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疾病预防范例6篇

动物疾病预防

动物疾病预防范文1

关键词:动物疾病;预防与治疗;畜牧业

中图分类号:S8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120

畜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推动作用,动物疾病的出现不仅影响了市场中肉类的质量,也与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密切联系。动物疾病不仅仅危害到动物本身,同时对人们的食品安全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对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已经成为畜牧业工作中的主要任务。

1 我国动物疾病的现状

1.1 防治药物低下

我国现在的养殖业也越来越多,有些大规模的养殖业,在养殖过程中由于方法不合理以及缺乏对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防范意识不够,导致动物疾病的传播,威胁着动物的生命。有些饲养员对动物的很多疾病不了解,了解得不够彻底,经常会出现一些误诊现象,使动物的疾病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会出现一些禽流感之类的疫情,从而会导致我国经济的下滑。有些养殖人员不够专业,对动物滥用一些药物,甚至导致动物中毒,使动物的疾病出现很快的蔓延。

1.2 管理方法欠缺

动物疾病的传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监督力度不够,导致我国动物的产品种类逐渐增多,从而使我国每年的动物发生疾病的发生死亡率也逐渐的提高。有些养殖场设备不完善,现代化管理跟不上,而且相关的部门没有做到有效的监督作用。大规模的养殖业,养殖员不会利用现代化管理,及科学的养殖方法,从而使动物疾病的死亡率越来越高。

1.3 动物疾病种类多

现在我国的养殖业越来越多,畜禽种类也有很多。这些动物大都是群体生活,特别是鸡,鸭,不属于家禽等这样的家禽,一旦爆发禽流感,禽霍乱等这样的动物疾病,就会快速的蔓延,很难控制局面。有些疾病动物食品会流通到全国各地,甚至会流通道到我们的餐桌上。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动物疾病的种类有很多种,加大了防治工作的难度。

2 动物疾病的危害

动物疾病对社会,对人类具有很大的危害,动物疾病不仅对动物本身有死亡 ,对大型的养殖户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大多数的养殖业都缺乏对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对动物疾病的预防工作不了解,不够重视动物疾病的防护和治疗,使病情快速的传播,动物疾病特别容易感染,及其感染的速度特快,而且一时都无法控制和解决。最近几年,我国流行的禽流感,使得人们人心惶惶,心理上极其恐惧,威胁着社会的安定。现在我国还没有具体的解决办法,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现在国家非常重视这个问题。

随着养殖业越来越多,有的养殖户为了牟取小利,就忽视了动物疾病的预防和防治工作,一些有动物疾病的食品通过不法分子,就会流通到社会,极其危害人类的健康。

3 动物疾病的预防

3.1 做好饲养员的管理工作

为了有效的预防动物疾病的发生,从事养殖的专业人员应进行专业知识,技能水平,职业道德的培训。以此确保当传染病来临的时候,及时做好应对动物疾病的发生和相关的措施。对于动物疾病的饲养来说,饲养过程中尤为重要,饲养员要运用现代的科学方式去管理,保证养殖场的清洁和环境的卫生,保证动物们的日常生活,搭配合理的营养。每天要对饲养圈的地方通通风,打扫卫生。保证圈舍的空气流通,控制圈舍的温度,定期对动物进行打疫苗,有效的防止动物疾病的发生。

3.2 完善检疫和免疫流程

检疫工作分为2种,动物们的出生产地和屠宰场检疫。当完成这2种检疫,才能进行交易和流通。这样人们才放心的使用。对于那些屠宰动物的食品,要有通过检疫部门盖章的标记,没有通过检疫的动物,则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是不是得了疾病,或其他的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

4 结语

在人类社会中,动物不仅仅扮演了人类的朋友这一角色,特别是在养殖业中进一步发展,一些家畜成为了人们的主要食物。动物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已经和人类有着密切关联,很多动物疾病具有较大的危害,不但造成动物的死亡,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要提高人们对动物疾病的防范和治疗的意识,加大对畜牧业的管理,控制好疫情的蔓延。

