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七下知识点总结范例6篇

生物七下知识点总结

生物七下知识点总结范文1

关键词:七步教学法;理论课教学;探析;生物化学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068-02

一、资料与方法

1.对象。选取我校2010级护理专业1~4班和5~8班两个大班共361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对1~4班的182人采用“七步教学法”(实验组),5~8班的179人为传统教学法(对照组),8个班的学生均为理科生,入学时随机分班,第一学期各科成绩经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七步教学法”的教学实施过程。(1)导入新课。以复习旧课、病案展示或问题引导等多种形式自然导入新课。(2)认知目标展示。教师课前经过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学大纲,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专业特点以及岗位需求认真分析教学内容与该专业的相关性以及与其他课程的交叉和渗透情况,以“必须、实用”为原则,对教学内容重新整合,有效取舍,最后确定章节的教学目标。(3)知识结构点拨。教师深入研究学生,分析教材,创造性地设计并将教学内容加工、提炼成知识框架体系,展示给学生。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处理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及内容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是课堂教学七步法的难点之一。(4)重点难点解读。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认真解读,以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5)学习方法引导。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引导、启发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以便准确、牢固地理解和记忆教学重点。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常用的如逻辑推理法、联系法、比较法、口诀记忆法、形象记忆法等,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学习和思考,学法指导可以渗透在教学全过程中。(6)知识应用导向。展示案例或问题,由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教师再指导,补充。引导学生明确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以及临床中的应用,为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打下坚实基础。(7)教学效果检测。采取练习题或由学生按照本节知识结构概要归纳总结要点,教师补充、矫正的形式进行。

3.评价方法。两个班选用同一教材,教学内容、进度、考核等均相同。课程结束后,使用相同试卷对两组学生进行统一理论考试,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对基础知识(概念、选择、简答)的掌握程度以及应用能力(与日常生活、医学实践结合的分析、应用)两方面的成绩。统计计算均通过SPSS16.0软件完成,显著性检验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二、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方面成绩对比见表1。

实验组学生的概念题、选择题及简答题的平均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学生,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分析应用能力方面的成绩对比见表2。

从表2看出,实验组分析应用题的最高分、最低分及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组。可认为“七步教学法”组的学生分析应用成绩优于传统教学组的学生(P

实验组与对照组基础知识成绩及格率和优秀率的比较见表3。基础知识包括概念题、选择题和简答题,合计70分,46分及格,64分优秀。

从表3可看出实验组学生基础知识及格率、优秀率均高于对照组学生(P

实验组与对照组分析应用成绩及格率和优秀率的比较见表4。满分30分,14分及格,26分优秀。

从表4可看出,分析应用题实验组学生及格率高于对照组学生(P

三、讨论

《生物化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医学基础课程,又与生活实际和临床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本门课程教学内容微观、抽象、生涩,难教难学。尤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代谢途径、基因信息传递等教学内容主要通过教师讲解、指导来学习,如果由学生讨论或自主学习则很难达成教学目标。“七步教学法”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首先给学生展示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其思路清晰、知识全面。然后由教师解读,使学生理解、掌握重点与难点。再通过“学习方法引导”和“知识应用导向”两个环节,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及对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最终使学生会学、会用。课堂实施“七步教学法”,其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清楚;教学活动主体突出,学生参与意识强;教学设计合理,环环相扣;全程渗透学法指导,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课堂效果反馈、矫正及时。

本研究中,在基础知识掌握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成绩差异显著,这说明实施“七步教学法”,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记忆深刻,掌握程度明显优于传统的讲授法。在实际应用能力方面,实验组学生分析应用题的平均成绩、及格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但两组学生成绩均无达到优秀者,说明“七步教学法”突破了传统教学法的一些弊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但授课教师对此种教学法的实施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充足的经验,而一年级学生以往这方面的训练较少,思维能力欠缺,对此教学法尚未完全适应,以上可能是造成分析应用题中学生优秀率为零的主要原因。

实施课堂“七步教学法”,要求教师始终要抓住课堂的主体——学生去做充分准备。认真备“人”,做到因“人”施教,注重教材内容取舍,灵活运用教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最终学会自学。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相关学科知识及临床知识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将书本知识融入息息相关的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七步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相关临床知识及执教水平。实践证明,“七步教学法” 操作性强,适合于生物化学理论课教学,既可以指导教师“教”、又可以指导学生“学”,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石永春,刘卫群,郭宏祥,薛瑞丽.项目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试运用及效果[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8):108-109.

