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范例6篇

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

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范文1

【关键词】体育锻炼;老年人;心理健康;运动处方

一、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重要性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平均寿命的延长,从21世纪初开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逐渐加快,人口老龄化规模巨大,人口老龄化发展日益恶化,并逐渐呈现高龄化,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这也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的社会问题。伴随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龄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生理功能日益衰老、退化,躯体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影响老年人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也成为社会各界需要提上日程的事情之一。

现代社会中, 老年人对自身心理健康关注意识并不强,研究发现,老年期常见的心理精神疾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无价值感:不能适应退休后无所事事的状态,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失去存在的价值,对自己评价过低。(2)自卑心理:由于老年人退休后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下降,很容易因为感到不受人尊敬和重视,而产生深深的失落感和自卑心理; (3)黄昏心理。由于丧偶、子女离家工作、自身年老体弱或催患疾病,从而丧失生活兴趣以及对未来失去信心,对生活前景感到悲观失望;对任何人和事怀有一种消极、否定的灰色心理。(4)不安全感。有些老年人因为对外界社会反感、有偏见.从而封闭自己,少与人交往, 同时,也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变得恐惧外面的世界。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关系着老年人晚年是否健康幸福,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对老年人的生活至关重要,因此引起人们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二、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增进身体健康的有效手段,同时作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已广为接受。随着社会进步,物质生活改善,卫生保健的发展,人类寿命逐渐延长。体育锻炼的健心作用表现在长期心理效益与短期心理效益两个方面[1]: 长期心理效益是指长期系统参加体育活动对个体的一些稳定心理特质的影响,即对减少抑郁,提高认知功能,建立心理自我观念的作用; 短期心理效益是指单次体育活动在较短时间内对个体的心理状态的不稳定的影响,即改善情绪状态、降低焦虑水平、减少应激和紧张等作用。

有研究表明[2],老年人中参加体育锻炼的随锻炼年限的增长,能有效地缓解心里情绪;不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心理焦虑和抑郁较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严重。还有研究显示[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能够很快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不会因为离退休而变得孤独和忧虑,同时增强了自信心而且价值观念更新快。

老年人有规律地参加体育锻炼和身体训练年限越长,越能有效地保持身体能力和心理健康,越能有效地延缓人体机能衰退过程。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有以下几点:

1.体育锻炼能调节老年人心态,稳定情绪。体育锻炼可以补偿情绪上的孤独感和自卑感,以提高人的生活乐趣,可以从人们日常生活的紧张、焦躁不安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达到心理上的满足感,而不同的锻炼方式对老年人的心理情绪也有着不同的影响,缓慢、舒展的体育锻炼更能有效的缓解老年人的心里焦虑和抑郁。

2.体育锻炼可增进老年人的人际关系,增加交流。老年人的普遍心理特点是害怕生活单调和生活孤独,他们需要正常的人际交往, 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扩大他们的社交圈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并且老年人在一起可以谈论许多有关老年人的话题,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起到了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老年人在这种群体的活动中感到心情舒畅,生活充实。

3.体育锻炼可预防和治疗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有研究表明[4],参与体育锻炼的健康人能预防心理疾病,对于患轻度与中度情绪心理疾病的患者,运动也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 体育锻炼既可降低正常人的抑郁,也可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能在运动中寻求最佳的心境,在各项运动中感受到快慰感,充分享受体育运动的馈赠,陶冶情操、开阔心胸、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三、适合老年人体育锻炼的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不仅有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效果,而且能避免运动中发生意外。l、老年人运动处方运动类型可以选择令人喜欢和愉快、有趣的运动项目;有氧运动或有节奏的腹式运动。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秧歌、保健操、交际舞、上下楼梯、钓鱼等运动项目。这类运动项目所需运动负荷低、获得的满意度高,能更好地整合老年人的意识和注意力,改善老年人的心境。2、运动强度对运动效果与运动安全有直接的影响,而心率是制定运动处方强度的可靠标准。老年人由于体质弱,在体力和精力方面都比中青年差,所以在运动中应严格控制运动强度尤为重要。老年人运动强度以选择本人最大心率的60%-90%为宜的体育运动,因为这个运动强度能够使其取得较大的心理效应。3、运动时间一般视强度大小而定,大于5分钟的运动都属于有效的锻炼范围。每次运动时间至少20-30分钟的运动,60-90分钟的运动也会产生理想的心理状态,但一次运动持续时间过长并不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果,老年人只有养成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获得所期望的心理效应。4、运动频率即是每日或每周运动的次数,一般每日或隔日运动一次,视运动量的大小和主体感觉而定,老年人健心运动可以选择有氧运动,采用重复的方式,每周3―5次,最好每天一次[5]。

