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信息技术专业范例6篇

生物信息技术专业

生物信息技术专业范文1

关键词:生物专业 信息技术 创新精神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6-0030-02

创新是创造、革新的过程,是以现有的思维模式大胆提出科学假设,利用现有的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或发明创造,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能力的高低,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和一个民族的兴衰,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是生物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

培养生物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营造创新氛围、搭建创新平台、建立和优化创新评价机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和个体差别,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对生物专业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涉及高等教育的部分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生物专业的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1 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

当前,世界范围内科学教育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机,各个国家都将科学教育放在增强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位置,在这个背景下,21世纪初我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

生物专业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一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为了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几个尖子,改革是围绕学生的切实需要以及现实生活中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二是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包括创造力、创造精神、创新意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是否得到发挥,从国家资源上来讲,是可持续发展中脑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将成为综合国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生物专业教育的改革,要求生物学教师要转变自己的人才观,树立民主观念,关心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加强德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要求我们关注教育改革和发展,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所以,学校创新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营造创新环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 转变教学观念,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实践环境

创新思维需要良好的创新实践环境。因此在制定生物专业培养方案时,需要注重加大实践教学学时的比例,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观念,整合优化实验内容,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比重,减少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把创新精神培养纳入实验教学中,构建新的实验体系,把学生的创新能力考核纳入实践成绩评定中,从实质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进行创新的动力;实行实验室开放式管理,实施弹性实验教学,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有利条件;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进行有目的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在生产实践中去验证理论知识,强化实践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改变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应用信息技术,大胆地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走进互联网,了解世界,扩大视野:把探究引入课堂,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加强对研究性课题的研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创建各种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和参与精神培养的课堂及课外教学模式。例如,教学中可灵活采用:启发鼓励式教学、谈话式教学、探究式教学、问题情境式教学、过程探索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合作教学、研究性学习、STS教育、多媒体及网络教学等教学方法及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中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不仅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而且还能实现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虚与实之间的转换,并具有信息量大,传递方便等特点。在信息化教育的今天,多媒体的应用在生物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进化等方面知识的学科。多媒体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1 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主动性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首要特征。主动性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前提,人们在开展创新思维的时候,必须首先具有一种强烈的内部动力。有了这种内部的推动力,才会有刻苦的学习,才会有思想的解放、思维的活跃、潜能的发挥,进而才会有创新思维的萌芽与培育。“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说学生要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网络中的资源丰富多彩,各种信息以多媒体化——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呈现,形象逼真、生动新颖,从而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多样化、接近实际的学习情境。网络带来的强烈外部刺激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学生,使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迅速转化为一种求知欲望,转化成一种进入创造学习的主动性。利用网上的教学信息资源,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多媒体、超文本、交互等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能够创设愉快的、数字化的学习情境。

3.2 增强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扩散性

扩散性是创新思维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扩散性又称发散性,是一种充分发挥想象力,突破原有知识圈,在多方推测、假设和构想中,寻求新设想的思维方法。对问题的解答或者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采取多种方法来思考,并在运用法则、定理、规律的同时举一反三,并且能不循常规,寻求变异,勇于创新。互联网的最大特点是其资源极其丰富,在互联网上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各式各样、方方面面的信息,从而使学生视野不再局限于书本内容,这样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广阔空间。心理学家认为: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回答问题是第二步。这样问题—回答—问题—回答就形成一系列的对话,形成不断向前推进的思维流程,进而迸发创新性思维。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找到解决问题最为简捷的方法。

3.3 有效重构,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灵活性是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思维的灵活性,表现在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能从实际出发随机应变;能根据问题的具体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能根据不同的问题准确定位、优选解决方法。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具有可组合性、可选择、可扩充性等显著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把已学的知识和新的知识、过去的经验和新的经验、旧的概念和新的概念重新加以组织、重构,转化为新的知识、经验和概念。使得学生在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将能活学活用所学的知识。

生物信息技术专业范文2

【关键词】物流管理 信息化环境 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B-0038-02

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物流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目前,我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中职学校非常多。长期以来,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面向企业一线操作、管理的物流专业人才。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因此在整个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实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一份对我国中职学校物流人才培养状况的调研报告中显示,有九成以上的学校希望能够得到物流专业的实训设备。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上升,我国中职学校中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受到信息化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信息技术被较为广泛而深入地应用到教学当中。但即便如此,我国中职学校目前所培养出的物流专业人才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面对信息化环境,我国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应如何应对?

