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力学培训范例

生物力学培训

生物力学培训范文1

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平等和谐的角色定位,教师要俯下身子,学会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平等交流。如在讲摩擦力一节时,主要介绍两种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大小和方向等,其中静摩擦力大小和方向是难点。为此可设计用水平力将一本书压在竖直墙壁上的例子,提问:“如果对书的压力逐渐增大,书受的摩擦力如何变化?”这一问回答错误最多的是“因为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所以摩擦力会变大。”至此可借题发挥:“当增大后的摩擦力大于书的重力,是不是书将沿墙攀登了?”学生听后哈哈大笑,自知出错,而后兴奋、思考,变信口回答为主动探索:问题出在哪呢?

二、预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每位教师要研究的课题。在物理课上,演示实验正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各种客观物理现象来找出规律,这就是物理定律。那么我们就可以设置情境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求知的渴望,用物理学科的魅力来感化学生。

例如,同学们满头大汗地从外边回来,就问学生,你的脸上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凉快。那为什么会感觉到凉快呢?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使你更凉快?引入蒸发的教学。又例如,在讲电流的热效应的时候,教师用烧红的电炉子演示给学生看,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三、民主课堂,创设和谐氛围

(一)尊重学生,创设平等问题空间。

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课堂教学立体化,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合作交流的空间,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物理意识,发展学生的物理感觉,真正学会“物理思维”。

(二)保护学生,创设多种保护空间。

所谓保护学生,就是指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创新意识的健康。教师要有智慧地工作,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恰当地表扬,适时地提醒,都会对学生产生好的保护;做实验时告诉学生安全的事宜,在不影响学生好奇心的前提下告诉学生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我们一定要培养孩子好的想象力,让他们智慧的火花竞相迸发,不断地启发学生,培养他们的问题能力。

生物力学培训范文2

学生不爱学习物理,缺乏学好物理的自信心,其实是对物理课没有兴趣。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推动力,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往往具有主动性、自觉性,并能够乐此不疲。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教师可以通过鼓励的方法。比如先提一些简单问题(预先考虑到学生能够回答的上来的问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当众表扬。也可以出一些简单的题(预先考虑学生能够答得上来的题)小测,使学生得高分数,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可以使学生成立几个学习小组,通过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来了,学习成绩必然提高,随之而来的是自信心就有了。第三,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在学习中应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并善于质疑,使其个性得以张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第四,教师教学要生动活泼。在课堂上,教师旁征博引,适当穿插其他学科的知识。通过对科学家故事的介绍,让学生走近科学家,并以科学家为榜样,从而树立自信,奋发学习。课堂上教师要经常保持微笑。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主要阵地。在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能给学生的心灵带来震撼。教师上课时若面带笑容,就会给学生在心理上带来轻松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爱和鼓励,从而克服胆怯和紧张状态,树立自信。

二、正向引导,善用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有人认为,激发学习信心,这是对后进生而言。其实不然,如果稍不注意,即使是学习尖子,也会丧失信心。课堂气氛的活跃,离不开尖子生的努力,他们比起普通学生,更有一些自信。也正因为如此,个别尖子生比较粗心。他们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考虑好,就急于抢答。有时就会答错,一次两次,引起同学们的哄堂大笑。加上课下再有个别同学的嘲笑,久而久之,就会挫伤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失去信心。这时就需要我们进行正面开导,教学生学会调节,重拾自信。

例如,对他们说“做胜利的英雄容易,做失败的英雄难!我希望你敢于面对困难!”马克思也曾说过,“人要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这样,帮助学生尽快走出阴影,重新找回自信,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后面的学习。实践证明,对自己有没有自信心,是每一个学生能不能成材的关键。有很多这样特殊的情况:这个学生平时成绩很好,可是一到考试,成绩就很糟糕,考得一塌糊涂。究其原因,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自信。相反,有的学生,平时成绩平平,但家长和教师善于引导,不断给以鼓励,使他们对自己总是充满信心,其成绩往往能稳步上升,到考试时,往往能够超常发挥。这种因为心理因素造成的截然不同的结果,应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三、总结

生物力学培训范文3

关键词:运动生物力学;体育教学;应用

素质教育环境下,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前教育的最终目的。但目前在体育教学中,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了解体育运动技术的动作要领,却很少对运动生物力学知识进行剖析和研究,体育教学中更缺少对人的生理特性和身体组织结构的分析,教学结果并不明显,造成学生的身体锻炼不时会遭受到伤害。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采用运动生物力学知识,将应用数学、应力学、体育运动技术理论以及医学解剖学等相结合,增强学生对体育学科的认识和理解,为学生的体育发展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

1.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的重要性

我国对青少年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求他们具有科学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思想品德,还需要他们具有健康的体魄和体育运动精神。我国教育在改革的试点阶段,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在体育教育中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农村体育教学中还出现缺少体育器材的情况,导致我国体育教学总体质量参差不齐,多数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不够重视,技术专业性较差,甚至有些教师对运动生物力学知识还处于模糊的状态,因此,现阶段要将对运动生物力学知识的理解和技术学习落到实处。在体育锻炼中,人无论在静止状态下还是在运动状态下都受到力的作用。通过牛顿定律可以了解到,人无论从静止转为运动还是从运动转为静止,都会受到运动机体组织等作用的影响,这需要通过牛顿力的数值和方向对体育运动进行分析,所以,学生正在体育锻炼中需要运动生物力学知识作为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认真运用运动生物力学为指导学生创造条件。美国著名短跑选手刘易斯就是依靠运动生物力学知识原理打破世界纪录获得人们关注的,曾经刘易斯在短跑训练时一度遇到瓶颈,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已经无法再提高成绩,此时刘易斯的教练汤姆•雷特兹博士就采用了运动生物力学知识分析他的各项身体结构,采用适当的方式变换力学技巧姿势和技术动作,最终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好成绩。这就说明在进行体育学习时,体育教师要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的各项生理结构,采用科学的运动生物力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身体强度,并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训练自身的姿势和强度,从而缩短学生的训练时间和改善相应的动作要领。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而且还增大了学生运动的安全性,减小受伤的造成的伤害。