四、结论与建议

对老年人的关爱,一方面需要培养老年人广泛的兴趣爱好,广交朋友,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和社交活动,克服孤独寂寞心态;另一方面给予老年人情感支持、精神抚慰,对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老年体育活动的开展应因地制宜,社区可以通过开展义务健康讲座,印制健康手册等,使老年人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和运动方法,达到科学锻炼的目的。

(2)政府应提高对老年人的服务意识,关注并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加大社会支持力度,在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中增加满足老年群体体育锻炼需求的内容。应大力支持老年体育团体举办各项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

(3)全社会也要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民众的尊老、爱老意识,普及有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知识。老年体育活动管理组织者应多的体育活动,在老年人自由组合的基础上组织老年体育活动,及时解决人际纠纷、创造人际氛围良好的宽松环境。

【参考文献】

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范文2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平均寿命的延长,从21世纪初开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逐渐加快,人口老龄化规模巨大,人口老龄化发展日益恶化,并逐渐呈现高龄化,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这也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的社会问题。伴随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龄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生理功能日益衰老、退化,躯体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影响老年人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也成为社会各界需要提上日程的事情之一。

现代社会中, 老年人对自身心理健康关注意识并不强,研究发现,老年期常见的心理精神疾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无价值感:不能适应退休后无所事事的状态,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失去存在的价值,对自己评价过低。(2)自卑心理:由于老年人退休后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下降,很容易因为感到不受人尊敬和重视,而产生深深的失落感和自卑心理; (3)黄昏心理。由于丧偶、子女离家工作、自身年老体弱或催患疾病,从而丧失生活兴趣以及对未来失去信心,对生活前景感到悲观失望;对任何人和事怀有一种消极、否定的灰色心理。(4)不安全感。有些老年人因为对外界社会反感、有偏见.从而封闭自己,少与人交往, 同时,也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变得恐惧外面的世界。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关系着老年人晚年是否健康幸福,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对老年人的生活至关重要,因此引起人们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二、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增进身体健康的有效手段,同时作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已广为接受。随着社会进步,物质生活改善,卫生保健的发展,人类寿命逐渐延长。体育锻炼的健心作用表现在长期心理效益与短期心理效益两个方面[1]: 长期心理效益是指长期系统参加体育活动对个体的一些稳定心理特质的影响,即对减少抑郁,提高认知功能,建立心理自我观念的作用; 短期心理效益是指单次体育活动在较短时间内对个体的心理状态的不稳定的影响,即改善情绪状态、降低焦虑水平、减少应激和紧张等作用。

有研究表明[2],老年人中参加体育锻炼的随锻炼年限的增长,能有效地缓解心里情绪;不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心理焦虑和抑郁较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严重。还有研究显示[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能够很快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不会因为离退休而变得孤独和忧虑,同时增强了自信心而且价值观念更新快。

老年人有规律地参加体育锻炼和身体训练年限越长,越能有效地保持身体能力和心理健康,越能有效地延缓人体机能衰退过程。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有以下几点:

1.体育锻炼能调节老年人心态,稳定情绪。体育锻炼可以补偿情绪上的孤独感和自卑感,以提高人的生活乐趣,可以从人们日常生活的紧张、焦躁不安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达到心理上的满足感,而不同的锻炼方式对老年人的心理情绪也有着不同的影响,缓慢、舒展的体育锻炼更能有效的缓解老年人的心里焦虑和抑郁。

2.体育锻炼可增进老年人的人际关系,增加交流。老年人的普遍心理特点是害怕生活单调和生活孤独,他们需要正常的人际交往, 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扩大他们的社交圈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并且老年人在一起可以谈论许多有关老年人的话题,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起到了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老年人在这种群体的活动中感到心情舒畅,生活充实。

3.体育锻炼可预防和治疗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有研究表明[4],参与体育锻炼的健康人能预防心理疾病,对于患轻度与中度情绪心理疾病的患者,运动也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 体育锻炼既可降低正常人的抑郁,也可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能在运动中寻求最佳的心境,在各项运动中感受到快慰感,充分享受体育运动的馈赠,陶冶情操、开阔心胸、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三、适合老年人体育锻炼的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不仅有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效果,而且能避免运动中发生意外。l、老年人运动处方运动类型可以选择令人喜欢和愉快、有趣的运动项目;有氧运动或有节奏的腹式运动。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秧歌、保健操、交际舞、上下楼梯、钓鱼等运动项目。这类运动项目所需运动负荷低、获得的满意度高,能更好地整合老年人的意识和注意力,改善老年人的心境。2、运动强度对运动效果与运动安全有直接的影响,而心率是制定运动处方强度的可靠标准。老年人由于体质弱,在体力和精力方面都比中青年差,所以在运动中应严格控制运动强度尤为重要。老年人运动强度以选择本人最大心率的60%-90%为宜的体育运动,因为这个运动强度能够使其取得较大的心理效应。3、运动时间一般视强度大小而定,大于5分钟的运动都属于有效的锻炼范围。每次运动时间至少20-30分钟的运动,60-90分钟的运动也会产生理想的心理状态,但一次运动持续时间过长并不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果,老年人只有养成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获得所期望的心理效应。4、运动频率即是每日或每周运动的次数,一般每日或隔日运动一次,视运动量的大小和主体感觉而定,老年人健心运动可以选择有氧运动,采用重复的方式,每周3―5次,最好每天一次[5]。