一、信息化教学内涵及物流人才需求发展趋势

(一)信息化教学内涵

信息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构建一个吸收信息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当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学生能更好地获取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主要发挥的作用是引导和提示,与我国现在所推行的素质教育的要求相一致。目前,信息化教学主要有三种类别,分别为:虚拟实验、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教学虚拟训练。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当中,充分使用信息化教学,可以有利推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更快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物流人才需求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大。但是我国国土辽阔,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层次、地理状况不同,造成不同地区不同市场不同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是各有各的特点。从整体来看,目前我国市场上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分别为:技能操作型物流人才、战略型物流管理人才以及管理运营型物流人才。其中对技能操作型物流人才的需求量最大。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物流人才需求发展趋势逐渐向实际操作能力强、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物流专业人才发展。根据这一需求可以知道实训教学在我国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地位。

二、信息化环境下物流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环境下,物流实训教师无法适应新型实训教学要求

有效地构建培养物流人才的实训平台对中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来说,是目前最好的选择,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还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分别为:教师无法适应新型的实训教学模式和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的高要求教学。其中存在教师无法适应新型的训教学模式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都是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在那段时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为主导作用,而不是引导作用,与新教学模式完全不同。新型实训教学模式的开展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才能上好新型实训课。如果教师不具有完善的信息技术能力,那么就无法驾驭新型实训教学模式。因此这一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来说反而成了一项挑战,一道阻碍实训教学的障碍。与此同时,信息化环境下实训教学设备已经跟传统的教学设备不同,它更多的是在依靠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的数字设备和软件,这要求教师要进行知识更新,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并娴熟地运用信息技术和教学设备。目前不少教师还无法适应新型实训教学要求。

(二)中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不足

与中职学校大部分专业相同,物流管理专业也是综合类专业中的一种,这也就说明物流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从调查情况来看,该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所面向的工作岗位较多,且不同的物流岗位对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要想满足我国物流专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要结合社会、企业的需求进行教学,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训活动,培养学生不同的专业技能,为此对实训要求也更高。我们知道,实训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相关专业工作项目中的真实案例,尽可能地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结合实践的一种教学方式,实训教学所强调的是参与式学习。有效的实训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相关专业技能,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工作方法,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满足企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帮助学生就业。但目前中职学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采用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基本上照搬书本上的知识来进行讲解,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没有将实训案例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实训教学明显不足。因此无法满足学生与社会的需求,无法体现出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大多数中职学校仅在第三年才安排学生实训或实习,在前两年,学校基本不安排学生进行实训和实习,加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少,学生根本得不到有效的技术训练。

三、信息化环境下物流实训教学的对策

(一)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针对教师无法适应新型的实训教学模式这一问题,在物流人才培养平台构建的过程中,学校应该加强对学校教师在信息技术能力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相关能力,此外,教师也应该不断进行自主学习和提高,加强自身信息技术的能力。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才市场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需求的条件越来越高,因此必须提高学生的能力,来满足社会的需要。但要想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专业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及时采取相关措施,适应信息化教学要求。例如,学校可以安排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参加校外培训,或者聘请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专业人员来到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或者安排本校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来对物流老师进行培训,使物流教师掌握信息管理技术。比如说,物流当中的仓储环节,就是将每一件物品打包之后运输到仓库中存储。在这个过程中,其所包含的物品非常多,而且这些物品的种类又是多种多样。面对如此大数量的物品,如果没有进行科学的分类和存放,那么就无法对整个仓储数量和种类进行有效管理。以前用的是人工管理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员,且工作量大。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系统管理平台,在每一件物品入库之前,都已经将它的信息输入到系统当中,并在传送过程对它进行全程跟踪,这样就能很好地管理每一件物品。通过这样的例子,使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也知道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由此促进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交流会,增进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相弥补对方的不足,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加强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

