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的艺术特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雕刻的艺术特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雕刻的艺术特色

雕刻的艺术特色范文1

    东阳木雕,是以散点透视构图、多层次雕刻、讲究平面装饰艺术效果的平面浮雕。它因色泽清淡,保留原木天然纹理色泽,精雕细刻,格调高雅,又被称为“白木雕”。一千三百多年来,东阳木雕以其丰富的题材内容和精湛的雕刻技艺,逐渐形成了平面浮雕艺术别具特色的效果。它丰富的内容、生动的神韵、精湛的技艺、精美的雕刻而蜚声海内外。为了使东阳木雕更具有艺术表现特色,东阳木雕的老一辈艺人、国家级大师、省级大师以及东阳木雕艺人在不断地探索研究其表现形式,运用雕刻技法、运用雕刻材料、运用色彩、运用粘贴技术,来突出表现东阳木雕的层次、立体及三维艺术效果。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探讨东阳木雕艺术表现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二、运用雕刻技法表现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东阳木雕以平面浮雕为主,多层次浮雕、散点透视构图、保留平面的装饰,形成了极为鲜明的雕琢艺术特色。其雕刻技法有: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透空雕(锯空雕)、高浮雕、多层叠雕、园木浮雕、圆雕、半圆雕、彩木镶嵌雕、火烧板拼雕、贴片雕、阴雕、彩木多层叠雕等十多种雕刻技法。东阳木雕的传统艺术蕴含着东阳木雕艺人博大的智慧和精深的木雕技艺,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文化结晶。

    运用雕刻技法表现,就是在整件木雕作品中,运用东阳木雕上述雕刻技法的一种、两种、或多种组合,对木雕作品的雕刻创作,以达到一定的艺术表现效果。运用雕刻技法表现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有:阴雕表现法、薄浮雕表现法、深浮雕表现法、锯空雕与镂空雕结合表现法、透空雕表现法、镂空雕结合浅浮雕表现法、高浮雕表现法、多层叠雕表现法、镂圆雕表现法、多种雕刻技法结合表现法等等,集中表现为层次的丰富性,运用各种雕刻技法的多样化。

    1.阴雕表现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阴雕”雕刻技法为主的一种表现艺术。阴雕是在木板上用刀以线条雕刻为主,而无大块面铲法的一种雕刻技法。“以刀”是阴雕技法的总旨。即在做好底色的木板上,以刀,用凿刀左右前后加以横铲,要求达到以工带写,掌握笔意,凹刻线条,称之为“铲阴花”或“铲白花”。因它是以凹刻线条,深度一般在5毫米以内,雕刻图案低于平面的一种表现艺术,称之为“阴雕”。刀在木中走,犹如笔在纸上游,但是木材质地有软有硬,木软,刀力可及,木硬,运刀难度大,这就要求雕刻者善于掌握控制,用刀利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阴雕工艺一般是无稿的雕刻艺术。在木板上下刀之前,雕刻者要先构思图案,周密设计,胸有成竹,意在刀下,画在板上;一旦下刀,刀锋利落,刚劲有力,刀刀见功夫,疏密粗细得当,层次分明,立体感强,在雕刻的画面中体现出兼工带写的意境,一件成功的“阴雕”艺术作品,全部显现在刀法的运用之中。这种表现艺术,又分为阴雕嵌色表现法和阴雕不嵌色表现法两种。其阴雕嵌色表现法是在阴雕的凹面内嵌入有颜色的油漆,突出色彩艺术效果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

    2.薄浮雕表现法。薄浮雕表现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薄浮雕”雕刻技法为主的一种表现方法。其薄浮雕是在2—5毫米的厚度中雕刻出图案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这种表现形式讲究保留平面,以线为主,以面为辅,线面结合。它要求雕刻工具以锋利斜面为特色的雕刀,薄浮雕作品所追求的精细线条的表现都要用雕刀施功刻出;要求雕刻艺人基本功扎实、刀法运用自如、刀法流畅、线条清晰、地要平整、层次分明、富有神韵,雕刻深浅把握在5毫米之内。此种表现手法是以刀,刀刀见真情,不允许有半点的差错,整件作品不允许有刀疤伤痕,这样才能达到艺术精品。其艺术效果是:“远看有层次,近看是立体,细看多有滋味,越看越神韵。”看似一幅图画,其层次感、立体感非常强烈,是一幅立体的画图。

    3.深浮雕表现法。深浮雕表现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深浮雕”的雕刻技法为主,镂空雕为副的一种表现方法。其深浮雕是一种线面结合,以面为主来表现图像的雕刻技法。雕刻深度一般不低于20毫米,深的可达100多毫米。镂空雕也是深浮雕中进行镂空,在深浮雕的物像背部施以镂空雕刻,使木雕作品疏密得当,玲珑剔透。在深浮雕中局部运用镂空雕,使木雕作品的立体感、层次感更加突出。这种深浮雕表现方法往往与镂空雕密切结合,来提高艺术表现形式。运用深浮雕和镂空雕的雕刻技法,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其作品的层次丰富、立体感强,有一种很深的艺术感染。