四、结论与建议

对老年人的关爱,一方面需要培养老年人广泛的兴趣爱好,广交朋友,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和社交活动,克服孤独寂寞心态;另一方面给予老年人情感支持、精神抚慰,对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老年体育活动的开展应因地制宜,社区可以通过开展义务健康讲座,印制健康手册等,使老年人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和运动方法,达到科学锻炼的目的。

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范文3

关 键 词:体育心理学;大学生体质健康;健康信念;体育锻炼;行为意向;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80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4-0100-06

我国目前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实施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不仅是一项体质健康测评制度,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激励和教育手段,旨在通过开展体质健康测试与评价,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但是,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的10年间,高校大学生体质相关研究主要沿着“什么因素影响体质”的研究方向进行,这种研究方向与数据来源的易得性、数据分析与结果存在一般的合理性等有联系。但从这样的研究方向并不能解释体质健康是通过何种机制和途径对健康行为改变发生作用,因而很难从本质上解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教育作用的科学依据。有研究认为:人们从健康教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并不总是能转化为健康行为。因而健康信念模型认为个体对疾病的易患性、严重性,健康行为的益处和障碍的认知,以及健康动机可影响其行为的采纳,是从个体心理、动机来解释行为改变,是加强健康教育的策略[1]。由此,本研究基于健康信念模型的理论,从健康信念影响个体健康行为采纳的研究角度,通过测量《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如何影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信念并构建体质健康信念与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及行为习惯的结构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

对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工业大学、郑州大学、深圳大学4所大学1~4年级的大学生发出调查问卷383份,获得有效问卷349份,有效率为91.1%。

1.2 测量工具

1)体质健康信念量表。

采用戴霞等[2]编制的《体质健康信念量表》。量表由24个题项组成,包含“知觉锻炼益处”、“体质评价自我效能”、“体质强弱与患病易感性”、“知觉疾病与体弱的严重”、“体质评价结果关注与体弱的严重”5个维度。量表经探索性因子分析,5个维度解释总变异量的63.37%。各分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在0.78~0.90之间,具有较好的同质性。重测的相关系数r=0.71(P

2)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和行为习惯的测量。

采用《锻炼态度量表》[3]中的行为意向及行为习惯分量表进行锻炼行为意向及行为习惯的测量。

《锻炼态度量表》是基于众多研究态度-行为因果关系结果的基础上所建立的9因素模型。行为习惯分量表和行为意向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克隆巴赫α系数均为0.85。重测信度分别为0.70和0.66。该量表目前在体育参与的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

行为意向是个体是否有参与锻炼的打算,愿意在多大程度上去参与锻炼,计划为此付出多大的努力。

行为习惯是是特定情景刺激(场地、时间、器械、同伴、指导者等)和个体锻炼参与活动之间经练习和重复而形成的稳固联系。一般来讲,就是锻炼活动成为一种需要,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方式。行为习惯主要反映了体育参与自动化高低的特征。

1.3 数据分析

对获得的数据采用spss16.0、AMO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构建并分析体质健康信念对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及行为习惯的影响效应。SEM采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进行模型参数估计。拟合度检验指标包括:(1)卡方与自由度的比值(χ2/df),该值小于5则可以接受,小于2则比较理想。(2)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该值小于0.08则可以接受,小于0.05则比较理想。(3)非范拟合指数(NNFI(TLI))、修正拟合指数(IFI)和比较拟合指数(CFI),这些拟合指数值大于0.9比较理想[4]。

2 模型建构与检验

采用优化的《体质健康信念量表》测量数据及体育行为意向与行为习惯调查数据进行建构结构方程模型。即在建构结构方程前,对《体质健康信念量表》和《锻炼态度量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的“个别项目信度评估”[5],验证性因子分析的R 2(squaredmultiple correlations)可以作为个别变量的信度指数[6]。其实质意义是使用观察变量被潜变量所解释的程度作为该题项的个别题项信度指标,当R 2大于0.5时就表明该指标题项可以接受,否则需要修订或删除。该方法被认为比α信度更为精确。根据对《体质健康信念量表》“个别项目信度评估”的验证,分别删除了“知觉锻炼益处”的X19,“体质评价自我效能”的X21,“知觉疾病与体弱的严重”的X6、X4,“体质评价结果关注”的X11、X20题项。采用R 2大于0.5的测量条目测试数据进行结构方程的构建,未达评估要求的条目不纳入结构方程模型之中,优化了量表的测量信度。

