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培训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生物培训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生物培训

生物培训范文1

 

一、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很多学生都认为自己与创新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对创新抱有一种神秘感,所以不敢去想也不敢去做,这是因为学生们没有正确认识和理解“创新”的含义。所谓创新也就是人们在某领域不断提供具有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新方法、新理论、新思想,而这一系列的“新”不是规定谁才可以做到,而是可以来自我们任何人,就像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高薪聘请一些对物理一窍不通的艺术家来给他提意见,其目的也就是从他们的身上获得这个“新”,然后再告诉学生只要是提出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理念、新想法都是创新的表现,其实每个人都具备创新能力,只是看有没有被发现,所以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用生物学的发展史以及一些新成果,和学生共享别人的创新成果,以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营造创新的教学课堂   有个成语叫“耳濡目染”,也就是听多了、看多了,自然而然地就会了,这句话强调了外界环境的重要性,虽然创新需要灵感,需要突破常规思维,打破传统思维束缚,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上说物质决定意识,说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人们也需要特定的环境作为启发灵感的钥匙,而这把钥匙就在教师的手里,所以生物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创新的教学课堂。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是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最佳途径,而创新思维则是创新能力的“理论指导”,同时也是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方式,所以教师在生物课堂上要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提高,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在复习知识点的时候,最容易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例如在复习细胞器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问学生能够产生水的细胞器有哪些,并写出相应的反应方程式,对于复习课来讲学生们不可能完全不知,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学生的回答不完全,有的只记得常见的线粒体,而对其他的核糖体和叶绿体就不一定能够答出,但是有的学生还是知道的,其他同学的补充可以弥补他们的不足,有的方程式写得不完整或是不规范的教师可以给以纠正并讲解。   再比如说对于植物向性问题,在讲原理之前教师可以先画几个模拟图,让学生们进行研究讨论,充分开动他们的脑子,让他们试想哪一种是正确的,并且试着解释原因?这是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不错方法。   四、通过对问题的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有创新,得先有问题,问题是人类思维的起点,人们也只有在实践中遇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才会有继续探究的欲望,然后才有创新的出现。所以教师要多给学生提问题,让学生学会思考,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就冥思苦想地创新,为学生的创新能力铺路。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生物的神奇和奥妙,多以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思考,真正做到“十万个为什么”,以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进而达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问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很多教师的问题教学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这几乎都是因为他们对学生所提的问题没有新意,不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也没有太多的思考价值,因此在问题教学的时候要给学生提一些有趣的、新颖的、具有思考价值的“创新”问题,这才能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效果。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把学生完全置身于“创新”中,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环境,最后拥有创新能力

生物培训范文2

学生不爱学习物理,缺乏学好物理的自信心,其实是对物理课没有兴趣。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推动力,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往往具有主动性、自觉性,并能够乐此不疲。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教师可以通过鼓励的方法。比如先提一些简单问题(预先考虑到学生能够回答的上来的问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当众表扬。也可以出一些简单的题(预先考虑学生能够答得上来的题)小测,使学生得高分数,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可以使学生成立几个学习小组,通过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来了,学习成绩必然提高,随之而来的是自信心就有了。第三,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在学习中应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并善于质疑,使其个性得以张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第四,教师教学要生动活泼。在课堂上,教师旁征博引,适当穿插其他学科的知识。通过对科学家故事的介绍,让学生走近科学家,并以科学家为榜样,从而树立自信,奋发学习。课堂上教师要经常保持微笑。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主要阵地。在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能给学生的心灵带来震撼。教师上课时若面带笑容,就会给学生在心理上带来轻松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爱和鼓励,从而克服胆怯和紧张状态,树立自信。

二、正向引导,善用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有人认为,激发学习信心,这是对后进生而言。其实不然,如果稍不注意,即使是学习尖子,也会丧失信心。课堂气氛的活跃,离不开尖子生的努力,他们比起普通学生,更有一些自信。也正因为如此,个别尖子生比较粗心。他们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考虑好,就急于抢答。有时就会答错,一次两次,引起同学们的哄堂大笑。加上课下再有个别同学的嘲笑,久而久之,就会挫伤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失去信心。这时就需要我们进行正面开导,教学生学会调节,重拾自信。

例如,对他们说“做胜利的英雄容易,做失败的英雄难!我希望你敢于面对困难!”马克思也曾说过,“人要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这样,帮助学生尽快走出阴影,重新找回自信,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后面的学习。实践证明,对自己有没有自信心,是每一个学生能不能成材的关键。有很多这样特殊的情况:这个学生平时成绩很好,可是一到考试,成绩就很糟糕,考得一塌糊涂。究其原因,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自信。相反,有的学生,平时成绩平平,但家长和教师善于引导,不断给以鼓励,使他们对自己总是充满信心,其成绩往往能稳步上升,到考试时,往往能够超常发挥。这种因为心理因素造成的截然不同的结果,应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三、总结

生物培训范文3

菌(毒)种和生物样本运输的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菌毒种和生物样本运输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须办理相关审批手续(浙江省指定由省卫生监督审批中心统一审批),运输过程中由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人员办理,并对运输的菌毒种和生物样本进行规范包装。

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是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措施之一。监督检查的形式,一是组织相关专家到各地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二是由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对辖区内的实验室进行监督检查。三是通过实验室的自查和自我评估来发现问题和改进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通过监督检查促进和完善、规范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交流学习利用各种机会为各地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交流学习平台,如在全省生物安全工作会议和全省科教工作会议上开辟经验交流科目,让在生物安全管理做的好有创新的实验室进行专题发言,以此推动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师资培训从2005年开始省卫生行政部门就开始着手全省生物安全培训师资的建设工作,经过2期的重点培训为各市、高等院校、省级医疗单位培养了100多名的培训师资队伍,为各地开展生物安全培训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上岗培训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求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人员,必须事先接受实验室生物安全上岗培训,并经过统一考试合格,持证上岗。经过2008—2011年的4年连续培训,目前全省接受培训的实验人员已经达到11411人。接受培训人员具体分布见表1。除了表中的培训外,2005—2007年由省卫生行政部门直接组织了3期培训,共计培训全省实验室骨干633人。经过连续多年的培训已经基本函盖了疾控和医疗等系统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实验人员,这些人员经过培训考核后均取得生物安全上岗资质。近年各地重点开展了新进人员的上岗培训和强化培训,培训工作在稳步推进。

实验室备案情况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按照浙江省生物安全管理技术规范要求,通过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在浙江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上进行了备案,至2011年12月底前,共有1154个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备案,实验室主要分布在疾控系统、医疗机构和个别大专院校(数据采自浙江省病原微生物安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自2005年以来浙江省把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工作作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抓手,取得明显效果。至2011年底全省共有1154个不同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了网上备案,其中BSL-1实验室有240个,占20.80%;BSL-2实验室有912个,占79.03%;BSL-3实验室有2个。1154家实验室主要分布在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等,两者占到总数的95.6%。在1154个实验室中有工作人员有5422名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初级2776人,中级577人,高级2069人,人员培训获得上岗证书的有4776人,达88.09%。

