26%,热水、蒸汽烫伤16例占12.03%。烧伤总面积30%~99%,平均50.76%±20.30%;其中有ⅲ度烧伤者89例占66.92%,面积1%~9%,中位数:15%,有深ⅱ度烧伤者126例占94.74%,面积3%~90%。中位数:25%,有浅ⅱ度烧伤者56例占42.11%,面积1%~40%。中位数:20%。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护理研究项目(project research of nursing,prn)[5,6]是由法国、比利时和加拿大联合研制的一个用来测量护理工作量的软件,基于患者的呼吸、营养和水分、排泄、卫生整洁、移动、交流、治疗、诊断8种护理需求,列出99个护理项目收集在一张名为“护理需求测量表”的表格中;每个护理项目按患者所需协助水平不同(如全部帮助、部分辅助、自理等)和发生频次不同,相应赋予不同分值(1分=5min);通过累加表格中每位患者24小时内所接受的各类护理项目的频次及其分值,测量每位患者任意1天内所需的护理工作时数。在预试验中,此量表的信度cronbach’s α值为:0.7995。

1.2.2 研究步骤及观察指标 查阅符合入选条件的危重烧伤患者病历,从医嘱单、特护记录单、体温单、护理病历、病程记录、病历首页、各类检查报告单中统计患者所接受的护理项目及频次,以24小时为1个单位统计,共查5天;然后按prn换算成每名患者每天所接受的护理时数分值。

1.2.3 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经spss 12.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采用均数、标准差、百分数、构成比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以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检验和推论性分析。

2 结 果

2.1 人均护理时数分值分析 本组不同入院天数人均护理时数分值见表1。对本组患者的不同入院天数人均护理时数分值进行定量数据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第4天与第5天之间护理时数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天之间护理时数分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 患者不同入院天数人均护理时数分值注:与第1天比较**p<0.01

2.2 影响危重烧伤患者护理工作量的因素 根据护理时数分值方差分析结果,分别以各天的护理时数分值为因变量,以烧伤总面积(%)、浅ⅱ度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无0,轻度1,中度2,重度3)、头面烧伤(无0,有1)、上肢烧伤(无0,有1)、下肢烧伤(无0,有1)、手烧伤(无0,有1)、会阴烧伤(无0,有1)、冲击伤(无0,有1)、合并伤(无0,有1)、年龄(岁)、体质量(kg)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5。表2 患者入院第1天护理时数分值影响因素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注:因变量为第1天护理时数分值,β=37.317,r=0.874.r2=0.764,f=94.941,p<0.01表3 患者人院第2天护理时数分值影响因素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注:因变量为第2天护理时数分值,β=30.374,r=0.825,r2=0.681,f=62.507,p<0.01表4 患者入院第3天护理时数分值影响因素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注:因变量为第3天护理时数分值,β=34.711,r=0.816,.666,f=78.425,p<0.01

表5 患者入院第4、5天护理时数分值影响因素注:因变量为第4、5天护理时数分值的均值,β=17.893,r2=17.893,r=0.864,r2=0.746,f=85.744,p<0.01