[2]陈佑泉.“七步教学法”在高等医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5):55-56.

生物七下知识点总结范文2

关键词: 生物学教学 三段七步模式 教学实践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指导学生掌握有效地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新课程提出改变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1]的现状,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注重发现式学习,倡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体验感悟为特点的新的学习方法。三段七步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互动。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参与、合作和交流等方式,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物课堂中去,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注重学生的智能优化组合与个性的发展,并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一、三段七步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三段七步教学模式把一堂课分为三段、七步。三段是指:导入性活动阶段、发展性活动阶段、结课性活动阶段。七步指:吸引注意、明确目标、自主研究、小组合作、展示评价、巩固迁移、归纳总结。该模式蕴含的思想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

在该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主体,二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对知识也有各自的认识、理解或解读。教师和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或解读不存在谁是权威、谁更科学、谁更正确的问题。教师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意志或想法强加于学生。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而不是高高在上。

2.教学过程是多边互动的过程

三段七步的教学过程是多向交流的互动过程。既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又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和学生都是对话过程的参与者,知识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媒介,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分享和建构知识及其意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首先对学习文本进行自主阅读研究,然后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交流,使双方的见解趋于相融,达成相互理解和认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获得对学生的直接认识与了解,使学生能够获得直接的反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生生之间的互动在课堂上非常重要,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或解读各不相同,而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理解,共同进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小组合作)的前提,因为学生只有通过与教材的对话才能产生不同的观点和问题,才能引领学生进入小组内的合作和讨论。所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环节。

3.教学过程重视活动情境的构建

在中学生物学课堂应用过程中,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生能较好地利用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学习新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学知识,感受生物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通过表演、话剧、角色扮演、竞赛等活动形式进行学习成果的交流反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的作用。

二、三段七步教学模式的教学操作流程

在中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对该模式的应用进行了实践探索,认为三段七步教学模式强调活动建构下的多边互动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在课堂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物学课堂中去,能够提升学生素质。下面我仅就实践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1.吸引注意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有选择的集中。任何心理过程的活动效率总是在有注意参加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正如俄国的伟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因此,人们开始进行任何一项有目的活动时,首先必须注意,不然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样,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没有学生的注意,就达不到教学的预期目的。所以在上课一开始,教师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之集中注意。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新的教学手段,可以不断地引起学生新的探索活动,从而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通过以下方式设计导入:联系生活,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或者日常生活中所能运用到的知识,如谜语、小故事、游戏、活动、设疑布障等方式导入新课。例如,通过学生的屏住呼吸比赛,进行体液调节的导入;通过同桌合作完成膝跳反射实验,进行神经调节的导入等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探索活动。但是不管采用以上哪种导入方式,教师一定要根据生物教学内容,设计简明扼要,富有启发性的导语,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思路带入一个新的知识情境中,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产生认知上的需要,有的放失地进行引导,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2.明确目标

这一环节包括以下三个内容:①告知目标,明确学习要求;②下达学习任务,提供学习资料;③激活原有知识或语文框架,做好知识铺垫。学习目标指学生希望通过学习,在知识、方法、情感上得到的体验和收获。它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反馈评价的标准。布鲁姆教育理论把学习目标分为三个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行为技能领域。因此,具体的学习目标应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三个部分。学习任务是指对学习者要完成的具体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活动结果的描述。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且对学生自主学习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教师在设置生物学习任务应强调以下几点:(1)学习任务主要针对学生而言,所以学习任务的制定要从学生知识经验和自身需求出发,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2)应根据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而难,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充分体现学习任务的层次性;(3)学习任务必须覆盖本节课的全部内容,不能有遗漏,否则就会给学生造成知识缺陷,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4)表述一般使用学生容易接受的词语,可以使用多种的表达方式,力求通俗易懂具有吸引力。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之根本要素是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建立联系并发生相互作用。因此,有了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还需要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学生才能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其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得到体现,让学习变成学生自己能掌控的事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可是,由于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局限性,学生自己常常不能辨明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他们激活原有的知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链接。

