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医药学科评估范例6篇

生物与医药学科评估

生物与医药学科评估范文1

明确诊断

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血压≥140和(或)≥90 mm Hg可诊断为高血压。非同日3次,一般是指间隔2周测量1次,不是指今日、明日、后日的非同日。视初次测量血压水平而定间隔时间,如血压水平高,间隔时间短些,可间隔1周;如血压水平不太高,则间隔时间较长些,可间隔2周或更长些。除了掌握血压测量的时间外,还要排除对血压值有影响的因素。

综合评估

高血压诊断后,科学评估患者病情的危险程度,进行危险分层(见表1,参照2009年高血压指南基层版制表)。低危:高血压1级,无其他危险因素。中危:高血压2级,或高血压1级伴1~2个危险因素。高危:高血压3级,或高血压1~2级伴≥3个危险因素,或伴靶器官损害的任何1项,或伴临床疾患任何1项。其实,高血脂、冠心病也应该在用药前进行危险分层评估。

综合评估上述信息后,确定病人的危险分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选药时,要明确药物治疗的效/险比(吃什么药要承担什么风险)和效/价比(花多少钱能达到多大效益),医患沟通,听取患者的意见。在循证医学临床指南的指导下,同时结合病人的意向,形成指南-医生-患者之间的互动,制定与施行合理的临床决策。

掌握有证据的心血管病药物群特点

选择具有大规模循证医学临床证据的药物,包括他汀类、贝特类、普利类、洛尔类、地平类、沙坦类等。同时建议社区医生在掌握药物时要一类一类地掌握,重视药物的类效性,同类药物既具有相似的共性,构成了药物的种类效应,又保持着各自的个药效应。

临床选药时应根据循证医学的证据,兼顾这两种效应,选择合适的药物及用法。

注意将指南与经验相结合

临床指南与实践之间存在较大的缺口,比如药物的剂量、服用时间、配伍搭配,后期如何调药等方面,指南多采用平均值与常规方法,所以基层医生在具体临床时除了依据指南外,还要参考自身的临床经验。基层医生若想提高治疗学水平与效益,最好将指南与经验相结合。

生物与医药学科评估范文2

[关键词] 癌痛;疼痛管理;护理;角色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1-0121-02

疼痛是国际医学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之一,也是当今研究热点。国外肿瘤专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临床已将疼痛列为第5大生命体征[1]。如何解除疼痛患者的疼痛症状,进行正确而有效地治疗和护理已成为医务人员的紧要工作。WHO于1982年成立世界卫生组织肿瘤疼痛委员会,提出2000年全世界范围内的“肿瘤癌痛患者不痛”的目标[2]。2005年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重度癌痛应被视为急症。为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对肿瘤患者的医疗服务,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肿瘤性疾病诊疗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2011年3月30日,我国卫生部办公厅下发[2011]43号红头文件,关于开展“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创建活动的通知。

我院是一家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我科共有床位35张,医务人员34人,护士15人,疼痛护士3名,有护理疼痛患者10年以上经验。我科以中西结合治疗肿瘤为特点,在有效控制肿瘤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在疼痛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和特色治疗方法,所以我科已经申请卫生部第一批“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按照“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评审标准”,我科成立疼痛治疗小组,由科主任、疼痛医生、疼痛护士、护士长组成。作为肿瘤科护士在保证治疗顺利进行以及缓解由疼痛带来的痛苦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护士作为观察者

护士工作的特殊性,朝夕与患者相处,在交流、操作中随时可以对患者进行观察。护士在评估疼痛强度时,应该以患者主诉为依据。主动、客观、连续地评估疼痛,才能采取正确合适的控制措施,达到控制疼痛的目的[3]。新入院患者在8 h内由疼痛护士完成对患者的全面的、动态连续性的疼痛初步筛查评估,评估后建立疼痛护理病历,并如实记录,疼痛患者床头粘贴醒目疼痛标识。筛查内容包括:疼痛部位、疼痛强度、疼痛性质、疼痛持续时间、疼痛加重或缓解的因素、目前治疗用药情况,含疾病治疗情况和疼痛治疗情况、社会心理因素(性格、语言、身体、情绪反应、文化、接受程度)[4]。如初筛为疼痛患者,护士保证每周全面评估一次,每日上午10:00和下午14:00进行2次疼痛强度的评估并记录,关注患者爆发痛的规律并及时处理。根据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观察患者使用止疼药情况,持续观察、动态连续评估,观察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及精神状况,如初次及长期大剂量使用阿片类止痛药物的患者,需要观察是否便秘、恶心呕吐、镇静程度,密切观察瞳孔及呼吸变化,避免发生呼吸抑制。及时与医生沟通,为医生提供参考资料及动态信息,调整镇痛治疗方案。

2 护士作为学习者

飞速发展的高科技信息时代,层出不穷的新药、新信息、新治疗方案,要求护士有过硬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及对疼痛治疗的观点转变,对疼痛护理重视程度。