2.1 结构模型的理论依据及拟合

结构模型构建的理论依据为:(1)原有健康信念模型关于患病的易感性等认知因素,被视为同一范畴下对健康行为的预测变量,这些因素呈简单的直接影响行为关系,由此使一个复杂的问题过于简单化,研究者对健康信念模型这种解释关系提出了尖锐的质疑[7]。本研究模型的路径依据递进影响关系来设置。从健康信念理论对健康行为影响的各要素关系来看,影响行为改变的因素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往往呈现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如果个体的健康状况较弱,面对不良健康状况的评估会促使其从疾患知觉威胁的角度关注体质健康评价结果;如果个体的体质健康状况良好,或者具有锻炼的体验和锻炼效果的积累,则更多地促使其从知觉锻炼益处的角度关注体质健康评价结果。由此,体质强弱与患病易感性、知觉疾病与体弱的严重、知觉锻炼益处均会产生一个共同的指向——对体质评价结果的关注。结构方程不仅可以建立这种模型的结构关系,还可以通过路径系数反映因子之间的影响关系。(2)从行为意向及行为习惯的关系而言,个体首先产生行为意向,然后通过行为效应影响行为习惯。因而在模型的路径中,体质健康信念的5个因子首先影响行为意向,然后递进影响行为习惯。(3)根据以往的研究,自我效能是知识、态度、信念与行为发生的中介,在结构方程中将其作为中介因素来处理,即模型中设置体质健康信念4因子影响自我效能,并以自我效能为中介影响锻炼行为意向和行为习惯的路径进行估计。因而模型为部分中介效应模型(图1、表1)。

2.2 递进关系模型的修改

通过检查模型参数的显著性检验,对未达显著性的路径或不符合关系的路径进行逐条删除与检验,最终得到修改后的因素递进影响新模型(见图2)。

3 讨论

3.1 体质健康信念3因子对体质评价结果关注的影响

在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体质健康测评,将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反馈学生,促进学生对体质健康关注的过程中,我们期待学生对体质健康测试结果的重视。如果学生对体质健康测试结果不关注、不重视,体质健康测评很难对学生的体育参与或形成健康的行为方式起促进作用。

模型中的“体质强弱与患病易感性”对“体质评价结果关注”直接影响效应为0.372,“知觉锻炼益处”对“体质评价结果关注”的直接影响效应为0.420,“知觉疾病与体弱的严重”对“体质评价结果关注”的直接影响效应为0.135,显示“知觉锻炼益处”、“知觉疾病与体弱的严重”、“体质强弱与患病易感性”对“体质评价结果关注”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效应。此外,“体质强弱与患病易感性”还通过“知觉疾病与体弱的严重”路径对“体质评价结果关注”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效应(0.307×0.135=0.042)。

影响锻炼参与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生物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等均与个体的锻炼行为有关联。不同的因素对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影响效力,对影响锻炼因素的深入了解是有效进行健康干预的必要条件。健康信念模型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影响健康行为的各种因素,强调个体主观心理过程,认为个体对健康危险认知、锻炼结果预期及自我效能等因素是与行为改变的关键因素。当这些因素增强时,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增强,因而这些因素可用来预测健康行为动机及健康行为改变。

体质健康信念中的“体质强弱与患病易感性”主要反映了学生对体质健康的强弱与感知可能患病的相关联系,“知觉疾病与体弱的严重”反映了对疾病威胁的知觉和产生的心理畏惧,这两个变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从影响关系来看,如果一个人体质弱,诸如有经常感冒,腹泻,对热、冷环境适应差等身体反应时,这种身体反应可能会引起健康危险认知的增强,产生促进身体健康的动机、防止身体进一步弱化的健康信念。因而,“体质强弱与患病易感性”会影响“知觉疾病与体弱的严重”的感受并进而影响“体质评价结果关注”。

从路径参数的估计结果还发现,“知觉疾病与体弱的严重”对“体质评价结果关注”影响最小。这可能与大学生处于青春时期,身体较少有患病的直接体验有关。亦有文献研究认为:许多人参加锻炼并非是由降低疾病危险的动机引起的[8]。因而,相对于其他因子,疾病知觉严重性对体质评价结果关注的影响效应较为微弱。由此提示:(1)在大学生的健康教育中要更多地关注体质强弱的知觉而非对疾病严重的感知。(2)由于“体质评价结果关注”既受“知觉锻炼益处”的影响,也受“体质强弱与患病易感性”和“知觉疾病与体弱的严重”的影响,故提供锻炼效益、体质强弱与疾患关系等进行健康分析或健康干预,比单独提供体质评价结果的诊断更为有效。

