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研究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生物科学研究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生物科学研究

生物科学研究范文1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生物科学领域;应用研究

一、前言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有一定的历史发展,但是高校中的研究一直处于较为缓慢的发展状况。首先是因为高校的教学投入有一定的限制,所以呈现出的硬件条件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缺乏对现成教学软件的认识等都是较为主要的原因。另外也有对计算机应用了解较少而导致的误解,使得计算机与大学专业教学的开发使用无法在实践中发挥应该具有的价值。

二、计算机在大学生物科学研究中的现状

生物科学的空前发展决定着大学生物科学课程必将面临着一系列科学的变革,当下的生物科学知识类别空前复杂,专业研究更加深入,成果信息也在不断随着社会发展更新。大学生在生物科学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掌握整个生物科学的知识体系,了解到科学研究的成果,在主动把握专业方向的过程中,拥有生物科学研究和应用的技术与能力。目前,计算机在高校中的普及程度已经有了飞跃般的发展,但是计算机在教学上的应用还是会被误解成较为复杂的程序设计,以及具体的操作程序会非常复杂。计算机的应用实际上是对老师的讲解起一定的辅助作用,所以最终的课程教学依旧离不开老师,于是在推行过程中认为其存在的价值与付出的成本无法平衡,于是领导的认识不足便也成为阻碍其发展的又一层阻力。计算机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直接与用户端建立联系,用户在人际互动的使用中,获取相应的知识信息,所以实际上对教学内容的重视程度不仅不减,还能提高传达知识信息的多样化展现方式。当下的教学手段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幻灯片等,因为制作较为简单,成本低廉,对使用的技能要求也较低,所以长期占据使用功能的重要地位。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表现出不易储存、对使用技能的要求较低且形式单调等问题,学生如果在制造等方面的能力欠缺,便不能主动参与其中,所以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实际上是进一步的加大。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大量应用的好处就是,可以基本上取代和弥补传统教学手段以及课堂教学的不足,大大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加快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

三、计算机在大学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根据当下高校在实践中的应用方式分析,由于硬件设施尚有欠缺等,计算机在生物科学教学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信息的处理

计算机的信息来源主要是计算机自身存储的信息资料,通过各种存储器对外接收的设备或者是终端及网络在拓宽人们视线的过程中,搜集到的各种教学科研的信息。其中可能是使用者自身存储的整理过的文档或者是图片等,也有可能是实验中利用其他存储装置产生的图文等,这些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的材料。许多网站上有专门为生物科学教学科研服务的信息,在讲述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视频等,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于理论的认识,也可以使得学生更好的进入情景中获得知识。特别是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资料,实现各个学校之间的信息交流,对整个国家的教育都是有力的推动。

2.编写电子教案

生物科学的学科教学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因为研究的成果都在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所以相应的要求也会不断变化,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将自己的内容进行不断地更新。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室都是利用笔和纸对教学提纲的记录和设计,所以一旦观点发生变化,进行修改等都非常麻烦,不仅费时间还费精力。但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就可以将教学的资料进行数字化存储,不断的修改也容易简单。在进行课程陈述的时候,也可以将回执的图片等利用幻灯片等形式进行播放,便于学生了解到教学的意义,也可以使得学生明白整个教学的具体安排,提前做好规划,保持教案的体系完整性,也使得教案发挥更大的价值。

3.课堂的教学方式

计算机在生物科学教学中应用,表现最为明显的便是课堂教学方式。一般进行教学的应该是专门的教学软件,但是当下部分教学软件依旧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制作或者是获得一份完整的课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适合课堂教学的高质量的软件制作所需要的人才也存在一定的限制,所以利用计算机进行基本的小课件等制作还是有着明显的意义的。

4.实践的具体模拟

生物科学中的大量研究都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长期的观察,观察整个研究的生命活动的全过程。但是可能只有实验者才有机会看见整个过程的神奇之处,也使得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缺乏代入的情景,学习兴趣较低。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可以将整个生产活动进行再现,如“活动”的研究对象植株的生长、血液的循环以及物质的新陈代谢等,都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一定的再现,方便学生可以自己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变化,明白生物科学研究中的有趣之处。在记录研究数据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对分子的专业等进行研究,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利用计算机绘制出的数据统计图等也更加生动直观,对于后期的数据分析和研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动化教学在教育界的普及是教学随着时展的重要表现,也可以缩短教学的时间,提高整个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的质量,扩大教学的容量,方便知识的扩充和更新,刺激学习者多角度获得教学成果。当今时代是知识信息的时代,新概念以及新技术等都层出不穷,只有通过计算机技术才能在短时间内对这些事物做出回应,引导着现代教学手段变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孙绪华.计算机在大学生物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农业教育,2016(9):48-51.

[2]孙绪华.CAI在大学生物科学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6(2).

[3]张铭.高校生物学专业计算机应用教学的探讨[C].中国生理学会第三届计算机在生理学教学.科研中的应用学术研讨会,2012.

[4]赵丽娇,钟儒刚,甄岩.计算化学软件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7,25(8):001035-1037.