示范实验室建设为了推动全省实验室生物安全建设和管理,省卫生行政部门出台了《浙江省二级生物安全示范实验室建设管理办法》,并组织起草了《示范实验室评审细则》。各地根据《办法》要求,第一轮有31个实验室申报,经过资料符合性审核,对5个实验室进行了现场考核评估,重点评估实验人员生物安全知识掌握情况、操作技能、应急处置和防护设备使用等几方面的符合情况,同时对各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现场评估。对经过考核符合建设要求的实验室,将分别授予“省级示范实验室”和“市级示范实验室”称号。

集中由省卫生监督审批中心负责审批。在办理航空运输时由经过民航组织培训并考核发证的人员负责办理,同时严格按照规定要求进行包装。建立的这些审批制度和工作程序不仅规范了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的运输,也确保了运输过程的安全。

监督检查为了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和建设,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运行情况开展了监督检查。既有接受上级部门的检查,也有接受主管部门和实验室所在单位的监督检查,检查情况除了及时反馈外,还有以书面形式要求整改,有的还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通报。另外,浙江省目前有2家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委员会(CNAS)的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和卫生部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评估,并还定期接受CNAS的监督评审及相关的安全检查。

交流学习省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利用各种形式组织交流,强化管理,如利用各种工作会议、学术交流等开展交流培训等。浙江省多次在全国会议上进行专题重点发言,得到卫生部和其他兄弟省市好评,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在省内安排在生物安全管理方面做得比较好,思路比较新颖、管理有特色的实验室进行大会专题发言,还利用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信息交流,起到了学习交流,互相促进的目的,规范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生物安全管理既是一项新的工作,也是一门新的学科,在管理中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和提高。浙江省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尤其强调结合实际,根据工作特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在生物安全管理方面也采取了一些创新举措和创新管理手段,取得很好的效果。浙江省在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世界各地的管理经验,在管理手段上采取了一些创新的举措,如创新的地使用信息网络系统建立了网上备案系统,不仅实现网上备案,也为后期实验室管理提供了技术平台,此项技术深受全国兄弟省份的好评与应用。

另外,浙江省卫生行政部门为了推动全省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创建了二级生物安全示范实验室申报评审平台,将示范实验室建设作为推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主要抓手,取得很好的示范效应。

生物培训范文4

关键词:医学生物安全;医学教育;防范;分析

生物安全(biosafety)指防范和处理危险生物因子对人体和环境危害的综合性措施[1],涉及医学、生物学、农学、军事科学等多学科。目前,关于医学领域危险生物因子防范的报道和规范较多,主要集中于实验室生物安全[2-5]和医院感染的防控[6]。本文通过总结医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危险生物因子防范问题,对医学生物安全(medicalbiosafety)的范畴、特征、内容、提升防范的举措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医学生物安全的概念和范畴

医学生物安全指在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和实践中,防范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危险生物因子,进而造成工作人员感染和病原播散的综合性措施。除了广泛报道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防范外[2-5],在医学各学科实践中均可能面临生物安全问题。如医护和疾控人员在感染性疾病诊疗和防控中,接触来自患者带病原体的气溶胶、血液及其他体液、分泌物和排出物均有被感染的风险。相比实验室生物安全,医学实践中的生物安全涉及的病原种类多且存在不确定性,致病性强弱差异大,传播途径多样,尤其是面对新现病原流行时,由于对其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缺乏认识,也缺乏特异性诊断技术和防治措施,医务人员面临的医学生物安全风险高且复杂,防范不当极易造成感染,如SARS流行初期造成了多名医务人员感染[7]。医学生物安全范畴、特征和内容的提出和分析以及防范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将有效提升医学生、科研工作者和医务人员的生物安全防范能力,降低接触危险生物因子时被感染的风险。医学生物安全涉及的领域广泛,从时间段上看,涉及每一位医学工作者从初学到医学实践生涯的全过程;从学科领域看,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药学、兽医学等多学科;从工作性质看,涉及教学、科研和医学实践各领域;从工作场地看,涉及实验室、医院门诊、病房、疾病现场等;从防范环节看,涉及样本采集、运送和处理、接触患者、带菌者或患病动物、院内交叉感染等。

2医学生物安全的特征

医学生物安全具有复杂性、普遍性和特殊性、时相性、随时代和学科发展变迁的特征。

2.1复杂性

医学生物安全内涵丰富,针对不同的学科和病原、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和不同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地域等,防范的内容和形式不同,显示出复杂性。如基础医学教学、科研以及临床和疾控检验中以实验室生物安全为主[8-10],而临床及疾控现场以接触患者或患病动物时的安全防范为主[7,11];接触的病原不同以及病原的生物安全分类不同,防范的措施不同[3-5];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员掌握生物安全防范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存在差异;不同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所能提供的生物安全防范条件不同。

2.2普遍性和特殊性

医学生物安全在防范危险生物因子时显示出许多共性即普遍性。如无论是何种病原体,生物气溶胶的防范采用生物安全柜、N95或N98口罩及辅助呼吸设备等;接触患者后的洗手和消毒是防范经接触传播病原的重要环节。但是,不同病原体因其生物学特性、实验室生物安全分类、抵抗力、传播方式、易感人群等的不同,在防范时又显示出各自的特殊性。对于特殊病原体的消毒和隔离需要特殊措施[12]。另外,不同国家或国际组织制定的生物安全政策也显示出一定的特殊性,如我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1、2、3和4类,其中1类和2类致病性强,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4]。WHO根据病原微生物的危险度等级分为1、2、3和4级,其中4级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最高[13]。

2.3时相性

在医学生培养阶段、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研究阶段、临床和疾控实践的实习期、入职初期和漫长工作期,医学生物安全的风险、教育形式和内容有异同,显示出时相性。医学生培养低年级阶段的生物安全风险主要来自于基础医学实验室,尤其是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室,可遇到生物安全分类3类的病原体,因此主要的培训内容包括针对生物安全防护水平(Biosafetylevel,BSL)2级实验室的操作和防护;在研究阶段,如果遇到的研究对象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就需要进行针对BSL-3级实验室风险的操作和防护培训;在临床和疾控实践的实习期、入职初期和漫长工作期,主要进行针对面对患者及其标本时生物安全风险防护的培训。

2.4随时代和医学学科发展而变迁

时代的进步带来了全球一体化发展,许多在国外流行的感染性疾病可通过旅游、工作、交通工具等传入国内[14],因此,医疗机构、海关从事有关检验检疫的人员需要随时学习在全球范围内流行病原体的特征,并就相关生物安全防护进行培训,以应对可能面临的生物安全风险。同时,艾滋病的出现、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等因素使得许多机会致病病原体的感染增多;医学科学的发展带来了诊疗技术的发展,如器官移植、人工导管的植入、血液透析、重症监护、呼吸机的使用等的增多,使得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谱发生了改变,医护人员面对的医学生物安全防范的内容需要不断革新和变迁。