2.运动生物力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与其他学科一样,体育学科也需要有自身独特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在体育教学中,教学方式需要从传统教学中不断发生转变,以适合学生更好进行身体锻炼的方式完善教学方法。通常优秀的体育教师都会有自身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标准的动作示范,若能在教学中通过运动生物力学知识对学生加以引导,会让学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运动生物力学贯穿到学生进行体育运动中的每个动作,与身体锻炼受力息息相关。在体育教学中,按照人们的身体运动规律将力与身体运动轨迹建立相关联系,这种独特的锻炼形式符合运动生物力学的标准,也在运动生物力学的教育中获得有利的依据。运动生物力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与径赛或田赛等多种体育运动项目相结合,使得教学课程内容得到优化设计和促进教师体育教学工作的进行。另外,运动生物力学可以细化学生的身体动作技术,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协调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能力度,这种发展形势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教学过程更为丰富,学生通过这种体育锻炼也逐渐喜欢上体育运动。

2.1运动生物力学在田径教学中的运用

在田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拉长步幅长度和步数频率,实现最后完美的着地效果。所以,运动生物力学的运用有助于改善田径运动员的身体力度,通过身体力度转变选择出最好的落脚点,从而改善学生的体育成绩。因此,在学生实际体育训练当中,体育教师可以按照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原理对田径运动进行力学特征,可以使用秒表和皮尺等工具对学生的力学特征进行有效分析,对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进行剖析改良,对学生姿势动作评价分析,已达到理想的运动效果。例如,在学生百米冲刺的田径运动当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步幅长度和步数频率进行测量,并形成真实的数据完整的记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100m的距离进行分段测量,每段10m分为10段,记录每位学生在各段当中所用的时间和平均步长,最终得到全程速度和平均步频,通过运动生物力学得到学生参与田径教学的运动效果。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如果在体育训练中不能够科学的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不能够精确地计算出在田径运动中关节运动的范围大小和着地时间长短,就有可能导致田径速度出现降低的情况。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真实有效的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准确分析身体重心投影距离和落脚点的距离,通过增加步频、减少着地时间,从而增大步幅长度。通过体育教师认真分析运动生物力学原理纠正学生日常经常出现的“踢小腿”跑法,使得学生对“扒地”熟记于心,从而达成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的体育教学目标。

2.2运动生物力学在铅球教学中的运用

提到“扔铅球”这项体育运动,多数同学都有“望而却步”之感,很多学生都感叹“用劲推不远、有劲使不上”,为此,一些体育教师提出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对铅球运动进行合理分析。体育教师要认真分析每位同学扔铅球时的出手高度,并测量出铅球的落地时间以及落地时的最终距离,再根据铅球的出手角度计算出铅球运动时的初速度。体育教师通过明确的计算之后,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对学生投掷技术动作进行分析,并让学生真实的掌握铅球投掷技巧和动作要领,通过长时的训练和积累加强投掷铅球的距离长短。例如,某位男同学身高1.85m,通过秒表和皮尺等工具测量出其铅球出手高度为h=1.65m,铅球的落地最终距离为s=9.25m,通过秒表测量出铅球的飞行时间为t=2.3s。经过计算可知,该男同学的铅球出手速度约为7.8m/s,其铅球投掷的最佳出手角度为42.2,而该男同学的出手角度为35.2,可见其投掷角度偏小,为此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让该男同学的投掷角度,从而改善其铅球投掷成绩。通过运用运动生物力学进行数据分析,使学生真实的了解自身在铅球运动中的缺点所在,短期培训就可明显改善学生的铅球投掷距离,提高体育成绩。

3.结语

综上所述,运动生物力学已经成为体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体育运动中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容忽视,通过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对各项体育项目认真分析,找到科学的身体锻炼方式方法,改善传统的体育教学形式,促进教学过程多元化,让学生真正爱上体育运动。而且运动生物力学的运用能够使得体育动作进行细化分析,简单易懂,让学生真正的了解到体育运动中存在的乐趣,促进各项身体技能、素质能够协调发展。尤其是运动生物力学将多种学科进行有力的结合,对体育教学的发展也起到很好的作用。就目前来看,传统的体育教学形式已经发生转变,体育教学也已经进行着改革创新,再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相关知识对单纯的技术教学进行加工,让学生合理掌握体育运动技术和关键技术要领,还可以加强学生对自身各项身体技能的安全保证,以防止各类不安全事故的出现。使学生了解体育不仅是跑步,更是多项知识的综合,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参考文献:

[1]王健.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中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7,7(14):41+43.

[2]李强.运动生物力学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学术版),2016,(02).

[3]甄洁.运动生物力学学科研究特征及方法综合探究[J].青少年体育,2017,(12):50-51.

[4]陈建民.“运动生物力学”的教学改革思路[J].体育科学研究,2017,21(03).

