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心得体会范例6篇

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心得体会

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心得体会范文1

1.家庭教育指导是学校心理辅导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心理辅导以发展性辅导为主,以预防性辅导为辅,以学生的人格、身心发展以及认知、学习、适应等为主要研究领域;同时也根据学校教育工作的内容和要求,对教师、家长进行适当的心理援助和咨询。徐光兴的《学校心理学————心理辅导与咨询》,论述了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特性及其资格培训、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各类理论与技术、心理测量与评估的多种方法、大中小学生的心理适应和精神卫生与咨询,最后谈到了家庭心理咨询与教师心理保健问题,包括亲子关系、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学校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和家庭心理咨询、家庭疗法的流派与理论,开展家庭心理辅导,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吴增强的《学校心理辅导通论:原理·方法·实务》从普及的角度提出了教师全员参与,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开展家庭心理辅导,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对于特定的学生而言,家庭和学校是生存和发展的两大支持系统。家庭、社区与学校形成合力,为学生发展提供良好土壤,才能更好地发展潜能,培养心智。学校心理辅导的三预机制(预防、预警、干预)必须往家庭延伸,得到家长的配合。因此,家长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学校要善于调动和组织家庭的力量。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以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家长接待日、家长工作坊等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家庭心理教育进行指导,为学生的心理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条件,提高家庭心理教育实效,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依赖于学校、家庭与社会相关联的教育,形成学校与家庭纵向一体的心理教育体系,从这一层面来讲,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是学校心理辅导任务和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2.积极学校和积极家庭的形成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支柱之一

积极心理学是当前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塞里格曼和西卡森特米哈依2000年1月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而兴起的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积极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利用目前心理学界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生活,使一切生命更富有意义。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支柱分别是研究积极情感体验,主要是主观幸福感为中心,研究人针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情感体验的特征和产生机制;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二是积极人格,对积极人格进行分类和界定,进行积极人格的评定,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等;三是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研究如何使社会、家庭、学校、单位等有利于一个人形成积极的人格,并产生积极情感,促使每一个作为社会人的个体产生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这与学校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开发学生心理潜能是紧密一致的。因此,建立积极学校和积极家庭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当前国内很多研究者非常重视积极学校教育和积极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任俊、叶浩生教授认为,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组织系统等主题,特别指出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怎样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系统,从而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这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孟万金教授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全员(全体教师、学生和家长)心理潜能的全面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全面发展,基本内容之一是基本支持系统和运用(包括社会大系和积极的小系统,如学校、社区、工作单位和家庭等);心理工作者钱兵则从实践运用方面提出,积极心理学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善于整合包括家庭教育在内的学校教育资源。

二、学校心理辅导中积极家庭教育指导的作用

在学校心理辅导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问题背后往往有其家庭问题的根源,与其等到出现问题再进行治疗,不如从以补救性(治疗)为主转变为以发展性(预防)为主。当前社会正处于一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发展转型时期,竞争与合作、对物质的渴望和获取物质的挫折并存,人的孤独感和内心的冲突增强,这样的一个时期对人的心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更强的心理适应能力以及对冲突的调节能力,不然就很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紧张等心理问题,使个体具有很好的心理弹性、积极乐观的解释风格、良好的应对方式。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开展积极家庭教育指导能起到预防胜于治疗的作用,在心理上免疫的儿童更有利地抗拒精神以及生理方面的疾病,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学校心理辅导中积极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

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开展积极家庭教育指导要深入挖掘,开发家庭的积极力量,实现家庭和儿童积极健康成长。

1.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

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强调每一个人具有的积极力量,受其影响产生的积极教育运动从原来过分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而转向关心学生的积极品质和积极体验,强调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既是教育目标达成的最主要途径,也是教育本身追求的核心价值。对家庭教育来说,很多家长也想促进孩子的发展,但家长的做法是通过关注孩子身上的问题来入手的,认为没有问题就是积极,但消极心理学已有实践证明,仅依靠对问题的修补并不能带来积极和幸福,就像不抑郁不等于就快乐,积极和消极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有各自定义的变量,积极并不是消极解除后的附属结果,并不是伴随着消极紧张的解除而自然产生。通过积极家庭教育指导,使家长在教育观念上意识到孩子身上的问题消除并不能随之带来积极的发展。

2.家庭教育内容的变革

在传统心理学主导的时代,家庭教育指导也多以问题为靶子,侧重于解决问题的策略,而极少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个体的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动力。这种研究取向丰富了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积极的思维品质、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的习惯养成、积极的认知方式、积极人格的培养、积极的意志品质、积极的人际交往等。在积极情绪体验方面,今天,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良好的情绪具有扩展和建构的功能,积极情绪能扩展人的思维,拓宽人的视野,增加创造力,在家庭教育中通过增加喜悦、感激、宁静、兴趣、希望、自豪、逗趣、激励、敬佩和爱等积极情绪,减少消极情绪,就可以帮助孩子创造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积极的家庭教育内容应从减少孩子的消极情绪向增加各种积极情绪的方向转变。在积极人格方面,过去家庭教育中家长老是盯着自己孩子的不足,不注意孩子具有的优势,有时即使注意到了,也会觉得这无足轻重,继续羡慕其他孩子身上他们认为含金量更高的优势,并徒劳无功地要求孩子通过各种努力变成“他们”,而不是他们自己。积极心理学理论列出了人类的六大美德(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卓越)和24种积极人格特质(好奇、爱学习、创造力、勇敢、坚持、爱的能力、公正、审慎、领导力、谦虚、感恩、希望、乐观等),许多时候每个孩子具备的积极力量是不一样的,用刻板的、单一的标准去要求他们,不仅于事无补,还扼杀了孩子身上那些闪光的积极力量。通过意识到每个人最大的成长空间在于其最强的优势领域,家庭教育的内容不是培养,而是发现,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美德和积极人格特质,发挥其优势。