参考文献

动物疾病预防范文2

关键词:畜牧养殖;疾病预防;论述

引言

肉蛋类食品是我国人民日常饮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事业的不断深入,经济日渐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肉蛋类食品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在这种局势下,作为肉蛋类食品的生产行业,我国畜牧养殖业获得了巨大发展,养殖规模连续几年呈上升趋势。禽畜养殖数量的增多,给养殖管理带来更多的问题,特别是动物疾病发病频率和影响程度的增加,给畜牧养殖的安全生产带来很大威胁。加强畜牧养殖疫病防控管理,成为当前我国畜牧养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1我国畜牧养殖中主要动物疾病情况介绍

畜牧养殖涉及的禽畜种类繁多,生长、生活环境复杂,给病毒、病菌的滋生和传染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旦条件适宜,就会引发疾病,给禽畜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导致禽畜生长速度下降,肌体损害,导致养殖的禽畜死亡,造成经济损失,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社会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给人类自身的安全带来威胁。大量统计数据显示,下列几种疾病是我国畜牧养殖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禽畜患病类型。

1.1传染病

传染病是禽畜畜牧养殖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疾病种类,该病为禽畜遭受病毒、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侵害所致,普遍具有一定程度的感染能力,令人闻之色变的瘟疫就是传染病的重要表现形式。传染病依靠病原传播,除了上述提及的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患病的禽畜本身也是病原之一。传染病的传播方式较多,从生物之间接触传染的直接传播模式,到通过空气、水源等方式进行传染的间接传播方式,都是传染病的传播渠道,传染病往往在很短时间内实现快速传播,从而使得预防的难度大为提高。

1.2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是畜牧养殖中另一主要疾病大类。该病传播范围广泛,大体上所有人工饲养的动物都有患病可能。寄生虫病是寄生虫进入动物体内,引发动物不适、肌体损害的一种病症。可以引发寄生虫病的生物有三类:原虫、蠕虫、节肢动物。这三种生物寄生于禽畜体表或体内,依靠从动物汲取养分而生活。受到寄生虫寄生,为寄生虫提供养分的动物个体称之为宿主。其中,蠕虫类与原虫类寄生虫是进入到动物体内,而节肢动物则大部分是寄生于动物的表面。从寄生虫病相关研究可知,寄生虫与宿主种类间是密切对应的,每类寄生虫都有其固定独特的宿主,寄生虫病一般通过宿主间的接触而传播。

1.3普通病

该病包含了畜养的禽畜所患疾病除上述两种疾病外的其他疾病种类,涉及外科、内科两个方面,发病率普遍较高。其中,外科病主要由动物体表受伤导致,也包括眼科疾病,内科病的病因则较为复杂。相对上面提及的两种动物疾病大类,普通病医治技术较为成熟,通过规范的诊疗体系以及科学的诊断,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治愈而不会影响动物的健康发展。

2畜牧养殖动物疾病发病原因分析

目前,可畜养的动物种类十分丰富,不同动物种类间,由于生长环境、生活习性,乃至发育阶段等原因,可能发生的疾病种类各部相同,难以一概而论。通常大体上将导致畜牧养殖动物发病的原因根据主体分为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两种。下面就对这两种导致禽畜患病的因素进行简要分析:

2.1环境因素对禽畜患病产生的影响分析

动物的身体健康水平和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环境对于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也不相同。动物在适宜的环境下生长和在不适合的环境下生长,其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会作用于动物体内的循环代谢系统,当外部环境和动物生长所需的条件差异较大时,就会给动物的新陈代谢带来负面影响,进而引发动物机体发生病理反应,导致疾病的形成。相关研究表明,环境因素对于动物患病的影响极为显著,在患病动物总数中,由于环境因素导致动物患病的情况占据着很高比例。