3 讨 论

3.1 危重烧伤患者人院1~5天护理工作量情况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危重烧伤患者人院1~5天中以第1天护理工作量最大,第1、2天护理工作量下降幅度最明显,其后随入院天数增加呈逐日递减趋势,至第4、5天时,护理工作量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这与临床危重烧伤患者救治情况相符。这是由于危重烧伤患者伤后多有休克,液体复苏疗法必不可少,巨量液体加上大量常规处置使护理工作十分繁重,尤其在第1个24小时内,所输入的晶体液和胶体液是第2个24小时的2倍[1],许多临时处置也多在第1天进行,因而表现为危重烧伤患者入院第1天护理工作量明显大于第2天(p<0.01);其后随着治疗护理的深入、休克期的度过以及患者自身机体修复能力的作用,病情渐趋稳定,需要的护理工作量逐步减少,表现为各天护理时数分值呈平稳下降趋势。本研究结果不仅符合烧伤患者的病情变化规律,也与我们前期的研究结果保持一致[2,7]。说明在进行危重烧伤患者护理工作量评估时,患者的入院天数应为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3.2 影响危重烧伤患者护理工作量的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危重烧伤患者伤后早期护理工作量的影响因素有烧伤总面积、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头面烧伤、手烧伤和浅ⅱ度烧伤面积。烧伤总面积为计算烧伤患者补液量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判定烧伤严重程度、确定护理等级及消毒隔离水平的重要指标。有研究[8]表明,随着患者烧伤总面积的增加,其吸入性损伤、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增加,相应的死亡率也显著增加。本研究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烧伤总面积是危重烧伤患者护理时数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与上述临床处置原则及病情发展规律相一致的。吸入性损伤即烧伤所致的呼吸道及肺实质损伤。伴吸入性损伤的烧伤患者不仅病情重、死亡率高(50%~60%)[1,8],各类治疗护理措施也多。临床上常需采用吸氧、雾化吸入、气管切开、吸痰、气道灌洗,使用呼吸机等处置。同时,由于气道受损后上呼吸道梗阻高发,患者易突然窒息死亡[9],因此病情观察任务繁重。同时有研究[8]证明,烧伤伴吸入性损伤者,肺部感染、肺水肿发生率高;抗休克时需要的液体量更大。所有这些都足以促成吸入性损伤成为危重烧伤患者护理工作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头面部因其部位暴露,遭受烧伤的机会多[9]。同时由于头面部血液循环丰富、皮下组织松弛,烧伤后易致严重水肿,引发高热、脑水肿、休克等[9];若有颈部烧伤时还可能出现上呼吸道梗阻[9]。因此,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和呼吸状况。同时由于头面部五官集中,此处烧伤时,需要进行眼、耳、口、鼻的清洁、保护与防感染工作,进一步增加了护理工作量。也使头面烧伤成为影响危重烧伤患者护理工作量的因素之一。双手因暴露在外,极易遭受烧伤[9]。双手的浅度烧伤既可使患者短期内丧失大部分自理能力,大大增加护理工作量。同时,又因其结构精细,伤后易致畸形和功能障碍[9],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因此,需在伤后早期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9]:严密观察末梢血液循环以防手指缺血坏死;有血液循环不良表现时立即行焦痂切开减压术;抬高患肢以减轻水肿;外用抗感染药物预防感染等。所有这些措施都可导致护理工作量的增加,使手烧伤成为影响护理工作量的因素之一。有研究[10]表明,烧伤深度为影响烧伤预后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判定烧伤严重程度及指导如何进行创面处理的标准。浅ⅱ度烧伤由于烧伤程度轻,预后好,治疗处置较深度烧伤简单,其护理工作量也相对较轻。由于临床上将浅ⅱ度、深ⅱ度、ⅲ度烧伤面积(后两者统称为深度烧伤面积)之和定为烧伤总面积,而浅ⅱ度烧伤面积与深度烧伤面积之间存在数量上的反比关系。因此,浅ⅱ度烧伤面积入选危重烧伤患者护理工作量的影响因素并与其呈现负性相关是烧伤深度对护理工作量影响力的综合体现,即可解读为浅ⅱ度烧伤面积大者(深度烧伤面积小者)护理工作量小。

【参考文献】

 

[1] 盛志勇,郭振荣.危重烧伤治疗与康复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39.

[2] 霍 焱,张恩华,黄叶莉,等.大面积烧伤患者入院3天直接护理项目及时数分析[j].现代护理,2004,10(3):198-200.

[3] verhart b.slate m.new graduates in t}le burn unit[j].crit care nuts clin north am,2004,16(1):51-59.

[4] urko l,coffee t,yowler cj.the burn nursing shortage:a burn center survey[j].j burn care rehabil,2004,25(2):216-218.

[5] saulnier ff,hubert h,onimus tm,et al.assessing excess nurse workload generated by multiresistant nosocomial bacteria in intensive care[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01,22(5): 273-278.

[6 ] guccione a,morena a,pezzi a,et al.the assessment of nursing workload[j].minerva anestesiol,2004,70(5):411-416.

[7] 霍 焱,张恩华,张永文.大面积烧伤患者42例直接护理项目频次分析与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8):28-29.

[8] 柴家科,郭振荣,陈文元,等.烧伤患者吸入性损伤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特点及其对死亡的影响[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5,11(3):193-196.

化学烧伤的处理方法范文5

1教学设计

1.1分析教材、制定教学目标

教材为曹伟新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外科护理学》第九章第二节烧伤内容,课时40min。内容包括病因、分类、临床表现、处理、护理等。其中部分内容与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休克、感染等相关章节紧密联系,因此,教学过程中注意将相关课程内容融合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知识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其中的护理规律,融会贯通地学习。授课对象为本科护理专业学生,根据其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制定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烧伤病理生理,掌握烧伤面积计算和分类,掌握并发症预防和护理。②能力目标。准确进行输液护理,维持有效呼吸,会妥善护理烧伤创面,促进患者舒适,掌握烧伤病情观察方法和要点。③情感目标。重视患者情感和自尊需求,提供人文关怀。