3.2 体质健康信念4因子对体质评价自我效能的影响

自我效能的重要作用在于它处于人类的自我调节系统的中心地位,直接影响人们的思维、动机与行为。众多的研究认为,自我效能是人们从事并坚持体育锻炼的主要促进因素,自我效能高的人能制定较高的锻炼目标,即使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能很好地坚持锻炼计划[9]。

一般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依赖于4个方面的因素:(1)行为成就。个体在特定的领域中的成功经验将会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2)替代经验。替代经验主要通过社会比较过程获得。个体通过观看别人的行为表现和行为结果来判断自己可能的表现和结果。他人的成功经验往往会使个体认为自己也会成功。(3)言语劝说。包括来自重要他人的建议、劝告及自我劝说。(4)生理/心理唤醒。对任务过高的生理/心理唤醒会导致害怕、焦虑、自我怀疑、紧张感等身心状态。这些身心状态会损害个体在完成某一任务时的行为表现,进而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

在健康信念模型中,“知觉锻炼益处”对“体质评价自我效能”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效应(0.382),同时,“知觉锻炼益处”通过“体质评价结果关注”的路径对“体质评价自我效能”具有显著的间接影响作用(0.168)。因而“知觉锻炼益处”对“体质评价自我效能”的直接和间接总效应为0.550,显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知觉益处每提高1个单位,对“体质评价自我效能”变量的影响提高0.550个单位。

“体质评价结果关注”对“体质评价自我效能”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效应(0.401)。虽然“体质强弱与患病易感性”和“知觉疾病与体弱的严重”对“体质评价自我效能”无直接的影响作用,但这两个因子分别通过“体质评价结果关注”路径对“体质评价自我效能”起间接的影响效应。

早期关于健康信念理论模型的研究认为:HBM包括了太多的变量使其难以发现哪个变量在行为预测中起主要作用[10],无法针对影响的变量采取干预策略。但随着结构方程分析方法的出现,通过路径及影响效应分析,将从行为机制上较好地解释体质健康信念各因子的结构关系及对健康行为的影响作用,并根据模型的实证结果进行科学的锻炼干预。本研究的结果提示:行为决定因素的自我效能首先受“知觉锻炼益处”影响最大,次之为“体质评价结果关注”。因此,在健康促进教育中,以体质健康测评为客观线索,以个体的体质健康评价结果为反馈,在激励个体采取自我健康行为过程中,通过教育措施强化对“锻炼益处”的预期,强化学生对体质健康评价结果的关注,对促进学生的自我效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3.3 体质健康信念各因子对锻炼行为意向和行为习惯的综合影响

模型揭示了体质评价健康信念各因素的共同作用,这些因素以“体质评价自我效能”为中介,对“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和“体育锻炼行为习惯”起累积影响作用的结构模型。反映体质健康信念5个因素不是以线形的同步或并行方式,对“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和“体育锻炼行为习惯”产生影响,而是以效应累积递进方式影响行为意向及行为习惯。

在最终模型中,“体质评价自我效能”成为“体育锻炼行为意向”的唯一前因因子,处于对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影响的终端环节。“体质评价自我效能”在体质健康信念各因子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下,对体育行为意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0.692),并对行为习惯具有显著的间接效应(0.692×1.10=0.761)。由此显示:体质健康信念各因子通过“体质评价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实现对体育行为意向及行为习惯的递进影响作用。

班杜拉的研究认为自我效能是一个成功地保持锻炼行为的强化因素,积极的自我效能对于促进成功的锻炼行为的变化及提高行为的坚持性起决定作用,自我效能比过去的行为能更好地预测未来的行为[11]。很多研究结果显示,有规律的参与身体锻炼往往会有更高的身体自我效能[12]。另外的一些学者报道了成功应用自我效能策略促进运动锻炼行为的改变[13]。当健康行为变化难以取得时,自我效能被认为是对健康行为干预特别重要的因素,当个体了解困难、有决心并有能力克服之,才算真正找到行为改变的道路[14]。所以,行为转变需要从行为产生的决定性因素进行干预,以促进大学生锻炼行为的改变。

3.4 行为的影响因素与最终决定因素的作用关系

通过调查获取数据及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可以从总效应上预测体质健康信念对体育行为意向及行为习惯的影响。但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往往并不是预测功能,而是各种因素的作用机制与重要程度,特别是通过路径分析对众多因素中每个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重要程度的分析,可以使我们能从复杂的因素关系中,从本质上理解影响行为产生的原理,从而在实践干预中有效地制定方案与对策。