2.2人为因素对禽畜患病产生的影响分析

在人工饲养环境下,饲养人员在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由于饲养人员引发的动物患病情况非常多,从这个方面看,人为因素也是引发动物患病的重要因素。人为因素诱发动物患病,具体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动物喂养方面的原因,由于饲养人员因为在饲养过程中的不当操作,或者不科学的喂食过程,错误的饲料配方导致的所饲养动物生病。二是动物生活环境方面的原因,动物要保持身体健康,生活环境的卫生状况十分重要。如果饲养人员没有做好牲畜圈舍的打扫清理工作导致圈舍内脏乱差。也不注意给圈舍消毒,就会给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的大量滋生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大幅提高了牲畜患病的可能性。

3加强畜牧养殖动物疾病预防工作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牲畜患病对于畜牧养殖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特别是一些烈性传染病、瘟疫等疾病,一旦大规模爆发,对于当地的畜牧养殖业来说,甚至是毁灭性的。因此,加强畜牧养殖禽畜疾病防控工作,对于保证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维系地区经济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3.1提高畜牧养殖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畜牧养殖工作中,动物的喂养方式、饲料的种类及配比、圈舍的清理、清洁,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中都包含着许多内容和知识。要做好这些工作,一是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二是要坚持规范化管理的原则,切实保证工作质量,通过规范化管理,提高养殖作业质量。饲养人员在工作前必须做好消毒处理,避免因为人为原因导致牲畜生病。同时,要做好圈舍的清洁管理工作,保证圈舍清洁,为动物的健康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3.2切实做好安全检疫工作

要积极推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大对蓄养动物的检验、检疫工作,定期对动物进行检疫并做好相关记录。要跟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动物疫病防控预案,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启动防控预案,把疫情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范围之内。要严格按照规定给饲养动物注射育苗,充分提高动物对疾病的抵抗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畜牧养殖疾病防控必须坚持系统论的原则,从饲养环境、管理方法、安全检疫和疾病医治等禽畜养殖的各个方面着手,科学制定防控手段,切实落实防控措施,形成全方位的禽畜疾病防控体系,及时、有效应对动物疾病的发生,保证将动物患病的风险降到最低,实现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的实时预防和正确处理。

参考文献

[1]蒙善朝.畜牧养殖专业户的风险和风险管理[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1(2).

动物疾病预防范文3

[关键词] 畜牧养殖 防控管理 疾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 S8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5-0244-01

畜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体现了我国畜牧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增多的这一现状,但是随着畜牧养殖业的不断壮大,我们也应该注重对于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的相应防控,明确畜牧养殖动物易感染疾病的具体类型,从而做到及时预防,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失,除了在根源上寻找疾病感染来源,还需要从制度、技术、思想观念、养殖手段及硬件环境等多个方面去进行畜牧养殖中动物感染疾病的预防。下文就将针对这一内容进行具体的阐述,希望可以对畜牧养殖业的发展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

1 畜牧养殖业中动物易感染疾病类型

在畜牧养殖业中动物感染疾病的类型分类较为简单,而且基本都是因为喂养方式不当、用药不当、设施不健全、环境不够完善等因素造成的。其中影响较大,并且最难以控制的就是传染病,在畜牧养殖过程中所产生的传染病[1]一般都是因为病原体入侵,真菌或是病毒等作为诱因,造成动物在养殖过程中大规模感染疾病,并且很容易进行传染与扩散,所以畜牧养殖业中最为严重的就是传染病。

除了传染病之外,畜牧养殖业中还存在着外科病与内科病的疾病类型划分,动物的外科病与内科病都划分为普通病的范围之中,动物皮肤表面破损感染或是眼科疾病都属于普通病这一具体范畴之中。不仅仅是传染病与普通病,往往在动物畜牧养殖的过程之中还存在着寄生虫病这一易感染疾病类型,寄生虫寄生在动物的体内或是体外,造成动物自身的营养流失及机能受损等,一般来说较为常见的寄生虫有蠕虫和原虫[2],往往寄生在动物的体内,而节肢动物会寄生在畜牧养殖动物的体外。而寄生虫病也会通过特定的传播渠道进行传播。这些都是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动物较易感染的疾病类型。