生物力学培训范文4

基础研究是国家科技发展的原动力,学科的交融与渗透已经成为当今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促进交叉学科的健康成长是目前科学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分析近百年来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300多项成果中,近一半的项目是多学科合作的研究成果,对170多位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及他们的原创性成果的统计研究发现,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的科学家有76人,占总数的44.2%,有48项原创性成果涉及其他学科体系,占总获奖次数的53%。最典型的事例是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涉及到4位作者,其中2位是物理学家,l位是化学家,1位是生物学家,充分体现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交叉融合的成果。美国加州大学钱永健(RogerY.Tsien)教授,具有化学、物理学、生理学以及生物化学的学术背景,他在绿色荧光蛋白以及多色荧光蛋白方面的出色工作使得他获得了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这方面工作若没有多学科交叉的背景是很难完成的。由于不同的学科领域有着不同的研究手段、研究方法和理论观念,通过学科交叉和渗透,采用多学科的研究工具、方法和推理模式进行研究,常常能够实现全新的发展,这在科学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在生命与医学科学领域亦是如此。

做好学科交叉,首先必须要认识学科交叉研究的特点。所谓交叉研究是指以研究团队为基础开展的科研活动,它要求团队成员有各自不同的知识背景,掌握不同的研究方法,并且以团队为整体对复杂的科学问题发起挑战。团队成员通过彼此交流,拓展原有的知识结构,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研究中每个人都要负责涉及自己学科领域的问题,每个人对最终的研究成果都负有责任。实际上,交叉学科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很多现在的学科也是由过去的交叉学科发展而来的,如生命科学与材料科学的交叉,产生了生物材料学;生命、医学科学与信息科学交叉,产生了生物医学电子学以及生物医学信息学等。交叉学科的形成首先是来源于对一些复杂的科学问题进行系统、深人研究的需求。如生命与医学科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其发展的原动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生命与医学科学本身的需要,如生命体海量数据的产生迫切需要定量化分析方法、手段;第二是基础和应用科学的拓展,对生命现象和生物学过程新的认识以及对人类健康的追求等等。本文力图通过分析生命与医学科学领域交叉学科研究发展现状和开展交叉研究存在的困难和障碍,探讨促进交叉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希望对进一步推动生命与医学科学研究的发展方面有促进作用。

1生命与医学科学领域的交叉研究发展现状

其他学科与生命、医学科学的交叉,为相关的基础和应用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其中,基础科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目前正在经历从Bi。一X到X一Bi。的转变。前者(如生物物理学、生物力学、生物数学、生物信息学等)注重将不同层次的生物学对象作为一种特殊介质,研究其物理学、力学、数学和信息学规律(其重心是X)。后者(如物理生物学、力学生物学、数学生物学、信息生物学等)则强调将物理学、力学、数学和信息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认识特定生命现象和生物学过程的定量规律(其重心是Bio)。应用科学与生命及医学科学的交叉集中反映在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ealEngineering,BME)这一交叉学科。其中基于电子电气工程的(EE一Based)BME涉及生物医学电子学、生物医学图像、生物医学光子学、医学影像学以及放射医学等;基于化学工程的(ChE一Based)BME涉及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学以及纳米生物学与纳米医学;基于机械工程的(ME-Based)BME涉及生物力学与生物流变学,人工器官以及仿生学等等。

当前生命及医学科学领域相关的交叉学科的发展正在呈现以下新的特点:(l)来自于基础和应用科学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者在所感兴趣的特定生物学问题上的知识积累逐步深人,与生命与医学科学家之间的学术语言障碍正在逐步缩小。(2)一批受过良好交叉科学训练的独立研究者和青年人才正在健康成长,能逐步从不同于生命或医学科学家的视角提出重要的科学问题,并具有在本领域重要刊物和生命与医学科学主流刊物上连续的能力。(3)回答和解决科学问题的方式丰富多彩,从理论模型、数值计算到实验验证,从个体、系统、组织到细胞、分子、基因,从定性到半定量和定量,从基础理论、技术平台到大型装备,极大地丰富了生命与医学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并孕育着新的突破。但是,目前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仍然面临着许多障碍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2学科交叉研究中的障碍和存在的问题

2.1学术语言的差异使得不同领域的专家存在交流和沟通上的障碍不同领域科学术语的差异是交叉学科研究的障碍之一。科学家经过训练会在同行间形成自己的学术语言,这种语言简化了与同行的交流,但同时又阻碍了学科间的交叉。首先,一个领域的专家可能不理解另一领域的专业术语;其次,同一术语在不同学科中的涵义会完全不同。而在目前传统单一学科模式的培养下,知识面宽而又懂得其他学科“专业语言”的科学家不多,这种科学家本身的素质缺陷也导致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存在困难;因此,交叉学科的研究者首先必须为理解不同学科间的学术语言而付出时间和努力。也只有克服了这种交流上的障碍才能保证交叉学科合作的顺利和成功。

2.2合作态度上的障碍20世纪80年代Siglna兀科学研究学会曾进行过一项调查,在被问及是否应该增加对交叉学科研究的资助时,几乎有3/4的学者回答是同意或强烈同意,表明大多数科学家都能认识到交叉学科研究的重要性,但被问到在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中,是否愿意放弃自己原来的研究方向时,则极少有人表示愿意放弃。由于交叉学科研究讲究团队合作,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科学家可能会因此失去在原来学科中的学术地位。在时,第一作者和责任作者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而交叉学科的研究工作需要多个人共同完成,两者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科学家对开展合作研究的积极性受到限制,合作难度增大。另外,学科歧视也是合作的障碍之一,如认为自己的学科比别的学科重要也会妨碍正常的交流与沟通。