[5]唐颐,胡军,王晓青等.计算机在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1(s2):40-43.

生物科学研究范文2

关键词:生物科学;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

在生物教学中,生物实验既是生物学科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生物学科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通过生物实验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知识,从而获得实验技能以及分析、综合、归纳和比较等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学素养。[1]为了提升师范生的培养质量,教育部2011年颁布实施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013年印发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改进了教师培养的机制、模式、课程;教育部2017年11月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2018年1月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师范生的实验教学知识与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了未来生物实验教学水平。帮助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深入了解新课标中实验教学所倡导的新课程理念,对师范生队伍成长的起着重要作用。探索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使其正确理解和重新认识生物实验教学能力内涵及结构要素,提升自身实验教学素质能力,为将来及早以及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下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当前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培育过程亟须解决的问题。而构建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评价体系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的实验教学能力进行系统性评价,并从评价结果中明析当前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形成过程中的不足,为完善师范生培养计划与优化教学模式提供事实依据和数据支撑。同时,通过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边评价、边改进、边教学,为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提升与专业发展提供路向指引,促进高师院校强化师范生实验教学改革。

1核心概念界定

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是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以“生物学实验教学”作为载体,引导学生遵循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规范,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技术,动手实践,使之获得生命科学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并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综合能力。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是对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进行衡量与评定,因此需要构建与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情况相符合的测评指标及评价模型。

2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的相关研究

国内关于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评价研究并不多见,问卷法是最常用的测评方法。一是问卷测评法。最早的是台湾师范大学的林陈涌和童丽珠(2001)他们设计开发的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量表,详细列出45项生物教师应该具备的实验教学能力,可归类为七大类实验教学能力。[3]邓玉娟(2017)设计生物实验教学能力树状结构指标体系,由实验安全维护能力、科学过程能力、实验教学整体规划能力和实验教学实施能力4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54项三级指标。[4]二是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测评法。苏振兴(2006)对生物学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中学教师和名大学生物学教学法教师进行了访谈,结果发现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的途径欠缺。[5]杨蕾(2014)根据实验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实验的教学能力以及实验教学的研究能力四个要素设计问卷,对高师生物专业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法,并根据实验教学能力的现状以及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编制访问提纲,深入测评高师生物专业学生实验教学能力。[6]赵瑞华(2016)在林陈涌和童丽珠的量表基础上,结合面对面、电话和网络聊天工具三种个案访谈开展测评,研究发现“实验步骤的实施”和“实验现象或数据分析”是师范生实验课学习中最突出的两个困难。[7]从以上研究现状可知,关于“生物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评价”仍未解决以下问题:一是现有对生物科学专业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评价以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为主,评价研究方式为静态的理论层面研究,没有形成全面的、系统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评价的广度不够、探讨层次不深。二是目前为止,针对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教师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相关研究还不多,仅有少数院校进行了初步尝试,积累的资料也十分有限,且都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的整理和总结。三是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内涵及结构要素缺乏系统化的界定。

3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建设研究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提出的新要求出发,系统化地界定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的实验教学能力内涵及结构要素,将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新课程改革、师范生专业认证、教师教育四者结合起来,拓宽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的视角,构建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从而有效地促进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帮助师范生正确理解和重新认识生物实验教学,使师范生更好地适应新课改,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有针对性地为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实施单位和教师教育提供教学理论指引和培养策略参考,从而整体提升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的实验教育质量。师范生的实验教学准备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都体现在课堂实际实施过程中,通过最终的实验操作考试并不能全面地掌握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与此同时,在每次实验课堂上,能提出的创造性的想法,也是对师范生考核的重要参照,体现师范生的实验教学创新能力。所以本课程在进行评价时,看重学生实验过程的努力与进步。通过对学生在实作评价中的表现,使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更加全面和合理。通过探究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结构要素,明确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内涵与结构模型;明析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构建“理论测评”与“操作评价”的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动静结合的评价体系,设置实验设计评价机制、实验预习评价机制及实验操作考核评价机制、学生相互之间评价机制,从而构建了系统的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让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考核评价多角度、重过程,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较客观地评价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学生通过课程教学评价及时了解自己不足的方面,实训过程合理得当,全面提高学生实验教学能力。通过系统的体系评价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有助于提升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增强实验操作能力,为今后培养具有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的初高中生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健辉,朱创金.地方高校生物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调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1(3):45-48.

[2]黄水文.生物科学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构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8(24):109-110.

[3]林陈涌,童丽珠.生物实验教学能力重要性评估比较研究[J].台湾师范大学学报(科学教育版),2000,45(2):21-38.

[4]邓玉娟.生物学专业师范生教学能力现状调查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17.