2 畜牧养殖中动物进行疾病防控的具体措施

2.1 完善畜牧养殖中的检疫体系,对动物进行定期抽检

建立完善的畜牧养殖检疫体系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对于疾病防控的制度上的基本保障,在畜牧养殖的过程中,及时进行动物的抽检实验以及划分小组进行普检[3],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疾病感染的概率,及时发现动物所出现的症状,避免疾病范围不断扩大,从而增强畜牧养殖中的动态疾病防控能力,对于患病动物进行相应的治疗与处理,对畜牧养殖动物进行定期的抽检,以促进畜牧养殖中的检疫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2.2 优化畜牧养殖的环境,保持圈舍的干净通风及光线充足

畜牧养殖环境的优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畜牧养殖动物的发病概率,畜牧养殖环境的干净清洁程度及通风采光水平都会影响到动物疾病的发病率,不合理的圈养环境会造成病原体的滋生,保持一个完善的养殖环境,定期进行消毒与清洁[4],尤其是在高温天气容易滋生细菌的情况下,对于在养殖环境这一方面上做好疾病的防控工作十分重要。

2.3 对基层畜牧养殖品种进行改良

往往目前的畜牧养殖品种的抗病能力较弱,而乱用药品也不能帮助畜牧养殖动物增强其抗病能力,所以可以从基层畜牧的养殖品种为着手点进行改良[5],从而促进动物适应能力的进步,降低动物的不适,从根本上提高动物的抗病能力,促进畜牧养殖中的疾病防控及预防工作。

2.4 做好基层畜牧养殖的疾病防控宣传工作

基层畜牧的一大特点就是养殖手段不够规范,养殖防疫技术水平较低,常常出现饲养方式不够合理,基本饲养环境较为脏乱,用药不合理等多种现象,所以要从思想上改变养殖户的基本观念是十分重要的,不仅仅要提高检疫人员的专业水平及综合素养,做好基层畜牧养殖的疾病防控宣传工作,还要做好技术推广的具体内容,实时对养殖户进行养殖疾病防控培训及药品使用培训,在养殖户这一环节上为着手点,促进畜牧养殖体系的完善与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的相应预防。

结语

目前新疆博乐市的畜牧养殖业仍然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面对畜牧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予以正视,并且及时进行解决,无论是从制度层面上还是意识的层面上,都要做好相应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的预防工作,从而促进畜牧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永喜,王颖. 规模化畜牧养殖废弃物处理的环境经济优化研究――基于生态经济模型的分析[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03:340-344.

[2]刘惠平. 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措施研究[J]. 中国农业信息,2013,11:139.

[3]孙芳芳. 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4,11:55-56.

动物疾病预防范文4

关键词:突发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S85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1-0046-02

突发性动物疫病产生范围大、感染极速,同时危害极大,甚者会威胁到公共卫生安全,所以加强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控制势在必行。

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现状

尽管近年来我国动物疾病预防和控制的水准在大幅增强,但动物疫病频发的现象仍屡见不鲜,特别是目前动物产品贸易越来越频繁,致使人类和动物共患病经常出现。在动物疫病防控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其中包括:缺少健全的法律制度、适宜的管理系统、充足的资金支持、科学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高端的预防和控制技术、高质量的专家团队等,这些都阻碍了中国动物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有序、顺利地进行,从而导致突发性动物疾病的频发及扩散,阻碍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因此,研究有效措施来提升突发性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水准已迫在眉睫[1]。