2.3具有交叉训练和良好积累的人才不足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越来越多,相应的培训周期也越来越长,更不用说要了解和掌握多个领域知识的专家,而交叉学科对研究者知识积累和科学训练的要求,往往需要经历5一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培养才能成为合格的独立研究者;也因此,与生命或医学科学领域同龄人相比,交叉学科的人才往往显得积累不够,优秀的杰出青年人才更是难以脱颖而出。#p#分页标题#e#

2.4研究项目和成果取得共识上的障碍交叉学科的研究无论是申请经费还是成果发表,要取得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认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申请经费资助方面,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例,基金的资助是基于同行评议的结果。具有交叉学科特色的研究项目往往由于申请者学科背景来源广泛、科学视角各异,而评审专家的专业视角、知识背景也不尽相同,因此其评议结果很难取得共识,评审中出现非共识的项目比例较高。以原生命科学部四处所管理的生物医学工程学学科和神经科学与心理学学科两个学科为例,在生物医学工程学学科2008年面上项目同行评议意见中,5位专家一致同意资助的平均共识率只有6.4%,远远低于学科当年18.1%的资助率;而在同一个科学处、当年资助率为17.77%的神经科学与心理学学科,面上项目5位专家一致同意资助的平均共识率则为13.33%。二者相比其同行专家的共识率有明显的差异。在成果发表方面,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也面临着一些困难。由于大多数学术杂志有自己的学科定位,传统上以发表各自学科领域内的研究成果为主,因此,交叉学科研究论文的发表相对来讲难度更大。而研究者所发表的论文又与其晋职、争取经费等等个人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在客观上也造成研究人员从事交叉研究的态度不积极。

2.5项目评审难度较大交叉学科的项目一方面由于学科覆盖面较广,项目难以取得共识,另一方面,由于一个项目往往涉及几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使得通讯评审专家的选择较其他学科更加困难,要保证项目的评审质量难度较大;一旦同行专家选择不准,则会导致项目的评审质量下降,这将直接影响到项目初选。基于同样原因,由于学科评审组专家往往是由几个专业领域专家组成,专业跨度大、专家数量严重不足,很难保证交叉性研究评审专家的专业需求,特别是对交叉学科项目的科研成果或发展前景很难做出客观、全面和准确的评价,加之评审时间上的限制,最终会影响到资助项目的遴选。

2.6生命与医学科学领域的研究模式存在小型、封闭、分散的问题也是影响学科交叉的因素之一目前,生命与医学科学研究领域依然存在着小型、封闭、分散的研究模式。小型即一个教授十几个研究生模式,虽然该模式在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研究组体量小,与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进行集体攻关的要求不相适应;封闭、分散包括同行封闭,学科封闭,单位之间相互封闭,科学团队难以形成规模,资源难以共享,科学研究低水平重复。人才培养也停留在知识结构单一、专业过窄、技能训练为主的阶段。

3建议

3.1适当提高交叉学科人才板块的资助率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具有其特殊性,尝试对交叉学科的人才基金给予适度倾斜,将有利于在科研实践中发现和培育人才。同时,加强后续跟踪,通过对优秀项目的连续支持,如青年科学基金与面上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与重点项目的衔接,将进一步促进优秀青年人才的成长。

3.2采取切实措施.加强交叉性重大和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顶层设计,凝练具有创新性的科学问题,组织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者联合开展交叉性研究相对于通过上述人才板块资助、逐步培育具有交叉学科特色的研究者、研究小组或单元而言,组织跨科学部交叉重大项目、设立交叉学科重点项目将有利于整合现有优秀研究力量,选择前沿性科学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同时,也可以带动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对原始创新和交叉/融合的思考,并对逐步提升交叉学科整体研究水平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目前虽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组织重大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时明确要求交叉,但往往是立项时强调交叉,实际申请和评审时对交叉的理念贯彻不足,把握不准,使得一些没有真正意义上交叉的项目还是得到了资助,没有真正发挥导向性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门户与学派壁垒的存在,使一些科学家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因而导致一些立项时看似交叉的研究项目在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做到学科交叉,项目完成仅仅是拼盘而已。项目承担人员相互之间交流不够,仍然是各自进行自己的研究,项目完成也是大家的工作凑到一起,没有相互间有机的联系。

3.3适当增加交叉学科评审组专家人数根据交叉学科特点,建议在目前评审组专家人数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交叉学科的评审组专家人数,保证交叉性研究单一项目对多领域专家的需求,从而保证评审质量,降低单个专家权重,使优秀的项目不因专家专业背景上的限制得不到及时资助。

3.4适当增加交叉学科小额资助项目的比例针对交叉学科非共识项目相对较多的特点,尝试适当增加交叉学科小额资助项目的比例,将有助于培育和保护创新性思想、鼓励自由探索。

3.5鼓励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积极推动交叉学科研究者借鉴其他学科的技术、理论来发展新技术和新方法。同时,尝试在交叉学科内部自由申请项目板块上设立倾斜经费,进一步鼓励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通过5一10年的持续资助,可望凝练出一些具有原始创新性的前沿课题。

3.6从制度上鼓励科学家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工作,建立鼓励和促进交叉学科研究发展的机制第一,要从激励机制上鼓励研究者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由于交叉学科研究通常涉及到多个实验室的合作,因此发表文章署名为同等贡献的情况会越来越普遍,因此在基金项目的评审中要承认项目参与者的贡献,在评价优秀人才时,要理解交叉研究工作中不同学科的重要贡献,不能对此行为抱有偏见;第二,要从项目设置上对交叉学科项目给予倾斜。对于一些交叉研究项目,如重点、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建议设立双PI(项目负责人)或多Pl制,申请交叉项目必须由来自不同研究机构不同学科的多个PI共同申请,参与项目的每个PI都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并且采取切实的措施保证每个参与单位的利益。从制度上鼓励科学家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工作,从管理上促进合作项目的启动和运转,推动交叉学科的发展。对管理部门来说,应该经常组织一些多学科项目领域的学术交流,使科研工作组有认识其他学科的机会;在评审过程,应对明显学科交叉的项目单独对待,用各种方法抵消专家评审过程的学科自我保护的思想。