[5]苏振兴.新课程下生物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6]杨蕾.新课程背景下高师生物专业学生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生物科学研究范文3

在介绍贝利斯和斯他林的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所蕴涵的科学原理,并通过对比沃泰默的实验原理,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设计原理的正确把握对探究实验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另辟蹊径”中所包含的勇于质疑、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探究真理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这样的生物科学发展史的内容体验,不仅使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理论的创立过程,锻炼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生物科学探究过程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而且能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发现是不断探究、继承、创新和发展的过程。这对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教材中设置多个栏目直接体现着STS教育思想

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必修模块中创设学习情境的“问题探讨”,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模块的正文中设有“与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的联系”、“科学•技术•社会”等专栏,将生物学原理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些内容的设置贴近学生的生活环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体现了STS教育思想。

1“.与生活的联系”专栏

教材正文中设置“与生活的联系”专栏,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运用生物学原理思考和理解生活现象。例如在学习“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中的“与生活的联系”专栏的内容:胆固醇在许多动物性食物中含量丰富。饮食中如果过多地摄入胆固醇,会在血管壁上形成沉淀,造成血管堵塞,危及生命。因此,膳食中要注意限制高胆固醇类食物的过量摄入。通过本节与生活联系的实例,学生既掌握了“胆固醇是细胞中的重要脂质,它有多种生理功能,因此人体必须从食物中获取胆固醇”这一知识点,同时认识到即使是对人体有用的物质,过量摄入也会造成机体内环境的失衡,对身体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危及生命。当然,在课堂中还可引申讲解,如中老年人的新陈代谢变慢,更容易导致胆固醇堆积,所以需要定期检查血液中胆固醇水平,饮食上应注意限制胆固醇的摄入等。

学生在学习这节课内容后,可以体验到生物学知识不是空乏无聊的内容,它存在于生活中的很多方面,与人的健康生活息息相关。教师不仅可以利用教材中“与生活的联系”专栏的内容,还可以结合教材以外的生活现象,例如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这节教学时,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老年人在生理上的特征,比如说有白发、老人斑,行动迟钝、思维缓慢等等。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老年人的细胞大部分处于衰老状态,细胞的新陈代谢慢,细胞内的酶活性降低,细胞的物质运输功能降低。又如,老年人在冬天睡觉需要电热毯、穿得比年轻人多、容易感冒生病等是因为老年人的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免疫能力下降,细胞供能不足,需要注意保暖维持体温。这些身边的生活实例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的生物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关爱老人,关注健康的高尚品质。

2“.与社会的联系”专栏

必修模块中的许多生物学知识与农业、林业、食品、医药、卫生等生产技术、科学技术领域密不可分。例如,植株培育的新方法应用了教材中的组织培养原理,生产胰岛素、抗生素等药剂应用了基因工程的原理,还有市面上的太空蔬菜等运用了诱变育种的原理等。教师通过列举以上事例,说明生物技术的发展在促进社会生产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我们身边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生物技术的发展,与生物科学知识密切相关。必修模块中环境污染、人口问题、资源、能源、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知识都是很直观的社会问题STS教育素材。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中的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等生物学原理可以使学生明白生态系统的稳定是有条件的,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将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形成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此外,在这部分内容教学中还可以结合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原理,介绍生态农业不仅可以利用畜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排泄废物进行农业、渔业生产,以实现生态系统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增加经济效益,还能减少排泄污物的排放,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环境。如果结合课程教学,再组织参观生态农场等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农场生产所应用的生物学知识,尝试提出更优化的生态养殖思路等等,不仅能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认识到生物学知识和原理在现实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

3“.科学•技术•社会”专栏

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必修教材中还设置了与生物学知识和原理相关的“科学•技术•社会”专栏,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必修3第2章中的“科学•技术•社会”专栏设置了“拒绝,慎用心理药物”专题,介绍、心理药物的种类及其对人体的影响。通过这个专栏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或心理药物危害的原理是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内环境后会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麻醉及兴奋等作用,极易产生药物依赖性,且长期服用将导致机体细胞和器官功能异常、损伤免疫力。

另外通过注射方式吸入易引发各种传染性疾病。教师在组织这节课的内容时,可以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收集相关的危害人类的图片、故事等信息,通过作品展示或汇报,配合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的巨大危害,形成珍爱生命,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除了教材中的STS内容外,教师还可例举当前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内容时以北京空气PM2.5超标的现象作为一个学习情境,提供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并提出可行的解决策略,不仅贴近时事热点问题,贴近生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问题,提升社会决策的意识。

三、重视实验教学及科技活动中的STS教育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要丰富学生的经验和知识,离不开生物学实验。中学阶段的生物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人教版必修教材中设置多个探究实验平台,教师可以运用这些实验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探究的乐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STS教育思想。例如在“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这节的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中,教师可以通过这一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综合能力训练,在“提出问题”环节,教师可例举如腌制的萝卜体积变小;采摘的蔬菜需要喷洒清水保持蔬菜的新鲜等植物吸水或失水的生活实例引出探究的问题—水分如何通过细胞膜进出植物细胞?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通过复习渗透装置的原理、渗透发生的条件以及动物细胞吸水失水的现象,引导学生提出“水分跨成熟植物细胞的运输是通过渗透作用完成的吗?”根据所提出的问题分析蕴涵的生物学原理和植物细胞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作出的假设并进行实验设计。在实验设计中应正确选取实验材料,教师可以提供多个生活中常见的植物材料,依据本实验的设计选取合适的实验材料。