3.自主研究

所谓“自主研究”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独立地发现及解决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个体非智力因素作用于智力活动的一种状态,它表现为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的精神与积极思考的行为。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因此,要学生主动的学习知识的前提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研究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教学中创设带有趣味性、启发性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给学生自主研读的时间、自主思考的时间、自主对话的时间;(3)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按照教师的具体要求积极主动地通过与教材的对话发现及解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实现着自我发展。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相信学生有与教材独立对话的能力,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学习观,及较强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不断追寻真理中茁壮成长。

4.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基本的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队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2]现代心理学认为,课堂上最佳的学习情境是合作,课堂活动的主流应当是学生的合作活动。[3]小组合作学习则使课堂教学由原来的单边或者双边互动改变为多边互动,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得到直接参与学习的机会,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很有裨益。另外,小组互助学习还能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学习习惯起到很大的作用。例如,在小组的讨论中,学生可以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能找出自己及他人的不足并能学会准确、恰当地提出建议;学会平等、民主地对待他人;学会分工合作,团结互助等。小组合作学习应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而且有了自己的见解之后才可以进行,因为在教学中如果学生对要讨论的内容缺乏足够的感知,是很难谈出自己的见解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和争辩的。因此,在生物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或发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之后,引领学生进入小组内的合作、讨论交流阶段。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首先要求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的组建应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每个小组一般由4个同学组成,通常包括一名成绩优异的学生,一名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和两名成绩中等的学生。并且确定好4个角色:组织者、记录员、记时员、汇报员。而且每隔一段时间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重新分组,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学习工作,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活跃;而在情绪低落时,思路狭窄,思维迟钝。同样,学生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怀疑、敢标新立异。罗杰斯曾说:“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此,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教师应参与到学生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去,与学习者一起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随时给学生以启迪,让学生感受到师生的平等,促使他们更加放松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之中,并使他们的合作学习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

5.展示评价

“展示评价”是学生个体和合作小组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表达与交流的主要形式,通过这个环节一方面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以及各小组的合作互助情况,同时也给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了一个锻炼的展示平台。另一方面展示者能够在其他同学赞许的目光和惊叹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展示的积极性,让他们愿做、想做、乐做。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本着通过展示评价促使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在承认学生在发展水平上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教师应通过挖掘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断地进行表扬强化,从而促使学生在体验成功和愉悦的同时,自觉主动地克服缺点,形成正迁移。在展示性评价过程中,我首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本组成员的意见,让学生自主选择展示形式和设计出适合本组的展示方案。其次,在展示活动中由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本组的学习方法和结果,如果这位代表表述得不够全面或跟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时,组内其他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其他组的同学可以提出质疑。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可根据学生的展示情况进行中肯、鼓励性的点评,肯定好的,指出问题,对学生模糊不清的疑难,进行启发引导。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对比中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以及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欣赏他人,能找出自己及他人的不足并能恰当地提出建议。

6.巩固迁移

“巩固迁移”是在巩固书本知识的基础上,以拓展相关内容为载体,以发展学生基本素质为核心,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研究的能力。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结构是通向“训练迁移”的大道。换句话说,教学要实现迁移,必须训练学生准确牢固地掌握科学概念、原理,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是实现迁移的基础和保证,合理的认知结构对知识的迁移功能主要体现在迅速吸收新知识和有效运用知识两方面。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而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在于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为进一步发挥学习迁移的积极作用,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日常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植物根的生长”时,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日常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根在植物各器官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移栽植物时一定要保护好根的结构,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讲一讲移栽植物时的方法和原理。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根的相关内容)在生活实践中加以运用,一方面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发展学生迁移思维能力。