3.家庭教育方式的更新

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心得体会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育策略;指导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家庭发生了巨大变革。面对开放的环境,多元的信息,繁重的学习压力,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增多,自杀趋于低龄化,恶性暴力事件频频发生等状况,令一部分家长寝食不安。因此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积极有效的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是新世纪基础教育的重要课题。正因为如此,人们越来越强调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保持一致性,这也就突显出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性。

一、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近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是,从教育实践的发展和家庭教育指导的实际需求考察,基础教育中的学校指导农村家庭教育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1、教师对家庭教育指导内容方式单一

据调查显示27%教师表示愿意积极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愿意为家长教育子女出谋划策的。这些教师主要是班主任老师,任课教师(非班主任教师)几乎没有。在家庭教育指导内容调查中,98%教师表示通常在学生成绩下降或行为有偏差的时候才会及时和家长联系。联系的过程大多是对事情的陈述,而没有进行及时、针对地的家庭教育指导。59%的教师反映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内容主要集中学习成绩和方法方面的指导,单一的指导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各类家庭家长的需求,也不能对学生家长实施“因材施教”的家庭教育指导。32%的家长反映学校教师对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2、学校对农村家庭教育指导疏于管理监督

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缺乏整体的计划,没有专门的人员机构进行管理,难以形成学校、年级、班级各个层面家庭教育指导的连续性和一体网络化。许多学校只在名义上成立了家委会和家长学校,实际却没有有机组织家委会或家长学校的家长参加相关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或在一起相互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这些都体现学校对这项工作的随意性强,这样的行为难以真正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同时,学校还缺乏相应的管理和激励措施以促使教师提升自我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领导者的管理意识不够,其根源在于,过多强调教育结构的相对独立性,思想认识出现偏差,没有充分认识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互补的,未充分认识到要想发挥最好的教育效果,需要学校和家庭双方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此外,学校对家委会的家校联系工作也是断断续续的。指导工作没有连续性,更不重视管理,这就导致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不能发挥它的有效作用。

3、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意识观念淡薄

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家长,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他们的教育观念陈旧,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对孩子人格培养,不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的教育方式,造成和孩子沟通不畅;有些家长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将对孩子教育这一责任推给学校或是自己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时间与精力的投入甚少,更有家长采取极端做法或是溺爱或放任,这些都反映出家长对家庭教育认识的误区。这些错误的认识直接导致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意识观念淡薄,给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带来许多困惑和矛盾,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开展。

二、小学家庭教育指导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体制方面的原因

(1)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在组织管理上的不足

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在组织管理上是由妇联牵头,教育部门、卫生部门以及社区、青保等分工协作,这种机制不利于发挥和调动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积极性。因为妇联不是行政机构,它对学校没有制约能力,这也是导致当前学校指导家庭教育低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2)在家庭教育工作的投入低

在家庭教育工作的投入上,据一项调查显示,家庭教育工作经费有逐年减少的趋势。没有资金的保障,很多工作就不可能有效的开展。这也是导致学校对这项工作不积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改善当前家庭教育指导的低效状况,必须加大对这项工作的投入,才能从人员、组织、质量等方面得到提高。

(3)我国师范教育体系及师资培训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从我国师范教育体系及师资培训的课程设置来看,家庭教育以及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教育培训几乎没有,教师缺乏相应的指导能力和技巧来有效开展家庭教育咨询与指导,这就导致教师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感到吃力和困惑,这也是目前家庭教育指导水平和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

2、学校方面的原因

(1)学校应试教育的局限性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大部分学校将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上,根本无暇顾及其它方面。这也是为何现在的“家长学校”走形式的居多,而真正用心举办的较少的主要原因。

(2)指导工作的组织管理简单化

家庭教育指导活动计划是实现指导目的的基本保证。系统、周密、科学和具体的活动计划不仅是指导活动开展的指南,而且能对指导活动的顺利进行起到促进作用。然而,目前学校一般是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纳入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缺乏具体整体的工作计划,往往是教师认为必要时就进行,许多情况是有了问题才想起家长。既使是开展的一些活动,如家访、家长学校、帮教活动、分层教育等也是与其他的内容相混杂,缺乏活动记录、总结和专题研究;组织管理上也缺乏系统,没有专人负责,没有专门的指导人员,缺乏明确的考核要求和反馈监督等。

3、家长方面的原因

相关调查和研究都反映出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表现在:在教师指导家庭教育中的投入不足;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等;缺乏配合意识,对学校在指导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等。

三、改进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应对之策

1、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建立完善的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考评机制