3医学生物安全的主要内容

医学生物安全主要涉及实验室生物安全和医学实践中的生物安全,兽医工作实践中也存在生物安全风险。

3.1实验室生物安全

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尤其是在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和免疫学等实验教学中存在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8,15]。要培养学生了解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分类、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及个人防护要求、安全工作行为、应急状况的处理、实验室的管理等。科学研究中的生物安全因为研究对象的不同,包含的风险内容和防范措施存在差异,尤其是研究对象是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者,必须在BSL-3或4级实验室开展研究,研究者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必要的计划免疫后才可开展研究工作。另外,《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尚未列入寄生虫[16],但是,如果检测或研究对象为寄生虫,且其正处于可以感染人的阶段,在样本采集、运送、检测等环节均有感染人的风险[17],需要做好生物安全防护。在疫苗和新药研发的药效学试验中,也可能面临与科学研究中类似的医学生物安全问题。

3.2医学实践中的生物安全

医学临床和疾控实践中的生物安全防范内容复杂,需要根据常见病原的传播和致病特征,包括针对呼吸道、消化道、血途径、密切接触、虫媒传播、人畜共患等病原,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同一途径传播的病原在不同科室的生物安全风险不同,如在外科、口腔科、急诊科、手术室、采血室、医院和疾控中心检验科等科室的医务人员面临的经血途径传播病原的生物安全风险高于其他科室。因此,应该针对不同科室、不同诊疗技术、不同的病原体制定相应的生物安全防范措施和消毒与灭菌处理对策[5,12]。对新现和再现病原引发的突发传染病、以及灾后防疫中的生物安全也应该有相应的预案,并需要进行演练;应针对实习期、入职前和在岗人员进行侧重点不同的医学生物安全培训。

4提升医学生物安全防范的方法探讨

医学生物安全涉及面广泛,防范复杂。为提升医学生物安全防范,首先要建立医学生物安全培养体系;其次,要重视医学生物安全的宣传、培训、考核和监督检查,同时,要加强防护设施和器材建设。

4.1建立医学生物安全管理和培养体系

当前,国内外已经制定了一系列针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政策、法规和措施[3-5,13],也制定了一系列医学实践中面临危险生物因子时的保护措施[18]。但是尚未建立完整的医学生物安全管理和培养体系,缺乏专业的培训队伍;现有的许多措施往往过于针对专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难以应对医院或疾控现场复杂的生物安全风险。因此,有必要在现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防范的基础上,联合多学科,制定医学生物安全管理和防范措施,建立专业培训队伍,形成系统完整的培养体系。必要时将现有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医院感染防控、医院消毒与灭菌、烈性传染病相关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样本的采集和运送、以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口腔医学等学科的相关内容进行科学归并,逐步建立起医学生物安全学学科,为进一步提升医学生、医务人员和疾控工作人员的医学生物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4.2重视医学生物安全的宣传、培训、考核和监督检查

(1)重视医学生物安全宣传加强医学生物安全相关知识的宣传和事故的警示教育,从医学生、医务人员和疾控工作人员到管理层甚至普通人群均要深刻认识到医学生物安全的重要性,提升学习和遵守相关管理措施的意识和自觉性。(2)重视医学生培养阶段的医学生物安全教育医学生培养阶段是进行医学生物安全教育的最佳时期,一方面是在校学习中安全的需要,同时将在源头上提升今后医务工作者的医学生物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以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为主;进入临床或疾控中心实习前以接触患者及标本等的生物安全培训为主;在实习结束后进行医学生物安全总结。经过上述分阶段、系统、严格的教育,使学生树立医学生物安全意识,掌握相关技能,极大地降低面对危险生物因子时发生感染的风险。(3)强调医务和疾控人员上岗前的系统培训、考核和继续医学教育医院或疾控中心应对各类新入职人员及进修生进行系统的医学生物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培训,并进行必要的考核,督促他们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将医学生物安全教育纳入继续医学教育范畴,进一步强化在职医务和疾控人员对医学生物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的掌握,并不断进行更新。(4)开展医学生物安全监督检查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该组织由从事病原生物学、临床感染病学、院内感染控制、临床和疾控各科室的相关人员及卫生管理人员组成的生物安全监督检查组织定期开展医学生物安全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整改效果。

4.3加强医学生物安全风险防范设施和器材建设

生物培训范文5

“五常法”二级生物安全管理模式内涵

1常学习生物安全实验室检测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经常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制定的《生物安全管理手册》、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和消毒技术等,接受上级部门规定的检验人员岗位培训、资质培训和业务培训。对学习、培训和考核情况进行评价、如实记录,确保培训和学习有效,并能指导和应用到实际检测和操作中。

2常规范明确管理人员和检测人员岗位职责、行为规范,要求自觉遵守国家颁布和实施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生物安全管理手册》、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并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和检验方法进行体检、准入、防护、检测、消毒和记录等,对生物安全柜、压力灭菌器和其他检测用仪器设备按实验室认证认可要求进行检定、校准。让有关人员在工作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确保生物安全规定规范化即完全彻底地执行,使各项操作和管理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和持久化。

3常清洁实验场所、实验仪器、实验物品和实验人员手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按照程序和规定的要求及时清洗、消毒或灭菌,做到清洁和无害化;实验废弃物应该及时处理,减少和防止污染的发生。

4常检查生物安全委员会、生物安全管理科室、科室负责人和生物安全监督员各司其职,切实履行监督检查制度。所有监督检查结果及时、实事记录,以便备查、改进,并对检查结果作出客观、独立评价。

5常改进常改进就是针对BSL-2现场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而展开的不断持续的行为规范的修正改善以及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包括生物安全管理手册、作业指导书、管理制度等)的不断修订、完善的过程,用不断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再来指导实验人员生物安全的行为规范,形成良性的、螺旋式上升的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模式。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整改,消除隐患,确保安全。

“五常法”二级生物安全管理模式运行

1常学习中心实验室7名微生物检测人员均参加、通过了浙江省卫生厅组织的生物安全上岗培训和考核;压力灭菌器操作人员和艾滋病抗体、肠道致病菌检测人员均经过专业培训并持有有效资格证书;生物安全管理科室--质管科每年组织生物安全委员会、检验科学习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病原微生物、传染病、消毒技术等知识培训,并进行书面考核;检测人员积极参加省市疾控中心组织的检测新技术培训;清洗、消毒辅助人员经过清洗、消毒操作专项培训。2011年全年参加生物安全相关培训共69人次,人均3次以上。通过培训,相关人员不断规范操作,提高了应急处理能力,强化了生物安全意识。

2常规范中心最高管理者—中心主任组织成立了生物安全委员会,明确实验室负责人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质管科为生物安全管理科室,质量监督员为生物安全监督员,每个实验室落实安全责任人。2006年8月生物安全委员会组织编制了《生物安全管理手册》,目前运行的是第2版,内容包括了组织机构、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室人员生物安全行为规范等17个管理要素。另有生物安全仪器操作规程62个,病原微生物检测作业指导书63个,实验室废弃物处理、清洗消毒、个人防护细则和制度8个,相关记录表格68个。在开展实验室工作前对所有实验室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采集本底血清标本并长期保存,检查项目包括HIV(1+2型)抗体初筛、HAV-IgM、乙肝三系和ALT。安排检测人员每年参加健康体检,实行系统监测。明确规定检测人员必须熟悉生物安全柜、隔离衣、防护服等生物安全装备的使用,并进行操作比赛;熟记实验室行为规范,掌握检测方法和消毒技术;并要求经常对照中心制定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了正确的操作习惯。

