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培训范例

生物培训

生物培训范文1

 

一、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很多学生都认为自己与创新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对创新抱有一种神秘感,所以不敢去想也不敢去做,这是因为学生们没有正确认识和理解“创新”的含义。所谓创新也就是人们在某领域不断提供具有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新方法、新理论、新思想,而这一系列的“新”不是规定谁才可以做到,而是可以来自我们任何人,就像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高薪聘请一些对物理一窍不通的艺术家来给他提意见,其目的也就是从他们的身上获得这个“新”,然后再告诉学生只要是提出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理念、新想法都是创新的表现,其实每个人都具备创新能力,只是看有没有被发现,所以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用生物学的发展史以及一些新成果,和学生共享别人的创新成果,以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营造创新的教学课堂   有个成语叫“耳濡目染”,也就是听多了、看多了,自然而然地就会了,这句话强调了外界环境的重要性,虽然创新需要灵感,需要突破常规思维,打破传统思维束缚,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上说物质决定意识,说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人们也需要特定的环境作为启发灵感的钥匙,而这把钥匙就在教师的手里,所以生物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创新的教学课堂。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是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最佳途径,而创新思维则是创新能力的“理论指导”,同时也是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方式,所以教师在生物课堂上要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提高,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在复习知识点的时候,最容易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例如在复习细胞器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问学生能够产生水的细胞器有哪些,并写出相应的反应方程式,对于复习课来讲学生们不可能完全不知,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学生的回答不完全,有的只记得常见的线粒体,而对其他的核糖体和叶绿体就不一定能够答出,但是有的学生还是知道的,其他同学的补充可以弥补他们的不足,有的方程式写得不完整或是不规范的教师可以给以纠正并讲解。   再比如说对于植物向性问题,在讲原理之前教师可以先画几个模拟图,让学生们进行研究讨论,充分开动他们的脑子,让他们试想哪一种是正确的,并且试着解释原因?这是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不错方法。   四、通过对问题的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有创新,得先有问题,问题是人类思维的起点,人们也只有在实践中遇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才会有继续探究的欲望,然后才有创新的出现。所以教师要多给学生提问题,让学生学会思考,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就冥思苦想地创新,为学生的创新能力铺路。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生物的神奇和奥妙,多以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思考,真正做到“十万个为什么”,以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进而达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问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很多教师的问题教学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这几乎都是因为他们对学生所提的问题没有新意,不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也没有太多的思考价值,因此在问题教学的时候要给学生提一些有趣的、新颖的、具有思考价值的“创新”问题,这才能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效果。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把学生完全置身于“创新”中,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环境,最后拥有创新能力

生物培训范文2

学生不爱学习物理,缺乏学好物理的自信心,其实是对物理课没有兴趣。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推动力,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往往具有主动性、自觉性,并能够乐此不疲。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教师可以通过鼓励的方法。比如先提一些简单问题(预先考虑到学生能够回答的上来的问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当众表扬。也可以出一些简单的题(预先考虑学生能够答得上来的题)小测,使学生得高分数,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可以使学生成立几个学习小组,通过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来了,学习成绩必然提高,随之而来的是自信心就有了。第三,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在学习中应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并善于质疑,使其个性得以张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第四,教师教学要生动活泼。在课堂上,教师旁征博引,适当穿插其他学科的知识。通过对科学家故事的介绍,让学生走近科学家,并以科学家为榜样,从而树立自信,奋发学习。课堂上教师要经常保持微笑。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主要阵地。在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能给学生的心灵带来震撼。教师上课时若面带笑容,就会给学生在心理上带来轻松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爱和鼓励,从而克服胆怯和紧张状态,树立自信。

二、正向引导,善用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有人认为,激发学习信心,这是对后进生而言。其实不然,如果稍不注意,即使是学习尖子,也会丧失信心。课堂气氛的活跃,离不开尖子生的努力,他们比起普通学生,更有一些自信。也正因为如此,个别尖子生比较粗心。他们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考虑好,就急于抢答。有时就会答错,一次两次,引起同学们的哄堂大笑。加上课下再有个别同学的嘲笑,久而久之,就会挫伤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失去信心。这时就需要我们进行正面开导,教学生学会调节,重拾自信。

例如,对他们说“做胜利的英雄容易,做失败的英雄难!我希望你敢于面对困难!”马克思也曾说过,“人要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这样,帮助学生尽快走出阴影,重新找回自信,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后面的学习。实践证明,对自己有没有自信心,是每一个学生能不能成材的关键。有很多这样特殊的情况:这个学生平时成绩很好,可是一到考试,成绩就很糟糕,考得一塌糊涂。究其原因,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自信。相反,有的学生,平时成绩平平,但家长和教师善于引导,不断给以鼓励,使他们对自己总是充满信心,其成绩往往能稳步上升,到考试时,往往能够超常发挥。这种因为心理因素造成的截然不同的结果,应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三、总结

生物培训范文3

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平等和谐的角色定位,教师要俯下身子,学会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平等交流。如在讲摩擦力一节时,主要介绍两种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大小和方向等,其中静摩擦力大小和方向是难点。为此可设计用水平力将一本书压在竖直墙壁上的例子,提问:“如果对书的压力逐渐增大,书受的摩擦力如何变化?”这一问回答错误最多的是“因为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所以摩擦力会变大。”至此可借题发挥:“当增大后的摩擦力大于书的重力,是不是书将沿墙攀登了?”学生听后哈哈大笑,自知出错,而后兴奋、思考,变信口回答为主动探索:问题出在哪呢?