我科要求:①护士会对患者判断有无疼痛,如有疼痛应会准确如实评估疼痛的性质和程度并如实记录;②掌握控制疼痛方面的知识及止痛药物的专业知识;③护士掌握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有效管理疼痛的相关知识[5]。

WHO于1990年设计了一套简单有效、公认的、可合理安排的癌症疼痛治疗方案及三阶梯治疗方案[6]。目前已成为在国际上被广为接受的癌症疼痛治疗方案。我科护士对三阶梯止痛方案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对疼痛护理知识及治疗观念已经转变,重视疼痛这一症状,重视患者提出的疼痛疑问。科内邀请具有国际疼痛护理经验的权威人士来院讲座,疼痛教育列入我院护士的继续教育项目,护士长及疼痛护士积极参加了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并且参与国内其他医院的疼痛查房,及时了解疼痛护理的新进展,组织每月进行科内疼痛治疗患者护理查房一次,每周四次疼痛护理及止痛药物知识小讲课,每日晨会总结并讨论前一日遇到的疼痛难题。

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疼痛护理评估、癌症疼痛的药物治疗原则及方法、止疼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止疼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处理、癌症疼痛药物治疗的护理。

3 护士作为执行者

从患者入院时疼痛的全面评估,对患者进行疼痛教育,按时发放患者止痛药物并协助服用,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实施,护士是医嘱主要执行者。护士动态连续性的疼痛评估记录为医生制定疼痛治疗方案提供了信息,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材料,以确保治疗方案的顺利有效进行[4]。护士还可参与癌症疼痛的非药物治疗,首先掌握常用非药物治疗的适用范围及方法,包括皮肤刺激(冷、热、湿敷、按摩等)、锻炼、固定术、音乐疗法、针灸疗法、中药穴位贴敷、理疗仪器等,帮助患者减轻疼痛[7]。

护士关注疼痛患者心身健康,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安静、整洁、舒适的住院环境。疼痛患者备受疼痛折磨,已经情绪抑郁、体力不支,长期卧床、被动,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做好优质护理,落实责任制护理,加强心理护理及基础护理(如:为卧床患者做好压疮风险评估及皮肤减压措施、建立翻身卡,预防褥疮及静脉血栓;禁食患者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黏膜完整;大小便失禁患者正确使用便器,保持床单位清洁,防止泌尿系感染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4 护士作为宣教者

因为癌痛患者缺乏癌痛相关知识,对疼痛治疗现状存在误解和担忧,所以癌痛患者的误区认为用止痛药会“成瘾”,一般患者认为“生病就是应该有痛[6],忍痛是坚强的表现”,而癌症患者更可能发生疼痛并且恐惧疼痛,以为出现疼痛标志着病情加重,而存在疼痛症状的癌症患者认为“医生主要任务是给我治疗癌症,癌症好了疼痛就消失了”,这就会影响他们如实、及时、主动地报告疼痛。

在我科患者入院后,疼痛护士首先教会患者正确使用疼痛强度评估标尺(0~10数字疼痛强度量表NRS,视觉模拟量表VAS)[8],教会如何表达汇报疼痛,患者就可以准确地表达疼痛强度。告知患者随时汇报疼痛情况,按时服药,不能自行停药、自行减量。讲解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处理措施,如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及处理:①便秘:保持平衡高纤维饮食;坚持运动(如果可能);服用缓泻剂(遵医嘱)。②恶心、呕吐:卧床休息;服用止吐药物(遵医嘱)。③困倦:避免警觉性操作,如:开车、做饭、爬楼和使用重工具;医生会为你调整药量。疼痛患者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消除对“成瘾性”的疑虑。帮助患者学会疼痛的自我管理,例如:在我科护士鼓励并指导疼痛患者记录“疼痛日记”,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及止痛感受、治疗效果。根据疼痛日记的内容可以调整不同程度的护理内容。为让每一位癌痛患者感受“无痛”,了解“无痛”,我科每间病房内及楼道粘贴大量简单易懂的疼痛宣传图案及手册。对出院的疼痛患者疼痛护士会定时进行随访,讲解麻卡的办理流程。

5 护士作为监督者

护士严格执行物的管理制度,在疼痛护理过程中严格执行及监督医生的麻药医嘱;护士要对患者配合止痛治疗过程进行监督;对于生活不能自理、意识清醒但不能配合止痛治疗的患者,应绝对严格遵循“三阶梯止痛”原则;护士充分了解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支持系统,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扭转不正确观念,因为家属并不是旁观者。对患者健康教育内容进行评估和监督,对患者接受疼痛知识理解能力进行评价和监督;在疼痛规范化治疗及护理过程中,医务人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监督尤为重要,建立和谐的合作关系,相互沟通协调,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加强管理。护士作为监督者应考虑多方面因素及积极调配,确立正确的工作模式,确保疼痛护理工作顺利进行,提高疼痛护理质量。