    4.锯空雕与镂空雕结合表现法。锯空雕与镂空雕结合表现法,就是在一件木雕作品中,运用锯空雕和镂空雕这两种雕刻技法为主的一种表现方法。锯空是在画面物像以外的空地,用钢丝锯锯空后,再进行雕琢。其镂空雕是在锯空的物像背后进行镂空雕刻。在锯空雕刻中,又有镂空雕刻;在镂空雕中,又见锯空雕刻。两种雕刻技法穿插有致、使木雕作品粗细得当,疏密均匀,玲珑剔透。此表现法,运用多种雕刻技法,使作品的层次和空间丰富而又强烈。

    5.透空雕表现法。透空雕表现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透空雕”雕刻技法为主,结合浅浮雕的一种表现方法。其透空雕,就是在保留浮雕物像部分中,去除物像以外部分,形成虚实并存的浮雕艺术。是将“地”全部用钢丝锯锯空后再进行雕刻,并且以平面刻线切刀为主,采用浅浮雕的雕刻技法。它可分为:单面透空雕、双面透空雕和异型双面透空雕。单面透空雕是单面图案,单面欣赏的木雕作品。双面透空雕是同一图案,正反两面雕刻,正反两面都可以欣赏的木雕作品。异型双面透空雕是两面不同的图案,两面欣赏不同效果的木雕作品。由于空间的通透和虚实的分割,使透空雕显得更为空灵贯气而不沉闷,既有圆雕轮廓清晰的特征,又有浮雕平面舒展的特色。

    6.镂空雕结合浮雕表现法。镂空雕结合浮雕表现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镂空雕”的雕刻技法为主,结合浮雕的一种表现方法。其镂空雕是一种深浮雕,它最突出的标志是玲珑剔透,使物象有立体感,人物穿插场景层次多,镂空深雕,独具匠心,极富有艺术之美。此表现法是在镂空雕的主体雕刻下,底部采用浅浮雕的雕刻技法,使作品更具有三维空间的立体艺术效果。

    7.高浮雕表现法。高浮雕表现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高浮雕”的雕刻技法为主的一种表现方法。其高浮雕,是指将图案外框平面和图案内的“地”设计在同一水平面上,并使图案雕刻部分高出平面以达到凸显主题图像的一种雕刻技法。其画面构图匀称丰满,图案整体、连贯较强,很少露“地”,疏密得当,粗细相融。由于主体图像高出平面的“地”,凸显了主体图像,主体突出,平面立体艺术效果明显增强。

    8.多层叠雕表现法。多层叠雕表现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多层叠雕”为主的一种表现方法。其多层叠雕是指在平面浮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平面浮雕、半圆雕、圆雕等多种雕刻技法,采用分块、分单元雕刻,逐层对接组装而成的一种雕刻技法。此表现法,就是运用这种雕刻技法所创作的木雕作品。它在一个平面上形成了由近至远、由低到高的多层次画面,达到了在平面背景下三维立体的艺术效果。采用平面浮雕、半圆雕和圆雕等雕刻技法相结合,其一层层的层次丰富而又突出,纵深感加强,凸现多层次的立体木雕艺术。

    9.镂圆雕表现法。镂圆雕表现法,是指在整件木雕作品中,充分运用深浮雕、镂空雕和圆雕的雕刻技法,但不光光是这几种雕刻技法的结合,而是在平面深浮雕物像的背后斜截镂空雕刻,再进行圆雕雕刻的一种表现方法。此种表现方法是在东阳木雕平面深浮雕传统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结合福建龙眼木雕的圆雕技艺和广东潮州的通雕技艺而创作的木雕精品佳作。其镂圆雕,不是简单的镂空雕雕刻加圆雕雕刻,而是在平面深浮雕的基调下,对人物、动物等物体块面背部采用30度至45度的背后斜截镂空雕刻到底部,再对人物、动物进行圆雕雕刻。经过此雕刻后,其作品的三维立体艺术效果非常强烈,不管你在前后、左右、上下各个不同的侧面观看欣赏,其作品的层次感、立体感、三维艺术效果非常突出。由于在深浮雕、镂空雕中,加进了圆雕雕刻技艺,作品的三维空间完全立体,适宜人们全方位观赏,三维立体效果非常强烈。在平面的二维空间里,凸现了三维的艺术特效。