二、预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每位教师要研究的课题。在物理课上,演示实验正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各种客观物理现象来找出规律,这就是物理定律。那么我们就可以设置情境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求知的渴望,用物理学科的魅力来感化学生。

例如,同学们满头大汗地从外边回来,就问学生,你的脸上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凉快。那为什么会感觉到凉快呢?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使你更凉快?引入蒸发的教学。又例如,在讲电流的热效应的时候,教师用烧红的电炉子演示给学生看,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三、民主课堂,创设和谐氛围

(一)尊重学生,创设平等问题空间。

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课堂教学立体化,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合作交流的空间,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物理意识,发展学生的物理感觉,真正学会“物理思维”。

(二)保护学生,创设多种保护空间。

所谓保护学生,就是指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创新意识的健康。教师要有智慧地工作,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恰当地表扬,适时地提醒,都会对学生产生好的保护;做实验时告诉学生安全的事宜,在不影响学生好奇心的前提下告诉学生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我们一定要培养孩子好的想象力,让他们智慧的火花竞相迸发,不断地启发学生,培养他们的问题能力。

生物培训范文4

〔关键词〕社区文化;服务群众;群众舞蹈;培训

近年来,社区群众舞蹈以简单、易学、健身的特点,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在简阳市迅猛发展,对充实丰富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强身健体,沟通感情,化解矛盾,促进社区文化以及和谐社区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扎实有效地开展好社区群众舞蹈活动,引领群众用健康的文化活动来充实文化生活,提升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使社区文明和谐,充满生机活力。社区群众舞蹈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繁荣,各种舞蹈培训亦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地展开,从而促进了群众文化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推动和谐社区的建设。

一、社区群众舞蹈的现状

1.参与者“三多三少”。参与社区群众舞蹈的中老年妇女人数多,中老年男性参与的人数少;离退休人员参与的人数多,在职中青年人员参与的人数少;群众舞蹈以传统健身型的民间舞蹈多,具有时代气息、新颖创意的舞蹈少。

2.缺乏专业舞蹈指导。社区缺乏专业的舞蹈老师指导,群众的舞蹈动作不标准、不规模,舞蹈节目在题目选择、内容运用上亦因缺乏专业指导,编排出来的节目大多内容陈旧僵化,形式呆板缺乏新意。

3.缺乏对舞蹈艺术的了解。群众舞蹈因其自娱自乐吸引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职业的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但广大群众对舞蹈健身的价值一知半解,而了解舞蹈艺术的人就更少了。

4.雨雪天舞蹈活动中断。社区群众舞蹈活动场地大多选择在公园、公共空地、住宅小区空地等露天场所,场地面积较小,设备简陋,一旦遇到阴雨风雪等天气,舞蹈活动就不得不中断。

二、群众舞蹈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1.有利于社区群众的身心健康。舞蹈的作用本身就是塑造体形、增强体能。群众舞蹈是帮助社区群众强身健体,达到身体和心灵双重健康的一种锻炼方式。

2.增强社区凝聚力。群众舞蹈是一种集体性活动,有利于团结社区,塑造社区的精神文明新风貌。社区群众通过参加跳舞这些集体活动便有了归属感、荣誉感,同时也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

3.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品位和文化修养。群众舞蹈本身就是积极向上,以健康、快乐为主的一种娱乐活动,再加上优美的音乐、优雅的舞姿、充满着力量的歌词,人们沉浸其中,感受舞蹈、音乐的美妙,憧憬着美好生活。

三、改进社区群众舞蹈活动的方法及对策

1.扩大群众舞蹈影响力。一是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多形式、全方位的广泛宣传,提高对社区群众舞蹈的认识。二是在开展社区文化建设活动中,有计划地安排一些舞蹈活动内容,对群众进行针对性的宣传。三是通过举办一些专题舞蹈讲座,让群众了解舞蹈、学会舞蹈、热爱舞蹈,在舞蹈中求乐、求美、求健康,以此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舞蹈。