在信息化环境下,提高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目前中职学校物流人才培养的主要教学目标。而要想有效地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就需要构建培养物流人才的实训平台,这是非常重要的。物流人才培养实训平台主要是有三部分组成,其分别为:技术层、内容层和展现层。

技术层所指的是物流专业教学平台的技术支撑,它是支撑整个物流人才培养实训平台的重要力量,实训教学平台通常以云平台的形式展现。内容层所指的是整个物流人才培养平台中的物流教学资源建设,这些教学资源可以是物流教学的材料、师资、场所以及教具,等等。利用内容层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培养,帮助学生达到相关工作岗位的要求。展现层所指的是物流人才培养平台当中的物流实操实训室和物流仿真实训室。这部分是整个实训平台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整个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中物流实操实训室把整个物流过程进行模拟再现,包括仓储、运输、物流信息技术和相关设备,等等。学生在物流实操实训室中,能够得到亲身体验和训练,并在训练的过程中对在内容层中所获得的理论知识进行进一步验证。物流实操实训室设立的主要原因是:物流专业人才在工作的过程中一般是不允许出现犯错的,如果没有物流实操实训室或者是类似实训室,让学生在工作之前有机会进行亲身操作,那么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就可能会犯错,造成损失,并负担相关的经济责任。为此,学生可以利用物流实操实训室进行模拟训练,检验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并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而物流仿真实训室所指的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验室,与物流实操实训室不同的是,物流仿真实训室的设立是为了让学生完成各个物流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通常情况下,物流仿真实训室是由物流成本管理系统、生产物流系统、国际物流系统、仓储管理系统等组成,学生可以利用物流仿真实训室来模拟物流供应链的完整流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安排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利用实训平台开展实践活动,训练学生掌握相关物流专业技能,切实地掌握物流理论知识,并把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具体的实训活动当中。把实训教W当作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加强实训教学的工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物流专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能力,为就业和创业做好准备。

生物信息技术专业范文3

摘要:针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了高职院校开设物联网技术专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根据物联网技术的特点,探讨了高职院校物联网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问题,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高职院校物联网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构建。

关键词 :高职院校;物联网技术;专业建设;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周亮,男,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处理与控制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开发技术;张克功,男,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处理与控制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处理技术;党燕,女,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处理与控制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感器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6-0036-04

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络、移动通信网络等信息传输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和传统的互联网络相比较,物联网是基于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泛在网络。

一、物联网技术发展现状及前景

近年来,美日等发达国家和经济体先后提出了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等概念,带动了物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目前,物联网产业资金投入量大,参与建设的大型高科技企业多,预计在2015年前后,物联网产业将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一定的技术动力。美国、欧盟等已投入巨资,研究探索物联网技术,我国也在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据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与人—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因此,物联网产业被称为下一个万亿级的技术产业,是未来推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生产力。[1]

二、高职院校开设物联网技术专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自2009年我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物联网技术和产业以来,物联网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工信部预测,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到2015年将超过5 000亿元,2020年时将启动万亿元级别的市场规模。[2]在以往几年多所知名高校相继成立物联网技术专业的基础上,2011年,全国又有一些高校和企业加入了物联网教育和研究行列。基于以上几点,在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高职院校建设物联网技术专业势在必行,并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