1.2教学方法

1.2.1目标教学法

以教学目标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如在讲解烧伤抗休克治疗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进行输液管理。为达此目标,将教材中抗休克治疗和输液相关护理内容整合,综合为5个问题系统讲授:什么时候开始输液、部位及液体种类选择、液体量计算、如何安排输液、输液效果观察,使学生明确重点,掌握输液时机、输液通道选择、输液量的安排以及病情观察等临床护理技能。在讲解重度烧伤内容时,配合临床实例图片,以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的语言讲授,激发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强化学生的同理心,培养爱伤观念,提高其人文修养。

1.2.2比较法

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容易混淆、掌握不牢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对比。如在讲解不同深度烧伤体征特点时,分别将Ⅰ、Ⅱ、Ⅲ度烧伤进行比较,浅Ⅱ度和深Ⅱ度烧伤进行比较,并将Ⅰ、Ⅱ、Ⅲ度烧伤特点分别归纳为“红斑”、“水疱”、“焦痂”等关键词,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抓住关键词掌握重点。

1.2.3案例练习法

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如在讲解吸入性损伤时,先以案例讲解,然后播放临床典型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其临床表现、提出护理措施,使学生感觉自己置身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学会以科学的思维分析判断并解决问题。

1.2.4数据延伸法

烧伤课程知识点分布零散,采用数据延伸法进行课堂小结,如提问学生“5、6、7”、“1.5mL”、“30~50mL/h”等数据分别代表什么意义,学生就能够立即思考“5、6、7”是指成人的双上肢体表面积,“1.5mL”是指成人烧伤后第一个24h的输液总量为每1%烧伤面积(Ⅱ°、Ⅲ°)每公斤体质量应补充胶体液和电解质液共1.5mL,“30~50mL/h”代表烧伤患者进行液体复苏后成人每小时尿量应维持在30~50mL/h。数据延伸法可有效的突出重点,提高学生辨析力,更好地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1.2.5教学过程

以临床烧伤病例导入本次课程,多媒体课件封面选择红色火焰为模板,凸显本次课主题。烧伤分类和临床表现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播放典型图片,简易口诀、板书、对比举例、体现关键词等方式讲解烧伤面积计算和深度判断;病理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讲解时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相关章节内容,启发学生思维,并拓展讲解不同阶段护理工作重点,体现护理专业特色,介绍目前国内外对烧伤瘢痕预防和治疗新进展,体现学科知识更新;在讲解烧伤处理和护理内容时,将两部分内容整合一起,综合为烧伤急救、维持有效呼吸、抗休克治疗与护理、创面处理与护理、营养支持与护理、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心理护理等,使教学安排既遵循教学规律,又结构合理、知识一体化。讲授时插入大量的临床护理图片,如气管切开吸痰、中心静脉导管建立及维护、烧伤翻身床使用等,以临床病例引导,使学生身临其境,对授课内容有深刻的认识,并掌握牢固。教学结束前采用数据延伸法对课程内容进行小结,留思考题,让学生温习并巩固知识点。

化学烧伤的处理方法范文6

关键词:小儿;中小面积烧伤;治疗方法;体会

在各种小儿意外伤害当中,小儿烧伤是一种常见的情况,在烧伤患者当中占有较大的比例。由于患儿机体发育不健全,抵抗力较差,并且对治疗的配合度较差,从而增加了治疗的难度[1]。小儿烧伤经常发生在1~4岁,烧伤程度与患儿接触热源的时间以及热源的温度有关,由于小儿与成人不同的生理状况,当同一热源损害时,小儿被损害的程度要远超与成人,小儿比成人更容易发生脱水[2],因此当小儿烧伤时要及时处理,以免延误病情而造成严重的后果。为了提高对小儿烧伤治疗的效果,形成一套系统的治疗方法,本文对医院收治的288例患者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研究的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当中有患儿288例,男性188例,女性100例,年龄6个月~9岁,平均(4.5±1.4)岁,其中火焰烧伤患儿52例,热液烧伤148,化学物品烧伤40例、鞭炮火药烧伤48,所有患儿按照烧伤面积评定标准都评定为中小面积烧伤,轻度烧伤和中度烧伤分别是168例和120例,烧伤部位主要为四肢、头面部、躯干和臀部。