7.归纳总结

课堂归纳总结的目的是对当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之系统化,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这个过程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及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总结和评价能力,尽量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结,教师只作必要的补充,但是在自主合作教学的初期,由于学生还没有掌握课堂小结的方法,没有形成自我总结的习惯,教师要示范、指导学生对当堂课学过的内容进行总结。例如,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节课由教师进行归纳小结,下节课将由学生自己进行归纳小结,让学生注意归纳小结的方法,及以下注意事项:(1)要突出所学内容的重难点。(2)要概括本节课所学的全部内容。(3)要体现所学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和内在结构,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随着学生自我总结能力的增长,教师可以问学生本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那些遗憾?等类似总结式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

“七步”是一堂课的基本因素,它向教师表达了课堂教学的一种行动方式。只有把课堂的有效时间变成学生自主性、合作性的学习过程,学生才有机会表明各自见解,相互评说、修正和补充各自的认识,在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进行思维训练。

三、三段七步教学模式特点:

“三段七步”教学模式的提出,旨在从根本上打破以教师之教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自主、合作学习,不断激发自我生命的潜能,发展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三段七步”学习模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4]

1.解构传统的教学关系。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由“教学”变成“导学”,教学角色、学习方式发生本质的变化。

2.崇尚行动。在课堂上流汗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使学生通过“行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喜悦。因为学生通过“行动”,获得一种新的行动方式,获得一种认知方法。

3.提供学生演绎精彩的空问和舞台。课堂是学生尽情表现的地方,而非教师表演的地方。课堂是学生自主研究、讨论交流、展示评价、质疑解答等思维碰撞和人际交往的场所,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人生态度发展的空间和舞台。事实表明,教师或学校给学生提供多大的空间和舞台,学生就能演绎多大的精彩。

4.“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5.在发展性活动阶段中,允许学生犯错误、走弯路,使学生在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认知能力。

6.课堂具有开放性,使学生个性风格、智能(智能组合、能力发展)展示有了舞台,等等。

由上可知,“三段七步”实践模式,把解构传统教师的教学、重构教学关系作为突破口,解决学习主体与学习客体相匹配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第一时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习热情,减轻了过重的心理负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9.

[2]王坦.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析要――合作学习系列讲座之一[J].中小学教材教学:中学理科,2004,(1).

生物七下知识点总结范文3

反思贯穿整个教学

课前反思 教学经验来自用心的学习实践,长期不懈的反思感悟和扬长避短的经验积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钱梦龙说:“这节课我备了几十年,我一生都在备这课。”

笔者举一个《七色光》的例子,说明课前反思的重要。在讲制造彩虹时,先问问学生是否知道怎样制造彩虹?然后通过学生回答再进行补充,让学生先阅读课本中制造彩虹的办法,分组进行制造彩虹。这样讲表面看起来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先让学生说出实验方法再进行实验。实际分析一下学情,学生对制造彩虹的意义白光分解成七色光不明确,在被动的做制造彩虹这件事情。学生也不明白制作方法和原理,虽然阅读了书上的方法,但是做起来也很盲目。学生没有白光分解成七色光这个前概念,也不能在短时间内想出来。这时候,需要教师直接先介绍这个知识给学生。所以,在安排教材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把《牛顿发现七色光》的故事放到制造彩虹这个实验之前进行阅读,并重点指导学生两个问题:白光可以分解为七色光(让学生知道制造彩虹的意义和原理);引导学生知道牛顿用三棱镜分解白光,我们进行的实验用水和镜子也相当于组成一个三棱镜。这样安排教材内容,真正做到了学生自主实验,并得出结论,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课中反思 在讲《斜坡的启示》这一课时,教师先用斜坡推自行车上台阶这个图片与古人搬运巨石的图片得出斜坡可以省力,然后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设计不同角度的斜面,发现拉力大小与斜面角度大小的规律和斜面省力的规律。在上课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通过这一个实验掌握两个规律,思路有些不清晰,对斜面能省力这个知识认识不够,于是笔者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单独把斜面能省力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斜面能省力这个规律。学生想到先测出小车的重量,再与拉力进行对比得出斜面能省力这个规律。这样就突破了本课的重点。有时候需要把不同问题分开进行实验,不要把多个问题用一个实验进行验证。