3常清洁检测人员在实验过程中做到随时消毒和清洁。如撕开的试剂包装盒及时放入垃圾箱,保持实验台面清洁;用过的滴头放在配有消毒液的盛皿里;实验废弃物按照《实验室消毒灭菌要求》、《实验废弃物管理规定和处置要求》等作业指导书及时进行高压灭菌或消毒、记录。实验结束后实验台面和地面再用合适的消毒液擦洗一遍;实验人员离开实验室按照《洗手操作规程》正确洗手,实验室的空气使用紫外线消毒。对使用中的消毒液进行检测,确保有效。消毒、灭菌过的物品分开存放、标记;消毒过的实验废弃物定点存放、定时运输,专人管理,防止了室内和室外污染。

4常检查检测人员每天下班前按照各自规定的岗位职责检查仪器设备、水、火、电、门窗安全并记录、签名;每个节假日科室自查,着重检查实验室设施安全及防护设施储备情况等;监督员对照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及检测人员具体岗位职责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发现不合格项及时记录、上报,2011年共检查14次;科室负责人重点关注实验室消毒灭菌及实验废弃物的处置工作,质管科着重加强菌毒种管理;生物安全委员会全年集中、全面检查2次,包括人员健康档案、检验人员操作、个人防护、清洗消毒情况,生物安全仪器检定和校准状况、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管理体系修订和完善情况等。对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生物安全委员会年底全面总结、评价。

5常改进2011年共发现安全隐患2个,不合格项5个。针对存在问题,中心及时修订了《生物安全管理手册》1.5《生物危险/危害评估》和1.12《实验室消毒、灭菌要求》2个管理要素,完善、修改了生物安全仪器校核规程和生物样本检测作业指导书22个,新编制了《微生物实验室岗位安全作业规程》、分子生物学检测仪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8个,增加了相关记录和表格10个,明确了使用中消毒剂检测项目和检测频率,新配置了高温灭菌箱、低温培养箱等生物安全仪器和检测仪器设备5台,消除了安全隐患。

生物培训范文6

实验标本带来的生物安全隐患实验标本的来源多样,生化检测时使用的体液或血液标本,很可能携带有HAV、HBV、HCV、HDV、HEV、HIV、巨细胞病毒等具备生物危害性的各类感染因子,尽管处理这些标本的都是专业实验室技术人员,但由于标本情况未知或说明中缺乏相关描述,因此仍存在有很高的接触风险。在对这些样品进行离心分离或涡旋混合的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会严重威胁到实验人员的健康。进行标本内活细胞的分析/分选、CD3/CD4/CD8淋巴细胞表面抗原检测、肿瘤细胞DNA/RNA含量分析、免疫细胞检测等操作时,会使用到流式细胞仪等大型仪器。大部分的流式细胞仪都安装在开放实验室中[4],在这种非隔离的环境条件下,实验人员的粘膜及皮肤一旦与标本的溅液直接接触,也可能对实验人员造成感染。

实验动物带来的生物安全隐患在动物实验中,不可避免的需要使用到注射器、手术刀和其他种类的“利器”。如果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皮肤因此受损,受到感染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实验动物本身的质量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使用微生物学质量不合格的实验动物,很可能引入各种类型的人兽共患病或动物烈性传染病病原体。例如,2010年东北农业大学的一次羊活体动物实验中,由于未对羊进行严格检验,而致使28名师生感染布鲁氏杆菌,造成了严重的生物安全事故。另外,即便是清洁级的实验动物,同样可能携带生物感染因子。实验动物自身的属性决定了其作为独立的生命体,携带微生物的概率与普通物品相比高出很多。而实验动物又只能经洁净运输和外包装消毒完成净化[5],无法接受其他更为直接的消毒方式,因此更易携带感染因子。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在实验动物的日常饲养过程中,管理不当同样可能导致原本洁净的实验动物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污染。如果被感染的动物通过呼吸、粪便和尿液将病原体传播至整个室内环境,而实验人员恰好疏于防护,就很有可能因接触到污染物而被感染。2007年3月,广州市某高校实验动物中心发生的肾综合征出血热感染事件[6],便是因为野鼠将病毒传播至开放饲养区大白鼠,最终导致实验室工作人员感染发病的。

实验试剂及废弃物带来的安全隐患医学研究涉及的生化试剂种类繁多,性能和毒性各自不同。常见的剧毒种类有溴化乙锭、Trizol、丙烯酰胺、DEPC、甲酰胺等。在操作这些试剂的过程中,通过气溶胶产生扩散污染是最常见的危害方式[7]。例如在吸取氯仿、四氯化碳等有毒挥发性气体时,气溶胶会直接刺激和腐蚀实验人员的皮肤、眼睛、呼吸道等。若被实验人员大量吸入,则可对其造成严重的肝肾损伤。实验废弃物,具有携带各种类型感染因子的可能。较为常见的种类包括沾有残液的废弃枪头、EP管、针头等等,均需小心处理。除此之外,对基因操作完成后产生的抗药性菌株,也需完全灭活后才可丢弃。这些抗药性菌株是经过增殖、重组、质粒转化步骤之后,筛选出的阳性克隆,一旦随意丢弃任其与环境中的致病菌交换遗传物质,令致病菌由此获得抗药性,则会引发相当严重的后果。

开展生物安全培训在实际工作中,预防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最有效措施,是做好人员的培训工作。生物安全意识,需要从人员进入实验室的第一天起开始培养,即设立完整的生物安全专项培训计划。在培训过程中,可以考虑以下几个重点问题:首先,让被培训人员了解实验室内容易发生感染的途径及原因,提高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尽量避免如误食、皮肤切割、针刺、动物抓咬以及有害气体吸入等导致的实验室感染事故的发生[8]。其次,针对实验内容,进行操作技术方面的具体培训,从而让被培训人员充分掌握生物安全操作的整个流程。如高压灭菌器、生物安全柜、通风橱和超净工作台等生物安全设备的使用方法;移液管和电动移液器使用方法;标本在每一个操作过程中的处置标准及废弃物处理;个人防护措施;误操作的处理办法等内容。有数据显示,实验室感染中65%以上的感染是由气溶胶引起的[9]。因此需要特别强调气溶胶的重要性,轻柔操作易产生气溶胶的步骤,包括离心、混合震荡、电动匀浆、移液器吹打、开启橡胶瓶塞、去注射器针头等,以最大程度的减少空气污染。在整个培训结束后,可利用考核的方式检验培训效果,凡取得培训合格证的人员才允许开展相关实验。