    10.多种雕刻技法结合表现法。多种雕刻技法结合表现法,就是在一块木雕作品中,有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半圆雕等多种雕刻技法结合的一种表现方法。平面浮雕雕刻出了凹凸起伏的形象,其形体是“压缩”处理后的二维空间效果;深浮雕、镂空雕由于雕刻深度较深,增加了层次和纵深丰富;半圆雕的雕刻加深了三维立体的艺术效果。多种雕刻技法的结合,赋予了木雕作品的空间感、三维立体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运用雕刻材料表现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东阳木雕的雕刻材料应用广泛,因精雕细刻,很少上色,称为“白木雕”。东阳木雕一般选用色彩较淡的木材作为雕刻用材。如樟木、椴木、白杨木、白桦木、白木、楠木、榉木等色彩较淡的木材。也有选用红木、黑檀木、酸枝木、花梨木、铁梨木、荫沉木等颜色较深的木材作为雕刻用材的。这主要是根据雕刻设计者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决定。运用雕刻材料表现法,就是在整件木雕作品中,运用各种材料通过雕刻和组合,来达到表现艺术效果的木雕作品。有时根据木雕艺术表现的需要,设计创作者会选用几种或者多种颜色的木材来雕刻组合成木雕艺术作品。运用雕刻材料表现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有:彩木镶嵌表现法、彩木雕刻组合表现法等,具体表现为木质材料色彩的丰富,雕刻技法运用多种多样,从而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1.彩木镶嵌表现法。彩木镶嵌表现法,就是在整件木雕作品中,以彩木镶嵌雕为主的一种表现方法。镶嵌雕镶嵌的材料有铜、锡、玉石、象牙、贝壳、竹丝、彩木等材料,甚至有用金银珠宝的。此镶嵌雕镶嵌的材料是用彩木,其彩木就是用各种颜色的木材,如红木、桑木、黄杨木、榧木、柏木、苦槠木、黄檀木等有颜色的木材作为镶嵌的雕刻用材。它是利用木材的自然纹理与色泽,巧妙地拼凑成各种形象的图案。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可以作陈设欣赏的台屏、壁挂、屏风等木雕作品的创作,也适宜于橱、柜、箱、茶几、案台等各式家具的装饰雕刻。运用多种色彩的木质材料,分清了层次和色彩的艺术效果,使木雕作品有丰富的层次、立体感因木质的色彩一目了然。

    2.彩木雕刻组合表现法。彩木雕刻组合表现法,就是根据图案设计的要求,分选各种颜色的彩木,分块雕刻,再按设计图案的要求组合而成的一种表现方法。其彩木雕刻,是根据图案内容分深、浅、淡或按景物的特点来挑选彩木,分块进行浅浮雕、半圆雕、圆雕等技法雕刻。在选择彩木时,十分讲究图案远近景物的内容,远景可用浅淡颜色的彩木,近景可以用深一点的彩木。否则,木雕作品制作组合后,会引起色彩的反差,影响色彩的艺术效果。按图案设计的要求分深、浅、淡选择彩木,其彩木雕刻组合完成的木雕作品,让观赏者远看似一幅彩色的图画,近看是一幅立体的彩色画卷。其作品的艺术效果,通过彩木的色彩和多层叠雕展示了立体三维艺术,彩木的色差分清了主景、远景,多层叠雕使作品更具有丰富的层次和画面的纵深感,平面浮雕的立体三维艺术效果更加突出。

雕刻的艺术特色范文2

关键词:明清时期;竹雕工艺;艺术特色;审美;嘉定竹雕;金陵竹雕

中图分类号:J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074-02

在中国的工艺美术史上,竹雕以其简朴、典雅的艺术形象倍受文人雅士的推崇,是我国工艺美术史上不可多得、独树一帜的工艺门类。我国的竹雕工艺历史源远流长,远在笔墨纸砚出现之前,我们的先人们就已经学会了用刀在竹子上刻一些符号。先秦时期,中原及以北地区不生长竹子,所以在兽骨上刻字,而南方地区盛产竹子,就将一些符号刻在竹子上,只是“竹刻符号”不如“甲骨文”易于保存,没有流传下来,所以学术界、考古界中有一种说法,认为“竹刻符号”是早于“甲骨文”存在的。虽然这一点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是根据古籍记载,我国竹雕工艺始于先秦是毋庸置疑的。

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竹雕工艺由实用性到实用性和工艺性并重,再到以工艺性为主,既是艺术价值理念的变化过程,也是竹雕工艺发展过程。从早期的用竹材制作的生产生活用具,到当今的竹雕工艺品,竹雕工艺的技艺不仅越加成熟、精湛,亦形成了丰厚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一、明清时期的竹雕工艺

纵观中国竹雕工艺美术史,唐宋时期,竹雕工艺初显锋芒,明清时期已至鼎盛,无论是工艺水平还是文化意蕴都有着相当高的水准,出现了百花争鸣的景象。明清之前,遗存下来的竹雕制品很少,现今所见到的许多传世佳品都是明清时期的。一直以来,“竹”文人雅士的心目中都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唐宋时期的很多诗词歌赋、名篇佳作的主题都是“咏竹”的,发展至明清时期,文人雅士写竹、画竹、种竹、刻竹蔚然成风,加之,当时文化画的兴起,更加密切了竹雕与书画、雕塑等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使得竹雕工艺空前繁荣。这一时期,竹雕工艺主要表现出浑厚古朴,构图饱满,布刀工深峻,线条刚劲有力等艺术特色,对后世工艺美术影响深远。

任何一种艺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总会形成流派,根据雕刻技法和风格特征的不同,明清时期形成了两大派别,即“嘉定派”和“金陵派”。从明代正德、嘉靖之后,竹雕艺术空前发展,每一阶段都会涌现非常多的杰出竹雕家,大部分集中在江南嘉定和金陵一带,由于两地区竹雕工艺的雕刻技法和风格特征的不同,演变成了“嘉定派”和“金陵派”两派。嘉定派竹雕的主要特征为“深刀刻法”,画面层次感、立体效果突出,注重意境美、自然美,颇有高雅、野逸之气;金陵派竹雕以简朴、意境深远为主要特色,文人气息浓厚。据相关史书记载,“嘉定派”能在方寸之间雕刻山水、人物、楼阁、鸟兽等景象,刀法精巧、艺术造诣深湛,甚为繁盛,一直延续到清中期。反观“金陵派”,由于“嘉定派”的盛行,金陵派竹雕工艺受到了严重影响,直至今日,能够表现出金陵派风格的竹雕高手已经寥寥无几,几近失传。