课后反思 笔者举一个自己教学中的案例,说明反思的重要性。在有趣的食物链中,有一个学习目标是学会写食物链。笔者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出示几幅图,其中有一幅是图中有果实、田鼠、猫头鹰,让学生写出一条食物链。学生不知该如何下笔,笔者提示了一句用文字表示出来,然后学生就用文字写出这几个生物,并做了这些生物之间的连接。笔者让他们连续写了几条不同的食物链,再总结食物链的共同特点。笔者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方面有:①让学生自主连接生物之间食物关系;②通过几条食物链,让学生熟悉巩固食物链的书写;③让学生自己总结食物链的特点,达到学生的自主学习。经过教研室的专家来听课并点评,笔者才反思到一个重要的环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在一开始学生写食物链的时候,学生的自主思维是,有的用画图的方式表示食物之间的关系,有的用文字的方式表示,有的用其他方式,笔者应该给他们自主思考并书写这样一个活动,就会让学生有一个自主的思维过程,那么整个这个阶段的教学就完全是学生自主进行的。专家的精彩点评对教师的成长帮助很大,笔者也要随时进行反思。

反思的具体内容

教学中,教师需要反思什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是否能够自由思维,发挥特长。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己x书,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实验、分析、思考问题、自己得出结论。

建构新教师观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做“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要平等地参与学生的学习。

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不再单纯传授知识,而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寻求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能自己独立解决问题。

授学生以“渔”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

建构新评价观 评价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促进一切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不等于考试,考试仅仅是评价的一种方式。

反思的意义

先进的教育理念是人类长期积累与探索的结晶,教师应该汲取和吸纳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同时,教师要认识到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教师会遇到许多没有明确解决方案的情况。所以,主张教师“理论与实践”之间进行互动,这种互动的桥梁就是反思。反思为教师开辟了一条专业发展的新路。

生物七下知识点总结范文4

[关键词]教学 指导学生 巧提问

教师要引导学生善问。“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教以渔。”也就是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一般思维方法。在教学中,通过实践与总结,我总结了7种提问方法。

一、阅读提问法

上课前通过预习,把教材不懂之处用问号标注,再用铅笔把与本节有联系但自己又不能回答的问题写在教材边缘角处,便于课堂提问。这种做法适合于任何一节新授课的提问。

二、“顺瓜摸藤”提问法

“瓜”是结果,“藤”是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见到的物理现象多问一问产生的原因。

为什么神七登月宇航员在飞行舱外时那么近不能直接对话,而要打手势?为什么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狗为什么听的距离比我们人远?天为什么是蓝的?水不是透明的吗,怎么海水看起来是蓝的?冬天口里能冒热气,怎么夏天冰糕也冒热气?现在我们这里的公共汽车为什么都不烧汽油,而改烧天然气了?养路工人为什么总穿黄色工作服?为什么交通指示灯使用红黄绿三种颜色?为什么烧红的铁块立即放入冷水中会变硬变结实?……

三、比较提问法

为了让学生发现矛盾,激化思维,在巩固旧知识,学会新知识的同时,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养成利用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可运用对比、反比、类比等比较的方法设计提问。

例如:在讲生活中的透镜时,我们观察到:照相机,它的镜头是个凸透镜,它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它的镜头也是凸透镜,它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它就是个凸透镜,它成的像却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学生不由就发出置疑:

同样都是凸透镜怎么成的像不一样呢?凸透镜成像的各种情况会受什么因素影响?凸透镜成像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发生变化时,成的像会怎么变?任何情况下凸透镜都能成像吗?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变化是随着什么变化的?凸透镜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在哪里?凸透镜成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在哪里?凸透镜会不会成倒立的虚像和正立的实像?

又如:学习了串联电路的特点后,可以提问并联电路有什么特点呢?在学习了蒸发后,可以提出沸腾和蒸发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在学习了光的反射规律后,可以提出光在折射时要遵循的规律是什么呢?在复习时,可以提出欧姆定律和焦耳定律各自研究的方法和内容有什么区别?