再根据实验原理设计详细的实验步骤,设计实验结果记录表,观察实验现象。通过交流和讨论分析实验各个环节设计是否合理、科学。最后各小组交流实验过程的心得和体会。整个实验设计充分体现了一个贴近生活的探究式的开放性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原理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而且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增强对渗透原理的理性认识和科学研究方法的相关技能的掌握,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实验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均得到了发展,充分体现了STS教育中强调参与意识的教育思想。

教材中还设置有以生物学为主体的综合科学活动专栏,如:制作酸牛奶、自制葡萄酒、建立细胞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或某遗传性状、调查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设计并制作生态缸、撰写有关生物专题的小论文等。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设置的这些活动专栏,通过“教、学、做”合一的活动,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不仅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还学会交流和合作,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STS教育理念。

四、总结

生物科学研究范文4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外活动;科学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与实施,素质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为了更好地践行中学素质教育工作理念,初中课堂教学工作也在与时俱进地进行着革新与转变。以初中生物教学为例,为了提升生物学科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及科学素养,在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强化教材知识点内容的讲解与授课之外,教师还应该积极开展各种生物教学课外活动,以提升学生参与生物学科的积极性。通过课外教学活动及课内教材知识讲授的相互辅助教学,确保学生生物课程学习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提供基础与条件[1]。

一、初中生物课外活动的类型

(一)实验类型

1.充分利用每周校本课的拓展时间。在生物课程的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每周的生物校本课时间,组织学生在实验室开展各项教材内外的实验内容。例如,教材内各项预实验的实施,课后实验内容的拓展等都可以安排在校本课时间内完成。积极引导学生对各种实验进行探究拓展,例如,在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中可以积极引导学生改进实验教学,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验证。2.定期开放生物实验室,培养学生生物科学思维。在课余时间,定期开放生物实验室,方便学生在课后时间积极参与动手实验。在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参与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提升学生生物学习的思维与生物学习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甜米酒的试验之后,学生可以拓展思维进行其他发酵食品的制作实验,根据发酵原理在积极搜寻资料之后可以实验制作酸奶、果酒等其他食物。整个过程中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认知能力,同时还可以在实验中提高对生物科学的认识与理解。3.建立家庭小实验室,拓展课外活动空间。在学生周末或假期中,学生可以购买一些简单的生物试验器械,在家庭组建一个小型的实验室。通过在家庭小实验室中研究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生物话题或实验,既能增加学生参与动手的乐趣,同时又可以获得实验成功的喜悦感。

(二)调查类型

在初中生物学习过程中,调查类型的生物课外活动是锻炼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及生物语言组织能力的重要方式。从确定生物调查主题到实施调查的人员组织都由参与学生自由安排分配,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生物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促使更多的学生主动投入生物探究学习,在各种类型的生物调查活动中学生的观察能力、调查能力、分析实践能力等都可以得到充分地锻炼和提高[2]。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周末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所在地区红绿色盲的概率情况等,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既锻炼了生物学科的探究能力,同时又在无形中影响了自身科学素养的培养。

(三)制作类型

在生物课外活动中,实践制作类型的课外活动是学生参与程度最高的,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成果,参与成就感比较强。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制作树叶叶脉书签、动植物标本等活动。

二、在初中生物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途径

(一)借助生物课外活动丰富生物教材知识内容

生物科学知识在生物学科科学素养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通过生物课外活动的开展,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教材内容,加深文化知识的理解记忆程度。例如,在各种动植物和食用菌的培养发育过程中就包含许多学生可以观察学习的内容,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动植物及食用菌的生长、生活习惯及外在形态结构,从而加深对生物教材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科学调查、参观实践等课外活动,即可以丰富生物教材的知识内容同时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生物学习热情。在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时,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与指点,由学生自主完成活动项目,在准备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做好基础准备工作。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经过教师的指导与点拨,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同时又可以加深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理解,对相关生物知识内容的原理及定义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二)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观点

生物学科科学素养的核心就是科学精神,它是在长期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精神气质,同时,更是一种对生命科学的探索精神。生物学科科学精神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的养成。因此,在生物学科教学环节,教师应该积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活动方式。例如,在开展生命科学探究实验和日常生物学科实践活动环节,教师组织学生查阅资料搜集生物科学家的事迹,了解学习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从科学实践过程中充分了解生物生命学科的重要性,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精神。通过课外活动,在学生的思想中萌发生命科学创新的意识,帮助学生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探索精神,将课内教材知识内容与课外时间活动进行有机结合,提高生物学科实践应用,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在课外活动实践中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据有关教育学家研究发现,我国初中生接受文化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来接受吸收科学文化知识,很少通过实验活动及探讨实践活动来形成完整的科学概念,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的科学素养普遍较低。因此,为了顺应新课改教育工作要求,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在初中生物教学环节必须加强生物课外活动内容,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组织学生开展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注意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边观察边思考、边观察变研讨,在观察分析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

(四)在课外活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

一方面,生物科学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通过日常实践活动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从事生物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生物科学能力。在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工作中生物科学能力是课外活动开始的必要条件。生物课外活动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性和科学严谨性,在进行科学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熟练应用各种实验工具,掌握科学的实践方法步骤,提高学生生物课外活动的操作技巧和专业程度,为学生生物学科探究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认真的探究与实践,通过调查、验证、记录、分析等环节,最后完成课题并总结形成报告,在教师的组织下在课内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探讨,从而提高学生生物学习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科学能力的提高,带动科学素养的养成[3]。

三、结语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及生命科学探究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拓展教材内部知识,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的视野,丰富生物学习的知识内容。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提高了对生物学科的认识,加深了课本文化知识的内化程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理论,在提高生物知识内容学习效果的同时了带动了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范丽娜,付建红.初中生物课外活动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影响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32(1):56-58.