2.抓好社区群众舞蹈培训工作。切实做好社区群众舞蹈培训工作,促进群众身心健康发展,营造健康文明的社区新风尚,助力和谐社会的构建。(1)抓好活动型培训。文化馆辅导老师先要深入基层,寻找舞蹈创作灵感,多塑造大家喜闻乐见的舞蹈形象,使舞蹈艺术与社区群众息相通心相印。坚持“带尖子,促团体;勤交流,出精品”方针,结合节假日,每年定期开展基层文化骨干舞蹈专业培训、讲座和下基层专业辅导,运用群众喜爱的舞蹈语汇,传授国内外优秀的舞蹈。鼓励社区文艺骨干编创一些原风原貌、原汁原味的本土节目,促进交流,不断提高大家的创作、表演水平。(2)抓专业型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定期和不定期对社区舞蹈辅导员、文艺骨干进行专业培训,举办社区舞蹈骨干培训,每个镇(社区)选派1—2名到文化馆集中开展系统性的专业理论、管理等内容的培训班。再通过社区舞蹈辅导员、文艺骨干把专业知识传授下去,起到一带一、一传十的作用,让更多的群众加入社区舞蹈队伍里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3)多维度开展培训辅导。针对社区群众舞蹈的不规范和专业性不高的问题,文化馆要选派有责任心的专业舞蹈人员到各社区组织开展各种舞蹈培训辅导。在开展培训和辅导活动时,可以根据社区群众舞蹈群体的年龄进行分层培训辅导,比如老年人舞蹈培训班、幼儿舞蹈培训班、现代舞培训班等。使得社区不同年龄的群众都能接受到正规的舞蹈培训辅导。(4)抓专业辅导队伍和文艺团队建设。切实抓好专业辅导队伍建设,注重选择和培养对具有辅导、普及、提高和组织管理等能力的专业人员。此外,为不断为社区文艺活动提供丰富的文艺活动资源,确保社区文化活动繁荣兴旺,要在抓好各类文艺团队建设上狠下功夫。

3.抓好社区群众舞蹈活动的开展。扎实有效地开展好社区群众舞蹈活动,让更多的群众学会舞蹈、参与舞蹈,引领群众用健康的文化活动来充实文化生活、融洽邻里关系,提升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使社区文明和谐,充满生机活力。(1)搞好主题活动,定期组织交流和比赛。一是文化馆要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适合社区群众舞蹈的教学体系,系统地、科学地创编和推广社区群众舞蹈活动项目。二是广泛地开展社区群众舞蹈文化活动,定期组织举行各种会演、艺术交流和比赛,积极参与高层次、跨区域的社区舞蹈赛事。(2)搞好特色舞蹈活动,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结合节庆和地方特点开展大家喜闻乐见的舞蹈活动,有效开展特色舞蹈,积极打造特色社区文化品牌。例如,简阳市连续五年开展的“百姓大舞台”激情文化广场活动,在全市共开展了400余场,参与群众80万余人,观众达1000万余人次。激情文化广场活动已成为全市颇有影响的社区舞蹈品牌,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社区舞蹈新格局。各社区积极打造特色社区文化品牌。石桥街道已成功举办了八届“九莲灯”艺术节。目前,三个街道都拥有规模庞大的舞蹈团队,包括舞蹈队、腰鼓队等形式各异的团队。全市城镇、乡村形成了社区天天有节目、日日有舞蹈的欢乐场景。在社区群众舞蹈活动中,各社区把日常的群众舞蹈活动和开展特色舞蹈活动相结合,如结合端午、国庆、元旦、春节等,开展了规模较大的舞蹈比赛等系列活动。(3)搞好普及活动,以点带面扩大参与度。文化馆舞蹈老师根据社区的需求,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办法,不定期对社区群众舞蹈进行指导。简城街道政府街社区举办了少儿舞蹈培训班,孩子们受到了规范专业的训练、学会了不同类型的舞蹈,人人会跳舞、能跳舞,拥有高雅的气质,并勇于体现自己的才华,深受大家的爱戴。

4.抓好社区群众舞蹈活动的管理和考评一是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制定相关政策,规范社区群众舞蹈管理,为开展社区舞蹈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改变舞蹈活动场地不足的现状。二是对社区舞蹈活动点负责人和骨干实行持证上岗。三是提高舞蹈教练员待遇,鼓励和吸引更多优秀的舞蹈人才投身到社区舞蹈指导员的队伍中来。四是积极探索形成社区群众舞蹈的评价标准,切实开展对各社区舞蹈队的辅导员或文艺骨干的管理考评。社区舞蹈队的辅导员或文艺骨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充分发挥好社区活动辅导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广泛组织和开展社区群众乐于参加的各类舞蹈演出活动,切实为社区群众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杜静歌,陈智,黄蓉静.我国社区舞蹈的内涵及特性分析[J].大众文艺,2016(17).

[2]安歌昕.社区舞蹈发展模式初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6(04).