四、反问提问法

物理中不少现象或问题可通过变未知为已知,变已知为未知,变换因果关系,增加、减少前提条件等方法,提出新的问题。

如:同学们学习了摩擦生热,能使物体的内能增加,这说明做功方式能增加物体的内能,引导学生运用逆反原理可提出新的问题:做功方式能减少物体的内能吗?还可以进一步提问:做功能改变内能,那么内能能对外做功吗?学习了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就可以问: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就一定会改变运动状态吗?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时,可以问:是不是只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就一定不受力的作用?在学习了串联电路的开关可以控制整个电路之后,可以这样问,能控制整个电路的开关一定是接在串联电路中的吗?在学习了电能生磁――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磁场,可以问,磁能生电吗?等等。

五、推广提问法

对从某种特殊情况下总结出来的规律,要思考把它推广到一般情况下还是否成立,从而认识到这个规律是具有普遍性,还是只适用于某些特殊情况。

如:温度计的刻度是均匀的,所有测量仪器的刻度都是均匀的吗?为什么有的测量仪器(量杯,密度计)刻度不均匀?又如,在电学中为什么纯电阻电路中用电器放出的热量q可用公式q=i2rt或q=(u2/r)t计算,而在非纯电阻电路中用电器放出的热量,却不能用上述公式计算?

六、物理规律7方面提问法

从语文角度讲凡事都有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和发展的基本特征,即①谁;②什么时候;③什么地点;④做什么;⑤为什么;⑥怎样;⑦有那些情况。 类比物理规律,我们也可以从这7个方面提出问题。例如:在复习“阿基米德原理”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如下的问题:

①哪些物体符合该定律?(浸在液体中的一切物体。)

②在什么情况下符合该定律?(在受浮力的所有情况下。)

③在什么地点能符合该定律所需的条件?(液体和气体中都适合。)

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是什么?(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所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⑤为什么要研究阿基米德原理?(因为要研究浮力的大小。)

当然,在具体问题中,上述七个问题不一定非要全部提出,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确定问题。另外,这七个问题仅仅是七个问题的方向,具体的问题不一定非要一致。

七、物理仪器七方面提问法

实验仪器是物理学习的伴侣,对它我们也要善问。①有无其他用途?②还能用什么原理制成?③可不可以变形?④能否变大或增加某些因素?⑤能否变小或去掉某些因素?⑥内部组件可否替换?⑦使用不合要求什么后果?

在学习“电流表”时,当主要内容结束后,可根据上述七项内容,让学生进行提问。

①电流表除了可以测量电路电流外,有无其他用途?(如:可以做摩托车或汽车上的油量表。可以做握力计上的力的大小的显示仪等)

②我们所学的电流表是利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运动制成,那么,用其他原理能否制成电流表?

③根据你的需要,可否做成其他形状的电流表?(如:超薄透明可投影型的。)

④电流表量程选择过大将会怎样?

⑤电流表量程的选择过小又会出什么问题?

⑥电流表内的永磁体能否用电磁体替代?代替了又将如何?

生物七下知识点总结范文5

近年来,高职院校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来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项目化教学则是一个有效手段。将教学过程与项目工程充分地融为一体,围绕项目工程的需要构建课程体系,组织实施教学,将有利于瞄准岗位设置课程、培养能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现结合项目化教学的特点和宗旨设计网络综合布线课程。

网路综合布线课程目标设计。根据网路综合布线课程的知识体系和脉络,可将网络综合布线看成一个大系统,大系统共分为七个子系统,分别为工作区子系统、配线子系统、垂直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进线间子系统及管理间子系统,这七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体。根据七个子系统特征进行课程目标设计,课程目标包括总体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其中总体目标主要是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网络综合布线的基本概念、设计过程、设计原理、设计要点及实际操作,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掌握此课程的核心内容;能力目标包括了综合布线系统中子系统原理图设计、综合布线系统中子系统网络拓扑图设计、建筑物内部结构三维立体图设计、综合布线系统图和施工图设计、工作区子系统设计、水平子系统设计、管理间子系统和垂直系统设计、设备间子系统设计、进线间和建筑群子系统设计、综合布线系统的管理;知识目标包括了综合布线工程的规划与设计、综合布线工程的安装与施工、综合布线工程测试与验收、综合布线工程的维护和管理;素质目标包括了培养学生客观严谨的工作态度、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统筹规划能力。