2 完善动物疫病应急体系是应对动物疫病公共风险的当务之急

2.1 加强动物疫病应急反应体系建设,积极防范疫情社会风险,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当前,由于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和动物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因此,突发性动物疫病在人类中扩张的几率越来越大。就我国的现状来看,发生人畜共患病的几率逐年增加:2003年震荡世界的“非典”疫情诱发的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2005年的四川猪链球菌疫情[2],导致养猪行业遭受重大亏损;就在同年,中国出现第一例人类感染禽流感[3]。其后的几年,国际社会还发现埃博拉病毒病、疯牛病、莱姆病,这些疾病对人类社会形成了新的危害。人类与动物同时发生疾病,不单单只危害了养殖及相关行业,而且也会使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受到阻碍,并把人类的健康推到风口浪尖上去,甚至扰乱社会生活秩序,造成社会危机。另外,大量的兽药被运用到动物养殖过程中,致使游锊品兽药残留现象越来越突出,抗生素残留也越来越严重,从而严重危害到人类的健康。因此,强化建设中国的动物防疫和应急响应系统是保证公共卫生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2 健全动物防疫体系,促进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养殖业是主导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产业,但重复重大的突发性动物疫病,让养殖业的风险也进一步加大。进入20世纪,中国共36类突发性动物疾病每年造成1 160万头猪,45.3万头牛、5.3亿只鸟发生病患。近年来,超过16万只家禽禽流感疫情在中国被发现,死亡率近90%,为预防疫情的蔓延,超过2 000万只禽鸟被杀害。在2006年和2007年间,流行的PRRS致使生猪大规模死亡,使市场中生猪的供给受到冲击。中国养殖业正在由数量型到质量型转换,突发性动物疾病预防和控制体系是整个环节的关键点,因此建立完整的防控系统意义重大。

2.3 加强动物疫病应急体系建设,保障农民收入增长,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畜牧业在中国农业产业结构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养殖业收入的贡献率占农民家庭收入的比例已达到30%以上,成为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通过发展养殖业来增加农村就业率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根据数据来看,当前我国养殖业劳动力远超1亿人。然而突发性动物疫情对养殖业发展的干扰却愈发明显,如2005年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导致养殖户和加工相关产品的企业都遭受了重大的亏损。当前最重要的是增强动物防疫的应急响应系统和控制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最终达到养殖业、农村经济、农民收入都能得到大幅度的增加。

2.4 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和完善监测制度,实现与国际动物卫生标准对接

中国畜禽总生产量位列世界头筹,可出口量却不到总产量的1%。而造成这一状况的关键因素就是突发性动物疾病。依照《国际动物卫生》的规定,对于没有15种A类动物疫病的国家有权利制止进口还没有彻底解决上述疾病国家的动物和动物产品。但是我国有几种A类动物疾病,如鸡新城疫、猪瘟和禽流感等尚未彻底消除亦或适当抑制,这将严重阻碍我国出口动物产品。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兽药残留。近年来,中国对欧盟、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出口的动物产品,已经在兽药残留检测中多次出现问题,致使动物产品出口受阻,并且严重影响了国际声誉。因此加强动物防疫制度建设,控制突发性动物疾病和兽药残留,是提高我国动物产品的总体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一环。

3 新形势下,加强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措施的建议

3.1 尽快完善防疫体系

①我国有必要丰富动物常见疾病、中毒、代谢和其他流行病预防和控制措施,以达到有一个整体的法律构架,并根据《动物防疫法》和其他法律来进行完善。②将动物疾病预防和控制规划具体化,可以从美国对狂犬病、蓝耳病预防和控制程序得到借鉴,再与我国动物疾病的实际状况相结合,持续提升预防和控制规划,扩大预防和控制的疾病类型,尤其是突发性动物疫病要加以重视。③加大改革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监督系统的力度,做到明确分工,处罚分明,杜绝互相推诿责任、执法不严、等情况发生。

3.2 不断改善基础设施

要改善动物疾病防控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资金投入是必要的,这样才能持续达到预防和控制的规格。如提高各个等级动物防疫站的水平,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配备SPF实验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和高质量的动物疫病检测仪器设备等。在疾病突发时,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来支撑流行病诊断、疫苗测试、疫情、技术培训及其他防疫成本。此外,要集中改善基本的管理系统,如疾病预防控制、动物卫生监督和其他相关管理体系等。

3.3 切实做到预防为主

预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在加强动物疾病预防和控制中,需要工作人员明确实施“八落实”、“五不漏”和“四个百分百”,以最小化控制突发性动物疾病。要做到分阶段检查、及时报警、紧急措施改善;并在日常疾病的预防中不断加强,例如,严格把控动物疫苗接种,与之和“三位一体”、“竖到沿、横到边”等免疫形式想融合,防止有免疫死角;在规定时间内对农贸市场、屠宰场、饲养环境、畜禽粪便和其他与之相关的地方做到全面消毒,严格检查动物饲养、屠宰、运输、贸易、检疫和其他条件,要做到一旦发现潜在的风险能第一时间进行处置。