生物力学培训范文5

通过在羽毛球运动中引入多媒体技术,使得羽毛球教学的效果有了极大提升。本文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针对多媒体技术在我国普通高校羽毛球运动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和研究,希望可以解决在羽毛球教学中学生感觉技巧难、入门难等难题。

关键词:

普通高校;羽毛球;多媒体技术;应用;调查

随着近几年我国民间羽毛球运动的不断发展,羽毛球这项运动逐渐成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广大学生锻炼的首要项目。羽毛球这项运动对于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都非常有帮助,而且学校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羽毛球运动比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是从我国目前的体育教学情况来看,还是有很多的学生在高校之前很少接触羽毛球,有的学生甚至都没有碰过羽毛球,此次针对羽毛球运动技术复杂细腻等特点,对体育教学中的羽毛球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要求的提出也给普通高校羽毛球专业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主要是在当前普通高校羽毛球教学的现状基础上,分析了多媒体技术在羽毛球运动中的应用。

1多媒体技术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兴趣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一种,兴趣主要是指对一个人认识某种事物或者从事某种活动过程具有的引导作用,兴趣能够极大的促进学生去思考问题,主动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并且在兴趣的引导下敢于探索和创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教育教学领域一直不变的话题,如果教师在某一种教学方法上缺乏兴趣,那么学生的兴趣就不会被提起来,这种教学方法存在的意义就不太大。所以学生对某件事物的兴趣越浓厚,学生此时的注意力就会越来越集中,其观察力和想象力也会更加丰富,进而呈现出一个最佳的学习状态。

2多媒体技术辅助羽毛球技术教学满意度调查

针对当前普通高校羽毛球运动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了满意度上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我国普通高校的大部分学生都对这种辅助教学持支持的态度,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的学校来说,对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满意度都是非常好的。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室教学能够生动形象的展示羽毛球教学中的规范动作,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能够更加清晰的了解羽毛球的运动轨迹,知晓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方法,理解起来也更加简单。多媒体技术将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这样一种氛围中被激发出来,从而更好地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表明,多媒体技术辅助羽毛球运动教学的方法对提高羽毛球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都非常有帮助。

3多媒体技术教学具有空间与时间的突破优势

在学生学习羽毛球技术教学中,如果体育教师只是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羽毛球教学势必会出现教学漏洞,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来讲解羽毛球技术的时候,则可以很好的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将羽毛球教学中的各种技术动作进行充分的分解和细化,学生也会看到更加直观形象的演示。因此,在羽毛球技术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要比相对单一的、传统的示范讲解教学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教学的内容,掌握更多的羽毛球技术,让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科学化、合理化。除此之外,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还能够脱离体育课程的集中教学模式,学生此时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复习教师所制作的羽毛球课件,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来进一步加深对羽毛球运动的理解。

4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够为学生创建清晰的动作表象

在羽毛球教学过程中,很多技术动作的完成过程在向学生讲解的时候,难度非常大,采用传统的讲解示范教学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尤其像羽毛球技术中腾空飞起等技术动作,教师很难用语言来向学生进行表达,学生也很难理解教师说话的含义以及技术要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给羽毛球教学带来了不小的阻碍。而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之后,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直观了解羽毛球技术动作的各项要领,而且还能够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让学生更好地记住动作的结构,从而更加便捷的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这对于提高学习羽毛球技术动作的效率非常有帮助。

5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够加速学生羽毛球动作技能的形成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在羽毛球运动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中的运用,能够增加学生输出的信息量,提升了学生的五官感觉,利于学生更加直观立体的接受专业知识和羽毛球技能,不断加深学生对各项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加速运动技能的形成。除此之外,由于学生对羽毛球技术的理解程度不同,所以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还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理解程度,放慢羽毛球的技术动作,这样也顾忌了理解程度低的学生学习羽毛球技术,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羽毛球技术的多元化发展。

6结语

通过在羽毛球运动中引入多媒体技术,使得羽毛球教学的效果有了极大的提升,不管是从技术达标方面还是从技术评定上,都要比传统的羽毛球教学强很多,多媒体技术的直观展示,让学生对形成羽毛球的基本技术也非常有帮助,符合当代羽毛球技术的发展需求。与此同时,在羽毛球运动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在羽毛球运动中,要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与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机整合,二者在互补的基础上摒弃无用教学内容,不断优化羽毛球教学的内容,提升羽毛球教学质量,这样一来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第二,多媒体技术在羽毛球运动中的应用,其教学的内容结构,技术组织形式也要适应多媒体教学的基本要求,培养教师要在具备羽毛球专项技能的基础上,还要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加强羽毛球技术方面的培训和理论学习,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羽毛球运动人员。第三,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时候,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只有分析羽毛球运动中的具体问题,准确把握好多媒体技术的切入点,才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到更好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第四,羽毛球培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对象和教学的要求来设置教学内容,及时收集教学反馈信息,在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之后,才能够找出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在找出问题之后,及时调整教学的速度和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准确掌握羽毛球专业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羽毛球运动的全面发展。

作者:张洪凯 周琦 孙毅红 单位:黑龙江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林.虚拟定向运动的研究[C]//2006年全国体育仪器器材与体育系统仿真学术报告会论文集.2006.