生物培训范文5

菌(毒)种和生物样本运输的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菌毒种和生物样本运输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须办理相关审批手续(浙江省指定由省卫生监督审批中心统一审批),运输过程中由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人员办理,并对运输的菌毒种和生物样本进行规范包装。

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是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措施之一。监督检查的形式,一是组织相关专家到各地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二是由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对辖区内的实验室进行监督检查。三是通过实验室的自查和自我评估来发现问题和改进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通过监督检查促进和完善、规范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交流学习利用各种机会为各地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交流学习平台,如在全省生物安全工作会议和全省科教工作会议上开辟经验交流科目,让在生物安全管理做的好有创新的实验室进行专题发言,以此推动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师资培训从2005年开始省卫生行政部门就开始着手全省生物安全培训师资的建设工作,经过2期的重点培训为各市、高等院校、省级医疗单位培养了100多名的培训师资队伍,为各地开展生物安全培训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上岗培训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求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人员,必须事先接受实验室生物安全上岗培训,并经过统一考试合格,持证上岗。经过2008—2011年的4年连续培训,目前全省接受培训的实验人员已经达到11411人。接受培训人员具体分布见表1。除了表中的培训外,2005—2007年由省卫生行政部门直接组织了3期培训,共计培训全省实验室骨干633人。经过连续多年的培训已经基本函盖了疾控和医疗等系统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实验人员,这些人员经过培训考核后均取得生物安全上岗资质。近年各地重点开展了新进人员的上岗培训和强化培训,培训工作在稳步推进。

实验室备案情况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按照浙江省生物安全管理技术规范要求,通过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在浙江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上进行了备案,至2011年12月底前,共有1154个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备案,实验室主要分布在疾控系统、医疗机构和个别大专院校(数据采自浙江省病原微生物安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自2005年以来浙江省把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工作作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抓手,取得明显效果。至2011年底全省共有1154个不同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了网上备案,其中BSL-1实验室有240个,占20.80%;BSL-2实验室有912个,占79.03%;BSL-3实验室有2个。1154家实验室主要分布在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等,两者占到总数的95.6%。在1154个实验室中有工作人员有5422名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初级2776人,中级577人,高级2069人,人员培训获得上岗证书的有4776人,达88.09%。

示范实验室建设为了推动全省实验室生物安全建设和管理,省卫生行政部门出台了《浙江省二级生物安全示范实验室建设管理办法》,并组织起草了《示范实验室评审细则》。各地根据《办法》要求,第一轮有31个实验室申报,经过资料符合性审核,对5个实验室进行了现场考核评估,重点评估实验人员生物安全知识掌握情况、操作技能、应急处置和防护设备使用等几方面的符合情况,同时对各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现场评估。对经过考核符合建设要求的实验室,将分别授予“省级示范实验室”和“市级示范实验室”称号。

集中由省卫生监督审批中心负责审批。在办理航空运输时由经过民航组织培训并考核发证的人员负责办理,同时严格按照规定要求进行包装。建立的这些审批制度和工作程序不仅规范了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的运输,也确保了运输过程的安全。

监督检查为了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和建设,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运行情况开展了监督检查。既有接受上级部门的检查,也有接受主管部门和实验室所在单位的监督检查,检查情况除了及时反馈外,还有以书面形式要求整改,有的还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通报。另外,浙江省目前有2家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委员会(CNAS)的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和卫生部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评估,并还定期接受CNAS的监督评审及相关的安全检查。

交流学习省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利用各种形式组织交流,强化管理,如利用各种工作会议、学术交流等开展交流培训等。浙江省多次在全国会议上进行专题重点发言,得到卫生部和其他兄弟省市好评,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在省内安排在生物安全管理方面做得比较好,思路比较新颖、管理有特色的实验室进行大会专题发言,还利用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信息交流,起到了学习交流,互相促进的目的,规范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生物安全管理既是一项新的工作,也是一门新的学科,在管理中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和提高。浙江省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尤其强调结合实际,根据工作特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在生物安全管理方面也采取了一些创新举措和创新管理手段,取得很好的效果。浙江省在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世界各地的管理经验,在管理手段上采取了一些创新的举措,如创新的地使用信息网络系统建立了网上备案系统,不仅实现网上备案,也为后期实验室管理提供了技术平台,此项技术深受全国兄弟省份的好评与应用。

另外,浙江省卫生行政部门为了推动全省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创建了二级生物安全示范实验室申报评审平台,将示范实验室建设作为推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主要抓手,取得很好的示范效应。

生物培训范文6

关键词:医学生物安全;医学教育;防范;分析

生物安全(biosafety)指防范和处理危险生物因子对人体和环境危害的综合性措施[1],涉及医学、生物学、农学、军事科学等多学科。目前,关于医学领域危险生物因子防范的报道和规范较多,主要集中于实验室生物安全[2-5]和医院感染的防控[6]。本文通过总结医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危险生物因子防范问题,对医学生物安全(medicalbiosafety)的范畴、特征、内容、提升防范的举措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医学生物安全的概念和范畴