网路综合布线课程内容设计。根据课程目标将网络综合布线课程分为课内项目和课外项目,课内项目主要是指学生在上课过程需要亲自参与其中完成的项目,课外项目是指学生通过课上项目的练习和优化后,需要在上课以外的时间为了巩固知识和技能需要额外完成的项目。根据网路综合布线课程的知识体系和脉络,可将网络综合布线课程划分成六个项目,课内项目一是综合布线系统中子系统原理图设计,这部分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综合布线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原理,课外项目一是综合布线系统总系统原理图设计,结合课上项目内容进行总系统原理图设计,巩固课上内容;课内项目二是综合布线系统中子系统网络拓扑图设计,这部分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拓扑图的概念、组成结构及设计方法,在综合网络布线的规划和设计中,必须明确用户需求,按照用户的需求进行规划和设计网络拓扑图,然后参照网络拓扑图设计综合网络布线系统图和各子系统。课外项目二为本校设计总体网络拓扑图,依据课内项目学习到网络拓扑图的相关知识,结合学生所在学校的建筑物组成和特点进行网络拓扑图设计,以此巩固学生对网络拓扑图设计能力。课内项目三是建筑物内部结构三维立体图设计,这部分主要引入的建筑学相关知识和GGL三位建筑物设计软件,网路综合布线的基础之一就是要求工程师能够识别和清楚建筑物的内部结构,工程师需要具备在看到建筑物的二维结构图能够在脑海里反映出三维结构能力,这种能力是保证网络综合布线的正确性的前提,对学生的培养可以利用GGL三维建筑软件来培养,要求学生根据建筑物二维结构图设计出三维结构图,培养学生的三维立体感。课外项目三是绘制西元公司研发楼一层三维立体图,以巩固GGL三维建筑软件应用。课内项目四是综合布线系统局部设计这部分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管理间子系统、垂直子系统、设备间子、进线间子、建筑群子的基本概念及设计要点,针对每个子系统均设立了一个小项目。课外项目四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综合布线系统局部设计,为学生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做准备。课内项目五是综合布线系统全局设计,这部分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综合布线系统全局设计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设计步骤和方法、材料选用原则及安装技术。课外项目五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综合布线系统的综合设计,为学生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做准备。课内项目六是综合布线系统基本设备操作和安装,主要涉及光纤熔接技术、配线架端接、交换机端接、理线环安装,这四方面是网络综合布线的主要设备安装。课外项目六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基本设备端接,为学生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做准备。

网络综合布线课程项目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需要有标准的实施步骤和要求,主要有七点:一是明确任务,通过提前下发任务书的形式,告知学生本次课的任务,同时下发参考资料,所有与本任务相关的任务资讯。在课前强调任务需求;二是展示、优化、确定方案(教师点评和学生互评,设计方案在课前完成);三是实施方案;四是归纳(学生归纳出本次任务的知识点,教师做归纳补充);五是训练(修改本次任务的缺陷,完善方案和工作过程);六是工程验收和总结(小组自己填写项目验收单,上交方案、作品和报告。技术经理为每个小组填写初评报告);七是布置作业(下发下次任务的任务书)共通过七个步骤完成一体化的项目化教学。

项目化教学将成为高职院校《网络综合布线》课程改革的有效手段,项目化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及独立能力。根据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教育“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精神,高职院校应该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为中心,项目化教学有助于培养出满足未来企业需求的技能型、应用型及创新行的高科技人才。

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3010213);2013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号12532265);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14年规划课题(项目编号:14G273)。

参考文献:

[1]吴会琴.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PLC课程

考核评价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10:84-86.

[2]腾云.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中

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

30:164.