[2]崔学臣.运动生物力学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应用[C]//第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2002.

生物力学培训范文6

关键词:体育教育思想;章钜林;档案

章钜林是我国著名体育教育家,新中国第一所体育高等院校上海体育学院的创建人之一,是“”后上海体育学院复校后的首任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一、二、三届成员,我国首批体育博士生导师。先生一生从事体育教育工作,特别是在“”后担任上海体育学院院长期间,肩负拨乱反正、复校重建的重任,带领全院师生探寻新时期高等体育教育发展之路,为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通过对档案史料的研析,拟对章钜林的体育教育思想及实践活动做一阐述,以揭示其体育教育思想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1章钜林体育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章钜林于1919年12月出生在浙江省诸暨市,1942年毕业于湖南国立兰田师范学院体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46年夏到上海体育专科学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章钜林先后在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和华东师范大学体育系任副教授。1952年8月,章钜林作为7人筹备组成员之一,参与新中国第一所体育高等学府———华东体育学院的创建工作。章钜林先后担任学院副教务长、科研室主任、球类系主任、体育系主任等职,长期在学校体育教育一线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受“”影响,1972年5月,上海体育学院被并入上海师范大学体育系,直至1978年5月得以重建,章钜林受命担任上海体育学院院长,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体育教育思想。

2章钜林体育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2.1“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体育教育观

章钜林认为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体育教育的目标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他指出,随着社会发展,必然要解决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只有把教育中的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和综合技术教育几个方面互相密切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因而体育已成为增进人的健康,促进人的体能的全面发展重要手段之一,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1]。他还认为体育应该从“少年儿童抓起”,因为“少年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教育,充分开发他们的智力与体力,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已“决不仅是体育战线的事,整个教育战线都应引起重视”[2]。他以发展的眼光看到“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社会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已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全面地进入了人的生活领域”,并预见“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事业中,在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将会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

2.2“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体育教学观

章钜林主张体育教学应“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提出应按照“可接受性原则”,“根据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确立教学原则”,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特点,个别对待、因材施教,选择最有效的教育和教学方法;应按照“系统性和连贯性原则”,将教学内容或教材系统、连贯地安排好,运动量须循序渐进或逐步增大[4]。面对当时体育教育无计划、不负责,或教员会什么就教什么那种“放羊式”的教学形式,他提出了学习苏联经验,进行教学改革。应制定教学大纲,改进体育科的组织结构和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系统连贯而有计划地来进行教学和对学生的全面身体训练[5]。他强调应“根据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结合国家的要求和地区、学校的特点,正确处理全面与重点的关系,精简教材,把普及与提高,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统一起来,改变目前课内课外脱节的状况”。并“充分运用游戏与竞赛法,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以激励少年儿童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积极性,使之从小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6]

2.3“教师主导,全面提高”的师资队伍建设观

他认为,以教师为主,不断改进教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他要求理论课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实验课,增强教学直观性,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当时体育教师队伍文化科学知识基础较差,专业理论水平不高的状况,他提出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他指出,体育教学是很复杂的教育过程,有掌握与提高运动技术及其有关知识技能的问题;有培养道德情操、意志品质的问题;尤其重要的是解决发展身体、增强体质这个根本任务。这些任务既矛盾又统一,统一于完成根本任务之中。从实际出发,不断研究这个矛盾运动,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他要求教师:体育既涉及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又涉及社会科学特别是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应坚持理论与技术并重[7]。

2.4“一专多能,服务社会”的体育人才培养观

体育学院究竟应该培养哪些体育人才,人们看法不一。他指出,体育学院不仅应该继续培养体育师资,更要培养高水平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与体育科学研究人员。因此,要求学生“一专多能”,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有所专长,防止学生因“专”得过窄而不符合中学体育教师要求的现象。面对在培养人才方面长期存在的“重技术轻理论、重专修轻普修”的思想,他提出要全面提高教学、训练质量,正确处理基础理论课与运动实践课、“多能与一专”、“教学与训练”的关系。提出技术课达到“三基”“四会”要求,即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技术与基本技能,会做、会教、会组织竞赛、会做裁判[8]。

3章钜林体育教育思想的具体实践

3.1实施教学改革,确立上体发展方向

刚复校时,章钜林就对学院未来发展做好设计和定位,主持制定了学院六五发展规划,确立复校阶段以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为指导思想,积极提高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和运动技术水平;确立以为国家培养更多更高水平的师资、教练员、科研人员、运动员等各科体育专门人才为目标,把学校建设成教学、科研、训练三结合中心的发展定位[9]。七五发展规划则提出要把学院办成多功能、开放型、高效率、有特色的体育大学。3.1.1大刀阔斧,改革教学行政体制。为更好地调动师生教学积极性,按教育规律办学,使学校日趋符合现代化办学要求,他领导上体开展大刀阔斧的教学体制改革。整顿机构,调整设置,建立新的教学行政体制,更好地解决了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一致、教师分工管理合理等问题[10]。教学方面,他主张优化教学规范,编写教材,改进教法,大力开展运动竞赛,放手让学生独立地举办各种比赛,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竞赛制度,把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把比赛与教学训练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3.1.2合理布局,积极推进学科建设。他认为:“与生物科学及医学卫生学的关系和体育理论关系最密切的是解剖学和生理学,是体育学院最重要的基础课程”,“在体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建立起专门为体育服务的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医疗体育和医务监督、运动卫生学等独立的科目,无疑的,这些科目的建立,对体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将把体育这门科学推进到更高的科学水平上去。”[11]1980年,上海体育学院在《上海体育学院的任务、学制、规模以及重点学科的设想》[5]文件中确立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田径、重竞技为重点学科。同时增设研究生部,着眼高端人才培养,翌年获得体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三个硕士学位点授予权[12]。