医学生物安全指在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和实践中,防范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危险生物因子,进而造成工作人员感染和病原播散的综合性措施。除了广泛报道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防范外[2-5],在医学各学科实践中均可能面临生物安全问题。如医护和疾控人员在感染性疾病诊疗和防控中,接触来自患者带病原体的气溶胶、血液及其他体液、分泌物和排出物均有被感染的风险。相比实验室生物安全,医学实践中的生物安全涉及的病原种类多且存在不确定性,致病性强弱差异大,传播途径多样,尤其是面对新现病原流行时,由于对其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缺乏认识,也缺乏特异性诊断技术和防治措施,医务人员面临的医学生物安全风险高且复杂,防范不当极易造成感染,如SARS流行初期造成了多名医务人员感染[7]。医学生物安全范畴、特征和内容的提出和分析以及防范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将有效提升医学生、科研工作者和医务人员的生物安全防范能力,降低接触危险生物因子时被感染的风险。医学生物安全涉及的领域广泛,从时间段上看,涉及每一位医学工作者从初学到医学实践生涯的全过程;从学科领域看,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药学、兽医学等多学科;从工作性质看,涉及教学、科研和医学实践各领域;从工作场地看,涉及实验室、医院门诊、病房、疾病现场等;从防范环节看,涉及样本采集、运送和处理、接触患者、带菌者或患病动物、院内交叉感染等。

2医学生物安全的特征

医学生物安全具有复杂性、普遍性和特殊性、时相性、随时代和学科发展变迁的特征。

2.1复杂性

医学生物安全内涵丰富,针对不同的学科和病原、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和不同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地域等,防范的内容和形式不同,显示出复杂性。如基础医学教学、科研以及临床和疾控检验中以实验室生物安全为主[8-10],而临床及疾控现场以接触患者或患病动物时的安全防范为主[7,11];接触的病原不同以及病原的生物安全分类不同,防范的措施不同[3-5];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员掌握生物安全防范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存在差异;不同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所能提供的生物安全防范条件不同。

2.2普遍性和特殊性

医学生物安全在防范危险生物因子时显示出许多共性即普遍性。如无论是何种病原体,生物气溶胶的防范采用生物安全柜、N95或N98口罩及辅助呼吸设备等;接触患者后的洗手和消毒是防范经接触传播病原的重要环节。但是,不同病原体因其生物学特性、实验室生物安全分类、抵抗力、传播方式、易感人群等的不同,在防范时又显示出各自的特殊性。对于特殊病原体的消毒和隔离需要特殊措施[12]。另外,不同国家或国际组织制定的生物安全政策也显示出一定的特殊性,如我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1、2、3和4类,其中1类和2类致病性强,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4]。WHO根据病原微生物的危险度等级分为1、2、3和4级,其中4级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最高[13]。

2.3时相性

在医学生培养阶段、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研究阶段、临床和疾控实践的实习期、入职初期和漫长工作期,医学生物安全的风险、教育形式和内容有异同,显示出时相性。医学生培养低年级阶段的生物安全风险主要来自于基础医学实验室,尤其是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室,可遇到生物安全分类3类的病原体,因此主要的培训内容包括针对生物安全防护水平(Biosafetylevel,BSL)2级实验室的操作和防护;在研究阶段,如果遇到的研究对象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就需要进行针对BSL-3级实验室风险的操作和防护培训;在临床和疾控实践的实习期、入职初期和漫长工作期,主要进行针对面对患者及其标本时生物安全风险防护的培训。

2.4随时代和医学学科发展而变迁

时代的进步带来了全球一体化发展,许多在国外流行的感染性疾病可通过旅游、工作、交通工具等传入国内[14],因此,医疗机构、海关从事有关检验检疫的人员需要随时学习在全球范围内流行病原体的特征,并就相关生物安全防护进行培训,以应对可能面临的生物安全风险。同时,艾滋病的出现、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等因素使得许多机会致病病原体的感染增多;医学科学的发展带来了诊疗技术的发展,如器官移植、人工导管的植入、血液透析、重症监护、呼吸机的使用等的增多,使得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谱发生了改变,医护人员面对的医学生物安全防范的内容需要不断革新和变迁。

3医学生物安全的主要内容

医学生物安全主要涉及实验室生物安全和医学实践中的生物安全,兽医工作实践中也存在生物安全风险。

3.1实验室生物安全

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尤其是在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和免疫学等实验教学中存在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8,15]。要培养学生了解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分类、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及个人防护要求、安全工作行为、应急状况的处理、实验室的管理等。科学研究中的生物安全因为研究对象的不同,包含的风险内容和防范措施存在差异,尤其是研究对象是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者,必须在BSL-3或4级实验室开展研究,研究者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必要的计划免疫后才可开展研究工作。另外,《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尚未列入寄生虫[16],但是,如果检测或研究对象为寄生虫,且其正处于可以感染人的阶段,在样本采集、运送、检测等环节均有感染人的风险[17],需要做好生物安全防护。在疫苗和新药研发的药效学试验中,也可能面临与科学研究中类似的医学生物安全问题。