6 护士作为管理者

护士应加强麻醉和管理,严格品使用制度,科室内品放置于保险柜内由专人管理及设置密码双锁管理[9],使用院内专用品登记本,品保险柜钥匙独立放置、随身携带,粘贴名专用标识、摄像头实时监控、每班清点并登记、使用后及时登记每次麻药的具体信息(药名、剂量、使用量、使用时间、药品批号)和患者信息(床号、姓名、病案号),严格执行每条麻药医嘱与处方及空置药瓶批号完全吻合[10];护士长监督品登记本记录情况,护士长和疼痛护士负责召开疼痛患者及家属工休座谈会,做到和谐护患关系、关注疼痛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的健康,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情况,建立正确的疼痛理念[11]。护士作为疼痛治疗管理者,应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过硬的护理操作技能,长期不断学习疼痛理论知识,做好患者疼痛健康宣教内容。护士作为疼痛治疗管理者,应在疼痛护理过程中提高管理水平,不断积累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012年11月18日我中西医结合暨老年肿瘤科成为卫生部第一批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在此期间,我科规范化治疗疼痛,提高了治疗疼痛水平,收治的几百名癌痛患者获益,疼痛得到明显缓解的同时也提高了生活质量,真正做到癌症患者的“无痛人生”,体现生命意义的可贵。在创建“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活动中,我科护理人员积极参与患者的全程疼痛护理,护士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承担了多种角色,充分发挥着职能,也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平台来共同呼吁各方面的力量,让社会关注疼痛。护士应该继续站好自己的岗,扮演好在创建“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中所需的重要角色,为我国癌痛治疗奉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蒋守洋,袁胜涛. 肿瘤疼痛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6,11(12):1332-1335.

[2] 姜安丽. 新编护理学基础[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49.

[3] 郭秀云. 癌症患者的疼痛护理探讨[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325-326.

[4] 张荔,潘婷. 在创建“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中提升护理品质的体会[C]. 第七届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大会论文集和专题讲座,2011.

[5] 王雅杰. 规范癌痛治疗从转变观念入手[J]. 医学与哲学,2009,30(2):6-8.

[6] 徐波,马双莲,薛岚. 肿瘤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1-106.

[7] 李漓,王兵,袁方,等. 癌症患者的疼痛状况调查及护理对策[J]. 护理学杂志,2000,15(4):199-201.

[8] 张菊英,邹瑞芳,叶家薇. 五指法在疼痛强度评估中的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05,40(6):409-411.

[9] 张菁. 品护理管理的工作实践[J].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21):2014.

[10] 张荔,潘婷. 在创建“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中护士的角色[C]. 第七届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大会论文集和专题讲座,2011.

生物与医药学科评估范文3

康复医学是为了康复的目的而应用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一门医学学科[1]。按世界卫生组织的划分,则把它列为第四类医学[2]。中医康复学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针对残疾者、老年病、慢性病及急性病后期者,通过采用各种中医药特有的康复方法及其它有用的措施,以减轻功能障碍带来的影响和使之重返社会[3,4]。

1 中西医康复医学的特点

1.1 现代康复医学 康复医学是以残疾者为中心着眼于功能和能力的恢复,致力于残疾者生活素质的提高,并以促成残疾者重新成为社会中自立的一员作为其最终目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各种有效的功能训练,以及应用康复工程进行代偿和重建等方法,辅以药物、手术、饮食疗法及其它。所以它的治疗目的不只是疾病的痊愈,而是最大限度的使其身心功能,从生理上、心理上、职业上和社会生活上进行全面的、整体的康复[1]。其特点如下:①以躯体残疾者以及伴有功能障碍的慢性病人与老年病人为主要服务对象; ②按照功能训练、全面康复、重返社会三项重要原则指导康复工作;③重视从社会医学的角度组织作业-职业-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康复治疗,帮助患者重返社会;④重视以专业协作组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综合、协调的康复治疗;⑤重视康复治疗与康复工程相结合,以工程技术辅助功能评估和康复治疗,以提高诊疗质量[4~6];⑥重视功能评估和分析是现代康复医学的特点,它为康复治疗提供客观的准确的评估依据。目前国际康复医学界使用的功能评估方法正向专业化、规范化、定向化方向发展,有一套科学的评估方法。

1.2 中医康复学 中医康复学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调适情志、娱乐、传统体育、沐浴、食疗、针灸推拿、药物等多种方法,针对病残、伤残诸证、老年病证、恶性肿瘤及热病瘥后诸证等的病理特点,进行辨证康复的综合应用学科[7]。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在强调整体康复的同时,主张辨证康复,创造出中药、针灸、按摩、熏洗、气功、导引、食疗等行之有效的方法[8],中医康复学在观念和方法上的特点,一方面来自中医、中药的优势,同时也与中国的社会传统文化有关,这些特点也是中医康复学的优势[4]:①整体康复与辨证康复相结合,强调个体化的综合治疗;②预防康复与临床康复相结合;③形体康复与精神康复相结合;④自然康复与药物康复相结合;⑤食疗康复与药疗康复相结合;⑥内治康复与外治康复相结合。中医康复学既重整体的协调,又重个体的纠偏,这是中医康复学最根本的特色与优势,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9]。