在竹雕工艺辉煌的明清时期,曾涌现一批兼具文人、工匠双重身份的竹雕大师,他们的作品刀工刘畅、寓意深远、富有创意,将“竹”的文化寓意刻画地淋淋尽致,基本上无工匠气,书卷气十足,深受竹雕工艺爱好者推崇,使竹雕工艺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民间宝贵的文化财富。

二、明清时期竹雕工艺的艺术特色

明清时期,中国竹雕工艺已至鼎盛,故其工艺形式丰富多变,形成了圆雕、浮雕、留青、透雕、贴黄、镶嵌等雕刻手法,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色。具体内容如下:

圆雕,是一种完全立体的雕刻,在不依附于任何背景的情况下从四周的任何角度进行雕刻,具有三度空间,立体感十足。圆雕大多以竹根为材,根据竹根的自然形态进行创作,巧妙构思,刀工精致。尤其封氏家族所展现出来的圆雕技艺更加突出,他们的竹雕模仿现实写生,奇形异状、鬼怪离奇,在圆雕工艺中极具代表性。例如,《刘海戏金蟾》就是代表性作品之一。

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艺术形象,界于绘画和雕刻之间的一种艺术造型艺术。根据浮雕立体程度不同,划分为“高浮雕”、“浅浮雕”、“薄意雕”、“线雕”等。其中,高浮雕与圆雕相近,浅浮雕与绘画相近,薄意雕则强调意到即止,不必台突出,而线雕一般以阳线和阴线为造型手段,在竹雕应用中较少。

留青,是以竹子表面一层薄薄的竹青为雕刻图案对象,铲去图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这一种雕刻手法,不仅技法精巧,而且竹器外表色泽温润如玉、光滑如脂,时间越久,竹肌颜色越深沉,图案也就越清晰。

透雕,是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其背景部分。所以在这里,“透”意味着“穿透”,层次清晰,富有立体感。透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其背景部分,有的为单面雕,有的为双面雕;二是界于圆雕和浮雕之间的一种形式,称凹雕,或镂空雕。

贴黄,其工艺是削取竹筒内壁的黄色表层,经煮压后,贴在木胎的器物上的一种雕刻手法。由于木胎形状不受限制,所以这种雕刻手法突破了竹材圆筒形的限制,能够制作成各种形状的器物,加之,精工华美,清宫中非常常见。

镶嵌,这一种雕刻手法主要是为了增强竹制器物的层次感,把材质不同、色泽不同的材料镶嵌在竹材上,以形成新的不同图案。现如今,这一门技艺不仅存在于竹雕工艺领域,在其它工艺领域亦广泛存在。

在多种多样雕刻手法的作用下,使竹雕工艺的艺术形式愈加丰富,拥有了不同的艺术特色。而我们通过雕刻手法也可以更深入了解竹雕的艺术魅力,体验到不同的“美”,感受深刻的文化内蕴。

三、明清时期竹雕工艺的审美意蕴

在古代文人雅士的笔下,“竹”是谦虚、高雅、有气节、刚正不阿等美德的象征,通过“咏竹”表意、言志,抒发心中所感、所想,显而易见,在他们的笔下,“竹”已经被人格化了,寓意深远。因此,以竹为材料的竹雕工艺在文人雅士、普通百姓心目中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赋予了竹雕不一样的意蕴。对于使用竹制器物的人而言,也会因“使用”带来心理上的某种满足或愉悦。另外,在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中,人们早已形成了“简朴”、“节约”的美学观,崇尚简朴、反对奢华,当这种美学观反映在现实中时,具体通过两种方式表现出来,一是通过繁复的艺术手段提高廉价之物的审美价值和精神能量,二是通过艺术手段使廉价之物产生奢侈品的审美幻觉,恰好这两种方式在竹雕工艺上都有明显的体现。

首先,竹雕工艺有着让人叹为观止的精湛工艺。例如,嘉定派能够在方寸之间雕刻出人物、山水、花鸟等精致的艺术形象,令人感到惊奇。香港曾经拍卖过一件“瑶台祝寿”竹筒,狭长的竹筒上竟有几十个人物形象,周围还刻有云彩、神兽等物象,不得不让然感叹雕刻技艺的精湛,完全具备了“化腐朽而神奇”力量,使这件竹雕工艺品的艺术价值显著提升。其次,因“竹”的关系,竹雕有了和君子一样不同流俗的形象,在很多文人雅士的眼中,是与奢侈品相对的。加之,竹雕工艺精湛,成了奢侈品最佳替代。再次,竹雕作为一种纯粹的自然物,与田园、山水的意象极为符合,所以很多人寄情于竹雕,使竹雕工艺带有了浓厚的意蕴。