[2]洪长驰.提高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探讨[J].读写算(教师版),2016(32):101.

生物科学研究范文5

一、引发正相关记忆的艺术:合理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

遗忘理论指出,先行摄入大脑的信息会对后面摄入大脑的信息造成干扰,影响后摄入大脑中信息的处理,这一现象被称之为前摄抑制;后摄入大脑的信息会干扰前摄入的信息,新接受的信息对先摄入大脑的信息造成抑制作用,这与前摄抑制刚好相反,被称之为后摄抑制。学生在学习两种不同但类似的内容时容易产生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比如,学生在记熟构成细胞的化学种类后,紧接着对植物生活必要的元素进行识记,不仅不会加强对植物生活必要元素的记忆效果,反倒还会减弱对细胞化学种类的学习效果。可见,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教师不要同时进行过于类似的知识的教学,应尽量使类似的知识在学习活动上有所差异。

二、引发全感官记忆的艺术:及时巩固新知识

遗忘理论认为遗忘是有规律的且遗忘速度表现为先快后慢。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结束也是遗忘新知识的开始,这时教师应采取如眼、耳、口、手并用的训练方式,让学生通过看书、回答问题、写阶段性的学结、做练习等方式来巩固新知。教师应从刚学习的知识点出发,全方面地进行巩固训练,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巩固新知。例如,在《细胞呼吸》相关知识的巩固时,教师在讲述完细胞有氧呼吸的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后,应马上将细胞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总结出来,然后进入无氧呼吸内容的学习,从而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知识。为了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精选习题的训练以后,再引导学生开始下一个阶段的学习。

三、引发关联性记忆的艺术:经常复习旧知识

生物科学研究范文6

关键词: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生物教学

近些年来我国素质教育改革不断取得新的成效,在初中生物课程教学中,我们也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要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挖掘和保持放在重要位置上。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创造为目的,以培养全体学生多方面素质为终极目标的全新教学方式。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仅起支架作用。实践证明,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那么,初中生物课堂上要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呢?笔者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适当的设置疑问,让学生有自主探究的意愿

学生的自主探究行为需要伴随着教师一定的引导和启发。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设置一些疑问,在引起学生注意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并且萌发探究学习的强烈愿望。疑问的设置需要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并且要尽可能地做到逐渐深入,带着一定的启发性,促进学生产生对于生物科学概念规律和未知的兴趣。同时,设疑一定要注意提问环节的节奏,过多的提问会使学生厌倦,过少又会使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在设疑环节需要教师多去备课找寻适当的方法,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说,课堂教学节奏的准确把握,让整个课程逻辑严密,节奏明快,离不开教师提前的认真准备。在设置疑问方面,如果教师没有提前对于每一个问题反复进行斟酌,在课堂上就可能单纯的因为提问本身而浪费太多的时间。

二、让学生有机会通过自主探究增强对于学科知识的体验式学习

素质教育改革告诉我们,面向初中学生开展的生物学科教学,不能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已经发现的生物学知识。要保持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专注性、探索性和思考性。所以,我们倡导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也重点在于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真正的参与到学科知识的产生和发现过程中去。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将理论应用在现实实际中的能力,都是在学科学习中重点需要培养的内容。所以,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多采用一些直观的方式,让学生能够亲眼看到,亲手摸到,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他们对于生物学规律的理解和把握。

三、通过创设直观情境,提高学生对于生物课程的学习效果

没有受到一定前提条件的影响和刺激,学生可能没有太强烈的探究欲望。我们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就需要给他们创设能够促进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具体情景。在生物学科教学的直观情境中,学生对于客观事物的直观感受能够增强他们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直观的感知材料成为他们进行抽象思维、总结归纳推理的素材,对于初中阶段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情况来说,教师要特别尊重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规律。所以,在直观教学情景打造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融合多种具体的方式。例如,教师要能够运用多媒体教学、具体实物教学等,让学生接受更多直观感觉的刺激,在对这些刺激进行反应加工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也让学生丰富他们已有的生物学知识网络。最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可能会产生很多的疑问。在课堂之上,学生的这些疑问可能无法满足,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在课堂之外寻找更多的方法途径,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实地考察、做生物学实验等方式,不断丰富对于生物学这门学科的认识和理解。