1.3 走中医康复与西医康复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康复之路 中医康复学和现代康复学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中医康复学应引进现代康复学的功能评估和分析的方法,规范诊断与疗效评估的量化标准——客观的评价标准。

中医康复评价首先是中医诊断领域内的辨证,但康复医学的作用对象是功能障碍,而通过四诊进行一般辨证所得证候很难反映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康复中评价的过程是对外在形体及行为等功能障碍的量化过程,如对于两个同是中风偏瘫,中医辨证同为气虚血瘀的患者,很难用气虚血瘀这一证候反映偏瘫功能障碍的程度,以及仅用气虚血瘀的变化来评定(衡量)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因此,对偏瘫功能障碍来说还需要现代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在中医古籍中,对功能障碍的评价尚无明确记载,因此建立中医康复学障碍评定观点是中医康复学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近年在研究中医康复疗法的疗效时,多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康复医学功能评估和分析的方法,评价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及观察康复疗效。这是中医康复学的一种发展趋势。

在心脏康复方面,也应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利用心电图(12导联、24h动态)、心脏超声波检查等评估心脏功能情况,进而根据患者心功能、心脏能承受的负荷及心理应激制定适当的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项目、运动持续的时间等,并选择患者感兴趣且易于坚持的运动,量力而行,以身心舒适为度。中医康复学的运动形式具有动作和缓、形神和谐的特点;它通过精神意识驾驭形体运动,身心交融和高度统一,增强人体潜在机能,达到自我身心锻炼的目的,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在药物(参麦注射液)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康复锻炼治疗可显著改善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及运动耐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实践中,对冠心病人施行运动疗法的同时,再配合以中药治疗,取得了更佳的效果[10]。提示中药配合康复运动锻炼是解决心脏病后心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

2 中西医结合康复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健康保健意识也在增强,康复保健事业亟待发展,就目前而言,其主要服务对象包括6000万残疾人,1.77亿老年人以及大量慢性病人[9]。人们已经认识到,在健康和疾病之间,还有一个中间的临界状态——“亚健康”,不少人常常处于这样的状态之中。对于亚健康的研究和防治,从今天的学科领域来讲,就是养生学的热点问题。以慢性疲劳综合征为例,它是身心性疾病变化的心理、生理、病理的综合反映,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在这方面,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有更为广阔的天地[10]。

中医康复专业在国外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国外康复医学已经与临床医学一样,形成了非常规范的诊疗制度和服务网络。然而,全世界6亿残疾人中能够得到康复治疗的仅为20%,由于多种原因,大多数残疾人得不到很好的康复服务;另一方面,当前在健康或亚健康人群中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进行保健和健康消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已投入巨资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有的国家甚至已经立法承认中医、针灸疗法的合法性,并在医疗保险方面给与支持[11]。

总之,康复医学在促进残疾者的全面康复,促进中老年人延年益寿,促进全民保健,促进残疾预防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石随枝. 发展中的现代康复医学[J]. 宁夏医学杂志,1995,17(1): 60-61.

2 陈耀华. 康复医学的兴起和发展[J]. 锦州医学院学报,1997, 18(2): 30-32.

3 岳旭东. 略论中医康复学[J]. 国医论坛, 2003, 18(2): 14-15.

4 卓大宏. 康复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渠道和发展前景[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4,9(4): 146-148.

5 母晓明,郭洪科,许学杰. 康复医学在市级综合医院的发展与思考[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 11(5): 412.

6 卓大宏. 中西医结合的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3):101-103.

7 关骅. 康复医学与治疗学关系的探讨[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9):552-554.

8 张雅萍. 略论中医康复学的优势[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 25(6): 48-49.

9 袁嘉丽,李庆生. 中西医结合养生学及康复医学在21世纪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的思考[J]. 中医药学报,2003,31(2):1-2.

10 张东坡. 心脏康复中运动计划配中药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探微[J]. 现代康复,2001,5(8): 121.

生物与医药学科评估范文4

摘要目的:探讨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表在神经内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1~6月我科收治的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总分≥4分的230例高危患者设为试验组,填写评估表,针对跌倒和坠床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与2012年1~6月收治的跌倒、坠床高危患者229例(对照组)的高危因素作比较,总结评估表实施后的应用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跌倒发生例数为1例,而对照组患者跌倒、坠床的发生例数为8例,实施前后跌倒、坠床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表的应用能减少住院患者跌倒、坠床的发生,从而保证患者安全,减少医患纠纷。

关键词 跌倒;坠床;神经内科;危险因素;评估表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0.076

安全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患者在医院内跌倒,不仅影响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自理能力,增加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而且也给医院带来了负面影响,极易引发医疗纠纷[1]。神经内科的服务对象多是意识障碍、瘫痪、失语、痴呆的老年患者,他们缺乏自我照顾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跌倒、坠床是患者住院时最常见的不良事件。在护理工作中,确保患者的安全是维护就医者的主要内容[2]。我科于2013年1月起将防跌倒、坠床危险评估表应用于临床,较好地防范了跌倒、坠床事件的发生,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1~6月收治的跌倒、坠床高危患者230例作为试验组,其中,男131例,女99例;年龄40~95岁,平均71岁。将2012年1~6月收治的跌倒、坠床高危患者229例作为对照组,男128例,女101例;年龄39~94岁,平均