当同时存在多个影响行为改变的因素时,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也往往是复杂的相互制约关系。通过建构体质健康信念与行为意向、行为习惯的关系,通过结构方程统计分析具有的估计优势,即对体质健康信念5个因素对行为意向与行为习惯的影响进行同时评估,为分析复杂因素对行为的综合效应提供了先进的方法基础。从最终模型的结构来分析,体质健康信念的5个因素对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和行为习惯并不是以同步方式或并行方式产生影响,而是以一种累积的综合效应递进方式影响行为意向及行为习惯。从递进的结构及路径的参数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模型中的“体质强弱与患病易感性”和“对疾病知觉的严重性”是行为的影响因素,而对行为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知觉锻炼益处”、“体质评价结果关注”及“体质评价自我效能”。换言之,当我们同时估量若干重要因素对行为的影响时,一些因素的作用被其他因素所覆盖,而真正起决定的因素可能仅为重要的2~3种。这为行为改变的核心因素干预提供了依据。

4 结论

1)在本研究的模型中,“体质强弱与患病易感性”比“知觉疾病与体弱的严重”,对“体质评价结果关注”的影响效应更大。在大学生的健康教育中要更多地关注体质强弱的感知而非对疾病严重的感知,以提高个体对体质评价结果的关注度。

2)“知觉锻炼益处”通过直接路径对“体质评价自我效能”起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并通过影响“体质评价结果关注路径”对“体质评价自我效能”起间接的影响效应。“知觉锻炼益处”是影响自我效能最重要的因素。

3)“体质评价自我效能”处于影响体育锻炼行为意向的终端环节,对体育行为意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并对行为习惯具有显著的间接影响效应。

4)体质健康信念的各因素并非以线形关系影响健康行为,而是以效应累积的递进方式影响行为意向及行为习惯。

5)本研究模型的理论与调查数据拟合较好,模型中体质健康信念变量对体育锻炼行为意向的层次关系和递进关系结构合理,模型具有较好解释力。

参考文献:

[1] 陈玉平,刘雪琴,蔡德鸿. 骨质疏松症健康信念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测定[J]. 中国临床康复,2005,9(3):196.

[2] 戴霞,尹宏满,朱琳. 大学生体质健康信念量表的编制及应用前景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2):72-74.

[3] 张力为. 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4] 易丹辉. 结构方程模型方法与应用[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86-196.

[5] 方敏. 结构方程模型下的信度检验[J]. 中国卫生统计,2009,26(5):524-526.

[6] 黄芳铭. 结构方程模式理论与应用[M]. 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160-161,266-281.

[7] Prentice-Dunn S,Rogers R W. 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 and preventive health:beyond the health belief model[J].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1986,1(3):153-161.

[8] 张力为,毛志雄. 运动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46-348.

[9] Bandura Albert.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social cognitive theory[M]. 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Hall,1986:99-102.

[10] 熊明生. 锻炼健康信念模型及其研究评述[J]. 湖北体育科技,2004,23(3):324.

[11] Bandura A,Adams N E,Hardy A B,et al. Tests of the generality of self-efficacy theory[J].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1980,4:39-66.

[12] McAuley E,Jacobson L. Self-efficacy and exercise participation in sedentaryfemales[J].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1991,5(3):185-191.

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范文4

        一、中学生体育兴趣对体育教学的作用

        1、中学生的体育兴趣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成效。教育实践证明,使学生感到有学习的需要,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只有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才能充分发挥体育训练的整体作用,实现体育教学的综合效应。

        2、中学生体育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当前,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不足,主要原因是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够,或是由于基础较差对体育锻炼缺乏信心。因此,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学生对待体育的兴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中学生体育教学应紧密围绕学生兴趣开展,体育兴趣是体育教学展开的核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体育锻炼需长久坚持,只靠区区几个课时无法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体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因此,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养成健康的生活锻炼习惯。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要求学生达到无限的时间所能达到的成果是不可能的,但使学生获得使之不断锻炼的内在动力(即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和兴趣)是可能的。要达到如此的效果,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自身的优势,转化限制条件为有利条件,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切实围绕学生兴趣将体育教学推向新的局面。

        二、评价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四个标准

        1、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身心健康发展。学生的体育成绩是体现身体素质好坏最直接的指标,我们所普及的体育教学,其根本目的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达到体育健儿或运动员的标准,而是通过体育训练,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在锻炼和竞技的过程中感悟体育本身所带来的精神意志品质,从而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因此,单凭体育成绩的好坏来判断学生对待体育教学的热衷程度,即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兴趣是片面的。

我们在评价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兴趣时,应该注重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认识,并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提高对待体育训练的兴趣。通过积极、适当的参与并取得综合的成长效益,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以加强和锻炼,学习效率明显提高,精神状态日趋好转,各科成绩协调提高。使学生在感受通过体育锻炼带来的综合效益的同时,更进一步地加深对体育锻炼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加深体育锻炼的认识,这是检验学生体育兴趣科学提高的自身素质标准。