由于中国人的审美观念深受儒家、道家文化影响,故很多艺术门类都主张不偏不倚,中正平和,如人物形象要饱满,行止要端庄。可是,竹雕工艺却与此不同。现今所见的许多传世圆雕,其人物形象大多骨瘦轻健、肌肉强健,即使是刻画丰腴的人,也会程序化地在其手背刻上三条横杠,用以表示骨节的粗大。除了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明清时期的竹雕也十分强调意境的营造。例如,清中期的“竹雕荷蟹笔筒”,竹雕家在薄薄的竹面上,将荷花、螃蟹及背景有层次的刻画出来,荷花形态不一,唯美动人,突出了自然和谐的主题,加之圆形竹筒外形,更添圆浑之感,更衬托出整体造型的意境之深远。

竹雕工艺从先秦到唐宋,再到明清,历经千年,无论是用色、工艺、图案,还是其中蕴藏的文化内蕴都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之中,文化内涵丰富,意蕴丰厚,是工艺美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相信只有深谙中华传统文化和具备较高艺术感悟力的人才能完全体会这一古老艺术的内在意蕴,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明清时期的中国竹雕工艺最为鼎盛,呈现出了“百花争鸣”的现象,但时至今日,许多流派的精湛技艺都已失传,能够展现明清时期竹雕工艺神韵的人寥寥无几。我们不得不承认,现代工艺手段的确提高竹雕工艺的制作效率和精美度,但是在工艺水平和艺术成就上却没有发挥出巨大作用。面对明清时期的繁荣景象,当代的竹雕工艺不免有一些落败之象。在竹雕工艺发展像是如此严峻的形势下,需要加大扶持力度,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寻求新的突破,进一步深化其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才能推动这门简朴而高雅、古老而现代的工艺美术艺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华铛.中国竹雕艺术纵横谈[J].竹子研究汇刊.1992(03).

[2]张宗登,张红颖.湘西民俗竹家具的特征探析[J].世界竹藤通讯.2013(01).

[3]星空.传统艺术 绽放时尚光彩――共赏竹编之“素生”系列[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3(03).

[4]郁波.浅谈传统竹材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竹子研究汇刊.2013(01).

[5]曹昊,张妹.明清竹雕的审美理念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2013(01).

[6]杨哲.明代竹雕的制作工艺和艺术价值[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

雕刻的艺术特色范文3

【关键词】民居建筑;雕刻;装饰;艺术

引言:白族人民由于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及审美等因素的特色,文化鲜明的特点,从而使建筑同样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门的雕刻装饰作为建筑艺术的一种形式出现,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木雕门的大量运用更是一大古老而经典的装饰,他是一门古老又不失现代气息的传统工艺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传承与锤炼,已形成独特的风格,并具有很高的制造工艺水平和艺术水准,是工艺美术中一颗引人注目的明珠。门的雕刻装饰是大理剑川木雕艺术中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艺术从业者深入研究。

1、门雕刻装饰艺术概况

1.1剑川白族传统建筑艺术简述

说起传统建筑装饰,就先想到离我们最近的昆明金马碧鸡坊、晋宁盘龙寺等,他们都出自于剑川匠人之手。要了解剑川民居建筑还得从这些方面,木构架、土坯墙、覆瓦顶,一般都坐西向东,或坐山望海,尽量避开了西北、西南劲风;传统的白族合院由坊(正房)、左右厢房、厨房、照壁、庭院、门楼组成,通常情况下,白族合院都是两层楼房。

建筑中雕刻艺术主要集中在大门的门头,照壁、墙面、门窗、梁柱、天花、地坪等;装饰门类有木雕、泥塑、石刻、彩绘、砖雕和大理石镶嵌等。

1.2门的雕刻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在剑川白族民居建筑中,门主要是以精细的木雕工艺来呈现,木门的雕刻是门装饰的一种。同时,门的雕刻装饰在白族民居建筑中又是房屋的“脸面”,不同规格的门象征身份、地位。因此门的雕刻装饰艺术在剑川民居建筑中赋予了象征性的文化寓意。1966年,文化部命名剑川为“木雕之乡”激励了白族雕刻的发展。唐代时期,剑川白族木匠就形成了系统的门雕的制作。近现代,剑川门雕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六合门,并且广泛的应用在室内装饰设计之中。

2、门的雕刻装饰艺术类型与装饰图案

2.1大门装饰与图案设计

1、门楣

门楣一般指门户上的横木,也指大门上部到屋檐以下的部位,是白族装饰的重点。富贵人家讲究的门楣高大、气派;多采用长方形、圆形、长弧条或拱券等形式,从而形成了白族自己的审美情趣。一般以木雕、砖雕作为装饰,如花卉、动物、景物或少许文字等内容,白族门楣装饰的繁简能区别房主身份和地位。

图案来源有生活场景、自然风光、动物、历史人物、花卉等,在图案设计过程中先画草图,然后进行提取,在加工后得出图案,一般图案的大小是根据门的尺寸来确定。

2、门簪

门簪又名门龙,门簪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面上都素有木雕装饰。图案有荷花、、梅花、牡丹等多种花卉题材,也有用文字做的装饰,如“吉祥”、“如意”、“平安吉庆”、“万事如意”等,更多的门簪是以“龙”为题材的木雕装饰。

3、门钹

门钹一般为金属构件,内部的形状为圆形,外面部分为六边形,中间挂有金属门环。装饰图案以兽为面形,是古代门户的辟邪之物。如龙头、狮头等,象征威严不可侵犯的形象守卫,不过平民百姓的门扇上样式简洁,带有吉祥符号装饰的门钹寄托家宅平安的美好希望。