作者单位:225007扬州市江苏省扬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关巧云:女,本科,副主任护师

70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按一般护理常规,没有使用跌倒、坠床高危患者评估表。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表进行评估,累计分值≥4分者,属于高危人群,分值越高,患者发生坠床/跌倒的危险性越高。

1.2.1全面评估责任护士或夜班护士在患者入院或转入24 h内,对有高危情况(有跌倒史、意识障碍、65岁以上老年人、服用镇静剂、降压药等)的患者按跌倒、坠床评分表进行评分,对符合项在后面的“”内打“√”,并制定护理安全防护措施。当评分≥4分填写评分表,为高危患者,每天重点评估患者的意识、感觉、精神、行动能力的恢复程度及安全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1周后重新评估1次,直至高危因素解除、出院。见表1。

1.2.2安全健康教育从患者入院时做好健康宣教。(1)对能下床活动的患者详细介绍,并使其尽快熟悉病房环境,指导检查患者穿防滑鞋,提供合适的助行器。(2)对卧床患者嘱其勿擅自下床,训练床上大小便,将呼叫器置于患者易取部位。(3)教会患者及其陪护人员掌握防止跌倒的相关知识,外出、检查及康复训练时有人陪同。(4)对躁动者必要时使用保护性约束,取得家属的理解、配合并签字认可。

1.2.3环境、设施的安全保障病房布局合理,光线明亮但不刺眼,床头配备呼叫器及床头灯,床间距>1.2 m,病床两侧有床档,高度适合患者要求。定期检查病床的使用性能是否完好、稳固。病房配置脚灯,物品放置规范,患者经常需要的物品放于随手可及的地方,轮椅、病床刹车完好;在走廊、洗漱间、坐便器旁安置扶手,并经常检查维修保证完好备用状态。地面干燥防滑,有防“跌倒、坠床”标识。责任护士每班查看地面是否有不平坦、障碍物、打滑现象,消除环境中各种不安全因素,防止患者跌撞和摔伤。对评分≥4分的高危患者床头护理记录单及病区患者一览表上使用红色“”作为警示标识,以引起护理人员和患者及家属的时刻警惕,并进行交班签名及时反馈,一旦发生患者跌倒,及时上报并积极采取措施减少医患纠纷。

1.2.4落实用药安全护理评估患者的服药情况,询问是否正在服镇静安眠、降血压、降血糖、利尿剂、抗癫痫药、轻泻剂等药物,使用此类药物的患者嘱待完全清醒时方可下床活动。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药物及注射胰岛素时,按时进食,防止低血糖反应导致跌倒。

1.2.5鼓励患者的积极参与责任护士在健康宣教的同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鼓励患者在住院期间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按时完成各项治疗和护理,积极配合执行康复治疗师的训练计划,将自己的亲身体会反馈给科室,帮助科室改进工作,提高服务质量,确保护理安全[3]。

1.2.6跟踪评估对跌倒、坠床危险因素分值≥4分者,责任护士每周进行再次评分,并记录评分的动态变化。每日跟踪反馈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效果、患者对安全知识的掌握及配合情况,直至患者出院。护士长每周重点查房。患者出院时及时填写转归,评估表一式两份,一份留存病历,一份报送护理部。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跌倒、坠床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1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四格表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注:试验组跌倒1例;对照组跌倒6例,坠床2例

3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跌倒是老年患者致伤、致残甚至致死的原因之一[4]。近年来,患者安全问题成为医学界的重点研究议题之一,引起医院管理领域的高度重视,而我国对患者安全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患者安全护理方面仍是薄弱环节[5]。患者跌倒的危险与其年龄、疾病的严重程度、原有的自理能力、用药等有密切关系。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特点:(1)老年患者居多、基础病重、并发症多。(2)服用如镇静安眠、降血压、降血糖、利尿剂、抗癫痫药等药物较多。(3)意识程度、视力、感觉、运动功能大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头晕、眩晕或视力模糊症状经常会反复出现。这些都是跌倒、坠床的高危因素,因此在神经内科防止患者跌倒在护理安全措施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表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应用,对高危患者进行安全评估,制定预防跌倒、坠床的管理流程,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加强环境及设施的维护,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认真实施预防跌倒措施等,能有效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坠床的发生率,减少患者的痛苦,保证护理安全,减少了医患纠纷。

参考文献

[1]黄淑芳,叶文秋,黄宴萍,等.FOCUS-PDCA程序在预防老年住院患者跌倒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0,17(19):132-134.

[2]田婧,段燕.“住院患者预防跌倒/坠床告知书”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21):2818-2819.