加强实验室制度建设实验室安全事故的严重后果,充分说明了加强实验室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世界卫生组织1983年颁布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一版)》是全世界第一部有关实验室生物安全和减少实验室事故发生的指导性规程,该手册经过2003年及2005年的两次改版,已被世界各地广泛接受和使用。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我国也已出台多部有关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国家标准,如GB19781-2005《医学实验室安全要求》、GB1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国务院令第424号《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需要严格执行这些指导性要求。除了指导性要求建立的制度框架之外,对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还可以设立各项详细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及规范,全面提升管理的有效性。例如,评估实验的生物安全风险级别;动物管理制度;实验日志制度;值周制度;违规惩罚制度;冰箱及超低温冰箱试剂样品保存制度;仪器操作规范;个人防护要求;安全消毒程序;危险隐患报告程序;生物安全事故应急体系和预案等。从而最大程度的避免和控制这类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生物培训范文7

关键词:生物学科竞赛;生物教学;高中

一、高中生物学科竞赛一贯式培养模式提出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知识科技的兴起,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高端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顺应时代要求,通过构建理念更为先进、面向未来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每年开展的全国高中生生物学科等竞赛选拔体制正式建立,截止至今年已有 30 届之多,其针对的选拔对象为对生物学科具备极大热情、向往投身于生物学科研究领、并立志于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高中生,通过各个高中开设的竞赛特色培养机制,最终通过清华北大等高等学府各个专家共同命制的科学严谨的试题,从而选拔出成绩最为优异的竞赛生,可以说竞赛选拔体系的变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与高中的育人方式同向同行,将进一步发挥服务于国家高端人才储备战略计划。近些年,随着试题命制的国际化趋势越发明显,单纯的记忆背诵等知识的考查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以最新的文献研究等为情境,充分体现了学生对于实验数据的分析以及探究能力的考查等,这就需要学生对于大学十多门学科教材通读、熟读的同时,更加需要其对其学科本质及学科研究方法等内容的充分掌握和理解。为落实学生生物学研究的核心素养发展和解决学科问题关键能力的提升,这就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学科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动手操作实验、大量的文献阅读和整理等。对于即将步入高中并对生物感兴趣的竞赛生而言,不得不与常规授课抢时间,不得不容忍竞赛学习所带来的课内成绩的滑坡,在焦虑中学竞赛、在犹豫中学竞赛,已经是当前生物竞赛学生的一种通识和状态。而一贯式培养打通了各学段的阻隔,建立各学段之间的联系,保持教育一致性和连续性为策略的教育理念。一贯式培养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高站位、高视角整合并拓展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学科知识以建设起连续性教育课程体系,突破常规的学段与年龄限制,是一种高效率、高质量的对接国家未来顶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手段。下面就以一贯式培养的课程体系理念、课程体系和培训实践以及课程培养建议等逐一展开讨论。

二、生物学科小、初、高一贯式培养课程体系的理念

多年以来生物学科竞赛课程培训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依然艰难前行,在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前些年生物学竞赛教育在课程设计上主要追求各学科全面且系统性的理念,在竞赛教学上坚持以基础知识、基础操作和基本技能为导向来选拔生物学科竞赛选手,这就要求竞赛生具备极其深厚的学科理论知识和学科实验技能,背书抄书似乎看起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途径。但随着科技进步、时代更新和快速发展,未来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操作逐渐会被人工智能和高速计算机取代,学科研究的侧重点则更加关注于如何提出一个创新性的观点,如何能够运用知识去回答和解决现存的问题等。所以综合了文献查阅、国内外比较研究,依托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以及北京师范等大学的教授阵容为班底,以各个高中竞赛部为培训的主阵地,确立了高中生物学竞赛课程的基本理念:面向一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研素养、倡导探究性、合作性、创新性研究型学习模式,关注实验操作和论文分析。这些理念基本确立了我国未来生物科学人才教育的发展方向,这种理念的提出既反映了当前国际生物科研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又符合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国家需求,在课程发展的可行性和前瞻性上取得了较好的平衡。

三、生物学科小、初、高一贯式培养课程体系及培训实践

一贯式培养课程体系的建构是要依托于小学、初中、高中的有效统领和系统的师资整合,通过设置跨学科概念贯穿的科学课程,有效组织和展现各学科知识体系的关联和逻辑结构,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科学和工程学实践,并且随着学生年龄和年级的增长,在尊重认知规律的前提下,能够在知识的深度和难度方面逐渐提高的方面进行教学和学习,以最短的时间、最高效的模式促进学生各个学科知识的有效串联和深刻理解,最后培养出伴其一生的综合素养。具体而言即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提供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自然科学综合思维拓展,尤其关注极富理科逻辑思维的数学和物理两项学科培养。例如,在小学三年级开始,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设数学思维同步高阶训练课程,同时引进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及信息学教练,在小学高年级及初中,开设小初高一贯式学科培养及编程教育课程等,从而在初中二年级左右完成整个高中的所有必修课程学习,然后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之下成立相关学科兴趣小组,通过高中各个教师的选拔和培训,在初中三年级及高中一年级对其进行专业性、系统性的学科竞赛培养,经过两年的培训考核,学生在高一时期就可以参加全国生物竞赛联赛及国赛,冲击国赛前 240 名,获得金牌或者银牌的同时也获得清华、北大强基计划破格入围资格,直接对接高中自主招生政策,再经过高二和高三的常规课的授课指导,最终在高考中考出优异成绩,并通过强基计划被清华、北大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院校破格录取。

四、生物学科小、初、高一贯式培养课程的实施建议

(一)自主编撰一贯式校本课程教材

自主编撰一贯式校本课程教材,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教学素材和学习资料。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教育部门也实施了教材多样化的政策,允许具有权威资质的研究团队和出版机构参与教科书的编撰和推广。但是不同于小初高常规教学的授课模式和课堂实例,生物竞赛培训教学需要常常结合大学科研教材和热点文献的研究成果,需要不断地补充和添加到课堂当中,所以编撰一贯式校本课程教材对高中生物竞赛团队的数量和资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这也许需要多个全国著名高校的多个优秀团队通力合作,结合多个版本的课程教材资源和特色理念,在知识内容逻辑严谨性、探究活动设计安排的合理性、尊重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性、照片插图的美观性等方方面面都要有所思考和安排。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一贯式校本教材为生物竞赛教师实施竞赛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同时,竞赛教材出版机制也激励了生物竞赛工作人员加速了教材质量提升的进程,推进了生物竞赛教辅教材的基础研究工作。

(二)采用生物教学信息化、实验化等模式

生物教学信息化、实验化等模式促进生物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以信息计算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模式迅速发展并进入小初高的课堂之中,随着投影仪和计算机在课堂中的普及和使用,互联网技术、数字化图像及视频资源的便捷使用,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模拟实验和教学慕课等都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信息资源和学习方式,为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和深入思考提供了更为多样、更为便捷的手段和方法,有力地提高了一贯式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同时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很多高中还建成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动植物标本制作实验室、显微数码实验室、微生物培养实验室等多功能性、综合性实验室。这些实验室里的高端仪器设备能够为学生开展小初高生物课程培训及涉及未来大学课程的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提供有效保障。