教育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学校指导家庭教育同样需要政府的重视,相关法律法规和具体政策措施的出台无疑能为指导家庭教育提供最有力的保障。尽管重视家庭教育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社会各界对于家庭教育的关注程度也非常高,但是迄今为止我国并没有关于家庭教育的立法,家庭教育在国家教育体制中的应有地位远没有得到确立。1992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加强家庭教育立法的要求,因此,应当加快家庭教育立法,赋予家庭教育应有的法律地位,以便实现家庭教育法制化,进一步推动我国家庭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教育主管部门应对各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情况进行指导、检查和评估,将指导家庭教育纳入学校日常考察的项目之中,应该有明确的衡量标准,避免走形式化。从学校管理层来说,应该把指导家庭教育作为学校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建立健全此项工作的制度。应将指导家庭教育工作纳入教师考核,调动一线教师和热心家长的积极性,共同商讨出一套适时可行的考核标准。

2、完善学校组织管理体系

从学校的管理层来说,要在对教师岗位要求基础之上,从教育的实际需求出发,确立目标,透过发挥学校管理职能,坚持“管培”结合,做到全员参与、全方位引入、全过程管理。

此外还应完善激励保障机制,相应增加精神物质鼓励和奖励,如增加班主任的津贴,要求并鼓励其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建立教育科研激励机制,鼓励其对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等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和钻研。

3、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

教师应该学习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掌握实际的操作方法,帮助家长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为此,学校在与家庭进行课题合作教育中,应坚持“管培”结合,在对全程科学管理的同时,大力开展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源于教育的需要,由学校发起和规划的,旨在满足学校教师工作实际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教师在课题合作教育中非常需要得到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训,这个需要的产生是调动教师学习积极性的好契机。包括科研方面的培训,家庭教育知识方面的培训等。

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心得体会范文3

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摇篮,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是家庭教育的载体,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如何在观念上、机制上、制度上进行调适和创新,是我们一直探究的课题。这几年,学生、家长、教师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是在信息化社会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家长的教育背景也有很大的不同,教师队伍正在逐步年轻化和高学历化,普遍出现了未婚的独生子女教师指导独生子女家长的新情况。我们坚持把组织和开展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作为学校贯彻执行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决定和上海市两个《纲要》的重要内容,转变观念、落实措施、锐意创新,用全新的理念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现代家庭的变迁告诉我们,当孩子走进学校大门,成为学生时,他们由家庭产生的原始情感开始发生裂变和飞跃,他们的态度、动机、信念和价值观在学校、老师、同伴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这其中,家长、教师、同学、朋友及社会各个方面都对学生的成长发生或多或少的作用,他们都在学生独特的生活背景下成为教育影响学生的力量。而家庭教育则是影响孩子,特别是年龄较小孩子的主要因素。认真研究今天家长的情况,与过去相比,出现家长年轻化、高学历化、对子女高期望化的倾向。这个现象的出现,给学校家庭家庭教育指导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学校家庭教育需要及时转变观念,探索新的教育理念,研究新的载体和途径已经成为今天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当务之急。

一、重视发挥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家长在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具有无可争议的地位,作为一个整体,家长在学校教育中同样具有特殊地位。虽然孩子进入学校,教育孩子的主体力量发生了变化,但是这并不等于家长已退出对孩子的教育,在大多数情况下,家长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仍然在影响或者左右着子女,有时候家长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受教育水平往往影响一个孩子和家庭的命运,所以今天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对教育的投入已经成为家庭的主要投资方面,对教育的需求已经成为家庭的第一需要。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认为家长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资源,家长对教育的关注、投入等都应该融入学校教育整体构架中。因此,在开展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时候,我们强调“三个不能忽略”:不能忽略家长的作用;不能忽略研究家长对学生的影响;不能忽略发挥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以便把家长对教育的关注和投入与学校教育同步。在安庆幼儿园,为了让家长对幼儿的教养有更加深入的体验,他们设立了“轮值协理园长”制,协理园长由家长担任。这些家长不但要主持家委会会议,参加对园务工作的管理,而且要参加对家长学校计划的编制。家长通过参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对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提升了家庭教育的水平。又如,闸北区三中心小学把学校的“阳光教育”理念运用到家庭教育的指导中去,赋学生的家庭成长氛围以阳光;同时该校实行的例会制、听证制、参政制、表彰制等使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制度化、规范化;他们的品牌项目“义卖活动”“母女学校”“亲子银行”等新型家庭教育指导载体使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从整体上提高了指导活动的效果。发挥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不但可以增加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便于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教育方法,提供家长教育子女的成功模式,促进家长教养方式的转变,而且对于发挥家长在教育孩子中的作用,认同学校的教育,改善学校、家庭的关系都有积极意义。

二、教师、家长要成为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伙伴

教师与家长关系的存在是以学生为纽带的,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过程中,思考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时,关键在于看这种关系是否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发展。今天,在合作学习、建构主义、活动教学、多元智能等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越来越多地进入教师和家长视野的时候,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子女所经受的教育,主观选择的倾向显得越来越明显。教师单向的、传授式的、高高在上的家庭教育指导方式已经不适应家长的需要。同时,在二期课改中,教师的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职责已经不光是传递知识,还应该成为学生的指路人、学习指导者、共同学习的伙伴。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与家长应该更多地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励,从而成为真正的伙伴关系。今天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大多摒弃了传统的观念,他们有许多适应时展的科学育儿方法,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此,开展家庭教育要鼓励教师与家长积极沟通,吸纳家长教育孩子的真知灼见,丰富和完善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根据我们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理解,许多基层学校结合校情,努力创设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的新机制,把家长请进来,让他们了解、熟悉学校教育活动的制度、内容、形式,从而在参与学校教育的实践中提升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能力。我区金鹭幼儿园进行了家园共育的探索研究,他们通过家庭亲子游、亲子合唱团、家长品评会、家园联系册等多种载体创造家长广泛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平台,教师与家长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建立了亲密的合作关系,促进了相互之间的尊重、理解、信任,也使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协作、相互依靠。在芷江中路幼儿园,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以“多样性、针对性、互动性、主动性”为鲜明特征,以“人性化、个性化”为主要支撑的家教指导特色。该园对!—"岁孩子家长的合理喂养和亲子关系的指导,他们开辟的“小龙人亲子苑”,编写的《芷江园报》等都从不同的角度以家长为伙伴,学校和家庭共携手,为孩子创设成长的新天地。