3.4 努力提高技术含量

当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完善的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控制技术体系。但是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相关技术内涵还需要不断改善。当前动物疫病的种类多种多样,越来越难以控制,提高技术水平是当前的重中之重,同时也要增加相关科学技术的研究,并在诊断试剂、药品、疫苗、消毒剂和工具等方面做到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 华,李玉清,徐百万,等.浅谈新形势下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策略[J].中国动物检疫,2013,30(2):75-77.

动物疾病预防范文5

关键词:畜牧业;疾病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S8-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079

随着经济市场因素、国家政策优势,畜牧业发展即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推行绿色食品、促进农业催生循环已经成为畜牧市场的新需求。随着今年人大环境保护税法的公布,畜牧业发展水平呈现整体上升形式,使得由散养、小规模养殖形式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形式转变。国家也大力实施政策支持畜牧业的长远循环发展。畜牧的疾病预防与治疗在畜牧发展中占据重要的角色。

1 畜牧业疾病类型与成因

1.1 畜牧禽畜患病类型

畜牧养殖涉及到的禽畜种类较多,根据大量数据显示,常见的类型可分为3类:传染病。传染病特征在于流行范围较广,传播感染速度较快,传播渠道众多,严重者甚至可造成瘟疫现象。传播途径是依据患病禽畜本身或病原病毒、细菌、外界空气、水源等,成橹苯踊蚣浣哟染的传播渠道。传染病是畜牧疾病预防治疗工作的主要天敌;寄生虫病。寄生虫病在禽畜类中获病概率较高。其中蠕虫类、原虫类寄生虫可进入人工饲养动物体内汲取养分,导致动物肌体损害。节肢动物类寄生虫则寄生于人工饲养动物体表,造成动物不适现象。一般情况下,寄生虫的传播途径是宿主之间直接接触传播;普通病。普通病包含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甚至涉及外科与内科层面,发病几率较高。如动物眼科疾病等外科病多是由于体表外伤造成。内科情况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及时采取措施医治,较短时间即可治愈。

1.2 畜牧禽畜患病成因

畜牧禽畜的种类众多,受环境、生活习性、禽畜生长阶段的影响,疾病的因素较为众多,整体上可划分为环境外界因素与人为因素。环境因素指的是禽畜生活的环境条件,也是影响禽畜生长发育的直接性因素,与动物健康水平密切关联。可以说外界环境对动物新陈代谢具有差异化影响。一旦达成较大的负面效应,即会引起禽畜疾病的发生。环境外界因素通常是禽畜疾病发生的首要原因。人为因素指的是人工饲养与消毒清洁。饲养不当、清理不当都会导致禽畜的生活环境卫生产生问题,导致禽畜状态不佳,增加了牲畜患病的可能。

2 加强畜牧业疾病预防及治疗策略

2.1 预防方面

根据疾病成因分析,预防相关工作要做到几点。加强饲养环境的管理。严格对日常喂养的饲料、养殖场清洁做好预防措施。饲料要严格检查,确认科学配比,避免低劣饲料的喂养。饲养的工作人员要做好饲养消毒与保管工作,避免饲料受潮、发霉现象。养殖场要全面清洁,圈舍的清理、粪便的处理要做好消毒与安置,促进资源的可利用率提升,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关系;加强检疫安全工作。检疫安全是禽畜疾病预防的重要核心内容。鼓励自繁自养,对外来引种动物要加强观察,再进行混养,做好观察记录数据,以便后续参考。养殖场出入口安置消毒池,圈舍门口也安置消毒池,加强圈舍出入与四周环境的消毒、检疫工作处理,减少微生物、细菌、病菌的传播,加强禽畜肢体的生长健康。养殖环境要注意定期通风、保温,根据禽畜生长环节来采取一些措施,适度调整圈舍养殖密度;加强预防疫苗接种。工作人员应当加强对畜牧疾病致病因素的了解,做好预防疫苗研发与探讨工作。定期注射具备高活力的预防疫苗,可以增加禽畜自身的免疫能力,避免禽畜疾病的暴发几率与传播概率。比如针对当地疫病流行特点与环境季节变化,开展定期疫苗储存与使用培训,加强畜牧场禽畜状态观察,必要时可在饲料与饲喂水中加入预防性药物,做好相应措施。