[3]李志敏.患者参与护理安全管理的实施与效果评价[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1):1363-1365.

[4]陈巧玲.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护理质量控制[J].护理学杂志,2010,25(17):44-46.

[5]穆欣,马琳琳,王佳,等.中文版患者安全护理自评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测评[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1):32-35.

生物与医药学科评估范文5

【关键词】疼痛干预;围手术期;效果

随着护理学的发展,疼痛被认为是影响舒适的主要因素,在国际上,疼痛是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1]。手术后疼痛是影响手术治疗质量和患者手术后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围手术期的疼痛也会给患者带来明显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不良反应。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如何通过合理有效的围手术期疼痛护理,缓解和消除这些不良影响,提高围手术期患者生活质量,是我们探讨的重要内容,为此,我院在脊柱外科对围手术期开展了疼痛干预的相关实践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00例,均为择其手术的患者,其中腰椎间盘摘除术患者45例,颈椎间盘摘除术患者30例,腰椎压缩性骨折植骨融合内固定患者25人,其中男64例,女36例,年龄在20~90岁之间,平均55岁,随机将两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种类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评估经检索我们确定以下3种疼痛评估量表为疼痛的主要评估工具[2]:数字评估量表(NRS)、词语描述量表(VDS)、和修订版的面部表情疼痛评估量表(FPSR)。结合WHO的疼痛分级法我们把0分定为无痛,1~3分为Ⅰ级(轻度疼痛),4~6分为Ⅱ级(中度疼痛),7~10分为Ⅲ级(重度疼痛)(WHO将疼痛分为4级,0级无疼痛,Ⅰ级为轻度疼痛,Ⅱ级中度疼痛,Ⅲ级重度疼痛)。为了更有效地对疼痛进行评估,我们把三种评估量表和“WHO疼痛分级法”合并制成疼痛简易评估尺,并把Ⅰ级、Ⅱ级、Ⅲ级的疼痛程度详细的描述在疼痛评估尺上,每个护士随身携带小的简易评估尺,并在每个病房的墙壁上悬挂一张大的简易评估尺。方便患者及时对自己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不同的患者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对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及老年人采用面部表情评估量表,年轻人及文化程度高的患者采用词语描述法或数字评估量表进行评估。

22记录制订与落实疼痛评估的频率、方法及规范化疼痛问询方式。在每例患者入院时即开始使用自己设计的疼痛评估记录单进行评估,具体项目包括评估日期、时间、部位、疼痛的程度、疼痛评分、持续时间、睡眠影响情况、处理措施、不良反应和护士签名。在患者入院8 h 内完成首次评估,此后每天上午9:00 进行疼痛评估。手术后判断麻醉失效后,即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每4 h评估1次,直至NRS≤3分时停止评估。另外对于疼痛评估 ≥4分者,报告医生及时处理,给予镇痛处理后(静脉或肌肉注射后30 min,口服药后1 h)评估1次,并记录。

23疼痛干预的方法

231心理干预①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整洁舒适,使患者心情舒畅。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构建医护与患者之间的信任平台,运用交谈的方式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加强对患者疼痛知识的健康宣教,认真讲解阿片类药物的生理依赖性、耐药性和精神依赖性的实质区别,纠正患者对阿片类药物应用的误解,阐明短期使用和长期使用所带来的副作用是完全不同的,肯定镇痛药物的疗效,帮助患者建立对镇痛药物的信任,改变患者的传统观念。明确指出,在现有的医疗条件下,手术后的疼痛是可以缓解或完全控制的。让那些不愿意报告疼痛、害怕成瘾、担心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解除疑虑和担忧。③指导患者和家属参与疼痛的管理过程。

232非药物干预①避免引起疼痛加重的因素,如:不当,固定过紧、伤肢的位置、角度异常、频繁操作等。②物理方法:如冷敷、热敷、按摩、心理疏导、音乐疗法、分散注意力等方法。

233药物干预原则是多模式个体化镇痛,按时给药而不是按需给药。多模式镇痛是指用药多途径及药物选择多模式。手术前1 d,口服塞来昔布胶囊200 mg BID,或术前2 h 400 mg顿服,麻醉科配合缝皮前30 min静滴帕瑞昔布钠40 mg,术后由护士每4 h评估患者疼痛分值 NRS>4分时及时与医生沟通,给予镇痛处理。术后每12 h肌内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至术后60 h,使NRS评分维持在0~3分之间,使患者在围手术期处于无痛或微痛状态。当疼痛评分为4~6分时,实施弱阿片类药物与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联合使用。当疼痛评分≥7分时实施强阿片类药物与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联合使用。个体化镇疼是指治疗方案、剂量、途径及用药时间的个体化。

234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止痛的方法,即患者感到疼痛难忍时按需给予止痛治疗。

24评价方法根据对术后3 d患者的评估,用数字评定量表进行评分。评估患者48 h的疼痛频率及临时用药的次数。根据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评估患者满意度。

25统计学方法采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3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后3 d,NRS评分、48 h疼痛频率、24 h需临时应用止痛药次数、患者满意度比较见表1。