物联网技术自1999年提出以来,经过十多年的经验积累和技术研究,已进入蓬勃发展时期,物联网产业相关领域的人才相对匮乏,就业缺口大,各层次的物联网技术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物联网产业的大量人才需求,能够很好地解决目前高职院校招生难就业难的问题。学生就业将更多地走向沿海发达城市,在物流、安防、交通、汽车等多个行业充分发挥技能,施展才华。[3,4]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响应国家产业转型优化升级战略,结合现有专业技术优势资源,将物联网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专业方向进行规划和建设,为国家培养适应形势需求的人才,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就业机会,为学院科研工作提供更好的实验条件。

三、高职院校物联网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构建

(一)物联网行业从业技能分析

物联网技术是计算机、电子、网络、通信及软件工程等多个技术相融合的综合应用技术。从物联网产业链的角度分析,物联网产业可以分为感知控制、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三个环节。感知控制环节通过感知设备获取物体的状态信息,这个环节需要从业人员具备电工电子技术以及嵌入式设备设计和调试的能力;当信息被感知后,通过数据传输环节将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环节,这个环节通过通信网络传输数据,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计算机网络和数据通信等技术;数据处理环节主要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应用,需要从业人员具备系统设计、系统应用和系统管理的能力。

综上所述,可将物联网技术分为3个层次,分别是感知层、通信层、应用层。感知层技术主要涉及感知终端的设计和应用技术;通信层主要涉及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应用层主要涉及物联网应用系统软件开发及维护技术,物联网行业从业人员所需技术如表1所示。

(二)培养目标

根据对物联网行业从业技能的分析,物联网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掌握物联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具备基于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标识、获取、传输、处理、识别和控制的能力,能够进行物联网系统集成、物联网相关产品的开发和应用、物联网工程实践,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

(三)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物联网行业从业人员所需技术分析,核心课程的设置可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感知层课程、通信层课程和应用层课程。

感知层课程主要涉及感知终端的设计和应用技术,包括各种传感器的设计、调试和应用技术,以及芯片设计和应用技术,如射频标签和嵌入式芯片开发、调试技术等。要求学生通过该层次课程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数字和模拟电子技术、嵌入式开发技术等内容。通信层课程主要涉及数据传输环节的相关技术,要求学生通过该层次课程的学习,掌握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的相关技术,具备通讯系统的运行维护与管理能力,以及通信设备的安装、调试和故障排除能力。应用层课程主要涉及物联网运行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技术,要求学生通过该层次课程的学习,具备物联网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维护能力。

为了能够较好地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如表2所示。

(四)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各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四、物联网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物联网作为国家倡导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当前,物联网技术专业已成为就业前景十分广阔的热门专业,有较多的知名企业参与物联网的建设和运营。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现代物流、环境保护、精细农牧业、智能消防、工业监测、政府工作等多个领域。通过物联网技术专业的培养,学生能够了解与物联网产业有关的法规与发展动态;具有设计、构建、调试、维护物联网系统的能力;具有对物联网信息系统进行管理的能力。物联网技术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就业于参与物联网相关产业的企业,从事物联网系统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等工作。

综上所述,物联网产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将成为我国及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随着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物联网行业需要大量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物联网技术专业毕业生所从事行业具有广泛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这无疑为高职院校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张南.中国移动:物联网是“万亿级”产业[J].通信世界,2009(36):I0007.

[2]石军.“感知中国”促进中国物联网加速发展[J].通信管理与技术,2009(5):1-3.

[3]徐益清.专业建设新途:“三段阶梯式”和“两个一

半”——以江苏省惠山中专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为例[J].江苏教育,2014(16):53-54.