[3]腾云,张晓威,林锰,柴艳有.微积分精品

生物七下知识点总结范文6

知识使人愚蠢,知识会使人们的敏感度迟钝。知识会填塞他们、会变成他们身上的重担、会强化他们的自我,却不会给他们光明、不会为他们指出道路。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1常见物质的颜色

1、有色气体单质:F2(浅黄绿色)、Cl2(黄绿色)?、O3(淡蓝色)

2、其他有色单质:Br2(深红色液体)、I2(紫黑色固体)、S(淡黄色固体)、Cu(紫红色固体)、Au(金黄色固体)、P(白磷是白色固体,红磷是赤红色固体)、Si(灰黑色晶体)、C(黑色粉末)

3、无色气体单质:N2、O2、H2、希有气体单质

4、有色气体化合物:NO2

5、黄色固体:S、FeS2(愚人金,金黄色)、、Na2O2、Ag3PO4、AgBr、AgI

6、黑色固体:FeO、Fe3O4、MnO2、C、CuS、PbS、CuO(最常见的黑色粉末为MnO2和C)

7、红色固体:Fe(OH)3、Fe2O3、Cu2O、Cu

8、蓝色固体:五水合硫酸铜(胆矾或蓝矾)化学式:

9、绿色固体:七水合硫酸亚铁(绿矾)化学式:

10、紫黑色固体:KMnO4、碘单质。

11、白色沉淀:Fe(OH)2、CaCO3、BaSO4、AgCl、BaSO3、Mg(OH)2、Al(OH)3

12、有色离子(溶液)Cu2+(浓溶液为绿色,稀溶液为蓝色)、Fe2+(浅绿色)、Fe3+(棕黄色)、MnO4-(紫红色)、Fe(SCN)2+(血红色)

13、不溶于稀酸的白色沉淀:AgCl、BaSO4

14、不溶于稀酸的黄色沉淀:S、AgBr、AgI

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2化学的基本守恒关系

质量守恒:

①在任何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②任何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种类和原子个数一定不改变。

化合价守恒:

①任何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一定等于0

②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高总数和降低总数一定相等。

电子守恒:

①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总数一定相等。

②原电池和电解池的串联电路中,通过各电极的电量一定相等(即各电极得失电子数一定相等)。

能量守恒:

任何化学反应在一个绝热的环境中进行时,反应前后体系的总能量一定相等。

反应释放(或吸收)的能量=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

(为负则为放热反应,为正则为吸热反应)

电荷守恒:

①任何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一定等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

②任何离子方程式中,等号两边正负电荷数值相等,符号相同。

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3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1.“从下往上”原则。

以Cl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

装配复杂装置应遵循从左到右顺序。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

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

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

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中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4常见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常见分子(或物质)的形状及键角

(1)形状:

V型:H2O、H2S

直线型:CO2、CS2、C2H2

平面三角型:BF3、SO3

三角锥型:NH3

正四面体型:CH4、CCl4、白磷、NH4+

平面结构:C2H4、C6H6

(2)键角:

H2O:104.5°;

BF3、C2H4、C6H6、石墨:120°

白磷:60°

NH3:107°18′

CH4、CCl4、NH4+、金刚石:109°28′

CO2、CS2、C2H2:180°

常见粒子的饱和结构

①具有氦结构的粒子(2):H-、He、Li+、Be2+;

②具有氖结构的粒子(2、8):N3-、O2-、F-、Ne、Na+、Mg2+、Al3+;

③具有氩结构的粒子(2、8、8):S2-、Cl-、Ar、K+、Ca2+;

④核外电子总数为10的粒子:

阳离子:Na+、Mg2+、Al3+、NH4+、H3O+;

阴离子:N3-、O2-、F-、OH-、NH2-;

分子:Ne、HF、H2O、NH3、CH4

⑤核外电子总数为18的粒子:

阳离子:K+、Ca 2+;

阴离子:P3-、S2-、HS-、Cl-;

分子:Ar、HCl、H2S、PH3、SiH4、F2、H2O2、C2H6、CH3OH、N2H4。

一些物质的组成特征:

(1)不含金属元素的离子化合物:铵盐

(2)含有金属元素的阴离子:MnO4-、AlO2-、Cr2O72-

(3)只含阳离子不含阴离子的物质:金属晶体

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5化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分哪三种情况以及哪些实验需要温度计

1.测反应混合物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测出反应混合物的准确温度,因此,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间。

①测物质溶解度②实验室制乙烯

2.测蒸气的温度:这种类型实验,多用于测量物质的沸点,由于液体在沸腾时,液体和蒸气的温度相同所以只要测蒸气的温度。

①实验室蒸馏石油②测定乙醇的沸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