2.2隔扇门木雕与装饰图案

白族民居的房门多采用隔扇门。雕花格子门,制作工艺精巧,一般分为上下两层,上节采用多层镂空技法,底层雕出几何图案,表层为表现山石花鸟或人物故事的浮雕,线条柔美,生动活泼;下节则饰以各种动物浮雕,造型朴实,概括洗练;上下节浑然一体,相得益彰,既美观,又稳定,构成一幅完整的艺术品。

白族隔扇门的裙板和横板部分则雕刻各种装饰图案,如四季花草、祥禽瑞兽、琴棋书画、博古器皿、吉祥图案、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生动细腻,栩栩如生。

隔扇门结构装饰图

3、门的雕刻工艺

3.1浮雕工艺

白族装饰中浮雕是一种常用的木雕艺术形式。在门、窗、横披、板裾、耍头、以及梁柱上普遍的应用浮雕艺术,造型多种多样,图案花纹也丰富多彩。白族浮雕赋予了所绘艺术形象的生动感,给人以栩栩如生、赏心悦目的享受。白族浮雕主要是在木质材料上变现凸起的艺术形象,雕刻技法上多用阳刻法。与篆刻艺术中的“朱文印”大致相同。

3.2透雕工艺

白族透雕即在木结构部件上镂空雕刻的一种工艺手法,白族透雕在浮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形成了从一层到五层的镂空雕刻工艺。白族的镂空雕刻是浮雕的升华,让浮雕具有了灵气之秀。虽不能像玻璃那样具有良好的透光效果,但可以透过镂空展现变化,美轮美奂。

4、门的雕刻装饰艺术价值和未来发展前景

剑川民居建筑中的门的雕刻装饰艺术价值,不仅是依附于剑川古建筑中的装饰品,门雕同时也是能够独立存在的完整艺术品。剑川民居建筑中 “门”是民居内部连接外界的窗口,在雕刻装饰艺术上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时光如梭,雕刻艺术在变迁,然而这些木雕作品依然可以作为艺术品安装在现代化的厅堂,装潢客厅,它们带有岁月见证的古意,带着深厚的民间艺术色彩,给观者以美的熏陶和启迪。

在门雕发展中需与白族艺术充分的融合,剑川门雕为什么会吸引现代人的眼球,就在于它在雕刻艺术上带有浓厚的民族艺术色彩。在现代追求简单、时尚、现代化的基础上传统门雕的发展就必须要具有它的民族特色。那些古老而又深沉的门雕艺术形式,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质朴的思想情感,对我们后一代人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是剑川雕刻艺术的宝贵遗产。我想门雕这个特有的民族工艺一定能走得长远。

结论:剑川白族民居建筑中门的雕刻装饰艺术是装饰中的一颗明珠,它是雕刻工艺的佼佼者,同时也是白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民族的才是大家的。门不但是建筑的“脸面”,更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脸面。对于只是继承剑川雕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把它发展下去,从多方面进行创新,让世界知道中国工艺,同时也要让世界知道剑川雕刻,知道白族这个智慧的民族,知道白族的建筑艺术和文化。

雕刻,只是中国工艺的重要部分。装饰生活,雕刻就在身边。

作者简介:黄俊香(1988― ),女,山东省寿光市人,西南林业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城市规划设计与理论专业。

参考文献

[1]丁 韬 .图案与装饰设计[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

雕刻的艺术特色范文4

关键词:巴林石;雕刻;艺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210-02

绚丽多彩的巴林石温润细腻、软硬适度,是雕刻艺术创作的优质材料。“石不能言最可人,文化真谛是灵魂”,这句话很有道理,意义颇深。是谁给了巴林石的文化灵魂呢?是人的艺术发现和艺术造化。巴林石的价值就在于它是艺术用石。虽然巴林石有着天然的美色、天然的图案,但如果没有人的艺术发现和艺术造化,它就脱离不了一堆矿料或者说一堆石头的原始状态。艺术加工和艺术创造使巴林石焕发生命活力。巴林石艺术品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实现巴林石价值并成倍升值的关键要素。所以,根据多年从事雕刻艺术的实践体会,笔者从艺术角度谈谈对巴林石雕刻的切身感悟。

一、艺术发现

巴林石有五大类别百余品种。开采出来的石料称为原石。当见到一堆原石或者拿起一块原石的时候,人们一般总是特别在意原石品种的鉴别,是鸡血石、福黄石、冻石、彩石的哪一类哪一种呢?然后根据石种谈质论价。但在雕刻家的眼里,除了鉴别石种之外,最注重的是艺术内涵。无论哪个品种,都必须首先确定他的审美取向和适合功能。适合于打造印章、雕件或剖光磨成自然型都需要通过艺术发现来确定。无论哪个品种,也都需要以艺术发现为前提,通过艺术加工或艺术创造,最后成为艺术品,才能实现价值增值。

艺术发现,就是人们常说“慧眼识珠”,既能看透物质属性的珍奇,又能看透艺术属性的宝贵。艺术发现价值在于,即便是普普通通的一块原石,经过艺术家巧夺天工的艺术创作,也能实现价值的数倍递增。反过来讲,即便是再好的原石,如果没有艺术的发现,就可能出现加工的失误,造成价值的损坏。总而言之,艺术发现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艺术发现就是将巴林石的天然美和艺术美巧妙结合起来,使它美上加美,保值增值。