生物信息技术专业范文4

院校多对信息和政治有要求

信息技术科目的会考成绩是大多数专业都要求具备的。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会统招专业分为艺术、理科和文科三类,均要求有信息技术科目的会考成绩。其中,艺术类专业要求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理科专业要求物理和信息技术,文科专业要求历史和信息技术。该校招办主任许晓陆认为,由于现代生活、学习以及今后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方面的相关知识,因此,该校专业都要求考生具备信息技术科目的会考成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政治科目会考成绩在高会统招中受到了院校的普遍重视。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法律文秘、会计电算化、安全技术管理等专业均要求考生会考政治科目成绩合格才能报考,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金融保险、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专业也对政治科目成绩提出要求。该校招生就业处处长赵永良表示,在金融、会计这样的热门专业招生中,提出政治科目会考成绩要求,对中学生的学习和中学教学都有良好的引导作用。

多要求2科会考成绩

据了解,多数学校高会统招专业对2科会考成绩提出要求,物理和信息技术是多数理科专业要求的科目,政治和信息技术在文科专业中要求较多,如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都要求考生物理和信息技术成绩合格,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的多数法律类专业要求考生的政治和信息技术会考成绩合格。

记者从部分高职院校了解到,多数学校要求考生会考相关科目的最低成绩等级为合格,但也有少数考生报考热门的学校要求达到B级,这类学校多为本科院校。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韩经介绍,该校高职所有高会统招专业要求会考成绩达到B级。另据了解,北京交通大学等学校的高会统招专业也要求会考成绩达到B级。

生物信息技术专业范文5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47-02

项目化教学法,作为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主要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一般情况下,一个教学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比较完整的作业、案例分析或作品。而物流信息技术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课,涉及的内容多、知识点比较分散,而且知识层次并不深,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利用项目化教学法对物流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授课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但是,若要使项目化教学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设计一份好的课程标准则是必备条件。

一、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重要性与意义

(一)是指导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个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具有规范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学习、评价学生考核成绩等功能,因此课程标准具有纲领性文件的作用。它既是整个课程各个方面的一个综合体现,也是落实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要求的理论前提。

(二)为物流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内容,因此为物流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提供了基础,也是项目化教学的前提。课程标准既可以指导教师教学,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同时,课程标准既为教师教学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又为学生学习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是教与学的主要指导依据。它对课程定位、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计、学生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是规范课程教学以及教师组织教学的基础。当然,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也是课程设计的具体表现形式,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三)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对接职业岗位技能标准提供了良好平台。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迫切需要统一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设计必须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要求相符合,课程标准的设计可以充分借鉴各行业各职业的技能标准。不同的职业岗位(工种)都有相应的初级、中级、高级与技师等不同级别的培训、考核与鉴定相对应。因此,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对接职业岗位技能标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四)为教学管理提供了必要的依据。课程标准是进行教材编写、课程设计、备课、制作教案的重要的依据。高职教育教材需要有行业企业参与编写并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因此编写课程教材时就需要有一个相对较统一的课程标准,依据课程标准中教学定位、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教学内容设计、考核要求和实施建议等编写教材。从这方面来说,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也为教学管理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具体设计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的基本信息一般包括:课程代码,学时学分,适用专业,课程所在教研室,课程标准制订人、审核人、批准人及制订日期等内容。

(二)课程性质。物流信息技术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也是助理物流师考试的必修模块之一。该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物流管理过程中的信息管理能力,如WMS、TMS、条码自动识别技术、RFID技术、GPS和CIS货物跟踪定位技术、EDI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物流信息技术既是物流管理的专业必修课,也是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物流信息技术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分水岭,是提高学生以后职业发展潜力的重要课程。本课程的前导课是物流基础,后继课程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ERP及应用、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等。

(三)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包括:一是了解条码的编码基本知识与编码原则,熟悉二维码的用途及在物流中的应用,掌握条码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二是了解RFID的相关知识,熟悉RFID的工作原理,掌握RFID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三是了解EDI工作原理,熟悉EDI数据交换工作流程;四是了解GPS与GIS的基本原理,熟悉GPS与GIS的在物流中的应用领域,掌握GPS与GIS在物流跟踪中的地位及作用;五是了解物联网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熟悉物联网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能力目标包括:一是能够熟练利用条码技术进行物流环节的数据采集;二是能够熟练对EAN标准条码进行识别和判断;三是能够将RFID技术应用于物流各个环节;四是能够熟练使用WMS系统进行出入库操作;五是能够熟练掌握CPS技术对货物进行在途追踪;六是能够在物流环节中熟练应用CIS技术;七是会利用常见物流信息技术提高物流效率。素质目标为: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在物流管理中应用物流信息技术的好处,增强利用物流信息提高物流效率的意识;使学生树立现代物流观念,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