2.2 治疗方面

及时应对、采取治疗是畜牧业疾病控制的有效举措。在发现禽畜疫情时,要及时、准确判断疫病的控制及成因,避免疫情事态的扩大,造成其他健康禽畜的范围波及。在控制事态发展后,要及时采取执行方案。除此之外,要加强疫苗的保存手段。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专业的素养,才可保障疫苗的配置安全,避免药物滥用或注射剂量问题出现。因此畜牧业应当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学习,并确立明确的畜牧疾病控制规范,促进工作人员可以结合病情症状而执行专业的判断,保证用药治疗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有效控制禽畜的疾病,提升禽畜治疗的显著效果。

3 结语

畜牧疾病会直接影响到食品安全、生命安全,因此加强畜牧疾病预防与治疗是畜牧业发展工作的核心内容。只有明确预防重于治疗的意识,才能尽早预防疾病,从而杜绝后患的发生。

参考文献

动物疾病预防范文6

现阶段是市场经济发展和人类各种需求发展的统一。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随之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也提高,基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也在经历改革和挑战。笔者认为,面对基层现实,转变思想观念,立足本级实际,抓住工作机遇,更新观察视角,主动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发展的关键。结合多年来工作实际,对市县基层疾病预防控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

当前的形势

社会形势急速变革: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已经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变革和重大性转折,经济模式已经彻底地由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转为现阶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的不断增强,随之而来的对各类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公共卫生服务不仅在硬件上提高质量,而且要求在服务的软件方面提高质量。目前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的大部分卫生资源均来自国家、省及地方配套公共卫生经费的统一配置和调拨,对于县以下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现实面对不断减少的有偿服务比例,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资源配置模式并未完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的有序建立与发展,这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大幅度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更多地要求各种社会卫生资源通过市场经济和人类需求进行必要地合理的调整。因此,县以下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也必须在有利于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针对现代社会现状和市场体制在发展变革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机遇,更要注重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各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全面实施“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转变基本服务职能,挖掘服务内涵,扩大公共卫生服务范围,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效能,更要注重最大限度地满足全社会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不同需求。

经费投入的相对不足:现阶段随着临床仪器设备经费、工作经费的大规模投入,政府财政体制的变革,由于客观或主观原因导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经费投入数量和比例相对不足,此状况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在社会医疗活动和整体卫生工作中所处的战略地位产生了相对的不适应性,县以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力度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同时,近年来出现传统传染病发病回升、新型传染病发病率升高以及各种新发传染病的出现等现象,各类非传染性疾病也相继纳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进行管理,对县以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势必形成一对明显的供需矛盾。因此,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更应该积极当好领导参谋,必须根据客观情况和客观实际,迎难而上,据理力争,“变困难为责任,以挑战为动力”,建议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督促各医疗机构保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经费及时到位,落实项目工作,明确工作目标,在原有各类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要不断增加公共服务项目,强化服务理念,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增强特有的服务效能,树立自身服务形象,丰富服务内涵,加大内部补偿投入。

工作难度的日益加大:在国民经济日益发展,人口流动与商品流通日益增加,人们需求意识大增强的形势下,某些疾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也在逐渐增加,主要表现在某些食物中毒及部分肠道传染病的复燃,罕见不明原因新发传染病的出现,改革开放随之而来的部分性传播疾病发病范围的扩大,特别是各类非传染性疾病也相继纳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均导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服务范围逐渐扩大,服务难度相对逐渐加大,服务对象也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同时,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各类知识结构与水平的不断更新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的需求的要求,已经从单一的基本医疗向集预防、医疗保健为一体的综合逐步转化,多形式、多层次的公众需求向县以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使得以往的“预防为主”的基本卫生工作方针成为必然。基层现实情况要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一思维的层面上,而必须结合运用社会、经济等各种杠杆,以确保基层疾病预防控制项工作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工作的主导策略