三、要重视家长、子女的共生关系

子女与家长是一种血缘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保持、发展伴随着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共生就是指人的生成与生态情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应该尊重、理解这种关系,并努力促使它发展成为父母子女和谐共处的精神家园。从生态理论相依性的特点出发,研究家庭中父母子女共生的现象,倡导在家庭中形成协同发展的模式,对于家庭和睦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我们要认识在家庭层面,孩子与父母相互交流、孩子与家庭成长环境、孩子身心发展与个体的自然节律都是共生共长、互为补充、互为依托的关系。因此,家庭教育指导要关注学生不同于他的同学、不同于成人的学习、行为方式,尊重其独特的脑工作机制和品德成长模式;引导家长以开放的心态尊重、理解、认同、接纳孩子的想法、行为,从而保证孩子有一个心理安全的成长环境,保证孩子取得身心动态平衡,为释放他们的潜能创造条件。风华中学在创设新型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模式的过程中努力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办学特色,他们给家长办讲座、开座谈会、举办专家咨询,千方百计地引导家长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引导家长运用心理方法分析子女的情绪、态度变化,引导家长运用心理技术解决孩子遇到的烦恼,努力构建父母子女共生的成长环境。通过该校的不懈努力,该校的教育质量不但每年攀升新高,毕业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也明显提高。显然,在家庭教育指导中,引导家长创设符合孩子视角的家庭文化环境,提供蕴含孩子意愿、想法的活动,让学生与家长共生共长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特别是对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孩子显得更有意义。#p#分页标题#e#

四、要发挥文化“反哺”的积极作用

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家庭教育促进法;政策议程;多源流理论

家庭教育立法是家庭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家庭教育立法对于完善我国家庭教育法律体系,解决家庭教育中的现实问题,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1]2021年1月《家庭教育法(草案)》,供大众阅览和建言献策,同年10月23日出台正式的《家庭教育促进法》,并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是首次制定的国家层面的家庭教育法,独立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那么,家庭教育立法为何能引起国家的高度关注?哪些因素助推了法律的确立与出台?本研究将在多源流理论视角下,依据问题流、政策流以及政治流三大源流进行政策分析过程,叙述家庭教育法律产生的动力机制,以期深入了解《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动态演变过程和价值。

一、多源流理论的框架分析以及适切性分析

(一)多源流理论的框架分析

多源流理论由金登最先在1984年出版的《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一书中提出,这一理论模式研究政府和非政府因素对政策议程的影响,并指出这些因素会在某一时间点耦合,进而推开政策窗口,他把政府和非政府因素总结为三种源流: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2]问题源流主要指社会中普遍发生并需要国家与政府出面解决的事件;政策源流是政府、专家学者等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的意见和方案;政治源流指的是执政党对于问题形成的意识形态以及国民的反应。

(二)多源流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适切性分析

多源流理论是基于国外发展水平和情况产生的,符合外国的情境和实际需求,我国的国情和环境与西方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运用多源流理论分析本国政策过程,需要分析中国情境下该理论的适切性。在“知网”查阅文献发现,借助多源流理论分析国内政策的愈来愈多,涉及高职扩招、教师教育惩戒权、异地高考等政策的出台和制定过程,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这表明基于学术研究运用,多源流理论在公共政策领域具备一定程度的适用性,运用此理论分析《家庭教育促进法》存在合理性,只是在具体分析过程中,应根据我国国情对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进行修改和完善。

二、《家庭教育促进法》制定的多源流分析

(一)《家庭教育促进法》制定的动力源:问题源流

1.家庭教育问题导致焦点事件涌现通常来讲,公共问题不会只因为一些指标的变化而出现,这些问题还需要借助一些推动力引起政府官员和社会大众的关注,焦点事件的出现往往能够反映社会问题和现实。[3]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青少年对新事物感到好奇,又缺乏足够自我管理能力,一些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加之部分家长放纵型和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影响到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甚至导致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对社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根据《中国法律年鉴》统计资料,近年来青少年犯罪人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例如,2013年天津市李某虽然家庭条件优越,但父亲忙工作,母亲患精神疾病,导致李某体会不到家庭温暖,为了寻求刺激去抢劫,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四年;2015年北大学子因不满母亲的教育与控制,计划并杀害自己的母亲。这一系列因家庭教育问题导致的焦点事件引起社会公众对家庭教育的关注,意识到家庭教育立法迫在眉睫,亟需对家庭教育立法并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以提高父母家庭教育意识和能力。2.对已出台政策的反思自古以来,我国宣扬“法不入家门”的传统,认为家庭教育属于私人事情,国家不应过多干预,从提出家庭教育立法至出台近30年,存在诸多反对声音,立法遭遇极大困难,虽然期间颁布不少相关政策,仍不能大范围解决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第一,从级别层面讲,地方性家庭教育法规的颁布并不能代表部级家庭教育法律。重庆市、江苏省、山西省等地区均制定了家庭教育条例,规定家庭教育行为,但良好家庭教育产生的巨大效益没有引起大部分省市的重视;各省市针对家庭教育条例的具体法则不同,名称、职责、法律责任均有差异,因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实施过程存在难度,因此,需要颁布国家层面的家庭教育法规以整合意见、规范要求、统一标准。第二,从领域层面讲,相对于学校、社会两大领域,家庭缺乏一部专门且独立的家庭教育法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构成了塑造人的完整教育体系,近些年来,学校与社会教育方面的立法工作明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原《婚姻法》等已颁布且实施多年,而家庭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只是在学校与社会教育的条例中零散提及,缺乏对家庭教育的关注以及对家庭重要地位的认可。