4讨论

41疼痛干预能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在脊柱外科,围手术期疼痛干预能减轻术后患者的疼痛,减少并发症,为患者康复、身体健康奠定了基础[3]。疼痛可导致患者产生焦虑、烦躁、失眠、血压升高、免疫力下降等一些列生理、病理和心理的变化,甚至影响手术的预期和术后康复,出现关节僵硬,深静脉血栓、肌肉萎缩等并发症。急性疼痛可能发展为难以控制的慢性疼痛,从而延长住院天数,增加医疗费用,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社交活动。缓解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通过围手术期疼痛干预,能明显降低术后疼痛,提高患者对手术质量的整体评价,使患者更早的开展康复训练,降低术后并发症。

42疼痛干预提倡预防用药,多模式、个体化等综合手段。对于术后疼痛的治疗,提倡超前镇痛,即在伤害性刺激发生前给予镇痛治疗。据报道,预防用药较疼痛剧烈用药量小,镇痛效果好[4,5]。选择合理的评估方式,在术前对患者进行评估,制定个体化镇痛方式,对不同的患者制定不同的镇痛方式。使用多模式镇痛,将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组合在一起,发挥镇痛的协同或相加作用,降低单一用药的剂量和不良反应,提高对药物的耐受性,加快起效时间和延长镇痛时间。同时提倡心理干预措施,围手术期的心理干预具有很多好处,如更少的抑郁和焦虑,更少的疼痛,更少的用量,更短的住院时间,更少的健康监护需求,更高的治疗满意度等。因此,心理干预在疼痛专项护理中起重要作用。

43良好的疼痛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护士是患者疼痛的主要评估者[6],在患者的整个住院过程中,护士时时刻刻与患者解除,最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通过与患者交流,能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和对疼痛的认知程度,判断疼痛的部位、性质及持续的时间,对患者的病情能作出正确的评估。护士是止痛措施的主要落实者[6]。止痛措施的落实大部分是护士完成的,护士定时进行评估,按照评估的程度按时给予止痛措施,并评估止痛措施的效果。此外,护士还可以根据疼痛评估的程度运用一些非药物的干预措施如:理疗、冷敷、说笑话、分散注意力等,为患者减轻疼痛。护士是患者和家属的教育者和指导者[6]。护士通过评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通过健康教育,让那些害怕成瘾,担心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解除担忧和顾虑,使他们认识到手术后疼痛是可以及时处理的,并不是只有重度疼痛才需要处理,患者不应该忍受疼痛。同时指导患者和家属参与疼痛的管理过程,以保证治疗的有效性,使患者在微痛或无痛中度过疾病的急性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Merboth MK,Barnason SManaging pain:the fifth vital sign.Nurs Clin North Am,2000,35(2):375383.

[2]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编辑委员会行为医学量表手册.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485488.

[3]Dekutoski MB, Norvell DC, Dettori JR, et al.Surgeon Perceptions and Repoeted Complications in Spine Surgery.Spine,2010,35(9 suppl):921.

[4]耿萍华外科手术后患者疼痛控制进展. 实用护理杂志,1999,15(9):11.

生物与医药学科评估范文6

1.1组织护理人员全员系统培训

1.1.1更新理念,转变态度打破传统观念,在临床工作中,很多护理人员多认为患者只有在出现不能忍受的剧烈疼痛时候,才有必要给患者进行止痛治疗,而忽视了提前镇痛的重要性,并且过分担心麻醉镇痛药的成瘾性。随着医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疼痛理念已更新,疼痛作为第5大生命体征在临床上凸显其重要地位,消除疼痛是患者基本权利,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转变理念,关注患者疼痛程度,体现对患者的人文关爱。

1.1.2进行全面系统培训考核提供各种形式的有针对性的疼痛知识教育来提高护士疼痛管理水平,聘请疼痛管理专家及药物镇痛专家授课,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疼痛基本概念、疼痛评估方法、疼痛护理措施、骨科疼痛规范化的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方法、镇痛药物的作用与不良反应、镇痛泵的管理、各种疼痛护理记录单的应用等知识进行培训。

1.2成立疼痛护理管理小组我科成立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疼痛管理小组,负责疼痛护理工作计划、实施、评价与整改。护士长在病区疼痛管理中起主导作用,组织以疼痛管理为主题的护理业务查房、病例分析、小组讨论、理论讲授与实践指导等,深化疼痛管理理念,提高护理人员对疼痛管理知识的掌握及临床实践能力。护理责任组长由病房业务骨干担任,参与到护士培训计划中,同时负责监督、指导、协调和处理本组护士的疼痛管理工作,及时发现疼痛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时反馈与沟通,协助护士长工作。协助医师正确评估患者疼痛的原因、类型;教会患者准确表述自己的疼痛;全面评估患者的疼痛史,为患者提供全面护理;观察患者疼痛的进展、疼痛治疗的效果及使用止痛药物的不良反应。