二、艺术创新

我们伟大祖国的雕刻艺术历史悠久,具体到四大名石的雕刻艺术创作来说,也是有数千年的传承与演变历程了。南方的雕刻艺术,名家辈出,占据优势。北方的雕刻艺术,因为有了巴林石而人才辈出。至于雕刻艺术的创作步骤、创作手法、创作技巧等,雕刻艺术大师们都多次反复的讲过,我在这里没有必要老生常谈。仅就艺术创新略加论证。

第一,艺术思维创新。北方的雕艺者,绝大多数都是从南方拜师学艺的。南方的雕艺家、雕艺大师对北方雕艺人才的培养哺育功不可没。但是,师傅领进门,修艺在个人。任何一位雕艺家的成长,都不可能总在老师的呵护下生活一辈子,学徒总是要出徒的,雏鹰长大总要飞翔蓝天的。在巴林石雕艺界,特别是在社会各界经营巴林石、收藏巴林石的人们中,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势,说到雕刻艺术,总是有言必称南方最好,南方最高。有人不惜千里周折,将巴林石原石拿到南方去找人雕刻,然后再拿回来在当地展示,这种自我贬低北方雕艺人才和雕艺成果的偏见,不利于打造本地雕艺行业的品牌,也不利于南方与北方雕艺的和谐并举与市场的共同繁荣。事实证明,北方的艺术家雕刻的巴林石精品,在国内国际的历次雕艺大展赛中,摘金夺银者大有人在。所以,笔者认为巴林石协会、内蒙古和赤峰市的工艺美术协会等行业组织,要理直气壮地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创新艺术思维,大力宣传本地的雕刻艺术人才和雕刻艺术成果,培植雕艺文化名人,打造雕艺文化名牌,逐步把我们的资源优势转化为艺术优势。

第二,艺术风格创新。巴林石雕刻的艺术风格是指雕艺创作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的总体特点。从目前来看,我市市场的巴林石雕件,总体上还是学习或继承了南方的雕艺风格,传统风格的东西太多,创新风格的东西太少了。在雕刻题材、雕刻技法、形象塑造等方面,多数还停留在原有的民俗文化传统上,缺乏具有我市地方特色的作品风格、时代风格、民俗风格、自成一家的雕刻艺术风格。艺术风格的形成,是雕艺家长期的创作实践、文化修养、艺术造诣、生活经历、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的综合积淀,是雕艺家成熟的标志。事实证明,并非每个雕艺家都能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的,有的人雕刻了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从雕刻技艺的水平和雕刻精品的数量上称得起雕刻家,但却不是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家。只有那些刻苦探索、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雕刻大师才有可能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比如,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郭功森、冯久和、林亨云、周宝庭等,都以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而驰名中外,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流派。笔者衷心希望我们内蒙古和赤峰市的雕艺大师,能够在艺术风格的创新上做出表率,成为北方雕刻艺术流派的领军人。每个雕刻工作者都要在艺术风格的创新方面刻苦求索,执着追求,争取有所作为。

第三,艺术产品创新。巴林石雕刻创作,要在艺术产品的创新上狠下功夫,只有不断推出创新的艺术精品,才能打造品牌,创出名气。艺术产品的创新绝不是模仿制造,而是人无我有的全新创造,包括继承传统的创新、时代特色的创新、民族特色的创新等等。中宝协雕刻艺术大师钱高潮先生用四大名石创作的365枚中国历代皇帝薄意印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林阁先生创作的中国十大元帅雕钮印章、蒙古族风情系列雕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英杰先生创作的古代散文名篇微雕艺术品等,都为我市雕刻艺术产品创新做出了示范,值得我们雕艺界认真学习。每位雕刻工作者都要在艺术产品创新方面持续努力,争取推出创新产品,为弘扬巴林石文化做出贡献。

雕刻的艺术特色范文5

殷商时期就有石艺

石雕亦称石艺,其技艺源远流长,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有了石艺一说。有人在岩石中发现一只鸱,便用刻刀雕凿下来,再打磨光滑,便成了一件艺术品,这也是最早的石雕。利用石头作为装饰物,衬托人体之美,古已有之,山顶洞人就是开创“石头文化”的始祖。历代文人雅士酷爱美石,坡、米元章等甚至爱石成癖。到了明、清两代,美石雕刻日臻完美,留下不少形神合一的传世佳品。中国石雕卓然一体的艺术魅力蜚声海内外,而青田石雕是石雕中的一朵独特的奇葩。

石雕题材广泛,天然妙造

在城隍庙华宝楼有家“青上阁”石雕艺术馆,馆内陈列许多形态各异的青田石雕,在明亮的灯光映衬下,流光溢彩,争艳夺目,置身其间每每令人流连忘返。这些石雕题材广泛,有山水亭阁、飞瀑枯藤、五谷花果、飞龙古兽等,皆惟妙惟肖,天然妙造,给人以幻化入景的审美情致,无不体现青田石雕的技法精髓。阁主吴松林是丽水市工艺美术大师,也是位出色的石雕家。他介绍说,青田石雕早在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便获银奖,至于在国内获奖则更是不计其数。最典型的要数由周百琦、张爱廷等8位大师创作的《西游记》七组雕刻,1998年在香港展出时轰动一时,后被香港宋城高价收藏。吴松林自幼酷爱石雕,后在中国美院深造,功底深厚,他的作品曾屡获全国大奖,作品《九龙瓶》、《人生如意》还参加了“光辉历程——建国50周年成就展”。