(二)《家庭教育促进法》制定的可能性:政策源流

1.政府官员的政策引导整理、分析我国有关家庭教育的政策发现,《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制定与出台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漫长的过程。1992年《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标志着从政策层面开始指导家庭教育,它是国家首次颁发有关家庭教育的指导性纲要。1996年《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九五”计划》,2002年《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计划》,2007年《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家庭教育发展的规划一步步进入大众的视野。2012年《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年)》、2016年《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的两个五年计划,将十年规划分两阶段进行,分别指明了未来五年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规定了更加明确具体的家庭教育内容。除此之外,重庆市、江苏省、山西省等多省出台了关于家庭教育促进的条例,为国家层面独立法规确立奠定了基础,形成自下而上逐步推动的有效机制。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家庭教育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家庭教育政策不断被公众熟知,对于家庭教育独立法规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2.专家学者的积极献策国内学者针对家庭教育立法做出重要贡献,他们在论文、著作、会议报告等各种形式中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家庭教育立法基础、家庭教育立法实施、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立法研究。在家庭教育立法基础研究中,立足于理论和实践角度进行阐述,不仅基于基本权利功能理论视角和学习权保障视角[4]看待家庭教育立法,而且着眼于家庭教育实践取得的成功经验,认为需要通过立法,来使其得到推广和提升。[5]在家庭教育立法实施研究中,学者普遍认为应规定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四大主体的职责,做到依法履责以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在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立法研究中,指出留守、流动、残疾儿童等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缺量、缺位、缺失问题,政府应在政策保障中发挥主导作用,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组织、社区多方合力促使家庭问题有效解决。[6]综上,虽然学者们对于家庭教育立法的顶层设计存在差异,但都秉承着尽早实现家庭教育立法的宗旨,加快家庭教育立法进程,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

(三)《家庭教育促进法》制定的可行性:政治源流

1.“加强家庭建设”的政治理念领导人的政治理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未来的政策议程和发展方向,它是政治源流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因素。2.公众对家庭教育的强烈诉求满足公众对家庭教育的需求是国家和政府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21世纪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生活得以满足,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升华,父母不止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愈来愈重视子女心理健康,却因自身素质有限,在家庭教育方面心有余力不足,表现在教育方式不当,亲子关系恶化;忽视子女的心理发展,使其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教育观念不合理,孩子叛逆不听劝等。这让父母不得不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认识到家庭教育立法不仅能够约束自己和孩子的行为,而且提供诸多渠道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素质,实现自我能力提高和孩子健康成长的双重目标。公众的积极关注和呼吁,反映社会存在的缺陷,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推动国家重视此问题。家庭教育立法对提升家长教育能力以及孩子全面发展,既是必要手段,也是必然结果。

(四)《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多源流耦合

政策之窗能否成功开启取决于三大源流能否成功耦合。在家庭教育问题导致焦点事件涌现、对已出台政策的反思反馈背景下,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等主要利益相关者积极采取行动,使家庭教育立法的理念逐步走进大众视野,得到进一步重视和推广,接着“加强家庭建设”的政治理念以及公众对家庭教育的强烈诉求为家庭教育立法提供了很好的政策环境。一方面,专家学者等为家庭教育立法做出许多努力,通过论文、著作等文字形式建言献策,提出关于职责、法律责任、总则方面的观点和看法;另一方面,某一政策领域或者地方性家庭教育法的出台有利于相邻政策领域的成功。重庆市、山西省等地家庭教育促进条例的颁布倒逼国家层面家庭教育法律的出台;《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领域法律文件颁布为《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提供了有益助力。基于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在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的关键节点上,人大常委表决通过了《家庭教育促进法》。

三、结论与启示运用多源流理论对

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心得体会范文5

(一)指导服务机构日益壮大,指导形式多样

“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建立幼儿园、中小学家长学校35343所,街道、社区家长学校3255所,乡(镇)、村家长学校16317所,开办手机、网络家长学校6036所;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亲情港湾”等服务机构9870个,阳光操场156个,农村留守儿童爱心书屋2463个、农村留守儿童爱心学校125所、资助农村留守流动儿童458282人,募集资金1431万元。全省家长学校和指导服务中心快速发展,工作触角不断延伸,运用学校、机构、民间团体的力量,合作推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占43.8%;定期举办讲座、培训的占45%;主动开展专访协助有困难的家庭解决问题、定期为弱势群体家庭开展探讨会、定期举办家长学习营的平均占20%。指导服务形式较为广泛,40.1%的指导者采用个别指导,33.2%采用集体指导,运用文字、音像资料的介绍、推荐和运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之和为20.9%。