3.2繁荣学术空气,积极倡导科学研究

他积极倡导开展科学研究。在他看来,当时的体育事业发展,科研是最薄弱的一环。他认为高等体育学校对开展体育科研负有主要责任,应大力开展科学研究[13]。他主持学校工作伊始,科研工作就得到了相当的重视。建立健全科研机构,恢复和建立了院、系两级学术委员会和学术小组,修订科研计划;复刊《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和《译报》;1978年,首次科学论文报告会在校举行,反响热烈,掀起了学术研究的高潮。仅1979年上半年,各教研室和有关部门举办的各种学术报告会达70余次之多。开设研究生班;根据研究方向建立指导小组,订好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组织编写教材。将科研作为考核教师业务水平内容之一,要求教师将科研和教学训练相结合,广泛开展科学研究。

3.3重视运动训练,打造优秀运动员训练基地

章钜林主张基础理论和运动训练不可偏废,并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作为体育学院的主要任务之一[14]。为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复校后建立了竞赛委员会和各运动项目院代表队,改进竞赛制度,组织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尽力改善和保障运动队物质条件,调动教师与学生加强专项训练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积极性。经努力,学院在各类竞技体育比赛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80年,为更好地培养竞技性运动人才,构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运动员训练基地,成立了附属竞技体校,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运动员。

3.4多形式多渠道培养师资力量

生物力学培训范文7

关键词:口腔教育;住院医师;规培

社会经济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使得临床分科越来越细,口腔住院医师规培成为医学发展和医学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作为独立处理临床问题的口腔住院医师,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突发事件和意外情况,这就需要口腔住院医师具备处理各种紧急状况的素质和能力。口腔住院医师规培的发展呼唤口腔医学创新人才的出现,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今口腔医学教育的战略重任,培养口腔医学创新人才关键是建立一个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口腔住院医师规培教育模式。传统的口腔住院医师规培教育是以学科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宗旨。其弊端为重专业轻基础,重科技轻人文,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现代的口腔医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而不仅是一门技术、工艺。它涉及学科极为广泛,以医学为背景,同时结合材料学、工艺学、力学、美学等相关学科。目前的口腔住院医师规培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今天口腔医学发展的要求,构建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口腔住院医师规培教育模式势在必行。而这种新模式的构建是在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

1优化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模块

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忽视了学科之间的联系,课程门数繁多、课程内容交叉、重复、脱节,住院医师负担过重,知识陈旧。优化口腔住院医师规培课程体系,是从医生的角度出发,把整个课程体系分为五大模块:公共基础、医学基础、专业基础、口腔临床专业、预防医学[2]。这种课程体系,充实了基础,强调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临床专业知识的三维知识结构的统一、协调,把预防医学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适应了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发展,符合现代医学的重点从个体疾病的治疗向群体疾病防治、健康促进转移的特点,体现了医学的服务性、社会性。同时对每一模块中的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删减重复,合理安排交叉内容,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及时补充学科发展中的最新动态,从而让住院医师能跟上医学发展的脚步。

2开设口腔住院医师规培相关选修课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学,在整个课程设置中,选修课比重大都在80%以上。选修课作为课程设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进一步完善医师的知识结构,培养医师多方面的素质,有利于医师个性的发展,创建足够的自由成长空间。结合口腔医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设置三大类选修课:第一类是早期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选修课,如文学艺术、心理学、摄影、法学类;第二类是科研类选修课,主要包括:临床科研设计、实验动物学、循证医学等;第三类是专业选修课,如牙合学、口腔生物学、美容与整形等。上课时间主要集中在周六、周日及工作日晚上。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帮助学生在初进临床时培养临床科研意识。在进行临床轮转的同时,将遇到的问题与老师进行及时沟通,为基础课结束后学生开展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加强实验、实践环节的教学

与临床医学相比,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服务性很强的学科,口腔医学具有更为明显的专业实践性特点,如义齿制作、拔牙及备洞充填等。它对于医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实验环节中开设一些具有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对实习的考核,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考核知识能力和伦理道德素质并重,强调与同事之间的团结协作、与病人的有效沟通,加强对医生责任感的感悟[3]。由于材料学、生物力学等基础学科的深入研究,口腔医学临床技术得到了质的飞跃。随着社会经济和人民素质的提高,大众对于口腔疾病的防治意识大大改善。作为口腔住院规培医师,应明确自己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学习,对所在学科和临床科研问题及未来的发展研究趋势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例如,在口腔内科学中,儿童口腔医学是一门综合学科,不仅与牙体牙髓、牙槽外科、口腔修复、口腔正畸、口腔黏膜等专业密切关联,又由于其患者群体的特殊性,要求从业医师掌握与儿童生长发育、儿科学以及儿童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又如,牙周病学的研究发现,牙周炎的病因除局部因素外,越来越多的全身因素被证实是牙周炎发病的危险因子,糖尿病、抑郁状态等常与牙周炎共病。这类具有交叉特点的学科,临床科研的热点问题则更为多样化[4]。