       2、学生们更为广泛的参与和组织体育活动。体育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人们的广泛参与,我们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遵循这一重要的原则。应该说体育活动以它独特的魅力,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大多数学生都愿意参加积极健康的体育活动,并适当地坚持体育锻炼,以此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加强心理素质。但也有个别学生,因为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对待体育活动与体育锻炼有恐惧、厌烦和逃避的现象。如何想方设法,采取有效的措施,使这部分学生渐渐扫除心理的障碍,在体育锻炼中逐渐树立自信和兴趣,是我们体育教学的关键,也是考察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的重点。此外,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十分重要,就是说离开教师的硬性规定要求,学生们能否自发组织和开展广泛、健康、安全、合理的体育锻炼与活动,这是衡量学生体育兴趣是否广泛与积极的参与标准。

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范文5

一、高中学生体育兴趣对体育教学的作用

1、中学生的体育兴趣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成效。教育实践证明,使学生感到有学习的需要,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只有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才能充分发挥体育训练的整体作用,实现体育教学的综合效应。

2、高中学生体育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当前,高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不足,主要原因是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够,或是由于基础较差对体育锻炼缺乏信心。因此,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学生对待体育的兴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高中学生体育教学应紧密围绕学生兴趣开展,体育兴趣是体育教学展开的核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体育锻炼需长久坚持,只靠区区几个课时无法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体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因此,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养成健康的生活锻炼习惯。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要求学生达到无限的时间所能达到的成果是不可能的,但使学生获得使之不断锻炼的内在动力(即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和兴趣)是可能的。要达到如此的效果,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自身的优势,转化限制条件为有利条件,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切实围绕学生兴趣将体育教学推向新的局面。

二、评价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四个标准

1、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身心健康发展。学生的体育成绩是体现身体素质好坏最直接的指标,我们所普及的体育教学,其根本目的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达到体育健儿或运动员的标准,而是通过体育训练,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在锻炼和竞技的过程中感悟体育本身所带来的精神意志品质,从而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因此,单凭体育成绩的好坏来判断学生对待体育教学的热衷程度,即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兴趣是片面的。我们在评价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兴趣时,应该注重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认识,并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提高对待体育训练的兴趣。通过积极、适当的参与并取得综合的成长效益,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以加强和锻炼,学习效率明显提高,精神状态日趋好转,各科成绩协调提高。使学生在感受通过体育锻炼带来的综合效益的同时,更进一步地加深对体育锻炼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加深体育锻炼的认识,这是检验学生体育兴趣科学提高的自身素质标准。

2、学生们更为广泛的参与和组织体育活动。体育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人们的广泛参与,我们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遵循这一重要的原则。应该说体育活动以它独特的魅力,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大多数学生都愿意参加积极健康的体育活动,并适当地坚持体育锻炼,以此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加强心理素质。但也有个别学生,因为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对待体育活动与体育锻炼有恐惧、厌烦和逃避的现象。如何想方设法,采取有效的措施,使这部分学生渐渐扫除心理的障碍,在体育锻炼中逐渐树立自信和兴趣,是我们体育教学的关键,也是考察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的重点。此外,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十分重要,就是说离开教师的硬性规定要求,学生们能否自发组织和开展广泛、健康、安全、合理的体育锻炼与活动,这是衡量学生体育兴趣是否广泛与积极的参与标准。