转变工作思维模式: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就要积极应对现代模式与传统观念的挑战,积极应对政治、文化、经济、思想等领域的变化,勇于对传统工作模式、管理体制进行突破和改革。因此,进行县以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改革,即要充分认识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不能只局限于预防治疗、教育培训、疾病监测等,更重要的是根据新形势下人民需求和经济的运行规律的内涵,引导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增强社会意识、经济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依靠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做好本单位和本部门现有的人力、财力、物力和资源等综合协调利用,积极开拓创新新的检测项目和监控项目,比如:设立规范的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精神病门诊,建立各种特殊传染病、慢性病、精神病登记、统计制度,开展各种传染病快速确诊检测项目等,使自身的工作效能进一步提高,不断地将新方法、新措施、新手段应用于重点部门、基层特色科室和各类疾病患者。当然,适应我国发展的需要,不能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推向市场。不能仅仅片面地强调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走入市场化、商业化和功利化的“怪圈”,从而违背“公平医疗、全民健康、服务大众”等办医原则,而忽视社会道德、社会效益等,导致“大卫生观”的错位。因此,在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应以积极的工作态度,立足预防为主、保障健康的主旋律,将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等应用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领域中。

增加相应资源配置:科学决策在任何时期都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根本动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目标、方法、步骤、措施及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等,是公共卫生服务领域科学决策的一种具体反映。恰当地评价各单位和部门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优化知识结构,合理分配人力,对有限的公共卫生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积极协调共用公共卫生设备与设施,为广大公众和社会大卫生时代的提供更加优秀的服务,从而更好地发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资源的配置和分配中,以现阶段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公众需求为导向,提高工作效能,搞活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更好地体现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优势和特点。近几年来,国家、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都通过不同渠道加大了人才、设备、检测能力等各方面的配置,并且科学有序的深入开展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的防制及相关科学研究,在某些领域领先于临床方面;而处于第一线的县、乡及村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者大多工资、经费难以保障,很难全身心投入到传染病疫情管理工作中去,这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统筹考虑,及时尽快解决以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

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任何市场都是竞争的战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欲在专业竞争、医疗机构竞争中取得效果,必须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①人才优势是基础,负责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机构是技术人员高度集中的单位,充分发挥专业技术骨干的业务专长,把具有较高理论知识、科研教学能力、专业技术技能、管理协调能力的各种层次人员设置在适当的工作岗位,努力为之创造科研教学、日常工作和继续教育的良好环境,重用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高能力、高层次、高水平人才,是搞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关键。②技术优势和设备优势是支撑,疾病控制机构是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法定单位,工作内容涉及传染病、慢性病、精神病预防、监测、考核项目的统一、分析和上报等。同时,统一分配、控制和监管着本级涉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各种先进的检测仪器,并为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准确、可靠而科学的各类客观数据,为开发传染病、慢性病、精神病管理工作的新项目新领域新技术提供一定的建议、经验等,从而为传染病、慢性病、精神病管理的科研工作提供准确、可靠而直观的各类科学依据,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向前发展的重要部门之一。③信息优势是活力,现代社会进步和现代医学发展信息是重要媒介,而有效、快速、准确地传递和反馈各种传染病、慢性病、精神病管理信息,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正常开展、技术创新等均十分重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有自下而上完整的机构设置,共同实施分级管理;同时,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各类公众、基层相关科室和部门都存在一定的横向联系,与地方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等部门存在必然的纵向联系。在长期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实践中,与之建立了稳固而特殊的工作管理和深厚感情,各类疾控信息的传递、反馈和应用等都形成了良性的沟通环境,这将更加有利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