四、在自主探究式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性思维

素质教育要求初中生物课程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要想创新创造首先就要在问题意识方面加强训练和引导。能够有发现问题的意识,并且在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进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从问题解决的角度寻找更多创新的思路,这对于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对于那些司空见惯的概念定理等内容,也要鼓励学生多想想为什么,要让他们思维具有广阔性和发散性,提高他们对问题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探寻问题的本质,并且带着对于本质问题的思考进行各种形式的探索,学习活动。所以,生物课学未来的发展,离不开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科学探索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在生物科学的不断探索研究中,科学研究的主体一般首先要发现问题,将问题提出来做出一定的假设,然后根据实验的设计收集证据,去验证假设或推翻假设。所以,为了进一步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多进行一些自主探究实验活动。总之,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尤其要充分的重视初中生物课程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贺然.初中生物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评价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

生物科学研究范文7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物素养;提升

当前的生物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是关键人物。科学素养培育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身心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需要认识到科学素质培育的核心人物,利用符合学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方式实施教育。

一、利用科学探究当作切入点

科学探究是学生掌握生物知识的关键途径和方法。初中生有着一定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质,他们可以进行有效的分享、互动和交流。教师需要有效结合优势条件,在生物教育实践中讲解生物学知识点。在讲解植物细胞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安排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相关探究任务,学生可以利用生活化的实验材料进行探索,在实验流程中进行观察。在课堂中可以引入分享和交流环节,学生在持续的思考和讨论中修改和分析自己的方案,最终确定比较科学的探究方法。在这个试验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教师建议的材料,可以大胆创新并且发散自己的思维,引入切实有效的实验途径。可以选择质量相同的土豆和萝卜,而后使用生活中的打孔器,在土豆和萝卜的中央进行打孔,孔的深度是相同的,而后使用滴管加入相同质量的盐水和清水,经过一定时间之后观察具体的液面变化。这种方法可以快速观察,并且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不需要遵循课本中相对传统的实验策略,学生可以在探究中获取关键知识,并且进行综合性分析,也来自于自身创新水平以及生物科学素养的发展。理论生物知识都是来自于生活的,教师可以引入这样的生活化知识,进而让学生在操作和实践中形成勤于动手的习惯,促进生物素养的发展。

二、利用科学解决发掘知识

初中生的直观思维能力比较强,他们在生物抽象思维方面还需要持续提升。教师需要明确生物学和科学思维的融合点,让学生在知识发掘中发展生物素养。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认为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是不可行的,教师如果一直扮演掌控者的角色,学生难以掌握深层的知识和思维,难以发展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教师需要引入多元化实验材料,并且融合尝试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方式,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利,进而设计完善实验方案,这样可以为分组实验探究和个性化实验教学奠定基础。例如,在讲解关节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关节的相关概念分析人体关节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关节的解剖图,进而利用实验、小组分析和问询的方式认识关节并且理解关节,在课堂中,可以分享并且讨论具体的知识。教师可以展示动物关节的图片和讲解视频。通过现场观摩和自学的方式,可以深度了解关节的作用和结构组成。在展示中,分析关节腔滑液的作用,并且结合动物奔跑过程中关节的状态,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轻松掌握功能和结构方面的知识。这样的灵活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转变自己的思维,实现了生物素养的发展。

三、重视科学论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人的思维和生命有着一样的重要性,有着生成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如果学生的思维被固化了,就会难以获得发展。在当前的初中生物教育,教师需要把思维方式培养当作核心重点,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基础科学水平,这有利于学生的为了发展。详细来说,需要在生物教育中融入合理内容,种事理性思维发展。例如,在讲解性别相关的知识流程中,需要引入讨论问题:生男生女是母亲决定的。这属于民间的观点,可以设置三个环节进行论证。首先人的性别是什么因素决定的,引导学生分析人类染色体的特点。这样的问题当作导入问题,进而设置相关的三个环节,组织学生求证相关的观点。第一,人的性别决定因素是什么?引导学生分析人类染色体的特点和组成图。第二,性别的形成有着什么的规律?组织学生根据基因遗传示意图进行讲解,同时展示人类性染色体的具体规律。第三,这种民间的观点是正确的吗?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科学思维进行讨论和研究。在这样的研究中,需要使用自己的理性思维,同时引入分析的方法,发挥自己科学思维的作用。教师可以质疑的方式,组织学生从科学的思维角度入手,这样可以让学生讨论和分析生物学科相关的社会问题,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养成,让学生善于利用推理、概括和归纳等科学思维来解释生命规律和现象,有利于学生科学论证和正确审视自己周边的现象,这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利用合作探究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水平