3.2医学实践中的生物安全

医学临床和疾控实践中的生物安全防范内容复杂,需要根据常见病原的传播和致病特征,包括针对呼吸道、消化道、血途径、密切接触、虫媒传播、人畜共患等病原,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同一途径传播的病原在不同科室的生物安全风险不同,如在外科、口腔科、急诊科、手术室、采血室、医院和疾控中心检验科等科室的医务人员面临的经血途径传播病原的生物安全风险高于其他科室。因此,应该针对不同科室、不同诊疗技术、不同的病原体制定相应的生物安全防范措施和消毒与灭菌处理对策[5,12]。对新现和再现病原引发的突发传染病、以及灾后防疫中的生物安全也应该有相应的预案,并需要进行演练;应针对实习期、入职前和在岗人员进行侧重点不同的医学生物安全培训。

4提升医学生物安全防范的方法探讨

医学生物安全涉及面广泛,防范复杂。为提升医学生物安全防范,首先要建立医学生物安全培养体系;其次,要重视医学生物安全的宣传、培训、考核和监督检查,同时,要加强防护设施和器材建设。

4.1建立医学生物安全管理和培养体系

当前,国内外已经制定了一系列针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政策、法规和措施[3-5,13],也制定了一系列医学实践中面临危险生物因子时的保护措施[18]。但是尚未建立完整的医学生物安全管理和培养体系,缺乏专业的培训队伍;现有的许多措施往往过于针对专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难以应对医院或疾控现场复杂的生物安全风险。因此,有必要在现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防范的基础上,联合多学科,制定医学生物安全管理和防范措施,建立专业培训队伍,形成系统完整的培养体系。必要时将现有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医院感染防控、医院消毒与灭菌、烈性传染病相关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样本的采集和运送、以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口腔医学等学科的相关内容进行科学归并,逐步建立起医学生物安全学学科,为进一步提升医学生、医务人员和疾控工作人员的医学生物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4.2重视医学生物安全的宣传、培训、考核和监督检查

(1)重视医学生物安全宣传加强医学生物安全相关知识的宣传和事故的警示教育,从医学生、医务人员和疾控工作人员到管理层甚至普通人群均要深刻认识到医学生物安全的重要性,提升学习和遵守相关管理措施的意识和自觉性。(2)重视医学生培养阶段的医学生物安全教育医学生培养阶段是进行医学生物安全教育的最佳时期,一方面是在校学习中安全的需要,同时将在源头上提升今后医务工作者的医学生物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以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为主;进入临床或疾控中心实习前以接触患者及标本等的生物安全培训为主;在实习结束后进行医学生物安全总结。经过上述分阶段、系统、严格的教育,使学生树立医学生物安全意识,掌握相关技能,极大地降低面对危险生物因子时发生感染的风险。(3)强调医务和疾控人员上岗前的系统培训、考核和继续医学教育医院或疾控中心应对各类新入职人员及进修生进行系统的医学生物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培训,并进行必要的考核,督促他们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将医学生物安全教育纳入继续医学教育范畴,进一步强化在职医务和疾控人员对医学生物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的掌握,并不断进行更新。(4)开展医学生物安全监督检查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该组织由从事病原生物学、临床感染病学、院内感染控制、临床和疾控各科室的相关人员及卫生管理人员组成的生物安全监督检查组织定期开展医学生物安全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整改效果。

4.3加强医学生物安全风险防范设施和器材建设

生物培训范文7

“五常法”二级生物安全管理模式内涵

1常学习生物安全实验室检测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经常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制定的《生物安全管理手册》、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和消毒技术等,接受上级部门规定的检验人员岗位培训、资质培训和业务培训。对学习、培训和考核情况进行评价、如实记录,确保培训和学习有效,并能指导和应用到实际检测和操作中。

2常规范明确管理人员和检测人员岗位职责、行为规范,要求自觉遵守国家颁布和实施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生物安全管理手册》、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并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和检验方法进行体检、准入、防护、检测、消毒和记录等,对生物安全柜、压力灭菌器和其他检测用仪器设备按实验室认证认可要求进行检定、校准。让有关人员在工作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确保生物安全规定规范化即完全彻底地执行,使各项操作和管理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和持久化。

3常清洁实验场所、实验仪器、实验物品和实验人员手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按照程序和规定的要求及时清洗、消毒或灭菌,做到清洁和无害化;实验废弃物应该及时处理,减少和防止污染的发生。