(二)重视家庭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

调研显示,通过向亲友、邻居讨教,交流育儿经验的家庭占96.9%;通过读书刊、观看收听电视广播、上网等途径获得育儿知识的家庭分别占到96%、94.1%、93%;希望在双休日接受家庭教育专业机构指导服务的家庭占70.4%。多数家庭也认识到1—3岁婴幼儿带养方式的重要性,62.2%选择了由母亲在家里带养,34.8%选择了送进托儿所、幼儿园或活动中心等集体性教养机构;在承担孩子主要教养人的职责方面,59.4%选择母亲,35.2%选择父亲,可见多数家庭认识到父母陪伴婴幼儿成长的重要意义。同时,对孩子的身体、言语、行为、情绪等发展全面关注。3岁以上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例如有59.8%的家长不喜欢孩子循规蹈矩而是有独创行为。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管理机构不健全,政策缺失

省级家庭教育管理机构设在省妇联儿童部,不是独立机构。全省没有家庭教育指导者培训基地,缺乏专业培训机构;46.3%的家教指导机构存在无章可依的现象,部分机构主要参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未成年人教育法》及《义务教育法》等。总体上讲,全省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缺乏统一科学的政策依据,相关制度不完善,管理机构不健全等问题比较突出。

(二)指导服务机构人才匮乏,能力和素养亟待提高

调查发现,50%以上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都没有专业指导服务人员,仅20%-30%的机构拥有1-3个专业指导服务人员。专职人员中以专科、本科学历居多,具有博士学历的占3.9%,硕士学历的占14.1%,工作人员普遍缺乏专业背景,入职后缺乏有效的培训和考核机制,以自学为主,73.1%都没有严格的专业考核。机构中专职、兼职和聘任人员中持有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证的人数仅占20.5%、19.2%和11.5%。在“怎样教导家长”方面,77.1%的指导者所掌握的服务知识来源于自我积累。在指导者身份上,参与者成分较为单一,72.6%属于本单位教职员,而来自社区的志愿者仅占6.8%,专家只占1%,表明社会团体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意识还是比较缺乏,整个社会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

(三)组织指导服务缺乏深入合作

仅有12.5%的单位能够结合现有实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机构、团体,争取潜在社会资源,组成人力、物力的社会资源网络;只有21.3%能够依据地区现状、民众需求及社会资源,制定近、中、远期目标;能够成立资料部门或由专人负责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的,占8.8%。这说明组织指导服务微观层面做的多,目标设计深度不足;机构之间的资源重组、潜力开发、网络建设广度不够,合作不力。

(四)家庭教育指导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在指导内容上,家长接受最多的是智力发展和思想品德方面,占56.2%,但更需要解决孩子的情绪和情感发展中的问题,占31.3%,说明家长的教育观念有所提升,而现有指导管理机构没有适时调整。在指导形式上,目前校长、教师在校接待和电话书信的交流沟通占54.4%,而家长期待的是专家教师的个别咨询、上门服务和家访占55.4%;在现代化信息技术中,运用最多的是家长上网查询家庭教育有关知识占48.4%。但家长更加需要得到直接的、面对面的和专业的个别指导。在指导时间上,家长平时接受的集体性指导活动时间多是在周一到周五工作日的白天,而家长希望安排到双休日和节假日的白天占37.7%,希望在双休日接受专业机构指导服务的家庭占70.4%。这就要求指导机构和家长能够沟通协调。家长希望每年安排的家庭教育活动的次数是4次左右,时间是2个小时左右,但多数学校(社区和指导中心)都不能满足需要。

三、对策研究

(一)大力加强家庭教育的领导

1、完善机构设置。

创设独立的省级家庭教育管理机构,设立省级家庭教育指导师专业培训基地和资格认证机构,增设省级家庭教育研究机构,社科研究单位和大中专院校增设家庭教育专业。同时,成立专门的组织协调管理机构,明确家庭教育的主管部门及其功能定位。进一步建立完善由各级党政领导牵头负责,妇联、教育、文明办、卫生、民政、人口计生、关工委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协调领导体制,形成党政领导、妇联和教育部门主抓、多部门合作、社会力量参与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

2、健全管理机制。

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对家庭教育工作的领导责任,完善联席会议、专题研讨、联合调研、定期通报、监测评估等制度,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相关规划和考核体系,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严格制定民间指导服务机构的准入制度,严格制定家长学校的指导原则和指导内容;出台合格家长资格证制度,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各地相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地方家庭教育工作规划和部门实施方案,明确适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家庭教育工作目标。

3、纳入公共服务。

将家庭教育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尽快纳入城乡社区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为城乡各类家庭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产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对家庭教育工作的组织和服务功能,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者队伍建设,大力发展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形成专兼结合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对留守、流动人口家庭科学调研,保证家庭教育公共服务更多地向农村家庭和困难家庭倾斜。

4、重视宣传普及。

积极依托家庭教育讲师团的专家学者和家庭教育志愿者,通过家庭教育大讲堂、专题讨论、报告会、网上家长学校、媒体参与、影视传播等多种形式,举办家庭教育宣传活动,使家庭教育的宣传普及深入城乡社区、学校和家庭。