在科学探究中,学生的生物素养可以获得发展,有利于学生的科学领悟水平提升,让学生积极获取关键生物学科知识。在这样的发展中,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科学价值观和态度,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需要给予合作探究的平台,组织相关的内容。在研究土壤中的动物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蚯蚓的运动规律、感觉器官以及身体具体结构,重新设计教材中的相关内容。首先提出探究性较强的问题:(1)如何分别动物的胃部和头部。(2)蚯蚓在实际的运动中,地面材质会影响到自身的运动吗?(3)在存在光照的情况刺激动物,会出现哪样的反应。在实际研究中,教师需要遵循具体顺序设计教学。首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实验完成方案。其次,有效分工,让每个小组成员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让实验材料处于合理的环境中。最后,教师需要使用科学的实验器材,组织和引导每个小组的成员有效记录和观察实验的内容,而后进行分享和展示。在这样的科学研究和探索中,学生可以转变被动探索模式,有利于科学研究素养发展。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培养耐心和不为劳苦的科学探索精神。生物科学研究的流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生物研究中可能碰到意想不到的难题和挫折。坐得住冷板凳和耐得住寂寞,都是生物科学探究中的关键品质。教师需要在生活实践中引入生物知识。例如,当前存在较多的误导性较强的广告,一些大牌护肤品虽然作用有限,但是价格奇高。同时利用改良基因,青春永驻等口号来误导消费者。因此,在讲解遗传学知识流程中,针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组织学生正确看到这些产品。课堂中的重要资源是学生的疑问和质疑,在讲解转移基因技术之后,可以组织转基因食品研究小组,针对当前的转基因产品问题进行研究,让学生具备生物学概念,利用专业思路和理念来看这些热门问题。如果学生具备这样的科学探究思维,能够搜集周边的有效资源,并且具备交流技巧、合作理念、科研态度等,就能有效完成知识学习。当前的初中生物教育有着较强的理论性,缺少充分的实验和实践操作。只有通过实际开展生物实验、分析生活化生物问题,学生才能事先生物素养的提升。生物素养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学生必须在理论实践结合、生物实验开展、生物现象观察、生物问题思考等流程中提升自己的水平。教师则需要做好组织和引导者,确保学生思维方向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张学芳.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中学课程辅导,2011,(13):95.

[2]于秀成.浅议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教育研究,2012(26):185.

[3]韩海芹.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教学新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2017,(9).

生物科学研究范文8

关键词:初中生物;科学思维;知识体系;生成性资源;模型

现阶段国家之间的实力比拼很大程度上都是科技实力的比拼,而生物技术则是科技实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生物技术研究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研究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而要想使我国在生物研究方面的优势能够得以继续保持,我们必须在基础教育阶段重视起来,加大对于生物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生物课程的学习,这一阶段的教学也会给学生对生物课程的看法带来十分长远的影响,因此,在这一阶段做好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工作就十分有必要。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科学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

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初中生物课程在中考中的分值占比普遍较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很多教师以及学生都缺乏对于学习生物课程的重视。这一点从初中阶段的课时安排中就能看出来。学校给初中生物课程分配的课时往往较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而学生针对初中生物课程的学习也非常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真正做到充满热情,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也会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相应下降[1]。而学校对于生物课程教学的不重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对这门课程教学的投入相对不足,生物教学缺乏实验器具以及实验场地的问题普遍存在,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生物学习的效果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影响。以往教师多习惯于采用填鸭式的方式组织教学,这也使得原本应该生动有趣的生物课变成了学生在课堂上死记硬背知识点的背书课,进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导致生物课程的教学目标难以真正达成,使得教学背离了国家设置生物课程的初衷。而从生物课程教学的角度来讲,其最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对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进行激发、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为了使这一目标能够真正得以有效达成,初中生物教师就需要主动进行教学方法的转化,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而教师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无法打破传统教学思想带来的束缚,也是导致现阶段初中生物课程教学目标难以达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另外,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在之前并没有接触过生物相关知识的学习,更没有接触过实验相关知识的学习,在最初接触实验的阶段大多会感到新鲜,但是学校组织生物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导致很多学校都不会为实验教学设置过多课时,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科学思维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为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想真正达到培育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目标,首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对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更加深入的把握。而要想真正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阶段就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计,要对于学生已有的生物知识基础有充分把握,进而达到帮助学生构建生物知识体系的教学目标[2]。通过在学案中进行一系列问题的设置,同时在课堂上引入与本节课教学主题相关的资料铺垫,引导学生对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探讨,为学生构建纵向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概念图。从现阶段的初中生物知识安排来进行分析,从知识难度的角度来讲,其主要遵循的是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伴随着学生知识学习的逐渐深入,知识的难度也在持续提升。而各部分的知识表面上相互独立,实则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在联系。教师在备课阶段也需要对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仔细分析,通过知识框架的有效建立,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本课知识的过程中主动联系之前学习到的知识,使学生能够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来对初中生物知识进行考量,为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初中生物教学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先结合上一课时的关键知识点,为学生设计拓展应用类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回忆和温习之前已经掌握的生物知识点,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正确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已有的生物知识经验得到充分激活和调动。接下来,教师就可以依托生物新旧课程知识之间的关联点,为学生揭示新课程的探究内容和要素,鼓励学生衔接旧知识开展新课程探索式学习。这样可以有效地使学生发现生命现象的变化规律以及生物知识点之间的紧密性联系,从而引导学生更加重视对新旧生物知识的衔接学习,助推学生生物知识技能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初步培育初中生的科学思维以及温故知新意识。