4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传统口腔住院医师规培教学方法,医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对知识只是机械性记忆,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改革教学方法,首先应强调医师的主体地位、规培老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启发式教学,医师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实现规培老师和医师的双向交流,这也符合认知特点,有利于调动住院医师规培的积极性。启发式教学法常见的有:PBL法、案例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标准病人教学法等。我院2015年起尝试在临床教学中鼓励老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了学科界限、基础和临床的界限,有助于住院医师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形成科学概念,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符合口腔医学的整体性原则。更重要的是培养医师的问题意识,通过教师的引导,利用各种资源和途径,学会解决问题,完成一个创新的过程。

5构建导向创新的口腔住院医师规培评价体系

口腔住院医师规培评价体系是关系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向、创新教育维持的动力,更是关系到为创新人才培养所构建的医学教育模式是否有效、可行的关键首先,评价的内容能够全面、系统和科学,不仅要考查医师对知识记忆理解的能力,更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评价的形式应多样,充分利用书面考试、实验操作、临床技能考核等各种形式的不同特点,从不同侧面考查学生。同时,小论文、小综述、调研报告的形式可以反映口腔住院医师是否能够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医师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最后,评价结果的反馈性,科学的评价结果应及时反映给规培导师和医师,纠正口腔住院医师规培教学过程中的偏差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现代社会所要求的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临床技能。在医学教育与实际工作中,规范化培训应与临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为此建立了一种系统、有效的培养模式和考核机制来规范口腔住院医师培养工作,这一转变对于口腔临床医学专业住院医师的培养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1]沈雁英.医院院长职业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3-212.

[2]杜治政.关于医学人文学教学几个问题的认识.张大庆,陈琦.中国医学人文教育—历史、现状与前景[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67-76.

[3]边专,台保军.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教学方法探讨[J].口腔医学研究,2003,19(3):233-234.

生物力学培训范文8

【关键词】口腔修复教学;实训教学;教学改革

口腔修复学主要是充分结合人体生理针对口腔以及额面存在的缺损进行修复研究的一门科学,口腔修复工作人员不仅要对基本的口腔病理知识以及实际操作技能进行熟练掌握,而且还要掌握基本的材料应用、生物力学、美学等相关的学科知识[1]。口腔修复学是临床上操作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医师在操作的过程中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灵巧的双手,要能在最大程度满足患者美观性要求的前提下,满足功能的需求。可见,口腔修复学的教学难度比较大,实训教学对口腔修复学教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操作的复杂性导致教学时间有限导致实训教学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1教学方法改进

1.1加强三基训练

针对学生刚接触口腔修复学的特点,要不断强化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不断加强口腔修复临床实践操作技巧,对口腔印模等基本功进行反复练习,而且还要对各种口腔修复过程中常用的医疗器械以及修复材进行充分了解。

1.2强化口腔修复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口腔修复教研组对师资力量的建设都给与了高度重视。(1)教研组要定期开展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对教学难点进行深入探头;(2)针对青年教师,要选择具备丰富教学以及实践经验的老教师作为指导老师,这样就能让高资历教师充分发挥出传、帮、带的作用,督促青年教师自觉承担教学责任,老教师可以通过亲自带头示范来有效提升青年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平[2]。

2实现实训室开放制度

将实训式开放制度在全国全面推出。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接触到实训室,课堂教学局限性较大,学生不能够得到足够的实际操作时间。通过将实训室彻底开放,学生就能够通过合理掌握自己时间来实现更多的实践机会。而且要充分保证在时间、空间、仪器设备、实训项目等几个方面实现全面开放,让学生自己掌握时间、项目,在此基础上就能够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缺陷。而合理的规章制度是保障实训室开放有序进行的基本,同时也能在满足学生实践训练的基础上避免因不必要因素导致设备损坏。

3引入实践技能竞赛考评机制

实践教学统计可以发现,在传统的考评模式下,学生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身分数方面,而对实训操作中出现问题不够关注,对修复结果的关注程度也往往超过了对修复过程中的操作技巧、制作心得等的全面了解。针对这种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要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考评改革措施,当学生完成一种修复体的制作之后,首先要进行自评,要将自己的操作过程以及整个操作过程中的成功以及失败经验进行总结,最后将自己制作的修复体进行展示。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够很好的总结实训过程中的成果和经验,而且也能找到实训操作过程中存下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将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针对实训课实际操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深入总结,这样就能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改进方法,这样对下一阶段的实训教学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合理的组织开展“口腔修复技能大赛”,将印模、卡环弯制、排牙等项目作为主要的比赛项目,评出优秀作品并给与适当奖励,这样能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促进作用[3]。

4整合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资源利用率

首先要不断的扩大实训教学范围。要充分结合院校实际的教学条件,实现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让学校与学校附属医院开展深度合作,通过不断的摸索来找出更具效率的口腔修复学教学模式。这样就能让学生从牙体缺损修复、局部义齿修复以及全口义齿修复等各个方面的临床制作实训都能得到满足,在充分利用有效资源的情况下,实现了口腔修复学教学效果的极大提升。另外,学生的兴趣对于口腔修复学教学具有很大的影响,要不断强化对兴趣培养的重视程度,通过实习机会让学生对基本医疗器械做到了全面了解,并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在教师的亲身示范以及指导下能快速掌握基本的操作规程,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5结束语口腔修复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能够让学生摆脱传统被动学习模式的束缚,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实训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我们都在独立的情况下很好的完成实训项目,为日后的临床做好铺垫。院校应该针对口腔实训教学模式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铁刚,陈慧,衣娟,赵煜炜.微课和翻转课堂在高职口腔修复实训课的探究[J].职业技术,2018,17(10):58-61.

[2]余科,郑立舸,刘敏,王频,张昊,范丽苑.经典病例分析结合PBL教学法在口腔修复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6,26(02):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