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范文6

1科学体育锻炼与体育教学的情绪效益 情绪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并可以影响和调节认识过程,情绪情感体验可以构成恒常心理背景或心理状态,对信息加工起组织和协调的作用,它帮助人选择信息和环境相适应,并驾驶行为去改变环境。人们经常会感到,在心情良好、情绪适应的状态下工作,往往会表现出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并富于创造性,而心境低沉或情绪体验淡漠的状态下,则思想阻塞、操作迟缓、更无创造性可言。通过对情绪情感的生理机制分析,各种情感体验总是伴随着由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的内脏器官的变化,良好的情绪体验,可对大脑皮质、内分泌系统和人脏器官的机能状态起到积极的影响。反之则有损于这些器官系统正常机能的发挥。可见在人们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情绪效益的提高是人们获得健康的心理与身体的必要条件。人们如何获得更多的情绪效益?笔者认为科学的体育锻炼是人们获得更多情绪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第一与心情状态的改善有关;第二可缓解焦虑与紧张情绪;第三与心理自我良好感成正相关;第四长期身体锻炼对焦虑、抑郁的治疗具有长期稳定的缓解作用。 体育教学是人们掌握科学健身方法的必要途径,因此它除了具有科学锻炼的情绪效益外,还具有使学生对体育产生主观需要的情绪效益,调动学生兴奋、自信和自尊的情绪体验。如果上述体育教学的情绪效益能达到最佳状态、相信在体育教学中,就不会再出现学生厌学的现象,从而实现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同步发展的教学目标。 2能产生最佳情绪效益的体育教学特征 并非任何形式的体育教学活动都能产生相同的情绪效益,只有体育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与适当的个体心理效益相联系、符合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和主观需要,才有可能使体育教学产生最佳的情绪效益。 2.1提高情绪效益所需的身体活动 2.1.1愉快和有趣的活动参与者从活动项目中获得乐趣,并感到愉快,是产生情绪效益的前提。假如一个锻炼者为了寻求心境的改善,却没有通过锻炼获得,却奇迹般地增加了积极的情绪,改善了心境,这是很难想象的,产生最佳情绪效益的身体活动,首先必须是令参与者愉快和感兴趣的活动。 2.1.2回避人际竞争的运动活动回避人际竞争的锻炼方式之所以能加强身体活动的心理效益,理由有许多。其中之一是非比赛性的身体活动能使参与者回避因失败而产生的消极心理,对于许多个体来说,失败减少了许多有益的情绪体验。如兴趣、自认效能、自豪感、成就感、胜任感及控制感等。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活动所产生的情绪效益与锻炼者的个体心理特征是密切相关的。 2.1.3中等强度负荷的运动虽然关于锻炼的强度问题至今仍有争议,但有关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锻炼与心理健康联系最为密切,中等强度比高强度的锻炼对增强心境更有效。 2.2体育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对学生获得情绪效益强弱的影响 目前,在体育教学中多数体育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安排和运用过程,只注意怎样使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技术、技能。似乎这样就很好地完成了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忽略了体育教学的情绪效益。教学内容大多不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而制订、安排的,具有较强的统一性,在班级授课中,多采用自然分班法,不考虑学生的各项爱好的倾向性,也不考虑学生的各种不同体质和运动素质的倾向性.采用同样的教材,统一的教学方法、手段,进行几乎是绝对性的评价,如此这般所进行的体育教学,其结果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学生对体育的厌学”现象。在这种体育教学系统中,体育教学的情绪效益几乎为零,即学生不可能在这种教学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体育的健心功能也会在这样的教学系统中而丧失。因此我们认为,体育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是直接影响学生获得情绪效益,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环节。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有必要加强对体育教学的情绪效益的研究,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培养,明确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目标中的位置,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又一发展趋势。 2.3具有高效情绪效益的体育教学的主要特征 根据上述提高情绪效益所需的身体活动的情况,以及体育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对情绪效益的影响的讨论与分析,笔者认为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从内容的安排到具体的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都应当以使学生能获得最大的情绪效益为主要依据,使体育教学具有如下的主要特征: 2.3.1体育教学应因人制宜,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学生对于愉快和乐趣的追求将产生巨大的个体差异,为了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体育教学中获得乐趣,并感到愉快,体育教学中的分班教学应根据学生对不同运动项目的兴趣,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分班分课。另外由于学生的体质状况和个性特点也存在较大差异,如同年龄的不同学生体质状况强弱差异很大,性格特征亦有巨大差异,有的学生害怕竞争性的运动项目,有的学生喜爱竞争性项目,从提高学生的情绪效益的目的出发,教学分班中还应考虑学生体质和个性差异等因素,因为体质强壮的学生同体质弱的学生同班上课,对于弱者来说必将会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他们的情绪效益将从何谈起呢?在教学内容上,同样应根据学生个体的具体特征来安排,提高个性、减少共性。 体育教学过程中,如能充分考虑到上述因素进行分班,制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活动,必将大大提高体育教学的情绪效益,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获得情绪效益的机会将是均等的,但获得情绪效益的多少仍具有显著性的个性差异。 2.3.2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强度的合理安排,课中强度以中等强度为宜。根据中等强度更有利于增强身体活动的情绪效益的研究结果分析,在体育教学负荷强度的安排上,宜采用中等负荷,这种负荷属有氧运动,对人体的体质健康是有益的,同时又具有提高体育教学的情绪效益的功能。#p#分页标题#e# 2.3.3体育教学过程中,采用不断变化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方法要常保新颖,手段要不断创新,在运用过程中,应适合不同特点学生的心理需求,不断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知欲,使他们在渴望尝试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方法、手段的动用应注意利于学生对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使他们不断有成就感的体验,这是提高体育教学情绪效益的又一非常重要的方面。 3小结 当前对于体育教学的情绪效益的研究还不够深人,本文对于体育教学的情绪效益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希望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心理健康以更多的关注。建议在今后的体育教学改革中,应将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开展对各种运动项目的健心功能—情绪效益的研究,丰富教学内容,不断创造既有利于健身又有利于健心的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并能及时加以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