(二)借助科学发展史,对科学发展历程进行模拟

从生物学发展史的角度来讲,无论是光合作用的发现、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建立,还是生长素的发现过程,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如今生物学科整体的发展,同时也在影响着社会整体的发展[3]。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更好地对学生的生物科学思维进行培养,则需要合理应用生物科学发展史开展教学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地模拟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初中生物教师要能够合理创设教学情境,针对本节课的教学主题为学生提供相关生物学知识的背景信息,通过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串,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科学家研究的环境之中,促使学生能够从思想的高度去对科学家探索感知生物规律的历程进行感悟以及模拟,使学生能够对于科学的本质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深入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思路,对科学家治学过程中的严谨科学精神有更加深刻的领悟,同时要使学生能够受到科学家献身科学以及服务社会高尚品格的感染,进而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初中生物学科的育人价值能够真正得以有效体现。除此之外,初中生物教师还可以将生物科学史整理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材料,而且生物科学史中蕴藏大量生物学家发现生命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资料。这些科学史资料是引领学生开展高效生物探究学习的路线图。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上,初中生物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的知识要点,为学生有的放矢地选取生物科学史资料,将这些资料转化制作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依据或是素材。如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生物科学家的代表性探究实验,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把这些代表性探究实验作为实验课题,开展自主化、合作化的生物实验操作活动,促使学生能够吸纳生物科学家的心血和智慧,依托于经典生物实验探究案例材料,通过手动操作和实验现象观察,尝试领悟生物科学的本质,习得科学有利的生物探究方式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思维以及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史的研习和了解兴趣。针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科学发展史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只有亲身感悟科学发展的历程,才能对于科学发展的实质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而这一规律不仅适用于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同时也适用于其他所有自然科学学科的教学,教师需要重点加以关注。

(三)借助生成性资源,对学生的思维进程进行完善

对于一节优质课来说,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的思维碰撞必不可少。相比于教师来说,学生思维的发散度以及灵活度往往更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列举的事例给予更高的关注,从而高质量地捕捉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促使学生能够合理利用这些课堂生成性资源对自身的思维进程进行持续不断的完善。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些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在教师结束基础知识的教学之后,学生经常会提出自己的异议,而这也是课堂教学生成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表现形式。对于学生的想法,教师不要直接否定,而要能够在尊重学生想法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自身在思维过程中存在的偏差之处,同时带领学生寻找思维出现偏差的原因,促使学生的思维进程得到不断完善。通过合理利用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初中生物教师能够深化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促使学生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来对生物概念进行考量。而学生不断完善自身思维进程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自身科学思维的形成过程,而这也是课堂上生成性资源的重要应用价值。除此之外,教师在利用生物教学生成性资源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过程中,还应该将生成性资源中的错误问题作为开发重点。如对于某个生物模型的构建和认知出现错误问题,学生并不能自主地找出错误产生的根源,这时教师就可以先鼓励学生阐述自身对生物概念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学生找出错误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针对错误问题的相关知识点开展精讲和补讲。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对出现错误的知识内容再梳理一遍,使学生对错误问题产生更加深刻、清晰的认识。这样既可以强化学生自主纠错、改错、规避错误的能力,也能消除学生的生物知识死角,锻炼学生自主构建和认知生物模型的能力,从而完善学生的思维进程,高效培养学生审查错误、严谨认真的科学思维品质和探究态度。

(四)通过模型建构,使学生能够对生物学概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如果教师单纯带领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生物学概念,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帮助学生应试的教学目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学生对于生物学知识的了解也很难做到深入。由于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普遍比较抽象,加之知识点相对繁杂,学生的记忆难度相对较高,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信心。而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则需要能够通过生物模型建构的方式,培育学生的科学思维,强化学生对于生物学相关知识的记忆以及了解。建构生物模型能够使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结构以及相关生物概念的功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进而在总结和归纳生物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更好地解释以及分析自身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生态现象。针对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及差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知识点之间建立纵向以及横向的联系,促使学生在遇到生物问题的时候能够对于自身学习到的生物原理进行综合运用,用科学的生物思维更好地解决生物学的相关问题。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上,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广泛应用于生物课堂教学。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建构生物模型时,可以巧借思维导图的信息梳理和思维建构功能,利用信息化教学软件为学生编制设计图文结合以及引入短视频材料的思维导图课件,通过直观化、条理清晰的思维导图模型缓解学生建构生物模型的抽象思维压力,初步提升学生的生物探究兴趣以及科学思维。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基于思维导图和建构出的生物模型,对生物课程要点展开科学论证,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合作讨论等路径帮助学生精准探知自然生物的变化规律,使学生懂得事实需要信源、观点需要论证的道理,从而增强学生的模型建构素养以及科学思维。

(五)通过活动研究,对学生的科学思维进行深化

在实际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科学思维处于核心地位。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初中生物教师也需要积极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组织,促使班级中每位学生的思维内涵都能得到有效提升,发展学生的生物学科思维品质以及科学思维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探究的过程中,则需要加大对于细节问题的关注,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到实验试剂以及实验材料的选择都需要做好引导,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实验设计方案中存在的不当之处,进而不断地排除实验中的干扰因素,调整实验方案,不断促进自身科学思维的深化。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实验细节进行优化和调整,促使学生不断提升自身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