(三)强化教师的生物竞赛培养等专业能力

教师的生物竞赛培养等专业能力的发展是落实一贯式教学效果的关键。经过三十届生物竞赛的举办和坚持,不得不说,生物竞赛教师经过多年的参与和学习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授课经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从事竞赛专职培养的教师毕竟很少,且都是高中教师,其中有部分教师在面对竞赛时依然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上的准备,将面对很大的挑战,教师是竞赛培训的最终执行者,是落实竞赛教学效果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一贯式课程改革及培养的推进中,教师职业能力的螺旋式发展成为一贯式竞赛课程培养启动后必须面对的问题。例如,学科知识的更新和学科教学知识的掌握依然是教师研修的重点,如能熟练掌握大学十几门生物相关学科知识的要点,并能结合当前的科学研究进展加以授课,则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不仅如此,对于授课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整合各个学科的共性知识,建构生物学科核心概念体系,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找到方向和逻辑,不至于在探究和求索中有所困惑和迷茫。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生物竞赛的培养道路上,坚持和努力是关键,方法和策略是重点,通过竞赛教师和学生三军用命,勇毅前行,方能创造出辉煌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龚伟,冯宁,应益可 . 我国生物学竞赛研究现状分析与思考——基于文献比较的视角 [J]. 中学生物学,2018(9):86.

生物培训范文8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物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显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新课改的需求。而“电子书包”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技术为手段的教学理念,恰好与生物学科新课改要求相符合,对初中生物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生物;电子书包;知识拓展;主体地位;教学探索

一、“电子书包”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挑战教师备课能力

“电子书包”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师的备课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电子书包”的功能较多,如何结合初中生物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开展有效教学,并充分利用“电子书包”的各种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深入地理解生物知识?该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情境、教学活动和生物实验才能让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深刻?这些都是教师备课时需要反复斟酌的问题。

2.知识扩展由课下到课上

“电子书包”的最大优势就是,学生可以利用搜索功能查阅更多的学习资料与课外知识。教师在课前将微课视频通过“电子书包”推送到学生端,学生直接打开“电子书包”系统后就可以对知识点进行预习与观看。比如,在“贫血”一课教学中,教材中仅向学生介绍了简单的基础知识,而学生利用“电子书包”的搜索功能就能查出贫血的原因、种类、临床症状以及治疗方法等拓展性的知识。在以往教学中,这些知识都需要学生在课后自行查阅,而利用“电子书包”在当堂课上就能完成知识的延展。

3.当堂测评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完一个知识点或在课堂结束时,可以利用“电子书包”的测评系统对学生进行测验,学生完成测验题目后,测评系统会立即对学生的解答情况做出评分与解析,全班学生的整体通过率、每道题的正确率都会被系统统计出来。这样,教师就可以从宏观上及时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知识的讲解,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电子书包”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探索与思考

针对当前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新课改的要求,“电子书包”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书包”在抽象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生物教材中包含了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与现象,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真正体会并深入理解,久而久之就会给后续的学习与探索带来影响。为了有效解决该问题,教师可以利用“电子书包”,用生动的动画来展示这些生物知识,让学生近距离地观察和学习。比如,在“鸟类的生殖与发育”教学中,教师首先利用微课让学生思考“鸟儿为什么会飞翔”,接着利用“电子书包”向学生推送多种鸟类的标本,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鸟类的肌肉、骨骼、羽毛等特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如,在“被子植物的受精”教学中,被子植物的受精过程是一个非常抽象的生物现象,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教师可以利用“电子书包”推送Flash动画和课件到学生端,让学生观看植物的受精过程。并在播放的同时为学生讲解知识点,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植物的受精过程,亲身感受这一奇妙的生物现象。

2.“电子书包”在学生小组探究学习中的应用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目前初中生物课堂中比较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在备课时要明确教学重难点与教学目标,合理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主题,然后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启发与引导。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电子书包”时,可以同时创设多个讨论小组,将生物教学中的知识点变成多个讨论主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讨论,最后将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或作品在班级的论坛上进行展示。利用“电子书包”进行讨论,给了学生更多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突显,同时还鼓励了平常不敢开口发言的学生,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互动高效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中,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动手能力都体现出来,促进生物教学良好效果的实现。比如,在“开花与结果”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花与果的关系以及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教师首先围绕知识点设计了以下几个讨论主题:(1)你知道花的各部分名称吗?(2)从花到果需要经历哪些重要过程?(3)果实和种子分别是由花的什么部分发育而成?(4)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然后利用“电子书包”向学生发送讨论主题,让学生以4人为一组,选择一个比较喜欢的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在讨论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与分析,帮助学生得出结论,正确认识花的基本结构。

3.“电子书包”在生物实验中的应用

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课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由于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如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实验教学与动手实践,课时就不够了。因此,很多教师就减少了实验时间,并由自己操作代替学生实验,减少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电子书包”能够发挥其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对于比较费时、复杂的生物实验,教师可以结合“电子书包”中的有关实验资源,组织学生对生物现象进行模拟,既直观形象,节约了课堂时间,又保证了生物实验教学的效果。比如,在“输血与血型”一课教学中,教学实验比较复杂且耗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人体的血量及输血与血型、血量之间的关系,教师采用“电子书包”中的虚拟实验功能设计了这样的实验情境:救护车送来三位病人,他们因失血过多而急需输血。医生提示:操作者的工作是检测病人血型并为他们输血。如果操作顺序错误,系统将会给出提示。操作者点击画面中的注射器为病人抽血后,分别与三种血型抗体试剂进行混合,并观察其变化情况,以此判断病人的血型,然后为病人输血。如发生错误,则会提示重新修正,如果正确,则会提醒尝试其他血型是否可行。学生通过对虚拟实验的操作,加深了对实验的记忆。当学生在实验操作时遇到不会的部分,可以反复地进行操作与再次学习,排除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最终熟练掌握实验环节与步骤。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书包”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将成为现代信息化教育的趋势。但在现阶段的实践探索中,电子书包的应用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如何充分发挥“电子书包”的特性,巧妙地避开弊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防止学生迷失在泛滥的教学资源中,消除家长对电子产品给孩子身心带来不利影响的顾虑等。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符合学生实际状况的“电子书包”教学途径,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从而让这种新的教育方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拓出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1]邱秀月.电子书包对初中生物教学方式转变的思考[J].中学生物学,2017,33(1).

[2]刘春玲.电子书包走进生物课堂———《开花和结果》教学案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3).

[3]邱秀月.电子书包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学,2016,32(2).