4常检查生物安全委员会、生物安全管理科室、科室负责人和生物安全监督员各司其职,切实履行监督检查制度。所有监督检查结果及时、实事记录,以便备查、改进,并对检查结果作出客观、独立评价。

5常改进常改进就是针对BSL-2现场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而展开的不断持续的行为规范的修正改善以及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包括生物安全管理手册、作业指导书、管理制度等)的不断修订、完善的过程,用不断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再来指导实验人员生物安全的行为规范,形成良性的、螺旋式上升的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模式。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整改,消除隐患,确保安全。

“五常法”二级生物安全管理模式运行

1常学习中心实验室7名微生物检测人员均参加、通过了浙江省卫生厅组织的生物安全上岗培训和考核;压力灭菌器操作人员和艾滋病抗体、肠道致病菌检测人员均经过专业培训并持有有效资格证书;生物安全管理科室--质管科每年组织生物安全委员会、检验科学习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病原微生物、传染病、消毒技术等知识培训,并进行书面考核;检测人员积极参加省市疾控中心组织的检测新技术培训;清洗、消毒辅助人员经过清洗、消毒操作专项培训。2011年全年参加生物安全相关培训共69人次,人均3次以上。通过培训,相关人员不断规范操作,提高了应急处理能力,强化了生物安全意识。

2常规范中心最高管理者—中心主任组织成立了生物安全委员会,明确实验室负责人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质管科为生物安全管理科室,质量监督员为生物安全监督员,每个实验室落实安全责任人。2006年8月生物安全委员会组织编制了《生物安全管理手册》,目前运行的是第2版,内容包括了组织机构、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室人员生物安全行为规范等17个管理要素。另有生物安全仪器操作规程62个,病原微生物检测作业指导书63个,实验室废弃物处理、清洗消毒、个人防护细则和制度8个,相关记录表格68个。在开展实验室工作前对所有实验室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采集本底血清标本并长期保存,检查项目包括HIV(1+2型)抗体初筛、HAV-IgM、乙肝三系和ALT。安排检测人员每年参加健康体检,实行系统监测。明确规定检测人员必须熟悉生物安全柜、隔离衣、防护服等生物安全装备的使用,并进行操作比赛;熟记实验室行为规范,掌握检测方法和消毒技术;并要求经常对照中心制定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了正确的操作习惯。

3常清洁检测人员在实验过程中做到随时消毒和清洁。如撕开的试剂包装盒及时放入垃圾箱,保持实验台面清洁;用过的滴头放在配有消毒液的盛皿里;实验废弃物按照《实验室消毒灭菌要求》、《实验废弃物管理规定和处置要求》等作业指导书及时进行高压灭菌或消毒、记录。实验结束后实验台面和地面再用合适的消毒液擦洗一遍;实验人员离开实验室按照《洗手操作规程》正确洗手,实验室的空气使用紫外线消毒。对使用中的消毒液进行检测,确保有效。消毒、灭菌过的物品分开存放、标记;消毒过的实验废弃物定点存放、定时运输,专人管理,防止了室内和室外污染。

4常检查检测人员每天下班前按照各自规定的岗位职责检查仪器设备、水、火、电、门窗安全并记录、签名;每个节假日科室自查,着重检查实验室设施安全及防护设施储备情况等;监督员对照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及检测人员具体岗位职责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发现不合格项及时记录、上报,2011年共检查14次;科室负责人重点关注实验室消毒灭菌及实验废弃物的处置工作,质管科着重加强菌毒种管理;生物安全委员会全年集中、全面检查2次,包括人员健康档案、检验人员操作、个人防护、清洗消毒情况,生物安全仪器检定和校准状况、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管理体系修订和完善情况等。对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生物安全委员会年底全面总结、评价。

5常改进2011年共发现安全隐患2个,不合格项5个。针对存在问题,中心及时修订了《生物安全管理手册》1.5《生物危险/危害评估》和1.12《实验室消毒、灭菌要求》2个管理要素,完善、修改了生物安全仪器校核规程和生物样本检测作业指导书22个,新编制了《微生物实验室岗位安全作业规程》、分子生物学检测仪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8个,增加了相关记录和表格10个,明确了使用中消毒剂检测项目和检测频率,新配置了高温灭菌箱、低温培养箱等生物安全仪器和检测仪器设备5台,消除了安全隐患。

生物培训范文8

实验标本带来的生物安全隐患实验标本的来源多样,生化检测时使用的体液或血液标本,很可能携带有HAV、HBV、HCV、HDV、HEV、HIV、巨细胞病毒等具备生物危害性的各类感染因子,尽管处理这些标本的都是专业实验室技术人员,但由于标本情况未知或说明中缺乏相关描述,因此仍存在有很高的接触风险。在对这些样品进行离心分离或涡旋混合的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会严重威胁到实验人员的健康。进行标本内活细胞的分析/分选、CD3/CD4/CD8淋巴细胞表面抗原检测、肿瘤细胞DNA/RNA含量分析、免疫细胞检测等操作时,会使用到流式细胞仪等大型仪器。大部分的流式细胞仪都安装在开放实验室中[4],在这种非隔离的环境条件下,实验人员的粘膜及皮肤一旦与标本的溅液直接接触,也可能对实验人员造成感染。