巧色石雕独树一帜

卓具石艺审美特性和审美趣味的青田石雕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郭沫若曾诗赞青田石雕:“斧凿夺神鬼,人巧胜天然”;张爱萍乃以“神工艺精”赞扬青田石雕。历代的艺术实践,形成了青田石雕独特的江南风味和浓厚的民间特色。青田石雕的雕刻精细入微、繁简有致、造型逼真,而巧色精雕在石雕中更是独树一帜。何谓巧色精雕?它是指作品的物象与石中自然纹理的色彩完美结合,几近天衣无缝。这就要求雕刻者在雕刻时匠心独运,精心布局。青田石色彩丰富,有青、白、黄、红、绿、紫、蓝、棕、黑、花等多种自然色彩,雕刻时要善于、巧于把质感、纹理和色彩的美,自然融化在物象中,使无生命的石头流泻出生命的光彩,灵秀中透溢活力,奇崛中蕴含遐想,虚实结合,动静相融,达到“晶莹神工艺,错落鬼斧镌”的境界。例如作品《醉春》,把青色细缕成婀娜多姿的秀竹,金黄部分则精雕为生机勃勃的山笋,再缀以扑腾的褐色飞鸟辅之动感效果,使整件作品突现三月春浓的意境。吴松林说:“精雕的全部过程是时间的沉淀和对功夫的考验,必须由内到外、由浅入深、由前到后,才能体现出卓成一派的青田石雕的技艺和跌宕回旋的神韵。”

巧色精雕可产生迥然各异的效果,也是青田石雕的一大特点。色彩的丰富造就青田石雕的多姿多彩,如黄色石雕成金灿灿的谷穗,绿色石雕成青油油的翠竹,白色石雕成银亮亮的雪野,紫色石雕成水灵灵的葡萄,而红色石可雕成耀眼的旗帜、火龙、朝霞等,多种颜色可雕成多彩的楼台亭阁。在石雕家手中,这些无生命的石头真可谓是点石成真。

日益受到藏家追捧

雕刻的艺术特色范文6

科特迪瓦位于非洲西部几内亚湾畔,是一个拥有60多个部族的多民族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特别是它的雕刻艺术历史悠久,传播广泛。在种类繁多,琳琅满目,造型逼真,形式活泼的雕刻艺术中,按使用材料的不同,雕刻又分为木质雕刻和象牙雕刻等。

木雕是科特迪瓦最普遍和最常见的艺术品。科特迪瓦地处热带,森林资源丰富,盛产乌木、红木、桃花心木等适用做雕刻材料的珍贵木材,这为科特迪瓦各部族人民从事雕刻艺术活动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天然材料。

科特迪瓦的木雕艺术品,有面具雕刻、人像雕刻、动物雕刻、用具雕刻和祭品雕刻等。这些林林总总的木雕艺术品,按用途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欣赏性雕刻艺术品,另一类是实用性雕刻艺术品。欣赏性雕刻艺术品有各种人像、人头像、动物、装饰品等。实用性雕刻艺术品主要以日常生产和生活用品为主,如镐、铲、桌子、椅子、酒杯、饭碗等。

勤劳智慧的科特迪瓦雕刻家在森林里选择合适的树干或树枝,砍下树皮,拿到一个隐蔽的场所,远离人群去进行单独同神灵接触的创作,有点儿像现代的行为艺术家,不用模型或草图,全凭内心感受雕刻作品,艺术在真诚的行为中完成,因而每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其神秘感和怪异的造型震撼着世界,也冲击着人们的视觉。

科特迪瓦的木雕人像在非洲相当闻名,表现手法具有科特迪瓦人生活特有的韵律和气质,粗犷夸张,概括变形,线条简洁,人体比例超越常规。通常头部很大,躯干很长,而下肢极短,强调具有代表性的局部,如女性的、臀部、男性生殖器等。一件件栩栩如生的作品,引起外国客人的购买兴趣。异国他乡之人,在离开科特迪瓦之际,总要选购一些富有科特迪瓦特色的科特迪瓦木雕人像带回国馈赠亲朋好友。

木雕面具是科特迪瓦木雕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它构思新颖,造型生动,风格原始稚拙,令人耳目一新。在科特迪瓦人眼里,木雕面具不仅是一种艺术品,而且还含有某种“灵性”,它是主宰碌碌尘世的超自然物体。木雕面具有的似兽非兽,青面獠牙,这是代表塞努弗部族执掌赏善罚恶的神灵;有的似人非人,面容慈祥含笑,其头顶上还栖有神鸟和灵蛇,这是古罗部族的保护女神;有的神人合一,肃穆威武,仪态凛然,这是巴乌莱部族的化身。有的形如牛、羊、猴等动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这是科特迪瓦各部族人民用于喜庆活动或丧葬仪式的面具。因此,一尊尊木雕面具也就被视为各具神力,各司其职的神灵,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