(四)课程设计思路。具体如下:

1 课程开设的思路。物流信息技术相关岗位是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大部分学生就业后从事的主要工作岗位。可以说从事物流管理工作是离不开物流信息技术的,学好物流信息技术是学生毕业后提升职业岗位最重要的资本之一。每一项物流活动都会产生大量的物流信息,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则可以通过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信息进行挖掘和分析,并能够通过这些信息的反馈,对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协调与控制。物流信息不但在物流管理活动中充当桥梁和纽带作用,而且可以对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以达到系统整体最优化的目标。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功能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物流信息管理,尤其是能够熟练应用物流信息技术,提高物流的作业效率。因此该课程在物流管理专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应当作为专业课程和必修课程。

在物流行业,各种物流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对企业的物流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熟练使用各种物流设备,成为现代物流人才的必备技能。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选取应以社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为依据,广泛了解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从分析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入手,按照在职业岗位上完成完整工作过程所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设计本课程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 课程内容设计思路。思路如下: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物流企业、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等各类企业的物流职业工作岗位;确定前导后续课程的关系;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尤其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编写的《物流师(物流信息管理)国家题库技能实训指导手册》,根据岗位职业发展及个人发展需求,选取最新的技术作为课程教学内容,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课程需要,强调实际工作所需能力的培养,确保养成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课程以学习项目来组织教学内容。在学习领域课程设计中,学习项目教学设计是一个关键环节。

3 学习情境设计思路。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是根据各项物流信息技术的层次关系来进行的。课程最终确定了8个主要学习项目。分别是:物流信息基础、条码技术及应用、RFID技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货物追踪之GPS技术、GIS技术、EDI技术及应用、电子商务与物联网技术。学习模块间设置遵循物流作业流程,在完成流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需要。

(五)项目化的课程内容。要想使项目化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在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项目内容时,应把项目化任务贯穿于整个课程内容之中,并对接职业岗位标准。具体如表1所示。

生物信息技术专业范文6

近年来,随着大陆对台湾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科学发展先行先试区域,海西经济区建设迎来了新的重大机遇,闽台经贸合作站在—个新的发展起点上,闽台之间的贸易量持续增长。福建省作为两岸经贸交流合作的“先行区”,积极落实国家出台的各项惠台政策,闽台贸易发展将有一个健康与乐观的前景,也必将带动两岸物流业走入蓬勃发展的新纪元。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新兴复合型产业,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以港口为依托,以中心城市为重点的现代物流业“大网络、大服务、大产业”发展格局,对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经济合作,物流先行。理论与实践证明,物流合作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两岸物流合作可以显着降低经贸成本。闽台物流合作要全方位进行,分为“硬件合作”和“软件合作”两部分。从“硬件”部分来看,主要是交通基础设施、物流运作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合作与对接。从“软件”部分来看,重要的是服务贸易协定的签署、双方关于物流业法律法规的协调及对物流业的服务与便利化、物流人才培养的合作等。