实验动物带来的生物安全隐患在动物实验中,不可避免的需要使用到注射器、手术刀和其他种类的“利器”。如果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皮肤因此受损,受到感染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实验动物本身的质量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使用微生物学质量不合格的实验动物,很可能引入各种类型的人兽共患病或动物烈性传染病病原体。例如,2010年东北农业大学的一次羊活体动物实验中,由于未对羊进行严格检验,而致使28名师生感染布鲁氏杆菌,造成了严重的生物安全事故。另外,即便是清洁级的实验动物,同样可能携带生物感染因子。实验动物自身的属性决定了其作为独立的生命体,携带微生物的概率与普通物品相比高出很多。而实验动物又只能经洁净运输和外包装消毒完成净化[5],无法接受其他更为直接的消毒方式,因此更易携带感染因子。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在实验动物的日常饲养过程中,管理不当同样可能导致原本洁净的实验动物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污染。如果被感染的动物通过呼吸、粪便和尿液将病原体传播至整个室内环境,而实验人员恰好疏于防护,就很有可能因接触到污染物而被感染。2007年3月,广州市某高校实验动物中心发生的肾综合征出血热感染事件[6],便是因为野鼠将病毒传播至开放饲养区大白鼠,最终导致实验室工作人员感染发病的。

实验试剂及废弃物带来的安全隐患医学研究涉及的生化试剂种类繁多,性能和毒性各自不同。常见的剧毒种类有溴化乙锭、Trizol、丙烯酰胺、DEPC、甲酰胺等。在操作这些试剂的过程中,通过气溶胶产生扩散污染是最常见的危害方式[7]。例如在吸取氯仿、四氯化碳等有毒挥发性气体时,气溶胶会直接刺激和腐蚀实验人员的皮肤、眼睛、呼吸道等。若被实验人员大量吸入,则可对其造成严重的肝肾损伤。实验废弃物,具有携带各种类型感染因子的可能。较为常见的种类包括沾有残液的废弃枪头、EP管、针头等等,均需小心处理。除此之外,对基因操作完成后产生的抗药性菌株,也需完全灭活后才可丢弃。这些抗药性菌株是经过增殖、重组、质粒转化步骤之后,筛选出的阳性克隆,一旦随意丢弃任其与环境中的致病菌交换遗传物质,令致病菌由此获得抗药性,则会引发相当严重的后果。

开展生物安全培训在实际工作中,预防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最有效措施,是做好人员的培训工作。生物安全意识,需要从人员进入实验室的第一天起开始培养,即设立完整的生物安全专项培训计划。在培训过程中,可以考虑以下几个重点问题:首先,让被培训人员了解实验室内容易发生感染的途径及原因,提高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尽量避免如误食、皮肤切割、针刺、动物抓咬以及有害气体吸入等导致的实验室感染事故的发生[8]。其次,针对实验内容,进行操作技术方面的具体培训,从而让被培训人员充分掌握生物安全操作的整个流程。如高压灭菌器、生物安全柜、通风橱和超净工作台等生物安全设备的使用方法;移液管和电动移液器使用方法;标本在每一个操作过程中的处置标准及废弃物处理;个人防护措施;误操作的处理办法等内容。有数据显示,实验室感染中65%以上的感染是由气溶胶引起的[9]。因此需要特别强调气溶胶的重要性,轻柔操作易产生气溶胶的步骤,包括离心、混合震荡、电动匀浆、移液器吹打、开启橡胶瓶塞、去注射器针头等,以最大程度的减少空气污染。在整个培训结束后,可利用考核的方式检验培训效果,凡取得培训合格证的人员才允许开展相关实验。

加强实验室制度建设实验室安全事故的严重后果,充分说明了加强实验室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世界卫生组织1983年颁布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一版)》是全世界第一部有关实验室生物安全和减少实验室事故发生的指导性规程,该手册经过2003年及2005年的两次改版,已被世界各地广泛接受和使用。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我国也已出台多部有关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国家标准,如GB19781-2005《医学实验室安全要求》、GB1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国务院令第424号《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需要严格执行这些指导性要求。除了指导性要求建立的制度框架之外,对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还可以设立各项详细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及规范,全面提升管理的有效性。例如,评估实验的生物安全风险级别;动物管理制度;实验日志制度;值周制度;违规惩罚制度;冰箱及超低温冰箱试剂样品保存制度;仪器操作规范;个人防护要求;安全消毒程序;危险隐患报告程序;生物安全事故应急体系和预案等。从而最大程度的避免和控制这类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