选取标准:①所选的患儿均是在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间选取。②所有患儿均经过临床诊断,已被确诊为不同程度的轻、中度烧伤。③所有患儿除烧伤外并无其他严重疾病及并发症发生。④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均经过所有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烧伤患儿入院之后,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儿的情况立即清创,对于头面部、臀部以及会的创伤,需要采用磺胺嘧啶银粉、表皮生长因子凝胶等外涂在创面上进行暴露治疗。对于躯干以及四肢的创面需要进行清创后外用磺胺嘧啶银锌霜、纳米银等进行包扎。在治疗的早期,由于创面渗液严重,很容易导致敷料被侵润,从而引发创面感染,因此医务人员需要随时换药,在治疗的中后期,换药的次数会大大减少。另外,对所有患儿给予采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溶液进行治疗,以促进患儿创面愈合。对于烧伤面积较大并且合并头面部烧伤的患儿需要及时进行输液,具体的输液方案以及输液量都需要根据每个患儿的实际情况以及个体差异进行确定,以保证治疗的效果。同时,在对患儿进行补液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对输液的速度进行调整和控制,将患儿每小时的尿量控制在1~2 ml/kg,注意维持患儿水电解质的平衡,同时医务人员需要对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观察,注意保护患者的心、肺、肾以及大脑的功能,防止患者出现并发症。患儿在入院3 d之内出现休克指征,需要根据实际的请情况给予患儿抗休克处理,同时给予抗炎处理,以防止患儿出现应激性消化道溃疡。另外,还需要给予患儿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以提高患儿的抵抗能力。对于深度烧伤的患儿,后期肉芽植皮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预防感染,创面愈合后其功能及外观较好。

1.3效果评价 评价患儿治疗效果及创面愈合的平均时间、并发症等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其中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并用χ2检验;P

2 结果

在288例患儿当中,没有1例患儿死亡,全部在创面愈合康复之后出院,创面愈合的平均时间(16.7±2.1)d。治疗期间没有1例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情况。在本组病例当中有22例患儿使用创面植皮治疗,其余的患儿都是上皮增殖或创缘上皮爬行而愈合。

3 讨论

3.1小儿烧伤基本情况分析 在临床上,烧伤属于一种常见的创伤,其中小儿烧伤的占比相对比较高,并且男性高于女性,其发展趋势和国内外一些相关的研究相一致。在本文选取的病例当中,男性188例,女性100例,男女烧伤比例为1.88∶1,这一结果和其他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同,之所有男性的发病率较高,主要和男性好动的性格习惯相关。在小儿烧伤患者中,热液烧伤是最主要的烧伤因素,并且冬春季节是烧伤的高发季节。烧伤的部位主要是躯干、四肢、头面颈部、臀部等。之所以小儿是烧伤的主要群体,主要是因为小儿缺乏防范能力和防范意识,躯体的协调能力较差,并且好奇心比较强,发生烧伤的危险因素较多。有些家长的安全防范意识也比较差,对患儿看护不到位或不正确,这也是导致小儿发生烧伤的主要原因。另外,在春节期间,有些孩子喜欢玩鞭炮,这也是导致烧伤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小儿皮肤较嫩,80℃左右的热液就可以造成较为严重的烧伤,一旦发生烧伤之后,家长要立即将小儿带离致热源,并使用流动的清水对烧伤的创面进行清洗或湿敷,千万不要使用自制的土药膏、獾子油、大酱等进行涂抹,以防止感染,清水处理完毕之后需要将患儿送往专科医院进行治疗[3]。

3.2小儿烧伤容易出现休克和感染症状 由于小儿抵抗力较差,烧伤之后容易出现休克Y状,因此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输液治疗,保证患儿顺利度过休克期,以防止患儿出现感染,保证患儿的生命健康安全。感染是休克的重要并发症,防止患儿休克最关键的措施就是做好防感染处理,预防性的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和减少患儿出现感染症状。另外,为了提高患儿的免疫力,还需要对患儿做好早期肠道营养支持治疗,同时给予患儿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还可以有效地刺激患儿的肠道神经,以改善患儿的倡导供血,防止患儿出现消化系统并发症[4]。

3.3体会 小儿烧伤对患儿本身以及家庭和社会都会造成严重不利的影响,甚至导致死亡。另外,如果烧伤部位在头面部或其他的暴露部位,则会对患儿以后面对社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对小儿烧伤相关问题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小儿烧伤造成的危害,从而提高家长的防范意识,防止和减少幼儿出现烧伤情况。对于小儿烧伤,预防是关键,家长需要了解更多的安全知识,并尽早的教授给小儿,让儿童可以辨别危险。另外,在烧伤发生之后,家长需要进行正确的处理,及时离开致热源,并使用流动的清水进行冲洗,然后送往专科医院进行治疗。医务人员首先需要对创面进行冲洗,根据创伤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对应的治疗方案,对患儿进行的所有操作都需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并保持耐心,做好与患儿以及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工作,防止出现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林国安,张荣厚,肖荣,等.小儿中小面积烧伤创面脓毒症的诊治体会[J].感染、炎症、修复,2015,16(2):83-85.

[2]叶树根.148例小儿严重烧伤的临床治疗[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z5):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