二、物联网的发展推动物流智能化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之后,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领域广泛拓展,必将把我们带入一个信息与物流结合的崭新时代。有专家指出,物流领域是物联网相关技术最有现实意义的应用领域之一。物联网的诞生直接推动了现代物流的发展,促进物流行业走向智慧化、智能化。智能物流是基于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流通和信息管理技术,完成包括运输、仓储、配送、包装、装卸等多项基本活动的货物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移动的整个过程,为供方提供最大化利润,为需方提供最佳服务,同时消耗最少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保护好生态环境的整体智能社会物流管理体系。物联网应用于物流运输,可以实现货物运输过程透明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运输效率;应用于仓储领域,可以实现货物识别智能化,采用RFID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可以有效避免人工输入可能出现的失误,大大提高入库、出库、验货、盘点、补货等工作的效率。在物流业中物联网主要应用于四大领域:基于RFID等技术建立的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基于GPS卫星导航定位的智能配送的可视化管理网络,对物流车辆配送进行实时的、可视化的在线调度与管理的系统;基于声、光、机、电、移动计算等各项先进技术,建立全自动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局域内的物流作业的智能控制、自动化操作的网络;基于智能配货的的物流网络化公共信息平台。物联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物流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三、物联网背景下闽台物流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1.加快物流学科体系改革,突出专业与技术融合,大力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物流人才《福建省“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提出:加大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推广应用力度,推进物流信息标准化,鼓励物流企业广泛采用条码、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等自动识别和标识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可视化技术、货物跟踪技术等,实现商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流程可视化。大力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推动物流企业建立信息系统,并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以及其他应用信息平台对接。在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物流业和物联网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技术体系的标准,产业融合需要跨学科专业、理论与技能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中、高级应用人才的主力军,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产业结构变化的需要,适时根据闽台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未来趋势,及时调整物流学科体系,优化课程,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从我省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缺少学科前沿模块类课程,内容上无法紧随时代的发展,以上专业课程均没有涉及到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或者有也只是在《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中作概括性介绍,篇幅短小,停留在了解这一层面。从调研中得知,我省物流人才存在巨大缺口,且难以满足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产业升级和人才储备的需要。物流专业作为前沿学科,这几年不断崛起,福建要抓住这个大好机会,学习和追赶台湾的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体制、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改革、课程设置等方面,闽台高校联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嵌入物联网技术相关的课程,如射频识别技术(RFID)、条形码技术,物流标准、互联网等。突出物流业与物联网技术融合的特点,为海西建设输送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素质物流人才。

2.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合编企业实训教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大陆与物联网相关的教材尚缺,大多教材是近一年内出版的,还有待教学实践的检验。台湾的学校知识教材开发比较成熟,可先引进台湾的优质教材如《RFID规划与应用》、《智慧型运输系统》等。但由于物联网是一门新兴信息技术,其在物流业的应用由于成本高、技术不完善、标准不统一等多方面的原因仍处于探索阶段,也无典型成熟企业经验可作借鉴,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物流企业实训教材善缺,闽台两地的专业教师可以联手编写,进行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充分了解闽台区域物流业的发展动向,进行严格的论证,对比分析物联网技术在闽台物流业应用中存在的差异、把RFID数据收集与传输设备、移动跟踪设备的使用等编入实训教材,不仅使学生了解关于物联网的新理论,还要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设备在物流领域的应用,让学生能够充分汲取到物联网的最新技术营养,为他们毕业后能够顺利地在大型先进的物流企业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及以后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专业教师的水平决定着专业教育的质 量。培养高素质物流专业人才,教师是关键。目前从事高职教学的骨干教师大多为70年代、80年代人,而物联网概念于1999年才提出,国内物联网标准体系的建立、物联网课程的开设、RFID的应用培训却是近几年才展开,掌握物联网技术的教师较为缺乏。而台湾高职教育拥有丰富资源:台湾高校对物联网课程的开设较早,如台湾树德科技大学96年就已经开设了与RFID基础应用技术、RFID科技及应用等相关专业课程。可以聘请台湾知名教授通过定期授课、现场教学、座谈交流、专题报告、实践操作、主题讨论、参观考察等形式,开展师资培训,有效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3.重视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中心实训室建设物流实训室可以给物流专业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先进的实验环境,学生不仅从课堂教学中掌握书本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在这样一个真实的实验环境中了解物流业务流程,并熟练操作现代物流的核心活动:订单、仓储配送、运输、库存控制、客户服务的每个环节,从而深化学生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