作者:丁梅 单位:江苏省泗阳致远中学

第二篇:初中生物教学应遵从的三个原则

生物是初中比较新颖的课程,也是实验性极强的一门课。学生在以前没有系统地学过生物知识,也没有接触过真正的生物理论。所以教师在展开教学时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果不及时地解决这些问题,会对教学造成阻碍。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只要遵从以下三个原则,就能以顺利解决这些问题。

一、时刻遵从科学和生活结合的原则

不管是哪一门学科,都要遵循科学性原则,生物是科学性尤为突出的一门课程。地球上的生物本身就具有严谨性,而科学家研究生物所得出来的结论也是科学的,编写教材的人员在选择生物知识的时候,也是秉着认真严谨科学的态度的。因此,我们用的生物教材都有很强的严谨性,教师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课时,也要时刻遵从科学性。很多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喜欢用很随性的语言,这样确实能拉近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但是学生接收到的生物知识就变得没有那么严谨,生物知识一旦失去了严谨性,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生物知识都是从实际的生物中研究出来的,具有很强的生活性,教师可以从生活入手,用科学的思想进行分析,再用朴实的语言讲出来。教师也可以结合生活中生物的应用,帮助学生分析日常中的生物知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生物的科学性原则。例如,在讲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教师从大熊猫入手,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分析其中的生物知识,用科学的手法进行教学,尊重生活和科学结合的原则。教师让学生看了几则简短的视频,分别是介绍熊猫长相、习性、性格的视频,播放完以后,教师先分析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地带。就目前来看,熊猫主要生活在四川和陕西,其他地方也有熊猫,但是大部分都是从这两个地方迁移过去的。讲完熊猫的生存地带以后,教师分析了这些地区的基本情况,发现这些地区都有着丰富的水源和竹类植物,这也刚好符合熊猫的食性。由此可见,生物和环境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指它生活的位置,也包括这个地区的其他生物等,所有的因素共同组成了熊猫的生活环境。从熊猫的生活入手,再利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生物教材中的概念,这样就能利用这一原则解决很多问题。

二、加强实践性原则的渗透

生物有很强的可研究性,很多生物理论都是在实验中得出来的,教师只有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实践性原则,才能保证生物教学的实践性和实验性原则。每一个生物概念都不是凭空出来的,都是科学家经过很多次的验证得出的,在这个验证的过程中,肯定经历了很多失败和挫折,最后才得到我们现在可以用的结论。我们教材中选用的生物知识都是可以直接用的,但是教师要让学生体验这个理论得来不易的过程。可以直接按照教材中的步骤,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因为教材中的实验都是很成熟的实验,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引导学生进行生物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也能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在进行“制作并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实验过程,以此加深学生对口腔上皮细胞外观的印象。根据教材中的步骤,学生先检查相关仪器是否齐全,是否完整,如果有问题立刻向教师报告。在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学生会用牙签在自己的口腔内壁刮几下,刮之前一定要注意卫生,先把牙签消毒,再保证口腔内壁的干净,然后再操作,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安全以及实验的成功。

三、注重创新性原则的应用

创新教学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帮助学生不断提升。生物知识是在不断创新的,教师在生物教学时,也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保证学生及时接收生物知识。当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解决现在的困难时,就应该考虑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保留以前教学手段的优点,加入新型的教学理念,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教师在进行创新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创新教学的作用。在研究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途径时,教师先让学生猜想,而不是直接进行讲解,采取更加新颖的方式进行教学。有的学生认为植物会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然后再利用植物的脉络把水分输送到各处;有的学生认为植物从空气中获取水分,再向下运输,把水分运送到根部。学生的这两种看法都认知到了“运输”的概念,但是说法不是正确的,教师对学生的看法进行了评价和总结,然后再引出正确的运输途径,这样就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时刻遵循生活与科学紧密结合的原则,拉近学生和生物知识的距离,并将实践性原则渗透到生物教学中,让学生深刻体会生物知识的实用性。同时,教师要结合创新性原则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保证生物教学与时俱进,从而提升生物教学效率。

作者:王强 单位:江苏省东台市梁垛镇中学

第三篇:分层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的应用

摘要:分层教学法是根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探索和总结出来的,主要是基于学生的发展特征、思维能力以及他们平时的一些学习特点开展的。通过开展分层教学法,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本文具体探讨了如何在初中生物中运用分层教学法。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初中生物;因材施教

新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应该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师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就一定要做到分层教学,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优势,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营造一个良好的生物课堂学习环境。

一、学生的分层

简单地说,学生的分层就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在对学生进行分层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遵守几个相关的原则:首先要遵循学生的个性特征结构。在分层之前,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然后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分层,这样才能做到科学合理;其次要遵守认知结构的原则。在初中生物课堂的分层教学中,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强弱,有的学生可能在心理认知结构方面要更加成熟一些,对知识的了解也相对多一些,而有的学生就可能要差一些了,在心理认知结构等方面还处在一个较弱的状态,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进行分层;最后要明确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强弱。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分层的时候,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是教师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因为学生的接受能力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水平,所以教师在分层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的不同进行分层。

二、目标的分层

要实现分层教学,就必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假设将初中生物课堂上的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如在给“A”层的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给学生提出相关的要求,要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完成生物课本上的某些基础的知识。然后再由教师给学生进行扩展和补充,让学生在学习到课本上的知识之外,也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开阔自己的视野。此外,教师还可以积极地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生物知识,并学会用生物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充分地融入生物的学习中去,对生物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教学“动植物生理结构”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学校或者其他地方的一些动植物,这样既能够将生物课堂的学习变得更加趣味化,学生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生物知识的学习。

三、教学的分层

教师始终是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主体部分,所以教师一定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要积极地发挥出自己的引导作用,给学生起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和榜样作用。无论是从教师角度来说,还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课堂的学习和教学都是一个双向的活动,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所以说,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就要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创造能力。在利用分层教学法开展生物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正确地把握教学的方向和目的,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完整的教学系统,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在具体的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步骤进行教学:首先是复习提问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和提问可以增强学生的印象,巩固和加强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另外,提问的方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胜心,对于课程的顺利开展有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在进行分层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而不是以偏概全,这种有层次的提问才能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是学生自学。在复习完新课以及提问完成之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个讨论的过程就是一个自学的过程,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积极的指导和帮助,给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最后是归纳和总结。学生讨论完成之后就要对自己的讨论结果进行发言,每个小组将讨论的结果说出来之后,再由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对于学生的表现首先要提出积极的鼓励和表扬,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然后再对学生没有涉及的部分和不够完善的地方进行补充,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深入地理解相关知识,对于一些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教师要进行及时的补充,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知识,也给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四、结语

总之,初中生物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故步自封,要努力做到不断创新,要不断思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让生物真正成为有利于生活、学习的一门实用性学科。

参考文献

[1]成继红.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调查与思考[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9):15.

[2]陈冬.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的调控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02)

作者:曹元萍 刘维瑚 单位:山东省桓台县起凤中学

第四篇:中学生物教学素养提升策略

教育新常态下,区域提升中学生物教学素养已经成为地方教育改革的重点,教学素养不仅是学科课程改革深化的关键因素,也是区域学校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提升初中生物教学素养的策略研究,对深化初中生物教学改革,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政府、学校和教师三个维度入手,重点分析区域提升中学生物教学素养的策略,以期为相关教育主体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一、政府:结合区域实际,加强业务培训

地方政府要结合区域实际,积极组织开展中学生物教师教学业务培训。作为培训者,要站在中学生物教师的角度,不仅要看到教育理论与教学实际的差距,还要看到不同区域之间的差距,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了解区域中学生物教师的需求,然后开展针对性培训。如此一来,不仅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培训机会,还能够增强教师教学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需要指出的是,培训要分类,因为当前从事中学生物教学的教师,可能有着不同的专业出身,对培训需求自然存在差异。具体来讲,可以按照不同群体进行分类,如生物专业毕业的初职教师、理科出身的初职教师、文科出身的初职教师、有一定经验的专业教师等,要针对不同起点的教师设计相应的培训内容,让处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都能有所收获,真正感受到在职培训的作用,进而确保中学生物教学素养的整体提升。