1.3制定并实施疼痛护理管理流程

1.3.1疼痛评估患者入院2h内对其进行首次评估,疼痛评估的量表主要有数字评定量表和面部表情疼痛量表,其实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证实。使用的数字评定量表和面部表情疼痛量表合而为一的长海“疼痛评估尺”,分别向患者解释疼痛评估尺的使用方法。护士随身携带“疼痛评估尺”。制定与落实疼痛评估的频率、方法及规范化疼痛问询方式。在患者入院时使用疼痛评估护理记录单,具体项目包括评估日期、时间、部位、性质、原因、疼痛评分、持续时间、睡眠影响情况、情绪影响、治疗依从性、用药情况、不良反应、护理措施和护士签名。在患者入院2h内完成首次评估,评估分值≤3分的患者此后每天9∶00进行疼痛评估。对于手术后患者采用术后患者疼痛护理记录单,对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术后患者分别每1,4,6,8h评估1次;另外对于疼痛评估≥5分者,报告医师,给予镇痛处理后再评估1次,然后每4h对患者进行1次评估。

1.3.2疼痛干预疼痛干预护理措施包括非药物干预措施以及药物镇痛。非药物措施包括:(1)环境护理。嘈杂烦乱的环境会诱发和加重疼痛。因此将患者安置在舒适整洁的病床上,室内具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设施,适宜的室内温湿度能使患者心情愉快,消除紧张心理,减轻疼痛。(2)护理。正确的和制动是止痛的最好方法。骨折初期局部疼痛往往非常明显,且活动时加重,合理制动能有效减轻疼痛,减少局部软组织损伤。抬高肿胀的肢体,并保持外展中立位,有利于改善血循环,起到消肿止痛作用。(3)骨折早期合理使用冰敷,减轻局部充血水肿和出血,热敷患肢可减轻肌肉痉挛,增加局部血供,减轻疼痛。(4)指导患者疼痛时听音乐,音乐疗法可减轻患者的抑郁情绪,稳定血压,减轻疼痛,增加患者的舒适感,通过慢呼吸运动可减轻肌肉收缩引起疼痛及松弛紧张,达到控制疼痛目的。我科多模式镇痛是在神经阻镇痛泵或静脉镇痛泵的基础上联合静脉、口服用药。当疼痛评分≤3分时实施非药物干预措施;当疼痛评分为4~6分时,实施非药物、弱阿片类药物与非固醇类抗炎药等联合干预措施;当疼痛评分≥7分时实施非药物、强阿片类药物与非固醇类抗炎药等联合使用干预措施,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

1.4针对患者及家属疼痛教育

1.4.1转变患者及家属疼痛理念患者及其家属在疼痛控制上对疼痛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创伤后及手术后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同时害怕麻醉镇痛药对伤口愈合影响或产生的毒副作用,针对这一情况,首先要转变患者理念,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让他们认识到疼痛对机体是有害的,疼痛是可以避免的,从而让他们主动配合疼痛治疗。

1.4.2落实疼痛护理教育措施在患者入院、术前准备、手术回房时,责任护士、管床护士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疼痛知识的健康宣教,病房张贴疼痛尺,病床边悬挂彩色镇痛小贴士,内容涵盖疼痛对人体的危害,疼痛尺的正确使用方法,非药物治疗措施,常见镇痛药物不良反应等。每月开展疼痛护理教育课堂,强化患者无痛理念,能够熟练使用疼痛评估尺,鼓励说出疼痛的感受,掌握疼痛护理措施,提供优质服务。

1.5评价指标疼痛护理在创伤骨科病房开展前后,对患者采用长海“疼痛评估尺”进行疼痛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平均住院日以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1.6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3.1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或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3.1创伤骨科病房开展疼痛护理管理意义临床工作中,疼痛是骨科患者常见主诉之一,创伤、手术、术后固定与特殊、功能锻炼、特殊治疗等均可引发疼痛。在常见的疼痛强度评估中,骨科疼痛的级别较高,疼痛作为第5大生命体征,已经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关注,因此合理、及时、有效的镇痛可减轻或防止疼痛对患者身体和心理造成的一系列不利影响,促进康复。疼痛管理是骨科病房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强化护士疼痛管理理念,减轻或消除患者疼痛,使其在无痛或尽可能轻的疼痛中获得治疗,更早地开展康复训练,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建立无痛病房护理工作模式非常重要。

3.2有利于缩短平均住院日创伤骨科患者的疼痛均为急性疼痛,即为最近产生并可能持续较短时间的疼痛,通常持续时间小于3个月,但急性疼痛可能发展为难以控制的慢性疼痛,从而影响患者康复,增加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由于疼痛因素存在,患者往往惧怕功能锻炼,活动减少,伤肢血流减慢,可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及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延长住院时间。在实施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管理后,通过制定疼痛评估流程,能够正确规范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并记录,规范化镇痛药物使用,制定患者疼痛护理管理流程,使患者能够在疼痛耐受情况下进行安全有效的功能锻炼,能更好地促进患者伤肢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节省费用,缩短平均住院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