(二)加大家庭教育投入,提升全社会家教水平

加大家庭教育经费的政府投入,保证家庭教育研究工作、实务工作有序进行。各相关单位和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家庭教育工作专项经费,有条件的市、县(市、区)可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政府民生工程,或按照辖区内未成年人人口基数,按人均标准制定家庭教育预算。相关部门要统筹各方面力量,完善共建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家庭教育发展。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探索建立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

(三)重视专业指导服务机构建设

有效整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资源,提升社会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度,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通过开设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培训班,聘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和研讨会等多种渠道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制定激励制度,促进富有经验的教师深入社区,开展公益性指导服务活动;鼓励教子有方的父母现身说法,让科学的教育理念普及推广。

(四)重视家长教育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首先要依靠家长,让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做好舆论宣传,组织讲座,在社区开展家教辅导,提高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经常组织家教讲座,指导家长掌握教育规律、技巧,分享成功家教经验。建立有效的家长培训机制,搭建家庭教育交流平台,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开展交流活动;鼓励家长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创办名副其实的家长学校。家庭教育的实质是提升家长的素质。近7成的管理者认为家庭教育的首要对象是家长,不是孩子。但是,调查中发现很多社区没有家长学校,即便有的社区挂了牌子,也没有发挥作用。完善工作运行机制,保证家长学校真正做到经费到位、场地充足、人才够用、内容创新、定期培训、重视科研,不断提升家长学校的承载功能,才能保证家长教育不是走过场。实践表明,全面的家庭教育观首先是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然后才是科学教育子女。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主体,夫妇双方学习爱的智慧,构建和谐家庭,培养孩子良好的情商,让孩子在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中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习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五)培育社区教育和志愿者服务

利用社区资源组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宣讲,社区党支部牵头成立家庭教育研究机构,妇联牵头成立家庭教育讲师团、老干部宣讲团、巾帼志愿者队伍、青年志愿者队伍,关工委组建老干部家教辅导团,不断健全家庭教育指导网络。积极引导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各界爱心人士加入社区家庭教育行列,推进家庭教育指导的社会化。创建灵活的社区家庭教育活动场所,有条件的社区逐步建立“亲子俱乐部”、“家长沙龙”、“留守流动儿童之家”、“青少年活动室”等,为社区里的亲子互动、家长交流、儿童健身提供场所。

四、结语

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问题 对策

农村学前儿童,是指其户口所在地和居住地为农村,年龄处在0-6岁的学龄前阶段的婴幼儿。农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指农村学前儿童的家庭其他成员对学前儿童实施的教育影响,农村学前儿童的家庭成员构成将影响对孩子的教育。

一、农村学前儿童家庭结构分析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农村学前儿童的家庭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主要有主干家庭、核心家庭、隔代家庭、单亲家庭、再组家庭这几种家庭结构模式。主干家庭是指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和儿童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是指由夫妻双方与一个或两个学前儿童所组成的家庭,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夫妻双方或一方在当地就业,共同养育和教育孩子。隔代家庭一般是指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跟孙辈居住在一起,由祖辈代替孩子父母履行监护责任,这种家庭一般是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由于条件限制无法将孩子带在身边,有的仅在过年过节时回家团聚,甚至有的几年都无法回家看望和教育孩子。单亲家庭是指父母离异或者父亲、母亲一方过世所形成的家庭模式。再组家庭是两个残缺家庭重新组合构成的,孩子与父母之间有可能无血缘关系。

二、农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在教育理念上: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较深,对现代教育理念了解不足。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但是传统的教育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比如有的父母认为“黄金棍下出好人”、“不打不成材”,认为孩子年龄小,给他讲道理是讲不通的,只有通过打带来的疼痛感让孩子记住规则。另外,由于农村的年轻父母外出打工,现在隔代教育现象严重,爷爷奶奶缺乏对现代教育的认识,只管对孩子的生活加以照顾,更不懂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不知道如何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帮助。

(二)在教育目标上:重成才教育,轻成人教育。

我国学前教育目标明确提出要对儿童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但在具体实施中,由于家长的成长经历、受教育水平、教育观念等的不同,很多家长更加关注的是孩子知识拥有量的多少,对于孩子的品德教育不重视,导致孩子不遵守社会规则,不懂礼貌,肆意妄为。

(三)在教育内容上:重智力开发,但缺乏对智力的科学认识,同时轻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文化学科知识的传递,轻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智力概念,目前还未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界定。在我国,一般认为,智力是一种偏重于认识方面的能力,它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与思维力五种基本心理因素构成。在广大农村,很多家长简单地以为记忆力好就是智力水平高,所以从小就培养孩子背诵儿歌、诗词等,但是对于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的培养却相对缺乏。非智力因素,从广义上说,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及道德品质,狭义说来是指与智力因素活动关系密切并共同影响智力活动效率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其实,一个人对学习的兴趣,面对困难的意志程度及其性格往往会影响孩子智力水平的高低。比如一个性格急躁、没有耐心的人,那么他的注意力的持续时间就不会长,这将对他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一个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的人,他的观察力与想象力就会受到影响。

在教育内容上,农村的家长往往特别重视学科知识的传递,从小就让孩子学习拼音、识字,计算。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幼儿园放学回家的孩子第一件事就是拿出作业本写字,做计算题。而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却做得不到位,我们从媒体报道可知,农村学前儿童在家误食农药、溺水、被电击、烫伤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还有被的案件。另外,有的农村家长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在隔代家庭教育中,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一味地溺爱孩子,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不尊重老人等。在单亲家庭中,孩子缺乏父爱或母爱,让孩子的家庭生活不完整,往往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自卑、胆小、怯懦。