二、学校:打造多元平台,营造良好环境

教师教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科、学校的未来发展,校园环境与教师专业素养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因此,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为中学生物教师提供良好的专业发展平台和外部环境。首先,区域中学学校要致力于校本教研,为生物教师专业发展打造多元平台。一方面,要创设求真务实的学习氛围,提高校内生物教学资源共享程度,加强学科内部交流,打破传统课堂单调乏味的局面,真正触及教学深层问题,全面调动教师生物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从区域中学生物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如学生合作学习的形式、自主探究的方式、实验创新的指导等,要将其作为生物教研的突破口,切实指导现实问题的解决。此外,学校要成立专门的督导组,确保每次教研活动都能顺利、高效地开展,充分发挥校领导润滑剂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有效促进生物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其次,校本培训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培训缺乏实效性的问题,是提升区域中学生物教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区域中学领导者要采取有效措施,构建完善的校本培训体系,立足本校实际开展民主、灵活的校本培训,通过学科专家指导、校本课程研发和小组教研等活动加以落实。要全面执行校本培训管理与考核机制,不能流于形式,否则将无法发挥校本培训应有的作用。对于中学生物教师来讲,学校可灵活采取师徒结对、网络互动、课堂观摩、专题讲座、小组讨论、实践反思等形式,开展针对生物学科的校本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

三、教师:强化自我认同,加强自主学习

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是教师进行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一个动态过程,需要教师在不断的自主学习中推动自身的专业发展。首先,中学生物教师要强化自我认同。中学生物教师要在明确自身角色定位的基础上,对未来职业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在不断的学习进步中树立中学生物教师的学科信仰,积极实现自我价值。生物学科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养成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认识生物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全身心投入到生物教学工作中,精心设计课堂活动,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创新创造等能力的培养,深入挖掘、利用生物学科社会价值、人文价值的同时,促进自身对中学生物教师的认同。其次,中学生物教师要加强自主学习,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有学者曾指出,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四面镜子:望远镜、潜望镜、显微镜和平面镜。具体来讲,望远镜用来关注学科和社会前沿动态,潜望镜用来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显微镜用来抓住生活和教学细节,平面镜用来观察现实中与学科相关的人与事。因此,中学生物教师要利用上述的四面镜子,不断拓展自身视野,在多学、多做、多想中促进自我的升华,在不断充电中构建完善的生物学知识体系。经常读书对区域中学生物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帮助,尤其是读与学科相关的书能够开阔视野,夯实基础,丰厚底蕴。此外,教师要养成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这样才能不断发现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才能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与重点,才能始终保持生物教学的积极性。

作者:王桂玲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东方中学

第五篇:微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微课教学就是各学科在进行教学时采用短小精悍的视频对学生进行补充教学,这种教学形式的优势在于课时短、接受效率高及可视化等,通过这些教学优势与传统教学模式有了明显的区分度并相互补充。微课教育发展的基础得益于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所推动的教育现代化与信息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微课教学就是完美无缺的,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微课教学在教学形式上的短小精悍使得其自身的课堂容量小于常规教学,但其占据了学生学习的“可视窗口”,使得学生在学习微课时要分散学习精力,对正常的教育教学产生不利影响。

关键词:初中生物;微课教学;应用研究

初中生物的教学过程大致可分为四类,即:新课教学、习题教学、复习教学及重难点突破。不论教师在教学时要应用微课教学形式这四者中哪一个,教师都要明确教学目的为整合初中生物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学习效率。同时,微课作为新的教育形式是符合我国教育创新与信息化教学的大趋势的,教师因势利导利用这一教学形式在传统教学中发挥优势作用,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原则,不仅要合理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及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客观需要,教师也要借助实施微课教学这一有利条件,提高自身现代化教育能力。

一、遵循“学生中心”原则开展微课教学

不论教学形式如何变化,初中生物作为注重实验教学效果的学科注定是要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因此在微课教学情境下依然如此。对于微课教学而言,其内容有效性取决于学生对微课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学生作为学科学习主体与课堂学习主体,同样也是评价、使用微课的主力军。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师进行微课教学必然要遵循“学生中心”原则,并在这一原则的约束下开展微课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微课进行课前设计、录制乃至课后交流时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耐受性、学习理解力以及最基本的学习状况,以此为基础选择微课教学内容。前文提及过,微课教学作为一种短小精悍的教学形式注定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这一针对性是在课堂教学中的某一点进行展开的教学的针对,换句话说是要在缩小教学范围的情况下再进一步缩小范围,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例如:在进行光合作用这一课的教学时,学生对光合作用细胞与其他细胞的区别不甚了解,我在此基础上就录制了叶绿体与其他植物细胞在显微镜条件下的微课,并将这些细胞绘制了简图。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微课教学,不仅解答了学生对植物细胞作用发生条件的疑惑,还促进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维持了良好的教学秩序。

二、开展微课教学时要突出学科特点

对于微课教学而言,其教学内容的短小精悍就要求微课教学在开展时必须要有一定的特色,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课余时间对学习注意力的维持。所谓微课特点既包含微课本身的技术特点与参与特点,还应当包括学科特点。如初中生物的学科特点就是可实验性,那么初中生物学科在录制微课教学时就应当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特点,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更为重要的是生物科学是渗透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教学学科,这就为学生学习生物提供了天然优势。当教师想要培养学生能将生物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能力时,就要在设计、录制微课时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在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为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打下坚实基础,使学生保持对生物学科微课学习的兴趣与参与度。

三、微课教学要遵循“资源多样”与“简单实用”原则

对于微课教学而言,其制作设计是在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迅速发展的技术前提下实现的,这就使得初中生物微课教学有着广泛的资源与技术基础,在这样的条件与情况下教师就可以极为便利的方式将网络上的资源整合到微课视频设计与制作中,教师则在这一教学方式中重视对学生视野的培养培育,不能让学生的视野局限在课堂中。也正是由于微课教学资源的广泛性,教师在进行微课教学设计时要维持“微”这一微课的技术特点。即教师在进行微课教学时要遵循“资源多样”与“简单实用”这一双重特点。毕竟微课制作的初衷在于让学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这一时间往往不超过十分钟,在这样的条件限制下教师对微课的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时就要以“微”作为教学基本原则,使学生可以借助移动平台进行随时的补充与学习,这将极大地利于微课教学效果的提升。在信息时代的当下,初中生物教学不可避免地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迈入信息化。信息化“微课堂”教学,有助于明显地缓解教师缺乏时间与精力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并通过这种微课堂教学方式,来补上自己所欠缺的基础知识。对于教师而言,需要对微课的建设与应用有一个远见,将其认识与研究延展得更为深入与广泛,以促使微课阅读教学更加成熟、系统,通过微课教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促进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双重提高。

参考文献:

[1]刘虹.巧用微课,让学生爱上生物———谈谈微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上旬,2014,(0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