(四)在教育方法上:重言传,轻身教。

在生活中,家长对学前儿童的教育主要是通过给孩子讲解,比如注意清洁卫生,遵守交通规则等。家长会经常给孩子说:饭前便后要洗手,要天天刷牙等。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这样的现象:家长把孩子带进卫生间洗手,自己却不洗手就上了餐桌。在家里,爸爸妈妈给孩子说:过马路要走斑马线,要看红绿灯。而事实是这样的:在送孩子上幼儿园的路上,看到没车的时候,即使是红灯,某些家长也会牵着孩子冲过马路。试想:这样的教育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五)在教育要求上:家庭成员的要求不一致。

教育要求的不一致,是影响孩子成长的主要因素。在现实中,容易出现祖辈与父辈要求的不一致,也会出现父母要求的不一致。尤其是在主干家庭中,祖辈对孩子宠溺有余,约束不足,一方面父母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另一方面爷爷奶奶对孩子宠爱有加,导致孩子在父母面前一个样,爸爸妈妈面前一个样,让孩子缺乏是非判断能力。由于成长经历、对教育的认识、环境因素的影响等也会导致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中国一直有“严父慈母”,也有“虎妈猫爸”,一个松,一个紧,这也容易导致孩子无所适从。在再婚家庭中,由于缺乏血缘关系的一方为了维护家庭的和谐,往往也会出现和稀泥的现象,导致对孩子的教育不严格。

(六)在家庭教育的外界支持上: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在家庭教育上,很多家长的教育经验要么来自于自己的父母,要么来自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同事、朋友的交流,而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在隔代家庭教育中,祖辈的交友范围相对较为狭窄,对于现代教育缺乏充分认识,同时更没有得到外界的相关指导。我国《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明确指出,把家庭教育指导按照0-18岁分成5个阶段,其中的0-3,4-6岁的指导就属于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对这2个阶段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作出了具体规定。该《大纲》还提出指导中的“多向互动”原则,家庭教育指导者应建立指导者与家长、儿童,家长与家长,家庭之间,家校之间的互动,努力创造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环境与条件。虽然有规定,但是对于农村的现实来看,工作并未落到实处,没有专门的家庭教育指导人员开展相应教育。

三、解决农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更新家长教育理念,提高对教育的科学认识。

家长的教育理念将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水平。现在的学前儿童的父母都是“80后”甚至是“90后”,他们说很容易接受新思想与新观念,现在主要缺乏的是学习、了解新的教育理念的渠道。因此,各地方教育机构、社区可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借助网络平台等手段,让家长实时了解我国教育的发展现状,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而达到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对教育的科学认识。

(二)扩充家庭教育内容,智力教育与非智力因素培养齐头并进,同时兼顾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

智力因素对于一个人的学习及发展有很大影响,同时非智力因素会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且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因此,家长在注重孩子的智力因素的发展时也应该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且培养应从小抓起。智力因素的培养表现为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及思维等。家长可以通过跟孩子讲故事、玩益智游戏、看动画片等实现。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主要表现为从小就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其积极、健康的情感,磨炼孩子的意志,塑造良好的性格。家长可通过扩大孩子的交往,带领孩子参加一些募捐、看望老人院的老人的活动,培养其爱心与同情心;也可大胆放手让孩子进行各种尝试,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在平时的各种活动中多激励、表扬,激发其学习动机;同时给予孩子一些有难度的任务,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不是立刻帮助解决,而是让其自己解决,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

对于农村学前儿童家长而言,安全教育是一个重大突出的问题。由于家长看管不力或者是缺乏相关教育,导致孩子被电击、误食农药、溺水、被拐卖、被猥亵、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各位家长首先应该有安全意识,同时要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时刻警惕,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惨剧的发生。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广播、家庭教育讲座、家长会议等形式指导家长进行安全教育。同时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吃喝拉撒,培养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自信心,使孩子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三)纠正家长的不良教育方法,家庭成员之间步调一致。

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其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主要通过给孩子一个具体的情景的方式进行教育,可以通过陪孩子看动画片、带领孩子进入现场等方式,通过家长的身教让孩子进行模仿。比如家长教孩子乘坐电梯注意安全、过马路注意安全,教孩子注意防水、讲卫生等,都可以通过家长的优秀示范行为开展。不能只通过给孩子讲道理的方式进行,因为对于0-6岁的儿童来说,有些道理他们是不能明白的。另外,家庭成员应该召开家庭会议,讨论对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达到对孩子的教育要求做到步调一致,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四)地方政府借助教育机构的力量,落实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农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水平不高,一方面是由于家长自身的问题,缺乏必备的教育能力,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对家庭教育的支持不力。由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成长经历等不同,导致家长的教育水平存在差异。当家长遇到教育问题时,往往不知道应该如何解决。因此,各地方政府应该借助各教育机构的力量,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相关家长培训讲座,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指导家长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

总之,对于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不仅是学前儿童家长的事,而且应该是各地方政府、教育机构共同关注的事情,只有三方协调,共同关注,才能使农村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连英.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偏差及修正策略[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8).

[2]张富洪.学前儿童家庭情商教育及其实施[J].教育导刊,2010(12).